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创建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3: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校园创建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校园创建方案

篇1

一、明确方向,制定方案,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智慧校园是数字化校园的高端形态,是数字校园的发展。它是以数字化校园为基础,利用云技术、物联网、虚拟化等技术,对来自于校园基本个体的各种信息数据实现感知、传递、采集、检测和分析,构建校园人与物、人与资源之间的联系、沟通等交互方式,拓展管理时间和空间。将学校的管理、教学、科研与校园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最大限度地整合,我校根据信息化发展的要求适时提出了智慧校园建设目标,塑造智慧教师,培育智慧学生。围绕工作目标,学校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规划创建路线图,确立实施时间表,制定了创建方案,积极稳妥地推进智慧校园的创建工作。

二、协同共进,打造特色,深化智慧校园建设

“智慧校园”创建得到了全校教师的积极响应。创建领导小组建立例会制度,每月一次,有主题,有记录,有专人负责。教研组活动中心明确集体备课、观课议课、反思沙龙等,研究氛围浓郁,教师纷纷用自己的实践诠释对教学智慧的理解,用集体智慧的碰撞明晰教学智慧的内涵,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智慧,演绎充满智慧的课堂教学。

1.建设智慧文化

学校围绕学生发展主题,营造书香氛围,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对黑板报、宣传栏、队角等文化阵地的指导管理,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功能;打造“四化”校园,把校园绿化、美化、净化与校园的书香文化相结合,形成“一墙一壁会说话、一砖一瓦都含情、一草一木皆有灵”的智慧文化氛围。在通过省教育现代化验收的基础上,学校又通过“市装备水平再提升工程”,投入300余万元,新增计算机等一大批装备器材,新建录播教室、书法教室、标本室、科学探究室等专业教室。

2.打造智慧教师

学校制定了“智慧教师”的培养模式,通过课堂展示、智慧沙龙、微课制作评比等方式,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把教师培养成新时代的智慧型教师。通过外出参观学习,让名家名师的讲座、课堂教学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通过开展会前读书交流会、QQ群在线主题研讨、专题书目荐读等活动,提升广大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

3.构建智慧课堂

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智慧教育”的理念提出来的。它在教学目标的预设上,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要求;在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行过程中,“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的有序运行;在学习环境管理上,“努力实现师生平等交流,合理调控课堂学习情绪”上多项协调;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张扬、智慧发展和健康成长”。

4.培养智慧学生

培养智慧学生,让学生真正享受学习、享受成长。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快乐的、有强烈好奇心、富有想象力、勇于探索的人。利用校本课程《小学经典读本》为学生提供诵读经典的教材,引导学生潜心诵读经典,厚积文化底蕴。组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各项学科竞赛活动,如读后感评比、写字竞赛、数学专项能力竞赛、英语情境剧表演、体育小型竞赛等。

三、春华秋实,尽显魅力,收获智慧校园创建成果

智慧孕育理想,智慧承载希望。全校师生在“智慧校园”的创建道路上创新前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完善和构建了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校园环境,实现了教职工、学生、教务、图书、培训管理等方面的智慧管理。通过管理平台把重要信息及时发送到教师和家长的手机上,让家长和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和家校之间的交流,从而实现师生通、班班通和家校通等智能化管理功能。

2.构建智慧教育的支持环境,充分应用智慧型的教学支持环境和数字化教学工具开展教学实践和教研活动,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智慧型教师队伍。利用智慧教室环境,通过有线和无线网络共享教育云平台的海量教学资源,教师通过触控式一体机进行授课,利用全自动智能高清录播系统,在教师现场授课的同时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自动录制生成教学实况录像保存起来,同时以流媒体的方式在网络中实现远程直播,供异地师生课后点播观摩和远程在线实时收看。不同地域的师生共同聚集在一个课堂上,利用网络环境使教学教研无距离障碍,同区域和异地间共享教学教研资源。

回顾既往,勇于开拓的实小人,按照创建目标要求,取得了智慧校园创建阶段性成果。展望未来,金湖实小人将继续脚踏实地依托“智慧校园”建构创新型、智能型的智慧教育体系,,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向着高质量、高品位、有特色的现代化、智慧型名校目标奋勇前进,为金湖教育事业再谱新的华章!

篇2

关键词:智慧校园;信息化;顶层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7-0060-04

一、建设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创新网络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2011年11月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要求各中职学校“加强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信息化应用支撑环境,建成高质量的数字化校园” 。我校作为首批立项的52所建设学校之一,目前信息化项目进展顺利,部分建设成果已经显现。2013年学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实践和探索,进一步提出了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

二、建设基础

1.网络基础设施

目前,我校校园网络设施布局基本到位,初步建成全校各类应用服务器和实现各类应用程序数据互通的网络存储系统。

2.管理应用系统

校园网上运行的管理和应用系统有教务管理、学生管理、OA办公、行政管理、图书借阅和一卡通等系统,但缺乏师生的统一身份认证和数据中心,不能以便捷的用户服务界面提供给师生,需要反复登录各个子系统,公共数据得不到全校共享。

3.管理队伍状况

校园信息化管理队伍主要有管理人员6名,其中本科学历占85%,2人拥有网络管理员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其他人持有计算机操作员、多媒体制作员等多张职业资格证书,基本确保学校网络的正常运行和信息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4.教师信息化水平

学校定期开展师资培训,切实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

三、“智慧校园”顶层设计

“智慧校园”信息化总体建设目标:基于现有数字化校园基础,以云服务和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充分融合物联网、虚拟化、云计算、智能控制等先进技术,以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应用、资源整合为中心,覆盖学校教学、科研、生活、管理等四大应用场合,建设一个舒适生活、便捷教学、领先科研、安心校园的智能化校园管理和服务模式――“智慧西南”。

我校建设中的“智慧校园”数字化校园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包含基础环境、应用支撑、综合管理和综合服务等四大平台。

“智慧校园”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基于四大平台,提供包含服务中心、学习中心、管理中心和资源中心等应用。

1.服务中心

通过数字化校园综合服务平台的个性化门户设计,满足不同角色“一站式”服务要求。

学生服务平台:针对学生个体,以入学服务、学生能力、就业辅导、生活服务为目标,根据学生的视角进行各类信息和服务的汇聚和展现,为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离校各个环节提供全方位、一体化、一站式的信息服务。主要设置分类:首页、个人信息、学习中心、生活中心、实训中心、资源中心、实习就业等。

教师服务平台:针对全校教职工,以教学、科研及办公事务的配套服务为核心,提供一站式信息化服务。教师综合服务平台扩展了面向教职工信息服务的范围,延长了服务周期,从而提高办公效率,促进相关职能部门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提升教职工用户的满意度。主要设置分类:首页、个人信息、办公系统、学习中心、资源中心、生活中心和管理中心等。

家长服务平台:包含校园信息服务(班主任、校园公告、通知、新闻)、在校缴费信息(一卡通消费、学校收费)、在校学习状况(课表、考试安排、成绩、考证信息)和在校综合评价(奖学金、评优、处分、勤工助学)等信息,让家长及时了解自己孩子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信息。主要设置分类:首页、校园信息服务、在校缴费信息、在校学习状况、在校综合评价等。

2.管理中心

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建设以“学生综合管理”、“教师综合管理”、“教务综合管理”、“学校综合管理”构成的综合管理平台。

