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训练的基本原则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能训练的基本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能训练的基本原则

篇1

摘 要 现代篮球比赛越来越激烈,比赛水平越来越高,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本文进一步研究了篮球运动员体能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运动员必须提高对体能训练重要性的认识,根据篮球专项需要的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进行科学训练,加强对体能训练科学方法的研究,然而优良的体能是篮球比赛取得胜利的法宝,是运动员技战术运用的保证。本文在根据文献资料法,阐述现代篮球运动项目特点的基础上,对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原则做进一步探究。通过查找资料对体能训练有了很大的了解,并通过专家访谈,提出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方法。

关键词 篮球运动员 体能 运动训练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四川省成都市各高中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教学训练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利用Internet搜索有关论文文章和信息,并进行整理归纳。图书馆查阅有关于篮球运动体能研究的期刊、文献等。

2.归纳推理法。将所有搜集到的资料和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加以自己的想法进行改进、总结出自己的观点。

二、体能训练的概念

(一)体能训练的概念

体能训练是一种以发展机能潜力和与机能潜力有关的体能要素为目的大负荷训练,是指人体在艰苦环境中,长时间、高强度、大负荷持续工作能力的训练,而不顾及运动技术。体能训练突出对人体各器官和机能系统的超负荷适应训练,旨在产生体能和心理适应,以达到挖掘机能潜力,提高整体运动能力和培养顽强拼搏精神的目的。

(二)篮球体能训练

随着现代篮球比赛越来越激烈,比赛水平越来越高,对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没有优良的体能作保证是很难取得比赛的胜利。篮球运动是一项以投篮得分为目的,攻防快速多变的速度力量型,对抗性体能――技能类项目。它不单纯是技能类运动项目,而是对体能有很高要求的一个运动项目。篮球体能训练要以速度力量型,对抗性身体练习为主,旨在保证运动员在激烈的比赛中能合理运用攻防技术并准确的投篮得分。

三、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原则

体能提高的刺激――适应理论与原则。“训练适应”是指篮球运动员机体在训练负荷和外界环境(自然环境和比赛环境)长期刺激的作用下人体器官和系统所产生的结构与机能改善。运动水平越高需要克服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程度越大,则神经肌肉和其他各系统产生机能适应所需要的训练负荷越大时间越长。教练员应明确认识到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因为人的适应能力是无限的。严格要求艰苦训练,才能产生优秀的运动员。

四、篮球运动体能力量训练的方法

(一)最大力量素质训练

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增大肌肉生理横断面,增加肌肉收缩力量;二是改善肌肉的内协调能力,提高神经系统指挥肌肉工作的能力,动员更多的运动单位参加工作。

(二)速度力量训练

速度力量是力量和速度有机结合的一种特殊力量素质,训练中多采用运动员最大力量的40%-60%,快推、抓举、负重高抬腿等,一般做6-8组,组间间歇时间较充分,但不宜过长,过长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下降,影响下一组练习。通常为2分钟左右。

(三)力量耐力训练

力量耐力主要有氧供能,其发展不仅依靠肌肉力量的发展,而且要依靠血液循环、呼吸系统机能的改善和有氧代谢能力的提高,以满足长时间工作的肌肉所需氧气和能源的供给。要想提高运动员肌肉长时间工作的力量,在训练中用运动员最大力量的80%左右,抓举、挺举、负重高抬腿、卧推等直到身体筋疲力尽。

五、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的恢复

(一)合理的营养搭配

每位球员都应做到平衡膳食。这需要充足的水和果汁等形成的液体,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运动营养学家建议在每餐中要含以下比例的营养成分:60%-65%的碳水化合物,15%-20%的蛋白质,20%-25%的脂肪。科学的营养是消除疲劳恢复体能的最好方法之―。

(二)积极休息

在训练后,可通过散步、游戏、聊天、听音乐等进行积极放松。在运动时可根据疲劳程度适当改变运动负荷,以消除疲劳。

(三)良好的作息制度

睡眠是最有效的自然恢复方式。在每次训练或比赛后要尽可能的创造良好的睡眠条件,熟睡时,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降低;体内分解代谢处于最低水平,而合成代谢过程则相对较高,有利于能量的蓄积。同时,全身肌肉骨骼得到放松,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得到相应的休息。

六、结论

现代篮球比赛水平越来越高,要想充分发挥好技战术水平就必须有优良的体能作保证。因此,在篮球运动训练中就必须要科学地、系统地、长年地对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教练员必须深刻理解篮球运动员体能水平构成的主要因素,这是体能训练创新和持续提高的前提与基础。只有注重体能训练的球员或队伍,才能更好地适应竞争激烈的篮球比赛,也很容易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杨世勇.体育训练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7-42.

[2] 孙欢.NBA体能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01-106.

[3] 孙民治.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12-116.

篇2

摘 要 本论文在阐述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过程中存在的观念、资金及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并从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独立运动康复体系、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三个方面提出了改革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的建议。

关键词 体能训练 运动康复 基地建设 改革

一、概述

我国是世界上最先发展运动疗法的国家之一,气功、五禽戏、推拿术等流传千年,至今仍沿用广泛。在我国体育训练中结合体能训练和康复医疗理念,促使运动员达到最佳运动状态和为专业体能康复提供训练服务,填补医生和运动间的空白地带,保障运动员取得良好的竞赛成绩。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念和国家医疗政策的变化,大众运动康复事业开始受到广大爱好体育运动的社会公众关注,然后我国当前体能训练和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落后,远不能满足我国社会公众体能训练和运动康复的需求,研究我国社会公众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改革成为我国广大体育教育者和运动学研究者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理论

(一)体能训练理论

1.体能训练概念

体能是指运动者的运动能力,是运动者的运动技能的基础。体能训练是指为提高运动者的体能,改变身体形态以适应运动要求而进行的专项训练,体能训练通常与技术训练、心理训练一起构成完整的运动训练体系。体能康复训练的宗旨是通过训练帮助运动者恢复健康、治疗伤病和防止伤病复发,提升体能适应专项要求。

2.常用体能训练方法

(1)力量训练。体能训练常用的力量训练方法包括大腿、小腿、上肢和腰腹力量训练。不同身体部位的力量训练方法也不一样,如对大腿的力量训练通常采用鸭步行走的方法进行训练,对小腿力量训练则采用踮脚跳方法、对上肢力量的训练则采用俯卧撑方法、对腰腹力量的训练则通常采用仰卧起坐的方法。

(2)柔韧训练。柔韧训练方法则通常有单杠悬垂、压腿和拉伸身体肌肉等。

(3)耐力训练。耐力训练常用的有8000米长跑、背负30公斤的负荷在小路行走的负重越野或者游泳、骑自行车等方法。

(4)平衡训练。平衡训练通常有单脚站立完成前仰后俯的单脚平衡、通过单脚跳格子或者走平衡木的动态平衡锻炼法。

(二)运动康复理论

1.运动康复概念

运动康复是指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依据锻炼基本原则,选取合适的各种运动方法以改善患者的关节灵活性、提高心肺功能、增强神经调节能力和患者体质,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和精神康复方法。

2.运动康复方法及功能

现代医学概念下的运动康复方法主要有依靠患者肌肉力量进行运动的主动运动疗法、全身运动的全身疗法和患者根据身体情况进行自然治疗的自然疗法。

3.运动康复基本特点

运动康复的训练过程是训练者在指导下掌握身体练习技能、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预防和抵抗疾病以恢复健康的过程。运动康复训练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运动康复训练需体现训练个体在遵循康复训练的客观基础上,根据个体运动康复训练的目的和个体康复训练计划的个体主观要求。

(2)继承与发展的统一:运动康复训练应遵循和继承传统个别对待原则、循序渐进等原则的基础上,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新的时代涵义和全新的解读,体现时展的特征。

(3)系统与全面的统一:运动康复训练原则不仅关注运动康复训练过程的各要素、各阶段、各环节,也关注运动康复与其它疗法的协调统一,更关注患者的全面发展,体现出全面系统的特点。

(4)安全与有效的统一:运动康复训练原则对于保证运动康复训练活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完美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已被运动康复实践所证明。

三、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与改革

(一)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现状分析

本研究通过对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的建设现状调查,从政府资金投入、基地建设理念、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基地资源分配等四个方面阐述我国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资金投入较低

当前传统、粗放的体能训练模式已不能适应我国大众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的需求。受我国传统的体能训练与运动损伤治疗的影响,我国政府部门对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建设的投入普遍存在不足现象,导致各地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的建设经费严重不足,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的维持资金靠收取昂贵的使用费来补充。

2.基地建设理念滞后

运动者在运动过程中的伤病要想得到痊愈和彻底康复,五成依靠医学治疗、五成依靠运动康复。但在当前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和更多辉煌的同时,我国体能康复训练理念已经严重滞后,这也是造成我国国家运动队缺少科学训练、运动员饱受伤病困扰的主要原因。忽视运动康复设施的升级和建设,对于运动者伤病注重医学治疗,轻视运动康复。

3.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当前,我国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理念的之后,导致我国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更加落后,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在受伤后通常会聘请国外体能康复人才或者直接去国外接受康复训练,这充分说明我国体能训练和运动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我国专业体育教育的不足导致国内尚未建立完善的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尽管国家体育总局尝试推出退役运动员运动体能康复训练职业培训班以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和培养高素质的青年运动体能训练和运动康复人才队伍,但如此小范围的培训班远不能满足我国运动者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的需求。

