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3: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理学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个疑问和重述
一般认为,法理学的基本使命和作用是研究法律现象中带有普遍性质的问题(比如法律的性质、基本特征、法律的起源),以及在宏观上法律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彼此关系的问题(比如法律与政治、法律与道德、法律与文化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一个理论范式的框架,提供一个可以客观描述的现实社会中的法律图景。这样一种看法大体占据着我国目前法理学研究的主导地位①。
从学术历史谱系上看,这种看法深受近代自然科学研究范式的影响。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开始,近代自然科学的强劲发展刺激了法理学研究观念的实证转向。人们感觉,法理学研究可以而且应该像近代自然科学那样客观中立地研究社会中的法律现象,可以而且应该建构一个超越具体社会语境的"法律科学"②。
这种看法的一个预设前提是:法理学研究主体可以站在一个不受自己"前见"和价值判断影响的立场上,客观中立地观察法律现象。这种看法当然不排斥法理学研究主体可以而且应该提出实践色彩的"规范性质"(normative)的价值观念(比如主张社会应该建构何种法律秩序),但是,它显然认为,"规范性质"的价值观念可以和"描述性质"(descriptive)的观察观念相脱离③。换言之,观察判断可以和价值判断分为不同的阶段,而且,观察判断独自得出的结论可以是超越具体时空或曰具体社会语境的。
我认为,法理学参照近代自然科学而来的这种"科学主义",可能是有问题的,甚至误导了法理学的基本使命和作用。
阐释学的研究④已经大体表明,法理学研究不可能不受研究主体的"前见"的影响。在说明、描述、解释研究对象时,研究主体已经是在依赖自己以往获得的"理论预设"、"历史经验感受"等等。换言之,这种"理论预设"、"历史经验感受"之类的"前见"的内容,总在制约着研究主体的观察和分析⑤。法理学研究者所以成为一名法理学研究者,正在于他(她)已具有了一定的习得而来的"法理学知识",以及具有了一定的"人们称之为法律现象"的历史经验感受。当然,研究者可以反省自己的"前见"。但是,不幸的是这种反省同样依赖另外一种"前见"。因为,研究者进行理论推论的时候必须而且只能依赖另外一部分理论。这就如同研究者描述一个语词时必须而且只能依赖另外一些语词。科学哲学的研究从另一角度表明,自然科学的研究实际上存在"观察渗透理论"的特征,自然科学的研究不会也不可能不在一定的"科学知识"的前提条件之下展开和推进⑥。自然科学尚且如此,遑论作为社会科学的法理学?这意味着,应该坦承法理学研究中的因"前见"而产生的"偏见"(这里不含贬义)。这种"偏见"不是也不可能是超越他者的绝对真理。因为,"前见"也是历史形成的,是社会语境化的(这是说,它也是受另外的"前见"而形成的偏见的影响)。这决定了法理学研究者的"观察判断"研究是历史的、社会语境化的,而不可能超越时空从而放之四海而皆准。
法理学中的"科学主义"时常具有一种学术策略:汇集所有人们用"法律"一词加以描述的社会对象,对之进行概括和分析,从而得出一个研究法律现象的客观出发点,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一个超越具体社会语境的"法律概念"或"法律基本特征"的描述理论⑦。自然,对于"科学主义"意念极为浓重的法理学而言,这个出发点是十分必要的,失其便不能开辟法理学的学科进路,建构法理学的理论大厦。然而,这种策略忽视了一个重要现象,即社会中时常存在着"法律争议"。这种争议不仅发生在研究者之间的理论争论中(这是次要的),而且还存在于广泛的社会实践主体的实践中(这是更为重要的)。因为社会资源的相对稀缺,也因为人们政治道德价值观念的差异,"法律争议"难以避免。"法律争议"的存在决定了人们在社会中尤其是法律实践中,不可能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法律"一词⑧。比如,在具体案件中,有人会主张"法律"一词所指的内容包括了"立法者意图",而有人则会坚持"法律"一词仅指正式文字化的权威规则。而这两种看法包含的法律观念则显然是不同的。事实上,实践主体自然倾向于站在自己的实践立场、政治道德立场赋予"法律"一词不同的意义。即便"法律科学"宣布找到了人们最为常用的"法律"一词的用法,实践中的主体依然会坚持自己的"法律偏见"。
法律争议的存在,对"科学主义"的学术策略,意味着两方面的潜层颠覆。其一,争议时常"破坏"了所谓的法律语词的通常用法,使其处于变动不居之中。其二,变动不居使法律语词的通常用法会发生范式的变化,即一个时期一个地方会有一种用法,另一时期另一地方甚至同一地方会有不同用法。接下来,这两方面又左右了法理学研究者的观察"视域"⑨。进而言之,这又意味着法理学研究者建立的理论模型不可避免地语境化,即受当下社会存在(人们使用法律一词的方式)的影响。这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法理学研究者的"观察判断"研究的内容与结论,是历史的,社会语境化的,而且在价值观念意义上也是不可能客观中立的。
就价值观念意义上是否可能客观中立而言,法理学研究者可以宣称,自己在研究时决不牵涉利益愿望、政治道德观念等价值内容。但是,研究者这类"自觉"依然不等于也无法决定研究出来的理论内容,没有价值判断的内容。如下分析可以进一步说明这一点。
实践中的社会争议角色提出的"法律意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有关"具体法律观念"的,另一部分是有关"一般法律观念"的。"具体"是指法律的具体内容,比如法律在合同、婚姻、继承等方面的具体内容。"一般"是指法律的一般概括性观念,比如认为法律的一般概念是什么。实际上,主张具体法律内容是什么以及在哪里,已经意味主张了一个一般法律观念。例如,认为应该在《合同法》的规定中寻找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依据,便是认为《合同法》一类的文字规定是法律(这是一般法律观念)。与此不同,认为不仅应该在《合同法》的文字中,而且应该依据民间的商业惯例中,来确定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便是认为不仅《合同法》的文字而且民间的商业惯例,都是法律。这两种一般法律观念是不同的,所以不同,恰是时常因为利益愿望以及政治道德观念的不同。从政治道德观念上看,坚持《合同法》文字的法律效力意义,是因为认为"文字法律"的价值意义不可忽视,认为它可以带来规则的明确性和可预测性,从而更好地使人们有效地安排自己的行为计划。而坚持民间的商业惯例也具有法律效力的意义,是因为认为法律规则应该和民众自然形成的规则行为相契相合,认为商业惯例有益于市场经济的运作,而市场经济会带来更多的效率和效益。
