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3: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创业教育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创业教育总结

篇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紧密围绕学校党政工作要点,以进一步健全完善“333”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为主题,以创新、创意、创造、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为基础,实现专业与通识、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三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一、树规矩,创新创业管理制度逐步健全

完善建章立制树规矩。一方面协助西安市教育局起草创新创业方面文件。另一方面内部修订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

协助市教育局起草相关文件,提升工作影响力。起草《三明市关于深化市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三明市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方案》(高校版)。加强内部管理,修订出台管理文件。修订印发三明学院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及奖励办法(试行)》文件,从政策方面加强引导。

二、明方向,创新创业调研开展扎实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走出去,迎进来”开学初我们从内到外开展了扎实调研,做到了了解创新创业教育前沿,明确了我们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现状和未来努力方向。

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现状、大创、学科竞赛、互联网+、激励措施等热点和焦点问题在校内各二级学院和市级主管部门开展了调研。同时对校内各二级学院开展创新创业工作开展调研,把需求和问题一一梳理反馈,做好全校双创工作的管理及服务。接待了区雁塔区科创中心、教育厅及其他兄弟院校的来访,共同探讨创新创业的教育模式,也为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

围绕众创空间管理运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情况、学科竞赛管理方法,激励措施、创新创业类竞赛,特别是互联网+大赛辅导机制,辅导机构,支持方式,激励措施等调研主题,我们选取了中国创新创业TOP100的北京和江浙一带同类型高校,赴北京、杭州、宁波、合肥等地开展创新创业工作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了解创新创业教育前沿,明确了我们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现状和未来努力方向。

三、突重点,高层次创新创业成果显著

积极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计划,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校级立项111 项,省级立项85 项,国家级立项27 项,均比2018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全年学生获高层次科技创新成果、学科竞赛成果较上年增长10%。2018年全年学生获高层次科技创新成果、学科竞赛成果共计175项。2019年度全年学生获高层次科技创新成果、学科竞赛成果共计225项(2018、2019年数据统计不含团委第二课堂部分)。比2018年增长28.6%,每百名学生有  项高层次成果,超额完成2019年目标任务。据《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白皮书》统计,我校在2014-2018年大学生竞赛状态数据排行榜(本科)榜单中平均排名553位,2018年在榜单中排名407位,在整体榜单(1118所)中属于中游位置,位居省内同类院校第一名。我校竞赛贡献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赛事: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在我校学科竞赛A类目录中的竞赛。

互联网+大赛。我校共有280项创新创业项目报名参加校赛,参与人次达到1298人次。学校推荐7个项目参加省赛,最终《钢琴线上综合服务平台》《梦之园儿童剧》《三明曲艺》获得省赛铜奖。

四、抓课程,专创融合成效初现

进一步深化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建设94门创新创业试点课程。根据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年初每个学院专业都报了各自的试点课程。目前94门试点课程都完成了教学大纲。

启动专创融合试点教程编写工作。按照学校学科门类,分师范教育、电子信息、生物化工、智能制造、文化创意、商贸物流、社会治理、康养服务等八个专业集群研发创新实训教程。同时编写创新创业实训教程,最终完成创新创业课程体系“1+X”。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以《地方高校“三递进、三融合、三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为题申报了2019年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五、办活动,创新创业氛围日趋浓厚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和创业能力,弘扬和传播校园文化精神,展示学校形象,打造富有校园文化特色的产品,从而开发出系列拥有学校自主知识产权、体现我校文化发展底蕴、表达文理情愫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形成学校名片,展示学校风采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我们举办了西安文理学院首届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原创设计大赛。围绕大赛我们安排了三场专题报告《文创的破逼思维》《无创意,不生活,创意源于生活,生活享受创意》《短视频创新趋势及大学生原创视频市场潜力》。

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文化沙龙和圆桌探讨活动,不仅有大咖的专题讲堂,还有校友讲堂,以文理学院校友亲身的创业的经历,进校园分享给在校的有创业想法的学弟学妹们。

开发校园纪念品。从设计到开发再到生产销售全由我校在校学生和校友完成。目前已开发出茶具礼盒、抱枕T恤系列,融入了校园的文化元素和创新理念,相继投入校园市场,备受学院及全校师生的欢迎和认可。

主办了2019 全国高校行暨青年电竞论坛活动的第四站竞赛活动,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和好评。

六、谈合作,创新创业资源有效拓展

与千里马伯乐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千里马创投分别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与相关政府和企业签订战略合作意向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未来几年,三方将从空间打造、运营服务、创业支持、人才交流、项目孵化、创业学院、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共同打造校园文创科教空间。目前三方正在协商正式协议的签订。

开展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由学校主办,通道教育(新安新区) 科技有限公司承办,举办了创新创业思维训练与专创融合金课建设

师资培训。

邀请董国华教授开展“商业计划书撰写”专题培训,我校100名师生参与了培训,为2020年互联网+大赛打下了基础。

七、精孵化,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开花

开展了项目遴选,共有39个团队进行了项目路演,通过5位校内外创业导师对项目进行评审,10个项目团队成功入孵。并且均已注册成立公司,法人均是我校在校学生。

篇2

关键词 项目化管理 创新创业教育 就业能力 就业去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0.080

Abstract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model based on project management has been used by more and m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mode of education. This project from the projec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and employment whereabouts of the impact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in the university to carry out the projec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project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mployment ability; employment whereabouts

1 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去向

1.1 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

就业能力的概念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在1909年提出,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即“可雇用性”。①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就业能力三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剖析,但对基于项目化管理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研究不多,特别是苏州大学部分工程类专业已经开展相关教育多年,有效地提升大学生沟通技能、团队合作技能、问题解决技能、原创与进取技能、规划与组织技能、自我管理技能等就业能力,使学生尽早发现自己的兴趣,确定就业去向。

1.2 大学生就业去向分析

就业去向是指大学生毕业后选择的发展方向,包括直接就业、国内考研、出国留学、考公务员及自己创业等,就业意向的选择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影响重大。②

近年来,“考研热”开始明显降温,大部分“考研党”的“考研观”越来越偏向理智。与此同时,出国留学受到越来越多毕业生的青睐,特别是苏州大学全面深入推进教育国际化以来,出国留学学生比例递增。公务员考试已经超过高考成为竞争最激烈的考试;自己给自己打工是当下毕业生向往的生活,然而在毕业后随即选择创业需要勇气和实力。

2 项目化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模式

2.1 项目化管理的内涵

项目化管理是由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组织,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项目特征,为其引入项目化管理提供可能,运用项目管理的核心理论,可以切实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基于项目的学习或面向问题的学习方式是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习项目管理,有助于提升创新能力。

