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与城市建设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3: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遗产与城市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遗产与城市建设

篇1

关键词:城市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中图文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在人类五千年的文化中,中国文化以独特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文化之中,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也是极大的,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各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的文化,而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这些文化资源却受到了破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成为城市建设中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在城市建设中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构建文化内涵城市的基础

城市建设以特色城市为目标,增强其城市魅力的主要途径是独特的文化,对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是构建文化内涵城市的基础,新疆是文化遗产众多的区域,是丝绸之路的主要地区,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尤其是民间文化,独特的艺术、文学、民俗、传统工艺等,[1]因此要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利用,在新疆建设过程中极力发挥其作用,构建出独特魅力的具有特殊文化内涵城市。

(二)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增强城市文化影响力

在城市建设中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可以增强城市文化影响力,在城市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发展,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其特殊的自然条件,形成了数量众多的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古建筑、村落、古墓葬等,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城市建设的影响要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增强其文化的影响力,促进城市的发展。

(三)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旅游业是城市经济发展中重要的行业之一,对于旅游业来说,文化遗产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树立其城市形象的关键,也是构建城市吸引力的主要方式,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增强城市吸引力,促使广大游客来城市中旅游,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各个行业的发展,比如,餐饮业、商业等行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对于新疆来说,具有大量的民间文化遗产,而且特色鲜明,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文化遗产来吸引广大的游客。

二、当前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虽然国家已经颁发了文物保护法,地方也了相应的文化遗产的保护条例,但是对于新疆来说,因为其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因此,这些仅有的法律法规不能完全满足其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因为文化遗产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增加了困难,尤其是针对新疆的文化遗产的保护没有特别的地方法规,其文化遗产的法规的建立迫在眉睫,只有建立健全地方法律法规,才能为文化保护提供法律基础,使其有法可循。

(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偏差

虽然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一直都有存在,但是,对于整体意识来说,还是不强,而且呈现参差不齐的态势,在意识上存在偏差现象,造成其保护工作得不到确切的落实,在干部、企业和群众中都存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偏差,某些干部追求形象工程,使得真正的文化遗产得不到保护,甚至会对文化遗产造成伤害,对于新疆而言,要吸取这样的教训,树立正确的观念,纠正偏离的保护意识。[2]这里的企业主要是指房地产企业和旅游业。这两类企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强,不但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不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而对于群众来说,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因为其文化保护宣传力度等原因,造成了群众对文化保护意识偏差,部分群众因为眼前利益做出伤害文化遗产保护的事情。

(三)自然破坏问题

文化遗产的损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自然破坏,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对自然破坏的影响所采取的措施不够,导致了文化遗产被破坏。对于新疆来说,新疆大部分地方都会出现大风天气,而且经常会出现沙尘天气,造成了文化遗产被风侵蚀,严重被破坏。新疆处于露天状态下的文化遗产比较多,虽然气候干燥少雨,但是,一旦有雨水冲刷,就会使其被破坏,千疮百孔,而且新疆地区还是地震多发地带,会造成古遗址等文化遗产坍塌,因为气候干旱,因此导致其排水系统排水能力弱,文化遗产会受到洪灾的侵害。

(四)人为破坏问题

因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宣传度还不够,导致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不强,而且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不够严格,都是造成文化遗产被破坏的因素,有些完全是经济利益的驱使,比如在某些建筑土台上安装铁栏杆以供游客参观,导致了土台被破坏。甚至更严重的是有些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对文化遗产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如果不严厉制止这种行为,会增长其嚣张气焰,对文化遗产是一种威胁,尤其是盗墓现象,必须制止,不但造成文化遗产的遗失,而且还破坏了文化遗产依存的环境。

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措施

(一)充分利用法律进行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的保障就是法律,对于其保护的法律可以根据《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进行保护,虽然针对于新疆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还不健全,但是也在不断地努力下,按照国家的成文规定,制定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确定了对新疆文化遗产进行如何保护,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依据。因此,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对文化遗产进行分级保护

文化遗产体现了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内涵,文化遗产可以反映我国在各个时期发展的情况,具有独特的魅力。文化遗产具有自身的价值,根据不同的年代、完整度、数量、文化内涵,反映了其价值的大小,因此对于划分级别的依据就是去价值的大小,就新疆而言,可以将文化遗产分为世界级、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市县级,根据不同的级别采取不同的措施。

(三)对文化遗产进行博物馆保护

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收集、陈列和保管的场所,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文化遗产非类别的进行保护,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方式,就新疆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藏品类、遗址类、移筑类、生态类、专题类等等[3],根据这些不同种类建立不同的博物馆,不但可以保护好文化遗产,而且还可以供广大游客参观学习,了解新疆的文化。

(四)对文化遗产进行全民保护

增强全民保护意识,是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只有全面参与进来,才能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好文化遗产。首先,要加大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进行遗产保护知识的普及,加强执法力度,将遗产保护落到实处。其次,注重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活动。通过各方面教育,来增强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最后,对文化遗产进行工程抢救保护,对于新疆来说,策划文化保护工程项目,比如楼兰抢救工程,可以与旅游公司等联合进行文化遗产保护。

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行的不断推进,对文化遗产的破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树立形象,促进发展的重要元素之一,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不但能构建具有特色的城市,而且可以增强城市的文化内涵,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珍珍,宋赞.浅谈如何在城市建设中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城市建筑,2014(15).