4.基地资源分配不均

我国运动康复资源的归属较复杂,基本是挂靠其他学科,从隶属关系看,有隶属于卫生部、地方政府、残联系统、企业的,以及民办等,其服务对象也有各自特点。当前我国城市运动康复资源多集中在公立大型医院、康复医院中,社区医院和民营医院分到的资源非常有限,而在我国农村基本没有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

(二)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与改革研究

针对我国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从加强政府投入、建立独立运动康复体系、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五个方面改革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

1.加强政府建设经费投入

我国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经费主要有供方投入和需方投入两类,政府取向的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我国政府需投入大量资金以加快我国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弥补运动康复基地建设的不足,保证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产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我国政府主管部门需在重视需方资金的同时,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覆盖,使更多的社会公众能购买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服务,促进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的建设质量。

2.建立独立运动康复体系

为解决我国城市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资源过于集中的问题,我国政府需通过在公立、民营、社区、乡村等各级医疗机构中设立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科室,以提高城镇社区和农村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水平,保证独立运动康复体系的监理及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资源的均匀分配。

3.加大技术人才培养力度

通过发挥医院运动康复工作者可以发挥资源中心作用,从理论和实践中培训基层运动康复工作者,让他们掌握最基本的评估和治疗技术。当某一患者回到所辖的社区时,将他的所有医学资料向基层运动康复工作者做详细的介绍,结合患者的预期目标,要求基层运动康复工作者做定期的功能评估,纠正治疗中的问题,促使治疗向有效、简捷的方向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足球运动 体能训练 现状 创新点

体能是影响我国足球运动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竞技体育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产物。无论从第十七届世界杯我国男足的表现看,上半场攻防力量均衡,下半场攻防转换严重失调,还是从最近的第16届亚运会与日本较量中,我国男足最终以0∶3失败的原因来看,无不与我国运动员体能的欠缺有关,因此,体能方面的差距是我国足球运动水平长期停滞不前的主要症结。所以,当务之急要客观地分析我国足球运动体能训练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更新观念、创新研究、科学训练,以尽快提高我国足球运动员的体能竞技水平。

1 足球项目运动员体能的作用

单纯依靠技、战术优势赢得比赛胜利的时代已经过去,技、战术高人一筹的运动员或运动队不能赢得最后胜利,往往是由于体能的欠缺,尤其是水平接近的更是如此。

1.1良好的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的基础

从项群理论的角度看,足球属于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目,足球技术在比赛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成战术配合、决定战术效果的前提和保证,但是随着现代足球运动的飞速发展,足球比赛的攻守转换速度的加快、对抗的日趋激烈,这对足球技术在时间、空间上的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是时间的考验,而且跑动速度的加快,对空间的控制力也越来越强,而要完成这个目标的重要前提就是高水平的体能。因此,具有高水平的体能是现代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完成各种技术动作、合理运用战术的根本保证。

1.2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心理状态、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基础

体能训练分为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合理安排二者的比例,充分调动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加大运动机能的储备,与专项技术动作形式和生物力学特征结合,使其在紧张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的状态。

1.3良好的体能训练有助于预防运动损伤、延长运动寿命

良好的体能使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专注于技术的充分发挥和战术的最优运用,并且在激烈的对抗中根据外界的环境迅速的采取应对措施反应,同时在做动作时避免代偿的发生,防止损伤的发生。

2 我国足球运动员体能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足球运动员体能由于受到教练员的深刻认识,我们请了外教,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取得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从16届亚运会上我国男足与女足的表现上,其现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2.1我国足球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现状

足球运动员身体形态总体上为粗壮型,身材高大、壮实是高水平球队的一个明显特征。但不同地区、不同运动员之间的差异很大,我国足球运动员身材高大,但从身体充实度来看,我国运动员体型高大但不壮实,可能体脂量过高,同时盲目地追求高度,而忽视中国人的遗传特点和相应的力量训练,使中国运动员高而瘦、高而均,所以从身体形态方面显示出运动员选材上的单一性,训练思维上的片面性、模糊性和平均化。

2.2我国足球运动员的机能现状

在身体机能方面,有氧―无氧混合供能是足球运动员的重要机能特征。目前,在访谈和查阅资料时发现在训练中,我国的足球体能训练易于把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对立起来,因为在训练中教练员担心运动员进行无氧训练时有氧能力不足,进行有氧训练又会损害运动员的无氧能力。这实质就是因为对运动员能力系统的非衡结构关系缺乏深刻的认识,因而在训练方法的选择和设计上信心不足,要点把握不准;在机能方面的诊断中发现,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在不同时期有一定的变化幅度,多数处于正常范围,但一些指标并不能达到理想化水平,如大多数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心率等。

2.3我国足球运动员的运动素质现状

总体上,足球运动员属于力量速度型,但内在结构也极其复杂,因为运动员素质结构与技术位置分工有明确的关系。一般来说,速度耐力型运动员最多,力量速度型运动员其次,其他依次减少。其中,守门员以力量型居多,后卫运动员以综合型运动员居多,前卫运动员以速度耐力和持久耐力型运动员居多,前锋运动员以速度或速度耐力型居多。在110 m速度测试中发现,我国足球运动员的基础性力量较好,而力量转化为运动能力的效率较差,力量主动肌与对抗肌的平衡性不理想,不利于协调能力发展,以致于易受伤;运动员起动速度较好,但对最大速度的认识上存在偏见而受到轻视,从而在训练中也不受重视;用技战术训练代替体能训练,部分教练员认为技战术训练完全可以代替体能训练,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的体能训练与身体训练,没有认识到现代激烈的足球比赛对体能的高度要求以及体能对技术、战术的作用;训练中忽视与足球专项动作的结合。例如,深蹲练习,对足球项目跑跳速度景响较大,但最关键部位踝关节的肌群力量却没有给予针对性的发展,从而使肌肉工作性质和方式与运动实践差别很大;训练方法单一落后,力量训练主要通过杠铃训练,在练习要求上没有创新,全年、甚至多年都不变、反复使用,机体对此已产生适应,不会有显著的训练效果,而且在比赛中,其环境为对抗性的、不稳定的,所以训练的效果在比赛中不能充分发挥,而新的训练方法如:核心训练、功能性训练、悬吊训练并没有真正的运用;训练的片面性和不平衡性,教练员没有充分认识到足球运动是对人体上肢、下肢和躯干各部肌力提出全面要求的运动项目――全面的力量训练不仅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且可以预防运动伤病;将一般耐力错当速度耐力训练,对足球专项来说,速度耐力是指高速加速跑的速度耐力和高速度、大强度的单个动作速度耐力,例如转身、变向移动、抢断、急停起动,而不是1500m的一般耐力;有氧训练以长跑为主,但比赛要求的是高强度、高质量的有氧代谢,所以应打破传统的小强度、大训练量的训练方法;脱离足球运动专项的体能训练,这种强度再大,由于缺乏针对性,训练收效甚微。

所以,教练员的训练方法决定了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足球运动员的防卫能力、肌力能力、肌爆发力、柔韧性、速度、敏捷性、协调性、平衡性、技巧性和心肺耐力等,在我国足球运动员身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4我国足球运动员的健康现状

在运动员的健康问题上,我国的管理落后、懈怠,突出地表现在对运动员的膳食营养工作抓得不严,对一些坏习惯听之任之,等等,从而导致我国运动员蛋白质比例偏高,碳水化合物和脂类不足;而我国足球运动员对运动营养的认识也不全面,不能充分理解人的机能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对健康中出现的问题,缺乏科学根据,例如对特殊营养补充方面,有的运动员贫血后就长期服用生血剂而效果不佳;在平日训练中不去进行逐步的积累,而在赛前寻求“灵丹妙药”;在训练结束后对放松和恢复的理解不够,从而导致损伤的发生和加剧。

3 我国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创新点的研究

3.1在运动员选材上,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从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心理等方面,争取赢在起跑线的工作做扎实。

3.2在身体机能方面,认识到由于专项的适应性,有氧与无氧能力的非衡补偿结构特点。训练中应充分重视有氧能力与无氧能力,有氧做功与无氧做功的对立统一关系,将体能训练分解成有氧训练、无氧训练和肌肉训练等有针对性的训练,最终再达到整体效用的统一。

3.3在运动素质的训练上,遵循按需发展的原则,将体能训练与专项有机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训练;遵循优先发展原则,根据身体素质发展的规律和项目的特点,科学的进行体能训练;遵循均衡发展的原则,不但注意身体素质发展的非均衡性,同时还要注意木桶理论的运用,打好基础,防止运动损伤,最终使身体素质循序渐进的提高;遵循恢复有序的原则,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合理的恢复不但可以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同时对于机能、素质的提高有一个缓冲和超越的作用;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因为训练负荷的增加的过程不是笔直上升而是有升有降起伏变化的,它符合人体发展的生物学规律。

3.4在健康的问题上,通过控制营养量、营养的内容、营养比例、营养制度以及特殊营养等方面科学的运动营养;通过理疗、水疗、按摩、体能康复等手段减小运动损伤的发生和提高康复的速度和几率。

4结论和建议

我国足球项目与世界高水平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体能训练方面,思维观念需要更新,对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特征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需要加强和深化。

运动素质与身体形态是体能的外部结构,生理机能是其内部结构。在运动训练中,应紧密围绕专项,采用多种方法,合理制定计划,把发展运动员各种运动素质、提高生理机能、改变身体形态、重视运动员的健康等问题,作为体能训练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龚波.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J].体育科学,2005,10(25).

[3]赵刚,刘丹,严小虎.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过程特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6(26).

[4]毕红星.谈我国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J].辽宁体育科技,2003,1(25).

