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计算机教学计划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3: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计算机教学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计算机教学计划

篇1

【关键词】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方法;改革

1 引言[1]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各高校来说,一直把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放在首位,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还没有完全发挥出它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急解决的问题。

2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4]

2.1 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随着计算机文化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但由于区域的限制以及理工科与文科的差异,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的现象比较严重。给《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带来一些问题。对于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由于教学内容的重复和“零起点”的教学方式,使他们失去对本门课程的兴趣,而对于很少接触计算机或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这样一门全新的课程和全新的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让他们理解、接受和学好课程还有一定的难度。

2.2 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到许多学生都认为《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非常简单的课程,无非就是会打字、上网、制作幻灯片而已。由于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不仅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而且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造成一定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涵盖内容比较广泛的基础课程,在有限的学时范围内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而且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首先就应该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我思考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在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又能突出个性化发展。

2.4 上机实践环节还有待于加强。《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实践环节还要进一步加强。但目前的教学较偏重于理论,实践环节不足,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能融会贯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理论与实践不能真正的结合。

3 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措施[2-4]

3.1 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对计算机掌握的水平受区域的限制差别比较大,综合考虑大多数学生计算机的实际水平,可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首先通过入学测试了解每个学生对计算机掌握的实际情况,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必须按学校教学计划的规定上课、考试,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申请免修课程,但可在学校安排的时间内自由上机,学期末要参加学校组织的统一考试获得学分,考试没通过者可重修该课程直到获得学分为止。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教学内容的重复而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浪费一定的时间,同时也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体现出一种宽中有严的教学方式。

3.2 积极引导学生对课程的正确认识。学生刚刚步入大学,对他们来说一切都是新生事物,对所学的专业、专业课程的设置、课程的重要性和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都是模糊不清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入学后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它对后续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基础打好了,对后续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就会增加自信,更加感兴趣。那么,首先应该让学生清楚课程本身的重要性,意识到计算机和英语一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让他们对课程有一个清晰直观的认识。尽量避免学生因主观上忽略课程的重要性,而造成对课程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和创新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3.3 更新教学理念,完善计算机教学体系。计算机是一门发展速度很快的学科,教学内容一直在不断的更新和变化,只有了解社会,才能满足社会。满足社会的前提就是要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计算机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完善的教学体系做基础:①目前市面上计算机文化基础相关教材比较多,但大多是面向重点、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其内容过于侧重理论或过于侧重操作,真正适合独立院校的教材几乎没有,为了解决独立院校教材选用难的问题,学校组织一些有经验的老教授和青年教师自编教材,从而保证教材的内容和难度符合独立院校学生的要求。②针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概念多、操作性强的特点,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和效果,采用多媒体教室授课和电子教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清晰化。③教学内容讲授上主要围绕三点:突出“重点”、强化“难点”、简化“疑点”,并选择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使理论与实践能更好的结合在一起。

3.4 充分利用资源,加强实践环节:①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园网资源,使学生能够随时共享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常用的计算机软件、电子教案等计算机资源,还可以进行网上答疑、留言、电子邮件等方式相互交流。②提供开放式实验室,不断改善实验条件,保证学生能在正常上课以外的任何时间都能上机。③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计算机技能比赛包括计算机组装大赛、网页制作大赛、计算机知识竞赛、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等。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各高校一门基础课程。如何根据计算机学科的发展现状,对现有《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性改革,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的环节。

参考文献

[1] 李华.高校扩招后教学改革的探讨.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109-110

[2] 孙玉坤.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伏秋平.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与学的改革.教育与职业.2005(1):57-58

篇2

关键词: 技术学校 计算机 一体化教学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人才是技工学校的办学目标。长期以来,受普通教育学科体系课程教学方式的影响,许多技校在教学上仍沿袭传统学科课程的教学模式,虽有实训环节的教学,但仍偏重于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传授,理论和实践有所脱节,而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技校计算机类课程大多是一些应用软件的教学,实践性非常强。我就技校计算机课程的一体化教学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深刻认识教学对象

技校学生是我们的教学对象,用多元智能的观点来看,这些学生与同龄的普通高中学生相比,在智能结构与智能类型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总体来讲,他们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具有另类智力特点的青少年,而以形象思维为主者,可以通过培养成为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的人才。

