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的实质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3: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基础的实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基础的实质

篇1

关键词:微积分、销售预测、连续复利公式、边际分析、弹性分析、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经济数学是经济科学中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是学习经济科学知识的必备工具,是经济科学体系的有机体(经济数学主要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三大模块)。经济科学知识的许多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是建立在经济数学的基础之上。例如:产品价格预测、边际分析、弹性概念、造价问题、保险精算、金融风险分析和预测、市场营销策略的制订等都高度依赖经济数学知识。这些经济问题,仅仅靠经验是难以理解、难以掌握,也难以运用,只有运用经济数学知识才能加以阐述、研究、分析,才能形成完整的经济科学知识。下面举几个例子加以阐述。

产品销售预测问题

例如:一种新的电子游戏光盘上市,它的销售趋势将如何呢?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新产品上市,在短期内销售量会迅速增加,然后逐步下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何理解?

这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来加以解释:建立销售量是时间的函数关系(数学模型),从这个函数关系中知,产品的销售量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当时间不断增长时产品销售量不断减少。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利用函数及其极限知识来加以理解、分析的。

连续复利计算问题

在投资经营活动中,经常按连续复利的方法来计算利息。连续复利能比较全面地反映资金的时间价值。如何计算呢?

例如:假设本金是A,年利率是r,如果一年分为m期结算。计息期m∞时,那么t年后的本利和为

在日常经济往来中无不关联极限知识。特别是极限思想,充满了深刻地辩证法,体现了诸如量变与质变、有限与无限、绝对与相对、近似与精确等对立统一规律,它使人们有可能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因而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在各个学科各个方面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最小成本与最大收益

在经济活动中通常我们追求最小成本与最大收益。

例如:某公司每年需要消耗一定数量的原材料,对原材料的采购成本,涉及到每次进货费用,原材料价格,保管费用等,可以建立总费用是批量的函数关系,利用导数知识分析计算最优定购批量,使公司采购总费用最小。

在工程造价问题上,如修建一条横截面为等腰梯形的引水渠,在保持一定流量的情况下,怎样选择两边的倾角及高度,才能使湿周最小,因为湿周越小,所用的砌衬材料和工作量就越省,利用函数的极值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很好方法。

利润是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主要指标。在一定的设备条件下,如何安排生产才能获得最大利润,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科学问题。同样商品广告对企业生产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得到社会的承认和人们的重视,商品广告确实是调整商品销售量的强有力手段,怎样决策理想的广告费用,使企业获得最大利润。利用函数的极值可以很好解决这类问题。

弹性分析问题

弹性分析也是经济分析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对生产、供给、需求等问题的决策,用来定量描述经济变量间相互依赖变化的问题,通俗地说,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百分之一会使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百分之几。

例如:如何合理制定商品在市场上的销售价格。

这是需求弹性问题,需求弹性是弹性分析中的一种,在商贸事务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它研究的是当商品价格下降(或提高)百分之一时,其需求量将产生多少个百分点的增减。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对商品地需求量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商品价格是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

根据需求弹性值,当=1时,称为单位弹性,即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化与价格的相对变化基本相等;当>1时,称为富有弹性,即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大于价格的相对变化,此时价格的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较大,适当降价会使需求量较大幅度上升,从而增加收入;当<1时,称为缺乏弹性,即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小于价格的相对变化,此时价格的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较小,此时,无论微小降价或涨价,虽然需求量也有增加或减少,由于量甚微,总的销售收入不会有太大增减。

这对分析需求量和价格的关系、合理制定商品价格有着重要意义。其关键是确定商品的需求弹性,而需求弹性的确定就是利用经济数学中的函数变化率的有关知识。

随着金融市场和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经济数学知识与经济科学越来越密不可分,成功地运用经济数学知识解决经济问题地例子举不胜举,如经济订货量模型、经济生产量模型、敏感分析等等都是应用经济数学分解决经济问题的一些典范。

由此可见,经济数学在经济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在经济活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并且越来越多的渗透到了会计、审计、财务管理、金融、市场分析等经济领域。正如马克思说“一门学科成功地应用数学工具的程度,是衡量其发展阶段的标志。”

参考文献:云连英 付艳茹 陶正娟 微积分应用基础 2006年6月第1版

篇2

[关键词] 知识经济 会计原则 修正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全球化、数字化、网络化、无形化特征使传统会计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

会计原则是指确认和计量会计事项所依据的规范和规则,它对于会计人员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会计原则大多是从经验中归纳而来的,与会计环境关系密切。为了与环境相适应,会计基本原则必须及时作出相应的修正。

一、历史成本计价原则

历史成本因其客观、可验证、易取得的特性,在传统会计中长期处于“一统天下”的局面。但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主要资源,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条件,如按历史成本计价,往往会低估无形资产的实际经济价值。在市场瞬息万变,风险和收益都呈极大化趋势下,将历史性会计信息用于决策时,往往有“事过境迁”之感。历史成本虽存在较大的缺陷,但并不是说在知识经济时代应放弃历史成本计价,而是根据未来会计中的决策需要,采取多重计量手段才是科学的选择。

二、收入确认原则

传统的收入确认原则是营业收入或收入实现的确认原则。其弊端在于:收益揭示不完整,影响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真实盈利能力的判断。企业收益,一般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资产置存收益,是指由于置存资产尚未实现的收益;第二类为营业收益,是指销售资产所获得的收益。传统会计不承认未实现的置存收益。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生产的产品是知识密集性产品,知识产品相对于劳动密集性、资本密集性产品具有更高的增值性,忽略其置存收益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整体评价。因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收入确认不仅应包括营业收入的确认,还应包括资产置存收益的确认。

三、费用配比原则

配比概念是传统会计理论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配比要求在收入和费用之间能有一种合理的关系,但是很多费用和收入之间却很难找到这样的关系,通常只能是依据一种假定的关系而进行的,结果会丧失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在配比原则下,费用是在其支出的效用真正发挥作用时而非相关现金的支出时予以确认的,这会使计算出来的净收益与企业实际资金运动过程不尽相同,不利于信息使用者预计、比较和评估未来现金流量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信息技术用于会计后,由于计算机的快速、高效、计算成本低等特点,通过提供多元化会计信息,原有缺陷则可弥补。会计系统可以同时提供并分别采用各种费用分配方法的会计信息,以便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费用与收入配比已不是确认费用的唯一标准,费用确认标准将趋向多元化。

四、权责发生制原则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权责发生制原则也受到挑战。主要表现在:首先,权责发生制不利于反映企业本期现金流量信息,而现金流量是现代企业非常重要的一项财务数据。其次,权责发生制下所确定的会计收益中包括许多非现金的应计和递延因素,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依赖于人们未经证明的假定,不能真实、可靠地反映企业经营业绩。与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一样,在知识经济时代,权责发生制也不会消失,而与现金收付制同时存在于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中。

五、充分披露原则

充分披露原则是指企业在公布主要会计报表、补充报表、附注,以及企业管理人员对未来营业状况的预测时,必须全面、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得有意忽略或隐瞒重要的财务数据。在传统会计下,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充分披露原则并没有得到很好执行。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经济环境的复杂化和经济风险的加剧,充分披露将成为未来会计最重要的原则之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和低廉成本,使会计可以既有货币性计量,又有非货币性计量;既有定期报告,又有实时报告。通过多元化信息的提供,可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需要。

目前知识经济只是初露端倪,其运行全貌我们尚不能完全了解。但毫无疑问,为适应这种变化,传统的会计原则必须作相应的更新与修正,虽然这种更新与修正会动摇传统会计的理论基石,但从会计的发展来看,它是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

参考文献:

[1]吴季松: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8.

篇3

关键词: 环境基础设施 运营机制 多元化投资 投资回报政策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把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视为公益事业,在管理体制上政企不分,完全按照计划经济模式运行,由政府统管包办,靠政府投资建设和补贴运营,而忽视了城市经营,未能认识到这一公用事业背后潜在价值的合理存在;价格体制方面,远未形成有利于培育产业化的价位机制,即使收费也是象征性,造成了价格倒挂。这种运营机制的弊端不可避免地制约了我国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的发展。我市许多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中最重要的污水处理厂,由于资金不足,污水配套管网不得不分期建设,历时多年才能得已完善;城市垃圾处理更是由于运营经费不足,没有足够的分类收集设施、分类运输设施以及分类处理设施,致使垃圾分类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运营现状,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就必须对我国现行运营机制进行改革。

如何才能加大城市资产的市场化、社会化运作,积极开展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资本化经营,广泛利用外资并积极引入社会及民间资本,参与城市污水和垃圾治理,不断改善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这是一个颇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实行运营企业化,开辟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在传统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体制下,资金短缺无疑是制约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瓶颈。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建设、运营的经费困难,关键在于改变现行单一的政府投资和运营管理模式,拓宽投融资渠道,实现投资多元化。

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通常是政府统管的事业单位,这种运作体制的最大缺点是缺乏市场竞争机制。为此必须对运营单位实行企业化改制,做到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从而加快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的企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进程,为开辟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创造条件。

