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电工教学计划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3: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子电工教学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子电工教学计划

篇1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3-182-02

近几年电子信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给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电子技术基础,使汽车技术在安全、环保和节能方向等日益提高,汽车已经由传统的机械产品变成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汽车电子技术逐渐成为汽车高新技术的特征之一,这就要求现代汽车的使用、维护、检测与维修技术人员应当向着机电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基于社会对汽车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作为汽车类专业的基础课《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

1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普遍采取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没有任何感性认识的状态下学习电工电子原理、性能、参数和应用,学习起来难度较大,而且理论与实践间隔时间过长学生很容易遗忘,又造成了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影响了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打破理论课、实践课的界限,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融于一体,避免理论与实践重复教学,使教学形式更加直观明了,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发展的新方向,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2 一体化教学的特点

(1)一体化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工作方法能力,还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

(2)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按照实际的工作过程和学生学习能力的特点来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把理论与实践教学融合统一,使学生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要求结合统一。

(3)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三大转变,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内容为中心,以普通教室为中心向一体化实训室为中心转变。

“教”“学”“做”三者穿行,把授课内容转化为实际的项目,通过实践训练既直观明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等,使职业技能的培养真正成为职业教育主题。

3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3.1 整合课程内容,编写课程教学设计

一体化教学,应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把握职业岗位所必需的专业技能知识,以理论够用、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原则。以项目驱动为主体,专业实践技能为主线,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根据社会对汽车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对《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淡化较深的理论知识、繁琐的公式推导,重点放在如何“运用”这些电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上。为此可将《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整合成表1几个模块展开教学。3.2 一体化课程教学场地的建设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调理论课和实训课空间和时间的统一,因此要实施一体化教学就要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具备技能训练的一体化教学场地,主要包括实施场所和器材。教学场地需要具备支撑理论知识教学所需要的多媒体设备及实践操作所需的多功能教室;教学器材指电工电子实训所需的仪表、仪器和多功能电工电子实训台等。教师在一体化教室上课可以边讲边指导学生操作,使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体验学习过程,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的操作技能,而且教学形式也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更能调动学生

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

3.3 一体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很高,要求教师既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同时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一名合格的汽车类电工电子技术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时把握本专业发展的动向,还必须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而且更要具备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工作过程开发能力。因此必须强化“双师型”教师培训。

3.4 改革考核方式

对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我们通过考核来衡量,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采用平时成绩(30%考勤、作业等)+理论考试成绩(70%)来考核学生,这样存在很大的弊端,很多学生靠死记硬背取得好的成绩可是动手操作能力很差,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高分低能”。一体化的教学强调综合素质的提高,强调以人为本的整体评价观,考核应综合考虑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技能,既要测试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又要考核理论知识,而且平时成绩也还要计入考核,以此来监督和激励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课。考核方式可以改革为理论考试成绩(40%)+实操考核(40%)+平时考勤(20%)。这种考核方式既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统一,又能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的优劣,使考核充分体现了公正性,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够站在专业及就业的角度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活动的策划,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够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掌控好教学活动的操作环节,不断给学生灌输专业发展新的方向,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汽车类专业电子电工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晓红.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3).

[2] 许勇平.高职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3).

篇2

关键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功能特点;继电保护

作者简介:李惜玉(1971-),女,广东揭阳人,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高级实验师;谢创利(1991-),男,广东揭阳人,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本科生。(广东 广州 51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广东工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402102026)、2012年广东工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xj201211845021)、广东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基金项目(项目编号:40210229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102-02

电力系统的猛速发展给继电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电保护装置是电力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和可靠运行的重要保证之一。继电保护数字仿真也已成为继电保护研究、设计和教学等各方面不可缺少的工具,电力系统变电运行中微机继电保护的参数确定、各种事故及继电保护操作等需要通过仿真来认识。然而,仅限于软件仿真,无继电保护装置、电缆等二次设备,没有真实的二次信号,操作缺乏真实感,仅靠提供一个模拟环境是无法达到教学应用和科研研究要求的。[1,2]

TQXBZ-III多功能继电保护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验培训系统是基于实时仿真技术的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平台,该实验平台把实际的变电站继电保护运行“移植”到实验台中,非常接近现场变电继电保护运行,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对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并进一步掌握和理解物理概念。[3,4]

一、多功能继电保护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验培训系统的技术特点

TQXBZ-III多功能继电保护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验培训系统采用了试验台结构。该试验台由TQWX-III微机型继电保护实验测试仪、TQXBZ-III多功能微机型实验装置、常规保护继电器、成组保护接线图、控制回路模块、按钮开关、万能转换开关、保护模式切换开关及直流电源、信号灯、蜂鸣器等附件构成,并提供了三套配套软件:《继电保护特性测试系统软件》、《电力网信号源控制系统软件》和《多功能微机保护实验装置管理程序软件》。TQXBZ-III多功能继电保护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验培训系统面板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实验系统主要有以下特点:

1.适用性强

该系统既可满足“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力系统微机保护”、“发电厂电气部分”等相关课程实验教学的需求,也可作为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创新研究的开放性平台。这样不仅节省了多种实验设备的占地面积,同时也减少了花费。

2.接近电力系统实际

采用“微机型继电保护试验测试仪”替代了由传统实验系统调压器、移相器、滑线电阻和测量仪表等构成的“地摊”式实验设备,与电力系统进行继电保护的试验方法完全相同。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了解到继电保护的最新测试技术,而不仅仅是停留于过去的陈旧技术。

3.实验现象直观

配备PC机,可直观显示实验过程中的各种测试数据、动作特性曲线、波形图等。对于数字式继电器可通过PC机操作修改整定值,方便简单。另外,可通过PC机选择变量的变化方式,可手控亦可程控。

4.组态灵活

装置均具有联网功能,利用多套实验系统可组态任意结构的电力系统,以满足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创新研究的要求。

5.接口开放

考虑到面对学生教学的特点,该实验系统中的核心设备接口开放,可作为二次研究、开发平台,学生可自己开放程序下载到装置硬件中运行,构成具有任意定制功能的新装置。[5,6]

二、多功能继电保护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验培训系统的功能

多功能继电保护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验培训系统主要具有以下功能:继电保护课程实验、微机保护课程实验和发电厂电气课程实验,详见图2。

1.继电保护课程实验

为了加深学生对继电器动作原理的认识和了解,该实验系统配备了电磁式电流继电器、电压继电器、功率方向继电器、阻抗继电器、差动继电器等继电器,以加强学生对继电保护动作装置的认识;也可将多个继电器连接构成常规成组继电保护,以深入观察、学习不同保护的配合使用。

(1)常规继电器特性实验。本装置可通过PC机控制TQWX-III微机型继电保护试验测试仪,让其发出各种电流和电压信号,从而对各种继电器的特性进行测试,且可自动获取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信号,方便记录。同时,试验台上配备了24V电源及指示灯构成的信号指示回路,方便对继电器动作信号的观察。

(2)成组继电保护实验。试验台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一次系统接线图用以成组保护实验,可从其上获取信号,将多个继电器连接构成常规成组继电保护,便可进行成组继电保护的实验。

2.微机保护课程实验

电力系统微机保护课程实验包括数字式继电器特性实验、成组微机保护实验及微机保护与继电保护配合动作实验三部分。

(1)数字式继电器特性实验。该系统利用单片机或DSP技术,由TQWX-III微机型继电保护实验测试仪产生信号,通过向装置硬件中下载相应的程序模块,便可实现数字式电流继电器、电压继电器、功率方向继电器、差动继电器、阻抗继电器、反时限电流继电器、零序反时限电流继电器、负序反时限电流继电器、零序电流继电器、负序电流继电器、零序电压继电器、负序电压继电器、零序功率方向继电器及负序功率方向继电器等多种常规继电器的功能。

