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际商务专业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3: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国际商务专业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国际商务人才;理工科;复合型;培养模式
一、目前我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困惑
1.专业边界界定的困惑。国际商务专业是最近才加入到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虽然隶属于管理学科,但在学生日后实际的就业方向上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近。从全国其他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已开设的国际商务专业多是由外语专业或国际贸易专业改良而来,比如,我校国际交流学院以前与澳大利亚TAFE合作开办的国际商务专业脱胎于外语专业(国际商务方向),2006年才正式改为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大多以外贸行业为主。国际商务专业目前存在着专业指导思想不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定位模糊、专业特征不明显等情况。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2.人才培养路径的困惑。由于工业类或技能类专业的职业能力显性程度比较高,比如建筑师、工程师、会计师、律师等,因而其培养方式比较容易把握。而对管理类专业来说则比较困难,因为管理类专业的职业能力往往是隐性的。对高层次的商务人才的培养来说尤其困难,因为培养目标定位越高,其隐性程度也越高。如何有效地培养国际商务情境中的沟通与业务处理能力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1.建立科学完整的双语课程体系。双语课程的开设和体系的建设以我们的培养模式构想为出发点,我们大致可以将专业课程分为经济学基础理论与方法、国际商务管理知识、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国际金融专业知识、行业知识模块、专业外语知识六个模块。除行业知识、专业外语知识模块外,其他四个模块都涉及到双语课程的开设。双语专业课程相比一般的专业课程而言肩负着更多一层任务,不仅仅向学生传授本领域的专业知识,同时通过在教学中扩大外语的实践空间,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通过一或几门课程的双语教学,希望显著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水平是不现实的。语言的学习贵在坚持,重在运用。因此创建一个好的应用环境并不断坚持下去,是提高英语水平的关键。双语教学的方法应该贯穿于整个专业的学习,使学生逐步从生疏走向适应并形成习惯。当然对于不同课程,不同学习阶段,双语课程的外语授课程度和对学生的要求应当是不同的,应当有一定的弹性。
2.加强专业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有国际视野和国外工作经历,能讲授国际商务课程,有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从我校师资的实际情况来看,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均已具备。重要的是国际视野、海外经验和实践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学校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养。
3.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以提高教学质量。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的经济环境对培养国际商务人才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受到挑战和冲击,而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注重专业技能培养的实践性教学已经得到了广泛重视。落实实验与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是提高国际商务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4.重视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国际商务人才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点应是跨文化意识、跨文化商务技巧与跨文化管理能力。跨文化意识是大学生对目标文化的理解以及学习目标文化的一种心理准备,也就是说他们首先要会欣赏文化差异并作出某种反应;跨文化商务技巧是培养管理专业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素质;而跨文化管理能力是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国际商务人才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从教学层面来说包括事实教学、分析教学与实践教学。
分析教学主要通过深入分析理解国际商务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学生对不同的案例加以剖析,将跨文化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从较深层次理解和掌握跨文化商务的技巧。在此阶段,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是最为常见的。教师也可采取在课堂上进行模拟商务谈判等形式进行教学。
实践教学适用于跨文化能力发展的较高阶段。教师以发展学生多元文化能力为目标。教育学生利用已有的跨文化技能和能力进行商务实践。学校主要通过联系涉外企业建立实训基地,教师定期带领学生进企业参观、实习。近年来,随着与国外高校教学交流合作机会的增多,我们的实践教学活动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例如,在我校与法国鲁昂商学院合作的“International Consultancy Project”项目中,我校国际商务专业的大三学生与鲁昂商学院的MBA学员组成项目团队进入宁波本地企业,就企业的跨国经营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并完成相应的项目咨询报告。这样的实践教学活动较好的锻炼了学生在多元化团队中的跨文化沟通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作者:林关征 单位:广东商学院经济贸易与统计学院
财经类高校国际商务专业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市场定位不明确我国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是近十几年来,在原来的国际贸易专业或外语专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不像其他已经发展很成熟的专业,有着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市场定位。大多数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办学实践都处于探索阶段,而且国际商务专业长期不在教育部规划的专业目录之中,因而导致我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不十分明确,教育部门的计划管理特性又使高校培养人才的市场定位无法准确把握。目前,普通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普遍遵循以“厚基础、宽口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模式,然后由各层次高校根据高校自身的定位再确定对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于是,在大学本专科阶段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培养模式,普通高校中综合性与财经类(或外语类)高校往往都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通常采用本科“通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国际商务人才没有明显的侧重点,都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忽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用人单位认为这样方式容易培养出“眼高手低”的人才,缺乏国际商务实践操作能力,用人单位往往需要再进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而高职院校则偏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通常选择职业教育培养方式,倾向于“专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而轻理论教育,学生往往能较快进入工作岗位角色,但由于理论知识浅薄,缺乏发展潜能,无法胜任多层次、多岗位、宽领域的高级阶段国际商务工作。市场缺乏“专才”与“通才”之间的过渡性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由此也就造成了企业的选才困难。(二)课程设置不合理我国的国际商务专业设立较晚且缺少国际交流,高校缺乏系统的专业建设经验,专业建设发展较慢,大多数高校在国际商务课程设置上,都很难同国际贸易专业、英语专业的国际商务方向有效区别开来,即目前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太泛,没有专业特色,也因此造成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背景上无法突出与体现出自身的特点,2005年教育部对国际商务本科专业进行了调整,将原归属于经济学科的国际商务专业并入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另行设立归属于管理学科的国际商务专业。显然这是教育部为了适应市场对国际商务人才的管理特性需求所作的调整,然而各类普通高校对此并未及时作出调整,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在课程设置上,绝大多数高校都是在传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管理类课程,而企业所希望的能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的课程却只占很少比例,例如缺乏国际商务单证实训、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从而在课程设置上就决定了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教学形式单一由于高校国际商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表现出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因而在教学模式上仍然主要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近年来,许多高校在国际商务等专业积极引入双语教学,这是对教学方法的一个有益探索,但过多的强调双语教学也是不现实的,毕竟外语水平高、专业知识好的教师数量有限,再则学生的英语和专业知识更是有限,在这种状况下,很可能会将双语教学变成为基础英语的教学。国际商务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管理类专业,需要大量实践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较多地强调理论知识点,而较少应用案例教学、启发性教学方式形成有效讨论,同时多数高校条件有限,缺少实验、实训和实习等教学实践环节,致使学生对国际商务活动缺乏感性认识。(四)师资队伍不完备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存在课程设置上不合理与教学形式缺乏多样性的问题,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师资没有满足市场需求的调整。由于我国高校实行行政管理,存有计划经济特点,而管理部门对高校的评价主要还是基于师资的科研能力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诱导了高校将教育资源向科研领域倾斜,从而导致我国高校管理中呈现重科研而轻教学的局面,在聘请教师上往往注重教师的学历、科研论文等硬件指标,而不是实际的教学能力,因此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难以进入高校队伍。大多数财经类高校教师虽然理论水平较高,但普遍都没有接触过信用证、提单、汇票、保单等单证,也没有体验过国际商务业务环境,因而国际商务业务实际应用能力很弱。同样的评价体系还造成了现有高校教师对改革教学内容、编写实用的国际商务教材、改革教学手段、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等教学业务缺乏积极性。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国际商务专业应用性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无法达到市场要求。总之,目前财经类高校普遍缺乏有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
