散文阅读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3: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散文阅读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散文阅读教学方法

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能力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95-02

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许多教育界的权威都在语文教学的相关材料中发现了与以往材料的不同之处。课改后的高中语文课本更多的是强调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如钱钟书,老舍,汪曾祺等著名散文家的作品。这是课改前语文教材所不具备的优点,旧的语文课本更多的是无趣枯燥的应用文。很多学生都表示,阅读和学习散文作品,不仅使他们对语文学习更加感兴趣,还能使他们多角度的分析和探讨文章,从而得到更大的收获,可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境

1.1文学作品的情节性较强,冲淡了课堂的学习秩序

区别于诗歌和小说,散文特有的魅力是文章在情节的描写上更能引人入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不能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通过作者对细微情节的描写,更深层次的去感知其要表达的内容和要抒发的情感,使学生不单单是肤浅了事,进一步提高学生情感表达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注意语文教学的过程,不能让学生因为沉迷于散文故事中而打乱学习秩序,教师必须要全面把握学生思想,确保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1.2 受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学生缺乏对阅读的感悟

受目前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基本上都是按照考试范围和要求学习文学作品的。教师故意强调作品的风格和内容,限制了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一些教学大纲还将部分好的散文强行植入亲情,乡情等主题。青少年学生还欠缺很多生活经验,有些沉重的散文还不能全面的理解,例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陆蠡的《囚绿记》,根据考纲要求,让学生学习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思想观念,严重限制了学生思考范围。另外,有些教师为了加快教学进度,仅仅针对考试试卷,让学生记录重点语句和段落,这种行为也从侧面降低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2.合理的教学方案

2.1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与实际相结合

在学习散文的时候,教学着重强调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以乐称哀等表现手法的学习。如何让学生对这些表现手法运用自如,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想法设法的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才能使学生感同身受的融入文章当中。大家都知道,散文的魅力主要体现在语言的描写和陈述上。优美的修辞手法,巧妙的词汇连接都会使文章的精髓得到完美呈现。学生要将掌握的写作技能熟练地运用到实际文章中去,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真正领悟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最后,教师要从文字隐藏的内在含义方面更深刻的进行哲学论述,帮助学生打破局限性思维,以提高他们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使他们从散文中或得更多积极的能量,让学生领悟生命、情感的真正意义。

2.2 把握文章细节

散文如此迷人,与它到位的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当学生阅读散文时,应该加强对细节描写的理解,教师在此时起关键作用,就拿《小狗包弟》来说,学生在自行阅读之后,教师要针对一些细节描写提出问题,例如“哪些字眼可以表现作者对包弟的爱? ” “作者通过什么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包弟的? ”“假如包弟是你的小狗,你又会怎样描述它呢?”,再比如《荷塘月色》,抓住情感线索“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将这份情感寄托于一片宁静而优美的荷塘,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荷叶和荷花的细节描写,捕捉作者隐含在其中的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进而体会文章反映作者矛盾和苦闷的情绪。

2.3充分发挥朗诵文章的重要作用

高中语文课堂的每分每秒都是尤其重要的。这就促使了有些教师为了加快学习进度,减少学生的朗诵时间,通常要求学生大概读一下文章,表面上这种做法是节约了时间,实际上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通过朗诵可以深切的体会到作者要表述的情感,而减少甚至去掉朗诵时间,学生怎么可能对文章有深入的认识呢?因此,教师必须延长朗诵时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熟练把握文章的整体思想进而领悟作者所要抒发的内心情感。

2.4加强学生的自我监控与反思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对象,他们在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方面都有一定的自我认知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会客观的自我评价,使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走向更加完美的自己。在阅读学习时,反复的进行自我调整和反思,学生不但可以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优点,而且还增添了面对自己缺点时的勇气,促使自己自觉改善不足之处。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方面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改进。

通过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增强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在教学任务完成后,学生能自觉的有一个反思的过程,有效的学习方法都在过程中得到完美的诠释。自我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记录学习心得、回忆教学内容等。

总而言之,新课改的实施非常顺利,它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教育改革,同时对教育工作者而言,他们也将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从学生角度出发,努力全面实施新课改教程,以上提出的一些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生春.对话式阅读的构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7(1): 80-84.