2.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从宏观层面上分析是在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之上不断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树立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③从本质上讲仍然是一种素质教育,其核心目标是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在于让学生体会到创造的价值,发掘自身创造潜能,其落脚点是全面育人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④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以“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等为龙头的创新创业类竞赛影响力不断扩大,运用“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最普遍的教育载体之一。苏州大学部分院系工程类专业本科生参加此类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已达到60%以上的比例,基本形成本科生项目化教育的规模效应,是开展此项研究的基础,也正是开展此项研究的必要条件。

2.3 高校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

高校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包括项目立项、项目计划、项目执行、中期答辩、项目结项、成果汇报等环节。项目执行中还需要参加相关经验分享会、实验知识培训、论文写作培训、报销规范培训等业务培训,符合现代项目管理的知识内涵和理论框架。

在项目立项环节主要分为项目确立与《立项申请书》撰写两个环节。项目确立采取学生与导师双向选择的形式。《立项申请书》撰写是在导师指导下,学生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对研究的意义、形式、内容、成效等方面进行描述,审核成功即可完成立项。这个环节对学生的沟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有较大锻炼。

项目计划环节主要体现是工作分解、任务分工、进度安排等,而项目执行环节即按照既定的计划而完成任务,这期间可以体现规划与组织技能、团队合作技能、问题解决技能、原创与进取技能、自我管理技能等。

中期答辩是项目的阶段性总结工作,采用结合PPT答辩汇报形式,是主办方了解项目进展的手段,对项目团队来说是一种鞭策与阶段性展示,有利于最终按时完成既定目标,也是团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的学习借鉴机会,对演讲与沟通技能、规划与组织技能等都有多提升。项目结项需提交《结项申请书》,对照《立项申请书》总结梳理一年来取得的成果,也是对整个项目管理成效的检验。

成果汇报包括论文式研究成果的汇编成册和结合PPT总结汇报两个部分。将自己一年来研究的成果写成专业的论文样式,对大部分大三年级的本科生来说是第一次,措辞、图表、格式等都是挑战。现场的总结汇报则可从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总结分析,对项目成员的演讲演绎能力、原创与进取技能、团队合作技能等方面提升明显。

3 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分析

3.1 从就业去向角度分析就业能力的提升

调查苏州大学2015届工程类390名本科生毕业去向发现,90%的推荐免试研究生学生参加过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其中60%的学生曾担任项目负责人,20%的学生进入到国家级、省市级创新创业类竞赛。在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中,参加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更多选择自己申请国外高校,并且成功率高,申请到全球前100位的著名高校比例较高,这与其较好的英文基础和突出的科研成果有较大关联。在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上,参加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创业意识远高于普通同学。在40名选择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中,30位曾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说明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形成起着推动作用。

调研发现,在大三时,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同学已有90%确定了清晰的就业意向,并开始着手准备,而且95%的同学与最终的就业去向一致。而没有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同学中,仅有75%确定清晰就业意向,且就业意向与其最终就业去向仅63%一致,说明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意向和就业去向的确定起着重要作用。

3.2 不同角色参与者的就业能力提升不同

项目化创新创业项目团队一般由3~5名成员组成,其中1名担任项目负责人,其在项目管理中对应“项目经理”。项目负责人对整个创新创业项目起着决策作用,通常也是由其与导师先期联系,达成一致。项目负责人在团队中担任领导角色,需控制整个项目的进展,经常与导师、实验师、学长学姐、项目组织方、项目成员等多方位沟通,以及后期研究结论的撰写,在整个创新创业项目的运作中付出更多,锻炼更多。调查发现,98.3%的项目负责人能坚持完成整个项目的立项到结项,不会中途退出,仅有80.6%的项目成员能坚持到底。项目负责人选择保研、考研、出国、考公务员等就业去向的比例为78.7%,高于普通成员。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坚持到底”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学生的毅力、责任心、抗压能力等多种就业能力与品质,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与提升。

3.3 不同年级参与者的就业能力提升不同

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从迎新开始便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进入新生视野,从大一时“新兵连”到大二时的“作战部队”,再到大三大四时的“特种兵”,在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中,对参与者心态的把握尤其重要。

大一参与到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专业领域知识的涉猎成为其着重想提升的就业能力。大二时,很多积极备战的学生早已蓄势待发,培养耐心细心、提高专业技能、增强沟通水平、提升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对专业不感兴趣或有其他发展愿景的学生顿时显现,参与到其中的部分同学会选择中途退出,另寻发展方向。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学生专业认同或职业兴趣的炼金石。大三大四时学生参加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更多的原因是参加高级别大赛、成为学生导师、转变就业意向等。

4 结语

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改变为“任务驱动”法,使得学生主观规划、能动参与到团队化的项目管理实践中。在自我修养和个人品行上,点滴积累;在创新意识和专业理论方面,精益求精;在思维逻辑和自主学习方面,突出方法;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及时准确;在团队协作和人际沟通方面,注重实效;在职业生涯和就业策略方面,及早规划,多方着眼综合打造,有效地提高了自己和未来工作的匹配性,在就业能力的提升和就业去向的确定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注释

① 王晓红,杜文洁.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12):28-29.

② 马书明.纺织类本科生的就业意向及工作启示[J].纺织服装教育,2012(12):473-475.

篇3

[关键词]创业教育;PDCA模型;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9-0021-02

大学生创业园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的基础工程,是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最佳平台,因此对省级高校创新创业基地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对江苏省高校2000个自主创业的2012届大学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有效问卷1944份)调研实证为研究基础,以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对各大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发展现状以及各自管理运作模式的对比分析入手,总结出目前江苏省内各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发展现状的主要特点,并找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与解决方案。

1目前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发展现状

1.1宏观政策及社会环境条件状况

(1)硬件条件及制度政策基本具备,但执行理念和思路尚未成型。国家出台的给予大学生创业优惠和照顾的政策实际操作层面工作大多停留在表面。62.35%的调查对象认为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没有落到实处或者实际帮助不大。创新创业服务环境不完善,审批手续烦琐,条件门槛高,办事效率低,缺乏明确的操作指导思路,见效慢,激励低,拖延空置,流于形式。

(2)创新创业理念的相对淡薄,人们对创新创业的收益预期降低,成本预期提高,从而提高了创业激励条件满足的门槛。社会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却未给予相应的认可,甚至认为是不务正业。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创业群体对于创业也未能形成系统清晰科学的理性认识。94.44%的大学生对于有关创新创业不够了解。