篇4

Jia Jinlun;Han Xuemin

(①Yan'an University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Yan'an 716000,China;②Puyang No.3 Middle School,Puyang 457100,China)

摘要: 通过分析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作用,在把握篮球运动员体能特点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具体方法和手段,以期为提高我国篮球运动的经济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role of physical training of basketball player, based on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asketball player, the paper in-depth studied the specific methods and means of physical training of basketball athletes,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economic level of Chinese basketball.

关键词: 体能训练 篮球运动 竞技水平

Key words: physical training; basketball; level of competition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4-0308-02

0引言

通过北京奥运会中国男篮顽强的表现,我国的篮球运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爱,但遗憾的是我国的篮球运动竞技水平始终没有质的突破(没有突破第八名)。究其原因,就像篮球运动管理中心胡加时副主任谈到的“根本问题在于中国球员的体能储备不足”。中国篮球运动员的体能差到底是教练员不行,还是运动员不行,伴随着每一次失败,人们都会发出这样的诘问。但有一个至关重要事实可以说清楚,中国队员的体能是可以练出来的,如:姚明当初去NBA时体能也不怎样,可如今呢?姚明的崛起的基础就在于他体能上去了。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篮球体能教练的科学化、系统化的训练能力,对运动员的体能全面的、有计划地进行训练[1],我国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能够进入世界一流的行列。

1篮球体能训练的作用

体能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体能的优劣对其竞技能力水平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传统观念认为:良好的体能是提高技战术水平和运动成绩的基础,也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保持良好稳定的心理状态的基础,而且也有助于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2]。

1.1 篮球体能是篮球技、战术的基础体能训练的过程,实质上是依据专项本质规律和运动员的个性特点,对运动员有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有机地整合与协调,使其具备从事专项运动的能力。不同位置对篮球运动员的体能有不同的需求,而这些需求仅靠专项技、战术训练是不可能达到的。只能通过科学的体能训练,才能使运动员具备掌握复杂、先进技战术的基础。

1.2 篮球体能训练有利于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由于现代篮球场上的比赛越来越激烈,球队要取得胜利,除运动员要具有良好的技术、战术素养外在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稳定的心理素质。因此,由于现代篮球比赛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要求极高,而心理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建立在运动员良好体能基础上的[3]。体能训练对运动员的果敢、坚韧、自信、好强、忍耐力等意志品质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

1.3 篮球体能训练有利于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通过科学的体能训练,运动员的机能水平不仅会持续提高,或保持在一定水平上,而且还可以延缓疲劳与衰退,从而使专项技术、战术的发挥和保持更长的时间。许多优秀的运动员所创造的优异运动成绩正是体能训练水平高度发展的结果。

2提高体能训练的措施

2.1 用辩证的方法把握篮球运动的制胜规律、正确认识篮球运动员的体能体能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在比赛中夺取胜利,而要胜利,就必须遵循制胜规律。所谓制胜规律,是指在竞赛规则的限定内,教练员、运动员在竞赛中战胜对手、争取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需遵循的客观规律[4]。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不断变动之中,绝对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篮球运动的制胜规律同样也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这就要求教练员不断的探索和发现篮球运动的新特点、新趋势、新变化,在动态之中把握篮球运动的制胜规律,从而能不断地调整和修正训练观念,变更训练计划,创新训练方法,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灵活处理赛、练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竞赛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2.2 正确认识篮球运动员的体能篮球运动员的体能水平主要由专项速度、整体力量、耐力和心理机能构成[5]。我国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之处。外在表现主要是:过分注重下肢力量训练,而忽视上肢,特别是对肩背部肌肉力量的训练十分薄弱;忽视小肌肉群的训练,不注重全身肌肉的协调发展;训练的方式和方法单一、枯燥,没有新意不灵活,如速度和耐力都在田径场跑,这大大影响了训练的质量和效率。

2.2.1 对篮球运动员速度训练需要重新认识篮球运动的速度具有应变性、节奏性和突然性的专项性特点,起动速度及加速跑的速度是篮球运动专项速度的核心。篮球运动员的专项速度主要包括:起动、反应、动作、进攻、防守、防守反击速度和攻守转换速度。篮球运动员的体能必须符合比赛强对抗、高速度的要求,才能保证技战术的发挥。所以,对于身体直接对抗的篮球运动的体能训练应在尽可能模拟比赛、满足比赛需求的条件下,全面提高反应速度、位移速度和动作速度。不论发展位移速度和动作速度,基本原则是:用最大强度的重复完成练习,要打破以往“速度障碍”的模式化训练,即速度耐力训练所建立的慢速的动力定型;动作速度上力求“快”主要体现在摆脱对手快、半场突破快、出手投篮快、传球快、战术变化快、回防退守快等,尤其在比赛的僵持阶段,各队的攻防转换快,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篮球比赛。在发展速度时,既要提高位移速度和动作速度,又要专门提高反应速度。

2.2.2 加强整体力量的训练,重视核心稳定性理论的研究目前国内力量训练主要有负重抗阻练习p客服弹性物体的练习p客服外部环境阻力等,这种稳定状态下的力量训练,对于提高核心部位的运动肌的力量有着一定的效果,但这种训练却存在着两点弊端:第一,篮球比赛过程中运动员身体姿势处于不断变动甚至是失衡的状态,这种不稳定状态破坏了我们在稳定状态下培养独立了作用的条件,使我们在稳定支撑状态下培养的力量难以最好的发挥;第二,这种力量训练方法对于提高核心部位深层的小肌肉群却是难以实现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弥补这些弊端,所谓核心稳定性是指,在运动中控制骨盆和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姿态为上下肢运动创造支点,并协调上下肢的发力,使力量的产生p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化[6]。核心稳定力量与传统的腰腹力量训练有很大的不同,在练习方式上不仅采用一端固定的向心收缩,而且强调两端固定的静力性收缩,在运动方向上不仅进行一维的运动,而且重视两维和三维的运动。由于核心稳定力量的主要功能之一在于对身体重心的控制,增强运动员在运动中稳定关节和控制重心的能力。良好的动态稳定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发挥的基础,国外优秀运动员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而我国运动员基本功的训练理论和方法中缺少了身体稳定能力的研究,所以应重视核心稳定性理论的研究。

2.2.3 重视有氧耐力和速度的结合速度是训练的核心,有氧耐力训练是速度训练的基础,它们有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的特征,专项耐力训练后必须有一组或多组速度训练,刺激肌肉保持兴奋,耐力训练中要注重肌群力量和技术。

2.2.4 重视柔韧p灵敏和协调性训练国内教练员通常把协调训练设为灵敏性训练和柔韧性训练,方法有一定区别。国外柔韧性和灵敏性的篮球专项训练也十分重视,准备活动和放松整理每天坚持柔韧p拉伸练习之外,灵敏性练习甚至放在比赛前的准备活动之中。此外对协调性的训练有许多独到之处,比较注重实战性和比赛的需求来从事训练。而国内篮球运动员的上述训练比较传统,往往将身体灵敏p柔韧性训练和技术训练分开进行。这也许是为什么外国的运动员训练与比赛的状态都是一样,练什么,比赛就出什么。而国内队员练的在好,一到比赛就变形,这确实是因为国内外练习方法和真对性的不同,而显出较大的差距。

2.3 篮球体能训练要符合实战的训练理论现在很多教练员已经清楚的认识到,对篮球运动员体能“最好的训练形式是竞赛”,因此,合理的比赛制度已经成为整个训练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正是为达到训练目的,运动队参加比赛越来越频繁,并提出了体能符合实战的训练理论,体能符合实战的训练理论主要体现在:基本技术训练强调简单、精确、对抗、实用;通过实战来增强体能,提高运动员的观察与交流能力;体能训练与技、战术训练不可分割;注重力量与速度的相互转换,专项肌群与技术的结合,加大力量训练的比重[7];篮球体能训练应以发展有氧耐力为主,以提高无氧爆发力为核心;高强度、高速度、高对抗,紧密联系实际是篮球体能训练的核心;详细的训练计划并强调针对性;攻守体系设计的完整性;心智训练的贯穿性;1对1的攻守训练是篮球体能训练的基础。

2.4 在训练过程中要对运动员体现全方位的人文关怀运动员在攀登运动高峰的艰苦训练和激烈竞争中,困难、矛盾和挫折无处不在,需要教练员及时给予多方面的人文关怀和帮助,包括在不同时间针对不同性格特点运动员实施激励、信任、批评、鞭策很督促。所谓“人文关怀”,即是对运动员训练意外的生活作息制度,社会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以帮助解决实际训练过程中的部分问题。中国的体能训练往往过于强调训练的时间,但美国的训练方式则是正常的训练之外,留出更多的时间让队员们学习其他知识,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保持对篮球运动持久的激情。

2.5 重视训练的细节和个性化

2.5.1 重视训练的细节在目前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不可能再有什么秘密的训练方法或手段别人不知道,也就是说,大家几乎都互相知道各自在采用什么样的练习方法。从我们对国外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内容和安排的了解来看,在绝大多数方面与我们是非常相似的,因此许多人就认为他们已经掌握了现代的或者是先进的训练方法或手段,但其中非常重的一点被他们忽视了,这就是大家都采用同样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时,如果在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完成动作的要求不同,那么,所获得的训练效果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有时甚至会达到完全相反的效果。如练习下蹲,以往中国教练要求屈膝角度为90度,而国外则要求双脚与肩同宽,成自然八字站立,下蹲至70度即可,这样不但能练到位,而且能更好的保护膝盖。中国的上肢训练只重视练卧推向外伸的力量,然而恰恰是收的力量才有利于抢篮板球。

