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自然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3: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自然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护自然的意义

篇1

1、欲揽春*入自家,无可奈何成落花。

2、我是一只小小小鸟,总是飞呀飞不高。

3、清除污染靓城市,从我做起强素质。

4、一叶知秋,一屑知城人人重小节,市容必整洁。

5、万众成一心,脏乱不近身。

6、排放废水少一刻,小鱼欢乐多一刻。

7、手拉手,创造美好环境;心连心,创建生态校园。

8、人人参与环保,共建绿色学校。

9、人人爱环保,校园更美好。

10、人面天天洗,市容日日新。

11、树木拥有绿色,地球才有脉搏。

12、除了相片,什么都不要带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

13、地球是我家,绿化靠大家。()

14、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

15、来时给你一阵芳香,走时还我一身洁净。

16、小草有生命,足下多留“青”。

17、小草对您微微笑,请您把路绕一绕。

篇2

80年代以来,我市建立了一批颇具特色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自然保护区。1997成立了*县**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9459公顷,其中核心区2324公顷。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有效地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为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开展科研、教学和发展生态旅游等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我市自然保护区面积还比较少,已建和在筹建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9.02万公顷,仅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83%,自然保护区建设亟待加强。

近两年,各县(市、区)陆续新建了一批自然保护区,并有一批要求申报列为市级自然保护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林业部《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市林业局会同市环保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4529-93)《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的要求,组织专家对申报列为市级的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评审。我们认为宜春市玉京山自然保护区有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珍稀物种资源,在市内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经济价值和旅游、娱乐、观赏价值。为此,建议建立宜春市玉京山市级自然保护区。并就有关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一、自然保护区的名称和规模范围

宜春市玉京山市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宜春市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洪江乡、明月山采育林场境内,总面积2049公顷,其中核心区615公顷,实验区1434公顷。

二、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自然保护区列入市级自然保护区后,保护区的隶属关系和资产所有权维持不变,实行“市级地方管理”。

自然保护区的主管部门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林业部《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做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篇3

【关键词】自然垄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规制;公共产品

一、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消费者权益的立法保护

(一)结合西方经验,建立适合中国的立法体系

要保护消费者权益,就应当充分借鉴西方先进法制国家的立法思想,建立一般立法加行业特别立法,辅之以司法解释这样一个体系齐全,科学完善的自然垄断立法体系。仅通过《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其中的少数几条规定对于自然垄断行业的立法是远远不够的。由于这些法律本身并不完全针对自然垄断行业,因而其对于自然垄断行业的立法往往也只是提纲挈领式的,这就要求在强化此类一般立法的同时辅之以其他特殊的行业立法,行业立法是针对该行业的特殊性的立法,用以解决非一般性的自然垄断侵权问题,对不同行业提出具体的要求,做出具体的规定。此外,由于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法律的制定过程严格,可能无法及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法院在判决后也不能直接将判决结果作为案例,作为参考,《司法解释》就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司法解释》一般来源于最高院和各地高院对某一具体案件的判决结果而最终形成的统一的判决模式,贴近实践,协调了法律的的滞后性问题。

(二)更新滞后立法

对于已不再适应目前发展的法律法规应予以更新,代之以新的适应时展的立法。从我国目前的反垄断立法状况不难看出,自然垄断立法存在极其滞后的情况,《消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禁止公用企业限制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均颁布于1993年,《铁路法》(1991)《电力法》(1995)等都颁布于上世纪90年代。而我国的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分拆改组等等也都始于那个年代,可以说,这十余年来,自然垄断行业发生的变化是最为深刻的,而我们的法律却在这段时间出现了空白。这足以看出,我国的法律在这个方面严重滞后了。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弥补这些法律空白,积极推进新的适应自然垄断行业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法律才能在其调整的相关领域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三)细化现有立法

为增强立法的可操作性,应加强并细化现有立法。目前我国自然垄断方面立法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过于空泛,流于形式,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价格法》是关系到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一环,我国《价格法》第18条规定,对重要的公用事业价格,在必要时可以实行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必要时”的概念不够清晰直接带来了操作困难,另外,由于没有相关细则,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的往往缺乏依据,这个依据最终就变成了企业和政府之间的讨价还价结果。现阶段,简单的民事责任已经无法适应对自然垄断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要求,适当引入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尤为必要。

二、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消费者权益的行政保护

(一)严格限制自然垄断产品及服务的价格

由于自然垄断经营者的在市场上的支配地位决定了自然垄断行业在市场上享有充分的定价自,消费者权益在此之中被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价格法》可以从宏观上可以通过调整价格因素达到调整社会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也可以在微观方面调整具体的价格行为;同时,《价格法》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规范价格行为并且以正面规范为主,而竞争法是从反面规范价格行为,即制止各种以价格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和垄断的行为。这就要求政府的价格监管部门要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力,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政府对自然垄断行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限制主要有两种形式,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在定价程序中值得关注的是价格听证制度。价格听证制度虽然出现在《消法》中,但我国目前的执行情况却并不乐观。一般来说,凡是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产品价格,都应当进行听证,但实践中却做不到这一点。我国现行的听证制度是由政府主导,自然垄断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进行辩论,实际上政府却明显地偏向经营者一边。此外,参加听证的消费者不具有代表性,有的“消费者”甚至就是内定的,听证会变成了走过场。

针对目前我国听证会制度的不足,学界已有许多很好的建议,例如陈志和叶明根据美国和德国听证会的经验提出,“我国应当充分借鉴成功经验在操作的透明度和程序的公正性方面提高”。还有学者指出,应“通过对制定或调解价格的必要性进行更为充分的论证,提高价格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性;通过披露一些行业的专业信息,使听证会各方的信息趋于对称,给予各方平等的发言机会,提高价格听证的平等性”。

