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阅读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3: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心素养下的阅读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 G63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4―0053―01
初中语文教学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部分,其中阅读教学又糅合了语言的积累、理解、运用和情感的熏陶,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教学中,教师要紧扣字词句段篇,切近学生的兴趣和生活需要,基于文本,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一、基于文本的认知性阅读教学策略
1. 字词语境理解教学策略。字词的理解离不开所在的句子和语言环境,结合语境理解字词意思又有利于深入理解文本。如,在教学《老王》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刻了解老王的性格,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主题,对于“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的理解,就应抓住关键字“攥”,结合语言环境分析――老王在当时的处境下还能给杨绛一家送东西,杨绛反而给钱,“善良”误解了“善良”,致使几年过去以后,渐渐有了“愧怍”之情。
2. 字词溯源理解教学策略。对于有些篇目的阅读教学而言,追溯字词的本义,有利于获得独特的阅读感悟和体验。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课,在引导学生理解“闲人”的含义时,不妨对“闲”字溯源。当学生了解“闲”字的意义后,再结合苏轼的生平处境,让学生理解此文主题就会更容易。
3. 诵写强化教学策略。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一定要建立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的基础之上。背诵有规范语言、积累语言材料、积累篇章、积淀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等多方面的意义,加强背诵是语文学习走向成功的基本条件。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从多读多背入手,对那些要读要背的文章,要诵写结合,这样才能形成夯实的语文基础,真正解决语文教学的积弊。
二、基于文本的理解性阅读教学策略
文本意义的理解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对文本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领悟作品的内涵。因此,基于文本的理解性阅读教学策略有:
1. 深钻教材,精研文本。教师对教材编排的理解和对文本意义的把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课前教师务必深钻教材,精研文本。如,《斑羚飞渡》虽然入选到动物单元,并且编者也在诱导师生树立人与动物共存的意识,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但从《斑羚飞渡》文本本身出发审视文章的主题,应该达不到编者的这些意图,或者要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深钻教材,精研文本。
2. 依文究理,生为主体,师为主导。基于文本的理解性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依托文本,真正找回自己的主体地位。这其中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要在阅读中理解,在引导中理解,在朴实的教学中理解,不超越文本理解。例如,在教学《范进中举》时,关于让学生理解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时,可以把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和《儒林外史》第六回《乡绅发病闹船家,寡妇含冤控大伯》中刻画严监生不肯咽下最后一口气的场景进行比较阅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品析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语言、动作和外形,充分依托文本语言增强教学效果。
三、基于文本的创造性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应提倡对文本的创造性理解,重视有创意的阅读。对文本的创造性阅读就是要创新文本,即创设新意境,创建新材料,创写新语言。
1. 模仿迁移策略。学生语言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模仿,因此,阅读教学应充分利用文本资源,让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模仿。如,在教学《理想》一诗时,让学生模仿续写诗歌,收效甚好。
2. 共因迁移策略。基于文本的阅读教学,会让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经验、技能,而这种知识经验和技能又会迁移到对其他文本的解读中。所以只要能寻找到已有知识经验、技能和受迁移文本间的共因成分,就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3. 情境迁移策略。在基于文本的阅读教学中,创设适合文本意义场的情境,进行创造性的阅读,才能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才能使创新文本不偏离符合事物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轨道。例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抒写愁思,学生感受自会独特新颖。
篇2
关键词: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苏教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289-0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名著阅读的教学,名著阅读板块作为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由于教师教学理念的偏差、教学模式的陈旧等各方面原因而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名著阅读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此,作为语文教学工作的主要从事者,语文教师要积极借鉴成功的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案例,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探究中学语文名著阅读的教学策略,提高语文名著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以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一、名著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模块,阅读教学在整个中学的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作为阅读模块中的重要部分,名著阅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意义。
阅读是一种从文字中提炼信息的心智技能,通过阅读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开阔视野,而且能够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构建精神家园。阅读作为一个传承文化、促进精神成长的载体和途径,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精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意志和品德,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学习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而语文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对数、理、化以及政、史、地等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理科习题题干的意思和重点,深入的理解文科教学内容的意义。总的来说,语文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有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背景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质量高、分量大的阅读材料,而作为由时间沉淀、作者筛选和教学检验得到的阅读精华,许多文学名著中蕴含了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和精彩卓越的文化艺术,其字里行间所渗透的人类最真、最善、最美的情感思想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意志品格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因此,名著阅读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无可替代,而作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名著阅读教学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性化和工具性,有助于提高语文阅读的教学质量,改善语文阅读的教学效果。