二、开发案例式一体化课程

现行的教材大多数还是按学科课程思想编写的,偏重于学科体系逻辑结构的陈述,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这与培养职业型人才要解决的“怎样做”、“怎样做更好”问题不相适应,给教师的教和技校学生的学都带来很多不便,不符合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因此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建立在现代行动体系教学基础上,能呈现实际工作过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已成为当务之急。

开发案例式一体化课程的关键在于设计案例,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设计案例,案例必须典型,要能涵盖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并且要把相关知识点作适当的描述和解释;2.案例要具有实践性和情景性,要与现实中的工作过程相吻合;3.案例应具有针对性,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来选择或设计教学案例;4.最好具有生动性;5.案例必须成系统,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用到的大部分案例之间应该相互联系,前后连贯,由易到难地编排。

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除了精心编写教学案例外,还要设计大量供学生进行上机操作的案例习题库,让学生在大量的上机练习中不断强化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技能。

三、建立一体化计算机教室

传统计算机课程的教室安排是分为两部分: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房。通常老师讲解部分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生上机实践部分是在计算机房进行。由于技校计算机课程大多是讲软件的操作,在多媒体教室讲了的操作步骤,等到上机房操作时许多学生又忘记了,老师又要重新讲,这样浪费时间,事倍功半,教学效果不好。这种理论与实践分割的教学场地安排,与以培养操作技能为主的技校教学不相适应,不符合技校学生形象思维的智力特点。

因此要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地点分离的传统授课模式,建设一体化计算机教室。具体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在计算机房中加装投影仪和幕布,使计算机房同时具有多媒体教室的功能,上课时老师一边讲授软件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并通过投影仪把操作步骤演示给学生看,学生一边就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进行操作,实现边讲边练;第二种方式是在计算机房的计算机网络中加装多媒体网络教室控制软件,通过软件的方式用教师机控制学生机,把教师机的屏幕演示内容投射到各学生机的屏幕上,这个功能也可以实现老师边讲解,学生边操作。这样教师就可以随时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训练穿行,这种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将知识与技能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者,教师的教学理念,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将直接影响教学的开展和教学效果。“一体化教学”客观上要求老师必须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训练指导学生实训的一体化教师。

在应用“一体化教学”中,每一位任课老师都应真正具有“双师”素质,可能通过培训,深入生产第一线学习锻炼、与企业技术人员长期合作、参加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满足教学要求。

通过以上四条,基本上可以形成计算机类课程理论实践紧密联系的一体化教学体系。一体化教学是针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职业学校学生的教学形式,能有效地将课堂和实践结合起来,将技能实践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直接在课堂上学到今后就业所必需的操作技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因此,在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中引入一体化教学,对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芒.现代教育技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篇3

医学类院校的主攻科目为医学,把理论教学作为重点,忽视了计算机教学。21世纪是信息社会,计算机的运用日益普遍,这就需要各个院校稳抓计算机技术,老师引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授课,不仅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授课模式,还把声音图片带进了课堂,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计算机教学改变了过去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提高了对理论的充分认识,有助于学生了解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对课程进行创新也需要运用计算机教学,计算机中包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和知识理论,有助于老师举一反三使学生更明白知识理论,不再像过去一样板书上就一个例子反复运用。医学类院校讲课时需要放映许多有关医学的视频,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相互交流。作为新世纪的学子,会运用计算机是时代的要求,所以优化高校计算机教学有利于学生以后的社会生活。

二、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

新形势下,教育进行全面改革,随之学校的硬件设施也逐步升级,每个教室都配备了电脑,方便老师开展教学活动,把计算机技术引入课堂,改善了课堂环境,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软件内容比较完整具体,具有一定的广泛性,符合现在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因此,老师要采用多种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学校的硬件设施。在课堂上老师利用多媒体讲解,课下有助于老师在网上进行教学交流,形成新的平台,帮助学生分析疑难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有利于学生快速提升自己的能力。计算机教学改变了过去板书教学的单一模式,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所学内容,拓宽知识面,使教材上的内容更接近生活,更加符合学生的要求。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比较轻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快速进步。计算机教学以实践为基础,教育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运用多媒体教学使老师的主体地位减弱,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通过教学软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预习、复习,使学生学习知识有一定的连贯性。多媒体教学有较强的互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方便学生进行操作,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计算机技术改变教学质量

