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矿山创建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3: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矿山创建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省级生态县为目标,以改善矿山生态环境为重点,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最大化、环境影响最小化,矿产资源利用集约化、开采方式科学化、生产工艺环保化、企业管理规范化、闭坑矿区生态化,步入矿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轨道。
(一)矿山企业证照齐全,具有工商营业执照、采矿许可证、矿山安全生产许可证、民用爆炸物品使用许可证,涉及林地的,具有林业主管部门批准的征(占)用林地手续。
(二)具有经批准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水土保持方案。
(三)矿山年开采规模:露天开采6万吨以上,地下开采1万吨以上。
(四)诚信守法,依法经营,矿山企业三年内没有被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罚的记录。
(五)无因矿山企业主观原因引发的和纠纷。
三、绿色矿山创建标准
(一)资源利用集约化
1、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县矿产资源规划》的要求。矿山开采加工布局合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科学规范。
2、产品结构优化。加大投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
3、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率地下开采达到85%以上,露天开采达到95%以上;废渣、尾矿的处置率达到100%。
(二)开采方式科学化
1、严格实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和开采设计方案,露天矿山实行自上而下分水平台阶式开采,爆破方案符合爆破安全规程。
2、矿山开采作业选择合理的生产工艺,先进的采掘加工设备和设施,使用先进的开采作业方式。
3、编制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并严格实施,实现边开采边治理。对局部闭坑矿区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同时进行复垦、复绿,矿区范围内可绿化面积绿化覆盖率不低于75%。
(三)生产工艺环保化
1、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保“三同时”制度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认真落实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和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2、采场和选厂粉尘达标,噪音达标。按国家标准配备生产工人的劳动保护用品并严格佩戴。
3、矿区主要运输道路防尘措施到位,矿石运输车辆驶离矿区时采取有效的防尘保洁措施。
4、建立规范完备的废水处理设施和工艺,各种废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尽可能循环使用处理后废水,实现零排放。
5、废渣、尾矿等各类固体废弃物有安全规范的专用堆场和存储场地,并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
(四)企业管理规范化
1、建立矿山生态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组织健全,分工明确,责任落实。
2、制定绿色矿山创建工作方案,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措施有力。实行矿山企业法定代表人为绿色矿山创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制度。
3、矿产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规章制度完善,各类报表齐全且上报及时准确,台帐、档案资料完整。
4、矿容矿貌整洁,秩序井然。
5、依法纳税、缴费,足额交纳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
(五)闭坑矿区生态化
1、有完备的矿山闭矿后的生态环境治理和土地利用方案。闭坑和局部闭坑后的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符合设计要求和预设功能。
2、矿区范围无地质灾害隐患和安全隐患。
3、矿山企业承担闭坑矿区复垦复绿的责任和义务,闭坑矿区的复垦复绿必须达到验收标准。
四、申报和命名
(一)申报
1、绿色矿山按采矿许可证的发证权限实行逐级申报。省、市级发证的矿山根据省、市级绿色矿山的创建条件,可直接申报省、市级绿色矿山;县级发证的矿山在获得县级绿色矿山称号满一年后,可申报市级绿色矿山。
2、县级绿色矿山创建申报工作按以下程序办理:
拟申报创建县级绿色矿山的企业,须填写县级绿色矿山创建申请表(详见附件2),并附相关资料,正式行文上报。申请材料经所在地的县级国土资源管理局和环境保护局初审,报县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批准。
申请批准后,矿山企业委托具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制资质的单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县级绿色矿山创建相关文件,编制县级绿色矿山创建方案。由县国土资源局组织对创建方案进行评审。矿山企业按评审通过的方案实施绿色矿山创建工作。
县级绿色矿山的申报时间从每年3月1日开始,3月31日截止。
(二)验收及命名
1、验收申请。矿山企业通过实施市级绿色矿山创建方案,经自查达到了创建方案所确定的工作目标和考核指标后,可向县国土资源局提出县级绿色矿山验收申请。县级绿色矿山的验收申请提交以下材料:
(1)绿色矿山验收申请;
(2)绿色矿山创建方案;
(3)绿色矿山创建投入资金审计报告;
(4)绿色矿山创建工作总结及相关附图、照片及光盘。
2、验收。接到矿山企业的绿色矿山验收申请后,县国土资源局会同县环境保护局组织有关专家到现场进行考核验收。
3、命名。经考核验收达到县级绿色矿山标准的矿山,由县国土资源局会同县环境保护局批准并命名为县级绿色矿山,颁发证书和标志牌。
(三)复查
1、县级绿色矿山有效期限为三年。三年期满后进行复查,复查通过的,再延三年;复查不合格的,给予半年的整改期;经整改仍不合格的,取消绿色矿山称号。
2、县级绿色矿山有效期满前6个月,矿山企业应向县国土资源局提出复查申请。
3、县级绿色矿山复查申请应提交的材料为绿色矿山复查申请和有效期限内保持绿色矿山的工作情况汇报。
4、县国土资源局会同县环保局在每年的3月份按照规定的程序对申请复查的绿色矿山进行复查。
五、实施步骤
(一)开展试点阶段
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为试点阶段。在深入调查研究、明确创建目标的基础上,全县选定1家矿山企业进行绿色矿山创建试点。试点矿山企业应具备三方面基本条件:一是采矿权有效期在3年以上(含3年);二是基础条件较好,管理工作规范;三是生态环境意识强,创建积极性高。试点工作由矿山企业自愿申请,经县国土资源管理局和环境保护局审查通过并报县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
(二)全面实施阶段
2011年3月开始为全面实施阶段。在完成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全县所有执证开采的矿山都要开展绿色矿山创建工作,达到绿色矿山标准。对限期内达不到绿色矿山标准的矿山企业实行限期整改,经限期整改仍达不合格的,依法责令停产整顿,依法予以关闭。
六、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一认识
创建绿色矿山是建设生态市、实现矿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项工作由县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领导,国土资源管理局具体组织与实施,环境保护局负责相关工作的指导与监督,财政、发改、公安、安监、林业、水利、经贸等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工作。
(二)坚持标准,确保质量
创建绿色矿山要坚持标准,加强监督检查,规范工作程序。创建县级绿色矿山企业应严格按照本实施方案制定创建方案,开展创建工作。专家组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创建方案评审和验收核查,国土资源管理局和环境保护局每年应对创建矿山进行不定期检查,各相关部门要坚持标准,加强监督,共同确保绿色矿山质量。
七、扶持政策
建立绿色矿山激励机制,矿山企业在获得绿色矿山资格后的可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一)优先推荐申请部、省级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资金补助。
(二)获得县级绿色矿山满一年后,优先申报市级绿色矿山,通过市级推荐可申报省级。
(三)可按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进度,按规定程序和比例提前返还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
篇2
2018年以来,按照创建先行县的部署,把绿色矿山建设作为“发展生命线工程”来抓,围绕打造全国绿色矿业发展先行县”目标,坚持“规划引领、标准倒逼、标杆带动、科技支撑、综合利用”的创建路径,在提升绿色矿业发展理念上下功夫、在政策引导和建设指导上做文章、在推进绿色改造和生态治理上求突破、在破解制约矿业生存和发展瓶颈上打出路,着力推进矿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现将2018年绿色矿山建设有关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8年绿色矿山工作
