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设计手法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3: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空间设计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空间设计手法

篇1

关键词: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

一、引言

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间并创造出适合购物、休闲和交流的灵动空间;二是如何创造宜人的外部空间,吸引更多的顾客进入商业建筑中,并使商业建筑与居住区环境完美融合。可见,实现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关键均与建筑的空间设计密不可分。

二 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原则

(一)内部空间设计原则

序列性。人在商业环境中不仅涉及到空间变化的因素,还与时间因素发生关系,组织空间序列就是要把空间的安排和时间的先后有机的结合起来。另外,考虑到人们在运动中的视线要求,可借助古典园林中常用的对景、借景、框景、夹景等手法,使商业建筑内部空间设计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空间动态性。即商业空间原有结构具有内在的和潜在的多种功能,有着充分的弹性,当外部变化动因引起内部结构发生变化时,可以在结构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自发地调整空间组织内容和发挥多种功能潜能,取得与新功能相互适应地关系。

空间有效利用性。居住区商业建筑作为房地产开发的一个重要部分注定其必须在有限的空间内充分利用,实现商业空间的最大使用效率从而实现最大的利润和价值。空间的有效利用可以通过多种设计手段达到。比如活动隔断或者活动地面等形成流畅多变的内部空间。

(二)外部空间设计原则

注意空间的层次性。外部空间的出现使商业建筑内外空间的过渡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空间的渐进感。通过它把居住区和城市空间引入到商业建筑空间中来,使商业空间得以扩大,有利于改善商业空间的尺度,减少人们在购物时的拥挤压抑感,由此提高购物环境及商业空间的质量。

注意内外空间的交替。商业建筑外部空间呈现出来的融合、渗透、动态的空间形态往往为城市和商业建筑带来异常生动的空间效果,营造出丰富多彩的空间氛围。在外部空间设计中,应使使商业建筑内、外空间的交替趋于“柔和”,避免由于空间的“生硬”交替引起人们心理上的不舒服。

三、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手法

建筑空间有内、外之分,内部空间主要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从自然空间中围隔出来的,一般指由建筑实体如墙、屋顶、柱等结构构件围合而成的空间,既包括建筑室内空间,也包括由建筑实体围合而成的内庭院、内街市等,这种空间有一定的封闭性。外部空间则相对与内部空间而言,由建筑实体分隔出来的室外的、属于城市公共部分的空间。

(一)内部空间设计

围合与开敞的变换。在居住区商业建筑内部空间的具体设计中可以通过灵活隔断的要素进行设计手法的变换。比如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内部空间,中间用活动隔墙或隔断进行灵活分隔:推开来、打通后,是一个连成一气的整体空间;迭起来、收拢去,又成了各自独立的几个空间等等,并通过隔断的高度和宽度及闭合关系的变化来适应居民在商业建筑中进行不同活动时的心理变化。

还可以通过室内活动部件、设施和家具来进行灵活分隔。另外,居住区商业室内设计应尽量缩小陈列面积,利用管材、板材和透明材料制作道具,在物理空间和视觉空间方面均强调其通透性、灵活性。为了适应居民消费需求和市场的不断变化,居住区商业建筑应该在满足功能使用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使空间的限定度小一些,创造活泼、通透、开敞的效果。

(二)竖向高差的变化

高差的设置是处理空间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高差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领域,地面标高的变化能突出及改变空间的特征,标明从一个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在大空间内创造二次空间,但在视觉上和空间上保持其连续性。

在居住区商业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中,可以采用多种高差设计手法来实现内部空间的二次划分,达到特殊空间效果。如利用台阶处理地面高低变化,连接高低不同的空间,创造出动人的线造型。还可以讲台阶作为休息设施,特别是在多功能空间和空间有限的地方。还可以利用坡道连接高差不同界面,坡道的优点是更人性化不仅满足无障碍设计也可减缓居民购物的疲劳感,不足之处就是占据空间较大,在居住区集中式商业建筑中要慎用。

(三)注意空间层次变化

居住区商业建筑的规模虽然不大,但是内部空间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层次感,使出现在人们眼前的空间画面不过于简单,而有近、中、远的景致变化。通过隔断、绿化、高差等的设置都可以增加空间的层次感,而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居民行为方式的连续性与复合性要求居住区商业建筑内部空间有连续性与渗透性。通过对内部空间的分隔与联系,使若干空间相互渗透,丰富内部空间的层次变化。只有当内部充满生活,外部才会有生命。在内部空间处理中可以把两个空间中间设廊或门洞,使得空间形成渗透,产生层次丰富的空间。也可穿插使用绿化等软化介质进行渗透,更好地创造多层次的空间相互渗透,而形成无限深远的感觉。而利用高差变化也是形成丰富层次空间的手法,高差变化的空间改变了人的视线范围与视觉心理,加大了空间的曲折感与神秘感。

(四)善于利用过渡空间

商业建筑内部的出挑空间、檐廊空间、檐下空间以及构架空间都属于过渡灰空间.这类空间使建筑的内部空间产生向外的扩张力,而外部的空间产生对内的聚合力,加强了建筑内外空间的结合,使商业建筑的亲和力大大加强。在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中,尤其要注意灰空间的应用,加强内外空间的渗透,过渡空间作为居民购物的必经空间,不仅能导入居住区和城市景观,吸引人流,还能成为居住区商业建筑向外延伸空间,衍生与扩展商业活动。可以诱发购物停滞行为和注意力,形成居住区商业建筑与居住区内部的互动,吸引居民进入商业建筑中,同时商业建筑与城市空间也有了对话,真正成为社区型的活动和交流的中心。

(五)外部空间设计

1 设置商业广场

商业建筑如果位于道路的交汇边沿,那么人流的集结与疏散、车流的导入与疏出、行车的交汇视距与交通安垒,要有适当的缓冲地段。可以利用地面的坡度、抬升或下降,结合人口空间形成入口商业广场。商业广场不仅用于人流集散,也是商业活动的舞台,其气氛轻松、形式活泼自由,可以举行娱乐活动,超越了单纯的商业功能而成为吸引顾客、增强城市活力的重要公共空间。

2 沿街退让

紧临道路而设的居住商业建筑可在沿街的边缘地带平行街道退出属于建筑红线范围之内的“私有”块状或线状空间,它是达成建筑与居住区和城市联系的中介环境,同时也是由公共转入“私有”的过渡性空间。

篇2

[关键词] 电影;艺术美感;空间设计

一、电影空间设计概述

(一)电影空间设计的含义

电影不仅仅是文化传播的载体,电影其实更是一门空间艺术。随着现代电影制作技术的提高,人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无一不感受到影片随处展现的空间立体概念。最初的空间设计,也仅仅是在建筑领域运用,是指在建筑外观设计完成之后,对建筑内部进行的设计,它包括装修与装饰两个方面,装修是指对室内空间界面(地面、墙面、顶棚)的处理,装饰是指通过室内的家具、织物、陈设等对室内进行的二度布置。空间设计不仅反映人的品位、性格,更能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氛围,不同的空间设计形式,会形成一个全新的空间环境,体现新的理念。

电影的空间设计不仅可以利用电影表现手法展现空间环境,也可以利用化妆、服饰等达到空间视觉效果。电影中的空间设计艺术,不仅能烘托影片的氛围,渲染一种空间艺术魅力,还能给予观众比较大的视觉震撼力,在影片与观众之间形成共鸣。

电影空间设计是指为达到强化影片的视觉表现力,以影片剧情为依托,通过各种影片表现手法刻画人物性格、渲染人物情感、突出影片主题,在影片的造型与视觉表现上呈现出活跃鲜明、内容丰富、层次明显、效果逼真的影片魅力。