财经类高校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明确培养目标,确定合理市场定位财经类高校应以市场需求状况为基础,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培养国际商务人才的合理市场定位,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培养人才的高层次化,即所谓的研究型、宽口径的通才。目前财经类高校培养的国际商务人才总体上综合素质高,理论基础好,但实践能力弱;而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实践能力强,但综合素质弱,缺乏广阔深远的发展空间,于是市场出现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又有较深理论功底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断层,而市场所需的恰恰正是这种应用型的复合人才,大部分财经类高校应该以此来确立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目标。(二)完善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类课程在课程设置上,财经类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既要突出国际商务理论知识,以培养学生较强的理论功底,使之与高职院校学生相区别,同时又要加强国际商务实务课程设置,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使之与综合类高校学生相区别。因此财经类高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要打破传统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划分体系,建立起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的课程结构体系。设置专业实践课程要涵盖工作岗位和职业资格的要求,通过专业实践课程实现以职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此可以开设一些国际商务相关的考证课程。学生通过考证课程的学习,能熟练掌握单证员资格认证考试的相关内容,熟练掌握国际商务工作岗位要求的基本技能,并获得一些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以满足学生未来就业的需求。例如,国际商务专业可以选择性地把外贸业务作为学习内容,使学生获得外销员、国际商务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等资格证书。(三)丰富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为配合实践教学,财经类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应该丰富教学手段,突破传统单一的课堂讲授式教学,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音像资料、教学软件、互联网等教学工具,结合实际采取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模拟实验等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参与式等多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分析和讨论问题的积极性,使其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以案例教学法来说,教师课前精心选择和设计来自于实践的国际商务案例,课堂中对案例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见解,形成判断,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通过直观具体的事例强化了记忆和理解。(四)完善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实验、实训和实习是提高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教学途径。财经类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运用国际商务模拟实习软件,建立起国际商务综合模拟实验室。在模拟实验课上,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起仿真国际商务操作平台,使学生在一个模拟的国际商务环境中全面体会商务活动的完整过程。在模拟的企业环境下,学生可以分别扮演进出口商、制造商、租赁公司、供应商、银行和工商管理部门等不同角色,真切地感受国际商务的各个环节,进行各种商务活动实训,这种高仿真的模拟学习可以使学生高效率、系统、规范地掌握每个国际商务环节的主要操作技能。在资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财经类高校还应该积极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立起各种形式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高校应该加强同外经贸企事业单位的联系,进行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在校内,可以开发全方位、立体式的综合实践课程,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广东商学院利用与广交会琶州展馆毗邻的资源优势,建立起固定的广交会实习基地。在校内,广东商学院建立起国家级的ERP(企业资源计划)实验教学中心,每年都调动全校教学资源,进行相关专业毕业生的ERP实习,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平台。(五)努力培养国际商务实践指导教师财经类高校国际商务专业要加强实践教学,必然需要高素质、具有实践经验的实践指导教师,因此,财经类高校要努力建立起既富有理论知识,又拥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的师资队伍。在现有高等教育环境下,一方面,要突破原有的教师聘任方式,大量聘任企业的专家,甚至是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毕业生作为实践课的兼职教师,发挥他们的实践指导作用;另一方面,要努力培养现有的教师队伍。对于高校的长远发展,后者显得尤其重要,财经类高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教师重视提高教学业务素质。例如,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商务知识的培训与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会;鼓励教师兼职、挂职参与企业的运作与管理,以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鼓励教师报考国际商务相关的职业证书,如国际商务师、电子商务师、物流师等;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商务实践课程的研究,积极编写国际商务案例教学课程、实践课程等教材。
篇3
1.课程内容多,而教学课时少
《国际商法》是一个制度完善的独立法律部门,所以涉及内容广而深。包括了:国际商法概论,商事组织法(合伙企业法、公司法、外商投资企业法),商事合同法,国际货物买卖法,产品责任法,法,国际海上、铁路、航空货物运输发,海上保险法,票据法,国际商事仲裁法等内容。非法学专业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在上此门课程之前,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法律知识。而《国际商法》的课时一般安排在五十个左右,课时有限。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针对国际商务专业调整课程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概念的同时,适应高职院校的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是承担这门课的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
2.传统教学方法效果不佳
《国际商法》虽然属于应用法学,但是法律知识的应用以掌握理论知识为前提,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主要还是来自于教师的讲授。而高职院校的学生更注重实操课的学习,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所以对于国际商法这样一门体系大且枯燥的法律课程,单向性的教学缺少师生互动,缺少学生实践的机会,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为了应付考试盲目死记硬背,从而达不到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有的老师可能会在理论知识讲解完毕后,安排案例分析用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是这种单一的案例分析方式,实际上还是老师的个人演示,并不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3.考核方式
国际商务专业的《国际商法》课程没有单独安排实训课,所以考核方式一般是设置为闭卷考试。闭卷考试的题型往往是固定的,一般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案例分析等。而单一的考核方式很容易让学生认为考试前死记硬背就能通过考试,不再注重课堂内容,同时也不能让教师精准地把握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二、国际商务专业《国际商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及方向
1.根据专业有针对性的调整
课程内容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国际商法》这门课程之前,已经学习的《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结算》等专业课程,课程内容都与《国际商法》有一定程度上的衔接。比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学习的有关国际贸易术语的惯例、争端解决等知识点;而海上货物运输及保险也在《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这门课里有所介绍;《国际结算》课程更是对国际货款支付的相关概念做了介绍。因此教师在安排授课计划的时候,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要考虑有哪一些内容是不需要重复讲授的,重点讲解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法律知识。并且,针对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要让学生明白哪一些是作为从事外贸工作的人员所必须了解的日常法律事务。因此应该针对实际外贸业务流程过程中会遇到的法律问题,来逐个突破,去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
2.让案例教学法
贯穿整个课程虽然国际商务专业开设《国际商法》这门课,更多的是要增强学生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运用能力,但是必须掌握一定理论知识才能实现。所以直接讲授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案例教学应该贯穿整个《国际商法》的教学。而案例教学也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的自主讨论和思考为主,老师的引导为辅。让学生在真实的案例或情境中学习,激发参与和学习的热情。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下方法:(1)案例分析法由于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法学基础比较薄弱,所以教师在讲完理论知识后,可以列举几个简单的小案例,更好的解释相关法律概念或法规的内容。也可以根据章节内容,按照任务导向型的方式,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前,以一个案例作为任务,要求学生带着案例听课,在学完本章节理论知识后,适当的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来解决。通过案例分析,更好的帮助学生吸收和消化理论知识。(2)分组讨论小组讨论是学生参与度很高的互动学习方式之一。教师可以在讲完理论知识后,用一个课时的时间,选择一个典型的案例,提出如干问题,将学生分成6~7人一组在课堂上自由讨论。由每个小组发表自己的意见,组与组之间进行互评,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比如在进行商事组织法教学时,可以给定一个背景材料,让学生分组讨论设立一个企业,要求每组拿出一个最佳投资方案。这能使学生全程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3)模拟实训因为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通过之前的专业课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跟国际商法相衔接的知识,所以可以以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为导向,设计多个模拟环节,从买卖合同的谈判、起草、执行到国际商事仲裁等,让学生充当各个环节里的不同角色,使学生从自己的角色出发,运用法律知识来分析、思考、判断案情。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快速的掌握自己学到的法律知识,还能够把《国际商法》与国际贸易实务联系起来,具有实践操作性。
3.考核方式多样化
课堂教学引入小组讨论以及模拟实训,所以考核方式也因此多样化。在传统的用笔试成绩来决定一个学生成绩好或坏的基础上,加入实训方面的考核。对课堂小组讨论以及模拟实训时的表现打分,学生最后的成绩由平时成绩70%(出勤20%+小组讨论、模拟实训50%)+期末成绩(笔试30%)构成,既达到了本校考核标准,也使考核多样化,客观合理。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国际商务专业;高职教育;课程模式
作者简介:袁建昌(1968-),男,甘肃静宁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理论、高职教育;徐建民(1967-),男,上海人,管理学硕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国际商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学建设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系列课程建设”(编号:K20111601)的部分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码:1001-7518(2012)08-0032-02
