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自然资源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3: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自然资源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护自然资源的方法

篇1

关键词:生态旅游业;旅游资源;自然资源

一、前言

人类生活在地球这个大的生态系统里,这一系统为人类提供生活环境,也受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干预,越来越受人的控制,人们也看到了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所以,自然资源的保护提上日程,并被全人类一致认可。但是,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要生活,必然需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开发为人类提供衣食住行所需的生活、生产资料,同时自然资源也被人类开发出来,作为人们休闲、娱乐、亲近自然的场所,成为一种旅游资源。

自从人们认识到生态系统需要保持平衡后就一直在争论着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到底某一区域的自然资源是否应该被开发出来作为旅游资源。旅游管理方面的专家及各地政府从经济效益出发,当然希望能够很好地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开发成旅游资源,增加当地居民及政府的收入。而一些环保爱好者则从自然资源的保护出发,反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认为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会造成生态系统的失衡,使温室效应加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从各方论证的观点来看,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是我们不可能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就像原始人类那样停滞不前,不去干预自然资源,也不可能为了现世生活的更安逸、舒服,就不去管子孙后代,过度地开发自然资源。为了解决这两种极端,首先人类应该树立正确的自然资源保护意识,并采取科学的自然资源保护方法,才能使自然资源在满足当代人生活需要的同时,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使自然资源得以可持续发展,造福人类。

二、自然资源的保护

最近几十年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已向人类告急,各国政府及全人类也认识到了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并采取各种措施对自然资源加以保护。但是对自然资源的保护需要树立正确的保护意识,而不是一味的封存造成保护的极端,同时还需要采用科学的保护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自然资源保护的目的。

(一)树立正确的自然资源保护意识

每当一处新的自然资源处于开发论证阶段时,新闻舆论就会报道众多环保爱好者集会,发出反对的声音,要求停止开发,保护自然资源等等。这些环保爱好者确实给人类自然资源保护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在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方面作出了很多贡献。但是也存在一些行为过于极端的环保爱好者,自然资源保护并不是封存,人类不可以开发利用,而是要避免过度开发,不给自然资源造成过大的负担,影响其持续发展。因此,人们应该树立正确的自然资源保护意识,才能真正做好保护自然资源的工作。

(二)采用科学的自然资源保护方法

在进行自然资源保护时,不可盲目地进行,要采用科学的保护方法。对自然资源首先应进行勘察,收集统计数据资料,经过论证规划出合理的保护方案,再加以实施,而不能只顾眼前的经济效益,而过度地对自然资源进行索取,破坏其生态平衡,再花时间、人力、金钱去补救。

三、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假期的一种休闲方式。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管理部门及旅游公司开发大量的旅游资源来满足人们的休闲所需。如今旅游资源已较为丰富,各地均充分发掘当地自然资源的特色,开发出供人们观赏、娱乐的场所,很多自然资源在开发过程中融入了人文资源,使其成为更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可以说当前旅游资源的开发已较为成熟,能够满足不同人们的需求。

然而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开发自然资源时规划不够,或者为了追求暂时的经济效益,而造成过度开发。还有一些旅游公司带有很强的商业性,收取过高的门票费用,剥夺了普通民众亲近自然的权利。当然,在景区游览中,也出现了一些不文明的游客,随手丢垃圾,乱攀折植物等现象,因此必须加强游客的文明旅游意识,不能让开发出来的自然资源受到破坏,否则很多自然资源就不会再对游客开放了,游客也就无法欣赏到大自然的奇妙世界。

四、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并不矛盾

(一)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可以兼顾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将自然资源开发成旅游景区会破坏自然环境,通过对当前旅游景区的现状调查来看,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尤其是很多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小的破坏。但实质上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自然资源的保护是可以兼顾的,就像新近提出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建设,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二)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是一种保护自然资源的方法

随着人类对地球资源探索的逐步深入,纯粹的、原始的自然环境已不多见,就算是自然资源需要保护,也不应该是封闭的保护。其实将自然资源开发成旅游资源,对自然资源也是一种保护的方法。通过旅游资源的建设,政府明文设置成星级保护区,会加大投入力度,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对自然资源加以人为干预的保护,不仅使自然资源得以保护,还可以让人们领略到自然资源的奇观,对大自然产生敬畏之心,进而加强对其保护。

(三)自然资源的保护为人类留存更多的旅游资源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已对自然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自然已经出现危机,每天世界上都有很多大自然的物种在灭绝。为了我们子孙后代来能够欣赏到各地大自然的独特风光,需要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否则我们的后代将只能在标本室里欣赏大自然留存下来的动植物物种,更别说带领孩子们到天然的旅游景区去亲近大自然了。因此说自然资源的保护是为人类留存更多的旅游资源。

五、结语

自然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目前已遭到比较严重的破坏,自然环境也向人类敲响了警钟。自然资源的保护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在面对自然资源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问题上,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自然保护意识,并采用科学的自然保护方法,清醒地分析当前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从本质上来看,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二者并不矛盾,两者是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其实也是一种保护自然资源的方法,自然资源的保护为人类留存更多的旅游资源。基于这一观点,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建设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就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改变传统的旅游形式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和冲击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旅游活动形式。未来生态旅游理念将成为调和自然资源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关系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篇2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1、自然资源的含义: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活动有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称为自然资源。

2、分类: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形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几乎不可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

3、自然资源的特点: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破坏和浪费严重。

4、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对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且注意保护和培养,便能够可持续利用;非可再生资源:珍惜和节约使用。

5、“世界地球日”4月22日。主题: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

6、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从我做起:提高认识;加强宣传;付诸于行动,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7、活动题P63第1题

第二节土地资源

1、分类:可利用土地:农业用地(耕地、草地、林地)

建筑用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城乡建设用地)

难以利用土地:戈壁、沙漠、石山、高寒荒漠、永久积雪和冰山。

2、土地资源的特点:(1)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2)地区分布不均

(3)比例结构不合理(P68图3.9)(4)破坏严重

3、土地利用类型分布

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地区所在的干湿地区主要地形类型农业类型

耕地水田东部(南方)湿润区平原、丘陵耕作业

旱地东部(北方)湿润、半湿润地区高原、平原

草地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高原、山地牧业

林地山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山地林业

难以利用土地西部内陆干旱地区沙漠、戈壁、石山等-----

4、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1)利用中存在问题

A、破坏土地资源的现象严重:乱占耕地造成耕地减少;过度放牧使土地荒漠化

B、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不当排放造成土地污染,土地质量下降

措施: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尤为重要。

(1)制定基本国策:内容“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2)设立全国土地日:6月25日

(3)颁布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4)其他:在农耕区,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基本农田保护;在牧区,建设人工草场,保护天然草场:在易受风沙侵袭,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营造防护林,治理沙化、盐碱化。

第三节水资源

1、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河流水和淡水湖泊水。

2、水资源的特点:

(1)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2)时空分布不均:a、空间分布:南丰北缺(以长江流域北界为界,南方80%,北方20%)

b、季节分布:夏秋多,冬春少

c、年际变化大

(3)污染、浪费严重

3、我国缺水最为严重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

4、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1)南北方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差异明显,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

(2)我国降水和径流的季节,年际变化大,是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3)在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的不足更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5、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

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方法之一(南水北调、引滦入津、引黄入晋等)

兴建水库: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之一。(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

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节水比调水更重要

6、南水北调工程:(p78图3.16)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主要利用京杭运河输送,北达山东与天津。

中线工程:目前从丹江口水库引水,沿线开挖渠道,自流北上,北达北京。

篇3

森林资源关系着人类生存环境,因此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是维系生存环境的基础和保障。所以,我们要提高对森林资源的重视度,在了解保护森林资源重要性的基础上采取措施,加大管理力度,保证人与自然在和谐的自然环境下和睦相处,构建适合人类生存的良好环境。接下来就提高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水平的措施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1)重视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加强管理。对于森林资源的保护要突出两个工作中心,即林地保护和林权管理。此外更要加强对森林利用、林地林权以及森林经营方面的管理,对森林资源的整体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充分保证森林生态系统在正常的状态下运营。与此同时,要将森林覆盖率、林地保有量等列入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作为政府的考核指标。同时需要有实际行动的配合才能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采取合理的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水土流失,防风固沙,促进森林资源的合理再生和高效利用。

