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训练指导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3: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阅读训练指导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课外阅读;读物选择;阅读方法;指导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谁不善于阅读,谁就不善于思维。”“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因此,人们一再把广泛阅读作为智力发展的广阔背景和指路明灯,然而有限的课堂教学只能训练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应有的良好习惯。训练阅读的主战场正是在课外。要甩掉“重课内轻课外”的观念,这样,怎样指导学生午课外阅读就成为语文教学上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巩固学生在课内所获得的知识,加强阅读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良好习惯,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联系学生的现实实际和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开阔视野,扩展想象力,增强理解力,增强知识的深度和广宽,促进对其它学科的学习。
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呢?应从几个方面指导。
一、指导学生正确的选择读物。
1、选择思想内容好,艺术水平高的读物。
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外国文学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这些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较强,应积极倡导,激励兴趣。中学生由于年龄特征,思想水平和知识基础等因素,课外阅读往往会选取一些有消极因素的读物,对此,教师不能采取简单的禁止、没收等方法,而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在分析指正中提高学生鉴别能力,使学生重新树立起正确的阅读观。
2、选取和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读物。
课外阅读应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续。选取有关联的读物,既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使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如《白杨礼赞》可以阅读《见闻杂记》等。
二、指导学生掌握恰当的阅读方法。
对不同内容的读物,应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应加强指导。
1、精读:适用于一些篇幅短小的文章,在数量上“少而精”,在质量上“精益求精”,运用“圈”、“点”、“划”、“评”,掌握一些常见的字、词、重点句、段,学习其写作方法,并在精读中受到思想教育。
2、浏览:适用于阅读小说、一般报刊、杂志等,在数量上“多多益善”,不分中外,不分古今,在质量上“不求甚解”,领悟总体,感知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提炼主题思想,浏览的目的,是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陶冶情操,鲁迅先生的“随手翻翻”的阅读方式就是浏览。
以上两种阅读方法,应灵活掌握,可以取其篇、取其段,或体验写作方法,品味语言艺术。
三、指导学生交流阅读心得。
交流阅读心得,既可以督促,又可以增长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能力。
1、口头交流:如举办讲故事会、读书介绍会、读书讨论会等让学生把所读作品的故事情节,主要内容,或自己的体会介绍给同学们。
2、书面交流,如动手办黑板报、读书笔记展等。
四、阅读与写作训练同步,个人阅读法。
阅读指导与作文教学同步,它们相互依存,彼此密切不可分割,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写作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阅读的指导。书种类繁多,读这还是读那, 不能盲目,不能没有需要,没有选择,盲目的翻翻,既使有点收获都是零碎的,那又怎样指导呢?(1)老师近段时间训练学生以记叙或说明或议论等文体类作文,那么就“对类”指导。(2)训练形式: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看图作文等,那么也就“对类”指导。(3)训练片段类描写:①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描写。②静态、动态描写。③场景描写。(4)阅读作文时,把文中的妙词佳句摘录记下。
五、比较、归纳的阅读指导。
指导学生把内容或形式等有一定联系的多种材料进行对照阅读,就相同点、不同点比其优劣,可从数量、主次上分、宏观、微观上分,时间空间上分,内容,文体上分,如诗词、文言、科技、童话、寓言、小说、散文等进行比较归纳,易记易选易吸取。
六、走捷径“以一推多,互动促进”的群众阅读法。
老师集中安排时间,让学生登上讲台把一周以来看过的书,尤其是作文推荐给学生:选材布局,主题思想,内容情况,情节曲折,结合形式,妙词佳句,评点取舍等可详可略的讲述,这“以一推多,互动促进”的群众阅读方法,既省时,收效也大。
七、对非书本的阅读指导。
篇2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
这里不是消极地禁止学生接近网络,而是采取积极的态度将学生带进网络,让学生了解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学习的资源,网络是一个极佳的学习交流平台。教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好的读书网站和文学网站,并带他们体验网上阅读的优越性。
二、对阅读内容进行指导
网上的阅读内容太丰富,学生对上网后读什么,可能很茫然,所以教师必须加以指导。选择阅读内容的原则应该是:以读名家名著、读高品位的作品、读与课本有联系的作品为主,兼顾时文佳作。笔者在教学中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
(1)给学生列出阅读书目。一是列出中外名著名篇目录,如《历届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目录》、《历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目录》、《历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目录》、《历届老舍文学奖获奖作品目录》;二是列出新课程标准推荐的阅读书目;三是列出时下具有影响的作品目录或作家姓名。我们将其印发给学生,或张贴在教室里。这种做法,既是阅读内容的指导,也是读书氛围的营造。
2.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增强学生阅读的目的意识。教师指导学生确定阅读目标,制定阅读计划是为了增强上网的目的意识。阅读计划应包括三年计划、一年计划和一学期计划。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实际,临时布置阅读任务。其任务来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为配合一定时期的教学而布置;二是根据近期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布置;三是为促使学生完成阅读计划而布置。
教师应经常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及时发现学生阅读中的不良兴趣,及时予以引导、矫正。
三、进行读书方法指导和训练