现代国际商务的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学科型培养模式由于和市场脱节已经难以适应国际贸易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要。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是对以往传统课程模式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它既吸收了传统课程模式的灵活性和其它优势,又追求在此基础上实现从认知层面向应用层面的实践技能发展,既重视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重视学生的个性需求,着眼于在就业导向的教育目标下学生整个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比传统的课程模式更加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
一、高职教育中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模式教改的国际背景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际劳工组织的MES课程、八十年代英国为首的CBE课程、九十年代以来的德国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这是二十世纪后期世界职业教育课程发展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德国是世界上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职业教育被看作是德国经济发展的基石,随着经济的发展德国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发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是德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兴起的。那么,其产生的深刻原因是什么?世界各国尤其发展中国家都在探寻其中的奥秘。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模式发展的真正原因是传统职业教育脱离于真实的工作世界,难以培养出企业对生产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巨大需求,而工作过程导向的目的正在于克服学科体系结构化的学习而有利于与工作过程相关内容的学习,所以,21世纪初德国职业教育开始推广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和设计方法,取得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宝贵经验,并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改革新的理论指南。
什么“工作过程”?工作过程的构成元素有哪些?这两个问题是理解工作过程模式的关键。德国代表性人物不莱梅大学技术教育研究所的劳耐尔教授、汉堡理工大学的潘伽罗斯以及同期德国很多专家学者等基本都认同: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且产出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的核心元素是“工作者、工作方法、工作对象、工作工具和工作成果”。 工作过程模式的运行机制是这些元素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下在整个工作过程中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共同实现事先规划的工作目标。德国双元制的学习模式不仅强调在企业中的实践以工作过程完成,同时强调在学校的学习也要遵循工作过程的规律。德国“双元制”的教育模式是这种思想和理念完美体现。
在德国推行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代表着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所谓学习领域的课程是以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是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一种模式。德国推行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型职教模式,建构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为深化我国高职教育的教学与课程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指导。
二、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工作过程导向教改的现实意义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来源于现实中该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是由典型工作任务分解而来,课程强调以实践性知识为主、理论性知识为辅,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和指向性,在日常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和适应性,其优点是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专业的整体课程结构是由岗位群的多个工作过程序化而来,这种课程模式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为主构成的三段式学科型课程模式,而是将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融为一体,做到干中学和学中干的统一,强调“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实施时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注重在工作或学习过程中习得岗位技能。因此,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改革,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很高的实践价值。但是,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尚未完全使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所以在这方面急需进一步探索。
自从2008年以来,我国个别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已经开始用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开发课程,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张晓云等人的研究认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项目课程教学是方便实用的,也是富有成效的。一个完整地过程可以分解为几个小过程。每个工作过程不一定是真实的,只要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模拟工作过程的项目也未尝不可。以工作过程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应成为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戴林认为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行业基层培养具有高度应用性的技术人员或经营管理人员。基于此目标,针对国际商务企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需求进行分析,再据此结合实际工作中国际商务的专家对职业能力需求的分析,重新进行职业能力开发,从而确定国际商务工作过程职业能力需求。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课题组提出了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开发的方法:组建由相关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师构成的课程开发项目组;进行专业分析,确定专业方向;分析特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要求设置专业课程。虽然已经有个别学校探索性地开始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但是都还没有取得完整系统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局部开发个别课程为主。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改革,既是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又是国际商务专业教育实践的需要。经济社会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职业和职业内涵的更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模式的运用,代表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维度和新理念,是对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科型课程体系的一种扬弃,充分展现了职业教育教学的新视野。面对巨大的中高级国际商务专业人才需求现状,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的培养模式应该尽早调整,应该积极探索有利于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符合岗位群、符合职业群需求的课程体系,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适时为贸易企业培养真正具备相应岗位技能的职业人才。在职业教育中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所在,专业课程的结构和体系决定着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素质和胜任能力。
三、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工作过程导向教改的操作思路
本文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理论为基础,以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为研究对象,在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特别是针对我国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模式陈旧的现状,初步探索出一条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模式的新途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最终是要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教改思路如(图1)。
四、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工作过程导向教改的具体目标
教改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方法、开发原则、开发过程等问题的探索,结合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为导向、以工作项目(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岗位技能为基础且尽量实现双证融通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新模式。
教改过程中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开发的具体途径划分为如下六个方面:
第一,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第二,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定位及职业岗位发展分析。第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第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学习领域确定。第五,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学习领域课程设计。第六,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学习情景设计。
教改过程的重要成果主要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制定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相关职业的职业能力标准、制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每一课程单元的课程标准。这三项成果对高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活动起统领作用,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严格按照三项成果的要求执行。
总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教学改革完全符合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课程的要求,摒弃了以往的强调完整学科的课程体系,重构了渗透着工作过程知识以及能够完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全新型课程体系,最终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专业技能与岗位技能的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的对接”。同样,这种教学模式所培养的人才也有利于适应国际贸易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等教育,2009(4):66-70.
