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评估技术导则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3: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节能评估技术导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背景
2011年9月13日,温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根据《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浙江省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浙江省民用建筑节能评估机构备案管理办法》、《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技术导则》(试行),了《关于贯彻执行民用建筑节能评估和审查等相关规定的通知》温住建发[2011]183号文件,文件要求于2011年10月6日起开始执行民用建筑项目(主要为新建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温州地区的民用建筑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就此展开。
本人所在的温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也因此成立了下属公司――温州建正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并取得一类评估机构资格,开展了节能评估工作。本人于2012年3月调入该公司,至2012年底,已经完成30余个(温州地区)项目的节能评估工作。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对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工作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小结,供设计人员参考,以减少类似问题的出现。
节能评估工作的依据和内容
节能评估工作的主要依据为《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技术导则》(试行)及其他与建筑节能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本文对此不进行详细描述。
根据《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技术导则》(试行)的要求,浙江省节能评估工作主要是对民用建筑项目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分析和评估,提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的对策和措施,并编制节能评估文件。具体来说,就是对设计方案(主要为初步设计方案)在围护结构保温隔热系统设计、结构选型及体系设计、主要用能设备系统、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利用、风环境、热环境、建筑能源消耗总量预测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估,并提出改善措施及建议。以下章节将从这些方面入手,对节能评估工作中碰到的常见问题进行小结。
围护结构保温隔热系统设计
在围护结构保温隔热系统设计这方面,原设计方案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如下:
设计依据的漏项、缺项及选用了作废依据;
外墙主体材料的选择过于保守,30余项目中,仅11个项目选用具有自保温效果的墙体材料――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或复合陶粒混凝土砌块;
注重了屋面、外墙、外窗等的节能设计,而忽略了住宅分户墙、楼梯间隔墙、住宅凸窗(挡板、顶板及底板)的节能措施;
节能计算主要材料的热工参数选用依据未明确,导致很多材料的导热系数、修正系数等参数错误,不符合规范要求;
部分保温材料的构造不符合相应规范要求,如加气混凝土时未采用专用砂浆砌筑抹面,无机轻集料保温砂浆外未设抗裂砂浆复合网格布等;
部分节能构造不利施工,应优化,如外墙外保温材料无机轻集料保温砂浆设计厚度较大时需进行分层施工;住宅保温楼板、架空楼板保温材料于楼板板底施工,需采取防脱落措施等;
计算外墙加权平均传热系数时忽略热桥过梁(包括窗台压顶)的设置;
架空楼板保温做法缺项或传热系数偏高,出现K值大于2 W/(m².K)的情况,易形成冷热桥;
公建类别未按浙江省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3/1036-2007明确;
不够重视外遮阳设计,温州地区建筑外遮阳对降低建筑总体能耗能够起到非常良好的作用,良好的外遮阳设计也能带来更为舒适的室内环境;
忽略倒置式屋面的保温材料的要求:倒置式屋面不得选用松散保温材料,倒置式屋面保温层的设计厚度应按计算厚度增加25%取值,且最小厚度不得小于25mm。
忽略设备用房墙体楼板的保温、隔热、减噪措施。
部分公建敞开式内走廊的做法使走廊两侧墙体成为外墙,不利于建筑节能。
结构选型及体系设计
在节能评估中,主要对结构选型和体系设计在节材方面进行评估。原设计方案经常出现以下问题:
楼板(120mm厚)、地下室顶板(350mm厚)、地下室混凝土墙体(350mm厚)厚度较大,不利节材。
墙体砌筑砂浆未采用专用砂浆或预拌砂浆(可促进资源综合利用)。
有条件时,桩基设计未采用桩底、桩端后注浆技术(该技术可提高桩的承载力,节约混凝土用量)。
抗拔桩设计时,未根据抗拔力大小采用不同的桩身配筋和桩身分段配筋,造成材料浪费。
桩型、桩长、桩径及地梁高度设计不合理。
未采用可降低钢筋用量的HRB400级高强钢筋。
主要用能设备系统设计
项目的主要用能设备系统包括暖通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电气系统、建筑智能化系统,其中以暖通空调系统对建筑的能耗影响最大,也是节能评估的关键。这些系统在评估中的常见问题如下:
暖通空调系统
未明确裙房空调形式和空调机组位置,或空调形式未根据业态设计。
空调区域较分散,作用半径较大,不同环路水阻相差较大时,未采用节约水泵输送能耗的二次泵系统。
部分项目空调主机可生产卫生热水,但给排水专业设计中未采用该热水。
缺室外设计气象参数。
部分空调室内设计参数、新风量指标不满足DB33/1036-2007标准要求。
部分场所空调制冷、供热装机余量偏大。
未明确空调保温材料选择、导热系数、保温厚度及其做法;未明确空调风管绝热层的最小热阻。
未明确空调水泵流量、扬程、效率、功率;未明确冬季空调供回水温度。
未确空调末端设备装机功率。
未明确设备平台百页形式和有效通风面积。
未明确风机各项参数,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不详或未达到节能水平。
未明确设备用房通风换气次数或通风量;地下室车库排烟(风)机未选用节能型设备。
给排水系统
未明确景观用水水源,景观水不得采用自来水及地下水。
未明确水景、绿化的节水措施。
未明确生活给水分区的超压限流措施,并应控制水压在0.2MPa以下,减少水资源浪费。
给水分区未充分利用市网压力。
未明确热水系统设备及管道保温措施。
卫生器具未选用节水型卫生洁具、龙头。
未明确厨房、餐厅排水的处理措施。
电气系统
部分变电所位置距离负荷中心距离偏大。
未列出主要场所照度要求及LPD值、计算照度值及LPD值。
未采用高光效、长寿命的LED光源。
未设计立面节日照明、室外景观照明。
电气设备选择不符合节能要求或未明确电气设备节能运行方式、控制要求等。
变压器负荷率未达到经济合理水平。
电气设备主要材料表缺主要照明灯具型号、光源、规格、配件等数据。
未注明各种灯具效率、功率因数、配套电子镇流器及能效值。
未设分项计量系统。
未考虑部分功能用房的后期分隔,预留电气计量装置。
建筑智能化系统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未根据管理或使用者的不同分别设置。
主要公共用电设备、分项用水设备、公共用气设备未纳入能耗监测系统。
能耗监测系统数据未考虑与政府节能平台数据格式一致,不能顺利接入政府节能平台。
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利用
浙江省民用建筑项目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利用方面主要遵循如下条款: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第二十八条:鼓励太阳能、地热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在民用建筑中的应用。新建公共机构办公建筑、保障性住房、十二层以下的居住建筑、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应当按照国家和省规定标准利用一种以上可再生能源用于采暖、制冷、照明和热水供应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应当与民用建筑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太阳能在建筑中利用实施的若干意见》浙建设〔2007〕117号文件第二条:在12层(含)以下新建居住建筑中应全面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12层以上支持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鼓励支持应用光伏和其他太阳能利用系统。有生活热水系统的12层(含)以下新建公共建筑,应全面应用太阳能利用系统;其他新建公共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鼓励应用太阳能利用系统。
评估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遇到的常见问题如下:
主动采用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项目较少;因规范未对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做出规定,采用可再生能源的项目一般应用规模偏小。
在本人参与的评估项目中,按规范可不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项目占25.0%左右;应利用可再生能源而未采用的项目占37.5%左右;已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项目占37.5%左右,其中大约8.3%的项目利用规模极小,应扩大应用规模。
热水系统采用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较多,空调系统利用较少,而大多建筑的主要能耗是在空调系统上。
温州地区目前采用较多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为太阳能光热系统、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土壤源热泵系统,太阳能光伏电源系统和太阳能光光系统(光导管)。从本公司2012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太阳能光热系统采用最多,占56.8%左右;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占13.5%左右;土壤源热泵系统(主要用于空调系统)占18.9%左右;太阳能光光系统和光伏系统均占5.40%左右。
较多项目是为应对规范而采用可再生能源,而不针对项目用能情况和场地条件选择可再生能源种类。
建设方较多考虑可再生能源利用造成的初期投入增加,而采用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回收期一般较长,故对采用可再生能源有所抵触。
单个项目采用可再生能源种类较少,一般项目均只采用一种可再生能源,个别项目采用两种或三种可再生能源。
日照分析
民用建筑项目评估中的日照分析主要为建筑立面遮阳、屋面太阳能利用及场地景观设计提供依据,而设计方在这方面出现的主要问题有:
未做立面遮阳设计,或立面遮阳效果较差。有个别项目采用隐框玻璃幕墙,而未采用任何外遮阳措施,导致项目空调能耗比功能相似项目大30%左右,而室内舒适性也会相对较差。
屋顶太阳能集热器、光电板布置未根据屋顶太阳辐射情况强弱情况布置。
场地景观设计未深化,可根据评估单位提供的场地太阳辐射分析结果进行景观设计(如植物习性的选择等)。
风环境与热环境分析
风、热环境分析对建筑能耗的降低和室内外环境舒适性的提高有较大的指导意义,设计方在这方面的主要问题有:
建筑朝向较差,导致冬季建筑前后风压差较大,不利防风;或夏季建筑前后风压差较小,不利室内通风。
建筑布局不合理,导致场地局部冬季风速放大较为严重或夏季出现静风区、涡流等。
建筑出入口设置不合理,导致出入口区域风速较大,影响行人的舒适性。
建筑形体和空调室外机设计不合理,导致夏季建筑外表面、体形凹口处出现热集聚区域(影响室内热环境),使空调室外机散热困难,空调机能效变差。
场地硬质地面较多,尤其是夏季通风不畅处易导致地面出现热集聚区域。
建筑能源消耗总量预测
能耗总量预测是根据相关规范对项目各方面的用能情况进行估算并汇总,将项目的能耗值与参照的基准建筑数值进行比较,以判断项目总能耗是否处于合理水平。该部分工作基本由评估单位完成,并根据能耗情况,提出节能措施,设计方基本不会出现直接与能耗总量预测相关的问题。
结语
现阶段,各类工程,尤其是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农改房项目工程工期较短,甚至有定好开工日期,倒逼设计单位在一定期限内完成设计图纸的情况,故设计方容易忽略设计中的一些问题,造成设计成果深度不足或出现疏漏错误之处,希望本文能够对建筑设计工作者完善节能设计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最后,就本文未对节能评估工作中的改善措施及建议进行一一列举,而仅仅列出了节能评估工作中碰到的常见问题的原因稍作解释:因其解决方案却并非单一,列举出来占用篇幅较大,故不赘述。如围护结构墙体材料的选择,需根据项目所在地的市场供应条件、材料价格、施工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而不能一味的要求采用热工性能较好材料;如冬季风环境的改善,有些项目在场地上风方有较大绿地设置,则可密植乔木防风,有些项目则需设置景观墙等措施防风;如空调室外机的位置,因跟立面造型有较大关系,在节能评估阶段调整起来较为困难,空间较大的设备平台可采用增加排风扇、喷雾装置等散热、降温。