篇2

关键词:散文教学;阅读理念;重视品味;教学方法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思想丰富、语言精美、内涵深刻,不像小说那样情节集中,也不像诗歌那样语言精练,它是处于中间地带,“形散而神不散”,倍受人们的青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进行散文阅读的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发展、经验的唤起、情感的参与,方法的运用、体验和感悟,学生智慧的生成、精神的启迪等。因此,笔者在散文阅读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据,让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进行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进而在交往过程中建构起他们自己的认识。

下面笔者主要从散文教学现状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在教学思想上,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理念

语文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这就要求教师应努力构建与学生对话、沟通合作的渠道,将思考、发现、评价的权利交还学生,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超越文本,超越教师,超越前人的勇气。通过课堂上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构成多向互动交流沟通的网络,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人与人之间平等交流的教学行为,真正实现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和谐对话沟通关系确立,才能进行真正意义的散文教学。

二、在教学内容上,重视欣赏品味

在教学中,首先要以教材为本,教材中的散文是通过精选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散文教学要抓住其思想内容,艺术技巧和语言特色这三大内容。思想内容主要学习其主体精神,学习其中的创造与革新精神。艺术内容要深入体会散文中的意境,感受其意境美。要了解散文的行文思路,了解散文的结构。语言方面要着重了解散文新奇而言简意赅的语言艺术。

1.感知形象

散文(不管是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还是说理散文)一般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指景、物、人、事)的记述来抒情写意、明理言志。弄清文章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这是鉴赏散文的第一步。

如:《荷塘月色》是按照“出家门―踱小径―赏荷塘月色―忆采莲―回家门”的顺序来写,核心形象是朦胧静谧柔美的“荷塘月色”;读《故都的秋》须先把握作者主要从四个方面(秋光、秋声、秋色、秋味)来写故都的秋,具体通过五幅画面(清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来突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2.品味情感

感知形象只是对文本内容的形式感知,接着要深入解剖,通过联系背景、捕捉动情点、连接感悟线,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家的情感。

读《荷塘月色》,通过对作者所写景物、所忆所想作深入挖掘,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与朱自清本人的思想状况,就不难理解作者的心境为什么会有由“颇不平静”到暂时的平静再到更不平静的变化。读《故都的秋》,联系郁达夫当时的处境与心境,就会品出作者对故都北平秋景“清、静、悲凉”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的眷恋和落寞之情,读出作者笔下故都之秋的浓重的“主观色彩”。

3.咀嚼精妙

散文的精妙或体现在其思想情感的含蓄深邃,或体现在其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或体现在表现手法的多姿多彩,或体现在遣词造句的精炼生动。在对文章内容与思想情感有了宏观理解的前提下,如果能揣摩咀嚼出文章的一二精妙之处,才算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鉴赏。

揣摩咀嚼的过程有一个发现、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读《荷塘月色》可以思考:作者为什么在开头结尾都写到了妻,惦着江南应该怎样理解,为什么要用“泻”来写月光,用歌声喻荷香好在哪儿等;读《故都的秋》可以琢磨:作者为什么对北平秋天的一些著名风景,如:“陶然亭芦花”“潭柘寺钟声”等一带而过,为什么要写中外文人笔下的秋,黄酒白干、鲈鱼大蟹的比喻有何作用等。获得答案的过程,既是对文章的反刍,也是对自己思维的开发。

三、在教学方法上,综合运用各种阅读教学方法

散文是文质均美的文体,特别是古代散文,在美的形式和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因子,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而教师只要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掌握方向,不使学生产生离心力,散文教学就能取得成就。

散文教学,绝不能束缚于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要从教学法产生的规律入手,找出教学方法产生的渊源,许多新的教学方法是凭以往的经验和灵感临时创造的。这种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往往能产生很好的效果。同时,教师还要有创新精神,要勇于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敢于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也不必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方法,而应本着“旧瓶装新酒”的理念对待传统教学。

篇3

一、探究式阅读教学

1专题探究式阅读

在高中语文必修课上,大部分教师教古典诗歌时均要求学生了解古典诗歌的基本常识、理解诗意、感受古人情怀。然而,如果在语文选修课环节也定位于这个教学目标,就会造成对必修课的简单重复,模糊了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界线。所以,教师可以运用专题探究式阅读的教学方法开展选修课教学,打破选修教学的篇章限制,以单元为单位,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从而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思路,引导学生自主开展专题的学习。