(二)严格把好自然垄断产品服务的质量关

自然垄断行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自然垄断行业内无竞争,外缺监管,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自然垄断行业效率低下,技术落后。由此而造成的结果就是产品质量差,服务水平低。质监部门市场监管主体,应当承担起公共产品的质量监督责任,而不是将质量监督的责任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同时,政府也应当出台相关的质量监管文件,对经营企业需要承担的普遍义务做出约定,明确产品质量标准、计量标准和服务规范。

(三)促进自然垄断行业的配套改革,积极引入市场竞争

伯格和奇尔赫特(Berg,Tschirhart)描述了不同情况下对自然垄断的治理对策,“竞争者进入有障碍时,需要政府对自然垄断企业进行治理;进入无障碍时,可根据企业是否具有可维持力来相应处理,企业可维持时,不需要政府治理,但为了防止自然垄断企业制定垄断价格,可采取用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来约束。”

虽然上文中谈到了如何更有力地监管自然垄断行业,但是实际上保护消费者的最好方法在与政府打破自然垄断经营的局面,将自然垄断市场逐渐培养成一个开放的市场,引入竞争,促进自然垄断行业的配套改革。开放的市场,活跃的竞争,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最好方式,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各项权益才能得到充分保护。应该对各个行业依职能和环节不同进行垂直分割,细化垄断业务,在此基础上依业务不同予以剥离。区分自然垄断业务与非自然垄断业务而分别形成不存在隶属关系的发生实体。

三、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消费者权益的司法保护

司法救济作为维护权益的最后一道屏障,在自然垄断行业经营者滥用支配地位的规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在实体法上如何就保护消费者做出规定,只要欠缺能有效解决消费者纠纷的机构以及诉讼制度,那么这些规定就不具任何意义”。对自然垄断行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纠纷解决途径有多种,但理论上只有诉讼途径才是最权威、最有力度的方式。

(一)完善消费者诉讼制度

目前我国的消费者诉讼制度尚不完全,其中的很多弊病不利于消费者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其一,消费者协会应被赋予代表消费者参加诉讼的权利。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是帮助消费者实现维权的重要组织,其半官方半民间的性质无疑是政府和消费者之间最好的沟通纽带。

其二,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公益诉讼起源于罗马法,人们称之为罚金诉讼或民众诉讼,是相对于私益诉讼而言的。古罗马公益诉讼的产生与当时维护公共利益力量的不足相联系。由于罗马当时的政权机构远没有近现代这样健全和周密,仅依靠官吏的力量来维护公共利益是不够的,故授权市民代表社会集体直接,以补救其不足。垄断行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面向广大的消费者群体,运营过程中,一旦侵权,侵犯的往往是不特定多数人的权利。这就决定了在一个案件中,原告是一个群体。如果消费者能够联合成一个集团,聘请专业人士统一诉讼,维权的成本将大大降低,效率可大大提高,同时也可以最大程度地令垄断行业经营者承担应负的责任。

(二)维护司法公正

诉讼已经是消费者权利的最后一种救济方式,司法机关承担着的是最为重要的职责,这就要求司法机关要公正执法。由于我国并非以三权分立的政治理念构建的国家,司法机关相对于行政机关并不独立,因而垄断行业强烈的行政色彩无疑是司法机关公正执法的最大障碍。实践对我国的司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司法机关的执法水平和职业道德势在必行。

四、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消费者权益的其他措施

一是建立行业性自律组织——行业工会。行业工会不仅仅是自然垄断行业利益的维护者,更是消费者利益的维护者。工会积极参与企业生产经营重大决策,合理制定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在生产经营、营销策略重大投资方面,严格把关,坚决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二是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我国消费者维权意识整体上已经有所提高,但在实践中,大多数消费者在权益被侵犯后还是选择了沉默,消费者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人有待加强。消费者还应该不断学习消费知识,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是社会保护。在重视经济管制的同时,更应加强对自然垄断行业的社会管制。要求这些行业实行信息披露制度,在不损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强制其定期公布财务状况、发展规划等,并将该类信息储备于指定地点以供公众查询。

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不仅仅关系到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问题,也关系到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的改革和和谐社会的建立,是我国未来改革的重点,亦是难点。虽然本文只是对自然垄断行业消费者保护进行了初步探索,但希望通过这些不断地探索,为我国反垄断寻找到好的出路,为建立完善的反垄断法律体系提供一些思路。

参考文献

[1]吕明瑜:5竞争法6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98页

[2]陈志 叶明.我国价格听证的制度缺陷及完善对策,载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100页

[3]李晓辉:中国价格法律制度三十年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于《经济法学家200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9页

[4]Berg,S.V. and Tschirhart.J., Natural Monopoly Regul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5]李勇军,张大成.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我国自然垄断规制的思考[J].财贸研究,2006,(1):76-83

篇4

[关键词]Note7自燃;三星公关;消费者权益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5140

1引言

近日,苹果7的上市如火如荼,而三星Note7的爆炸事件却接连不断。截至2016年9月底中国的六位客户相继曝出其购买的三星Note7国行版手机发生爆炸,[1]而这些手机均被三星(中国)于其9月份的公开声明中列为“安全版”手机。令人遗憾的是,三星作为国际知名企业,做出的回应却差强人意,甚至声称中国用户人为烧毁手机,有“碰瓷”嫌疑。直至10月初,在外界舆论以及中国相关机构及团体各方施压之下,三星(中国)才公告召回全部国行版Note 7手机,共计约19万台,并向中国消费者致歉。

那么三星的哪些行为侵害到了中国消费者的合法权利?而我国现有的法律又赋予我们消费者哪些法律武器呢?