篇2

【关键词】文化;城市设计;空间形态

1 引言

目前享有盛名的“中国玉都“阳美玉村发展滞后,空间形态杂乱无章,制约其进一步发展,急需对揭阳阳美玉村进行调研分析,对古村落、祠堂、水系进行保护和梳理,打造宜游宜商宜居的场所,营造良好的空间形态,进一步提升阳美玉都的地位和形象。

2 价值发现

2.1:区位优势

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揭阳受到珠三角经济区和海西经济区的双重辐射,正逐渐成长为粤东重要的发展极之一,曾经相对偏僻的区位现在成为发展的巨大优势。

2.2:自然景观

规划区主要自然景观要素包括:沙洲,滩涂,风水潭,古榕树和水系。在规划区沿江有四个沙洲,以及沿着榕江北河的滩涂,区内有多条河流水渠,都为基地提供了良好的景观资源和生态基础。

2.3:人文景观

基地内村落枕水而居,祠堂与风水潭及周边古老榕树一同构成村落的生活景观中心。

村庄肌理:村落主要布局方式有两种,散点式和街巷式。

祠堂:基地里共有五处,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也是商议族内重要事务,作为会聚场所之用。

市级文保单位:它们分别是潮临古庙和天褒节孝坊。潮人拜神,主要是到庙宇去拜;节孝坊是古代朝廷用于表彰节孝妇女的牌坊。

古墓:分别在北河村和谭角村。

3 理论支撑

1960年,美国学者凯文林奇在他的著作中《城市意象》理论认为,人们对城市的认识并形成的意象,是通过对城市的环境形体的观察来实现的。该理论认为,城市形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城市形体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上。这些形体环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五点: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园而言,城市空间意向五要素是其外部环境设计的重点,这就需要塑造好五要素的形象,从而塑造良好的片区形象。

4 形态塑造

3.1形态设计总体框架

通过对基地现状的解读,优势景观资源的利用与挖掘,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形态设计的总体框架:盈彩水岸、翡翠绿廊;核心引领、四元互动;高低错落、三纵三横;七区两带、六大功能。

3.2片区设计

(1)文化创意区

尊重现状古庙及古村落,梳理片区原有水系,赋予文化创意、研发办公、休闲健身等功能,形成环境优美的特色文化创意片区。片区功能包括文化创意、研发办公、会议、休闲健身等。各区功能通过水系绿化的连接,形成统一整体,打造富有潮汕文化特色的玉文化创意区。在片区内设置创意办公大厦作为地标建筑,构成片区功能核心,成为片区内景观统领,同时为整个地块中轴线终点起到收尾作用。

(2)行政商务区

揭阳市西部行政商务中心,为城市文化交融的重要地区。片区功能包括行政办公、文化设施、商务办公等。行政办公大楼统领整个区域,通过绿化环境、景观小品等的塑造,凸显行政商务特色,强化了中轴线的空间次序感;而周边水系、界面的灵活自由,通过滨水步行道、车行系统及水岸活动,丰富了片区的公共空间。

(3)商贸核心区

以玉器商业为统领,形成富有玉文化特色的商贸核心区。片区功能包括商贸、商业、会展、展览、广场等。以玉都文化广场作为中轴线的起点,空间开敞、以绿为主,是市民休闲游憩集会的场所;两侧的商贸商业,采用了空间围合的做法,水系贯穿内部空间,形成丰富开敞空间,提升了市民休闲购物的乐趣;东侧的Shopping Mall 则与轻轨站点结合布置,高密度开发,形成整个片区的购物中心。

(4)主题公园片区

结合总规把本地块定位为环城绿地,完善整个城市的生态格局,构建榕江北河与城市联系的生态通道。作为对城市的功能补充,结合地铁安排休闲商业、餐饮、户外娱乐等设施,满足城市居民功能需求。

3.3通廊设计

(1)界面――榕江北河生态景观带

作为整个地块的生态主轴,榕江北河及两岸景观带以绿为主,同时结合区内的生态廊道,打破榕江北河与城市的隔阂,加强地块与榕江的景观渗透。增加亲水河岸,结合水系营造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通过水系连接城市的不同功能活动,城市开放空间与水网结合

(2)界面――翡翠绿廊

翡翠绿廊是由文化公园、商业街、休闲广场、酒店休闲区、运动区、会所、酒吧街、开敞绿地等各种兴趣点构成的活力廊道,这条廊道以滨水休闲功能为统领联系各个组团,成为串联基地的活力纽带。

3.4节点设计

(1)文化创意节点

目标:以揭阳阳美玉文化创意文化产业依托,结合古村落保护更新,打造区域玉器主题产业园,以其地标性地位带动整个产业园经济的繁荣发展。

定位:集创意研发、会议、商务、休闲于一体的大规模、高品质创意文化中心。

设计原则:通过地标性建筑,提升园区形象。结合古村落保护,对其赋予新功能,形成具有潮汕特色的建筑空间,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协调。通过体育馆的建设,提高园区公共性,使其成为市民健身活动中心。

功能构筑:两座地标性建筑构成创意办公主体部分,结合商务酒店、会议中心、研发中心等,完善园区功能。

(2)行政文化中心

目标:以区政府为核心,配套建设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科技馆等文化设施,打造地区级行政文化中心,成为揭阳市新的城市客厅,提升东山区形象地位。

定位:集行政办公、文化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地区级行政文化中心。

设计原则:以行政办公为中心,配套文化设施,形成统领园区的核心。文化设施围和中心广场,结合园区景观水系、绿带的建设,打造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

(3)民俗文化节点

目标:以保留古村落、古庙、祠堂为载体,对历史建筑进行有机更新,精心打造具有潮汕民居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中心。

定位:以保留民居为载体,以民俗文化为依托,打造集文娱参观、休闲购物、民俗体验于一体的潮汕民俗旅游中心。

设计原则:充分利用榕江水系资源,适当引入水体,拓宽水面,形成以绿地、水系为主体的景观格局。充分保护利用古村落、古庙等历史建筑,沿用其空间机理,赋予新功能,实现历史建筑保护与发展的协调统一。以民俗文化为依托,丰富该区功能,充分展现潮汕地区璀璨的民俗文化。

功能构筑:以保护建筑为基础,打造民俗文化体验园、民俗博物馆、风情街、戏台等,结合水系、绿带、开放广场等景观要素,形成功能完善、品质优秀的民俗文化旅游群。

3.5路径设计――环市北路

环市北路是规划区东西向主要对外联系道路,重要功能设施布局于沿线上,景观形象要求较高。不同功能片区建筑高度有所不同,根据其功能性质、道路宽度,控制建筑高度vs道路宽度在1:1―1:1.5之间。东西两侧入口处、沿线重要节点处,则通过建筑的高度与开敞空间的控制来重点打造,丰富沿线的景观。

篇3

【关键词】文物保护;保护意义;保护措施

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记。在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得更加密切,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更加凸显。然而我国正在经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期,不少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文化遗产保护,甚至为了短期经济利益,不惜破坏文化遗产。所以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如何实现共赢。因此,地方政府、文化遗产管理者、各利益相关者要正确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二者的和谐共存。