(2)成组微机保护实验。该实验装置实验台上有成组保护实验模型图,通过从该模型图上获取电压、电流信号,可实现包括10kV线路微机保护装置、35kV线路微机保护装置、110kV线路微机保护装置、变压器微机保护装置、电容器微机保护装置、发电机微机保护装置、电动机微机保护装置等保护的功能。

(3)微机保护与继电保护配合动作实验。将多个常规继电器组合构成继电保护,利用TQXBZ-III多功能微机保护实验装置实现需要的微机保护,在成组保护实验模型图上完成微机保护与继电保护配合动作实验。此实验更贴近实际电力现场,通过此实验可使学生更加熟悉实际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并加深对保护装置的理解。

3.发电厂电气课程实验

该试验台可对断路器控制回路及中央信号进行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可以使学生了解、掌握断路器控制回路的工作原理及其继电保护的接线方法,以及发生事故时的应对方法和相应的操作。比如其中的闪光继电器构成的中央信号实验,通过此实验学生能够熟悉万能转换开关的位置与信号灯的状态的对应关系,并能够根据其对应关系做出相应的操作。这与在发电厂及变电站中的操作相同,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锻炼学生在实际生产中对事故的应对能力。[5]

三、多功能继电保护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验培训系统的主要应用

1.实验教学

自多功能继电保护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验培训系统在广东工业大学投入使用以来,已成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力系统微机保护”、“发电厂电气”等课程教学的实验平台。该实验平台以微机型继电保护试验测试仪作为实验信号源,符合电力系统现场的实验方式,并配套功能强大的电力系统信号源综合控制系统软件,具有丰富的组态功能。不但能够进行实时参数分析计算,而且可以进行任意设定点的故障分析运算,并能控制测试仪实时输出设定选配点在正常运行和故障情况下的二次电流、电压信号,为学生提供具体、直观、真实的学习环境,对继电保护实验教学有了明显的改进。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实现了继电保护的测试、操作、监视和仿真,已成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力方向现代化、数字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

2.创新性实验

微机型继电保护试验测试仪和多功能微机保护实验装置均具有联网功能,多套(四台以上)实验培训系统联网方便实现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实验仿真。其中,微机型继电保护试验测试仪是一台性能良好的高精度信号源设备,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测试提供了连续可调节的电流和电压信号。多功能继电保护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验培训系统中的核心设备接口开放,可作为学生创新研究和开发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加强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科研平台

多功能继电保护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验培训系统中的多功能微机保护实验装置其硬件平台采用双处理器结构,处理器采用80C196KC芯片,一块CPU作为保护CPU,主要进行数据处理;另一块CPU作为监控管理和通信CPU,用于人机界面接口与通信。两块CPU之间通过双口RAM芯片(IDT7134)进行数据交换,方便实行二次程序开发。[7]教师和研究生可在装置的硬件与软件基础上进行有关继电保护的设计和研究,比如通过自主编写、修改接口程序,完成保护相应功能并实时模拟电网短路故障时保护的动作情况。

四、结束语

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力方向引入多功能继电保护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验培训系统作为先进的教学手段,能把课堂上所学的复杂的、抽象的理论融入到教学中,完整、具体、直观地仿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运用能力,不断推动了教学实践,让学生通过仿真更全面地掌握了电力继电保护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功能继电保护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验培训系统已逐渐成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师和学生现代化的教学与科研手段。

参考文献:

[1]周有庆,周成林,彭红海,等.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数字物理仿真培训系统[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0,(3):113-117,122.

[2]王宇,陈铸华.变电站微机继电保护培训系统的研制[J].湖南电力,2010,(1):16-19,29.

[3]周有庆,邵霞,彭红海.多功能微机保护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验培训系统[J].大众用电,2004,(5):23-24.

[4]张镇.继电保护及测控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培训系统的应用[J].东北电力技术,2011,(3):40-43.

[5]周有庆,等.TQXBZ-III多功能继电保护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验培训系统实验指导书[Z].

篇3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 一体化教学 教学改革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职学校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设置和教学一方面远离生产实际,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分离直接造成了理论与实训教学脱节,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技能型人才,学校对电工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修正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教学安排、组织的依据,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前提。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依据知识够用、重在实践的准则,教师将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按其所包含的知识和技能,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顺序分解成若干个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依据不同的知识点又分成若干个子任务。通过在教学中反复修改和完善,我们制定出了《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2.教材一体化

一体化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基础,依照《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我们组织教师编写与其相配套的一体化教材,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按照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的原则进行编写,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重知识应用和重技能提高的特点。教师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配套编写课件等相应的教材。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从传统课堂,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转变成一体化课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模式。从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分离变成了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模式。学生通过完成教师所设定的工作任务,制订工作计划,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学到完成任务所用到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以实际工作过程贯穿整个课堂,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弥补教学和实际生产的脱节问题。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就是建设一支“双师型”专业化教师队伍。也就是要求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极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不仅要有驾驭课题、组织教学的能力,还要具有工程师的实践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通过一方面组织教师参加校内举办一体化教师培训,一方面派专业教师到其他一体化改革的优秀学校参观学习,另一方面派遣教师下厂参观见习、顶岗锻炼,平时每周六上午所有教师学习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和教学能力。在每学期教务处还采用听课、检查教学资料、开展观摩课等形式督促自我学习。学校还组织专业教师积极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并鼓励其参加本专业各类技能竞赛,促其成长;通过从工科院校引进高学历人才,从企业引进高技能人才,使学校拥有一支能胜任专业一体化教学任务、较为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四、教学条件一体化

要实施一体化教学,就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训教学的实训场地,也就是一体化工作站。学校按照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建立相对完备的、具有一定先进性的、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相适应的校内实训基地。现有电子、电力拖动、PLC、照明线路等多个一体化工作站,为一体化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一体化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是规范一体化教学过程管理,切实提高一体化教学质量。一体化教学要严格按照教师布置任务、制订工作计划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总结和评价教学,程序按要求实施。

二是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培养出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训操作的“双师型”专业化教师队伍。

三是结合“产学”合作办学机制,继续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做”一体化案例教学途径。

篇4

结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和我校教学改革的自身特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主要是更新高等教育理念,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完善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才氛围,为其成功奠定基础,满足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以专业核心课程构建为平台,搭建教学团队的框架结构

1.实施电气专业核心课程制度。

在原有的培养方案中,电气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选修课的门数超过25门,目前急切需要构建的专业核心课程是要对原有课程知识体系进行重组。电气专业的核心课程应满足关联性、整体性和独立性原则。在电气专业众多主干课程中,电路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磁场、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之间承启关系清晰,内在联系紧密,同时又各自形成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比较适宜作为电气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确定电气专业核心课程门数及课程名称之后,教学团队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挑选具有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且教学经验丰富、师德高尚的教师担任专业核心课程负责人。同时,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网络化建设,提高课程教学的现代化水平。本教学团队的成员承担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均须建设网上教学平台,丰富核心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建立优质的网上试题库和教研成果共享资料库,采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讲授。为了能更好地解决学生答疑困难,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但每周进行定时定点答疑,均会使用E-mail、QQ、博客等网络平台答疑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的构架。

建设好专业核心课程,关键在于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而优秀的教学团队又必须具备稳定的构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建设的总体构架是“所在二级学院主管、团队负责人总管、团队责任教师具体负责”的三级管理体制,三级之间分工明确,有机协调。二级学院负责从体制与机制上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保障,是教学团队的指导者、支持者和服务者,而不是发号令者。教学团队负责人统管团队的各项事务,在教学模式改革、团队工作计划制订、团队成员组成、内部经费使用、考核与评价成员等方面均应有相当的自。在团队领导上,选择合适的团队负责人对建设好团队十分重要。团队负责人应善于开拓创新,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以便在沟通、协调与尊重的基础上为团队建设提供组织与服务。根据电气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需要,教学团队对各门核心课程均应设置一个责任教师岗位,下设2~3个中青年主讲教师岗位,责任教师和主讲教师可兼任。教学团队的建设应形成以研究生(硕士、博士)学历为主力、中青年教师为重心、中高级职称教师为主体的团队结构。在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中,应积极引进电气类企业有知名度的高级工程师加入到团队中来,作为团队和企业沟通的桥梁,为践行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撑的办学理念夯实基础;成立由专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研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开发教学项目和项目课程,将企业的人才需求引入到培养方案中。