学生综合管理系统:从学生入学、就读、实习、就业等全过程进行目标管理,形成综合素质、成长档案、家校互动等主要模块,包含招生管理、注册管理、宿舍管理、资助管理、实习管理、就业管理、离校管理、保险理赔管理、学生档案管理、评优奖惩管理、学生信用管理等全方位、一体化信息服务。

教师综合管理系统:以教学、科研及学校事务的配套服务为核心,划分入职阶段、在职阶段、退休离校阶段,形成业务档案、科研管理、进修培训等模块,包含教职工信息管理、外聘教职工管理、人事调配管理、合同管理、考勤管理、考核管理、职称管理、进修培训管理、离退休管理、教科研管理、绩效管理、网上评教等子系统。

教务综合管理系统:完善教务管理系统,形成培养方案、课程管理、质量监控等模块,包含学籍管理、专业管理、课务管理、教材管理、成绩管理、评教管理、教学资源管理、试题库及考试系统、考证管理、实验实训管理、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专业体系资源库等综合业务子系统。

学校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学校综合管理系统,形成个人办公、协同业务、行政管理等模块,包含行政管理、流程办公、校园OA、校企合作、合作交流、校产管理、报修管理等系统;基于大数据技术,深化数据挖掘,开发校情分析决策系统;整合现有的图书管理和校园一卡通系统等其它信息系统,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服务于全校师生的综合管理系统。

3.学习中心

以“学习空间”建设为核心,构建面向学生、教师、社会,以“精品课程”、“校本网络课程”、“互动教学”、“移动学习”、“虚拟实训”等构成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实现自由自在、随时随地的学习与互动。

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和互动教学三大系统建立在共享教学资源基础之上,方便教师按照专业建设随时重构课程资源,形成师生的“学习空间”,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的学习,从而形成开放、高效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虚拟实训系统提供完整的教学与实训过程服务,将知识点学习、虚拟设备认识、虚拟系统实训、学习评价记录等项目有机融合,结合实体设备实训,达到“教学服务”、“评量服务”、“诊断服务”、“补救教学服务”等目的。

4.资源中心

建设资源丰富的有学校特色的,以“数字图书馆”、“特色资源库”、“通用资源库”、“专业资源库”构成的综合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是在实体图书馆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化网络技术实现的更为便捷、快速的随身图书馆,更加方便教师和学生的工作与学习。

建设多媒体教学资源库,面向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提供资源服务。建设“学生作品集”等特色资源库,展示学校专业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建设专业资源库,按资源的力度和范围,建设专业级、课程级、素材级等三级资源。

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平台,以资源共建共享为目的,以创建精品资源和进行网络教学为核心,面向海量资源处理,集资源分布式存储、资源管理、资源评价、知识管理为一体的资源管理平台。

四、智慧校园建设实践项目

智慧校园的核心特征主要反映在三个层面: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依据核心特征,我们在智慧校园建设中主要进行了以下内容的实践应用。

1.一站式信息服务

通过数字化校园综合服务平台的个性化门户设计,涵盖学生、教师、家长、企业、社会等不同角色的视角内涵,享受全生命周期、一站式、个性化的信息服务,通过系统主动推送式的服务,用户可以方便及时的获取信息。可通过多种访问方式随时随地的获取信息,包括PC、手机、智能终端等,适应WP、IOS和安卓等平台,利用云桌面和终端设备,实现移动办公、移动教学的目标。

2.智慧物联感知平台

采用物联网与传感器技术和云计算技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实训室、教室、图书馆等实体设备并连接它们,建成物联网应用及移动互联平台。通过云计算服务和虚拟服务,将“物联网”和信息化应用软件系统整合,实现通信服务、教学工作、学习活动、管理工作和学校设施的整体结合,远程集中设备管理、人员管理、能效管理和校园监控,实现平安校园、绿色校园,探索智能感知、识别控制等技术在学校各个领域的应用。

3.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系统

围绕学校内涵发展的建设要求,建立全方位监控评估指标体系,引入多方评价模式,重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从教学管理“大数据”中提取信息,帮助学校领导及时全面的掌握全校教师教学业务状况,帮助教师有针对性的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全方位评估:学校在抓教学规范管理的同时,重点建设课程授课计划、学习过程管理、课程试卷管理、课程题库管理、教学质量分析、课程教学资料、教学常规检查、多方(学校、企业、社会)评价管理等模块。力图解决现有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中所存在的单一问题,实现教学质量评估的网络化、智能化、高效化。

全过程监控:学习过程管理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评价,包含考勤、纪律、作业、测验等多个方面,构成了课程的平时成绩。教师在课后进行及时的信息录入,及时评价学生在校的学习状况。

多元化评价:通过各模块的多维度管理,特别是引入企业和社会的监控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4.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平台是以资源共建共享为目的,以创建精品资源和进行网络教学为核心,面向海量资源处理,集资源分布式存储、资源管理、资源评价、知识管理为一体的资源管理平台;是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自主型学习,形成开放、高效的新型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展示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校企合作成果的重要平台。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与网络课程建设、网络课程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四大系统之间无缝联接,实现资源为教学服务,教学中方便调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最大化。

五、智慧校园建设的若干思考

1.理顺思路,明确规划,建设完善的数字化校园

研究学校数字化校园现状,分析应用中的不足之处;研究国内外及兄弟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设计方案;走访企业学习先进的技术路线和方案。从以上各方面反复入手,把学校的需求与企业的产品功能对比,理清学校的建设思路,明确数字化校园建设整体框架和发展规划。通过分步骤、分阶段逐步推进,及时发现和优化方案,在建设中优化,在优化中完善。长期以来,人们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全面,在信息化建设中往往“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数据”,实际上软件占的地位更为重要。

2.知己知彼,前期介入,建设学校的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建设重点是学校要明确建设的目标和内涵,再在与企业的产品功能对比中发现需要定制开发的功能模块,做到知己知彼。在前期明细项目设计时,要走进企业,采取学校、企业协作建设的模式,成立相应的信息化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专家咨询小组,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反复研讨,从技术可实现的角度明确功能目标,力求前期深度介入。

3.师资培训,校本特色,建设服务的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同步建设信息化管理队伍,通过企业研讨、专家指导、方案研究等途径,提高信息化建设认知情况。通过岗位能力培训、系统管理培训、应用技能培训等方式,提高管理员综合素质。

数字化校园建设也要对教师进行现代教学技术能力的培训,通过网络课程开发培训、教学辅助动漫作品制作、信息系统工作人员培训等多个师资培训项目,提高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应用素养。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学校的教学服务,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建设学校的特色项目,服务于学生、教师、家长、企业和社会,建成一个服务功能完善的数字化校园。

参考文献:

[1]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杨俊锋.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4):12-17.

[2]冀翠萍.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的建设[J].现代教育技术,2012(1):49-53.