参考文献
《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技术导则》(试行)2011年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2011年
《太阳能在建筑中利用实施的若干意见》浙建设〔2007〕117号文件
篇2
【关键词】 绿色住宅、生态住宅、《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Abstract:Enter since twenty-first Century, green residential concept has win support among the people. Green residential real towards the practice and promotion, must have a comprehensive and feasible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 the definition of the scope of implementation, clear goals. The" gree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district construction points and technical guidelines" and"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example, the first analysis of ecological residence and green residential different concepts, and then introduces the two based on content, comparative analysis.
Key words: Green houseEcological residence
Gree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district construction points and technical
guidelines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F28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绿色住宅的定义
生态住宅与绿色住宅的概念比较:
借鉴约翰・托德(John Todd)在《从生态城市到活的机器:生态没计原则》(From Eco―― Cities to living Machines: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Design)关于生态技术原则的论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编・绿色建筑・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以及文化生态学的观点,笔者认为如果住宅建筑在建造、使用、以及改造或销毁再利用的物质循环全过程中体现了以下原则,就可以称其为生态住宅[・生态住宅设计初探・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2]:
建设过程中减少对自然环境破坏,尊重自然界的生态现状。
利用可再生资源,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耗费
体现地域性特点,同周围自然环境协同发展。
尊重使用者。关注使用者的物理及心理因素,包括其文化需求。
关于绿色建筑的概念,引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6]中的观点,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绿色住宅的定义。
由此可见,生态住宅与绿色住宅的内涵是相通的。生态住宅与生态系统相呼应,涵盖的方位更广,绿色住宅概念范围较小,可实施性更强。
2.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绿色生态住宅技术导则九个评级体系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编・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2001]在能源、水环境、气环境、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绿化、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绿色建筑材料九个方面提出了相关要求:
1)能源系统要求对电、燃气、煤等常规能源进行分析优化,采取优化方案。有条件的地方鼓励采用新能源和绿色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及其他再生资源),绿色能源的使用率宜达到小区总能耗的10%。
2)水环境系统:要考虑水质和水量两个问题。在室外系统中要设立排水、雨水等处理后重复利用的中水系统、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等;其使用量宜达到小区用水量的30%。小区的供水推行节水器具。在有需要的地方,同步规划设计管道直饮水系统。
3)气环境系统:室外空气质量要达到二级标准。居室内达到自然通风,卫生间具备通风换气设施,厨房设有烟气集中排放系统,达到居室内的空气质量标准。
4)声环境系统:包括室外、室内和对小区以外噪音的阻隔措施。小区周边产生的噪音如果影响了小区的声环境则应采取降噪措施。
5)光环境系统:着重强调满足日照要求、室内要尽量采用自然光,提倡由新能源提供的绿色照明。
6)热环境系统:要满足居民的热舒适度要求、建筑节能要求以及环保要求等。住宅采暖、空调应该采用清洁能源,并因地制宜采用新能源和绿色能源。鼓励采用不破坏大气环境的循环工质。
7)绿化系统:规定绿地率≥35%,绿地本身的绿化率≥70%,并对植物配置的丰实度,包括:乔木量、立体或复层种植群落占绿地面积、植物种类有相应要求。
8)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包括收集与处置两部分。生活垃圾的收集要全部袋装,密闭容器存放,收集率应达到100%。垃圾应实行分类收集,分为有害类、无机物、有机物三类,分类率应达到50%。
9)绿色建筑材料系统:一是提倡使用3R材料(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二是选用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有益人体健康的材料和产品,宜采用取得国家环境保护标志的材料、部品。
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标准》中的住宅建筑有专项评价指标,包括以下六大指标[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6]:
1)节地与室外环境:要求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低层不高于43m2、多层不高于28m2、中高层不高于24m2、高层不高于15m2。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m2。并对旧建筑利用、共享公共服务及公交设施、地下空间利用做了引导性规定、
2)节能与能源利用:热工和暖通设计符合国家批准或备案的居住建筑节能标准。采用集中采暖或集中空调系统的住宅,设置室温调节和热量计量设施。并倡导高效灯具、有效遮阳、热量回收装置。有可能的情况下再节能20%,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大于10%。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避免管网漏损‘采用节水器具和设备,采用雨水或中水作为景观用水。有可能的情况下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到10%-30%。
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规定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施工,不破坏和拆除已有的建筑构件及设施。将建筑施工、拆除和场地清理时的废弃物分类处理,并将其中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回收和再利用。有可能的情况下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总重量的10%以上,可再利用建筑材料的使用率大于5%。
5)室内环境质量:规定了日照、采光、噪声、通风、室内空气质量的具体要求。倡导可调节外遮阳装置,防止夏季太阳辐射透过窗户直接进入室内;设置通风换气装置或室内空气质量监测装置。采暖或空调系统(设备)的住宅,运行时用户可根据需要对室温进行调控。居室使用蓄能、调湿或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功能材料。
6)运营管理:实施节能、节水、节材与绿化管理制度。水、电、燃气分户、分类计量与收费。制定垃圾管理制度,对垃圾物流进行控制,对废品分类收集。设置密闭的垃圾容器,有保洁清洗措施,生活垃圾袋装化存放。
4.《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比较
比较《导则》和《标准》两个技术标准,笔者认为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了几方面的提升:
1)《导则》中气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热环境系统综合为《标准》中的室内环境质量,归纳的更为简洁明晰,便于申报和实施过程中的管理。
2)《标准》增加了节地与室外环境,对场地和人居用地指标作出了规定,涵盖方面更为全面,更适合绿色生态建筑的内涵;改废弃物管理为运营管理,更为清晰的体现了全寿命周期的概念(详见表一)。
3)《标准》中的条文规定分为控制项、一般项、优选项。控制项为必须达到的指标,一般项和优选项为可选指标。更具可选指标的多少又分为一星、二星、三星的不同等级(详见表二),这样既体现了权重比例,又有一定的灵活性。
同时笔者认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量化指标不足:量化指标的不足不利于绿色住宅切实推广和评估,《标准》之后,建设部科学技术司于2007年7月试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充实了很多量化指标。但对于切实的指导目前的生态住宅实践而言还远远不足。
2)减少了绿化系统的内容。也许是便于部门的管理,《导则》中专项的绿化系统《标准》中并入了节地与室外环境专项。绿地本身的绿化率,植物配置的丰实度,包括:乔木量、立体或复层种植群落占绿地面积、植物种类等相应要求,都未体现。
3)未体现已有建筑绿色改造的评价。由绿色住宅尚在推广普及的过程中,《导则》与《标准》中均未涉及已有建筑的绿色改造部分。就绿色住宅的推进时序而言是无可厚非的。但已有建筑量大面广,逐步推进相应的评价标准,进一步指导旧建筑的绿色改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篇3
一、充分认识绿色施工在推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满足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同时建筑业自身也必须符合国家节约资源能源和生态保护的基本要求。
(一)全面准确理解绿色施工的内涵
绿色施工作为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实现建筑领域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并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四节一环保")。实施绿色施工,应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的技术经济政策。
1.实施绿色施工的原则。一是要进行总体方案优化,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绿色施工的总体要求,为绿色施工提供基础条件。二是对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进行控制,加强整个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绿色施工的总体框架由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六个方面组成。
2.绿色施工不同于绿色建筑。去年建设部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因此,绿色建筑体现在建筑物本身的安全、舒适、节能和环保,绿色施工则体现在工程建设过程的四节一环保。绿色施工以打造绿色建筑为落脚点,但是又不仅仅局限于绿色建筑的性能要求,更侧重于过程控制。没有绿色施工,建造绿色建筑就成为空谈。
3.绿色施工不同于文明施工。前两年,绿色施工的概念刚刚出现时,它的涵义尚不清晰,不少人很容易把绿色施工与文明施工混淆理解。当时从某种程度上,文明施工可以理解为狭义的绿色施工。随着国家战略政策和技术水平的发展,绿色施工的内涵也在不断深化。绿色施工除了涵盖文明施工外,还包括采用降耗环保型的施工工艺和技术,节约水、电、材料等资源能源。因此,绿色施工高于、严于文明施工。例如,《导则》中对地下设施、文物和资源的保护,节材、节能措施等都有所规定。绿色施工也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各地区不同自然条件和发展状况稳步扎实地开展,避免做表面文章而浪费。