学生在网上阅读一般是学生的独立阅读,其阅读效果必然由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决定。因而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训练至关重要。在阅读方法指导与训练上,如下措施比较有效:
(1)搜集经典读书方法,供学生选择借鉴。例如,笔者在读书方法指导方面,就搜集筛选出了20余种经典阅读方法和20余位名人的读书方法,将这些阅读方法介绍给学生,供学生选择借鉴。
(2)进行阅读方法运用的训练。即重点训练几种阅读方法,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的程度。此步训练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培养自读能力的关键。笔者筛选出几种适合中学生使用,能够较快增强学生阅读能力的阅读方法,例如“五问自读法”、“四种读书方式”、“课外阅读方法”等,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运用的训练。
四、不断激发阅读热情
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阅读热情,可采取如下措施:
(1)引导学生形成“大语文观”,把目光投入浩瀚的书海。让学生明白,如果一学期只学一本教材,只读二十四篇课文,那不叫“学语文”,那不过是学了“应试语文”而已,根本无法培养语文能力。
(2)利用研究性学习促使学生阅读。利用研究性学习这块阵地,有针对性地拟一些与语文阅读相关的研究课题,提供给学生,鼓励学生选择。在研究性学习中,为了解决问题而需搜索资料,必能促使阅读。同时,研究性学习一般是以多人为一小组开展的,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激励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促使他们更有效地阅读。特别是在合作的过程中,形成了读书探究的氛围,这种氛围能给予学生巨大的推动力。
(3)组织读书交流活动。这种活动形式可以灵活多样,规模可大可小,内容可以是相互推荐阅读内容,可以是交流阅读体会。
篇3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和发展要求,引导学生积极选择合适的书籍进行阅读训练,拓展自身阅读视野。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摒弃不良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对如何阅读提出合理化建议,提升阅读质量。
1.指导学生选择阅读材料。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为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确立方向。具体选择依据有: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内容健康积极、价值观正确;类型、体裁、题材多样化。
2.训练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小学生不仅要提高阅读数量,拓展自己的阅读面,更要提高阅读质量,进行有效阅读,从而使学生掌握阅读材料精华,达到学习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并教授学生速读、诵读、精读方法,以此提升阅读效能。随着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学生阅读量和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一新趋势,教师应教授学生掌握速读方法,在不影响阅读效果的前提下,提升阅读速度。诵读是感知教材内容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这一手段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具有功不可没的作用。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及技能,使学生掌握诵读方法,充分理解作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提高阅读数量,更要注重阅读质量。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做到精读,对重要史料和语句、章节深入钻研,充分领悟其主旨和思想,以达到“胸有成竹”的效果。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否自主学习是判断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学会自主学习,逐渐脱离教师的指导,变被动为主动,并积极探寻学习的新策略。
二、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1.天天阅读。学生应每天阅读一定数量的书籍,长期坚持,积少成多,并形成良好的习惯。
2.记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会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达到巩固、强化的作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一边阅读一边记笔记能加深对所涉知识点的理解,并增强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学会使用工具书。小学生因掌握知识数量的限制,在阅读过程中会受到许多制约,如字读音不确定、词语无法理解、文章背景知识不了解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查阅工具书的习惯,促使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三、在阅读实践中教师采取创设情境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篇4
关键词:激感;整体感知;训练策略;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94-02
《背影》一课的阅读教学体现了人文理念和生活气息,注重亲历体悟阅读情境,凸显交际情感的整体感悟。紧紧与现实亲情密切联系起来,扩展亲历生活视野,拓宽亲历情感视角,以获得直接或间接的情感体验,而家庭是学生体验情感最直接最深刻的生活情境。既有语文阅读的认知梯度,又有感知能力的拓展空间,颇有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训练策略。
1.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与情感
本课阅读教学目标重点强调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思想内容,并要求指导学生的自主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揣摩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学生阅读中正确圈点勾画,积累关键性语句,以便闲来置,急来用。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强化语感,领会文中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在指导阅读环节中培养学生养成斟字酌句、细心品读的阅读习惯。本课阅读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立也十分注重朗读训练环节。以朗读课文为抓手,既指导朗读技巧和情感的投入,又有步骤地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通过研读重点段落,深化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课堂熟读,理清文脉,整体感知,彰显效果。注重运用朗读教学法训练学生各种思维方式,培养阅读创新思维能力,以使学生的感知交际能力得到训练和发展。