篇3

一、教育信息生态观与智慧校园体系框架

教育信息生态观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促进人和实践的和谐”。这里的“人”包括我们每位师生,信息技术的具体运用则是实践。技术进入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技术的消融”,明确教育信息生态观的核心,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才能避免成为技术的奴隶。

从以往强调没有生命的“物”到现在的以“人”为中心,是一种认识上的进步与飞跃,为智慧校园构想与建设的探索打开了新思路。现阶段珠海一中的智慧校园是以软硬件设施、无线网络设施等为基础,以管理应用中心和教学应用中心为重点,以实现智慧教学、智慧科研、智慧管理、智慧生活为出发点的。其目的是创建智慧教学环境、打造智慧教学资源中心、培育信息化教学队伍、升级信息化教学制度体系,最终实现资源数字化、传输网络化、终端智能化、管理规范化、工作效率化、校务公开化。在先进的硬件保障与优秀的软件资源基础上,珠海一中的智慧校园建设已形成一套独特的、可操作的系统框架,并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二、智慧校园的基础建设

任何体系、框架都需要有一定的硬件与软件基础作为支撑。在教育信息生态观的指导下,珠海一中从设备、人力、技术与制度等多方面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便利,确保了智慧校园框架体系的成长动力与操作基础。

在基础设备铺设方面,学校在原有校园信息设备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规划财政,实现了信息终端覆盖校园生活学习各功能区的每一个角落。学校千兆校园网出口链路连接教育城域W,无线网络覆盖全校园,学生可通过互联网在家里访问学校资源;建设了演播室、微格教室、微课堂制作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等各种功能场馆,实现了微课辅导终端进课室;校园一卡通覆盖教学、生活、考勤及安全各领域。随着学校发展脚步的加快、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还将进一步完善校园信息网络,全面实现校园内部资源共享,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对人、财、物的管理,提高办公效率、降低成本消耗,实现办公自动化、网络化、无纸化。

在人力培养方面,学校优化师资、管理服务团队,力求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信息化素养较为深厚、能够满足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具有奉献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智慧型校园人力资源队伍。在教育信息生态系统里,“人”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智慧校园建设需要实行全校总动员,人人做技术的主人。学校组建了建设领导小组,统一组织筹划并全面监督各项工作;师生通过锻炼提高信息素养,改变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

在技术探索与制度完善方面,学校聘请了专门的研究与服务机构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并把智慧校园建设作为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一方面,构建了学校各级领导、广大师生以及技术专家的高效合作模式,由学校实施全校系统建设总体规划,分管部门确立系统建设方案,由各年级师生充分表达实际细节需求,由专业的研发团队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从而确保了每个系统功能明确、反馈及时、操作便捷、技术成熟。另一方面,建立了智慧校园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制订了网络安全、信息安全、设备使用与管理、资源建设与使用等制度,各种设备设施使用、保管、维护均有专人负责,为智慧校园建设稳步有序地向前推进提供了保障。

三、智慧校园的科研纽带

学校的一大特色是“课题起步”,借助课题研究手段在实际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创新探索。“十一五”期间,学校申请了大量的国家级课题,包括全国教育科学的规划课题“珠海一中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创新育人模式的研究”、中央电教馆的专项课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研究”等。“十二五”期间,学校又成功申请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微课堂’的教学信息化创新实践研究”。

截止目前,学校教师已制作多达4300个微课,总时长350小时,累计播放超过25万次,总时长3000小时,等效于4500节常规课,实现了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教学效率的显著提升,研究目标也均已达成。除了积极建设微课堂外,学校还积极推进数字图书馆、精品课程资源、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四、智慧校园的应用实践

学校坚持以“应用”为目标,基础建设、科研纽带最终都要通过“实践见真知”。信息化系统的功能设计不仅覆盖了教与学的全程管理,而且涵盖了学生思想素质发展的动态过程以及人文关怀等重要方面,为多元化的学习和优质环境的打造带来了效率上的显著提升,充分贯彻和体现了学校多年来追求的优质化、特色化、现代化的教育发展思路。

第一,在基础学科教学方面,规范各类教学信息的收集和输入,通过标准化技术形成测评、题库、数据、个人成长四大数据库,最终服务于四大应用范畴――整体宏观教学管理、学生的个人学习管理、基于知识点的微观教学管理和动态的素质教育管理。除了不断深化微课堂课题研究与成果落实外,还设计了成绩单、错题本系统,统称为珠海一中的信息化教学“三大系统”,辅之以选课系统,全面倡导学习中的个性、高效和整体思维。

成绩单系统自动完成每次考试的成绩分析,提供多角度的解读,并引入动态视图。而且通过人性化的设计,使多次考试之间的趋势分析完全自动化。从年级整体数据到学生个人单科数据都实现了自动跟踪管理,教师可以了解各班级在考试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与隐藏的问题,从而有效调节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重点;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些图表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劣势以及应该注重改善的科目。

错题本系统实现了错题的自动化管理(包括各科目每一道错题的题目、答案、统计数据),并提供了自动的数据统计分析,帮助学生从难度、类型、错因等多个层面来分析自己的能力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后续的复习内容。这些因学生而异的个性化功能通过大幅减少错题收集的时间成本,从而使学生们能够贯彻“错题复习”这个极为重要的学习方法。

“校本课程选修系统”进一步加大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创新开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文化类、科学类、德育类、艺体类、社会实践类、特色活动类等六十多个特色课程,形成了素质均衡、架构完整、特色多元的“创美育人”新课程体系。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都能利用网络资源,找到适合自己兴趣和特长发展的校本课程,突显了课程实施的基础性、选择性、有效性、方向性。

第二,在德育管理上发挥信息化资源优势,开发了综合素质发展系统,对每位学生的德育操行、社会实践、文体素养、学业学分、社团活动等各方面进行动态管理,把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活动和获得的相关奖项等列入德育评价量化内容,实行学生填报、同学监督、教师检阅的审验模式。这一运作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地关注自己的求学履历,主动地表述自己获得的成就,教师也能够及时了解本班学生综合发展的动态,并给予必要的指引和帮助。在学生毕业之际,系统将能够自动汇总信息,并以省教育厅要求的档案格式自动生成及打印。学生高考档案的生成过程完全实现了自动、精_、标准、高效,不但减少了人工制作的错漏和繁琐,更充分展现了学校“师生为本、规范高效、追求卓越、共同发展”的管理作风。

第三,在校医室建设方面推陈出新,研发了校园医务管理系统,包括就诊系统、医务流程、数据统计三个主要模块。就诊系统完全替代了传统式手写登记,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辅助校医了解患者既往病史与诊疗记录,以务实的态度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医务流程能够及时有效地联系校医、学生、班主任、家长,更好地沟通学校各个部门,排除了校园卫生安全的隐患,共同为建设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努力。数据统计模块能够帮助校医根据数据的异常变化做出预警,采取措施,提前应对,防患于未然;对校外则配合珠海市疾病控制中心工作,进行数据统计上报,有效开展预防保健工作。

五、智慧校园的根本核心

学校始终坚持“师生为本、服务至上”的原则,努力打造优质高效的智慧校园平台。

学校汇聚全体师生智慧参与校园建设,在全校范围内举办教学应用设计创意大赛;各部门的教师团队出谋划策,参与需求分析;定期进行问卷调查,精益求精,持续改善。例如,学校建立了技术支持快速反馈改善机制,当师生在使用信息系统时发现问题或待改善之处,该机制确保技术团队能够在1小时内确认问题,3小时内出具解决方案,95%的问题当天就可以得到解决。

学校信息化系统使用方式的设计力求满足教师的教学发展需求,而且切合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客观考虑使用情景的时间和地点;使用了超过30种数据图表持续跟踪使用状态,不断调整以完善用户体验。

篇4

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我们感到要深化素质教育,发展学校内涵,提升办学品位,就要创办书香校园,这样才能创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国家教育总督学柳斌说过:“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的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因此学校决定打造书香校园,作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创出品牌,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制定方案,全面部署,做好准备工作