篇5
【关键词】商务英语函电;培养目标;原则;实践性教学
商务英语函电是对外贸易中人们借以沟通的书面工作语言,是开展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使用最广泛的通讯联系手段,能够直接地、多方面地服务于国际商务活动,因而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是商务英语、国际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
一、商务英语函电课程目标
商务英语函电课程是商务英语和国际商务专业的“双语”课程,主要学习各类商务函电的语言特点及篇章结构特征;学习建立以及维持贸易关系的各类文件的起草方法,包括资信调查、建立业务关系、询盘、发盘、还盘、接受、付款、装运、保险和索赔等业务环节的写作。通过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国际商务英语信函的语言特征和文体风格,掌握国际贸易业务的各类书信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通过函电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商务应用文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其独立操作外贸业务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成为既全面掌握商务书信的规范又能够正确熟练地翻译并撰写往来英语函电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二、商务英语函电实践性教学
商务英语函电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和外贸业务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直接为培养学生运用外贸专业术语的能力服务,同时更为学生用商务英语与外商磋商业务及填制各种外贸单据奠定坚实基础,课堂上应充分体现和发挥高职教学的实用性和技能性。所以,实践教学是商务英语函电教学方案中的重要环节,应遵循职业技术教育循序渐进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先进,从单一到综合,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应岗位(群)要求的职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及外贸从业人员素质。因此,商务英语函电的实践教学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巩固基础知识。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是进行实践教学的前提。外贸英语函电课的基础知识主要是课本中的专业词汇、短语和典型例句。在基础知识“够用为准”的原则指导下,我们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基础知识“一言堂”的“灌输型”模式,代之以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汲取型”模式,即小组讨论授课的模式。
2.强化职业技能。现阶段,高职教育普遍推行“双证书”制度,商务英语函电课正是为培养学生作为外销员、报关员、涉外商务秘书等外贸一线从业人员的与外商磋商业务及填制各种外贸单据能力服务的。因此,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平台。
3.突出专业核心能力。实践教学各环节除应包括适应学生未来岗位(群)的职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包括对与专业相关的核心能力的培养。与外贸专业相关的核心能力主要是指收集(检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写作与表达能力,在外贸英语函电课上通过模拟教学形式进行。
4.培养综合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为综合能力不仅包括职业技能和专业核心能力,还包括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及工作状态。遵守工作纪律;建立互信合作的同事关系;强化业务能力;增强沟通协调能力。
通过上述四项实践教学,学生能够实现从自我表现需要,到认知需要,再到自我完善需要的满足,力争做到毕业能就业,就业能上岗。
三、商务英语函电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的具体运用
1.本堂课在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交易磋商过程中,一方发盘经另一方接受以后,交易即告成立,买卖双方就构成了合同关系。双方在磋商过程中的往来函电,即是合同的书面证明。但根据国际贸易惯例,买卖双方还需要签订书面合同,以进一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因此,熟悉外销合同的特点和格式,掌握如何用英语缮制销售合同是外贸业务人员必备基本技能,是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点。
2.本堂课的主要知识点、能力点和素质点。(1)知识点。了解外销合同的特点;了解外销合同组成部分;掌握外销合同组成部分的专业术语表达。(2)能力点。掌握外销合同组成部分的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方式;能正确理解和翻译国际贸易业务环节的往来函电;掌握如何用英语缮制外销合同的方法和技能;能够根据国际贸易业务环节的往来函电用英语独立缮制外销合同。(3)素质点。提高学生英语读、写、译水平的同时,熟练掌握对外贸易业务中的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国际贸易业务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3.本堂课的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外销合同组成部分的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方式;能正确理解、撰写和翻译国际贸易业务环节的往来函电;掌握如何用英语缮制外销合同的方法和技能。(2)难点:掌握如何用英语缮制外销合同的方法和技能。
4.本堂课实践教学方案设计。根据实践操作课的特点,结合教材、外销合同以及业务磋商环节的往来函电实例完成本堂课教学目标,本堂课(2课时)的教学设计如下:(1)开场白:回顾国际交易磋商的主要内容 (及外销合同的主要组成部分);布置本次实训课的任务、要求;介绍外销合同和确认书的特点、差异和格式。(20分钟)链接外销合同样本。(2)讲解示范:展示空白标准英文版外销合同实例;讲解外销合同组成部分的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方式;讲解用英语缮制外销合同的要点和方法。(30分钟)链接外销合同样本。(3)实践:让学生根据发放的空白英文版外销合同单据,结合教材提供的模拟外贸业务磋商环节的往来函电实例实践用英语缮制外贸合同。(40分钟)
商务英语函电课程因其在商务领域中突出的实用性,已经成为高职教育中商务英语和国际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本文只是对商务英语函电的实践性教学做了初步的探讨,还有许多新的领域需要去探索和实践。作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本身,更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丰富自己的外贸知识,使商务英语函电教学的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林旭涛.浅析英语函电在对外贸易中的运用[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2005(2)
篇6
商务英语是高职贸易类专业中很重要的一门课程,其特点是英语语言技能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专业知识的密切结合。仅仅具备良好的日常外语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与国际贸易有关的专业知识与规则,只有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并融会贯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高职贸易类专业的商务英语课程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1 高职贸易类专业商务英语教学特点
1.1 学生英语能力
高职类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个体水平差异较大。以笔者所在院校外语与贸易分院的学生为例,他们的总体英语水平已经算是全院相对较高的了,但仍普遍存在词汇量不大、基础语法不过关的情况。然而,外贸类工作的涉外特性决定了贸易类专业的学生必须提高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从而提升他们在未来涉外商贸工作中的能力和效率。
1.2 高职贸易类专业商务英语学习目标
作为未来国际贸易方面的专门人才,高职贸易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在英语应用能力上达到一定水准,能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读懂基本的英文商务材料,如信函、合同、产品信息等;能完成基本的英文商务函电写作,做到英语语法、表达正确;能就日常涉外商务活动中的话题进行较准确和较流利的对话,甚至协助进行英语商务谈判等等。
1.3 本课程在贸易类专业中的位置和作用
以笔者所在院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学生为例,学生们在大一学习了两个学期的大学英语课程后,紧接着在大二学习两个学期的商务英语课程(每学期64课时)。以上两个专业的学生在大一阶段陆续学习了《国际贸易实务》、《经济学基础》、《外贸政策与法规》、《会计核算》等专业课,对于外贸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学好商务英语。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商务英语,也使整个国际商务专业、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内的各课程循序渐进、相辅相成。
现阶段,高职院校国际贸易等专业的专业课程要完全实行双语教学尚不具备条件。然而,为了适应未来涉外商务工作的需要,此类专业的学生又必须学会从中、英文两个方面来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因此有必要通过学习商务英语课程完成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知识上的汉英转化。
2 高职贸易类专业商务英语课程建设措施
2.1 师资队伍
商务英语课程的高度综合性决定了该课程对于师资力量的高要求。高职贸易类专业的商务英语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国际贸易、国际商务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的涉外商贸工作经验。但实际情况是,目前大部分教师缺乏涉外商贸工作的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比例很低,这往往使授课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商务英语教师还应时刻关注瞬息万变的外贸形势,加快自身知识更新的速度。例如《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从UCP500更新为UCP600、国际贸易术语的更新等都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做出相应修改,紧跟外贸形势的更新步伐。
教师应深入相关职业岗位,体验学生未来工作中需要达到的能力要求,并据此作出总结,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高职院校应该鼓励并在制度上支持这些教师多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充分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更新外贸知识。在制定商务英语课程标准时,也可以邀请具有丰富涉外工作经验的企事业单位专家参与。
2.2 教学内容和教材
贸易类专业的商务英语课不光要涉及必要的专业英语词汇和用法,更重要的是要将学生们已有的以中文为主的国际贸易、国际商务专业知识转化为英文形式。因此,贸易类专业的商务英语教学必须将英语语言教学和国际贸易、国际商务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在商贸环境中通过英语完成交流沟通活动。此外,还应在授课过程中适时补充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从而了解英语语种人群的思维方式,并有效地帮助学生们提高英语口语的流畅度,逐渐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
针对高职学生英语水平普遍不高的特点,教材原则上应适应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使用本科院校的商务英语教材是不太合适的。而在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材中,就贸易类专业的学生而言,也应选择国际贸易知识专业性较高的教材。以往本院贸易类专业的学生也使用过与英语专业相同的商务英语教材,但学生们普遍反映这样的教材专业性不够,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该类专业的商务英语教材在知识框架上应该涵盖例如International Trade Terms,International Payment of Goods,L/C Examination and Amendment,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y Inspection,Shipment,Insurance Arrangement,Customs Declaration等国际贸易流程,这一点首先体现在教材目录上。另外,教材中最好有中文注释,至少是重点词汇的注释。高职学生学习习惯不尽如人意,如果采用全英文教材,学生们往往会因为懒惰而疏于注解,不利于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及复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引导,及时回顾和补充贸易专业词汇和专业知识。一学期的教学结束后,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向学生和授课教师了解所选教材是否能够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以便不断改进。