2.5.2 重视个性化训练个性化训练是指教练员针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和成功参赛不同任务需求,根据每个运动员的身心特点和训练目标,全面的、整体的选择适宜的训练内容、负荷、方法和安排的训练行为。个性化训练要求教练员根据不同的训练任务、不同的训练阶段、不同的运动员甚至同一运动员不同的身体状态等,制定出不同的训练计划,安排不同的训练负荷,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从而使训练目的明确,训练内容更有针对性,训练效果更显著。训练成功经验证明,运动训练只有强调个性化过程,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国外教练体能训练针对性极强,他们多是通过各种数据分析后,为队员量身打造体能训练计划,甚至对队员的每块肌肉练到什么程度都有具体的数据和要求,很值的国内教练借鉴学习。

2.6 加快体能教练队伍建设的职业化和专业化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在各行各业走上专业化发展的道路的前提下,从教练员个体到教练员群体的发展过程是教练员综合能力要求逐渐增高,原来的教练员训练模式很难适应发展的要求,因此教练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也将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体能教练是高水平竞技体育发展应运而生的队伍,体能训练是走向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必由之路,我国要加快建立专业体能教练队伍,这是竞技体育教练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的总结中,篮协总结各方的意见,决定在新赛季的CBA联赛中,规定每一个俱乐部都将配备一名体能教练。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只是用一名助理教练兼体能教练,并且这些“体能教练”大都是具有经验的运动员担任,知识比较单一,以“师带徒”的形式执教,很难达到互补的效果。国外的高水平运动队大都配备专业的体能教练,甚至有的明星队员有自己的专门体能教练。很多国家有自己的专门体能训练组织结构,美国就有专门体能训练的组织机构:美国国家体能协会和美国运动医学学院。而美国的专职体能教练员必须具备本科以上的学历(有许多是研究生和博士生)、运动实践的经历和持有NSCA的CSCS资格证书这三个条件[8]。

2.7 注重训练后的恢复和运动损伤的预防现代化的竞技体育训练,必将更加注重疲劳的恢复,只有疲劳恢复的越快,才能增加训练的量和强度,训练才有更好的效果。加大训练的强度和量,才能提高运动的成绩,达到训练的目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训练中要避免损伤,一次损伤不但影响训练进度,还会影响原先技术的发挥,甚至错过大型赛事。现代竞技体育要在提高训练的科学化上多下功夫,特别要注意训练后的疲劳恢复和预防,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科学化训练,才有可能不断提高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9]。

2.8 加强篮球体能训练手段和方法的创新近年来,通过各种派出去p请进来等技术培训,我国教练员体能训练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有了相当大的提高。然而,学习先进的训练理论和方法固然重要,一味的效仿p学习也只能是跟在别人的后面爬行。学习新的理论,了解我国运动员的特点而进行篮球体能训练手段p方法的创新就变的更为重要了。许多成功的战例告诉我们,训练方法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新的训练方法是万万不行的。所以需要教练员、科研人员协调配合,因人而异的注重运动员不同的特点p不同位置加强篮球体能训练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3结论

①用辩证的方法把握篮球运动的制胜规律,把握篮球体能训练本质和发展趋势;②篮球体能训练要与实用、实战相结合;②因人而异,建立符合个人特点的训练方法和手段;④加快体能教练的职业化和专业化;⑤提高恢复手段、预防损伤;⑥与时俱进,加强创新,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高体能训练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谭朕斌.篮球训练计划精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78-80.

[2]刘玉林.从篮球后备力量看我国篮球运动水平[J].中国体育科技,1998,34(8):32-35.

[3]杨桦,池建.竞技体育实战制胜案例[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0:54-57.

[4]孙民治.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0-20.

[5]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5-47.

[6]中国篮球协会.篮球[J].北京:中国体育报业总社,2007,05,21.

[7]刘志伟.提高我国男篮对抗水平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4,1:15-16.

篇5

【摘要】通过对浙江省多名市体校教练员,及少儿武术培训教练的调查与访问,对竞技武术启蒙训练内容及训练方案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对比大量体育学科的文献资料后,把少儿竞技武术启蒙训练的内容、要求、手段进行了初步的梳理、总结。对少儿竞技武术启蒙训练内容、方法及手段进行研究,为基层培养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少儿 启蒙训练 竞技武术

在大量现代竞技体育在我国不断普的冲击下,武术作为我国传统的竞技体育项目,因其技术动作内容复杂多样、基础训练时限长等项目特性,逐渐的在少儿培训方面体现出了劣势。同时在国家现行规则的促使下,越来越高的难度动作和更加苛刻的技术要求,迫使现代的竞技武术运动员需要具备更高的技术水平和更好的体能。因此,少儿武术启蒙训练的重要性凸显的更加明显了。

1少儿的生、心特点

根据现有资料表明,7~12岁是目前公认武术启蒙训练的适合年龄,而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少儿生心特点与成人有着很大的差别。 其骨骼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完全骨折,但容易弯曲变形。关节伸展性与活动范围大,关节的灵活性与柔韧性都易发展,但牢固性较。差肌肉收缩能力较弱,耐力较差,易疲劳,但恢复快。红细胞、白细胞及血红蛋白含量大心脏重量体积小,心率快,血血压较低。呼吸肌弱,肺通气的阻力大。表现呼吸浅快,肺活量、最大吸氧量较低。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发展不均衡,兴奋占优势,并易扩散,表现为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动作准确性差等特点。另外,心理活动过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自觉性迅速发展。集体意识和个性的逐渐形成。无意注意主导向有意注意发展等。因此,我们在组织少儿武术启蒙训练时应依据少儿生、心的发展特点。

2少儿竞技武术启蒙训练的内容和实施

武术启蒙训练阶段以一般的身体素质训练为主,以增加少儿运动员运动能力和培养运动兴趣为主要任务,为系统良好的开展基础训练奠定基础。其训练内容包括有:运动兴趣的培养、一般身体素质、柔韧和武术形态神态的训练。经多名教练员建议这一阶段的训练时间为一年到两年之间为佳。

⑴运动兴趣的培养

在运动训练中,运动兴趣是影响训练积极性和自觉性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基础训练的前期就着重培养运动员对运动项目的训练兴趣,不仅利于整个基础训练过程中训练方案的实施,而且对于更高武术技术水平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价值。按运动兴趣的形成因素将培养兴趣的训练方法分析如下:①明确训练动机:主要的训练实施手段为直观或言语性的对运动员思维观念上的影响,如:讲授一些优秀运动员的事迹故事,利用电视、电影和技术录像等多媒体教学以及言语鼓励等等。②加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变化多、内容丰富为原则选用教材,不仅能培养运动员的训练兴趣,同时也能提高训练效果。比如时常编排一些武术韵律小体操、初级步型手型组合、各种素质内容的花样式结合等训练手段的运用。③提高认知和情感的联系:训练中应控制良好的训练气氛,使其形成积极的训练情绪。如根据少儿运动员的心理认知特点进行形象生动的教学、多给予表现机会和动作独立思考的机会、在训练中多参插评比及竞赛等训练手段。

⑵一般身体素质

这一阶段的体能训练是进行以提高运动能力为目的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为主,主要任务是提高活动能力。要求训练量不宜过大,身体负荷强度不宜过高,循序渐进,适量安排训练计划。在已有的研究中已证明目前青少年的体质普遍下降,同时考虑到儿童身心的特殊性,过分的大负荷训练容易使少儿训练导致产生不良的后果。因此这阶段训练我们应更注重训练量与强度的掌控,合理分配体能训练内容和训练手段的运用。

7~8岁儿童在生理、心理各方面虽逐步快速的向成人转变,但在初期阶段都还处于幼儿状态。因此,在训练手段运用上我们应多采用具有引导性、趣味性的训练方法,如:跑、跳、爬、滚、翻、钻、攀、拉等游戏成分高,强度小的素质训练。同时这些训练手段丰富、内容多样则更容易激起运动员的训练兴趣,提高训练热情,从而改善训练效果。具体训练方法和手段:(见表3)

柔韧素质的提高是少儿竞技武术启蒙训练最为关键的身体训练内容。它不仅是武术运动的基础,必备的体能条件,也是技术发展层次高低的关键。因而,在少年儿童时期各部关节十分柔软、灵活,骨骼的弹性大、硬度小,肌肉也较柔软等生理特点的有利条件下,是发展柔韧素质的最佳时期。在训练时不易发生骨折、肌肉韧带拉伤等现象,也没有青年时期拉韧带的痛苦感。只要方法得当,少儿的柔韧练习一般只需要经过7~8 周,身体各部位就能够达到灵活自如的程度。实施方法:(见表4)

⑶武术形态、神态训练

其内容包括有基本站姿和坐姿以及手型、步型、身形以及神态部分。武术套路中的每一个动作无不是由这些动作经转变或组合后形成的,是通过武术中的“形态”和“眼神”的有机结合,在一系列的有次序、多变的动态静态中,才可将武术套路表现的淋漓尽致,出神入化的。由此可见,抓好这部分训练不仅是有利于开展后续的基础训练,也是运动员今后技术发展的必要条件。(见表5)

在武术形态训练中常见的方法:①重复练习法:以集体训练的形式为主,进行原地或者行进的对动作反土废坝杏谛纬啥作定型。②持续练习法:主要是指对每一动作有一定的持续时间的练习,目的在于加深动作静止时的本体感觉。但独依据少儿生理特点,在进行步型训练时用此训练法需要慎重处理持续时间,以免造成运动员下肢骨骼变形、弯曲。③组合训练法:对上肢、下肢或上下肢结合的几个或多个不同动作进行组合训练,以及五步拳套路的训练,有利于武术规格的提高和步型手型的配合运用。④变换训练法:几个或几组动作,通过口令及顺序变换训练内容。⑤直观法和言语法:因启蒙训练期的少儿运动形象思维强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心理特征,运用动作示范和多媒体等的直观性教学手段效果较佳。同时训练时应反复强调正确动作技术要领和及时纠错、攻防含义讲解。使其大脑在外界信息不断的刺激下形成正确动作概念。