1、方案:、学校制定了 “打造书香校园,开启智慧人生”行动计划方案。目的是营造浓厚的读书环境,打造书香型校园;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为开启学生的智慧人生奠基;小学阶段实现“读书百本”的目标。方案中对各年级阅读量、阅读时间、阅读书目、阅读要求、各处人员工作分工进行了详尽安排。并将每年10月13日定为学校读书节,在每年的读书节表彰读书效果好的教师、学生及家长,同时展示学生读书成果。

2、准备:(1)选购书目,我校采用 “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含文学、科学、人文等方面内容。

(2)学校先后召开4次教师会。征集建议,提高认识,组织培训。

(3)召开家长会:动员家长参与读书活动。

(4)重新装修阅览室:同时我们重新装修了图书阅览室,让孩子们喜欢,有读书的愿望。

(5)读书活动启动仪式:10月12日我校召开了“打造书香校园,开启智慧人生”行动计划启动仪式,参加大会的有学生、家长、各小校校长和教育局领导,会上校长做了动员讲话,学校名誉校长侯占奎先生将自己捐赠的图书发到学生、家长、班主任代表手中。启动仪式后,读书活动步入运行轨道。

二、整体着眼,点面结合,营造书香氛围

学校成立了“书香校园”活动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挂帅,各部门分工明确,认真务实地将“创建书香校园”的各项活动落实到点、贯彻到面。在营造书香氛围上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充分发挥宣传阵地的积极作用:每个教室、走廊张挂名人读书名言、格言警句等各类宣传标语,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每个班级精心刊出宣传创建书香校园的专题黑板报,让“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的观念深入人心。

2、学校图书阅览室藏书人均27.1本,有图书管理员负责,书橱专用,图书摆放整齐美观,利用率高,每天都安排了学生前往阅读。

3、设立班级图书角。号召学生将自己喜爱的书籍带到学校,进行图书漂流,促进全体同学共同分享书籍的美妙,共同感受读书的乐趣。

4、组织各种活动。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向校园广播站、学校期刊《书香校园》等投稿,认真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部门举行的读书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

三、小处入手,多样活动,提升阅读能力

学校教务处、政教处紧密结合,为创建书香校园,力求从小处入手,着力组织一系列群众化、多样化的活动和比赛:

1、纳入课程计划,强化阅读指导

学校安排四五六年级每周2节阅读课,一二三年级每周3节阅读课,每周三的下午第三节课是全校的阅读时间,要求全校师生共同读书。阅读课由语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指导。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不断地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思路,逐步形成课外阅读的基本课型。并要求学生每天读书半小时,由家长监督完成。现在我校的学生都已经养成了“一有空就看书”这样的好习惯,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作文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2、组织精彩活动,提升文化素养

开展“读书节”、“推普周”、“古诗词诵读”等系列活动,促进每个学生、老师、家庭都投身到读书活动中来,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师生和家长的审美修养和文化底蕴。

学校倡导并开展了“爱护地球——低碳生活我能行”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体验生活,撰写了《低碳生活我能行》的文章,并在下花园移动分公司的支持下,举办了“移动杯”有奖征文活动,这项活动还刊登在《张家口日报》上。

还在全校范围内举办了师生的“情系花园”征文活动,评选出优秀作品集文成册。这些征文体裁风格不同,内容丰富,从多方面真实地反映了家乡下花园的发展变化,表达了对家乡浓浓的爱和深深的情,唤起了学生为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为努力学习的意识和行为。

每年的清明节我校都举办缅怀先烈的演讲比赛。近年来举办了“悠悠爱国情 辉煌60年”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讲廉洁 守诚信”故事比赛、幸福中国。

每年的12月下旬我校都组织古诗文朗诵会活动。每年的形式都不同,以班级为单位,或个人,或小组,或全班,形式不限,让学生从小就对国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读书热情,提升学生读书质量。

3、小小读书笔记本,尽显我风采

中高年级学生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设立了“采蜜集”,学习做读书笔记。我们鼓励学生坚持摘录好词好句、写读书心得。学生兴致勃勃摘录,认认真真写下心得体会,参与热情高涨,很多学生还富有创意的加上插图、颜色,充分体现出他们的童真童趣和无穷的想象力、创造力。

4、创办学生文集,展示学生的习作

篇5

一、指导思想: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丰富内涵,为了创设全新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书海中,扩大知识源,亲近母语,提高语文素养。同时通过开展课外阅读,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并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学校力争通过书香校园的建设,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扎扎实实地提高学校素质教育的质量,从而也有效推动校风校纪的建设

二、活动目标:

1.在校园内营造一种“书声朗朗,书香满校园”的良好氛围,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和生活需要。

2.积极倡导“我与好书同行”的思想,努力践行“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的理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提高读写能力,务实文化底蕴,陶冶情操。

3.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引导老师,家长一同参与读书活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推行阅读型班级,阅读型学校,阅读型家庭的建设。

三、活动主题

全员阅读,领悟方法,同享快乐 ;润泽经典,濡养心灵 ,积淀生命。

四、活动措施:

1.加强组织。

建立以校长为主的阅读组织机构;班级要有阅读组织,班主任、语文老师要负主要责任,同时选威信高、负责任、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的学生任读书组织委员。

(1)、创建书香校园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2)、创建书香校园实施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组员: 各班班主任及全体语文教师

2.营造氛围。

加强“书香校园”环境建设,突出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醒目的位置张贴或书写创建“书香校园”的宣传画、警示语、口号等。班级要加强“书画班级”环境建设,要有阅读园地,各类表册制度,黑板报、图书角等符合班级的特点,给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阅读环境。

3.落实活动。

(1)建设班级图书角。

各班语文教师和班主任(以语文教师为主)相互配合,协作建设好自己的图书角,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图书资源,围绕相关阅读主题充实书柜,并建立健全相关阅读制度。(很多漫画书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严禁各类漫画书进入校园,作文选之类的书也要有选择的入柜)。

(2)保证阅读时间。

固定读书时间,一般为:晨读、午间阅读、托管、双休日大阅读,提倡并鼓励学生每天在家自觉读书不少于半小时。

(3)明确阅读要求。

要求学生:低年级学生读后把页码或标题记录下来,有家长签字证明;中年级摘抄精美词句、名人名言等;高年级做好读书笔记(内容可以是摘抄精美词句篇、名人名言、警句、歇后语等。内容摘要,也可以适当写些自己的读书体会。)

(4)开展阅读活动。

设立“校园读书月”。每学期设一个“校园读书月”,本学期设9月份为“校园读书月”,其主题为“书香伴我行”。

开好“班级读书会”。各班每周或间周开展一次“班级读书会”,组织学生展示汇报自己近期的阅读收获。

开展其他各类读书活动。根据每学期定的读书主题,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开展美文诵读比赛、读书演讲(讲故事)比赛,读书报告会,古诗擂台赛、读书笔记展评,读书手抄报展览等各类读书活动。

充分发挥宣传效益平台。有效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和校园网的作用,开办好书介绍、读书心得,每周一诗(词)等栏目,引导学生诵读经典。

4.落实评价。

(1)建立学生的“读书成长册”。可让学生进行个性化栏目设计如:个人小档案,读书计划书、家校联系卡、读书笔记、读书获奖记载等。每学期一本。班主任做到三个一:即,“每周一检查,每月一整理,每学期一装订。