(2)促进高效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高效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就要采取全方面的的措施,不仅要从森林资源使用的自身优势来考虑,更要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首先,加快林木种苗工程建设的进程,主要发展经济林木产业。经济林木产业不仅具有特色,又兼具时效性,若其发展顺利,将成为林业产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是不断推广新经济林产业,同时也要注重发展名、特、优经济林产业,根据林木地方种植特点做到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大力推广种植。

(3)统筹兼顾,做好荒漠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及管理工作。在进行荒漠治理时,重建和封禁保护工作要同时进行,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荒漠生态系统的修复,取得更进一步的优化。同时,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要与经济的发展相协调,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为人们发家致富提供了一条道路。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偿使用制度就是指在利用生态资源产生利益的过程中,自然资源的使用权人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人为保护生态环境支付一定的费用。这种制度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自然资源的使用权人向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人支付一定的费用是对自然资源价值的体现,也是自然资源所有权人获得经济效益的一种手段;二是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人为保护自然资源付出了一定的努力和代价,理应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而自然资源的使用者也无权免费的使用经改善的生态环境,也应当进行相应的经济补偿。

(4)不断完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就目前的森林保护体系来说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不断的完善。首先,完善法律法规,将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条例列入明确的法律条文,以此来规范森林保护与管理中的工作细节,使得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体制更规范化和现代化。其次,对限额的森林资源要严加管理,严格进行“三总量”控制。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加强林区的综合治理工作,并定期的进行执法检查,对于毁林开荒等违法行为要严惩,从根本上确保森林资源的安全。同时要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力度。近几年来。我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各地区林业部门对森林资源都加大了保护力度,尤其是加大了对非法砍伐树木、开垦农田的打击力度,挽回国家经济损失,加大了对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的监督,增加了森林面积。但是,部分地区的监管力度仍然不够,如缺乏对林地用途的审核制度,无法及时发现破坏林地的行为,对各种案件的监察力度也未落到实处。

2结束语

篇4

1994年税制改革后属于资源税应税税目的有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盐等七类资源产品,并对应税资源按资源等级实行幅度税额计征的办法。应该说,新的资源税制在调节级差收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统筹区域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现行资源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资源税制的立法精神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问题,已明显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一)资源税制的立法精神滞后,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现行资源税制体现的是调节级差收入这一立法精神,没有充分表达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更没有体现运用资源税促进合理开采利用资源、有效保护自然资源的精神。我们认为,在目前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率非常低、资源形势紧张的情况下,资源税制如果不能体现利用税收杠杆促进合理开采自然资源、有效保护自然资源的精神,则开征资源税的目的就难以达到。

(二)资源税地位不突出,税收功能难以发挥

现行资源税制由于税基窄、课税体系不健全等所带来的税收调节功能的缺陷已日益突出,特别是资源税收入偏低,地方政府、税务部门对其重视程度相对而言就不高,制约了资源税作用的发挥。从下表可以看出,1994年税制改革后,全国税收总收入以年均16.77%的幅度增长,到2003年达到了20461亿元,而全国的资源税收入年均增幅仅为7.00%,到2003年收入也仅为83.94亿元,资源税收入占全国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仅为0.41%,占地税收入的比重也仅为1.32%。全国资源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从1994年的0.89%下降到2003年的0.41%。可见,资源税在整个税收体系中的地位明显偏低,限制了其应有功能的发挥。

(三)资源税覆盖面太窄,难以充分发挥保护自然资源的作用

现行资源税制在税目的设计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仅列举了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盐等七类资源,而对土地资源、水资源、林木资源等均没有列入资源税征收范围,覆盖面过窄的资源税制,难以发挥有效保护自然资源的作用,从而使大量自然资源受到野蛮的掠夺和无情的破坏,资源开发中“重利用轻环境”的现象突出。

因为资源是商品价格构成的基础,应税资源的后续产品价格比非税资源后续产品的价格相对就高,不合理的商品比价必然导致对非税资源的掠夺式开采。如浙江省由于未对建筑用砂、石开征资源税,难以利用税收对砂、石资源开采加以限制,再加上砂、石开采管理上的问题,致使许多河道采砂陷入无序开采,严重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再如浙江省丽水市为经济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该市现有持证开采的矿山341家(不包括河道采砂),其中甲类矿种以地下开采为主,乙类矿种(砂、石、黏土)基本是露天开采,目前共有废弃矿山200多处,平均每百平方公里就有1.2处,对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大大加重了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任务。

(四)税率设计不合理,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一是税率明显偏低。现行资源税税率设计于1993年,是按照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当时的产品价格来设计的,既没有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之因素,也没有考虑同一自然资源在不同开采时期的品位等级可变性特征,且单位税额明显偏低。如煤炭、成品油等的市场价格已提高了二倍到三倍,但原油的资源税额自1994年以来却一成不变,因此,国家并没有因经济的发展、物价水平的提高而增收。

二是对确定适用税额的权限过分集中。现行资源税制采用了分级核定的办法,即对资源税税目、税额幅度的确定由国务院决定,纳税人具体适用的税目、税额由财政部商有关部门,在国务院规定的税额幅度内确定,一部分子目和一部分纳税人具体适用的税额,授权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并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备案。但是矿产开采单位和个人开采的资源品位、开采条件及负担能力却在不断变化中。一般来讲,资源条件3-5年(或更长一些)会出现一次较大的变化。而资源税条例除确定了7类应税资源的幅度税额外,还对全国的原油、天然气、煤炭、铁铜铅钨锡镍资源的大的开采企业,以及部分非金属矿原矿的适用税额,做出具体的规定,这些规定自1994年以来变化不大,不利于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灵活的选择,也难以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三是未能充分体现组织收入的功能。现行资源税实行的是从量定额计征办法,即按应税资源产品课税数量和规定的单位税额计征办法,如每吨原油的单位税额在8-30元之间,每吨煤炭的单位税额在0.3-5元之间,然后再在此范围内按不同区域、不同等级确定具体的单位税额,这只反映了优质资源与劣质资源的单位级差收入,未能考虑自然资源的环境价值和财政价值,对资源输出大省(区)而言是极不公平的,因为资源大省(区)并未能从资源输出中得到相应的税收收入,而对资源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却需大量的投入,产出投入比例失衡,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五)税费并存,削弱了资源税的地位

我国目前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除了实施必要的税收调节之外,还辅之以大量的费,处于税费并存的局面,如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所涉及的税费就有耕地占用税、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土地出让金等,且土地出让金大大高于土地利用所涉及的税收收入;对同一矿产品的开采也存在税、费重复征收等问题,如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既涉及到资源税,也涉及到矿区使用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等等。税费并存、以费挤税的局面,严重削弱了资源税的地位作用。

二、资源课税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对自然资源的开采、使用,除按正收一般的直接税(如所得税)和间接税(如增值税)外,不少国家还对其征收一些特别税费,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矿区使用费

一是根据产量价值征收一定比例的矿区使用费;二是按矿区面积征收矿区费;三是以租金、特许

本文原文权使用费等形式对某些矿产和石油开采征收使用费。如加拿大、挪威、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家。这些国家征收的矿区使用费类似于我国目前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矿区使用费等,具有对国有矿产资源开采以收费形式进行补偿的性质。

(二)特别收益税

部分国家对资源开采实现的利润,在征收普通公司所得税的同时,另征特别所得税,主要体现在石油资源。如:安哥拉对石油生产企业,除按40%普通税率征收一般公司税外,还征收石油税,其基本税率为50%,并另征15.75%的附加税(合计税率为65.75%);挪威对来自油气生产和石油管道运输的所得课征50%的石油收益税,且不能在公司税前扣除。

(三)资源开采税

目前,有不少国家或地区对资源开采活动按资源开采量或价值征收属于间接税性质的开采税,税率往往因不同资源类型而不同。如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对不同的自然资源分别开征开采税,对石油征收石油开采税,对天然气开征天然气开采税,对煤、矿石、盐、硫等征非石油矿产开采税。其中除石油开采税实行从价定率征税外,其他的实行从量定额征收。这同我国现行的资源税制基本相同,只不过我国对应税资源均实行从量定额征收,没有实行从价定率征收。根据我国是个自然资源较为稀少,尤其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率非常低这一特点,应该在开采消费自然资源的环节征收资源税,并且对不同的资源采用不同税负的方法。

三、资源税制改革的具体设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要求,通过扩大资源税覆盖面,调整计税依据,合理设计资源税率,确立资源税制的应有地位,充分调节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明确纳税主体,抑制资源无序开采

