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及应用教案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3: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技术及应用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计算机网络技术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Application
HUANG Jiande
(Beibu Gulf Vocational Technical School, Qinzhou, Guangxi 535000)
Abstract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course were analyzed, and points out the curr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course in the teaching.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case teaching with traditional teaching,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the case selec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course.
Key words case teaching method;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1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特点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现行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①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包含的知识点多,涉及到大量的概念,理论复杂,内容抽象;并且网络技术更新迅速,同时它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注重的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及操作技能的培养,这将会给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要求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背景下,教学难度有所增加。
2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重视理论传授而缺乏师生良性互动
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着,课堂上缺少提问、讨论和互动;从而导致丧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的理论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学生在课堂上缺失学习兴趣的现象,无法有效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对计算机网络实验的认识不足
部分师生一直以来都认为计算机网络实验主要是验证性的实验。每次实验都严格按课本罗列的步骤进行,缺乏思考和创新,没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
2.3 实验条件的限制使理论与实践脱节
随着网络迅速发展,网络设备更新较快。许多职业学校由于设备成本问题,只能配置一些简单的网络设备,没有功能完善的网络实验室。对计算机网络系统安装与调试之类的实验,如不经过学生动手进行实验,就容易形成了纸上谈兵的现象;致使较多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步入社会后无法胜任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2.4 考核形式单一,难以达到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
课程的考核主要以理论为主,实践考核在考试中所占比例过少。部分学生以通过考试为目的,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致使在课程学习结束后,不具备熟练操作的技能,更谈不上具备网络管理或开发的能力。
3 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当前案例教学法具有多种的定义,一般而言是指一种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达到特定学习目的的教学方法。②它以学生关心的问题或焦点为导向,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充当着指导者和设计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习知识和发现问题。
3.1 案例教学法的特征
(1)案例教学以提出问题为起点,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建构学生知识为目标。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深入广泛地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和思索,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地探究。(2)案例教学基于案例为教学材料,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了平等对话和多向互动。通过对案例中具体问题讨论与争辩,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开放和扩展,丰富了问题的内涵,实现了现实情境与教学的融合,转变了学生的角色,从教学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3)案例教学法重在启发,突出实践。在案例教学中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运用发散思维去思考、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能独立地进行阅读、查找、搜索资料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研究,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形成一套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3.2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对比差异
(1)教学目的方面。案例教学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传统教学偏向于课本知识传授。(2)教材使用方面。传统教学法使用的是学校订购的课本,而案例教学法使用的是案例,是对一个复杂情境的记录。(3)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是教师把自己掌握的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讲授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而案例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对实际案例分析与讨论,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启发与引导。(4)角色方面。在传统教学法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案例教学教师是导演,负责指导和推动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在教学中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需要他们对案例进行分析与思考,并从中得出结论。(5)教学效果方面。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学到的是第一手知识,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传统教学法学生学到的是第二手知识,学习效果差,缺乏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3.3 案例的选择策略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是案例教学的灵魂,案例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成败。③好的案例可以使案例教学事半功倍,让学生融会贯通,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案例的选择上必须把握好尺度;具体来说,一个良好教学案例的选择应遵循以下策略:(1)教学目标要明确,主题要突出。首先要明确案例为教学服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加深对教材中难点和重点的理解和把握;利用课堂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与计算机网络相关问题。所以,在素材选取上要注意“取舍”,做到案例选择要精,则要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突出主题。(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目的是就是应用,利用它解决学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所以要求所选的案例要实,既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也要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势出发;不能脱离实际,凭空臆造。同时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扩展性。(3)遵从认知规律。在案例选取前,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网络设计水平,要做到有的放矢,难度要适度。计算机网络技术案例选择,应定位在现阶段比较流行的或最近出现应用较广的网络案例,应新颖及时,落后过时的没用,过于超前的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最好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在他们身边发生的案例,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对他们更有教育和指导作用。
3.4 案例教学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实施
3.4.1 案例导入
在案例导入前应提前做好学生学习知识的铺垫,其中包括与本案例有关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让学生用较少的时间去认识案例中的重点和难点。④在引出案例后,向学生讲解案例学习的目标,布置学习任务和需要思考的问题,逐步将学生引入到需要学习案例中知识点来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在预习案例时,如遇到困难,可以让学生形成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得出相关结论。
3.4.2 案例协作学习
(1)组织学生形成学习小组。案例学习小组可以由学生自由组合,教师可以对小组作适当调整。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案例要点,有利于培美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2)操作演示。将已经准备好的案例进行演示,让学生熟悉计算机网络案例中的要点。(3)组织讨论。明确案例目标后就可以对其进行讨论,讨论方式可以分为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两种。例如为某网吧设计一个组网方案,要求是有300台计算机,千兆网络。在设备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的问题:网络方案采用多少层网络结构设计(2层)?核心层交换机、接入层交换机采用哪种型号?出口路由器采用哪种类型时性价比高?网络拓扑结构如何设计?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发表个人见解,最后在教师指导下在班上开展集体讨论。
3.4.3 案例研究总结
在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学习结束后,教师可要求每个小组写一份案例学结报告;归纳总结本次学习是否达到案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在分析讨论案例时得出的最佳方案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收获,在案例的基础上是否有创新和拓展,解决了哪些问题,在对网络的设计中还存在哪些困惑。教师最后可作适当的点评。这样有利于让学生再次理顺学习思路,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
4 案例教学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的体会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教学方法,给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添加了活力。首先,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摆脱了枯燥乏味的网络理论,对学生主动去求知和探索科学知识很有帮助;其次,在课堂教学上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使学生能自主地学习与研究;第三,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让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更贴近日常生活,使学生能从课堂上学有所得;第四,由于案例教学法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讨论和总结,容易形成新的观点,有利于创新,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的学习能力从理论型向实践能力型转化。
5 结语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融合。通过案例中的知识点对任务的融入,让学生能够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所学内容,对深化教学改革和培养实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 步登辉.案例教学法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9(2):148-149.
