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旅游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3: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文化旅游,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紫鹊界梯田的农业旅游资源探究
开展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与农业旅游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首先应当充分了解紫鹊界梯田的农业旅游资源。紫鹊界梯田位于我国的湖南省,处于资江水域中游地区,降水量也相对较为充足。紫鹊界梯田坐落于水车镇之中,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为农作物和林业作物。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不断兴起,紫鹊界梯田居民也充分的利用了当地的地理优势,获得了较高的旅游经济收入。紫鹊界梯田的农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梯田的优美的自然风光景色以及历史悠久的文化,都使得紫鹊界梯田具有巨大的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潜能。因此紫鹊界梯田具有纯正的、不可忽视的耕田耕种文化。开展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与农业旅游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二、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对于农业旅游文化
遗产保护的影响探究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程度,直接决定了紫鹊界梯田居民对于农业旅游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和采取的行为。开展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对于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影响探究,可以将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程度分为以下的几种类别。
(一)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对于其认知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程度的影响
紫鹊界梯田居民中,通过家庭旅馆或者是家庭餐厅获取经济收益的人群比例相对较高,因此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使得其关注紫鹊界梯田的农业旅游发展状况,因此对于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也相对较高。但是有部分的年轻人由于主要的经济收入是依靠去其它地域阶段性的打工获得,与紫鹊界梯田农业旅游的开展的联系相对较小,因此对于当地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也相对较低,甚至存在着一定的破坏行为,因此当地和旅游发展部门、环境保护部门以及其它相关部门都应当给予这一问题以足够的重视。
(二)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对于其热爱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程度的影响
在紫鹊界梯田居民中,居民对于紫鹊界梯田的感情深度是随着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成度的增强而递增的。由于年级较大的人对于家乡的地方依恋程度明显会高于年轻人,因此这意味着紫鹊界梯田居民中年纪较高的人具有较为强烈的农业旅游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而紫鹊界梯田居民中的年轻人的农业旅游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则相对较差。由于鹊界梯田居民中的年轻人是将来进行鹊界梯田的农业旅游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因此当地应当加大对于年轻人的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保护的重要性的教育和宣传,提升紫鹊界梯田居民中的年轻群体的地方依恋程度,进而加强其对于紫鹊界梯田农业旅游文化的情感和热爱程度,促使当地的年轻人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紫鹊界梯田农业旅游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的进程中。紫鹊界梯田农业旅游文化的良好的保护和发展,不仅可以有效的为紫鹊界梯田居民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提升紫鹊界梯田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促使我国的文化保护工作更加顺利、稳定以及可持续性的发展。
(三)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对于其保护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力度的影响
虽然紫鹊界梯田居民具有较强的地方依恋,但是由于当地的居民的能力有限,农业旅游的工作的开展缺乏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因此其保护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力度也相对较低。根据紫鹊界梯田农业旅游业文化遗产工作的开展的资金匮乏和技术支持欠缺的问题,当地政府需要加强保护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资金投资,进而有效实现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开展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的提升,进而促使紫鹊界梯田农业旅游文化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力。开展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与农业旅游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从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对于其认知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程度的影响;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对于其热爱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程度的影响;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对于其保护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力度的影响三个角度进行思考可知,提升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程度,是加强紫鹊界梯田居民对于农业旅游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的重要方式。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农业经济;全域旅游;关系
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农业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农村自然禀赋优势,并在产业化发展模式下建构起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这样就与传统的工业反哺农业不同了。另外,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实现离土不离乡的就业形态,也是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所要关注的问题。因此,根据笔者所在区域的自然禀赋优势,这里将茶文化旅游导入到农业经济发展之中。从全域旅游的视角出发,将茶文化导入到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之中,有助于将周边农户的家庭经济也纳入到区域旅游经济范畴,这样就使得在充分调动区域各项要素的情形下,有效地提升当地农户的经济福祉,进而也就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相一致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纲,也使得具有生态旅游属性的茶文化旅游应得到业界的足够重视。
1农业经济发展内在要求
就本文的主题而言,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4点:
1.1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而言,可持续发展包括这样几个要点:第一,农业经济在发展中不应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并在对资源的利用上应追求可持续、可再生。第二,农业经济在发展中应考虑到代际之间对资源的需求,从而应节约使用各类资源。第三,在主导产业选择和培育时,应关注该产业的区域植根性问题。可见,目前诸多农村地区所发展的采矿业、水泥业从经营形态上来看,其就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
1.2强调产业的关联性
与“行业”这一概念不同,“产业”是指相互关联行业所形成的集合。因此,从全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待产业的关联性,它应在纵向和横向能覆盖更多的行业。从微观层面来看,由于所覆盖的行业较多,所以主导产业在发展中所惠及的企业、人群也就越多。不难理解,发展农业经济的最终目标在于提升农户的经济福祉,也在于破解长期以来,二元经济结构所造成的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态势。因此,强调产业的关联性便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之一。
1.3发挥自然禀赋优势
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需要充分发挥当地自然禀赋优势。之所以提出这一观点在于:第一,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缺乏资金资源,且在资本的逐利性驱使下,向金融机构融资也将面临高昂的交易成本。第二,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所拥有生态资源,正是与城市环境相区别的自然优势,这也就在区域差异性的基础上产生了商机。事实表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经济发展模式,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则导向。从而,部分农村地区将茶文化导入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之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1.4行业进入门槛较低
前面已经指出,农业经济在发展中应惠及周边农户,使得农户的劳动力资源和家庭经济能纳入到整个农业经济系统之中。那么这时就需要注意,应考虑行业的进入门槛。这里的进入门槛包括:资金的进入门槛、人力资本的进入门槛。不难理解,这两样对于农户而言都是稀缺和不足的。
2二者的关系分析
结合以上的论述中,茶文化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分析。
2.1茶文化旅游构成农业经济新常态
我国农业经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模仿城市经济形态的现象,即在农业产业化模式下,大力推进“农户+企业”模式,这种模式在逻辑上似乎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但从实践效果来看,则经常出现企业将市场风险转嫁给农户,以及农户被企业所“绑架”而无法直面市场需求。茶文化旅游导入进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之中,就能使周边农户直接与旅游市场对接,并将家庭旅游服务业与茶文化旅游项目进行融合,从而就改变了传统发展模式下的市场弱势地位。
2.2茶文化旅游可作为主导产业类型
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考虑它的产业关联度,以及可持续程度。茶文化包括显性和隐性两类文化系统。其中,显性文化系统又包含:茶叶种植、茶叶生产、茶叶消费,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茶道、功夫茶、盖碗茶等元素。隐性文化则较为晦涩,其主要涉及到精神层面的元素。但无论是怎样的文化系统,它都使得茶文化旅游能覆盖大量的行业,并使各个行业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就满足了主导产业选择的核心要求。在全域旅游项目开发下,茶文化旅游具有天然的优势。
2.3茶文化旅游促使经济发展可持续
无论是显性文化还是隐性文化,茶文化都具有可再生、绿色、共生等可持续特征,所以茶文化旅游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质。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建立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当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内在要求,也是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必然选择。茶文化旅游通过全产业链的全域开发,便能较好的实现以上三大效益目标。特别在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以及传统乡镇企业在发展面临资金和技术瓶颈时,茶文化旅游的优势就更为明显了。
2.4茶文化旅游带动农户的家庭经济
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若要提升农户的经济福祉,则需要为农户创建出可持续的增收途径,而不仅是通过雇佣农民来使他们获得工资收入。不难发现,茶文化旅游与全域旅游的要求相适应,从而就能将农户的家庭经济纳入到旅游经济系统之中,最终为农户提供“当家作主”的增收模式。根据笔者的调研可知,在茶文化旅游项目的推动下,当地农户开办农家乐项目全面收入达到了10万元以上。由此可见,若是做工是难以达到这一收入水平的。
2.5茶文化旅游与自然环境形成共生
茶文化旅游项目并不是在任何农村地区都能设立和开展的,它一定需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共生。这就意味着,茶文化旅游项目具有较强的区域差异性,而这符合旅游项目开发的要求。
3茶文化旅游导入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根据上文所述,茶文化导入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可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构建:
3.1明确茶文化旅游所处的地位
各地根据自然禀赋优势确定导入茶文化旅游,那么这就需要明确茶文化旅游所处的地位。即,是作为主导产业来给予培育,还是作为一个子项目来给予开发。对此,应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从茶叶生长的自然属性来看,其一般存在于高寒和高山地区,这些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着区域条件的限制,以及资金瓶颈的限制。因此,笔者建议:可以将茶文化旅游作为当地的主导产业来培育,进而打造出专业化的全域旅游特色。
3.2设计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内容
茶文化旅游项目内容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游客的需求偏好,根据调研可知,域外游客前来旅游的目的在于休闲、拓展视野、放松身心。那么在项目内容设计上,则可以在全产业链的基础上来实施。如,将茶叶种植纳入到生态观赏茶园的项目打造之中。再如,将茶叶生产纳入到游客个人体验之中。沿着产业链条向下仍可以打造出诸多旅游项目。在项目的打造中需要关注的便是,应重视将周边的民俗、民风融入到旅游项目中来展示给游客。
3.3科学规划当地自然资源投入
茶文化旅游主要以显性成分展示给游客,所以这里需要规划和整合当地的自然资源,而规划的重点便是生态观赏茶园项目。由于,在未打造茶文化旅游项目时,茶园尽管在布局上形成连片发展的格局,但从产权的角度都归属于不同的农户所有。因此,为了使得生态茶园的规模符合观赏的要求,当地村社应在市场经济原则下将这些自然资源整合起来,作为整体来向游人开放。再者,对于山地景区也需要纳入到规划范畴之内。
3.4统筹安排周边农户旅游培训
将周边农户的家庭经济纳入到茶文化旅游之中,成为了当地发展农业经济的特色。但作为一个规范的旅游项目,在全域范围内也需要遵循相应的旅游服务标准。因此,这里需要统筹安排周边农户进行旅游培训。培训的内容需要根据农户家庭经济的类型来确定,如针对农家乐类型的农户则需要对他们进行食品安全保障方面的培训;针对开办茶社的农户,则需要向他们进行服务意识方面的培训。可见,这是将家庭经济纳入其中的重要环节。
3.5建立高效旅游市场监管机制
本文在全域旅游范畴来看待茶文化旅游的导入问题,那么就需要当地政府建立高效的旅游市场监管机制。监管的重点在于:(1)旅游服务价格;(2)旅游食品安全;(3)旅游服务欺诈;(4)接受游客的投诉。总之,这将保障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健康和稳定。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在发展农业经济时需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禀赋条件,并结合当地的比较优势来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产业,这样才能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4小结
根据笔者所在区域的自然禀赋优势,这里将茶文化旅游导入到农业经济发展之中。从全域旅游的视角出发,将茶文化导入到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之中,有助于将周边农户的家庭经济也纳入到区域旅游经济范畴。本文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茶文化旅游构成农业经济新常态、茶文化旅游可作为主导产业类型、茶文化旅游促使经济发展可持续、茶文化旅游带动农户的家庭经济、茶文化旅游与自然环境形成共生。具体的实施措施为:明确茶文化旅游所处的地位、设计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内容、科学规划当地自然资源投入、统筹安排周边农户旅游培训、建立高效旅游市场监管机制。
参考文献
[1]杨红.巴蜀茶文化的民俗价值与旅游经济结合的探讨[J].消费导刊,2015(7):225-226.