同时,武术套路讲究“形神兼备”,所谓的神就是套路演练中所表现出来的精、气神,是武术动作中潜在的攻防含义的体现。而眼神是武术精、气、神的核心和窗口。因此,武术的神态训练主要也就是眼神的训练。在武术神态方面训练有三法:①眼神本身的训练:即为眼睛瞪、转、追、开合的的训练,要求精神饱满,目光如炬,且练到收缩自如。②头部灵活性训练:主要个各方位的甩头训练,利于形成目光定位和提高甩头动作是的神态展现。③眼神动作训练:眼神动作训练是典型的武术动作与眼睛的配合,眼到手到,手眼相随是武术运动中眼与手配合的基本原则。如并步穿手亮相(注重甩头和抖腕的配合)、前点步架掌(注重点步架掌和甩头的配合)等,建议在练习中应反复强调手眼配合,并作为此阶段武术专项技术训练的重要部分。

3小结

根据少儿与成人生、心特点的不同,在武术训练方法的选择上也存在着差异。如体能训练应采用一些自然的源于本能的动作练习,将青少年运动员导入自觉的运动状态中,激发他们的生理潜能和参与热情。同时技术训练中也应根据少儿的生心特点,运用变化多、内容丰富等训练手段,初期训练中以模仿动作、简单的武术手步型体操和简单攻防格斗动作等游戏成分较重的训练内容来进行,而后根据训练时间和训练水平的积累逐渐减少游戏成分。少儿的武术启蒙训练必须要以少儿的生心发展为中心,做到训练和成长的有利结合,才能使其训练效果得以保障。

参考文献:

[1]林小美.武术基础训练与儿童生理_心理发展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6):851-853.

篇6

运动员的柔韧性就是指运动员关节的柔韧性:评价柔韧性的大小或好坏的指标是关节的运动幅度,运动幅度是指人体的运动环节绕关节某一转动轴,进行转动的最大活动范围,通常用度来表示。关节柔韧性好的运动员,技术动作舒展大方、运动幅度大、肌肉有效工作距离长、肌肉爆发力好、动作效果好,同时好的柔韧性还可以避免运动损伤,因此柔韧性是体能训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深受教练员的重视。

影响人体柔韧性的因素包括:(1)关节的形状、关节的特点如关节囊的厚薄与松紧,关节周围韧带的多少与强弱,关节周围肌肉的体积等等。总体来讲人体上肢关节的柔韧性大于躯干和下肢关节的柔韧性。躯干和下肢关节要维持人体的直立和平衡,关节结构稳定,柔韧性就差一些。(2)年龄,少年运动员正是发展柔韧性的关健时期。全面系统发展身体的柔韧性为将来运动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3)性别,总体来讲女性的柔韧性好于男性,少年女子运动员的柔韧性提高相对比男子运动员容易。(4)训练年限,训练时间长的运动员柔韧性普遍好于训练时间较短的运动员。

二、少年运动员柔韧性训练的基本原则

1、制定适宜的训练计划和方案

柔韧性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根据运动员的特点制定适宜的训练目标和计划,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提高少年运动员的柔韧性。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强迫,否则容易造成运动员生理和心理的双重伤害。

2、柔韧性训练前做好适宜的准备活动

骨骼肌的伸展性与温度有很大的关系,经过适宜的活动,肌肉已经活动开,已经变热再进行拉伸练习,提高练习效率,同时不容易损伤。准备活动主要包括一般性的有氧运动,如下肢的快走、慢跑,上肢课做一些俯卧撑、哑铃的侧上举、侧平举等。

3、选择正确姿势

进行柔韧性练习时。首先明确训练哪个关节,此关节哪个肌肉或肌肉群的伸展性,然后选择正确的姿势进行练习。正确的姿势是指肌肉拉长的长度可以自己控制。进行目标肌肉拉伸时其它肌肉不会受到牵连和损伤,教练员一定要为运动员选择最适宜的拉伸动作,才能达到相应的训练效果。

4、缓慢、轻柔、多次的原则

按照选择的动作进行柔韧性练习时,相应的肌肉被拉伸,这时注意拉伸动作应该缓慢、轻柔,因为肌肉受到牵拉时。肌肉中的长度感受器被激活。肌肉产生牵张反射,骨骼肌开始收缩产生力量,抵抗拉伸的动作。肌肉被拉伸的速度越快、幅度越大,牵张反射就越剧烈。采用缓慢、轻柔的肌肉静态拉伸。肌肉的牵张反射的强度小,并且超过20秒以上肌肉牵张反射消失,肌肉容易被拉伸。反之,快速、用力的拉伸动作肌肉的牵张反射强度大,肌肉不容易被拉伸,如果强迫拉伸。肌肉在收缩状态下被迫拉伸,极容易拉伸肌肉,应该严格禁止。肌肉拉伸时的运动员的自我感觉非常重要,如果感到不适就不要再加大拉伸幅度。如果感觉肌肉被拉痛应该立即停止训练。人体的柔韧性不可能在一、两天内就提高很多,必须循序渐进。为了提高训练效果,可以采用一天多次的原则,制定计划,一天内让运动员自觉练习1~2次。

5、静态拉伸为主的原则

少年运动员柔韧性练习。应该采取静态拉伸为主的原则,因为静态拉伸动作运动员容易控制拉伸的幅度,静态拉伸时保持到合适的幅度(运动员感觉稍有不适,绝对不能感觉到疼痛)持续20―30秒。这是少年运动员柔韧性练习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三、柔韧性训练的方法

1、静态拉伸法

静态拉伸法包括静态主动拉伸法和静态被动拉伸法。静态主动拉伸法是指利用肌肉收缩产生的拉力去拉伸对抗肌的训练方法。例如坐姿躯干向一侧转动,就是利用一侧肌肉的主动收缩的力量拉伸另一侧的对抗肌肉。静态被动拉伸法是指人体的部分重量或其他外力拉伸肌肉的训练方法。运动训练中经常采用的主要是静态被动拉伸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让重量和外力在运动员可控制范围内。

2、动态拉伸法

也称为起伏式拉伸,关节在大幅度活动中拉伸肌肉,特点是拉伸幅度大收缩速度快。适合训练时间长,伸展性好的运动员。

3、PNF拉伸法

也称为本体感受改善神经肌肉拉伸法,主要的原理就是减小肌肉拉伸时产生的牵张反射。让拉伸的肌肉主动收缩,收缩肌肉就会产生要“放松休息”的要求,这样减小了肌肉牵张反射,使肌肉容易拉伸。基本的方法有三种:

(1)静力一放松:静态拉伸肌肉大约10秒钟,然后等长收缩该肌肉6秒钟(如果有教练员帮忙对抗做是最好的),最后再次拉伸该肌肉30秒钟。

篇7

第一章执勤工作

第一条认真抓好反恐防暴处突的政治教育工作,在处置工作中必须遵循全局性、合法性、系统性、安全性的处置原则,做到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第二条勤务组织领导:根据市局总体方案,按照勤务的规模、任务、警力部署、时间、要求和规定制定出相应的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由支队长任组长,支队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职能部门正职为小组成员。按照要求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第三条执行安全警卫、安全保卫勤务、反恐防暴处突、处置突发、巡逻等勤务,按照支队党委成员分工原则,实行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职能部门各司其责的领导责任制。

第四条勤务指挥系统实行市局指挥中心、支队指挥室两级指挥。勤务信息传递由支队现场执勤单位及时将执勤情况上报支队指挥室,由指挥室收集、掌握执勤动态,及时上报市局指挥中心,并及时传达上级指示、命令。

第五条各大队领导必须熟记市局、支队对各类情况的处置预案,做到分工明确,亲临现场。

第六条在处置工作中做到相互配合,协调行动,树立支队整体观念,具有严明的组织纪律、坚强的政策观念和法律意识,讲究策略方法,注意文明执勤。

第七条执行各类勤务,必须保证武器装备和车辆的良好性能。保证人员、车辆满员在位。

第八条接到出警命令,按照预案迅速到达现场,按照指令及时准确了解事件的基本情况,明确任务职责,做好警力部署、现场控制、果断处置的准备工作。在处置过程中,注意讲究政策、策略,做到教育疏导。

第九条执勤中保持警容严整,精神饱满,做到准时到位,纪律严明,严格执法,热情服务。

第十条执勤中始终保持高度警惕,细心观察,全面分析,正确判断,机动灵活,做到坚持原则不呆板,方法灵活有界限。

第十一条执勤中,执勤人员要坚守岗位,不得随意脱岗、离岗,严守纪律,恪守职责,确保执勤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十二条执勤中遇有重大情况和问题,必须及时上报,不得擅自处置,并坚决执行上级指示和命令。

第十三条严格遵守各项勤务制度,做到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以严明的组织纪律,过硬的军事素质,确保勤务圆满完成,树立良好的特警形象。

第十四条执勤中违反勤务规定,追究直接领导责任。

第二章武器装备管理

第十五条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做到“动枪先验枪、用枪必擦枪”。

第十六条民警携带枪支必须同时携带《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用枪持枪证》,

第十七条建立职责明确的公务用枪管理制度,警务处为支队公务用枪管理的主管职能部门。

第十八条必须明确武器装备的管理责任,指定专人负责,建立完善的武器装备使用、交接、保养、出入库登记制度,严格执行“三铁一器”、双人双锁、双进双出和责任追究制度,有专人二十四小时值守,保证随时领用枪支。