2三星公关声明[2]

2016年9月,三星公司对外公告声明,内容表明其在中国市场上流通的Note7产品与其他国家市场上流通的有所不同,两者来自不同的供货商。因此,广大消费者可以安心使用。在声明后的几天,三星公司根据旗下的产品检测部门的检测报告又一次对外公告称中国市场上流通的Note7的自燃问题主要是源于外部加热所致。然而,这种说法遭到了我国泰尔检测中心的报告否定,后者对送检的样品检验后确认手机爆炸与机身外部加热无任何关系。

消费者看重一个商品的品质,但有时候,他们更需要的只是一个态度。对于三星手机自燃事件对我国的公关处理方式来看,树立一个良好的信誉需要二十年,毁掉它,就在这一刻,而且在此次公关处理中,对于三星集团的损失事小,而对于中国消费者一直以来对于三星品牌的好感急剧下降才是三星应该考虑与反思的问题。关注度越大的品牌,对于公关处理越难,一旦出现负面新闻,就可能对于全世界的三星用户及潜在用户存在影响,更何况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来说呢!企业遭遇危机,诚信与负责是它们最应该考虑的问题,谎言一旦露馅,就会陷入品牌危机甚至有可能被讨伐和抵制的地步,如果处理得当,敢于承担责任,不仅可以降低消费者的损害,还可以重新获得消费者的信任。

3以案说法[3]

2016年9月周李久先生前往福田区一家商场挑选手机,当时正值三星Note7的日,销售方强烈推荐三星Note7给周李久,在得知周先生担心三星Note7会像国外发行的手机一样出现电池爆炸问题后,销售人员、店长以及三星华南区经理均当场保证:“中国三星Note7的手机采用不同电池供应商,在中国绝对不会出现他担心的那种情况”,基于该保证,周先生购买了两部三星Note7手机。购机后没多久,他便接二连三地看到国内三星Note7爆炸和自燃的新闻,多家中国航空公司也对三星Note7下达“封杀令”。继国家质检总局约谈三星后,三星(中国)发起有限召回,而周先生的两部手机并不在召回之列。由于担心已购的手机也会发生爆炸,提心吊胆的周先生前往销售处,要求退货退款,同时,周先生以手机销售方和三星在出售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为由,要求对方支付三倍赔偿金。这一诉求遭到手机销售方的拒绝,理由是周先生所购手机的电池的供应商有别于召回的那批测试机,不存在质量问题,且周先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没发现手机有任何质量问题,因此无法给他退款或赔偿。商谈未果,周李久一纸诉状将手机销售方和三星都告上了法庭。在等待判决结果之际,10月11日,三星(中国)公告召回全部国行版三星Note7手机。周李久先生诉销售方与三星公司,人民法院已下达案情受理通知书,受理此案。

那么在本案中,周李久是否有权要求销售方和三星退换货款并支付三倍赔偿金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我国相关法律赋予消费者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十八条: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4]。第二十条: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经营者对消费者就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和使用方法等问题提出的询问,应当做出真实、明确的答复[4]。

第五十五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4]

在周李久状告三星一案中,周李久作为消费者享有人身财产安全权以及针对产品安全状况的知情权,而销售方在国外多部三星Note7l生爆炸之时,非但没有尽到提醒义务,反而向周李久做出保证,保证国行版三星Note7不存在任何瑕疵,不会发生爆炸,这一行为违反了本法第二十条中的规定。那么,对于以张思童为首的所购三星Note7发生爆炸的几位消费者而言,该法律是否赋予了他们相应的索赔权呢?

同样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十一条: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4]第五十条:经营者侵害消费者的人格尊严、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或者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的,应当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4]

根据以上规定,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第十一条规定了相关受害者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对于因所购商品导致消费者的人身或者财产受到损害时,该法针对负担赔偿的责任主体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即消费者既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这赋予了消费者在时,对于被告主体的自由选择权,既可以挑选其中一方,又可以同时将两方都告上法庭,这对成功执行有利于消费者的判决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对于2016年9月19日三星发表的声明中,推断当日Note 7爆炸的原因是外部加热所导致,暗指中国消费者“碰瓷”这一行为,根据10月19日中国泰尔实验室出具的报告显示,其中被送来检测的一部三星Note 7手机并非由于外部加热导致爆炸,内源性高温是Note7最终报废主因的这一事实,相关消费者可以在诉讼中根据本法第五十条要求三星对侵害其名誉权的行为进行赔偿并赔礼道歉。

4结论

三星Note7手机宣传:对比一个月之前,三星便已宣布全球停售Note 7,并召回已发售的产品(国行版Note 7不在召回范围内)这一行为,我们不难看出,三星对中国消费者和外国消费者的保护实施了“双重标准”,可悲的是三星不是唯一一家企业在中国大陆地区有过“双重标准”的外国大公司。类似的情况还有宜家的“夺命抽屉柜”,麦当劳的“抗生素汉堡”,丰田的“召回门”等。

究其根源:首先,在于我国对消费者保护方面的相关立法不够完善,据律师岳嫔奖硎荆“从法律设计上来讲,我们的处罚力度并不大,因为我们国家目前并不支持这种惩罚性赔偿,对于这种产品出现缺陷不召回的情况,最多也只是罚款几十万元而已,对于一家企业来讲,几十万元罚款是九牛一毛”。其次,在于我国相关监管部门在监管行为上存在疏忽,例如,中国产品质量监管部门在应对三星爆炸门事件上采取相应措施方面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事后也没有积极主动地对经营者的产品瑕疵做出回应、检测,或者责令经营者采取一些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措施。这令我们意识到,中国消费者作为弱势群体的一方,了解必要的法律知识,在适当时刻以法律为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迫在眉睫。[5]

参考文献:

[1]上方文Q三星S7手机接连爆炸 官方回应:绝对安全[EB/OL].(2016-11-21)http://newsk618cn/tech/201611/t20161121_9522844html

[2]快科技全球停售Note7:行Note7召回计划/政策公布![EB/OL].(2016-10-11)http://wwwtechwebcomcn/irouter/2016-10-11/2408369shtml

[3]深圳晚报深圳首位拥有Note7的消费者要求退货遭拒:状告三星[EB/OL].(2016-10-01)http://businesssohucom/20161001/n469481804shtml

篇5

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收到省人民政府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修订草案)》后,于11月10日召开全体会议,对条例草案进行了审议。此前,10月中旬,由袁荣祥副主任带队赴宁波、温州、台州、丽水征求意见,10月下旬又征求了省级有关部门的意见。现将审议情况报告如下:

2003年我省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以来,先后实施清洁空气、大气复合污染防治专项和新一轮治气“三大行动”,大气污染防治取得明显进展,大气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有所提高。但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大气污染负荷仍然较高。2014年,全省11个设区市中,除舟山外其余均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69个县以上城市中,仅有9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大气污染防治任务十分艰巨。为认真贯彻落实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很有必要重新修订我省的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环资委认为,省人民政府提请的修订草案针对本省大气污染防治现状、特点及监管需要对上位法进行了补充、细化和必要的创设,内容基本可行,建议提请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同时,提出以下修改意见。

一、关于完善和细化部门监管职责及追责问题。法律的有效实施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具体可行的部门监管职责及追责上。修订草案第四条第一、二款和第五十七条虽已依照大气行动计划及其分工方案对部门职责及追责作了规定,但由于部门监管职责不够明朗以及问责追究相对较轻,这不仅容易造成部门间的相互推诿及不作为的现象,而且也容易降低法律的适用性。目前,上海、江苏等地对部门监管职责及追责都作了较为明确的具体规定,为把“对监管者的监管”落到实处,同时又考虑到与长三角地区的法律衔接,建议修订草案鉴借兄弟省市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完善和细化部门监管职责及追责条款,切实达到部门监管职责清晰、问责追究有章可循。

二、关于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问题。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是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一项重要制度。上位法对未达标城市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作了规定,本修订草案对此没有涉及。但由于目前多数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不达标,这项制度的贯彻落实就显得格外重要。为使这项制度在我省更具操作性,建议修订草案除上位法规定外,应进一步明确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的内容,包括空气质量、因素分析、阶段目标以及各阶段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同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以确保这项制度在我省更好地贯彻实施。

三、关于重点区域和重点排污单位总量控制及削减问题。重点区域和重点排污单位总量控制及削减对整个大气污染防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修订草案第九条对行政区域和一般排污单位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作了规定,但由于我省“低小散”的“块状经济”明显,区域性污染相对比较突出,加上重点排污单位的污染,直接影响着我省的大气环境质量。如果只按行政区域和一般排污单位分解落实总量控制指标,就容易造成重点区域和重点排污单位污染物变相转嫁或被平均的现象,从而规避法律对其总量控制及削减的要求。因此,建议修订草案除行政区域和一般排污单位分解落实总量控制指标外,应重点明确重点区域和重点排污单位分解落实总量控制及削减指标,从而实现行政区域和重点区域、一般排污单位和重点排污单位“双控”的目的。

四、关于企业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和实时数据传输责任问题。企业监测设备正常运行是确保数据准确的重要前提,而企业监测实时数据又是企业举证和环境监管部门的法律证据。修订草案第十三条虽对企业尤其是重点排污单位监测作了规定,但由于目前有的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偷排偷放时有发生,给环境执法部门调查取证、及时查处带来难处。为强化企业尤其是重点排污单位大气环境保护责任,建议修订草案进一步明确企业尤其是重点排污单位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和实时数据传输的责任,并辅以明确、严厉的违法惩罚措施;同时,将企业监测实时数据作为企业举证和环境监管部门的法律证据,以确保企业尤其是重点排污单位举证有据、环境执法部门监管到位。

五、关于禁止露天焚烧秸秆问题。秸秆处置是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一项重要内容。修订草案第四十一条对秸秆处置尤其是禁止露天焚烧秸秆作了明确的规定,但由于目前一些偏远山区农民祖祖辈辈都有靠露天焚烧秸秆的传统习惯,它既可烧死害虫及虫卵,又可肥地。偏远山区集中秸秆处置成本很高,具体实施比较难。为使秸秆处置更切实际,建议修订草案依据上位法第七十七条授权条款,在城镇、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等主要干道以及大气环境特殊保护区附近,可以先划定露天焚烧秸秆禁止区域,以确保这些区域真正做到有令禁止、有令能止。

篇6

生态中心平等主义主要思想和实践

生态中心平等主义,在宽泛意义上又称为生物平等主义或生命平等主义,通常与“自我实现”一同被认为是深层生态学的最高原则。生态中心平等主义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一项重要内容,从与人类中心主义的比较分析角度来着,它的主要内容和理念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一是对自然价值和权利的评价与定位,认为生物圈中的一切存在物都有生存、繁衍和充分体现个体自身的权利,反对“人类中心论”所蕴含的以人为生物系统的中心,从人的利益出发来评价自然价值,把自然价值仅仅归为对人类有用的工具价值和使用价值,而认为自然的价值可以在与人无涉的情况下产生,是客观的,由自然物自身属性和生态系统的功能性结构生成的。二是人类对自然的道德义务的讨论,主张人类之外的其他存在物也具备获得道德关怀的资格,人类对这些存在物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并且这种义务不能完全还原为人对人的义务。国际环境伦理协会创始人,提出自然价值说的罗尔斯顿指出,环境伦理是一个人的道德境界的新的试金石。认为只有超出了同类利益的道德关怀,才意味着道德的成熟;反之则是犯了人类沙文主义和物种歧视主义。三是环境开发和资源管理实践中的方法问题,提倡顺应自然,反对现在实行的“科学管理模式”,认为这是一种危险的方法,因为它忽略了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并着眼于求得最大的生产量而忽略了生态系统所需要的复杂的生物量结构。指出“自然界最了解自己”,因此主张“无为而治”。

东西方传统教义对生态中心平等主义的影响

(一)东方传统哲学教义对生态中心平等主义的解读

1.儒家和道家的天人观

生态伦理学虽然出现于20世纪,但在中西方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在东方的传统文化中存在大量的生态伦理思想,生态中心平等主义在其中找到了它的理论依据。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态伦理学一个共同思考的问题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凝结在“天人合一”的命题中,这不仅被普遍认为是中国传统环境哲学观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和最高境界。中国古代哲学家在两千多年前就为其确立了基本格调。这里的“天”即指称自然界,儒家有很好的解释:“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富焉?”然而,尽管先秦的儒家认识到了人是万物之一,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但并不承认与其他存在物的均等地位。因此,生态中心平等主义更为推崇道家学说。