② 赵欣.“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2(6):149-152.
篇2
(一)使学生学会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的第二种解答方法,即减去两个数的和。
(二)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两步应用题的能力。
(三)初步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同一道应用题的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学会第二种解答方法。
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理解“减去两个数的和”的意思。
教具和学具
写有准备题和巩固练习题的翻转小黑板。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答下面各题(要求:先提出问题,再说出算式)
(1)书架第一层有600本故事书,第二层有200本。
(两层共有故事书多少本?)600+200
(第一层比第二层多多少本?)600-200
(第一层的故事书是第二层的几倍?)600÷200
(2)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
(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30-11
(做纸花比做小旗多用几张?)11-9
(做纸花和小旗共用多少张?)11+9
(还剩多少张?)30-11-9
2.以旧引新
学生提出第四个问题并列出算式后,教师指出: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要求还剩多少张,可以从总张数30里先减去做纸花用去的11张,再减去做小旗用去的9张,就可以求出还剩多少张。接着教师设疑:“那么这样的题,还有没有别的解答方法呢?请同学们思考。”教师同时将例题完整地出示在黑板上。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题
例3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还剩多少张?
在学生认真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先试着让学生画出图,再说说算法。教师同时将正确画法和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1)做纸花和小旗共用多少张?(11+9=20(张))
(2)还剩多少张?(30-20=10(张))
答:还剩10张。
2.画一画,做一做
小小图书箱有图书85本,上午借出32本,下午借出26本,还剩多少本?
(1)用上题的方法解答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在图上画出先算的那一部分。
教师出示题目和要求后,可请一名学生到黑板板演,其他学生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做一做的题完成后,可请同学们再说说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上午和下午共借出多少本,再算借出后还剩下多少本)
3.想一想,说一说
出示同类型题“副食商店有食盐32袋,上午卖出11袋,下午卖出14袋,还剩多少袋?”
先让学生根据今天学习的解题方法想一想,说一说。要求还剩多少袋,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需要知道商店有食盐多少袋和上、下午共卖出多少袋。应该先算上、下午共卖出多少袋,再算还剩多少袋)
4.议一议,说一说
通过以上三个题的研究学习,学生对第二种解法的算理和算法已经基本掌握,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今天学习的第二种解法的特点,都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
(三)巩固反馈
1.第一组题:教师打出投影,要求同学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食品店有95瓶汽水,上午卖了36瓶,下午卖了45瓶,还剩多少瓶?
(1)用上面的方法解答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先算上午和下午共卖了多少瓶汽水)
(2)请画出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的部分。
2.第二组题:用第二种方法解答下面问题
(1)王老师买口琴用了48元,买笛子用了36元,给售货员100元,应该找回多少钱?
(2)服装店运来200米花布,做儿童服用了54米,做婴儿装用了46米,还剩多少米?
3.第三组题:选择正确算式,并在()里打“√”
(1)学校里原有80盒粉笔,第一天用去18盒,第二天用去26盒,还剩多少盒?
(2)商店有红书包40个,蓝书包50个,卖出37个,还剩多少个?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篇3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计算机文化 基础课程 教学方法
随着计算机科技的日益发展和计算机知识的广泛普及,计算机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社会需要大量既熟悉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重视基础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难点。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各个地区经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高校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学生在中学就已学过计算机相关课程或在家里就拥有电脑,对计算机的操作非常熟悉;有些学生对计算机不感兴趣,计算机操作水平相对较低,甚至有些同学以前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这些都造成了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认为教师一节课讲的内容太多,接受不了,而另一部分学生又因为觉得内容简单,心不在焉。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使得教师难以把握教学尺度。因此,可在开学初举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免修考试,让计算机程度好的同学,可以免修基础学习,选修其他应用性更强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如Photoshop、VB、FoxPro等,而没有通过考试的同学,继续进行基础学习,这也使得同一个班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较平均,较容易把握教学尺度。
另外,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需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使用,觉得这门课的实用性不大。而且课堂上对知识点的一步步讲解,也使学生觉得计算机知识太繁琐、枯燥、无聊,产生厌学情绪。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应该采用更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仅能突出这门课的实用性,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对知识掌握和灵活运用。
二、案例教学法及其优点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通过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实际运作能力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以典型案例划分教学内容,以案例引导课堂教学,以案例引导学生知识点的掌握,以实际案例为剖析对象。教师指导下教学,学生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以寻求实现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1.案例教学法从来自社会实践的案例中的问题出发,能够促使学生更懂得尊重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案例教学法强调课堂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打破了课本原有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为顺序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设计恰当而丰富的教学案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案例教学法应该说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其可贵之处在于发现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验证、发展和深入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计算机文化基础”案例化教学实施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知识点恰当地融入案例的分析和制作过程中,不但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独立的知识点,而且有助于培养综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下面以Word、Excel、PowerPoint三个知识点为例,说明具体案例设计的内容。