(二)绿色施工是建筑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实践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筑业肩负着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绿色施工是建筑业积极承担这份社会责任的重要举措和实践形式。建筑活动一直是自然资源和能源高消耗的生产性活动之一,建筑物所占用的土地,建筑材料的加工、使用以及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废弃物和对周边的污染等都对生态环境产生极大影响。据统计,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近30%,建筑用水、钢、水泥等都占很大比例。比如建筑用水,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国每年缺水量达60亿吨,有1/6的城市严重缺水。我国年混凝土制成量达20亿立方米,配制这些混凝土所需的用水量约有3亿多立方米,再加上混凝土养护用水量(如果按照传统做法浇水养护,水的消耗量将超过搅拌用水),相当于每年60亿吨缺水量的1/10.而且目前施工用水几乎都是自来水,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为混凝土搅拌和养护完全可以使用中水。尽管建筑施工水资源的消耗量相对于高水耗工业企业,单位产值耗水量比重较低,但是工程建设本身的流动性和临时性造成施工用水管理比较粗放,还有较大的水资源节约和再利用的空间。还有,比如建筑垃圾,根据北京、上海两地统计,每施工一万平方米平均产生建筑垃圾500-600吨。而这些建筑垃圾可以通过填埋和铺路等方式再利用。由此可见,建筑业为贯彻国家节能减排战略、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的潜力巨大,责任重大。绿色施工的指导思想立足于建筑业以工程建设实践"四节一环保",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
《导则》在施工中如何做到四节一环保都提供了针对性控制措施,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中,涉及提高用水效率、加强非传统水源利用(中水、雨水、基坑降水阶段的地下水)和用水安全;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中,强调节材措施、结构材料的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加工和安装方法优化、围护材料的节能性能、周转材料的合理重复使用;在节能与能源利用中提出机械设备机具、施工用电照明、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选用节能的机具设备、合理设计工序和配置设施降低耗能的要求;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中,提出严格临时用地指标、强化临时用地保护、合理紧凑施工总平面布置,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物、道路管线和交通线路;在环境保护中,强调扬尘控制要根据不同施工阶段不同材料采取分类控制措施和指标,如土方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低于1.5米,结构安装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低于0.5米,在建筑垃圾减量化中,住宅建筑每万平方米的建筑垃圾不宜超过400吨,力争建筑垃圾的再利用和回收率达到30%,建筑拆除产生的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回收率达到40%,土石方类的达到50%等控制要点。(三)绿色施工是实现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
建筑业能否抓住未来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适应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国家战略,关键在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要从加快建筑业企业改革发展,提升建筑业综合竞争力入手,核心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从传统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高效率的集约型方式转变,建造方式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绿色施工正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
绿色施工的提出,对企业管理和工程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促使企业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地组织工程建设各个环节,以创新管理方法、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的精细化管理,取代单纯依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为特征的粗放式管理,摆脱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绿色施工的提出,必然要求大力推广应用新型环保材料和节能型设备,应用先进成熟的施工技术,加强数字化工地等信息技术应用,并大力发展建筑标准件,加大建筑部品部件的工业化生产比重,从而有利于构建密切联系生产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和推广机制,增强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建筑业技术进步的步伐。绿色施工的提出,必然对施工现场一线工人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需要重视并加强工人的培训教育,尤其是对一线农民工的培训教育,保证绿色施工的实施,从而有利于提高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
(四)绿色施工是企业转变发展观念、提高综合效益的重要手段
绿色施工的实施主体是企业。当前我国建筑业企业仍然主要通过铺摊子、比设备、拼人力来获取企业效益,往往最注重经济效益,越来越关注社会效益,对环境效益还缺乏足够认识。企业项目组织管理和施工现场管理的重心一直放在工程建设速度和经济效益上,现场污染和浪费现象普遍严重。绿色施工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实施绿色施工并不意味着企业必须要高投入,影响工期和经济效益,相反会增进了企业的综合效益。
首先,绿色施工是在向技术、管理和节约要效益。绿色施工在规划管理阶段要编制绿色施工方案,方案包括环境保护、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措施,这些措施都将直接为工程建设节约成本。因此,绿色施工在履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社会责任的同时,也节约了企业自身成本,促使工程项目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其次,环境效益是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建筑业企业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势必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进而形成潜在效益。比如在环境保护方面,如果扬尘、噪音振动、光污染、水污染、土壤保护、建筑垃圾、地下设施文物和资源保护等控制措施到位,将有效改善建筑施工脏、乱、差、闹的社会形象。企业树立自身良好形象有利于取得社会支持,保证工程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乃至获得市场青睐。所以说,企业在绿色施工过程中既产生经济效益,也派生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最终形成企业的综合效益。
二、加快推进建筑业绿色施工的步伐
(一)加强研究和积累,建立完善绿色施工的法规标准和制度
我国的绿色施工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发展势头良好。部里出台《绿色施工导则》仅仅是一个开端,还属于导向性要求。相关绿色施工法规和标准都还没有跟上,尤其量化方面的指标,比如能耗指标。因此,我们还有大量的基础工作要做。
一方面要在推进绿色施工的实践中,及时总结地区和企业经验,对绿色施工评价指标进一步量化,并逐步形成相关标准和规范,使绿色施工管理有标可依。比如《导则》中评价管理属于企业自我评估,有关评估指标和方法尚需要企业结合工程特点和自身情况自我掌握。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我们将把一些企业的好经验及时总结和研究,条件成熟时上升为标准,有些还可以上升为强制性标准。
另一方面研究建立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绿色施工责任制及社会承诺保证制度,促进各方企业在绿色施工中自觉落实责任,形成有利于开展绿色施工的外部环境和管理机制。
(二)以绿色施工应用示范工程为切入点,建立完善激励机制
推行绿色施工应用示范工程能够以点带面,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为此,《导则》专设"绿色施工应用示范工程"一章,鼓励各地区通过加快试点和示范工程,引导绿色施工的健康发展,同时制定引导企业实施绿色施工的激励机制。目前,要对绿色施工应用示范工程的技术内容和推广重点做进一步研究,逐步建立激励政策,以示范工程为平台,促进绿色施工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多更快地应用于工程建设。此外,要在相关的工程评优中,加入绿色施工的内容要求,提升工程的绿色含量,强化激励作用,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三)加强绿色施工宣传和培训,创造良好运行环境
要大力组织开展绿色施工宣传活动,引导建筑业企业和社会公众提高对绿色施工的认识,深刻理解绿色施工的重要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加强开展绿色施工的统一性和协调性。要充分利用建筑业既有人力资源优势,通过加强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一线建筑工人分类培训,使广大工程建设者尽早熟悉掌握绿色施工的要求、原则、方法,及时有效地运用于工程建设实践,保障绿色施工的实施效果。
篇4
浙江经济总量大而资源禀赋低。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浙江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透支”严重,特别是土地、水、能源、环境容量等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系列瓶颈——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郾46亩,未来需求满足率不到5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未来保证率不到二分之一;一次性能源几乎全部进口,未来缺口不断扩大;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一次颗粒物、氨氮、氮氧化物等减排任务艰巨,环境容量进一步下降。推进建筑工程低碳化、生态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近年来,特别是浙江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通过《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之后,浙江适应低碳发展潮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在健全体系、开展科技研究、严把设计关、推进绿色改造和标识认定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总体全国领先。
一是绿色建筑发展已有明显起色。我省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浙江省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浙江省民用建筑节能评估机构备案管理办法》和《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技术导则》等规范性文件,形成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良性发展的工作机制。目前,我省累计设计节能建筑4?郾1亿平方米,建成节能建筑2?郾2亿平方米,形成了年节约标准煤495万吨的能力。今年,我省还启动了推进工业绿色建筑发展的工作。永康市哈尔斯真空器皿厂房成为我省第一个工业绿色建筑。
二是绿色建筑法律法规逐步健全。我省在全国率先以省政府名义出台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文件,颁布实施《浙江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强化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民用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民用建筑项目竣工能效测评和民用建筑节能评估机构备案管理四项建筑节能监管制度;实施《关于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绿色建筑工程发展方向。2012年,通过《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条例》规定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利用的法定职责。