1.2高校发展创新创业基地工作现状

(1)课程设置形式化,缺乏系统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育课程的意义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基本游离于“正规教育”之外,大多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业余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被作为附属学科对待,在教学体系中的位置未被足够重视,教材体系在科学性、实用性和系统性上对创业者缺乏普遍的指导意义。

(2)创新创业教育授课教师缺乏创业实践,不能胜任创业教育工作。创新创业授课教师大多是从事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不具备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其教学内容和模式难以脱离以理论传授为主,难以与具体的创业实践活动有效结合。

1.3创新创业大学生主体自身条件

对于创业的认识上存在功利主义的价值倾向,47.22%认为创业就是能立即带来经济效益的事业。33.96%是因为生活和就业的压力无奈选择创业。

大学生具有学习能力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富有创新意识等优势,但88.91%的大学生创业者对创业的未来缺乏信息,其创业热情感性多于理性,缺乏商业经验,无法准确把握经济形势和清晰表达创意的市场价值,对目标市场和竞争对手情况缺乏了解,对创业中的困难认识不足,97.01%的调查对象尚不具备创业需要的各种条件和能力素质,难持之以恒。

2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发展的主要模式及探索同学合伙制团队人员素质水平比较接近,能力互补,能够有效分担个人创业的压力,信任感较好,但以同学之谊替代规范的团队管理制度约束力较弱,难以确保团队的有效运作。

导师+学生合作制优势主要体现在创业所依托的技术成果往往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明显的竞争优势,技术研发可持续跟进以及人力资本配置成本较低等方面。但在高校范围内作为学科带头人的导师科研教学任务繁重,不能保证及时充足的给予支持保障。并且师徒配备比例不合理,导师+学生合作制严重加重了导师的任务负担。

综合同学合伙制可吸纳大学生就业人数最多的特点,并针对大学生个人能力欠缺的问题,引入导师+学生的学科优势,形成以导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导+主体”模式。将学生推到主置上,让其成为创业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和评价者,帮助树立起创业主人翁的责任和意识。导师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辅导帮助其解决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并逐步退出创业团队直到其能独立运作。

3概括总结出改进建议对策

3.1建立严格科学的创业团队选拔体系,配备优良的师资指导队伍,打造创业实践品牌,形成以点带面的效应,逐步形成一种创新创业氛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业计划竞赛提高创新创业的实战能力。通过树立典型学习标杆,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形成带动示范效应开展创业实践。小范围试点,成功经验分享转移应用到其他范围。

3.2建立项目运作监管指导小组,及时有效解决项目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用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来的PDCA循环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过程监管,及时对成功的经验推广加以标准化,并对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和预防,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里。周而复始地进行,实现阶梯式螺旋上升,见图1。

EPS;S+5mm;X+5mm,图1PDCA循环控制模型

该模型以导师和学生主体确立运作项目为基本前提,以是否立项为中心,若确立运作项目,则沿着“主体贯彻执行,实现运作目标;主导实现支持,满足主体需求”的主线发展,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不断重复下去;若未能有效运作,则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经过双方调整改进,最终实现项目有效运作,见图2。

EPS;S+0mm;X+5mm,图2基于主导+主体模式的需求偏好PDCA激励模型

4结论

政策落实过程贯彻不力是影响其效果转化的主要障碍。缺乏明确有效的行动指导体系是造成过程主义的首要原因。创新创业的发展需要在曲折中前进,存精去糟不断地总结修正是必然经历的发展过程。PDCA循环模型结合“主导+主体”制的激励监管体系是目前创新创业现状下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魏圣君,诸昕雯.以创业带动就业――论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作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5):144-146.

[2]周孟然,李良光,杨茂宇,等.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人才能力培养的研究[J].科技资讯,2007(26):251-252.

篇4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创业;专项课程;开发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方兴未艾的教育理论和人才培养模式,它的出现旨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实现良好适应,从而培养和造就大批新时期国家建设所亟需的创新创业人才[1]。

2010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要求各高等学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其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立足于专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断促进其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由此,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迈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职院校同样肩负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高职院校应以《意见》为纲领,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此提高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帮助其实现高质量就业。

一、高职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只有通过教育实践,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才能转化为具体能力。这个转化过程中,有效的课程载体是不可或缺的。依托专门的创业创新课程,学生在了解创新创业理念和创新创业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借助具体的创新技巧和方法,把握好身边有限的创业机会,从而提高就业能力和实际就业质量。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给予创新创业教育以高度的重视,然而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开展实施方面却存在较多的误区,其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把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地归入学校学工部门或招生就业部门的工作范畴,形式上等同于学生毕业前的岗前培训,而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却被排除在外。实际上,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课程安排普遍较为紧张,其在校期间的学习活动一般都是围绕着课程展开的。学生在教室里上课、在实训室里实训实践以及课后完成作业,都是与课程教学紧密相联。在此背景下,抛开课程建设来探讨对于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这是严重脱离目前高职院校教育实际的。另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当前都积极兴办各种各样的“创业园”或“创业一条街”,以期通过提供便利的实体创业场地,由此为学生打造创业的“孵化器”,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其创业能力并能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事实上,创新创业能力不是人生来就有的。学生必须通过后天的勤奋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相应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仅仅提供创业场所还是不够的,高职院校必须依靠具体的课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

现阶段,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未将创新创业课程真正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课程的性质定位、课时安排、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亦未能得到明确。比如说,从2009年起,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江商职院)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虽然要求各专业必须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创新创业课程,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各专业安排的创新创业课程名称五花八门,往往名不符实,而且通常只是在就业指导课中增加一部分内容或者挪移在第二课堂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出一种“空泛化”的特点,效果自然难以保证。

因此,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尽快落实到课程建设中去,而且是专项的创新创业课程。专项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必须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和切入点,形成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并安排具体实施的职能部门进行监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二、高职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与传统课程相比,高职院校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强化了够用知识点和技能点,突出了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旨在使学生获得与创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必须紧密依托现代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方式的同步创新。

2010年5月,浙江商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统一部署,结合学校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实际需要,启动了校级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经过教师申报和学校评审,当年有《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创新创业指导》、《电子创新制作》与《会计分岗模拟》等四门课程立项为校级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项目,并分别给与1万元的课程建设经费支持。浙江商职院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由此拉开序幕。2011年11月,学校将于对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项目进行了组织验收。四门课程经验收合格后被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除了课程建设规划、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课件等常规内容之外,这四门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还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一)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作为课程建设核心目标