一、夯实四项基础,把绿色矿山建设作为生命线工程来抓
1、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工作落实。在绿色矿山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组建了县绿色矿山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重点企业也相应成立了绿色矿山建设办公室,统筹推进矿业的绿色开发、生产和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工作,现已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协同、社会支持的四位一体推进格局。
2、全面调查摸底,把握县情矿情。先后组织了四轮调查摸底掌握第一手的现实情况,为出台政策、科学治矿提供了事实依据。
3、提升思想理念,形成绿色共识。先后组织有关部门和重点企业3批次80余人次赴绿色矿山建设先进地区参观学习、考察对标,在职能部门和重点企业层面对绿色矿业发展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同时,通过召开工作推进会、企业座谈会以及加强宣传等措施,广泛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已安装制作固定展牌、永久性标语50余处。
4、坚持顶层设计,强化政策推动。根据国家六部委的实施意见和《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编制了《绿色矿业发展先行县建设方案》。立足县情和资源禀赋实际,在政策、制度层面先行先试,配套出台了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干什么、怎么干、达到什么标准”。
二、把握三项重点,真抓实干对标打造国家绿色矿山
1、加强绿色治理,加大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绿色矿山建设中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既是焦点问题又是难点问题,坚持边开发、边生产、边治理、边恢复进行生态的修复再造,大力推进“百矿披绿”和“花园式矿山企业”建设工程,专门细化制定了“绿色矿山建设洁化绿化美化标准(试行)”,明确开采区、生产区、生活区、办公区、道路运输系统在矿容矿貌、绿色治理、矿区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具体的标准要求。督导指导企业因地制宜对损毁山体、尾矿库、排土场进行复垦披绿、光伏发电、栽植经济林等多路径恢复治理,年初下发了2018年矿山披绿任务指标,覆盖81家矿山企业,全年绿化治理面积2500亩,植树900万株,播撒草籽300余公斤,总投资达2500万元,使矿山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观,还进一步拓展了建设用地空间。
2、加强绿色改造,培育矿业生态发展竞争力。以安全生产、环保达标、节能减排为切入点,通过实施技改升级和环保达标工程,落实绿色开采、绿色运输、清洁生产等规范要求,把蓝天、绿水、净土保卫战落在实处。在开采环节,实施爆破水袋降尘、采区微喷降尘、棚化入库等绿色环保治理工程,有效治理扬尘污染。。在生产加工环节,推广使用高压辊磨、量恒式干选、湿式磨前预选等新技术新工艺,逐步推动技术装备升级改造,建设现代化、科技化、数字化矿山。在矿物输送环节,大力推广皮带廊封闭运输,实施矿区运输“车转廊”工程.
3、加强综合消纳,创新尾废资源化利用路径。在尾废处置利用上,坚持“挖潜创新、调整结构、综合利用、循环发展”工作思路,走科学消纳尾废、绿色开发利用的资源化、生态化之路,把铁、金尾矿变废为宝,有效减少对生态的影响,降低区域生态环境承载的压力。发展壮大尾矿制备新型绿色建材产业,推进尾废生产绿色砂石骨料产业,做好铁尾矿复垦造地还田的升级文章。在实现尾矿库复绿披绿、生态再造的基础上,利用铁尾矿砂中含磷、铁等元素,推进铁尾矿综合利用产业与农业产业结合发展,推进就地生态化利用。
三、抓住三个关键,引领矿业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篇3
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十三五”规划的主题之一是低碳、循环、绿色发展。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是中国矿业行业落实生态文明国家发展战略,保障矿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抓手。作为矿产资源大省,黑龙江省早在2004年就已经全面启动绿色矿山建设计划,并因地制宜地颁布了一系列具体的实施办法。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建设,全省矿产资源利用状况、矿山地质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都得到明显改善。但是,随着黑龙江省绿色矿山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有些相关政策与措施尚不完善,亟须深入研究形成配套绿色矿山建设的激励政策,促进矿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努力构建规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秩序的长效机制。
一、黑龙江省绿色矿山建设现状
截至2013年底,黑龙江省各类矿山总数为3 076个。其中,国有企业183个,占5.96%;集体企业307个,占10%;私营企业1973个,占64.29%;其他矿山606个。为了加快“生态省”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4年,黑龙江省积极探索以煤炭行业为主的省级绿色矿山建设试点,在全省实施矿山生态环境准入制、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制、环境影响评价和危险性评估管理制等“三项制度”和四大煤城(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矿山环境治理工程、大庆及周边地区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三线”(公路、铁路、江河沿线)“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环境治理等“三项工程”。按照绿色矿山建设的理念积极推进矿山复绿等工作,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面积3.3万公顷[1]。庆安帝圣矿业有限公司按照建设成为国家级绿色矿山的要求,树立“绿色立企”的发展模式,通过对不能利用的老矿井场地进行清理、关闭、整治,以及对矿区进行绿化建设,使矿区绿化覆盖率达到可绿化区域的85%[2]。2012年以来,龙煤集团鹤岗分公司新岭煤矿等27家矿山企业荣获“国家级绿山矿山试点单位”称号,黑龙江省绿色矿山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二、绿色矿山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与“绿色矿山格局基本形成”目标差距较大
按照国家确定的“到2020年全国绿色矿山格局基本形成,大中型矿山基本达到绿色矿山标准、小型矿山企业按照绿色矿山标准规范管理”的总体目标,虽然黑龙江省在加强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建设的同时也在推进建设省级绿色矿山试点,但是总体进展不大。目前,全省虽然已有27家矿山企业获得“国家级绿山矿山试点单位”称号,占到全省大中型矿山(40余家)的3/5,但这些示范试点矿山建设工作尚未完成;省级绿色矿山试点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小企业申报绿色矿山试点单位的数量偏少,以大中型企业为主,全省80%以上是小型企业,从实现2020年的绿色矿山建设目标来看,还有较大困难,建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3]。
(二) 绿色矿山建设标准体系不够健全
虽然在国家层面上明确了国家级绿色矿山的9个基本条件,但由于黑龙江省矿山企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和区域特点的绿色矿山创建标准及考核体系,这导致对绿色矿山建设质量进行评价相对较困难,无法进行行业间的横向比较。在制定规划准入条件时,也没有完全以绿色矿山建设标准为依据,不利于矿山企业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建设[4]。
(三)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善
黑龙江省根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实施办法》的规划,已经出台了《黑龙江省矿产资源规划调整实施细则》,明确了矿产资源规划调整条件和程序。虽然有关矿产资源开发的法律依据比较健全,但仍然缺少黑龙江省绿色矿山建设管理办法及指南等专门性法规,更缺少建设绿色矿山和发展绿色矿业的配套支持政策。此外,黑龙江省目前有关绿色矿山建设的专项资源配置制度及税费政策等还不健全,矿山企业在进行绿色矿山建设过程中缺少优惠及鼓励政策,全省仅有少数几家矿山企业享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资金支持,绝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得到国家及地方的专项优惠政策支持,从而打击了其建设绿色矿山的积极性。
(四) 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落实不到位