三是绿色建筑标准技术研发不断推进。浙江十分重视绿色建筑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工作,在全国率先编制了《浙江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浙江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一大批地方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先后完成《推动建筑节能及建筑新材料应用》和《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新技术及工程示范》省级重大研究课题和省科技专项《浙江省公共建筑能源高效利用集成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组织开展了《建筑绿色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钢结构住宅LCA全生命周期及绿色建筑体系性能评价研究》等近50项有关绿色建筑方面的技术类项目的研究工作,为进一步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但是,与国家新要求相比,与广东、上海等先进省市相比,我省绿色建筑还存在一些的问题,主要是:城乡建设粗放模式仍未明显转变,绿色建筑方面重外观轻品质、重建设轻管理问题比较突出;绿色建筑特别是高等级建筑占比较少,建筑使用寿命远低于设计使用年限等。
2012年7月,国家住建部了《“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首次将绿色建筑等作为约束性条件纳入区域总体规划,要求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特大城市执行更高水平的节能标准,新建建筑节能水平达到或接近同等气候条件发达国家水平。201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大力促进城镇绿色建筑发展。政府投资的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建筑,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以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宾馆、饭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自2014年起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积极引导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绿色住宅小区。”“城镇建筑设计阶段要100%达到节能标准要求。”“到2015年末,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25亿平方米,示范地区建筑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建筑能耗总量的比例达到10%以上。”我省应以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在城乡建设的全过程贯穿“生态、节能、减废、健康”的现念,真正实现绿色建筑由理念到实践、由个体问题到系统工程、由建筑设计到环境评估的转变,显著提升浙江生态环境质量,助力“美丽浙江”建设。
一是增强全社会的“绿色建筑”意识。当前,我省节能减排工作关注点主要在工业领域,对其他方面特别是建筑领域重视不够。建议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采用多种形式积极宣传绿色建筑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典型案例、先进经验,让绿色建筑理念深入人心,真正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参与建筑节能、建筑节水、建筑节材、建筑节地的良好氛围。可以仿效国内外近年来建设“生态城市”的做法,把推进绿色建筑与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结合起来,加强部门间的协作,整体谋划城市节能问题,系统推进城乡绿色发展工作。
二是不断提升绿色建筑标准水平。总的来看,我国以及我省现行绿色认证标准存在两大问题:一方面,多基于LEED等第一代认证系统,在操作上主要是逐项评分,导致项目简单叠加,增加了实际建造和运营成本,最后反而增加了能耗;另一方面,标准订立时间较早,与当前技术进步、思维变化以及新近设定目标匹配程度减弱。建议成立由发改、建设、环保等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各方面专家组成的绿色建筑审核专家委员会,健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适合我省不同地貌(气候区)、不同类型建筑的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重点完善住宅、办公楼、商场、宾馆、学校、医院、机场、车站等建筑的评价标准。尽快制(修)订绿色建筑相关工程建设、运营管理、能源管理体系等标准,编制绿色建筑区域规划技术导则和标准体系。
篇5
【关键词】 绿色施工;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02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727-5123(2009)02-005-2
绿色施工是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绿色建筑一样,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上,随着绿色建筑概念的普及而提出来的。落实到具体的方面,就是《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所提出的节地、节能、节材、节水和环境保护与舒适空间的要求。
绿色施工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减少施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就如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所提出的要求。当然,绿色施工除了封闭施工、降低噪音扰民、防止扬尘、减少环境污染、清洁运输、文明施工外,还应该减少场地干扰、尊重基地环境、结合气候施工、节约水、电、材料等资源和能源、采用环保健康的施工工艺、减少填埋废弃物的数量、以及实施科学管理、保证施工质量等,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也有人将绿色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为绿色施工具有“四化”的特征,即系统化、社会化、信息化、一体化,这实质上是将施工技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 充分认识绿色施工在推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满足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同时建筑业自身也必须符合国家节约资源能源和生态保护的基本要求。
1.1 全面准确理解绿色施工的内涵。绿色施工作为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实现建筑领域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并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四节一环保”)。实施绿色施工,应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的技术经济政策。
1.1.1 实施绿色施工的原则。一是要进行总体方案优化,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绿色施工的总体要求,为绿色施工提供基础条件。二是对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进行控制,加强整个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绿色施工的总体框架由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六个方面组成。
1.1.2 绿色施工不同于绿色建筑。去年建设部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因此,绿色建筑体现在建筑物本身的安全、舒适、节能和环保,绿色施工则体现在工程建设过程的四节一环保。绿色施工以打造绿色建筑为落脚点,但是又不仅仅局限于绿色建筑的性能要求,更侧重于过程控制。没有绿色施工,建造绿色建筑就成为空谈。
1.1.3 绿色施工不同于文明施工。前两年,绿色施工的概念刚刚出现时,它的涵义尚不清晰,不少人很容易把绿色施工与文明施工混淆理解。当时从某种程度上,文明施工可以理解为狭义的绿色施工。随着国家战略政策和技术水平的发展,绿色施工的内涵也在不断深化。绿色施工除了涵盖文明施工外,还包括采用降耗环保型的施工工艺和技术,节约水、电、材料等资源能源。因此,绿色施工高于、严于文明施工。例如,《导则》中对地下设施、文物和资源的保护,节材、节能措施等都有所规定。绿色施工也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各地区不同自然条件和发展状况稳步扎实地开展,避免做表面文章而浪费。
1.2 绿色施工是建筑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实践。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筑业肩负着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绿色施工是建筑业积极承担这份社会责任的重要举措和实践形式。建筑活动一直是自然资源和能源高消耗的生产性活动之一,建筑物所占用的土地,建筑材料的加工、使用以及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废弃物和对周边的污染等都对生态环境产生极大影响。据统计,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近30%,建筑用水、钢、水泥等都占很大比例。比如建筑用水,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国每年缺水量达60亿吨,有1/6的城市严重缺水。我国年混凝土制成量达20亿立方米,配制这些混凝土所需的用水量约有3亿多立方米,再加上混凝土养护用水量(如果按照传统做法浇水养护,水的消耗量将超过搅拌用水),相当于每年60亿吨缺水量的1/10.而且目前施工用水几乎都是自来水,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为混凝土搅拌和养护完全可以使用中水。尽管建筑施工水资源的消耗量相对于高水耗工业企业,单位产值耗水量比重较低,但是工程建设本身的流动性和临时性造成施工用水管理比较粗放,还有较大的水资源节约和再利用的空间。还有,比如建筑垃圾,根据北京、上海两地统计,每施工一万平方米平均产生建筑垃圾500~600吨。而这些建筑垃圾可以通过填埋和铺路等方式再利用。由此可见,建筑业为贯彻国家节能减排战略、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的潜力巨大,责任重大。绿色施工的指导思想立足于建筑业以工程建设实践“四节一环保”,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
1.3 绿色施工是实现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建筑业能否抓住未来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适应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国家战略,关键在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要从加快建筑业企业改革发展,提升建筑业综合竞争力入手,核心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从传统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高效率的集约型方式转变,建造方式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绿色施工正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
绿色施工的提出,对企业管理和工程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促使企业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地组织工程建设各个环节,以创新管理方法、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的精细化管理,取代单纯依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为特征的粗放式管理,摆脱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绿色施工的提出,必然要求大力推广应用新型环保材料和节能型设备,应用先进成熟的施工技术,加强数字化工地等信息技术应用,并大力发展建筑标准件,加大建筑部品部件的工业化生产比重,从而有利于构建密切联系生产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和推广机制,增强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建筑业技术进步的步伐。绿色施工的提出,必然对施工现场一线工人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需要重视并加强工人的培训教育,尤其是对一线农民工的培训教育,保证绿色施工的实施,从而有利于提高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