2.3 教学理念
不少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同时对商务英语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调商务英语的重要性,并提倡“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注意引导和启发学生,使教学成为教师、学生互动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同时,从国际贸易、涉外商务办公和礼仪、国际市场营销学等方面,帮助学生全面提高相关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2.4 教学方法
2.4.1 注重基本英语能力的训练。
笔者认为,就高职贸易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对英语语言的要求无需过高,能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目标即可。然而,这并不表示在商务英语的使用过程中可以不讲语法、不顾拼写。具备基本的英语运用能力是十分必要的:(1)这是实际工作的需要。在国际商务交往中,无论是口语对话还是函电往来,正确的英语用法是交易顺利达成、合同准确签订的前提,能反映出我方商务人员的素质,也是对外商的尊重。(2)就商务英语课程的考核而言,无论口试或笔试,能否准确运用英语,始终是最重要的考核标准之一。(3)这也是英语等级考试的要求。以本院为例,在笔者教过的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在大一可以通过英语B级考试,但对于通过英语三级、四级甚至六级考试,学生们往往需要在大二或大三努力尝试。事实上,到毕业时,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并不高。笔者认为,如果能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强化听、说、读、写等基础能力的培养,那么在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完成英语考级任务,而这也将为学生们在未来求职过程中增加筹码。
2.4.2 及时总结授课要点。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每次课的最后,教师要及时对本次课所学的词汇、句型和其他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总结。这对于学生明确本次课应该掌握的教学重点、并在课后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是非常必要的。笔者发现,这一做法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们不至于因不明确学习重点而感到无从下手。在下一次课的开头,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上次课的要点,带领学生尽快进入状态。同时,应注意鼓励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起学好商务英语课的信心。
笔者发现,即便是英语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虽然在考试中仍存在一些基本语法和词汇的错误,但对于在本课程中反复强调的例如establish business relationship with … (与......建立业务联系)等重点用法,还是能够很好地掌握起来,这让笔者感到欣慰,同时也说明了反复强调教学重点还是较为有效的。
2.4.3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笔者认为,在商务英语教学中仍应肯定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音频、视频材料的辅助,而只是先由教师讲解、示范,再由学生模仿、诵读、回答教师提问等,仍然可以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不过,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资源是十分有益的。通过PowerPoint、Flash动画、音频、视频片段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更有效地带动学生进入特定的商务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4.4 模拟真实情境、设置课堂任务。
情境模拟的场景可以包括公司接待场景、商务谈判场景、海关场景、保险公司场景等。教师通过设置学习情境,要求学生通过商务英语对话来完成交易磋商、开立信用证、合同签订、租船订舱、包装运输、报关报检等特定贸易任务。不过,笔者认为,从教学学时限制和学生学习能力、习惯等多方面考虑,情境模拟未必每次课都要进行。如果每次课都进行情境模拟练习,而学生课外又不花时间准备,那么课堂效率将大大降低,教学效果也会很不理想。从实际教学出发,可以考虑在完成几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后,阶段性地进行综合商务情境模拟。
2.4.5 分组练习。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个体辅导。如果课堂口语练习能采取分组练习形式,并以小组为单位随机抽查、点评、分析,那么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可以将2~4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完成一定的贸易任务,如推荐本公司产品、进行简单的商务谈判等等,使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取长补短,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并充分调动其竞争心理。教师在点评时应特别注意,要首先肯定学生的表现。即使学生的英语表达不到位,教师也应耐心地尝试理解其意图,然后及时指出发音、用法上的不当之处,进而引导学生纠正错误。总之,一方面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准确、及时地指出错误,以便及时更正。
2.4.6 补充网络教学。
由于课时以及高职学生自身特点的限制,网络教学在现阶段暂不考虑作为主要的授课手段,但仍不失为有益的补充。对于有条件、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贸易方面的英文网站,供有兴趣的同学选择自学。同时,可以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定期抽出部分课堂时间,作为学生网络学习成果的展示。比如由同学制作PPT,就某个贸易方面的话题进行几分钟的演示讲解。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教师的点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能力。教师也可以逐步建设课程网站,整理相关的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料,供有兴趣的学生使用。
2.5 课程考评方式
篇7
[关键词]课程项目化 国际商务 谈判 教学
《国际商务谈判与沟通》即目前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普遍开设的《国际商务谈判》课程。任何的商务谈判,都是以谈判双方的有效沟通为前提。在商务活动中,谈判与沟通无处不在。有学者认为,非正式的谈判即是沟通,正式的沟通即是谈判;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笔者认为《国际商务谈判》更名为《国际商务谈判与沟通》,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更加有助于学生的谈判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与强化。为了行文方便,下文提到的《国际商务谈判》和《国际商务谈判与沟通》为同一概念、同一课程。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虽然获得蓬勃发展,但是真正适合高职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的教材开发和教学理论的探索,还比较滞后;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入世”后,中国越来越紧密地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瓶颈”问题日益突出,这就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产生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课程问题,从更深层次看,是由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具有明显学科化倾向的课程模式不协调造成的。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其人才培养规律不同于学术人才培养规律。当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核心任务就是课程的改革,课程项目化是突出高职办学特色、促使课程改革走向优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借鉴目前较为先进的“课程项目化”理论,尝试运用工学结合的模式,探讨适合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务谈判与沟通》课程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国际商务谈判》课程的现状
国际商务谈判是一门新兴的、融多学科的、实务性强的边缘学科,该课程旨在研究国际商务谈判具体过程及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课程,是国际商务学科体系中的一门基础课,也是商务英语专业的骨干支撑课程。
1.教材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国际商务谈判》的教材主要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为商务谈判英语口语教材。该类教材根据各类商务谈判内容,将其分解成具体的商务谈判英语对话,很容易导致该门课程变成典型的商务英语口语课。第二类为理论型的全英商务谈判教材。该类教材以介绍商务谈判的学科性知识为对象,专业词汇众多,超越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容易导致该门课程变成典型的商务英语阅读课程。第三类是谈判英语对话和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教材。该类教材把商务谈判内容具体分解为各项主题,每项主题在进行了简单的、必要的商务谈判知识介绍后附有与此内容相关的商务谈判英语对话。这类教材将商务谈判知识和谈判英语巧妙地结合。但是目前该类教材有关商务谈判知识的介绍还是着重学科性知识的介绍,而非商务谈判语言知识与技巧的讲解。
以上三类教材,都没有摆脱明显的学科化倾向,依旧依照学术人才培养的轨迹,不能满足现阶段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对高技能型国际商务谈判人才培养的要求,亟需改进和完善。
2. 教学存在的问题
许多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同仁,都对《国际商务谈判》的教学进行过探讨。赵东(2006)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引进案例与情景教学法;任大廷(2008)认为对学生开展模拟涉外商务谈判实践环节的锻炼很重要;范新民(2010)强调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这些都为我们继续完善这门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借鉴成果。
但是,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要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国际商务谈判专门人才,就必须借鉴“课程项目化”理论,对现阶段《国际商务谈判》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增删和全新的整合。
二、“课程项目化”理论
1.课程项目化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课程项目化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的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实施教学与考核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设计。课程项目化立足职业岗位要求,把现实职业领域的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并与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相衔接,若干个项目课程组成课程模块,进而有机地构成与职业岗位实际业务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
课程项目化的核心任务是要在知识与任务之间建立联系,以职业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以知识与行动的产生式表征方式来组织课程内容,强调引导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2.高职课程项目化的设计要求