不仅老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学生也是一样,社会在快速发展,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为了优化计算机教学质量,需要经常给老师和学生进行充电,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老师熟练操作电脑,利用课下制作的软件进行教学,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新鲜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做不仅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还有利于学生拓宽自身的眼界。学校定期开展一些关于计算技能的比赛,有利于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来巩固自身的能力,同时也方便了学生在今后的课堂上更好地运用多媒体进行交流,有利于促成学生和老师的不断合作,还优化了高校的计算机教学质量。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反映教学大纲的内容,还能通过计算机技术把知识内容做到声、图、文并茂,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同时也方便了老师的教学。

四、创新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篇4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学 化学教学

一、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促进化学教学技术现代化进程

1.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要求。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的学科。很多知识点都属微观范畴,既看不见,又摸不着;许多概念、原理的抽象程度又高,单靠语言文字描述的传统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印象深刻;有些有剧毒、有危险的化学试验和一些难于实现的化学反应也无法在课堂上向学生演示。这些都是传统化学教学中的缺憾。而计算机辅助教学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化学物质的微观结构、化学反应过程的实质,弥补了传统化学教学上的不足。

2.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轻易突破教学难度。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点是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多样化。它有严谨的科学性、统一的适用性和及时的交互性,有利于实施个体化教学。尤其在揭示化学过程的微观实质,展示化学思维的形成路径,描述化学思想的产生,化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现代计算机技术对图形处理能力高超,利用这一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把宏大场景作缩微处理,对瞬变搞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3.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可以拓宽教学时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CAI的声、光、电的多媒体软件利用文字闪动,图像缩放与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其信息传输通道宽阔多样、容量大、速度快、效果好,使得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被计算机拓宽和延长了,这种高密度教学是常规教学难以实现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学生由模仿思维到程序思维再发展为创造造性思维,体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卓越功能。

4.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过程。现代教学理论已把化学教学的目的提高到“知识—能力—思维—实践”的高度,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智能。教师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各种能力,使每个学生获得充分发展。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境培养能力。逼真的动画效果、听觉效果与视觉效果的融洽,使学生眼耳手脑全部调动并聚焦于一点,达到了教学的最优化,计算机辅助教学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达到学习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的过程。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信息存贮量大,处理迅速。方便的人机交流功能,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理解水平,调节学习进度和难度,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可使抽象内容形象化,静止内容动感化,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直观、有趣的教学条件;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获取准确、深刻的直观感知,从而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CAI可以提供培养自学能力的条件。指导学生独立地上机学习,并辅之以必要反馈练习,及时肯定或解答,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查找学习障碍,逐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CAI在提高课堂效率、增大课堂容量、进行全面即时性辅导还具有很好的功能。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坚持不可取代原则。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信息的呈现、教学效果的分析和教学过程的控制发挥了巨大作用。尽管如此,它的作用仍然是“辅助”,而不是“代替”,不可盲目地、不加分析地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其他教学方法和手段。尽可能地避免或缩短形式上的追求过程。由于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一切能够用实验去研究的教学问题就绝不能脱离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操作、分析、思维能力的锻炼培养,只能通过实验来实现,因此,不能因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开展而削弱实验教学,即要坚持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原则。

2.坚持功效最佳原则。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确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使用时应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必须注意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有选择地使用,不宜过多过滥。如果不是特别必要,尽量避免满堂使用计算机教学。如果每节课选择的媒体太多太复杂,花时间太长,那么将很难完成当堂的教学任务。因此,媒体的选择,只要能够说明问题,应越简单越好。否则学生的视觉疲劳、心理疲劳会抑制大脑对信息的接受。只要找到最佳结合点,一个能够解决核心问题课件,哪怕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就能起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篇5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教学模式;应用范围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1

新兴的计算机技术推开梦幻之窗,向人们展示广阔而绚烂多彩的科学世界,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一体化教学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传统的计算机教学采用理论和实操分开讲课的教学模式,很容易出现理论和实操在时间上、空间上的间断,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操作技能很难达到教学要求。“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在“一体化”教室中边教、边做、边学,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与学的互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现就技校计算机一体化教学应用进行一些探讨。

一、计算机一体化教学的特点

计算机专业是发展变化最快的专业之一,计算机一体化教学是一种新兴的、先进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已被广泛使用。在计算机一体化教学环境中,能够很好地将知识、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融为一体,从而改变了传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教法,突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出的学生技能水平,达到教学目标。技校开展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是:一体化教学具有理论与实操紧密结合、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上的教学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目前技校所采用的计算机一体化教学,就是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在“讲”和“练”两方面的有机有效结合,教师一边教、学生一边学、一边做,在实习过程中把理论和实操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水平。