(二)以实行教学实施大纲为契机,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

以前实行的教学大纲主要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教学内容指导性文件,被视为一种教学辅助文件。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无法看到教师编写的教学大纲,不能充分理解所学课程的概貌,不能充分了解教师讲课的重点和进度,这导致教学大纲与教师教学脱节、与学生学习脱节。而课程实施大纲详细地描述相关课程的目的、任务、要求、进度安排、评分标准等。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要求团队教师必须撰写所上课程的教学实施大纲,在撰写过程中对课程整体进行一次再把握,对整个教学流程做到心中有数,对相关重难点能思虑透彻。为了学生在选课时可以用作参考和做上课准备,教师需要将电子课程实施大纲,上传到教学资料共享平台,与学生共享。在教学中严格按照课程实施大纲组织教学,每一轮授课结束以后,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及时发现问题,不断修订更新,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团队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善于综合,正确思辨,勤于实践。

(三)大力培养青年教师

在教学方面,团队应大力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定经验丰富、治学严谨的老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对青年教师“传、帮、带”,实行一对一的指导,指导青年教师的课程教学和科研工作,着力夯实青年教师的理论基础,掌握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水平。教学团队把青年教师培养与管理纳入团队工作的议事日程,围绕学院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落实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培养措施。让青年教师进实验室,协助指导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工作,要求青年教师与学生一样完成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全部实践内容,增加实践指导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要求青年教师听老教师全程授课,在经过集体备课、逐章试讲、严格评议后才能独立授课。对青年教师的授课情况定期旁听和评议,了解他们的课堂授课情况,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研究改进教学方法的途径,提出建议和意见。在科研方面,教学团队要努力为青年教师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在申报、争取各类科研课题时及时提供信息,并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组织有丰富科研经历的教授、副教授从各方面,如科研选题、项目申报和论文指导等,负责对青年教师的科研指导。

(四)坚持“工学一体化”,为培养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做贡献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具有强弱电相结合、电工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系统工程与控制技术相结合的特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的建设,应遵循专业特点,根据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电气工程高级人才的需求,坚持工程应用与理论教学一体化的理念,培养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必须加强与生产实践一线的结合,更加重视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为此,在学校多项措施与政策的帮助下,教学团队教师应积极展开与企业的合作,加强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应用相结合,积极联系企业共建校内实践基地。团队教师与企业工程师一起,根据企业生产的最新需求,设计和引进包括供电、测量、微机保护屏、无线温湿度监控系统等一系列实验装置,建设和完善校内电工实习和专业综合实验基地。学生可在这个实验平台上充分动手实践,模拟工业现场运行,选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这种模式可以做到教学实验与工业现场的高度逼真,弥补生产现场不能进行运行操作和安装接线的缺陷,使学生达到解决教学实验问题如同处理工程问题一样的效果。

(五)加强教学团队科研和教改能力,促进教改和科研项目与教学的结合

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依托硕士点、省重点实验室,积极申报教学、科研课题,撰写教学、科研论文,以科研促教学。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教学环境等内容开展相关教学项目改革研究,促进教学研究成果转化。通过科研项目和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实验室等,积极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以申报国家级、省级、院级教改项目为契机,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课程实施大纲撰写及课改热点、难点问题,引导教师积极申报和承担各级教改科研课题、质量工程等科研项目,让教师边实践、边研究、边改进,以科研形式开展教学工作,促进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的提高。

(六)建立团队建设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制订教师培养计划。根据教学和课程建设需要,为各位教师量体裁衣,制订教师培养计划。同时,将教师培养计划和激励措施联系起来,积极努力工作、表现突出的教师有机会获得去国内外培训的学习机会,在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奖的教师,将获得团队经费奖励等,有效调动团队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的积极性。

2.建立团队定期教学活动制度。为了加强团队教师间的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团队应按照教学活动制度定期积极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要求团队教师积极参加。

3.建立团队教师集体备课制度。两位以上教师教授同一课程要求必须进行集体备课,由各备课组长负责。集体备课的形式多样,每门课程都应有集体备课教案,各授课教师根据各班级的实际情况修改成个人备课教案。

4.完善兼职教师管理规定,制度上确保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工作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三、结语

篇5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教学手段

作者简介:任立红(1966-),女,内蒙古赤峰人,东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工电子中心,副教授;李晓丽(1980-),女,河南焦作人,东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工电子中心,讲师。(上海 201620)

基金资助:本文系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项目和东华大学“卓越工程师课程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066-02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列入中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计划,[1]是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型工程师,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2,3]为适应东华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着力打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目标和面向未来的纺织类、化工类、材料类、设计类等工程行业对高技术创新型复合人才的需求,我们针对学校卓越工程师计划对“电工电子技术”这门工科课程的任务要求,结合不同专业做出相适应的课程创新教学改革,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和应用更深、更新、更多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打好基础。

一、课程设计思路及目标

“电工电子技术”是高校非电类理工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大多数非电类专业学生学习电类基础知识的唯一窗口。它包含强电、弱电的各个学科及其应用的基础知识。同时,与各行各业的生产及管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随着科学技术及工业的发展,特别是电子技术日新月异,使得该课程具有新知识多、新产品多、新技术多、新工艺多的特点。因此,它是一门覆盖面广、知识面广、实践性强、适用性强、知识更新快的课程。它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电工和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独立的工作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细致踏实的工作作风、后续实践性课程的学习、生产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校非电类不同专业(含纺织工程、纺织外贸、针织工程及服装、纺织检测、服装设计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工程设计、高分子材料、生物工程、应用化学等专业),学生基础差异很大,各专业培养方案不同,对“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内容的要求不尽相同,如何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做出与之相应的课程设计值得探讨。目前,学校纺织品设计、轻化工程、高分子材料、环境工程等专业是第一批加入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相关专业。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我们结合不同专业做出相适应的课程调整改革思路,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进行了教学与实验的创新设计研究,力求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前提下,选择相应教学内容,组织课程,制定各自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实验方案,改善课堂教学措施,提高课堂效率,创新教学手段。同时,最大限度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不仅重视理论基础传授,更要加强实验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训练,增强学生面向工程的现代化软件应用能力、实际电工电子电路设计能力、理论结合实际的实验能力、小系统设计调试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应用能力,着力提高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教学手段的创新改革

“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难点主要在于三个方面:知识面广、学时少、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就教学内容而言,64学时的课程涉及面广,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普遍存在一些知识内容方法复杂、过程繁琐、依赖经验的现象,对于初学电路、缺乏经验的低年级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大,有不少学生中学就很少学习物理,更有很多学生仍存在严重的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学习方法有问题,不能从系统概念和应用角度理解电工电子的基本概念定律,而是依旧依附于教师手把手教给一些解题技巧、埋头在细节问题的分析计算上。因此对于上课教师来说,如何把控教学很有难度。如何处理学时有限与知识内容广的矛盾、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矛盾等,都是在本课程教学实施中必须充分重视和努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力争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广而博”的知识中选择、重构合理的教学内容,同时顺应时代潮流,紧跟相关行业的技术发展状况,可以使学生获得有关电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电路分析和电路设计的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融合的能力,提高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为后续其他工程类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科知识融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成为复合型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电工电子技术”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加强实验室建设,重视实践环节始终是“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针对卓越工程师计划,我们尝试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实验条件和实验模式,增加虚拟实验、开放性实验、综合实验、小系统制作等,力图大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技能、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1.凸显绪论课教学与章节概述的重要性