能够发现(这是十分关键的),社会争议角色提出的这样一类"一般法律观念"放在法理学研究的领域内,正是法律理论。他(她)们的"一般法律观念"和法理学研究者的"一般法律观念",其内在肌理和纹路是一致的。只是一个没有清晰地用理论表达出来,一个表达出来而已。因此,认定受制于利益愿望、政治道德观念影响的实践者的"一般法律观念"带有价值内容,也就意味着法理学研究者的"一般法律理论"潜在地受染了价值色彩。我们毕竟可以看出,法理学研究者的"一般法律理论"实际上是实践中社会争议角色的"一般法律观念"的系统化和学理化。
因此,无论法理学研究者如何宣称自己的研究过程可以摆脱利益愿望、政治道德观念等价值内容,其所建构的法学理论的内容依然包含了价值立场。
由此观之,法理学的基本使命和作用,不在于、不可能在于而且也不应该在于建立一个客观中立的超越具体历史社会语境的抽象理论。实际上,其基本使命和作用正在于在具体历史的社会语境中建立一个适时适势的表达当下普遍较为有益的价值姿态(这些价值是会发生变化的)的法律理论模式。它具有实践性,而且是法律实践的话语推动器,其目的应该在于建立一个具体社会语境中大多数人希望的法律秩序。
从反向来说,如果认为法理学研究可以建立一个超越具体社会语境的普遍理论,而且这种理论具有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性,那么,无形中就会在价值气氛极为浓重的政治法律领域内建立一个值得怀疑的"霸权话语",并通过法学渗入实践的方式,在法律实践中压抑其他可能具有同样存在资格的法律观念及法律价值的意义,破坏法理学推动法律观念及法律价值对话的机制,破坏具体社会语境中的法律依赖民主的政治基础。
①参见我国目前主要的法理学教科书及一般性的相关论文。当然,它们的具体表述有时是有区别的。另外,正如国内许多学者介绍和引用的那样,20世纪中叶此种比较典型的表述之一见于美国学者Edwin Patterson的著作。参见Edwin Patterson, Jurisprudence, Brooklyn: The Foundation Press, 1953. pp. 2-4.
②参见英国学者Dennis Llyod, The Idea of Law, New York: Viking Penguin Inc., 1981. pp. 105-108.
③比如英国学者Jeremy Bentham认为,法理学可以分为"说明性"法理学和"评价性"法理学,前者解决的问题是"法律是什么",后者解决的问题是"法律应当是什么"。见Jeremy Bentha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 New York: Hafner Publishing Co., 1948. p. 293. 英国学者John Austin也说过:"法律的存在与其功过完全分属两个不同的问题。"见John Austin, The Province of Jurisprudence Determined, ed. Wilfrid Rumble. New York: 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p. 184.
④这里指一般性的哲学阐释学,尤其是德国学者伽达默尔的理论。这种阐释学认为:对文本(文本不仅指文字文本,而且包括了诸如社会现象等等之类的阅读对象)的解释,必然会受阐释者的"前见"影响,这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合理的。参见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下卷),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页678。
⑤最明显的例子是在英美国家语境中,"法院判例是法律的一部分"成为法理学学者研究的"理论预设"和"历史经验感受"之一,而在中国语境中没有成为。
⑥参见美国学者N·R·汉森:《发现的模式》,邢新力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版,页22;另见英国学者卡尔·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纪树立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页254。
⑦中国学者一般没有这样的明确表述,但是他(她)们都赞同了实证方法的必要性,从而暗含了这样的学术策略。参见目前主要的法理学教科书以及有关的一般性研究论文。另英国学者Herbert Hart和美籍奥地利学者汉斯·凯尔森明确认为,研究法律的基点正是"法律"一词的通常用法以及该词所指的对象。参见Herbert Hart: The Concept of Law,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1. preface;汉斯·凯尔森:《法律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页4。
⑧参见美国学者Ronald Dworkin: Law”s Empir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 4-44.
篇2
物理学史在教学中的渗透,充分体现了人文因素与科学教育的结合.因此,在课堂中以物理学史为载体传达科学的思想、 方法、探索的经验、精神是有必要的.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概念, 物理规律在学生眼里是枯燥乏味的.若长期有这种想法,他们就会对学习物理失去兴趣,导致成绩下滑,从而对学好物理失去信心.增强学生信心的方法之一,首先是让他们产生兴趣.教师在讲课中不要一板一眼,要像讲故事拉家常一样向学生介绍历史的经过,像演员那样表演.同时收集资料和历史图片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之一.利用幻灯片,再加上多媒体资料,使学生不仅听我讲,还要跟我看,这样使课堂内容生动形象,亲切可信,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增进讲课的效果.