实现多元化投资,关键在于规范市场,要打破行业垄断和区域垄断。凡有利于环境污染治理,无论是姓“公”还是姓“私”,姓“中”还是姓“外”,各种经济成分都可以参与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营运。大连市政府允许民间资本投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营运的做法表明,只要按照市场规则运作,企业和政府都会从中得到好处,实现“双赢”。

引入市场机制,拓展投融资渠道的模式通常有如下几种:

1、BOT模式。该模式是指政府将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权授予私营项目公司行使,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期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BOT具有融资能力强、自有资本需要量小,投资收益有保障等众多优点,而且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项目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都会有较明显的提高。

2、准BOT模式。此种模式的特点是项目操作依然按照BOT模式,不同的是政府投入部分资金如国债,成为项目公司的股东之一,此种方式可以提高投资者的信心,减轻其资金压力。

3、TOT模式。该模式与BOT模式相比,其特点在于:(1)对政府来讲,通过TOT方式出让特许经营权,可以最大限度地筹集城市污水处理与管网建设或垃圾场建设所需资金,并可盘活政府存量资产,利用变现资金进一步加快新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建设;(2)对于投资者来讲,由于其受让的是已建成并正常运营的项目,不必承担建设期的风险,尽管投资回报率略低于BOT方式 ,仍会产生较大的兴趣。

4、托管方式。该模式与BOT和TOT两种方式相比,其特点是:对于政府,无法收回投资,筹集建设资金只能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对企业,前期投入很少,运营期间的支出从政府取得的污水或垃圾处理服务费相对稳定,风险较小,收益较低。

5、供排水“一体化”模式。此种模式是将城市污水处理项目与自来水项目打捆成一体,采用BOT方式建设。与上述四种模式相比,其特点是:对投资者而言,自来水项目具备投资回报高、政策风险小,与污水处理项目相比具有更高的投资价值,而且可以把自来水收费体系与污水收费体系合二为一,有效地防范投资风险。

根据以上几种模式,从产业化方面考虑,对新建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可采用BOT投融资方式。对国家为改善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环境治理投入的国债项目可采用准BOT模式,这将有利于盘活存量资产,利用变现资金进一步加快完善污水管网建设,或用于其它市政设施建设;对早期建成且不适合采用TOT投融资方式的项目,可采取委托运营模式;在拟建设自来水厂的地区,可采取供排水“一体化”模式,有利于同时建设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

二、制定合理的投资回报政策,体现“污染者付费”的原则

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普遍存在运营经费短缺,处理设施处于不良运行状态,国家的大量投资没有起到应有的环境治理效果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费的征收水平低,造成运行维护经费不足。显然,颇有必要制定合理的投资回收政策。因为只有合理地征收污水和垃圾处理费,才能保障这些环境基础设施的运行费和建设投资回报,才会带动多种渠道的资金投入污水、垃圾处理产业,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投资领域和新的经济增和点。为此,必须大力推行和完善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其目的一是补偿投资和运营成本,实现建设和运营良性循环;二是体现“污染者付费”的原则,确立“环境消费” 意识,使企业、单位和广大居民对环境保护履行应尽的义务。

篇4

----市场经济并不是新东西,它早就存在于计划经济之前。传统的市场经济有两个特点:(1)合同的执行靠声望与关系而非第三者;(2)国家或政府在对企业和产权的关系上不受制度的约束,政治和经济没有界线。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斯和罗森伯格最早把西方的崛起归于国家在对个人和企业的关系上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英国光荣革命开始,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政府与经济开始保持距离,这就是我们说的基于法治基础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起源。

----现代市场经济是以法治为基础、以自由企业为主体的经济。在这个意义上说,计划经济与传统的市场经济不是基于法治的。

法治的两层经济含义

我们这里讲的是经济体制作为一种游戏规则(rule of game),而现代的规则就是法治的规则(rule of law)。法治在这个意义上有两层含义:首先是为了约束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任意干预;同时也是为了约束个人与企业的经济行为而创造一种环境:有秩序、稳定、公平竞争、产权界定、合同执行。这两个方面讲的都是在制度上如何定义国家与企业/个人的关系。

----首先,法治的第一个作用是约束政府。这就是“以法治国”与“依法治国”的根本差别。前者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并不新鲜,皇帝可以通过法令的形式来约束老百姓,而后者的重要成分是老百姓通过法治程序约束政府。这是本质差别,因为只有后者才可保障经济自由。

----下面从经济学角度讲为什么约束政府是第一重要的。第一,政府的权力天然地大于个人;第二,政府对经济随意干预的倾向是不可自我抑制的;第三,一旦老百姓理性地预期了政府的这种行为,便会不愿投资,或做扭曲投资(短平快),或贿赂官员,这是经济没有活力的首要原因。事实上,这是“双输”局面,这种情况下政府的税收反而会减少,经济学家称之为“不可信承诺问题”。

----反过来,通过法治约束政府的行为可以达到“可信的承诺”,并造成“双赢”:第一,政府受法律约束,不能对经济随意干预;第二,这就造成了“政策稳定”的环境,个人与企业可以放心投资;第三,由于经济增长政府反而可以从中得到更大的好处,即收取更多的税。

----这就是“权力的悖论”。政府的权力越大,越是我行我素,它的许诺就越不可信,结果是老百姓不相信你,没有生产的积极性;反过来,法治限制政府的权力,使得政府的承诺可信,结果是政府也因此受益。英国17世纪的光荣革命削弱了皇家收税的权力,权力转向议会,结果在后来的英法战争中,英国反而可以发行国债,法国就难以做到。

----法治的第二个作用是政府在不直接干涉经济的情况下,应起到公平执法的作用,包括定义产权、维护公平竞争、反垄断、执行合同。不能由政府随意定义什么是不正当竞争、什么需要加强管理。只有当政治比较超脱的时候,执法才会公平,也就是常说的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关系。任何执法都有可能出错,因此,法治必须使个人和企业可以对政府提出挑战,可以告政府执行失误。

----执法的一大障碍是司法腐败。显而易见,司法腐败造成的合同和产权的不确定性迫使企业回到传统市场经济的交易方式,而不是使用法律手段。这是经济停滞的原因之一。从制度上解决的办法只能是给人民上诉的权力。

两个与当前有关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近来“规制”、“加强管理”、“许可证”、“证书”等等,打着“规范市场”的旗号来势汹汹,除了少数是必要的外,多数是与法治精神相违背的。法治的经济意义,是尽量减少寻租、加强竞争。在西方,许多政治的管制不成功的原因是政府被商业利益集团“俘虏”,至少在那里,政府的初衷是维护消费者利益,但经受不起商业诱惑。而我们就走得更远了:民航管理局本应代表乘客利益,鼓励竞争,相反,却理直气壮搞价格垄断;各城市纷纷限制农民进城,造出各种“证”来――我们的粮票、油票已经进了历史博物馆,现在是开始收集许可证、上岗证的时候了。更为恶劣的是,一些部门借国家安全之名,行谋取垄断利益之实。

----现在企业、个人被压得喘不过气,根本原因是政府在“加强市场管理力度”的旗号下,开展大规模的“造租运动”。这样下去,就会成为拉美或印度的“制度性腐败”,那就真的成为坏的市场经济了。

----需要提出的是,我同意不能一卖了之。俄国的例子很说明问题:私有化后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没有根本变化,政府依然不断骚扰企业,使得企业无法有活力。

----第二个例子是分配不均。这不仅是公平问题,也是效率问题。过度不平等会造成社会动乱,但对此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解决办法。一种是加强政府干预,增加累进税,抽肥补瘦,这是很危险的,又回到吃大锅饭的时代。另一种看法则不同,在当前,人们对分配不均最不满的是腐败和权力造成的分配不均。美国硅谷产生亿万富翁没有什么人抱怨,而通过腐败和权力,那怕只有几十万,人们也会愤怒。腐败的根源是政府权力过大又不受约束,解决的办法只能是减少干预,减少造租和寻租的机会。因此,法治是减少腐败、减少收入分配不均的重要手段。

现场点评

茅于轼

(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

----

----交换与劳动一样是创造财富的,因为交换使双方都得利,而不是使财富从一方转到另一方。但交换创造财富有一个前提:双方必须是平等的自由人,如果一方受制于另一方,则交换无法创造财富。使双方得利的交换早在有文字产生以前就有了。为什么市场制度直到300年前才建立?根本的原因在于,特权的存在使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地位被破坏,有人可以侵犯他人的所有权和自由。在中国,这种特权就主要地表现为政府特权,举例来说,农民减负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政府特权的表现。在这里,农民负担变成了橡皮泥,想减就减,想加就加。法治的根本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进一步说,就是取消特权。

樊纲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

----有两个不同的词,法制和法治。中国目前还是“法制”,“制服”的“制”,以法律制服别人,而不是依据法律治理国家。

----我想换一个角度来更好地理解钱颖一所讲的问题。市场经济存在两种物品: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公共物品中最重要的是法制结构,即法律、执法、秩序或者说规则。如果说企业生产私人物品,那么政府是提供公共物品。规则应该是超乎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上的共同使用的规则。也就是说,政府应该代表公共利益提供公共物品,但政府往往却在谋取自己的私利,首先是政府官僚的私利,其次是企业集团的私利。

