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创作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3: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影视创作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话剧剧本创作;影视剧本创作;异同分析
影视剧本和话剧剧本的创作大多来源于戏剧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并且随着戏剧作品的发展,才逐渐衍生了电影、电视剧剧本,可以说古老的戏剧与电视电影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与戏剧表现形式最接近的话剧是一脉相承的,话剧受到戏剧的不断滋养,在保留舞台演出形式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而衍生出来的影视剧本创作却是另一番发展景象,在两者的相互发展中,进行相互的创作异同比较是比较有意义的。
1.创作影视剧本的本质内涵
在影视剧本的创作中,是用文字将一件事情、现象、故事等表达清楚的手段,通过文字的详细描述,使影视制作人、导演对剧本中设定的人物形象、环境、心理动态、内心独白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更好的把握整个剧本创作内容框架、主题思想等,从而将故事发展的开始、经过、、结束等阶段进行一个详细的表述,同时通过这些文字描述,可将剧本中的人物形象大致确定,为导演选择演员提供了理由支撑,并且也对影视剧本各阶段的准备工作、拍摄阶段提供了文字依据,并且也为演员的走位、表演、对白、服装等提供了参考。另外,对于后期的影视制作、剪辑提供基本的依据,可以说,影视剧本创作是整个影视拍摄的根本依据,对整体的影视创作活动都有重要的影响,也可以说延续着整部影视作品的命脉。
2.影视剧本创作的基本特征
2.1文字更加自由
与话剧剧本基本的框架相比较,影视剧本的文字创作是比较自由的,文字书写更加形象化。在一般的话剧剧本创作中,对于剧本中最重要的要求有特定的文字限制,比如,剧本总的时间、地点、人物等需要体现在重要的位置,一个话剧剧本如果出现了几个时间点,为了演出时不至于发生时间错乱,需要进行详细的标注,通过用情景的说明、叙事的体现将时间轴更加详细的表示,这就说明了话剧剧本文字创作的局限,需要在一定的框架内进行。而相比较影视创作,就没有那么多的文字限制,影视剧本创作的编剧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可以用自己的文字风格表现出剧本的多种多样的情景,文字创作更加自由。
2.2文字形式多种多样
对于影视剧本的来说,其文字表现形式可以根据剧本剧情的需要分为可读性较强的剧本和可读性不强的剧本,可读性强的剧本较大程度上采用原著叙事结构类型,原著和剧本差别比较小,如前一段时间热播的《琅琊榜》电视剧,就是根据网络小说作家海晏的《琅琊榜》所改编而来,而且改编的变化幅度很小,基本完全按照小说的叙事思路进行,极大的保留了原著的情景机构及特点,并且人物出场方式的改变,其他的内容都极大地尊重了原著,可读性也很强。在电视剧《琅琊榜》热播的时候,其网络小说再次被更多的人提及并且点击量及阅读量明显有所上升。而在话剧剧本创作中,对于文字形式有着明显的要求,文字的形式受到了严格的束缚。
3.影视剧本创作与话剧剧本创作比较
3.1两者之间的相同点
虽然影视剧本创作和话剧剧本创作发展的方向不一样,但是,两者所表现的题材也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话剧和影视都要求有人物、情节、矛盾冲突、情节特点,并且在情节的起承转合设置上有明显的相通之处,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都需要各种艺术表现情节,塑造人物,揭示主题特征,美化叙述的各种故事结构。总而言之,两者的共同之处是两者通过各种创作表现手段而表现出来的剧本情节目的。
3.2两者之间的不同点
影视剧本与话剧剧本的创作不同之处比较多,一方面是两者的设定表现的舞台不一样,对于话剧来说,要求人物、事件、情节必须限定在一个舞台环境内,否则就无法完整表达出来故事的情节,而对于影视剧本来说,舞台的限定没有严格规定,影视作品可以由蒙太奇手法进行情节的延伸,对于环境的要求没有特别的要求,可以通过诸多的场次组接,然后对全剧的整体实现有效控制,也就是说话剧剧本的集中更多的注重形式,而影视剧本的集中内容更多的是注重内容。另一方面,两者的表现形式不一样,随着现代话剧的发展,话剧的形式也正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为了清楚完整的表达出作品的主题思想,将话剧的主题表现形式在一定的框架内,更加注重符合客观环境的需要,而影视剧本创作就很少有这样的框架限制,可以用更多的表现形式展示深刻的主题思想。另外,话剧的剧本创作更多注重演员的专业素质,比如,演员的内心独白、伴奏氛围等,通过自身的艺术表现才华来与观众的情感产生共鸣。影视剧本则可以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将剧本的各种元素共同融合在特定的环境中,并通过数字媒体的光影记录展现给观众。
4.影视剧本创作的要求及注意要点
4.1影视剧本的创作要求
电影电视剧本的创作与话剧剧本创作的很大差别点是在于剧本的展现的形式问题,由于影视剧本的创作需要在特定的环境展示出来,可能还需要借助影视制作技术,所以在影视创作中,应当注意后期的拍摄问题,关键要做到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关于影视剧本的题材选择问题,在社会意识上,要选择符合一定社会现实的题材,在思想意识上,可以提升整体的作品价值观念,选择一个好的题材,可以有利于导演的深刻把握作品的题材内容,更利于选择良好的表达方式,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演绎,更好的吸引观众。例如,在影视作品的《士兵突击》中,对于许三多的形象的成功朔造,将许三多的土里土气的“傻”演绎到极致,并在客观上展示了许三多“不抛弃、不放弃”精神品质,在比如《亮剑》中的李云龙,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更好的展现了李云龙的硬汉形象,充分吸引力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
4.2影视剧本创作注意要点
影视剧本的创作表现的形象更为贴切,创造的角色更为丰富,表达的情感更为炽热,在这影视剧本创作中,为了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和效果,需要创作者准确的用语言文字将故事的背景、情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展现出来,并保持叙事情节的清晰明了,这主要做到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对影视剧本创作主题的准确把握,通过用文字将剧本塑造的形象体现出更加深刻的主题思想,这是整部作品的灵魂所在,需要作品的每一个情节和每一个人物形象都要为主题思想服务。正如《士兵突击》里所演绎的“不抛弃、不放弃”的思想,从头到尾每一个细节都在体现着。另一方面还有关注对作品人物的朔造,人物是整部作品的核心,对整部作品的主题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人物形象朔造的成功可以更加丰富情节的内容,在人物所处的环境中,需要有完善的人物形象带动整部影视作品的节奏,具体讲人物的形象动作、心理活动等活灵活现的刻画出来。
结束语:
总而言之,影视剧本创作和影视剧本创作的目的都是为了表达某一叙事主体和主题思想动态,只不过表达的手段或者叙述的的内容有很大差别,如今,我国影视行业正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日渐崛起,成功的作品和思想主题也深刻的影响着观众,但是,在影视作品创作中,仍有很多内容要完善,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影视作品创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祖力菲亚・吾斯曼.话剧剧本创作与影视剧本创作的异同[J] .戏剧研讨,2015:35.
[2] 王 超.话剧剧本创作与影视剧本创作的异同[J] .艺术百家,2012( 07):343-345.