计算机一体化教学是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添加相应的网络通信设备、多媒体设备、电脑等,做到教师和学生人手一台电脑,在这样的一个教学环境中,能够很好的将知识、理念和实践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改变传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做法,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培养学生岗位技能水平,达到教学目标。

二、计算机一体化教学的对象

根据技校的办学特点,计算机一体化教学的对象是技校的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在思维方式与智能类型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技校学生参与意识强,为了适应社会对技校生需要,要培养成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技校学生的行为能力参差不齐,文化基础参差不齐,思想性格差别也相对较大,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形成有些学生“吃不饱”,大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状况,那么要培养成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必须在课程的开发设计、教学环境的安排、课堂组织形式上转变形式,优化教学过程,采用计算机一体化教学来培养文化知识全面、以专业技能为主的技术一线应用和复合型人才。

三、开办计算机一体化教学

现代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技工教育专业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但现在所用的教材大多还是偏重于课程逻辑结构的陈述,在处于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设置中,要改革现行教学模式,开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计算机一体化课程,已成为当务之急。

技校是以培养中技能人才为主的一所学校,开设专业较多,各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门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堂理论教学让学生对WindowsXP操作系统、Photoshop、flash有个基本了解和会简单的操作,会用Office办公软件来完成日常文件的建立,排版和编辑以及表格的制作和运用。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书本学习,且使用一些常用软件来完成日常生活工作的需求。

根据目前技校的教学特点,改变传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做法,将知识、理念和实践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突出教学内容,开办计算机一体化教学,要创造良好的一体化教学环境,构建一体化计算机教室,计算机房同时具有多媒体教室的功能,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直观体验,教师和学生人手一台电脑,师生双方共同在"一体化"教室中边讲边练,一边做、一边教、一边学。上课时老师一边讲授软件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并通过投影仪把操作步骤演示给学生看,还要提供大量的案例习题库,学生一边就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进行操作,实现边讲边练,学生在大量的上机练习中才能不断强化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技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一体化教学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计算机一体化教学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它把知识、技能、职业能力要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充分的将技能操作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让学生能够直接在课堂上学到今后就业所必须的操作技能。技校计算机一体化教学的应用,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计算机一体化教学环境及设施、设备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技校教学中有效地实施计算机一体教学应用,真正丰富一体化教学的内涵,更有效地把知识、技能、职业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教学质量,才是实现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伟珍.做学教一体化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2009,(2):47-48.

篇6

[关键词]计算教学;解决问题;价值

以往的数学教学过多地强调学生运算技能的训练,简单重复练习没有意义的题目,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新课标更加强调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一、把解决问题融合于计算教学中,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新课标指出:“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会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人教版新教材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或贴近生活的事例为教学情境,将知识融于其中,使数学的问题情境具有现实性和开放性。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了解情境中包含的数学信息,然后再提出数学问题并计算,通过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如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时,教材出示一幅运蔬菜的情景图,通过观察及他们的对话中得出信息:赵伯伯三次运完60箱黄瓜,王叔叔3次运完600箱西红柿,李阿姨三次运完240箱辣椒,李叔叔等三人一次运完124箱茄子。通过开放性提问引发学生思考,针对出现的不同算法,教师可让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学生通过对各种算法的再认识,有利于优化思维方法,提高与同伴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把生活实践融于计算教学中,感受计算的价值和应用

教师应注重创设现实情境,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例如,教学“有余数除法”之后,有这样一道综合题:超市有41盒香皂、32瓶洗衣液、18块肥皂,为了促销要将3盒香皂、2瓶洗衣液、2块肥皂制成一个礼盒出售,问能制成多少个这样的礼盒?让学生独立思考,几分钟后大部分学生都得出(41+32+18)÷(3+2+2)=13(个)。继而教师可指导学生自制学具代表这三种洗涤用品,创设超市促销的情境,请学生实践操作,得出了只能制成9个礼盒的正确答案,再抽象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思维方法。由于学生经历了从错误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了成功的学习体验,从而提高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篇7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新职业教育论的观点,并结合现有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不足,要求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技能为主线的原则,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成技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质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为了适应当今的新经济时代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已经成为所有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但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1)教学模式上。很多学校都是初、高中生统一编班,统一内容,统一进度。这就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城市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中学,初中阶段就已经开设了电脑信息技术课,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些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学生,由于接触计算机的机会比较少,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还比较缺乏。因此,如何灵活处理教学中的深度和广度,由过去简单的操作技能训练,转变为对学生综合信息素质能力的培养上来,将成为教学中研究的一个重点。