(一)word案例:个人简历的制作。
个人简历是对学生学习生活的简介,是评价和认定学生的主要材料,在很多的场合需要使用,例如学校里社团的招新、学生会干部招募、甚至在以后的求职过程中。本案例制作的个人简历首先有一个封面,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如姓名、专业、学校、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使用艺术字、图片、文本框、水印等技术进行制作。简历正文以项目符号进行分类划分,介绍学生的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主干课程、爱好与特长、自我评价等。通过此简历的设计,把word文档中字体、段落的设置,项目标号、文本框、艺术字、图片的插入,背景、页面的设置、页面边框的添加、分栏等知识点融会其中,让学生感到学习的知识非常实用,学得更加主动和用心。
(二)word案例:策划书的制作。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也经常需要使用word制作长文档,如社团活动的策划书、论文等。这个案例以一个社团活动策划书作为素材,其中的活动安排以表格形式记录,让学生掌握表格的插入和设置,然后通过对整个文档进行格式设置,让学生学习排版的一般技巧,学会设置标题样式、段落的大纲级别,熟悉分隔符、页眉页脚的插入和设置,会使用文档结构图进行查看、创建目录等。
(三)Excel案例:学生成绩分析。
在日常的使用中,同学们会经常使用Excel表格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管理,因此设置一个学生成绩分析的案例,让学生熟练掌握Excel的相关操作。首先通过简单的格式设置,了解Excel中字体格式、单元格数字类型、边框、对齐方式、行距、列宽等的设置,然后进行计算学生总分、平均分、排名、突出显示不及格人数等的操作,让学生学习Excel表格中函数的插入、条件格式的设置,然后进一步按某门课程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序、简单筛选或高级筛选,讲解Excel中的简单数据处理,最后根据学生的平均成绩画出相应的分析图表,让学生掌握图表的创建和修饰。
(四)PowerPoint案例:学校简介。
有时候,同学们需要针对某些主题进行演讲,例如学习交流、毕业答辩、产品介绍等,这都需要使用到PowerPoint这个工具。本案例通过制作一个学校简介的PPT,讲解在PowerPoint中如何新建幻灯片,选择幻灯片模板,设置配色方案、母板、备注内容等,并在不同幻灯片中插入图片、表格、艺术字、视频、音频、flash动画等,重点介绍如何设置幻灯片的播放效果,如幻灯片的切换方式、自定义动画、幻灯片放映等。
经过一年的教学验证,使用案例进行教学,能使学生觉得学习的知识实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听课质量,也能让学生更灵活的掌握了office这些办公软件的操作技巧,在期末的上机考试中,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四、总结
教育的任务不是将信息灌输到学生头脑中,而是利用有效、使用的概念来充实学生的头脑,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融会贯通,随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案例的设计要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改进,以适应新课程、新形势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冬梅,王爱继.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34-148.
[2]张积家.高等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394-407.
篇4
关键词:中学美术课程;美术教学;电脑教学
1、中学美术课程中使用计算机教学的论述
1.1中学美术课程中使用计算机教学的概念
目前中学美术课程电脑教学是通过中学美术学科与计算技术相结合的模式,其中计算机在中学美术课程中的运用甚多,通过运用计算机更加鲜明的将教师与学生联系在一起,从而不断地与美术资源进行全方位的融合。
1.2计算机教学的作用
普通的中学美术教学在教学课堂上一般都是教师利用黑板板书、普通讲解、实物演示等相关方法来展示给学生,以此希望学生能够深刻掌握并运用自如,这种教学方式相对于比较单一,不能提起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也不能调动学生的课堂气氛。经过一系列调查不难发现,中学生普遍渴望在课堂上能够更加直观的听课,比如加入一些动画元素,这样才能更加活跃课堂气氛与激情。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计算机技术的引用是势在必行的。计算机的应用使得中学美术课程更为直观、更加富于感染力,不断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得美术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于是,因计算机技术的丰富的资源、多样的表现、互动的交流、快速的时间与不断增长的学习氛围区分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所以将其引入中学美术课堂是大大有益的。计算机技术的使用能够发挥学生最原始的学习动力与渴望,激发学生探索学习、主动学习和深远性学习,从而保障了美术教学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
2、中学美术教学计算机技术的定位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试验型)》中谈到“探索”学习领域与“表现”学习领域中要应用摄影机等器材来收集相关素材,利用计算机技术将美术创作与美术展示活动结合起来,还提出教师应当掌握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教学的知识,来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制作出完美的美术作品;不断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交流,提高自身能力与不断开阔视野。其中《教材编写建议》里人性化的指出美术教材要以教科书为主,以图片、实物、作品和影像资料为铺。呈现出来的教材将图文编辑一起,强化美术教学的效果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2004))》中指出摄影机等相关器材的使用来收集素材,使用计算机等相关手段来创作美术与展示美术活动,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收集更为丰富的美术信息,不断开阔视野,有条件的学校要配置多媒体设备。可以看出我国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对教学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是十分重视的。
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是美术教学课堂的重要目标之一,在给学生讲课的同时,教师不仅仅是运用语言描述,还应当运用相关的课件使学生更加形象直观的掌握,这样才可使学生创作更为顺利。
3、中学美术课程计算机教学案例的分析
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来,主要是使用计算机技术让学生更加直观学习,这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求学工具;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知识;教学方式是驱动学习任务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因材施教及个培养与小组协作培养的方式相结合。下面通过一个案例来加以详细说明:
案例名称:《体育剪报》
普通教学用具:黑板、体育剪纸等相关用具
多媒体设备:电脑、音响、投影仪、无线麦克风等先关设备
制作软件:PPT
课件演示播放器:PPT
教学过程:
进行课题讲解——开始图案剪纸
开始放映几分钟篮球赛视屏激发学生上课激情
然后展示一系列连贯动作的体育剪纸图案,讲解课题。
让学生明白体育剪纸图案的寓意
让学生欣赏各类动作的体育图案剪纸。向学生提问:所看到的图案有哪些并且说出其代表的含义?