篇2
关键词:赵季平;谭盾;影视音乐创作;民族性;《乔家大院》;《卧虎藏龙》综观
我国当代影视音乐发展历史,赵季平和谭盾绝对是其间熠熠生辉的两个名字,两位大师在影视音乐创作方面进行了令人叹服的探索与尝试,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富于创造性地融合在其作品之中,取得了突出成就,“民族性”就是二者艺术创作中最鲜活独特的标签。但品味他们的作品,虽然同样都因所蕴含的鲜明而浓郁的“民族性”特征而赢得了广泛赞誉,却恰恰如同两支姿态迥然却各自含芳吐蕊的花朵,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品貌。这在引发我们深度思考的同时,似乎也看到了我国民族音乐艺术发展的多样化路径。
一、赵季平与谭盾影视音乐创作“民族性”的相同之处
赵季平和谭盾在影视音乐创作方面都凭借着强烈的民族色彩而著称。两位大师在当前民族发展的大潮中,创造性地对民族音乐元素进行充分的挖掘、提炼与改造,是公认的当今中国音乐创作领军人物。
(一)深厚扎实的音乐功底
赵季平与谭盾在音乐艺术方面有着深厚的音乐底蕴和扎实的作曲技术。赵季平出身于艺术世家,又在西安音乐学院系统地学习了作曲,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戏曲研究院工作生活了二十一年。在此期间,赵季平始终如同海绵一般,在这片看似不够正规却十分“接地气”的“沃土”上饥渴地吸收民间音乐元素,晋地的秦腔、碗碗腔、秧歌、晋剧、信天游等等,都是他所关注的宝贵艺术资源。赵季平总结他的艺术创作时说道:“很多看起来不起眼的东西,积累多了,总有用的时候,有时用好了,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谭盾,出生于湖南长沙茅冲,他幼时饱受富于浪漫气息的湘楚文化之浸染,这使其在进行艺术创作实践时,在节奏、风格、乐器的使用等各个方面,都能够很好地运用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表现手法,使作品本身富含了深厚的历史内蕴和浪漫的文化气息。
(二)卓越不凡的艺术创造力
两位大师级的作曲家都有着非凡的艺术创造力,二人获得赞誉无数:赵季平被誉为是“乐坛神笔”,谭盾则在2007年被权威媒体机构评选为世界“十大杰出华人”,可见世人对二位在艺术方面成就的高度肯定。在音乐艺术创作方面,赵季平和谭盾有着音乐家所固有的使命感和敏感力,他们似乎总能极为精准地把握民族音乐的精髓神韵;再加之,二者又具备了极高的作曲技巧,在运用民族艺术元素方面总是显得举重若轻、炉火纯青,又似信手拈来、妙手偶得,二位大师最终将民族音乐艺术中的精华元素巧妙而完美地纳入到自己的音乐作品之中,使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深深地印刻着“中国”烙印,彰显着华夏风采。
(三)完美和谐的影音视听效果
赵季平和谭盾影视音乐创作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其音乐作品不仅本身就极为出色,同时还能非常完美地融入到影视剧之中,成为不可或缺、分外重要的一部分。其中,赵季平所创作的包括《远情》在内的《乔家大院》系列组曲的创作素材就是取自于晋剧曲牌,再匠心独运地将山西当地民间乐器二股弦定为主奏乐器,使整部作品都蕴含着极其浓郁的山西风格,与电视剧的主题、背景和人物都结合的恰到好处。令谭盾拿下奥斯卡原创音乐作品的《卧虎藏龙》也是如此,《月光爱人》《永别》等音乐的含蓄内敛和电影传达的气息非常吻合,音乐不仅仅是影片的连接和补充,而且是以能够与画面质感和故事情节做深层次交流和融合的介质物出现,二者相得益彰。
二、赵季平与谭盾影视音乐创作“民族性”的不同之处
在一次访谈中,赵季平评价谭盾及其艺术创作时说,“艺术家就要有创造力,就要打破过去的一切东西,去创造一片新的天地……我觉得他(谭盾)在创作方面是在不断地打破格局,在不断地探索,这是每个搞音乐的人应该追求的境界。”可见,赵季平认同谭盾的独创性,而这也正说明二者在艺术追求及具体实践中存在着一定不同。
(一)“立足点”不同
赵季平和谭盾都具有中西方双重的音乐知识背景,但二者的创作立足点是不同的。但赵季平立足于“民族音乐”,他始终扎根于“中国”这片沃土上,这一点在《乔家大院》组曲中有明显的体现,《远情》在运用晋剧音调的同时还加入新的调式和旋律,如增加了六度、八度大跳等等,这样的艺术处理,使歌曲显得更加悠远绵长、富于韵味,但作品本身仍属于山西地方音乐风格。谭盾的作品立足点则是“国际化”,他的作品往往体现着中西文化交流意义,从容游走“东方”与“西方”、“现代化”与“国际化”之间,使中国音乐的浑厚与西方音乐的雅致合为一体,一部《卧虎藏龙》中就融汇了传统古琴、川剧打击乐、新疆的热瓦普以及西方的大提琴等多种艺术形式,多样的元素被和谐地融为一炉,恰到好处地向世界展现了一部“中国式”电影的多样风情。
(二)艺术追求不同
从音乐追求这一方面来看,赵季平和谭盾有着巨大差异。赵季平力争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艺术,链接传统与现代音乐艺术,弘扬时代主旋律,以“民族化”的音乐来展示“民族化”的风情。《乔家大院》组曲的主题、节奏、旋律和器乐都是中国式的,作品的中国特征明显。谭盾音乐创作理念却相对自由,他本人曾对此进行了深刻全面的总结,即“1+1=1”理论。他说“1+1”可以是东方的、西方的,可以是内在的、外在的,可以是古代的和今天的,也可以是民乐和西乐,这些音乐元素在经过全新的创造之后成为一个崭新的“1”。谭盾以宽泛的音乐创作视角、自由的创作思维“让音乐成为无国界、跨艺术领域的艺术”。因此,《卧虎藏龙》虽然是充斥着浓浓的“东方”韵味,但却是西方人能欣赏的“东方”。谭盾自己也成为一个传播东方文化的“媒介”,向“世界”来展现“东方”的魅力。
(三)艺术技法不同
赵季平与谭盾在具体的艺术创作实践中,所采用的技法也十分不同。赵季平否定单纯地以“形”补“形”,不是运用了民族器乐就是传承了民族音乐,他透过民族音乐的表层形态———器乐、唱腔、演奏技术等,将其分解为能够体现浓郁民族音乐风格和文化气质的素材,并充分而圆融地运用在整个音乐作品中,使作品充满了强烈的“中国味”。因此,《远情》中能够听到山西的民歌、小戏,又能找到山西蒲剧、晋剧的影子,但《远情》并不是所提及的任何一种民间艺术,而是一首融合了这些民间艺术精华的现代歌曲。谭盾在创作《卧虎藏龙》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始终以中国音乐元素为主、西方音乐元素为辅,他要求马友友以二胡的方式来演奏大提琴,大提琴低沉的音色和二胡微微发颤的演奏技巧在四四拍的旋律节奏中融为一体,影片如同一幅淡淡的画卷就在这样哀伤的音乐中徐徐展开,令人心醉神迷。
三、赵季平与谭盾在我国民族音乐艺术发展中的重要成就
音乐伴随着影视作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推介中国民族音乐艺术和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赵季平与谭盾,这两位令人高山仰止的大师,具有自觉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的勇气和担当,更是将中国影视音乐艺术创作推上了顶级作品的高度。赵季平曾感慨万千地说:“我为什么一直坚持做民族音乐,热爱民族音乐———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守护好自己的精神家园。”谭盾也有着“要把中国当代音乐与文化风貌介绍出去”的执念,他的作品有着淳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并以富于挑战与创新的音乐创作理念来处理和调和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流行等种种矛盾的音乐元素,使“中国化”的音乐最终升级为“国际化”。这在当前以“文化全球化”“信息化”“大众传媒普及化”为特征的时代背景下,也为我们探索民族音乐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对内,能够“立得住”,坚守本民族的传统;对外,也能够“放得开”,更多地兼收并蓄、包容接纳。赵季平与谭盾,两位大师级作曲家在传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方面的理念十分一致,但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分别走出了不同道路,他们的音乐作品也呈现出不一样的艺术之美。笔者对二位大师级人物的影视音乐创作进行比较,希望能够为更好地研究、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并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影视音乐创作之中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蒋筝鸣.《乔家大院》主题曲《远情》创作剖析[J].电影评介,2008(08):52.