[2]张晓峰.新媒体背景下的茶旅游经济发展策略[J].福建茶叶,2015(5):42-44.
[3]乔秋敏.体验经济时代下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9):5466-5467.
[4]鲍宁.公共空间与城市文化产业旅游———以北京茶文化旅游发展为例[J].中国市场,2013(4):40-45.
篇3
关键词: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农园;规划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2022103
1引言
在国民收入增加,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消费方式从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的社会背景下,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新亮点。现代生态休闲农业,在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服务业的融合,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市和乡村的距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都体现出了重大的价值和作用。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休闲农业旅游的游客接待量为每年8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表明现代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受种种因素和条件制约,休闲农业园在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研究农业旅游背景下休闲农园的规划与发展问题,对于充分发挥其经济、社会、生态等多功能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休闲农园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休闲农园是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它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资源和生产条件,吸收农业景观、农耕文化、生态产品、乡村环境等要素,开展观光、休闲、旅游等活动。休闲农园能对农村农业资源进行重组和开发,完善农业结构,改变农村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在休闲农园内,游客可以参加劳作体验、观光采摘、垂钓休闲等活动,还可体验各种非物质的农业旅游资源,如美丽的乡村环境、清新的空气、淳朴的民风等,满足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休闲农园实质上是一种“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游乐功能,又可达到提高农业效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1],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是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
科学化是休闲农业的核心,商品化是休闲农业的特征,集约化是休闲农业的方向,产业化是休闲农业的目标。促进现代农业建设,要把发展现代农业放在第一位,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2]。农民通过经营休闲农业实现生活富裕,同时促进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2.2能创造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休闲农园将一产业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农村现有的资源,从住宿、餐饮、服务业等方面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优化农村产业链。同时,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休闲农园的出现能够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带动农民共同富裕,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
2.3有利于筹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
发展休闲农业能够开发观光、休闲、体验等产品,促进餐饮、住宿、购物等产业链的延伸,带动加工销售,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同时休闲农业发展筹集到的资金能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休闲农园规划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景区和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旅游景区环境不断得到改善,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居民节假日休闲娱乐消费逐渐成为新的消费时尚,既增加了消费群体的数量,刺激了居民的消费,也促进了休闲农园的建设和发展。但是,在农业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目前休闲农园规划与建设的许多问题。
3.1开发模式雷同,缺乏特色
全国的农业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地域性明显,有利于各地形成自己的特色。但是目前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项目尚不多见,而且同一区域内的观光农业项目开发的模式常常出现雷同,开发项目多为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垂钓园等;另有不少园区只注重道路、温室、操作间的美观,其内部种植的作物仍是普通品种,科技含量不高。另外,观赏性蔬菜园、花卉园、科普教育基地等开发较少,耕作、栽培、植树以及小型农业科研实验等农事活动的开发不够,导致其旅游特色难以体现。
3.2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服务功能不全,服务水平
不高道路交通设施不完善,可进入性差,容易造成旅游旺季的交通堵塞,浪费游客的时间,影响游人的心境;进入休闲农园的旅游线路不多,公交车的性能比较落后,在道路曲折的地段会引起游客的不适;进入休闲农园的道路标识系统不完善,园区的指示系统和宣传栏等不完整,影响游客进行休闲活动;休闲农园的服务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素质低,服务水平不高;更有甚者,个别农园园主追求短期效益,不做长远规划,坑骗游客。所有这些,使得许多休闲农园没有稳定的客源,很难引发游客再次旅游消费的热情。
3.3没有形成产业链,产业发展单一
各地的农业休闲园虽然都有特色水果、观光蔬菜、特种养殖基地,以及一些科普教育基地,但尚未建立较好的产业支撑。我国的休闲农园仍处于低层次开发,以生产和观光功能等为主,对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园区的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体验性项目的开发不够独具匠心,没有把地方的资源和文化特色融入进休闲农业活动中,没有形成产品系统[3]。
3.4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
我国的许多休闲农园都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园区建设开发时没有经过科学的规划设计,进行战略定位和合理布局,在建设完成时没有注重园区的经营管理,在宣传策划、人才培养上面没有下功夫,管理水平较低,没法满足园区长远发展的需要。
4休闲农园规划建设的措施建议
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以绿色、低碳、安全等理念为基础,这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最大特点所在,一些成功的园区或景区在园区开发之初就非常重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且在后续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绿色、环保等理念也始终贯穿其中;在园区或景区建设之前,为了防止重复建设,要对园区或景区进行科学规划,规划定位和规划目标要准确;提倡节约、环保等理念,避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资源和人力的浪费。
4.1规划先行,以规划统领园区建设
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统筹规划的原则,按照“总局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统一管理”的工作方针,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性的开发,科学编制园区建设规划,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充分挖掘地方文化,体现民俗特色,连线成片地推动主题型、景区化的休闲农园建设,以形成集群效应。
4.2生态立园,服务领先,品牌经营
保护园区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和怡人的农村生活环境;对农业生产的过程要严格控制,以名优、安全、绿色为特色,使园区成为真正的绿色农园。加强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开拓市场,打造专属品牌,使园区成为具有吸引力的综合性休闲农园和优质旅游胜地。
4.3注重产业功能,农旅协同
要把农业生产功能和旅游功能结合起来,发挥农业、旅游产业协同效应,坚持朝特色化、精品化和都市化的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布局、功能定位、项目策划时要注重农业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合理搭配,了解农作物和果树的生态特性,不断满足和开发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需求,引导当地农民向第三产业靠拢,从而获得农业和旅游协同发展的双重效益。
4.4产品特色发展,创新思路
休闲农园的建设要突出特色和科技创新。要加快休闲农园的发展,就必须跳出传统思维模式,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速度,实行项目化运作和产业化经营。在进行休闲农园产品开发时,要立足本地的自然、人文资源特色,通过资源整合、区域带动等方式,开发园区的特色农业资源,从生产、住宿、餐饮、娱乐等各方面打造特色产品,延长农业产品结构,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休闲农业是旅游业与农业的交叉性产业,而作为休闲农业的主要形态的休闲农园,则因其独具的特点,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亦存在许多诸如产业功能比较单一、园区的多功能性未得到充分开发等问题。随着对休闲农园研究的进一步加深,相信对关于农业旅游背景下的休闲农园的研究将更加完整,休闲农园将在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延长农业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和乡风文明水平等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谢芹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探析[J].云南农业,2003(1):68~69.
[2] 我国离“现代农业”还有多远? [J].山西农业(致富科技),2007(9):7.
[3] 王国莉,骆海峰,陈明春.观光农业生态园的规划设计[J].生态环境,2005,14(3):34~36.
[4] 董粝.论“旅游富民”战略与农业旅游经济发展[J].群文天地,2012(12):300.