二、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导致教学质量直线下降,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现就以苏教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分析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名著阅读的持续性关注和序列性指导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苏教版的教材应用较多,值得一提的是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花划分了名著阅读板块,涉及到了有关名著导读、推荐和名著鉴赏阅读等放马你的内容,相较于以前版本的教材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苏教版教材中对于名著阅读模块的涉及形式较为单一,出现次数少,而且对于名著的介绍也只是简单的对作者、背景和写作手法发那个面的简单介绍,鉴赏和阅读形式多采用截取名著中的一段,结合相应的思考问题,这种内容简单、形式单一的名著阅读教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缺乏持续性的关注和序列性的指导,是对名著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的忽视,导致名著阅读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教师名著阅读教学策略缺乏科学性
当下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动机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大部分老师对于名著阅读资料的文本形式要求简单化,偏向于资料简介,对于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名著大多数老师只选取名著中的部分段落进行仔细的阅读,很少有老师阅读完了正本名著,在名著教学备课时随意性较强,很少做到精心备课,为使学生快速的记忆,往往将名著阅读教学内容极力压缩,导致语文名著阅读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3、学生对名著的接受内力较差
由于名著的都是具有一定时间和历史积淀经典作品,距离学生当下的生活比较遥远,与学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文化距离和心理距离,导致学生在阅读名著时难以理解而产生了抵触心理,再加上许多名著篇幅较长,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毅力去读完,只是名著阅读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
三、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根据以上对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的分析,对有效提高名著阅读教学质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培养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
中学语文名著阅读的教学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明珠的阅读和名著阅读能力的培养当中。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的教学更是一种自主阅读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脱离功利性的教学动机,在逐渐的教学渗透和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阅读特点,对学生的名著阅读加以指导,是学生在名著阅读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名著的艺术性和阅读的价值。
2、为名著阅读制定相关的计划和指导
名著往往具有较长的篇幅和较深的文化内涵,因此阅读名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没有持久的计划和合理的指导,很难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因此,在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制定详细的名著阅读计划和指导,有序的开展名著阅读活动,为学生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查阅工具书,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名著中的文字;指导学生做阅读笔记,加深学生对名著的记忆和理解;鼓励学生开展创造性和多元化的名著阅读形式,从而促进学生名著阅读能力的提高。
3、实施过程性和开放性的名著阅读评价
名著阅读的过程性评价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调整,促使学生纠正自己的阅读错误,在不断完善和改进中达到教学目标;开放性评价不仅可以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知识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进行开放性的评价,而且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价,从而促进教学相长,提高语文名著阅读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名著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甚至是整个中学教育阶段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今后的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探索和创新阅读教学策略,促进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以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创新教学策略
一、初中语文阅读创新教学的价值分析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核心重点,而在这其中,阅读又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中之重。初中学生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在生活阅历上,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足。积极采取语文阅读创新教学,有着多方面的价值:第一,初中语文阅读创新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当前,随着教育界对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能力培养的日益重视,学生的知识吸收和积累,早已不再局限在课本领域。借助于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的知识视野得到拓宽。第二,初中语文阅读创新教学可以陶冶学生道德情操。语文作为一切学科的基础,不仅要求实现对学生语文专业能力的养成,而且也要求实现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借助于合理的阅读教学的渗透,能够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的情操获得陶冶。第三,初中语文阅读创新教学可以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借助于阅读教学的渗透,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各类丰富的知识,而这些丰富的知识也会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反哺,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较大的提升。
二、初中语文阅读创新教学的创新策略
正是因为初中语文阅读创新教学的价值巨大,因此在当前的实践教学过程之中,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但由于初中语文阅读创新教学的开展时间较短,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难免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本文认为,新课程下初中语文阅读创新教学策略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合理选择素材,实现对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借助于阅读教学实现对学生知识面的扩展,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但是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之中,往往存在选材不当的情况。针对于这一点,建议教师从学生的客观接受能力出发,来合理地选择素材。比如说,在初中阶段提升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是教学的一大重点,但是当前一些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往往选择一些佶屈聱牙的《史记》《汉书》等著作,初中生显然无法胜任对这些古文的阅读。因此,建议教师可以选择《水浒传》《三国演义》这类浅显的古文来开展阅读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充满兴趣,同时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学生的古文能力。因此,在选择阅读素材的时候,一定要从学生的客观接受能力入手,违背学生的客观接受能力,往往更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其次,改变教学目标,着重重视对学生的情操陶冶。当前一些初中的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之中,往往受应试教育的思想影响较深,因此存在着较强的功利性。这种阅读教学方式在新课程的教学背景下已经格格不入,甚至还会在很大程度上扼杀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造成学生在阅读过程之中压力不断增大。针对于这种情况,建议学生要积极转变教学目标,把阅读教学从功利性的目标之下解放出来。比如,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阅读《繁星春水》的时候,教师可以不必强调学生的背诵能力,而是应该对学生展开追问,问学生从中获得了什么价值观念,有什么新的人生感受。另外,教师也可以在班级里开展一些读书会或者阅读会等活动,通过这种形式让大家彼此取长补短,阅读的经验得到交流,而且也会降低阅读的压力,在潜移默化之中实现情操的陶冶。最后,紧扣课本内容,实现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目前,虽然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已经注意到了在新课程的教学背景下,积极采取阅读创新教学的价值,但是在实践开展过程之中,却存在混乱无序的情况,较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很多教师的阅读选材往往和课本的内容契合度不足,所以无法实现以阅读教学对学生课堂素质的反哺。针对于此,建议广大教师要积极加强备课,筛选能够和课本相互疲惫的阅读素材。比如,在开展《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阅读叶圣陶所撰写的相关著作,来加深对《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深入理解;在开展《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节课程的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推荐普希金的其他经典名篇,从而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的感受普希金诗歌的魅力。这种阅读教学方式可以在保障学生兴趣的前提下,让学生获得知识的提升。