(二)电影空间设计的表现手法

1.蒙太奇

从法文“montage”音译而来的“蒙太奇”原是指在建筑学中的构成、装配的意思。随着电影元素的发展,蒙太奇越来越多的运用到电影创作中,成为电影的主要叙述及表现手法。完整的影片需要多个电影镜头组接而成,这个镜头的组接其实就是选择与处理现实的方法,蒙太奇表现手法就是导演按照剧本或影片的主题思想,将分拍的影片镜头有机地、艺术地剪辑在一起,使各个镜头之间有连贯性、对比性、想象空间及突出影片主题等。电影的空间设计离不开蒙太奇表现手法,一部好的影片,不仅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启发与享受,更有比较逼真的视觉效果,能在影片中展示电影的魅力及独特的视角是每部影片追求的灵魂,如何能在影片拍摄中运用电影手法,营造良好的影视视角与效果,是电影空间设计必须考虑的因素。

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在无声电影时代使用较多,最初的电影注重视觉效果,片面强调影片的形象特征,将电影与文学及戏剧加以区分。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注重时间的表达,是时间的美学。虽然无声电影在表现影片空间上的效果远远没有当今影片的丰富,但是在20世纪作为无声电影的主要手段——蒙太奇,虽然注重时间镜头的组织而不是空间,但是影片的空间设计不仅包括空间场景的设计,更有时间的组织。蒙太奇的影片表现手法展现影片的视觉艺术,强化视觉表现力。

2.电影场景设计

电影空间设计是在影片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进行空间场景设计时一定要了解摄影机、剪接的概念,才能有效地配合设计。现在的观众越来越注重影片所能展现的丰富空间艺术,越来越希望感受更为层次分明、色彩丰富的影片空间环境。影片的拍摄是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有的影片为了达到观众期望值,不惜斥巨资在电影场景设计中使用各种空间设计,特别是采用一些难度较高的特技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达到更好的影片效果。

电影场景设计是指除却影片角色外,对影片中其他相关对象的造型设计,包含了对电影主体起主要衬托作用的动态和静态相统一的时空环境艺术设计。电影主题制约电影中空间环境的形式、色彩、道具陈设等设计要素,场景空间形式、色彩基调、道具陈设等设计又反过来影响电影主题的表达。

(三)电影空间设计的类型

1.电影空间设计根据空间环境的真实性与否为标准,划分为真实空间设计与布景空间设计。真实空间设计是指通过改变根据影片建造场景的内部结构(包括色彩、陈设等),或利用真实的自然场景,或是人类的文化遗产景象,对这些景象加以改造、装饰等,使之符合影片表达的需要,使场景中的建筑、风格等与影片所表达的主题一致,达到影片效果逼真的视觉感受。真实的空间设计需要剧组耗费人力物力去搭建场景,虽然实景设计能更有效地衬托影片氛围,如一些清宫影片往往是在一些现代仿造的建筑内拍摄,使观众能感受到紫禁城的辉煌雄伟、宫廷的奢靡氛围。当然实景设计存在缺陷,由于建筑的结构固定,能给剧组发挥的自由度就变小,不利于剧组根据影片做出较大的改动。

2.从人类活动空间来看,又可以将电影空间设计分为建筑空间设计和自然环境空间设计。建筑空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条件,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蕴涵一定的文化价值,在特定的建筑空间内安排一定的故事情节,极易将观众带回到故事情节发展的情景当中,也是许多著名影片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自然环境空间设计虽然没有建筑空间那样拥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有人文氛围,但是它的可贵之处是不加修饰、自然地展现影片丰富的人文与艺术氛围。

二、电影空间设计展现的艺术美感

影视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不仅包括诗歌、音乐、舞蹈的元素,还将建筑、绘画、雕塑等空间艺术结合在一起,是对传统艺术的再创造。为了满足人们的视觉效果及审美观、观赏情趣,影片采用空间设计手法来展现真实的情景,展现了艺术美感。制作人对影片的制作,采用的手法无不透露出该制作人的心思,影片通过塑造空间、时间、地点的情境,改变人们对外在世界的概念,电影空间作为现实世界的再现或反映,不再是真实空间的呈现,而是一种超越,改变人们对传统空间的认知。每一部电影所展现的空间环境都是不一样的,通过不同的电影表现手法、化妆、服饰、场景布置等空间设计丰富影片的文化内涵,向观众展示影片的艺术美感。人们喜欢电影不仅是因为电影情节吸引人,更是因为电影能带给人们视觉、听觉上的享受与美感,不同电影有着不同的场景,影片中夸张的表现手法(如人物装扮、恐怖场景设置等)或温馨浪漫的场景都能给观众带来感受。电影是由各种各样的空间组合而成,电影的成功离不开空间设计艺术。

(一)电影空间设计展现的色彩美

人类对美的追求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一切美好的事物值得人们去珍惜珍藏,色彩使世界绚烂而有意义,一部好的影片要求体现其电影艺术价值,满足人们对色彩美的感受。从无声电影时代,黑白影片通过人物的动作表情展现的是一种无声艺术,这时候的艺术是一种纯粹的视觉盛宴。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对色彩美的追求,经过不断的努力,不仅赋予影片声音,还开创彩色影片,结束无声电影的默片时代。彩色影片的出现,反映人类对原始色彩、真人真貌的追求,希望通过电影空间设计反映真人真事。

经历百年的发展,现在的电影在空间设计上充分利用色彩这一塑造方法,尽情展现电影的色彩艺术美。如《满城尽带黄金甲》影片中,为了展现大唐盛世的富丽堂皇,在影片的空间设计上,斥巨资及人力、时间在北京横店影视城重建辉煌的大唐宫殿,尽可能地确保每个细节保持唐朝风貌,布置皇宫场景中的门、600条柱子都采用图案雕刻,并特别定制长达1 000米的丝绒地毡,使整个皇宫显得金碧辉煌。配合影片的情节,而皇宫外的外墙也采用图案,还采用真实的空间设计,用超过三百万朵铺满十三万平方尺,形成一个花海,并在沿途摆放六百多盏宫灯,给予观众十分震撼的视觉效果。而在演员的服饰上,华丽的服装、精致的头饰、完美的化妆,都无一不透露着色彩美。《满城尽带黄金甲》影片花费36亿制作的大片,美国的影评人对此片的评价是“视觉绚烂之极”。影片也获得了第79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的提名、第2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美术设计、最佳服装设计奖以及美国第33届“土星奖”最佳服装设计奖、美国影视美术指导工会古装类影片最佳美术指导奖、美国电影业服装设计工会最佳历史类服装设计奖等奖项。

通过电影空间设计,对场景的布置、服饰的选择以及灯光等拍摄手法展现一部气势恢宏、色彩鲜亮、层次鲜明的艺术盛宴,电影的空间设计能带给人们色彩上的美感,使人们真正能感受色彩的魅力。

(二)电影空间设计给人们营造空间立体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影制作可采用的技术越来越多,有越来越多的3D电影占据电影院的票房冠军。如占据国内票房榜首的《阿凡达》,影片采用3D电脑技术拍摄,创造一个虚拟的存在空间“潘多拉星球”,影片在空间设计上给人们带来了一场视觉享受,参天大树、群山漂浮于空中、色彩斑斓的茂密树林更有晚上会闪闪发光的各种动植物……使观看者似乎真实处于一个梦幻花园。《阿凡达》获得了第82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阿凡达》的票房成功不在于它的情节有多吸引人,而是整部影片的空间设计让人震撼,观众在观众的过程中能真切地感受到潘多拉星球上的各种生物的活力,能让观众在惊叹的时候有感动有开心有落泪,整部电影营造出一个立体的空间环境让人去享受,真正实现了电影为人造梦。

又如在《爱丽丝梦游仙境》影片中,电影空间设计艺术呈现得异彩缤纷,影片的3D效果,给人们增加了空间立体感,使人们留恋影片中美丽的仙境景色。影片的空间设计,通过对场景的利用、科学技术的使用,给人们展现一幅越来越逼真的场景,仿佛观众就是置身其中,能与影片产生更多的共鸣。

三、结 语

电影依赖空间设计艺术,电影的主题展现、发展离不开电影的表现手法,也离不开空间设计艺术,电影是展现艺术美感的重要载体,由于编剧、导演与演员的努力,我们才能在体会每部电影独特的空间设计的同时,更能享受到影片的真正艺术美感,满足人们的感官享受是电影追求的目标之一,人们观看电影更多的是为了去审美,去欣赏美,而电影空间设计正是展现艺术美感给人们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87.