《创新思维能力训练》课程通过大量的创新思维故事和经典思维案例,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课程同时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结合自身的经验和自身的专业找出或总结出创新思维的案例,在课堂上和其它同学一起分享,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创业指导》课程从时代的要求出发,总结成功创新与创业实践的感受和从事创业教育的经验,广泛汲取中外有关创新创业理论的精髓,探讨和总结创业活动的一般规律,在具有较为真实的仿真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一方面了解企业创办的基本要求和流程,为以后的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丰富相关专业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的全方位的结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二)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特点,课程建设过程中强化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会计分岗位模拟》课程结合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一方面,贴近中小型企业经济活动,有针对性地讲述企业理财业务、会计账务处理、内部审计业务的新经验、新情况,尽量从浙江中小企业实际出发规划现代企业理财活动、会计业务处理活动的内容及问题,力求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学得懂、学得快;另一方面,按照会计业务证帐表处理、阅读会计报表撰写分析报告、学生自主创业项目财务评价、企业厂房设备更新改造建议、通胀条件下企业存货模式决策、中小企业信用政策制定程序、中小企业股票投资跟踪分析、紧缩环境下企业融资策略研究和书写商业计划书等八项工作任务展开情景教学,让学生在调查、讨论和分析的过程中及时吸收和消化必要的理论知识。

《电子创新制作》课程结合应用工程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在课程内容的安排方面着重了工程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组按“工程感知—理解与贯通—技能培养—综合创新”的渐进过程,将课程内容分入门、提高和创新三个层次,体现出学生能力培养的渐进化。同时,课程负责人组织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开发了9个教学项目配套的硬件电路原理图、PCB布局图、器件清单、软件程序流程图、源程序、制作成品外观图、关键部件外观图以及必要的机械结构图、加工图、装配图文件和实物等,课程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教学效果倍增。 转贴于  (三)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课程教学方法的互动性与实践平台综合性

《创新创业指导》课程积极为学生搭建网上自学、网上交流、网上咨询、网上讨论的实时与交互式教学平台。课程通过网站积累和分享各类教学资源,为师生共同提供最新社会动态与市场资讯,使学校与社会形成零距离接触。经过近3年的教学实践,课程负责人开办了《大学生创业教育》职业博客,方便校内外学生在线访问学习,收集了大量创业案例、形势与政策,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2011年,在学校的得实网络教学平台正式投入使用后,课程教学人员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资源,积极讨论课程建设内容,初步形成15个班级的网络教学平台,将传统的教学资料迁移至到网络上,方便学生课后复习与完成作业;同时,课程教学人员又开发新的网络教学手段,如协会活动分享、第二课堂等栏目,为师生在课后的交流创造了更方便快捷的路径。

《创新思维能力训练》课程建立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网站,在网站上开设教材建设、教学课件、习题思考、创新案例、创新作品、互动空间、在线答疑等栏目,方便学生的学习的预习和复习;同时,课程负责人还建立创新思维QQ群,每学期建立一组QQ群,实名注册(组别、专业和姓名),实现和学生的在线互动交流,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学习疑问。

三、高职院校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不足

专项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与具体实施,确立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和切入点的发展思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创新创业教育“空泛化”和“低效化”的问题。但是,由于高职院校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刚刚起步,所以课程建设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亟待纠正。

(一)课程的教材建设成绩还很欠缺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托,专项创新创业课程的发展离不开支撑性教材的建设。然而,目前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教材建设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市场上已经出版发行的教材还很难与新开设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配套,而且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发行是一个较长的周期,因此,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一般都是以教师自己编写的讲义为主开展教学。比如,浙江商职院目前的四门专项创新创业课程中仅有《创新创业指导》一门课程,其课程负责人组织编写了配套教材并已出版发行,其他三门课程都使用讲义形式的教材辅助教学;其二,各课程教师编写的讲义质量不高,缺乏系统性,知识点比较零乱,照搬照套其他课程内容的现象比较明显,缺乏创新创业课程应有的特色。

(二)课程的建设成果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推广

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成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具体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以及课程的辐射作用是否得到有效发挥。目前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这些成果一方面没有能够及时转化成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驱动力量,比如将课程的实施与学校创业园的工作安排紧密联系,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专项创新创业课程的成果未能主动地向其他课程进行辐射,实现成果的共享,带动其他课程在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渗透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共同发展。

(三)课程组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篇5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育环境;教育氛围

[中图分类号] G64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5?0067?03

2013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达到750万的新高,而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就业岗位需求与实际岗位数量差距拉大,加上结构性矛盾突出及大学生就业预期偏高等因素影响学生的就业形势和和就业压力将变得更加严峻。在这样新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性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创新创业能力、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是否能够承担起振兴民族大业的重要课题。全面开展切实有效地创新创业教育,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使更多的大学生把自主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优先选择,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积极应对未来世界的严峻调整,越来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现状

1.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水平不高

我国创业教育理论研究起步较晚,虽然一些研究对创新创业教育关键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总结和反映了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主要理论问题,并为创业教育学的诞生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创业教育还处于萌芽阶段,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不够。从理论上看,对于创业教育的价值意义、基本概念、具体内容、特质及功能、创业者的界定与分类、创业者的素质结构、创业教育模式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在实践上,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活动仍处于较低水平和初级阶段。由于认识上没有共识,创新创业实践没有正式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因而出现两种教育模式之间关系不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知识互补但机制不互动,也就是个性培养和共性培养计划各行其是,互不相容,经常有冲突。课余教育与课内教育都给学生压担子,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只好服从课内主渠道计划的安排。所以,学生个性培养常常受到制约,有的甚至夭折。例如,有的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兴趣高,花费时间多,实践能力很强,并为周围同学所公认,但是很有可能影响主修课业的成绩。这就带来了很多问题,或者引起课业老师的不满,或者在许多规章和要求面前不合格,等等[1,2]。

2.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环境欠佳

我国社会氛围上,缺乏有利于引导学生创业的社会舆论和政策、资金支持,更谈不上鼓励更多人走入创业行列的社会主体价值观念的形成。另外,全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有认识误区和偏见,认为创业就要从事高新技术、学习专业要对口等,以为大学生如果开饭馆、卖猪肉、修鞋,或是办一所幼儿园就算不上创业,甚至并对此嗤之以鼻。实际上,中国的服务业每年容纳几百万大学生就业或创业并不困难。

3.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创新创业阻力较多

有关统计表明:我国大学生毕业当年的创业率不到1%,初次创业成功率仅为2.4%,和很多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这个数字是非常低的。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诸多压力:一是学生缺乏创业资金。这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最主要困难之一;二是家长不愿意。有些家庭具有支持小孩创业的强劲实力,但不愿小孩加人到创业队伍去,这是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三是老师不会教。许多大学教师自身也没有创业的经历,也没有接受正规的创新创业培训,当他们真正面对人生挑战时。实际上会发现自我生存的能力也很差:四是社会不鼓励,政策不优惠,环境总体上也不友好。国家在大学生创业上有号召,但实际上的政策和举措并不十分利于学生创业。此外,社会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支持程度,总体处于一个较低的木平[3]。