如在《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中,教师可以选择唐代不同时期的诗人和诗歌代表作品构建专题阅读课堂,让学生广泛阅读这些唐代诗歌,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根据粤教版教材内容,教师可设置两个系列专题,即“名家系列”和“主题系列”。在“名家系列”中,选取六位诗人的代表作品创设六个不同的专题,具体包括:李白――一代诗仙、王维――诗中有画、杜甫――千秋诗圣、杜牧――风流才子、白居易――新题乐府、李商隐――朦胧华美;在“主题系列”中,以诗歌主题内容为依据划分五个专题,具体包括山水田园诗、写景抒情诗、边塞战争诗、咏物抒怀诗、咏史怀古诗。教师让学生根据专题自主阅读诗歌,领悟诗歌的深层寓意。在完成专题阅读后,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和选择专题,开展个性化阅读。专题探究式阅读不仅体现了选修课教学的灵活性、多样化和拓展性,还能够实现必修到选修的深层次递进,促使学生开阔语文视野,增加阅读量。

2情感探究式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感悟,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从多层面、多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不断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展学生阅读视野。为了将素质教育理念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更要关注通过选修课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探究式阅读中获取充分的情感体验,同时在情感体验中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赋予自我人生的启迪。

如在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现代散文选读》中,第一单元“珍藏记忆,心系家园”选取了鲁迅、老舍、梁衡、王充闾的作品,教师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探究、揣摩别人的记忆,并思考自己已丢失的记忆,从而加深对文章的情感体会,引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又如,在“融入自然,品读生命”单元中的《囚绿记》、《捕蝶者》、《寒风吹彻》三篇文章,均渗透着作者对生命的领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文章中所传达的生命主题。《囚绿记》中传达生命是饱满的,《捕蝶者》中传达生命是美丽而脆弱的,《寒风吹彻》中传达生命是苦涩且荒凉的。教师要让学生主动探究文章中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进而思考自己对生命的看法,形成自己对生命的独特理解。

二、比较式阅读教学

1选修课与必修课内容的比较教学

比较教学法是指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认知对象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明确认知对象之间存在的异同之处,进而引导学生加深对认知对象的理解、记忆、把握、运用。在语文选修课中,教师可以运用比较教学法加强选修课教材内容与必修课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而使学生通过对比已学知识掌握新知识。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内容是必修课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两者之间有着密切关联,教师可抓住这一关联性搭建起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桥梁,使学生在对比学习内容的同时融会贯通新旧知识。

如在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中,教师可将王维的诗歌《积雨辋川庄作》、《辛夷坞》、《送沈子福归江东》、《观猎》与必修课中王维的诗歌《山居秋暝》进行对比。《积雨辋川庄作》和《辛夷坞》是王维归隐时期的诗作,对自然环境的静美进行了描写,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诗歌境界;《送沈子福归江东》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王维对友人的深厚友情;《观猎》是王维早期作品,展现了王维豪壮的一面。通过运用比较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王维在不同时期的精神风貌和诗歌特点,比较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从而加深学生对王维诗歌艺术意境的理解。

2单元内不同文章的比较教学

教师可按照作家、题材、风格等对高中语文选修课内容进行分类,通过横纵联系对比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的学习内容。

如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第一单元中收入了《小石城山记》、《黄州快哉亭记》、《道山亭记》、《百丈山记》四篇文章,都是山水游记类散文,在写景状物方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是在写作风格上又有着明显区别。教师可运用比较教学法指导学生阅读四篇文章,引导学生比较四篇文章的异同,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掌握山水游记类散文的一般特点,并且体会不同散文家的语言特色。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看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阅读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尤其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更加受到大家的关注,许多同行在这方面作过了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的成绩,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并不乐观,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比如,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教材,肢解教材;教师大讲特讲,学生昏昏欲睡等现象层出不穷。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就在新课标下如何进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谈一些自己的浅薄看法。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试想,一个总是以自己为权威的语文教师,从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只知灌,不懂导,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如何培养?适当地把时间和机会让给学生,营造一个使学生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已是阅读教学迫在眉睫的事。笔者曾经尝试由学生代表在教师适当指导下备课、上课,或不定期召开鉴赏品评会,允许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允许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理解思路、不同的理解结果。教师要对有独到见解的想法大力表扬,对不完善的观点加以补充,对那些不合常理的奇思异想给予宽容呵护,从而使学生的阅读激情被进一步激发,使他们的阅读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

二、从高中生心理思索语文阅读教学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师的教学过程怎能墨守成规,停滞不前?教育应是最具有创造力的活动,教师的教学思想应是最积极活跃的,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青少年。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和社会认识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会再满足于做个被动的、忠实的听众,而是渴望积极参与、自我实现。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读书的权利,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发现,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并留下足够的时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应给学生思考权,创设问题情境,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分析题目、寻找规律,使他们能多问、勤问、善问。教师应重视班级研讨之风的形成,当学生个体在经过努力无法独立解决问题时,组织学生用适当的形式讨论,给学生争论权,及时把握好讨论、交流的最佳时机,注重讨论的实效性。