[2] [苏]B·日丹.影片的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201.

[3] 范虹,崔彤.建筑蒙太奇[J].建筑创作,2005(12).

[4] 王继开.电影手法在空间设计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1(12).

篇3

木雕是除去砖雕之外徽派装饰艺术中应用最为普遍的装饰手法之一,运用范围和数量都十分可观,在徽州地区有着“有堂皆设井,无窗不雕花”等脍炙人口的名句,称赞木雕的精美和普遍。木雕的应用多数集中在室内设计中的窗体、花罩、雀替、梁枋、隔扇、天井栏板等部位,雕工精湛、素材丰富,艺术效果美轮美奂。与砖雕和木雕相比,石雕难度相应要高一些,因而应用频率和范围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其应用主要集中在需要防潮受力的关键部位,比如门槛、牌坊、廊柱、台阶、墓葬装饰等,这些石雕中有很多经典之作,比如,黟县西递“胶州刺史荆藩首相胡文光的石牌坊”就是为了纪念胶州刺史胡文光而建造的,上面的石雕技艺出众,造型富丽,十分古朴精湛。除此之外,徽派建筑装饰艺术还广泛应用了建筑彩画与楹联匾额装饰,以苏式彩画中的天花木地和月亮应用较为普遍,楹联匾额装饰则是独属于徽州地区的建筑装饰文化,后来广泛传播[2]。

二、徽派建筑装饰艺术理念

徽派装饰艺术中砖雕、木雕和石雕作品工艺上乘,取材广泛,不仅大量使用了中国传统富有吉祥寓意的各种花鸟图案、神话故事等,还使用了不少美观的几何纹样与民间广泛传播的故事题材为内容,无论是图案还是人物故事的选择都彰显了徽派建筑装饰艺术中浓郁的传统文化和民俗特色,彰显了古代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比如,吉祥寓意十分典型的砖雕《福禄寿三星》、《五福捧寿》、《和合二仙》、《鹤鹿同春》等,以传统文化中忠孝礼义为主题的民间故事《岳母刺字》、《卧冰求鲤》等,这些都深刻表达了徽派建筑装饰艺术对于传统文化与民俗的重视,也是其一大经典特色。除此以外,徽派建筑装饰艺术在装饰细节的处理手法上也颇有独到之处,以门楼和门罩为例,二者是徽派建筑外立面处理的重点,门罩装饰线脚井然有序,雕工精美,疏密有致,装饰内容丰富多彩,门罩多以向外突出的线脚装饰,附于屋檐翘角,轻巧灵动,这些极富特色的装饰与平整白净的高墙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在视觉效果上更加突出和强调了装饰的精美与布局的合理,在日常生活中还能够满足防尘防雨的效果,可谓是双赢。徽州地区的建筑装饰艺术风格的形成和本地区的传统文化与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其装饰风格古朴、精致,厚重且不失富丽。古时候由于徽州地区生存条件不太好,许多徽州男子都有出外闯荡求生活的习俗,常年在外漂泊的生活使得他们骨子里对于回归家乡的企盼十分强烈,反映在建筑装饰艺术中,就是匠心独运的在墙体上雕刻形态逼真的树叶形漏窗,寄托着他们落叶归根的寓意和追求。古代徽州人民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追求融入建筑装饰艺术的处理和创造中,无论是小门小户还是高门大户,都十分重视室内家居的精心布置,从楹联匾额的装饰到天井、园林建筑的装饰设计,都极富特色,不仅重视外观之美,同时也在其中寄托了无数的情感诉求,比如重视读书、重视守家创业、提倡吃亏是福,这些理念都在其装饰设计中有所体现[3]。发展到现代,徽派建筑装饰艺术理念对于现代装饰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室内设计方面,对于现代室内设计的创新有着宝贵的参考价值。现代室内空间设计装饰呈现着多元化和西化现象,面对社会和经济不断发展的潮流趋势,现代人的审美取舍也在不断变化,古代徽派建筑装饰文化作为我国古代传承到现在的宝贵文化,是室内设计师不断创新和探索的重要源泉,也是现代室内设计发展的宝贵资源与文化精髓,值得大力提倡和应用。

三、徽派建筑装饰艺术与现代室内空间设计的融合与实践

徽派建筑装饰艺术理念和建筑实践对于现代装饰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徽派建筑装饰艺术内蕴含的形式因素有很多,比如,材料、造型、色彩、肌理、空间、体积等。拥有者深厚底蕴的徽派建筑文化不仅在造型方面十分出众,在设计理念方面也别具一格。作为深受文人与文学影响的徽派建筑,最典型的就是高墙、天井、大厅、黛瓦、粉壁、马头墙等,通过砖石木等雕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居家装饰特色。这些建筑装饰文化精华随着传承融入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将现代装饰文化的发展和探索进一步深入,不断地拓展艺术空间,提升艺术审美,将众多的文化思想蕴含其中,带给人舒适和观赏享受的同时,将现代人期盼家业兴旺、生活平安喜乐等众多美好愿望寄托其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室内空间设计风格和实践。比如,在室内家居装饰设计中巧妙地应用砖石木三雕,很多现代室内空间作品设计中都将现代工艺手法、图案和新型材料等与徽派装饰艺术风格相结合,形成了兼具现代性与古代工艺美感的特殊设计。在设计中运用仿古材料,营造动人的古韵氛围,同时配合现代工艺流程和新型设计与材料来营造现代感。比如,许多室内卫生间镜面和地板的设计,镜面上采用磨砂材料或者粘贴材料设计成吉祥图案,地板和墙壁上应用现代雕刻手法雕刻人或物,有些走仿古风格以古代题材为主,有些则与西方现代抽象艺术相结合走中西结合道路,有些则以主人的手脚印为主,显得妙趣横生。尤其是石雕,在许多大型度假村或假日酒店的空间装饰中应用频率十分高,不仅是由于这种装饰艺术风格十分大气、厚重,能够营造出富丽堂皇、大气磅礴的效果,其中也蕴含了其美好的期望,比如,酒店、别墅门前通常会摆放一些瑞兽,如貔貅、石狮子等驱凶避邪,招财进宝,酒店大厅内设置具有徽派建筑特色的聚宝盆取财源广聚之意,既有装饰效果也不失雅趣。木雕更多的则是以中式建筑风格装饰为主,比如,家具、中式仿古建筑等,营造古香古色的情趣,十分典雅古朴。徽派建筑装饰艺术作为十分精美出众的重要装饰艺术流派之一,对于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与现代设计手法和理念相结合,将众多极富传统文化寓意的装饰元素以创新的手法呈现,在保留其精美、简洁、凝练的风格基础上,更好地阐述了其文化内涵,可以说对于现代室内空间设计水准的提升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比如,古代徽州建筑装饰艺术中对于门罩门楼的处理就十分注重突出其气势,通过对比效果彰显装饰的精美和砖雕的惟妙惟肖,现代室内空间设计在许多部分也都参考这种装饰处理手法,通过抬高台阶、出挑屋檐等手段重点突出需要加以表现的部位,避免了过于程式化和单调贫乏的弊端,尤其是在极富传统文化气息的民俗化室内空间设计中,徽州门罩的精美装饰手法和对于装饰线脚以及造型的特殊处理都被灵活运用在许多室内设计作品上[4]。

篇4

文章从医院外部空间设计的重要性出发,论述了医院外部空间设计的具体手法,尤其是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的设计,并结合深圳大学学府医院的外部空间设计,进行了相关探索,总结了体会。

关键词

外部空间设计 硬质景观 软质景观 设计案例

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大众对就医环境的新要求,医院环境的设计备受关注,不少老医院,由于业务的发展,深感过去那种“见缝插针式”的建设已经与时代的发展相去甚远,追求一种全新的就医环境已经变得刻不容缓,因此,在医院总体设计中充分重视外部空间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一、外部空间设计对综合医院的影响