现行资源税制将纳税主体界定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采条例规定的矿产品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根据此规定,在采矿领域,应认定不管是何种单位还是个人,谁开采即由谁缴纳资源税。而现行矿产资源补偿费则明确由采矿权人缴纳。纳税人与纳费人的界定不尽一致,容易导致开采人与采矿权人在资源税纳税义务的确定上相互扯皮。从法律角度来考虑,应将纳税主体界定为所有权人即采矿权人,谁拥有,谁缴纳,便于资源税的日管和法律责任的追究。(二)拓宽税基,扩大资源税的覆盖面

借鉴其他国家实施资源税制的成功经验,按照资源税的税种属性,应将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扩大到所有应予保护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海洋资源、地热资源等自然资源,但考虑我国全面开征资源税还有一定的难度,可采取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办法,逐步扩大资源税的覆盖面。

一是尽快开征水资源税。水为生命之源,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有关资料表明,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有400多个供水不足,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00多个,年缺水总量达60亿立方米。就我国的现状而言,一方面,部分地区水资源缺乏;另一方面,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据此,我们认为,应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开征水资源税,对所有开采或取用各种天然水(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矿泉水、地热水等)的均纳入征税范围,按照开采量或取用量在开采或取用环节征收,在税率的设计上,应考虑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的实际,可确定较大的税率幅度,在幅度范围内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具体税率,同时,取消目前的水资源费,通过税收真正起到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作用。

二是尽快开征砂石料资源税。随着建筑业、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建筑砂石料开采量、使用量居高不下。由于对砂石料开采管理不严格以及税收调节不到位等,致使砂石料无序开采,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并造成大量税收流失,国有资源的价值难以体现。我们认为,开征砂石料资源税已成当务之急,可将所有在陆、江、河、海开采的建筑用砂、石料纳入砂石料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合理设计税率,为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发挥应有的税收调控作用。

三是适时开征土地资源税。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鉴于我国现行对土地课征的税费过多、范围过窄、减免过宽、税率过低、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等状况,可将现行的耕地占用税、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土地出让金等归并为土地资源税,并在现行土地开发利用税费负担的基础上,合理设计土地资源税的税率,扩大土地资源税的征税范围,以土地资源税来调控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三)调整计税依据,明确资源税的属性

资源税是对开采利用国有资源而征收的一种税,只要有开采国有资源的行为发生,只要开采了国有资源,均应缴纳资源税。而我国现行资源税是以纳税人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中的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为课税数量的,这显然很不合理。因为自然资源被开采后,无论纳税人是否从开采资源中获得收益,自然资源实际上都已经被“利用”,鉴于此,应本着简化税制的原则,将资源税计税依据从现行的按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的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改为按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的实际产量计征。这一方面更能体现国家对国有资源的调控和保护思想,进一步明确资源税的属性;另一方面促使纳税人能从自身利益出发,合理开采自然资源,尽可能减少所开采资源的积压和浪费,使有限的资源能够得以更好的开发利用。(四)提高税率,充分体现国有资源的价值

1.要充分体现资源的稀缺度和政府对该类资源开采的限制程度。对不可再生的稀缺度高的资源,政府对该类资源的限制程度就强,在税收上就应设置较高的税率;反之,对一些可再生的稀缺度不大的资源,政府对该类资源的限制程度就相对弱一些,在税收上可设置相对低一点的税率。

2.增强资源输出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比较而言,资源输出型地区的经济相对不发达,如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基本是资源输入地,而西部地区基本是资源输出地,要提高资源输出地的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就应该运用税收政策来提高资源输出地的财力,提高资源税税率是一种最简捷的办法,这也是符合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政策的。

3.提高资源税收入比重。某一税制的地位高低,除了税收立法层次高低等因素之外,更重要的还是组织收入量的多少、在收入中所占比重的高低,这也是地方政府所关注的。现行资源税不被看重,同资源税税率过低,且10年不变,组织收入的功能弱化是相关联的;而要提高资源税制的地位,提高资源税收入比重,就必须提高资源税的税率。

4.调整资源开采的级差收入。资源市场遵从的是优质高价、劣质低价的价值规律,因此,在税率设计上,也应体现优质资源税率从高、劣质资源税率从低的原则。

5.反映资源开采的外部成本。按照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资源的有害物质含量越高,在开采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就越大,国家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就越多,而这种投入必须通过以税收的形式来筹集资金,因此该类资源的资源税税率就应越高,反之则设计相对低的税率。

根据以上原则,在扩大资源税覆盖面的基础上,对原油、金属类矿产资源、矿泉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稀缺度高的自然资源应从高设计税率,其他类资源可相对从低设计税率,以体现国有资源的价值以及国家对自然资源稀缺度的调控度。在具体的税率设计上,考虑我国幅员辽阔的实际,一方面要拉大税额幅度,由地方政府(省级)结合实际确定具体的税额,有利于资源大省在资源输出中得到相应的经济利益,来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需要。另一方面提高总体单位税额,实行差别税率,对稀缺或环境破坏力强的资源,应确定其资源税的税负不能低于10%,一般资源的税负不低于5%,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清费立税,充分发挥税收调节功能

通常收费的理论依据是公共部门为社会成员提供特定服务和特定设施而收取的经济补偿。但从目前应税的资源产品税、费负担情况看,过多的收费必然导致资源税功能的弱化,且许多收费从其性质看,是属于税收范畴,是代表国家行使职权收取的,如矿区使用费、矿产资源补偿费、土地出让金、水资源费等。因此,我们认为,应从清费立税、减轻负担、强化税收功能的角度出发,全面清理现行开采利用国有资源的各类收费项目,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推行费改税,目前可将矿区使用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等归并进矿产资源税,水资源费改为水资源税等,由税务机关统一征收。

(六)规范减免,保护资源合理开采利用

从保护资源、合理开采利用资源的角度,应严格资源税的减免规定,除因不可抗力(如自然灾害)造成资源开采者重大损失的,报经省级地方税务局批准予以减免一定时期的资源税外,其他一律不予减免。同时,国家应下放减免税权限,不作具体的减免税项目规定,对需减免的资源税项目,可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本省实际作出具体的规定。

篇5

一、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丰富内涵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儒家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个统一的生命系统,既表现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实践理性,又体现了保护自然的道德精神。儒家认为,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自己,爱惜其他事物的生命,也是爱惜人自身的生命,人要博爱生灵,兼利宇宙万物。

(一)“仁民爱物”的惜生重生观

孔子奉着惜生、重生的原则,主张用生态从善的道德情怀来对待自然界,对自然界及自然界的万物施以爱心。提倡天道生生,仁爱万物,将义、礼、仁等伦理道德范畴推广至自然界。《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之言说:“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夫鸟兽之于不义尚知辟之,而况乎丘哉!”这表明孔子懂得维持生态平衡的道理,包含有对于兽类、鸟类、鱼类不可过量捕杀、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含义。人对万物应持一种同情的善待态度,否则就是不入道,所谓“启蛰不杀则顺人道,方长不折则恕仁也。”。这意味着对自然的态度与对人的态度不可分离,惜生与爱人悯人同为儒家思想题中应有之义。孔子的“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就典型地表现了这一观点,指人类对搏杀生物要有限度、有节制;捕鱼用钓鱼竿而不要用大绳网,不用箭射杀巢宿的鸟,以免破坏生态平衡和资源的再生,造成资源枯竭。在孔子看来,保护动物,既是仁爱精神的体现,也是热爱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自己的手段。这种生态平衡观体现了孔子反对无节制的获取自然资源和毁灭生物物种的思想,也体现了孔子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弃恶向善的价值取向。孔子将对待动植物的态度与对待人等同并列起来,反映的不只是人对人的伦理道德,而是对待动植物和大自然的博爱之伦理。孔子把对待动物的态度看作是道德问题,初步实现了由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向生态伦理的拓展,这是其伟大高明之处。