“绪论”教学是学科教学的开端,是学生接触电工电子知识的第一堂课,有其独特功能。这功能表现在“启动”、“启发”和“激发”等3个方面,具有创意的新课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和动力。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在绪论部分引入尽可能多的与本课程相关的知识内容;结合新器件、新产品、新软件的不断涌现,介绍与本课程有关的产品的最新发展;阐述清楚本课程与学生所学工科专业相关课题的关系,告诉学生本课程在其工科专业学习中的地位,引发学生从思想上对学习的重视,启发学习动力;通过图片、小产品、实际应用小电路、视频等丰富多彩的展示,体现课程与生活的关联,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章节概述尽可能体现前后章节不同内容的内在衔接,比如交直流衔接、单相三相交流电的衔接、模电数电技术的衔接,使学生的学习一直处于逻辑连接状态而不至于发散,更能使学习的知识尽可能系统化。

2.创新讲课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活动的主题,要用生动精练的语言、灵活的思维和循序渐进的诱导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理论和实际充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板书、多媒体演示、EWB虚拟实验设计演示、课堂小测试、重点问题课堂讨论等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任务感、责任意识,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实践证明,教学手段从单一满堂灌形式向多样化传授方式发展,可提高学生出勤率,调动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学时少而内容多的矛盾。

3.不断修正丰富多媒体课件

通过多媒体手段、EDA技术等来化解课时少内容多而学生基础差异明显等矛盾。把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信息完美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效率,最大化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合理使用课件,将板书和课件有机结合,顺理成章。综述性内容,提供丰富的信息及连接,便于预习、复习、整理;对推导性、图形转换等环节,板书必不可少,首先使用板书讲清电路分析思路,对电路转换则让学生跟着老师一步一步地将电路分析透彻,之后再借助多媒体生动演示一遍,不仅再次为学生梳理思路,同时也对分析推导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结论性陈述加以整理和总结,方便以后的复习。

4.将EDA仿真软件引入课堂

针对学时缩减与内容剧增的矛盾,我们的解决思路是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将EDA仿真软件引入课堂,提升学习兴趣,直观感受基础理论和概念。在教学中使用仿真技术,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仿真虚拟实验的过程,从构思、建设调试到出结果,使理论知识与计算机实践能力完美结合,也是工程师的必备技能。诸如交流放大电路的非线性失真波形的产生过程,通过虚拟实验,设计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的实验效果,同样丰富到教学课件中,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情景快捷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来。

除了EWB虚拟电子实验台,还可以丰富MATLAB在电路分析中的使用、FPGA在数字电路设计分析中的使用,大大丰富学生们的学习经验。

5.增加电工实验

在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二者关系时,我们明确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此不仅增加实验室虚拟实验的机会,多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加大实验力度,还增设小系统设计环节,加强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科设计素养。

6.逐步完善模块化教学

为提高效率,在有限的课时完成相应的理论讲述、实际应用分析,努力完善一些模块化教学实验,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环节的学时分配、考核强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实验内容、实验条件等方面予以倾斜。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基础差异,可以适当增减教学内容、难易度,并通过自学、课堂讨论、网上互动答疑环节、实验室实验验证等不同授课方式完成教学,进而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性和研究性的学习。

三、教学实践的改进措施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来切实保证课程目标的具体实现。

一是修订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精选基础内容;删减细节问题的定量分析计算;加强应用系统概念和电路、器件的外部特性及其应用;增加实际应用型内容。

二是为了配合实验教学,编写出版了课程教材《电工电子学实验》,并将实验拍成录像存放在网站上,便于学生实验前的预习和学习。

三是建设网上教学平台,增加教师与学生沟通渠道。建立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网站,其功能有:承载上课的教案,供学生下载和复习用,把学生从上课抄笔记的重压下解脱出来,让他们上课更能集中注意力听讲和积极思考;开辟讨论角,鼓励学生网上讨论问题,相互讨论、与教师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这种学生自学、复习、自测、讨论、教师答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电工电子技术的热情,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四是逐步完善教学资料,授课中引入与课程相关的各类图片、动画演示、电教片等,以实例展开教学,增加学生兴趣,提升课堂实际效果,缩短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距离,提高学生设计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五是加强课堂互动。对于教学难点,并不刻意强调其难度、深度和要求学生掌握复杂的方法,而是着重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配合简洁明了的例题、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分析、设计流程和方法。

六是改进考核制度。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是促进学习的方法之一。将过去单一的闭卷考试改为闭卷与开卷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设计与实验相结合的多元考试方法。这样既防止了学生平时不注重学习,期末突击的弊端,又全面考查了其综合应用能力。我们对考试的定位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脉络和重点,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学习的热情。因此,采取了多元化考核方法:课堂小测试;用PowerPoint制作一个课件;作业加分;课程结束后的相关总结小论文、小电路设计;期末考试。主要考核学生是否建立起一个扎实的电工与电子技术知识体系。

四、结语

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教学实验实践中,卓越的效果从实践中得以体现,同时要求理论内容能够很好地服从实践。“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对于非电类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有些难度,毕竟非电类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重视程度又不高。而在理论学时进一步缩减的前提下,如何增加实验要求、提高实验效果、增强学生小系统实际设计能力,还需要学生和教师之间积极配合。

我们力争在不断试验中重新定位“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特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探寻教学效果的突破手段,突出实验、实践环节的作用,从实验数量、内容、方法上有所突破,注重与工程实践的联系,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做中学、练中学”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和学习兴趣。同时努力依据专业组对我们的需求提升课程效果,并进一步总结修订完善。为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还要不断完善并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2005]8号文件)[Z].

篇6

摘 要:国家每年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它的导向引领作用是让技能竞赛融入职业院校专业教学当中,让全体学生受益。本文论述了如何将职业技能竞赛渗透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教学中,搭建校内技能竞赛平台,优化专业教学模式,真正实现职业教育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 :技能竞赛 电工电子 校内技能竞赛平台 教学模式

课 题:本文系2014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A类)——探索中等职业学校电类专业学生技能竞赛促进专业教学的路径和方法(项目编号:JAS14496)的研究成果。

一、职业技能竞赛目前的背景

1.职业技能竞赛开展的目的

一年一度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经成功地举办了八届,八年来各地有关政府精心组织、密切配合,这是一项面对社会的竞赛,突出了国家对人才的需求,能起到宣传、激励、选拔高技能人才的作用。累计有五万三千多名学生参加了全国大赛,每年有数千名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来参与赛事的设计,充分展示了中国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丰硕成果,而且打造了行业企业与院校之间交流经验、切磋技艺的平台。

大赛的作用非常显著,在社会上营造了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成为我们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靓丽的品牌。技能大赛的获奖选手,成为企业竞相抢夺的香饽饽。大赛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起到了引领作用,也促进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密切结合,让职业教育更好地与企业接轨、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各中等职业学校对职业技能竞赛的认识误区

当前职业技能竞赛风风火火地在各校进行,但从目前的形式看来,职业技能竞赛的作用没有真正地被运用于职业教育的教学中来,学校方面总是把竞赛与教学分开来,把竞赛纯粹当成获得荣誉的平台。这种状况完全违背了职业教育的初衷,也违背了技能竞赛开展的目的,势必会让职业教育的发展受阻,让多数学生及家长对职业教育失去信心,职业教育也将失去生源。

二、技能竞赛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电工电子专业教学模式的优化研究

就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电工专业而言,由最初的电子装配与调试项目和机电一体化装配与调试项目,发展至今又增加了单片机项目、空调制冷项目、现代电工项目、机器人项目等等,参赛选手也由少增多。要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的作用,让所有的学生受益,则必须将竞赛与日常教学融合起来。这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面对的难点问题,也是整个职业教育界在技能竞赛态度上的热点问题。