三、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仅仅告诉学生自己和教参对课文的理解,而应该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教会学生阅读是“大语文教学观的要求”,也能够体现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语文教学观念,改革语文教学方法,认真指导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方法有多种,主要有精读、泛读、细读、速读、默读、朗读、研读等。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特点,如散文、诗歌宜大声地、有感情地诵读,诵读时让自己深深地融入作者与作品中最好。在此,教师可通过具体教读一些散文、诗歌例作使学生掌握停顿、语气、语速的技巧,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如遇小说,一般可同时使用三种阅读方法,第一步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情节结构,了解环境描写;第二步精读小说,赏析人物形象;第三步细读小说,由细节描写赏析入手,结合三要素把握小说艺术特色、主旨和社会意义。如遇价值不高的文章,泛读是最好的选择,教师可指导学生养成“一目十行”的技巧。只要是值得探究的文章,教师都应该要求学生好好研读,当然首先教师要进行方法指导。文章不外乎由字、词、句组成,研读课文不可以撇开它们,要坚守“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由文本语言出发,从修辞、构造、表达方式、句式特点、句子成分关系等出发探究文章的内涵及文化意蕴。

四、加强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多进行批判性思考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及素质教育的标志性概念,是指在教学中,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一起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而批判性思考能力是指这样一种思考能力,它能有目的地和正确地来对待、分析和证明某种观点,并能解释该观点的真实含义,最后达到有效解决某种问题的结果。因此,从更通俗的角度来说,批判性思考能力是指人们在面临外部世界、外界事件和自己需着手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方面正确的知识、能力、态度、习惯和专长,并通过解决各种问题而不断增长自己新的知识。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就是一个会学习的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人云亦云”的“群体思维”和“随大流”的潮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是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的因素。

五、组织多样化阅读模式,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

篇5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自主探究 思维创新

“自主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运用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通过能动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实现自主性发展,提高自身素质。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挣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那种“要我学”的陈旧、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充分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性阅读。充分开展自主探究性的阅读教学,是初中许多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话题,下面我就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一、自主探究,激发兴趣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很狭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而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和认识倾向,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有定向、推动和激励的作用。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就会乐意学习,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锐的感知。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要营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整个课堂应是听不到指责声和感受不到压抑感的。哪怕是不正确的结论,教师也应满腔热情地予以引导和鼓励,切忌生硬否定甚至讽刺,以免挫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月亮上的足迹》的时候,课前可以设计一项开放性的预习作业:“走近月球”。(1)关于月亮的传统故事你知道哪些?(2)有关月亮的成语、对联、诗词名句你有知道多少?(3)月球上的环境和地球上一样吗?它上面究竟有些什么?(4)人类什么时候首次登上月球,我们国家的登月计划叫什么?(5)你认为人类该如何开发利用月球?这些问题的设计,给了学生查找资料、合作交流的机会。课堂上,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就有了探究的兴趣,就能收到既立足于文本又跳出文本而进行迁移性、发散性的多角度的探究性的阅读效果。

二、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手段,情境对人有直接的刺激作用,利用情境教学,往往能收到良好效果。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驰骋想象,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文章。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展示。优美的散文、古诗可配以乐器、图画,说明文设置电子课件,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悟出作者的情感,陶冶情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教学课文《贝多芬》时可以让学生聆听《命运交响曲》,领悟“命运在敲门”的韵味;教学课文《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时可以唱一下国歌,体验爱国情怀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把握和体会;教学《安塞腰鼓》时,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置身于黄土高原鼓声震天的场景中,学生内心的兴奋,随着那擂鼓的冲劲和节奏鲜明的隆隆鼓声不断升温,对于安塞腰鼓所带来的震撼也不言而明。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可丰富课堂内容,提升学生对课文的感知程度,带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和学习的愉悦。

三、比较阅读,提高鉴赏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通常可以运用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如朱自清的《背影》、茅盾的《白杨礼赞》、林清玄的《光之香》,先让学生从这三篇文中找出共性,它们都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语言都很优美。但学生通过比较可得出:叙事性的散文是通过事件直接抒发感情,抒情性散文是通过象征意义的手法表达感情,哲理性散文则语言意味深长,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当学生掌握了这些不同特点以后,再从课外寻找相关散文进行阅读比较。