孟子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热爱生命的“仁爱”思想,第一次明确提出并初步回答了生态道德与人际道德的关系问题。他说:“君子之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他认为君子之爱包括对亲人的爱,对百姓的爱和对自然物的爱三部分,这三种爱是“仁政”的重要内容。亲亲必须仁民,只有仁爱百姓,让百姓安居乐业,亲人的幸福才有保障。与此同时,仁民又必须爱物,只有珍爱保护自然万物,百姓的安居乐业才有物质保障。这是一种真正地推己及人,由人及物的道德,他把仁民与爱物相提并论。可以看出,孟子认为爱已爱人是不够的,还应进一步把这一爱心扩展到自然万物,这才是真正的“爱”和“仁”。在他看来,道德系统由生态道德和人际道德两部分构成,人际道德高于生态道德,“仁民”是“爱物”的前提,通过“仁民而爱物”这一途径可以实现生态道德和人际道德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荀子更是把对生态的保护视为实行“王道”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崇高、最神圣的价值选择。他认为,为了使自然界给人类提供更多的物质财富,必须对天地万物施以仁家的精神,按照自然万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建立一个依时采伐林木和猎取生物资源的管理制度。荀子甚至还提出要设专职官员负责生态保护,规定“虞师”之职责为“修火宪,养山林薮泽草木鱼鳖百索,以时禁发,使国家足用,而财物不屈。”为了保护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保证国家能够持续健康发展,“虞师”专司法令制定、颁布及实施监督。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自然资源,实行“以时禁发”,取予有度。从税收等经济政策层面鼓励老百姓尊重自然规律。爱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因此,荀子指出:“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冬藏四者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这一自然保护纲领劝导统治者只有按照自然生态的演化规律,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和使用,爱物节用,使万物各得其宜,才能有足够的食、用、材等生产生活资料来养活百姓,维持社会的长期稳定。

(二)“天人合一”的生态平衡观

“天人合一”,是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事相通、相类或统一。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并存、协调发展,体现着和谐自然的生态伦理观,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精髓。儒家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把人类社会放在整个大生态环境中加以考虑,强调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和谐一体,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天人合一”,但他的思想中却包含了这一命题。他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孔子肯定了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后世儒家进一步发展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庸》说:“万物并齐而不相害,道并齐而不相悖。”孟子说:“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

神,上下与天地同流。”说:“阴阳合而万物得。”这些论述,都把人与自然的发展变化视为相互联系、和谐平衡的运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不是把天、地、人孤立起来考虑,而是把三者放在一个大系统中作整体的把握,强调天人的协调、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而不是“天人不分”。儒家认为“天”是具有独立不倚的运行规律的自然界。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个“天”就是生生不已的自然之天。自然界自有其运行的规律,不受人类主观意志的支配,正如荀子所说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因此,人类在为自身

的生存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利用的过程中必须把这种改造和利用限定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与遵循上,即“制天命”须以“应天时”为前提。否则,就会破坏和危及人类的生存基础。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天命观,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适时而动”的生态伦理原则。“时”构成了孟子“不违农时”、“食之以时”的生态伦理原则。孟子从一般意义上认识到了这一规律的重要性,正如他所引用的谚语“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滋基,不如待时。”孟子认为,手段和工具固然重要,但条件和环境却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人的活动会影响到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发展,在自然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应该做自己该做的事,但是人的活动不能够代替自然界自身的规律,这就内在地将生态学问题与伦理学问题联系在一起。孟子对待自然也是主张爱护和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例如,孟子与梁惠王论政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署不入垮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撼也。王道之始也。”孟子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要掌握好度,按时收割庄稼,粮食就会丰产丰收;用合适的方法捕鱼,就可以取之不尽;按计划砍伐树木,木材就可以源源不断得到,并把保护生物资源以满足人们需要作为推行王道和仁政的基本措施,因为生物资源富足、人们生活稳定是仁政的基本要求和统一天下的基本条件。孟子的这种生态伦理观念,提倡树立永葆自然资源造福于民的生态责任意识,对于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荀子则从天道自然的角度理解自然,倡导尊重和保护自然。他否认“天”是有意志的神,认为“天”就是客观现实的自然界唯一存在的物质世界,是日月星辰、阴阳风雨,是水火草木、鸟兽鱼虫,它们在自然界生态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而人的职责是利用天地提供的东西来创造自己的文化。荀子认为天人关系既是相互矛盾的,又是相互依存的,建立了一个以“时”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思想体系,描绘了一幅农业社会中自然生态良性循环的蓝图。这种取之有时,用之有度的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保护思想,已超越了孟子。

(三)“尽物之性”的资源利用观

遵循自然规律,节约自然资源,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主流和内核。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自然资源在中国古代就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据载,大禹曾具有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儒家主张人应节制欲望,以便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的生产和消费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儒家自孔子起就坚决反对滥用资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所载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以及曾子所说的“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都表达了取物有节,节制利用资源的思想。孟子对这一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展,要求统治者节制物欲,合理利用资源,注意发展生产。他说:“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认识到其他物类对人类的重要性,所以提倡“仁民爱物”。他认识到,只有重物节物才能使万物各按其规律正常地生生息息,人类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资源。

儒家还认为,合理利用资源须从“尽性”开始。所谓“尽性”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本性。《中庸》说:“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虽强调“人道”,但却没切断人与自然的关系:它高扬人的价值,但又不否定自然物的价值。“尽人之性”就是“成己”,“尽物之性”就是“成物”。“成己”,就是要完成自己的品德修养,“成物”就是使物得以实现其价值。儒家认为,“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其为物不贰”,即每一种生物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一种生物消失了,就永远无法再现。主张人应节制欲望,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那么,人们应怎样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实现“成己”、“成物”,“尽物之性”呢?儒家认为,为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特定时期,即动植物的繁衍、幼体成长时期不要过分的砍伐、捕猎。儒家学说并不普遍地禁止或绝对地反对杀生,而是认为应根据时令的不同来区别对待,不要对自然界过分索取。认为合理利用和养护生物资源,才能使其繁殖兴旺,否则各种生物资源就会在人们的违时获取和过度利用中耗尽。

二、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对构建“两型”社会的主要启示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了伦理学基础。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突破了固有的家庭与社会伦理范畴,进一步拓展到生态自然,完成了“亲亲、仁民、爱物”伦理思想的发展轨迹。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应尊重自然秩序和生命。但在实际生活中,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速度超出了人类自己的预料,同时也正在因为自己的行为而自食恶果。江河洪水泛滥,资源枯竭。宇宙射线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所有这些都警示人类:自然不是可以随意盘剥的对象,而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警示并没有给予高度重视。越来越无所顾忌地大肆攫取和挥霍自然资源,造成了生物资源、水、土地和矿产资源的急剧减少,如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已减少了四分之一,生物物种减少了两万余种。人类目前的主要能源石油、煤、天然气的已探明的储量只能再开采50年(以上数据来自世界观察研究报告)。资源的急剧减少验证了儒家资源节约思想地正确性。只有珍惜和节约资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才能维持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地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目的是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实现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它要求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首先,我们应该遵循生态规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人类对自然的改变必须限定在自然界能够承受的范围,限定在遵循生态规律并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前提下。否则,就会动摇人类的生存基础,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重视并遵循生态规律,走与自然持久和谐的发展之路。我们只有尊重自然及其规律、利用自然及其规律、按自然及其规律办事才是最终的和必然的选择。

其次,我们应该节约使用生态资源。自然万物都有自己独立的、特殊的存在形式和生长发展规律,它们既作为独立群体拥有自己的平衡系统,又作为整个生物链中的一分子,维护整个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正是依循天地“生生”这一最高的自然和伦理法则,深受“顺天无为”和“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的影响,尊重和爱护天地间的一切生命,指导人类自觉肩负起保护动物、植物和天地万物健全的生存与发展的责任,履行人类维护整个生存体系内在平衡的崇高义务,从而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观念基础。它还提倡人类在利用资源时“取之有时”、“取之有度”,禁止在野生动植物幼年期、繁殖期和生长旺盛期狩猎或采伐,使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持经济和社会自身可持续性。儒家生态伦理中人尽其材、物尽其用的实践准则,要求人们力主节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适度消费的思想给后人留下一个重要警示:资源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而,“可持续性发展”是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中已有之义,它要求人类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来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倡保护自然资源,珍惜和节约资源,依靠科技手段提高资源利用率,才是维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篇6

    1.重在保护的原则

    森林公园旅游是一种度假旅游,它形成的前提是基于人们对自然环境信息浓厚的兴趣。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森林公园自然环境的要求才更为严格和苛刻。因而人们对这种旅游资源的依赖度很高。“森林资源是森林旅游的命根子”。[5]因此在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必须要做到尊重森林原有的特殊景观,保护原有的森林生态系统,构建森林与人类的和谐生态环境。所以,重在保护原则是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开发的首要原则。

    2.生态至上的原则

    生态环境这个理念需要任何森林公园旅游的规划项目都与之符合,它要求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者的活动能够恰当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使生态平衡始终贯穿于整个森林公园的开发过程中。所以,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开发应遵循生态至上的原则。