(2)教学内容上。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都是采用材,统一检测目标,没有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应具有的职业素质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中目标不是很明确。

针对现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中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想要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的综合信息素质能力,以适应未来职业素质的需要,就必须对中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和改革。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改革

(1)教学内容要紧跟时展。计算机技术是一门日新月异的学科,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新技术和新软件层出不穷。而作为教学依据的教材由于在编写、出版、发行等环节上耗时较多,从而导致部分教学内容滞后于现实的发展,相对陈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让教学内容也紧跟形势的发展变化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有求“新”的精神。作为一名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教师,应时刻站在本学科的前沿,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动态。把介绍新知识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选择地把一些相关的新版本软件的新增功能与特点等补充到教学中,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也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激发求知欲、好奇心,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自觉性。其次,兼顾教学层次性,合理调整教学顺序。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分层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努力探索而实现认知水平的重新架构。 转贴于

(2)加强教材建设。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理论依据。一本好教材,对教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要。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广、变化速度快,涉及的学生面广等,如何让教材满足教学的需求呢? 笔者认为,在教材建设上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作为一门内容更新速度快的基础学科教材,一定要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教材版本、教材内容,突出一个“新”字。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一资源开展教学,把网上内容写入教材,使教材增加新的活力。其次,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变“教本”为“学本”。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化解教材中的难点,图文并茂,使学生自己也能将教材看得明白,这对学生进行课下预习和复习非常有帮助。

(3)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计算机教学,学生不仅要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的核心就是“学习如何去学”——即自学能力的培养。要有意识地设置教学问题,并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己想办法从课本中、从网络中找到解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拓宽他们的知识发展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不仅要从内容上进行改革,也要从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不断创新,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从容迎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挑战。但是,这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对教师尤为重要,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是信息时代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谢景政.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差异教

学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5(8).

篇8

摘 要:计算作为人们日常工作以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知识兼备技能,其功能性以及重要性显而易见。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计算这一课题也同样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在对计算知识的学习当中教师备课就要有更加详细的教学策略和计划,力求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主要针对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的探析,仅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措施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较为薄弱,而计算在生活和学习当中又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之后我们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对于课本上的性质、计算公式以及法则等熟悉度不够,运用起来容易出错;(2)在口算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练习,计算时间加长,费时费力;(3)课后没有对计算相关知识进行一次自我总结,没有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等。根据出现的种种问题,身为一名多年的教育工作者,在对以往学生的分析和总结中,得出了以下经验,希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计算技巧的传授与培养

根据对小学生计算能力不足的问题分析,教师首先就要注重对学生计算技巧的传授与培养。计算技巧的传授和培养可以是教师在计算课程的授课当中进行板书传授,并且把技巧的使用方法以及由来对学生进行讲解,并且通过对学生的随机抽取问答来检测学生掌握的大概程度,并由此确定接下来课程内容授课的深浅情况。针对学生疑惑的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力求达到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计算技巧的目标。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创设小组进行计算题、计算技巧等内容的讨论和研究,把理解能力较好的学生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分为一组,以优带劣,在不断地谈论当中提高全班学生计算能力的总体提高。在交流当中,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疑惑,大家一起解决。当学生的讨论遇到盲点或者瓶颈的时候,教师在一旁辅助分析,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发掘计算的奥妙,潜移默化地学习计算的技巧。

二、基础知识要掌握

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数学计算的公式、法t等也越来越复杂,看似难懂,但其实这些公式以及法则无不是由一定的基础为地基,然后一步一步地增加步骤,难度也随之慢慢增加。众所周知,不论是多难的公式,其运算的过程无非就是加减乘除,这也就充分表明了加减乘除就是所有公式的基础知识。其实,有时候学生的计算出错未必是公式法则等记得不牢固所致,而是因为在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还不够熟悉,运用起来容易出现纰漏,而学生又没有重复检查计算题的习惯,进而也就影响了接下来的计算。由此可见,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注重学生计算习惯的培养