第十九条公务用枪实行集中保管,由专人负责领退枪支和登记工作。定期清点整理,检查枪支弹药,及时向支队主管部门报告弹药保管、领用和消耗情况。

第二十条熟练掌握武器装备的使用性能,做到勤检查,勤擦拭,会使用、会分解结合、会保养,确保武器装备始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

第二十一条在实弹训练中,必须严格执行射击场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安全第一,做好武器装备的防护和射击场的分工负责。

第二十二条为加强武器装备的管理,警务处每月对各大队的武器装备进行两次检查,并在每周擦枪日活动中进行监督和不定期抽查。

第二十三条非警务活动严禁携带、使用枪支,不得携带枪支饮酒,非工作需要不得携带枪支进入饭店、商场和歌舞厅等公共娱乐场所。

第二十四条在执行使用枪支任务中,由枪支管理专人负责办理出库登记,使用后必须立即入库并填写入库登记

第二十五条发生违规使用枪支案件和枪支被盗、被抢、丢失或其它事故的,必须立即向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六条所配枪支单位发现枪支有损坏的,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枪支损害部位及损害情况。

第二十七条枪支与弹药必须分库、分柜存放。

第三章执法工作

第二十八条为提高我支队防暴处突、处置暴力恐怖案件、突发性事件、大型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的能力,逐步适应新形势下公安工作任务,更好的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根据《人民警察法》及其它有关规定,结合支队实际制定执法工作规范。

第二十九条执法范围及方式

(一)各大队在巡逻执勤中发现的和群众扭送的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要作好登记及时移交给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

(二)各单位在处置各类群体性治安事件中,要依照《人民警察法》、《集会游行示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刑法》、《公安机关警戒带使用管理办法》采取响应的方法处置。

(三)各大队在工作中接受上级交办的案件时,要按照《乌鲁木齐市人民警察巡察条例》、《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进行办理。

第三十条执法监督与案件审批程序

(一)支队的执

法监督委员会负责对各单位的执法活动进行监督。(二)各大队的负责人要对本单位的执法活动进行全程监督。

(三)未经支队领导批准,各单位不得擅自协助其他单位查处案件或帮助其他单位抓捕犯罪嫌疑人员。

(四)各单位办理案件要严格审批程序,按照市局的要求,逐级进行审核。

第三十一条其它规定

(一)在办案中能要做到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

(二)民警在办案过程中讯问和询问要到位、证据固定要及时、文书制作要规范。

(三)规范民警执法行为,严禁民警随意执法。

特警支队正规化建设规范之四

教育训练工作规范

第一章教育培训

第一条基本原则

(一)确保质量的原则。教育培训要从严要求,从严管理,从基础抓起,要不断改革、开拓、创新、发展,教育培训,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完成各项培训任务,提高培训质量。

(二)服务工作的原则。教育培训工作必须立足于队伍基本素质的实际,立足于工作的实际,做到民警缺什么就补什么,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以此提高民警的综合素质。

(三)分级培训的原则。支队的教育培训工作,在支队政治处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大队、中队两极负责,分级培训。

(四)全员参与原则。支队民警必须人人接受培训,各单位必须保证民警定期接受培训。树立人人培训,终身培训的思想

第二条教育培训的内容。

(一)警衔晋升培训。按照公安厅和市局的要求,安排本单位不同衔级民警进行脱产培训。

(二)专项业务培训。对本单位全体民警进行知识更新,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掌握法律法规和执法操作重点和业务知识,提高民警的政治素质、服务意识、法律素质、业务素质和协调能力。

(三)各级领导培训。针对工作中的难点、疑点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培训,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法水平和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加上级组织的相关培训。

第三条培训的主要方法

(一)课堂讲解法。针对培训的内容,聘请有关的专家和专业人员到我单位进行现场授课,详细讲解相关知识,解答民警问题。

(二)案例研讨分析法。通过实际的案例让参加学习的民警进行分析,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并找出不足,提高民警实际的水平。

(三)实际操作法。组织民警对学习培训的内容进行实际操作,使理论和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

(四)参观学习法。组织民警到优秀的单位和场所参观,请先进模范人物介绍经验、报告事迹,参加法院有影响的案件旁听。

第四条培训工作制度

(一)教育培训工作要严格落实考核制度。支队的各种培训要实行严格的考核、考试,并进行末尾淘汰。

(二)教育培训要严格落实请销假制度。支队的培训要实行逐级请假和“三级管理”(中队、大队、支队)的请假制度。

(三)教育培训要落实奖惩制度。支队的每期培训结束后要根据学员表现,评出优秀学员并进行表彰奖励。民警参加上级机关组织的培训未取得相关培训证的,年底不得评功受奖,并扣除当月的出勤奖。

(四)培训要建立培训档案,把培训情况纳入队伍管理当中,教育培训结果于民警的提拔使用相挂钩。

第二章训练

第一条为适应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需要,加强特警支队民警的训练工作正规化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制定本工作方案。

第二条训练的目的是提高特警支队的整体素质,把特警支队民警培养成为政治合格、纪律严明、作风过硬、业务精通、执法如山的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第三条特警支队训练包括初级训练、专业训练和实战训练。

第四条特警支队人民警察训练坚持贯彻党对公安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从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坚持为警务实战服务。

第五条特警支队人民警察必须保证每个人民警察接受训练。

第六条特警支队训练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工负责。

第七条特警支队警务部门是训练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规划、组织、指导、管理训练工作。

主要职责:

(一)制定训练计划、标准、规章制度,组织编发训练的研讨。

(二)指导、监督、检查、协调组织训练工作。

(三)组织评估训练工作效果。

(四)根据形势任务需要实施其他临时训练。

第八条初级训练是对特警支队新录用、调入人员的训练。

第九条经考试录用或者从非公安机关调入公安机关人员,初级训练时间不少于3个月。

第十条初级训练统一执行公安部政治部制定的训练大纲。

第八条所列人员初级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理论基础知识、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公安业务基础知识、警务技能和体能训练等。其中,警务技能和体能训练的时间,不少于训练总课时的50%。

第十一条专业训练是特警支队警务实战所需要的技能要求进行的训练。

第十二条专业训练内容和方式由警务处和业务大队共同确定。

第十三条根据新颁布的公安法律、法规、规章实施和形势发展的需要,结合专业训练组织开展知识技能更新训练。知识技能更新训练可以单独实施,也可以与专业训练结合实施。

第十四条实战训练是特警支队业务大队根据案例及情况想定进行反复演练的训练。

第十五条根据训练任务的需要,建设训练基地。

第十六条加强训练基地的正规化建设,保证其能够完成相应的训练任务。

第十七条根据训练大纲、教学计划的要求,对参加训练的人民警察进行考核。考核方式和试题编制内容,根据训练种类由警务部门确定。

第十八条对全部或者主要课程(科目)进行考核,考核成绩不合格者必须在限定时间内进行复训或者补训。专业训练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对训练课程(科目)进行考核。

篇8

关键词:定向越野; 运动员;读图能力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3.012

1 前言

定向运动是一项集健身、竞技、观赏和娱乐为一体的智能型体育项目,也是一项老少皆宜的体育运动。我国已有20多所高校开始招收定向越野高水平运动员,在2002年5月第二届全国体育大会中更将定向运动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定向运动在我国发展之迅速,越来越多的人群加入定向越野运动这个行列中。在我国开展的各大定向运动比赛中,运动员为了赢得比赛接受各种训练,但有时比赛结果依然不理想,这样的结果倍受我们的关注。在定向运动比赛中比赛成绩受到体能、心理、读图及路线选择等众多因素影响,每一方面的发挥都至关重要。本文就是从读图这一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了解定向运动比赛中影响运动员读图的各方面因素,用安静读图与运动中读图作对比,分析运动中读图受哪些因素制约,为定向运动的教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2012年广东省学生定向运动锦标赛部分参赛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2.2.2访谈法

2.2.3问卷调查法

为了解定向运动比赛影响读图能力的原因,对2012年广东省学生定向运动锦标赛部分参赛运动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期间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100%。

2.2.4 数据统计法

3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2012年广东省学生定向运动锦标赛200名参赛运动员的问卷调查,统计得出以下数据。

3.1不同运动负荷影响运动员读图能力

表1结果显示,75%的运动员认为运动负荷是影响运动员读图能力的主要因素,18%的运动员认为运动负荷对运动员读图能力的影响不大,7%的运动员认为运动负荷对运动员读图能力没影响。美国科学家卡特尔·梅里做过一组实验,发现运动负荷强度及持续时间与运动员识图能力有一定关系,一定运动负荷下,机体受到外界刺激,会影响到大脑认知能力。运动员在承受较高的生理负荷或生理能量不足的情况下,大脑对地图的认知能力受到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被试者第一次测试在安静状态下没有负荷刺激心率为60±5(次/min),注意力集中,1分钟记忆点标数为3个,路线选择也较合理,此时因为没有负荷影响,属于正常读图。第二次测试在小负荷运动时心率达到110±5(次/min),注意力集中,1分钟记忆点标数为4个,路线选择合理,在此阶段由于机体受到相对较低的负荷刺激,心率有所加快,大脑兴奋提高,导致大脑对图的认知能力也增强,从而使被试者注意力集中、路线选择、记忆点标数最多,是最佳读图能力的负荷强度。随着负荷逐渐增加第三次测试时心率达到150±5(次/min),同时注意力开始慢慢分散,1分钟记忆点标数为3个,路线选择也较合理,在此阶段因为负荷强度的不断增加,机体逐步疲劳影响大脑认知能力,导致被试者读图能力略有下降趋势。在第四次进行大负荷测试时心率达到180±5(次/min),注意力分散,路线选择不合理,1分钟记忆点标数仅1个,在此阶段心率即到最高,机体出现疲劳,大脑出现缺氧、疲劳等现象,影响了读图能力。