教师结合上述活动,论述所看到的图案剪纸的概念:这是一种运用剪纸的方法表现体育运动,向同学们展示剪纸有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和2008年奥运会体育剪纸套装,[1]
来分析剪纸图案与一般剪纸图案的不同之处和其代表的涵义,让学生充分感受体育剪纸的魅力。
开始创作体育剪纸图案:
播放一段视屏,让学生了解具体的创作步骤,使之更加形象客观的对创作的认知,给让创作增加可能性。
教师讲解制作步骤,分别讲出其中的重点和要点,并说出注意事项。
教师向学生提问观看完视屏之后是不是有所领悟?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思维的深入扩展,使之将看到的转变成自己所能做出来的实物。明确要求学生的想法,可以播放音乐为他们的创作制造一个合理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发散思维进行创作,教师来回在学生中间进行指导,给有困难的同学予以帮助[2]。
案例点评:
制作完成之后,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现给同学看,并给自己创作的图案予以解释,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来依据学生的作品来一一点评与引导。
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特点:
制作的课件运用海量的图片、视屏、音乐来强化内容的表现形式,使讲解的知识更为直观形象,便学生接受,能够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方便学生理解,还可让学生产生想法,充满动力,平添创作的可能性。
制作的课件应当合理安排图片,使之清晰形象,能够给学生带来没得感受与体验,不断体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利于学生的多方面教学。
教师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广罗和教学大纲相适应的便于教学的视频,由此将
4、结语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网络技术的深入应用,普通的美术课堂教学方式已经完全不能做到让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化与直观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因其良好的图文声像运用技术和独具特色的灵活性,已经完全突破了普通教学的难点[3]。从不断积累的教学经验中显现出来了较好的作用,并为教学做出很好的服务,这是一项全新的技术,也是一项重要的手段,并将发挥其不可磨灭的作用。(作者单位:九江同文中学)
参考文献:
[1]江晓晶.浅谈中学美术课程中电脑教学的必要性[J].新教程2011(31):18—20
篇5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研究;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2-0000-02
在大学的课程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必修课,同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也担负着普及广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要任务,计算机基础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普及计算机知识,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简单的信息技术知识,能够更好的推广计算机应用技术,大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拓展学生专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渠道,如何在大学中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如何能够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是当今信息化社会一个非常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实践能力出发,通过教学方法和学生自身的情况来对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
1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计算机技术已经在社会上日益普及,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领域,计算机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高等教育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能否熟练的掌握计算机,能否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已经成为了用人单位衡量人才的重要依据和标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能够让学生掌握简单的计算机技术,能够为学生在以后的计算机专业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仅仅能够让学生学好计算机知识,不仅仅能够让学生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而且更加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当代计算机是最先进科学技术的结晶,又是大众化的工具,学生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能够更好的了解计算机,并且能够激发出学生心中对先进科学技术的追求,并且能够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能够帮助学生推动自主学习的精神,并且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各种知识的能力。
2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
2.1 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才能够让从被动学生转化的主动学习,并且能够培养出良好的课堂气氛,所以说,在大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上,要针对计算机知识技能的提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培养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激发和培养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主动的学习,从而才能够满足学生自身的求知欲望,因此,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同的不同,课堂形式的不同和学生自身的不同来进行多样、有差异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计算机自身的特点,如:娱乐性和操作性,通过这些激发学生心中的好奇心和新鲜感,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的课程进行了解,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理解能力和不同的底子来实行不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把知识理解透彻,才能够更好的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产生了解,从而培养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2 合理的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
因为在大学的课程教学和课程分配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时有限,并且目前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材种类也是十分繁多的,层次也不同,所以,选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材应该要照顾到不同需求和不同基础的学生,应该要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还要能够满足学生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要求,更加要满足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所以在教材的选择上要慎重,并且要编写和修正电子教案和课件,要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对教案和课件进行编写,并且编写完成后要在学校网站上,这样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学习,并且对教案和课件要进行定期的修改,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来进行不同课程和不同教学内容的设置,要在规定的课程学时内科学、合理的分配教学内容,这些机动灵活的方法会比选用一本教材的传统方法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更好的适应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2.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点突出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计算机技术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技术,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那么学到的知识才能够牢固,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非常不适合计算机这样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教师在课堂讲课的时候,不要面面俱到的在教学中讲出所有的问题和知识点,而是要讲好课程的知识要点,要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的内容要让学生自身去体验和思考,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掌握方法,掌握知识,多让学生进行上机操作,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网络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会对教学资源提供很好的物质保障,因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时在大学中较少,仅仅通过课堂传授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而计算机技术却是日新月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知识需要学生进行掌握,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可以通过学校的校园网来做出教学活动的指导,如简历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网站等,这样能够增加网上的教学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沟通的交流学习的条件和平台,并且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扩展教学空间,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大大的提高。