一、城市发展中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

(一)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价值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留存下众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存。中国古建筑对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半个亚洲尤其是日本的寺院建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成果和劳动的结晶,代表着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类艺术创作、审美趣味、特定时代典型风格的实物见证。他们像是历史洪流的见证者,反映着一座城市的发展、变迁。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而文化是特色的基础。一座城市经济越发达,现代化程度越高,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文化遗产就是它的品牌和魅力所在。

(二)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旅游价值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不仅体现在古物书籍上,还深深地刻在留存至今的各类型文化遗产上。文化遗产尤其是众多优秀的不可移动文物遗存作为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人类社会发展的实物见证,历经岁月磨砺,具有不可再生性,一座古建筑的毁坏是不可挽回、不可弥补的损失。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文化、关注旅游,文化的追求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人们对古建筑尤其是古建筑群落的热情空前高涨,浙江乌镇、南浔、溪口等地旅游业空前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还有浙江绍兴的沈园,是一座非常小的园林,亭台楼榭并不出众,而800多年来却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至今游人不绝。只要合理利用,古建筑独特的文化价值、品牌效应就会成为吸引游客的法宝。在城市发展中,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并不矛盾,可以实现和谐共赢。

二、文物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规划不合理,文物保护意识淡薄

在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许多城市在规划时没有综合考虑到文物保护及合理利用等问题,不少开发商注重眼前经济利益,宁愿追求大型经贸商场和居民住宅带来的利益,也不愿追求规划和开发利用古建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以致在施工过程中对古建筑大加改造甚至将其毁掉。一方面是因为企业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不够强烈;另一方面是由于在城市建设施工之前没有对古建筑进行合理规划,即使有所规划,也做得不够深不够到位,没有综合考虑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长远关系。

(二)有些地方政府责任意识不强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许多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中主张大拆大建,使古建筑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减。个别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文物保护法律意识淡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认识不足,缺乏“属地管理”的责任意识。同时,文物保护工作宣传力度欠缺,一些企业、群众根本没有“文物保护,人人参与”的意识。许多古建筑历史悠久,能存留至今已是极大的幸运,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建筑物总是会呈现出一种衰残的景象,许多古建筑的外墙体大面积脱落,加上长期的风吹日晒和雨淋,许多古建筑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风化和侵蚀。

(三)文物保护缺乏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建筑物都是难逃岁月侵蚀的,虽然政府在古建筑的修复和完善方面投入了一定的资金,改善了古建筑周边的环境,有的还对其加以改造利用,发展成了文化旅游胜地,每年都吸引着不少中外游客,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这只是针对部分古建筑而言的,许多古建筑破损情况较为严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仅凭政府一己之力难以做到,因此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此外,许多著名古建筑偷盗现象严重,导致古建筑构件缺失,许多珍贵木材和木雕构件惨遭流失。究其原因,除了人们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淡薄以外,还有相关部门监督、管理、巡查机制不完善,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三、城市发展中文物保护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政府和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在文物保护中,地方政府作为文物保护的责任主体,各级地方的党委和政府应深刻学习领会关于“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的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处理好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针对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可以定期在小区或广场以及社区服务中心附近等地以传单发放、板报设计和文物保护成果展览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遗产宣传活动,还可以派遣出专门的文化工作者不定期开展宣讲活动或文物保护调查活动。

(二)做好城市规划工作,使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齐头并进

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的根基,众多优秀的历史文化遗存可以给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画上带着历史文化气息的浓厚一笔,为城市增添色彩,因此使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齐头并进对城市发展极为重要。针对这一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及各地块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在文物保护工作中,不仅要保留、保护建筑本体,还要充分考虑到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环境的保护,每个建筑都不应是孤立的单体。同时,在保护和修缮工作中,必须坚持不改变原状,最低限度干预其真实性、完整性等原则,避免古建筑历史人文信息的残缺或损失,这样才能使古建筑本体蕴含的大量历史人文信息完整地保留下来。

(三)重视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和合理利用

对于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应注意在修缮过程中不改变文物的原状,对于建筑外部的砖瓦和内部结构要力求按原有的规格和花纹等烧制和设计。同时,采用“不落架施工”技术来更换柱梁,保护好墙面的珍贵壁画、砖雕和木刻等,对于其建筑布局和走廊安排等也要尽量保留原样。对于近期无重大危险的古建筑,除日常保养外,应避免过度干预。另一方面,合理利用也是文物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合理利用以不损害文物价值为前提,在其能承载的范围内延续原有功能或赋予其适宜的当代功能。合理利用是保持文物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活力的重要手段,可以引发社会对文物保护的进一步关注,在产生社会效益的同时产生经济效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四)培养文物保护专业人才,增强专业队伍建设

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领域较广,对文物保护从业人员的知识面、业务能力要求较高。同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也使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考验。然而,文物保护队伍中专业人才十分匮乏,培训机制不完善,极大地限制了文物事业的发展。为此,文物保护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文物保护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充实自己并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更好地迎接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推动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凸显,另一方面,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也在不断提高。所以,地方政府增强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城市规划工作以及重视文物修缮、合理利用和培养相关人才是极其重要的。有关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更是要努力研究、探索和学习相关理论方法,这样才能实现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和谐共赢。

参考文献:

[1]柴腾.关于城市建设中古建筑保护的几点思考[J].建筑知识,2017(01).

[2]戎彦宇.古建筑保护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07).