3.2心理活动对读图能力的影响

训练程度不同的定向运动员其心理活动对读图能力的影响也不同。定向运动与其他运动的区别在于定向越野运动员比赛时心理活动较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成绩,因此在训练中对比赛成绩有影响的心理活动或者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教练员的重视,对运动员来讲提前体验有效的心理刺激,增强了心理承受能力,在比赛时就不会或者减少过激的心理活动,可以达到预期的比赛效果。定向运动比赛是体力与智力并用的运动项目,运动员在独立思考、超越体能、艰苦的环境中来完成比赛,环境的改变,难度的变化都会引起运动员的不同心理活动。一般表现为:一、情绪低迷,比赛欲望不强烈,表现为精神疲倦、注意力分散、缺失信心、意志力下降及反应迟钝等;二、惧怕比赛,比赛时精神过度紧张,心理压力大,比赛中不能发挥出正常水平,有些运动员在关键时刻高度紧张、识图能力下降、判断失误,最终导致比赛失败;三、过分激动,盲目自信,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有时渴望比赛,但对对手又不是很了解,有时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等;四、恐慌心理,胡乱思考不相信自己,盲目去看别人比赛的进度,严重影响自己思考和判断,对自己的识图、路线选择以及体能分配能力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3.3运动员对定向地图的认识影响读图能力

经过对定向运动员的访问交谈,从他们口中得知比赛中用图能力不强也是经常出现的问题之一。他们认为在比赛中他们的体力不成问题,关健是快速读图能力、方位判定、路线选择及对一些不经常出现的图标不认识等问题,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比赛成绩。在表1中我们也可以看到94%的定向运动员都认为对地图的认识是影响运动员读图能力的重要因素,所以定向运动员对地图的认识是非常必要的。

对定向地图的认识是参与定向运动的基础,定向运动地图中图标符号的分类与颜色如同其他地形图一样,定向地图也要求完整而详细地标示地貌、水系、建筑物、道路、植被和境界,即所谓“地图的六大要素”。根据定向越野比赛的特殊需要,国际定联将越野图的符号分成五类:一、地貌,用棕色表示。这类符号还包括小丘、小洼地、土崖、冲沟、陡坡、土垣等表示地面详细形态的专门符号。二、岩石与石块,用黑色表示。岩石与石块是地貌的特殊形式,它们既可以为读图与确定点位提供有用的参照物,又可以向运动员表明是危险还是可奔跑通行的情况。为使它们明显地区别于其他地貌符号,这一类符号使用了黑色。三、水系与淤泥地(沼泽地),用蓝色表示。这类符号包括露天的明水系和水生或沼泽生的植物。四、植被,用空白或黄色和绿色普染表示。植被情况的详细区分和全面表示非常重要。植被是按下列基本原则表示的:白色(空白)指一般性起伏地上的树林的密度适度,地面上无阻碍行进的灌木或杂草丛,可以按正常速度奔跑的地区。黄色指空旷的地域。分为空旷地,半空旷地及凌乱的空旷地。绿色指树林中密度较大的地区。五、人工地物,用黑色表示。包括各种道路、房屋、栅栏、境界等地图符号。

在定向地图中无论何种地物,它们在实地的平面形状特点都可以被理解为:面状、线状和点状三种。在这一点上我们发现,图上各种符号的图形特点与实地地物的形状特点之间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并且一一对应。面状的:这类符号在实地的面积通常较大,包括树林、湖泊、宽河、淤泥地、建筑群等。线状的:这类符号包括小河、公路、铁路、窄林道、石垣等等。点状的:这类符号在实地的面积或体积通常较小,但它们的外形或功能却具有明显的方位作用,是运动员在行进中的重要参照物。例如水坑、石块、塔形建筑物、水井等。在图上,点状的符号本身并不指明地物的大小或它所占有的面积,因此不能进行量算。

3.4 体能对运动员读图能力的影响

从表1调查的数据中我们知道86%的运动员都认为体能对运动员读图能力的影响很大。定向运动是体力与智力结合的运动项目,良好的体能是比赛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良好的体能是否对读图能力有帮助?

定向运动的比赛一般属于有氧供能为主的运动项目,所以比赛对体能的要求也较高。由于定向运动员奔跑距离较长,比赛过程中,因为各种地势、地形的影响,会有一些上坡、下坡的路面,使得奔跑强度增大及脑部思维活动的增多,种种附加因素导致运动员比赛时,对氧气的消耗量也增多。而且运动员比赛中还要进行观察地图、判断地形、选择路线等一系列的大脑思维活动,而大脑思维活动,也需要消耗氧气。因此定向越野跑体能消耗也较大。如果没有良好的体能,氧供应不足将导致运动员比赛过程中大脑缺氧,兴奋受到抑制,读图、判定能力下降,出现头晕目眩等一系列影响运动员完成比赛的症状。良好的体能不但能保证运动员的读图能力,还能减少运动员比赛时心理问题的出现,使运动员轻松完成比赛。

3.5 其它对运动员读图能力的影响

在调查的数据中(见表1),除了运动负荷、心理活动、对图的认识、体能影响读图能力外,有40%的运动员认为其它因素也是影响运动员读图能力的重要因素。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动机、精神状态等,客观因素主要包括:比赛中的意外事件、比赛日的自然因素、人为因素、自身因素等。据调查显示,比赛中遭遇到的意外事件有:遭遇狗追赶、落水、遇蛇或遇蜂虫叮咬等;比赛日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比赛途中下大(暴)雨、比赛日太热易中暑等;人为因素主要有:比赛地图绘制不标准,实地的地貌、地物与地图有明显改变,检查点的放置不准确等;自身因素有:眼睛近视不方便、身体不适、拿图方式等。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定向运动比赛中运动负荷、心理活动、对图的认识及体能共同影响着运动员读图能力。提升定向运动比赛中的读图能力,提高比赛成绩需要系统的训练,每一项技能都不容忽视,综合发展运动员各项能力才是获得比赛成功的保证。了解影响定向运动比赛读图能力的因素,研究和探讨体能、读图能力、心理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优化定向训练系统,提高训练质量。

4.2 建议

定向运动的读图能力受负荷强度、心理活动、体能及对地图的认识等影响,在对定向运动员进行训练时须加强心理、体能、注意力及加强对图的认识等训练。在进行心理训练时可以采用想象训练法、意志训练法、增强自信心和提高抵抗挫折能力等;在体能训练时要有效提高有氧耐力,同时还要多进行野外跑与看地图跑,以适应定向运动这种运动方式;定向运动训练和比赛具有环境开放性特点,所以运动员需要时刻注意观察地图、地形和各种标识,当运动员受到干扰时,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导致定向运动训练或比赛时出现失误。所以,注意力的训练也非常重要,注意力训练是使运动员学会集中精神关注一个目标,不受任何外来刺激的影响和内心杂念的干扰,始终把注意力指向和集中当前活动任务上;运动员在地图的认识方面必须加强、熟记图标,每次跑完后都对地图进行总结分析,还可以用黑白图、白图训练法等进行训练。

参考文献:

[1]胡久成,吴锡忠.定向运动[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2]何晓知.定向运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2).

[3]赵开尔.关于开展学生定向比赛问题的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4,01.

[4]郑立业等.心理训练的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32-133.

[5] 中国定向协会定向竞赛规则(试行).2002年.

[6] 贾萍,王健,王薇.浅谈定向越野运动员的体能与技能训练[J].贵州体育科技,2004,(3):28-30.

篇9

关键词: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竞技体育;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6-0129-02

在传统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往往是由国家出资组建国家队,选拔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来加以训练,但是在这种训练模式中,一般采取的是封闭式的训练,且注重的是运动员体育技能与身体素质的培养,忽视了运动员人文素养的提升。近年来,由于竞技体育比赛逐渐向着综合化发展,这就要求运动员们不但要具备优秀的体能素质与体育技能,同时还要拥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

一、关于我国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概述

(一)概述

体育人才是指参与了多年的专业体育训练,并能够参加各类竞技体育比赛的专业人才,同时也指拥有相关的体育文化知识与一定的运动技能,且为体育事业做出了较大贡献的人才[1]。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系统的体育专业教育,让其成为德育、智力与竞技体育能力综合发展的优秀人才。在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往往是在校学习期间参与到各项的技能学习中,并促使其竞技水平不断提升,进而能参与到各类体育赛事中,为国家的体育事业做出相应的贡献[2]。

相较于国家队与普通体校的人才培训,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也有自身相对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在培养学生体能素质与体育技能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提升其科学文化素质,使其能够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服务。

(二)发展历史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加大了对高校体育教育方面的改革,推行了“体教结合”的政策,逐渐推行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相对于西方的体育人才培养,我国所提出的“体教结合”的战略起步较晚,但是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发展十分迅速。到2014年,我国具有专业运动队的高校已经超^了两百所,为我国当代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3]。

1.起步阶段。1986年,我国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各大高校在学生的课余时间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挖掘高校学生的体育潜能,并对其进行专业方面的培训,以培养出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次年,政府又文件,要求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而非是像之前那样仅仅招收退役的职业运动员。在这一阶段,由于缺乏足够的办学经验,只能在探索中前行。因为训练设施与教育水平的不足,当时政府只要求学生参与到各省市的小型运动赛事中,并将所获得成绩作为高校竞技体育教育的成果报告,缺乏客观性,且与培养能够参与到世界性赛事的体育人才这一目标相距甚远。