1.依据当前企业岗位需求对原课程做相应调整

电工电子类赛题内容不仅和生产实践切合,还符合国家颁布的最新职业技能标准,既涵盖企业岗位最新需求,又能反映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水平,使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得到提高,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针对性、操作性、实用性。例如“电子装配与调试”技能大赛的每一道题不仅要求参赛者做出实实在在的产品,还要求进行器件的选择、测试、调试等操作。有的参赛作品甚至经过简单的改进就能作为产品推向市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根据技能竞赛项目的不断更新,现有的电工电子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竞赛的需求,所以必须改变现有的课程设置,当然除了调整课程模块设置外,还要增强对学生竞争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方面要根据竞赛试题,分析作为企业岗位技术人员要具备哪些素质、知识和技能,将提炼出来的岗位技能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还要考虑各科在教学内容上的交汇和融合,设计出包含相结合部分知识内容的多门课程来满足岗位对理论和技能的需求。结合笔者学校实际情况,可以将课程设置分为以下几个模块: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实训课和顶岗实习。生产岗位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和内容,我们就要不断更新,以最快的速度引入新技术和新内容,要以实用为主突显职业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方面可选用适合中职学生认知结构的,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的教材,也可自行开发出适合本校需求的校本教材。

2.对技能竞赛主要内容和技术走向进行研究,推广项目教学法

通过对技能竞赛主要内容和技术走向进行研究,得出项目教学法更加符合当代职校生的特点。在电工电子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就是以学生完成工作项目为先导,以实际操作为主线,以项目任务为教学单元,打破书本上原有界限,将各部分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为了完成一个项目任务抽取每个部分的不同知识点加以组合,使学生每完成一个项目任务都有成就感并增加学习兴趣。

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将传统的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融入实训中,从而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目的,增加了知识的直观性,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项目内容的选择以学生够用、实用为准则,通过项目实施,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项目成果并且能够展示。整个教学项目,学生应全程参与。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学到了知识和技能,也得到了应用和巩固的机会。学校每年要及时研究全国职业技能竞赛,根据企业当前岗位技能需求的不断变化,对原课程做相应调整,研究和推广新的教学项目。

3.将技能竞赛融入课堂教学当中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是抽象性、实验性、专业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在这些课程中融入职业技能竞赛,不光能充分发挥技能竞赛的导向引领作用,同时也能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竞争性。学生在竞赛中学习、在学习中竞赛,寓教于乐,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电工课程最常见的“电动机单向运转控制电路”的教学为例,第一步,带学生到有电力拖动设备的工厂、单位参观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动机应用的广泛性和实用性,并了解电动机控制电路的相关元件和设备。第二步,采用逆向教学和实践教学法,指导学生安装电动机单向运转控制电路,让学生掌握电路安装的操作技能。第三步,结合多媒体介绍电动机单向运转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第四步,开展“电动机单向运转控制电路”职业技能竞赛。

这样开创“人人有竞赛”的局面,有利于促进技能型电工电子专业人才的培养。第四步又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开展班级小组内的职业技能竞赛。这一阶段的竞赛全体学生参与,它的评分标准相对宽松,符合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第二阶段,开展班级小组间的职业技能竞赛。每组推出的优秀选手进入班级小组间的竞赛,竞赛的评分标准要适当提高。第三阶段,开展年级的职业技能竞赛。每班推出的优秀选手进入年级的竞赛,竞赛的评分标准要接近上级职业技能竞赛的评分标准。教师也可将每个项目的阶段测试采用分组竞赛的形成进行,由教师或选拔出的部分学生担任“裁判员”,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4.鼓励学生冒尖,成为专业技能训练中的领头羊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冒尖,因为他们可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助推教学的顺利进行。我们可以组织这些优秀学生,利用假期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的集训,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

对于能够在省级及以上技能竞赛中获奖者,不但可为他们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基础,同时对学校的声誉和质量品牌起到宣传作用。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决定了他们的学生毕业后都能快速走上工作岗位,用人单位对在动手能力上冒尖的学生也是非常青睐的。

对于参加市、省级、国家级竞赛没有取得预期成绩的选手,教师要做好他们的心理安抚工作,依然给予他们不断的鼓励,充分发挥他们专业技能领先的优势。在平时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可安排他们当小组长,让他们在学生中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和示范作用,配合教师共同完成对其他学生的技能指导和训练工作,最终达到大家一起进步的局面。

5.从模仿到创新、创造,促进学生兴趣培养

课堂不能以教师的“讲”为主导地位,应以学生的“学”为主导地位。它在教学方式上以直观的实物或模型等传统的教学手段结合软件模拟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敢于、乐于去体验教学内容,自己动手去做实验、开口把所学的表达出来,真正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每一件成功的学生作品都有被欣赏的价值,它能反应每一个学生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教师要鼓励学生认真完成作品,从模仿到创新、创造,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促进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表达能力可以进一步得到提高,也可以学习到其他学生作品的优点,了解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教师再适时加以点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准确性可以得到巩固和提高。让学生把现在的作品与过去的作品对比,可以看出学生技术和技巧的提高,这对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针对学校层面提出的建议

1.搭建校内技能竞赛平台

为了规范学生参加技能竞赛的组织管理工作,学校层面应搭建校内技能竞赛平台,设立专门的学生技能竞赛管理部门,配备专门的教师或管理人员,并陆续出台相关的管理制度,为竞赛的科学、规范运转提供一个政策保障。学生技能竞赛的组织管理部门可以是学校的行政部门,但是竞赛的组织、实施必须落实到专业部。学校每年通过举办校级技能节、科技文化节等形式,搭建校级技能竞赛平台,形成“师生全参与、专业全覆盖”的美好景观,积极组织全体师生参加校内各项技能竞赛,在竞赛的训练环节上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的教学改革,以此来促进教学。如电工电子专业有遥控赛车组装、PCB板制作,5.5寸黑白电视组装、小功率音响的组装等,竞赛形式灵活多样。学校对获奖的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可以在实习就业时优先推荐同时可优先获评奖学金;对获奖突出的班级颁发“班级荣誉证书”,纳入优秀班级评选;同时计入任教教师的教学业绩,优先获得各种荣誉的评选资格。竞赛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使得学生学习时间不限于课上,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进实训室、下车间,使得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达到了增强技能训练的目的。这种因竞赛带来的成绩、优师、优生的系统,有力地推动了教与学的互动。

2.与企业联合举办技能竞赛,加强校企合作

在产业的快速发展当中,中等职业学校为了稳定健康发展下去,就要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借助企业的资源,以岗位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意向为导向,与企业合作办学。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能够招聘到适合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性劳动工作者,或为了在岗工作人员能够适应现代生产与办公的需要,产生了与学校合作办学的需求。学校联合企业举办技能竞赛,竞赛形式的多样化、新鲜化会更加吸引师生参与;严谨规范的操作要求锻炼了学生缜密的工作思维,也进一步培养了他们严谨的工作作风,对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通过比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基本管理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双向选择更加明确化。

实践表明,在此平台上再选择竞赛成绩及综合能力突出的学生参加更高级别如市级、省级、国家级的技能竞赛训练,这样一来既兼顾了选拔和培养优秀的学生能够得到更高级别的竞赛机会,又不会出现只有少数学生在竞赛面前受益的不良局面。据对笔者学校参加过电工电子专业技能竞赛的同学调查,无论获奖与否,学生都能从赛前的准备当中和赛后的反思当中获得相关岗位经验,对学生成长成才和日后就业都有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把技能竞赛的作用真正地运用到教学当中来,形成良性互动,形成竞赛成绩与教学质量的双丰收,学校利益就会达到最大化。

四、小结

职业学校每年要及时研究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在专业课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技能竞赛的内容和元素,让竞赛与教学真正结合起来。根据企业当前岗位技能需求的不断变化,对原课程做相应调整,研究和推广新的教学项目。通过搭建校内技能竞赛平台,学校的技能竞赛制度得到了改善,技能竞赛由阶段性工作向常态性工作转变,形成了良好的培养选拔机制。充分发挥技能竞赛的导向引领作用,优化电工电子专业教学模式,可以让全体师生受益,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卓.项目教学法在电气安装与维修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3(2).