篇3
关键词:视听艺术;叙事艺术;影视作品
中图分类号:J9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7-0106-01
一、听觉艺术在电影和电视作品中的作用
(一)产生不同的抒情效果
视听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综合艺术体裁,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包含文学、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等各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元素,还包含丰富的文化意蕴。作品运用镜头语言、光效、构图、色彩和音乐等技术技巧,无论是何种题材的影视作品,在感情表达上都需要通过音乐烘托和渲染其情节和人物,使作品能够对观众产生以情感人的效果。在电影的发展过程中,电影音乐成为不可替代的元素之一,音乐的抒情表意功能不但能够深刻表达主人公的内心情感,而且可以对电影作品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1]
例如赵薇指导的电影《致青春》中王菲主唱的主题曲《致青春》,主题曲以女生如春燕呢喃般的吟唱方式,进入电影的情境,电影中的音乐具有青春的热忱与脆弱和青春过后的悔悟,当音乐和画面同步的时候,更能够表达主人公波澜起伏的情感,也能把观众带到电影情境中,使观众感同身受。在由杨文军导演的电视剧《致青春》中,音乐的表达方式和电影是不一样的,音乐响起时,就必须与电视剧中的多种元素协调,比如作品主题、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环境渲染等,形成最佳的匹配关系。
(二)具有不同的戏剧性表现
创作者要想创作出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首先在情节结构和剧情安排上都应该注重轻重缓急的原则,并且要以前期的情感作为影片的铺垫,为了中期的情绪能够积压在部分,选用戏剧冲突的方式为情感的发泄找到出口,使主人公和观众内心积压的情感都能够得到释放,并在后期结局的时候用交代情感的方式使作品整体得到升华。听觉艺术的运用对影视作品本身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在综合艺术的发展历程中,从无声影片到有声影片、从单声道到立体声道的发展,都能够充分地说明听觉艺术对影视作品的重要性,并且对影视艺术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
在电影《致青春》中,整个影片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声音的出现对情节的不断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影片因剧情的展开而产生的突兀和生硬现象,使影片更具震撼人心的效果。声音对电影突出的戏剧性和对电视剧突出的戏剧性是不同的,在电视剧《致青春》中,当画面和音乐达到同步时,观众能够对影视作品产生感同身受的观影体验,并且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喜怒哀乐。由于电视剧这一类影视作品的时间跨度比较长,所以声音的插入能够更细腻和更细致地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二、视觉艺术特征在电影和电视中的具体体现
(一)色彩在电影和电视中的不同运用
在影视艺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在电影作品还是在电视剧作品中,色彩、光线和镜头都是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不同题材的影视作品所运用的色彩、光线和镜头都是不同的,运用不同的视觉艺术特征进行创新从而能够产生独特的影视作品。[2]观众可以从这些艺术特征里感受不同的视觉体验,不同的色彩、光线和镜头不仅可以渲染环境氛围,还能够推动剧情发展。从黑白影片到彩色影片,再到现在的3D影片,视觉艺术在影视艺术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而且其诞生还为视觉艺术后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电影《致青春》中,影片开头就运用热烈的暖色调展现大学校园生活,烘托一群年轻角色的青春气息,在电影后期开始出现冷色调,渲染人物转变后的成熟和世故。而整部影片对冷暖色调的运用使得作品呈现出了一种青春洋溢感,却又要面对现实带来的沉痛。而在电视剧《致青春》中,同样的故事却有不一样的呈现,电视剧的整部作品都加上了一层淡淡的绿色,充满青春的氣息,就算剧情后期角色在现实社会中遇到层层挫折也阻碍不了其对青春的向往。相比电影作品,电视剧作品给观众带来了对青春的向往与热爱,其中更不乏青春的激情。
(二)镜头在电影和电视中的不同运用
在当代影视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必然缺少不了对镜头的运用和选取,其作为影视作品的组成元素,对作品的呈现和表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影片的审美风格和特征。
比如电影作品《影》,通过恰到好处的镜头使用,展现了作品给人的观影感受。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人物关系与环境气氛。在这部电影作品里,有两处的镜头应用较为巧妙,分别是移动正拍以及垂直俯拍两个方面。而电视剧的镜头运用,更多是以体现人物性格特征、展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丰富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中心。镜头的景别以近景、特写为主,并通过对镜头的处理,把演员真实、生动、细致的表演展现在观众面前。例如《南行记》就有不少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感人细节,多通过人物的近景、特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叙事艺术在电影和电视中的运用
在影片中,不仅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很重要,叙事艺术也相当重要。随着现代电影和电视的多元化,影片的叙事结构也逐渐多元化,不仅仅只是根据剧本讲述故事,更多是需要看导演如何展现故事。在影视作品中,叙事艺术的运用可以给影片带来不同的视觉呈现效果。[3]
比如在电影《致青春》的开头,直接呈现出了20世纪90年代的校园氛围,如女主人公在文艺晚会上演唱李克勤于1992年所发专辑的主打歌《红日》。电影运用的是叙事艺术中较常见的错位叙事,将历史存在的时间和未来即将发生的时间融为一体,充分体现后现代主义主张的随意性、颠倒性和跳跃性。如今,我们更主张后现代主义、打破封闭模式。而电视剧《致青春》与电影不同,叙述具有一定的时间线,围绕时间线展开剧情,但其又存在于一定的空间里,因此我们称之为时空艺术。电视剧运用具体形象的空间场景摄制,来代替小说中抽象的语言描述,使得电视剧的时间线非常清晰明了,这是电视与电影的最大区别之一。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对影视观众来说,无论是创
篇4
关键词:励志;影视传播;短剧创作
励志题材的这类影视作品主题突出的是以奋斗和励志,人物选择上会偏向奋发向上的年轻人,抓住奋斗的特点来加入情节。在当前的影视剧创作中,在娱乐元素逐步突出,在给受众带来更多可供消遣的作品之外,更需要作品生活积极向上的元素来影响观众对生活的认识,提倡一种追求真善美的价值标准。
一、以励志为主题的青春剧概述
1、电视剧中的励志主题
在中国类型电视剧研究中,并没有提出过励志剧的概念,而励志作为一个主题的元素贯穿在各类型的电视剧当中,在中国电视剧三十多年的发展当中,从单一的僵化,到丰富的类型,尤其以青偶像剧的创作中,励志元素的常常值得提出和表现的。
作为励志剧的典范《奋斗》讲述年轻人从毕业走向社会中的爱情与工作的困恼,来自不同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的年轻人,成为了朋友。在这里,以年轻人的爱情为主线,他们渴望向往“乌托邦”式的生活,但在现实中,他们必须面对很多问题,在这个解题的过程中,他们在爱情与友情中纠葛。寻找青春的价值,奋斗的目标。
2、微电影中的励志元素
微电影是在电影和电视剧艺术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小型影片,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传播的发展,视频网站、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为微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机会。
励志题材是微电影类型题材的一种,与电视剧不同,励志题材被直接划分为微电影的类型题材之一,例如《11度青春系列电影》以“80后”的青春为主题,多角度呈现了“青春、奋斗”的励志主题。在“幸福59厘米”系列中的《爱有多久》,讲述年轻人80后的梦想与爱情的碰撞中的执着和勇敢。
二、励志主题作品的表达形式
1、以“情”励志
青春偶像剧中的励志主题做了分析之后,可以发现在以情感为主线的电视剧和微电影作品中,励志的元素与情感的线索相互渗透。
首先,关于爱情,青春偶像剧多以爱情为浓墨重彩描绘的内容,在所以蕴含励志主题的电视剧,以爱情为主线,使电视剧作品突出励志的元素,《相爱十年》就是反映青年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到底的勇气。
第二,关于友情,友情是青春题材作品中最纯洁而美好的表达,也是最彰显青春的风貌和特点的情感。尤其是在励志主题中,友情也最容易打动人。在电视剧《士兵突击》中,是主人公许三多从一个胆小、软弱到坚韧、勇敢的奋斗历程,在当兵期间与史班长、伍六一等人的友情赞歌,展现的就是男人间友情的担当。
第三,关于亲情,青春题材的作品在关注年轻人的生活上逐步讲亲情的地位提升,80后在恋爱年龄中,他们多数人有着物质上的富足,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与过去20年中国传统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不尽相同,父母在改革的浪潮中社会地位呈现不同的趋势,因此对亲情也需要重建建构,电视剧《家的N次方》就是以80后年轻人的独特视角为切点,以一个重组家庭的故事开展,剖析当代离异家庭的生存现状,讲述了80后一代人在与父母观念上的碰撞和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当前社会价值观的深刻思考。