良好的外部空间设计,宏观上体现了现代医院的整体风貌,使医院完成从纯功能布局的初级形态向室外环境艺术空间的转变,并使患者身处康复乐园之中,实现“医院在花园中,花园中有医院”的美好愿望。

二、外部空间设计构成及手法

外部空间设计的构成要素,从大的方面可分为两类: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从物质要素构成方面,分为建筑物、绿化、广场铺装与道路、建筑小品构筑物;在精神要素构成方面由文化(文脉)、历史等因素构成。

(一)硬质景观要素构成及设计特点

所谓硬质景观就是利用有形的实体进行外部空间的围合所达到的景观。包括建筑物构筑物的体量、色彩、层数、风格;内部道路广场的材质、宽度、大小及竖向设计;园林绿化的形式(集中、分散、点、线、面相结合)及树种选择。

其主要设计特点为——

建筑物的布局应以医院本身流线及功能为前提,利用轴线对位,格式塔完形心理学及有关图底关系互换,形成主体建筑群的平面定位。

门诊楼、病房楼及医技用房共同组成医疗区,建筑布局充分考虑三者之间比例关系。特别注意三者形成布局的周围空地(广场、绿化)的形态及大小。

门诊楼病房楼周围广场的尺度应符合视线设计的要求,同时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的精神相协调。

医院广场的定位应当是总平面设计之初的重要节点,其设计深度的把握,应充分考虑医院本身的特点,既不要像城市广场那样功能齐全、景观丰富,也不要像一块留出的空地,毫无内涵。医院主广场的设计应从两方面加以把握,一方面广场是以疏散为主,观赏为辐,广场的景点应当点到为止,各功能模块之前的广场具有独特性,即与功能相吻合。另一方面,主入口广场不宜太大,力争使广场做到精致而不狭小,满足广场功能即可。

绿化设计应有统一绿化设计的思路,不应该仅是边边角角的补充,如树种的选择,花卉的搭配,中心绿地的风格等等。

(二)软质景观要素构成及设计特点

所谓软质景观就是人置于环境中,有一种医院气氛的渲染,以及意境的感受。其构成要素为:医院历史文化积淀的重组与更新、医学文化的体现。其设计特点:外部空间软质景观的体现,说到底也是硬质景观的体现,但这种体现的是一种无形的,能给人以联想的作用。如:康复患者休闲的心情、神态,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热情,医院文化的联想与回忆……

三、深圳大学学府医院外部空间设计案例分析

(一)概况

深圳大学学府医院(深圳大学附属医院)基地周围有规划的城市道路,南侧有保留的南方科技大学的教学楼和行政楼各一幢,北侧为深圳大学新校区,南侧为长岭皮河,西侧为西丽高尔夫球场,地势呈不规则多边形,地势平坦,选址符合城市规划和医疗卫生规划。

(二)外部空间设计特点

基地内外部空间设计应与城市规划层面共融、共生。方案采用新旧建筑统一设计的思路,既符合绿色医院评价的相关要求,又在整体外部空间的协调上,形成统一的外部空间品质。

设计S形架空廊架沿东侧城市道路展开,符合城市规划,使外部空间、绿化景观、建筑功能与城市规划完美结合。

“梭形”医院街与“S”形架空廊架之间形成医院主医疗区的“绿肺”,体现了人性化关怀,其室内外空间的交融,符合南方建筑的特点,具有积极的疗愈作用。

四、外部空间设计的感受

通过以上深圳大学附属医院案例的介绍,深感医院外部空间设计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外部空间设计终极目标应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同医院功能空间应有其独特的外部空间个性,门、急诊外部空间的恢弘大度,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联;病房楼梯广场的宁静特质;门诊医院模块之间内庭院的塑造,体现了人性化的关怀。以上不同功能的准确定位,共同形成良好的外部空间设计。

第二,根据综合医院七项用地的不同特点,做到外部空间疏密得当,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篇5

在绘画艺术领域,与20世纪初不断趋向于空间表达的建筑艺术正好相反,从16世纪文艺复兴以来讲求空间和透视的西方绘画,这时候出现了平面化的趋势。在建筑和绘画领域不同的“空间-平面”转向之下,一个重要的背景是同样是在20世纪初产生,强调点线面的抽象艺术理论。不论是对建筑还是绘画,产生的影响和贡献是巨大的,是建筑由平面走向空间,绘画由空间走向平面的重要的形式理论基础。3)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社会进入了数字时代的高速发展。一方面,以网络和电脑为代表,具有速度但缺乏深度的传播和快餐式阅读为特征,整个文化都有平面化发展的趋向。由于人们所面临的文化平面化趋向,精英的声音被喧嚣的大众声浪吞没[2];另一方面,从空间艺术的本体发展来说,厌倦了现代主义建筑以来对空间性的习惯性表达,厌倦了对空间技巧和空间意义无止境的诉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于绘画艺术来说,“进入新图像时代,纸张作为平面的载体,其平面属性愈加受到重视[3]”。缘起日本画家村上隆的超平面风格,首先影响了当时的美国设计界,而以妹岛和世、伊东丰雄等为代表的一些日本建筑师,也开始有意识的在空间设计中运用平面化的方式。在国内的设计领域,随着设计多元化融合和跨学科交叉,产品设计中出现了一种平面化的思维趋势[4]。在广告创意中出现了游戏化倾向,其中“平面化”是游戏化倾向的主要特征之一[5]。

2空间和“深度”

在人的实际空间活动中,对空间深度的感觉来源于视觉体验,和实际距离并没有绝对关联。比如人在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是没有办法靠目测了解空间的实际距离的,因此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认为:深度不可能来自物体,也不可能被意识规定在物体中,只能用身体去感知[6]。在空间设计中,空间深度和距离、面积没有直接关联。空间的深度,是由空间中的分隔产生的,而深度的度量,是由分隔的具体形式决定的。比如在传统的中国园林空间设计中,通过隔墙、廊道、树木等景观要素对空间进行分隔,作为情节结构的手段,来引导人的行进路线以及逐步展开视觉空间序列,从而在不大的园林空间里,创造出曲径通幽的空间深度感。有关与现代空间分析相关的几个著名理论,如BillHiller的空间句法、数学上的图论以及MBenedikt可视性领域理论,本质上都是基于空间中分隔方式的深度理论,见图1。在构筑物的空间设计中,空间创造、深度、分隔物三者之间存在以下两点主要关系。(1)一般来说空间的创造都是趋向于深度的。因为结合功能上区分的需要,自然把盒状的空间分隔成一个个更小的盒子。(2)空间的创造在于围合,丰富空间的手段在于渗透,而渗透是由分隔物来完成的。在一个有限的空间范围内,依据功能使用需要,利用隔断做不同的空间围合和渗透,不仅产生了空间深度,也随之产生了更多的空间内容,比如空间层次,空间明暗(明空间、暗空间、灰空间)、空间涵义等。如果说层次、明暗属于深度的物质性创造,那么“,空间涵义”则属于深度在精神方面的创造。另外空间深度和时间有关,其体现的“历时性”可以理解为:空间的深度是以时间来延续的,游览或者说观察一个空间总要花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7]。

3空间设计平面化的意义

对应以上所述空间深度产生的层次、明暗、涵义以及“历时性”,拒绝“深度”,空间平面化的意义在于:(1)减少空间层次,有助于直观性的表现空间;(2)没有暧昧的“灰空间”,只有明和暗两极空间,便于空间的理解;(3)没有空间内涵意义,拒绝空间意义性的诉求;(4)减弱“历时性”表达,更短的时间内了解到全部空间,因此空间的平面化,首先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空间构筑物的本体构成。其次,如果从展示空间的角度来说,弱化构筑物作为背景的图底,可以使得展示的主体凸显,从而使展示的意指更加明确。最后,平面化的空间,具有简单、明确的表象特征,符合信息时代传递的要求。