俗话说得好:习惯成自然。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不足其实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养成计算的习惯。那么,教师在这方面就要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计算的习惯。学生需要养成的习惯可以分为几种:(1)养成每日计算的习惯。即便只有几道题,但是长期的计算累积下来也有一定的好处。(2)养成规范的书写习惯。有时候并不是学生的计算出了错,而是书写不够规范,比如把“0”写成了“6”,一个数字的差别,结果就大相径庭了。(3)养成计算题复查的习惯。复查,重复检查。要让学生养成做完计算题后进检查的习惯,检查可以减少错误率,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多样化的计算练习法

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计算基础知识进行稳固之后,或者课程的授课之后,教师一般都会布置与教学知识有关的练习作业让学生按时完成,在做题当中去重温知识点,提高计算能力。但是,小学生毕竟处于性格活跃期,对于作业的关注度很容易降低,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样化的计算练习法,把习题以游戏的方式开展,以创新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游戏的互动中进行计算,提高对计算的敏锐度和熟悉度。其次,在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就增加了,亲近度也同样会有所提高,最重要的是学生对教师的好感度就会在活动的进行中慢慢地增加,在接下来教师的授课当中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也就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总而言之,计算不论是对什么年龄阶层的人来说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能力的培养不能单单依靠临时抱佛脚,而是需要从小去培养。那么,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学会并且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以上便是我对如何优化小学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进行的探析,希望能起到参考和借鉴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会计行业

0引言

随着现代化科技手段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开始应用在很多领域,会计行业也不例外,已经成为会计行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很多企业开始在会计实务中融入会计电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培养专业的会计电算人才是非常关键的,需要各高校对会计电算专业提高重视程度,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教师也应通过采用合理的教学形式不断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与综合能力。

1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不足

1.1教师过于注重传授理论知识,理论与实践缺乏结合

在日常的电算化教学中,教师更注重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在课堂中也只能学习理论知识,并没有接触电算化软件,导致很多学生在实践时不了解操作方式,无法操作软件。很多学生在学习操作技巧时,会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在会计电算化课堂中,学生只能大概了解操作软件的理论知识,若教师讲授更多的理论知识,学生会渐渐忘之前学过的知识,从而无法独立完成实际操作。

1.2没有合理设置会计电算化课程,不具备科学性

在高校教学中,会计电算化专业涵盖了很多科目,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课程还包括管理学、会计操作以及财务会计。但在课程设置中,部分高校并没有考量会计课程与计算机课程的课堂时间,所提供的教学时间学生只能进行基础操作与学习简单准则,无法熟练操作会计电算化系统,导致学习进度较快,学生却无法深入理解基础知识,从而很难提升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效率。

1.3缺乏丰富的教学形式,实践内容过于简单

从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教学流程是教师在会计电算化课堂中传授理论知识,之后学生进行上机操作,循环练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仍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相关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的模拟操作也要依据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教学形式并没有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4示范版本软件相对单一,缺乏适用的教学软件

对于会计电算化专业,很多高校并没有针对专业本身设计教学软件,都是将财务软件公司商务软件的示范版本作为教学软件。现阶段所应用的教学软件种类较少,并且所应用的示范版本软件相对单一。学生本身就对网络版本的软件缺乏了解,在操作此类软件时需要面对复杂的步骤,加大了实际操作的难度。企业中应用的软件是网络版本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学生并不了解,在之后的实际工作中也会不适用操作此类软件,感到无从下手,无法合理应用在学校学习的操作知识,导致出现就业难的情况。

1.5教师队伍过于单薄,难以保障教学质量

教师在讲授会计电算化课程时,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更需要懂得如何处理会计知识。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很多教师都缺乏工作经验,在走出校门后就由学生的角色转换为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基本都源于教材,没有系统学习计算机技术,既具备计算机能力又具备会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更少。很多年轻教师缺乏实践能力,对会计电算化专业在企业中的应用并不了解。在会计电算化课堂中,只能通过教材向学生讲解操作步骤,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进行结合,学生也无法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导致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2优化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相关策略

2.1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师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应对学生的基础能力与学习情况有所了解,对于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借助多媒体教学形式,向学生介绍现阶段应用比较广泛以及取得良好效果的财务软件,提高学生对财务软件的认知能力。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为学生布置课下作业,使学生从各种渠道去找寻财务软件,并进行试用,进一步了解会计电算化的软件,通过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课程内容。