    3.突出主题的原则

    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开发必须突出自身独一无二的特点,展现自身独有的特色魅力。可见,森林公园开发的主题尤其重要,主题是森林公园的灵魂,主题明确,森林公园才会有特色,才能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开发品牌,从而避免与其他资源开发项目相似而降低产品生命力的后果。所以,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开发应遵循突出主题的原则。

    4.市场导向的原则

    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在开发的初始阶段,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森林公园的准确定位。这就要求在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发掘其潜在的客源市场,并依据这种潜在客源市场而推断出游客的需求来进行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开发。从而形成适销对路的产品销售渠道。

    5.分级开发的原则

    在宏观的森林公园旅游规划这一大标题下,我们应按照森林公园旅游的实际开发能力,依次分级逐层开发,务必要保证开发的准确性和成功性。先从条件较好的区域着手,由点及面逐步从实体开发向网络开发拓展,在保证成功率的前提下保证其效率。为了避免造成资源的灾难性破坏,要坚决禁止在开发条件不成熟的前提下,将森林公园内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开发。

    二、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

    我国森林公园是以森林自然景观为主体,兼融了部分人文景观,并利用森林环境向人们提供旅游服务的特定生态区域,虽然它的管理目标是开发旅游,但这种旅游是一种生态旅游,是以保护和持续利用森林自然景观为前提,在客观和主观上都有自然保护的性质。[6]为了能更好地宣传保护森林资源物种的重要性,一定意义上要求我们要建立森林公园。

    1.森林公园物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合理利用森林中的动植物资源,可以有效地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保持物种多样性以及保持物种的良性循环,使野生动植物的数量趋于平衡,这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环节之一。[7]树木、草本、藤类等植物和野生动物是构成森林物种的主体。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大自然的生物种群生长就步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阶段。森林旅游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而产生。在森林公园的开发过程中,保护森林物种资源就变得尤为重要,如果在某一方面出现问题,就可能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从而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

    2.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

    森林生态植被是森林公园的灵魂,而森林公园的景色也是通过森林植被表现出来。许多的森林公园观赏性不足,是由于森林景观结构比较单一。这就要求当地旅游部门应在保护森林景观主体的前提下,采取以本地植物物种为主,适量添加观赏花草、树种,结合各种园林绿化艺术手法,把森林公园打造成独具自身特色的、灌木以及花草相结合的具有立体绿化格局的森林公园度假区。旅游开发尽可能完整地保持森林公园森林植被的同时,还要保持森林公园生物多样性,以保障生活在森林公园的动物的生存环境,保持森林公园生态多样性。

    3.森林公园集团旅游开发

    “任何对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都离不开金钱的支撑。目前我国只有个别国家级森林公园通过股票市场以及其他途径获得足量的旅游开发资金,确保森林公园能够按照规划的要求适量开发,其余大量的省级森林公园、地方森林公园在开发上都存在着开发资金不足、规模小、开发层次肤浅等各种各样的问题缺陷。”[8]为了解决这一类问题,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可以考虑把这一类的森林公园景观带整合成大区域的森林公园集团,以达到共同对外促销、共同融资的目的。森林公园也可以用股票的形式,采取个人、集体和国家的资金以及各种资金的集合,来共同开发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发展,争取尽早实现旅游的规模化和多元化。

    三、森林公园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

    1.合理开发资源

    森林公园的资源保护与开发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问题。“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两者是互相依存、协调统一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旅游开发是一项利用自然资源的事,而保护资源则是为了能够更加长期地利用资源。持续开发的前提就要求我们保护自然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中的植物资源。因为‘每丧失一个物种,我们的后代就会失去一次选择的机会’”。[9]能够做到对森林公园资源的合理开发,就是已经做到了对森林公园资源最好的保护。森林公园的经营管理措施最重要的是要与其森林景观相适应,应以不影响自然风景和不引起水土流失为原则,尤其是在主要景点附近和游道两侧的经营活动。为了避免造林毁林,要及时改变过去的大面积全垦整地的方法,多种植被混交林,在采伐方式上变大面积皆伐为择伐,并且采伐后要做到及时更新,以保证自然资源的永久性和连续性,从而保证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以良好的气候、茂密的森林、秀美的山川等自然景观来突出森林公园的特色,并在更高的层次上,做到高质量、长时间地满足不同游客的不同旅游需求,从而体现森林公园的优势。保护好自然资源是长期利用森林资源的根本保证,开发建设好森林公园的关键是妥善处理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坚持“以旅游养保护,以保护促旅游”的方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森林公园建设道路。

    2.提高经济效益

    在大型的森林公园所覆盖的区域内,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相对于其他地区较为落后,景区内居民的生活水平也相对较低。“依照我国森林公园现行管理体制规定,大部分森林公园都由当地林场直接管理。然而在一些相关国家政策例如禁止砍伐森林、退耕还林等政策实施以后,当地林场大部分都面临着严重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10]各地林业部门现在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怎样将单纯的砍伐效益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效益转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发展森林旅游业。这将是优化林业产业结构,确定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提升林业产业竞争力的最佳途径。充分利用森林资源的优势,创建森林公园,从而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必然会成为从事森林企业的最佳选择。这样一来,发展经济旅游效益,不仅能保护森林环境,而且还能获得巨额的经济效益。所以说发展森林公园旅游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森林企业,另外一方面也能使森林公园覆盖的各地区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平稳环境容量

    “旅游区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接待的合理旅游人数就是旅游规模。旅游规模的确定,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森林公园的环境容量。”[11]目前,我国大多数风景名胜区的旅游人数均已大大超过其本身的环境容量,这不仅影响了游客的观光效果,而且更深层次地影响了旅游资源的长期利用,增加了维修和管理费用,使利用效率严重下降。其次是要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因素,即当地社会经济条件所能承受的能力范围。通常情况下,当地要想以环境容量作为旅游规模的主要依据,前提条件是当地社会经济条件优于当地的环境容量,而当环境容量优越于地区社会经济条件时,则应以地区社会经济条件允许才可作为旅游规模的主要依据。

    4.细化法律法规

    在相关政策、法规有效实施的前提下,社会经济才能稳定发展,人类生活环境才得以良好保持。近几年来,我国虽然颁布了《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但具体落实到森林公园的却无详细的法律法规可循,因此时常会造成森林公园管理体制紊乱、多家插手管理的混乱局面,严重阻碍了森林旅游事业的发展。[12]因此,我国应及早颁布《森林公园管理法》或《森林公园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在法律的层面确立森林公园的地位,以保证森林公园管理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同时还要建立和健全各级管理机构,处理好森林公园与当地居民群众的关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保护自然资源的自觉性。

篇7

关键词:绿色税收;绿色税收制度;改进;建议

所谓绿色税收,又称环境税收,是为了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推进清洁生产,实现绿色消费而征收的税收。与绿色税收的概念相对应。绿色税收制度,包括绿色税收法律制度及税款征收管理制度和税收考核评价制度。

1绿色税收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60年代,由于工业化的迅猛发展。许多国家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累积性的环境污染问题,使生存和发展都受到了严重威胁。加强环境保护,以税收强制手段控制全球环境退化度问题。已成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第一次提出了发展与环境问题,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使关注环境保护问题的可持续发展准则得以公认。随着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确立,为解决全球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的环境退化问题,经济学家庇古率先提出“政府利用宏观税收调节环境污染行为”的环境税收思想,是绿色环境税收得以产生的思想理论基础。

随着国际贸易中关税壁垒和绿色壁垒的宏观税收调控作用的突现,世界各国已逐步开始探讨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环境税收”问题,促使经济学家庇古的“宏观税收调节环境污染行为的绿色环境税收”理论得以实行.于是顺应世界潮流的绿色环境税收应运而生。

绿色环境税收制度最早在欧洲诞生,瑞典1988年第一次赋予绿色税收这一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手段以法律形式,随后德国、日本、挪威、荷兰等国也先后征收二氧化硫税。德国和荷兰还征收水污染税,用于保护水资源。为了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90年代初丹麦、芬兰、荷兰、挪威、瑞典和美国相继开征了碳税。例如,美国已着手对每吨碳征收6~30美元的碳税,并开始征收交通税,每次行程收税1~4美元。此外,还有噪音税、固体废物税等保护环境的税收。环境保护在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受到重视,亚洲、非洲、拉美等地区的一些国家也先后开征绿色税收.或对原有税种进行“绿化”使之具有环保功能。