----中国的这种问题尤其严重,因为传统官僚体系非常发达,官僚的权力不受约束,而同时我们有一个非常大的国有部门。国有企业作为利益集团,非常名正言顺地以国家的名义谋取私利。于是就有了公权导致腐败的问题。改革的目标首先是发展独立的私营经济,其次是改革国有部门,使之不能再打着国家的名义谋取私利。

段永基

(四通集团董事长)

篇5

市场经济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改变了资源配置方式,改变了人的生存、生活环境与方式,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契约关系显性化且更为紧密,而道德、经济伦理等隐藏在产品背后的关系更加隐性化且趋于分散;同时,世俗社会被改造,经济收入以极大的权重写入“成功的标准”。每一名师生都实实在在地生活在市场经济社会里,他们没有接受基于市场经济社会的课程洗礼,却第一时间受到了世俗社会的熏染,以致有的学校出现了买作业、买分数、买权力等现象。

导致这些结果的源头就是旧体制下的旧教育、旧课程与新的社会形态、生活方式的矛盾。为此,需要建设基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教育课程,以回应和解决这一矛盾。

从课程建设思想来看,课程建设要主动适应、准确把握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规律,寻找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之间的共生点。就价值规律而言,要在引导学生认识商品的物态价值,挖掘商品的文化与精神价值,探讨合理处置剩余价值的方法,即在生产端提高产品的价值赋值和文化内涵,尝试解决“过度剥削”的问题。就供求规律而言,要研究现有学生对课程的需求取向和未来市场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供丰富而多元的课程,从而改变过去人才内涵单一、浅薄的问题。就竞争规律而言,课程要引导学生追求个性,通过“差异性发展”稀释、消弭同质类的恶性竞争,同时借助学校成长环境的营造和相关课程,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就智能递增规律而言,要在课程实施中渗透“学术启蒙”“职业启蒙”“创业启蒙”思想,建立知识与商品、商品生产的联系,通过知识创造和商品创造的互动,推动人类智能递增,改善人类生活,提升生活品质。

从课程建设原则看,要把市场经济社会的现实形态和未来样态纳入考量范围,无论是课程规划、开发还是实施,都至少要协调好四个问题:一是等价交换规则与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的冲和问题,二是自由竞争与协作精神的冲和问题,三是优胜劣汰机制与扶弱济困机制的冲和问题,四是需求决定与法治、道德约束的冲和问题。遵循问题导向原则,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探索解决这类问题的智慧,为他们参与未来市场经济社会生活提供良好的智力基础、法理基础、伦理基础。

从课程建设目标看,首先应把基础教育课程建设成与既有市场经济社会形态相一致的课程,而不是讳言“市场”二字;其次要从课程规划、开发、实施、评价、管理等诸多环节全面建构,形成纵横交错、分类分层、门类丰富的完整课程体系,寻找学生喜闻乐见、课程效益高的实施方式,建构系统评价、科学管理的课程辅助系统。

从课程培养目标来看,要将党的教育方针与市场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进行对应性分解,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旗帜鲜明地引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来,并完成这一向度上人才内涵的界定。这就意味着教育要做两方面的定位调整:一是通过设置课程,培养既具有体力又具有智力的劳动者,以完善生产资料环节,并考虑如何使个人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达成高度一致,引导学生具备参与经济社会的劳动素质、创造禀赋、个性特征、消费观念。二是通过设计课程,培养忠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并不断创新发展的人才,引导学生了解经济红线、把握经济发展方向、预测未来经济增长点。例如:如何培养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共赢意识、开拓精神、开放心态,如何避免拜金主义、实用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怎样认识“腐败经济”“雾霾经济”等非良构经济,怎样实现没有原罪的商品生产与销售,怎样理解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的产业结构调整等。

从课程规划来看,可以设置一批校本课程,如基于生活技能的课程、基于社会职业的课程、基于人才分类与分层的课程、基于当地经济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课程、基于市场与生活的关联类课程。同时,还要对现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改造,融入与市场经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内容、情境。

从课程实施来看,可以结合市场经济社会中的热点、问题、任务等开展主题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任务驱动学习、项目学习,增加实践学习的比重,达成学习内容服务于产品增值、人类智慧升级的目的。同时,课程评价要意识到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理想等内蕴着未来的生产意向和消费取向的特质,要积极引导,奠定未来市场生产与消费的“良构”基础。

篇6

关键词 发展性面孔失认;认知机制;神经网络;神经成像技术;康复治疗

分类号 B842;B845

许多人都经历过不能识别他人面孔的尴尬场面,而其中一部分人即使在与自己的家人相遇时,也不能将他们识别出来,这种面孔识别障碍严重干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发展性面孔失认症(developmental prosopagnosia,DP)也称发展性脸盲症,是指个体在没有智力衰退、情感障碍、物体识别困难以及后天性脑损伤的情况下,不能准确地识别他人面孔的一种临床症状,它也是一种在童年期就表现出来的终生性面孔识别缺陷,其发病率约为2.5%(Duchaine & Nakayama,2006)。虽然发展性面孔失认症的相关研究最近才在面孔识别领域中兴起,但其临床意义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主要是因为面孔识别能力的损伤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交流。对其认知机制和神经基础的研究将有助于明晰发展性面孔失认症的成因,为以后的康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有助于国内外研究者更科学地认识这种面孔识别障碍。因此文章将概述发展性面孔失认症的认知机制和神经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1 发展性面孔失认的认知机制

认知是指个体通过感官觉察到事物的存在,并对其进行识别,而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却表现出面孔识别障碍。近年来,以发展性面孔失认症为被试的研究发现该障碍的成因主要涉及以下认知过程:面孔特异性机制、构型加工、面孔探测、面孔记忆和面孔身份识别,这些认知过程在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的面孔识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共同构成了发展性面孔失认的认知网络的关键部分。

1.1 面孔特异性机制

面孔特异性机制(face-specific mechanisms)是指在人体的大脑中可能存在一个特异性模块,它不同于一般的物体识别模块,只负责面孔刺激的加工(Duchaine & Nakayama,2006)。面孔特异性理论认为面孔具有独立于其他非面孔类客体的特异性加工机制(Susilo,McKone,& Edwards,2009),其有力支持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研究:面孔识别与物体识别的分离、面孔特异性备择假设的验证。

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的面孔识别和物体识别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Duchaine和Nakayama(2005)运用一个新/旧识别记忆测验(Old/New Recognition Memory Test)和两个面孔测验(Face Test)对7名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这些被试不能识别面孔,但能正常地识别其他物体。最近的研究者调查了来自同一个家庭的3名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并采用名人面孔测验(Famous Faces Test,该测验由60张著名人物的面孔图片组成)、剑桥面孔记忆测验(cambridge Face Memory Test)、剑桥面孔知觉测验(cambridge Face Perception Test)以及类别物体识别测验(Within-Class Object Recognition Test)等神经心理测验评估了这3名被试的面孔和物体识别能力,结果他们不能完成面孔识别任务,但可以很好地完成物体识别任务(Lee,Duchaine,Wilson,& Nakayama,2010)。上述研究共同表明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的面孔和物体识别是分离的,即物体识别能力正常,而面孔识别能力受损,这种分离可能是发展性面孔失认的病因。以往研究表明,由于面孔和物体识别由不同的机制负责,所以伴有面孔和物体识别分离的个体不能够形成正常的面孔加工,但具有正常的非面孔加工能力(Duchaine & Nakayama,2005)。

为了进一步证明面孔特异性机制与发展性面孔失认之间的关系,有学者研究了面孔特异性备择假设(alternatives to the face-specific hypothesis,它与面孔特异性假设相反)。研究发现与发展性面孔失认有关的面孔特异性备择假设主要是指专家假设(expertise hypothesis),该假设认为面孔并不特异于其他种类的客体,专家水平(个体经过大量的经验积累而成,与专家水平对应的是新手)的加工才是问题的关键,其包括短期的专家经验和长期的专家经验。Duchaine,Dingle,Butterworth和Nakayama(2004)用格瑞普训练程序(greebletraining procedure,研究短期专家经验的范式)检验了短期的专家经验(rapid expertise,较短时间内形成的专家经验),在实验中,他们让发展性面孔失认症和健康被试分别学习20个人造“格瑞普”,结果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与已经形成专门知识的健康被试在学习“格瑞普”任务时有相似的表现,与短期专家经验假设恰好相反,这表明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的面孔失认并非由短期专家经验的损伤所引起(Bukach et al.,2012;Duchaine et al.,2004)。与短期的专家经验不同,长期的专家经验(extended expertise)需要数年的时问才能形成,身体(bodies)由于长时间地暴露于个体的视线中,故被视为研究长期专家经验最为合适的非面孔材料(Duchaine,Yovel,Butterworth,& Nakayama,2006)。长期专家经验理论认为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不能完成身体任务,为了验证这理论假设,研究者让1名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完成连续匹配任务(sequential Matching Task),该任务是让被试识别正立或倒置的成对面孔或人类身体图片,实验结果与长期形成的专家经验不一致,即该被试可以完成身体任务,而不能完成面孔任务,这暗示长期形成的专家经验的损伤也不是发展性面孔失认的真正原因(Duchaine et al.,2006;Yovel,Pelc,& Lubetzky,2010)。总之,发展性面孔失认的相关研究否定了面孔特异性备择假设中的专家假设,这说明面孔特异性机制是发展性面孔失认的影响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面孔识别和物体识别的分离从正面证实了面孔特异性机制对发展性面孔失认的影响,而面孔特异性备择假设则从反面对其进行了解释。但对于面孔特异性备择假设的验证不应局限于专家假设,还可以探讨其他备择假设。