篇4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英语;微阅读
由我国近几年的教育趋势来看,学生的阅读受到了很大的重视,阅读对一个人身心的成长与发展、性格品质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我国倡导“全民阅读”的形势下,小学英语教学也应该在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方面作出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上的调整与创新,在构建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
一、小学生英语阅读现状
1.教师对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在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中,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除了英语阅读,教师更注重的是学生对单词的记忆、语法的掌握与写作,而对英语阅读的重视程度却有待提高。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较多,教师只能适当压缩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锻炼实践,很难充分挖掘课本中的英语阅读资源与教学过程相结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
2.小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有待培养。在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授,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记忆。小学生往往对于读书、阅读长篇文章尤其是英语文章的兴趣不高,甚至还有抵触心理,而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练习英语阅读题目,这很难调动起他们对英语阅读的兴趣,甚至会导致学生对英语阅读产生抵触心理。
3.小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对英语阅读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小学英语学习对学生的要求是在毕业时达到英语二级水平,而我国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课本内的知识较为重视,对其他方面例如日常口语、英语动画片等方面的英文知识信息的教学较为薄弱。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对学生的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学生对来自课本外的英语知识缺少积累与了解,这也使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英语水平有所欠缺,从而在英语阅读中会出现因知识储备而达不到英语阅读效果。如果阅读难度过大,学生会对英语阅读失去兴趣,不利于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渐提升英语阅读能力。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高年级的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模式、方法与教学任务的分配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因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英语水平与阅读能力还不适宜大量的英文长篇阅读,而且学生的英语阅读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与帮助。在目前的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英语阅读的教学时间与精力都有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英语微阅读的方式逐渐被推广。英语微阅读以其精简、便捷等优点,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与文化品格都有一定的帮助。
1 .对英语微阅读教学的阅读资料进行筛选。现代信息技术中,网络上的资源五花八门,英语微阅读的资源与材料相对于小学英语教材也多不胜数。但是,一些优质的、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微阅读文章并不是可以信手拈来,而是需要教师在开展英语微阅读的教学之前进行搜集整理与筛选,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开展对他们能够起到帮助作用的微阅读教学。首先需要筛选微阅读文章的题材,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广泛的阅读内容,例如人文、科技、童话等,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英语读物。其次,教师还要对英文微阅读内容的词汇量与难度进行筛选,使学生能够在快乐中阅读,在快乐中进行探索与提升,难度太大会使学生失去阅读兴趣。
2.在为阅读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学生的英语微阅读是基于学生的课内知识进行的课外阅读教学,对于学生的知识积累、词汇量扩展、英语阅读能力锻炼都具有很大的帮助。由于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与阅读能力仍然有待提高,教师需要在阅读教学中增加对学生阅读状况的关注,及时帮助学生解答文中的难题与疑问,或是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查词典、读音标,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3.与家长进行沟通,加强合作,助力英语微阅读教学。微阅读教学在课堂上进行还是有限的,要想进一步培养小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则需要家长在家庭中对学生的阅读进行鼓励与帮助,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英语阅读环境,使小学生能够在家庭与学校中都受到良好的熏陶教育,增强对英语微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坚持下去。
三、结语
基于英语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高年级英语微阅读教学,是一种对培养学生英语阅读兴趣与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有效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使其更加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现状。
篇5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现状 存在问题 策略的探究
一、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表面上日益活泼,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尤其是一些精心雕琢的公开课,容量大、亮点多、节奏快、追求新异。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在促进学生言语发展上下功夫、有实效性的课堂教学并不多见。
二、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阅读教学必然会发生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出死亡之谷。就阅读教学而言,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阅读教学的理论正处于新旧更替时期。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指导语文教学改革的大都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如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文主义,综合实践、创新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等等。这些理论是各门学科的共性理论,有的并不十分切合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却不成文地演绎成直接指导语文教学的主流观点,导致语文阅读教学偏离了语文课程的母语教学本位目标,陷入了新的误区。
(二)阅读兴趣的淡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阅读兴趣才会有阅读的欲望。然而教师的传统教学让学生被迫接受知识,不注重文章情感的培养,学生与文章情感产生不了共鸣,学习语文对学生来说也就毫无兴趣可言。教师对关键字词不加以引导、理解,学生在阅读中也就不能表现出对文章的情感,读起来平铺直叙,干干巴巴。这样就极大地降低了学生阅读的兴趣,长久以来,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日益淡化。
(三)阅读评价的缺失。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阅读评价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比重。然而就阅读教学的现状看,阅读评价的缺失甚为严重。学生的阅读机会极少,阅读评价更是几乎为零,对于学生毫无激情的朗读,教师并没有给予评价及指导,阅读评价的缺失导致了学生阅读兴趣的丧失。