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会议认为污染者应该承担污染治理的责任.国家当局应努力促使内部负担环境成本.并且适当照顾公众利益.而不扭曲国际贸易的开展,对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的产品征税。1994年,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在马拉喀什签署最后文本的前夕.GATT决定成立WTO“贸易与环境委员会”,专门负责解决因环境问题而产生的贸易争端,力求使环境问题的处理制度化。该委员会在工作计划中拟首先考虑的问题包括为达到环境目的的收费和税收。1997年12月,160个国家在日本京都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呼吁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降低5%。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各国除了使用直接干预和硬性规章制度等传统政策工具外.还采用绿色税收和排污许可证两种政策.其中绿色税收是目前各国控制污染的主要手段。

归纳起来,国外实现的绿色税收有如下特点:

1)有着相同的国际依据率先实行绿色税收的国家,其绿色税收的征收和改革措施都以《京都议定书》和其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协定为共同依据。OECD和欧盟成员国已经在绿色税收改革方面提出许多新措施.这些组织已经成为各国进行绿色税收改革讨论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

2)对二氧化碳排放征税是绿色税收改革的关键实现环境目标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对目前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征税。但是.由于很难准确地测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所以该税是按照排放气体中碳的估算含量来征收的.这样就使各国的绿色税收税率差异相当大。

3)绿色税收具有环境目标和收入目标获取收入并不是实施绿色税收的主要目标.因此绿色税收一般都不会取得大量收入。从OECD的数据库看,19个发达国家从绿色税收中取得的收入占GDP的百分比不足2%.其中希腊高于4%,墨西哥和美国最低.只有1%。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的绿色税收改革都有双重目标.一是改善环境,二是利用筹集的资金纠正其他税种对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所以绿色税收具有环境目标和收入目标的双重性。

4)环境目标和产业竞争之间的关系在绿色税收的设计和征收中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有的国家没开征此税.又没有其他补偿措施.所以已开征绿色税国家的企业可能以公平竞争为由向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减免税收。这样就使得一些已开征绿色税的国家最后又放弃了一些绿色税种。如芬兰对电力部门豁免碳税,丹麦也用自愿协议取代了碳税.挪威为了应付石油部门投资的下降.正在考虑取消碳税。在缺乏补偿措施的情况下,绿色税收可能会影响国际竞争。

2建立绿色税收制度的必要性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关注资源环境保护问题,已开始利用法律和经济手段进行环境保护.特别是1993年以来,我国基本上形成了利用行政手段保护环境的排污收费制度.国家已规定了污水、废气、废渣、噪声四大类100多项排污收费标准。

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通过收费使环境的外部成本得以内部化。并为环保工作提供专项资金。排污收费制度,使我国在调控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这种排污收费制度存在不少问题,制约其作用的发挥。1)排污费的征收标准偏低.且在不同污染物之间收费标准不平衡。2)征收依据落后,仍是按单因子收费。即在同一排污口含两种以上的有害物质时.按含量最高的一种计算排污量.此收费依据不仅起不到促进企业治理污染的刺激作用。反而给企业一种规避高收费的方法。3)排污费征收管理不规范.征收率低.征收成本高.相当一部分被环保部门用来维护其机构人员支出;征收阻力大.排污费不具有完全的强制.立法基础薄弱。权威性差。4)排污费的使用不科学。原应该用于环境治理的费用被人为地挪作他用或被挤用.使用分散,周转慢.影响了治污步伐和排污费的使用效益。

我国现行的税制中.涉及自然资源的税种包括资源税、城市房地产税、土地增殖税、农业税等,而无涉及环境保护的专门税种。在国际贸易中也没有开征旨在环境保护的绿色关税。结合我国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现实.在我国建立绿色税收制度就显得尤为必要。

将排污收费制度改为绿色税收制度。具有以下有利因素:1)强制性和权威性增强。税收由国家法律规定.并保证其实施.人为因素较少.有利于减少拖欠.也有利于杜绝“乱收费”现象。2)排污税收的目的在于抑制污染,而非原先的收费侧重于污染产生后的治理.有利于纳税人加大自身的环保投入.有动态的激励效果。3)有利于专项管理。

用税收方式征集环保资金.有利于专款专用.增大环保的投入。4)由税务部门负责征收排污税收边际成本较收费降低。5)税收环保条款能增强企业环保意识.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建立和完善绿色税收制度的建议

3.1建立专门税种

开征环境污染税。污染税是为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环境退化度.实现绿色清洁生产.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对资源、环境的破坏污染行为征收的环境污染税种。目前,环境污染税缺位.治理污染的资金主要通过征收排污费筹集。在中国环境污染13趋严重.环保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有必要改排污收费为征税.对排污企业课征污染税。借鉴国际经验,污染税可细化为水污染税、大气污染税、污染源税、噪音税、生态补偿税等一系列专项新税种。在税基选择上,以污染物的排放量课税.一方面刺激企业改进治污技术.另一方面也不会妨碍企业自由选择防治污染方法。对应税包装物.可用企业的产量为税基。在税率设计上,不宜按“全成本”定价,防止税率过高而造成生产抑制.导致社会为过分清洁而付出过大代价.最适宜税率应等于最适资源配置下每单位污染物造成的边际污染成本,在实践中可采用弹性税率.根据环境整治的边际成本变化.合理调整税率.同时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污染程度的企业实行差别税率。

3.2完善现行资源税

资源税是为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实现代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或限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根据自然资源不可再生的稀缺程度差价征收的绿色税收种,是绿色税收主要税种之一。1)扩大征收范围,将目前资源税的征收对象扩大到矿藏资源和非矿藏资源.可增加水资源税.以解决我国31益突出的缺水问题;开征森林资源税和草场资源税.以避免和防止生态破坏行为.待条件成熟后.再对其他资源课征资源税.并逐步提高税率.对非再生性、稀缺性资源课以重税。2)鉴于土地课征的税种属于资源性质.为了使资源税制更加完善.可考虑将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并人资源税中.共同调控我国资源的合理开发.同时扩大对土地征税的范围,并适当提高税率,严格减免优惠.加强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意识。3)完善计税方法,加大税档之间差距。为促进纳税人珍惜和节约资源.宜将现行资源税按应税资源产品销售量计税改为按实际产量计税.对一切开发、利用资源的企业和个人按其生产产品的实际数量课征。

3.3实施绿色关税制度

进口关税.主要是对环境有一定的污染或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和技术。征收进口环保关税,这与国际上通行的“污染者负担”原则一致.作用在于提高进口质量,增加环保产品的进口,减少污染产品的进口。严禁或严格限制有毒、有害的化学品或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危害产品的进口,在允许进口的情况下.大幅提高上述有毒、有害产品的进口关税。出口税的主要对象是国内资源,包括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半成品,作用在于有效保护不可再生资源,改善出口结构,尽量减少此类产品的出口,鼓励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同时应注意的是实施环境关税制度应以国内建立起环境税收体制为前提.否则单独对进出口产品征收环境关税将违反国民待遇原则,易导致贸易争端。

篇8

(一)有利于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改革开放37年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区经济水平达到空前高度。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地方抓环境抓生态的手松了下来,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2014年,媒体热炒并引起中央高度重视的“腾格里工业园区”污染事件便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事实证明:发展经济必须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已越来越没有市场。

(二)有利于考核与管理领导干部

长期以来,GDP增长率被作为评估官员政绩的一项核心指标。在片面发展观的指引下,不少领导干部盲目追求经济增速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粗放型发展道路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纳入干部审计与考核体系有助于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让政绩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

(三)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

资源藏量丰富、覆盖面广。管理如此庞大的自然资源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利益主体多元,利益博弈调处难度大,必须要不断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可以促进不动产登记与自然资源确权工作加快开展,进一步完善责任追究、损害赔偿制度,推动自然资源管理的科学化与制度化。

二、编制思路与主要成果

(一)编制原则

编制过程中本文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数据的可得性原则,以现有的数据资源和可以收集的资料为基础开展编制工作;二是可操作性原则,为了推广应用的便利,编制方法尽量简便适用,具有可操作性;三是代表性原则,自然资源种类繁多,全部核算不切实际,先选择易于核算的资源进行核算,分步推进、先易后难地开展该项工作,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步将更多种类的资源纳入核算范围。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分类

