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学科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3: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药学学科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药学学科的认识

篇1

新时期,科技不断进步社会不断发展,不同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高等医药院校也应该转变观念,确立新的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培养出一批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基础牢、能力强、素质高的药学人才。其中探索高等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各医药院校关注的重要命题。

1 我国药学人才培养现状

(1)设置专业口径窄。我国初期的高等教育体系以原苏联的教育模式为参考:忽视通才教育而注重专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呈现出多、细、口径窄的特点。然而这种“重专业轻人文,重应用轻理论,重知识轻素质”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交叉渗透,综合发展的趋势;人员的职业分布也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逐渐调整更趋向于多元化;社会所需求的人才特点也逐渐的转变为:基础知识扎实、适应能力强、素质高。

(2)院校培养模式单一。现阶段,化学—— 药学仍是我国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学科内容,在今天,却逐渐显现出弊端。现有模式的课程设置较为单一,多个课程都具有自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导致课程之间重复较多,现行的多个版本教材大多内容落后陈旧,不能体现出药学领域的前沿内容;药学专业的实验课也多以验证为主,没有大量的引入具有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实践教学也普遍呈现着内容窄,质量低的特点;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沿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的自主探讨受到限制;仅仅注重专业课教育,忽视相关的人文课程教学,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其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普遍不佳。

(3)人才结构失衡。新时期,我国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促进了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然而快速的发展对应的却是专业人才短缺、结构不合理的尴尬局面。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高校药学对于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一些院校药学专业只是追赶潮流,求量而不求质,其教学计划没有自己的特色,只是照搬他校,不能够对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个准确的认识。随意的课程安排必然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完整,学生的创造能力贫瘠。

2 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药学人才培养的工作方向

针对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我们提出高素质综合型药学人才的培养必须依托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药学人才的培养教学计划必须突出厚基础、宽口径、高交叉度,人才培养目标要由“专业对口”向“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广、思维活跃、有创新意识”复合型人才过渡。

2.1 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双基”教育

学校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压缩的必修课学时应该用于设置一些选修课来帮助学生拓展专业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注重基础如强化生命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辅以生物医学和中药现代化课程,向学生介绍现代医学的发展成果;注重技能培养,如英语、计算机、文献检索能力等;注重教育辅助职业的作用,药学教育应适当的考虑国家的职业准入制度,适当的增加执业药师必考课程比例。

2.2 搞好实践教学环节的整合,构建完善、系统、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

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建设一套完整的药学实验教学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有机结合多个课程实验,针对体系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实验大纲和考核办法。实验教学的改革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集约化建设实验室、建立规范高效的实验中心、修订实验教学课程内容、大纲单独设置实验课等等。同时在正常的专业课教学中多引入交叉性强,综合程度高的设计型项目,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衔接在一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

3 改革实践取得丰硕成果

3.1 构建了一套全新的课程体系

充分利用学科的优势,挖掘现有专业的地域、资源等优势,对相关学科进行重组,以增进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性。以建设复合型专业为原则,以中药学学科为核心,以化学学科为基础,以生命科学学科为前沿的新型平台课程体系。在这个平台上,建设课程群教学模块,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的弹性要求。具体如下:依托“化学学科”,将四大化学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全新的基础化学课程,淘汰原有的四大化学独立教学模式,在建设过程中应该突出基础性、综合性以及先进性;对药学专业课如: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分析和中药药理学等课程同样采用交叉融合的方式,进行整合,形成

转贴于

特色鲜明的药学学科教学体系,融各个专业课为一体。

另外,在模块内设立选修课程,实现了学生跨年级、跨专业选课,逐步建立并实现在指导性教学计划基础上的体现学生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3.2 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创新热情

为了更加有效地实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积极挖掘出创新性实践教学有效载体,形成了以“挑战杯”学生科技作品展为龙头,以创业计划大赛、“新苗计划”、“药学院科研立项”、srt(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等为主体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体系,并在一系列的科技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渴望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研究、实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3 将课外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融为一体

以社会实践为依托,巩固专业知识,加强实践教学。组织学生采用赴地方经济实践服务团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如进行地方药材产销调查研究工作,走访药材市场,调查药用植物生长环境等。通过这些密切结合实践教学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巩固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充实和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

篇2

糖皮质激素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的高峰是上午8时左右,中午开始下降。因此,必须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的病人,应采用早晨1次给药或隔日早晨1次给药的方法。

降压药人的血压在1天中不是恒定不变的,大多呈“两峰一谷”的状态波动,即上午9~11时、下午16~18时最高,次日凌晨2~3时最低。因此,高血压病人应将服药时间由传统的1天3次改为上午7时和下午14时2次为宜,使药物作用达峰时间正好与血压自然波动的两个高峰期吻合,产生最好的降压效应。