1.2 构型加工障碍

面孔构型加工(face configural processing)是指对特征间关系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主要表征面孔的整体性信息,反映面孔格式塔,或者是通用的面孔模板(汪亚珉,黄雅梅,2011)。面部构型加工包括三种亚型:一级构型(探测面孔刺激)、整体加工(整合面孔特征)和二级构型(编码面孔特征的间距)(Dobel,Mast,Bolie,& Lobmaier,2010;Le Grand et al.,2006)。研究发现面孔倒置效应(faceinversion effect,FIE)的缺失和较低的空间频率信息(low spatial frequency information)会干扰面部构型加工,从而影响被试的发展性面孔失认。

面孔倒置效应是指个体对倒置面孔的再认成绩显著低于对正立面孔的再认成绩,且面孔的倒置效应比非面孔物体的倒置效应大(Bindemann &Burton,2008;汪海玲,傅世敏,2011)。Grūiter,Grūtter和Carbon(2008)认为构型加工在面孔加工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构型加工信息又会受到面孔倒置效应的干扰。Behrmann和Avidan(2005)指出面孔倒置效应的缺失会影响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的构型加工信息。这一观点得到了Lange等人(2009)研究的支持,他们让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和健康被试分别执行沉默唇读(silent-lip-reading)任务和光点步行者任务(point-lightwalker),前一种任务让被试观看一段无声视频,并辨别视频中演员说出的单词,而后一种任务则通过在被试的一些重要关节处贴上信号灯来记录其运动过程中关节的活动轨迹,由此形成光点动画,然后让被试观看这些光点动画并对其进行辨别。实验结果显示发展性面孔失认被试不能辨别无声视频中演员正立嘴唇说出的单词,也不能顺利完成正立的光点步行者辨别任务,此外健康被试识别面孔时的倒置效应显著大于发展性面孔失认症病人,这些结果暗示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的面孔倒置效应受到干扰(Lange et al.,2009)。Lange等人认为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可能患有先天性嘴唇和身体知觉缺陷,故其面孔倒置能力严重受到干扰,从而改变其构型加工过程,最终影响其面孔识别能力。

除面孔倒置效应外,较低的空间频率信息也会影响发展性面孔失认的构型加工。研究发现,任何图像都可以被分解成为代表不同细节水平的空间频率成分(spatial frequency components,空间频率指每度视角内图像或刺激图形的亮暗作正弦调制的栅条周数)。空间频率成分包括高空间频率成分(higher spatial frequencies)和低空间频率成分(10wer spatial frequencies),前者主要描述局部特征,而后者重点描述整体特征(Katsyri,Saalasti,Tiippana,von Wendt,& Sams,2008)。Grater,Grater,Bell和Carbon(2009)让12名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完成一份视觉图像生动性问卷(Vividness of Visual Imaging Questionnaire,VVIQ),该问卷结果显示这些被试伴有严重的面孔加工构型缺陷。Grater等认为这些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患有先天白内障,使其视觉图案输入能力丧失,并干扰他们的面孔身份识别能力,从而使得他们对低空间频率十分敏感,进而永久地损伤他们的面孔构建加工能力。最近的研究支持了上述结论,Awasthi.Friedman和Williams(2012)以7名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和2名健康被试为研究对象,检查了知觉动力系统的发展性以及低空间频率信息的整合性,结果显示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更晚地使用低空间频率信息,其原因可能是:(1)低空间频率信息较慢的加工;(2)低空间频率信息整合性的缺损(Awasthi,Friedman,& Williams,2011)。Awasthi等(2012)认为低空间频率信息加工的延期会导致面孔构型加工的损伤,这最终影响被试的发展性面孔失认。

总之,上述研究表明构型加工障碍会影响发

展性面孔失认。但仍需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面孔倒置效应的缺失是否会受到面孔情绪的影响;(2)低空间频率信息引起的面孔构型加工障碍是否是永久性的。

1.3 其他与发展性面孔失认症有关的认知机制

除面孔特异性机制和构型加工障碍外,其他一些相关的认知机制也会影响被试的发展性面孔失认,这些机制主要包括面孔探测(face detection)、面孔记忆(face memory)和面孔身份识别(facialidentity recognition),它们在面孔加工过程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因此,以下将从三方面进行论述。

面孔探测是指在视觉场景中寻找人脸的一种认知加工过程,它在面孔加工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Garrido,Duchaine和Nakayama(2008)的一项研究对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完成面孔探测任务的能力进行了检查,他们让被试执行两种面孔探测任务:(1)面孔和非面孔任务,该任务采用由灰色图片组成的5×5矩阵刺激;(2)面孔和面孔部件(face parts)任务,它由双色面孔刺激组成。实验结果显示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完成面孔探测任务的反应准确性比健康被试更低,且反应时更长,这暗示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的面孔探测能力受到损伤。Garrido等人认为面孔探测能力的损伤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可能是由低水平的知觉损伤引起;其二,也可能是因为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伴有其他物体识别障碍。

另一种影响发展性面孔失认症的认知机制是面孔记忆的损伤(face memory deficits,),Chatterjee,Russell和Nakayama(2009)使用剑桥脸部记忆测试(Cambridge Face Memory Test,CFMT)(Bowles et a1.,2009)对1 8名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和14名健康被试进行了评估,其结果显示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的面孔记忆出现严重损伤。最近的一项研究也发现1名23岁的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表现出严重的面孔知觉和面孔记忆障碍,其剑桥脸部记忆测试的各项成绩低于常人2.24~6.87个标准差(susilo & McKone,2010)。Susilo等人(2010)认为面孔记忆损伤的原因可能是:(1)以部件为基础的加工过程的损伤(impaired part-based processing);(2)视觉图像综合(image generalization)过程的破坏。

最近的研究者考察了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的面孔身份识别能力,他们运用连续迫选面孔匹配任务(alternative forced-choice sequential facematching)测试了患有发展性面孔失认症儿童的面孔识别技能,测试结果发现3名儿童表现出损伤的面孔身份识别(Wilson,Brock,Burton,&Palermo,2010;Wilson,Palermo,Schmalzl,&Brock,2010)。Wilson和Palermo等人(2010)认为发展性面孔失认症的儿童(其面孔识别能力损伤)是发展性社会问题(慢性焦虑、窘迫感、内疚感、失败感等)的高危人群,当他们长大成人后,他们仍然面临这些发展性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被认为是导致他们不断重复识别他人面孔的原因。因此,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的面孔身份识别的损伤可能是由社会发展的一般性问题所引起。

上述研究表明,对于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认知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上述研究缺乏纵向的追踪研究,因为发展性面孔失认症具有发展性,其临床症状很有可能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改变。

2 发展性面孔失认的神经基础

发展性面孔失认症与多种认知过程的损伤均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其作用机制的理解不应该是单一的,还需要对其神经基础进行探讨。在发展性面孔失认症的神经网络中,存在一个核心的神经网络,即颞一枕相关脑区的连接,由该神经网络向外延伸的相关脑区也与发展性面孔失认有关,将其称之为延伸的神经网络,其中核心网络与面孔选择反应(face-selective responses)和面孔记忆表征(memoryrepresentations of faces,负责面孔识别的早期知觉)有关,而延伸的网络则主要负责面孔知识表征(face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面孔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 for faces)和面孔工作记忆(face working memory)。

2.1 核心神经网络(颞-枕相关脑区的连接)

颞叶(temporal lobe)包括梭状回面孔区(FFA)、左前颞下回皮层(right anterior inferior temporallobe)、双侧颞上沟(superior temporal sulcusbilaterally)、双侧颞中回(middle temporal gyrusbilaterally)、颞下回(inferior temporal gyrus)等,而枕叶(occipital lobe)包括右枕叶面孔区(rightoccipital face area)、枕上回(BA19)等,上述脑区共同构成了发展性面孔失认神经网络的关键部分。

为了研究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的面孔和身体感知能力,van den Stock,vail de Riet,Righart和De Gelder(2008)运用fMRI(多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以及面孔、身体材料(这两种材料分别包括高兴、中性、害怕三种水平)对3名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和3名与之匹配的健康被试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发现与健康被试相比,中性面孔刺激轻微地激活了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的梭状回面孔区,这说明该区域与发展性面孔失认症有关。Van den Stock认为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的梭状回面孔区有可能发育不成熟、也有可能灰质体积下降,而这一脑区主要与个人身份的加工有关,因此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不能正确地识别他人的身份,进而表现出面孔失认。Garrido等人(2009)的研究发展了上述观点,他们在实验中使用了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法(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该方法是一种基于像素的、对大脑结构图像自动、全面、客观分析的技术,其可定量检测脑组织成分的密度,从而进行不同群体间局部差异的比较,实验测量结果显示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的左前颞下回皮层、双侧颞上沟、双侧颞中回、右中梭状回面孔区、颞下回等脑区的灰质体积下降,进一步的多重回归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显示上述区域的体积与面孔识别有关,这暗示颞叶相关脑区结构的改变会影响被试的发展性面孔失认。Garrido等人认为这些颞叶相关脑区均与面孔选择反应(face-selective responses)有关,此外当面部身份改变时,梭状回面孔区表现出一种面孔重复抑制效应,因此这些脑区灰质体积的下降会影响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的面孔识别能力。最近的研究者对Garrido等的观点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解释,他们认为面孔选择反应和重复抑制效应是面孔身份表征的重要机制,均与发展性面孔失认有关,但也存在区别,即重复抑制可能与重复相关行为有关(比如启动效应),而面孔选择反应可能与明确的识别判断有关(Furl,Garrido,Dolan,Driver,& Duchaine,2011;Righart,Andersson,Schwartz,Mayer,& Vuilleumier,2010)。