(2)学校每学期要进行“读书明显”、“书香家庭”、“书香班级”的评比活动,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3)学校将把各班“书香校园”建设情况纳入评估项目。同时,不定期开展阶段性的系列交流和评比活动。

5.档案整理。

以班为单位,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协助教导处及时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五、时间安排:

“书香校园”创建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1年9月—10月,为发动准备阶段。

主要任务是:制定公布方案,计划,初步改变校园环境,教导处利用各种机会,各个平台向全校师生,学生,家长发出倡议,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第二阶段:2011年10月—2011年6月,为重点实施阶段。

主要任务是:完善校园阅读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教导处将不定期地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和参加市镇级组织的活动。

第三阶段:2011年7月,为总结评估阶段。

主要任务是:总结本次活动的具体做法(含各班总结),好的经验在全校交流推广,参加镇组织的相关展示、评比、总结和评估活动。

六、活动要求:

1.加强领导。

各班要把读书活动作为推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校特色形成的一项重要举措,切实加强对读书活动的组织实施,成立专门的“创建书香校园”活动小组充分调动班干部和学生的积极作用为活动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和保障。

2.规范管理。

学校把此项活动纳入常规工作进行分级管理,明确职责。各班要有创建计划、相关制度、活动记载、成果汇报等,协助各科组和教导处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3.确保落实。

各班级要以“内容充实、形式多样、不断创新、长抓不懈”为原则,各个科组,各个班级、各个学生、各位教师全员参与,以班主任广泛发动,辐射家长,力求读书活动收到实效。

附 :活动口号

1、与好书交朋友。

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3、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4、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涵养人文精神。

5、我阅读,我快乐!我读书,我成长!

6、让读书成为最美丽的校园风景线!

7、读书--为你的心灵、智慧和品味插上腾飞的翅膀。

8、品读书滋味,悟读书乐趣 。

篇6

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技工教育一直缺乏有实力、有影响的学校。

现在,这一局面可能被打破。结合《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未来的三年内,广东省准备投入3亿元资金,创建3所全国一流技师学院。广东省技师学院便是其中之一。

在三年建设期,他们将投入1.43亿元巨资,按照“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分步建设”的原则,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建成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专业、5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智慧校园、1个新兴产业高训中心,将学院打造成南方高技能人才硅谷,成为校园环境优美、办学理念先进、培养层次高端、品牌影响突出、教学设施一流的全国一流技师学院,不断提升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能力,培养专家型高技能人才,成为技师学院中的“清华北大”。

建设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专业――占领专业建设高地

“如果专业建设不行,成为技师学院的‘清华北大’,就是一句空话。”院长黄志如是说。

因此,他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占领专业建设的高地,从而实现专业建设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形成以产业需求变化为导向,优化专业内涵的校企共建机制,成为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建设的示范。

回想起自己当年来到广东省技师学院任教,黄志感慨颇多。无论是最初当老师、教研组长、教务科长,还是后来当校长助理、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校长,他的注意力始终没有离开过一线教学,也一直琢磨着如何在专业建设方面走在国内最前列。

实现专业建设发展与现代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一直是他们专业建设的思想。1997年,在数控市场还很小的情况下,他们就第一个开设了数控专业;2004年,根据广东地区数控专业发展迅猛的形势,他们又第一个开设了数控维修专业,并在2009年成为了国家数控维修培训基地;近几年,根据房地产精装修造成大量污染的现状,他们又果断调整,率先在技工院校中设立了装修监理专业。

这些创举与黄志时时刻刻关心国家政策及地方发展的动态密不可分。在黄志脑海中,优秀的学生不能仅满足于成为高技能人才,应该能够关注行业动向,引领行业变革。基于此,他把学校教学定位于进入新兴领域,将教学管理的重点放在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

下一步,为了占领专业建设的高地,他们将从四个方面突破。

一是搭建校企共建专业三个平台。构建校企合作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校企合作中心三大校企合作平台,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扩大校企合作参与面。

二是完善校企共建专业六个机制。通过完善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共建教学资源、共建实习基地、共建师资队伍、共建教学评价,实现专业建设发展与现代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形成以产业需求变化为导向,优化专业内涵的校企共建机制,成为全国新兴产业专业建设的示范。

三是构建校企共建专业九个环节。构建“调研人才需求创新培养模式建构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开发教学资源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环境构建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模式”的专业建设环节,不断完善教育内容、队伍建设和内部管理,积极改革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办学模式和评价模式。

四是校企双制共建5个品牌专业。他们将与30家全国知名企业(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5家)开展“校企双制”办学,强化校企双制办学的广度和深度,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3个工种的职业标准,实现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紧密切合职业标准,提升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与4家国内外知名院校或机构开展合作办学,引进国际先进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院技能人才培养水平与国际接轨,不断提升学院的国际知名度。学院将建立专业研发、建设的运行机制,建成物联网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密检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5个一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专业群,使学院国家级品牌专业增至8个。

建设五个首师团队――占领人才培养高地

“清华、北大不是一天建成的,它需要积淀,需要一个过程。大学是大树、大师汇集的地方。大学首先要有大树,才能够形成大师。技工院校尤其要沉淀出大师来。”院长黄志在采访中如是说。

占领人才培养的高地,是他们的第二大目标。他们力争建设一流的新兴产业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提高学院人才培养的综合实力,提升人才培养层次,探索专家型高技能人才研修培养机制,引领全国专家型高技能人才培养。

教师出身的院长黄志,熟谙为师、留师、用师之道。在留人和激励方面,他多次开创先河。

编外员工享受编内员工待遇,这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是个创举。首推此举的,便是院长黄志。几年前,为了留住一些有能力的编外教师,黄志提议学院让这些编外教师享受编内待遇,每年有20%的人可以享受编内待遇,受到了很多编外教师的欢迎。

让老师以工人的身份破格进入学校当老师,也是他们的创举之一。另外,早在2006年,他们便开创性地在全国首推“高技能人才津贴”标准。直到2009年,国家才增加了“高技能人才津贴”。

正是他们对人才的极大爱护,让学校凝聚力大增。一家上海的猎头公司曾花40万年薪要挖学院的老师,也以失败告终。老师们感觉到在广东省技师学院这个平台上,自己工作得非常顺心。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实践中,学院还突出了“三化五提升”师资队伍的建设特色。突出“一体化”“服务化”“国际化”的办学特色,并着重提升教师的教学、德育、实训、研究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在教职工中持续开展“爱岗敬业、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的“三爱”师德教育。学院还利用寒暑假,安排10天至1个月的时间,组织教师到学院实训车间或下企业进行培训。

为了实现“国际化”特色,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他们先后选派专业教师到美国、英国、奥地利、德国、加拿大、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香港地区,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的专业或课程开发进修培训学习。学院还立足广东,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积极与国外知名院校合作,开展合作办学、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研究、课程开发建设、科研课题研究、技术项目研发等合作,成效显著。

在此基础上,他们倡导“大师”培养,特别是年轻教师要认真做好职业规划,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学院为老师所设定的目标是:2~3年成为技师或高级技师;4~6年成为学校骨干教师或企业技术工程人员;7~10年成为专业、学科带头人,成为高素质的一体化专家型高技能人才和企业经营者。