1.4 绿色施工是企业转变发展观念、提高综合效益的重要手段 。绿色施工的实施主体是企业。当前我国建筑业企业仍然主要通过铺摊子、比设备、拼人力来获取企业效益,往往最注重经济效益,越来越关注社会效益,对环境效益还缺乏足够认识。企业项目组织管理和施工现场管理的重心一直放在工程建设速度和经济效益上,现场污染和浪费现象普遍严重。绿色施工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实施绿色施工并不意味着企业必须要高投入,影响工期和经济效益,相反会增进了企业的综合效益。
首先,绿色施工是在向技术、管理和节约要效益。绿色施工在规划管理阶段要编制绿色施工方案,方案包括环境保护、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措施,这些措施都将直接为工程建设节约成本。因此,绿色施工在履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社会责任的同时,也节约了企业自身成本,促使工程项目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其次,环境效益是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建筑业企业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势必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进而形成潜在效益。比如在环境保护方面,如果扬尘、噪音振动、光污染、水污染、土壤保护、建筑垃圾、地下设施文物和资源保护等控制措施到位,将有效改善建筑施工脏、乱、差、闹的社会形象。企业树立自身良好形象有利于取得社会支持,保证工程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乃至获得市场青睐。所以说,企业在绿色施工过程中既产生经济效益,也派生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最终形成企业的综合效益。
2 加快推进建筑业绿色施工的步伐
2.1 加强研究和积累,建立完善绿色施工的法规标准和制度。我国的绿色施工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发展势头良好。部里出台《绿色施工导则》仅仅是一个开端,还属于导向性要求。相关绿色施工法规和标准都还没有跟上,尤其量化方面的指标,比如能耗指标。因此,我们还有大量的基础工作要做。
一方面要在推进绿色施工的实践中,及时总结地区和企业经验,对绿色施工评价指标进一步量化,并逐步形成相关标准和规范,使绿色施工管理有标可依。比如《导则》中评价管理属于企业自我评估,有关评估指标和方法尚需要企业结合工程特点和自身情况自我掌握。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我们将把一些企业的好经验及时总结和研究,条件成熟时上升为标准,有些还可以上升为强制性标准。
另一方面研究建立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绿色施工责任制及社会承诺保证制度,促进各方企业在绿色施工中自觉落实责任,形成有利于开展绿色施工的外部环境和管理机制。
2.2 以绿色施工应用示范工程为切入点,建立完善激励机制。推行绿色施工应用示范工程能够以点带面,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为此,《导则》专设“绿色施工应用示范工程”一章,鼓励各地区通过加快试点和示范工程,引导绿色施工的健康发展,同时制定引导企业实施绿色施工的激励机制。目前,要对绿色施工应用示范工程的技术内容和推广重点做进一步研究,逐步建立激励政策,以示范工程为平台,促进绿色施工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多更快地应用于工程建设。此外,要在相关的工程评优中,加入绿色施工的内容要求,提升工程的绿色含量,强化激励作用,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篇6
我市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资源丰富,在建筑中应用的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各级、各部门、各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到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重要意义,积极推进在建筑中应用可再生能源工作。
(一)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能源结构,保证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利用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解决建筑的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照明等,是可再生能源应用的重要领域,对替代常规能源、促进建筑节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是实施国家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得到快速发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实践表明,大力推进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是解决建筑用能最经济合理的选择。
(三)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是满足能源需求日益增长,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建筑用能效率的现实要求。我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随着群众生活改善,建筑用能呈现不断增长趋势,依靠可再生能源解决建筑新增用能需求,不仅能满足人民群众改善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而且也能有效缓解我市能源供需矛盾。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以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为契机,以创新发展模式、推进绿色转型为主线,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社会需求机制,做好示范引导和技术推广,加快推进和普及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步伐,带动相关材料、产品的技术进步及产业化,切实转变建筑能源增长方式,降低建筑对常规能源的消耗,促进节能减排。
(二)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形成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基本建成与建筑结合的可再生能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材料、产品体系;2009-2010年间,实现城镇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500万平方米以上;“十二五”期间,太阳能、浅层地能应用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35%以上;到2020年,太阳能、浅层地能应用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50%以上。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组织实施示范工程
2009年开始启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试点示范工程451万平方米,其中包括新建的5所学校约112万平方米、12项医院、商场、住宅小区约281万平方米地源热泵建筑应用示范,2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约8万平方米的地源热泵建筑等应用示范,5项约50万平方米的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示范。
(二)加强配套能力建设
1.由市建委负责,对我市太阳能及浅层地能资源分布和可利用情况进行充分论证或评估,对浅层地能热泵技术,要切实把握不同热泵技术推广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评估报告》。
2.由市建委、发展改革委负责,对我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进行专项规划,《*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规划》。
3.由市财政局、建委负责,组织编写和《*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实施方案》(2009-2010)。
(三)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市建委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我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科研院校的技术力量,建立以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等为主要技术支撑单位的技术研究、技术推广、能效监测评估的技术支撑体系,逐步完善我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标准和规范,《*市民用建筑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导则》和《*市民用建筑地源热泵系统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导则》。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在建设领域推广应用的工作体制和机制。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协调工作及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推进我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共同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工作。
(二)落实保障资金
对于获得财政部、建设部批准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县(市)示范的项目,市、县(市)财政安排不低于1:1比例的配套资金,用于支持可再生能源在建设领域的推广应用的奖励。对于获得财政部、建设部批准的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的项目,市、县(市)财政安排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
(三)加大政策扶持
设立*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产品和技术集成研究、标准规范制定、能源服务市场培育、能效检测评价等。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制定配套的相关政策、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化健康发展。
篇7
关键词:变压器 节能指标 研究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a)-0034-03
Investigate of Evaluating Values of Energy Conservation for Power Transformers
Liu Shusen Jiang Guangmin
(Panjin Power Supply Company, Panjin liaoning, 124010, China)
Abstract:The power transforme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ower grid . It is an equipment of high loss in actual operation of power transformers. development trend of wastage reduction technology in power transformers is made a summary.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voltage level for power transformers has increased AC1 000 kV,it is short of energy efficiency of power transformers for above AC330 kV.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parameter of power transformers .It has been given in evaluating values of energy conservation for power transformers, That has good references for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of power project.