黑龙江省已经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的准入制度,实施了矿山土地复垦方案、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方案的编制和恢复保证金的缴存制度,并要求矿山企业签订承诺书。保证金制度使企业成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主体责任人,强制其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义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很难落实到位,矿山企业真正履行保护责任和承诺的很少,特别是省内大型央企、国企保证金欠缴率较高,这两类企业的缴纳额度占全省缴纳总额度90%以上。有些央企开采完矿产资源,不履行地质环境治理义务,不仅给采矿区造成较大危害,还会对矿工生活的居住区和商业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地方政府还常常以该企业是省内支柱企业、纳税大户等为由进行“说情”,对法规进行干预。此外,矿山企业在交纳环境治理保证金的同时,还需要花费大量资金治理矿山开采过程中所产生的土地塌陷、生态环境恢复等环境问题。由于黑龙江省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返还渠道,矿山无法将缴纳的保证金用于环境治理,这使矿山企业承担了双重的资金压力[5]。
(五)绿色矿山建设企业资金缺口大
绿色矿山建设是一项全方位的工作,按照国土资源部提出的绿色矿山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矿山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完成绿色矿山建设所要求的9个基本条件。近年来,大宗商品市场低迷,矿业经济形势持续下滑,多数矿山难以负担绿色矿山建设投入费用。特别是部分老矿山企业整体效益下降,环境欠账较多,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企业负担越来越重。
三、完善绿色矿山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统筹规划绿色矿山建设
按照到2020年全国绿色矿山格局基本形成的目标要求,对“十三五”时期黑龙江省绿色矿山建设工作做出总体规划部署,加快完成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的建设与评估工作。鼓励矿山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要求,制订出绿色矿山建设的具体规划。对于达不到国家级绿色矿山基本条件要求的,鼓励其创建省级绿色矿山建设示范点,上下联动,分级推进省、市、县三级绿色矿山试点建设;宣传推广绿色矿山建设典型经验与先进模式。要求全省矿山企业把发展的核心任务转变到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矿地和谐等方面上来,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向全省纵深发展。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绿色矿山标准体系
在全面总结和推广全省绿色矿山建设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分地域、分行业、差别化的绿色矿山建设标准与考核体系。科学量化每个行业、每个层面的绿色矿山评价指标,确定合理的评判标准,不仅有利于矿山企业自我考核评判,还有利于各企业之间进行横向比较,使每个企业都能够清楚掌握自身发展状况和存在的不足,激励其不断改进和提高。此外,还要在全省范围内综合评价绿色矿山建设情况,严格准入和科学监管,明确要求新建矿山按照绿色矿山的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生产矿山要切实落实企业责任,按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改进开发利用方式。建立绿色矿山评估制度,定期开展矿山“三率”检查和监督,规定绿色矿山有效期为三年,凡期满三年的需进行复查,对不符合标准的可作出废除绿色矿山称号的处罚,使绿色矿山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
篇4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康辉小陈”为你整理了这篇2021年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安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根据工作安排,现将我局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安排汇报如下:
一、2021年工作总结
(一)加强资源要素保障。2021年完成用地报批组卷13个批次,获批面积2093.22亩。全年供应土地127宗、面积2325亩,其中划拨62宗、面积1019亩,出让65宗、面积1306亩,出让价款25724万元。启动实施新增耕地3149.84亩,完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获批指标4009.54亩,完成增减挂钩指标归还3035.54亩。完成地票交易4089.13亩,成交价款44233.62万元。编制上报土地成片开发方案24个,全部获得审批。
(二)强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一是强力推进“五未”土地处置,根据《宣州区“五未”土地处置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对全区批而未供、闲置土地进行了全面排查。形成存量资源图谱,并制作成“一张图”。2021年度已处置批而未供土地1443亩、供而未用594亩。二是积极开展“标准地”改革工作。2021年已成交的标准地2宗,面积70.03亩,成交价款795万元。宣州经济开发区2021年7月制定《“标准地”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试行)》。
(三)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一是初步划定了宣州区永久基本农田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二是完成了市级村庄规划试点水东镇祁梅村村庄规划编制,启动了区级村庄规划试点水阳镇新珠村、洪林镇南湖村的村庄规划编制。
(四)优化自然资源管理
1.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加强耕地保护。一是在“三调”初步成果基础上,扎实开展永久基本农田核实。二是广泛宣传乱占耕地建房“八不准”,稳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三是完成扬子鳄保护区整改以及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调整补划工作。
2.有力推进矿山生态修复。一是实施了3个在建矿山“边开采、边治理”项目,修复面积16.876公顷。二是实施了3个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修复面积4.32公顷。三是全力推进利用市场化方式实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
3.扎实推进矿产资源管理。一是完成宣州区青峰山枣子沟大型矿山采矿权挂牌出让工作,采矿权出让收益13亿元。二是完成茶山、幸福两个矿山剥离物有偿处置试点,矿益权收益2057.87万元。三是完成《宣州区矿山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年)》编制工作。四是全面开展2021年度省级绿色矿山遴选工作。
4.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坚决落实《宣州区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完成地质灾害汛前调查、汛后核查,妥善转移安置“烟花”过境期间受灾群众,未发生地质灾害安全事故。
(五)强力推进“难办证”问题专项治理。一是完成宣州区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难办证”专项问题总计7个项目, 共640套房屋。首次登记了640套,完成率100%,已办证到户618套,办证率96.56%。二是启动宣州区集体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难安置”问题专项治理。全面摸排统计,宣州区逾期未安置项目共3个、585套。根据“一项目一政策”制定工作方案,明确整改措施。
二、2022年工作安排
(一)强力保障项目用地需求
1.积极争取更多项目纳入省委省政府“双招双引”引领的十大新兴产业特别重大项目以及延链补链强链的重大产业项目。争取省级以上配置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计划,保障重大项目用地需求。
2.深化“五未”土地处置专项行动,持续开展批而未供、闲置、低效土地全域治理,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800亩以上,节约高效保障项目用地。
3.全力推进新增耕地和增减挂钩工作,全年计划实施新增耕地2000亩、增减挂钩1500亩,合理有效利用增减挂钩指标,兜底保障所有项目用地需求。
4.全面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一是将按照省、市工作要求,继续开展三线划定相关工作,按时间节点要求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二是根据《宣州区村庄规划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年)》要求,在村庄规划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宣州区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5.积极推进宣州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指导有关乡镇和街道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
(二)全面加强自然资源管理
1.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一是全面推行田长制,建立区、镇、村三级田长体系,落实田长责任。二是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