篇4
1农业旅游及农业旅游产品概念
农业旅游又称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主要是指以自然和人文景观、农业生产方式和活动为基础,吸引城市游客进行观光休闲、农耕体验、科普教育、农产品购物等旅游方式。农业旅游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广义上来看,农业旅游与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大同小异。国际上通常将乡村旅游统称为农业旅游,为了方便研究,本文按照国际定义,将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等统一理解为农业旅游。旅游产品一般指游客旅游全过程消费所需要的各种服务。从旅游市场营销的角度看,农业旅游产品是指以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纪念品及旅游服务等方式,满足游客农业旅游需要的消费和服务的总和。本质上,农业旅游产品与一般旅游产品一致,但农业旅游产品除具有一般旅游产品的综合性、无形性、不可转移性、脆弱性等共性特征外,还具有季节性、同一性和主题性突出的个性特征。
2国外农业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2.1国外农业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法国十分重视农业旅游产品的多元化、体验性和原真性,根据旅游市场的不同需求,开发出了多元化的农业旅游产品体系。其最主要的农业旅游产品休闲农场就开发出了9种不同的类型,如教育农场、教学农场、骑马农场、露营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等。游客住宿就包括了家庭旅馆、露营地、青年旅馆、途中驿站、乡村别墅等。法国葡萄庄园就很注重游客的亲身体验,让游客去农庄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现场感知酿造葡萄酒的全过程,同时也了解葡萄酒酿造的文化历史。美国农业旅游产品体系以特色为主题,包括农业观光、农场度假、生态民俗、家庭旅馆等。主要特色产品是依托节事活动开展节庆旅游,如旧金山的南瓜艺术节、加利福尼亚州的大蒜节、威斯康辛州的汉堡节、田纳西州的草莓节都吸引大量游客。西班牙农业旅游开展较早,有许多富有旅游、文化、科教、修学等价值的古城堡。西班牙把古城堡改造成饭店或旅馆,用于开展旅游活动。主要农业旅游产品有城堡出租、山地度假、农业观光等,开展登山、徒步、骑马、滑翔等活动项目。20世纪70年代,日本农业旅游产品由最早的观光农业园逐步演变为度假、休闲农场、“农家乐”等。90年代后,再进一步发展成为田园观光、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农耕体验等多功能格局,开发各种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项目,主要有观光农园、教育农园、“农家乐”、农业公园等类型,通过结合农耕体验、田园风光、农村环境等,为游客提供观光、品尝、体验、健身、教育、购物等多种服务。
2.2国外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经验
国外的农业旅游经历4个发展阶段。注重多元化开发,满足多层次市场需求。国外农业旅游项目并不是单独开展,而是多方融合和互相促进的。由于资源条件、经济基础等不同,各国形成了不同特色的产品模式,既有传统的休闲观光,又有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等。注重发掘和保持乡村文化内涵。国外开发农业旅游产品时,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将传统民族文化、乡土风情、民俗等乡村文化与农业景观相结合,满足游客的文化旅游需求,提升产品档次。注重保持农业环境的原真性。国外在开发农业旅游产品时,特别注重不破坏农业自然和人文环境,尽量保持其原始状态。日本重视在原有的一些遗址上进行复原和整修,成为乡土式的综合博物馆。注重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国外开发农业旅游产品时,根据当地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创新方式,进一步挖掘特点,吸引游客。注重创新营销方式。国外开发农业旅游产品时都通过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在营销手段上加强创新,特别是网上预订系统比较完善,游客可直接在网上预订行程。
3中国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资源丰富,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具有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中国农业旅游先后经历了萌芽时期、发展初期、蓬勃发展期3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旅游发展非常迅速,出现了一大批乡村旅游地与乡村旅游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农业旅游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良好,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农业旅游产品体系。“农家乐”。“农家乐”是中国农业旅游最主要的产品形式,主要特点是游客参与性较强,一般在城市郊区,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娱乐、休闲、体验、餐饮等,以北京的民俗村和成都的“农家乐”最为典型。农业观光园。主要特点是开发层次较低,以农业生产为主要功能,附加旅游观光功能。典型的有北京的锦绣大地、珠海的高科技农业观光园等。农业新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一些村落提供了独特发展模式,也演变成了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旅游产品。如江苏的华西村、河南的、浙江的腾头村等,都是具有一定特色的发展模式。古乡镇和村落。主要是依托当地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开展旅游观光和文化体验旅游。如江苏的周庄、同里等古镇和安徽的西递、宏村等古村落。旅游景区型。主要依托旅游景区,通过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结合农业旅游资源来吸引游客。民族民俗村落。主要以独特的民族民风民俗为特色开发,使游客体验到当地民族民俗特征和乡土风情。
4国外开发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4.1开发多元化的农业旅游产品
国外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的最大特点就是根据游客的需求,设计内容多元化、融多样性于一体的产品类型。如欧洲国家的农业旅游以“农场旅馆”为主,还提供赛马、狩猎、钓鱼等活动项目。日本农业旅游产品集观光度假、休闲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中国农业旅游产品的类型和功能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多样的旅游消费需求。农业旅游的本质在于体验,开发农业旅游产品除满足游客的观光休闲需求外,还要在内容形式上创新和多样化,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体系,逐步开发农村运动产品、露营地产品、康体养生产品等新项目,通过以参观、参与、购物和游玩为主要内容来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需求,进一步拓展农业旅游产品的外延。
4.2开发特色品牌的农业旅游产品
国外在开发农业旅游产品时,注重产品差异性,提炼自己的特色优势。如法国发展各具特色的农场,新加坡注重打造高科技农业,荷兰大力发展花卉旅游业等。旅游产品只有满足市场需求,才会有持久的市场生命力。农业旅游发展只有走特色化、品牌化道路,才能增强旅游吸引力。各地农业旅游产品开发应强调地方差异性,充分体现和突出当地的农业自然景观和农业产业特色。如沿海村镇可充分利用自身的自然优势,打造“近海乡村游”特色产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可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文化乡村游”产品;森林资源及农业种植成规模的乡村则可侧重发展“生态乡村游”产品;民族民俗文化深厚的地区可深入挖掘当地的民风、民俗,打造“民俗乡村游”产品。
4.3开发富有文化内涵的农业旅游产品
国外开发农业旅游产品时,注重突出文化内涵来吸引众多游客前去体验。中国现阶段的农业旅游产品中,大部分缺乏文化底蕴,层次较低,结构雷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积累了深厚的农耕文化。发展农业旅游不能仅以自然景观、田园风光等作为吸引物,还必须充分挖掘悠久的历史农耕文化。在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民族文化、农业文化、民俗文化与旅游项目相结合,开发有文化内涵的农业旅游产品。如在建筑形式、设施设备方面,按照当地民族习俗,保留原始民居,建筑结构设计着重原真性;在餐饮产品方面,可以用当地独有的原料或烹制方法制作餐饮产品;在游乐项目方面,开发农耕体验、节庆体验、竞技参与、民俗体验等项目,满足游客亲身体验和文化需求。
4.4创新农业旅游产品营销结构
国外十分注重对农业旅游产品的营销,采取多样的营销模式,加强与行业组织合作,做好整体形象宣传,扩大营销的层面和影响力。如法国建立了“欢迎莅临农场”的组织网络,大力宣传农业旅游。韩国农林部推广的“绿色农村体验村庄”项目也是对韩国农业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中国农业旅游往往重开发而轻营销,营销手段单一,因此,有必要大力宣传和推销农业旅游产品,增加农业旅游的影响力。除通过电视、杂志、广告等传统营销方式外,还应大量采用新型的营销方式,如通过网络、微信、微博等进行推广宣传,特别要加强农业旅游网站建设,完善各项资源、线路、产品介绍,还要有信息查询、预订等功能。另外,还要加强节庆营销创新,通过挖掘传统文化、民族民俗等文化特色,设计特色主题节庆营销活动,打造品牌形象。
4.5加强人文资源和自然环境保护
篇5
关键词: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
生态农业旅游是指将传统的农业旅游与生态学结合起来,在传统农业旅游区实行可持续的、集约型的农业旅游发展方式。江苏省的农业生态旅游集特色农业资源、地方文化劳动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探索出一条有利于优化我国农业旅游结构、有利于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水平、有利于保护农业环境的生态产业链道路。
一、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的影响因素
农业生态旅游中影响生态产业链建设的因素有三方面:农业产业文化、农业规模建设以及农业特色内容。农业产业文化的内容是地方农业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受历史因素和地理位置影响,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风俗,这对于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游客来讲,具有神秘的吸引力,其独特的文化,带给游客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是维系地方农业生态旅游的支柱。实际上,农业产业文化被认为是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的精神内涵,只有重视发扬特色农业产业文化,才能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内在。具体来说,农业产业文化包括劳作环境、耕种模式、劳动工具、劳动产品、地方的生活习俗文化等。[1]因此,农业产业文化在灵魂上影响着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建设,是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的重点。农业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生态产业链建设的另一影响因素。首先,农业生态旅游应该呈现规模化特征,表现在某一地区的农业旅游产业链囊括吃、住、行一系列接待服务,这是在服务上的规模化。[2]其次,田园景观的规模化,多数游客参观农业地区,都希望深入农业耕作、农产品加工的环节,而非浮于表面的参观,更多的是参与其中,因此,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规模化,既是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的影响因素,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建设农业生态旅游中的生态产业链,实际上就是将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将农业的生态性展现给游客。因此,农业旅游的内容应体现出地方农业生态旅游区的发展特色,将农业生态旅游进一步升级为农业生态产业链,包括地方生态农业的特色产品、特色经营模式、特色游客体验等。[3]总而言之,“与众不同”是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的优势所在,满足游客的好奇、吸引游客的兴趣,是农业旅游特色内容的目的所在,也是实现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与生态产业链建设的重要因素。
二、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构成
农业生态旅游要想进一步扩大市场、升级到生态产业链,离不开农业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以及农业生态旅游的营销。
(一)基础——农业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