天人合一,反映在道家即“天人一体”和“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思想是老子哲学的主要观点,强调人来自然,只是自然中的“一大”,其地位并不高于其他三大即天、地、道;天道与人道和谐统一,不存在什么主宰者。人们要顺应这种本来,而不能出于自己的欲望干涉自然,无论这种干涉是好心还是恶意。庄子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主张物中有我,我中有物,这就为尊重自然、与自然为友提供了一种情感参照。

由这些经典不难看出,中国主流环境哲学观的发展脉络,实则是围绕“天人合一”的主线,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倡人和其他存在物的统一性,反对将人置于超越于自然之外的特殊的位置。这无疑是一种朴素的非人类中心生义,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构建提供了参照和养分。

国际环境伦理学学会主席、美国哲学家罗尔斯顿指出,东方传统文化思想对伦理学的理论突破会有所帮助,他认为环境伦理学正在把西方伦理学带到一个突破口,一个对所有生命给与恰当尊重的走向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突破口,而这是西方传统科学和伦理学所无法实现的,需要向东方的伦理观念和宗教教义吸取精华和寻求帮助。

2.佛教教义中的生态学

从外在形式上看,佛教与生态学谈不上什么关系,但是由于对人生的关注,对极乐世界的追求,佛教将生态的和谐看成众生解脱的条件,因此无意识地建立了一套生态伦理观,且其所倡导的内在价值观和所宣扬“万物平等”、“普渡众生”的教义为生态平等主义提供了又一理论来源。

首先来看佛教的自然观:它从佛性的角度出发来探讨自然的性和质,由此引发对其价值定位的思考。中国天台宗大师湛然将其概括为“无情有性”,即无论是有生命和情识的生物还是没有情识的山川、草木都具有佛性。“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清清翠竹皆是法身”就是这种理念的诗意表达。这与生态平等主义的某些观点颇有沟通之处。在生态中心平等主义看来,各式各样的个人生义,即人类中心主义的不同表达形态,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各种问题的根源,导致人我对立、天人对立。这一点与前面所述佛家对关系性的理解颇为一致。罗尔斯顿也意识到两者的共鸣,指出在东方文化传统中的这些具有词源学意义的生态学,比如因果报应、六道轮回在保护生命中的重要作用。

再来关注佛教以众生平等、生命轮回为基调的生命观。这里,“众生”是一个所指十分广泛的概念,不仅指不同个人、人群,而且超越人的范围,包罗宇宙间一切生命。因此,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是佛家的根本观念和处事原则。

(二)生态中心平等主义对西方传统哲学教义的背弃

尽管生态平等主义产生并盛行于现代西方国家,但是西方的传统环境观念并没有像东方那样为其提供有力的支持,反而成为其发展的一个阻碍。也就是说生态平等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近代西方主流生态伦理观和价值论的背弃。

基督教在西方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人们在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必定会向基督教寻求理路。传统的基督教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经典解释是:惟有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的,并分享上帝的神性,因此人是超越于万物的;上帝是要人在地上行使统治万物的权利,人是万物的主人和占有者。根据这些教义,传统基督教认为,只要为了人的利益,征服掠夺自然是天经地义的。

流行于现代西方的工具价值论是以人的主观偏好为标准的,认为价值是“欲望的函数”,是由“意愿”而产生的。詹姆斯曾提出“宇宙中的所有事物部没有意义色彩,没有价值特征……我们周围世界似乎具有的那些价值、兴趣或意义,只不过是观察者的心灵送给世界的一个礼物。”这种观念显然与生态中心平等主义的讨论基点“人与万物的平等”、“客观的内在价值”完全相悖。

对生态中心平等主义的反思与环境保护模式的创新

以生态平等主义为内容之一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虽然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和历史给养,给人们认识自然提供了新的视野,得到越来越响亮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但并非无懈可击的。

对自然价值的认定是生态平等生义的立论基础,其认为,道德权利的概念应扩大到自然界的实体的过程,尊重自然,不仅在于把它们视为对人类有用的工具,而且应当视为一种活着的存在,这是对自然界内在价值的论证。所谓“自然的内在价值”是指它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即自然界作为生命共同体在宇宙环境中,是自我维持系统。例如,荒野中丰富物种的生存是地球上生命维持系统的重要部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矿产资源成为自然史上储存成就……它们都不依赖人的感受为转移,是客观存在着的。

我们承认有客观价值的存在,但很难找到脱离了主观价值而单独自在的客观价值。自然价值无法自己彰显,尽管它是现实具有的,甚至其存在的时间比人类历史还长久,但是从价植认识论的角度,主体只能是人,即人对自然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只有人懂得发现和评价这些价值,并自觉地把自己的“内在价值”运用到任何对象上,这一过程就使得自然的内在价值渗透了主体性。自然没有意识也没有能力评价和宣告自己的内在价值,而总是要借助人的认识。然而对这一点,生态平等主义采取的近于回避的态度掩饰不了一个悖论,它对人不干涉自然的要求实际意味着把人排除于自然之外,而非之中的一员。

篇7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文明;人与自然;自然生产力

实现乡村振兴不仅需要解决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方面存在的现实困境,同时也要看到乡村环境问题也是制约乡村总体发展的生态短板,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桎梏,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指导下,内在规定着必须实现乡村的生态振兴,构建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和谐关系,走乡村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时期重塑人与自然关系,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1],是协调乡村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逻辑使然,对于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人与自然互动关系演变内蕴的自然观

基于人类文明嬗变的历史考察,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新阶段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怎样的发展和如何发展的适应性回应及必然性选择。深入剖析不同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马克思恩格斯来源于实践又走向实践的自然观,体现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分析和思考。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立足人与自然共生共存