二、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什么叫树榜样?当然包括从各种典型事例中找典型人物,引为自己的榜样,树为自己的学习楷模.大科学家也是人,从小长大,各有其成长的过程.他们的成长道路对学生有特殊的参考价值.现在的学生普遍娇气,吃不起苦头,学习中一旦遇到挫折,往往放弃.通过介绍,让学生们认识到科学的道路是不平坦的,科学家成功之路是艰险的,要获得成功必须能吃苦.我讲到牛顿怎样站在巨人的肩上、爱因斯坦十年的追光思考、居里一家的艰难困苦,从伽利略、牛顿讲到法拉第、爱因斯坦,从外国科学家讲到中国科学家,讲他们的奋斗历程,讲他们的创造过程.通过许多生动的事例,让学生对科学家增加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明白在学习上取得成功要付出努力.同时通过了解物理学家的生平、各学派间的争端以及尚未解开的物理课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从中学习到物理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
三、有助于对科学方法和物理概念的理解
从了解前辈科学家的创新活动中学习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他们是怎样抓住新课题,从而把握科学发展新动态,发现新规律,新现象;他们是怎样借鉴前人,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从而找到新的途径;他们是怎样对待矛盾,从矛盾的对立中找到突破口;他们是怎样设计新实验,从而取得判决性实验结果的.另外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中学习具体的研究方法.例如:对比方法是探索新现象的规律常用的方法,理想实验是科学思维的重要手段,反证法也是逻辑推理的有力工具,等等.科学方法多种多样,既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也可以用那种方法,不同性质的问题,不同的研究对象,要用不同的方法,对症下药,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对各种方法具体应用进行比较,科学先辈们往往因为方法得当,才使得难题迎刃而解.比如讲到自由落体时,学生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们重的物体下落得比轻的物体快,这时就把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所做的实验结论告诉学生,学生很惊讶,想了解伽利略通过什么方法证实两个不同质量的物体下落一样快,这样加深了对自由落体的理解.再讲力和运动的关系时,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牛顿,循着伟人的研究历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力和运动的理解及体会理想实验等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应该结合物理学史讲清理论的由来和发展,讲述它的成功,讲清它解决了哪些问题,但也要讲清它的缺陷和局限.如原子模型的教学,从汤姆孙的枣糕模型,卢瑟福的核式原子模型,玻尔的半经典半量子的氮原子模型都有其可取的一面,但是由于它们解释不了新的物理事实,因而前一原子模型被新的原子模型取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得到深化,让学生觉得原子物理并不是那么神秘,高不可攀,对科学方法有了初步的体会.
四、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篇3
一、创造性使用数学新教材资源
数学新教材栏目设置新颖灵活,精美的图片喜闻乐见,贴切的语言风趣活泼,生动有趣,图文并茂,栏目设置在内容上根据教学需要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富有启迪性和探究性,比原来传统的教材更具人性化。新教材的教学实例贴近学生生活,素材数据真实可信,与原来传统的教材相比时代感更强,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新教材积极倡导合作学习,努力培养自主探究学习习惯,内容的编排力求互补性及递进性。这样螺旋上升、逐步递进的编排模式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提出了新的知识内容。教学时,我们要创造性使用数学新教材资源。一是开发数学教材资源要引导学生善于挖掘教材内容中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知识信息,不断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把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用到数学的学习中来,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二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恰当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培养挑战意识和探究欲望;三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从而充分调动所有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二、善于激发学生内在资源
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是教学中隐形资源,良好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特别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因此,要充分挖掘学生情绪和情感体验中隐形资源。一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教师亲昵的动作、赞赏的目光、鼓励的话语打动学生的心灵,促进心灵的接触和情感的交流,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向上的积极的学习情绪;二是以丰富的教学情景调动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转化为内在需求;三是开展实践活动唤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四是不仅要关注正确的情感资源,更要重视错误的情感资源,客观认识错误资源的价值,灵活巧妙地利用,让学生在反思中提升认识,促进发展。
三、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教学资源。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和灵活运用日常生活中蕴藏的数学教学资源,特别是借助一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通过细心观察,动手实验,合理猜测,科学推理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如从用过的挂历和家人的生日中认识和学习“年、月、日”的知识;从购物过程中和收费收据中“认识人民币”,感知“元、角、分”;利用常玩的扑克牌来认识“10以内的数的认识”以及“比较数的大小多少”等。又如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时,让学生从家里带来麻将牌、火柴盒、魔方、包装盒、旧电池、硬币以及各种形状饼干等,教学时,摸摸这些物品的表面,说说常见的物品形状,如魔方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玻璃杯口一般是圆形,文具盒的表面一般是长方形等。学生从列举物品表面的过程中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特点。紧接着让学生把带来的物品平放在纸上,然后用铅笔沿着物品与纸接触的底边画出不同的形状,并让学生给不同的图形涂上不同的颜色,从而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都是平面图形,从而有了深刻的印象。
四、充分利用校园环境资源
篇4
【关键词】学生主体作用;主动探索;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老师靠“黑板,粉笔加嘴皮”,以完成知识任务为目的,老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与“听众”,处于被动学习中,如今新课程背景下素质教育的教学观提出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国家课程标准》中有一段话就是极好的诠释:“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1 什么是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性又叫主动性,也就是自觉能动性。它是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特征,也是全面发展的核心和精神实质。主体性是学生内在的属性,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赋予的。主体性主要是指主体在与客体打交道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它集中体现为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难理解,所说“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对待学习的主体性。有主体性的人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力量。他不盲从,不犹豫、不依赖别人,敢想敢做,充满生气、自觉、自信,是一个能动、自由的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核心目标。