2.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一是对全区16家在建矿山实施“边开采、边治理”。二是根据《宣城市矿山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实施方案》,全面开展全区在册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对符合条件的矿山积极运用市场化方式进行修复。三是积极开展绿色矿山创建工作,争取不少于50%的矿山企业能够达到绿色矿山标准。
3.全力做好宣州区清理规范林权确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试点工作。一是做好宣州区林权登记存量数据整合和宛陵林场国有林权确权工作。二是推进林权登记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以建设生态市和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为目标,按照不断巩固、深化、提升矿山整治成果的要求,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优化矿山布局,压缩开采总量,强化环境治理,加强安全生产,完善管理机制,努力达到“环保化开采、清洁化加工、无尘化运输、规范化管理”,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是优化矿山布局,抓好减点减量。以2006年考核指标为基数,建筑石料矿山开采规模(采矿许可证总规模)压缩7%,炸药使用量减少7%;关闭建筑石料矿山10%,关闭建筑石料矿山(宕面)15家以上。
二是推进废弃矿山治理,抓好生态修复。全市废弃矿山治理项目开工22个以上,完成14个以上,累计完成105个以上。
三是深化环境治理,改善矿区环境。矿山生产废水处理设施完善,规范运行,循环使用,沿河加工机组达到零排放;固废去向明确,有专用的贮存、处置场所。矿石加工扬尘治理设施完善,全面落实分级治理要求。主要矿车运输道路全程硬化,并落实有效的保洁措施。水土保持措施落实到位。
四是强化安全监管,落实安全生产措施。全面实施自上而下分台阶开采,有条件推行中深孔爆破的矿山企业实施率达到80%以上,矿山安全质量标准考核评级市级达标率达到60%以上。矿山事故死亡人数在2006年考核指标基础上,下降20%以上。
五是抓好试点企业,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在2006年试点的基础上,2007年再选定8至10家矿山企业开展“绿色矿山”创建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坚持不审批新矿。各级各部门不得受理和审批新矿,严禁以移点方式变相设置新矿。
(二)抓好矿山布局调整。认真实施《**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在全面关闭禁采区矿山的基础上,加大关闭限采区矿山的力度,减少矿点数量,进一步优化矿区布局。
(三)加强开采量实测。加强对矿山企业开采量的实测,做到重点矿山企业每半年实测一次,其他矿山企业每年实测一次,严肃查处越界、超量等违法违规开采行为。
(四)加大矿山环境治理力度。进一步强化矿山环境治理和保护措施,督促矿山企业完善废水治理设施,确保正常使用和达标排放,沿河加工机组必须达到零排放;明确固废去向,落实固废贮存、处置专用场所。督促矿山企业按照分级治理的要求,完善粉尘治理措施,全面落实矿区道路硬化和保洁措施,有效解决矿区扬尘污染问题。督促矿山企业严格按照水土保持方案的要求,切实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五)加快废弃矿山治理。重点抓好主要交通干道和城镇周边可视范围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制定计划,排定名单,多渠道筹措资金,多方式实施治理,确保废弃矿山治理工作扎实推进。注重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与土地整理、村庄整治、景观建设有机结合,使废弃矿山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六)强化火工品供应管理。坚持按批准规模定量供应炸药,根据年度开采规模、区别不同石质和爆破方式,逐矿核定炸药用量,并按照按月定量分配、年度总量内适度调剂的办法供给。严格程序,加强管理,强化火工品规范供应。
(七)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安全监督管理,督促矿山企业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严格实施自上而下分台阶开采,积极推行中深孔爆破,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强化企业主体的安全意识,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八)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认真贯彻市政府《关于创建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积极开展绿色矿山创建工作。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选定一批规模较大、开采期限较长的矿山企业开展绿色矿山创建工作。
(九)建立健全机组管理机制。矿山企业加工机组(含矿石运输码头)设置和更新改造,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河流沿岸不得设置新的加工机组。关闭矿山的加工机组,原则上应随矿山关停,并拆除设备。
(十)完善采矿权出让市场化运作。积极探索采矿权与矿区原有不动产整体评估、一并挂牌出让的有效途径,引入多个主体参与竞争,实现矿产资源采矿权出让的完全公平竞争。进一步完善按照矿产资源种类、品质和开采、运输条件等综合定价的价格机制。
(十一)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各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能,切实加强监督检查,积极开展联合执法,严肃查处无证开采、越界开采、非法占用林地、偷排生产废水、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等违法违规行为。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化对矿山整治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在深入推进矿山整治上统一思想,在创新工作举措上统一思想,在加强组织领导上统一思想,把矿山整治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作为推进生态市建设的重大举措,列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具体负责;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能,切实落实责任,抓好工作落实。各级矿整办要继续履行好综合协调、指导督查、联合执法的职能,确保矿山整治工作向纵深推进。
(二)落实责任,合力整治。各有关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资源出让管理工作,认真落实《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废弃矿山自然生态治理规划》,抓好减点减量、调整布局和废弃矿山治理工作;环保部门要认真做好对矿石开采、加工、运输环境污染治理的指导、监督和查处工作;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要进一步抓好矿山安全生产工作,严格把好安全条件准入关,落实安全生产措施;公安部门要加强民爆用品管理,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定量供应炸药、控制开采总量的工作;交通管理部门要加强交通道路保洁管理,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矿车道路硬化工作;水利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矿运码头的规范管理,做好防止水土流失的有关工作;林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矿山企业林地征(占)用和林木采伐的管理;工商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矿山企业经营行为的管理;税收征管部门要依法加强对矿山企业的税收管理;其他有关部门都要从本部门职责出发,认真抓好矿山整治有关工作。
篇6
一、2019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高起点统筹空间规划布局
一是启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启动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召开全市动员会,印发绍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完成前期基础资料收集和调研、双评估报告初稿和生态保护红线调整评估初步方案,基本完成总规相关的九个专题和五个专项报告。
二是完善规划体系建设。利用信息化大数据优势,牵头推进了越城柯桥交界处融合规划研究、钱杨区块规划研究、兰亭旅游度假区总体概念规划等重要区域重要节点的规划研究,同步推进综合交通专项规划修编,开展市区社区生活圈划和轨道1号线2号线周边地块规划编制工作。分类指导控规编制工作,共审核和上报控规40多个。
三是加强古城设计成果转化。按照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和古城总体城市设计要求,完成了古城北入口、广场、阳明故里、绍兴饭店二期、震元堂改造等重要节点规划研究及相关地块的控规编制工作。认真实施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开展古城内国有资产、资源更新利用方案研究工作,对古城内的办公房等空置情况进行了初步摸排。完成传统民居修缮导则(图则)编制和古城宣传资料及视频汇编。