利尿药 氢氯噻嗪宜早上7时服用不良反应最小,速尿于上午10时服用作用最强。

抗肿瘤药 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具有不同的生物钟,癌细胞在上午10时生长最快,第2个生长高峰在22~23时,而正常细胞则是16时生长最快。所以肿瘤病人最佳治疗时间是上午lO时,这时进行化疗,用药最省,效果最好,不良反应最小。

抗风湿药 阿司匹林类在上午7~8时服用效力最大,下午6时至半夜效力最小。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于每天清晨和上午关节疼痛较重,如服消炎止痛等药物,可在早晨加大剂量,效果最好,且可免去中午服药。

抗心绞痛药 心绞痛发作的昼夜节律高峰为上午6~12时,而治疗心绞痛药物的疗效也存在昼夜节律性。钙拮抗剂、硝酸酯类、B受体阻滞剂在上午使用可明显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下午服用的作用强度不如前者。所以心绞痛患者最好早晨醒来时马上服用抗心绞痛药。

抗抑郁药 因抑郁症有暮轻晨重的特点,故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需在清晨服用。抗焦虑药黛力欣、治疗小儿多动症的哌甲酯均有轻度兴奋作用,亦应在早晨服用。

抗结核药物 雷米封、利福平和乙胺丁醇等,以早晨1次服用为佳。

需要晚上服用的药物

平喘药 凌晨0~2时是哮喘病人对乙酰胆碱和组胺反应最为敏感的时间,也是哮喘的好发时间,故多数平喘药以临睡前服用为佳。而氨茶碱则以上午7时应用毒性最低,效果最好。

他汀类调血脂药 该类药物通过抑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而阻碍肝内胆固醇的合成,同时还可增强肝细胞膜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表达,使血清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降低。由于胆固醇主要在夜间合成,所以晚上给药比白天给药更有效。

钙剂 人体血钙水平在午夜至清晨最低。而当人入睡后机体仍需一定量的钙,因此,需要补钙人群除在早、中、晚服用钙剂外,宜在睡前加服1次钙剂。临睡前服用补钙药可使钙得到充分吸收。

H2受体拮抗剂 西咪替丁、法莫替丁和雷尼替丁等若1次/日给药,宜晚间给药。

阿片类镇痛药 因人体的痛觉以上午最为迟钝,而夜晚至凌晨之间最为敏感,故这类药物夜间临睡前服用效果最好。

治疗溃疡病的药物 胃舒平等抗酸药应于饭后1~2小时服用,利于中和胃酸。因夜间胃酸分泌有1个高峰,故在晚上18~22时临睡前加服1次,效果更好。西咪替丁、奥美拉唑等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药,均以睡前服用疗效最佳。

其他 贫血患者晚上7时服用葡萄糖酸铁、硫酸亚铁等铁剂,比早上7时服用的血中浓度增加4倍;避孕药宜在晚上临睡前半小时服用;泻药如大黄、酚酞等,服后8~12小时见效,睡前服下,第二天上午排便,较为理想:催眠药如水合氯醛、苯巴比妥、安定以及非处方药镇静助眠药如氯美扎酮片、天淋片等,为适时入睡,可在睡前临时或提前服用。

需要餐前服用的药物

健胃药,如小儿散,应在饭前服用,且不能加入糖和果汁等。胃肠动力药,如吗叮啉,宜饭前30分钟服用,不能与颠茄片、山莨菪碱等合用。果胶铋、枸橼酸铋钾等胃黏膜保护剂,止泻药如药用碳片或思密达,滋补药如人参、鹿茸精等都宜在饭前服用。其他需饭前服用的药物有罗红霉素、阿奇霉素、鱼肝油等。

需要餐中或餐后服用的药物

酒石酸美托洛尔、普萘洛尔、螺内酯、普罗帕酮、美西律、尼群地平、非诺贝特、氨苯喋啶、酮康唑、氯雷他定、头孢呋辛酯、伊曲康唑、更昔洛韦、阿苯达唑、异维A酸、他克莫司、特比萘芬。降血糖药阿卡波糖在第一口饭后立即服药。抗微生物类药物。

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新课标;高中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213-01历史活动离不开历史人物,不讲历史人物的历史课肯定是空洞乏味的,死气沉沉的。新课标实施后的高中历史教材"以事系人",随着历史事件出现的历史人物是学生学习历史、培养他们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教师应运用正确的观点,采用恰当的方法使学生对人物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受到深刻的教育。其重要性分析如下:

1.历史人物教学蕴含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

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中,有精忠报国的爱国者,如岳飞、文天祥等:有富有正义的正直之士,如司马迁、提萦等:有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家,如秦始皇、唐太宗等;有发明创造,为人类造福的科学家,如毕升、李时珍等;有独领的思想家、艺术家、文学家,如孔丘、李白等;这些在历史活动中留下深深烙印的人物,本身所具备的光彩是值得后人称道和学习的。素质教育强调德育渗透,而在历史人物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秦汉文化的教学中,中心人物是司马迁。当讲到他为仗义执言而受刑,在屈辱中悟出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时,学生不禁感叹司马迁身遭厄运但矢志不移的伟大人格。历史上又何止司马迁一个刚直不阿、洁身自好、立德立言的人物?从他们身上,应该看懂"做人"二字。历史人物教学的过程也是教育学生具备崇高品德和情操的过程。历史人物教学还可以教育学生追求真理、树立理想、刻苦学习、严谨治学;从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中获得启迪和借鉴;从反面人物身上接受历史教训。可见,历史人物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何等重要。

2.历史人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历史人物教学要求教师备课要"深入浅出"。所谓"深入",是指备课时教师要努力把握详实的史料,采取平实而深刻的史论,然后进行一番掘疑探幽、辩异归同的疏理工作,为历史人物教学打好基础。所谓"浅出",是指教师讲人物、评人物都要针对学生年龄、心理特征,深浅适宜,详略得当。如学生对明朝废除丞相、行省制度,设立厂卫等特务难以理解,那么就可以试着从对明太祖朱元璋的认识和评价入手,浅入深出地进行,以帮助学生理解。先从"他为什么这样做"入手,理解加强君权的一系列措施。然后设问:"假如你是明太祖,你会怎样做?"从而使一个枯燥的问题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感兴趣。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猎奇心理,适时地穿插朱元璋的历史故事,以帮助他们加深理解。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使教学难点得以突破。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困难和障碍,对于让学生顺利掌握知识、实现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效率,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历史人物教学在突破难点上,发挥特有的作用。

篇4

一、新教材内容涉及面更广,要求教师急需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新的科学科是由原来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个学科融合而成的,它承担了原来四个科目的教学任务,虽然知识点比原来的单科减少了许多,但总量却大大超过了任一个单科,它涵盖了四个学科的基础知识。而现今任教科学学科的教师都是原来的单科专业教师担任,如此以来就出现了教学中人人都有自己擅长的章节,也就出现了许多不太熟悉的章节,并且教学优势面少,劣势面多。加快提高科学科教师的综合素质也就成为教育面临的严峻现状,各中小学校长应该充分发挥校内资源网、图书室、教研室等各种教育资源,多渠道、多方面地加快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另外作为教师本人也应该放下脸面、虚心求学。各学科间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制定各自的学习计划,在短期内必须尽快地成长起来,各学校也要注重骨干教师的业务提高,确立各校的学科带头人,指定奖励机制,刺激学习积极分子,掀起学习的。时间急任务重,科学科教师决不能拿实验区几千万名中学生的前途开玩笑。

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要求教师需苦练新的教学基本功。

现代教育为教师提供了许多先进的教学手段,现代科技在教育中的地位也日趋重要。教师应该改变观念,教学基本功也应从传统的向现代的自制课件、使用网络信息资源、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等方面转化。教学手段的日趋先进对广大教师驾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迫切需要广大教师苦练现代教育的基本功,尽快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科学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迅速转变角色,不要再留恋自己原来所长,应该多花心思,沉下去钻研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当然也应该避免过于相信现代教育手段,全面抛弃传统教学手段的错误做法,只有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适时适地针对学生实施,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转变,要求教师积极钻研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探究性学习是科学课中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对新的学习方法要好好钻研,千万不能照本宣科。科学课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重在正确引导学生思考总结科学规律,利用科学的原理去解释科学现象。以往的教育过多地强调应试教育,教师也往往采用灌输、填鸭式、题海战术等教学方式,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的自身独立思维能力的开发,一切由教师讲了算,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题目的答案只有标准和不标准之分,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智力的开发。而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提高,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动手解决问题,给了学生极大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广大科学课教师应该好好地熟练掌握这一全新的教学方法,多加引导,善于在教学中把握尺度,充分调动每一位同学的学习热情,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原来呆板、沉闷的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想象动起来。

四、教材知识点难易程度的变化,要求教师必须钻研教材、理解教材。

篇5

关键词:任课教师;德育;班级管理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班主任若能够和任课教师一起参与班级德育管理,通力合作、相辅相成,尽心尽责地完成各自的管理任务,实现对班级的德育管理。

一、任课教师的教学德育活动参与

任课教师在参与组织班级教学德育活动方面,会起着积极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活动中,任课教师会根据学情和教情合理组织教学活动,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使教学效果不仅具有教学意义,同时能够实现情感教育目标,进行德育教育。众所周知,精准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活动组织形式是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首先,备课时针对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富有启发性、指导性和创新性,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深刻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会和培养学生互相理解、互相宽容等优良品质有关,可以更直接、更具体、更有效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在德育活动方面,任课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参与主题班队会,亲子活动等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使之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相互沟通,达到心与心的交流,不仅对于学生的情感进行渗透,让学生充分理解到不仅是班主任老师在关注着他们,任课老师也是用真心在呵护着他们,因而达到了师生之间拉近了距离,学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任课教师的角色特点