2.4 改变考核模式
学生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通过对考试结果的分析,很多的考克方式都会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差,但是理论知识却非常扎实,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改变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模式,应该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考核分为笔试和上机的两个环节,通过笔试来观察学生对重要理论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通过上机来检验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通过笔试和上机的两种考核方式,才能够检查出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通过笔试,能够检查出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通过上机能够理性的分析出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然后通过分类教学来达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扎实的掌握好计算机应用基础技术。
3 总结:
当今的信息时代对大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让学生掌握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技术,才能够最基本的保证学生不会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在大学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方法首先要遵循教学的规律,要设计好教学的内容和教材,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要关注不同学生的差异性,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主动学习能力,要充实教育教学的资源,并且要改进课程的评价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才能够让学生为以后的学习和就业打下重要的基础,学校也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潘有志,杨艳群.加强高职院校时间教学的几点思考[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2]郭伟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
篇6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非常强调“做”。从学习“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开始,我校计算机教研室的全体教师就不断地谋求一种适合该门课程的授课方法。从整班教学到分小组任务教学;从基本的上机、上网等教学实践,到任务的讨论和思考。目的就是让学生多做,不仅是动手做,还要动脑做;不仅是学生做,老师也要做。师生共同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讨论。并以此转变学生学习地位、角色、态度,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中心,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来。我们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结果是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越来越高,山东省考试通过率逐年升高,2014年6月末考试通过率达到92.4%。现将教改情况小结如下:
一、教学手段方面的改革
(1) 多媒体教学:利用视听媒体,将抽象的教学内容,采用动画等方式形象的演示出来。
(2) 学生科技创新:将任务与产学合作单位的生产任务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 以赛促学:本课程组每年组织相应竞赛,通过形式多的学生竞赛活动,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本课程有关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在教学环节上,将课堂理论教学、实际操作、设计大赛全部贯穿于教学之中,产学研结合的现代教学链,形成培养学生创新性和应用性的课程教学体系。
(5) 在教案设计上,要求老师全部采用电子教案,制作教学课件,列出本课堂内容的重点及难点给学生参考,查阅各类参考书目并列在教案上,进行网络资料搜集并推荐相关网站的链接,布置相应的作业及实践任务。提供教学平台让学生能在线学习,研讨与答疑。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将理论分析与应用相结合;通过实际应用,从小的实践任务到较大一点的综合性实践任务的设计与制作,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乐趣;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在老师的指导下的主动学习,这样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
二、教学模式改革方面
采用“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方式理实一体化,实践指导个性化”的新教学模式,今年逐步实现了职场化育人。
(1) 教学内容模块化 :按工作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分析表,确定课程内容教学模块,并列出每个教学模块明确的教学要求、参考资料,按 “任务布置-操作演示-学生操作-技能拓展-总结教师点评”五步骤教学过程;教师讲授演示——学生练习——,个别辅导——学生自我评价——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教学。
(2) 教学方式理实一体化 :以来自于单位的真实案例为任务,整个教学围绕工作任务的解决展开,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作业,首先按教师的指导完成相似的任务,然后组织小团队独立地完成新的任务,在解决生产任务中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综合职业素质。
(3) 实践指导个性化 :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任务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发挥个人的特长,要求学生作品的风格、手法各具特色,表达学生对作品设计的不同感受,培养学生适应不同职业岗位层次需求的个性化指导,逐步培养特色个体。
三、考核评价方面
本课程的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成长性评价,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采用的评价标准如下:
(1)过程考核成绩(平日成绩)占30%。
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占20%,作业占60%,课堂表现占20%
本门课共有三次过程考核: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2003
(2)期末考试成绩占70%。
期末学生参加山东省组织的统一考试,不及格的平日成绩与期末成绩相同,即本门课不及格。
四、教材开发放面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编写采用了社会真实任务为主线,把本门课所涉及的知识点尽量都涵盖进去,这样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知识时是按照先实践后理论的方式接受知识的。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五、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建议
1.建议将大班授课改为小班授课(50人左右),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小班授课,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且采用多种授课方法,课堂形式比较灵活,气氛比较活跃。
2.建议组织教师培训进修,召开教学研讨会,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提升教师课堂授课能力,以适应新教学环境。
3.建议增加授课课时数。
篇7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优势弊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显示出来的特性越来越突出,强大的自动化特征和人工智能,丰富多彩的界面和悦耳动听的音乐,均使计算机成为重要的现代化教学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简称多媒体,是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并在他们之间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的技术。
目前,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包括演讲、报告、教学、新闻等,以其突出的特点迅速普及开来,给现代教育补充了新鲜的血液,也给传统的教学方法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不少学校开始更加关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然而,多媒体并不是万金油,它的优点很多,缺点也不少,并不能够完全替代传统教学。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体会,现从以下几方面比较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与弊端。
1.教育资本的投入方面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集中在板书、图表及标本,能够利用较少的投入实现较大的效果。多媒体教学需要借助更多的器械才能够展现出其特点,一个标准的多媒体教室,需要配备的物件包括电子计算机、投影仪、幕布、音响系统、控制系统等,投入相对较多,尤其是投影仪,它的价格昂贵,在不少教育资源缺乏的地方是很难达到这样的标准的。
2.硬件系统的维护方面
传统的器械维护简单,耗材主要集中在粉笔,价格低,操作简单,图表和标本更是能够反复利用,从而节省了大量的资源;多媒体的硬件系统较多,价格昂贵,容易耗损,如果不能够合理使用,就是一笔较大的投入。例如:计算机同大多数电器一样,有使用年限,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部件都在老化,甚至是损坏,其大部分配件的使用年限仅仅只有几年,有的甚至只有几个月,像光驱、鼠标、键盘这些使用频繁的设备,这些后期的投入是不小的负担。另外,投影仪也是耗损大户。
3.教学准备方面
教案的准备是每一位教师备课必不可少的内容,传统教学中教师都是写在纸张上,工作量相对较大,且教案的修改更是一项繁重的工作,往往一处需要修改时,整个教案都需要重新书写。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后,教案的书写和维护更加轻松,可利用打印机进行教案的打印,从而使教案看起来更加整洁,容易辨认,计算机的储存技术也更有利于教案的修改,少量的改动不会影响到整个教案。