(二)高质量提供要素资源保障
一是助推投资项目落地见效。制定下发《关于做好市政府城交口2019年市级投资项目涉土涉规工作的通知》,对47个市级投资项目建立局领导挂联督办工作机制。除因涉及永久基本农田等政策壁垒原因近期难以推进的5个项目外,销号项目已达15个,主要问题得以解决进入正常审批流程项目4个,其余项目都得到有序推进。2019年中心城区用地规模报自然资源部审核,共上报总用地面积3887亩,其中新增建设用地3129亩(耕地2911亩)。2018年中心城区6个实施方案和市本级4个跨省增减挂钩指标实施方案均获批准。
二是加强资源要素精准配置。全年共争取到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06万亩(耕地1.6万亩)。同时,针对“占补平衡”短板,累计争取国家统筹、省内调剂数量指标7114亩、水田指标6616亩、粮食产能指标471.4696万公斤,市内共享标准农田指标12000亩,补充耕地数量指标1272亩、水田指标1000亩、产能76.4213万公斤,全面保障了今年全市重大建设项目、各类基础设施、民生项目用地占补平衡需求,连续第21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三是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全市完成闲置土地处置1429亩,完成率316%,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3550亩,完成率149%,完成城乡低效用地再开发9472亩,完成率114%,消化批而未供土地6935亩,完成率105%。全面推行“标准地”制度,全市已完成“标准地”出让231宗,面积8413亩,省级以上开发区等重点平台实现投资项目100%“标准地”出让。与经信部门开展了低效企业整治提升、僵尸企业清理、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倒逼企业提高土地厂房利用率、产出率和贡献率。
四是维护土地市场平稳运行。通过编制年度计划、加大做地考核、合理安排出让时序等措施,维护全市土地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全年共完成经营性用地出让1.35万亩,出让金总额达到828.98亿元,争取土地储备专项债券资金达到53亿元。
(三)高标准提升资源保护力度
一是推进国土绿化美化。全域国家森林城市创建进展顺利,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复评动态监测自查,新增省级森林城镇5个、市级森林城镇4个,“一村万树”示范村39个。持续高质量推进造林绿化,严格保护全市9.2万株古树名木,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完成造林更新1.65万亩,新植珍贵树161万株,建设珍贵树种示范林14片、示范点14个、示范单位15个。浙江绍兴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顺利获批。
二是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全面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102个;新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20个,上虞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列入省级试点。落实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绿色矿山建设任务,通过召开全市矿山生态修复现场会,加强督察通报和检查指导力度,全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新开工数量和交工数量分别达到省定任务的300%和150%。
三是推进永久基本农田“田长制”。进一步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实到责任人、责任地块和责任网格,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机制,实现保护责任全覆盖。目前,越城区已在全市首先公布了二级、三级“田长”、网格长、网格员名单,并率先在富盛镇凤旺村树立第一块永久基本农田“田长制”标志牌。其他各区、县(市)正在结合乡镇村撤扩并工作进行人员名单调查确定工作。
(四)高品质提升民生服务
一是全面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大力推进“网上办”“掌上办”,推广“浙里办”“浙政钉”。提前实现不动产登记事项100%网上申请,达到一般登记4个工作日、抵押登记2个工作日、一般商品房交易登记1个工作日内办结;探索“不动产+”服务,推进不动产登记与户籍联办、向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延伸和与公证协同办理等。
二是开展“多审合一”改革。落实“三减”,助推提速增效,将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合并办理,优化一套办理流程、整合一张申请表单、统一一套申报材料,并将两个事项办理时限由法定的40个工作日缩减至5个工作日。创新制定出台森林植物检疫证核发与木材运输许可联办事项,强化“一网申报”,实现“一同发证”,并将两个事项联办时限缩减到不超过5个工作日。
三是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稳步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增加20个项目列入省级试点,涉及31个行政村、17.25万亩土地,计划新垦造耕地1226亩、农村建设用地复垦1336亩,计划总投资4.84亿元。推进《绍兴市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立法,有效保障了美丽乡村建设、五星3A村庄建设、村级经济发展和农村个人建房等“三农”事业的推进。加快发展森林康养旅游,培育融森林文化与民俗风情为一体的森林特色小镇和森林人家;加快推进森林旅游和疗养地建设,申报推荐5家基地参评全省森林旅游地和疗养地。
四是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组织召开全市地质灾害防治、森林消防暨矿山生态修复现场会,系统部署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年度任务,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项目回头看,市、县两级共完成检查351点次,查明问题143个,已整改到位79个;累计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25处、不稳定斜坡272处、已核销隐患点220处、其它上报点34处,成功应对了“利奇马”“玲玲”“米娜”等台风威胁。今年全市共发生灾情3起,转移群众1438人,成功避险1起9人,无人员伤亡。
(五)高速度推进数据资源基础建设
一是全面展开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已完成内业数据处理、外业调查举证及数据建库等全部县级调查工作和市级核查工作,并通过省三调办核查向全国三调办报送五批次初步调查成果,根据全国三调办国家级核查反馈意见和省三调办整改方案要求,对问题图斑进行全面梳理,积极有序组织全面整改及补充举证工作,集中力量保障全市第三次国土调查国家级核查整改成果分两批于9月24日和10月8日按时提交省三调办。
二是加强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化建设。完成绍兴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项目一期建设;提升改造市级“一窗云”平台统一建设,实现全市云平台统一办理;联合公安、银监等多部门,提高登记信息共享水平。在上虞区率先开展不动产登记材料归档电子化试点工作。
三是提升基础测绘信息服务保障。绍兴市GNSS控制网及水准网复测、绍兴市1:2000数字线划图(DLG)生产制作更新2个项目技术设计书已通过评审,进入实施阶段,其余6个基础测绘项目正稳步推进。积极参与杭绍台高速公路镜湖互通兴越路连接线改建工程、越东路快速路工程等测绘工作,为市重点工程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二、2020年工作思路
1.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指导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约束、国土空间保护、空间要素配置、生态整治修复、文化传承发展、城市风貌提升等全域全要素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完成绍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报批稿,建立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信息平台,推进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
2.加强资源规划服务,开展袍江三江口区域空间规划研究,为大湾区四大平台之滨海新区做好资源摸底、存量利用、生态修复、优化产业布局等研究。深化落实“增存挂钩”机制,全力保障全市重大项目用地。优化中心城区格局,强化中心城区蓝绿空间、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等结构性管控,划分分区规划单元,组织编制分区规划,推动古城新城联动发展。推进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用地规划许可与用地批准合并办理实施;加强建设项目规划方案审查和批后监管工作,优化营商环境。
3.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推进“152”耕地生态保护工程,完成补充耕地(含垦造耕地、农村建设用地复垦)1.04万亩、实施农村建设用地复垦2100亩。再启动实施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21个,新创建4个绿色矿山。