三、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究,从学生主体地位出发,以一个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语文教学,注重研究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取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实现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与心灵的对话。
1、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
构建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心情舒畅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获得心灵的舒展,从而倾心去参与阅读实践。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张扬,以积极的心态去读书、去思考,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感,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最优化。
2、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自主选择的权利。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新的体验,就要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当主人,把读书的时间、问的权利、实践的机会等让给学生,使学生在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或实验操作中,满足求知的愿望,巩固和运用语言文字,体味文章的喜怒哀乐,感悟语言文字带来的美感,受到教育和启迪。
(二)实现阅读教学中,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必须引导教师“精讲善问”,把教师的点拨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学,落实“先学后教”。先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达成教学目标,并存疑。教师在让学生先学时,要明确“四个要求”:即明确时间(用几分钟);明确内容(学习教材的哪部分);明确方法(在自学时要运用什么方法);明确要求(在自学时要思考哪些问题,准备教师检查)。教师通过对学生先学的检查,就可以确定学生的疑难问题,于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解决。
教师的主导体现在指导、引导、诱导、辅导。教师主导作用应体现在把握目标、优化教法、营造氛围、引领感悟、破解难点、梳理质疑、调控节奏、启发小结、适度拓展等方面。
(三)实现阅读教学中,教师强化训练,学生重在运用。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通过文本的阅读和相关形式的作业练习,促使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和“迁移语言”,达到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所以训练对于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要突出读和背的训练。朗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手段,也是积累语言,培养情感的手段。读书琅琅上口,熟读成诵,运用时就能脱口而出。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有效方法,学习语言必须记忆,要让学生多读、多背一些名家名篇。
2、 读写结合,读中学写。要提倡学生“说课”——说内容、说语言、说认识、说体会、说感悟;提倡学生“写课”——写内容、写要点、写心得、写真情。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要始终贯彻读写结合的原则,加强小练笔。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仿写、改写、扩写、续写等练笔实践。
3、 要重视语言积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方式很多。可以采用朗读、默读、背诵、复述、听写、读写结合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熟记语言材料,把课文的语言尽可能内化为学生的语言;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写观察笔记积累写作素材;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写读书笔记积累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表达技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究,强调学生对阅读教学的自主、探究、训练和运用,对实现语文教学的知识、能力与人文目标,具有划时代的积极意义。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究,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拓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使阅读教学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体现大语文的教学思想。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2]、傅先蓉主编.《小学语文教学建模》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5
篇6
一、从整体理解出发,小步推进
文本阅读要基于文本的整体性,“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站在文本整体的高度,从文本的视野观照文本的层次多态,才能探究文本的本质,彰显其要义、核心。任何破坏文本整体性的阅读教学都有可能损坏文本的价值。教师只有从宏观角度出发,发挥学生自主性,激活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前认知,让学生对文本获得某种整体具象上的理解,学生才能深入文本细节,从而实现小步推进,层层深入,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步,初读,了解文本相关背景知识、写作文体、写作重心倾向、首尾意旨标识等。其次,通读,要抓住重点人、重点事,重点信息和重点情节,此乃文章的血肉部分,承载着文章的核心价值和主旨思想。再次,在通读基础上,有选择地体会局部句子的表层意义、语境意义和深层意义,将文本事、情和意连成一体。第四步,赏读,主要是体会和欣赏表现文章手法的新颖和形式的多样。最后,悟读,此小步主要是产生“移情性理解”,即由文本生发自己的感想和体悟,它要求作者要有一定的迁移能力。
二、从行文思路出发,洞悉作者思维
“作者对文章的建构过程就是读者对文章的解构过程”,要洞察作者行文的思维导图,需要保证找到文章中的目标指向,在此牵引下,才能有效地把握我们思考和理解的方向性,从而提高阅读有效性。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要厘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思维脉络,常有以下三种方法可供参考:第一,去枝叶法。省略不影响情节发展的文字,如描写、举例、引用、解释这样具有意义叠加和意义强调类的句子。第二,抓主干法。主干法意即句子或句段中承载实体意义的主谓宾结构。文章往往以这些句子为纲,向纵深发展,这些句子有很强的眉目表征,抓住了他们,就牵住了牛鼻子,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有些句子承上,有些句子启下,还有些句子概括、小结等。第三,从修辞角度来看,有些句子具有很强的感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往往寄托着作者的情感、怀想和寓意,需圈点勾画。此外,要厘清作者思路,需要作者要有“排列组合”意识,有“句群”的观察力和处理能力,只有成组成对理解句子,根据句意适当合并,才能逐步显示作者思维的庐山真面目。
三、从阅读教学出发,构建阅读教学时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阅读教学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阅读教学本身的内在规律来合理安排教学时序。按文本划分教学的时序正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内在统一性。一般而言,高一应以现代散文为主要阅读侧重点;高二则侧重于古诗文的欣赏;高三则以议论文为重心,层层递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整合教材内容,开发校本课程,拓展阅读内涵,有序、有效地开展阅读课教学。
无论何种文体阅读,都要做足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上下功夫,让教师的阅读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悦读”欣赏的历程。做到教学有选择、有重点、有突破。吕淑湘先生说过:“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他的名字叫做‘活’。”教师要将不同文本的阅读与课题研究相结合,与校本课程、班本课程的研发相结合,与学生的个性解读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在阅读中探究合作的精神,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
四、从阅读主体出发,丰富学生阅读体悟
陶行知说过:“教学方法必须依据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兴趣。”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的过程既是获知、理解、构建的过程,也是在阅读过程中增见、长识、获趣的体验。所以,学生阅读的过程是一切教和学的基础,教师要想方设法,让阅读过程转化为学生体验、参悟的过程,让学生因趣而读、为趣而读,读中生趣,教师要始终保护好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呵护学生个性化解读方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的点评,互评必须基于学生的见解,只有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同学开车一样,教师是教练,可以给方法,给方向,但不能越俎代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践中修炼真正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激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5).