总之,由于缺乏正规系统创新创业教育、缺少体制机制、政策资金、社会环境等的支持与保障,整体创新创业环境欠佳,加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前由于大学生自身创新创业的意识和激情不高、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有限。

二、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氛围的措施

1. 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各部门应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制度保障、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宽松环境。教育部已成立了高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重点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各省、市高等学校就业主管部门也应成立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建立专家组成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教师专家库”,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考核评估体系,加强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与咨询服务、巡视督导及考核评估工作;各高校应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成立了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负责创新创业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

篇6

关键词:三化;主题班会;创新创业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党的十报告提出的重要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1],因此,将创新创业纳入到高校教育体系,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如何培养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成为当今学生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但当前各高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并不显著,这与高校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培养模式单一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关系。为进一步推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充分挖掘在德育教育中发挥作用的主要载体。主题班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将创新创业培养思想融入到规范化、系列化、创新化主题班会中,有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1高校创新创业现状

1.1教学和课程体系不完善

虽然多数高校均配置了创新创业课程,但教育效果并不显著。一方面,其主要形式为选修课和辅助课,学生的重视程度不佳。另一方面,辅助学科开展的不到位,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扎实的心理学、管理学、社会科学、营销学、职业生涯规划、软件等与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的理论基础,且各相关专业课教师之间沟通较少,使创新创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度较大[2]。

1.2缺乏创造力的培养

创造力是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条件。各高校应该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有效的激发出来,从根本上解决创新创业成功率低的问题[3]。但大部分高校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较少,且创造力的培养体系尚不健全;同时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开创性人格的培养也不够系统和全面。使学生开拓、创新意识淡薄,不能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挖掘出来。

1.3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来,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师均由经济学和管理学老师承担,而这些教师没有经过创新创业系统的培训,对于创新创业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入和系统。致使在授课过程中针对性不强,不能有效的激发出学生创新创业的潜能[2]。另外,对于一些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教师对其的指导能力有限,不能较好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观。

1.4培养模式单一

大部分高校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模式主要以集体讲座和“挑战杯”科技活动为主,缺少以不同学生个性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培养模式。“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具有一定的成效[4],参赛学生也在逐年增加[5]。但多数高校对其以赛事的态度应对,而没有将其转化为学生持久的创新创业发展的培养模式。使参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出现阶段性的限制[6]。因此,构建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2创建“三化”主题班会创新创业体系

主题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辅导员或班主任的指导下完成的对某一主题深度理解的集体活动[7]。主题班会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可有利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理论指导,将主题班会在内容上系列化、过程中规范化、形式上创新化,可有效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2.1主题班会系列化

主题班会系列化是指以整体创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在教育内容上进行整合,总结创业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及能力,使之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内容体系。如:诚信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团队意识教育、人际交往教育、挫折教育、职场教育、自省教育;力求通过一系列内容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策划能力、战略能力、机会把握能力、运营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冒险能力、抗压能力和总结能力等(如表1所示)。

2.2主题班会规范化

主题班会规范化是指在主题班会的教育过程上进行规范,辅导员或班主任在经过系统的创新创业培训后对每个主题班会的主题、课时、目的和意义、准备工作、主要环节的设计予以明确。将主题班会纳入教学安排中,制定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方式,设计系统的评价体系。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创造思维的培养贯穿于主题班会的全过程,形成一个鼓励、支持、保护创造的氛围。

2.3主题班会创新化

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目标,将不同内容的主题班会设计不同的形式。班会模式可打破传统的以讲座及授课为主的模式,而以讨论会、拓展训练、心理剧、情景模拟、模拟面试成果汇报等形式召开主题班会。模式多样的主题班会不仅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和氛围中思维得到较好的发散和激发。主题班会形式创新化为学生提供了系统的、浓缩的、有逻辑关联的高质量主题班会,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三化”主题班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

3.1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每个学生均具备创业能力,只是创业能力的领域和层次不同。创业能力由分析、总结能力,机会识别、开拓、冒险、首创、及组织能力,关系和战略能力等诸多分解因素组成。规范化、系列化、创新化主题班会的开展可较好的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分解因素,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机会的把握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使学生具备创业的综合素质。加之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在创业课的理论指导下,即可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全方面有效改善创业成功率低的问题。

3.2加强与第一课堂的衔接作用

创业理论课程有助于学生掌握企业的筹划、创建、组织、管理、运行等理论知识。但仅仅依靠理论知识进行创业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应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实践体系的构建,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而衔接理论与实践的载体即为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主题班会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其模式高于课程的灵活度,使学生在无意识、无目的、轻松氛围中锻炼了思维的活跃度,弥补了理论课的不足,并对学生将理论有效的应用于实际创业中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3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利于学生成长的“磁场”环境,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彰显教育的魅力。“三化”主题班会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的人际关系、集体舆论、校园群体观点、理想信念等均具有良好的渗透作用,将创新创业文化植入到主题班会中并在不同的情景中表达,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对于整个校园的创业氛围具积极的影响和渲染作用。

4小结

我国正处于创新创业经济转型阶段,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来形成创新、开拓的力量。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不仅仅是高校创新创业教师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作为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辅导员也应该抓住德育教育中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对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渲染和熏陶,将创新创业培养贯穿于学生工作的全过程,让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成为新常态下中国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作者:董玉晶 黄海涛 王 坤 王慧玉 陈 颂 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利.树立科学的人才观[J].奋斗,2015,4:37-38

[2]谈丹.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价值观引导研究[J].高等教育,2015,4:88-89

[3]刘畅.创造力投资理论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5,3:68-72

[4]张延娇.基于广东医学院“挑战杯”活动分析在校大学生的科研现状[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4):660-661

[5]王佃冰.关于建立高校挑战杯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J].大学教育,2013,23:159-160

篇7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专业教育

一、项目计划的执行情况

基于党和国家对创业的高度重视,该项目自2017年10月获准立项以来,团队成员围绕“高校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模式探索”,走访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7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同时也深入了解了国家民委直属的中南民族大学。此8所部委属高校有着较完备的专业教育体系,在校大学生涵盖我国各民族学子却综合素质较高,该项目通过综合了解分析这些在汉部委属高校的创业教育情况,以期以点带面、通过代表性案例进而研究探索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模式。