4.加快诸暨市、嵊州市、新昌县“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推进国土绿化美化行动,全市完成造林更新2.3万亩,新植珍贵树137万株,新建“一村万树”示范村35个,创建国家森林乡村60个;启动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项目建设,开展绍兴市植物园建设前期研究。
5.推进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和低效用地再开发,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不少于9200亩,完成城乡低效用地再开发不少于5000亩,完成省下达的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任务。
6.全面推行投资项目“标准地”出让,除负面清单外,省级以上平台等重点区域企业投资项目100%“标准地”方式供地,省级以下平台原则上全部以“标准地”供地。
7.全面完成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以此为基础先行开展浙江五泄国家森林公园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建立登记制度,界定全部国土空间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主体;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林权统一登记,建立全面完整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体系。
8.加大基础测绘投入力度,组织全市1:2000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更新,完成绍兴市GNSS控制网及水准网复测,提升应急测绘保障服务能力。
9.推进建设森林公安专业派出所,其中舜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派出所2020年一季度动工建设;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派出所2020年三季度动工建设。
篇7
关键词 稀土矿 赣南 开发
中图分类号:TD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277-02
1 赣南离子型稀土矿开采的历史及现状
稀土矿山早期开采方式以池浸和堆浸为主,2007年以后,矿山陆续采用原地浸矿方式开采,使矿山生产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以达到较好的经济效益。
由于矿山采用池浸、堆浸和原地浸矿工艺,剥离了表土,毁灭了植被,造成矿区内水土严重流失。下游沟谷淤塞严重,河床抬高,农田被冲毁,水质被污染,形成了人造“沙漠”。矿山采用的堆浸、池浸工艺对矿区的生态环境破坏极大。
2 矿山已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
矿山历经多年开采,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严重,沟谷大面积淤积。矿山早期池浸和堆浸产生大量尾砂,尾砂经雨水冲刷,流入下游沟谷,造成沟谷河流严重淤积,淤积厚度一般为1-10米,且沟谷淤积面积大,淤积砂土量大。
因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原地浸矿开采破坏了土壤结构等原因,矿区内山坡在暴雨条件下极易发生滑坡。
3 矿山未来拟采用的采矿方式
稀土矿山经历停产整合后,拟采用原地浸矿工艺开采,原地浸矿工艺可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
原地浸矿工艺流程:
(1)技术路线:采用网井布液,集液巷道和密集导流孔人工底板为主,集液沟、集液井为辅的综合收液技术路线。
(2)注液工程:在矿区内布置高位池和注液井,浸矿液由高位池经塑料管流入注液井。
(3)集液工程:由集液沟和集液井组成,在矿体的山脚下,沿矿体边界挖一条宽约为1.0m,深约为1-2m左右的集液沟,母液经天然底板流到集液沟,再经集液沟流到母液中转池。在集液沟的,依据矿体底板的变化情况及集液沟的情况,布置适量的集液井,井深视到潜水层或基岩为准,以收集集液沟收集不到的母液。在集液沟下部建一个母液中转池,池中安一个3寸出水口,矿块出来的母液均流到此池中转后到水冶车间母液池。
(4)避水、监测工程:在巷道口上部沿矿块长度方向修一条避水沟,以防下雨时雨水流到集液沟。在矿块的山脚挖2-3个观察井,井深视到潜水层或见基岩为准,一旦发现有母液渗下,便作为收液井,并利用山脚原有水沟加深作集液沟作为补充收液工程。
(5)管路工程:浸矿剂线路为水冶车间配液池至高位池线路,管路采用PVC管,根据实际的杨程和流量选定耐酸泵。高位池至矿块注液井的主管路采用2寸PVC管,主管路至各个注液井的管路采用8分PVC管。母液线路为矿块母液中转池至水冶车间线路,条件许可尽可能使母液自流到水冶车间母液池,不行采用泵送至水冶车间母液池。
4 矿山未来开采可能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
矿山在未来生产中采用原地浸矿工艺开采,浸矿液通过注液井,在一定的水头压力下,连续不断地注入矿体,溶液中交换势更大的阳离子与呈吸附态的稀土离子发生交换作用,使稀土离子进入浸出液,不断注入矿体中的溶液(或顶水)挤出已发生交换作用的稀土浸出液,使土壤不断沙化、酸化。注液使地下水位抬高,水动压力提高,另外由于注水使土体充分饱和,同时浸矿过程中产生物质交换,也使土壤力学强度有所降低,对斜坡稳定性影响较大。在暴雨等条件下,原地浸矿斜坡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
5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措施
5.1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通过规划及各种管理手段,采取防范性措施,减少环境问题的发生,尽量避免矿山环境破坏或将其消除于矿山建设、生产过程中,做到防患于未然。对无法避免的矿山环境污染和破坏,则通过各种恢复治理措施,达到矿山环境保护的要求。
(2)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开采矿产资源,在矿山建设和生产过程中首先力求消除产生负面影响的种种因素或降低影响程度,对产生的负面影响,通过治理措施达到国家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
(3)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业。
发展绿色开采技术,实现矿区生态环境无损或受损最小;发展干法或节水的工艺技术,减少生产用水使用量;发展无废或少废的工艺技术,最大限度减少废弃物的产生;矿山废弃物按照先利用能源,再选择用于建材或其它用途,最后进行无害化处理处置的技术原则。
(4)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
矿方有责任对矿山环境进行保护,对开采中出现的地质环境问题及生态环境破坏,必须由矿方进行治理。
(5)多种措施并用,综合治理。
稀土矿山在不同的地段存在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针对不同的地段、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恢复治理措施。
5.2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目标
(1)坚持科学发展,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因矿产开发引发的地质灾害危害,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减轻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最大限度修复生态环境,努力创建绿色矿山,使矿业经济科学、和谐、持续发展。
(2)恢复植被,尽量减少山体破损、岩石。开展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工则工”的原则,在全面调查生产矿山和废弃矿山基础上,编制稀土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水土保持和土地复垦方案,达到投入最低的资金获得最大的环境治理与社会经济效益的目标。
5.3 矿山恢复治理措施
针对稀土矿山尾砂堆积量较大和沟谷淤积严重等特点,矿山拟采用如下治理措施:
(2)沟谷淤积区治理措施:沟谷淤积区下游修筑拦挡坝(沟谷淤积严重的,可分级布置拦挡坝),淤积区前期通过泵经常抽砂,减少尾砂淤积,后期采用田埂修筑治理。
为防止洪水冲刷,利于淤积区排水及方便后续复绿,沿淤积区缓坡处修建截排水沟。截排水沟布置综合考虑治理区改造后的地形地势状况、高截低排、最终向区内地势低洼处。根据其他矿区已有的治理经验,为提高改造后沟谷土壤侵蚀防治功能,根据淤积情况合理的布置田埂,采用填土夯实建造高、宽各0.5m的田埂,在围堰内撒播草籽(百喜草、狗尾草、宽叶雀稗等)复绿。
(3)原地浸矿区的治理措施:对原地浸矿区进行监测示警工作,矿山终采后进行植树复绿。
篇8
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内蒙古矿业)地处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境内,矿区处于高纬度地带,是一座大型低品位铜钼矿山,项目一期于2009年9月投产,二期于2012年10月投产,总投资59亿元,年处理矿石能力2600万吨。截止到2015年底,累计生产铜金属36.2万吨,钼金属8976.88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2.05亿元,利润35.16亿元,上缴地方各项税费35.36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成为中国黄金集团公司和有色行业的标杆企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几年来,内蒙古矿业在项目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始终秉承“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发展的理念,贯彻集团公司“环保扎根基、绿化提神气、和谐促发展、科技催新机”的发展要求,遵循“安全与环保并重、绿色与和谐并行、美丽与发展共赢”的发展方式,把坚持大型现代化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把生态环保融入到企业社会责任中,为探索现代矿业全新发展方向做出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