班主任是整个班级的主要管理、组织、领导和教育者,在校领导的指导下,按照教育部署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引导。其主要职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而任课教师则要与之形成合力,共同确定学生学习目标,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品行,组建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可见,任课教师在班级德育管理中只起辅助作用。也正因为如此,任课教师在班级德育管理中可以起到班主任无法比拟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可以以课堂为平台,充分展示教学中所涉及的德育理念,给学生创造机会去体会德育概念。在课堂教学外,任课教师能以自由、灵活的方式与学生接触,用与班主任不同的角度观察学生,更易发现学生所认同的价值观和学习行为。总之,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自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如:答疑、聊天、沟通等等。

三、任课教师个人发展

任课老师在参与班级德育管理的过程中,应与班主任多交流多学习,充分的准备,掌握工作技巧,如怎样和学生谈心,如何和家长沟通等等。因此,任课老师通过参与各种德育实践,不断提升自己,为自己的班级德育管理积累宝贵的教育经验。在课堂内与课堂外的班级德育管理中,任课教师的参与程度是不同的。对于课堂内以传授知识为主,德育教学为辅的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活动组织等环节,要实现全程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任课教师要不断地需求突破与创新,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才能使学生不断信服,并深入到班级德育管理中去。课堂内德育管理的参与与指导,能使任课教师清楚并了解学情,学会和学生沟通的方法与技巧,深入学生内心,使他们能够不断地反思去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健康的成长。任课教师也应与班主任就学生情况和德育管理教学情况及时与班主任沟通,得到班主任对自己的信任和对工作的支持,共同实施对班级的德育管理,形成教育合力,使自己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班级管理的方法,尤其是在德育管理方面有了一定的收获与进步,拓展了自己的教学视野,掌握更多的管理技能,对于今后的班级德育管理有了更新的认识和扎实的基础。在课堂外,任课教师通过参加一些德育活动,如主题班会、体育节,读书节等等,同班主任学会对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调控等方方面面问题的处理解决办法。作为任课教师,参与到活动当中,与班主任进行商量讨论,或独自负责活动的某一部分都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提升。任课教师在整个过程中都与学生交流,谈心和沟通,不论是师生关系还是自己的处事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教师在工作中最关注的是如何提高教学成绩,因此教学效果優异是每一位任课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但是这离不开对学生情感的关注,离不开对班级德育的管理。任课老师参与班级德育管理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更能够将自己的教学理念与德育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更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班级德育管理是班主任和全体任课教师合力的体现,是师生之间理解沟通的良好契机。通过任课教师对班级德育管理的参与,相信班级会更加稳定,学生发展会更加健康,成绩的会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单守军《任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初探》《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8) 

篇6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法律意识和基本国情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中政治教材中涉及到很多概念和原理的知识,而往往这些知识都是比较深奥、抽象、难以理解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凭教师“一支粉笔、一本课本、一张嘴”来教学, 学生不愿听,教师也不愿教。再加上学生学习动机、目的不明确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已成为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为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健康发展,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优化教学的利与弊进行了分析。

一、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的优点

1. 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农村学生大多感觉政治学科难理解、枯燥无味,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将抽象的文字叙述和逼真的情景相结合,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从而准确地理解所学知识,培养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在教学领域的推广和应用,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扩展了知识领域和学生的视野,转变了师生的关系和地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拓展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开放式学习方式。因为它的容量大,内容浓缩会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维能力,使学生从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教师的讲解,可以促使学生对事物的理解提高到更高的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思维能力。

3. 化解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还不是很成熟,对于一些比较抽象、深奥的概念和原理会感到难以理解和记忆。思品课教材中有大量零碎的概念,并且这些概念还是教学重点,需要学生深刻地理解和记忆。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优化教学。多媒体课件可以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并且能够将零碎的知识归纳在一起形成缜密的知识网络,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知识、记忆知识、掌握知识。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视频、音乐、图片等,形象生动,能轻松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视频是传媒信息很好的媒介,因为它具有色彩丰富的画面,并配以扣人心弦的音乐,生动形象,可以将教材中所描绘的知识点给展现出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渲染力。

二、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的弊端

1. 牵合附会,华而不实

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要具有一定的独创性。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还会过分重视课件页面的华美,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设计具有艺术的美感上,严重偏离了教学目标。甚至有的教师为了上一节生动的公开课,将课件制作得相当华丽,并且还别出心裁地配以激动人心的音乐,其本意是为了优化课堂,给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但事与愿违,正因为这些华而不实的内容,才使得学生过度地关注这些无关紧要的东西上,无法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课件不仅没有起到优化课堂的效果,反而成为教学中最大的干扰源。