2、以“梦”励志
梦想这个元素是励志题材影片表现主题最好的,在造梦和圆梦的过程中为观众树立一个励志的榜样,这类题材的作品通过实现梦想过程的展现,通过叙述和影像激励观众从中得到启发,在电视剧《我青春谁做主》中把三个坚持梦想、勇敢,独立有担当忠于爱情的女生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三个女孩各有不同性格,但对未来的执着追求却浑然相同。
以“梦”励志的主人公都在经历生活上的风雨,在逆境中成长,在拥有梦想和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让观众看到一个大圆满的结局。
三、关于励志题材作品创作的启示
励志主题的电视作品的特征的表现手法到作品最后的呈现,其受众是广大青少年,使得这一类影视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时代潮流。
1、从现实主义角度塑造真实人物
在励志为主题的创作中,人物的塑造要“接地气”,更要真实。罗伯特・麦基说非常优秀的影视作品都具备两个属性,一是你乍一看它是崭新的,就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二是,当你仔细深入一看,才发现都是熟悉的,熟悉到里跟隔壁邻居一样。这就是说,在剧本创作过程中要融入一定的社会背影,在创新和典型中找到一个平衡,如果一旦偏离了这个平衡,脱离现实。
2、培养更多收视群体
篇5
影视化妆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并不是独立的人物呈现模式,因此在进行现实主义创作过程中,应该寻求和其艺术表现方式配合的合理的表现模式。其中,影视化妆和服饰的相结合,便是其中的一大特点,有利于体现影视作品的真实性和协调性。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塑造要注意作品的整体效果,影视艺术作品则是一门集编导、演员表演、美术、摄影、灯光、化、服、道等众多艺术元素于一身的综合艺术。优秀的广告必须把众多视听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影视化妆不是独立的艺术创作,它要同许多艺术部门取得相互协调,才能达到完整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影视 化妆 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J943.12 文献标识码:A
所谓影视化妆,是从绘画延伸出的、与表演艺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型艺术,它除了要具备必要的绘画基本技巧外,还应具备其自身的特点,即通过合理的化妆造型,准确体现剧中人物的地位、身份、个性、心境,使人物角色获得一个确定的外部形象,对于人物角色的塑造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鉴于影视化妆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研究影视化妆的现实主义创作法则显得意义非凡。由于影视化妆现实主义创作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影视艺术中不可忽视环节,因此对于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如何进行影视化妆,怎样把握人物形象的塑造显得至关重要。习惯上将影视化妆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化装造型,即化装艺术的创作部分;另一部分是化装的工艺技术、表现技法、表现手段。鉴于这两个部分,对于影视化妆的现实主义创作法则做一下几点分析。
一、首先。影视化妆与其他影视表现艺术的结合
(一)影视化妆与服饰的相结合,体现影视作品的真实
影视化妆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并不是独立的人物呈现模式,因此在进行现实主义创作过程中,应该寻求和其艺术表现方式配合的合理的表现模式。其中,影视化妆和服饰的相结合,便是其中的一大特点,有利于体现影视作品的真实性和协调性。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塑造要注意作品的整体效果。影视艺术作品则是一门集编导、演员表演、美术、摄影、灯光、化、服、道等众多艺术元素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因此,影视化妆不是独立的艺术创作,它要同许多艺术部门取得相互协调,才能达到完整的艺术效果。如服装与化妆的配合方面,它的功能不只限于视觉方面,同时还向观众揭示人物的性别、身份、时代特征、人物性格和所处的场合。当然服装的风格要与化妆相一致,作为统一的人物造型,服装化妆应是统一的风格形式。
服装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化妆的色彩和感觉。一般来讲,在柔和灯光布局下,浅色服装或亮背景时,化妆宜淡;服装越深,背景较暗或灯光布局较亮时,化妆越深。因此在影视化妆的现实主义创作过程中,遵循影视化妆和影视服装的融合原则,不仅仅对于主题反映和故事烘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影视作品的艺术呈现和观众对于影视作品的欣赏都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二)影视化妆与影视背景的结合,体现环境和人物的融合 影视化妆与影视背景的结合,体现环境和人物的融合又是在影视化妆的现实主义创作中要遵循的一条必要法则。影视艺术作品是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舞台表演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舞台表演艺术的延伸。从I:_点可知,舞台表演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作为化妆,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又与各艺术门类的关联性,尤其是与美术、摄影、灯光、服装紧密相联。
摄影的角度、灯光的色彩、美工的构图、服装的款式,均对人物化妆造型能否达到最佳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人物化妆造型时,首先要按照导演的整体要求,与美术、摄影、灯光、服装等部门主创人员进行艺术构思方面的沟通,以达成表现风格上的统一。在实际拍摄过程中,要根据现场的客观条件,灵活应对各种突况,及时与相关艺术部门进行协调,对艺术体现风格上有差异的地方进行必要的调整,最终统一于导演的总体艺术风格上,为演员们更好地塑造人物角色创造最佳的条件。
二、三大类影视化妆的现实主义创作法则
(一)历史剧化妆现实主义创作法则
对于不同类型的影视艺术作品的现实主义创作有着不同的化妆要求法则,在三大类影视艺术作品中,各自有着各自的侧重点,历史剧便是其中的一个类型。
历史剧所表现的情节一般是历史的某个年代或某个朝代中所发生的事件,有的事件有史实记载,而有的事件则是虚构的,史实也好,虚构也好,都有其发生的年代,都有这个年代的历史背景,所以在化妆造型方面,要以历史为依据,人物的服饰和发型都要符合历史年代特点。因此化妆也要真实,不能过于夸张,否则通过镜头反映出的人物形象便会虚假、做作,而影响整部影视剧的效果。历史剧化妆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必须尊重历史文化背景,切忌一些脱离历史,影响影视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现代剧化妆现实主义创作法则
现代剧作为三大类影视剧其中之一,对于影视化妆的现实主义要求显然与历史剧有着天壤之别。由于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世界成为了一个联系紧密的统一体,我国原有生活方式受到了西方生活方式的冲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接受了世界,各国文化相互冲击之下,现代性标志逐渐明显。然而对于现代剧影视化妆,必须体现出现代性标志作为创作原则。然而现代影视剧的化妆,现代剧体裁的影视化妆造型应从镜头中反映真实自然的妆面效果。要理解剧情,分析剧中人物心理,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的喜怒哀乐也会随之而变化,在化妆造型时,选择与剧情和人物心理相适宜的色彩,利用色彩的情感作用与化妆线条的变化来反映人物的个性特点。现代剧影视化妆造型,同样要求化妆技法娴熟,化妆效果细腻真实.如果剧情需要,皱纹的描画与假发的使用应接近生活,符合真实效果,从荧屏或银幕中能表现出来的人物妆型应没有明显的粘贴痕迹,否则人物形象会失去真实可信的特点。遵从现代影视剧的特点,进行影视化妆现实主义创作,合理运用可塑性化妆材料,可以更好的服务于现代剧影视艺术创作。
(三)特殊剧化妆现实主义创作法则
所谓特殊剧是指除历史剧和现代剧的其他类型影视剧种,对于这类影视人物的化妆,与其他类型影视剧显然是不相同的。随着影视创作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们思维模式的变化,大量充满神奇想象力的影视剧作应运而生。在这些影视剧中,人物的形象多怪异、新奇,在化妆造型时,也应该根据情节需要设计人物造型,其中以粘贴方法使用最多。改变人物的面部结构,使其夸张,充满神奇效果。
篇6
【关键词】原始艺术 艺术精神 水彩画
在图像泛滥、技术复制、网络传播的E时代,我们绕不开电子信息对纯艺术的冲击。人们在接受新的感官享受的时候,也在进行一次审美文化的转型。水彩画在迅猛的电子科技发展背景下,艺术精神一步步被新电子信息蚕食,水彩艺术发展现状与当代艺术主流相比较,现状不容乐观。
一、当代水彩画创作的现状
在题材上,中国水彩画的创作大部分停留在传统绘画题材上,如少数民族题材、风俗画题材、静物画题材等。这些都是获过大奖的题材,很多画家反复创作效仿过。不是这些题材不好,关键是这些题材在新时代、新文化环境下缺少新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趋向,总是觉得中国水彩画少了点时代的气息和当代的文化特征。
在形式上,中国水彩画的创作多停留在传统视觉经验上,固守传统需要过硬的基本功和对水性有强大的掌控能力,由于过多倾向于法则、规矩,过于强调写实的画风,人们越来越放不开手脚,水彩画陷入一种怀旧状态。视觉语言的表达最关键的是形式要与内容有紧密联系,如果形式脱离了生存环境去片面地表达,那么就像是给苹果手机包上传统点心的盒子,让欣赏者用当下的心态去欣赏上个世纪的精品。