[2]李文君.借技能大赛推动职校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3(10).

篇7

【关键词】电力系统 实践性教学 CDIO 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2-0078-02

一 引言

工科院校的实践性教学一般分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环节和毕业设计。在这些教学环节中,“重知识、轻能力,重学术、轻应用,重说理、轻实效”是工科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基于这种现状,我院以体现当今工程教育中先进教育理念CDIO模式为指导思想,对整个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作了较为深入的改革和探索。本文结合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背景,将CDIO教育理念融入实践性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针对电力系统方向的实践环节中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模式、设计内容和实施过程做出总结,希望对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 我院电力系统方向设置的背景与定位

1.电力系统方向设置的背景

我院从2005年开始实行“按电气信息类大类招生,两年后按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分专业”的“2+2+x”教学改革。即两年基础课学习,两年专业平台课学习,“x”就是同一专业的学生到专业平台课学习完成后,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目前的社会需求选报专业方向,选修一组某专业方向的限选课程和该方向的选修课程,并进入该方向为期一年的毕业设计过程,以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所长。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这项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下形成了“电机设计”、“电机控制”、“建筑电气”和“电力系统”几个专业方向。进入专业方向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安排除了课程实验外,主要有:为期3周的方向课程设计,为期2周的毕业实习和为期1年的毕业设计。

2.电力系统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力系统方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培养能从事电力系统运行、设计、试验、控制和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在电力系统、发电厂、供电企业、电力工程设计单位、电力设备及电力自动化设备开发单位及用电单位等较宽范围内就业。

三 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

1.CDIO工程教育模式概述

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CDIO工程教育的理念是充分利用大学学科齐全、学习资源丰富的条件,以尽可能接近工程实际,涉及技术、经济、企业和社会的团队综合设计项目为主要载体,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提高。

2.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板块式”课程实验设置

我院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思想,改革以往课程实验以课程为主题,以知识点为核心,专业内各课程间条块分割,没有整体优化和统一的培养目标的缺点,提出课程实验的“板块化”设置。板块化实验项目的设置以专业核心课程和相应的选修课程之间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为原则,强调基于项目的实验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让课程实验真正起到“亲身经历与感受”的作用。

基于以上原则,我院把教学实验设计成若干个具体的实际工程系统,每个工程系统由3级项目组成:1级项目为工程要求,提出总的培养目标和要培养的工程实训能力;2级项目为进一步划分的工程各子系统的设计与分析;3级项目

才是具体的实验内容和试验科目。如我院设置变电站设计与保护大板块的实验课程,将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主系统、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计算机仿真、电力系统规划、高电压技术等课程融合成为一个大板块的实验课程,这些课程都具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即以发电厂电气主接线方案为平台,依托短路计算和潮流计算来实现电力系统中设备选择与运行、保护的整定与实施、能量的变换和传递、系统的控制运行及其动态过程仿真分析等环节。学生通过这一个大板块理论和实验课程的学习,其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机制上就更加灵活,学生的实验课程安排就不再受到理论课程的教学学时数的局限和理论课程教学前后次序的束缚,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的细节之前,就能树立电力系统整体知识的要点和宏观概念。在教学时间上也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如学生通过开放性实验室的运行,可以获得远远超过课内实验学时的工程操作的训练时间,通过自主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内容的设置,在学习效率和质量上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基于CDIO模式的课程设计的设置

从电力系统方向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中,可以看出:(1)课程设计是本方向主要实践环节,传统的课程设计一般是按照各主干课分别设置的,鉴于上述我校的专业设置背景,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学时。(2)课程设计以发电厂、变电所设计和运行控制为主。基于此,我校在课程设计的模式上作了一些改革,即在完成全部课程后,进行为期3周的电力系统方向课程设计。我校选定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主系统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三门课程作为方向必修课程,选定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电力系统规划和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作为方向选修课程。按照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知识体系的要求和时间的限制,把课程设计内容定为以发电厂、变电所设计为主线,贯穿所有课程的内容,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设计过程。

基于CDIO工程教育思想,把课程设计分解为一个具有三级项目的工程。项目设计的核心思想是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和综合学习,开展学术研讨活动,推动学生学习系统构建、模型分析、算法比较、仿真开发、科学结论分析等技能。在课程设计项目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通过专题讲座、技术研讨、方案研究等形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CDIO模式下的课程设计,学生对于所选研究对象进行系统模型分析计算,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逻辑方法准确描述电力系统拓扑结构、反映系统行为的参数体系、系统行为的能力。项目内容可以完全跳出学生个体能力的差异,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复杂程度且适合自己的设计方案,按照要求完成各个环节设计任务,同样能起到能力锻炼和巩固知识的作用。另外,优秀的选题和成果可以用于替代今后教案中陈旧老套的实例,为更新教学素材作充分的积累。

4.基于CDIO模式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过程改革

CDIO工程教育思想是让学生以主动、实践和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技术。教学过程中加强与社会各行各业特别是专业技术行业的联系,这也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之一。我院基于CDIO工程教育思想,实施按“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来组织和管理为期一年的毕业设计(包括毕业实习)的教学过程。

我院按照以下三个环节来管理毕业设计过程:首先,建立严格的设计课题审批制度。指导老师按要求填写毕业设计选题审批表,包括课题来源、设计内容、技术要求、学生人数等。审批表先后通过课程组和学院组织的专家组审核合格后方可作为毕业设计题目;如果学生到生产单位或实践性教学基地去做毕业设计,须事先提出书面申请,还必须按教学要求选题和选派指导教师,将课题内容摘要、主要指标、文献资料和校外指导老师的姓名、学历、职称等以及单位提供的软硬件条件以正规格式报送学院,经过审查后方准前往,并同时指定校内指导教师做教学指导。其次,进行定期的检查汇报。为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和进度,要求学生定期向专业课程组汇报毕业设计情况,我院的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设计了四个环节,即开题、中期检查、毕业设计课题验收、毕业设计答辩。这也是整个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四个观察点。其中开题要检查的重点是检查文献阅读与利用的情况、总体方案的设计内容;中期主要检查总体方案中采用到的核心技术的试验情况;课题验收主要检查学生所设计的系统运行情况,数据分析与结果如何,是否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答辩主要考查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把好答辩与综合评分关。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应由综合评分来确定,包括工作表现、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平时考查成绩、毕业设计成果的验收成绩、论文成绩及答辩成绩。无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学校答辩,都要求综合考虑上述几项成绩,以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

四 结束语

从2005年开始,我院开始实施基于CDIO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措施,通过这几年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院根据社会和企业的急需技术,有针对性地安排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与工程实践能力;坚持这个方针,我院培养的学生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环境中,具有了自己的独特优势和生存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我院与企业联合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践性教学基地,也弥补了学校实验设备不足带来的不便。因此,可以认为,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教师、学校乃至社会都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毕睿华、刘海涛、李军.基于CDIO模式下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的探讨[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65~68

[2]张慧平、戴波、刘娜等.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自动化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Z31):138~141

[3]霍俊仪、万东梅、靳会超.基于CEC-CDIO模式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职业与教育,2009(26):20~22

篇8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自动转账;凭证;教学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1. 016

[中图分类号] F232;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1- 0025- 03

会计电算化是融合了会计学、计算机科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综合性和前后连贯性很强的一些业务的处理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其中以自动转账功能的运用最为明显。笔者总结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并分析了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法。

1 让学生理解自动转账功能存在的必要性

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讲解一项操作如何完成,而不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这项操作的具体原因或必要性,即使教师介绍的操作步骤非常具体,学生也不会长时间牢牢地掌握该项操作。因此笔者认为在介绍自动转账功能如何操作之前,一定要把该功能存在的原因明确地告诉学生。具体的分析如下。