Key Words:Power transformer; Energy saving index; Investigate
力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物资基础。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加大,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和节能降耗成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已将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调整能源与产业结构作为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变压器作为电网的核心组成设备之一,其电能损耗在网损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据估算,变压器的损耗可占电网总损耗40%以上,约占发电量的3%。因而,采用高效节能变压器已成为电网节能减排的必然。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并实施了《电力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标准,该标准采用空载损耗及负载损耗作为能效的评价指标,因此从节能技术发展方向、角度来看,降低空载损耗是今后变压器节能的主要措施。但该标准仅对35~220 kV变压器能耗进行了规定,对220 kV以上变压器没有涉及。随着电网技术的发展,变压器电压等级已发展到交流1 000 kV,对于330 kV及以上变压器执行标准缺乏具体规定。该文旨在通过统计国内330 kV及以上电压等级变压器设备的制造水平和技术参数,结合在运设备能耗分析结果,研究主变压器的能耗水平,给出节能限额指标,为电网项目节能评估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促进电网设备节能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1 变压器的能耗分析
变压器损耗主要包括铁损和铜损两部分,铁损是变压器铁芯和涡流所产生的有功损耗,变压器只要带电即存在铁损,主要与变压器的容量和电压有关;铜损是电流通过变压器绕组电阻时所产生的有功损耗,与电阻和通过电流有关。
根据某电网公司330~750 kV变电站主变压器损耗情况进行统计,发现主变压器损耗是该电压等级变电站设备损耗电量最重要部分,占比约60%~80%。设备能耗情况分析结果如下。
(1)设备选型依据。考虑高电压等级主变压器容量及设备制造尺寸的要求,自耦变压器具有耗材少、造价低以及功率损耗较少等优点,我国330~750 kV电网系统主变压器通常选用自耦变压器,因此选择自耦变压器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广泛代表性。
(2)设备损耗计算。根据DL/T 686-1999《电力网电能损耗计算导则》,变压器的损耗计算公式如下。
①空载损耗电能。
A=P
其中:A为铁芯的损耗电能,kW・h;P0为变压器空载损耗功率,kW;Uav为平均电压,kV;Uf为主分接头电压,kV;T为变压器运行小时数,h。
由于P0由设备制造工艺水平决定,其数值固定不变,因此,设备空载电量损耗与设备空载功率成线性比例关系。
②负载损耗电能。
其中:Pk1、Pk2、Pk3分别为三绕组变压器高、中、低压绕组的短路损耗功率,kW;IN1、IN2、IN3分别为三绕组变压器高、中、低压绕组的额定电流,A;Ijf1、Ijf2、Ijf3分别为三绕组变压器高、中、低压绕组的代表日负荷电流的方均根值,A。
Pk(1-2)、Pk(1-3)、Pk(2-3)分别为三绕组变压器额定容量的高中压、高低压、中低压绕组的短路损耗功率,kW;Pk(1-2)、Pk(1-3)、Pk(2-3)数值由设备制造工艺水平决定,因此,AR主要由Ijf1、Ijf2、Ijf3三侧实际负荷电流决定。
(3)各电压等级主变压器损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能耗情况如下。
通过选取四川茂县500 kV变电站、福建漳州500 kV变电站、陕西河寨330 kV和信义330 kV变电站年损耗电量情况,结果如下。
①主变压器损耗占变电站总损耗的比重为60%~80%。
②主变压器空载损耗功率主要由主变压器励磁导纳损耗组成,由于目前各主变压器生产厂家技术水平及制造工艺能力相近,因此主变压器自身空载损耗功率数值相当。
③在同等压等级及主变压器容量情况下,负载损耗功率通常由实际负载电流水平决定;在同等运行时间内,大容量主变压器年用电量损耗较大。
经调研(表1),国内各主要变压器厂家设备损耗,330 kV、360 MVA主变压器空载损耗功率不大于110 kW,负载损耗功率不大于750 kW;330 kV、240 MVA主变压器空载损耗功率不大于95 kW,负载损耗功率不大于495 kW。
2 能耗指标的合理确定
变压器能耗指标确定的重点是分析设备能耗水平,给出典型设备能耗限制。能耗指标的确定一要考虑到电网建设的成本,不能片面追求高指标,否则会通过电价转移到下游的用电企业,增加有电成本;二是不能降低要求,要考虑当前科技水平下,能耗统计结果、不同厂商制造水平及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使能耗指标具有可操作性、先进性及可持续性。通过能耗指标的强制要求,促进电工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电网整体能耗水平的不断下降。
经过研究论证,变压器能耗指标确定结果如表2所示。
3 结语
能耗指标本身具有引导和强制作用,开展节能评估可以有效提高节能意识和降低电网的实际能耗水平,同时可以引导工程建设中采用节能型的产品和技术,带动节能产业的发展。目前研究得到的能耗指标还是一个初步的结果,与当前的电网发展水平、设备制造能力、电网投资能力密切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目前的能耗指标也必须滚动更新,确保指标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24790-2009,电力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S].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2] 吴东生,刘明波.500kV变电站理论线损计算方法[J].广东输电与变电技术,2005(2):25-27.