(一)实地走访武汉地区8所部委属高校,深入了解创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为研究探索我国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模式,项目组考虑到武汉市作为国家科教强市,部委属高校8所,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专业教育体系,在校大学生涵盖各民族且综合素质较高,因此以武汉部委属高校为例,研究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具有典型性。项目组成员实地走访考察了此8所院校,深入了解了8所院校创业教育的基本情况,重点对其组织机构、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实践训练、师资保障等内容进行了解和分析。

(二)对掌握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凝练观点撰写研究成果

项目组成员结合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对武汉8所部委属高校的实地走访,尤其对成员的工作单位——中南民族大学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撰写和发表了学术论文《新常态背景下民族高校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当前,民族高校创业教育虽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其研究的成果较少,项目组成员希望借此项目,对我国民族高校的创业教育进行研究,对取得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予以梳理。同时项目组成员通过撰写调研报告《高校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模式探索——以武汉部委属高校为例》,系统总结了此8所院校在创业教育有关经验,特别是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有益做法、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探索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模式,提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创新性发展、可持续性的建议。

二、主要成效及经验

(一)通过实地走访了解武汉8所部委属高校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有益做法

项目组实地调查走访了在汉的8所部委属高校,了解这些高校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有益做法。其中,武汉大学在全国率先提出“创新、创造、创业”的“三创”教育理念,积极整合内部资源,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联动对接,促进师资、课程、项目、平台、政策、资金等要素的融合,以办好“创业学院”为突破口,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华中科技大学着力建设大学生创新思想启蒙、创业能力训练、项目孵化保障三个平台,系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积极成效。武汉理工大学开设全国首个创业管理专业,并通过小班化创业教育来培养创业专门人才;同时该校还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华中师范大学在本科阶段设计建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适应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抓住“互联网+”经济社会发展契机,建设“互联网+”创业教育和实践载体,实现网络技术和创业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华中农业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相结合、与第二课堂活动相融合,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了以“氛围营造为主线,能力培养为关键,扶持孵化为重点”的创业教育工作体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建立涵盖开放实验室—特色创业园—企业孵化器—企业加速器的四级链接物理空间支撑平台;建立以社会资金为主体的多元创新创业资金扶持体系;从而打造以“兴趣+专业+创新+创业+就业”为运行模式和行业特色鲜明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作为国内最早成立创业就业教研室的学校之一,于2011年成立创业学院,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并面向在汉7所部属高校和南湖片区10所高校开设了创业管理双学位班。中南民族大学推进“各民族学子携手创新创业行动”,构建“三级四阶段精准帮扶”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校、学院、专业”三级联动,“育种、育苗、育树、育果”滚动培育,“边疆少数民族学子创新创业精准帮扶工程”落地生根。

(二)在走访调研基础上总结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基本经验

结合实际走访体会和获得有关资料,项目组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基本经验有几点思考:第一,不同的融合模式将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创业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注重知识面的宽度,过分突出学生的某一个专业领域的教育将导致创业教育偏离初衷。并且往往创业实验课程被师生轻视,变成了课堂教育的附属品。因此,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应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互动的发展模式。在线下,通过探索专业技能特点和能力特征,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创业课程;在线上,利用网络优势进行创业意识普及和技能培训。第二,“创业教育是在创造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的教育”[2]。因此,创业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以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为契机,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思想素养,实现理论知识、精神品质、实践能力协调发展,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创业教育过程中,重要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品质,告诉大学生无论是创办企业还是立足本职岗位都需要这样的精神和品质。其次,让大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观念,学会利用碎片时间和整块时间进行学习,并努力促进学习的知识向能力提升的转化。虽然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各不相同,但他们的目的和价值追求具有一致性,即都是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的,进而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服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发展体现在教育的过程中也体现在教育的结果中,需要大学生、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其中,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越强、教育工作者育人责任心越强,就越是有利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第三,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与创业教育的实践训练要互相配合,提升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一方面教师通过实践教学,对大学生的创业活动给予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创业教育的实践训练,增强动手能力、训练实践本领,在训练与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更真切地知晓自己还有哪些不足和存在哪些问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更何况创业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一项实践活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高校要以创业教育为抓手,革新人才培养方案,将实践教育与训练环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大学生在创业实践和创业训练中去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在创业实践和创业训练中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检验自己所学知识,在实践和训练中接受锻炼和增长才干,从而更加有利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三、存在的问题

实际走访过程中,项目组发现包括武汉市部委属高校在内,受“我国现行大学本科教育的主要弊端是专业分割过细”[3]的影响,高校课程结构体系仍然存在学科交叉不够的问题。目前的情况是,部分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够,存在“两张皮”。课堂上,专业课教师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较少讲授如何立足专业进行创业,而讲授创业课程的教师往往又非专业教师,创业教育缺乏、创业实践不够使得大学毕业生创业之路荆棘满途。另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欠缺。大多数高校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不强,普遍缺乏受过系统的专业的创业教育的教师,一些不懂创业教育的老师讲授创业课程,其教学质量必然受到影响。此外,“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探索过程中,在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创业类精英人才的培养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尤其是在高校创新创造型人才的工作体系建设方面,缺乏全局性和整体性的规划”[4]。

四、改进措施

(一)明确指导思想强化顶层设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契机,作为促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大力倡导和推进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专业知识基础,实践应用能力,为学生更高质量地就业创业夯实基础。

(二)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多样化教学体系

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教学体系。加强相关专业课程建设,积极推进各高校基于“专业+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实践环节,通过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和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基本技能。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美国一些高校的创业教学体系,将创业知识融入创业过程中,使学生可以获得创业实战技能[5]。

(三)建设高素质多元化专兼职教师队伍

篇8

大学生 创新意识 创业素养 对策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出了要求,在高校对大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创业素质培养和提升显得尤为必要。创业素养是创业者成功创业的关键因素。然而,相对滞后的创业教育发展水平,使得大学生们无法全面、深入地接受创新创业素养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导致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淡薄,创业能力缺乏。因此要在创业教育力度、探索大学生创业素养培养体系建设、克服影响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制约因素等方面,加以研究、探索,以便于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观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一、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构成内容

2010年,我校开始实行“河北金融学院大学生创新养成计划”和“河北金融学院大学生创业养成计划”,通过开展系统的第二课堂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素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在总结两个“养成计划”实施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实证、案例、定量研究,借鉴员工素质模型(胜任特征模型)构建的理论与方法,总结出构成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五方面内容,即浓厚的创业兴趣、完善的创业沟通能力、坚强的创业毅力、优秀的学习能力和丰富的创业知识。