4空间设计平面化策略

4.1平面化的基本特点空间设计的平面化有两个基本特点,即同质化和同时性。(1)同质化,空间中的构成要素,在形态、材质、色彩上运用相似的构形、材料、颜色,来减少差异性的表达。(2)同时性,空间中的构成要素在一个视点内同时展开,产生某种“净收眼底”的“共时”的视觉效果,做到不需要转换视点就能达到以点知全貌的效果。4.2平面化的具体表现手法一个空间构筑物可以看作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本体部分,可以从体量、边界、空间、形态等几方面的特征来描述;另外是添加的装饰部分。1)轻。体量:在结构、材质、色彩的选择和处理上体现出构筑物体量轻盈的特征。比如被称为“白色暧昧”的妹岛和世的作品:在结构上考虑采用满足承重要求的最小(梁、柱、墙体)截面尺度;在材料上选用透明或半透明的玻璃,质感光滑的塑料板、铝板;在色彩上多使用纯白色。构筑物空间在漫射的光线之下,体现出轻盈、飘渺的感觉,弱化了体量感,甚至于存在感。2)模糊。边界:用模糊的手法处理构筑物的边缘部分和内部界面(墙体的相交线)。一种是把空间内原来的垂直和水平界面(墙面、顶和地面)设计成连续的界面,模糊它们之间的界限,达到某种平面化的效果。另一种是模糊空间界面之间的相交线,使得墙面、顶面、地面构成的三维空间趋向于二维平面。KarimRashid设计的智能概念家,运用灯光效果弱化了空间界面的相交线,室内空间有漂浮起来的感觉。3)均质。空间:对构筑物的空间,使用了平均分隔的方式,获得了同质的均匀空间。这样的空间是没有主次和等级的,以部分推知整体,给人感觉无始无终,周而复始。比较起体现历时感的等级空间、序列空间,它具有更多的同时性因素。4)图形化。形态:构筑物在形态的设计上,不再具备繁琐具体的图像[8]特征,而是简洁抽象成某种图形[8],这也符合信息时代简洁的、数字描述的特征。丹麦BIG公司的建筑设计见图2,远看就像许多标志排列在一起,这种平面化的手法是针对构筑物本体的各部分进行处理,目的是同质化、同时性地表现构筑物。在一个视觉空间场景的设计中,使用背景处理的手法,作为“图底”的构筑物可以更好地反衬作为主体的展示对象。5)戏剧化。装饰:作为构筑物添加部分的装饰,在传统上都是突出和背景(构筑物)的差异性,因此不是“同质化”的手法,本质上都是反空间性的。其实在20世纪初以前,所谓的空间设计都是偏向平面化装饰的,比如线脚做得如何精致,墙面如何修饰等,这些指向平面性的细节装饰被无意识强化,从而弱化了场所的空间性。现代空间设计平面化的手法反映在装饰上,表现为不再是专注于某个细节,比如某个门框线脚的精致表达,而是体现在对图形、文字等装饰性视觉要素的夸张、变形以及符号、隐喻式等手法的运用。在空间本体背景之上,这些装饰性要素往往被有意识地放大处理,和同质化的背景造成某种戏剧化的视觉冲突效果,以达到平面化空间的目的,见图3。6)其他。乔治·鲁斯用摄影在建筑和绘画之间建立了一种关系。鲁斯一般拍摄的空间都是废弃的空间,他谈到“:我就想要改建一个空间,而不是后期去制作一个图片。我在意怎样用摄影去记录被废弃的建筑和地方,我要在这些废弃的建筑物和地方被完全铲除之前改造这个空间,同时把这个改造后的空间记录下来[9]”。鲁斯的手法是在建筑和绘画中加入了摄影的再编辑方法,来创造一种空间中的平面关系,见图4。类似的实践,比如建筑师李巨川试图在摄像和建筑之间建立一种关系,当然不是摄像对建筑的简单录入,而是“当摄像成为一种建筑”[10]。

5结语

篇6

1城市建筑设计的几个重要基本元素

城市建筑在空间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的整体效果,才能成为艺术设计。所以,设计人员在设计时一定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视觉效果。要把其设计作为一种艺术,以引起人们对的关注。二是在设计时要考虑到为人们提供一种视觉的连续性和流动性,以此唤起人们意识和感情,以此来实现空间艺术的魅力。因此,在空间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以下因素:(1)天际线。建筑物的天际线,总的来说,它是城市空间设计的一个主要的因素,如何处理好人造物体与天然物体之间的协调关系,保证视觉的和谐和建筑物的基本需求,一直是我们城市建筑设计工作者的不懈追求。(2)地平线。城市设计的建筑物要体现地平线原则,使其具有必要的体现原则。(3)空间要点。建筑物的空间要点犹如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它要体现地方性特征,使人们有到达或者离开的感觉,如广场、平台、台阶的上下两端等,都是建筑物的空间要点。相关技术人员要加大对施工人员的指导力度,监督每一个环节的实施质量,保障顺利应用。(4)后退。建筑物的后退构成物体的画面和视觉轮廓,好似舞台后部的彩画幕布。建筑物对于道路的距离和入口大门等,均属后退设计问题。城市建筑设计设计与普通地区是不同的,需要考虑的因素也非常多,技术人员要对设计点点进行提前考察,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以及施工范围,合理的设计出施工的方案。(5)纵深。建筑物的纵深设计要处理好建筑形式与空间的统一协调,不仅要使之体现连贯性和流畅性,更重要的是达到一种纵深方向的设计感。(6)升高和降低。升高和降低,是城市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法,它是把一个整体的建筑物,通过高低的视觉差异,然后由高往低进行过渡,在这个过程中直到强调作用,同时也表现出强烈的视觉感和对比度。例如,台阶的设计,能够把人的视线从低处引到台阶的高处,这也是一个过渡过程。(7)凸出和凹入。建筑物的凸出和凹入表现着积极的和消极的流动,说明各建筑物连续性的相互关系和方向的变化。(8)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建筑物与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建筑物与人在活动时形成的尺度,也是在设计过程中最先想到的尺度问题,例如,门窗的高度和宽度。

2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城市建筑空间设计和建筑管理的水平

(1)丰富城市建筑空间的内涵。建筑空间是人类在生活和活动中所必需的,所以要求,在对城市空间进行设计前,一定要考虑到人们的生活、信仰和爱好,将这些因素深入到建筑空间设计研究上来才是研究的重点。如果我们在设计上离开了对人类行为的研究,那么对于城市的空间我们也无法规划和管理。所以说,在城市建筑的空间设计上,不能只考虑建筑的技术和建筑的环境,我们更应该考虑到人类对该空间的需要,以此来丰富设计空间的内涵。(2)研究设计三维立体空间。在建筑设计方面,应该将二维的平面空间,转变为三维的立体空间,以此来增大建筑空间。如果在建筑过程中,不改变这种设计方法的话,将直接影响着城市的规划和对建筑设计的管理。例如,大型广场的规划,如果不利用三维的模式进行规划,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单纯地使用二维平面设计,也造成了城市没有立体空间的变化,影响了城市的规划发展。(3)保证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协调一致,并与外界环境协调管理。由于建筑物的内部空间与外界环境是协调管理的,建筑物里面的功能与建筑物是相互协调的,并与外界的环境保持一致,以此来保证城市空间的景观现象。(4)加强建筑空间艺术设计的管理。单一建筑风格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让建筑空间设计更具有艺术性是现阶段空间设计的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空间设计方面,设计人员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知识能力,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空间设计理念,并通过不断创新,将其发挥利用到我国的建筑空间设计中,促进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5)城市建筑空间设计要与居民的需求统一。在城市建筑空间设计前,设计人员一定要对所住居民进调查工作,并对其要求进行分析,然后再根据其需求,对建筑的空间设计进行完善和改进,以保证居民的需求。如果在设计中建筑物与小区所需形成矛盾,这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环境,同时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5总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城市建设的提高,人们对城市建筑的设计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本文结合实际,对城市建筑设计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笔者相信,只要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下,我国的城市建筑设计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作者:赵铭 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新闻传播中心