在会计期末存在这样的一些业务, 它们每月或每期(年)重复且有规律地出现。例如, 月末结转制造费用,每月计提折旧, 月末计提坏账准备,按月分配工资, 计提职工福利费, 计提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期末结转各项损益到“本年利润”账户, 计提所得税, 年末利润分配, 年终结转等。如果为这些业务编制凭证,我们会发现凭证的摘要、借贷方科目始终不变, 并且凭证中的金额来源和计算方法也基本不变。如果采用与其他日常业务同样的处理方法,则在编制此类业务的凭证时, 每月(期)末都会做许多重复工作, 而且凭证中的金额必须在所有相关业务过账后才能查询并计算得到。稍有疏忽, 就会出现错误。因此,目前国内通用的财务软件都提供了自动转账功能。

2 让学生了解自动转账功能的含义和分类

所谓自动转账功能就是先定义好上述业务生成记账凭证时可以重复套用的模板,这些模板一定要包括以下关键要素:摘要、会计科目、记账符号以及记账金额的来源和计算方法;然后在具体处理这些业务时就可以调用相应的模板凭证来生成最终的记账凭证,大大提高了凭证的录入速度和准确率。

常用的财务软件中将自动转账功能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在账务处理模块中,为了辅助完成日常账务处理而存在的内部自动转账功能,例如自动转账、结转损益、期末调汇和期末结账等功能;第二类是在账务处理模块外的工资管理模块和固定资产模块中的费用的计提和分配,所以也可以称之为外部自动转账功能,例如工资费用的分配、计提折旧费用等。

3 引导学生具体使用各项自动转账功能

笔者认为,首先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由于外部自动转账功能和内部自动转账功能所涉及的功能模块不相同,这两类自动转账功能的具体使用过程肯定也不相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是借助于金蝶KIS标准版财务软件来具体介绍各项自动转账功能的具体使用。

3.1 工资费用的分配

工资费用分配是“工资管理”模块中的最后一个也是最为核心的环节。该环节的顺利完成要依赖于前面各环节基础工作的完整和准确。笔者认为此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前面各环节的完成情况,例如工资项目的定义是否完整;工资计算公式的定义是否正确;每月工资数据的输入是否准确无误。只有这些环节都按顺序完成后,我们才能进行工资费用分配。工资费用的分配是通过“工资分配向导”的引导逐步完成各项关键要素的定义的。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定义企业的各类职工的工资费用应计入的成本费用账户,设置工资费用分配的凭证摘要和凭证字,做好这些关键要素的定义,就可以生成工资费用分配的记账凭证。如果企业的员工类别在以后各期没有大的改变,我们只需要在工资费用分配的第一期做好这些关键要素的定义。在完成前面各环节后,进入工资费用分配环节,只需要调整凭证日期就可以很快完成各期工资费用的分配。

3.2 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也是各期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在计提折旧前,先要提醒学生把各期固定资产的变动资料完整录入。根据录入固定资产卡片时设定好的折旧方法和折旧应计入的成本费用账户,我们只需在固定资产模块选择“计提折旧”,当设置好凭证摘要和凭证字后,系统就可以自动生成各期计提折旧的记账凭证。

3.3 自动转账

金蝶KIS标准版在账务处理模块专门设置了“自动转账”环节,主要是为了完成其他的自动转账功能不能处理的转账业务,例如计提福利费、工会经费等,结转制造费用,计算和结转所得税费用,进行利润分配等。自动转账环节的具体操作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定义自动转账凭证,第二步是利用定义好的自动转账凭证生成凭证。

我们要先进行自动转账凭证的定义,当打开自动转账凭证录入界面后,我们需要做如下工作:

(1)填入自动转账凭证的名称,以便区别于其他的自动转账凭证;

(2)选择转账期间,通常为1~12(期);

(3)填入凭证的摘要,该摘要将会出现在各期生成的记账凭证中;

(4)填入借贷方的各科目代码和核算项目代码;

(5)选择各科目对应的转账方式,其实也就是各科目后面金额的取得方式;

(6)选择了合适的转账方式后,各科目的本位币金额公式也就可以顺利确定。

完成上述工作后,一张自动转账凭证就形成了。如果该自动转账凭证中各项金额的来源已经审核过账,就可以根据这张自动转账凭证来准确地生成各期所需要的记账凭证。

3.4 期末调汇

期末调汇是当企业有外币业务时,期末对汇率变动带来收益或造成损失进行集中调整的过程。在进行期末调汇时,必须提醒学生要将所有相关凭证进行审核过账,然后在期末汇率一栏录入具体的汇率结果,并选择产生的汇兑损益应计入的“财务费用——汇兑损益”科目,核对凭证摘要和凭证字是否准确,做完这些关键要素的设置后,系统就会自动生成一张期末调汇的记账凭证。

3.5 结转损益

结转损益是指月(期)末将所有损益类科目的余额结转到“本年利润”科目中,以便计算当期经营成果的过程。由于不同企业结转损益的业务原理都是一致的,因此财务软件已在系统内部设计好结转规则。我们只需点击财务处理模块的“结转损益”按钮,就可以进入自动结转损益的过程,在此过程只需输入凭证的摘要和凭证字,系统就会自动生成一张结转损益的记账凭证。

3.6 期末结账

到了期末,当所有会计业务都处理完之后,我们就可以进行期末结账。在账务处理模块,点击“期末结账”按钮,就可以进入期末结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需要录入用户密码,系统会帮我们做好账套数据的备份,可以很快完成期末结账工作,即本期业务全部结束,我们可以接着进行下一期会计业务的处理。

4 帮助学生总结自动转账功能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1 不能准确选择自动转账方式

笔者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使用“计提折旧”、“工资费用分配”等具有专有名称的自动转账功能时,基本不会出现选择错误。但在处理一些需要通过“自动转账”环节来完成的期末业务时,经常不能准确选择。很多时候他们首先想到通过账务处理模块的“凭证录入”来录入记账凭证,但编制凭证时却发现没有记账金额这一重要要素,这时才恍然大悟,只能重新选择处理方式。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当期末有会计业务发生时,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标准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快捷地选择处理方式,那就是如果我们不通过查询相关的账簿信息则无法计算得到该业务的记账金额,那么该业务肯定要通过自动转账功能来实现。至于在上述自动转账方式中具体选择哪种就比较容易对号入座了。只有掌握好这一判断标准,才能真正体现自动转账功能存在的价值,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 颠倒自动转账方式的使用顺序

需要进行自动转账的业务一般都是在期末这个特殊时点进行的,这些业务之间大多相互关联,并且有严格的处理顺序。因此在集中处理这些自动转账业务时必须保证按顺序生成相应的记账凭证。但是笔者也发现在一些相关的自动转账业务陆续出现时,有些学生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究竟应该先处理哪笔业务。究其原因,还是他们对于这些期末业务之间的关联没能把握好。有些期末转账业务必须依据另一期末转账业务产生的数据,如计提福利费必须依赖于工资费用分配产生的结果,所以我们必须先在“工资管理”模块完成各期的工资费用分配,然后才能到“财务处理”模块通过自动转账生成计提福利费的记账凭证;同样期末调汇产生的财务费用会影响费用数额,那么我们就要先进行期末调汇并将该凭证过账后再结转损益。诸如此类的业务关联还有很多,只要我们能够把这些业务之间的关联都把握好,自然也就可以理顺各转账方式的使用顺序。

4.3 多次重复使用自动转账功能,造成会计业务的重记

在账务处理过程中,有些自动转账功能有一些专项的设置,通常能控制一个会计期间内该功能被调用的次数,一般不会多次进行该自动转账,比如期末调汇、结转损益、期末结账、计提折旧等。而笔者发现另外一些自动转账功能可以也经常会被学生多次调用进而产生多张相同凭证,造成一项会计业务被多次重复记录。其实避免这个问题很简单,我们只需要查询已生成的记账凭证就可以验证某一自动转账功能是否已被使用,也就可以杜绝因重复使用自动转账功能而出现重记经济业务这样的记账错误。