在审美价值上,中国水彩画缺少批评意识。水彩创作对于社会批判、艺术家情感极限的突破考虑得比较少。在创作中,风景、人物、风俗画多以平和的叙述与描述为主,较少反映身边的焦点、热点问题。这种淡漠、茫然表明的是水彩画只传递了画者眼中看到的事物,并没有表达创作者的情绪。艺术家除了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艺术审美和技法外,还应该有自己对这个世界独特的价值观,敢于向世界发表看法,建立起自己的格调。艺术作品不光要传递某一时代的画风,更应该推动一个时代的进步。
二、原始艺术精神是否过去
原始艺术不能等同于艺术史上的一些艺术流派,我们甚至只能说它是一种“亚艺术”,这段艺术史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是神秘而崇高的。原始艺术是原始人类的思想与大脑还处在一种混沌未开化的状态下完成的,他们的创作以粗狂的技法、质朴的表现力深深打动了19世纪和20世纪的许多艺术家,时至今日,原始艺术仍然是世界各地博物馆和展览馆的重头戏。这充分说明了原始艺术的魅力并未过时,以简约、抽象、程式化为主要特征的表现形式让人们充分感受到原始人类的聪明才智。
原始人无法用科学解释客观世界的自然现象与动物的各种行为变化,因此就会赋予种种虚幻的想象与自我认知,而这种自我认知融合错综复杂的迷信理念,表现出来的却极其简单,往往容易用外在的形体和结构作为他们认识生活、区别事物的全部,形象的真实感是他们试图达到的唯一的审美标准,因此原始人特别热衷模仿造型。原始的模仿并不求惟妙惟肖,他们往往追求本质、简洁、无技巧,直奔主题,强化某部分特性,极尽所能地接近他们所理解的真实,但是却突出了事物的特征,显示出原始人的观念。
史前艺术是一种出于本能创作的艺术,严格意义上说还不能算作真正的艺术。因为原始艺术往往都是某种特定环境与需求留下的一种生活印记,准确地说是原始人在寻求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征服大自然的产物。所以原始人所理解的真实感并非纯粹视觉意义上的,他们在艺术创作中从自我的情感与认知出发,渗透一些特殊的情绪与情感,自由、随性、夸张地表达这个客观世界。这种改变从未受到外界的影响,也不会刻意去迎合、取悦他人,纯粹是心中一种自我的认知,岩画上的红色、维纶多夫的维纳斯的女性特征……都足以证明创作是有意识地改变模仿对象,将幻想与愿望融入作品中。这恰恰是原始人的特定的情绪与情感的理性表达,赋予原始艺术超模仿的意义,使之更具有思想性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生活是艺术的肥沃的土壤,原始艺术就是原始人生活智慧的结晶,我们不得不承认原始艺术生根于狩猎生活。法国人类学家雷纳克提出艺术源于巫术,最初的一切巫术活动都是与狩猎活动相关,原始人类由于生存能力的低下,在狩猎前他们会利用巫术来祈求狩猎成功。例如在岩石上画上动物,族人们围在一起跳舞、唱歌等,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活下去。所以原始民族的生活与原始艺术的发生和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现代人眼中粗犷的“艺术形式”和沉闷单调的动物题材,其实都是原始人生存的一种印记。生活需要的题材才是原始艺术所要表现的,那些纯粹的精神世界享受的作品在那个时代无疑是毫无价值的奢侈品,对原始艺术的研究其实就是对原始生活的研究。
三、原始艺术精神对水彩画创作的影响
一方面是人类艺术最原始的形式,一方面是E时代的水彩画创作,两者南辕北辙,用原始艺术精神能否解决E时代的水彩艺术的迷茫?很多人认为由于艺术环境的强烈反差,很难借鉴。其实不然,原始精神虽然来自原始社会,但是它的精神却是人类最淳朴、最炽烈的,艺术情感至上的,是以生活感悟为根基,这些不光受用于原始社会,即便是这个靠电子、网络、数据线传输信息的E时代也同样需要。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的不是原始艺术的形式与题材,更不要求具备与原始人类相同的心理状态,我们需要从中汲取的是一种对艺术的创作精神,并把这种精神与E时代的社会融会贯通,为现在水彩艺术开辟一条新方向。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很多新鲜的信息充斥着大脑,在人类视野中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无限扩张的时空领域,打破了以往传统界限的同时也为我们打开前所未有的视野,它的触角伸向人类文化的所有层面与界面,将人类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一并呈现在世人面前。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下,人们的思想与观念走向开放,一些艺术家为了追求短暂的轰动效应,一味地拼凑文化与生活,形成一种无根、无养、无光的克隆艺术怪胎。这样的艺术表面看似新奇,实则违背艺术的发展规律。艺术的创新是让艺术在新的时代与文化下发扬光大,我们要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去伪存真,变成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用艺术宣泄出来。
怎么样才能把扑面而来的各路信息有效地整合、消融呢?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给整合、消融信息一个根。原始艺术精神告诉我们要极尽所能地接近原始本能,那么不难想到的是水彩画的根基就是水。轻盈、薄透、水色淋漓,这种用水调和透明颜料作画的绘画方法,需要有丰富的经验才能做到对水的自如掌控,这就需要在传统中汲取经验,让水性带动艺术创作显示出其独特的灵性与魅力。但是,E时代的水彩画又不能固守着单纯的水色表现,在技法与材料上要进行转换,把丙烯、酒精、淡彩,甚至胶跟泥沙等更多的新元素引入水彩画,大胆实践掌握更多水性材料性能,拓展水彩潜在的艺术空间。
技法与材料只完成了水彩画的形式转换,在内涵上则需要转变艺术观。E时代的信息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价值观,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守与破的较量困扰着艺术家。只有对错综复杂的文化有深入了解,才能做到真情流露。所以,艺术家在这个时代,除了要有精湛的技法,更应具备进步的思想和渊博的知识。作品表面上是一幅画,实则是艺术家的思想与艺术观的表现,所以艺术家要不断学习多元文化,体验多元文化,提高自身修养,才能建立顺应时代的独特艺术观,这正是原始艺术精神所提倡的在作品中渗透特殊情绪与情感。
E时代虚拟技术的发展,让任何人都无法固守传统的绘画精神而排斥图像对绘画的作用,图像感已经成为E时代的重要视觉特征之一,它是由科技引发的新视觉。多数画家为了强调绘画中“绘画性”的核心价值,强调写实的意义。在笔者看来,抽象性是水彩艺术的扩充。在中国,写意一直是艺术的至高境界,它不但是对画者心灵最好的释放,而且还可以发挥计算机虚拟技术来创造出超越人类视觉的新影像。抽象以超强的概括力、简约的形式、丰富的肌理、舍弃细节的特点去表现事物,呈现出E时代的节奏律动,这正是对原始艺术精神回归的最好表现方式。
综上所述,艺术正在经历的这个时代是最多变的时代,艺术面临的考验也是最严峻的。电子信息给水彩画带来的问题,我们在原始艺术精神中找到了答案。这一切证明了:艺术像植物一样扎根于时代的土壤中,注入当代艺术观与情感的养分,艺术便会鲜活。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保持住这两点,认真去创作,我们就会解决一切复杂多变的难题。
(注:本文为中央高校自由探索计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HEUCF111905;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10D016)
参考文献:
[1]欧阳权友.网络审美资源的技术美学批判[J].文学评论,2008.
[2]郑宗鋆. 泛谈水彩画在中国的发展沿革//造型艺术·水彩专辑[C].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1983.
[3]丁宁.回溯与创造:原始艺术和现代艺术[J].文艺研究,2006(4).
[4]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篇7
〔关键词〕 素描 写实油画艺术创作 应用
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美术专业领域中各种绘画技巧的融合越来越普遍,当前即使是不从事美术工作的普通人对于素描也具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都知道,素描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一直是各种绘画艺术的基础,也是各种绘画艺术学习的前提条件。素描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绘画形式,无论其艺术的内涵与外延都十分地丰富,丝毫不输给任何一种其它的绘画形式,但是由于素描本身不需要颜色的渲染,其在美术教学工作中也主要被作为基本功进行练习,所以很多人都会误认为素描是其它绘画艺术的陪衬,实际上这是对于素描绘画艺术的一种误读,素描作为其他绘画艺术的基础,是因为素描对于基础要求非常高,而且素描本身不通过任何颜色的渲染以及色彩的搭配,只是使用线条与构图来实现艺术绘画内容,其难度要远远凌驾于其他绘画艺术作品之上。根据素描在不同的艺术绘画形式中的作用不同,本文着重就素描在写实油画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情况。
一、素描在油画创作中的作用
1.素描是写实油画艺术创作的基础。素描作为一种基础的绘画形式,是各种绘画艺术创作的前提与基础。素描的创作过程不单单是对于绘画者的绘画技巧具有很高的要求,更是对绘画者的观察能力以及写实能力和构图表现力的集中体现。因为素描本身在绘画过程中就具有没有颜色进行调和的特点,所以构图和线条的搭配就是素描绘画者展现自己艺术创作能力的集中展示与表现,作为能够客观反映绘画创作者观察力、构图水平以及线条操纵水平的绘画形式,素描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形式的绘画艺术作品的教学初级阶段,其在写实油画中的原因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都知道,写实油画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感,而反映真实感的效果就必须要遵从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就是^察能力,如果一个写实绘画创作者没有细致的观察能力,是无法通过写实油画来完全反映眼前的绘画景象的,这是对于写实油画的创作者最为起码的艺术要求。而素描正好满足了这一点要求,素描对于绘画者的观察能力要求很高,要通过观察来实现构图以及细节描绘,这也是写实油画绘画过程中所必备的素质。