在全校教职员工的努力下,学院确实涌现出了不少“大师”:3位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广东省政府技能型专家特殊津贴;1位教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位教师被授予“全国先进教师”称号;1位教师获“全国高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5位教师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下一步,学院还将在现有基础上,推出两大举措。

举措之一:着手校企双制培养技能人才,力争成为全国新兴产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骨干。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编制物联网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密检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5个新兴战略产业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评价体系等,改革创新一体化教学模式,成为全国新兴产业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示范校。

改革一体化课程内容。开发和参与开发出版一体化教材不少于每年45本,在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专业论文不少于每年95篇。构建教研教改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引领全国技工院校教研教改,部省级教研成果不少于每年70项,其中部级不少于每年25项,建设26门课程教学资源库。

建设高端师资队伍。打造一支德才兼备、技精善教的一流师资队伍,高层次一体化教师占专业教师的60%以上,培养专业带头人(名师)12名、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教师6名。

夯实人才培养硬平台。学院将投资4840万新建一栋“新兴产业高训中心”大楼,购置7905万元的高端先进设备,建设物联网综合教学实训室、新能源汽车实训中心、五轴加工中心、无损检测实训室、移动互联网开发实训室等一批设备一流、完全符合一体化教学需求的实训室。

完善人才培养软环境。校园规划布局合理、文化氛围浓厚、环境整洁优美,占地面积达300亩,建筑面积达21.5万平方米,并投资1460万建设智慧校园,充分利用先进的感知、交互、控制、识别等信息化前沿技术,整合现有信息化资源和设备。

举措之二:校企双制共建5个大师工作室,引领全国专家型高技能人才培养。

打造5个首师团队。构建5个由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教师和全国技术能手担任首师、学校一体化骨干教师担任教学导师、行业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工作导师、高职院校专家教授担任科研导师的大师工作室团队。

建设校内校外两个校企双制技师工作站。通过校企远程实景教学数字化平台,在校内课堂教学中可随时还原企业车间等场所真实工作场景,使学生能够快速、直观了解实际知识运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处理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创建一个讨论平台,把实际工作者、学生、教师、专家或工程技术人员等一起融合到一个教与学的平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承担6项具体工作任务。通过校企双制,承担专家型高技能人才(具备技术研发能力的技师、高级技师)研修培养;承担一体化骨干教师培训;指导技能人才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研发和完善新兴产业职业鉴定标准6项功能,不断创新专家型高技能人才研修培养机制,引领全国专家型高技能人才培养。

提升学院人才培养层次。高级工以上培养层次达80%以上,成为专家型高技能人才研修基地,为世界技能大赛输送选手。连续三年参加省级、国家级竞赛并获奖,其中在国家级技能大赛中获得前5名的不少于3人,有至少1名选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并获奖。

建设智慧校园――占领信息化建设高地

建设智慧校园是他们的第三大目标。

他们将重点建设智慧教室系统、感知校园系统两个智慧校园管理平台。把智慧校园管理平台与学院现有的各种数字化平台进行全面整合,做到应用范围最大化、资源利用最大化、工作效益最大化,切实提升学院信息化水平,为一流技师学院的创建提供良好的软环境,成为全国信息化校园、平安校园、美丽校园的样板。

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目前,学院已完成校园骨干网和部分应用系统的建设,其中包括校园监控、一卡通、核心示范课程系统、资源库、网络教学平台、校企合作管理系统、校园综合管理系统等,为学院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下一步,他们将以物联网、云计算为核心,依托互联网、通信网、物联网三大网络信息环境,充分利用先进的感知、交互、控制、识别等信息化前沿技术,整合现有信息化资源和设备,为校企双制教学改革提供硬件平台;为决策层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为管理层提供高效的管理工具;为师生提供安全、舒适、便捷、高效的学习空间,建设平安和谐、便捷服务的综合数字化智慧校园。

智慧教室。将互联网、通信网、物联网三网进行融合,实现相互之间数据应用共享。提供一个人与人、班与班、校与校、学院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式的高效直观的教学环境。

感知校园。在校园内老师、学生、汽车、路灯等人与物进行感知,获取人与物的基础数据,对校园内的人在任何地方可以随时按需服务;对校园内的安全、交通、设备等实施监管,为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捷、高效的学习生活环境起到保障作用;通过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提供科学的决策数据,为管理层对学院未来发展规划提供真实的数据依据。

建设新兴产业高训中心――占领高端实训高地

目前,广东省技师学院已达到万人在校生规模。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院现有实训条件已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创建全国一流技师学院建设项目又将重点建设5个新兴专业,重点建设5个大师工作室,为以上建设提供实训场地,拟建一栋新兴产业高技能实训中心。

这个实训中心将重点建设物联网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密检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5个新兴产业品牌专业高端实训室,为相关专业高端实训室、大师工作室、校内校企双制技师工作站、专家型高技能人才研修基地建设提供硬件支撑。把其建成设计独特、布局合理、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绿色环保,集技能培训、产品研发、竞赛集训和技能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兴产业的高技能实训基地,使其成为全国一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

通过高训中心的建设,构成由先进制造技术实训中心、物联网实训中心、新能源汽修实训中心、网络技术应用实训中心、精密检测技术实训中心组成的校内实训基地,满足学院高端发展的需求。

通过高训中心的建设,使校园环境更加优美,实训条件大为改善,校园布局更为科学合理,整体功能得到极大提升。

通过高训中心建设,为承办相关专业群的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国内和国际的技术交流,乃至为承担世界技能大赛人员选拔、选手集训,培养世界技能大赛指导专家,承接世界技能大赛,开展世界技能竞赛研究等提供场地保障。

新兴产业高训中心为承担5个大师工作室的工作场所,为广东或全国培养新兴产业的高技能人才,为广东加快产业化升级转型提供技能人才,为校企双制办学、产学研结合提供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平台,使学院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将企业的生产设备、生产车间、技术标准及企业的管理规范引入新兴产业高技能实训中心建设,按企业化要求组织教学生产与科研。新兴产业高技能实训中心各类实训车间按生产流程、工艺流程、技术流程来规划和布局,创建新兴专业的实训教学设备、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方法、真实或仿真的工业氛围,为学生创造出真实的生产实训环境,达到校企双制培养新兴产业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创建南方高技能人才硅谷――打造技工院校的“清华北大”品牌

“无欲则刚”这是记者看到的黄志的一幅书法作品。整个作品刚柔相济,挥洒自如。其实,黄志的性格也像他的书法作品一样――刚柔相济,挥洒自如。

作为一名校长,黄志是低调、淡泊的,他说自己现在很满足,淡泊名利,无欲无求。这一点,可能与其家教有关。他说,爷爷是他们老家第一个实行火葬的人,父亲是老家第一个实行水葬的人――骨灰撒在了洞庭湖里。每次回家的时候,黄志都要在洞庭湖里装瓶水,带到广东,寄托对父亲的哀思。

黄志自己不要名不要利,却一直为技工教育、技工学校、技能人才扬名要利。

校园里的“技能星光大道”,是广东省技师学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用78位优秀毕业生的照片做成的路标,就像大海中的巡逻灯,照亮了学弟学妹们的前程,也彰显着广东省技师学院的品牌。

学院校史馆内,陈列着学院100多位师生所获的各种奖杯。其中,3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教师奖状,熠熠发光。