4.4 忽视自动转账前后的审核过账工作

自动转账凭证中各科目的数据都是从账簿中取得、经计算后生成的。因此,为了保证所取数据的完整、正确,在调用自动转账凭证生成转账凭证前必须将本月发生的相关业务登记入账,否则,自动转账生成的记账凭证中的数据是错误的。但由于金蝶KIS标准版“自动转账”环节中自动转账凭证增加时可以允许从未过账的凭证中获取数据,造成一些同学存在即使不完成财务处理程序也可以完成自动转账的侥幸心理。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仍要强调在自动转账前必须将所有的相关凭证进行审核过账。

自动转账后生成的记账凭证是未审核过账的凭证,因此我们仍需按照正常的凭证处理程序对它们进行审核过账操作,不然到了期末账务处理系统将无法结账。而对这些凭证的审核主要是审核凭证中的科目和金额是否正确。对于错误的记账凭证,系统一般不提供直接修改功能,只能先删除,然后通过修改自动转账设置后再重新生成。

篇9

助推作用。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让职业院校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

性强的技术人才吧!

一、教学改革要综合考虑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主要包括电工学、电气控制、电力系统安装与维护、电机学四个部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的专业。因为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基础性强、知识涉及面广的专业,因此也使得它与其他基础学科进行交叉与融合成为必然。例如,“电气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交叉融合产生了“电力电子技术”,“电气工程”与“机械设计与制造”及“计算机控制技术”的交叉融合产生了“机电一体化”学科。现已形成以“机械”为主体、电气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为核心的“机械+电气+计算机”的有机融合,“机电一体化”学科的产生实际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领

域中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高度发展的必然结合。

二、教学改革要考虑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合社会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

的内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即由强电和弱电结合、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结合、软件和硬件结合,在电气工程、电力电子、信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基本训练,使学生能得心应手地解决电气工程与自动控制技术领域中的任何实际问题。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科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机器运行效率,而提高效

率的关键在于电力系统运行和维护的技术水平,从而达到运行的

科学性和可靠性。社会对工作岗位的需求使得强、弱电结合成为必然趋势,随即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应运而生。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现有的基础知识,以及学生应该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来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改革要注重提高学生素质

教学改革,不仅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学生素质的提高重点是教师素质的提高,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所以,教学改革不仅要强化教师的教学能力、指导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在教学评价中要把“卷面成绩”“实训操作”“道德评价”“行为规范”等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评价,综合评价成绩作为推荐学生就业的依据。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在平时学习中就格外用心,在提高“技能”的同时更注重“成人”,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不仅要具备基本的理论专业知识

篇10

关键词:资源库 机电技术应用 设计

1 绪论

目前我校教师还保留着纸质化备课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就导致一些十分优秀的教学资源很容易就丢失,也不便各校之间、各教师之间资源的交流。因此,为了减少教师的工作量,更好的实现优秀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我校的科研和教学水平,我校必须加强建设完整的教学数据库。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是我校重点建设专业,同时也是省级示范专业。因此,首先要完成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数据库建设,加强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优势,以适应广西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同时也能以点到面向我校的其他专业辐射和扩张,为我校全面的构建数字化教学数据库提供宝贵的经验,以提高我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和影响力。

最初的教学数据库建设由于没有科学的指导和缺乏经验,只是将一些多媒体的教学课件加以整合,没有对优秀的数据资源加以筛选,导致教学数据库的质量不尽如人意,达不到期望值。为此,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委员会在2000年5月颁布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以规范的教学数据化建设。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计算机技术和教学软件的开发,教学数据库有了新的发展,其发展过程如图1.1所示。

图1-1我国教学数据库的发展历程

2 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分类研究

2.1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来源

搜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是进行数字化教学数据库构建的第一步。目前,我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主要来源有:

1、各个课程教材配备的PPT课件;

2、市场上出售的和互联网上下载的相关视频、PPT、图片、文献等信息化资源;

3、我校历年来收集积存的视频、音频等资料;

4、通过征订、购买、和同其他学校交流等手段获取的和机电专业有关的;

5、优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和整理的备课资料可通过扫描方式录入计算机;

6、和企业合作、调研获取的相关资料;

7、我校机电专业的考试题库和学习指南。

2.2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筛选

由于在搜集数字化资源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资源过于繁杂且各个资源良莠不齐,因此必须对这些数字化资源进行筛选后才能被录入教学数据库。在筛选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保障数字化资源的科学性,能做到准确无误,而且要求这些资源的质量能满足机电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具有教育意义,又要保障能对教师的教学起到指导性的作用。对资源的筛选需要对其类型进行分类,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笔者将我校搜集到的机电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分为九种类型,分别是文本类、案例类、音频类、课件类、视频类、动画类、试题类、图片类和文献资料类。

3 机电专业教学数据库的设计与开发

3.1教学资源库的总体设计与开发

由于数据库分为客户端和管理端,其需要实现的目的和功能不同,所以设计的架构也不同。客户端主要实现的主要功能是能让用户查询、浏览和下载教学资源。管理端主要是面向数据库系统管理员,不仅包括以上客户端的功能还需要能实现对数据库系统的管理功能,包括资源的添加和删除等。

我校机电技术应用的教学资源库设计需要实现用户注册、用户登录、资源导航、资源检索、资源浏览、资源上传、资源下载和用户评价反馈等客户端和管理端的功能。除此之外,管理端还需要实现系统管理的功能,包括用户管理、资源的管理和分类管理。为了减少教学资源库在日常管理中的难度,我校采用的是集中式储存方式,即用一个指定的服务器来集中储存资源库中所有的数据,该服务器需要完成所有数据的调用工作,该储存方式更加的有利于资源库系统的维护和升级。

3.2资源库前台网页设计和开发

根据前文中资源库构架的设计可以将本资源库的页面分为:主页面、用户注册页面、用户登录页面、搜索页面、导航页面、浏览页面、下载页面、上传页面、信息反馈页面和系统管理页面。

以用户登录页面和资源浏览页面的设计为例,简单介绍前台网页设计的基本思路。用户登录页面的设计基本思路是用户必须先等登录才能享用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用户需要在该页面上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密码和验证码并确定,系统会自动对该信息进行核实,信息正确则可以进入首页;错误则需要重新输入用户信息。浏览页面的设计思路是,没有注册或者未登录的用户只能浏览资源库中的资源文件列表,不能进行下载等操作。

3.3教学资源库的管理功能设计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数据库管理功能设计包括安全管理和数据管理两方面内容。在互联网环境中,资源库很可能会受到黑客、病毒的攻击,会导致用户的信息丢失和资源库中数据的安全,由此可以看出资源库系统的安全是保障其正常工作的前提。数据管理包括用户管理、资源管理和分类管理等,其中资源管理包括及时更新和扩充资源库、定期清理价值不大的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对资源进行描述和修改。因此,科学化的数据管理可以提高教学资源的实际价值和使用效率,从而提高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水平。

4 总结和预期目标

教学资源数据库建设时进行教育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阐述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资源数据库建设的整体过程,初步完成教学资源库的建立。需要注意的是资源库应用的好坏关键是录入资源的质量和数量,这就需要在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十分富有经验的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对大量的教学资源进行筛选,同时也需要工作认真和富有经验的资源库管理人员加强在资源库使用阶段及时的补充、修改、删除资源。在使用工程中,通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用户的使用频率、使用效果、满意度等基本情况的统计,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分析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论证其使用效果。

此次,我校构建机电专业教学资源库的预期目标是:(1)建立共享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2)增强该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辐射功能,促进校际交流;(3)建立该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评价体系,论证其使用效果。这就需要对该资源库不断的研究和完善,以不断的提高其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