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对我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2010年,我校被遴选为首批“河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2011年4月,《人民日报》刊登了题为“ 河北金融学院:创新创业基地 打通就业窗口”的文章,为进一步推进我校创业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总结了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体系以及关键特征,有助于完善我院开展创业教育的策略,有助于大学生明确创业素质提升的努力方向。同时,对于探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深化我校提出的构建“课内与课外多方协作,分层次思想引导与活动实践齐头并进,模拟演练与市场进入相得益彰”的创业教育工作体系,深化素质拓展教育资源凝聚,形成合力,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全程化、系统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我校开展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与提升的对策

(一)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应注重提升大学生专业学习和创业素质的培养,建立相应的教育机制。重点包括:

1.建立创业教育校、系、班三级组织,扩大创业教育的宣传渠道,积极营造以创业促进就业的良好氛围。

2.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教师专家库”,选择富有创业经验和创业能力的教师承担创业教育课程、创业团队指导教师和创业导师,选聘企业家和创业成功的校友担任创业实践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业信息、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从而引导他们了解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

3.积极引入实践课程,充分利用创业之星软件和ERP沙盘模拟课程,开展经营模拟、案例研究、实际公司创办等方法进行创业教学;开展系列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讲座,邀请创业成功人士现身说法,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河北省青年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

(二)推进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改革

首先,要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带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中,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其次,要积极的编撰创新创业教材,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编撰模式,更加注重案例分析,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力求体现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习、深化理论知识,帮助他们学会观察与思考、逐步的进行自我探索与实践。

第四,完善创业培训机制,聘请成功企业家担任创业培训导师,将课堂由学校引入企业,通过企业家的言传身教和对企业运营过程的亲身参与,不断丰富学生的视野,开拓他们创业的思路,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三)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

全面实施“河北金融学院大学生创新养成计划”和“河北金融学院大学生创业养成计划”,坚持普及性和重点性相结合、分年级、分层次的活动原则,在第二课堂全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技能的培育工作。积极扶持创新创业型学生社团,加强对创新创业型学生社团的引导和专业性指导,让学生在兴趣特长与专业之间找到恰当的切合点,从而利用社团的辐射性,推动校园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营造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

(四)以大学生创业基地为实践平台,构建立体化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创业基地是大学生将创业激情转化为创业实践的重要平台。目前,我校校内建有大学生创业实训实践基地12个,校外创业实习基地86个。这些实习实训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实践平台,同时成为大学生实践自己创业项目的孵化平台。通过学生建立实体化的创业公司或创业团队,不仅使参与的学生充分展示了自身的管理、营销、财会等综合素质,提升了创业素养,也进一步营造了浓郁的创业氛围,从而带动了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创业。通过这些学生创业团队的积极实践,也为将我校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成为兼容、开放、极具活力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完善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功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全过程渗透、在受众群体中的全范围覆盖。

(五)改进管理,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学校要根据创新创业的需要,强化管理创新,对于有创新创业热情的学生,要设计出富于激励性的制度予以鼓励,如对于在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可以抵扣相应的学分,对于创业中取得实际效果的学生,学校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等,以此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黄永媛.探析高校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J].群文天地,2012,(16).

[2]秦功礼,刘珍.浅谈大学生创业素养的构成与培养[J].河南教育(中旬),2012,(9).

[3]张衍群.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探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8).

篇9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课程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载体,也是教育理念的体现和实现载体。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体系是一个核心问题,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已经成为共识。企业管理课程是管理类基础课程,企业管理是创新创业者必备的知识与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更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落在实处。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的核心内涵“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引导高等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抓住形式,准确定位,明确任务,担负起培养“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国家战略所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责任,贯彻和落实深化国家教育改革的要求,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

二、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1.企业管理课程特点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性

企业管理课程作为试点学校的文理基础必修课,是对实际企业管理活动中的规律加以总结概括的理论,并将规律性的理论指导实践,因此,课程本身具有很强应用性与实践性。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管理知识、管理技能和管理素养,熟悉企业管理的职能划分,能在今后的企业实践中运用所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创业需要了解和熟悉企业设立和运作的程序和基本规律,需要对企业运行过程中的战略管理、市场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设备管理等有全面的认识,因此,企业管理课程既是专业教育的基础课程,也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融互生关系,探索二者如何有效紧密结合也成为必然之举。

2.企业管理教学改革的现实性

企业管理课程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决定了传统课堂的单一讲授、封闭学习不仅不能实现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不能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对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的研究始终没有离开时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今天,高校要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企业管理课程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与教学目标,应抓住契机探索改革。

3.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便利性

试点高校建设了众创平台。学校投入建设6000平米众创空间,与天使汇、苏州创客邦、猪八戒网等多家企业合作,获得省部级众创空间授牌2个,另有1300平米的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搭建师生双创平台,为课程改革需要的实践环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平台和舞台。

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总体思路

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要真正做课堂的变革,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和重塑工作不容忽视。深深接受和领会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教师观念的转变需要通过培训、参与实践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实现。其次,将创新创业教育嵌入到课程、渗透到课堂。重构和设计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创新创业内容的整合与结合与嵌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确立学生的课堂主导地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通过考核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和过程化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兴趣和激励动手实践热情,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渗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批判思维。

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企业管理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1.基于创新创业职业素养的教学内容设计

笔者所在学校的企业管理课程均是32学时。改革后,将《企业管理》的课程内容分为五个大的模块,每个模块安排相应的过程性考核内容。第一个模块是对企业的初步认识和对初创企业程序的认识,这一部分是创新创业基本知识培养环节,主要通过成功和失败的企业案例进行分析,从经典企业的案例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第二部分是对管理的基本认知和管理理念的理解,是创新创业管理理念认知培养的环节,采用教师给出思想理论的线索,设置比较分析的题目,由学生分组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小组汇报成果,采用管理游戏的方式增强学生对管理理念的体会和领悟。第三部分是企业管理的各项职能分工模块,这部分教学设计是创新创业职业管理技能和创新精神的综合培养环节,这一块的内容分别采用模拟演练、实战演练和辩论等方法。第四部分是对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的认识,这是创新创业职业操守和职业品行以及社会责任的培养环节,通过实际问题的辩论分析。第五部分是企业危机管理部分,这是创新创业综合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环节,采用实践模拟的方式教学。