2. 妨碍心灵沟通,忽略了教学中情感的交流

有些教师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过分强调自身的主导,忽视了与学生之间情感上的互动交流。教师机械地按鼠标,学生机械地看屏幕,学生由“学习的主人”变成“屏幕的观众”,教师由思维的“点拨者”变成鼠标的“点击者”,用课件来代替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很多学生认为多媒体将课件内容展示过快,一节课下来,眼看酸了,头也抬累了,笔记也记不下来。因此,教师不能只是机械地讲解知识,而是要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激起学生心灵情感上的互动,以自身来影响学生,用情感来教育学生。

3. 要适可而止,避免“一幕到底”

多媒体是一种教育技术,一种传播媒介,它对我们的教学活动有很好的辅助作用。但多媒体并不能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应因地制宜,在恰当的时机利用它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把握好多媒体使用的次数,把多媒体教学和其他教学形式相结合,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保持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现在的一些公开课或示范课大有“除去多媒体不成课”的痴情,整堂课不管是课题、基本概念,还是课本中的案例、思考题、板书设计、课堂作业,一切都由电脑来完成,电脑成了另一本供学生观看的“课本”。这样不仅不能有效辅助教学,反而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导致学生课堂笔记记录困难,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吃力,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也起不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要避免“一幕到底”的现象,课前要周密思考,哪些内容、哪几个环节运用最相宜、最有效。

篇7

【关键词】烹饪本科专业 试验设计与统计 重要性 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TS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49-01

一、引言

《试验设计与统计》是研究数据信息处理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的一门课程,对于科学研究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因此在生物、农学、医学、化工、经济管理等很多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近些年来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也广泛开设了这门课程,实践表明对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在烹饪本科专业开设《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的还不多见。[1]本课程作为对数理基础要求较高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感觉枯燥,缺乏学习兴趣,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基于此,本文对在烹饪本科专业加强《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的重要性及有效的课堂教学措施进行了分析。

二、烹饪本科专业加强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的重要性

对于学习烹饪专业的本科生,有别于普通的技校或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继承祖国烹饪的精湛技艺,也要掌握对传统烹饪进行理论研究的本领。烹饪本科专业的学生在课程安排中往往都是兼顾传统烹饪技能技法以及现代食品科学理论,所以在中国传统食品的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要发挥这一优势,必须要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素养。而对于烹饪专业的本科生来讲,科研能力恰恰是一个短板,主要表现在对于试验设计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方面的能力不足。所以在烹饪本科专业中加强《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的教学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在我国高校的烹饪专业中《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基本都是属于选修课的范畴,但无论是教学管理人员还是教师都应该重视这门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学生更应该把这门课当做是进行科研的重要工具认真的学好。烹饪本科专业中《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的主要内容涵盖数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正交试验设计等。在烹饪专业中,该课程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还包含烹饪专业领域中数理统计知识的实践展现,对烹饪本科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笔者通过对部分高校烹饪本科专业开设的《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分析发现,存在着一系列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1)由于该课程理论性较强,对于以实践为主的烹饪专业学生在学习上适应起来较困难。这就容易造成学生在面对该课程时无从下手,不知道该制定何种学习目标;2)学生对《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在烹饪本专业所体现的价值认识不足,这和学生尚处于理论学习阶段是分不开的;3)《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教学过于传统化和模式化。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在课堂上一味向学生“灌输”知识,造成学生的兴趣缺失,提不起参与学习的积极性。[2]

三、在烹饪本科专业加强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教学的有效措施

1、“启发式”教学模式的使用

由于《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理论性较强,教师更应该结合自身的科研实践,为学生打造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因此,“启发式”教学模式的使用可以起到不错的效果。在教师对相关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专门安排一定的时间用于学生的讨论,同时鼓励学生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还可以结合自身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参与进来,对获取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3]这样,就很好地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也提高了他们综合动手能力的运用。在这种“启发式”教学模式的使用中,学生还可以加强对统计理论的理解,巩固了课程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这门课程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欲望。

2、案例教学法的科学使用

在烹饪本科专业的《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方法无疑是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深入结合的最好方法,其对于学生深刻理解统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案例教学法往往具有生动、形象的特征,让学生面对的不再是枯燥的理论教学课堂。由于《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的本质所决定,教师在课程上往往会进行过多的公式推导,这种形式的授课对于数学基础相对来讲普遍较差的烹饪专业学生来说,很难提起他们的参与兴趣和积极性。在案例教学方法的模式下,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案例的解决中去,引导学生利用课程中的基本原理进行案例问题的解决。例如,科学试验研究步骤和程序,借助常见的试验内容为实例,就可以实现抽象的统计原理转变为学生熟知的感性的具体事例。学生不仅在其中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对烹饪专业相关知识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另外,采用案例教学法还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使用统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为下一步深入学习其他相关课程的内容打好基础。

3、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

现代教学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作为基础理论课程,多媒体技术可以促进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教学材料的有机融合,促进不同统计方法在案例中的有效展示。信息量大、形象生动、具体化,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作用很大。同时也能减轻教师工作强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和多媒体教学相比,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也有其独特优势。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消化,理解多媒体教学内容,是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有益补充。经过实践证明,在烹饪本科专业的《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中应用这种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烹饪本科专业中加强《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教学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烹饪人才,弥补人才需求的缺口,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课程和专业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易于接受理论性较强的《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以培养他们实际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曾祥云.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建设思考[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6(1):40-42.