此外,我还对相同或相近主旨、不同作者的文章进行比较,如杜甫《春望》与张岱《湖心亭看雪》,同样是“悲”,杜甫表现出的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悲悯情怀,而张岱更多的是面对历史走向的无奈。还可对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如鲁迅,教材中收录的鲁迅作品有:小说《社戏》、《孔乙己》,散文《藤野先生》,杂文《最先与最后》,等等。这几篇作品,体裁不一,主题各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多面的鲁迅形象。还有梁启超,他的两篇作品(《少年中国说》和《学问与趣味》)被收录进语文教材。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可以对梁启超的文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这位文学大师的人品有所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和品味语言的能力。此外,可以对中外同种体裁的不同文章进行比较。

四、开展课外活动,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一种以理解为核心的思维训练,而思维的工具是语言,思维离不开语言,因此思维训练必须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开展一些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和发展。新《语文标准》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那么,怎样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呢?

1.增加阅读量。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交流。还应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把读书感受写下来,并摘录精彩的词句。

2.注重独立性。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只有提供给学生个人活动的机会,如采访、出黑板报、自编手抄报、自编童话故事书等,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192-01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充分体现了阅读的重要性。就语文学习来说,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阅读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在阅读中积淀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广泛地阅读又能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和其他综合能力的发展。阅读教学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中是一场绝对的重头戏。所以,注重阅读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一、激发阅读兴趣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前提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说过: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多年,我感觉语文阅读教学最大的困惑在于:学生阅读兴趣不高,课堂主动参与度不够高,从而导致阅读课效率低下,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缓慢。因此现代的语文教学“应该研究如何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第一条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只有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激趣的方法很多,阅读教学中,通常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阅读教学,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阅读兴趣。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情境,给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现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同时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启发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更有利于以后的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如在学习《春江花月夜》时,开始学生觉得这篇文章较生涩难懂。于是教师就可以制做这样的一个课件:通过江上月升月落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的语言,并音频播放课文朗读一边用声音配合,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到文章语言的有力,充分地品味这篇文章的气势。

二、依据文体素材强化朗读指导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比如诗歌要“诵读”,让学生用心灵感受诗歌的情感美、音韵美、图画美、结构美。说明文要“细读”,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小说要“赏读”,在欣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研读小说能力。散文则要“美读”,读出散文的随意、自然,不拘泥于一种表现的写作手法,没有墨守成规的形散神不散。散文阅读教学,根本点就在于“反复朗读,品味体验”。这是贯穿于这一文体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散文教学,只有反复朗读,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才能体会到散文语言的魅力;只有“品味体验”,才能领悟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在意境中层层开拓,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如教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意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生引向审美阅读的轨道。这样点拨,学生不仅感到春的温暖,而且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三、读写结合,共同提高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要积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从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这句话其实讲的就是读写结合。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世上真正能过目不忘的人毕竟少之又少,所以进入阅读的精读阶段就要学会摘抄,记录,点评,质疑。口语与书面语最大的不同在于,口语比较活泼、通俗易懂,而书面语则比较严谨、逻辑较强。阅读、思考、讨论几乎都是建立在口语的基础上,而写评论就是将这一过程书面化,这对于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进行评论,写成一点一议的小论文。经过锻炼后,很多学生甚至能主动写评论抒发己见,这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写作能力都有极大的提高,同时拓宽了自己的文化涵养和储备了口语交际材料。

四、拓展课外阅读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70﹪得之课外阅读。”由此可见,课外阅读不仅仅是教学的补充,更是拓宽拓深阅读的过程。在课外阅读中,老师可以推荐一些延伸课堂知识且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及喜好或者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书目,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课外的配套阅读中慢慢提升学习和阅读兴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除了课外读物的扩展,还应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和培养语感,生活是学生的最大课堂,潜移默化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爱好、性格、特点及语言感受能力。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一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这说明只有经常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留心别人的语言,注意生活中的文字,仔细辨别其中的好坏,就能慢慢地培养自己的语感。如听见“落叶”二字,不但会想到一个落叶缤纷的景象,还会联想到初秋、寥落、思乡等意味。

篇7

面向新世纪,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尤其显得重要。在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对初中阅读教学的改革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阅读教学应以发展学生为本,重视培养学生良好个性;树立大阅读教学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改进阅读教学方法,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倡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品德修养。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语文阅读教学在育人方面是有特殊功能与意义的,文学作品中积淀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阅读教学的精神贯注、文化熏陶是影响终生的。(北大钱理群教授语) 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的重大意义。然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却让人担忧。笔者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认为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两个误区:

(一)认识上的误区。

作为以培养阅读能力为基本任务的初中阅读教学,应当具备独立的地位。然而当前的初中阅读教学在传统观念和传统做法的深深影响下,还只是写作教学的附庸。其次,以应试为目的,凡是同中考有关的文章就进行没完没了的分析,且不少教师缺少自己的思想,漠视阅读主体,不问学生的兴趣如何,只是将教学参考书上的权威分析、标准答案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情感得不到表现,优美的文学作品则被公式化的字、词、句、章的分析所掩盖。

(二)操作上的误区。

由于对初中阅读教学的认识不够,实际操作――课堂教学中也不可避免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探索

那么,在知识经济向我们逼进的时候,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作怎样的改革,才能摆脱目前教学中的一些困境,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呢?