阅读的实质是一种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交际活动。这种交际既要激发学生与作者情感投入的兴趣,又要指导学生学会怎样交际的方法,即阅读方法。教者导语可以播放影视录像片段和配乐朗读为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阅读情境,不仅激发了阅读兴趣,而且向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和愉悦审美教育。这种情境相投的教法和语文讲读课堂上的愉悦、审美教法的紧密相融,很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人文价值取向,值得倡导。在履行导读职责时所肩负的重任是培养学生怎样整体感知课文及课堂上的朗读教学法与阅读指导法,在语文讲读教学实践中是很有价值的。其阅读方法应紧紧围绕如何提高语文整体阅读能力的提高上,且阅读环节十分讲究科学性和操作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教者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在向学生传授阅读方法上,变学生学读为教学生会读。本课讲读教学中可指导学生两种阅读方法。一是整体阅读感知法,二是眉批脚注研读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形成良好的自觉习惯和自主能力,在指导阅读课文时,不仅要求学生善于动脑,动眼,而且要求学生善于动手,动笔,动口,使学生整个器官都活动起来。这样的阅读方法,既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又能培养学生立体思维能力。
2.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2.1 积累阶段。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2 理解阶段。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句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对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篇5
一、听与说素质的培养
听与说的素质是学生应具备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素质。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听说训练就是为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说能力而进行的专项训练,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首先,教师要制定出切合学生实际的训练计划,使学生的训练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其次,教师要善于创造各种适宜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的情境,利用环境的熏陶作用,提高学生的听与说的素质与能力。第三,教师要注意采用多种多样的训练方式,例如,课堂教学中的听讲、答问、讨论、朗读、复述、口述或利用专门的时间进行有主题的训练等方法,都是提高学生听说素质的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在教学中灵活的、有机的结合运用。第四,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参与听说训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积极的主动的参与听说训练能够更好地达到训练学生听说素质的目的。
二、阅读素质的培养
阅读是一种心理过程,既是语言实践活动与情感活动的源点,又是语言实践活动与情感活动的归宿。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教学是教师通过阅读活动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和认识水平的过程,其根本目标就在于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具备阅读的素质与能力。第一,要教给学生阅读与分析的方法。阅读教学过程中,常常要涉及到不同体裁的文章,教师要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教给学生不同的阅读与分析方法,并指导学生去实践。第二,要指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阅读。阅读能力只有通过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才能得到提高,而提高的目的又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阅读活动。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文章与需要,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浏览式、精读式等)去积极主动的阅读。第三,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想象力。阅读过程中的想象力是构成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智力因素,它对于形象而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对于情感的激发乃至思想意识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既是教学的需要,也是使学生具备较好阅读素质的需要。
三、写作素质的培养
写作训练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及表达等方面的能力。第一,要加强作文教学的计划性,让学生在目的明确、步骤合理、方法科学的作文训练中得到充分的锻炼。教师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计划,使作文教学走上正轨化、秩序化。第二,采用多种多样的训练方法及训练形式,提高学生写作各种文体的写作能力。在作文训练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篇章的写作训练,指导学生如何立意、选材、布局及锤炼语言,充分利用作文片断训练这种短小的、灵活的训练形式。第三,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第四,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灵感。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伴随着心中强烈的情感活动,也会有灵感产生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写前指导时,应重视对学生写作灵感的激发,例如,提供优秀的范文、提供相应的材料、提供选择材料与结构文章的方法等,都会不同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第五,教给学生批改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作文批改活动中来。让学生参与到作文批改活动中来,让学生在批改中知道自己的作文的优劣所在,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写作素质的早日形成。
四、思想素质与道德素质的培养
“文以载道”高度概括了文学与思想道德之间的密切关系,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又准确地解释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特点。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第一,要善于利用课文思想内容的感染和熏陶作用,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与道德素质。教师要在分析字词句篇及写作手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精髓,使学生受到感染与熏陶。第二,要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一个渐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五、心理素质的培养