农业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是建设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基础。农业生态旅游产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农业生态旅游景观的开发,农业生态旅游景观能够为游客提供全新的休闲娱乐场所,能够帮助都市人融入自然、体会自然,此外,还能够提高农业生态景观园区的经济效益,提高其园区景观利用率,实现农业生态园区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赢,符合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建设初衷。(2)农业生态旅游园区的开发,所谓农业生态旅游园区则更偏向于农业的劳作过程,更注重游客农业劳动方面的参与和体验,为现代人感受农业提供了机会,在此过程中,还能够激发现代人对农业生产的热爱,并唤起游客保护生态、保护土地的意识。[4]
(二)核心——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
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是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构建核心。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丰富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多种多样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可吸引来自全球各地的旅客,另一方面,独特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可提升地方农业生态旅游的影响力和市场形象。以江苏省苏北地区的农业生态旅游为例,为增加农业生态旅游项目、达到生态产业链建设的规模,该地针对农业的互动项目建设了花卉观赏、游船垂钓、采摘果实等项目,[5]此外,在人文项目方面,苏北地区依托当地特有的产业文化,进行文化要素方面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如乡村艺术节、旅游纪念日等等。
(三)推广——农业生态旅游的营销
在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和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两方面,不同地区依托自身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都进行了广泛的尝试与深度创新,但脱离了大范围的营销推广仍达不到预期的产业链规模,因此,推广对于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建设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连接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与游客的桥梁。传统农业旅游宣传方式以旅游交易会、农业风光图片、新闻媒体等为主,而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农业生态旅游的宣传途径十分丰富,如何利用好广泛的媒体资源,增加当地农业生态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避免酒香难出深巷,至关重要。为扩大农业生态旅游的规模、吸引更多旅客,今后的农业生态旅游可加强网络营销、微平台营销等方面推广力度,更好地促进农业生态产业链发展。[6]
三、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关键
通过与城市旅游、自然景观游览等产业相比,不难发现,我国的农业生态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业生态旅游中的生态产业链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地方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建设必须有法可依、法度完善。首先,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而对农业资源的无度开采,则有违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建设理念,无异于杀鸡取卵。其次,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不仅能够在理念上指导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还能在实践上规范其建设工作,一方面,通过法律法规严格划分了农业生态旅游用地和农业生产用地,在保障基本农业生产劳动情况下,开发农业生态旅游业,另一方面,通过法律法规能够有效限制每一季度前来旅游的游客,地方农业生态旅游区的承载力有限,普遍为其生态容量的30%-50%,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前去旅游的游客也呈翻倍趋势,表1为2015年江苏省三大区域的综合经济情况统计。由表可知,仅江苏一省的旅游业产值即可达到1400亿元以上的规模,全国的旅游人口、旅游产值可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协调好各部门的工作势在必行,必须为保护农业生态发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保证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工作开展地更好更有序。
(二)深化农业生态旅游与生态产业链的融合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的内在要求,二者的有效融合必不可少,在融合过程中,地方政府可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在政策和方向上给予生态产业链建设帮助,具体实施则由农民合作社、社会团体或个人、民营企业等多种主体积极参与,在发展模式上吸纳了新鲜血液,有所创新和突破(见图1)。由于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社会关联度大、产业投资规模大和收益期长的特点,政府需要简政放权,调动市场的参与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吸纳社会资金、转移生态产业链建设风险,如开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合作社、建设互质的经济联合组织等等。总之,鼓励国有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广泛参与是建设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农业产业链的关键之一。[8]
(三)建设区域内生态旅游产业联盟
根据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的特点,笔者提出建设区域内生态旅游产业联盟的建议,一方面,每一地区的特色农业旅游既是其优势,也是发展瓶颈,任何一个农业生态旅游景区仅凭一招鲜是难以吃遍天的,只有优化区域内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配置,才能实现互相取长补短、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地方可依托自身的优势,集中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生态产业链的某一环节,不同地区之间形成环节对接,提高区域的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效率。[9]总而言之,建设农业生态旅游联盟,其目的都在于为游客提供更好的农业生态旅游体验,同时扩大生态产业链的经营规模,增加区域的旅游效益。
四、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对策
(一)保护生态,夯实生态产业链基础
首先,江苏省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承载力有限,且江苏省是国内旅游热点地区,因此,在农业生态产业链建设过程中切忌求成,要严格遵循生态环境保护原则、遵循“保护大于开发”的原则,在农业生态环境可承受范围内,开发多种旅游项目和旅游内容,做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不误。其次,要对已经污染的农业环境资源进行及时的修整和治理,彻底改变不科学的耕作方式和破坏性的农业旅游服务,为实现地方可持续发展不断努力,夯实生态产业链建设基础。总之,加大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范围,清除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劳动方式,是江苏省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态产业链的根本,是构建长期有效农业生态旅游机制的基础。[10]
(二)农业为本,展示江苏农业特色
与普通的自然景观观光和人文古迹游览不同,农业生态旅游的根本在于农业,无论是道路的设计还是项目的规划,以及旅游时间的开放,都是围绕着当地农业特点进行的。江苏省地处中国南部,一年四季都有不同农作物的耕种,在地势地貌方面,江苏省苏南、苏北地区差异较大,既有平原又有山地,可开发的农业旅游项目种类丰富。此外,江苏省的农作物丰富,丰富的地面作物以及水资源作物都称为建设该地区农业生产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优势。因此,展示江苏农业特色、以农业发展为本,是建设并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总体思路,要本着“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项目的开发和旅游内容的设计,兼顾经济收益同时,更多关注农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展现当地的天然本色,真正做到人与农业、与自然的深度融合。
(三)文化指向,重视地方农业文明建设
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的居民、同时也赋予了一方的农业资源,江苏省的农业除了拥有美丽的农业旅游风光之外,还蕴藏了深厚的文化资源。在江苏省生态产业链建设过程中,可充分发挥这种文化特色,给游客带来前所未有的旅游体验,如临水而建的农民住宅、呈梯田状的耕种土地、独特的茶叶种植与采摘、充满神秘色彩的风水池,这些都是江苏省地方农业生态旅游的乡土文化景观,除此之外,一些农业方面的技艺也是生态产业链建设的瑰宝,如地方菜品的烹调、关于农业的民歌民俗等等。总之,这些实物或非实物的文化遗产,可以称为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建设的优势,在发扬地方文化资源的同时,提高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的知名度。
(四)农民主体,增加江苏农民收益
江苏省建设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目的在于发展农业、造福农民。实际上,单一的农业生产为农民带来的利益是有限的,大力开发农业副业和以农业为依托的旅游业,是增加农业收入的必经之路。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农民的参与是提高农业生态旅游效率的重要因素。首先,开发农业资源需要农民的支持,农民是农业最原始的接触者,能够给游客带来最完整的旅游体验。其次,以农民充当服务人员,解决了当地农业服务短缺的情况,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态发展。最后,农民也是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的参与者,可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他们的智慧带动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总而言之,只有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以农民为主体并增加其经济收益,才能提高农民的农业生态旅游参与度,提高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建设效率、完善其建设模式。
五、结语
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建设受到农业产业文化、农业产业项目及农业产业内容三方面的影响,在建设农业生态产业链过程中,要兼顾产品开发、项目建设和营销推广几个方面,简而言之,既要关注农业生态旅游的硬件构成,也要不断推进其软件实力。在未来的农业生态旅游生态产业链建设方面,法律法规制度上的完善必不可少,农业生态旅游与生态产业链也应不断深化,而行之有效的途径则是建立起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区域农业生态旅游产业联盟。最后,江苏省的农业生态产业链建设,一方面要立足生态、发展农业,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农民为本,在发展农业产业链同时,重视文化指向,总之,双管齐下,实物与非实物的农业资源都作为农业生态产业链建设的优势不断开发应用。
参考文献
[1]白延飞,等.江苏省农业旅游中的生态保护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32):11406-11408.
[2]魏玲丽.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研究[J].农村经济,2015(10):84-88.
[3]何海真.基于产业链延伸与融合的江苏休闲农业星级企业产品开发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4]吴晓妍.南京市农业旅游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
[5]宋立.基于生态循环理论的城市水休闲旅游规划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2.