2 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意义
学生主体性的培养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激发物理学习动机就是把潜在的物理学习动机转化为物理学习的行为,它可以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学生只有对物理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愿意去学;只有明确了意图,才会努力去学;只有产生了信念,才会自觉、主动地采取各种措施,实现物理学习的整体目标。因此,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抓住这一规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物理学习兴趣是物理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核心的成份。因而物理动机教育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引起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恰当的方法,让学生永远有新鲜感,集中注意力,在物理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之中。
例如:在《圆周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先把小桶缓慢倾斜,请大家观察,当桶底向上的时候水全部流了出来,学生一点也不吃惊,然后提问你们能不能让水不流出来?他们会想各种办法,比如给小桶加上盖子,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接着告诉他们,我用一条绳子就能让水不流出来,他们会觉得我吹牛,同时也觉得很好奇,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接着表演水流星的杂技,小桶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在最高点桶底向下,但水不流出来。哇,学生们发出吃惊的声音,眼睛都瞪的大大的,不停地问为什么?带着问题来学习,这节课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 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相结合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应是主体,这个观点已是广大教师的共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就是教师“教什么”,学生“怎样学”。
“教是为了不教”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物理知识的同时,掌握获取物理知识的各种方法和技能。物理教师必须明白自己不是纯粹的物理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引导者,是学生发现知识、创造知识过程的点拨者。因此,在当代教育改革中,物理教师要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学生学会物理学习。在学生的整个物理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会学习物理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物理的习惯。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与空间。学生主动参与的要求必须正确、有层次、可操作,时间必须充分合理,形式也要多样,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基础上能应用知识,并创造出新知识。
例如:在学习《磁场方向,磁感线》这一节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小磁针在磁铁周围受力,提问,谁能用教师准备的磁铁和小磁针做游戏?学生会愿意一试身手,比如把几个小磁针首尾相连,吸在磁铁上。然后启发学生把小磁针在磁铁周围转一圈,观察小磁针北极的指向。此时学生会发现小磁针在磁铁周围不同的位置,北极指向不同。这一变化会让他们大吃一惊,引导学生总结这个事实说明,磁场是有方向性的,我们规定,在磁场中的任一点,小磁针北极受力的方向,亦即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那一点的磁场方向。在磁场中画出一些有方向的曲线,在这些曲线上,每一点的磁场方向都在该点的切线方向上。
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能增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操作性,使主导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二者的有机统一,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4 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4.1 新授课教学中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培养, 在物理新授课中,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入手,即决定于物理教师的引导。在问题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撑握科学结论,还要撑握这些结论获得的途径和过程,其目的在于形成思维的独立性和发展的创造力。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多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结合必要的学习资料,不断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
例如,在学习《加速度》这节内容时,首先给出子弹在枪筒中的加速和汽车启动过程两个具体实例,启发学生比较它们有什么显著的区别,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的变速运动,速度改变的快慢是不同的,又列举不同物体的变速运动,启发学生分析归纳如何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得出加速度的概念。再通过几个例子的计算和讨论,启发学生体会加速度与速度、速度的改变之间的关系,理解加速度的含义。本节课通过教师设置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学习,学生始终处于解决问题之中,形成一定的认识或者得出一定的结论,帮助学生很好地撑握了加速度这个概念。
4.2 实验教学中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培养,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多年来物理高考重点考查的一个方面,因而物理实验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有更为突出的作用和地位。教师应在实验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仪器的使用中,可以让学生在研读说明书的基础上,围绕实验目的去探索实验步骤,并引导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去感悟和验证实验结果。让学生来演示实验,教师只是做一名“导演”,尽最大限度让学生“表演”。实践证明,这样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一方面不要人为地把起点定的过低,另一方面又不能以自己的情况和标准来要求学生。要让每个学生“跳起来,摘果子”,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教育论集》.叶圣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0.46
篇5
1.小组合作学习的涵义和基本要素:
涵义: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以小组活动为核心,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包括五个基本要素:积极的相互依赖、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个人责任、社交技能、小组过程评价。
2.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应用: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3.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环节可归纳为:
目标呈现教师精讲小组合作活动全班交流反馈与补救达标测评。
4.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以下几种小组合作形式在地理课堂上运用的效果很好。
(1)讨论式
小组讨论的形式在合作学习中应用最广泛,因为设计简单,容易操作,而且场面热闹。地理教材内容如果是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的建议采用讨论式。
例如《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节,可以安排两个学生的讨论活动:
活动一: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P40课文和图6.31,回答下列问题:
①描述新疆在中国的位置特点,找出与新疆相邻的国家有哪几个。
②找出横亘于新疆北部、中部和南部的三列山脉,说出它们的走向。
③找出新疆的两大盆地及其分界山地。
④将上述山地和盆地在P41页新疆轮廓图中画出。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目的明确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既各抒己见,又可以集百家之长,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老师也不再是信息的唯一来源。通过这样的活动,就可以把新疆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地理环境等清晰的呈现给学生。
(2)互助式
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使用是经常化的,在地图中要寻找某一地理要素,如果采取同桌互助,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不同的页面中,寻找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时,组内的六位同学分别翻到不同的页面,进行对照,可以减少页面的翻动,而且直观明了,还方便同桌之间讨论学习。例如:讲《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显著》一节就可以经常利用互助式了,在讲了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接着讲授温度带的划分、降水量的分布、干湿地区等知识都可以利用互助式,同桌之间一个翻开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同桌的另一个同学翻开正讲到的《温度带的划分图》或《降水量的分布图》或《干湿地区图》,比较着来看,从而轻易直观地找出秦岭-淮河这条重要的地理界线是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的地区,是亚热带与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这种方式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广泛利用,效果相当不错。
(3)竞赛式
地理课堂上经常要求将地理事物落实在图上,特别是中国的山脉、大洲和大洋、中国的铁路分布等内容。这些内容单一,要求记忆量大,单单是老师讲,学生听,肯定非常枯燥。在讲授《地形复杂多样》这节课时,课前老师准备好空白的《中国山脉分布图》和剪好的中国山脉的名称,在课堂上,在把中国各种走向的山脉落实在图上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竞赛式来完成。先明确告诉学生活动的目的,就是将不同走向的山脉粘贴在空白的《中国山脉分布图》,以前后两张桌子六个同学组成的小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准确。活动完成之后,由老师和同学共同选出表现最佳的小组。就这样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既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加深记忆,又激起了学生主动学习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
(4)辩论式
在课改前,对于人文地理部分,教师大多采用讲授法进行,考试时学生背一背了事。而初中人文地理的学科地位,重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对人文地理部分的掌握,教材也相应增加了篇幅,因此如何加强学生对人文地理的掌握是摆在地理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辩论式在地理课堂的应用是很有效的。对学生分组,根据不同的观点,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上进行辩论,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如:人口的增长问题、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问题、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问题等都是很好的辩论题目。
5.开展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学生角色转换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限。
(2)竞争存在有时会对合作起相反的作用。
(3)教会学生与他人相处,有时比教会他们学习需付出更多劳动。
(4)对组所作贡献不均,会导致新型同学关系出现。
篇6
1 认识汉字书法艺术与自我评价的功能
汉字书法,就其表形表义而言,是一种兼具会意、联想、立体的语言符号。经过书法家进行人文思想的加工融汇,凝结书法家个人的宇宙观、世界观和对书法词 句的构造解析,使汉字发生了形义神韵的外在变化,突显出汉字富有文化意韵的风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书法美学在学生知识结构中起到举一反三的催化作用。
(1) 学生掌握了书法美学理论,可以更深刻地认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关系,提高认识汉字书法艺术价值的能力。学生处于青春期心智逐渐完善的成熟阶段。科学地启发引导他们感受书法美,领悟艺术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2) 汉字书法学所包含的意象、雄浑、清雅等概念的形象性释义,在学生确立一定审美观念后,对自身的认知评价必然产生理论、思想和情感上的沟通内化,将书法美学的思想观念付诸于自我反思的认识过程,表现在对书法的青睐,对自我气质的向往,对自身才华的抒情性表达。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以书法美学的理论直接参与对艺术的表达演绎。
2 提高文化素养与完善专业结构的协调功能
当代学生在文化素养方面正处跃基础台阶,完善专业知识结构进行知识与智能重新创造的转折时期。书法美学理论既是艺术理论,也是哲学思想理论,它对学生知识与智能的创造转折起到的不仅是丰富文化元素的作用,而且是起到了训练思维连接知识与技能的桥梁作用。文化素养是文化知识的综合积累,书法美学理论的各个范畴在一定知识背景下与其艺术理论其他学科的专业理论进行博弈,从而产生学生智力开发的火种,照亮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协调发展的成才之路。
篇7
关键词:图示教学 作用
历史教学图示法就是一种以图形图像为主要方式,揭示历史事物之现象的或本质的属性, 以激发学生跳跃性思维,使其更好的掌握知识,加快教学进程的一种教学方法,以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机。
一、图示教学法的优势
从广义上说,历史教学图示法,又不只限于图形和图像,也包括图解、表格在内。这种教学法用形象化的图形、图像、表格等历史概念和基本规律,揭示历史事物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使学生头脑中形成这些事物准确、完整表象,其实质,是使科学知识形象化、抽象理论具体化、零碎知识系列化。
图示教学法的核心是图示。这种图示的设计形式,应是简明、生动的抽象符号,它所构成的图示醒目简单、形象直观。比一般意义上的表解要深刻、简明的多,它虽然与一般图表有相一致的地方:鲜明直观,但这种直观通常以抽象的形式来表现,就是说,形象思维的结果加以储存、加工并转换为抽象思维的更高形式,它是形象思维发展的凝聚和集中,是在理解了抽象意义之后,把知识迁移到自己熟悉的浅显的事物中去,出现抽象思维的直观态一图示,它高于一般直观,是理想化的直观材料。
二、教学内容简约化,便概念理解
新课程的历史教科书知识容量大,时间跨度长,且又较为深奥复杂,相当难把握。要让学生在听完教师讲解后都搞清楚是相当困难的。在讲述时,若能利用图示教学,就能使复杂的知识精简化,把烦琐的知识提纲挈领,高度概括地揭示事件的要点,通过去其“水分”,突显 精华,把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巧妙的结构安排体现出来。
1、使用图示教学法能把知识结构化、系统化,给学生指明思维路线;能把知识高度概括、浓缩,给学生记忆上的方便:能给学生一种思维方法和记忆方法,也就等于教给他们自学的方法。因此,有必要运用图示教学法将复杂的知识简约化、系统化,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