上述研究表明发展性面孔失认症与面孔选择反应、重复抑制效应有关,其不足之处在于未深入研究颞叶与其他脑区的连接。另一些研究则弥补了上述不足,例如,脑磁图(MEG)的研究发现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的面孔选择与M170(在面孔刺激呈现后约170 ms记录到的脑磁成分)有关,事件相关电位(ERP)的研究发现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的面孔选择与N170(在面孔刺激呈现后130-200 ms记录到的脑电成分)有关,而M170和N170主要分布于大脑颢,枕区(occipito-temporalregion)(Dekowska,Kuniecki,& Jaskowski。2008;Dobel,Putsche,Zwitserlood,&Jungofer,2008)。此外,Thomas等人(2009)使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和纤维跟踪成像(tractography)技术评估了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的白质束结构完整性,结果发现其腹侧颞一枕皮层区(VOTC)的结构整合性下降,暗示腹侧颞,枕皮层区结构连接性的下降与被试的发展性面孔失认有关。后来的研究者支持颞-枕连接的观点,他们认为右枕叶面孔区和右梭形面孔区的连接与面孔选择反应有关(Johnson,Grossmann,& Kadosh,2009)。此外,Eimer,Gosling和Duchaine(2012)认为颞一枕连接与人体面孔的记忆表征的激活有关,其负责面孔识别的早期知觉阶段,在这一阶段,面孔知觉表征将与存储的视觉面孔表征进行匹配,如果匹配失败,将诱发面孔识别障碍。

综上所述,核心网络与面孔选择反应和面孔记忆表征有关。但上述研究主要使用脑成像研究,而较少使用ERP研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ERP的脑区定位不够精确。但是ERP具有天然的时间分辨优势,如果将两种技术相结合(Dalrympleet al.,2011;Towler,Gosling,Duchaine,& Eimer,2012),这有利于更为科学地探讨发展性面孔失认症的核心神经网络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神经基础。

2.2 延伸的神经网络

腹侧颞-枕皮层区是发展性面孔失认症神经网络中最关键的子神经网络,在面孔识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这一神经网络正沿着两个方向不断地向前扩展,其一扩展到腹侧颞一枕皮层区之外的广大皮层相关脑区,其二扩展到皮层下相关脑区,前者涉及相关扣带皮层组成的神经网络和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orsolateral prefrontalcortex,DLPFC),而后者与小脑蚓体有关。

扣带皮层(cingulate cortex)是位于扣带回的大脑皮层,主要包括楔前叶/后扣带皮层(precuneus/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和前旁扣带回皮层(anterior paracingulate cortex)等,这些脑区组成的神经网络会影响发展性面孔失认。Avidan和Behrmann(2009)让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和健康被试分别完成相同身份或不同身份的判定任务,并用fMRI扫描了他们的大脑,结果显示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在执行熟悉面孔身份判定任务时,其腹侧颞,枕皮层区的血氧水平依赖(BOLD)激活程度正常,而楔前叶/后扣带皮层和前旁扣带回皮层被激活的程度却不高,暗示这些扣带皮层会影响面孔识别。以往的研究发现,楔前叶,后扣带皮层与情境记忆的检索有关,而前旁扣带回皮层与个人特质和态度检索有关(Gobbini & Haxby,2007),此外它们在表征面孔知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果这些脑区的功能发生变化,将影响面孔加工,最终导致发展性面孔失认。为了进一步研究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延伸的神经网络,Dinkelacker等人(2011)运用fMRI和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法研究了24名发展性面孔失认被试和25名健康被试。fMRI结果显示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在完成性别面孔决策任务时,其左梭状回(left fusiform gyrus)和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的功能性激活下降,而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法表明其双侧舌状回(bilateral lingual gyrus、),右颞中回(rightmiddle temporal gyrus、),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灰质密度下降,Dinkelacker等认为这些脑区与面孔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 for faces)有关。

除了延伸到核心神经网络之外的皮层区域(楔前叶/后扣带皮层和前旁扣带回皮层),发展性面孔失认的神经网络还延伸到皮层下脑区。Johnson(2005)认为存在一条皮层下面孔加工通路,该通路为面孔加工过程提供合适的皮层模块,它会间接影响发展性面孔失认。最近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皮层下相关脑区与发展性面孔失认之间的关系,研究者以一名30岁的右利手女性教师为被试,该被试无神经病史,她报告自己不能识别熟人的面孔,但可以识别熟悉的物体(van denStock,Vandenbulcke,Zhu,Haajikhani,& de Gelder,2012)。伯明翰物体识别成套测试(BirminghamObject Recognition Battery)显示其物体识别正常,而沃灵顿识别记忆测试(,Warrington RecognitionMemory Test)显示其面孔识别记忆受损,她的本顿面部识别测试(Benton Facial Recognition Test)成绩也不理想,之后的MRI扫描结果显示:当其进行面孔加工时,发育不全的小脑蚓体更为活跃,这暗示该脑区是面孔敏感区(van den Stock,et al.,2012)。van den Stock等人认为先天性的小脑畸形会导致社会情绪障碍(socioemotional dificits,),如孤独症,此外其还会损伤面孔工作记忆,从而导致发展性面孔失认。总之,发展性面孔失认症的神经网络已延伸到相关扣带皮层和小脑蚓体,但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比如,对于皮层下相关脑区的研究仅仅局限在小脑蚓体,而其他皮层下组织(丘脑、杏仁核等)是否也是这一神经网络中的关键部分,还需要将来研究的深入探讨。

综上所述,发展性面孔失认症的神经网络包括核心网络和延伸的网络,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但这一神经网不应该局限于目前的研究结果,将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扩展该网络。

3 总结与展望

发展性面孔失认的认知机制和神经机制是其作用机制的两个方面,对它们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发展性面孔失认症。其认知机制包括:面孔特异性机制、构型加工、面孔探测、面孔记忆和面孔身份识别等;其神经基础主要包括:核心神经网络和延伸的神经网络,前者负责面孔选择反应和面孔记忆表征(负责面孔识别的早期知觉),而后者主要与面孔知识表征、面孔长时记忆和面孔工作记忆有关。但该领域的研究仍有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3.1 完善延伸的神经网络

关于延伸网络的研究主要涉及相关扣带皮层、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和小脑蚓体,但这不足以清晰地解释发展性面孔失认的神经基础。Wiggett和Downing(2008)认为发展性面孔失认的神经网络可以向核心网络之外延伸,不应局限于目前研究所发现的相关脑区,即其他皮层区域以及皮层下组织都有可能是这一延伸神经网络中的组成部分。此外,有研究者认为皮层与皮层下连接与面孔加工有关(Ffytche,Blom,& Catani,2010;Malisza et al.,2011,),暗示这一连接可能影响被试的发展性面孔失认,对于这一延伸网络的发展,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发展性面孔失认的神经网络以及深入了解其内部机制。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一方面可以探讨丘脑、杏仁核等其他皮层下组织与发展性面孔失认的关系;而另一方面,应重点探讨皮层与皮层下的连接,具体而言,研究者可以运用与发展性面孔失认症有关的神经心理测验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估,然后使用fMRI和ERP等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患者的皮层与皮层下的功能性和结构性连接进行探讨,并分析它们与认知过程的关系,最终发展延伸的神经网络。

3.2 拓展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认知机制的研究

以往研究表明,发展性面孔失认的认知机制包括:面孔特异性机制、构型加工、面孔探测、面孔记忆和面孔身份识别等。但上述认知过程并非完全孤立,它们之间是否会存在某种联系,以往的研究并为探讨。其次,对于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认知机制的研究不应局限于以上认知过程(Duchaine & Nakayama,2006)。此外,对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认知机制的进一步探讨将有助于建立该失认症与其他心理过程的关系,并为今后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构建一个综合的认知网络,该网络可以整合上述五种认知过程,以及阐明它们在面孔识别过程中各自发挥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深入考察与发展性面孔失认有关的其他认知机制,从而拓展其认知网络。最后,还应探究脑与认知的关系,有研究者认为脑与认知可能存在一种对应的关系(Dong,Zhang, & Zhou,2005),那么发展性面孔失认的脑机制与认知机制是否也是相互对应的?研究发现,发展性面孔失认的脑机制与认知机制间的关系是异常复杂的,即对应性与不对应性的同时存在,因此在将来的发展性面孔失认相关研究中应该重视脑与认知关系的探讨。