篇8
关键词:绿色施工;环境保护;建筑垃圾;模板工程
建设部于2007年9月10日下发了建质[2007]223号文---《绿色施工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其中第3条为我们描述了绿色施工的六大组成部分,它们分别是: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节水、节能、节地。 绿色施工实际上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以下简称为“四节一环保”)的目标。绿色施工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从绿色施工的定义上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节约和环保的原则,是绿色施工的精髓。绿色施工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民众、有利于企业,值得在建筑施工企业推广和实施。
1、绿色施工管理
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规划管理、实施管理、评价管理和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五个方面。一个工程要实施绿色施工,没有组织措施,岗位责任制、施工规划、评价体系等系列制度是无法实现的。真正的绿色施工还在于要确保在整个施工过程有效的实施方案,确保体系有效的运行,并对整个施工过程实行动态管理和对施工策划、施工准备、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实施监督管理。同时,还应结合工程项日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绿色施工作相应的宣传,定期对职工进行绿色施工知识培训,通过宣传培训,增强职工绿色施工意识,营造绿色施工的氛围。为了使绿色施工能够做到有效实施和持续改进,在绿色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对绿色施工的效果进行自评估和专家评估。值得注意的是,《导则》将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的内容也纳入到绿色施工管理的范畴。
2、扬尘、噪声和光污染
扬尘、噪声和光污染是当前施工影响环保的三大焦点。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源之一是大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粒径
3、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由于体制问题,政策法规欠缺,管理不到位等众多原因,施工中材料使用的随意性、无意性大量存在,且房屋建筑工程中2/ 3建筑物成本属于材料费,所以节材是绿色施工的重中之重。
3.1建筑垃圾
绿色施工节材的重点是我国目前新建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建筑垃圾需要减量,而且要加强回收利用,建筑垃圾的环境危害性和资源浪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侵占土地;②污染水体;③污染大气;④污染土壤;⑤影响市容和环境卫生;⑥造成安全隐患。建筑垃圾涉及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两大问题,是绿色施工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绿色施工导则》明确提出:制定建筑垃圾减量化计划,如住宅建筑,每1万m2的建筑垃圾不宜超过400t;加强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力争建筑垃圾的再利用和回收率达到30%,建筑物拆除产生的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回收率>40%。对于碎石类、土石方类建筑垃圾,可采用地基填埋、铺路等方式提高再利用率,力争再利用率>50%。
3.2模板工程
在现浇混凝土 结构工程中,模板的工程量约占30% - 40%,占工期50%左右。过去模板体系约占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的1/ 3,现在开展租赁业务情况有所变化。模板技术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造价和效益,因此它是绿色施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节材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建筑模板发展至今,种类日渐多样化,品种规格迅速增加,木胶合板模板占有率超过55%,小钢模板、竹胶合板模板、全钢大模板、其他模板各自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近年来,在工程施工中,以竹(木)胶合板为模板材料,用低质易耗廉价打入建筑模板市场。
针对模板体系的要求按照导则可以: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模板、脚手架等周转次数。优先选用制作、安装拆除一体化的专业队伍进行模板工程施工。模板应以节约自然资源为原则,推广使用定型钢模钢框竹模竹胶板。施工前应对模板工程的方案进行优化。多层、高层建筑使用可重复利用的模板体系,模板支撑宜采用工具式支撑。优化高层建筑的外脚手架方案,采用整体提升、分段悬挑等方案。推广采用外墙保温板替代混凝土施工模板的技术总原则是:节约资源,提高周转次数,提高生产率,保护环境。
3.3预拌混凝上、商品砂浆和散装水泥
发达国家预拌混凝上的应用景已达总景的60%~80%,美国为84%,瑞典为83%,我国仅为20%左右。预拌混凝上比例的低下,意味着大量自然资源的浪费实践表明,相比于预拌混凝上生产方式,现场拌制混凝上要多消耗水泥10%一15%,多消耗砂石5%~7%,同时,由于现场拌制混凝土受技术人员的水平、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很大,除不能确保质景外,还污染环境。因此,按照《绿色施工导则》明确要求:推广使用预拌混凝上和商品砂浆准确计算采购数量,供应频率施工速度等,在施工过程中动态控制。
3.3水与水资源利用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是绿色施工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建筑施工用水量大,尤其是混凝土用水占了施工用水的绝大部分,目前,我国的混凝土产量逾20亿m3,每m3混凝土搅拌用水量以185kg计,需用水3.7亿t。混凝土养护用水视地区及季节而定,专家测算为搅伴用水的2~5倍。初步估算混凝上的搅拌与养护用水为10亿t。而且基本上用的都是自来水(工业用水的价格还高于生活用水的价格)。目前整个国家的水资源缺口为6n亿t,建筑施工用水占如此大的比重,足见节水是绿色施工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因此,要优先采用中水搅拌、中水养护,有条件的地区和工程应收集雨水养护。今后应结合我国污水处理的规划(管网建设及水景供应)针对大中城市预拌混凝土站与预拌砂浆站网布局,在对再生水水质分析的基础上,要求企业集团开展“再生水作为混凝土用水”试点应用,继而推广到更大范围,使绿色施工节水落到实处。关于施工阶段收集雨水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施工现场除了工程施工必须消耗的用水量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生活用水,其中工地施工人员的生活用水是最主要的部分,加强施工现场生活用水的管理
是十分重要的工作,这部分节水管理基本上与工矿企业生活用水情况相同,相异的是施工现场的生活区是临时设施,管理中关键是要克服临时思想,做到生活区
篇9
1.1我国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原则
3R原则:3R原则是使用、重复利用、循环使用的原则。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能够降低资源浪费率。而3R原则能够促使创新技术和创新资源的开拓和发明,对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提供了发展的保障。科学性原则:所有的管理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来构成绿色施工各项性能指标。整个指标要有明确的目的,并且遵循简单、实用、操作性强等几个方面。我国建筑地域宽广,在绿色建筑时需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同时建立起和谐的生态系统。整体性原则:绿色施工管理是把多项内容综合在一起,为一个目的服务的。这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整个项目体系都必须把资源、能源、人力、物力、管理、环境有机结合,形成互相独立又相互紧密联系的整体。可量化原则:所有的指标和目标都应该经过各种资料和数据进行量化考核。这样每项工作每个环节就能清晰明了,更方便管理者对于施工过程的了解。也为之后的施工做了数据库,便于以后实践和理论的研究。动态导向性原则:绿色建筑施工要围绕“绿色”这个关键点进行。管理工作和管理过程都要能够体现我国绿色建筑的历史、风格、趋势。遵循自然客观规律,引导未来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监督原则:施工过程中要想每个指标都能达标,必须借助政府和监理机构的监管力度。政府部门要根据建筑的原则对环境破换、资源浪费的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作出相应的惩罚。监理单位的监督制定在施工之前建立相应的监督制度,并且在过程中随时注意每个环节的监督指标。
1.2加强绿色施工管理技能
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涉及到建筑学、环境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整个体系包含的内容众多。绿色建筑施工就需要设计人员根据节能、舒适、绿色的基本原则来设计施工图。所以建筑施工管理人员要对设计人员进行绿色建筑的理念植入,让设计者对绿色建筑形成相应的生态意识。而对于建筑施工人员来说,要使每位施工人员知道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的重要性,同时对绿色理念和实践进行培训。加强相应的绿色管理系统的配套设施。提高绿色施工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对现有的技术规范加以补充和完善。
2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评价标准