2、研究指出,知识是由围绕着关键概念的网络结构所组成,它包括事实、概念、概括化 以及有关的价值、意向、过程知识、条件知识等等。因此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只有真正学懂了历史的基本概念,才能更好地驾驭知识,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图示板书改变了提纲式、呆板的传统板书的面貌, 取材灵活.形式多样,还能使用不同颜色强化信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图示教学缩短了学生认识教材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历史课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教师不仅能重点展开,进行能力训练,还能把适 当作业纳入课堂完成,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同时,图示的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的热情,有利于制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更重要的是,图对课文的阅读理解整合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开发能力.关注个性
图示作为传递知识信息的一种直观工具,一方面能促使历史表的形成,增强认知 的清晰性,记忆的稳固性,追忆准确性。另一方面将历史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有于提高再现再认的能力。也有利于分析、概括能力提高。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传授这种方法学生.就是将教师驾驭学科的心理与方法迁移应用学生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分析、概括、断等综合应用能力。
四、启发性和想象性
当代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难题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它对培养创造性四化建设人才具有重大意义。创造性思维包括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前者通过对已有材料的集中、综合来获得新的认识;后者则以前者为基础,调动眼前和保留在记忆中的材料。沿着各种角度方 向进行扩散、辐射,从而获得新的认识。而历史教学中的图示法所展示出的图示,对学生具有启发性、想象性。从而有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例如,讲述佛教教义时,采用图示说明佛教的两大基本教义,即众生平等和消灭欲望。通过图示,学生不仅对教义有清楚的认识,对“众生平等”和“消灭欲望”有透彻的了解,而且可 以认识到佛教以说苦为出发点掩盖了阶级社会最根本的阶级压迫之苦.而要人们消灭欲望.放弃斗争,去寻找那虚无飘渺的“极乐世界”,实现所有“众生平等”,从而真正理解马克思所说:“宗教是麻醉人们的鸦片。”
图1
五、 图示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篇8
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存在,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高低不等的差距,学习基础的参差不齐是非常常见的现象。许多教师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大多采取视而不见的解决态度,这种解决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平衡发展,也不利于后进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使用项目教学法,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实践中,大家都处于同一平台,不会因为教师所规定的教学进度而有太大的差距。一些后进生在参与项目的同时并不会因为自己的基础差而产生抵触情绪。每一个学生都能以相同的平台、高度的热情加入到学习中,而且这种团队学习还能够增加学生之间的友情。
二、项目教学法在电力拖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措施
(一)项目选取。项目的选取是项目教学法在电力拖动教学中能够得以实现的关键。实际操作时,既要能够以书本为依据,又要能够在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同时又要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实践空间,使学生能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操作。在项目难易度的选择上,教师需要以学生的实际水准为依据,确保每个学生、每个团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项目,并能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CA6140车床电气控制线路为例,在进行电力拖动教学时,要先让学生了解该车床的工作机理,进而分析相关线路的设置,分析它的说明书和铭牌,从中找出相关电器元件的型号。项目教学法电力拖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正确识别和安装相关电路,还要能够合理布线接线,最大限度地减少线路途经,使线路清晰明了,同时还要让学生在实际项目操作中学会使用相关电力维修工具、仪器和相关器材。
(二)任务的布置。CA6140车床电气控制线路项目选好之后,教师要对具体项目进行优化重组,将整个团队分为若干组然后同时进行施工建设。尤其是项目建设过程中,往往会有好几个工种同时作业,因此如何协调相关工种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电力拖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发现一些具有全局观念的学生担当组长或副组长,然后亲自让学生对于各工种的机床线路进行布线和调控,同时也要分配好任务,以任务为导向开展电力拖动教学的相关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三)实施过程。明确任务之后,教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配合整个项目工种开展工作。第一,根据CA6140车床的施工图进行工程预算,做好线路开关以及相关电力设备的采购工作,同时准备好相关的维修器材以及测试仪器和工具。第二,根据相关作业分析最佳线路走向,将线路走向和节点在施工图上明确标出,对于施工过程中的难点和要点,可以先让学生进行相互讨论,以便寻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请相关工种的师傅或者教师进行现场讲解。第三,对安装好的CA6140车床进行相关布线,设置好控制开关,注意事项:各个开关的布置要合理,排列要整齐,对于开关的先后顺序从上向下排列或从左向后排列。线路节点要设置好,尤其是机床的工作电流比较大的情况下,保护开关应该设置在比较显眼的位置等。第四,配合各个项目工种以及监理单位对相关线路进行调试,对于布局不合理的线路和电器元件和进行综合分析,指出不足,给予改正。对于项目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要进行整体分析和总结。
(四)成品的展示和自我评价。项目完成后的结果展示以及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能够使同学们把自己参与全过程运行的项目的结果对大家汇报,是一个对自己工作总结的机会,同时也是不同项目不同小组之间的一个交流的机会。自我评价是一个很好地总结自己的机会,同时,老师的点评以及别人的意见对于参与者来说就更是宝贵的财富了,它可以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取得更好的成绩。一题多解的问题更能够体现不同课题组之间的差异化问题分析策略,加强交流,互相学习。
三、结语
篇9
水利经济是一种泛指的概念,这个概念包含着整个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也是政治思想意识等上层建筑赖以树立起来的基础。其中国民经济主要包括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水利经济、电力经济等等。水利经济只是国民经济的一部分,它主要包括勘探、保护、开发、利用、经营、管理以及水旱灾害的防治过程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水利经济主要由两个行业经济构成,其一是水利基础产业,其二是水利基础设计等。从水利经济的门内组成来看,水利经济不仅是以水利工程为主的经济,同时还围绕着兴办水利工程而形成的水文水资源勘测、水利勘测、水利设计、水资产、技术或人力兴办的非水综合经营等各种实体经济,就是这些实体经济组合成了水利经济的总和。由于国家经济体制的转换,促使水利经济中的主体经济水利工程的真正内涵也起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观念是就是不讲回收,只谈宏观的经济效益,而且不谈微观的水管单位延续和生存条件,只认为是水利工程是基础设施公益工程,没有经济效益的工程,完全忽略了水利工程能为国家财政创造经济效益的优点。
二、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趋势