篇7
【关键词】语文阅读 追求认知 获取赏识 自我实现
阅读能力是职校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智力技能,是职校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专业能力,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之一。当下,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笔者将它分为追求认知、获取赏识和自我实现三个层次,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阅读是追求认知的需要,是加强职校语文阅读教学的实用性策略
职校生虽然在学业上曾遭遇过一些挫折,在阅读高知文章方面没有很强的求知欲望,但他们依然拥有认识社会、探求基本人性,获得专业技能和就业知识等方面的求知欲望。他们的这种心理是为了获得有用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对学习起促进作用。
“中职语文职业化教学”的教学理念已经成为职校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这就要求语文老师重视校本阅读教材的开发,即在充分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学生语文阅读心理与语文职业能力培养等情况下,去挑选学生颇感兴趣且与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关的文章来作为课堂学习的文本,开展阅读讨论、探究和实践训练。正因为学生对所阅读的文章有兴趣,师生之间就会有共同话题,容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例如在教建筑专业的语文课时,教师应从本专业学生的阅读心理出发,搜集与建筑方面有关的专业技术类文章,建筑杰出人士传记、建筑发展史方面的文章,再附加一定的创业、就业指导类文章和少量的经典诗文佳作。这样,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同时,也实现了为专业服务的目标。
二、阅读是获取赏识的需要,这是优化职校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
职校生也有渴望得到认同和赏识的需要,而阅读教学显然是实现这种赏识需要的理想途径。通过广泛去阅读书籍,学生不仅可以得到父母师长们的认可与赞许,还可以增加谈话素材并赢得同龄人的认可。职业教育的核心是为社会发展和建设培养一专多能型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充分去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发现并发挥自己的强项,勇于尝试,体验成功,找到自信的源泉,树立成功的信念。
活动教学是学生较喜欢的学习方式之一。我们可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阅读需要心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去参与,身临其境地感悟文本,活跃课堂,寓学于乐。例如:教《我有一个梦想》一课时,组织学生即兴演讲;教《那一年面包飘香》一课时,指导学生编排课文小剧目;教《项链》一课时,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教《广告词》一课时,安排学生结合所学专业为某某企业设计广告等。这些活动式阅读教学方式,有力地满足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赏识的需要。
探究式教学也是不错的教学策略,只要教师引导得当,会使学生产生被赏识的满足心理。如教学《列车上的偶然相遇时》一文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独立学习的同时,开展合作讨论,教师提供学生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环境,引导他们探究“父亲的成功是否只是偶然”从而去领悟偶然的机遇只向具有价值的人敞开大门这一深刻道理。
三、阅读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完善职校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策略
职校生对成就感的欲望比普高生强。然而,职校语文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生的这种心理,只看重最终的语文考试分数。所以,我们要关注学生在阅读中的亮点,并通过完善语文教学的评价策略,去唤醒他们对语文阅读的美好记忆和向往。
(一)开放性评价,为学生自我实现创设机会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由于自身经验的不同,对外界的看法和理解也会有所不同,在当今社会多元化的趋势下,职校生的个性、家庭、社会阅历各有所不同,因而语文阅读教学时要求我们老师采取开放性的评价方式,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及看法。例如:教《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让学生去欣赏宝玉出场后的肖像描写,一位学生发表异议,他觉得宝玉不是潇洒,而是现下流行的“伪娘”。这一见解在班上如同平地起惊雷,引起同学们的争论。教师在这时绝不能简单地否定或压制,而是引导学生继续发表自己的看法。该学生认为:宝玉的肖像完全女性化的特点,并非平常人心中的英俊后生,如书中的“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这些描摹都是用于女孩子身上的。这一观点引起班内很多同学的赞同,引起了学生们对文章更深一步的探讨。教师的鼓励,同学的赞同无疑会让这位同学得到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也会激发其他同学对文本做出个性化的分析和理解。
(二)不着痕迹地夸奖,为学生自我实现提供保障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策略;教学
个性化阅读是指师生之间从多重角度形成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体阅读的体验感,尊重学生对阅读的反馈意见,从而有助于师生之间在思想和心灵上形成良性的互动,便于教师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由于个性化阅读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因此,具有自由性、批判性、创造性等特点,促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主动积极的自我反思,启发学生从多层次的视角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本文就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质量。
一、创设个性化的阅读教学课堂,营造师生互动的阅读氛围