以唯物主义为指导的马克思恩格斯和深受宗教观念影响的部分西方学者在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分歧,导致双方在对待自然与人的态度、理论建构以及价值目标上出现分野。一方面,基于对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考察,从人与自然的存在态来说,自然界和人都是不受到主观意识影响而改变自身存在性的客观实在,并且自然界具有先在性,即在时间维度上而言,自然界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先于人类而存在。因此,从发生学意义来说,自然界作为最根本的先在,在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过程中孕育产生了人类,作为人类身体的组成部分提供了人作为生命存在物的客观前提。另一方面,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态而言,“人靠自然界生活。”[2]自然界作为先于人类存在的客观实在,不仅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必需的生活物质资料和生产劳动资料,也为人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实践场域这一现实基础。人与自然的产生顺序决定了二者的内在逻辑关联,人是在自然界之中生存和发展的,不能脱离于自然界单独存在,同时人也不是凌驾自然之上的优越性存在,对自然拥有绝对的支配、摆布权。相反,人与自然相生相长,自然条件制约影响着人的发展程度,人对自然的态度和实践深刻作用于自然界,改变着自在自然的人化程度,这种被打上人的活动烙印的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共同又影响着人的发展。因此,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有像爱惜人类自身一样去保护环境,按照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才能在自然提供的条件中更好地实现人类自身的发展,无论在哪种文明形态之下人和自然之间都具有同一性。

(二)人与自然互为对象性存在,坚持以系统眼光看待全局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多次论及一种“对象性关系”,即从主体论来说倘若两种客观事物存在对象性关系,那么这两种事物必定互相是对方的对方。“对象性关系是事物与事物之间普遍具有的互为对象、彼此共在,各自表现和确证对方的存在状况、生命活动和本质力量的一种现实存在而必然发生的关系。”[3]人与天然的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和非天然的人工系统内各要素构成整个大系统整体,人类和大系统内其他万物互为对象性存在物,二者的对象性关系体现为人是大系统内万物的客观存在物,大系统内万物反过来也是人的客观存在物,二者的互证关系确证了对方存在的可能性,也阐明了自身的存在意义和必要性。在马克思看来,只有维持这种对象性关系,不断与自然界进行交往,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自身的存在以对方的存在得到确证,一方的变化势必会引起另一方的变化,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因此,人作为具有能动意识的唯一主体,必须考虑到联系的普遍性,立足整体看待全局,坚持各生物要素、人与自然之间都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在遵循自然规律开发利用自然以满足经济社会和人类发展需要的同时,要考虑到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可能性后果,坚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爱护自然。同时,还要看到自然系统内各生态要素是互为存在的对象性关系,都是整体的一部分,要注重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意识到各个要素都发挥着不同的生态功能、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以及各生物对于生态环境、人类生存和其他生命的影响,统筹兼顾各要素系统治理。

(三)劳动是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意识作为人与动物本质区别的标识,在劳动的作用下实现了由可能性到现实性的转化。人与自然作为相互影响的客观实在,必须通过劳动实践这一桥梁和纽带才能将二者联系在一起,构成具有相互关系的统一体。人类通过实践使自然受动于自己的支配,服务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这种对象化劳动异质于人类力量对自然的绝对征服和控制,是在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基础上对自然的合理改造。在以客观自然界为前提下,人类凝聚智慧充分发挥主体的劳动改造能力,在这种对象化劳动中创造出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对象和劳动产品。一方面,先于人类存在的自在自然为人类的劳动提供了自然资源和基本劳动对象,为人的生存和对象性活动提供了具体对象,并为人自身的存在提供了确证。另一方面,人类辅以相应的技术运用将自然界提供的自然资源转变为推动社会进步、满足人类需要的财富,实现了自然资源到物质资料的转换,同时也利用劳动开展全面生产,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对象世界。同时,在对自然界采取劳动时一定要注重度的把握,否则就会出现质的飞跃式变化,资本推动下的反生态“过度劳动”成为人与自然出现矛盾的根源,由此造成的异化劳动不但成为限制人类发展的枷锁,还直接导致了人类不遵循自然规律,忽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对自然造成了破坏。坚持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就是要从实践出发,在尊重规律客观性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既利用自然服务于人类生活和生产,又采取行动保护自然环境,在实践中实现人与自然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二、人与自然互动关系演变对乡村振兴的现实启示

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的演变进程内在地、逻辑地厘定了我们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界必须遵循的原则和秉承的态度,对于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把握人与自然的互动具有重要现实启示。我们应该在认识和利用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提高生态保护意识,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命共同体理念指导,统筹要素综合治理;合理利用“自然生产力”,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唯其如此,才能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协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既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又改善乡村环境,促进乡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一)增强生态保护意识,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不同文明时期都折射出人的生存和发展对自然的依赖,生态文明建设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更是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存、共和、共利、共荣关系推上了新高度。意识作为行为的先导,支配着人们在具体实践中的行为,调控着实践主体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针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而做出的行为选择,人因具有意识和能够劳动而与动物区别开来,理应在正确意识的指导下合理利用客观规律改造自然。生态文明建设时期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内在规定着人们要与时俱进更新理念树立生态意识,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生共存的新价值观,在利用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过程中不但要重视环境基础设施硬件建设,还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软件建设。“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4]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然而受制于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水平不高的现实束缚,多数农民目光短浅仅看到短期的局部利益,为提高农业产量造成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和农膜残留等问题,并沿用传统的思想观念凭借主观经验处理生态问题,以长远眼光观之,乡村发展和生态修复亟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用绿色发展理念规范指导生产行为。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对于清除思想沉珂具有解放意义,也是推动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提高生态保护意识,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要求人们与时俱进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坚持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相结合,不断激发保护生态环境、投身绿色发展的主观能动性,以此实现人与自然物质交换平衡。