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世界人口不断增长,人类社会发展对物质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样便容易出现各种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特别是水资源缺乏,这样长而久之便会严重制约经济社会进步和发展。全球部分地区面临水资源急缺的危机,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中国的缺水局面也更加严峻。当全球面临气候变暖、以及森林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等各种环境问题的时候,为了能够更加积极的应对这些严峻的挑战,国家水利经济的发展必将进入一个科学的综合发展的新时期。
1、坚持以科学发展为原则。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持续发展的原则为指导思想,高度重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重视宏观问题的探索。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宏观问题的探索,更加深入的研究水的迁移、演变规律。然后再把河流作为一个具有生命的、流动的及其自然经济的生态系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注重河流的水循环和生物群落演变的原理。
3、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各个学科之间也相应有了交叉和融合,这便是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因此,水利经济为了能够适应社会不断发展,便需要进一步加强经济、社会科学以及技术之间的融合。
4、因为水利与生态、经济、社会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便需要及时解决各个重大水利科技问题,这样才能够保证经济稳步向前发展。人们经过不断总结,水利科技问题主要包括: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流域水污染的综合治理、流域阶梯水库的优化和调运等等,在这些问题的治理上,不仅需要创新水利科技,而且还需要政策和管理体制共同进行,这样才能够促进水利经济科学发展。
三、科学管理,促进水利经济长远发展
在国家不断创建新型宏伟目标,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的背景下,水利经济科学的建设发展,必须以此为目标,注重把握水利事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健全完善水利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加强理论基础创新,注重应用科技的研发,这样才能够加速和加大科技成果的的推广力度。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只有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在水利发展中的贡献率,从而全领域实现科技新突破。力争在水循环、水安全保障、节水与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等各个环节实现良性循环。
(一)思想工作创新
想要达到管理制度创新,首先必须加强水利工作人员思想工作创新。只有将水利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制度规范起来,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不断解决水利人的思想问题,才能够达到思想政治工作成果巩固的目标。让具有时代使用价值的思想理念逐渐被广大水利干部职工所接受,这样才能够达到提升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境界。在进行政治思想工作的时候,还需要有效的将水利工作人员的思想建设和行为规范制度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够促进水利的管理制度向新型的方向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需要不断加强针对性和时效性,不断增强水利人员思想的时代感。思想政治工作如果脱离了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便会失去实际存在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将广大水利职工的实际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我们应该坚持将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落实到广大职工身上。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够只注重形式,还应该在方法上进行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而使得人本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采用创新的形式,改变过去单一的形式,将引导和职工自我教育相结合。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一切做到从实际出发,不能够脱离实际呢,不断加强水利工程的职工在思想上的渗透力,从而将思想政治工作更好的融合到职工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加强工程管理,确保工程安全
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以安全保效益的原则,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注重提高水利工程的自身效益,加大投入。一些非生产性的部门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行政管理、技术管理、财务管理等工作岗位,我们都可以实行工作岗位责任制。但是为了促使工程完好无损,便需要在每月定期进行检查、然后进行汇报,从而对每一个整修的工程,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实施方案。当做好工程除险加固的时候,便可以进一步完善水库的管理设施,购置一些高科技设备。比如说水准仪、经纬仪、无线电台等等。安装一些水文的自动化测报系统,比如说:网点设备、大拥设备、启闭设备,然后大力宣传水文自动测报发挥的作用,从而让各级部门能够在防汛抗灾的工作中做出科学的决策。
(三)实施科教兴水,提高管理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然后实施科教兴水的战略,从而真正将水利管理工作的发展纳入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面来。
1、水利经济科学的发展,必须要坚持历史与现实、继承与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系。然后根据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特点和战略需求,注重水利发展方向研究上的导向,避免仅仅局限于一些特定的研究问题上面。
2、我们应该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研究水利经济科学发展前景,然后建立科学发展的研究机制,坚持将各个学科建设和科研计划更好的结合在一起。
3、大力加强基础学科研究。将气象学科和水利学科更好的联合在一起,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对水资源数量的影响,特别对海平面上升的趋势和台风频率变化对沿海地区的影响。
4、大力加强沿海科学和重大水利科技的问题研究,不断加强科技基础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和加强有关国家的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从而促进水利科技资源的高效率配置和综合利用。
5、不断加强先进技术研究,积极推广科技成果的应用。着力推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现代水利行业管理中的应用。
6、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应该从体制和机制上全面推进水利科技不断创新建设,从而提高科技资源的整合力度,因此建立科学的资源共享长效机制。
7、注重水利经济的人才培炎,不断加强水利科技人员的学风建设与道德教育。深入开展与国外优秀人员之间的交流,通过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篇10
【摘要】物理学方法是连接原有物理知识与新物理概念、规律的桥梁。文章讨论了几种常见的物理学方法,分析并阐述了物理学方法在物理学学习中的作用以及在培养学生物理学习能力方面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物理学方法;物理概念;物理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4-0025-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科技部项目“沙漠腹地沙尘监测与信息获取关键技术合作研究”(项目编号:2011DFA11780)的阶段性成果。
一、物理学方法的界定