健康的心理对于正在成长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几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有许多适合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注意结合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第一,要明确健康的心理素质的标准,做到对学生的教育有的放矢。健康的心理既指一个人在认知、思维、情感、意志和人格等方面的健全发展,以及在学校和社会环境中的最佳适应能力;也指一个人没有心理疾病,具有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自我能力及心情表现有正确的认识。第二,要引导学生走出心理健康的误区。把身体健康当成心理健康是人们对心理健康不理解而形成的一个误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这个误区,这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很关键的一步。第三,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教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是使所有的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
篇6
阅读 兴趣 理解 自我评价
“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如何加强学法指导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小学教育,如何进行学法指导也成为我国小学教学改革的热点课题。
《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真正地使学生爱学、乐学。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兴趣。”对小学生来说文字毕竟比较抽象,容易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的指导显得更加重要。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课文插图、实物、音像手段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带着向往进入阅读,引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我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认识学习规律的引导和掌握学习方法的指导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并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学法(即阅读方法)指导有效途径的一些探索。
一、借助丰富的形式,激发阅读兴趣
培养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现在有的教师很注意培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学习语文,这种做法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活动、做游戏,要以学好语文为基础。我们提倡的是“快快乐乐学好语文”,要在“好”字上做文章,不要过分地在“乐”字上做文章。
阅读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教师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在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有情感体验,才能与文本和作者对话。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移情体验,用自己真实的情感、既往的经验去沟通、交融、碰撞、回应作者的心灵,文本的内涵,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感、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
二、注重训练学生阅读能力,让学生喜欢上阅读
阅读能力,是人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的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能力。苏霍姆林斯基称阅读能力为“掌握知识的技能”,小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就如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就能通过对文质兼美的文章的阅读,受到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受到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方法的训练,受到美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同时也能在阅读中大量吸收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认字是阅读感知的基础,学生必须正确认字,掌握一定的识字量。掌握字的音、义在不同语境中的变化,才能顺利地看书、看报,感知文章内容。在这基础上训练学生初步理解词义,掌握句子、段落和整篇文章的大致意思,也就是对文章进行初步理解。同时要训练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不断积累感性语言材料、积累语言知识、积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所以感知阶段对于小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一定要下大力气抓好。
三、阅读过程中理解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从感知进一层到对阅读材料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全面理解,通过对材料的分析、综合,概括了解文章是怎么写的和为什么写的,从而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识。这是阅读能力的核心,所以教师要运用各种手段来训练学生。
首先,要训练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汉语词汇量大、构词方式多、词义复杂,不能要求小学生全部掌握,也不能给他们讲解名词术语,而是要通过切合实际的练习进行、并指导学生利用“直观法”(如图画、手势)、“分析综合法”(先理解合成词中各语素的意义再综合理解)、“比较法”(近义、反义、褒贬义)、“造句法”等各种方法理解词语。
其次,训练学生理解各种语言构造的能力(句意、段意和文章中心)。要让学生懂得,理解句子是理解文章的关键。理解了表达中心思想的重点句,能有助于对文章中心的领会;理解了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有助于对课文内容深刻理解;理解了感情浓厚的句子,能使读者受到感染,加深对文章的感受,理解了在文章结构上有重点作用的句子,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思路。方法上,则可指导学生采用“朗读法”(增强语感)、“析句法”(辨析句子结构规律)、“探讨法”(探讨句的深刻含义、感彩、句与句的关系)、“练习法”等多种方法理解句子。
四、注重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自我评价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指出:“尝谓教而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要达到这样的自的,必须使学生具备自我评价的能力,即能够按既定的目标和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检测,作出正确的评价,促进自己的学习。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自我评价呢?