高职课程项目化的设计应该符合以下三项原则:其一是实践性原则,就是项目的出现必须源自实践领域,是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相关联的,这样的项目才具有驱动性,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动机强度才大。其二是相关性原则,是指可以把工作内容相关程度比较高的任务模块合并在一起。根据这个原则,既可以把同一个任务领域的几个单项任务模块合并在一起,也可以把几个不同任务领域的模块合并在一起,从而实现按照工作体系进行课程项目化门类的划分。其三是思考性原则,是指项目的设计必须有一定的智力含量,有一定的难度和思考空间,是“智慧+技能”的智能化项目,而不是纯粹动作技能方面的项目。只有这样的项目,才能达到促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整合起来的目的。
三、《国际商务谈判与沟通》的项目化课程设计
若干个项目课程组成课程模块,若干个课程模块有机地构成的一门学科的课程体系,这样就形成了一门新的课程。
传统《国际商务谈判》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按照先理论、后案例的框架安排,虽然也贯彻了实践性原则,但是相关性不强,不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案例的引入,如果不能很好地贯彻启发性原则,就不能激起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依据“课程项目化”理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国际商务谈判与沟通》的课程新体系。
1.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划分为四大模块
首先引入两条分类标准,一条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导向,确定四大谈判类型,它们是销售谈判、投资谈判,技术贸易谈判和国际商务合同谈判,即四大课程模块。然后根据谈判的具体程序,分为谈判前的准备,谈判中的语言运用和沟通技巧、谈判后的签约等其他事项。
2.联系工作实际,划分课程项目
国际商务谈判的内容纷繁复杂,容易挂一漏万。而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和培养目标来看,要做到面面俱到,不可能也不现实。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向学生展示课程的精华所在,如何指导学生具备国际商务谈判的基本能力和技巧,以便应对今后的日常工作,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与外贸企业的有关专家座谈后,我们发现:销售谈判在商务交往中很常见,也是商务人士日常接触最多的业务;国际商务合同的谈判是外贸工作中典型的谈判,里面也包括销售合同的谈判,非常适合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决定将这两类谈判加以整合,形成“国际销售谈判”重点模块,组织教学。下面是图表说明:
图表最后一栏,标有数字1-13的部分,是若干个具体的项目课程,它们组成“国际销售谈判”的课程模块。
3.项目课程的教学案例
项目课程被分析出来以后,就要考虑具体的教学步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至始至终要考虑如何巧妙地将国际商务谈判的原则、过程、策略与技巧、谈判程序与谈判结构、双赢理念、谈判力及相关因素、谈判者性格类型与谈判模式、文化模式等知识恰如其分地嵌入其中,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重点突出;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总结这些理论知识,而不采用灌输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贯彻“课程项目化”理论的实践性、相关性和思考性原则。下面对项目5“欢迎词”(Welcoming Speech)的教学步骤进行阐述。
教学内容(2课时:90分钟)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讲授法、演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法、练习法(教法);写作实训、演说实训、自主学习(学法);黑板、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掌握欢迎词的格式和常用表达法;明确礼仪性演说是以人际关系为中心的沟通行为,演说的表达方式及演说时的气氛也是关键所在;了解一些相关的商务礼仪。
能力目标:能根据商务沟通的原则和具体情境的要求,写出带有礼貌和热情口吻的英文欢迎词,并当众演说;尝试将相关的商务礼仪固化到自己的个人行为中。
情感目标:通过例行的商务活动和欢迎词的演说,促进与员工和客户的感情,维系好人际之间的关系;增强与人沟通的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热情、沉稳、坚定的职业风范与素养。
课程设计的独到之处是:先实践、后理论。要求学生在写作和演说之后,独立归纳总结学习成果。课堂的设计,针对礼仪性演说―欢迎词“简短、清晰、诚恳”的特点,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创设新情境,独立写作、独立演说、相互评价等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主动探索、主动求知的学习品德。这种学习品德的养成,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四、结语
利用“课程项目化”理论设计《国际商务谈判与沟通》的课程新体系,关键点在于分析出符合国际商务活动实际需要的项目,然后依据相关原则,安排教学环节。“课程项目化”理论目前多被理工类的高职院校采用,并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在,它正在被广泛推广和普及。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论也可以被文科类专业采用,于是借鉴它,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希望可以开辟出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J]. 职业技术教育 人大复印资料,2009,8
篇8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商务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177-03
目前,国际之间的交流及合作越来越频繁,由于各行各业对外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现在,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了,同时,对各行各业人才的英语知识及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面对这一趋势,作为培养国际商务人才的高校,如何更进一步地提升学生在各行业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来适应社会及国际上,不同行业的各种需求,是我国商务英语教学面临的也是需要解决的重要关键问题之一。
一、重视商务英语教学,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
语言是我们人类交际的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在人际交际过程中,同时也离不开交往双方的社会及文化背景,现在由于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加,在国际商务活动交际中,显得尤其明显。我国商务英语教学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们充分利用英语,进行工作及日常的交际活动(如接待、旅游、观光)之外,还要使之能够利用英语进行国际商务交流(如谈判、沟通等)。这是因为:首先,外销员会跑遍世界的各个角落,参加各种各样的贸易会展,与来自世界各地形形的商人、政府机构,甚至是各个民族居民进行交流;其次,即使是同一次展销会上,客商也绝不会只来自于同一个国家和地区,而是来自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由不同民族组成的,并且在进出口业务活动过程中,尤其像国际商务洽谈(如价格谈判)、进出口合同履行所涉及到的诸多环节(船货交接、议付单证流转等),商务人员彼此之间时时刻刻都地要不断地进行沟通与协调,这中间就涉及了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交流。跟中东地区的客商与欧美客商在交流方式上,显然也是不一样的。国际贸易的双方,如果不能进行流畅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最重要的就是生意能否做成,那就无从保证。有资料显示,我国有些外销员,尤其是一些刚入行的业务员,如何做到准确、得体、充分理解和运用英语,与外商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我国在这方面学生的交际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与处国人交流,说英语,进行具体的协调,有时甚至成了我国目前外销业务员的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在日常的商务英语教学当中,有必要有意识地加入跨文化交际知识,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这决定着为学生日后走上国际交流的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
二、适应国际形势,充实跨文化交际基本内容
就只对“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的内涵来说,社会语言学家D.hymes,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交际能力的学说,他认为“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部分,交际能力由四个部分组成”的学说,也就是“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讲什么话,以及对谁讲与怎样讲的能力”。后来,经过了不断完善和发展,概括起来,就包括了以下五方面的内容:语言,是指掌握语法知识。功能,是指运用听、说、读、写等四个方面的能力。语境,是指选择和所处语言环境相适宜的话语。交际者之间的关系,是指根据对方的身份和地位,以及社会场合,能够说出合乎本人自己身份的话语;社会文化知识,它是指语言后三个方面的综合,也就是语言的得体性。因此,国际交际能力的教学培养,也就是指使学生在与对方交流过程中,根据话题、语境以及文化背景等,能够说出最得体、最恰当的语言。诚然,这是从语境、言语行为、话语结构等层面去理解文化差异对语言、交际的影响,并无不妥。即便如此,笔者依然认为,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对所谓跨文化交际的内涵理解,更应该从价值观和言语行为两方面进行把握,方能彰显其实质性意义。
1.价值观――跨文化交际的内核。中西两个不同的文明模式下,孕育出来的以“价值观”为内核的文明因子是不相同的,在这种不同的跨文化交际中,常常会鲜明地突出出来。就国际贸易而言,人们常常认为,买卖双方所交易的产品,仅仅是一种有形的物件个体,所以做生意的目的就是要尽可能获取订单然后安全收到货款就达到目的了。可是,笔者却认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所展示并进行交易的产品本身的功能或许大同小异,但是,新颖的设计和独特的风格却是不同国家及地区、参展方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政治制度及道德伦理以及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等等,具有更明显的民族性以及各个不同地区性差异的表现。比如中国的工艺陶瓷、刺绣产品、西方的名画等文化艺术产品等。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其外观设计方面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不仅如此,笔者还在长期的国际商务实践中,得出这样的认识:国际贸易实践的基本问题不仅是订单、货款问题,更为主要的是服务问题。国际贸易本身就是服务。因此,崇尚责任、服务意识强烈是国际商务从业人员的最基本的价值观。事实上,国际商务活动中过程中出现问题如货物质量问题、交货不着或者不及时的问题,在很多时候,都是由于外销业务员之间,不同的价值观,发生对立而产生出来的。难怪,很多西方国家客商更乐意与具有相同的客户之间做生意。
2.言语行为――跨文化交际的外化。价值观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和定义,常常是通过言语的与非言语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言语与非言语它是跨文化交际的外化。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买卖双方,在沟通协调的过程中,所运用的言语与非言语行为,它就是一个很复杂的语言使用以及社会文化关系的外化过程。如,关于国际贸易实践中的一些接待礼仪问题。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公司接待服务人员,为了让外国商人感受到我接待方的热情和尊重,我方到机场迎接外国商人时,就欣喜地走向前与外国商人握手:“You must be tired after such a long journey.Please let me help you with the luggage.”(您一路辛苦了,请让我来帮您拿行李)很多时候,对方会感到非常地吃惊:“How do you know I'm tired?”(你怎么就知道我就累了呢?)他们有时甚至会感到不悦,这样回答:“No,no.My journey is ok,and I can manage my luggage.”(不,不,我的旅途很好,我可以自己拿行李)这也充分说明了忽视文化差异的严重后果,在我们眼中的热情而周到的服务,在外国人看来,却是毫不领情,甚至引起生气和厌恶。很显然,在普遍崇尚“独立”精神的西方国家中,他们都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即使是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去为他人提供帮助,也要首先要征求对方的意见,尊重对方的感受,切不要“贸然出手”,以免造成尴尬的局面。
三、商务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意识渗透方法