[6]张翼.江苏省“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
[7]刘航.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农业旅游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8]徐胜.江苏省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及规划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篇6
建设现代农业为旅游休闲农业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目前我国农业旅游功能实现大发展的时机已经来临:(一)城市化的加快带来了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加和对自然.环境的疏远,使得人们产生了暂时逃离单调紧张的城市生活的愿望。而乡村地区一般具有新鲜的空气、纯净的水、绿色的景观,并能够
为户外活动提供充足的空间,是城市居民亲近自然、回归田园的理想场所。(二)乡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村村通路、家家通电,电信覆盖到乡村,为旅游休闲农业的开发提供了基本条件。(三)国家推进“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战略,特别是适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为解决“三农”问题制定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时间表,旅游休闲农业将迎来千载难逢的政策机遇。
但是,“机遇”不等于“蛮干”和“盲目”。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特别是市场机制的作用绝对不可忽视。农业旅游的容量不是无限的,超出市场内在的容量值就会弱化其市场价值,造成边际效益递减。目前各地旅游休闲农业存在着一种一哄而上、遍地开花的趋势,而一旦旅游农业的市场供给超出需求,无论是农民的个人投资还是集体投资,都难有良好的收益,进而将会严重挫伤投资者、经营者的积极性。发展旅游休闲农业,应综合考量当地的自然和文化特性,科学判断市场的需求规模和发展趋势,量力而行,有序推进,逐步完善,坚决避免一哄而上、急于求成的无序、盲目发展。
二、“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旅游休闲农业的发展初期,政府介入很少,旅游休闲农业的产品也随着市场的演变自生自灭。旅游业自身的行业特征和国外发展实践表明,旅游业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的特殊产业类型。忽视政府的作用,或者说政府不去主动介入、放任自流的做法,是一种政府失职的行为。但完全依靠政府财政支持旅游休闲农业的发展也行不通,毕竟,政府财政的主要职能是保障社会公平、提供非盈利性的公共产品。旅游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产业进入市场,在其发展中应当处理好市场运作与政府监管的关系,政府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
政府的主要作用应在于:通过宣传发动,促进思想认识上的统一,调动包括农民、社区、基层组织在发展旅游休闲农业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真做好旅游资源的调查和评估,掌握可用干农业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找到本地旅游休闲农业的特色和核心吸引力;综合评估旅游休闲农业的目标市场,围绕主要目标市场的需求,结合本地的资源特色,规划、设计和开发旅游休闲农业的辅助产品,使农业旅游的内容逐步丰富完善;为有条件的地区制定专门的旅游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用规划来指导农业旅游的开发工作;组建旅游休闲农业的营销和服务网络,依托各地的政府网络和旅游网开展运营,通过政府主导营销的方式,解决农业旅游小规模、分散化的营销瓶颈问题。
三、“农业旅游休闲功能开发”与“生态和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
有观点认为,发展旅游休闲农业将对当地造成较大的文化冲击,破坏传统的乡村文化。同时,游客的大量涌入也将对旅游地的生态系统、古建筑等历史遗产造成破坏。但国外的很多研究案例表明的情况与上述判断相反:在农业旅游开发之前,乡村社区的一些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传承很少为人所知,处于逐步衰微的状态,有序的农业旅游不仅没有破坏乡村的生态系统、独特文化,而且在保持生态环境、发掘乡村文化上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开发农业旅游,通过发掘、包装和宣传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提高了乡村的知名度,复兴了乡村社区的自豪感,增强了居民对当地资源的重视程度,积累了保护环境、传播文化的资金储备。事实证明,在开发旅游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当地政府、群众和经营者总是会逐渐认识到乡村文化和历史遗产的重要意义,可以说宣传生态和文化资源最好的方法即是让它成为农业旅游项目的组成部分。
结合我国旅游休闲农业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的现实,仍要高度警惕早期的破坏性开发行为。在旅游休闲农业的开发过程中,特别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坚持开发利用和保护建设并行不悖、互相促进的原则,既要重视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更要加强资源的合理保护,还要整理和挖掘乡村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为游客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发挥旅游休闲农业的教育和文化传承功能。
四、“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之间的关系
在一些地方发展旅游休闲农业的过程中,由于农户分散经营,投资主体多元化,极易造成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具体表现在:一是公共资源利用无度;二是公共秩序混沌失序;三是公共福利供给短缺。例如:文化传承问题——一些地区发展中,由于社区成员缺乏责任感,导致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地域文化被外界同化,并逐渐流失;品牌维护问题——在旅游休闲农业开发过程中,一些地方的经营者受到利益驱动,致使拉客、宰客现象不断,同时由于过度商业化的开发,亦导致农村的自然属性大大降低。这都会造成旅游休闲农业的重要竞争资本——公共品牌受损,使得整体品牌的成长和发展遭遇障碍。
正确处理好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关系,避免公地利用矛盾的进一步恶化,需要当地政府、地方群众组织做出不懈的努力:一是要制定统一的规则、建立明确的制度,以此限制个体利益的不当膨胀
,杜绝个体农户的失范行为;二是要加强宣传引导,教育农户自觉维护、珍视地区旅游品牌,广泛树立公平竞争意识、自强自立意识、环境保护意识、文化传承意识、优质服务意识。唯有如此,才能促进社区成员的互利共赢,才能在保障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实现个体利益。
五、“宣传造势力度”与“实际接待承载能力”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一些分户经营的农业观光休闲区域,宣传造势与实际接待承载能力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这些地方的实际接待能力取决于每家每户的投资规模,如果在旅游休闲农业的开发初期,不做广泛的宣传,就不能产生轰动的效应,也就无法有效地拉动市场。对于分散经营的农户来说,没有游客也就没有了效益,从而易于失去信心
篇7
[关键词]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策略;发展前景
休闲农业旅游是指将农村田园风景、自然生态资源等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和开发利用,并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当地特色文化和乡间生生活,提供给人们一个体验休闲生活状态的农业发展形式。由于我国的休闲农业旅游起步晚,相关的旅游业经营模式不够成熟完善,这很大程度限制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进步。但休闲农业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规划设计生态化的旅游产业不仅可以提高当地人们的经济水平,还能带动了农业的新一轮改革,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发展休闲农业旅游面临的问题
1.1休闲农业旅游经营模式比较分散
我国许多大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主要的经营模式为小农经济。目前乡村的休闲农业旅游以自发、分散的小农、个体、私营等经营为主,这种原生态的经营模式对客户有较大的吸引力;但由于分散的个体经营模式,缺乏科学管理和整体营销的理念,很难形成品牌性的产业。这很大程度限制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1.2休闲农业旅游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
在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是一个很严重的现象。由于国内农业旅游产品个性化不明显,经营模式单一,缺乏整体规划和全局发展观念。这导致农业旅游产业现有的环境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不但不能推动当地农业产业的稳健发展,还会使当地的经济水平倒退。应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对休闲农业旅游产业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加大对农业旅游的管理力度,引导农业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1.3休闲农业旅游行业经营管理水平低
在休闲农业旅游的经营过程中,传统的经营理念显得十分的陈旧和落后,无法给城市旅游者带来更好的乡村生活体验;且从事休闲农业旅游的管理工作的基本都是当地的百姓,不会通过研究把握旅游者的消费心理进行产业规划。许多农户对当地旅游行业的宣传力度也十分有限,没有形成系统规模化的营销手段,限制了休闲农业旅游更好更快的发展。
2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发展策略
2.1发展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
将休闲农业旅游产业进行特色化,提升本地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首先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能根据当地特色的文化对休闲农业旅游进行规划设计,开展一系列的创意性旅游活动,提高当地农业旅游的文化内涵;其次,当地特有的文化遗产是开展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的重要前提,要把握当地的文化积累对旅游产业进行创新,将文化底蕴和旅游产业业进行完美的融合;为了确保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应加大对当地产业人力、物力相关的投入力度,对乡村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的调整翻新,改善旅游区的生活环境。
2.2推动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生态化
休闲农业旅游是以乡村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型产业,生态环境是农业旅游的生存之本,如何保护乡村生态系统是个引人思考的问题。应将休闲农业旅游领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保护好当地丰富的原生态资源为前提下去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同时要规范休闲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提高城市旅游者的消费体验,将农业旅游进行品牌化,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旅游系统,推动当地农业更迅速的发展。
2.3改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体验感
对于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来说,当地旅游业不仅仅是提品的地方,它更多是提供了一个给旅游者行进消费的平台。城市旅游者可以根据自己对特色文化的喜好去进行消费购物,这需要我们将旅游产业特色和旅游者的心理特性进行结合设计,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休闲农业旅游体验。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设计应该实现人与自然、文化科学的完美融合,实行生态化旅游产业,具体的设计方向应使旅游者在城市和农村两种文化差异中获取美好的乡村风情体验。让旅游者全面享受乡间生活带来的惬意体验,获得难以忘怀的经历和回忆内容。同时当地老百姓也能从可持续发展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中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推动农业的良性发展。
3总结
在当代,人们渴求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休闲农业旅游迎合了人类亲近绿色环保生活的高品质心理特征。绿色旅游是一种时尚的消费模式,这是现代人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水平的产物,它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潮流模式。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业,可以在扩展旅游者休闲度假空间选择的同时,将乡村特有的农业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收益。发展农业旅游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使农业的总体经济效益达到最大,走向多元化发展模式;同时现代的农业科技知识也得到了广泛科普,实现了互赢互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青,单福彬.乡村旅游目的的地方品牌价值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4(23).
[2]杨伊侬.休闲农业旅游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以广东为例[J].中国商贸,2014(07).