(一)更新教学理念。

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更新教学思想是关键,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目前,在我国农村很多初级中学的阅读教学中,的确有应试教育倾向存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试教育的具体表现在“偏”:偏重知识的传授记忆,忽视能力的发展,智力的开发,审美情趣的提高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偏重讲授法,忽视发现法和学生主动精神;偏重升学有望的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差生。它崇尚“一切为了分数,一切围绕分数”,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标准,应试教育为求升学的急功近利,便不惜打快拳,走捷径,于是画重点、抄答案、满堂灌、死背书等淡化悟性训练的教法便盛行不衰。

那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呢。首先,充分尊重阅读主体,弘扬人的主体性。在阅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从课本着手进行迁移,创造适宜的条件让学生去实践以陶冶情操,丰富知识,发展智能。例如:我在教《冰心诗三首》时,先让学生反复感情朗读,领悟各首诗蕴含的人生哲理,然后让学生谈自己学后的体会,课外我让学生从三首诗中选择一首配乐朗诵,或根据其中一首的意思创作一幅画,并将这首诗写在这幅画上,再在班级交流。其次,依据主体性,素质教育必然要求发展学生的个性。阅读,作为一种审美再造的艺术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

(二)树立大阅读教学观。

人们一讲到阅读教学,总是把它同讲读教学等同起来。阅读教学的核心应该是讲读教学,但在教学实践中,有把阅读教学的天地日渐缩小的趋势。搞讲读教学,把它局限在课本内;新大纲颁布后,又进一步把课本教学局限在基本篇目内,在基本篇目中,又与升学考试联系起来,不考就不讲(即使讲,也以教师的灌输为主)。如此下去,学生的能力又怎能提高呢?阅读教学的范围还有多宽?针对这些,可采取以下对策:

1、我们首先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依据大语文观的要求,树立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思想,千方百计地将学生的目光引向现实生活。教学内容方面,可选取定量的中学生感兴趣的反映当前社会生活的时文及和课文所选作品有联系的名家名篇,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或其他一些散文时,可选《小石潭记》以作延伸阅读资料,在教余光中的《乡愁》时,可指导学生看琼瑶的《乡愁》,以此开阔他们的视野,扩大他们的阅读量,让他们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广泛猎取信息,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借助范文,毫无保留地交给学生开启阅读大门的“金钥匙”,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能,以此为例,举一反三,而学生努力将老师授予的方法,自觉地运用于自己的阅读实践中,以求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做到多读书,更要让他们做到会读书。有些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甚至猎奇,这是十分有害的。应当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教会他们朗读和默读、精读和略读、速读和听读等方法。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之后,就要帮他们进行阅读内容的选择,怎样进行阅读选择呢?

篇8

一、自主探究,激发兴趣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大都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很狭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和认识倾向,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有定向、推动和激励作用。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就会乐意学习,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锐的感知。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要营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课堂上应听不到指责声,感受不到压抑感。哪怕学生得出的是不正确的结论,教师都应满腔热情地予以引导和纠正,切忌生硬否定甚至讽刺,以免泯灭学生积极探究的热情。

二、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情境是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手段,情景对人有直接的刺激作用,利用情景教学,往往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里驰骋想象,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文章。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展示。优美的散文、古诗可配以乐器、图画,说明文设置电子课件,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悟出作者的情感,陶冶情操,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学习课文《贝多芬》可以让学生聆听《命运交响曲》,领悟“命运在敲门”的韵味;学习课文《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可以唱国歌,体验爱国情怀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把握和体会。学习《安塞腰鼓》一文时,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置身于黄土高原鼓声震天的场景中,学生内心因擂鼓那冲劲和节奏鲜明的隆隆鼓声而兴奋,为安塞腰鼓而深深震撼。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感知程度,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学习愉悦感。