篇7

关键词: 城市园林;空间理念;构成要素;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随着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园林逐渐成为了城市文明的重要象征,体现着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通常情况下,城市园林是地形、水、植物和建筑四者的完美结合。所以必须通过对四者空间的合理布局,才能形成完美的有机整体,创造出美妙的景观,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意义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给人居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园林建设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人们生活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城市园林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园林绿色植物能够净化空气,全面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城市园林绿化布局合理,管理完善,在这样环境优美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

(2)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城市园林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一部分,在优美和谐的环境中,人们身心更加健康,更富有创造力和积极性,他们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经济繁荣,促进社会文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环境是相互促进的作用。经济文化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反过来也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三、城市园林空间概况及其构成要素

1、城市园林空间概况

(1)园林和空间的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指出,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 (或进一步筑山、 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遇。”相对于建筑的外部空间,园林空间则主要是指“人的视线范围内由植物、建筑、山石、水体、道路广场等组成要素所组成的景观区域,既包括平面的布局,又包括立面的构图,是一个综合平、立面艺术处理的立体概念。”园林空间构成包含三个要素,分别是空间景物的高度、空间景物的水平距离、空间内若干视点的大致均匀度。

(2)园林空间的类型。园林空间类型主要有两种划分方式。第一,按形态可划分为动态空间和静态空间。静态空间是相对固定的空间状态,而对于游人来讲,园林是一个流动的空间,主要表现为自然风景的时空转换和游人在行走过程中看到的风景状态。第二,看开闭情况氛围开敞空间、闭锁空间和纵深空间。开敞空间是人的视线高于周围景物的空间,例如苍茫的大海和处于高处的亭台楼阁;闭锁的空间则指人们的视线被四周的景物所遮挡,例如四合院等;纵身空间主要存在于狭长的地带,例如河流、长廊等狭长空间。

(3)城市园林建设是城市生态和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是筑山、理水,还是构物、绿化,在传统的理论和技法上融入生态工程设计的理念十分重要 。问题和观念上的误区,园林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园林工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条件的优越性,正确地从视觉识别和景观效果、生态效益的创造和生态容量的支撑、各种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城市生活质量的最直观的指示标志、减低城市灾害的人类生存生活的风险等方面来理解园林建设,以及建设“田园城市”、“园林城市”的生态局限性,最后探讨把生态工程理念通过园林设计、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手法表达出来的“生态花园城市”的理论和方法问题。

2、城市园林空间物质构成要素

作为物质和精神的综合体事物,园林空间的组成要素包含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两大类。

(1)园林空间物质构成要素。物质构成要素主要是指园林空间的物质环境,是人们可以感知到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例如建筑、道路、草坪和树木等等。作为空间的基本单元,园林空间要素有其相互关联性,各元素共同存在于一个系统的构成完整的功能空间。所以,在空间构成中要特别注意空间色彩、形式、形状的高低等特性。

(2)园林空间非物质构成要素。非物质要素主要是指无形的靠直觉把握的空间的内在构成规律,已经上升到了对空间的体验和精神文化层面,包括外在形式和内涵两个方面。园林的外在形式对园林空间的色彩和特征都会产生影响,也影响了人们对园林空间的内心感受;而其内涵则主要指园林的基本功能以及其功能所赋予的精神文化意义。

因此,在园林空间中,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必须相互结合,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四、城市园林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

1、片面追求各要素的表现而忽略了人们的空间感受

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很多园林在设计过程中过分强调园林各构成要素的表现力,往往忽略了园林的空间设计,而且将主要精力用在实物美的设计上就忽视了人们在园林中的主要感受,不能有效达到人景相融的效果。

2、园林空间设计不能展现文化内涵,难以达到最高艺术境界

园林空间设计中仅仅是对园林要素的简单套用,而忽略了园林空间的组织,不能通过园林空间设计充分展现城市的文化内涵,难以达到最高的艺术境界。

3、简单设计复杂化导致画蛇添足

虽然,城市空间园林设计中并不是所有的设计都需要遵循简单化的原则,但是不少本应该简单设计的园林空地,设计者却绞尽脑汁追逐设计亮点。城市空间设计崇尚朴素简约,如果复杂化不仅会增加工程量,而且还会因为布局不合理略显多余。

4、城市园林空间设计方法

在园林空间设计时,往往采用很多设计方法以达到美观的效果。

(1)对比手法

对比手法主要是为了创造一个以小见大的空间,通常可以利用植物材料或者景观墙围城的小型空间来达到此种效果,随后进入一个较大的空间,形成鲜明对比,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也更能使人感到视野十分开阔。

(2)动静结合

动态空间和静态空间是园林空间的两种常见类型。根据园林的规划,可以在园林空间内通过假山、屏障等达到园中有园,景中有景的效果,随着景观的不断推进,展现给有人连续不断的美好画面。

(3)增加层次

增加空间设计层次能够获得丰富的园林空间,所以在很多园林设计中采用此种方法能够达到很好的空间效果。常用的增加空间层次的方法包括添加景物层次、设置空透的门窗或者以稀疏植物为空间联系媒介,使相邻的各个空间彼此渗透。

(4)含蓄手法

含蓄手法把美好的景物隐藏到另一个景物之中,再通过明显的暗示不断引人入胜,让人不断联想,激发游人对景物的兴趣。通过含蓄手法,让幽深的意境半含半露,最典型的则是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所展现的意境,从那支红杏人们可以联想到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这也是含蓄手法的巧妙之所在。

(5)借景手法

借景手法通常采用漏窗或其他手法将景物借到自己园中,这样能够扩大园林空间,丰富园林景观。常用的方法包括远借、近借、仰借和俯借等,使用借景手法能够让整个园林设计变得生机盎然,趣味横生。以远借为例,借用的景物必须具有一定的高度,保证其不被周围的景物所遮挡,有时为了达到远借效果,常会在高处设置建筑或高台。

五、结语

城市园林空间设计是一项长期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考虑空间自身的特点,还要注意整体环境中各个空间的相互关系。只有采用适当的设计方法,才能创造出不同的园林空间,不断满足游人审美的需求,促进城市园林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燕.城市园林设计的空间结合[J].民营科技.2012,(08):252

[2]卫冬妹.浅析风景园林的空间与设计[J].现代园艺.2013,(4):62

[3]连燚.现代城市园林空间设计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0,(6):87-88

[4]滑永.小议园林空间设计[J].山西林业科技.2010,39(4):59-60

篇8

关键词:高层建筑 主体 空间设计

城市空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要的重要因素,主要指城市内的建筑物、道路、绿地、广场、公共服务设施等实体以及由这些实体所构成的立体空间。高层建筑是否与所处的城市空间融洽,直接影响到人处在所创造空间中的感受;作为一名建筑师应该承担的责任,而且还可以据此评价一位建筑师的设计能力和水平及其职业道德。下面本文就高层建筑的主体和内部空间设计两方面进行论述。

一 、高层建筑主体设计

1.高层建筑的外部造型应与城市总体格局及城市特征相符,通过对比分析城市区域环境因素与自身条件因素,定位建筑在环境中是以“主体”还是“客体”存在的。若是以“主体”存在,就应具有在区域中位置显著,并且有明显的高度和体量优势,成为视觉中心,并具有建筑功能上的独特性和领导性。作为“客体”建筑的外部造型应处理好高度、体量、开窗比、色彩等关系,在呼应共性的基础上反映自己的个性,与周边建筑相协调,对于一个城市而言,高层建筑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经济水平和发展程度,选择合理的造型就显的尤为重要。高层建筑由于其结构形式的限制以及使用功能的要求,在造型上往往追随于建筑的结构形式,而不能有太多的变化,有的高层建筑甚至直接将结构形式外露不加修饰。高层建筑的主体部分是它的塔楼,塔楼的表现形式对高层建筑的造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今国外和国内的许多高层建筑都有着独特的外形和明显的识别性,对一个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可以说是高层建筑存在的一个原因。随着近年来资源短缺问题的出现,全球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而高层建筑就环保节能方面来说是很浪费的,随之就出现了生态型“建筑的概念,如生态建筑师DD诺曼・福斯特设计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厦在强调象征意义和功能的同时,就引入生态的概念,是世界上第一座”生态型“超高层建筑。其建筑平面呈三角形,宛如三叶花瓣夹着一支花茎:花瓣部分是空间,花茎部分为中空大厅。中空大厅起自然通风作用,同时还为建筑内部创造了丰富的景观。而气候设计大师DD杨经文设计的马来西亚吉隆坡梅纳拉大厦则体现了利用空中开放空间连通建筑内外,贯彻”生物气候大楼“思想,引入了大量的植物,立面上螺旋上升的垂直绿化和底部斜坡的绿化都有助于调节气候,尽可能地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较好地完成了室内外空间的过渡与衔接。同时对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也是一种深化。可以看出目前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新要求就是要实现”生态节能型“。