篇7
关键词:高校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正文:
在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作为提高学生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已经越来越重要。那么,教师如何以生为本,根据本班同学的阅读层次来制定本班同学的阅读教学策略,是每一个高校英语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在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英语阅读教学环境不断在发生着变化。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传统的英语专业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高校学生的阅读层次的需要。目前高校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已经开始参差不齐,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已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教师要针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认真思考着在高校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巧设新的教学环境来适应不断变化的阅读教学形式。
2、 高校学生的英语能力明显不足,而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阅读教学肢解现状比较严重。
在高校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些教师的阅读教学主要表现在讲解生词,补充词组,罗列搭配以及对课文的结构进行逐字逐段地进行分析,对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比较重视,使阅读教学成了肢解的生词以及句段的教学。这就导致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多过阅读能力的训练,而与教材配套的泛读教材更是被教师束之高阁,更不用说让教师对学生进行补充阅读训练了。这些都导致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对英文应用能力的需要。
二、在课堂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阅读学习方法与阅读教学的探讨。
1、 在高校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
在目前高校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就句论句的阅读教学模式比较普遍,而很少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使学生也由整体阅读能力的培养变成了过分注重词汇而忽略了阅读能力的训练。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层次补充相应的背景知识,让学生能够尽快进行到学生的语境中来,让学生充分了解句子的内涵。
2、教师要和学生共同探讨阅读教学方法。
以生为本理念下的高校英语阅读教学要以学定教,教师要不断根据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进行阅读知识的训练,更要经常和学生进行沟通,进行阅读教学方法的探讨,要让自己的教学方式更能适合本班学生的知识层次,要让学生真正喜欢上阅读教学,并能积极主动地在高校英语阅读课堂中体现思维的发展,灵魂的碰撞。教师要激发学生阅读教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阅读速度,并强化理解能力的训练。
3、 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听说读写四项基本阅读技能的训练。
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听说带动读写,通过读写再次带动听说,形成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进行整体教学,让学生的四项基本技能都能得到有效发展,同时在不断的循环阅读中形成独特的个性化的英语阅读语感。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使学生在阶段教学中完成相应的阅读能力的提升。
4、 教师要加强阅读方法的训练。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教学方法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阅读方法的交流,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阅读方法完成个性化阅读。教师要激发学生潜在的阅读技能,让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在量变的基础上完成质变,有实质性的阅读水平的提高。
三、教师要鼓励学生扩大阅读知识面,强化课外阅读能力。
1、 阅读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学生多读多思。
高校的英语阅读教学有赖于学生大面积阅读,教师要鼓励学生注重背景知识的资料的查阅以及大面积课外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课外大量阅读培养英语应用能力以及英语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自己喜欢的文本进行阅读,还可以让学生多听英文电影、电视等,读一些英文世界名著,如莎士比亚的喜剧故事等。学生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不但能够帮助自己提升英语的阅读语感,还能学会快速阅读以及精读深思的阅读能力。另外,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同时训练自己的阅读思维,要让学生多读多思。定期适量的阅读刺激,能让学生提高准确理解英文原文的能力。
2、 教师要强化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做好书的引荐。
教师要在英语专业泛读课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将课堂上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效地运用到阅读中来。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快速准确地获取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要在有效的课外阅读方法中以略读和精读为主,来获取信息和增强语感,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要适时推荐和指导学生选择阅读书籍,要兼顾经典与时尚来选择必读书目以及选读书目,要让阅读书目既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最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阅读能力,要让学生将阅读形成一种习惯。
四、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1、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相应的活动来强化学生的阅读技能。