方法是研究问题的门路和程序,也是方式和办法的整合。所谓物理学方法,就是研究、学习和应用物理学的方法,是物理思想的具体表现。物理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唯物辩证法理论,它是一种研究性方法,其中包括如何描述、研究物理现象,如何验证、总结物理规律等。
二、物理学方法的分类
在物理学习、研究中用到的物理学方法比比皆是,下面具体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实验法。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法是指通过利用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经过整理、分析实验数据进而得出规律性结论的一种方法。在物理的学习中,物理实验与我们形影不离。尤其是理想实验,如“高速运动的汽车”、“伽利略的斜面理想实验”等这种理想实验模型把在实验室中无法完成的实验用人的想象力在人的思维中完成。实验法也是大家最运用自如的物理学方法。当然,在实验法中最重要的就是明察秋毫、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实验态度。
2.假设法。由于现实生活与理想的物理环境相差甚远,假设法就成为一种分析物理现象的重要方法。当我们在物理学习和物理教学中遇到一些似是而非的物理问题时,用假设法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分析“放置在墙角的足球是否受到竖直墙面给的支持力”时,我们可以假设没有竖直墙面,看看足球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若改变则竖直墙面对它有支持力,反之没有。这个方法在判断摩擦力的有无时屡试不爽;另外,如果遇到一些较为抽象的物理文字题时,我们不妨大胆地创设相关物理情境,就可以化抽象为具体;还有些题目中已知的物理量较少,这时若能先适当介入一些物理量,或许就会豁然开朗。
3.极限法。自然科学中利用临界条件处理问题的方法叫做极限法。初中物理告诉我们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尤其是在解决运动学问题时,当有物理量发生突变时的运动状态就是一种临界状态。把临界状态作为解题的切入点,往往能够化难为易。例如,在高一物理的运动学学习中会遇到很多“追及问题”,这时利用极限法,就会发现当两物体速度相同时,这两个物体间距出现极值,即距离最大、最小或是恰好追上,后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4.类比法。类比法就是在与一些内容、方法或形式相同的事物的比较中发现异同点的方法,在学习物理概念、分析物理规律、推导公式时都会用到。同类比较有:“串联”和 “并联”电路的电压、电流、电阻特点,动量定理与动能定理的区别与联系;以“电流”和“水流”相比来研究电流,通过比较“水压”引入“电压”的概念都是异类比较的例子。类比法不仅仅是一种物理学方法,是一种通用的科学方法,更是提出科学假说、做出科学预言的重要途径。
5.控制变量法。当一个物理过程受多个物理量影响时,我们为了研究某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而控制其他物理量不变的方法就叫控制变量法。例如,在探讨“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的情况下,反映的是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的关系;而在正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反映的则是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6.模型法。在物理学习中经常用通过简化、抽象的方法建立的模型去研究问题。例如,经典物理学中的一个最简单、最重要的质点模型,它把物体看作有质量的点,忽略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结构等。在描述光的传播方向和途径时引入了“光线”这一物理模型;在描述磁场的强弱与方向时引入了“磁感线”;我们生活中的实物电路错综复杂,但是通过“电路图”模型电路连接方式就能一目了然。模型法是科学的抽象,通过忽略次要因素,凸显主要因素的作用,用比实际情况简单但同样可以反映实际本质的模型简化问题的方法。
以上物理学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在物理学习中却彼此联系,相融贯通。
三、物理学方法对物理学习的作用
物理学的发展史告诉我们,物理知识的发展与物理学方法的探究是紧密联系的,没有物理学方法的辅佐就谈不上物理学。任何一位物理学家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与他的知识积淀、实验条件有关,而且与物理学方法有关。研究这些方法在物理学习中的作用,对于理解物理学概念和规律无不有很大帮助。方法比物理知识更加通用、普遍、稳定。同一个方法可以应用在不同的物理学领域,同时物理学方法也更有创新意义。
1.在物理概念学习中,物理学方法化抽象为具体。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础知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中一个关键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类比法利用身边事物引入物理概念,也可以借助实验来创设概念学习的情境。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几乎都来自直觉兴趣,在物理概念教学时综合利用类比、实验等方法可以将电场强度、电阻、速度等概念具体化,不仅理解起来容易,而且记忆深刻。
2.探究物理规律时,物理学方法如影随形。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核心的课程。在中学阶段,探索并总结物理规律主要运用实验归纳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出有关物理规律;或者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并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总结出有关规律。其实,学生综合运用实验、猜想、类比、推导、控制变量法等方法的过程也就是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
3.物理学方法的学习与能力培养的关系。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些能力与物理方法密切相关,要具备实验能力就要掌握实验的方法;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就应该在物理学习中通过多种物理学方法的训练逐步提高;要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就应该掌握实验法、假设法、极限法、类比法、控制变量法、模型法。由此可见,要培养学生的物理能力必须从学习物理学方法入手。
4.物理学方法教会我们学习物理。实事求是、独立思考、追求真理是科学的学习精神,也是构成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因素。而物理学方法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这些物理品质,在物理学习和教学中将物理学方法和物理学史相结合,让学生在体会前辈努力探索的同时,用适合的物理学方法认识自然、悟出其理。物理学方法不仅是物理学习的手段,更是沟通能力与知识的桥梁,离开物理学方法就谈不了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过程、物理思想。任何一种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方法的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由他们掌握的方法决定。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不断探索物理学方法,进而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物理学方法论不仅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物理概念,正确认识物理规律,提高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更有益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会“渔”者必得“鱼”,科学的方法对于不同的学科也可以通用,加强物理学方法教育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重要意义。学生可能会忘记具体的概念、公式,但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一定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张宪魁,王欣.物理学方法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2]王较过,李贵安.物理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马惠英.关于物理教学与学习的点滴思考[J].物理通报,2003,(7).
[4]王建国.关于物理方法教育的几点看法[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1,(6).
[5]黄守学.物理学发展规律与成见的阻碍作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