4.教学效果方面
传统教学方法传承千年,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无论是板书还是图表,都能够传递大量的信息,然而在某些方面依然存在着不足,特别是在形态教学方面,表现力不足。在这方面,多媒体教学就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动画、图像、视频、声音能够更加直观地表现出来。例如:在解剖寄生虫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手段只能够借助标本和图表来展示,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借助电子计算机,充分地利用图片、声音、动画等。
5.健康问题方面
传统教学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关于粉尘的问题,粉笔书写和擦黑板时都会漂浮大量的粉尘,严重污染教室环境,对教师和学生的健康存在潜在的影响,虽然新的无尘粉笔有所改善,但是效果依然不理想。如果改用电子黑板,虽然能够彻底避免粉尘问题,但要加大硬件投入和后期维护资本。多媒体虽然没有粉尘的污染,但是增加了很多新的问题,因为电器的使用带来了新的污染,如光污染、声音污染、辐射污染,这些都对教师和学生的健康不利。
6.媒体掌握方面
传统媒体使用简单,容易掌握,上手快;而新的多媒体技术则要求教师不但要掌握相当的电脑技术,而且要学会一些基本软件的使用,如常见的幻灯制作软件、文字排版软件等。这些专业软件虽然不断优化,尽可能让人更容易使用,但是毕竟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有的还需要系统化的学习,这对于年轻教师可能没什么大问题,但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脑的高年资教师,则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为了更好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教师不仅要学习电脑基本技术,而且要学习多媒体软件制作技术,这对于很多高年资的教师都是一个难题。
7.远程教学方面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的教育手段越来越难以实现现代化的生活,工作与学习间的矛盾也表现得尤为突出。为了更好地工作,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而系统化的学习必然会耽误到正常的工作,传统的教学只能通过函授来解决,但函授根本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但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网络则能远程传递文本、图片、声音、录像等。目前社会上很多职业技能的培训和辅导,大部分都是通过远程教学实现的,而这都是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
8.资源共享方面
传统教学难以实现资源共享,缺少交流,很多好的方法难以传递,且年资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也很难传授给那些迫切需要成长的年轻教师。但随着通讯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与人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容易,网络的普及也在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这方便了现代媒体教学的资源共享与交流,而且精品课程网站的建立可以让更多的教师学习和使用一些效果突出、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
从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教学虽然有很大的缺点,但是依然有它存在的价值,而多媒体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依然存在问题,如何合理地分配使用,给教学带来更大更好的效果,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如何在投入、维护和操作方面做得更好,也是多媒体技术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尧斌,杨应迪.浅析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科技信息.2008,19:10.
篇8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体系;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计算机基础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具有较强的软件应用能力和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即离不开计算机专业设计人员,也离不开计算机应用人员,各行各业的计算机应用人员是推动计算机发展的主力军。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是未来各行各业计算机应用人员的主体,他们所具有的计算机能力是能否胜任未来工作的基础。作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师,如何设计有效的计算机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是我们的责任。
1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
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是现代高科技领域的基础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现代化应用技术,有其自身的系统性、科学性。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需要懂原理、懂结构,掌握一种以上计算机语言,能按规范要求编程序,把学习重点放在使用标准平台,开发一些本专业适用的软件产品。
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五部分:
(1) 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巩固:理解概念、原理、法则、命令等。
(2) 方法的训练:计算机操作方法、部件使用方法、程序调试方法、外设连接方法、程序设计方法等。
(3) 精神素养训练: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强烈的进取心、严谨的工作作风。
(4) 能力的拓宽:思维能力,在编程前对实际问题的想象、分析、归纳、综合、分块,建立编程框架的能力;
行为能力,在选定算法、设计框图、编制程序、查阅资料、探索程序方面有所锻炼;适应能力,在配置机器、组织试验、利用环境方面进行训练,以利于尽快投入工作;应用能力,设备操作能力、软件维护能力、上机调试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5) 技术的培养:工程表达技术、框图设计技术、结构化编程技术、类操作技术等。
2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类课程设置目标
为了培养学生以上五方面的能力,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应包括:
2.1掌握基本技能
这里的基本技能包括:微机使用技能、汉字输入技能、文字编辑技能、程序调试技能、网络操作技能、网页创作技能和图形、动画创意技能等。给学生提供软、硬件资源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领悟实验的真谛,直至独立完成实验。
2.2学会常用软件
这里的常用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电子演示文稿、平面设计、动画设计软件等。
2.3了解基本原理
大学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对计算机学科理论有一定了解,如:计算机组成原理、网络原理、高级语言编程、数值运算原理、操作系统原理、汉字系统原理等。要在理论课上讲原理、概念、操作要领,实践课上引导学生一步步做,通过做一两个事例锻炼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2.4熟练程序设计
程序设计=算法+数据结构,一个好的程序设计算法是关键,对算法的深入理解只有通过调试程序才能实现。程序设计离不开算法,好的算法能使程序简洁、功能完善、可读性好。程序调试是程序设计的实践过程,通过上机调试可以发现语法错误、句法错误、方法错误,通过多次的逐步调试,使程序的最终结果正确。这一过程比程序设计更费时间。
2.5适应新技术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以迅速而著称,操作系统的变化从DOS到Windows系列到Linux,软件在不断地更新。如果不能适应软件的快速发展,就阻碍计算机的使用。
3针对能力培养,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随着高校办学自的不断扩大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体制显然不能用一种模式“框死”,而是柔性的、探讨式的运作。
不同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目的不同、基础不同,因此,应对不同类型的专业要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知识结构的总体框架为高校各专业计算机课程设计提供了充分大的空间,考虑各专业应用计算机的特点、差异和学时限制,为各专业合理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要有足够的自由度。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划分为理科非计算机专业、文科专业两类。
3.1理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课程体系设计
理科非计算机专业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目的很明确,不是把它作为纯理论的课程来学习,而是作为应用技术来掌握。对于这些学生,虽然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不以计算机为中心,但在很多情况下却离不开计算机,他们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利用计算机来开展工作。我们采用的是“1+1+X”课程设计方案,即“理科计算机基础”+“理科程序设计语言”+“理科计算机高级课程”,课程设计如下:
(1) 理科计算机基础:该课程为理科必修课程。这门课的目的是向理科学生介绍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的使用与维护、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常识以及常用软件的使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真正把计算机作为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工具。
(2) 理科程序设计语言:该课程为理科必修课程。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理工学生来说,除了要熟练使用计算机外,还要学习一些基本的应用基础等,在较深的层次上应用计算机。该课程讲授较为高级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如网络、多媒体、数据库、VB、ASP、C语言、Java等,学生可以任选其中1种或2种。采用既有课堂教学又有网络课堂的教学方式,可以进行网上课后复习、交作业、讨论、辅导答疑等。