(二)坚持生命共同体理念指导,统筹要素综合治理

对象性关系告诉我们要立足全局,整体看待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的联系。“生命共同体”理念串联起山、水、林、田、湖、草六部分,已存在可能性和必要性规约着各天然的自然生态系统要素和非天然的人工生态系统要素之间生命相依的互动关系,田作为非天然的人工生态系统,连接起人与整个自然,揭示了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影响机理。这要求我们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以系统眼光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整体,同时还要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全面治理,以实现乡村的生态稳定。首先,从总体上说,两个共同体的构建都以人为实践主体,人采取措施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时不能单独对某一要素进行分割式管理,忽视其在整个生态系统链条中的重要地位,在对任意一种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必须考虑个体对整体的影响和局部对全局的作用。其次,要意识到生命共同体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地位和作用同等重要,每个部分的功能和角色都存在差异,对于整个生态系统而言其在生态、生产和生活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不能片面地以是否能带来短期效益为衡量标准评判各要素的“有用性”。最后,在乡村振兴统筹各要素综合治理过程中,还要看到乡村的个体差异和发展走势,精准施策[5]。乡村振兴不是千村一面的平均主义,而是考量发展需要,立足具体的地域特征、地理条件、产业基础等现实条件因地制宜进行生态环境的治理。

(三)合理利用“自然生产力”,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篇8

论文摘要:传统人文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其特点是在各种关系中突出了人的重要性。神人关系上,人对神的实用主义态度;人与自然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利用自然为人造福,突出人的价值;社会关系中,强调以人性为基础的社会准则;它将自然、社会和人视为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以伦理道德为价值取向,追求人格和道德的完善。科学地审视传统人文思想,对今天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人文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从天到人,有仁有智。古代思想家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作为认识主要对象和实践对象,把自然、社会和人视为一个和谐统一体,在各种关系中突出人的重要性。传统人文思想包含着很多科学合理的因素,科学地审视传统人文思想对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神人关系上,人对神的实用主义态度

传统人文思想中天人关系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夏、商、西周三代,天、上帝是同一个东西,是至高无上的神,人是神的产物,后来,道家改变了人们的思维进程,老子从本体论上抛弃了神,但在信仰范围内保留了神,因此,人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改造神,“以民情知天命,先人而后神,敬神鬼而远之和神道设教诸思想就是人文思想对神道观念的改造和修正。”,其中,墨子的“神道设教”思想,把神道当作工具来看,人成了神的目的。后来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和天谴论中的“神”也是他为了约束君王权力自己设计的。因此,在神人关系中,思想家们采取实用主义态度,这一特点是传统人文思想发展的标志之一。

二、人与自然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利用自然为人造福

西周末年,有人开始把天视为自然现象,思想家们从不同角度得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存在、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等结论。他们认识到,一方面,人的活动要受自然制约,人要把‘法自然’作为人类安身立命的起点,即“敬天、畏天”;另一方面,人对自然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能通过主观努力与探索求得与自然的谐调,成为自然的主人,利用自然为人造福。即‘制天命而用之’。因此,人与自然关系上,传统人文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利用自然为人造福,突出人的价值。这对当今改善人与自然关系,更好地实现人类自身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人类必须认识到人是源于自然的,要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可以利用自然,但在利用的同时必须保护自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三、社会关系中,强调以人性为基础的社会准则

人性问题是传统人文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人性问题的实质被归结为道德善恶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在探索人类的本质与价值,在对人性问题探讨中,以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影响最大。他们分别从人性善和人性恶出发探讨人性和人的价值,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等德行源于人的本性;而荀子则认为仁义礼智是改造人性的结果。但他们又都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主张。孟子教导人们努力保持和发扬善性就会变成尧舜,荀子教导人们努力用礼义改造自己的恶行,也能变成尧舜。他们都认为人的价值是在同自己的欲望斗争中提高和发展的,都强调道德礼义和后天道德教化的必要性。都将个人价值与作用赋予最高地位,其它社会关系处次要地位,其政治意义就是维护君主政治,二者可说是殊途同归,但正是在人们通过自我修养和完善,成为圣人、贤人、仁人、君子的同时,传统人文思想得到充分发展,这是传统人文思想一个重要特点。

四、将自然、社会和人视为一个和谐的统一体

“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思维方式最主要特点就是把自然、社会和人视为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这种统一是通过自然人化和人自然化达到的,在这些观念中,有一些合理的,并且包含着一些科学的因素。如,传统人文思想客观分析人与自然关系,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追求,就存在很多合理因素,对现代社会处理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但在传统人文思想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人为制造的统一,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理论就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制造出来的。他认为人与天地自然是一个整体,天人之间是主从关系,“沟通天人之际的只能是圣人”l=R}$,即皇帝。他把天道道德化,又反过来用道德化的天道来论证人世道德,由阴阳之道是宇宙和社会的普遍规律,阳主宰支配着阴,而得出人类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和道德规范,即“三纲五常”,这样人们就能自觉遵从社会和政治规范,形成良好政治秩序,他的理论实际上是在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服务。

五、以伦理道德为价值取向,追求人格和道德的完善

宋明理学沿着孟子的方式进一步论述了人的价值只有在道德化的道路上才能充分显示出来,强调道德规范的绝对权威。儒家认为个人道德完善是社会完善的基础和起点。因此,“传统文化中,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取向’’RTZfo,自觉遵从“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规范。这一价值取向使历代知识子既能注重内在修养又负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但它同时也暗示着人要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就要从政当官,促成了中国封建宗法等级制和“官本位”思想的形成。此外,“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规范一方面强化了个人道德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另一方面,它从不平等角度维系社会秩序和上下贵贱、尊卑长幼的等级差别,严重束缚了人的自由创新思想。传统人文思想这一特点,在今天仍有一定影响。

六、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现代价值

篇9

当前,现代化的潮流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但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也遭到了自然的无情报复;巨大的物质文明成果包含着同样巨大的负面效应,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就是它的突出表现之一。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重大课题。在这种情况下,重温中国古代人民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从中获得智慧和启迪,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一先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利用