[2]周鑫斌,赖凡,刘峰.《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6042-16043

篇8

【关键词】中职初任教师 课堂教学控制 学生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03-01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驾驭能力,是完成教学目的的根本保证。初任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控制课堂教学进程,维持课堂教学秩序。这将影响初任教师转变角色,适应工作岗位的速度。

课堂教学的控制,就是对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因素进行适当的调节与控制,以期维持课堂秩序,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之沿着教师的思路成功地进行学习的过程。影响课堂教学控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课堂的外部环境,学生的实际水平、教材等都会对教学控制产生影响。而初任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学生和教学内容两个方面。

一、管理学生,调控课堂教学秩序

1.运用仪式性的教育行为,维持教学秩序

初任教师面临着由师范生向正式教师角色的转化,确立角色的首要因素就是树立教师权威形象,让学生怀有尊师敬师的观念。初任教师应当学会运用仪式性的教育行为,它包括师生问候,提出教学要求,点评学生作业并提出鼓励和批评等等。最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课前,学生必须向教师行礼。在入职时,初任教师容易忽略这一环节。一般来讲,大学教师主要依靠其广博的知识吸引学生听讲,而大学生学习相对自觉,不需要教师单独组织教学。中职生文化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学生上课时容易走神,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感知过程中,学生主要依靠有意注意,“清楚明了”地掌握内容。初任教师有必要采取仪式性的教育行为,向学生暗示教师的引领者地位,使学生集中注意听讲,尊重教师的劳动。

2.巧妙运用言语和非语言信息管理学生

初任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新面孔,对于学生而言,初任教师的音容笑貌,仪态举止都会影响学生接受教育的欲望。在教学中,初任教师要做到:语言精炼、简洁,内容充实而有文采,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敬畏感。语气轻重得当,主次分明,语速快慢适中,语调要有抑扬顿挫。因为教师主要通过学生的听觉通道施加教育影响,长时间的平缓语调会使学生产生听觉疲劳,长时间的激昂语调有时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初任教师必须注意观察学生面部表情,转换自己的语调。

作为教学活动的引领者,教师发出的全部信息都会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有时教师的眼神和动作的教育影响甚至超过教师的言语信息。例如,学生趴在桌子上,教师走到她身边,轻轻敲击桌面,并轻拍她的肩膀,学生会立即察觉自己的过错并坐正。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给与赞许的目光并微笑点头会比言语的赞美更能激励学生。非言语信息是初任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情感的重要渠道,也是初任教师控制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使用言语和非言语信息管理学生,控制课堂教学时,初任教师必须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坚持以“严厉+爱护”的教育方式来调控课堂教学秩序。例如,有些学生知识基础不牢,接受知识较慢,再加上以往的学习习惯不佳,有上课睡觉,交头接耳的现象,教师一定要申明处理原则,设立相应的处罚规定。但是,在学生犯错时,初任教师必须分辨具体情况。

除此之外,初任教师要想真正控制课堂教学,还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舍不得走神,愿意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二、处理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

教学内容(一般是教材)是师生教学活动的共同对象。教师控制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就是处理教学内容。它应遵循以下原则:

1.问题设计的开放性与闭合性

教材中呈现的文本内容,通常需要教师重新梳理出它的问题逻辑,使之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心理规律和知识本身的演进规律。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要区分学生的现有认识水平,如果知识点贴近学生生活,易于思考,应设计成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有广阔的想象空间,让生与生的观点互相激发,使学生充分地表达思想获得成就感;如果知识点或问题比较明确,可以设计成闭合型问题,直指答案本身。在呈现探究性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漏斗形的追问方式,即由一个简单的相对开放的问题出发,通过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逐渐把问题的范围缩小到某个关键点上,这是一种发现新知识的问题设计方式。

2.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中职生大多属于初中应试教育的不适应者。他们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对知识学习特别是逻辑性强的知识学习感到困难,并抱有抵触心理。因此,文科类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首先考虑知识的趣味性,再考虑知识性。

3.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抽象性

初任教师要尽量多选择直观的、具体的素材处理教学内容,让学生由具象到抽象生成知识。文科类知识尤为如此。

总而言之,教师控制课堂教学的最基本层次是维持课堂教学秩序,更高层次的水平是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使学生乐听,最高层次的能力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使学生乐学,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尤泽军,如何提高课堂控制能力.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2]许高厚.课堂教学技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篇9