篇4

关键词:沈阳地区;辽代建筑遗产;资源体系;城市建设;文化复兴

引言:

作为“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的沈阳,每当被提到建筑文化遗产,人们总会想起世界文化遗产“一宫两陵”。有关“满清文化”的研究、宣传与推广也不断地开展与进行。与其相比,沈阳地区辽代建筑文化也同样极具特色,其建筑遗产同样是沈阳地区特色的“文化瑰宝”。然而,相关的辽代建筑遗址与文化内涵却鲜为人知。因而,辽代建筑文化的复兴与发展得不到有效推进。近几年,以法库东湖新城建设“辽代风情小镇”为首,辽代文化的复兴与发展之路逐步得到沈城人们的重视。

正文:

1. 辽代建筑遗产

1.1辽代建筑遗产定义

辽代建筑遗产是指遗存至今的 ,具有一定综合价值的辽代建筑、构筑物。它们是辽代历史的见证物,是叠加辽代历史信息的载体。这些建筑遗产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它为人们的整体利益所系,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1.2辽代建筑遗产分布

辽代建筑遗址主要分布在今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部、北京、天津北部、山西北部等地。其中木结构建筑与建筑群遗存数量较少,全为佛寺建筑,包括山门、殿、阁、木塔,以及相关小木作;木结构建筑群仅存遗址。另有若干城市遗址及其相关建筑遗址。

2. 沈阳地区辽代建筑遗产资源体系的构建与剖析

3. 沈阳地区辽代建筑文化复兴展望

3.1 城市建设中辽代建筑文化的复兴发展

近几年,以法库东湖新城建设“辽代风情小镇”为首,辽代文化的复兴与发展之路逐步得到沈城人们的重视。相关城市建设中注重对辽文化的复兴与再现。笔者认为,在沈城今后城市建设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辽文化的复兴与发展:

(1) 宏观层面――规划层面

结合沈阳经济区新城、新市镇政策,注重城镇建设的文化性、创新性发展。在城镇规划层面做好定位,并给予政策、法规、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注重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结合辽代建筑遗址与新的建设项目,打造成规模的辽代文化复兴片区。

(2) 微观层面――建筑设计层面

在建筑设计层面,对辽代文化的复兴绝非是建造出一栋具有辽代建筑外观的仿制品,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假古董”。而我们要做的应是深入挖掘辽代建筑文化的特质,注重从空间、尺度、文化、生活方式、建筑内涵等角度挖掘其建筑特质,充分结合现代建筑的功能需求,运用相应的建筑符号与创新模式语言进行合理的设计。

结语:

辽代建筑文化遗产是沈阳地区极具特色的“文化瑰宝”,这些历史遗存印证着曾经的大辽国子孙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地生息繁衍。同时,通过这些遗存,我们能够更好的去了解、去研究辽代的历史、技术与文化。它代表了我们沈城地区特色的文化精神。作为建筑师我们,有权利,更有义务在城市的建设中去保护、去宣扬、去发展属于我们自己的特色文化。

参考文献:

[1] 陈莘.《中国人对辽代建筑的研究》[J].2013年;

[2] 黄镛.《从法库县_辽风小镇_一角看辽代建筑与文化》[J].中国建筑教育,2014年;

[3] 彭菲.《论中国辽代佛塔的建筑艺术成就》[D].呼和浩特.内蒙古工业大学,2007年;

[4] 张晓东.《辽代砖塔建筑形制初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年;

篇5

摘要:文章对于城市建设中对于历史地段保护保存的应用做了研究,文章首先介绍城市历史地段的现状,其次从提高经济效应、增强环境效应、增加社会效益等方面介绍了加强城市历史地段保护的必要性,然后从历史文化地段与城市发展全面结合、完善立法并且提供法律保障、保护性开发并且建设性发展三个方面对加强城市建设中历史地段保护措施做了分析,最后总结。

关键词:城市建设;历史地段;保护

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很多历史遗迹都已经销声匿迹,这对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具有极其珍贵文化价值的珍宝,不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古老文化的精华,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文化以及智慧方面的骄傲。历史遗迹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屹立几千年的精神力量,是繁荣强盛的历史见证,民族崛起的精神支柱,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因此,历史文化保护是社会每一位公民的责任,也是使命。

1城市历史地段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建设的脚步更是加快。近几十年来,我国的城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很多历史遗迹已经变成了灯红酒绿的街市。尤其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处在一个成长的黄金阶段,城市以空前的速度发生着变化,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忽略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于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导致如今能够完整保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屈指可数,所以增强对于城市建设中历史地段的保护意识,增强对于历史地段的保护措施,是迫在眉睫的事。直到近些年来,历史地段的保护才得到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政府与人民的共同努力,很多历史文化遗迹像一个被遗弃的了婴孩从新有回到母亲身边,开始表现出了生命的活力并且散发出浓厚的文化气息。

2加强城市历史地段保护的必要性

2.1提高经济效应

近年来,我国政府开始加大对于历史地段的保护力度,对于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极其重视。历史地段是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文化的积淀,是一个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地段有利于提升人们对于古老文化的审美能力,提高我国的历史文化在国际的影响力,提升当地的知名度,从而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并且带动当地的经济建设,提高经济效应。

2.2增强环境效应

如今随着城市的建设对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人们不注重保护环境给自身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保护历史地段,同时也能为周边的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同时历史地段那种淳朴、自然、舒适的感觉能够增强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思想,对环境保护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意义,从而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建立人类生存的美好家园。

2.3增加社会效益

历史地段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等价值,是历史社会发展的见证,是古老文化的象征——这就是历史文化的社会价值。保护历史地段,有利于维持当地的生命力,也符合地方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能增加当地的文化气氛及当地的历史文化自豪感,是人们精神上宝贵财富。同时历史地段为人们传递了我国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再到如今的信息时代的所有信息,历史地段就像广袤的中华大地上闪闪发光的珍珠,仿佛在为不断发展中的社会时时刻刻提醒着他们的根源,时时刻刻在为中华民族增加着一种国富民强的信心。历史文化遗迹不仅能增加民族自豪感以及自信心,同时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为社会稳定发展人民团结发挥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3加强城市建设历史地段保护措施

3.1规划设计,历史文化地段与城市发展全面结合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对城市的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增强历史文化保护理念,使得历史地段在城市的过程中能够完整保留下来。首先,为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鼓励使用环保材料以及倡导低碳理念,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发展需求,又能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其次,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对于历史地段加强保护措施,对已经发生破坏的历史地段及时修补,保持原滋原味历史地段风格。

3.2完善立法,提供法律保障

完善法律体系是对历史地段保护的基础,由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将发展的核心放在经济建设方面,对于及时地段缺乏保护意识,同时相关的法律也不够健全,使得很多历史遗迹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销声匿迹。法律是保护历史地段的有力武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不仅要建立健全的法律保护体系,还要因地制宜,对于不同时期,不同情况的历史地段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方法来治理,并且根据实际概况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同时在保护历史地段的过程中要加强地方政府与国家的合作力度,灵活的采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历史地段的完整。