(3) 理科计算机高级课程:该课程为理科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选修课。在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本质,熟练掌握一种程序设计语言,有了一定实际动手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程,可选修的课程很多,如下只列举两门课程。
数据结构:从每个数据结构的逻辑结构、相应的一组基本运算和实现三个方面掌握线性表、栈、队列、串、树和图等常用的数据结构;针对简单的应用问题,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及设计有效的算法解决。
微机原理:该课程为理科非计算机专业限制性选修课。由于绝大部分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没有学过数字逻辑课程,所以与计算机系微机原理课程相比,增加了数字逻辑的基本内容;在内容的深度上也比计算机专业略浅一些。该课程的基本目的是理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常用接口技术;初步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上机调试过程;建立微机整体概念。
3.2文科专业学生计算机课程体系设计
文科专业学生把计算机课程作为工具课程来学习,作为应用技术来掌握。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是以计算机为中心,而是对计算机的简单应用。我们采用的是“1+X”课程设计方案,即“文科计算机基础”+“文科计算机高级课程”,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两学期讲授课。课程设计如下:
(1) 文科计算机基础:该课程为文科必修课程。这门课的目的是向文科学生介绍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的使用与维护、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常识以及常用软件的使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真正把计算机作为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工具。
(2) 文科计算机高级课程:该课程为文科必修课程。对文科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要求比对理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要求更低一些,教授的内容也更偏向于应用,结合使用计算机和应用计算机,讲解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该课程讲授较为高级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包括网络、多媒体、数据库、平面设计、三维动画设计、网页制作、动态网页制作等7门课程,学生可以任选其中1种或2种。
以上提出的文科、理科计算机教学体系允许整合和重新构造。这样既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有较好的可操作性,也充分考虑专业对计算机技术不断增长的需求和计算机技术进步对课程的影响。
4适应新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教师做好准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日益普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逐步改进。计算机课程在讲授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更新,表现出与其他课程迥然不同的“动态”特征。
4.1教学内容的准备
教学内容要注重实用性和具体性。学生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更感兴趣,对具体例子比抽象讲解更容易接受。可以让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因为学生大都希望学以致用,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他们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4.2教学方法的准备
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学中,广泛开展启发式、参与式、设问式、比喻式等教学方法,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验指导,规范实验教学,增加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内容,突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把传统理论课的“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三步曲,改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三步曲,要把“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想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4.3教学手段的准备
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缩小理论与实际的差距。要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电子教案,使教学生动形象;使用多媒体教室,使教学直观,易于表达;使用实验室加移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使师生间的双向讨论交流非常方便。
4.4教师知识更新的准备
有人说,计算机行业是“年轻人”的行业,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教师也应该不断地进修、学习,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一方面加强任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训练,要求教师不断自学或进修,学习本课程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先进知识,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讨会。主讲教师除讲授一个班的计算机基础外,也要讲授计算机专业课程。要求他们努力熟悉和研究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和规律,避免把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思路、做法和要求简单地搬到非计算机专业。这样不仅有利于稳定计算机基础教师队伍,也有利于提高队伍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4.5教学网站建设的准备
通过网络辅助教学,教师可以更多地与学生交流。网络辅助教学网站实现了教学资料、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实验指导等上网,实现师生课外互动和交流。学生可以对大学计算机课程进行有选择的自主学习,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网络模拟考试系统能实现学生随时进行训练和自我测试,网络考试系统供教师随时对学生进行测试。
4.6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准备
这是最关键的准备。创新是一个思维与实践的过程,从哲学观点看是一种技能,即在特定环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思维是一种能够学习的技能。计算机是一个简洁高效的计算工具,帮助人们完成大量繁琐的工程计算、数据分析、文字处理、账目结算、多媒体合成的工作。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将计算机专业的知识引进到自己的专业中来,突出现有模式,勇于开拓,结合本专业,开发出适用的专业软件,使本行业的设计、生产、流通进入领先地步。
参考文献:
[1] 余武. 教育技术――信息时代教与学[M].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篇9
【关键词】计算机 教学 应用 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110-01
在世界经济与科技水平高速的发展下,计算机已不只是人们工作、生产当中的主要部分,它贯穿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之中,并且被很好的利用在学习和生活中,可见计算机在现时代的重要性。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学生们更应掌握计算机技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各大院校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分析及教学方案的改革
1.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的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基础知识、Windows、Excel、Word、网络基础知识、多媒体等方面。这其中很多知识都比较繁琐,而且专业性非常强难以理解,所以很多学生都没有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有些内容比较简单,在生活中会经常遇到,学生很乐意去学习,但是他们往往不认真钻研,导致实际操作时不熟练。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很迅速,所以对于计算机这门课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书本上知识的更新跟不上实际技术的发展,学生在自学时,就学不到实际的知识。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材也没有相当的专业特色,和一般学科的教材有很大的类似性,在教学过程中不具备针对性。
2.教师适当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讲课的技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之前,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详细介绍非常重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同时也让他们知道计算机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很好的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能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并且跟得上时展的脚步。如此使他们对计算机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的同时,注重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完整性,保证他们对知识的完全掌握,能挖掘出其中潜在的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对计算机教学来说不是非常有效的,教师应将不同基础的学生分开教学,着重对基础差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