矿产资源综合回收成效显著
内蒙古矿业属于低品位大型多金属矿床。在考虑到投资、经验、设备能力、经济及市场风险等因素的同时,将项目工程进行分期建设。主要采用露天开采,公路开拓,单一汽车运输,陡帮剥离、缓帮采矿。矿山设计回采率97%,贫化率3%,选铜回收率85%,2015年实际回采率达到99.28%,贫化率仅为0.89%,选铜回收率90.03%。“三率”指标均好于设计水平,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
在储量估算和露天采矿设计方面,内蒙古矿业采用Micromine软件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工业指标模式,降低矿石的入选品位,使平均品位铜0.25%、钼0.016%、总矿量15349万吨的低品位铜钼资源得以回收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资源利用水平。
另外,在选矿方面,内蒙古矿业采用先进的SABC选矿流程和尾矿膏体输送新工艺,不仅减少了人员数量,还降低了采选生产成本,使低品位资源得到了综合回收利用。
自2010年试生产以来,通过工业铜矿石和低品位铜矿石配矿入选的技术方法,确定了科学合理的低品位铜钼矿的生产临界品位,每年为企业增产含量铜18538.67吨、含量钼3526.98吨,增创产值15.40亿元,上缴所得税4176万元,净利润8793万元,延长矿山服务年限达9年以上;综合利用表外低品位铜矿石4863万吨,增产铜金属量13.76万吨,增加销售收入64.23亿元。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的统一。
技术创新引领绿色发展
内蒙古矿业属于斑岩型低品位铜钼矿床,为实现规模效应、生态发展,公司将科技创新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项目建设伊始,公司以战略眼光,立足现代矿业发展前沿,创新应用国内外十项先进技术,取得了一个个令国内矿业界瞩目的成绩,两院院士王淀佐现场调研时为公司题词“引领矿业发展、创先国际一流”,翟裕生院士称公司为“中华矿业明珠、跨超发展典范”。
流程简约化的SABC碎磨工艺技术。内蒙古矿业在国内率先成功应用SABC碎磨工艺流程,使我国碎磨工艺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了近20年,标志着中国碎磨工艺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水平。SABC碎磨工艺流程具有设备规模大型化、流程简约化、便于自动化操作、生产成本低等一系列优点。同时配套建造了国内最大跨度封闭式储矿堆,取消了传统的三段碎矿流程,基本消除了粉尘污染。SABC工艺的成功应用,为大规模开发低品位矿产资源,解决了品位低、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实现了矿山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被国土资源部列为“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加以推广应用。
高效节能的尾矿膏体排放技术。内蒙古矿业在国内第一个采用尾矿膏体制备与排放的全新尾矿处理工艺技术。世界上规格最大的深锥浓密机(∮40米和∮43米)用于尾矿浓缩,溢流水循环利用,排出的最终尾矿浓度为68%左右,大大减少了生产废水外排带来的环境影响。这种工艺最终将实现尾矿管道输送、干式堆存,大幅度提高选矿厂的回水率,为我国矿山节约工业用水和尾矿排放及堆存方式积累了一套科学可行的尾矿排放新经验,实现了尾矿排放技术的重大突破。该项技术的成功应用,提高了尾矿库的安全等级,大大减轻了因尾矿堆存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被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列为推广应用项目。
率先应用国内自主研发和生产的大型高端装备。内蒙古矿业首次使用国内规格最大、设计总功率为世界最大的∮11m×5.4m半自磨机,∮7.9m×13.6m球磨机,以及国内规格最大的往复式活塞隔膜泵DGMB630/6、320立浮选机和MA-2610磁力弧除铁装置等国内自主研发和生产的大型矿山设备。通过几年来的生产实践,高端设备的运行特性和技术参数得到不断完善和优化,为设备性能的提升提供了科学依据。内蒙古矿业高端设备国产化的成功实践与应用,对民族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全球首次将城市中水用于矿山大规模生产。内蒙古矿业选矿生产用水来自满洲里市城市中水,不仅解决了公司大量生产用水问题,同时解决了满洲里市每年近550万立方米的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带来的环境问题,并为地方政府创造近700万元的经济效益,有效拉动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水项目的成功应用,为同类型矿山企业生产用水和水资源匮乏地区的矿业开发提供了借鉴和示范效应,也为我国利用再生水源实施矿业开发提供了一套可行的成功经验,极大地推动了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与技术装备革新。
攻克高次生铜含量低品位斑岩型铜钼矿分离技术难题。内蒙古矿业铜品位平均0.14%,钼品位0.035%,属于低品位矿山。为综合利用好有限资源,公司积极开展科技攻关,通过大量的探索试验和流程改造,攻克了因次生铜含量高(达65%-70%)对铜钼分离的影响,破解了发展瓶颈,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为我国高次生铜含量低品位斑岩型铜钼矿高效开发利用起到了示范作用,每年可新增利润2亿元,为国内同类型矿山企业提供了借鉴。
实现选矿生产数字化管理。内蒙古矿业坚持依靠自主力量,摸索开发出“选矿专家管控系统”,获得最佳的选矿技术工艺参数,实现管理、控制一体化技术。利用专家系统方法实现对选矿工艺技术参数和实践数据的管理和分析,利用大数据理论结合工艺模型,实现对选矿技术参数的计算和优化,打破了选矿优化控制的方法局限性,实现多个单元的自动连锁控制,减少人为调整以及设备大型化的操作难度,提高设备运转率,走出了一条现代矿山企业自动化和数字化全新发展之路。
以节能减排为主的循环经济应用
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的要求,内蒙古矿业成立以来,就确定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科技创新型”企业,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利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最大限度地节能减排,着力构建草原生态文明。
在土地利用上,自项目开发建设阶段,公司就从设计优化入手,科学布局,采用台阶式和平坡式相结合的方式集中采选工艺布局,使得首期征地由原规划的799.8公顷减少到655公顷,节约用地达30%。
在节水方面,一方面,公司在尾矿排放方式上选用了节水节能效果明显且高效安全的高浓度尾矿膏体排放技术,同时建立生产循环水管网,实行水循环综合利用,回水利用率达到85%以上,极大节约了用水量,实现吨矿用水约为0.3千克,吨矿用水成本约为2.57元/吨,为同行业最低(一般企业大约为3.5元/吨);另一方面,公司在国内创先利用城市中水进行大规模选矿工业生产,有效节约自然水资源。
在节能减排方面,公司采取变频、无功补偿等先进设备,有效降低电网无功损耗,每月节约用电350万度;采用封闭式储矿堆和尾矿膏体排放,减少扬尘的同时,确保了矿区污废水实现零排放,并且粉尘排放全部达标、固体废物处置全部符合国家标准。
另外,在尾矿库粉尘污染专项治理工程过程中,通过抑尘剂室内实验、草帘覆盖现场试验、密目网苫盖等办法对各项措施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性进行综合比选,确定了“覆盖沙土”的治理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抑尘效果,在呼伦贝尔地区矿山企业尾矿库扬尘治理工作中起到了典范的作用,得到了地方各级环保监察部门的认可。
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的花园式矿山
“开发一座矿山,还建一座花园”是内蒙古矿业对社会的庄重承诺。几年来,内蒙古矿业始终坚持“在剥离中复垦,在施工中绿化,在生产中美化”的行为准则,致力于保护环境和绿色发展,在建设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加大投资力度,提高环保水平。
公司先后投入近9000万元,实施绿化和美化工程,建立了多处景观区、道路绿化带等一批典型意义的人文景观,矿区绿化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
在环境保护和取水工程方面的投资累计达4亿元,占整个工程费用的14%。其中用于尾矿、除尘、污水、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投资为1.65亿元,占总投资的5.85%,做好生产过程的环境保护,美化矿区,绿化环境,打造花园式矿山,积极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公司在建设中始终注重保护草原脆弱植被。在采矿区增设一个表土堆场,面积3.2km2;在尾矿库区库尾增设一个表土堆场,面积4.3km2。表土用于厂区绿化、道路绿化、排土场复垦、废石堆场复垦、尾矿坝复垦,复垦面积达281.5万平方米。
如今的内蒙古矿业已真正成为“花园式矿山”,穿行在矿区,草木葱茏,鸟语花香,成为大草原又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得到了行业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赞誉,相关经验做法在“2012年、2013年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进行交流。2012年7月由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的“全国绿色矿山建设现场会”在公司召开,300多家矿山企业参加了此次盛会,内蒙古矿业绿色环保先进经验得到了各级专家的一致好评。