高层建筑主体的下部分DD裙房虽然对整个城市影响较小,但它对于街道的尺度和人情化空间的创造等方面却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的裙楼立面设计一般不同于上部立面,需要进行细致的设计,从而使下部空间丰富多彩而不至于感到苍白;并要体现人的尺度,因为裙房部分跟公众视觉接触较密切,对街道空间感影响也较大。而高层建筑的最上部分DD屋顶对整个建筑形象起到强化个性的作用,虽然它较少影响到生态环境,但对塑造建筑的标志性、丰富城市天际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根据建筑的基座、楼身等因素加以塑造。

2.造型设计的细部处理。高层建筑在考虑总体形象时,要进行足够的细部处理,以使建筑有丰富的视觉感受。高层建筑造型的细部重点包括建筑底部、中部和顶部三个方面。高层建筑的底部主要为入口和裙房,入口应与建筑总体比例相协调,并以轻巧、透明的钢和玻璃结构的雨棚替代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体现视觉上的简洁性;裙房的立面应精心处理好墙体比例尺度、材质变化及必要的外墙饰物。建筑中部是高层建筑中最大的展示面,应注重窗的细部设计,如开窗形式及比例,这些决定着建筑的总体性格。建筑顶部构成城市天空轮廓线的参与者,必然成为人们视觉观察的另一个焦点,目前将建筑外部维护墙身高起,弱化机房体量也是一种“避实就轻”的、讨巧的手法。

此外,现代高层建筑还要合理选择建筑结构体系,恰当的搭配和运用建筑,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和结构安全的基础上,提高建筑的外部形象,体现其特定的内在精神特征。

二 、高层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

1.门厅的空间设计。高层建筑的门厅给来访者形成了最直接和最强烈的印象,所以应根据建筑使用特点,确定门厅的形象定位。对于开放型(企业),空间灵活富于变化,应能反映出企业的文化内涵,并体现高效和便捷的特点;对于庄重型(政府及公检法部门),应采用简洁、对称的方直布局,并注重空间围合感,材质上以石材表现稳定、质朴的特征;商业型(综合类)的单设门厅应尽可能紧凑简洁,合用门厅应考虑多种用途的可行性,注重流线组织与引导。

2.区的空间设计。为摆脱传统的“方盒子”式空间模式,空间可分为叙述性、节点型、睦邻式和游牧式几种形式,这样可给空间增加标志性、灵活性、开放性,有利于激发使用者的创造性,让他们愉快的合作与交流。在区的空间设计中,应合理布置交通核与走廊,把握好室尺度,以提高平面利用率。虽然现代建筑中都主要采用人工照明和空调系统,但设计中从舒适度和节能的角度出发,应尽可能地改善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效果。

3.辅助空间的设计。电梯设计是高层建筑辅助空间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其设计应满足防火规范的基本要求和使用方便的要求,根据建筑的性质、规模、标准层面积来确定电梯数量和布置位置。走廊的设计中最为重要的是通畅和便捷,但冗长、黑暗的走廊通常是不受欢迎的,可在设计中采取设置适当的转折、局部打开采光口、室门口适当放大等手法来减弱其呆板的视觉感受。卫生间的设计应注重合理性与舒适性,其位置宜安排在主要交通核一侧或附近,方便大家的使用,设计中应合理设置蹲位数量,既要防止数量过少带来使用不便,也应避免无谓的浪费。

篇9

对于空间,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KenzoTange)曾经这样说过:“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所谓空间,就是人们交往的场所。”城市空间就是人们在城市中用来交往的场所,建筑内部空间就是人们在建筑内部用来交往的场所。城市设计提出城市空间体系的结构,决定空间的功能和空间的形状、大小、尺度,有时还决定作为空间界面的建筑物的功能性质组合、建筑物高度和造型等方面的要求。在城市中,建筑自身的角色含义是确定的,而好的建筑空间,应是对城市空间的回应和深化。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都是人们生活的场所,建筑是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因赋予城市街道与广场精神而使之变得生动有趣。我们将城市街道平面与建筑平面之间的关系用“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理论——“异质同构”来推敲:如图1把某公共建筑单体平面中的功能空间和剩余空间分别采用黑白填色后,将其与同手法处理的城市街道平面进行对比。由此不难发现,该公共建筑单体平面填色图与城市街道填色图有着不可否认的相似之处。从某种角度来看,一幢公共建筑的内部空间,就是城市空间的缩影。特别是大型公共建筑,其明显地表现出开放性、综合性和与城市一体化的特征。城市与建筑二者在模式和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城市空间在建筑空间的特征上也有一定的体现。援引芦原义信先生的著作《街道的美学》中的一句话:“城墙内部就形成了具有一幢大建筑般‘内部秩序’的街道。”既然可以把一座城池看作是具有建筑般“内部秩序”的外部空间。反之,我们是否也可将一幢建筑看作是具有城市般“外部秩序”的内部空间呢?似乎城市空间设计和建筑内部空间设计的手法并不是相对独立的,使用者在两个不同级别的空间中也会有着相似的行为心理诉求。可见城市设计的某些空间秩序也是可以与建筑内部某些空间秩序相互借鉴的。

2与公共建筑内部空间设计的互通

欧洲传统城市空间形态总能让人与建筑空间联系到一起,将公共广场称为“城市的客厅”便是最生动的比喻。城市的空间形态总是与构成它的建筑形式息息相关的,而它们的形成又离不开历史经济与文化的大背景。传统的城市空间与建筑形态是信息时代之前,工农业时代下的产物——那时的城市交通速度与广度、信息传播速度与范围都远不及信息时代的今天。工业化之前的欧洲传统城市中,人们喜欢更多地享受室外空间带来的体验,因为就那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特点来看,在外部空间可以获得更多信息、文化、交流,甚至是冲突、矛盾,所以当时的公共建筑也就受上述原因及营造技术的影响,体量与空间有限,功能单一。那么就今天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情况来看,高速的信息流连接着城市每一个角落,室外空间品质的重要性的确有弱化的趋势,取而代之的是在建筑内部功能的高度复合以及由之引起的空间极大丰富。一方面,从设计人员的角度来看,新阶段的一种设计手法发展趋势可大体归纳为:用一个平静的外表隐藏建筑内部各种功能的矛盾冲突,将功能与流线在建筑中复杂并置。但其不同于文丘里所推崇的充满复杂性与矛盾性的建筑之处,在于它的复杂多样性不是建筑某一种功能的几个方面,也不是追求建筑形态的多义,而是多种不同功能空间的并存;它的矛盾性不是某种功能空间内部的矛盾,而是各功能空间之间的矛盾;功能区之间的串联使人感到如同在店铺林立的商街中穿梭一般,而不是简单且机械地排列。例如,德国的里尔会展中心(图2)用一个水平向的组织方式,像串烧一样地把三个不同的功能区块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座巨大的建筑。这三个功能区由北至南分别是音乐厅、会议中心、展览中心。一般情况下它们都可以单独成为一个建筑,但是也可以模拟城市街道空间有机地将它们组织在同一个表皮下,每个功能区域既可以互不干涉独立运作,也可以相互穿行,甚至可以打开隔断使各个空间相互连通。不同的功能空间分区又拥有各自独立的表皮,音乐厅包裹在黑色混凝土墙内;会议中心拥有一个带玻璃的外廊;展览区则使用了波纹铝板。