第一,本书在广博的文化背景下,突出了阴阳五行作为古人认识世界的方法论特征。阴阳五行发端于初民的自然崇拜。周初以降,“天命靡常”、“以德配天”的思想占据支配地位后,阴阳五行得以从自然祟拜中挣扎出来,成为人们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钥匙。在春秋战国时,它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思维框架,日渐渗透到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对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气象、医学、丹术、建筑以及政治、军事、伦理、历史、文艺、哲学等众多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萧著中首列三章,探讨了太阳祟拜对阴阳学说起源的影响,追溯了《礼记·月令》、《管子》、《尚书·洪范》、易学中有关阴阳五行图式的思维模式的发展过程,然后用八章的篇幅分别探讨了阴阳家、兵家、道家、儒家、传统医学、道教的炼丹术、以及揭示气象与人体之间关系的运气学说等,对阴阳五行的思维模式的运用与发展。作者出经入史、学识宏博,着点专精,详细地考察了河图五行图式这种作为合阴阳五行说于一体的功能模型在传统医学理论体系中基础构架的地位、道教炼丹术对天道阴阳变化规律的效法和模拟、以及揭示气象变化与人体经络运行相对应的循环周期、阴阳五行思想对儒家伦理的整合作用、早期阴阳家依时寄政学说在维护生态平衡和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方面的积极作用等等。正是阴阳五行学说所具有的这种普泛性,所以作者认为阴阳五行学说不仅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观,更是一种兼具分析综合特性的方法论。在此认识基础上,作者科学地对阴阳五行学说进行了现代诠释,认为阴阳五行作为一种方法论,其新生的前提取决于哲学和传统医学的需要。作者在回顾阴阳五行学说在近代遭遇的基础上,把现代哲学对阴阳五行学说的诠释定位为一种辩证综合的思维方法,认为它与现代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论等辩证综合哲学要求对事物进行总体把握的旨趣相同,是一种有机整体思维或符号逻辑思维。但作者又冷静地看到五行结构作为系统论的一种独特构架,与现代耗散结构理论、控制论等的区别及其作为古人直接获取知识手段的局限性,这恰当地表现出了一个哲学史家应有的学术理性。

第二,该书把阴阳、五行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在解读典籍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别有新意的学术见解。近代以来,战国后期“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史记·孟苟列传》)的邹衍一直被人们当作阴阳家的集大成者,萧著则依据《史记》、《盐铁论·论儒》等汉人的论断,重新认定邹衍学说的性质,认为他虽然借用了阴阳消长和五行的框架,但其学术旨趣要归于仁义的儒学,与阴阳家要求的依时寄政的“刑德”之说,毫无相同之处。在比较两家异同的基础上,认为邹衍的五德终始之论,强调的是“符应”或“天见祥瑞”,而阴阳家则强调的是谴告。也就是说,邹衍的五德终始说,是一种历史循环周期理论,它是从好的方面强调历史周期转换的符瑞效应,强调的是变的特征,有着强烈的变革现实的要求与愿望;而阴阳家的五行说,则是一种历史过程论,它依据每个变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吉祥灾异,要求人君依时寄政,强调四时大顺、预警变化、完善刑德,防止历史的变更,带有极浓厚的保守特色。由此,我们确可以看出,将邹衍归为阴阳家,虽不说是完全错误的,至少是不妥的。在探究《道德经》对五行框架动态功能的运用中,作者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种以五行相胜说建构的道德仁义礼五种社会形态递相取代的历史观,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自成体系的历史循环论,并且认为道德仁义礼五种社会形态大体反映了中国历史跨入文明门槛前后五千年政治文化的状况,其中所谓道治德治是典型的原始社会,仁治是原始社会后期私有观念出现的结果,义治反映了阶级社会的萌芽,而礼治则标志着阶级社会的成熟。这些观点发前人所未发,既持之有故,又言之成理,表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与创新能力。

第三,阴阳五行作为古代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在萧著得到了具体而深刻的观照。萧著对阴阳五行在各知识门类运用的横向剖析,使人们认识到阴阳五行作为辩证分析与辩证综合两种方法,在构建传统有机整体思维中的支柱意义;在勾勒其纵向发展过程中,萧著又加深了人们对阴阳、五行这两对古老的哲学范畴对中华民族理论思维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的理解。该书对阴阳这对范畴的分析尤为精到,认为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它至少具有三层基本含义,阴阳学说第一个层面的内容是指天道变化的自然现象。先民在太阳神祟拜中形成的偏重太阳自然属性的致思走向,产生了界定天气的晴与阴。由阳光的照射方向,又引申出向阳面(阳)与背阳面(阴)的方位判断,如《诗·公刘》所谓“既景乃岗,相其阴阳”,《诗·殷其雷》“在南山之阳”等均表示太阳照身的两种方位;随着认识的发展,人们把阴阳作为自然变化的规律,则是古代自然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搏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天论》)这里,阴阳既有实体的特性,又有运动变化的属性,阴阳运动变化,并非外在力量的使然,是阴阳自身矛盾交接互补作用的结果,所谓“阴阳接变化起”(《荀子。论礼》),天地万物得阴阳之和而生成,在《管子·四时》篇中,“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阴阳是天地万物最大的道理,原理和总原则,可以用来说明自然界的普通联系。