健全安全环保运行体系
内蒙古矿业自组建以来,始终遵循国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管理方针,扎实推进安全环保工作。
一是相继成立了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和环境保护委员会,构建公司、车间和班组的三级安全环保管理网络;二是建立健全完善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重建、安全生产等规章制度、台账、工作流程,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激励考核为机制,夯实安全环保管理基础;三是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形成月度安检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管控机制;四是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格各类事故管理,确保现场安全基础设施健全,综合治理工作到位;五是实行全员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形成全员重安全、促环保的工作氛围;六是建立全员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和宣传教育,培育公司安全生产文化,实现了安全环保事故为零的良好纪录。
目前,内蒙古矿业露采、尾矿库、选矿厂先后通过国家安全标准化一级达标验收,为公司后续安全环保工作再上新台阶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篇9
一、活动主题
绿色满xx·助力世中运
二、活动时间
2017年11月1日—30日
三、活动安排
(一)召开2017年“全民动员,绿化xx”推进月活动动员会
1.会议时间:2017年11月6日
2.会议对象:
(1)街道机关全体人员;
(2)各社区一名主干,分管两委;
3.会议内容:
(1)街道办事处汇报2017年度造林绿化工作安排;
(2)街道办事处领导讲话。
(二)积极参加“五彩色带”乡村景观林营造活动
1.活动时间:2017年11月-2018年4月
2.活动内容:组织一个社区参加市绿化委开展的“五彩色带”乡村景观林营造活动,由绿化办提供苗木,社区打造乡村景观通道示范段,建设成具有xx特色的乡村景观通道。
3.主办单位:绿化委
4.承办单位:农业服务中心、相关社区
(三)山体林分修复行动
1.活动时间:2017年11月-2018年6月
2.活动内容:对xx街道内山体林分、矿山、石窟等地带采取生态复绿、花化彩化措施,形成整体协调、自然的景观观赏面,进而逐步恢复山体区域良好的生态系统。
3.主办单位:绿化委
4.承办单位:农业服务中心、相关社区
(四)“绿意xx”全民动手系列活动
1.活动时间:2017年11月
2.活动内容:为提高民众参与率,组织发动社会各界群体参与“全民动员,绿化xx”活动,营造浓厚的绿化氛围。组织开展“校园‘双微创’”、“手绘绿色xx”、“书香换花香手有余香”、“校园绿色环保袋DIY”、“压花制作”等一系列活动(详见附件1)。
3.主办单位:xx街道办事处
4.承办单位:农业服务中心、相关社区
(五)各社区组织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1.活动时间:2017年11月
2.活动内容:各社区依照2017年“全民动员,绿化xx”推进月系列活动要求,紧抓小阳春造林有利时节,适地适树,真抓实干,一鼓作气,进一步推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推动全民参与义务植树活动热情,推进月活动期间,各社区要组织2场以上群众性义务植树活动,并将活动方案和现场植树照片报送绿化办备案,实现 2017年“全民动员,绿化xx”活动推进月工作目标及意义,保证此次推进月活动圆满完成。
3.主办单位:xx街道办事处
4.承办单位:农业服务中心、相关社区
四、工作要求
(一)广泛宣传,提高认识。各社区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增强全民关注生态的忧患意识、改善生态的责任意识、保护生态的法律意识,要深入宣传全民义务植树的公益性、义务性和法定性,助力我市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际化创新型品质城市建设。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信息门户网等宣传渠道的作用,广泛采用市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丰富宣传内容,提高宣传效果,进一步提升全市植树造林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程度,积极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投身植树造林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补齐生态文明建设短板。
(二)落实责任,加强领导。为加强对全市造林绿化“全民动员,绿化xx”活动推进工作的领导,有效推进“绿意xx”全民参与系列活动、“五彩色带”乡村景观林营造活动、山体林分修复行动的开展,各社区要紧扣上级部署要求,落实相关活动责任单位,保质保量完成既定活动方案,从而积极引导广大市民树立“植绿爱绿护绿,从我做起”的观念,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绿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全市造林绿化和义务植树活动蓬勃健康发展。
篇10
我镇的造林绿化和森林生态镇建设生态文明和《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的要求,以《年度造林绿化和森林生态城镇建设工作方案》和《林业生态建设规划》为依据,以年实现创建森林生态镇为目标,以园林式镇区建设和通道绿化为重点,创新机制,全面推进我镇林业生态建设健康、快速发展。
二、建设原则
(一)坚持以成片造林为主,块状绿化和带状绿化相结合的原则。
(二)坚持突出重点,重要区域(地段、路段)重点治理的原则。
(三)坚持新造林和补植补造统筹兼顾,一般造林与精品绿化并重的原则。
(四)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造林,优先发展优良乡土树种,兼顾常绿树种的原则。
(五)坚持部门参与,政府引导,全社会共同投资的原则。
三、工作任务
(一)已建工程补植补造
对2015年以来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山脉水源涵养林等林业重点工程造林中保存率达不到80%的地块和山头进行补植补造,总面积5650亩,其中退耕还林补植补造4150亩。山脉水源涵养林工程补植补造1500亩由相关村负责组织实施。
(二)通道绿化工程
按照新的绿化标准,对全镇村级以上道路进行新造和补植完善。县乡道路单侧绿化宽度在20米以上,村级道路单侧绿化宽度在10米以上,所有道路的绿化,内侧应栽植1行以上的常绿树,由各村负责组织实施。
(三)林业生态镇、村建设工程
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林业生态镇规划要求,参照林业生态村建设标准,全面开展林业生态镇、村建设,建成园林式镇区,建成县级林业生态村2个生态景区1个,由镇建办、镇管办、东店村、黄固寺村、超化村负责组织实施。
(四)花园式单位建设
按照创建市级林业生态镇要求,全镇建设花园式单位5个(敬老院、国税所、地税所、卫生院、镇机关),花园式企业5个,由镇管办、镇建办、民政所、行政科、工业办、安全办负责组织实施。
(五)矿山企业生态修复工程建设
对煤矿、采石场、耐火厂、矿山企业,按照“占一补一”的标准,在企业周围实施绿化,栽植以乔木为主,常绿树木与落叶树木相结合的生态片林,由各村、工业办、安监办负责组织实施,全年完成矿山企业生态修复500亩。
(六)全民义务植树工程建设
充分发动群众,年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到7.9万人次,完成全民义务植树25万株,建立领导义务植树点1处,义务植树基地1处,完善提高境内平原林网,网格控制面积不超过100亩,沟、河、路、渠绿化率达95%以上。由各村、镇直镇办负责组织实施,农业办牵头。
(七)造林管护和资源管理
1、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发生火情及时组织扑救,全年林地受害面积控制在0.3‰以内,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
2、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做好虫情监测预报,及时报告。防治森林病虫害成灾率低于6‰,确保不发生重大森林病虫害。
3、加强新栽植林木的管理,不间作小麦和高杆作物,留足营养带,及时做好抗旱浇水,修枝除草和巡护防盗等管护工作,确保造林成效。
四、时间安排
(一)日前补植补造工程全部完成,绿色通道工程规划完毕。
(二)完成全年度造林任务。
(三)年雨季,完成荒山补植补造。
五、措施和要求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镇党委、政府成立了创建市级林业生态镇工程指挥部,分工程成立了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对造林绿化工作进行全程检查指导,并通过多种形式,及时通报工程进展情况。各村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二)广泛宣传,提高认识
要充分利用广播、有线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创建林业生态镇的重大意义和工程造林的各项优惠政策,提高广大干部群众植绿、护绿、爱绿意识和积极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自觉性。
(三)科学组织,提高质量
各村各有关单位要结合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精心组织,开展各种造林绿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