其二,就是整体表现力。在进行素描绘画中我们往往会通过线条的勾勒来实现空间与时间的整合与展示,在这方面,素描可以说是其他绘画艺术的鼻祖。然而,在写实油画绘画过程中,往往为了其真实性特征,就必须要先用素描来打底稿。打底稿的过程就是提升整体表现力的过程,通过底稿中明暗的变幻以及虚实关系的处理,逐步实现写实的绘画艺术效果,后期再通过色彩的搭配进行上色就可以实现写实油画完整的绘画效果了。
2.素描在写实油画创作中的画面空间作用。所谓画面空间作用,指的就是绘画艺术创作者在进行艺术创作之前要针对眼前的美景根据自己的经验以及想要表达的情感进行构图与虚实选择,这个过程是所有的写实绘画都要经历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素描绘画艺术中一个最为基本的能力,即构图能力。绘画艺术创作者通过练习素描,不但能够提高自己的基本功以及写实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学习素描来提升自己的构图能力,对于一个优秀的写实油画绘画创作者来说,他们懂得如何通过绘画过程中的明暗变化以及虚实结合来将绘画的人物或者物体变得更加具体,成为三维的体系现象。而脱离了素描的绘画艺术的写实油画看起来往往会显得十分空洞,缺乏立体感与美感,只要能够适当融入一部分素描绘画手法,就一定可以大大提升作品的震撼力与表现力,给人们带来强烈的空间感。
3. 线在写实油画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作为任何绘画艺术创作都要使用的线,在写实油画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写实油画作品中,我们常常用线来表现不同的界面之间的转化关系,通过线的转化实现明暗与虚实的变换,同时还能够提高作品的绘画艺术水平以及展现力。在针对写实油画作品中,我们也常常会把线的使用水平,作为对一个艺术绘画创作者整体艺术创作水平以及对于画作的一种情感体现,作为画家最为常用的工具,线条的使用具有很多的手法与技巧,但是任何手法与技巧都是站在一定的基础上展开的,只要能够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享受的线条,都是可以被现代绘画艺术接受的线条,都是优秀的艺术作品。合理利用线条不单单是一个绘画创作者扎实基本功与绘画水平的体现,更是画家借以发挥想象和才能的展现。
4. 素描草图在写实油画艺术创作中的作用。素描草图就是我们在绘画过程中经常提到的底稿,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油画的出现直到今天,几乎所有的油画作品都要使用一定的素描绘画技巧来进行底稿的勾勒与创作,由于底稿的内容比较多,包括人物整体设计,位置空间设计,虚实明暗设计以及主题情感设计等等多个部分与领域,而对于这些领域的掌握与精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所以说素描草图作为一种写实油画必然经历的阶段,对于写实油画的整体风格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素描在写实油画艺术创作发展中的局限性
1.素描水平制约着写实油画创作的发展。对于一个写实油画艺术创作者而言,如果没有扎实的素描基本功,往往是无法创作出优秀的写实油画艺术作品,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素描水平影响了一个绘画艺术创作者的整体绘画素质水平,包括了绘画者的构图水平,线条的应用水平以及虚实明暗变化水平,这些技术的完美结合与应用才能够提高画作的整体效果与美感,给人一定的视觉冲击力,提高绘画者的作品质量。
其二,素描水平决定了绘画者的艺术修养。作为任何绘画艺术都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学习工作,如果一个人学不好素描,很难想像可以把其他的艺术绘画形式研究透彻。也就是说,素描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艺术修养,而一个人的艺术修养往往又决定了他是否能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走得多远,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2.素描画风差异影响着写实油画艺术的创作风格。素描的草图往往就决定了写实油画的绘画方向,只是看一个人的草图绘制就可以将他的绘画意图猜个八九不离十,这也说明了素描与写实油画息息相关,由于素描的草图构建与写实油画的最终绘画方向具有不可分割的影响与联系,那么我们也就可以断定素描的绘画风格也就影响了写实油画的绘画风格,并且通过影响绘画最终影响创作风格。
总的来说,素描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绘画艺术形式,同时又是油画创作的基础与源泉,通过素描基本功的扎实训练,写实油画艺术绘画创作者才有可能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不可避免,由于素描的涉及面非常宽广,任何一位油画艺术大师都要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到素描绘画中的一些技巧。在现代的绘画创作中,逐渐出现一种以单色调为主的油画素描,这种油画创作依然是基于素描的绘画特点和技艺,使用油画的技艺手法相互融合的方式产生的没有颜色的油画艺术作品,这也是油画与素描结合的最好体现。
参考文献:
[1]齐爱民. 论素描在写实油画艺术创作中的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09.
[2]宫清泉. 素描在写实油画艺术创作中的运用研究[J]. 美与时代(中),2016,03:19-21.
[3]曾泽军. 素描在写实油画艺术创作中的作用[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05:263-264.
篇8
关键词:上海题材;都市题材;叙事方式;海派文化
上海与电影似乎有着某种天然的密切联系。这不仅因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电影放映活动在这座城市进行;在长达50年的时间里,上海成为中国唯一的电影生产基地和消费中心,“上海电影”一度几乎就是中国电影的代名词。更重要的是,作为现代文化构成之一的电影,曾经是上海都市文化的表征,在现实中参与着上海现代性的建构;而上海万花筒式的多元风貌,也在电影中被反复描绘——电影与上海互为叙事表里,互相交织缠绕,散发着迷人的气息.
时至今日,虽然上海在电影生产方面已繁华不再,但电影依然是上海现代城市生活的重要内容.
上海,这座充满生机的城市,依然是电影不断书写的对象.
一、新世纪以来上海题材电影的创作概况
所谓上海题材电影,指的是以上海作为故事发生地,展现上海大都市生活场景,描摹上海市民生态,表现上海独特地域文化景观的影片。这是从地域、文化角度来界定的。上海题材电影之所以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原因首先在于一大批以上海为背景的影片已经构成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影像群。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孤儿救祖记》、《神女》、《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等开创上海电影传统的奠基之作,到40年代的《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三毛流浪记》、《一江春水向东流》,众多优秀的上海题材影片将中国电影艺术推向高峰。上个世纪80年代,一股老上海怀旧风潮突现银幕,先是《上海之夜》、《倾城之恋》,接着是《胭脂扣》、《阮玲玉》、《红玫瑰白玫瑰》,然后是《海上旧梦》、《风月》、《半生缘》、《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大量表现老上海的影片赶场般先后涌现,直到新世纪之初的《花样年华》,带着一缕神秘、奢华的气息,“上海”风情在阴柔、绵密的影像中被演绎到极致,“上海”在故事中已然成为一系列诱人的符号,撩拨着普通大众的追慕之心.
新世纪以来,新的上海题材影片仍然在不断上演。如果说解放前和新时期上海题材影片主要出自上海本土创作者,而上海怀旧影片的主要创作群体是香港导演,那么新世纪以来上海题材影片的创作者则表现出多元化的倾向。以下列表就清楚地反映了这一点.
新世纪以来上海题材电影列表
二、新世纪以来上海题材影片的创作特点
1.题材内容有所突破,表现当代上海的影片
增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海题材影片以描摹“老上海”居多,而且,创作者以香港导演为主。纵观所有港产“老上海”影像,几乎都是对30年代上海的想象,摩登都市、海上名伶,华洋杂处、身世离乱,盛景乱世的国恨家仇,十里洋场的个人传奇……在声光电化的影像中,“老上海”带着世纪末的浮华和忧伤呈现在观众面前。对于香港大众文化景观中的“老上海风尚”,哈佛学者李欧梵在其论著《上海摩登》的结语《双城记》中指出,香港需要一个“她者”来定义自己……“老上海”和香港共享的东西不光是一个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历史背景,还是一种扎根于大都会的都市文化感性。(1)由于相似的城市语境、城市心态和文化传承,昔日“老上海”的繁华和优雅成为香港人挥之不去的一抹乡愁。因此,在当代香港电影人的影像中重现的“上海”,呈现出浓厚的怀旧风情:“东方巴黎”式的国际大都会,充满刺激的冒险乐园,风华雪月的爱情演绎着一个时代的妖艳和奢华,精致典雅的旗袍变幻着“老上海”的流光余韵——银幕上的“老上海”成为一个没有历史的审美对象。然而,剥离想象,返回历史,我们知道,真实的老上海是由外国“治外法权”所辖的混乱的上海,是民族工商业艰难发展的上海,是不堪剥削和奴役的底层劳工发动“反饥饿反内战”的上海,是激越而澎湃的“五卅运动”的上海……新世纪上海题材的影片中,“真实的老上海”依然鲜见,娄烨的《紫蝴蝶》算是题材方面的突破。正像娄烨所发现的,以往影像中1930年代的上海是“一个被大量媒体不断失真或梦幻化处理过的形象”,而他要“像拍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一样拍1930年代的上海”。(2)《紫蝴蝶》中的上海褪去了光鲜和优雅,虽然不如横光利一笔下的黑暗和肮脏,但历史和现实被突兀地置于镜前,人物命运在大时代的风云变幻之间瞬间改变。同样是和“老上海”有关的《茉莉花开》,该片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像有些怀旧影片那样过度渲染“老上海”的浮华风情,而是让上海这个大背景服从于人物故事的讲述,从展现三代女性的命运遭际再现了20世纪不同时代的上海风貌.