2.2合理设置课程,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

在高校教学中,会计电算化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操作性,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与专业能力为目标。通常情况下,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基础是计算机能力、系统开发以及会计理论,但现阶段的教学情况并不允许,部分高校提供的时间无法同时开展会计与计算机课程,需要设置实践课程,彻底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科学设置课程。

2.3丰富会计电算化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时,教师应丰富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主动参与会计电算化学习,自主完成课堂任务。兴趣是学习的开端,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兴趣,在这过程中可以借助情景教学、多媒体教学形式等其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4明确教学软件之间的差距,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针对会计电算化课程,在学习一章节内容后,教师应开展相应的实践操作课程,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实际操作计算机之前,教师应根据教学情况安排具体任务,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操作方法,学会合理运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相关指令,可以独立自主解决相关问题。在进行具体操作时,也可以根据理论知识更充分地理解软件操作流程。教师在实践课程中,应强调软件模拟的特征,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操作能力作为教学目标,更应考量学生的就业情况,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课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模拟工作流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根据工作要求展开实际操作,拉近会计电算化课程与工作岗位的距离。目前,虽然有很多应用广泛的财务软件,但是却很少有应用于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财务软件。很多高校也会为会计电算化教学购买一些财务软件,但这些软件并不具备练习功能,学生无法将课程内容与财务软件融会贯通。针对此问题,教师在选择教学工具时可以挑选适用的财务软件,并为实验课程选择其他两种财务软件进行练习,使学生对这几种财务软件的使用情况进行比较,明确这几种财务软件操作流程之间的区别,从而在之后的工作岗位中更好地操作财务软件。

2.5建设强大的教师团队,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高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对专业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掌握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但现阶段的教学模式过于死板、单一。高校也没有为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导致学生无法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注重培养教师的综合能力,为学生与教师提供一个与社会交流的机会,可以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组织高校教师到企业学习,使教师不断拓展自身的专业知识。高校也应与其他高校加强交流,邀请优秀的会计电算化专家来学校讲座,并定期聘请软件公司的专业人员在实践课程中进行指导,使教师受到熏陶,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拓展自身的知识体统,从而才能更好地传授会计电算化知识,更加熟练地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进一步实现培养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目标。

3结语

会计电算化教学面临着教师仅注重传授理论知识、示范版本软件单一、缺乏适用的教学软件、实践内容简单、没有科学设置会计电算化课程和缺少实践环节等问题,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对策,如科学设置课程、丰富会计电算化教学形式、建设强大的教师团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办法,希望能够为培养优秀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提供借鉴。

主要参考文献

[1]林思澄,刘伟.会计电算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的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6(19).

[2]麦海娟,麦海燕.基于MOOC的课程教学过程重构研究——以北方民族大学会计电算化MOOC为例[J].商业会计,2017(21).

[3]张兰兰,蔡静.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8(4).

篇10

一、化被动为主动翻转教学模式应用的优势

翻转教学译自Flipped Teaching,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的学习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在课堂上学习的新知识并由在课前观看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替代,在课堂上,教师不再讲授知识点,而变成辅导学生完成原来需要在课后完成的作业。这样将课外的时间转变成了课堂的延伸,让局限的上课时间变成无限,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点,学生面对疑难也能更好的得到教师针对性的辅导,同时学生之间还能有更多的交流。因此,这种教学模式也叫做反向课堂、反向指导等。

将翻转教学应用于会计电算化课程,可以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会计电算化的理论和操作,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通过个人自学所不能解决的疑问,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课堂上教师的时间被释放,可辅导每一位有需求的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设定目标和管理自己时间的能力,实现教学过程中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的效果。

二、基于任务的翻转会计电算化课堂设计

(一)依据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的要求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任务

在传统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的讲解者和传授者控制课堂,学生只能机械式的学习和听教师讲解的知识。在整个课堂活动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学生始终要跟随教师的思路和设计的规定模式,这样就压制了学生自身的创造思维和主动思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推动者,而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不停地推荐知识,而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辅助者,为此,在会计电算化课堂上教师应该确定和制定合适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提供有效的实践教学,达到开发学生必要的职业技术和就业技能的教学目标。