根据相关会计理论,自然资源资产可以界定为政府所拥有或控制的存量资源的价值总额。自然资源负债是一届政府任期内消耗的自然资源、损害的生态环境以及相关的补偿和修复支出。《中国环境资源手册》将自然资源资产分为土地资源资产、森林资源资产、草地资源资产等九大类资产。考虑到资料的可得性和统计的方便,本文只选择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林业资源、水资源作为核算对象。

(三)自然资源的定价

对自然资源的定价方法,目前国内外均无统一认识。从理论上,主要有影子价格法、均衡价格法、边际机会成本法、市场估计法、李金昌模型、能量定价法和能值定价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统计和核算的可操作性也不尽相同。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过程中,为了估值准确,同时保证核算便利,主要采用直接市场方法对自然资源进行估价。1.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原油价格采用国际油价,天然气采用日本CIF价格,原煤用日本动力煤CIF价格。金属矿产资源与非金属矿产资源定价方法采用市场价格法,如黄金采用LME(伦敦金属交易所)现货价。2.水资源:水资源价格为分类用水价格的加权平均值,权重为各类用水量占用水总量的比重。3.土地资源:非建设用地价格采用收益现值法,按照第一产业增加值以5.8%的资本化率还原为现值计算;城市建设用地价格采用市场价格法,根据105个城市平均地价计算,2009年之前按照土地拍卖价格计算。4.森林资源:林业资源定价方法采用市场价格法,即年度木材平均销售价格。5.生态环境:由于环境资源往往没有市场价值,不能直接用市场价格计量。环境污染定价采用基于成本的污染成本法,包括污染治理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由于环境退化成本的核算非常困难,因此只计量污染治理成本。

(四)试编成果

整理所收集的数据,本文试编了2002年、2007年、2012年的自然资源负债表。试编结果显示:从资产和负债结构来看,自然资源负债的形成主要源于自然资源损耗及其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其中,自然资源耗减起主要作用。自然资源资产中,2002年能源资产占比最大,2007年和2012年土地资产占比最大,这与前几年房地产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土地快速增值直接相关,森林、水等其他自然资源资产占比较小。从变动趋势来看,按照可变价计算,2002-2012年间,我区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均增长迅速,但以2002年不变价格计算,2002-2012年间我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呈缓慢增长趋势,2007年自然资源资、负债和净资产还略有下降,说明我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的变化主要源于价格的快速上涨,资源存量本身变化并不大。尽管根据计算结果表明资产负债率较低(3年均为3%左右),没有明显上升,但并不能说明生态环境问题不突出。通过试编发现,具有生态环境价值的自然资源资产增长缓慢,资源耗减性负债增长较快,能源和矿产资源耗减过快。要加强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和矿产资源,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可极大改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结构。

三、我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进展情况

我区先于国家及其他省区市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探索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2014年底《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总体方案》获自治区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原则通过。自治区统计局选取赤峰市、呼伦贝尔市作为试点地区,选择森林、草原、湿地3种自然资源开展实物量核算探索工作。2015年1月,两个试点市的数据填报工作基本完成。2015年开始,自治区统计局开始在包头市和鄂尔多斯市试点填报矿产能源和土地资源实物量变动表。虽然我区探索编制工作起步较早,并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但是总体来看进展较为缓慢,成果较为粗浅。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是一项理论性强、技术要求高的工作,仅以我区现有条件,尚不具备完全承担此项工作的能力。

四、政策建议

(一)积极与国家层面的智库机构对接,打造一支过硬的专家队伍

目前,一些国家层面的智库机构已经在这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预计我区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与全国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基本框架与内容不会有太大差异,完全可以引进吸收,结合我区特点加以完善,使编制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要着力培养一支我区自己的人才队伍,特别注意吸收引进相关领域人才专家,吸收国家和兄弟省份经验,立足我区实际,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二)做好信息整合和数据

统计,为编制工作打好基础参照国家层面和其他地区的经验,设计完善我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基本框架,明确核算科目,指导各地掌握估价技术与方法,组织区内外有关专家到各盟市进行指导培训。

(三)加大对自然资源统计

与核算的支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加大现代网络技术、数据建模技术、大数据平台等先进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推广力度,构建全区范围内的自然资源数据收集、分类、整理、核算的网络系统。

(四)结合我区特有的资源

篇9

科学、合理地进行农业资源的利用、最大化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农业生态平衡发展等是农业环境保护的主要工作内容。生态农业和农业环境污染是农业环境主要内容。其中对农业生产中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等的良性循环模式进行研究属于生态农业工作范畴;而农业环境污染除了与农业环境安全保障有着密切的关联外,也以高标准、高要求对人类保护环境提出了挑战。

关键词:

农业资源与环境;污染问题;保护措施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成为了现代人们期待高品质生活时重点担忧的问题,因为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主要以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由于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和常规农业所施用的化肥和农药导致了农村的环境污染严重,这两个问题日益加剧危害着农村的环境质量,因此,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对这两方面的环境污染因素进行改善已是当下环境保护所刻不容缓的重点工作内容,也与我国环境保护目标的顺利实现息息相关。

1农业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将资源和环境定居在了其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位置上。然而,依照目前的形式来看,农业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之间发生了较为突出的矛盾,具体存在问题如下: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我国领土面积相对于我国人口数量则处境是岌岌可危。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将近1.3亿公顷,实际总量为19.2亿亩,但人均耕地仅0.1公顷,占世界平均水平约4.5%,不由分说,我国耕地水资源短缺的严重性。虽然我国目前的耕地面的也存在严重的短缺,但相比于水资源短缺问题还相对良好。我国人均拥有水资源仅占世界水平的1/4左右,约2000立方米。但目前我国已存在水资源严重短缺,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由于水资源量不足500立方米,大大地制约着我国的农业发展。

2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

农村算是生态资源的原始部门,因此,抓好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农村的农业资源合理利用是我国生态社会建设的基础。可再生能源由于其的可再生特点在可持续发展社会建设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科学、合理地对可再生能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目的。

2.1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生产意味着人们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是人们在对自然界进行着无期的索取,而自然资源并非无限的,它和人的生命一样是有限的;除此之外,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与人的承受能力是一致的,并非无限度的。而且自然资源还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但如果将可再生资源利用不当,也会使其沉入不可再生资源行列,因此,农业和农村经济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2.2合理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

可再生资源往往通过合理化利用可以将其恢复到再生资源行列,是促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清洁能源是通过对其的开发利用后,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或者对污染程度较小的一种能源。目前,我国的能源短缺问题在各个领域存在现象此起彼伏,对于农村贫困地区的能源问题而言,需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进行开发和利用,即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一方面对传统的能源进行开发利用,另一方面要对水能、沼气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急性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例如,发展小型水电站,一方面对电力方面的相关问题可以进行合理化处置,另一方面可以对发电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有效减弱;而且沼气不仅可以用来做燃料,还可以将有机质添加进农田,同时可大大减低农村的环境污染程度。

2.3发展生态农业

农业生产需要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其进行全面、细致地规划和进行科学合理地组织,从而实现农业高产量、高质量、高目标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力争将生态、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目标充分实现,以农业生产、经济、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融合为一体,使其相互之间形成协调发展的关系,实现构建新型农业体系目标。在我国的农业生产发展中,生态农业是主要的发展方向,我国的“十五”科技攻关重大专项已将生态农业列入其中。这一重大举措使得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充分地表现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拥有的良好前景。

2.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对保护环境逐渐高度重视了起来。保护环境就是要确保现有的资源在不被受到破坏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进一步进行改善,促进环境的优化发展。由于人类发展对于农业具有特殊依赖性,目前,农业占据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而环境是促进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精神食粮,因此改善生态环境已是刻不容缓。

3结语

总之,科学、合理地进行农业资源的利用、最大化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农业生态平衡发展等是农业环境保护的主要工作内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将资源和环境定居在了其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位置上。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防治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肖君泽《发展休闲农业开发和拓展农业功能》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

篇10

绿色管理是近年来管理学界的热门话题。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球上发生了一系列恶性生态事件,从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到核泄漏、瘦肉精事件、疯牛病、苏丹红、漏油污染、三聚氰胺、有毒气体泄漏等,这些不仅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同时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人类不得不思考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和家园? 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意识到绿色产品有利于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 绿色浪潮开始席卷全球,消费者追求绿色产品,企业推行绿色管理,绿色思想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影响反映在企业管理上,就是企业的绿色化管理。

时至今日,绿色管理的推行已经有了二十余年,其成效如何呢?在2012年北京的一次新闻会上,一位11岁的小记者语出惊人:“请问我们的食品为什么那么不安全?”。武汉一位大学教授曾经作了长达6年关于“城市餐厨垃圾的加工与应用”的调查,结果发现国内地沟油每年利润高达15-20亿,结论是“你肯定吃过地沟油”。还有某些药企,用工业明胶制成胶囊,九大药企被检出药品含铬量严重超标,最高含量超高90余倍。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不禁令人们思考,如何在企业真正推行“绿色管理”?又如何监督绿色管理的实施?