如果说以往上海题材影片有意无意地略去鲜活的底层市民生活是一种遗憾的话,那么新世纪以来上海题材影片的创作最令人欣喜之处就是更多地将视角转向了当代,当代的市井民生。《假装没感觉》将镜头对准上海底层老百姓的生活,关切地描述了人物在人生变故和生活困境中的无奈、尴尬,有挣扎也有慰藉,有悲情也有温情。《股啊股》聚焦于上海的炒股风潮,及时捕捉到经济大发展时期上海平民生活受到的冲击和价值观的微妙变化。《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通过退休后生活在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姨妈的经历呈现出现代十里洋场的众生百态。影片用一种温暖的眼光关注着当前的上海,关注着形形的人物在巨大变迁下的种种不适和他们心酸的生活。值得一提的是好莱坞导演奥斯卡的《红美丽》,这部好莱坞班底在中国拍摄的表现上海的影片,通过商业、阴谋和情感纠葛来表现当代上海复杂的生存环境,显然拓展了上海题材的表达空间.
《夜。上海》是一部都市偶像爱情片,以两个异国年轻人的偶然相识为线索,展现了夜上海的美轮美奂,使人们在银幕上发现了久违的都市浪漫.
虽然影像中的上海还远不如人们期待的那样丰富,还有巨大的题材空间有待开拓,但新世纪之初关于上海的影像呈现出的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2.女性的个体化叙事
无论是二三十年代旧上海的风云际会,还是90年代以来新上海的生机活力,电影对上海的描述大都是通过女性来完成的.
《长恨歌》中,外柔内韧的女主人公王琦瑶与程先生、李主任、康明逊、老克腊四个男人分别经历过没有结局的爱情,在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大开大阖中依然顽强地走出一条又一条生路,在城市的变迁中日复一日优雅地生活着。用原著作者王安忆的话说,《长恨歌》以一个女人的命运书写着一个城市的故事。《茉莉花开》分别讲述了一家三代女性迥异的生活状态和生命轨迹。影片采用“章节”式的叙事结构,三个女人的故事在时光的静静流动中轮番上演,乱世之中大上海的浮华、虚荣,大生产时代的又红又专,改革开放的独立、新生,时代的变迁在人物命运的流转中得以展现.
《紫蝴蝶》通过几个人物表现了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个体面临的困境和处在临界状态的生存焦虑。影片主旨是通过在行动上似乎更加被动的女性角色来表达的。影片着力呈现的是辛夏在误杀无辜后的内心折磨,以及在与伊丹的感情与组织交给的任务之间难以取舍的茫然状态。而且,关于影片主旨和风格的“紫蝴蝶”的人格化形象也是女性,那就是多次重复现身、迷离恍惚的依玲!依玲也是影片中唯一一个没有参与敌对双方任何行动的人,她代表着影片中爱与美这一人生最高价值,也是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
《假装没感觉》通过一对由于家庭变故而失去住所的母女的艰难生活,展现了一幅流动的上海市井生活画。《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更是以一个女人的经历描绘宏观社会景况。《红美丽》描述一个为夫复仇而陷入阴谋困境的女人的欲望、爱情,以此来表现现代商业飞速发展下的上海.
也许女性在时代变迁中的命运沉浮更能表现上海这座城市的神秘和复杂,也许因为女性特有的阴柔气质和海派文化的外柔内刚更为贴合,也许以上海为背景的中国当代电影作品大部分是从张爱玲、李碧华、王安忆等女性作家的小说改编而来,女性叙事使得这些影片散发出一种细腻、感伤的气息.
女性的生活往往是琐屑的、感性的,因此,影片基本回避男性化的宏大话语、主旨和意蕴,从日常生活和个人经验出发,描述女性生命中的琐碎、实在、精明、平淡、期待与挣扎。女性的个体化叙事关注着时代变迁中的女性个体生命经历,将历史浓缩于历时的个人经验,然后再由人的命运反观历史和城市.
3.情节松散,叙事与奇观的结合
大概选择上海题材的导演首先是被上海这座城市所吸引。或者,上海本身也是影片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而一个严谨的故事并不足以传达影片想表达的丰富意味。因此,上海题材的影片往往并不满足于流畅地讲故事.
情节松散,叙事与奇观相结合,这一80年代香港大众娱乐片的叙事方式,在新世纪以来上海题材电影中明显表现出来。波德维尔在《香港电影的秘密》中以歌舞片为例,形象地解释了叙事与奇观的关系:“剧情犹如一条晾衣绳,五彩缤纷的歌舞晾挂其间。”(3)一场打斗或追逐,一串笑料,如画的风景,明星特写,甚至字幕和动人的配乐段落,都可以看做是影片的奇观. 老上海题材的电影自然是不必说了,流光溢彩的霓虹、风姿摇曳的旗袍、光影流转的幽深弄堂、弄堂口迷离的路灯、黄包车、弹格路、旋转大门、高级洋房、油彩般富有质感的花纹墙饰……这一切都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是影片必不可少的“奇观”.
正是这些勾勒出旧上海的情调与形态,正是这些才隐秘地传达出影片的内蕴。如《长恨歌》的结尾,少女王琦瑶与少女蒋丽莉嬉闹着走在上海的弄堂里,灿烂的光影凸显着绚丽的青春,“人生若只如初见”,唏嘘叹惋之时,我们真正看懂了一个上海女子与她的城市兴衰沉浮的故事。《美丽上海》中最美丽的莫过于那棵孤立在洋房外花园中的枫树,当满院铺满厚厚的红叶时,油画般的场景美得让人心醉.
松散的情节结构也可以表现出一种写实的独特况味,因为生活中的事情总是不期然地接二连三地发生,像《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显然,松散的结构加上奇观式的片段可以使片刻的剧情变得生动,而且事情在毫无先兆的情况下发生,总能给观众带来意外的惊喜.
当然,情节的松散并不说明影片的结构不完整,相反,如果能运用恰当的叙事策略反而能使影片表达出超越故事本身的意蕴。如《茉莉花开》中,一曲贯穿始终的民歌《茉莉花》,在影片三个段落中以不同的人声和风格演唱,使得三个貌似孤立实为系统、缜密的人物故事在同一个影像空间中相互作用、逐步递进,最终表达出不断抗争的女性意识.
三、上海题材电影的突围之路
上海总是令人怀想起中国电影曾经的辉煌,如今,人们仍然对上海题材影片满怀期待。从创作的层面分析,上海题材电影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寻求突破:首先,积极拓展题材空间。正如前文所述,“老上海”在很多影片中已经成为一系列符号,而真实的老上海有着丰富的内容等待创作者去发现和开掘。同样,当下的上海也有无数的题材值得表现.
篇9
>> 知识溢出吸收能力与本土供应商创新绩效 知识整合能力与运作特性对组织创新绩效的交互效应研究 下游知识溢出对供应商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 团队成员知识共享行为、学习能力与创新绩效的作用关系研究 边界效应对跨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创新绩效关联机制研究 知识产权保护、贸易技术溢出与企业创新绩效 国际软件外包中知识溢出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组织变革、知识源、技术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知识嵌入性、企业知识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 外部知识、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 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知识资源获取的中介作用 区域技术创新绩效的“马太效应” 技术溢出、人力资本与创新绩效 产业集聚,技术溢出与创新绩效 知识网络下的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研究 动漫产业集群发展中“政策租”效应及其对集群知识创新绩效的影响 知识员工创新绩效增益效应研究:资本禀赋视角 创新集群知识溢出效应模型研究 吸收能力、知识转移与跨国公司的突破性创新绩效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网络出版时间:2015-1-12 10:13:0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小企业外部网络与自主创新实证研究》(12CJY042)。
作者简介:郑慕强(1981-),男 ,广东揭阳人,汕头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首批培养对象,研究方向:企业集群与企业创新;李兰芝(1991-),女,湖北枝江人,汕头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1] Uzzi, B. The Sources and Consequences of Embeddedness for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Organizations[J]. American Sociology Reviews,1996(8):674-698.
[2] Cassiman,B, Veugelers, R. In Search of Complementarity in the Innovation Strategy:Internal R&D and External Knowledge Acquis-ition [J]. Management Science, 2006(1):68-82.
[3] Gao,S.X,Xu,K,Yang,J.J. Managerial Ties,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nnovation[J]. Asia Pacific Journal Management,2008(9): 395-412.
[4] Kugler,M. Essays on International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Tech-nological Diffusion[M]. 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2000.
[5] Smarzynska,B.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crease the Produ-ctivity of Domestic Firm? In Search of Spillovers through Backward Linkag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4(3):605-627.
[6] 王然,燕波,邓伟根. FDI对我国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及机制――基于产业关联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0(12):16-25.
[7] Blomstrom, M, Sjoholm, F.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Spillovers: Does Local Participation with Multinationals Matter?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9(43):915-923.
[8] Liu, Z. Q. FDI and Technology Spillovers: Theory and Evidence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6(81):85-101.
[9] Thorelli, H.B. Networks: Between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6 (7): 37-51.
[10] 张世. 地理群聚内厂商之网络关系对其竞争力影响之研究[D]. 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2(4).