3.3 进一步明确面孔探测与发展性面孔失认的关系

面孔探测在面孔识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Garrido等(2008)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的探测能力受到损伤。但也有少数被试表现出正常的面孔探测加工过程,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1)面孔探测作用机制可能与面孔识别机制处于分离的状态;(2)由于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还未形成统一的临床诊断标准,Garrido等人研究中的部分被试很有可能患有其他失认症,而并非发展性面孔失认症。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严格筛选被试,把面孔探测能力异常和正常被试分别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运用ERP、fMRI等技术对两组被试的面孔探测加工过程进行比较,发现其差异性,从而进一步证明发展性面孔失认是由面孔探测能力的损伤所引起。

3.4 考察发展性面孑L失认症的基因基础

近年来,随着基因影像学的不断发展,“基因-脑一行为”模型正在逐渐被应用到心理现象的研究之中,即基因引起大脑相关脑区的功能变化,而这些变化影响个体的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力等(Gatt et al.,2010,),在这一模型中,基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被认为是异常行为的根源,因此基因基础相关研究是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取向。

发展性面孔失认症并非源于后天的脑损伤,其病理机制很有可能与基因等先天性因素有关,Sehmalzl,Palermo和Coltheart(2008)的研究显示发展性面孔失认症与正染色体遗传模型(autosomal inheritance pattern)有关;Kennerknecht,Pluempe和Welling(2008)也证明了发展性面孔失认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匹配程度;此外,对发展性面孔失认症基因基础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地探讨其内部作用机制以及更科学地明晰其成因。因此,今后的研究应该加强对基因机制的探讨,研究的方向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1)明确发展性面孔失认相关的候选基因;(2)运用蛋白基因测试,探究相关基因多态性与发展性面孔失认的关系;(3)结合各个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即把遗传学、电生理学、生物化学、脑成像技术和解剖学等相结合,深入而全面地研究其认知、神经和基因机制。

3.5 加强发展性面孔失认的发展性研究

发展性面孔失认症的认知机制和脑机制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这些研究都只对某一时期的被试进行调查,并未考虑其动态发展的特点。Duchaine(2010)认为发展性面孔失认症是一种发展,很少有研究者对这一发展过程进行调查,也很少提供关于这种发展轨迹的信息。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父母无法觉察到自己孩子患有发展性面孔失认,而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在儿童初期,发展性面孔失认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对于发展性面孔失认发展性特点的分析可以增加研究的生态效度,可以从动态的角度去理解其认知机制和脑机制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变化。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加强其认知机制和脑机制的发展性研究,具体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1)可采用横向研究的方法对儿童与成人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的认知机制和脑机制进行比较(Schmalzl et al.,2008);(2)可运用纵向追踪的个案研究,对某一发展性面孔失认被试进行系统的调查;(3)上述两种方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篇7

论文摘要: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学科自身的抽象性决定了其教学手段需要创新。本文从课本知识点与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分层次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紧密衔接、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合理配合三个层面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学科内不同的知识模块进行知识的链接与建构,完成该课程在道德上对学生的引导与升华。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一门德育课,属于必修课程,其任务是根据经济和政治学说的基本观点,对学生进行经济基础知识和政治基础知识的教育。然而,职高学生文化基础普遍偏低,整体素质不高,思想不成熟,学习积极性不高,再加上该学科的抽象性等特点,使得《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雪上加霜”。如何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手段的创新,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呢?我就数十年的教学经验展开一系列探讨,以获得教学的良好效果。

一、课本知识点与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

任课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张可君主编)便会发现,教材在全面阐述经济与政治基本常识的字里行间,渗透着细致独到的育人功能。抓住这个知识点与人生价值取向的结合点,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引导,强化课程效果。

比如,对第一章第一节“商品”中“知识、技术是无形商品”,任课教师完全可以举这样一个事例:一位德国奔驰汽车技术人员在替一个美国客户维修汽车时,只是在车身的某个部位画了一个圆圈,就挣了3万美元。当客户不服气时,他的理由是:画一个圆圈只值1美元,而究竟在哪里画圈则值29999美元。“1美元画圆圈,在哪里画值29999美元”。

这是一个关于“知识、技术是无形商品”的最好解说,既令人信服又耐人寻味。随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故事之外的人生引导,要求他们用勤奋、刻苦的精神鼓舞自己,用知识和技术武装自己,在提升自身实力的同时,还接受市场经济大潮的考验。将来若想轻松找工作,愉快地生活,就必须现在勤勤恳恳地学习,踏踏实实地做人,树立理想和目标,抛却中考失利的阴影,立即投入到学习的行动中去,等等。

又如,在讲到价值规律的作用时,我将价值规律比作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价值规律指挥着全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竞争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有效手段,是市场经济永恒的法则。商品生产者通过物与物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揭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同样,在这个知识点上,也可以做一系列的人生价值取向引导:职业学校的学生作为将来社会事业的主力军和建设者,必须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主要包括人格实力、品行实力、智慧实力、知识实力等,而创新品质才是一个人竞争实力的核心,是一个人无往不胜的制胜法宝。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改善自我,培养创新品质,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加强学习,并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为竞争实力。

将课本知识与人生态度、价值取向有机地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程效果。教师永远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能否找到可以接纳与释放信息的“触点”,通过事先的预设与牵连,为学生搭起紧扣学习主题、人生取向的支架,使学生放大思维空间,不断实现动态发散,转换迁移。教师的预设准备越是充分细致,越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接受与学习。

二、分层次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紧密衔接

因材施教是教学的极高境界,而分层次教学则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必然举措,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任课教师既要有教学目标的分层次,又要有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分层次。

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其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不同情况,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相适应。一方面,设置分层目标要遵循“让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另一方面,要“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去学习。教学目标的分层是给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阶段学习目标,以使不同的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例如,教学“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时,面向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把“识记当今时代的主题”作为教学目标,而面向学习较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加上“为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的教学目标,以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

分层次教学方法主要是提倡小组学习,各个学习小组的力量应保持均等,一个学习小组的人数以三到五人为宜。小组教学通常可以遵循如下操作程序:决策——导引——观察——调整——评价。

决策是指教师应当明确该小组教学的目的、任务,并预测其结果。导引是展示课程内容、激励启动、交待步骤,然后引入讨论。观察指在各小组开始活动,大部分学生开始参与教学过程时,教师根据教学决策,全神贯注地观察小组活动的现状,以便及时采取调整措施,促使小组学习活动健康开展。调整通常可采用控制进程、理顺思路、指导互助、中止讨论、组织发言等手段。评价指在各学习小组的学习结果以一定的方式得到展示后,必须及时给予评价,以使各组获得信息反馈,从而促使其强化动机、调整学习进程。

分层次教学内容主要是根据中职生个体差异,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上有所选择。对优秀生,在教学目标明确后,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指导,不仅要学好课本知识,而且要拓宽知识面和加深知识难度。对一般学生,要立足于弄懂课本上的内容,多看书本,然后慢慢融会贯通,不断提高要求,充分保护他们对学科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的“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时,可以把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1.后进层:识记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解决两大主题的主要障碍及有效途径(即知其然);2.发展层:在后进层的基础上要深入理解(即还要知其所以然);3.培优层:在发展层的基础上培养学科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分层次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差异,尊重主体,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尊,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分层次教学是指针对学生的实际,挖掘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使全部学生都能主动、生动、健康地得到全面发展,从而优化教学教程,形成实施创新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有效模式,真正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三、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合理配合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课由于学科自身抽象性等特点,没有其他学科形象、生动、具体,教学手段略显单调。枯燥无味的传统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为课程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合理配合是指以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实验、模型等为基础,以各种电教媒体如电脑、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为补充的多元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且使之与传统的教学媒体合理结合,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的难点在于抽象的理论知识看不见、摸不着,学生难以理解。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变成具体的可观察的画面、图,即化抽象为具体。它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例如,在讲“商品和商品经济”一章“价值规律”的作用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动态曲线图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讲“货币的形成过程”时,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可利用计算机教学把货币的形成从“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金银货币纸币等”以时间先后次序表现出来,使学生对贸币的形成过程一目了然,既掌握重点,又突破难点。更强的交互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任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用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注意力和兴趣。如讲解“国家”、“宗教”、“民族”、“货币”、“商品”等有历史发展背景的概念时,完全可以采用投影、录像、多媒体计算机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甚至把知识的学习融入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中,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使“乐学”落到实处。

当然,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是弥补教师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不足,只能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必要的技术辅助手段。因此,多媒体教学可以理解为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多媒体(包括计算机)这一特殊工具的教学。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时间(此处主要是指操作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时间的关系。总之,任课教师要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这样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合理配合才能更好地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

教学手段最终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课本知识点与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分层次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紧密衔接,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合理配合主要注重在《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学科内不同的知识模块间开展知识的链接与建构,道德的内省与升华。任课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政治经济理论,更要体现政治综合性学习的德育功能,引领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勇.素质教育视野中的中学政治课堂教学[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教育教学研究专辑)2006,(6):23.

[2]屈文成.中等职业学校政治教学的思考和研究[J].科教文汇,2007,(8):96.