个性化阅读教学课堂要以情感教育为基础,语文阅读的核心就是读者与作者之间情感的碰撞和交流,只有自己对文章内容感同身受,才能在教学中将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所在。通常教师会选择以情激境,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阅读的情趣,在仔细阅读和字字斟酌之间体验阅读带给学生情感上的收获。例如,教师在教授《背影》这篇文章时,教师在课前播放了一首有关亲情的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以此激起学生对亲情的共鸣,为课文的阅读和讲解埋下浓厚的感情基调。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散文讲述的父亲送作者到火车站为他买橘子的情景,留给作者最深刻的印象便是父亲替他买橘子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作者用朴素的文字细腻地描写出父亲对儿女真挚的爱,这种爱没有轰轰烈烈,而是渗透在平凡的事件中,体现父亲对儿女的关爱之情,令人感动。教师对于作者在写作时运用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讲解,使学生学会如何在阅读中收获语文写作知识和提升阅读欣赏水平。
二、通过定位阅读,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阅读
精神层面的阅读注重学生情感价值的提升和阅读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通过定位阅读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增强教师、文本和学生之间的多重互动,组织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以便完成定位阅读的目标。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文章《春》时,将阅读主题定位为:“拟人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语言效果”,体会:描写小草的生长用“偷偷地钻出来”、描写各种花竞相开放用“赶趟”形容、把对风的描写比拟成“母亲的手”等语句的精妙之处。使学生在掌握拟人修辞手法的具体应用外,还能体验这种语言文字表达的效果,给学生的精神方面带来阅读上的愉悦。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并在阅读中善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升阅读的鉴赏能力。
三、个性化的阅读与生活化的教学融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将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融入阅读教学中,通过生活中经常熟悉的案例或者是与文章有联系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灵感,提升自己的领悟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风筝》这篇文章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工具进行阅读教学,通过视频展示有风筝的故事,勾起学生对事物有关的想象,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文章的阅读和理解中,通过文章中对小时候关于风筝事件的描写,体会作者对小兄弟“虐杀”而无怨恨的感慨,同时也展示了作者自省的精神。由此,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描绘自己生活中有关风筝的故事,提升学生语言表达水平。
四、构建多元化的阅读教学评价体系,为学生的阅读指引方向
阅读教学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多样化,还要标准化,不仅要注重过程性评价,还要加强发展性评价,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以及批判思维方式的发展。此外,阅读教学中还要侧重学生个体性差异的具体表现,如,想象力、听说读写、观察力以及对文本的感悟能力,以此作为评价学生阅读能力的标准,为调整学生个性化阅读策略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不仅要贯彻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还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策略的调整,不断刺激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让阅读成为学生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阅读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成为滋养学生精神升华的沃土,成为不断创新阅读的有效途径,完善阅读评价体系,让学生能够在多元化的、多层次化的解读过程中重塑人文精神、完善人格,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英语教学;story time板块;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9-0047-03
【作者信息】薛红,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常州,213000),小学英语教研员,高级教师,常州市小学英语特级教师后备人才。
译林新版《英语》教材中的Story time是每个单元的核心板块,它借助活泼生动的插图和有趣的故事,以对话或短文的形式呈现词汇、句型、日常用语和语言功能,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英语听、说、读、写技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而在日常的调研中,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对Story time的教学把握不准,出现了方法单一、缺少“故事味”等问题。
一、过碎的问题设置削弱了故事教学的整体性
【案例一】译林新版《英语(五上)》Unit 6 My e-friend。在导入新课时,PPT上呈现Story time的主情境图,教师进行了以下提问,并与某位学生展开了交流:What can you see?Where are they?What does Liu Tao have?What does he want to do?Can Wang Bing play football with him?What is he doing?
貌似是环环相扣的追问,实际上是教师步步为营,使学生的回答逼近教师预设的答案,简短的故事背景介绍被解构成了很多展示性的问题,文本被嚼得支离破碎。
【案例二】五上Unit 5 What do they do?通过Listen and match使学生理解了文本中人物双方父母的职业后,PPT上呈现了四个问题:(1)What does Mike’s father teach?(2)What does Mike’s mother write?(3)Who does Su hai’s father help?(4)What does Su Hai’s mother make?