篇8
这里,我们就以郑州市二七区的樱桃沟景区为例,来分析、研究促进郑州市创意农业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策略问题。
1 郑州市樱桃沟景区的发展现状
樱桃沟景区位于郑州市西南部,距市区10公里。景区沟壑纵横、湖泊交错、植被茂盛,极具田园风光。景区以樱桃沟、钓鱼沟为中心,遍植樱桃6000多亩。这里产出的樱桃粒大肉厚、味甘津甜,是“郑州十大历史名产”之一。百里樱桃沟,还夹杂生产梨、葡萄、杏、石榴等小杂果,素有“中原杂果基地”的美誉。这里地热资源较为丰富,热带罗非鱼能在这里自然生长,垂钓、烧烤,“烤鱼沟”由此得名。核心景区还分布着金水河源头、龙池、樱桃古树园等自然景观;保留着百年天井院、千年奶奶庙、10万年前郑州“老土著”遗址等人文景观。便利的交通、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为都市民众近郊观光、采摘休闲游提供了便利。随着交通环境的改善,河南省定向运动基地、郑汴国际马拉松训练基地、郑州市科普实践基地等一大批省、市级多功能训练基地也都逐渐落户这里。
2006年后,这里城郊农业休闲游初具规模,知名度和影响力日渐提高。2009年后,景区的主要打造目标是:郑州市近郊以樱桃观光、樱桃采摘、樱桃节庆为主题特色,辅助乡村休闲、餐饮、拓展训练、人文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旅游休闲胜地,逐渐成为郑州市农业文化旅游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2012年,景区全年接待游客164万余人次,旅游收入达到7795万元。2014年,景区已达到日承载量6万人的规模,瞬时承载量能达到1.8万人。
2 创意农业文化旅游的发展途径选择
文化创意产业,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是指依靠创意人类的智慧和技能,借助于科技手段对所关注的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再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应用,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较高就业潜力的产业。创意文化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个方面内容。其一经兴起,很快成为发达国家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新的引擎,也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转型、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创意旅游即是借鉴文化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原有旅游资源,创新出旅游产品、锻造新的旅游产业链,最终达到实现传统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的目的。文化蕴涵有以下几个特点。强调对各类资源的多维化整合与再创新;强调旅游产业链的拓展和再延伸;强调对旅游消费新潮流的引领和再塑造;强调区域旅游经济的整体定位和价值的大幅度提升。樱桃沟景区现有发展状况及旅游资源禀赋,比较适合都市近郊生态创意农业旅游模式。
2.1 确立创意农业文化旅游思想
创意农业是创意产业文化的重要分支之一。发展原理是借助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有效地将科技和文化的重要素融入到农业生产中,进一步拓展农业生产功能、整合资源,把传统农业发展为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化的现代新型农业。为此,樱桃沟景区可以根据辖区创意农业特色,确立发展都市近郊农业休闲旅游思想。首先,要主动与其它农业科研院所联动合作,加大创意农业科研投入,延长樱桃、葡萄及其它杂果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其次,利用国人农耕文化基因遗传、崇尚“天人合一”的田野生活理念,加强旅游商品的文化创意开发。重点引进具有艺术气息和美观的农业新品种,促进旅游产品多样化、特色化、精致化,提升辖区旅游品位。如:樱桃沙画、樱桃叶茶叶、树枝干工艺品,挖掘樱桃老树、古树文化。以满足人们求新求变、寻根问源、回归自然的传统生活理念。
2.2 纵深旅游产品开发
在发展创意农业大力发展参与性、互动性强的体验农业旅游同时,要考虑到旅游产品的纵深开发,即农业创意旅游副产品的深加工和旅游纪念品研发问题。这就要请进一批(或者建设)有研发实力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如:樱桃树的干、枝、叶、果功用加工;葡萄酒的研发;罗非鱼、大鲵等鱼类产品的包装出售及深加工;其它杂果的果脯制作等等。出于自然、无污染等理念,使这些“景区特产”变为游客必带的旅游纪念品。无论是“园区内企业间的合作,园区与园区间的互动,园区与景区间的联动,园区与商区间的辐射”,都要本着以景区发展为中心,科学规划、有序发展、团结协作、服务旅游的准则来协调发展。
2.3 创意景区文化建设
景区在搞好企业自身文化建设的同时,还要搞好其它生态文化的保护和开发问题。和高校及其他相关文化单位合作,加大投入,加强对景区历史文化遗存的挖掘与整理工作。理清景区影调、碳晶画等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脉络;挖掘、宣传辖区老奶奶庙、张也林故居等历史文化遗存的历史功用;科学发展,做大辖区古玩城、郑商瓷、快乐星球的文化品牌。在创意新型文化旅游品牌时要接地气,注意创意和古为今用。
例如,创意传统象棋文化游乐园就是一个好的项目。郑州地处中原,以象棋为首的棋类文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马走日、象走田,车走直路、炮翻山,小卒一去不复返,将军九宫绕圈转,……”,这样的象棋顺口溜,在中原地区的大人、小孩都能哼上几句。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休闲空间急剧萎缩,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街头巷尾、公园凉亭象棋厮杀的热闹场景已很少看见。不是人们不想下棋休闲,实在是没有空间和时间。在景区开发传统象棋文化游乐园,可以给休闲的人们一个切磋棋艺的机会和平台。可以设置象棋文化入门讲座平台,让人们了解象棋文化,或提高技艺;可以设置常规的棋桌供老人静静的对弈;可以设置电脑,让年轻人在网络上实行远程对抗,或者人机对抗;可以创意象棋子,让孩子们当做碰碰球去玩;可以设置小型擂台赛,让行家好手擂台争胜等等。象棋文化亦雅亦俗,少了围观群众的你喊我叫,少了双方支招棋迷的脖粗脸红,仿佛少了象棋智力军演的魅力。一个好的文化创意品牌,往往能让游客留恋往返,能让游客回味无穷。
2.4 延伸旅游产业“空间链”
郑州有不少优质的农业旅游资源和产品。如惠济区大的黄河故马拉湾冲浪、荷塘垂钓、黄河观光、瓜果采摘等多种农业旅游品牌;郑东新区的郑州绿博园、中牟弘亿国际农业庄园等。这些强有力竞争对手,去反对它、排除他,但在我看来,这些华丽的嫁衣在美扮主人的同时,也会照亮旁边的观众。换句话说,他们招引来的那些蜂蝶,也会有意无意地误入到我们的“花丛”中。怎样延伸旅游产业“空间链”、跨越区域界线联动发展,是摆在旅游管理和策划者的又一重要课题。
3 樱桃沟景区创意农业旅游的发展策略
3.1 坚持以樱桃为代表的农业旅游特色
首先,坚持景区主要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色。特色是生产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如果把景区比作一个人,企业特色就好比一个人的个性,没个性的人成不了大事;如果把企业比作山岳,企业特色就好比山岳的主峰,没有突出个性的山峰,那么这个山岳肯定出不了名。樱桃沟景区要不要改名的问题,历来有争议。有人认为,景区名字单一、俗气。理由是:樱桃季节性强,花期、果期都很短,造成景区淡季过长;郑州周围区县樱桃也很多,导致旅游产品无特色。调查认为,更改景区名字实无必要。因为樱桃是樱桃沟的特色,这里种植樱桃历史长,面积大。尤其是近几年经过科技培育,其果形、果质口味与其他区域已有较大区别,同时,也带动了其他杂果类农业旅游品种的开发和跟进。因此,要坚信樱桃沟的樱桃产品与其它区域樱桃的优越性。其次,地理位置具有优越性。对人口日益膨胀的都市郑州来讲,樱桃沟地理位置相对于其它区域而言,更为便利。另外,沟壑纵横,水域丰沛,其它杂果品农业类旅游品种开发也方兴未艾。丰富的采摘品种,便于留住游客,拉长旅游时间。因此,要坚信景区的独特吸引力。
3.2 创意樱桃农业文化
如果说坚信特色是景区发展的凝聚力和企业自信的话,那么特色科技创新就是企业的生命力源泉。创新樱桃品种。运用科技攻关,改良、升级樱桃品种,如早大果、红灯等,保持旅游产品的及时更新,保持旅游产品对市场长期吸引力。创意樱桃文化。从艺术角度挖掘樱桃沙画、树干、树枝工艺品,挖掘樱桃老树、古树文化。可以深入文艺院所,邀请艺术家、学生去写生、创作、创意。纵深樱桃产品产业链。从茶艺、养生学角度开发樱桃叶茶叶、樱桃汁液;樱桃树下,路旁的亭舍都可以安排樱桃深加工产品、茶艺摊点,供游客了解樱桃文化、茶文化;以拉长游客观光时间。
3.3 拓展其它旅游产品更新,实现联动发展
增设旅游产品品种。把沟壑拓展成荷塘、鱼池,打莲文化观光旅游牌。夏天可以观荷花、采莲蓬、垂钓,冬天可以品尝精美的或者叫做美味的莲藕食品。也学习鄢陵经验,在樱桃沟周边地区大胆开发花卉园区,凭着地理、人和优势,既可以四季观赏,又可以供应偌大的郑州商贸市场。这样,景区可以形成“红樱桃闹春、粉荷花映夏、紫葡萄收秋、鲜百花暖冬、旺四季垂钓、烤鱼沟尝鲜、丘陵地拓展等”产品多样化、时间常态化、空间立体化,四节旅游无淡季的兴盛局面。
3.4 有特色地升级、完善景区基础设施
根据旅游 “吃、住、行、游、购、娱” 六要素对旅游企业的具体要求,主条对照,升级、完善景区基础设施,以达到3A级、4A级景区的相应标准。关键是道路交通问题。保障道路畅通,要具体到次干道。主次干道要有明确的指示标牌,路名要有创意。应结合景区产品和环境,达到融入地域环境、宣传景区产品的功效,如:樱花大道;红樱桃路;白樱桃路;白葡萄路;紫葡萄路等。厕所问题,小问题、天大事。不能因景区松散,让游客随地大小便,要完善、解决公厕问题,实现文明旅游。
篇9
关键词:旅游业;相关产业;相关部门;产业融合
从事物相互关联的哲学观来看,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行业,广泛涉及多行业、多部门,仅靠旅游行业、旅游部门单方面发展难以达到规模效应。发展旅游这一战略性的支柱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坚持“大旅游”观念,具有“大产业意识”,把旅游开发放在综合配置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的宏观范围去考虑,把旅游业的发展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去统筹规划,注重区域旅游产业融合(包括旅游产业的纵向融合和横向融合),构建“大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从研究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相关部门(如农业、工业、商业、交通、城建、文化、教育等)的互动关系入手,探讨产业融合与产业调整的途径,构建地区发展旅游支柱产业的支撑体系,拓展旅游业的发展空间,形成一个以旅游业为龙头的产业链与产业群体。
从事物相互关联的哲学观分析旅游业发展,我们可以洞悉并把握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密切关系,研究探索和有效实施产业互动、融合的途径与对策。
一、旅游业与农业的互动与融合
1、旅游业对农业的拉动作用。发展旅游业对解决“三农”问题贡献很大,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促进农民就业和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环境的优化,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第一、第三产业的良好结合;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促进农产品附加值的增加;有利于农业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2、农业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农业可为旅游业输送绿色农产品,可为旅游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丰富和充实现代旅游业的内涵;可为旅游者提供回归自然、体验文化的旅游产品。
3、旅游业和农业的互动与融合途径。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与乡村旅游,开发观光(旅游)农业与“农家乐”等旅游、休闲项目,建设观光农业园区,开发丰富多彩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建设旅游餐饮原料生产基地,打造旅游食品供应产业链;建立地方旅游农业产业集群,增强旅游农业的竞争力。
二、旅游业和工业的互动与融合