篇8

1.知识储备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内的使用价值量(商品数量)成正比,由于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所以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总量成正比;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总量无关。商品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数量。

2.所用公式

假定商品的价值量原来为N,如果出现了以下情形,那么商品的价值量会有不一样的计算公式。(1)如果该商品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m%,那么现在商品的价值量为N÷(1+m%)。(2)如果该商品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m%,那么现在商品的价值量为N÷(1+m%)。(3)如果该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m%,那么现在商品的价值量为N×(1+m%)。(4)如果该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m%,那么现在商品的价值量为N×(1-m%)。(5)如果该国货币升值m%,那么现在商品的价值量为N÷(1+m%)。(6)如果该国货币贬值m%,那么现在商品的价值量为N÷(1-m%)。(7)如果该国通货膨胀m%,那么现在商品的价值量为N×(1+m%)。(8)如果该国通货紧缩m%,那么现在商品的价值量为N×(1-m%)。

二、关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

1.知识储备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但国家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要遵循纸币发行规律。国家有权决定纸币的面额,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纸币的实际购买力是由当年生产的产品数量、纸币的发行量和供求关系等多种因素决定的。有的试题还与汇率、关税等知识联系在一起进行计算。

2.所用公式

(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2)货币贬值率=(纸币发行量-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纸币发行量。(3)货币升值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纸币发行量)÷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4)如果通货膨胀率为m%,则货币贬值率为m%÷(1+m%)。(5)如果货币贬值率为m%,则通货膨胀率为m%÷(1-m%)。

三、关于存款或贷款利息、投资收益等的计算

1.知识储备

利息是借款人(债务人)因使用借入的货币或资本而支付给债权人的报酬。一般情况下,存款或贷款利息的多少取决于利率的高低。贷款是指商业银行以一定的利率和期限向借款人提供货币资金,并要求偿还本金和利息的行为。

2.所用公式

(1)存款利息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存款期限。如果在有利息税的情况下,还要扣除利息税。(2)贷款利息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贷款期限。如果让计算复利,上一年的贷款利息应计入贷款的本金。

四、关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计算

1.知识储备

在我国,公有制企业的分配属于按劳分配,其内容包括工资和奖金;在非公有制企业实行其他分配方式,如个体经济的收入属于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在公有制企业之外,凭借劳动、土地、技术和管理等取得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2.判断方法

主要看劳动者的劳动是与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结合,比如劳动者的劳动与私有制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结合,则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

五、关于企业经济效益的计算

1.知识储备

企业的经济效益指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与否,主要明确生产总值是否提高和生产成本是否下降这两个重要因素。

2.所用公式

(1)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2)利润=生产总值-生产成本。(3)企业年净利润=资本总额×毛利润率-贷款利息。

六、关于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1.知识储备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我国个人所得税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实行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超额累进税率,即按征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由低到高不同等级的税率,超额部分按相应等级的税率应征;比例税率,即不论征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只规定一个恒定的税率。

2.计算方法

(1)计算公式:个人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2)方法指要:目前个税的起征点是3 500元,计算时要先扣除;余额部分要分段计算,不能重复计算。

七、关于汇率的计算

1.知识储备

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如果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人民币升值。汇率波动的影响:(1)一国货币汇率下跌(即货币对外贬值),通常会引起出口扩大和进口减少,国内物价上涨,国际储备增加,资金外逃。(2)一国货币汇率上涨(即货币对外升值),通常会引起出口下降和进口增加,国内物价稳定,国际储备减少,吸收外资流入。

2.所用公式

篇9

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会计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社会对会计人才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会计人员知识更新速度更快,以适应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的变化,另一方面也为会计人员多渠道地获取新知识提供了途径。基于此,本文就知识经济时代下会计教育中社会初级会计人员培训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改革创新谈一些浅见。

关键词 知识经济 社会初级会计人员培训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 变革与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首要资本,知识经济的特色就在于创新。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教育必须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进行通才教育,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日益普及,使会计人员对现实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适应性较差。当前为企业管理提供服务的会计及其模式,有些内容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我国会计教育体系中,会计学历教育、会计继续教育以及会计职称、资格等考试培训构成了会计教育的主要内容。随着知识经济逐步渗入经济生活,培养会计人才要结合我国社会实际和未来的需要,未来会计的发展与创新应从初级会计基础教育抓起,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继续教育则应使会计人员了解和掌握最新的会计理论知识和方法。这里就重点阐述对社会初级会计人员的培训及继续教育的变革创新的思考。

一、社会初级会计人员培训的应试教育弊端及改革创新的思路

我国现行的会计教育中对初级会计人员培养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学校的会计学历教育,二是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对社会人员的会计培训。但不管是哪个途径,我国《会计法》都明确规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所以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课程就成了培训初级会计人员的必修课程。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课程包括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或珠算五级,前两门是笔试理论考试,后两门是实务操作考试,从考核结构来看,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确实是考试的最优结构,然而就在这种最优结构考试后,很多通过考试并取得会计证的人员对现实的会计工作无从入手,根本不能运用考试课程中所学的内容来胜任会计职务。这是为什么呢?归根到底,这就是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首先,两门理论考试课程的内容主要是理论基础概念知识及法律条文,虽然包括实务知识,但却限于纸上谈兵,为了通过考试,不管是培训教师和还是应试学生都只会注重考试内容的讲述和学习,而不会花时间进行会计实务操作的训练。其次,初入门的应试学生仅靠对这几门课程的学习,内容范围非常有限,尤其是对非会计专业的社会人员,根本不能对会计工作有详细的认识,即使通过考试也只停留在对会计入门概念的理解上,无法进行实际的会计工作。所以切实改变目前应试教育对人才的束缚,转向素质教育,培养优秀会计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也是会计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方向。

1、对初级会计人员的培养层次主要是培养实用型人才,会记账、算账、报账,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对初入门的会计人员除了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内容外,还应增加手工会计实务操作和电算化会计操作相结合的考核,加强对初级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及业务实操知识的培养和提高。更新培训内容,完善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结构体系,丰富相关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向网络化、管理型发展,掌握必要的网络和应用软件知识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人员的必然要求。

2、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在教学中,教师可将有关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去感知、认识和交流信息。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开放式的教学,使学生接受到更多、更新的知识,丰富和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解决,逐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探究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所学的知识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使学生获得能够受益终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

3、针对社会初学会计的人员,应将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相互补充,以加强学生的职业经验的训练。可以设计模拟现场业务范例,购置供实习使用的各种凭证、账簿、报表、操作台等,让学生亲自操作,按会计工作程序进行综合训练。还可以在学生中分组,分别循环扮演会计部门中的不同角色,以满足学生对不同岗位职责的认识和掌握。在会计实验室里模仿从多媒体教室里学到的会计案例知识,进行会计核算模拟实习,以此验证从案例教学中学到的知识,从而增强了动手能力,加深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

二、会计继续教育的变革和创新

在我国,会计继续教育是会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家财政部发了明确的规定。会计继续教育是对正在从事会计工作和已取得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会计人员,以提高其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以及为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而进行的再教育、再培训。我国现在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大多流于形式,去参加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自己,而是为了财政局年审会计证的需要才参加继续教育的,面对知识经济对会计教育的影响,不仅要在会计学历教育上进行变革和创新,而且还要在会计继续教育上进行变革和创新,要求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1、树立会计人员终身继续教育理念,增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积极性。在知识经济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非常重要,大力宣传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竞争意识,使广大财会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都积极支持、关心、投入会计继续教育的活动中。会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不仅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实际需要,更是适应社会形势及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树立起学无止境、终身学习的理念,使“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我必学”,增强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做到自觉主动学习、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适应工作需要。

2、及时更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实效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应坚持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和学以致用,将重点内容放在会计人员急需的会计理论与业务知识更新、会计法规条例变更修订、技能训练补充、会计职业道德等方面。在具体继续教育的内容选择上,还要充分考虑会计的具体工作差异、根据会计专业技术资料(职称)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三个级别,按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工作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来划分。对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会计人员应设定不同的继续教育内容,使每位会计人员都能从培训中真正受益。

3、创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方式,彻底改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形式化。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学习,应以自学为主,培训为辅;以专门培训为主,其他学习形式为辅。既可运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录像、讲座等方法,也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进行网络教育、网络查询、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方式,还可以进行实地演练。在教学方法上,要针对在职人员的特点,尽可能采取操作式、案例式、体验式等教学形式,增强内容的可听性、教学的互动性,提高培训效果和质量。在培训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咨询,解决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会计服务水平。

篇10

《突出重围》是江苏卫视推出的一档室内的闯关竞技类节目,闯关类节目已经不是新鲜的事物了,各大卫视也先后推出过很多闯关的节目,比如湖南卫视的《智勇大冲关》等等,这些闯关类的节目大都在室外进行,在室外进行的好处是节目的扩声问题比较好解决,录制环境的开阔,使得话筒声音受声学环境的影响较小:有观众的互动参与,环境声比较丰富。