在国际教育界,一直都在提倡:“To know(学知识);to do(学做事),and to be(学做人)。”在我国商务英语的教学过程当中,更加要渗透这样的教学理念:所谓“学知识”,就是要教育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以及国际商务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为后面更好地就业,为“学做事”以及“学做人”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但是,只有所学专业的语言知识还是很不够的,学生们还应该能够把所学到的语言知识、交际技能应用到实践当中去,也就是,我们常常提倡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商务英语专业的专业优势在于语言优势所带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合格的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商务知识+语言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合格的国际商务人才”,笔者甚至认为,business is not business. 做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更高层次的要求,表现在国际商务这种较为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就是高等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换言之,就是能否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商人、政府机构人员、居民和睦相处。为了达到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本人认为要着重注意以下几方面:
1.着重培养学生国际交际能力。作为教师,我们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最好的方法,应当是把学生置于在目的语的文化教育以及交流沟通氛围之中,与英语本族语运用者亲密接触与交流,因为这样,不仅可以让我们的学生们对异族文化,对外国的风土人情,有理性上的认识和了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们,在同本族文化教育进行感性认识、了解、掌握、比较的同时,也了解了世界各国异族的文化。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当中,我们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们与外藉学生以及教师多接触、多交流,多相互学习,尽量多地参加各种有关西方生活的互动活动,来感受外国文化教育以及文化传统的氛围。同时,学校要尽可能“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国外同类学校的交流。近几年来,我院先后与德国德国F+U培训中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合作为我院学生开展实习实训项目,通过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使同学们的合作意识、沟通手段、人际交往能力、文明处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职业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大地增强了同学们跨文化交际能力。
2.适应社会发展,更新课程设置。当前,在我国多数高校当中,商务英语专业普遍都开设了以“知识性文化介绍”为主的课程,如英美概况和英美历史、欧洲文化入门以及英语文化交际习俗等。然而,我认为,如果为了更好引导学生了解和熟悉与外语教学密切相关的一系列的理论知识和传统文化,从理论上,提高我国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熟练性和领悟能力,本人认为,还应该增加开设: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语言与文化以及跨文化交际学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另一方面,用英语讲授的中国文化课,不仅可以帮助我国学生从另一个视角更深入地了解以及认识本族文化的特征,而且还能为他们将来在跨文化交流场合运用英语介绍自己国家的文化,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计方面,笔者认为,应该选择能反映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不同方面的材料,运用用到教学当中去,我国的学生既可以学习目的语活生生的鲜活的语言,又可更加直观地了解和学习目的语的社会文化以及民俗传统。《踏出国门》、《走遍美国》、《步入商界》、《跟我学》、《走向未来》都是体现跨文化交际内容的优秀教材。
3.课堂内外相结合,重视理论与实践。商务英语教学的实践包括:商务英语视听说和商务英语函电写作以及商务谈判等方方面面,其中的材料,大多数都是在特定的商务文化背景下创作和总结出来的,所挑选的内容体裁较广泛,风格也各不相同,形式多种多样,内容涉及国际商务人文环境以及文化风俗等多个方面,而这些文化背景知识,一般都没有在教材当中解释和说明。这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正确理解和学习教材内容的一个较大的障碍,所以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就必须联系教学材料中所反映的商务文化背景知识对其做必要的补充、讲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们深刻理解主题,抓住关键要点,深刻领会说话人的真实意思以及想表达的观点;同时,也可以通过让学生扮演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各类人员,如销售代表、客户、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等角色,模仿练习他们的言谈举止,来帮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外国人的思维、习惯和传统的行为方式,让学生们不仅可以方便了解和认识到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传统文化习俗,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们把所学到的东西,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地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如,我院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每年都举办一次进出口业务模拟谈判大赛,其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如何体现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就成为了评比的考量之一。当然,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图片、幻灯片、电影、电视、多媒体等直观教具来架起文化的桥梁,积极开展视、听、说训练,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4.增强英语思维能力训练。加强以“习得”为主要教学形式的英语思维能力训练,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及提高途径。没有经过英语方面思维能力训练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把听的东西简单译成自己的母语后,再储存在自己大脑的记忆里,在表达之前,再把语义方面的信息,即他想说的话,在自己脑子里下意识地寻找母语的表达方式,然后,再把它翻译成英语。这样的做法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母语的干扰和影响。这样,借助于母语表达出来的语言,是不可能地道的。因此,可以说,情景教学的模式、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交际教学的模式等等教学方式,都是可以广泛地应用到我们的教学当中的,使我国的学生能够很快融入到以“英语文化背景”为主的情景和任务以及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当中去,让他们尽可能多地运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训练,提高自身能力。
结束语:
发展商务交际能力,是我国商务英语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而跨文化意识渗透,是学生们实现运用英语语言,进行国际商务交际和交流的关键。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渗透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正确地使用英语语言,提升学生们的职业英语运用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真正实现满足直接服务于国际商务“复合型”和“实用型”外语高级人才的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2]Hymes著,昊兆顾译.论交际能力[A]//社会语言译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篇9
收稿日期:2014-04-10
作者简介:朱萍(1976- ),女,浙江绍兴人,绍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孔宝根(1965- ),男,浙江绍兴人,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基于绍兴区域经济国际化的国际商务专业群建设》(编号:zc2010150),主持人:孔宝根。
高职院校的专业群主要是指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表现为具有共同专业基础课程和基本技能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由若干个专业组成的一个集群[1]。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群正是一个由国际贸易、涉外事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商务英语等专业组成的,具有专业基础课程基本相同,能够涵盖外贸服务行业的专业集群。由于外贸岗位对从业人员知识宽广性、能力多样性、素质综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高职院校以专业群模式培养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变得越来越迫切。
一、外贸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知识的专门性与宽广性。外贸岗位不仅需要系统的贸易专业知识,还需要许多与贸易相关联的常识,如贸易国家与地区文化背景、法律法规、社会现状、民风民俗、消费需求、行为习惯、产业特色以及贸易过程中所涉及的历史、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知识。
能力的多样性与复合性。不仅需要掌握下单、报关、发货、点货等基本技能,还要具备多种能力,如对产品质量的甄别能力,初步判断产品是否合格;基本的文秘能力,能够起草完整的贸易合同;一定的社交能力,能够与贸易方开展准确的文字与语言交流;较强的协调能力,能够与其他部门、生产厂家、关联公司、政府职能部门、国外企业和外国政府之间沟通、磋商和协调。
素质的综合性与可成长性。具有较好的职业素质,忠于所从事的职业,安心职业岗位,能够对从事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勇于探索与实践;具有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损人利己,良性竞争;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使自己在知识、能力、素质具有不断成长的潜质;学会尊重与包容,充分尊重他人的信仰、习俗和工作方式;学会,能够容忍不同观点。
达到上述要求有许多困难,但却是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为此,提出以专业群模式进行建设与培养。
二、国际商务专业群建设原则
服务本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由于大多数高职毕业生在本地区就业,从事本地区外贸业务,并以本地区特色产业为主,因此,专业群建设应以本地区特色产业为案例内容,以本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以从事本地区特色产业的外贸公司为实习基地,使人才培养与本地区对外贸易的特色产业紧密结合。
满足高职毕业生专业与职业成长的需要。与本科生相比,高职生在技术技能、新产品开发与新工艺革新方面具有优势和潜质。国际商务专业的毕业生要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产业市场,要强化产品销售渠道开发的能力、产品质量优劣甄别的能力、与国外商家谈判的能力,以及把握产业发展方向的能力。
三、国际商务专业群建设的内容
(一)国际商务专业群建设中各专业之间的角色定位
“与产业、职业岗位群对接”的“职业联系”是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的现实依据。“职业联系”的本质是工作要素的关联[2]。因此,确立专业群各专业之间的角色定位,其实是由与专业群中各专业相对接的职业岗位的重要性、实际需要程度来决定的,当将若干专业组建为国际商务专业群的同时,其实已经确定了国际贸易专业建设的核心地位和其他专业的辅助地位。
以国际贸易专业建设为核心。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从事外贸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基本职业素质,包括外贸单证、跟单实务、报关理论与实务等专业课程知识;与生产商、进口商谈判能力,进口成本核算能力,出口价格核算能力,合同签订、开立和审核信用证能力,报检、投保、报关装运、制单结汇、退税等工作能力;同时,在实习岗位上养成基本的职业素质。这些知识、能力、素质是外贸从业人员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学生专业成长和职业成长的基础。