1、旅游业对工业的拉动作用。旅游业的发展为工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前景;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某些工业的附加值;旅游业的发展扩展了工业的宣传和营销渠道,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工业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工业提供了旅游业发展所需的产品,满足了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工业的发展扩大了旅游业的范畴,丰富和充实现代旅游业的内涵;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资。
3、旅游业与工业融合的途径。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建立工业旅游观光点;建立传统手工业作坊旅游区;建立旅游商品生产基地;生产为旅游业服务的工业用品。
三、旅游业和商业的互动与融合
1、旅游业对商业的拉动作用。旅游业可带动商业的发展和繁荣;旅游业发展可提升商业服务人员的素质。
2、商业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商业的发展拓宽了旅游业的范畴,丰富和充实现代旅游业的内涵;商业的繁荣可提高旅游城市知名度和提升城市形象。
3、旅游业与商业的融合途径。树立商旅融合的观念;将商务活动与旅游活动有机结合;建立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在旅游景区和旅游城市不断完善商业服务网点,大力发展商务旅游与购物旅游。
四、旅游业和交通运输业的互动与融合
1、旅游业对交通运输业的拉动作用。旅游发展促进交通体系的超前发展,对现代交通业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需求动力;刺激了交通运输种类需求;提高了交通运输服务水平。
2、交通运输业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交通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运输业为现代旅游业提供了强大的供给推力;交通运输业发展能促进国际和国内旅游的全面发展,使旅游成为人民生活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3、旅游业与交通运输业融合的途径。以市场为导向,做好旅游交通规划,实施交通融入战略;建设“绿色交通”“景观交通”,凸显交通景观价值;交通运输工具与旅游有机结合,体现交通的旅游文化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如2006年7月1日开通的青藏列车的车厢内的装饰洋溢着浓郁的藏族文化风情)和时代特色;优化交通旅游线路和交通时刻表,与旅游有机对接;衍生开发交通旅游产品。
五、旅游业和城市建设的互动与融合
1、旅游业对城市建设的推动作用。旅游业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建设的步伐;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城市功能的充分发挥和个性特色的形成;旅游业的发展改善了城市投资环境,使城市建设有较雄厚的财力保证和更高的美誉度。
2、城市建设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城市完善的配套设施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城市发展水平影响和制约着城市旅游业发展;城市建设极大地增强了旅游效应;城市的发展促进了旅游规划与开发。
3、旅游与城市建设的融合途径。实施城市建设与旅游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善城市旅游环境,大力发展城市旅游;将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有机结合;用旅游文化包装城市、提升城市,塑造旅游城市文明形象,增强城市的旅游魅力。
六、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互动与融合
1、文化对旅游的促进作用。文化是旅游的内涵与灵魂,能提升旅游资源的品位与魅力;文化能打造旅游品牌,提高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文化带给旅游者较高的审美体验;文化发掘为旅游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文化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旅游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旅游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旅游是文化开发的有效载体;旅游促进文化或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旅游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有效形式;旅游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保存。
篇10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对旅游新的需求,农业旅游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满足周边城市居民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的一种旅游方式。由于陕西省农业旅游活动是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下,自发发展起来的,就必然存在诸如旅游产品的结构层次低、杂乱无序等问题。但陕西省农业旅游的资源优势突出,因此,陕西省进一步发展农业旅游,需要在整体的规划布局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农业旅游;规划;陕西省;总体格局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拥有较好生态环境的农村和特色农业已成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载体,各种城郊休闲游、乡村旅游、“农家乐”旅游将农业和农村融入了现代旅游大潮之中,农业作为一个现代旅游目的地,接纳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陕西省自然条件地域差异大,农业地域特点鲜明,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及陕南秦巴山区的农业发展条件各不相同,农业旅游资源特点突出,农业民俗文化各具特色、种类齐全、风格迥异。如何规划和开发陕西丰厚的农业旅游资源已成为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民增收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发展现状
自农业旅游发展提出以来,陕西省农业旅游的类型逐步丰富,开发模式得到提升,农业旅游特征逐渐得到显现。
从空间分布上看,主要有三种类型区。一是景区边缘地区型:它主要是依托陕西一些风景名胜区发展起来的附属产品,是陕西最早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区,如临潼、华阴市等;二是都市郊区型:它主要是适应陕西省几个大城市居民日益渴望摆脱快节奏、过繁杂、甚喧嚣、多污染的城市环境的需求,利用城市郊区相对城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地缘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在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如杨凌;三是老少边贫地区型:它主要是近年来在国家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导下陆续发展起来的。
从旅游项目和活动类型看,基本形成三种类型。一是观光型:它主要是以观赏农村自然田园风光、现代“三高”农业园区、传统民居和民俗节庆活动为主题;二是参与型:它主要是采摘旅游、购物旅游和务农旅游,尤其是秋季采摘旅游在都市郊区最盛行,参加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影响面最广;三是度假型:它主要是到观光农园或农家“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休闲度假娱乐旅游,目前才刚刚开发。
从客源市场看,主要以国内市场,尤其是本地及周边都市团体游客为主,散客和国际游客少。受距离、价格、交通、信息、旅游地的接待条件和知名度等因素影响,参加这类特种旅游的散客和外地远程游客甚少。[1]
另外,生态农业开发模式、庭院经济开发模式、绿色产品开发模式、民俗文化开发模式成为陕西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模式;[2]乡村度假村、休闲农庄、高科技农业园区、观光农场、民俗文化村等旅游景观已经形成。农业旅游的发展拓宽了农民就业的渠道,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截止目前,陕西省已经建立了各级各类农业旅游景点近100个,并建立了西安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陕西苗木繁育中心、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3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年接待旅游者41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2亿多元,农业旅游相关产业收入达到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约100元,对农业旅游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陕西省农业旅游业缺乏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由于陕西省农业旅游活动是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下自发发展起来的,旅游产品的结构没有层次,显得杂乱;另外,农业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尤其是文化内涵的农业旅游产品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比如,陕北农家乐与关中农家乐经营主体都为一家一户的农民,经营方式和经营内容也基本相似,无序竞争的情况比较严重,迫切需要通过统一的旅游规划来整合资源,形成规模,打出品牌。
从目前陕西省农业旅游项目发展存在的问题看,应重点通过规划解决农业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乡村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如何突出农业旅游的乡村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等方面的问题。
三、开发的优势
(一)资源优势
陕西省农业资源优势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陕西省素有中华民族农业发祥地之称,农业的历史文化深厚,农耕文化悠久;第二,陕西省自然条件地域差异大,农业地域特点鲜明,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及陕南秦巴山区的农业发展条件各不相同,农业旅游资源特点突出,民俗文化各具特色(见表1)。种类齐全、风格迥异的农业旅游资源为陕西省农业旅游的开发奠定了资源基础。
(二)交通便捷,可进入性强
近年来,渭南至潼关、宝鸡至汉中、西安至蓝田、西安绕城高速公路北段、西安至黄陵等高等级公路的建成和阳安铁路改造,西康、神延铁路通车,大大改善了陕西省旅游业的交通状况。“十一五”期间陕西将加快公路建设及铁路、机场改建、扩建、新建,缩短城市到各景区的时间距离。
(三)政策优势
农业旅游因其农业特色,能直接享受国家项目政策的倾斜,有更多土地、税收、投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再加上西部大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优惠政策,将更有利于农业旅游的发展。[3]
四、开发构想与布局