[11] Lee, C, Lee, K. Internal Capabilities, External Networks, and Performance: A Study on Technology-Based Ventur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22):615-640.
[12] Samson, W.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 and Firm Performance: The Case of the Bicycle Industry in Taiwan[J]. Asian Business & Management, 2005(4): 67-91.
[13] 郑慕强,徐宗玲. 中小企业外部网络与创新绩效――来自潮汕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
[14] Nonaka, I, Takeuchi, H.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M]. Nuevo, EUA: Oxford University, 1995.
[15] Argote,L,Ingram,P. Knowledge Transfer: A Basis for Competitive in Firms[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0,82(1): 150-169.
[16] Zahra,S.A.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by New Venture Firms: International Diversity, Mode of Entry,Technological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 43(5): 925-950.
[17] Borenztein,E.J. Gregorio,D,Lee,J W.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Spillovers: Does Local Participation with Multinationals Matter?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9(43):915-923.
[18] Kathuria, V. Foreign Firms,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Knowledge Spillovers to Indi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J]. Applied Economics, 2001(33):625-642.
[19] Thompson,E.R. Clustering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Enhanced Technology Transfer: Evidence from Hong Kong Garment Firms in China[J]. World Development,2002(39):873-889.
[20] Lane,P. J,Lubatkin,M. Relative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19(4): 461-477.
[21] 朱亚丽.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企业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 浙江大学博士论文, 2009(6).
[22] Ritter,T,Gemunden,H.G. The Impact of a Company's Business Strategy on Irs Technological Competence, Network Competence and Innovation Succes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4, 57(5): 548-556.
[23] Bell,G.G. Clusters,Networks,and Firm Innovativenes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5, 26: 287-295.
The Effect of Knowledge Spillover
on Innovation Capacity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e Empirical Study on Industry Cluster
in Fujian and Guangdong Province
Zheng Muqiang,Li Lanzhi
( Business School,Shantou University,Shantou 515063,China)
篇10
苏州市广州医院人事科长兼信息科长,江苏苏州 215008
[摘要] 目的 通过运用移动信息化的技术,探讨移动护士工作站对于提高护理工作整体质量水平的作用,优化临床医疗护理工作中的任务管理以及操作过程中的控制。方法 通过使用当前较为先进的射频识别技术(RFID),运用临床专用腕带、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无线区域网以及掌上电脑等数据终端,形成临床医疗的全覆盖,开发形成移动护士站并将其运用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结果 实现了医院信息化系统向病房的发展和延伸,使得对于医生医嘱进行全程实时跟踪,保证了护理检测数据的完整性以及护理监护的实效性,大大提高了医生和护士的工作效率,提高的临床护理工作水平。结论 医院利用移动护士工作站这一新型平台,使得遵循医嘱以及护理工作执行过程更加的规范化,大大提高了护理工作的质量以及维护了医院的良好形象。
[
关键词 ] 移动护士工作站;射频识别;临床护理工作;医院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c)-0085-02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上的移动护士工作站应运而生,其根本的宗旨便是保障医院安全稳定运行以及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适应当前临床卫生发展的需要[1]。移动护士工作站在临床中的应用符合当前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是信息化时展的必然结果,大大提高了医院的护理管理水平以及增强了临床护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保证了临床护理工作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有效的防范了医疗卫生风险的发生[2]。我院构建的移动护士工作者便是以医院信息系统为依托,硬件构造上运用掌上电脑和临床专用腕带,运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网络平台利用3G无线网络,实现对于医嘱的实时跟踪,保证护理检测的及时性以及便于更好的开展护理任务的管理工作,优化了护理工作的流程,大大提高了医院工作的效率,为推动医院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3]。现报道如下。
1移动护士工作站概况介绍
当前在医院中新兴的临床移动护理工作站很好的保证医疗卫生工作安全稳定运行以及提高了护理工作的质量,满足了人们对于医疗卫生的需求以及护理服务治疗的要求,成为当前发展的大势所趋。在我院所有病区通过3G无线网络与专线接入医院信息系统构建形成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网络信息化平台,掌上电脑选择国外进口形成硬件平台的移动数据终端构造形成企业数字助理,每个病区的护理组确保一部,掌上电脑具有3G通讯卡、二维条形码的扫描探头以及射频接收模块,具有方便快捷等多种功能,其可以进行远程操控患者的床边软件,可以使护士运用手中的掌上电脑进行患者的识别信息、生命体征的监测及信息采集、及时有效的进行医嘱的管理以及及时管理病案等多种合理快捷的操作,具有传统医院护理管理模式无可比拟的优势。患者的专用腕带上则存有无源射频芯片,通过扫描读取便可清晰知道患者患病的基本情况。
2移动护士工作站作用分析
2.1通过方便快捷的信息共享途径,大大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效率
患者住院后便进入移动护士工作站的信息化平台中,巡回护士通过患者的住院信息运用掌上电脑以患者的住院号为编码,写入患者的含无源射频芯片的专用腕带,作为当前医院病人患者的身份识别的标识,同时进行患者基本信息的录入工作共享到数据库中,便于及时查询患者的信息,有利于医护工作者之间患者信息的相互交流,避免重复询问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困扰,使得医护工作之间的衔接的更加紧密,大大提高了医院护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
2.2充分发挥数据采集的实效性,保证护理工作的质量水平和安全有效
值班护士将采集的床边护理工作数据即时有效地进行登记和反馈,掌上电脑会自动生成患者生命体征采集的时间,各种出入量的信息也可以自行进行累加,形成24 h的动态监测,可以自动识别数据中明显与正常生命体征存在差异的最大值或极端值,便于医生及时根据护士收集的信息修改治疗方案,很好的结合患者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
2.3做到贴近临床患者的目标,缓解护士工作过程中的压力
护士工作由于其任务多,事情繁杂因此具有较大的社会压力,这已经成为社会上一种较为普遍社会问题,如何有效的缓解临床上一线护理工作者的工作压力也成为当前众多学者研究的课题。移动护士站的运用可以很好的促进护理工作者的身心健康,甚至直接可以影响到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移动护士站降低了护理工作者奔波于病房与护士站之间的路程,有效的缓解了护士的体力,相对缓解了护理工作者的内心压力,促进了护士工作的心情舒畅和愉悦,可以很好的促进医生以及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认可,更好的体现医院的人文关怀。
3移动护士站在实际运用中的结果
例如在某市中心医院中的30个病房都投入使用移动电脑、基本护理操作用物:笔记本电脑、体温计、消毒用物、血压计、血糖仪、补液用品。人员安排:责任护士携带移动电脑在病房工作,同时配备一名治疗护士作为后方支援,补给治疗医嘱用物。护理移动工作站的工作模式形成后,责任护士无需经常回到治疗室及护士站,就可以完成巡视、病情观察、输液、核对医嘱、护理操作,在病房中即可轻松、及时的完成实时护理书写。
在我院成功的实行了移动护士工作站已有一年多的时间,在使用过程中进行了相应的对比,发现在该系统使用前后,根据临床资料以及走访调查发现,在护理缺陷发生的人数上有了明显的改善,由先前的1/100到现在的1/2000,患者满意度、医生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4 讨论
4.1实现患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促进护理工作安全稳定运行
值班护士通过运用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及时把握和监测病房中需要执行的医嘱以及执行医嘱后换病情的变化,观察治疗效果,患者的生命体征的数据会及时、准确的记录在掌上电脑中,并通过信息化系统进行数据之间的交换[4],保证了临床工作的安全、稳定、有效的运行,对于患者的检查结果实现了第一时间的传送,避免误传和漏传,同时患者的专用腕带增强了患者的身份识别的安全、有效和准确。
4.2实现医护的资源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
护士通过掌上电脑与信息系统之间的连接,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同时简化了日常护理记录工作的流程,大大优化了护理工作的繁琐程度以及工作操作流程,降低了护理工作者工作的重复性,减少了工作的复杂性,大大提高了临床护理工作效率[5],使得护士有更多的时间陪护自己分管的病人,为患者提供更多切实有效的服务。
5结语
在临床中通过运用移动护士工作站的模式,很好优化了临床护理工作的流程,更加有利于患者在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实现患者信息之间的资源共享,降低了护理工作执行过程中的误差,减低医疗事故发生,提高临床上护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保证护理工作的质量,保障了患者的医疗卫生安全[6]。移动护士工作站应用在临床一线护理工作中,很好的促进了临床护理信息化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推动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
参考文献]
[1] 曾秋梅. 移动护士工作站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3(8):1033-1034.
[2] 蔡丹.移动护士工作站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7):867-868.
[3] 安迎丹. 移动护士工作站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4):82-83.
[4] 刘丹,李玉杰. 移动护士工作站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11):1363-1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