曾福辉,模具钳工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200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一项专利已投入生产,两个国家级荣誉,三个省部级荣誉。

钟锋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201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世界技能大赛模具制造项目中国集训基地优秀教练员,2005年获全国技术能手。

温石化,数控加工专业,2013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代表广东省队参加全国总决赛荣获全国第一名,并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

……

这3名曾经的广东省技师学院学子,如今已成为学院的教学能手,在学院的沃土上成长,为后辈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近3年来,广东省技师学院选手在国家级一类技能大赛中就有一等奖者5名、二等奖者2名、三等奖者2名,有2名学生还入选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模具制造项目国家集训队。

“崇德尚技,博学精工”,这是黄志手书并挂在其办公室的书法作品,也是学院的校训。他希望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崇德尚技、博学精工,希望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能“立身于技,成就于工”。

“广东的产业升级,一定是重推新兴产业。”现在,新的号角已经吹响。黄志和他的战友们开始了新的征程――创建南方高技能人才硅谷,打造技工院校的“清华北大”品牌。

“我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用简单的话来说,如果世界500强企业需要的是硅谷的高端技能人才,那么我要让南方的高精尖企业在需要高端技能人才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广东省技师学院!”黄志这样告诉记者。

篇7

公元1911年(清宣统三年),国民游府西街小学建立,这就是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的前身。而今,学校地处繁华的新街口闹市区,占地已达1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拥有教学班43个,学生2338人,教师200多人,其级教师2人,市学科带头人4人,市区教学骨干50多人。

校园文化建设。

绛红色和砖黄色相映的教学大楼巍然矗立,庄重典雅,彰显着游小抱诚守真,走向国际的胸怀。走进学校南大门,迎面矗立着一块巨大的求真石。远远望去,既像破浪前行的风帆,又如迎风招展的旗帜,周围鲜花盛开,红枫绿树相互映衬,气势磅礴,充满生机和活力,引领游小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绿树成阴的智园里,造型呈一曲三弯波浪状的智慧雕塑墙,由近及远,浪花飞溅,象征历史长河后浪推前浪,与北面的“饮水思源”景观相照应,亦动亦静,生动迭出。雕塑墙上镌刻着“恭、谦、信、敏、慧”五字经典和注解细释,代表儒、释、道大家的孔子、老子、孟子和释迦牟尼等人物线描,栩栩如生。慧泉,像一个感恩的注脚,醒目地标注在智园的香橼树下。它已内化为游小师生的精神寄托,让人琢磨智慧之泉蕴藏着不可限量的惊奇!也正因为如此,欣赏慧泉,她有激浊扬清的博怀。

华盖似的梧桐树下,黑色的大理石基座上,彩铜雕成的一双大手捧起一颗爱心,爱心顶部相连的地方宛如两手环绕,又形成一个小小的爱心形状。远远望去,整个雕塑犹如一条轻舞飞扬的彩带组成心手相连的造型,精巧而灵动。

一条求真路,地面上篆刻着100个不同书法风格的“真”字。

办学定位及三风建设。

学校着力进行儿童发展、课程与教学改革、教师专业成长、国际教育交流、现代学校制度建构等实验、研究。办学定位:树小学教育国际品牌,创素质教育精品强校。教育思想:为学生六年着想,对学生一生负责。质量理念:减轻负担,提高质量,发展智能,立足未来。行为准则:真诚、真心、真情。人才理念:人尽其才,人尽其能。校训 :求真。校风:诚信乐学、合作创新。教风:爱生善教、博学求精。学风:自主勤学、活泼求实。

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提出“提升课程品质,支持儿童成长”计划:儿童成长校园环境优化行动;儿童课程开发行动;儿童课堂革新行动;儿童创意生活行动;儿童家庭亲子行动。用一系列丰富的校园行动支持儿童成长。看看这张课程计划架构图更能感受到校长以及校长带领下的学校的支持儿童成长的决心。“成长支持”课程包括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选择性课程,其中拓展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均有20个子课程,最有特色的是选择性课程,有德行涵养类课程、智慧增长类课程、体能提升类课程,非常吸引孩子们。

二、案例分析及思考

1. 学校办学思想的影响力到底有多远

办学思想作为学校的主导理念,影响和决定着学校的整体发展,引导和支配学校运行的全过程。作为现代教育体制下的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办学理念,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提供方向指引,为实现办学目标提供精神动力和信念支持。以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指导办学实践,是一所学校办学由盲目走向自觉、由感性走向理性的显著标志。要确立学校办学理念,首先应挖掘学校优良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精髓,立足于自身的办学实际,在继承的基础上予以创新。

成长支持是一种教育行为,在我眼里,当这种行为提升到自觉状态的时候,就成了一种价值。支持儿童成长,与儿童共同成长,是游府西街小学追求的一种价值。成长支持成了学校的文化核心,是学校所倡导和坚持的文化价值和教育哲学。

游府西街小学努力追求并积极建构成长支持文化,学校以丰富多彩的校园课程为载体,推动并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使每个孩子在日常课程的学习中就能接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在游小人的心里,课程就是机会、课程就是跑道、生活,甚至礼物。所以他们充分考虑孩子们的年龄差异、个体差异,既体现知识性、科学性,又突出趣味性、娱乐性,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于是课程品质得到不断提升,向着他们心中的目标前进。这是在告诉我们,学校从课程层面彰显了学校文化的课程创意。

2. 外显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熏陶感染力到底有多大

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它是校内全体成员在学校内外部环境的长期作用和影响下,自主的创造出的各种形象化表现,以此而形成的物质文化范畴。它体现在学校内部的环境规划、文化设施的布局、学校的标志设计等方面。这些自然环境给学校成员以直接的感官体验,使情感得以陶冶,提升文化品味。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由著名书法家孙晓云女士书写的“求真”二字,苍劲有力,蕴含着游小师生追求真理、求真务实的精神。一个大写的爱,是师生共同的心声。有爱,才有教育,才有道德,才有一切。爱在校园,爱满天下,爱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每天走在求真路上,心中自有一份笃定和踏实,我们相信践行求真务实的精神,是游小人坚持不懈的信念和追求。

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无一不是在告诉我们:它从物质层面诠释了学校文化的校园意蕴,从精神层面开拓了学校文化的精神空间。如此校园环境大大影响了每个人的学习、生活的过程,提升了每个人的生命质量。

篇8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今年的6月6日即是端午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但是,在2005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虽然,江陵端午祭与端午节有着一定的差别,但是这场文化遗产之争,中国显然落了下风。

地缘上,我们无法改变两国的地理位置;文化上,我们同样无法分割两国密切相连的历史和文化,但是,我们的祖先在经历了长期劳动生活中总结出的智慧的结晶,不应该被别国以“私有财产”的方式所占有。我们应该有捍卫文化、尊重智慧的意识。

在韩国申遗的背后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是不够有力的。最珍贵的未必是圆明园被掠走的财物,也未必是清政府割让的大面积国土,在我看来,最珍贵的是祖先的智慧。可是,现如今,我们对文化遗产是重视的吗?我们宁愿在圣诞夜彻夜狂欢,在愚人节谈笑风生,以及更多。这是一种文化融合的产物,但其消极的一面也是西方各国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侵略,对我们思想的一种西化。也许在多年以后,会有那么一天,我们不再依恋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实,我们应当承担起发扬、保护传统文化的重任。梁启超先生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我们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保护。