【教学策略】
1.提炼核心问题,整体构建文本脉络。
以“案例一”为例,立足文本结构,设计故事核心问题。在引入My e-friend Peter后,教师提问:Do you wan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Peter?You can ask questions.由学生猜测问题,并从故事中寻找答案,进行对话。第二个核心问题:Why do Liu Tao and Wang Bing talk about Peter?也就是讨论他们之间有关谈论Peter的这一段对话是如何产生的?案例一中的一连串小问题就可以演变成这样一个问题:Look at the picture.What do you know from the picture?问题设计由“点状”转向“块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想象、思维,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预测文本内容,并验证自己的预测。两两讨论,并鼓励学生用2句或3句乃至更多进行表达。
2.小组合作,让学习变得“可见”。
为了帮助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让学得与习得并举,不妨让学习变得“可见”,让教师看得见学生的学,这样教师就知道了自己的作用;让学生看得见教师的教,学生就会逐渐成为自己的老师。以“案例二”为例,当学生已经知道双方父母的职业之后,教师提问:What does a writer ususally do?What does a factory worker usually do?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eir jobs?Let’s work in groups.教师指着黑板上尚未完成的思维导图,邀请四名学生分别到黑板上来帮助教师完成,其他学生则4人一组在座位上完成。通过小组合作,教师在帮助、参与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关注到了大部分小组的学习状况;而学生在自主讨论完成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分工合作,智慧共享;板演的四位学生则大获成就感。对于这个故事的细节理解则从传统的“问题回答式”变成了“用语言完成任务式”,从“师生个别交流式”变成了“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式”,从“连续性的故事文本阅读式”变成了“非连续性的思维导图式”阅读过程,有效实现了从“教会”到“学会”的转变。
二、过重的知识教学冲淡了故事教学的味道
在解读Story time板块时,教师常常只关注到其中的词汇句型,为句型花费大量时间,这样既破坏了故事教学的整体性,更冲淡了故事教学的味道。
【案例三】四上Unit 6 At the snack bar。通过Watch and match,学生获知Mike、Helen、Mr.Green想要点的食物,教师要求学生用以下句型进行两两操练:A:What would you like?B:I’d like ...同样在五上的What do they do?教学中What does ...do?He’s/She’s a ...的句型操练,在六上Holiday fun故事教学中的What did you do?的过去式操练,其共同特征是脱离故事情境,意图通过操练让学生熟练掌握句型。
【教学策略】
1.整体观照,以“角色卷入”的方式理解故事。
以案例三为例,可以让学生运用该句型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模仿故事中的人物来谈论彼此父母的职业,这样学生就不是作为局外人站在故事之外来理解故事了。
S1:Mike,what does your father do?
S2:He’s a teacher.
S1:What does your mother do?
S2:She’s a writer.
在该对话中,以情境为载体,通过有意义的语言运用同样达到了句型操练的目的,且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也更具有“对话感”。正如张连仲教授所说:“尽量减少机械操练的形式,通过真实情境中的语言交际让学生能够在语境下做出自然回应。”这种自然回应的能力也是小学生的基本英语素养之一。
2.关注表达,从知识层次的“理解”走向领会层次的“理解”。
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目标是领会。领会层次的“理解”与知识层次的“理解”并不相同。知识层次的“理解”可以是鹦鹉学舌式的再认和转述,“领会”要求读者能够对阅读信息进行转化和揭示,能够根据文本信息作出“推理判断”。
以案例三为例,Anything else?是父亲同时要点a hamburger、noodles、a glass of milk、a sandwich、a cup of coffee五种食物时,营业员使用的。我们不妨设置这样一个情境:如果你是Mike或你是Helen,也可以这样点。
Student 1:I’d like a hamburger,noodles,a glass of milk and a sandwich.
Waiter:Anything else?
Student 1:A cup of coffee.
Student 2:I’d like a hamburger,noodles,a glass of milk,a sandwich and a cup of coffee.
Waiter:Anything else?
Student 2:No,thanks.
在这样的真实情境中学生既加深了对Anything else?的理解,又熟练运用了点餐交际用语,同时在语调的使用技巧上也有所得。
三、过细的框架剥夺了学生思维表达的空间
在Story time板块教学中,教师常常担心学生想不到,如教师想了解学生是如何度过周末的,PPT上总是直接展现出大量的图片,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只是完成了从图片信息到英语表达的转化,而失去了大脑展开真正思维的机会。在“语言输出”环节中也总是提供了非常细致而严密的框架。
【案例四】五上Unit 6 My e-friend。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大部分教师会习惯性地在PPT上打出如下框架:Peter is ... He lives...He can ... He has ... He doesn’t study ... He studies ... He likes ...然后学生根据框架进行“缺词填空”,学生呈现出的表达可以想象:结构相同,句式相同,答案相同,长短相同。我们不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总是由教师搭建框架,学生不就成了填塞水泥砖块的“小工”,怎么能成为设计师呢?
【教学策略】
1.给足空间,变框架为支架。
教学中,教师搭建脚手架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而不是禁锢学生的思维。很多教师认为,支架等于框架,其实不然。以案例四为例,教师可以根据开放式的语义图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自由表达。学生可以根据能力的高低进行自由的表达,在尊重任务信息的前提下,句式不限,长短不限。这时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学生的表达会呈现出多样、灵动的状态。同样在阐述Peter的爱好时,有学生会说:He likes playing football and swimming.有学生会说:He likes playing football.He likes swimming,too.更有的学生会说:His hobbies are playing football and swimming.
2.尊重差异,变单一为多元。
学生是存在差异的。因此,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以五上What do they do?一课为例,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检测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如语段表达的方式:Mike’s father is a teacher. He teaches English. He has a lot of students. Mike’s mother ... 问答的方式:What does Mike’s father do?He’s a ... What does Mike’s mother do?He’s a ... 对话的方式:Mike,what does your father do?My father is an English teacher.He has many students.