以商务英语、涉外事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等专业为辅助。商务英语专业为学生奠定语言基础,并且为学习贸易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宗教、信仰、习俗等内容奠定语言基础,主要培养语言交流技能。涉外事务管理专业帮助学生掌握贸易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商务流程、交通运输、订单合同、商务文件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会计电算化专业让学生掌握简单的贸易营利计算能力,学生具有初步的贸易价值判断能力,这对于长期驻扎在国外有时需要独立快速做出贸易决断的从业人员十分重要。电子商务专业为学生拓展电子商务外贸业务奠定专业基础,是拓展对外贸易渠道的一个发展方向。这些专业的建设是国际贸易专业建设的有益补充。
(二)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策略
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决定了专业群建设的内容与实施计划,是体现专业群建设特色的关键要素。从职业岗位要求、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和人的个性化成长需要出发,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与地区特色产业相结合。为了满足占本地区外贸份额较重的特色产业的贸易需求,应针对特色产业的销售国家和地区加强课程建设。当特色产业的外贸业务主要针对的是在宗教、信仰、习俗方面比较敏感的国家和地区,如阿拉伯国家,则应加强跨文化交际等课程内容;当特色产业的外贸业务主要针对的是在贸易事务流程方面比较敏感的国家和地区,如欧美国家,则应增加涉外事务管理专业方面的课程内容。
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应根据学生选择的课程类型设置相应课程。如果选择从事语言类、文化类课程的学生较多,则应适当设置商务英语、涉外事务管理等专业课程;如果选择贸易、商务管理类课程的学生较多,则应适当设置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等课程。
注重教学与产业的结合。由于国际商务专业群具有专业和课程多样性的特点,通过课程设置与教材内容的调整,可以将职业过程和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多种类型的知识、技能学习,在不同专业课程和教材中较好地体现出来,实现不同专业之间知识和技能的互补。同时,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贸易市场和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要求,需要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改变教学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完善培养内容。
注重学习素质的养成。理解与模仿是大多数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这一习惯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要让学生会分析、会思考、会推理。可以安排学生参与诸如“企业销售渠道拓展的研究与实践”,“产业发展方向的研究与实践”,“政策调整的研究与实践”等项目内容。
注重社会服务能力的培养。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由于要面向多种职业岗位,以及与这些职业岗位相对应的社会服务内容,如产品推介、志愿导游、展馆翻译、随团讲解等要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紧密结合。专业群的课程建设应增加社会服务的内容[3],可以通过在不同专业分设不同社会服务内容达到培养学生多种社会服务能力的目的。
(三)实训基地建设强调资源互补与共享
该专业群的基地建设,要强调实训的专业目的性,在同一个职业岗位上要明确不同专业的实训内容和实训侧重,实训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参加实训学生的专业特性以及学生对职业内容的特长爱好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和培训,同时,要强调职业岗位的完整性,确保学生能够掌握相对完整的职业能力。
篇10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会计专业;教学定位;课程体系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0-0075-02
中外合作办学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融合模式、嫁接模式和松散模式等主要办学模式。我院的中外合作办学采取的是融合模式,主要是借鉴国外的优质教学资源,并将中方的教学模式融入到国外合作学校的教学模式中。自2008年起,我院于英国桑德兰城市学院进行了合作办学。教学模式采用英方提供教学文件、课程设置、教学资料和参考资料,同时选派外籍教师进行教学支持,其余课程由我院选派合格教师担任双语授课任务。
1 我院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特点
1.1 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 中外合作办学的生源质量相对而言不高,录取的学生大部分是学习兴趣不高而文化基础较差的。由于学生入学总成绩较低,尤其英语基础薄弱,所学课程均为英国原版教材、涉及面广、专业性强、词汇量大。所以多数同学上课听不懂全英文教学加上课后不复习,课前不预习,越学越不懂到最后产生对英语的恐惧到消极放弃甚至逃课。
1.2 学生思维活跃,活动能力和社交能力较强,勇于承担任务,但是功利心浓厚 中外合作办学学杂费较高,被称为“贵族学校”,录取的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在良好的家庭条件的影响下,他们具有较强的实战能力,愿意组织和参加各种活动,但是偏于功利,缺乏团队意识和务实精神,这使得课程的理论学习引不起他们的兴趣。
2 国际商务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中英教学体系的冲突
中国的会计教学体系侧重于会计具体操作的训练,学生以学会做账为目的。国外课程编排的思路是要求学生能看懂财务报表,理解财务信息,并会分析和使用这些信息,对会计做账要求不高。其教学体系内容灵活,按照理解报表的顺序编排,内容涵盖范围较广。可以说,国外教材相当于国内基础会计和中级会计的合并本。因此,使用外文教材讲述时,如果删减内容或调换顺序,就会使学生感觉条理不清,思维不连贯,极易产生混乱。
2.2 双语教学的限制
由于中外合作项目的学生都是直接从高中升入大学,外语水平参差不齐。根据教学实践,1/3的学生能够听懂双语课程中用英文讲解的部分,1/3的学生能够听懂一部分,还有1/3的学生无法听懂老师双语教学中的英文部分。如果一开始教师就立足于用英语讲授会计理论,同时还要求学生理解会计的专业知识,并且阅读理解英文教材,学生普遍感觉压力非常大。
2.3 教材选择的限制
英方的授课模式是提供教学大纲与参考书目,不提供任何指定教材,这与我们的教学习惯完全不同。因此,我们要求英方提供一些教材。但是,原版教材价格昂贵且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困难,不易理解。根据调查,将近2/3学生反映原版教材阅读困难大,专业词汇量过大,对教材的理解存在巨大困难。另外,我国的双语教材大都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并不包括中国的会计法规和实务操作等内容,这就增加了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难度,且国外教材习题较少。
2.4 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病
传统双语教学的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英文原版教材为依据,一部分一部分进行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没有自学的压力和能力,一味依赖教师讲授,大多数学生在完成英方课业时无从下手,缺乏有效的参考资料。这样的教学模式,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透彻,在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显得能力不足。
3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国际商务会计专业的教学定位 鉴于我院独特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对于国际商务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原则上应该完全按照英方的教学大纲进行授课,但考虑到大部分学生今后的就业去向,我们对国际商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进行了详细分析和定位。
3.1 明确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在专业培养目标方面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所以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就成为调整教学工作的关键点。根据我们对2007、2008两届150名国际会计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有132名学生留在国内发展,仅1名学生出国发展,其余19名学生选择专升本继续深造等。
3.2 明确教学目标
中加合作办学的教学目标是为国际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培养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会计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同时,根据学生的未来就业调查结果,国际商务会计专业教学的目标被界定为:站在国际立场上,了解中国和国外的会计基本理论和实务,掌握中国的会计实际操作,能够使用英语阅读西方国家基本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处理方法,同时能用英语进行会计方面的工作交流。
4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国际商务会计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4.1 建立有效地沟通机制
这就需要打破系部界限,构建中外合作国际商务会计专业教学团队。次级团队不仅包含英语教学团队、项目课程教学团队,更重要的是要包含会计专业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相互沟通,交流经验。定期召开沟通会,设置联络员,加强信息交换工作。
4.2 有效的教学改进
4.2.1 教学模式的改进
考虑到毕业后直接到国外深造和工作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中国的会计处理与国际会计处理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中,既要完成英方的教学内容,还要兼顾本院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实施。在课程内容上,建议先有中方课程做铺垫,再完成英方教学内容。
4.2.2 双语教学的改进
由于中外合作班学生的外教课程所占比例较大,而学生的英语基础并不好,因此,中方教师的任务首先是做好英语专业词汇的引进和讲解,其次是对专业基础理论和概念的详细诠释,使学生在建立一个稳固的知识框架的前提下,能够积累大量的专业英语词汇,帮助学生顺利地过渡到外教课,尽量减少语言障碍。
4.2.3 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课堂教学上,不刻意追求课堂纪律,学生可以随时提问,教师随时解答。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量以学生为主,增加练习比例。练习解答由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或由学生先独立完成,随后教师进行讲解,使学生既动手实践,同时也得到了正确答案。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不同的章节灵活调整实践与理论讲授的授课比例。
4.2.4 案例教学的实施
在国外课程中,案例教学是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通过背景资料介绍,指出面临的问题,给学生留下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查找资料和课堂分组讨论,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给出企业具体情况,让学生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设置企业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析该情境所反映的企业情况,并做出相应的幻灯片向全班进行讲解。这样迫使他们运用已学的知识去分析、归纳、总结、表述,从而使学生提高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扩展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外合作是今后高职办学趋势,高职院校要想在激烈竞争中取得办学优势,必须加强师资力量培训,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做到既满足外方教学要求,又能为学生的就业和升学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文华,汪颖从企业的人才需求看物流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J].高教探索,2007(S1).
[2]肖琳《国际会计》双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财会月刊,2010(6).
[3]刘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老区建设,2008(14).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