而我们的录影场地是在江苏广电石湫影视基地的面积2400平方米的录影棚内,棚高有将近20米,而且录影棚的声学装修还没有完成,反射面是混凝土的墙壁,混响时间在4秒左右,跟节目组沟通过以后,我们得知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录制,音响团队要做到的是,首先要保证扩声的音量和清晰度,因为选手和道具操作者要在节目进行的全过程中要随时能听清楚主持人的口令:而且要清楚的收到各个关卡机械运行的声音和选手动作的声音,并且要保证主持人和各位选手话筒声音的纯净度,这些对于音响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一.扩声解决方案

本文由收集整理

1.音箱的摆放和调试

录制节目的演播厅是一个60m*40m的未经声学处理的演播厅,而且考虑到现场的舞美环境是比较复杂的,地面摆放着高矮不一的通关道具和装饰的摆件,不便于音箱的摆放,在和节目组沟通以后,我们初步决定采取吊挂音箱为主重点区域架设补声音箱的方式进行扩音(图1)。

我们将12支ev qrx115吊挂在9m高的幕布的上方,a、b面距离均等的各吊挂六支,40度下倾角打向地面,音箱吊挂完成后,测试时发现,由于场地四面是坚硬的反射面,虽然有幕布的阻挡和绒质地面的声音吸收,但是在音箱覆盖区域以外,回音(echo)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声音听起来比较浑浊,声音录入也能拾取到中低频为主回音。我们通过调音台的30段均衡器对输出通道的均衡进行调整,在60hz频点处进行了低切,对80hz段的信号进行了10db的衰减,对100hz和120hz段的信号分别进行了5db的衰减,低频反射过多、声音浑浊的现象有了明显的改观,声音的清晰度有了显著提高。

在和节目组沟通以后,我们得知,节目有三个主要的语言拾取区域,一个是主持人区,其他的两个是选手采访区,我们在这两个区域分别补了两支mivoc v10音箱,作为补声音箱,补声音箱架设完成后,不但增加了主持人的舞台监听的清晰度,也通过对音箱信号发送量的调整,运用掩蔽效应,用指向性较强的近距离音源声音音量盖住了反射声,使录制的信号变得清晰,结实。

2.语言话筒的选择和调试

在话筒的选择方面,是我们和节目组沟通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为在日本的一档类似节目中,主持人用的是dpa4088头戴话筒和dpa纽扣话筒,节目组也希望和原片一样使用头戴和纽扣话筒,我们仔细研究了原片,对比了原片录制化境和现场录制环境的区别,发现原片的场地比较小,而且没有使用扩声,主持人是和选手一起在激烈的互动:而我们录制的节目是在2400平方米未经声学处理的演播厅,需要现场扩声来营造热烈的环境,主持人有特定的区域。在音箱安装到位后,我们在使用头戴话筒的情况下,对声场进行了测试,发现在保证正常录制的情况下,扩声的声压级完全不能满足节目的要求;在扩声声压级满足节目要求的情况下话筒就会回输以致啸叫,录制的声音也不能达到播出标准。最后我们选择了shure ur24/ beta58(图2)手持话筒作为节目录制话筒,同时使用shure ur4d(图3)接收机作为无线接收。

男低音的低音音区在82-392hz,而女高音的高音泛音也就在10khz左右,所以在人声均衡处理方面我们对话筒进行同一了80hz的低切和15hz的高切,这样在不影响音质的情况下提高了声音的清晰度也降低了扩声的难度,然后在录制的过程中再根据每个人的声音特性进行单独的频率调整。

因为这档节目的声音呈现是语言为主的节目,所以在动态的处理上我们是遵循语言类节目的动态处理标准的,和音乐类节目的动态处理是不一样的,只是在均衡后做了一个阈值为-2,比例为2.5:1的一个保护性压缩,在尽量不影响语言音质的情况下,控制住语言声音的动态范围,保证声音录制的质量。这些调整在随后的录制中证明也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3.调音台的选择

在调音台的选择上,我们考虑的主要是输入输出通路的数量,扩声及录制操作的方便性,和体积的大小。

因为场地的原因,音响人员只能将设备放在在一个宽1.5米左右的空间里;现场有包括无线话筒,有线环境话筒,音乐、音效约20来轨的输入信号;而且因为扩声和录制是用同一张调音台,我们需要调音台有便捷的母线分配,编组以及输出端均衡调整等功能,最后我们选择了soundcraft vi1作为了这档节目制作的调音台(图4、图5)。

这款数字调音台的规格是高394mm,宽1034mm,深度711mm,而且在扩音和录制两个方面使用起来都十分方便。输入端从音源分配、电平调整、均衡动态调整到母线分配都是触屏操作,一目了然又操作便捷;在输出端,这张调音台给每个输出通道都配备了30段均衡器,可以在不借助任何外接设备和不破坏音源的情况下调整音箱声音的音色。而且更便捷的地方在于它为8组vca编组和输出的aux、group、matrix通道专门设置了中控版面,这为节目录制时调音师的操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二.声音的录制

1.环境话筒的选择

语言话筒的选择和调试已经介绍过了,在这个节目录制的声音组成部分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环境声音。环境声音包括机械道具运行的声音,选手动作反应的声音等等,在不同的环节中环境声音的平衡是各有侧重的。

在环境话筒的选择方面,我们也下足了工夫,例如在选手落水的环节中我们使用了audio-technica at880水下话筒进行试验,发现水下话筒只有放在水波压力较大的点,或者话筒本身在水里移动的时候才会较好的拾取到水波运动的声音,如果选手落水的点和话筒放置的点有偏差的话,那么水波对话筒振膜带来的震动不够,拾取到的声音就极其微小,这样的声音录制对于节目的呈现来说就是不适合的,于是放弃了水下话筒的使用。

为了拾取选手在独木桥上奔跑时脚步的声音,我们尝试将shuer wl51纽扣话筒固定在独木桥上,结果发现因为纽扣话筒的指向性是全向的,而且灵敏度很高,收音时收取到了太多的扩声的声音和其他周围工作人员的声音,这样的声音信号在后期合成时也是不能满足节目要求的。

通过多次试验,最后我们发现sennheiser 416强指话筒作为环境音的拾音话筒,它的拾音角度只有15°,指向比较精准;对于拾音角度外的声音抗干扰性很强;而且作为电容话筒,灵敏度和声音的还原度也很好。全场我们分区使用了九支sennheiser 416强指话筒作为环境音的拾音话筒。

2.环境声音的拾取和运用

现场的环境声是作为节目的背景声音存在的,同时作为背景音的还有音乐和音效,所以环境声音的拾取有两个重要的部分,一是与节目组沟通,选择适当的拾音位置,拾取到有特点的,节目需要的环境声;再就是做好现场环境声和音乐音效的平衡。

以节目的两个环节为例,首先是有一个环节叫疯狂滚木,在这个环节中,节目组希望拾取到滚木滚过轨道的声音,在话筒的架设方面我们选择了离音源最近的轨道下方来固定话筒(图6、图7、图8)。但是由于轨道用软质的塑料包裹过,而且滚木的重量较轻,和轨道之间摩擦的声音较小,也并不是我们期望的硬质物体碰撞的声音,所以我们建议节目组在这一环节用音乐和音效为主,适当的添加一些环境话筒的声音以增加现场感。这种声音的比例在节目录制中取得了不错效果。

而在另一个环节“变幻城墙”中我们同样选择了正对选手活动的方向架设了两支环境话筒,在这个环节中,游戏机械的声音比较大,而且由于游戏难度较大,所以选手在通过这个关卡的过程中会有较多的语言上的反应,这些都被环境话筒清晰地拾取到了,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建议节目组以环境话筒为主,增加节目的紧张刺激感,然后轻轻的垫上音乐和音效,增强游戏的效果,也保持整个节目背景声音的完整性,这样的声音处理在节目录制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通话系统

通话系统是演播厅进行节目录制的过程中现场编导和导播控制间音、响控制间和灯光控制间等进行通话的必备架构。在《突出重围》这类室内闯关竞技类节目中,通话系统尤其的重要。因为录制场地较大,现场每位编导视线覆盖的范围只是自己负责的区域,很难对整体的录制情况进行全盘的把握;而且在工作区域的设置上,视频、导播和音响二级录制调音台的位置是在高清转播车上,现场编导、现场调音位和现场灯光控制位是在演播厅现场,所以对通话系统的要求就是要让各个工种之间能够及时互相沟通,达到互相配合,以及及时得到导播指令。

在现场,我们使用了hme dx2000 wireless intercom system作为现场无线通话系统,这台最大承载量达到十五台无线腰包的通话基站完全能满足现场编导和音响灯光的通话需求。

在和转播车的通联方面,我们通过两线方式进行连接,在通话信号进入转播车以后,使用分配器将信号分作两路,一路信号直接进入转播车通话矩阵,作为主要通联方式;一路信号用直连的方式接入一个cleare com有线腰包,作为备用通联方式。这样在通话矩阵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导播一样可以对现场进行控制,这样不但对参赛选手的安全进行了有效的保障,同时也提高了节目录制的效率。

三.经验总结

这次节目的录制,是中国室内闯关竞技类节目的第一次大的尝试,在其中,我获得了室内闯关竞技类节目声音录制的一些经验。

首先,在扩声方面,语言密集区域如主持人活动区,选手采访区等,应该适合集中,这样的话在音箱的布置、声音录制的清晰度和一致性方面会更容易取得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