整个建筑功能混杂,却统一在一个巨大的椭圆形屋顶下,使这组既复杂又抽象的建筑功能空间很好地达到彼此间的动态平衡状态。另一方面,从由流线出发的立体感官角度来看,人们沿街道行进过程中的视觉运动通常还是上上下下,伴随着行进方向的变化,使人产生一种动感,而每前进一程,三维空间形式的变化都会引发人们心理空间的变化:时而会在窄巷中感到压抑,时而又因来到教堂前庭或广场而感到豁然开朗。特别是在一些场所感最强烈的西欧城镇中,无论是外出办事行走在城市街道上的人,或是在盛装表演行列及军队游行队伍中行进的人,抑或是参加宗教游行随队体验过这种审美经验的人,都能从东拐西转的游行队伍中的其他人身上(仿佛从镜子当中一样)看到自身前进的形象——于是,这些活动的参与者同时又成了参观者。这是沿一条笔直的大道上游行所决不可能产生的感觉,也不是从单纯二维平面上的轴线视线分析可以得到解释的。由此,在讨论较具体的设计手法时,我们或许可以尝试在建筑的内部空间中将各层平面连续在一起,以构成一个连续的街道界面(图3)。使建筑各楼层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调地依靠楼梯间与电梯井进行转接,而是打破建筑平面尺寸的束缚,将其相互连接以延长空间感受,融汇成一条充满趣味的建筑内部“街道”。这条“街道”可以穿越建筑的各个功能,在塑造一个又一个流动空间的同时,最重要的是营造出一种漫步于城市中的感受,犹如“建筑”的功能用房就散落在“街道”的旁边,而不再是单一生硬的方盒子。公共空间也不再是房间以外的独立空间,或是从房间割裂出来的消极空间,而是可以有如欧洲的广场,在建筑的围合下,在街道的转折交叉处,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有明确边界的积极空间。总而言之,这里提出的“城市之于建筑”的思想更多地是在设计中运用的一种理念,其关键点在于如何有机地控制建筑功能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如何在建筑空间中组织犹如城市街道一般生动的流线,而非建筑的形式和体量。因此,正如一座摩天楼可以是功能简单的住宅或办公楼建筑,一幢小屋也可以是充满复杂功能或流线的建筑。只能说,在体量巨大的建筑中,建筑师将有机会拥有更多的发挥余地,赋予城市空间设计理念于建筑单体空间设计,将其在建筑内部空间中显著地体现出来,而不应将这种思维仅仅局限于规模庞大的建筑组群空间设计。

3建筑中的城市街道

本文所探讨的城市设计思想对建筑内部空间设计的影响,指的是在建筑设计中,如何使建筑内部空间反映城市空间的问题,但对于每一个设计而言,并没有唯一的解,也没有固定的法式。下面主要选取国内外的两个实例,通过具体分析借以说明,希望能以小见大,探讨城市设计思想对于建筑设计的意义。

3.1柏林荷兰大使馆

荷兰建筑师库哈斯的柏林荷兰大使馆项目(图4)受前西柏林传统规划准则的限制,新建筑的设计一定要与基地附近19世纪风格的旧建筑有所呼应,而业主仍希望有一个风格独立的建筑。最终,库哈斯将其分成两部分,一个独立的立方体作为办公楼;另一个“L”形围墙状的建筑为大使馆人员的住宅,作为旧建筑街道界面的延续,补全了旧街区体块的空白。两个建筑之间围合出一个“L”形庭院,办公楼通过四座天桥与住宅楼进行联系。首先,在空间形态方面,荷兰大使馆独具魅力的办公楼内部空间使其完成了对柏林城市空间的延续。一条曲折迂回其间约200m长的建筑内部“街道”在这个小“城市”中,从底层一直延伸到楼顶,穿过门厅到图书馆,再到会议室,经过许多办公室,直至健身房,最后到达顶层的餐厅(图5)。其次,其内部自身不同功能空间的转接处理得非常巧妙,所有的功能房间都沿着“街道”的一侧或两侧有机地组织,每个楼层的平面都随“街道”的穿插以及错层的出现而不尽相同。房间也如同街道上功能不同、形态各异的建筑,只有街道是它们之间共同的联系,使得漫步于这条“街道”中的行者不经意间即可完成对整个建筑的体验。最后,在空间艺术的润色方面,这条在建筑中不断转折的“街道”带来了丰富的转角空间和休息平台,为办公楼创造了重要的交流活动空间。宛如中世纪西欧城镇中的人们走出房屋来到街道和广场上与他人交流一般,不同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都可以走出房间来到这条打破楼层阻隔的“街道”上,获得更多的交流。甚至在一些“地段”还可以发现使用对景手法的痕迹。例如在其中一段两边封闭“街道”中,向上望去,透过窗口和住宅楼的一个开口,可以意外地看到远处的柏林电视塔——犹如在密集的城市夹缝中抬头仰望到了教堂高耸的钟楼(图6)。通道在立面上切割出来的断面成为建筑立面上最具特色的景观。建筑内活跃的步行路线也成为城市街道在建筑内的意象延伸。

3.2HPP事务所中国国家大剧院竞赛方案

篇10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空间是作为人们可以自由出进,同环境和他人交换信息,了解世界的重要地点。因此,公共空间必须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才能让公共空间发挥出自己真正的作用。除开单一的公共空间,双重的公共空间也是现代建筑设计中的最要选择。公共空间作为人们交流互动的场所,“开放性”是其最本质的属性。然而在空间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将公共空间变大,此时,双重的公共空间就成为了设计师常常选择的方向。双重的空间设计,是指在建筑物设计时,摆脱传统建筑中底座与整体建筑中持平的效果,而是常常选择将底座抬高,形成一个在半空中漂浮的平台。建筑师利用传统的建筑手法,在建筑物的设计时做一种巧妙的处理,便使得传统建筑物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在传统建筑物中,大部门的企业公共空间,常常被安置在顶层,而在双重空间设计中,位于半空的公共空间则是悬浮在半空中。这种半空平台下设计的公共空间,不仅能够展示出一种极富震撼力的建筑美感,更能使得平台由原本被限定的空间大小呈现出无限可能,在气势恢宏的同时也显得更为人性化、形象化。由荷兰建筑事务所设计的、位于深圳的深证证券交易所,就是建筑行业在双重公共空间设计作品中的杰出代表。

二、多重的公共空间

在建筑学领域中,公共空间的作用极其重要。在信息时代下,人类的温饱已经基本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便开始追求更进一步的生活,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物的存在,不仅仅只能成为单一的生活空间,更应当成为人类共同生活的多重公共空间。如同人类的肺可供呼吸,公共空间在一个整体建筑物中,也发挥着类似于肺的功能。因为公共空间的存在,从而让整体建筑物变得鲜活生动起来。而多重公共空间的出现,就可以让一个建筑物出现多个供人们交流沟通的场所。这样,在解决了传统建筑中公共空间作为交通的职能之后,也会为建筑物带来一种多维的效果,令人震撼。一般说来,多个公共空间设计其中,不仅能够使得空间呈现出无限可能,就只单纯得把它们串联在一起,从而形成的流动通畅的感觉,就会让身处其中的人们产生无限美感。在多重的公共空间中,电梯的存在自然也是不可或缺的。在现代的复合空间中,以传统的机械工具来作为现代设计中作为节点存在的虚空的连接,让人们在体验层高的同时,也可以享受其带来的空间流动感。例如在西雅图,有一个公共图书馆新馆,被建筑师合计为折板状的外形。利用这个外形,建筑师将公共空间做复合设计,多重折叠产生的美感不仅能够容纳更多的读者,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人们对它探索停驻的兴趣。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