教师在学生的阶段阅读中,为了保障课内外阅读的扎实推进以及有效地实施,教师要有效推出一些活动来强化学生的阅读技能。如在课前五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五分钟的好书推荐活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用英文向同学讲解读过的英文阅读读本,并说明推荐这本书的原因。而在阅读进行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英文手抄报比赛以及读书笔记的展评活动,让学生通过英文的展示让学生获得知识上的积累又得到情感的张扬。
2、 教师要在各种活动中强化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教师要通过各种活动强化学生的英语阅读的训练,如在读书交流会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英文阅读所得,或者通过英语的话剧表演展示自己英文阅读的内容。
总之,在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生为本,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真正实现高效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中年级;阅读教学;学段特点;教学实效
一、加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有感情地朗读”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要体现由浅入深的阶段性。课程标准对“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是“初步学会”,对高年级的要求是“能用”,而中年级正是“初步学习”到“能用”的过渡阶段,是形成朗读能力的关键阶段,因此,教师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存在三大误区:(1)是标注词语,暗示重音;(2)是先定感情,然后再读,结果学生把朗读当成拿腔捏调、矫揉造作或无病的表演;(3)是机械重复,不求发展。学生读的遍数不少,但看不到学生在读中认知与情感的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中年级的朗读指导必须把握以下三点:
1.减少烦琐分析,把读书权交给学生
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落实“读正确、读流利”是有感情朗读的基础。遇到难读的地方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
2.在有感情朗读的指导上,要充分发挥教师范读作用
学生在朗读上,往往存在认知水平高于行为水平的现象。学生也想达到有感情朗读,但怎样的读法才是有感情的?怎样才能做到有感情地读?心中无数。此时,教师的范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教师范读,让学生在教师声调、肢体语言、表层的感染下进入课文意境,并有所熏陶和感悟,从模仿中逐步形成能力。
3.抓赛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充分利用中年级学生好胜、好强、好动的身心特点,通过赛诗,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初步培养学生学会默读的能力
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学生初步学会默读,“会默读”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中年级的默读训练,要在培养学生边默读边思考的习惯上下功夫。一是要注重默读习惯的培养,因为默读没有语音刺激,学生容易分心,所以在默读训练时,要让学生凝神,肌肉紧绷,先憋住那股气,再逐步自然放松表情,这就做到了不出声读。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逐步提高扫读的速度。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默读过程中质颖问难的能力。即“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提什么样的问题才有价值,这些都需老师进行具体的指导。三是要注意学生默读后效果的检查,避免默读的环节流于形式。
三、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
中年级的词句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理解词句方法的点拨上,让学生透过关键词句感悟并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是从目前中处级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存在两个误区:首先,理解词句只有“解”没有“理”。“解”是了解,即词句的意思;“理”是整理、梳理,即学习词句的过程与方法。如:教学新词语,教师习惯问:谁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于是知道的学生告诉不知道的学生,如果没有学生知道,教师干脆把答案灌给学生。忽视理解过程与方法的指导。长此以往,学生产生了惰性心理。事实上,理解的过程与方法远比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重要的多,省略了这个过程,也就谈不上词语理解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在阅读过程中要有目的地教会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其次,为解词面解词,为解句而解句,忽视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师应该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帮组学生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些词语。
四、培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训练目标,也是小学生阅读理解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只有准确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目前,中年级阅读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或走过场,或不到位,为了让课堂出“彩”把过多的时间放在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上。学生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要么语言嗦,表达不清,要么东拉西扯,把握不住重点,要么干脆简述课文内容。
那么,如何把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落实到实处呢?首先,要从抓分段和概括段意入手,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要在学会分段、归纳段意的基础上加以训练。因此,教师首先要求教给学生如何分段、归纳段意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合并段意法,这种方法适合于任何文章。此外,还有扩充题目法、抓中心句法、“六要素归纳法”等。通过一次次扎实有效的训练,使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能达到“抓住重点,语句通畅、语言简洁”的目标。