三、比较阅读,提高鉴赏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通常可以运用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如,朱自清的《背影》、茅盾的《白杨礼赞》、林清玄的《光之香》,先让学生从这三篇文中找出共性,它们都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语言都很优美。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叙事性的散文是通过事件直接抒发感情的,抒情性散文是通过象征意义的手法表达感情的,哲理性散文语言意味深长,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当学生掌握了这些不同特点以后,再从课外寻找相关散文阅读进行比较。

此外,我还将相同或相近主旨不同作者的文章进行比较,如:杜甫《春望》与张岱《湖心亭看雪》,同样是“悲”,杜甫表现出的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悲悯情怀,而张岱更多的是面对历史走向的无奈。

四、开展课外活动,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一种以理解为核心的思维训练,思维的工具是语言,思维离不开语言,因此思维训练必须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开展一些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新的语文标准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那么,怎样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呢?

1.扩大阅读量。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交流。还应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把读书的感受写下来,并摘录精彩的词句。

2.注重独立性。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只有提供给学生个人活动的机会,如采访、出黑板报、自编手抄报、自编童话故事书等,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欣赏教学;实践策略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阅读欣赏,是指学生对一切文学知识的习得和从中获得的美好情感的体验,从而真正激发起学生热爱语文,喜欢文学的兴趣,汲取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神精髓,提高为人处事的人生修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加强欣赏教学。

一、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阅读欣赏兴趣

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电教手段等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我采用了电教手段――用课件展示出桂林山水的美景,以实物直接感知观察的基础,以课件情景为补充将孩子们喜爱的情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感情打下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辩。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讨论、互相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见解,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我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我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最后,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了,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二、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提升学生阅读欣赏能力

1.组织“读、思、议、导”阅读活动。阅读教学以增进学生欣赏能力为主线,强调“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导一导”的阅读教学活动组织,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读一读”是让学生在阅读作品中去发现问题,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想一想”是在阅读过程中体会作者写作这些内容的目的和指向所在;“议一议”是合作学习、自主思考找到相关问题的答案,而问题重点在文中的哪个句段、有何人物表现等上;“导一导”是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灰雀》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预习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明喜欢的原因。然后,再进行交流。最后,教师再用“惹人喜爱”一词进行点拨、引导,就会让学生对灰雀歌唱动作想象得到升华。

2.提高阅读教学生活化与丰富化水平。阅读教学内容生活化十分重要,贴近学生生活是阅读教学内容生活化的主要做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第一学段的儿童在内容选择上,可选一些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让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去读懂相关内容并有收获,从中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同样,形式多样化的阅读对于小学生的欣赏能力提高也是很有作用的,事实上,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优化阅读的每一个环节。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形式,以及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妙的声音,欣赏美丽的画面,感受优美的形象,都可以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发展学生的个性阅读,达到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让阅读成为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一个人自我展示的平台。

3.强化学生在诵读中提升欣赏能力。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写景类的散文教学,因其语言具有形象、情感、节奏之美,很适合朗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熟读和朗读中,将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情感渐渐被学生领悟和感受。由此,自然而然地可以起到陶冶思想情感,提升其审美能力的作用。如在执教《泉城》这篇写景散文时,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精读来感悟文章的语言之美,并用课件为学生出示句子:“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听起来如秋雨潇潇”,在学生朗读之后提问:这些句子从哪些方面表现了泉水之美呢?为什么令人喜欢呢?你见过“白浪翻滚”的景色吗?文中描写“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你感受到了怎样的一种气势呢?……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随着散文优美的文字领略了神奇的珍珠泉,大、清、美又活力四射的趵突泉等,形象地感受到了泉城之美,散文语言的美与神奇,使学生陶醉在了这片文字所构建的人间仙境之中。

4.不断引导学生在创新写作中提升欣赏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学生的写作需要在欣赏过程中学习,需要用美的外物激发写作的灵感。近些年来,在作文写作方面,关于创新写作的教学的研究成果较多,许多小语教师已开始关注创新写作这个话题。实际上,不仅作文写作需要创新,语文教学同样需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小学生阅读《大灰狼》、《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童话故事基础上,让学生借鉴模仿进行写作,以此参照完全能让学生懂得欣赏中完成写作。

5.提高教学内容的可欣赏性水平。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互联网,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手段将学习内容的欣赏性水平提高。如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让学生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学习氛围中,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就会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有效信息的接受量,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促进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形成、联想想像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