阴阳学说第二个层面的内容是早期阴阳家或占星术士以阴阳二气的运行序次及其变化与出现变化的征候为依据,用自然天道变化来推断人事吉凶、政见得失、国家兴衰,这是阴阳家对阴阳学说的重要运用。《左传》中样慎对日食的论说,《管子·四时》所表达的务时寄政,要求圣王与天地阴阳台德、效法天地阴阳行事,均是阴阳五行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具体运用。这派学说推到极端便是两汉阴阳灾异说的泛滥,以非常疑义可怪之论闻名的《春秋公羊传》,以及大讲天人感应、人副天数的《春秋繁露》便是其代表。

篇10

“适应现代技术工人培养要求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组围绕现代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情况、技术工人成长的规律和当前职业学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整体构建。构建适应现代技术工人成长要求的、具有各专业特点的专业教学模式,并根据这种模式对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新专业教学模式的实施保障等方面内容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实地调查、专家访谈、教师问卷、理论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课题组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分析了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新教学模式构建建议。

一、构建适应现代技术工人培养要求的专业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课题组对张家港市及周边地区企业技术工人的素质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技术工人的整体素质不容乐观:一是文化、专业综合素质较低,专业理论知识欠缺;二是心理意志薄弱,耐挫力较差;三是热爱企业、关心集体的意识不强;四是沟通、组织能力一般,企业管理人员匮乏;五是对新技术、新设备的适应能力较差,过渡周期较长。而企业需要在工作中有主见、勇于开拓创新、学以致用的人,要求员工能熟练掌握新工艺、运用新技术、适应新岗位,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现有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上重知识轻能力、重认知轻情感,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重文化轻专业,在教学方法上重灌输轻引导、重模仿轻探究、重课堂传授轻社会体验,在教学手段上重传统轻改革创新,在教学评价上重结果轻过程、重学业轻综合、重一维轻多维。此种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出企业需要的现代技术工人。

二、适应现代技术工人培养要求的专业教学模式的整体构建

(一)以“三性六化七合一”为取向,丰富专业教学模式的新内涵

三性:即主体性、情感性、实践性。“主体性”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自我钻研、自主训练、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情感性”就是对专业的痴情、对课堂的热情、对实训的激情,努力激活学生的原动力,充满爱心,鼓满激情,运用情感效应,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实践性”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着眼就业,突出能力,加大实训力度,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准和职业能力。六化:即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方法综合化、教学策略案例化、教学关系师徒化、教学评价多元化。七合一:即车间与教室的合一,学生与学徒的合一,教师与师傅的合一,理论与实践的合一,作品与产品的合一、育人与创收的合一、教学与科研合一。在“三性六化七合一”教学改革模式中,“三性”是基石,是灵魂,“六化”是手段,是举措,“七合一”是关键和最终落脚点,三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二)以培养现代技术工人为目标,实现专业教学模式的新突破

职业学校应根据本地区企业的实际需要,以培养高素质的现代技术工人为目标,在专业教学模式上进行突破创新。首先在专业教学理念上进行创新,变培养学生的岗位就业能力为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变突出知识学习为突出技能掌握;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变简单的传授为引导探究;在学法指导上进行创新,变学生自我学习为问题发现、合作交流。

(三)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激发专业教学模式的新活力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呈现专业教学模式的重要载体。职业学校可通过新教师的汇报课、青年教师的达标课、骨干教师的观摩课、名教师名校长的示范课,探索实践专业教学新模式。

(四)以课程改革为抓手,呈现专业教学模式的新亮点

职业学校要积极推进专业教学的课程改革,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为此,学校应根据专业教学与企业需求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来优化课程结构,努力降低文化课的难度、拓宽文化课的宽度、加强实训课的力度。

(五)以德育课程、活动课程、项目课程为渗透,打造专业教学模式的新特色

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注意渗透德育课程、活动课程、项目课程。德育课程有《职业道德》《礼貌礼仪》《五名工程》《职业生涯指导》等,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规划职业人生。通过演讲活动、职业理想主题班会活动、企业参观调查实践活动等,激发学生的职业情感。此外,职业学校还要开设项目课程,通过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教会学生“跳进大海会游泳”的本领。

(六)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路径,开拓专业教学模式的新视野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提升学生技能水平最有效的途径,职业学校可采取校企互动共建的形式,共建“目标”、共建“计划”、共建“课程”、共建“课堂”、共建“师资”,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校企合作为教学模式的改革拓宽了视野,采用“半工半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进一步激发了专业教学的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