希望在这粽叶飘香的时节里,我们可以去思考,去回味浓郁的中国文化情。

篇9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创设良好科研文化氛围

1.创建和谐的阳光团队

为了凝聚教师的力量,形成发展的共识,我校以团队为载体,构建科研体系。同学年教师合作形成学年团队,每个学年团队都有一个阳光团队信念,在信念的引领下,团队采取共同的行动,旨在培养教师的合作素养;我校以科研为牵动,成立了由校长、副校长、科研主任组成的领导团队,对学校的科研工作进行引领和考核;成立了由科研领导、学年队长、教研队长组成的课题研究团队,进而形成了从学校到团队,从团队到教师的科研体系,使科研兴校的意识深入到每一位教师的心中。

2.创立严谨的科研制度

为了保证科研工作有序、科学地发展,科研室结合我校实际,先后制定了《红星小学科研管理制度》、《科研活动制度》、《红星小学课题研究制度》、《课题管理制度》、《红星小学科研考评细则》、《教科研先进个人评选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有效的管理,培养了教师热爱科研的情怀,确保了科研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3.打造先进的阳光文化

我们积极倡导文化育人的理念,注重师生成长的生态文化建设,让师生浸润文化的涵养。墙壁文化,为师生的生命成长提供优质的土壤。我校精心设计、细心经营、匠心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让每一处空间都能育人,让校园处处都渗透着尊重与关爱之情,时时都高扬着人文与品位之美。让师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生命得到升华。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 探究阳光科研行走策略

1.在培训中拔节,拔教师的理念

培训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我们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让教师在引领中走向成长。无论是“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教师良好心态的培养”,还是“教师专业化发展”、“课堂评价体系的构建”、“从尝试教学到尝试教育理论”的学习,这些培训资源都给教师以自我超越的动力,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在阅读中拔节,拔教师的智慧

构建书香校园,引领教师人人走进阅读。既读“理论书”,也读“实践书”,既要“先入书”潜心阅读,也要“跳出书”理性反思,读以致用。以主题带动阅读,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文化自觉;以活动带动阅读,让读书成为教师良好的人生的习惯;以创建带动阅读,让书香在真正意义上浸润教师的生命。在质朴的实践和阅读中,每一位教师都能获取宝贵的教育资源。这些教育资源都将赋予教师思想的力量,智慧的生成。在思维与观念的碰撞中,在思想与行动的转化中,教师收获着成长。

3.在研究中拔节,拔教师的成长

把课题研究作为教师的发展路径。实施课题带动战略,重“点”推进。“十一五”期间,在学校核心课题《优化小学课堂评价方法的研究》、《开发教师专业潜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下,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改革,聚焦课堂的有效教学问题、聚焦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聚焦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的问题,我们要求教师人人参与,人人研究,聚焦课堂,制胜课堂。发挥课题辐射功能,以“点”带“面”。把研究的视角放大到所有的学科。在重点课题的研究带动下,我们拓展研究的视野,扩大研究的范围。把研究的触角深入到单亲生、学困生快乐成长以及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上,从《单亲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到《小学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培优扶差”策略的研究》,从《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到《教师心理状况的研究》,让科研的阳光照射到每一个生命,让每一名走进阳光教育的师生都能快乐健康地成长。

4.在历练中拔节,拔教师的提升

每日一次的“轻松与你品悟”,或励志教育人生或启迪教育智慧,重在激发教师的“顿悟力”,为“书写”(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学反思、教育成长文集)打好腹稿;每周一次的教育反思,或教育叙事或教育随笔,重在培养教师总结过去前瞻教育未来的能力,为“交流”(教师论坛、读书汇报)埋下伏笔;每月一次的教师论坛,或案例研讨或专题研究,重在培养教师在交流分享中整合教育资源的能力,为专业素养提升积淀储备;每学期一次的专业素养大赛,或专业技能展示或综合才艺表演,重在让教师的人性得以张扬、才情得到释放,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每年一次的“研培大盘点”,或盘点报告或个案剖析,重在让每一位教师学会审视自我、提升自我,为专业成长积蓄力量。

三、大珠小珠落玉盘 品味阳光科研丰硕果实

篇10

关键词: 和谐校园 教师 积极性

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已进入了全面推进的实施阶段。创建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教育公平为改革主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以人才培养为新的生长点,体现了创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的目标和动力。教师是推动学校目标实现的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创造和谐的内部环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只有通过合理的组织、目标的确定、任务的分解、情感的投入、措施的到位,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首先,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导和学校管理的主体,脱离了教师,或者教师作用发挥得不够,其结果都是不堪设想的。所以创建和谐校园要从管理思想上牢固树立以教师为本的意识,在管理过程中充分相信教师、依靠教师,才能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其次,建设和谐校园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团结力量,促进事业发展。只有拥有和谐的环境氛围,学校的组织效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得到提高,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只有通过构建和谐校园,在校内创造一个有利于发展的和谐的内部环境,从而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性,挖掘一切可以挖掘的潜力,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条件,才能使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在创建和谐校园时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确立正确的办学理念

学校管理者和创建和谐校园的实施者必须想方设法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变为每个教师的指导思想,成为大家自觉行动的基础。具体来说,就是要用催人奋进的目标凝聚人心,用积极向上的、被教师认同的办学目标,把教师的个人主观能动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使教师产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做出最大的努力。另外,还必须落实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办学目标。在制定办学目标、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学校要引导每一位教师参与其中,聆听他们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使他们能够获得心理投入的体验,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创建和谐校园的实践之中。

二、建设以德管理的机制

以德管理就是要以教师为本,为教师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科研环境,发挥广大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要深刻地意识到: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服务的主体而不是管理对象;我们应该将教师从琐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因此,为了创建和谐校园,从学校角度来看,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管理工作,力争把最优质的资源用到人才队伍建设上来,从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全方位地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良性竞争、激励、监督保证等机制,营造一种宽松、协调、包容、和谐的校园气氛。学校要以教师发展为本,制定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近期、中期和长远发展目标。要全面、发展、辩证地看待教师,承认教师客观的差异,公平调控差异。对有学识、高水平、爱提不同意见或有小毛病的教师,不求全责备,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创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支持教师学历进修,组织教师参加业务培训,给教师乐业、发展、创新的空间,发掘教师的潜能,激发教师的内部动力。同时,大力培植群体精神和群体意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的精神和乐业的态度,让教师自我评价和反思,最大限度地化解各种矛盾,提高教师敬业的积极性。

三、健全各项制度

制度具有规范性、长期性、根本性和稳定性,一个学校有了健全的制度,就能克服盲目性,减少随意性,各项工作就能有所遵循、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运行,才能奏出和谐的工作交响曲。因此,要把制度建设作为一项治校的根本措施来抓。建立或修改制度要广泛听取教师意见,把制度建立在广大教师认可、满意的基础之上,保证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制度建立之后,要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还要建立互相沟通、交流的机制,做到有情况及时沟通,有矛盾及时化解。建立健全教代会制度,定期举行教代会例会,事关学校的重要决定、决策要经会议表决通过,对于教师关注的一些重要事项,如评优、职称晋升、重大人动、主要岗位干部考评、基本建设、财务收支和安全管理等,应在会议上告之全体教职工,建立公正、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给予教师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大力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平等、团结尊重的校园环境。这也是提高教师积极性的有力保障。

四、注重教师自我内化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