篇10

20世纪初以来,教育家及教育工作者对文学阅读的看法和见地存在很多纷争。正是这些纷争却促进了文学阅读低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指导文学阅读教学目标设定步入正轨。“五四”对文学教学的促进。“五四”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国语运动和文学革命。、梁启超、等教育家积极倡导文学教育。积极倡导美育,他曾高度评价了文学作品(戏剧)的美育作用,他在《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中曾说“(戏剧)皆足以破人我之见,去利害得失之计较,则其所以陶冶性灵,使之日进于高尚者,固已足矣”。[4]33-34梁启超先生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主张以政治小说启发国民。先生主张学习欧洲文学,从而开辟新文学的道路。在这些人的推动下,小说、戏剧这些文学样式,终于跻身于中国文学之列,改变了诗文一统文学天下的格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语文教育的“文道之争”。建国之初,语文“文以载道”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1955年7月,《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初稿》出版,标志着中学汉语、文学分科试验的实施。文学教育受到空前的关注,语文“以道为主”思潮逐渐占了上风。1963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中提出了“文道并重”的思想。“”后,语文教学“科学化”、“效率化”追求对文学阅读的影响。语文教学推行讲求实效的语文知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训练,但是文学教育“便顺理成章地掉进经验主义、行为主义、科学主义的陷阱”[5]46。80至90年代的,语文教育科学与人文的论争。文学教育出现了“不包含文学性,相反,根本漠视它存在的意义”[6]12-13的现象。20世纪末,文学教育大讨论对文学教学影响。针对语文文学教育偏离文学性的现象,邹静之、王丽、薛毅等人对中小学语文教育进行批判,体现出对文学教育人文性的呼吁。薛毅认为“文学教育不是文学的教育,而是以文学为手段的教育”[6]12-13。文学教育回归人文性,引起广泛关注。综合考察20世纪文学教育的几次论争,我们认为文学阅读教学目标的争议从未真正停止过。其实这都反映出各个时代对文学阅读教学的不同的目标要求。

二、《语文课程标准》研制专家对文学阅读的意见

文学教育是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文学教育应该有其独立的目标、内容,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法、过程,其核心是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如今,我们的文学课去多半是“生理解剖”式和“信息处理”式。因而鼓励学生自己与文本进行对话,生成自己对作品的独特感受变得难能可贵。钱理群先生在《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中推崇学生自己阅读作品反对将他人之言当成自己的见解、主张。方智范认为鉴赏文学作品是“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而没有审美的体验”[7]9-12。当文学知识(包括文体知识、表现手法和背景材料)指向在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是理性知识的运用。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知识”就与鉴赏活动无关而不言。孙绍振认为美的观念“只有超越了现实的真达到假定,才能进入想象境界,表达作家的精神世界”[8]97-103,才能得以实现。只有理清真实和假定的关系,才在读懂经典的路上迈出了第一步。因为文学艺术是作家对生活的浓缩体验。它既有生活基础,又有其艺术性。所以对文学作品,一定要会想象。发挥读者自己的想象,探究人类生存的社会,了解不一样的人生,让自己的思想在想象中遨游,探寻从未接触过的世界,体验从未有过的心灵悸动。这也就是文学阅读的魅力所在。

三、语文课程教学论教科书对文学阅读的表述

对比四种语文课程教学论教科书,我们发现它们对文学阅读教学的表述是各有侧重的。在倪文锦教授所编的《新编语文教学论》中,他主张要根据不同文体及不同的阅读目的来进行阅读活动,并将阅读活动根据难易划分层次。文学阅读教学也可由此划分为诸多层次,达成不一样的教学目的。根据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的文体特征制定不一样的阅读层次,针对不一样的学生,制定不一样的考量标准。王文彦、蔡明主编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主张阅读教学常规过程应由引导研读运用三个环节组成。强调通过阅读这一过程应当使“作品和学生的思想感情进行真正的交流”[9]39。强调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朱绍禹、傅永安、刘淼主编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提出根据文体、风格、作家、时代等不同,品味语言运用的特点。如散文应注重品味语言的精练、优美、朴实、含蓄;小说要注重品味语言的极富个性化;戏剧要注重品味语言的动作化,诗歌要注重品味语言充满想象的意向。潘新和主编的《新课程语文教学论》提出不应拘泥于教学的固有环节,而应注意感知、理解,实践环节之间的融会贯通的观点。对于文言文教学建议使用评点法,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悟能力。四种教材均注重培养学生在文学阅读中的独立性、创造性。要求教师在文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通过不同的阅读手段达到不一样的阅读目的;针对不一样的文体,选择不同的阅读策略。而这些无一不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学阅读的要求相契合。本文来自于《语文学刊》杂志。语文学刊杂志简介详见

四、其他语文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