2.探索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推广,我国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也有了现代化的进步,在吸收了国外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相关经验之后,部分高校开始注重引进优秀的体育教练,对学生进行专业的体育训练。同时,推行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积极引进社会资金来为体育人才的培养创设良好的环境,而不是像之前仅仅是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来发展体育教育事业。尽管在这一时期,我国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该模式下仍然存在着许多缺陷,主要体现在体育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如体育人才生源质量较低、资金难以维持、训练设施缺乏等。具有潜能的体育人才在入校时往往会选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学府,而一般的高校很难获得较好的体育教育资源,从而不利于竞技体育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3.发展阶段。因为认识到了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如增加试点高校等措施。同时,合理调整招收名额,使得各大高校普遍能够获得质量较好的生源,实现了整个体育教育领域的全面发展。同时,政府还下达了通知,要求高校对本校运动员队伍加强建设,并进行定期的检查,以实现运动员水平的提升,使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逐渐步入系统化,促进了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稳定、有序发展。此外,在这一时期,许多高校进一步加强了校企合作的力度,引入了西方职业俱乐部的方式,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长期性培养模式,为本校体育生源注入了发展的动力。

二、当前我国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第一,教学目标。尽管我国许多高校都提出了要培养兼备体育技能与人文素养的综合型人才,但是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依然是侧重于体能素质与竞技技能方面的训练,对于部分体育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甚至可以免去文化课的学习,这样就使得实际培养模式与教学目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并没有实现体育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

第二,招生模式。在当前,我国许多高校为了争取更多的优秀体育专业人才,放宽了考试政策,在体育专业方面主要是接纳各高中的体育特长生,并制定了相关的加分政策,对于学生文化成绩并不重视。而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也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体育训练方面,文化课程基础较为薄弱,到了大学之后,很难适应高校文化课程的学习。对于科学文化知识不够重视,甚至常常出现逃课、早退的情况,而学校也没有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从而导致体育专业的学生缺乏足够的人文素养。

第三,教师队伍。由于引入专业体育教练所需要的资金较多,许多高校直接放弃了这一条路径,而是选择普通体育专业的教师来对学生开展训练。但是,这部分教师学历大多只是本科层次,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在训练方法上也较为落后,无法采取先进、科学的训练方法来对学生开展训练。而是一味地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体能训练来实现提高,这样会加大学生在身体上的负担,严重的可能导致学生肌肉拉伤等情况,影响训练进度[4]。

第四,培养模式。许多高校在教学模式中依然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单纯以培养竞技体育专业人才或者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为主,忽视了体育管理、体育科研方面人才的培养,这就使得我国在体育管理方面缺乏更多的人力资源。因此,必须完善人才培养的模式,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从而培养出全面综合的体育人才,推动我国体育现代化进程。

三、我国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策略

第一,转变培养理念。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并非只注重学生在体育技能方面的训练,而是要在坚持以人为本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具备人文、创新、科学以及竞技技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的体育人才培养。这就要求各大高校的领导与管理人员必须转变传统的培养理念,加强对人才培养本质、目标、任务、原则等方面的反思,重视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从而制定出合理的体育教学任务,以促进当代体育人才培养事业的不断发展。

第二,优化培养模式。由于传统的培养模式具有片面性,且教学方法过于固化,不适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需要对固有的培养模式加以优化,坚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并合理利用学科优势,实现现代创新型体育人才的培养[5]。

第三,建设师资队伍。一方面,各大高校要引进优秀的体育教练,从国内外选拔出具有专业执教能力与较高体育技能的教练,或者聘请退役运动员来开展教学工作,这样才能针对学生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并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科学安排训练任务,在保证学生身体不会受到损伤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其体育潜能。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文化课程教师的培训,让教师能够进一步提升教学技能,并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以改进与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让学生能够对文化课程的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让其能够重视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严肃课堂纪律,规范学生课堂行为,尽可能减少逃课、早退等现象的发生。

第四,改善选拔模式。高校应当根据科学的培养理念与培养目标来进一步优化选拔模式,不能只注重学生的体育技能,而是要选择同时具备夯实文化基础与专业体育技能的综合型人才,提高对学生学业方面的要求。这样才能在高校培养阶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促进我国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稳定、长远发展。

第五,完善硬件设施。高校硬件设施是否完备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校期间的练水平,因此各大高校应当加强在硬件设施方面建设的投入,优化校企合作模式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并合理利用这部分资金,使其能够最大程度上为学生在校的训练与学习构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提升其竞技水平,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输送更多新鲜的血液[6]。

四、结语

在现代化的教育背景下,体育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高校应当在突出自身教育特色的基础上对现有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加以优化,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生源选择以及硬件设施等方面出发,进一步提升高校的体育教学水平。为我国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足够的保障,这样才能符合国家对专业性体育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张志华.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4.

[2] 王淑霞.辽宁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7.

[3] 黄泽江,孙德朝,蔡存军.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进退维谷与创新路径选择[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4):100-102.

[4] 张凡.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知识窗:教师版,2015,(1):6-7.

篇10

关键词 林业执法;意义;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196-01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orestry Law Enforcement Work

LI Liang-liang

(Qingshan Protection Agency of Songshan District of Jinzhou City in Liaoning Province,Jinzhou Liaoning 121219)

Abstract The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forestry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were introduced.Existing problems of forestry law enforcement were analyzed.Countermeasures of forestry law enforcement work were put forward,so a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forestry law enforcement.

Key words forestry law enforcement;significance;problems;countermeasures

林业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生态建设最根本、最长期的措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让绿水青山不再是人民群众的奢望,已成为民生的头等大事。在可持续发展中,林业负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林业负有首要地位。不断地推进林业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加大执法力度,强化资源保护。

1 林业行政执法的含义及意义

1.1 林业行政执法的含义

林业行政执法指的是依照林业法律、法规、规章开展森林资源行政管理活动,并依法对违法者进行处理。既包括对实施各项法律规范的具体行为的管理和监督,也包括对违反林业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进行依法处理。

1.2 林业行政执法的意义

一是加强林业行政执法是坚持依法治林方针的基本要求;二是加强林业行政执法是林权制度改革的前提;三是加强林业行政执法是巩固改革成果,促进林业的健康发展的保证。

2 林业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2.1 犯罪认定和量刑标准过低

目前,我国对森林犯罪行为的认定标准不一,一般认为森林犯罪包括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罪、盗伐林木罪和滥伐林木罪,以及一些非法收购、运输、加工林木等,只有达到“情节严重”标准才构成犯罪,但是对于“情节严重”的标准却规定不一。

2.2 缺乏必要的强制执行权力和手段

目前,虽然有法律法规规定了行政强制执行,但是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还没有统一的行政执行法。在执法过程中,由于没有一定的权力和手段,使得经常出现干扰执法或暴力抗拒执法等行为,不仅造成执法工作效率低下,还威胁到执法人员的人身安全。

2.3 执法队伍素质偏低

由于林业工作的范围广、战线长,且执法的客体量大、关系复杂,造成执法的工作量非常大。因此,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高低会直接影响执法的效果。但是执法队伍庞大,执法人员的素质也参差不齐,对执法内容、执法程序等不熟悉,影响了执法办案质量[1-2]。

2.4 行政执法机关权责不明

在行政执法过程中,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配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但是受体制、立法等各方面的影响,使得一些执法部门的职能相互交叉,且权责划分不明。在出现问题时,执法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出现执法空白。

2.5 经费投入不足

在林业行政执法过程中,经费投入不足会影响执法效果。一是导致执法行为的趋利性较强。一些执法单位会将罚款充当经费,造成“以罚养队”“以罚代管”“以罚代法”,出现很多执法单位都去争抢某些有利益性的案件。有的甚至会乱收乱罚,“搭车收费”、强行摊派,有的甚至为了小集体或个人利益不惜损害或牺牲群众利益。二是影响基层林业行政执法工作的进行。开展各项工作都需要经费的支持,因此若经费不能保证就会使林业行政执法改革进程速度减慢[3-4]。

3 对策

3.1 统一森林犯罪的标准

在不违反刑法定罪量刑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统一规定相似犯罪的认定标准,并负有相应的法律责任。一方面可以通过警告、罚款等措施保护森林资源;另一方面,应该加大惩罚力度,坚决不姑息纵容森林犯罪行为。

3.2 整合林业行政执法力量,实行林业行政综合执法

为了解决林业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的执法主体不明确等问题,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具体负责综合执法。同时,选拔一批专业知识强、业务能力好的高素质执法人员加入林业行政执法机构,加大办案装备投入,有效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5-6]。

3.3 强化培训和教育,提高林业行政综合执法能力和水平

加大对林业行政综合执法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力度,定期开展业务知识培训及体能训练,提高执法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法制意识,提升其整体素质[7]。同时,执法人员要廉洁自律,建立廉政档案,保证林业执法过程中无违法行为。

4 结语

林业执法是保障我国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也是为我国能够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措施,更能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推动作用,目的就是希望我国的林业资源得到保护,避免牺牲后代利益进行经济建设。

5 参考文献

[1] 顾向一.论我国林业行政执法现存问题及其对策[C]//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重庆: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2004:4.

[2] 金霞.加强林业行政执法问题初探[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4):154-156.

[3] 李相利.浅析云南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之立法研究[J].中国市场,2012(10):77-78.

[4] 李雨,李卫忠.森林资源的法律保护[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5):224-228.

[5] 肖红缨.对规范林业行政执法工作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1(8):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