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需要将目前以理论为基础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开发为以项目为核心的课程,教师要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和调研,明确企业内实际会计工作岗位对会计电算化应用的各项要求,按照岗位工作需求设计教学模块,从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来组织教学内容,将企业一线员工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内化为以能力为本位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任务。以制造业会计电算化核算为例,可根据工业企业筹建期设计启用财务系统、财务初始化工作任务,根据企业采购业务、生产业务、销售业务、固定资产业务、工资处理业务等作业程序根据不同的情景设计不同的工作任务。

(二)基于会计电算化工作任务制作微课程以供学生课前学习

由于翻转教学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因此,教师需要依据每节课的核心内容提前制作微课以供学生进行学习。微课不是短小的教学片断,而是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全过程。由于一般人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为10分钟左右,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至8分钟。微课相对于传统课堂更加精简,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的教学,其问题聚集、主题突出的特点与任务驱动的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模式更加吻合。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会计岗位设计不同的会计电算化工作情景,依据特定情景将如何完成会计电算化核算的过程制作成一个微课,全部微课可以设计成连贯的会计工作流程,学生完成所有微课的学习也就完成了整个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工作。

在课前自学微课的方式,能更加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由于每个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不同,在自学微课的过程中,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以反复观看微课进行学习,甚至在观看微课中可以暂停视频,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规划学习时间,这些是课堂统一学习所不能实现的。

(三)课内模拟工作情景设计多环节、多渠道教学活动内化知识提升学生技能

由于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微课对每一节课的工作任务进行了学习理解,因此在课内主要是强化学生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中需要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在课堂中学生是中心,教师是辅导,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完成课内活动的表现,教师针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与指导和辅助,解释疑难帮助学生理解。

会计电算化翻转教学模式中,课堂的时间是教学的第二阶段,此阶段学生已经对该需掌握的工作任务内容进行过微课学习,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设计不同的工作环境以供学生实践和练习内化所学知识。课堂内容的挑选应从会计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实现单项练习与综合练习相结合,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相结合。如采用分组教学法,以实际工作中典型的经济业务为主,将学生分组按照现实工作中的企业财务部门设置的会计人员工作岗位建立模拟财务部门,每组就是一个模拟财务部,组内成员分为会计主管,出纳、总账会计、工资会计、固定资产会计、往来会计、材料会计等岗位和职务,以在一个会计期间内企业所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基础,各会计岗位的工作传递程序为依据,设计教学模拟实践的内容,按照实际会计电算化运作模式设计单项教学活动和综合教学活动,在课堂活动中每隔一定时间学生变换职务。这样,课堂活动再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但能让课堂教学和岗位需求零距离,学生也可以通过不同职务的实践熟悉各岗位的业务。在课堂中,针对大部分学生在操作中产生的共同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讲授和协作法来为学生进行深入解释,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学生利用课堂的时间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课堂的最后,针对整个实践教学的工作过程,教师可以适当讲解一些相关的数据库维护及会计电算化软件数据整理方面的知识,给予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练习后的进一步提升,扩展学生的学科知识。

(四)制定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评价会计电算化课程学习效果

翻转式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由于将课堂讲授的知识在课前完成,课堂以知识实践教师解疑为主,因此传统教学方式的考核体系已经不适应于翻转教学,必须重构适合于翻转教学模式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才能全面有效的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考核体系更适合于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翻转教学效果评价,评价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是否具备职业能力。

在整个评价体系中,首先是对完成本课程微课学习的过程性进行考核,学生是否在课前认真完成了每个微课所布置工作任务。其次,对于课内实践环节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学生大胆的质疑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表现,对学生给予能够反映参与程度的过程性平时成绩,以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由于会计电算化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课堂实践训练是以模拟真实工作情景的小组协助共同完成的,因此,对于每个小组的模拟财务业务处理的完整、正确,给与结果性评价。最后,分两部分进行期末成绩考核,一是考核学生对会计电算化的知识理论点的掌握,可以采用心得、报告、演讲等多种形式;二是考核学生利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处理企业账务的能力,强调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自觉地重视课堂练习以及课下内容复习。最后本课程的最终成绩是微课考核+参与性评价+团体作业成绩+理论考核+实际操作五部分组成。此种模式,平时学生的练习、学生在课堂参与教学活动的频率、积极程度、同学间相互协助都成为评定成绩的因素,由于注重技能的提升与素质的培养,更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