3.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内容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新较快,教材上的内容往往无法和当前科技接轨,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提取出具有长久性的知识点,这些知识是计算机技术中的基本部分或者重要部分,学生掌握了这些内容在很多程度上应对了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对于过时的或者已经有新知识对其补充过的知识,在课堂上要有针对性地对这方面知识进行补充。而对于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重点提出具有实际性作用的知识和与之本专业相联系的知识。
4.重点培养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
不同的学科都有与其对应的最佳教学方法,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来说,上机操作无疑是学习中的重点。再强大的理论知识也不如实际的上机操作,上机操作使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较深刻,并且增加他们的操作经验。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提出广泛性的问题,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之后再对上机操作的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对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补习。
二、辅助教学系统中的两个模块
1.教师模块
在教师模块中主要包含两个小模块:分别是信息管理模块和考试管理模块。信息管理模块一般是用来管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信息,其中包括电子教案、网络课件、教学大纲、课后习题、实例等的修改、添加、删除、在线留言回复等方面。考试管理模块主要是对学生考试的在线管理,通过此方式可以很好地对考试课程、考试计划、试题的档案进行管理。
2.学生模块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资源的接受者,教师则是管理者,学生能否使用到好的教学资源,完全在于教师对资源的管理。当教师发现比较新异的教学资源,就可以将其放入辅助教学系统中,而在辅助教学系统中,会根据各类不同的资源形成不同的模块,所以教师可以按照辅助教学系统的分类将资源上传到相应的模块中,以便学生快速的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三、总 结
可见,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中,保持当前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是不可行的,要实时对其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进行更新和改革。此外,学生所生活的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总之,让学生对计算机有充分的了解,并且利用计算机的科技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才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主要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 曹晶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及辅助教学系统[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2)
篇10
【关键词】 计算机文化基础 精品课程 建设 措施
国家教育部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并在全国高职院校正式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我们应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按照精品课程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教材、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方面的建设,建立课程网站,创建现代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使计算机类课程体系得到全面的建设和长足发展。
1 计算机类课程教学背景及现状
1.1 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异较大
由于现在大多数初高中学校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部分学生家庭也已有计算机,许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已达到比较高的程度,但也有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计算机基础较差,这样造成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别较大。
1.2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造成教学内容不断增加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拓宽各模块深度和广度,及时补充新的知识,还要注重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而教学的时数在压缩,这就需要我们合理安排各模块的内容,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讲多练,提高效率。
1.3 教学面临外部形式发展和内部学生需求提高的双重挑战
一方面,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入学水平已有了较大提高,原来的教学模式需要改变。另一方面,IT发展越来越快,课程现在讲授的内容显然难以满足学生将来的要求。
2 全面推进精品课建设的意义
2.1 能够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可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全面推进教师使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创建教学名牌,促进计算机教研组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学历层次,造就一支拥有高水平科研和教学能力、老中青相结合、能够保持长期稳定性的教师梯队,造就名师队伍。
2.2 精品课程建设是实现课程培养目标的保证
这样的精品课程拥有优秀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将最终有利于实现课程培养目标。
2.3 精品课程建设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发展竞争力
精品课程建设是对课程实行宏观管理、可持续地推进课程整体建设、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是推进管理观念更新、实现教学管理创新的主要方面。建设一批辐射性强、影响力大的精品课程,可以营造一种重视教学质量、重视课程建设、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良好氛围;可以推动科学、规范有效的课程建设机制的形成。
3 精品课程建设中可采用的方法和措施
3.1 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名师名课工程
教学队伍是否具有一流水平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有没有优秀的师资队伍是评定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应积极采取措施,按照课程体系和课程质量要求重视培养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双师”型教师,完善教师进修和培养机制,以老带新,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3.2 推进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1)教学内容要先进,应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必须能够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从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中提取其核心精华,要保证课程本身的“适应性”、“体现新技术”和“新的应用”。(2)在教学观念上,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3)在教学方法上,摒弃灌输式,实行启发式学习。除课堂教学外,还要通过布置课外作业,鼓励学生参加等级考试、组织信息技能大赛等活动,将课程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4)大力引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使用网络进行精品课程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录像、课程素材、习题、实验指导、题库等要上传网络并向社会开放,形成精品课程网页,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3.3 编写和制作系列化、立体化优秀教材
应围绕课程目标,做好主教材和实验、实训等教材的配套建设,编写和制作相关教材、教学参考资料,重视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将基础课程教材、教学参考书、学习指导书、实验课教材、实践课教材配套建设,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软件、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库的配套建设。
3.4 开发网络教学系统,提供多元化教学资源
网络辅助教学系统是以网络学习为主、传统教学为辅,协助学生主动式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采用网络辅助教学可以极大的方便教学工作:比如,将讲义及有关学习资源放在网上,学生随时都可以在自由上机时间内登录课程网站浏览并进行课后练习。其次,为学生构筑一个网络学习环境,既可以个别化学习(通过学习课件自学和复习,结合教材完成上机操作、提问、搜索学习资料)等,也可以协作式学习(与同学相互讨论、作业互评等)。同时培养了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获取知识的能力。
3.5 建立科学、高效、严格的课程考试系统
课程考试应采用网上在线考试,在课程网站开通的同时,还要自主开发网上通用考试系统,实现自动组卷、审卷与发卷、答题与交卷、试卷评阅和成绩管理与统计分析,且对个人课后练习将提供全面支持。学生通过网上练习系统和考试模拟系统,可以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自我考核和评价,还避免了人工评分时人为因素的影响,确保了评分的客观公正。
参考文献:
[l]吴华洋.大学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及考试改革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11):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