2.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设计

增强实践动手环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素养。

(1)微课翻转课堂

大而全的《企业管理》课程内容在有限的课时内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地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些内容详细展开。在进行教学改革尝试地过程中,笔者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选取了“胜任素质”和“无领导小组讨论”两个代表性问题录制了微课,课前布置给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学生将微课学习的内容中教师设计布置的问题用演讲的形式展示对问题的理解,其他同学则作为观众和评委给予提问和评价,教师再结合学生评价给出评语进行点拨和指导,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落实课堂教学实效。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拟采用每个章节选取一个代表性问题进行微课设计。同时,学校十分重视课程信息化建设,每年举办面向全校师生的微课教学大赛,通过课程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微课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既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也是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可谓一举两得。

(2)模拟演练

增加模拟演练,通过设置接近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根据不同情境,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思考和解决问题,带着问题学习理论知识。对模拟问题的结果不设置标准答案,而是以解决方案的可行性与可操作程度作为评价的标准。从而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和首创精神。而这些是创新创业精神的核心和基础。

(3)项目小组讨论与辩论法

通过划分小组组成团队,每一个小组设置自己的团队名称和团队口号,团队分工协作完成相应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因为任何成功的创业都不是单枪匹马的结果。每一个学生在课程过程中的多次小组合作都会遇到任务的分配与协调,与其他小组的竞争,小组间成员的关系处理等一系列问题,在不断地沟通、互助、矛盾处理中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体验和积累合作的技能。

(4)实践演练法

对接本校众创空间和创新创业实训基地,让学生为创业项目做咨询服务,通过为这些创业项目进行市场调研,撰写商业计划书等实际工作,置身实践环境操作。学生在具体的创新创业企业的项目中发现问题、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提高知识运用和转化的能力,提升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学习热情。

(5)游戏法

在游戏中学习和领会管理的真谛,这也是管理学课程教学多年的经验总结。在企业管理课程中选择一部分管理游戏教学在实际授课中也是广受学生欢迎。

(6)课内竞赛法

将学生在实践演练中的创业计划书结果设计成课内的技能竞赛,这样,内容来源于实际,结果又可以应用于实际。用类似于路演的方式,由学生在展示自己的成果,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创新精神也在无形中得到培养,发挥其“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作用。

3.基于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考核方式设计

考核评价方式随着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改变,依照前面对这两部分的设计,改革后的考核方式不再重点考核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是侧重于对各种教学方法实施过程的考核。笔者在授课中尝试采用了课堂表现评价、实践操作评价和课程论文评价三个部分。

(1)课堂表现评价

根据学生的上课出勤、发言频率、回答问题效果、课堂参与度给予综合评价。在首次课程中即告知学生采用这部分评价的目的,因为这些方面的考核也是学生今后职业发展道路都会面对的实际问题。

(2)实践能力考核

实践操作部分,引入企业的绩效考核理念,主要采用教师考核与小组考核结合的办法。首先教师根据各团队完成任务的情况对班级所有团队给出评分等级,等级一共分为四类,即A、B、C三个等级。团队组长根据小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每个成员的表现给出排序。最终根据每类团队的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所占比例,计算出每个人所对应的等级。

(3)课程论文考核

期末采用课程论文,由学生自由选题,教师对选题的范围和可操性加以指导,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4.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设计

要巩固和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果,制定和完善课程标准是下一步的主要工作。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此项工作正在进行中,《企业管理》的课程标准也在紧锣密鼓制定中,新的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标准,将指导组织教学、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参照和指导,是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工作的规范,是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载体和媒介、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冰,白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概念之辨[J].高教探索,2014(3):49-50

[2]蒋建军,王伟忠.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双螺旋模式及融合路径[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7(3):1-5

[3]杨敏.“创导式”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9):52-56

篇10

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现状

就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实际情况来看,并不是十分的理想。系统性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现状特点体现出这么几点。

1.发展水平较低

与发达国家相对比,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即便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探索,总结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一些理论性问题,并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仍旧处于发展初步阶段,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战经验,均存在着较多的不足。单从理论上方面来看,创新创业教育价值、概念、内容、特点与内容等各方面均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而实践方面,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创业活动仍旧处于初级水平。在教育认识上尚未形成统一共识,并未将创新创业纳入到系统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导致传统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难以保持均衡,增加了教育负担,并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2.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

从大的范围来说,社会舆论、政策、资金等各方面并没有对学生创业进行有效的引导,因而也就不会鼓励更多的人进行自主创业,在社会中尚未形成自主创业价值理念。比较严重的一点是,就学生选择创业的认识,社会大众普遍存在一定的误区与偏见,认为学生创业就得选择高大上类的行业,如选择开饭馆、开实体店铺等根本算不上创业。事实上,就我国庞大的服务体系来说,每年容纳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就业或创业并非难事。

3.创业意识淡薄

据不完全统计,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不足当年毕业生的1%,而初次创业成功的学生不足3%,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事实上,大学生毕业选择创业会面临较多的阻扰,如缺乏创业资金、家长不支持、缺乏有效的创业教育等。受到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均会选择合适的岗位就业,很少有学生会选择自主创业。创业意识对大学生创业来说至关重要,创业意识淡薄,将难以在实际中采取行动,也就影响到创业的实施。

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的措施

通过上述简单分析,了解到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的现状,也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中的种种不足。基于此,就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1.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

就创业教育,各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在政策上给以倾斜,在制度上给以保障,在资金上给以支持,从而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轻松环境。为适应这种教育需要,教育部已经成立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研究、指导、服务和咨询高校创业教育,联合各高校就业管理部门成立的创新创业教育委员会为更好地指导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使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2.规范创新创业教育

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教学活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应面向全体学生,并将此项教育内容归纳到人才培养计划中。在现有的专业课程教育的基础上,改革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树立学生创业意识,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施,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在此期间,高校就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同时展开创新创业教育与文化教育。在此期间,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采取有效方式指引不同专业教师展开创新创业教育。为促使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接轨,可聘请社会各界的企业家、专家学者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扩充学校的师资队伍。当然在此期间还应加强理论研究与经验交流。

3.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环境

在学生学习生活中,校园文化与学生联系最贴切,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促进性作用。基于此,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就应善于使用学校社团。通过社团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对学生就业进行有效引导,以此来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环境。同时,借助科技竞赛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意识。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中,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环境,就能够有效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对创新创业产生浓厚兴趣,继而积极参与创新创业。

以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创意设计分院为例

学院提出以创新创业为核心,培养卓越学生创新创业,并提供良好的场所及设备。各个专业(广告、环艺、数媒、会展)都成立工作室,条件成熟的直接注册公司。在专业教师以及校外企业的合作支持下,让学生在课间或课后能直接接触实际项目,通过传帮带等工作,使工作室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资源辐射的中心、师生对话的平台、教育科研的基地。学生也通过一年多的工作室项目实践,为毕业后的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达到通过学院工作室平台帮助孵化学生创新创业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