根据陕西省“十一五”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指导思想,立足于农业旅游发展现状,结合陕西农业旅游资源分布特点,远期将建设成“三区”的农业旅游群,即根据资源调查结果将陕西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定位为“陕北黄土高原民风民俗村落区、关中民俗风情区和陕南山区生态农业旅游区”三个区。其中,“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发关中民俗风情区,我们将关中地区规划为“三圈、二线、一点”,即:渭北圈、西安圈、宝鸡圈;乾县、岐山、凤翔旅游线;户县、周至、蓝田、临潼旅游线;杨凌农科城旅游点。三个农业旅游圈并通过植被廊道连成一体,旨在以廊道效应加强对生物物种的保护并且增强关中地区动植物景观、人文景观的完整性,营造田园风光的大背景。
(一)“三区”
1.关中风情区。
农业旅游资源评价:关中平原位于陕西中部,总面积5.55万平方公里,包括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5个省辖地级市,共54个县(市、区)。[5]除凤县、太白两县基本属长江流域外,其余均属黄河流域。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不仅拥有古代文明的辉煌历史,而且也是现代文明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十六个重点建设地区之一。加快关中经济发展,关系到陕西和全国经济发展。关中平原是我国主要的绿色果品生产基地之一,渭河、泾河穿行其间,农业资源非常丰富,农业景观明显,悠久的民间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如在居住习俗上,有靠崖窑、地坑窖、七星剑、四合头、九间三院等形式;在民间艺术活动方面,既有粗犷奔放的耍社火、吼秦腔,又有委婉抒情的道情剧、阿宫腔;在饮食习俗上,“面条像腰带,锅盔似锅盖,辣子一盘菜”远近闻名,被列入陕西“怪”,饮食器具亦别具特色;至于婚俗、礼俗、宗教、祭祀等,更是溢彩流光,古色古香。民间文化具有地方性、质朴性、神秘性特点,禾海翻滚的田园风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村庄形象,收放自如、古色古香的街巷居室,无所羁绊、自由安详的村居生活,都颇具旅游开发价值。
主题定位:关中民俗风情体验。
开发措施:农业旅游应以休闲、农作体验、教育为主,可以重点发展市民租赁农园、教育农园、垂钓乐园、瓜菜采摘等体验休闲型项目。另外,陕西在全国乃至世界水果生产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部已将陕西渭北确定为中国苹果优势产业带。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利用渭北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两大优势,以农民增收为目标,重点开展特色鲜明的果品观光区,开展一些品尝、采摘节活动吸引大中城市的游客。
2.陕南山地生态旅游区。
农业旅游资源评价:包括秦岭山区、汉中盆地和大巴山区,总面积7.64万平方公里,包括汉中、商州、安康3个省辖地级市,共40个县(市、区)。[6]陕南山地资源和森林丰富,民风古朴。
主题定位:以森林旅游和农林结合的生态旅游。
开发措施:农业旅游应以休闲疗养、农业文化体验等为主,可以重点发展果品采摘、森林旅游、民俗旅游等生态文化旅游型项目。打造一批“山顶绿树葱葱,山腰果树环抱,山下茶叶飘香,四季采菇有乐”的具有山区特色的生态旅游区,对桑园、果园、茶园开发体验型产品;对川道、陕南各地以“农家乐园”为主题开发异地风情产品。
3.陕北黄土高原民风民俗村落旅游区。
农业旅游资源评价:包括长城沿线风沙区和黄土高原区,总面积7.99万平方公里,包括延安、洛川、黄陵、榆林、神木等共25个县(市、区)。本区是以旱坡耕地为主的农业区,该区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条件恶化,所以利用农业产品、自然生态与农业自然环境的价值都不大,然而它有着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古朴的黄土高原民风民俗,在国内外享有盛誉。[7]
主题定位:黄土高原民风民俗。
开发措施:充分挖掘黄土高原农耕文化的内涵,围绕这种内涵开展一些项目,形成独一无二的黄土高原民风民俗村落区。另外,这里有全国红色旅游首选目的地——延安,围绕延安、榆林辐射周边农村,以黄帝陵、延安革命旧址、壶口瀑布、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以及独特的民间民俗文化为依托,以“两黄两圣”为核心,开展农业旅游。尤其寒暑假期间,迎接大中小学生进行短中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二)“三圈、二线、一点”
1.西安都市观光农业圈。
农业旅游资源评价:西安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俗风情浓厚,民俗文化特色鲜明,地处号称“八百里秦川”的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平原中心,交通便利,观光农业起步早,消费群体大,具有设施园艺、应时鲜果、时令蔬菜、特色蔬菜、特种养殖、水产等农业项目基础好、水平高的优势。[8]
主题定位:西安都市观光农业游。
开发措施:重点发展以高档特色种养业为基础的农业科技主题园和参与、体验性强的“农家乐”休闲景观群。
2.咸阳圈。农业旅游资源评价:渭北是中国苹果优势产业带,咸阳市礼泉县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礼泉县的苹果在全国乃至世界水果生产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主题定位:果品采摘游。
开发措施:紧紧抓住国家把渭北列为全国苹果优势产业带的机遇,充分利用咸阳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两大优势,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开发特色鲜明的果品观光区,开展一些品尝、采摘节活动吸引大中城市的游客。
3.宝鸡圈。农业旅游资源评价: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艺术及手工艺。
主题定位:民风民俗体验游。
开发措施:以宝鸡及周边县区为依托,以市民、中小学生为一级客源市场,以观光、休闲、体验和科普为旅游特色,以弘扬地方文化、传统艺术及手工艺为重点,开发民风民俗体验休闲型项目。
4.乾县、岐山、凤翔旅游线。农业旅游资源评价:乾县位于陕西省关中盆地中段北侧,县域南北长48公里,东西宽37公里,全县总面积1 002.71平方公里。岐山县因境内有岐山而得名,地处八百里秦川西部,南接秦岭,北枕千山,中为广阔平原,面积856.45平方公里,呈“两山夹一川、两水分三原”之自然大势。岐山境内是古周原地区,出土商周青铜器甚多,被誉为青铜器之乡。凤翔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东毗岐山,南邻宝鸡,西连千阳,面积1 179平方公里,今为关中西部公路交通枢纽,是周秦发祥地,也是闻名遐迩的文化古城,境内名胜古迹颇多。[9]
主题定位:民俗文化游。
开发措施:乾县、岐山、凤翔三县都有古迹遗址可依托,而且岐山、凤翔一些地方已开始依托古迹景点开发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看农村景、享农家乐”为内容的农业观光活动。依托这两方面的基础,完全可以发展“民俗文化型”观光。三县作为“西府”的农业县,在民俗文化上都有可开发的潜力,如果把关中一些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和民间传统艺术及手工艺在此进行整合、汇集,使之典型化和更加丰富多彩,相信会有很浓的文化韵味和很强的魅力。由于对民俗文化兴趣浓厚的往往是外国游客,因而这里的客源目标市场应主要是国外游客,这正是我们建议在这些远离大中城市而又有旅游资源县创设“民俗文化型”观光的原因。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在哪个县、哪个乡村开发,都不能由农民自发开发,必须在民俗专家和有关方面的参与下有组织、有规划地进行。还要配合以环境的改造和观赏性农业种植以及游客吃、住、娱乐等方面的服务项目。那些单靠农民的自发性或村级组织的经营管理是不适宜的。目前只停留在农村饮食文化层面的“农家乐”是农民自发经营模式的最高水平,但与真正的“民俗文化”相去甚远。
5.户县、周至、蓝田、临潼旅游线。
农业旅游资源评价:户县、周至、蓝田、临潼四县均为西安的远郊县,距西安较近,有地利、人和之便。诸县均有山有水,地形复杂多样,自然风景幽美,在这四县的山麓水口处建农业观光园观赏效果很好。这几县的特色农业发展基础也不错,果业、药材种植、畜牧业、林业、渔业都有一定发展基础。由于水田、旱地、塬田、山地兼具,种植业的多样性、观赏性较强。陕西省斥巨资修建的宝蓝旅游专线,与西宝高速、西临高速及西万、西蓝高等级公路形成网状结构,使诸县的交通非常便捷。此外,诸县都有旅游胜地可依托,除可吸引来西安的专乘观光市民外,还可争取到旅游的顺路客。这些地区气候宜人,风景秀丽,自古以来就是避暑、休闲、度假的胜地。[10]
主题定位:休闲度假游。
开发措施:开发“休闲型”观光农园项目非常合适。开始阶段也可以先从“采摘型”、“观赏型”着手。临潼有数万亩连片的石榴园,从石榴开花伊始的4月份直到石榴采摘的10月份,一直都有火红的石榴花交替开放,景象十分可观。蓝田有万亩樱桃园,同时有数万亩连片的梨园和各种果园,花开季节和采摘季节都值得观赏或参与。周至有全国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以及猕猴桃优良品种试验站,又有楼观台风景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户县与上述诸县情况大致类似。因此,诸县可以先从果业起步,如临潼每年举办“石榴节”、蓝田举办“樱桃节”、周至举办“猕猴桃节”、户县举办“百果节”等,以“采摘观赏型”逐步发展成以休闲度假为主。
6.杨凌农科城旅游线。农业旅游资源评价: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地处陕西关中腹地,面积94平方公里,下辖县级杨凌区,总人口14万,新建区规划面积22.12平方公里,由农业科学园区、现代农业及乡村建设示范园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农业综合园区、农业中试园区、生活服务园区、农业观光及休闲带等7个功能区组成。区内农业科技实力雄厚,享有“农科城”的美誉。这里最明显的优势有两方面,其一农业科技力量雄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汇集着4 000多位农、林、水科技专家。其二这里是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有占地10余亩,投资300万元兴建的现代化大棚农业生产基地,还有“教稼园”等技术推广、农业操作的平台。按照规划,到2010年,示范区将建成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绿带和若干个收集雨水、调节区内气候的人工湖泊及人工湿地,建成植物公园、渭河公园等4个公园,以及水上运动中心等,形成有田园风光的“绿色硅谷”。这些都为该地区发展观光农业准备了相当好的基础条件。
主题定位: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观光、学习游。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依托,以省内城市旅游者为一级客源,以省内农业旅游者和省外旅游者为二级客源,以农业高新技术为旅游特色。
开发措施:创设“现代农业观光园”。从投资角度看,这里已有现成的示范园及农科城基础设施可以利用,可以大大节省投资成本,提高效益。
参考文献:
[1]严艳.陕西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探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3):83-85.
[2]杜社妮.庭院生态农业的模式及效益评价[j].北方园艺,2003(2):6-8.
[3] 郭彩玲.陕西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发展对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36(3):65-68.
[4] 程天矫.农业旅游的生态规划设计方法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5] 陕西省农业区划委员会.陕西农业地图册[z].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
[6] 陕西统计年鉴(1996-2004)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7] 史念海.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602-604.
[8] 王克西,任燕.陕西发展观光农业的基本原则及区域布局选择[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4,17(6):16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