3.3保护性开发,建设性发展

历史地段的保护并不是意味着停止城市建设的步伐,并不是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包袱,而是一种和谐发展、合理规划、让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齐肩并行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手段,是既要发展城市建设又要发挥历史文化价值的科学发展策略。历史地段凝聚着浓厚的风土人情,散发着历史文化的气息,一方面可以继续使其发挥着原始的传播历史文化的作用;另一方面,国家应该针对历史文化遗产建立博物馆,或者在对历史文化地段保护的同时,发挥其传播文化的价值,在当地发展旅游业,将历史文化遗产变成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国之珍宝,从而不仅使得历史地段的保护得到了有力的保障,同时也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城市建设做出贡献。

4结束语

历史文化遗迹作为我国历史中摧残的明珠,为我国的历史文化传播,历史价值传承,民族自豪以及民族团结方面做出了不朽的功绩。对于历史地段的保护意义非常之大,它不仅可以使得我国的古老文化源源不断的传播,并且散发着浓厚的生命气息以及表现着古人高深的智慧,同时历史文化遗迹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可以提升我国传统文化在国际地位中的影响力,并且还能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瑛.城市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的产权体系构建与保护更新研究[D].南京大学,2012.

[2]邓晟辉,姚亦锋.城市历史地段保护策略研究——以南京明故宫地段为例[J].城市问题,2005,(5):38-42.

篇6

关键词:旧城改造;文化遗产保护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旧城改造作为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无疑成为实现土地利用集约化、激发城市生机与活力、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有力措施和手段。城市的现代化固然需要除旧更新,但搞现代化不能一味的“拆”字当先,而是要有选择的“留”。留住城市原有的容貌和基调,留住城市的“根”与“魂”——文化内涵。因此,在旧城改造中如何以科学的规划做指导,处理好拆除与保护的关系,是当前大多数城市在旧城改造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1 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城市是一个民族的记忆载体,每个时代都在城市的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城市遗存的建筑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城市人文环境的具象载体。它像树的年轮,记载着城市的历史,像一本书,积淀着城市的文化,它是人类过去生存状态、创造力以及人与环境关系的有力物证,它带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印记,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其固有的文化特征,蕴含着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城市的“根”与“魂”,是城市的生命力所在。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①它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它所具有的时代特征,能帮助人们具体地、形象地认识历史,帮助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②它是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许多历史街区和古迹既是先人活动的遗存,又是今人生活的空间,它们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居民的思想、智慧、生活气息,它们夜以继日地诉说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③它是城市文化得以延续的活教材。④它是城市个性和特色的基石。因此,文化遗产不同寻常的价值决定了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保护文化遗产是抢救城市濒危的历史文化资源、延续历史文脉,实现城市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它对于增加城市的文化魅力、促进城市旅游发展具有特殊的环境价值。

2 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冲击

旧城区是文化遗产最为集中的地方,同时也是房地产开发的集中地段,因此,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就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形势。城市规划本身作为一门预测性科学的局限性或不确定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冲击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城市规划编制前瞻性不足。面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总体规划的周期性调整往往滞后城市社会的迅猛发展。某些城市的总体规划仍沿用单一中心的规划布局和传统的城市扩张模式,致城市中心区功能过分聚集。城市设计手法趋同,“千城一面”现象严重。城市设计模仿严重,缺少创意。文化遗产多被淹没于新建筑群中或成为孤立的陈列品,其历史文化内涵无法得到突出体现。建筑设计缺少文化内涵、缺少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建筑设计过分强调个体的面孔与性格。

3 正确处理城市改造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旧城改造是一项涉及对象广泛、内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将旧城中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技术巧妙融合,创造出别具一格、内涵丰富的城市建筑文化景观,是搞好旧城改造规划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其建设成败的关键。作为一名规划工作者要树立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将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贯彻到城市规划的各个层面,在考虑旧城功能与发展的同时,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为旧城中的文化遗产保护。

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并举,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多空间。旧城新区统一规划分开建设,既有利于缓解旧城中文化遗产受到冲击,保留旧城原有特色和历史文化风貌,为文化遗产保护在时间和空间上提供回旋余地,又可发挥新旧城不同的城市功能,形成别具一格的城市文化特色和城市格局。旧城改造要充分考虑新区开发的影响,动态把握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之间的联系,适时调整两者的组合配置关系,城市规划部门要建立文化遗产档案,以确认和评估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

发挥城市规划的控制作用,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技术保证。在文化遗产周围划定保护范围及建筑紫线并制定控高规划。这样既为文化遗产设定了一道保护屏障,也有利于保护原有城市空间形态,维护城市景观的完整性。

总之,文化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城市中无可替代的重要财富,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和动力。现代化的城市不在于它有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宽阔的街道,而在于它有没有体现其个性魅力的历史沧桑感、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世代传承的人文精神,它是城市的“根”与“魂”,是城市的特色所在。而把握城市特色最好的方法是用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文化底蕴的凸现等手段来实现。在旧城改造规划、设计中,我们要紧扣时代脉搏。综合运用多种规划设计手法,既要体现历史的原真性、风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续性,又要注重挖掘城市人文环境的独特魅力,注重于传统文化中提炼“建筑元素”,不断增强城市的可识别性和标志性,使旧城区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字:城市发展;城市文脉;保护延续

前言: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而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标识。一个城市的文化形态往往是包括物质和非物质形态两个方面。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是一个地区和城市的特色,文化的发展,文脉的继承不仅是对城市历史和文明的尊重与发展,也是对城市发展中最核心的最珍贵的文化基因的继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实力迅速增强,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很多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良好保护,并在城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也看到,一些城市一味追求城市现代化发展,一些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受损或消失,城市历史文化在逐渐地被消磨殆尽,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这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切实做好历史文化的保护工作,促进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延续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仅是城市保持并展示个性、增加魅力的需要,也是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对城市建设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是推动城市科学发展的需要。

1.保护城市历史,延续城市文脉是城市发展的根本

1.1文脉是城市发展的根。城市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城市的形成不仅仅是一个地域的界限,而是代表了一种生活形态和一种文化现象。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乡土建筑的地方特色,保存街巷空间的记忆,目的是为居民创造具有空间感的城市空间。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并不容易轻易改变,城市的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需要一定程度的延续性,只有长久的保持记忆才能有机会超越记忆的领域,从而形成一个地方、一个城市精神的统一与延续,促使城市文脉得以传承与延续。