一、 企业绿色管理内涵

企业绿色管理指将环保观念融入企业管理中,从企业管理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考虑环保要求。包括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从原材料到生产过程,从产品生产到回收处理,都要绿色化,无污染。

绿色管理是一个综合观念,是生态环保理念与社会观念的综合,其基础是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随着全球绿色浪潮的兴起,绿色标准在全球具有一致性。

二、 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实施绿色化管理,不仅符合社会发展潮流,而且符合消费者利益,有利于企业生存和发展。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是一个双赢策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健康和环境为代价。过去,一些企业呈现粗放式经营,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非法排放污水废气污染了环境,以致于一些湖泊死鱼飘浮,出现癌症村等恶性环境污染。企业绿色化管理,不仅有利于保护生态资源,而且有益于社会长远发展。

2.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的提高。开办一家企业,需要经过工商管理部门批准,需要符合法律规定的生产环境和污染排放标准。也就是说,企业的存在是以履行社会义务为前提。而实施绿色管理,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社会信誉,获得更多消费者的信任,增强产品竞争力,从长远看得到更多社会回报和利润。

3.符合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发展潮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人类健康意识的觉醒,绿色思潮在全球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浪潮。人们购买绿色食品,宣传绿色消费,当企业管理者认识到绿色发展趋势,抓住这股潮流带来的机会,研究消费者心理,及时开展绿色管理,开发绿色产品,必将给企业带来新的生机。

三、 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四个阶段

根据史蒂芬・罗宾斯的研究,企业绿色化分为四个阶段,第一种是法律方式, 这样的企业仅仅遵循法律法规的要求,比如在废气污水的排放上不污染环境,不违背法律,在防止污染和保护环境上承担法律规定的责任,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社会义务,企业必须遵循法律规定的最低限度要求。

第二个阶段是市场方式。指组织响应客户的需求,对产品制造做出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改进。如生态农场种植无污染食品,公司生产低噪音割草机满足客户需求;再比如农民希望使用含化学制剂少的除草剂,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如果某公司能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出无污染除草剂,满足客户需求,就是市场方式。比起法律方式,市场方式对组织的绿色化管理有进一步发展。

第三个阶段是利益相关群体方式。该方式下组织不仅要考虑客户需求,还要考虑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供应商和社区等群体的需求。当组织从环保的角度改进生产工序,这是考虑了员工利益, 对产品设计和生产进行环保规划,是满足社会和社区对环保的需求,市场方式和利益相关群体方式都属于社会响应,也就是对社会的需求做出积极的回应。

第四个阶段,企业成为环境的积极保护者,寻求保护自然资源途径,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比如一家企业进行废物回收利用,变废为宝,生产有益社会的产品;或者对地沟油进行分解,转化为机动车燃油原料。还有利用纯天然原材料生产清洁用品等。这类零污染是企业绿色化管理的最高层次。

四、 企业绿色管理的主要内容

企业的绿色管理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倡导绿色经营理念,树立绿色价值观。

价值观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是现代企业文化的核心。树立绿色价值观,指企业注重生态保护的经营理念,对产品研发、生产、包装、营销实行绿色管理,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企业长远发展的一项战略。为此,企业要树立绿色企业文化,倡导绿色经营理念,培养员工环保意识,使企业的发展与环保及社会的发展相协调,把生产绿色产品作为企业提高经济利益的途径。

(2) 应用绿色技术,开发绿色产品。

绿色管理的核心是实施绿色技术,绿色技术指企业采用节能、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绿色技术分为污染预防技术和终端处理技术。污染预防重在源头的预防,如企业采用新技术处理或避免生产过程中废气污水的排放。比如用风能、太阳能发电的零辐射企业就是一个例子。终端处理是对生产废弃物进行隔离、焚烧等处理,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包括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绿色技术是建设绿色企业的关键,通过生产中寻找解决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的方法和技术,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增强绿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绿色产品是应用绿色技术的成果。绿色产品包括纯天然物品及其加工品,比如棉、麻、丝绸和竹炭制成的自然生态服装,使用绿色产品对人体是安全健康的,对环境是无损害的。绿色产品的开发包括绿色品牌、绿色包装、绿色服务和绿色信誉等。绿色产品的开发过程是企业履行环保的关键。产品生产过程及其本身是节能、低污染、无毒、可再生和可回收的。绿色产品进入市场需要通过认证获得“绿色标志”,1995年我国推出无公害绿色食品389种,在工业领域有“无铅汽油”等35个产品获得绿色标志。我国绿色产品的开发还有很大的潜在市场。绿色产品促使公众的消费观念和经营意识发生了改变,一方面企业要加强绿色产品科技研发和宣传,同时需提高消费者环保和安全意识,消费者以购买绿色产品为时尚,只要是好的绿色产品,一定能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3)树立绿色品牌观念,开展绿色营销。

由于绿色消费观念的盛行,绿色市场急剧扩大。企业应注重打造绿色品牌,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打造绿色品牌,首先从设计绿色产品开始。绿色设计不同于传统设计,绿色设计在产品构思阶段就把降低能耗、便于回收再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与产品质量、性能看作同等重要的设计指标,并确保在生产中能够有效节能和防污,符合消费者需求,同时给企业带来收益回报。

绿色营销指企业以环保的绿色理念为指导,在市场调研、产品研发、价格制定和促销等营销过程中,重视生态平衡,建立绿色运行机制,使企业的发展与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相一致。售后还应考虑废弃物回收和处理,减少环境污染。如丰田汽车公司曾经实行绿色营销,由于汽车尾气给环境带来污染,每卖出一部车,就在当地路边种一棵绿色的树,路边整齐的绿化带记录了其销售的业绩,和对环保的贡献。

五、 如何监督企业的绿色管理

企业实施绿色管理,应用绿色技术,开发绿色产品需要资金投入,从短期看,这可能会提高企业成本,降低利润, 但是从长远看,会给企业发展带来更多社会回报。罗宾斯曾经对五家遵守道德与社会责任的证券基金进行调查,发现其业绩与其它基金持平。近年来很多企业实行绿色管理,注重环保生产理念,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出现的一个问题是,有的企业打着绿色旗号,却实施危害环境的行为,比如开采煤炭需要大量用水,一些能源企业在内蒙草原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水资源短缺,无法正常出水,有的化工企业严重污染地下水资源。还有企业废气排放,造成PM大气污染显著上升。这些被称为是漂绿行为。很多企业有严格的道德管理规范,宣称对顾客负责,但是漂绿行为依然发生。如何防止企业漂绿行为的发生?如何监督企业绿色管理的实施?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要想保护环境,造福子孙后代,必须建立完善的相关环境保护法律,通过法律的强制性作用,促进环保工作顺利开展。

2.加强对绿色产品监管体系。从技术上提高绿色食品的生产和质量监测手段。强化对绿色食品的管理规定和监督检查。对食品安全实现全程化管理,从原材料到加工过程,以及最终产品的监督检查,代替传统的只重视成品的检查。避免出现挂牛头卖马肉的现象。

3.社会、媒体对企业绿色管理的监督。2011年我国出现了大学生创办的 “掷出窗外” 民间食品安全网络,公布了全国各地各种食品抽检的问题,提醒人们关注食品安全。我们也期待国家专业权威机构定期绿色食品、不安全食品的消息,建立官方绿色食品网站,实行“产品质量状况报告制度”,定期公布问题产品预警信息。企业可通过网站主动报告实行绿色管理的状况。比如国际上有全球报告组织GRI(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该组织制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准则,在GRI网站上了全球800多个组织自愿报告它们为促进生态平衡和环保所作的努力。

4.采用ISO14000环境标准体系。这是国际标准组织(ISO)制定的环境管理标准。该标准是非强制性的,采用该标准的企业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并通过开发全面的环境管理系统,来遵守该准则。

5.将企业的绿色行为列入对百强企业排名的依据。将企业绿色管理作为一个重要权重系数来评价百强企业排名,以此促进企业的绿色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2月

[2]史蒂芬・罗宾斯,《管理学》,第九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