首先是只允许在一定的时间内砍伐林木,反对滥砍滥伐。如《逸周书·文传》说:“山林非时不登斤斧,以成草木之长。”《荀子·王制》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又说:“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管子·八观》:“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礼记·王制》:“林麓川泽以时入而不禁。”[1]《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草木以时伐焉。”这也就是所谓“时禁”,或“以时禁发”[2]。

禁止砍伐林木的时间主要是春季和夏季“草木荣华滋硕之时”。《逸周书·大聚》规定的禁期是“春三月”,即整个春季。《管子·禁藏》;“当春三月……毋伐木,毋夭英(谓草木之初生),毋折竿(谓笋之初生),所以息百长也。”《礼记·月令》中有孟春之月“禁止伐木”,仲春之月“毋焚山林”,孟夏之月“毋伐大树”,季夏之月“毋有砍伐”等记载。七十年代出土的《云梦秦简·田律》则有“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唯不幸死而伐绾(棺)享(槨)者,是不用时”的条文,这就是说,除了因不幸死亡需要木材做棺材的以外,一律禁止在春天砍伐山林。[3]《管子·轻重己》云:“春尽而夏始,天子令毋斩大木,毋斩大山,毋戮大渊,灭三大而国有害,天子之夏禁也。”一般说来,深秋以后才允许砍伐林木。《礼记·月令》季秋之月,“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仲冬之月,“日至短,则伐木,取竹箭”。《礼记·王制》:“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但《周礼·山虞》也有“仲冬斩阳木(生山南者),仲夏斩阴木(生山北者)”之说。

与此相联系,是保护幼小的林木,以保证林木的生长和再生。《国语·鲁语》把“山不槎(砍)蘖(断木上长出的新生的枝条),泽不伐夭(未长成之草木)”作为“古训”加以强调。《逸周书·文传》也说:“无杀夭胎,无伐不成材。”《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方长不折。”这和上述“时禁”意义相同,只是从不同侧面予以论述而已。《礼记·王制》规定:“木不中伐,不鬻于市。”是通过市场管理所采取的保证措施。

即使在允许采伐的季节,采伐的时间也有限制。《周礼·山虞》:“令万民时斩材,有期日。”郑玄注:“时斩材,斩材之时也。有期日,出入有日数;为久尽物。”这种限制的意义在于防止过度的砍伐。

篇10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将注意力转到提高生活质量上面。而旅游则是休闲放松的好方法。旅游业已成为了一个重要产业,为各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自然的向往,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但近年来海南的自然环境却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旅游业的发展要依靠自然环境,而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阻碍。发展可持续性的、回归自然的生态旅游成为旅游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一、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

生态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与适度开发为原则,将自然生态景观作为基础开展的拥抱自然、享受自然的新型旅游形式。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使人们回归自然,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享受自然的美好,放松身心;二是通过生态旅游来让人们认识到自然的美好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因此,发展生态旅游有重要的意义。为满足人们对拥抱自然、享受自然的需求,就要提高景区的环境质量,反过来又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满足人们的需求,带来经济效益,又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对可持续发展有良好地推动作用。

二、海南发展生态旅游的潜力

(一)优秀的环境条件

海南省作为我国开发较晚、受环境污染较小的地区,有丰富的环境资源,拥有大片的自然保护区与原始森林。具2010年统计,海南省的森林覆盖率达到50.3%,而同期全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3.2%。大量的森林带来了许多环境效益,如净化水资源。全海南80%以上的地表河流、湖泊及水库的水质都达到了国家二类以上标准。而大量的森林与优秀的水资源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使当地人的普遍寿命明显延长,在第四次人口普查中,海南的人口寿命更是达到了全国第一。海南有优秀的自然环境,足以满足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对于发展生态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旅游业有着巨大的潜力。

(二)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海南省位于我国最南方,靠近赤道,是我国最接近热带地区的省份。在这里有大量的原始森里,孕育了无数的热带的生物物种,是一个生物资源的宝库。据统计,在众多的动植物资源中,仅海南所独有的物种就有670余个,其中植物物种多达630个。同时,海南还有众多的热带经济作物和水果,如香蕉、荔枝、咖啡、槟榔等,其中很多在我国其他地区是见不到的。可在其中进行森林景观观光、果园采摘等众多生态旅游活动。另一方面,海南还有如尖峰岭、吊罗山、五指山等山地旅游资源,气候温和,空气清新,森林茂密,奇花异草肆意绽放。不但风景优美,且山势平缓,有利于旅游观光。海南作为我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有苗、回、壮、黎等各具风俗的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各具特色,各不相同的风俗吸引着人们前去游览,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而海南作为我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其无边的大海更是旅游胜地。清澈的海水,松软的沙滩,美丽的珊瑚礁,加上我国最大的红树林,海南的海边旅游项目更是潜力无穷。

三、海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一)加强自然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自然环境作为生态旅游的基础,在整个开发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海南的环境已遭到破坏,部分地区破坏严重,甚至已无法进行生态旅游发展。所以,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是当务之急,应在保护现有自然资源的条件下,恢复森林覆盖率,保护自然环境。

(二)有计划合理开发

在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不能盲目,应在进行开发之前进行调研,做好发展规划,有步骤、有规划、有目标地一步步实现资源的开发,杜绝在开发过程中造成的浪费、反复和无规划开发,不能因为急于求成而进行破坏性开发。

(三)加强法规的管理

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少不了科学的管理方法。而完善的法规则为科学的管理提供了保障。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应加强法规建设,通过完善的法规来保证管理有序进行,以遏制破坏环境的行为。

(四)增强民众的环保意识

在保护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法规是行动的保障,而提高人们对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有重要作用。通过加强环保教育,提高环保宣传的力度,从而提高人们对保护环境的自觉性,自觉维护自然地原始环境不遭到破坏。

(五)合理分配客流量

环境的承载能力有限,当客流量超过环境的承载上限时,同样会对环境产生破坏,甚至导致环境退化。因此,在对旅游区域的开发过程中,应当合理规划区域,合理分配客流量,注意环境的承载能力。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