1.2保护也是为了更好的循环,更好的可持续。城市的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可替代的社会、文化和经济资源。资源分为“可再生”与“不可再生”两类,可再生的意义包括“繁殖”与“再循环”。“繁殖”为借鉴历史城市具有特色的空间,运用于新的城市空间,通过梳理和调整,形成现代模式的新的城市认知意象;“再循环”为使用旧建筑,为使我们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得以有效保护,赋予其正常的使用功能是关键之处,单纯的保护达不到真正的保护要求,只有将建筑与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同时保留好,才会使建筑散发出更持久的魅力和活力,城市也才会更有灵气。

1.3历史文化环境促进城市多元发展。

1.3.1历史环境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适当的旅游开发、良好的城市定位和宣传可以为城市带来新的活力。开发历史环境的旅游资源一般有两种:一是举办活动,即按照古老传统,每年在一定时候举办民风民俗活动,以此吸引游客;还有一种是以历史文化环境吸引游客参观文物古迹、古建、观赏地域风光、了解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并以此来带动旅游业。这种形式不仅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唤起了人们对我们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理解与传承。

1.3.2特色文化推动城市建设有机更新。文化的发展有“趋同”之势,但是这种趋同并非对每种文化都是平等的,往往表现为弱势文化受到强势文化的激烈冲击。在这个过程中,只有突出地方特色文化,才能优化城市功能,推动城市有机更新。特别是民俗风情等非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它是构成城市特色的要素,如果没有保护历史文化的意识,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脉就很难得以延续,城市特色就很难得以体现,城市建设魂与体的关系就很难得以融合。

1.3.3历史传说保护与利用彰显城市人文魅力。城市中的历史传说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个平淡无奇的地方经它轻轻点染,便能散发历久不衰的魅力。历史传说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很多建筑和遗迹不复存在,但传说尤存,在规划管理和城市建设中,历史传说可作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因素进行考虑,并可渗透到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

2.在城市规划中保护城市特色,延续城市文脉的重要方面

2.1历史文化等城市的特色内涵的描述应全面完整

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内涵概括地讲,应包括城市的历史沿革、各种历史文化遗存的现状、地方人物风俗、名人典故、古树名木、民间传说和地方戏剧等。这是展示一个城市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章节,内容一定要详尽全面。收集好各种数据、材料、文献、音像等资料,全面和深刻的突出这个城市的内涵,以达到城市保护规划的要求。

2.2保护规划的理念定位应科学合理

城市的保护规划理念主要是指规划的依据、规划的原则、保护的体系、规划的时序以及实现的目标等。这是城市保护规划的框架,框架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下一步具体方案的实施,所以定位一定要准确可行。

2.3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的范围、层次、机构应明确

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如果不能确定一个相对内涵丰富而富有特色的区域,而把整个城市的行政区域全部纳入保护之中,显然是不科学的,也是做不到的。在保护范围明确以后,再根据不同层次和区域加以保护。保护的层次一般为四层,一是旧城区整体风貌格局,二是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包括地下文物相对集中的文物埋藏区),三是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是文物控制单位和未确定的历史文化遗存。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还要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风貌协调区,同时成立专门管理、议事、协调的组织机构,实行常态化管理。

2.4非物质遗产保护应加大比重

以往,编制文化保护规划,主要针对有形文化遗产,往往忽视了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城市规划中已经或多或少地涉及了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苗头。但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广度和深度还很不够,可操作性也不强,有不少规划还只是停留在原则性的保护层面,这种认识和做法是很片面的。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是城市规划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是同等重要的,切不可厚此薄彼。

2.5规划图纸绘制应全面准确

图纸部分是感官效果的直接反映,要尽量绘制得准确全面。一般包括城市保护规划总图、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分布图、旧城区和历史文化街区现状图以及建筑年代、建筑功能、建筑高度、建筑质量现状图、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图、交通现状图以及控制周边建筑的色彩、造型、高度、天际线等方面的要求。

结束语: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势不可挡的潮流,在城市的发展中,一定要重视城市特色的保护和城市文脉的延续,避免一切推倒重建的旧习惯。文脉就是城市的根,有根才会枝繁叶茂。

正如每一个成功者都站在了一个巨人的肩膀上一样,我们必须充分的尊重历史,尊重前人为我们留下来的这部分珍贵的遗产,有助于塑造城市鲜明的特色,提升并创造全新的有历史文化传承的城市形象,进而使城市具有强大的可持续发展力,使我们的城市性格乃至整个城市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植斌城市文化形象特征与建设[J]人文地理,2001,(4).

篇8

第一要尊重前人,这是奠定城市魅力的基石。

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特色的基础又在于文化,而文化的体现在于城市建设的历史传承。

巴黎,全世界魅力城市的代表,但是设想如果她没有了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凯旋门、卢浮宫这些闻名世界的历史遗迹,那么,她的魅力又何在!?

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世界上各发达国家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无一例外都十分注重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在德国,凡100年以上的建筑必须无条件保留,俄罗斯法律明文规定,圣彼得堡涅瓦大街上的建筑不得拆除,现在的涅瓦大街,仍然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白夜》中描写的情景无大差异,甚至连那古老的灯柱还是那样的相像。

然而,遗憾的是,国内很多城市在发展建设过程中,盲目求大、求洋、求新,不能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和客观条件,丢弃了太多的可贵历史遗产,代之以千城一面,千街一面,千楼一面。——福建福州三坊七巷遭到建设性破坏;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千年古城墙被毁;浙江舟山定海古城老街不复存在。更令人痛心的是,今天我们要深入研究唐代建筑,不得不东渡扶桑!

其实,保护前人的历史建筑与发展现代经济并非水火不容,世界各地几十年来的研究探索,一次次证明了这两者并不矛盾,我国的丽江、平遥被联合国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经济发展不但未受阻碍,还迅速增长。

**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但地方历史却很厚重,文化遗产极其丰厚,全市有100余处文物古迹,诗仙李白的千古遗风为城市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前人的遗产,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同时,56年建市以来,我们也在不断的书写着城市的历史,花雨广场上的三匹马,好好保护300年,到时,谁还能说它没有魅力!