我国还没有建立系统专业的绿色建筑施工管理与评价体系,没有具体的标准来衡量整个施工工程的绿色管理水平。一个完善、可操作性强的绿色施工体系能够有效保证施工环节中的绿色节能标准。只有施工标准符合评价标准才能使各个部门知道自己的差距在哪,知道通过哪些方面可以改善施工工艺和施工效率。在国外发达国家中都有着具体的绿色建筑环境评价的方法和系统。其中英国建筑研究机构BREEAM的评价方法提供了较为完善的评价标准。BREEAM是在1991年的,是世界上第一个评估体系,经过多年的更新和修改现在的主要内容包括4个方面:全球问题、地区问题、室内问题、管理问题。我国在2005年,科技部和建设部共同编制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中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指标是:资源的利用率、环境负荷、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健康。虽然在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方面我过还与其他发达国家有着一定的距离。但是我们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健康、系统的评价体系。其中《联系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就是一次质的飞跃。这个体系从规划到设计、从施工到验收、从管理到监督,整个过程都进行了系统的评估。对每个阶段的环境、资源、能源等都进行的评估,当上一个项目达到了绿色标注体系时才进行下一阶段的绿色监督。
3结语
篇10
关键词:智能电网;建设;规划;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7-0121-02
智能电网系统是将供电端到用电端的所有设备通过感测器连接,形成绵密完整的输电网络,并对其中的信息加以整合分析,以达到电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借此降低成本、提高用电效率。从智能电网的构成来看,依据电网特性分为发电与调度、输电、配电、用户等四种类型的供需关系,配合产业推动及环境建构,形成六个构成内容以及智能电网总体规划的架构。[1]
一、推动智能电网建设的系统规划措施
1.智能发电与调度
(1)提高再生能源并网占比:整合全系统通讯协定完善系统互通性,通过需量反应调度机制,维持电网的稳定调度能力;研究大型储能系统、导入抽蓄电厂变速运转控制,增加再生能源调度空间。
(2)提升发电厂运转效率与可靠度:进行快速系统复电规划,并强化先进设备资产管理,以提高设备利用率及增加系统运转可靠度。
2.智能输电
(1)提高输电效率:更新耐热导线,增加输电容量及降低输电损失,推动变电所智能化,提高整体输电容量及供电效率。
(2)增进输电安全:推动先进输电故障测距系统、马达及保护设备更新,密切监控线路的动态热容量,以减少系统故障及缩小停电区域,增进输电安全。
3.智能配电
(1)提升配电安全与效能:推动配电自动化建设,以便于偏远的抢修不易地区、工业区及都会区等主要地区的数据采集与监控(SCADA)。提高馈线自动化普及率,当线路故障发生时,调度人员可依配电网络信息系统,快速定位故障区间,以加速完成复电。
(2)强化分散式能源整合:将未来配电网络信息与电表资料管理系统信息整合,以增加再生能源导入,并可通过储能系统的发展与应用,促进再生能源充分融入配电系统中。
4.智能用户
(1)用户/终端信息建设:推动高低压用户智能型电表基础建设、建立用户端需量反应机制、推广家庭能源管理系统(HEMS)及其他能源系统管理服务,协助用户端落实节能减碳政策,并有效/即时管理未来智能电网的供需平衡问题;同时研议其他创新可行做法进行构建,以降低构建成本。
(2)制定用户服务规划:分阶段完成智能用户系统构建后,推动相关衍生如智能充电站技术(包括G2V,V2G等技术)、需量反应推动、分散式能源及储能在家庭中的应用。
5.智能电网产业
(1)发展关键系统与设备产业:配合整体智能电网推动规划(含发、输、配电及用户等)将智能电表系统、电动车智能充电系统、先进配电自动化系统、广域监测系统、智能家电系统、微电网系统及储能系统等7项列入推动范畴,并协助厂商参与国外示范计划。
(2)创造服务性智能电网产业:在智能电网基础构建完成后,比照国外先进国家,推动电价回归市场机制,带动电能管理系统服务产业发展。
6.智能电网环境建设
(1)发展高再生能源占比及快速平衡电网供需的关键技术,如研究再生能源间歇出力预测、快速升载、先进电力电子设备与微电网、先进配电自动化、AMI资通讯技术、储能系统。
(2)发展基于ICT技术的智能电网技术,如:智能储能系统及需量反应服务(含卸载控制及负载预测、卸载流程与控制策略等);能源信息分析及安全管理(含即时性能源信息分析与异常行为侦测、资料加解密、通讯安全等);能源信息通讯网络技术(IEC61850相关标准的通讯应用)。
(3)构建智能电网设备标准及检测平台,就目前智能电网相关国家标准,包含自动读表系统、氢能与燃料电池、风力发电、太阳光电、电动车辆、智能家庭及信息安全等方面,评估筛选及构建检测验证平台。
(4)持续进行自动读表通信界面相关标准研究与草案研拟、先进电度表计量检测技术研究等,包括自动读表系统、氢能与燃料电池、风力发电、太阳光电、电动车辆、信息安全等皆有标准草案在进行,以补强智能电网相关标准及构建检测能量。
7.智能电网环境建设
(1)审视现行电业相关规范,改革现行需量反应制度,包括传统控制型(直接负载控制及可停电力等)需量反应制度、评估市场型(需求竞标、紧急型等)需量反应制度。
(2)审视现行电价制度,包括合理反映供电成本确保电业正常发展、评估多样化电价制度(时间电价、紧急高峰电价、即时电价及高峰时间电价回馈等),进而推动具节电诱因之电价制度,以提高用户节能意愿。
(3)推动用户节能管理制度,研究及建构吸引业界参与的商业模式。如发展与推广住宅能源管理系统、商业能源管理系统及工业能源管理系统,以提高节能减碳效益。
(4)人才培育,如结合大专院校设置智能电网研究中心培育技术及相关人才,并配合智能电网的构建,结合地方政府推动一般民众相关知识的教育宣传。
二、推进智能电网建设的规划安全架构[2]
1.防火墙的配置
为保护智能电网免遭外部攻击,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分别在智能电网系统中设置防火墙,通过设置有效的安全策略,做到对智能电网系统的访问控制。不改变原来网络拓扑结构,且保证通讯速度不受较大影响,可以配置使用基于状态检测包过滤技术上的流过滤技术的防火墙――硬件防火墙系统。
2.资料加密系统
各端点可能有大量的资料,除了要在资料传输上保证通道的安全外,也应对信息内容本身加密。在智能电网系统中,威胁最大的其实还是来自于内部,因为威胁来源位于系统内部,窃取或其他恶意行为要容易很多,进而系统受到入侵的可能性将更大。因此,直接对信息内容加密是最有效的办法,可采用高强度的加密技术对资料内容进行加密,进一步保证信息保密性等安全性要求。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电力行业的计算机系统中,有很多资料必须要有实时性,传输时间必须低于规范要求,若是采用公开密钥加密系统,虽然防御强度非常高,但复杂度也较高,运算处理的时间相对较长,可能无法符合规范要求。因此要有所取舍,才能够达到网络安全的要求。
3.防止地址转换协议系统
基本预防或是阻挡地址转换协议攻击的构思有一个简单又有效的方法去预防地址转换协议攻击,就是将地址转换协议的缓存区状态设成静态。该方法的缺点为:不能在动态环境中工作;当网络管理者在部署整个网络时,这对网络管理者来说将变得很难处理。为此,可以采用思科高端交换器技术,将IEC61850网络拓扑加入具有文献技术的高端交换器中。这样虽然成本较高,但能减轻管理人员的负担,而对于外置入侵侦测系统也能有很好的保护。
4.入侵侦测系统
智能电网系统的可用性要求非常重要,但阻断攻击与分散式攻击难以预防,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入侵侦测系统,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异常流量行为,并即刻做出防护措施。另外,入侵侦测系统除了可以达到侦测分散式与阻断式攻击之外,也能侦测蠕虫病毒、系统漏洞、应用程序漏洞等,还可以支持位置转换协议等各项弱点与攻击的预防。
5.信息传输加密产品的配置
为了保护数据信息从发起端到接收端传输过程的安全性,在每一级网络配备的防火墙系统与边界路由器之间配备网络层加密机。由于网络层加密设备可以实现网关到网关的加密与解密,因此,在每个有重要传输数据的网点只需配备一台网络层加密机。利用加密技术以及安全认证机制,保护信息在网络上传输的机密性、真实性、完整性及可靠性。具体应包括如下内容:高加密强度的安全隧道,认证通信双方的身份,实现基于应用的访问控制;有详细的日志和审计记录,对所处理的每一次通信或服务都可以进行详细记录;提供穿越防火墙的VPN应用模式,可以直连的方式把通过认证的数据直接传送到主机的应用程序;可以与第三方认证产品集成,提供更强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功能。
三、智能电网建设成效的评价体系
1.智能变电站试点项目专项评价指标体系
智能变电站试点工程技术性评价指标以《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为基础,主要技术指标涵盖互动性、全面性、先进性等方面。互动性指标包括信息标准化、配置标准化、功能互动等指标;全面性指标包含辅助设备与优化措施等指标;先进性指标包含智能设备、过程层同步对时、易操作性、易维护性等评价指标。
2.配电自动化试点项目专项评价指标体系
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评价技术性指标主要依据《配电网技术导则》《配电自动化技术导则》等标准提出,包含安全性、互动性、优质性、先进性等指标。其中,安全性指标主要包括配电网网架结构的安全可靠性、配电自动化系统设备的安全可靠性等;互动性指标主要考虑信息互联的标准性,反映配电自动化系统与其他系统的信息交互能力,包括与上一级调度自动化系统交互能力、与生产管理系统交互能力、与电网GIS平台交互能力、与营销管理信息系统交互能力、与95598系统交互能力;优质性指标主要反映用户供电质量;先进性指标主要包括配电自动化设备的覆盖率、配电网高级应用等。
3.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试点项目专项评价指标体系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试点工程技术性评价指标主要根据《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功能规范》《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管理规范》等标准提出,具体包括可靠性、安全性和先进性等指标。其中,可靠性指标包含主站系统可靠性、终端可靠性以及通信信道可靠性等;安全性指标主要是指系统设计是否遵循《电力系统二次安全防护总体方案》《电力系统二次安全防护规定》等要求,通过信息内外网、公网通信、主站侧、终端侧、智能电表五个层次体现;先进性指标主要包括信息传输响应时间、数据库查询响应时间和信息交互等指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