五、突出段落训练
根据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中年级主要侧重段落训练。但从目前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段落”训练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首先,课程标准中关于“段落”的训练成了空白,为了克服繁琐分析的弊端,课程标准对段落教学刻意淡化,是情绪化的反应,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其次,语文教材中对段落训练的安排只是零星出现。于是,不少语文老师误认为段落训练已不再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了。
篇9
关键词:文学作品类;阅读教学;备考;中考;常规教学;复习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96-0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是其中的重点与难点。在中考指挥棒的引导下,文学作品类阅读要取得高分,语文教师在备考策略上就要更新、更细、更系统、更行之有效。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想让学生做到“出则有法”,教师必须“入而有方”。备考文学作品类阅读,应有科学的态度、周密的计划、严谨的步骤。那么,教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复习中读之有法,又如何进行阅读备考训练呢?
一、理清文学作品阅读题的题型、考点和答题思路
文学作品类阅读题考点包括:其一,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作品主要内容;其二,把握不同体裁作品中的情景与形象;其三,揣摩作品中的精彩细节;其四,欣赏作品的表现手法,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其五,领悟作品内涵,获得有益启示。考生要以最简单的形式、最快的途径熟记知识要点。知识要点可概括为“词、句、段、篇、题、法”,具体而言就是:词语的含义、作用、表达效果,句子的含义、作用,段落的作用、内容归纳,篇章布局,标题的含义、作用,表现手法、描法等写法。这些就是考点所呈现出的考试题型。
二、抓好文学作品阅读常规教学
在文学作品阅读常规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确认体裁、把握方向。要让学生认识并熟知体裁,对于文学作品要能够正确区分小说和散文,这样,答题时才能把握答题的知识要点与答题方向。以散文为例,主要包含写人叙事散文与写景抒情散文。写人叙事散文要抓住两个要点:人与事。写景抒情散文要注意以下要点:写了什么景(景有什么特点),怎么写景的;抒了什么情,怎样抒情的。文学作品阅读常规教学最重要的是要“借鉴经典,用好教材”,借助的经典篇目应该是学生最熟悉且能够引发他们共鸣的文本。每篇经典篇目,都要进行有的放矢的重点训练。另外,也可以对经典篇目进行“单项多篇”训练。比如,对《故乡》《范进中举》《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等作品中的景物、人物前后变化等进行对比阅读。以表现手法“欲扬先抑”为例,要指导考生抓住“抑笔”与“扬笔”,从而体会曲径通幽的表达效果。文学作品类阅读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一是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二是体会重点词句含义的能力,三是体会文章表达方法的能力,四是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文学作品阅读复习指导与巩固训练
广泛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基石。只有让学生从经典教材中汲取营养,再去课外文学文本的阅读中感知体味,才能提升学生的作品鉴赏能力与文学素养。首先,阅读训练。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采取多种手段的阅读训练,让学生从枯燥的“题海训练”中找到前进的动力。要针对训练要求选择文质兼美的文本,并把题型分为:文章标题类、表现手法类、语言赏析类、感悟体会类、主题情感等。进入总复习阶段,教师要重视“研究题型,设计专题”,有效的答题指导是提高学生答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其次,设计专题。专题化设计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各类题型的规律化训练,让学生做到审一道题就明确一类题,举一而反三。专题化设计分为:语言赏析专题、人物分析评价专题、开放性试题专题、审题归纳考点专题等。其中,开放性试题又分三大类:其一,想象类。紧扣文章中心,合乎人物身份,合乎当时场景,特别要注意人称的把握。其二,感悟类。抓住文章中心,注重提炼文章观点。其三,评价类。人物行为评价题:紧密结合原文,体现人物性格。语言理解评价题:抓中心句、主旨句,抓表现人物性格的句子。议论抒情表达观点的句子,通常在情节处或文章结尾处。观点评析题:分析文章中心,紧扣中心推理答题:要么赞成,要么不赞成,注重结合文本。再次,试题设计,试卷分析。试卷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r的重要途径,教师结合学情设计的试卷是检测学生、鼓励学生的一剂良药。在文学作品类阅读题知识点的选择上,要根据作业或小测的反馈情况精心设计。要做到直击考点,查缺补漏,注重答题规范化训练,用好语文学科专业术语,语言准确到位。
四、结束语
文学作品类阅读备考,一是提高阅读能力,强化答题技巧;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与答题习惯,例如勾画重要信息的习惯、筛选题目关键词的习惯、根据分数分点答题的习惯;三是加强相似题型的比对,积累答题经验。只要有效把握文学作品阅读题型考点,做好文学作品阅读常规教学,寻找符合考生学情的文学作品阅读复习与训练方法,就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读之有法,在阅读过程中学出自我,享受愉悦的生命体验。教师要创造条件,精选有代表性的文学阅读材料展开深入研究,加强学生答题技巧的指导。教师只有“入而有方”,学生才能“出则有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与答题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元认知学习策略;阅读教学;阅读理解能力
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诸多内容中,阅读是考试失分也是教学效果最微弱的一项,当前,语文界探索阅读教学新模式的声音此起彼伏,各种阅读指导方法层出不穷,但是,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许多阅读指导方法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阅读教学长期以来“少、慢、差、费”的状况,更没有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更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原因何在?
如今的阅读指导方法大多是教学生技术性地解读文本,为了应付考试。受到这种语文阅读训练的人是“经过改造的人”,更“适合”这个世界,更容易答出标准答案,但是,如弗莱雷所说“这一现成的方法中的一切都是为了消除思考”,这与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思辨能力,使之成为具有较高文学素养的人。那么,如何才能在阅读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呢?