四、过度关注故事理解忽视了文本结构
文本的结构和逻辑属于文本的形式图式,是学生图式建构的必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会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在故事的解读、信息的提取上,而文本结构却很少关注。
【案例五】五上Unit 5 What do they do?在解读这个故事文本时,大部分教师会从两个方面入手:(1)故事中两个主人公父母各是什么职业?(2)关于各自职业的进一步的阐述。完成了这两个任务后,一般就是进入了朗读、表演阶段,而忽视了这个故事文本的特征:(1)打破了常规的ABAB式问答,此文本在结构上呈现出ABAB―BABA,因为B主动发起了话轮。(2)打破了常规的问一句答一句的模式,在回答了She’s a writer.后又继续补充说明:She writes stories.She works at home.而且还对他人的回答做出了及时的反馈:That’s nice!That’s Great!Oh,really?
【案例六】五上Unit 6 My e-friend。在询问Peter的信息时,几个貌似是无序的提问,其实有其内在的逻辑。如:Can he speak Chinese?Yes,he can.Does he study Chinese at school?No,he doesn’t.He studies Chinese after school.很多教师都把Does he study Chinese at school?这个问题单独拿出来进行教学,其实这个问题是承接着Peter is English.But he can speak Chinses.Why?的。
【教学策略】
1.关注结构和逻辑,让表达走向真实自然。
以案例五为例,在理解文本时,学生逐步构建了他们自己的文本。
Su Hai:What does your father do,Mike?
Mike:My father is a teacher.He teaches English.He has a lot of students.
Su Hai:What does your mother do?
Mike:She’s a writer.She writes stories.She works at home.What does you father do?
Su Hai:My father is a doctor.He helps sick people.
Mike:What does your mother do?
Su Hai:My mother is a factory worker.She makes sweets.
这是学生自主建构的文本,当找寻、对比学生自主建构的文本与教材提供的文本之间的差异时,不难发现That’s nice!That’s great!Oh,really?What about your mother?Is she an English teacher?等句子更贴近生活,这时学生会意识到可以变被动回答为主动提问,可以对他人的表达进行评价与反馈,这样对话会更丰富、灵动。
2.丰富阅读教学模式,提升综合语用能力。
篇10
关于阅读的内涵:阅读,在本质上应该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要教好阅读必须明确课程标准对阅读要求标准。
因年段的不同其阅读要求也不尽相同。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要加强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的指导,设计阅读实践活动。下面就阅读教学活动的设计方式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根据读写结合理念来设计阅读教学活动
读写结合是语文阅读教学落实的任务之一,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可结合文本的本体的不同进行阅读训练。比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长春版)六年级。下册《雷锋的故事》可引领学生学习怎样布局谋篇,体味详略得当的写法,学习构段的方式,哪段祥写那端略写,为什么这样写。详略得当是该篇的突出写作特点。详略得当是为突出主题而服务的。
二、抓住训练点设计阅读教学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训练点是学生不懂的理解有困难的地方。还以《雷锋的故事》为例。如:为什么学习雷锋?雷锋精神是什么?什么是精神?怎样用时代价值观来诠释雷锋精神。雷锋的故事离我们生活实际远怎么办?怎样传承雷锋精神,时代需要怎样的雷锋精神。怎样设计教学活动。要区别于思想品生课。这样的课为什么不编入思想品生课而编入小学语文教材里,编者的目的是什么。我理解是要体现语文教育的特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育的特点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要体现语文训练,不能上成品德课。设计的活动应为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能力与素养形成服务。
三、依阅读教学策略的转变设计阅读教学活动
要侧重从工具性与人文关怀向重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方向转变。关注学习过程,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的一门课程,说它实践性因为学生要进行观察社会,进行社会调查,要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要写作,要发表自己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与看法。说它踪合性是因为明丽山川,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名人传记、古诗文不仅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更是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培养的一种责任担当。
要从教师的讲向学生的读转变。要把课堂阅读时间真的还给学生,减少无效的环节设计,和表面的合作学习,不要在乎形式是否合作,侧重关注学生个体阅读。要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要让学生从文本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要真的进行角色转变。我们要的是真实性的阅读。
语文要返璞归真。语文教学要牢记五要。要让学生积累;要让学生感悟(自己阅读);要启迪学生心灵让学生越学越聪明;要让学生大量阅读。要该教的必教。
四、阅读教学活动要依不同的文体而设计
小学课文中有散文、记叙文、议论文、诗文、说明文、文言文等。现以说明文文体为例谈一下阅读教学活动。此文体的文章应注意让学生明白什么。一个是语文知识,一个是价值观,一个是阅读兴趣。
三年级教材《恐龙》是说明文文体。教学时要激起学生阅读兴趣,感悟说明方法,怎么写的,用什么方法写的?不要硬塞给学生说明方法如打比方、数字说明等。注意教学设计的内在联系,要有整体考虑,思考如何在课上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实践怎样体现呢(一个是动手操作,一个是动手写,一个是表演再现当时的情境)实践怎样体现要设计环境与实践活动。思想性强的文章,决不能上成思想品德课,要诠释时代精神。要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