近年来,元认知策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国内外许多学者做的实证研究中,大部份实验证明元认知策略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的,在语文和英语阅读上都有显著效果,因此,这半年,我在书本的理论指导下,编制了一套元认知策略培训方案,对我教的一个班进行语文阅读元认知策略培训。本文欲从元认知策略的训练上去发现其对阅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
一、元认知策略的界定和分类
Flaven于1979年正式提出了“元认知”这一术语,他认为“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①他强调元认知是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认知,并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元认知是一种能力,是关于我们知道什么,我们怎么学习的能力,同时这一能力帮助我们调节和控制我们的学习过程。②Brown认为元认知是“个人对认知领域的知识以及控制”,“是任何以认知过程和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③
从对元认知的定义来看,目前在学术界对“元认知”这一概念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关于元认知是“认知的认知”这一观点还是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同。作者倾向于的界定是:元认知就是个人对自己认知活动过程的认知,即“认知的认知”。元认知策略一般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评估策略。计划策略使解决问题的步骤程序化,使解决问题时避免粗枝大叶和杂乱无章。监控策略是一种控制的方式和方法,它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加以监督控制,使解决问题的步骤朝计划的方向进行。调节策略是一种评价调整的方法,它对解决问题策略的效果加以评价,决定是否调整该策略。
二、元认知策略在语文阅读理解中的作用
阅读理解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思考、理解、接收信息的过程。表面上看是读者感知书面文字、理解文字内容,实际上是读者逻辑推理的复杂过程。任何阅读过程的推理都离不开恰当的调控(计划、监控、调节、评价)。
Carrell (1989)的研究发现无论是阅读母语还是二语文章,读者对某项阅读策略的元认知意识越高,阅读水平就越高。Kin-nun(1995)等人曾做过阅读理解水平和阅读调控水平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证明两者成正相关,比较高的阅读理解水平伴随着比较高的理解调控水平。综上所述,,元认知知识和策略的掌握、运用对学习有重要影响。元认知能力强的学生,不仅解决问题的能力比一般学生强,而且善于使用各种学习方法。对优、差生的研究也表明,优差生认知特点上的差异也表现为元认知水平上的差异。这就意味着,高质量的阅读理解离不开阅读者的元认知策略的运用,元认知会对阅读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在教学中进行以元认知策略为指导的阅读培训。
三、以元认知策略为指导的语文阅读训练过程
运用元认知策略提高阅读能力的培训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阅读前(预测、设定计划和目标),阅读中(自我监控和调节),阅读后(评估、反思、总结)。
作者本人编制并实施的元认知策略培训过程:
在策略使用前,教师向学生解释元认知策略,使学生充分了解元认知策略并认识到元认知策略的重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按照老师的指导运用元认知策略进行阅读训练,使此实验有更高的信度。
(一)阅读前:计划
1、我准备好进入阅读状态了吗?(平复心情,把心情调整至最佳阅读状态)
2、看题目预测文章内容。
3、看篇幅预计阅读完成时间。
4、根据文章体裁,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二)阅读时:调控
(请大家一边读,一边思考以下问题)
1、上文我理解吗?我可以概括出大意吗?(如不理解,请倒回去读)
2、从文中我捕捉到了什么信息?(把重要信息划下来)
3、对于文本内容和作者观点我有什么看法和疑问吗? (可在文本旁边加批注)
4、我是否集中精神在阅读?(如走神,运用意志将意识拉回到阅读中)
5、我的阅读速度是否适中?(过慢或过快可适当调整)
6、阅读策略是否恰当?是否要改变阅读策略?
(三)阅读后:评估
(评价阅读效果)
1、判断对错,如果做错,思考为何会做错?分析当时思维情况。
2、我是否同意提供的答案?为什么?
3、总结。每一种题型的答题方式,如何做这类题目。
4、阅读这篇文本,我懂得了什么?
培训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合理安排学生使用元认知策略进行阅读的时间,适时进行策略使用的提醒和方法指导,使用过后通过提问来检查使用的程度和效果并加以点拔、补充、纠正或归纳、提升。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总结元认知策略阅读培训经验、讨论解决阅读中问题的办法,使学生加深对元认知策略的认识,使其更好地应用在阅读中。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策略不仅有助于学生找出他们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更有助于系统地评估他们的表现,使学生渐渐学会主动地、有意识地运用元认知策略。最终,对自己阅读过程做出恰当的规划和调整,提高个人的元认知水平和阅读水平。
四、元认知策略的语文阅读培训的重难点及反思。
(一)、重、难点:
1、在以元认知策略为指导的语文阅读培训过程中,使学生意识到该阅读训练的目的、价值非常重要,直接影响使用和培训的效果。
2、元认知策略培训过程应遵循一定学习规律,即认知——使用——反思——总结——使用。如此循环往复。
3、定期培训,时间间隔不要太长,进行多次培训以巩固策略的使用,最后达到学生自觉在阅读中使用元认知策略,内化成个人的能力,提升个人元认知水平。
(二)、反思
元认知策略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颇有价值和前瞻性的理论视角,让我们把老套的生硬的信息处理为中心和应试技巧性的阅读训练转变为以终身能力培训为目标的阅读策略训练。元认知策略是对人的大脑的一种开发性和形成性的学习方法,不仅仅在双语阅读上,甚至在知识的任何领域、生活的任何阶段,几乎都可以发挥元认知策略的功用,使个人在学习或处理问题的时候,能更主动、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问题并处理问题。相信在一段时间的培训后,学生必将成为具有自主能力的学习者和策略性思维的阅读者。
注释:
①F1avell,J.Ma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a new of cognition developmental inquir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89,(34):62一67.
- 上一篇:管道施工方案
- 下一篇:保护环境卫生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