第二要关怀今人,这是凸显城市魅力的核心。

人是城市的主角,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如果主人都对自己的居住环境不满意,这座城市又怎么会有魅力!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迅猛发展,热闹的建设场面随处可见,但是,不少时候似乎我们跑题了。

据媒体披露,江西吉安市,一个经济欠发达,人口仅三十多万的城市,却修了一条长约五公里,宽136米的所谓“世纪大道”,这样的大道,实际意义何在,到底关怀的又是那个人?

城市建设不只是建房子、修广场、铺马路,更是寻找和建设人们心中向往的家园;我们也不能为城市化而城市化,更不能将城市建设定义为城区的扩张、人口的增长和数字的扩大。我们应该用心去关怀每一位市民,为他们营造一个贴近性灵,安顿生命的理想居所,这才是城市魅力的核心所在。

**虽然是一座工业城市,但生态环境十分优美,有着“九山环一湖,翠螺出大江”的先天优势。翻开我们的历史,“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联合国迪拜人居奖”、“全国环保模范城市”等等,今年伊始,我们又荣获了“全国文明城市”的殊荣。这些荣誉的获得,当然是对我们过去工作成绩的肯定,但我们自身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们与广大市民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城市建设这个最大的“民心工程”,还需要我们更加用心的去经营。

第三要留待后人,这是永葆城市魅力的关键。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世界是属于后人的,我们应该相信,后辈会比我们做得更好。城市建设有时需要“无为”,做不了的、做不好的,留待后人吧,只有如此城市的魅力才能永驻。

现在建设整得凶,到处都是工地,大家干劲十足,似乎渴望着一代人就干完所有的事情,城市现在看来都是崭新的。

然而,这些同一个时期完成的建筑,其“生命周期”应该也是一样的。今后,当他们一起“衰老”,一起“死亡”的时候,我们的后人又该如何面对呢?建筑如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建筑群体也同人的群体一样,也需要“老中青”结合。

城市建设就如同在画布上作画,我们千万不能把它涂得太满,而应该为后人多留空间,少留麻烦。

篇9

关键词:城市建设 古建筑 价值 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建筑物是城市的基本要素,是城市形象的象征和妆扮城市的艺术作品,它不但要具有实用价值,还应当具备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城市建筑必须考虑其艺术生命力。建筑物的艺术生命力,一是与环境的和谐,二是多个因素要有机结合,三是要融入民族文化的韵味,四是要体现现代气息。

在城市建设开发中,保护文物建筑不能是孤立的保护,而应当将文物建筑和它所处的历史环境统一起来考虑。在认识文物建筑的价值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认识文物建筑的环境的意义和作用。文物建筑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物建筑自身价值得以体现的必要条件。

建设现代化城市是当今城市发展的普遍追求目标。现代城市建设,包括城镇建设,应当在保持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注入现代气息,既不能泥古不化,也不应“唯西是从。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因此,城市现代化离不开文化。城市文化是现代化的根基,是城市的气质。每个时代都在城市中创造与留下自己的痕迹。

一座城市经济越发达,社会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越高,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越显重要。因为城市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明的生成地。城市出现的时候,正是人类文明的曙光升起的时候。城市本身就是一件杰出的文化产品。城市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人文创新来引导,离不开文化繁荣。现代城市是现代文明和现代经济的聚集地,它的本质即文化。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城市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一个没有品位的城市,不可能生存发展和持久的。文化是进步的动力,是历史的积淀。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不要小看城市的一块砖、一片瓦、一堆石头,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反映着城市的历史、社会、思想的变迁,生活的隐秘,是可能摸到的消逝了的真实。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它可以再现前人、前朝或远古的民情风貌,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活化石,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自然风情。是在更高层面上展出人类生活的文明,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为什么今天许多人仍然喜欢去朝拜中世纪的城镇,仍然热衷于去看那些古城堡,古遗址,主要不是因为它们美,而在于能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它反映着当时的历史。 “在中世纪的城镇里,清晨公鸡长啼报晓,屋檐下鸟巢内的鸟儿叽喳而鸣,城边修道院的报时钟声,市场广场新钟楼发出的和谐的钟声,它们唤醒人们,宣告一个工作日的开始,或是宣告市场开门。人们随意哼起歌曲,从修道士单调的咏唱到街上民歌手们歌词的反复回荡,还有学徒工们和家庭女仆的信口低咏。唱歌、跳舞、表演,这些仍然都是即兴自发的活动。” 现在看来,那种情景虽然不很出奇,甚至还很平淡,但却古朴自然,那种情趣,那种和谐,充分显示出那个时代的文化,那个手工时代平静的城市生活。城市的贡献和作用就在于它能保存、留传和发展历史文化。

城市实现现代化过程,既要创造新文化,又要保护历史文化,二者是相互融合与促进的。现代化的方方面面都不是凭空而降的,它都离不开历史文化,它们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每幢古建筑都有一段感人的历史,记载着一代或几代人的兴衰史,我觉得应该利用这些具有特色的闽南古建筑发展乡村旅游、特色旅游,用每一幢古建筑悠久的历史和感人的故事吸引游客,这同时也有利于带动不同产业的发展,将更加容易把这些古建筑保护下来。在城市规划中制定措施,保存和保护有历史价值的地区、建筑群和建筑物(包括遗迹),甚至整座城镇。保护城市历史建筑,对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对研究国家和民族政治、社会、经济、思想、文化、艺术、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历史,均有重要意义。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维护城市的历史风貌,保护文化遗产,不但已成共识,而且已成法律,我深切地体会到它的深远意义。196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下提出的《威尼斯》,推进了全世界的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中国1982年11月19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1984年1月5日颁发的《城市规划条例》,都对保护城市历史建筑作出规定。按照规定,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项目由文化行政部门会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门共同确定,其保护措施纳入城市规划。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速,近20多年来,我国城市有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成绩是辉煌的,有目共睹。但是也要看到,不少城市和地区,只顾单纯的经济开发,只顾规模的扩张,而忽视对历史文化遗产、对城市特色的保护,破坏也是十分严重的,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带有共性的问题:

一是建设性的破坏。有的城市在旧城更新和房地产开发中,不切实际地搞所谓大手笔、大气魄,进行大拆大建,过度开发。实质是打着建设开发的旗号,进行的历史大破坏,导致有些历史文化名城面目全非,失去原有的文化韵味。城市要发展,旧城要更新,势必要拆迁一些民宅民居和一些失去历史使用价值的老建筑。但是不能清红皂白不分,为了开发商的需要,为了出卖土地,筹集资金,把一些古建筑和一些有历史意义的遗迹,一些珍贵的历史街区,在推土机面前断魂消失。舟山定海一条未被毁掉的古街,在某位市长先生的一声令下被夷为平地。这类事例在全国决非个别。有些历史名城、名街正在遭受被推土机铲掉、被大铁锤毁掉的悲惨命运。有的名城一边在大搞“故城寻梦”活动,一边在大拆旧城,让人一筹莫展,不知何处“寻梦”。一个文化名城失去了历史文化遗产,就象一顶美丽的皇冠,失去了光彩夺目的珠宝,就不可能再闪光。

一座城市经济越发达,社会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越高,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越显重要。因为城市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明的生成地。对于一座城市来讲,文化遗产就是自己的品牌和个性,就是财富,就是创造与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

在当前城市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必须建设一批最先进的现代建筑,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使现代建筑与古建筑协调发展。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或具有特殊意义的古建筑是城市发展的见证,它标志着当时的文化特点和科学技术水平,只有将这些历史遗迹、风貌建筑完好地保存下来,才能延续一个

城市的历史,形成城市特色。

注释

《城市特色与古建筑》,李雄飞、王悦主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

篇10

这座仿照中国大唐都城长安而建的城市,如今既保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又不乏现代感,为世界旅人所青睐。

千年故都源自大唐

京都市面积约800平方公里,人口约150万,距离关西经济中心大阪约40公里。

公元794年,作为当时日本首都的京都(其时称“平安京”)以唐代都城长安为模板建设而成。京都坐落于一个盆地之中,北部被山地环绕。受地形所限,平安京的规模相当于唐代长安城的1/3,但其整体格局基本仿照长安,城市方方正正,街道横竖笔直,中轴线两侧近乎完全对称,犹如棋盘一般。

当时的平安京分为左右两部分,左京部分仿照了唐代洛阳城,右京仿照长安,而日后右京因为地形原因不宜居住,遂逐渐被废弃,京都的发展也就以仿照洛阳的左京为主,故而有了“洛阳”的别称,京都市内很多地名也都有“洛阳”二字的痕迹。

在京都旧城的北部等周边山区,分布着大量神社寺庙。1994年,京都及其周边的17处寺庙神社等被集体录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日本第5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京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最早的神社建成于7世纪。最年轻的世界文化遗产,是建于1603年的二条城,初建时为江户幕府将军的住所。

总体来说,这17处世界文化遗产都拥有数百年至上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京都不同历史阶段的代表性建筑。虽然不少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多次遭到意外毁灭(最近的一次是1950年金阁寺火灾),但后人总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尽可能复建,因而能传承至今。

规划专家、东京经济大学教授周牧之说,京都古城虽然模仿唐代长安而建,但却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古城没有城墙。

以木制建筑为主而又不设城墙的京都,没有像历史上中国的大多数古城那样毁于战火。事实上,日本过往不乏战乱,居于京都的天皇大多数时间又缺乏武力护身,甚至大权旁落。京都没有遭到毁灭性破坏,能够保存至今,可以反映出日本人对京都文化的敬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京都也因丰富的文化古迹而免遭轰炸。

日本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京都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地的游客,不少会到散布在京都各地的文化遗产中去追寻历史。

京都市文化市民局文化财保护课课长西森正晃说,京都市的文化遗产展示了京都作为日本首都超过千年的历史积淀,这些传统建筑,是传承京都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建筑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不同年代颁布的法律法规是重要保障。

早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就开始了文化古迹的保护行动。

1897年,日本颁布了《古社寺保存法》,对神社寺庙等历史古迹建筑进行保护。1900年,京都市开始对城市景观进行保护和规划。1919年日本制定了《都市计划法》。1924年,京都对建筑物高度进行了限制。

二战后,日本持续加强对京都、奈良等古都古城的整体保护。

1950年,日本颁布了最重要的一部文物保护法《文化财保护法》,这也是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唯一的国家法律。《文化财保护法》的前身是1919年制定的《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护法》和1929年制定的《国宝保存法》。据西森正晃介绍,京都也有一个《京都文化财保护条例》,但这并不只是特意针对世界文化遗产,而是针对所有等级的文化财产。1966年,日本制定了《古都保存法》,次年,又制定了《古都保存法施行细则》。

西森正晃说,世界文化遗产周边的缓冲地带,虽然不在《文化财保护法》的保护范围内,但是《古都保存法》和《都市计划法》设立的“历史风土特别保存地区”和“风致地区”(风土景致),以及《市街地景观条例》等的有关规定,都对世界文化遗产周边建筑物和广告物等的高度、规模和颜色等有具体的限制,其中还将文化遗产设定为重要的眺望视点场所,旨在确保从文化遗产范围内向外能够看到的自然景观。

日本实行政教分离原则,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在内的大量宗教设施都拥有非常高的独立性,平时的管理维护工作一般都各自独立承担。西森正晃说,京都并没有关于文化遗产的专门预算,不过,对于国宝和重要文化财等的大修,国家会提供50%到80%的补助金。各宗教设施除了会收到捐献和香火钱以外,观光收入应该也能占到很大的比例。

此外,由于世界文化遗产全部被认定为史迹或者特别名胜,根据《文化财保护法》规定,除了特别轻微之处,变更其现状有特别严格的规定,需要获得文化厅许可。对保存文化遗产有影响的行为都不会被许可。在基础设施整备、监控设备设置、设备更新等时候,都要注意不能对文化遗产产生影响。

记者在京都走访世界文化遗产时还注意到,绝大多数世界文化遗产都极为注重细节,小到一个护栏、一把座椅、一条小路,都尽可能地使用砂石竹木等自然材料,这样会显得整个环境浑然一体。除了人气最高的金阁寺和清水寺周边商业气氛较浓外,在龙安寺、仁和寺等处也能看到,这些世界文化遗产单位都非常“低调”,既没有醒目的招牌宣示自己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没有太多的商业设施,甚至要想在寺庙内购买一些纪念品也难以寻得商店。

古都如何现代化

京都连续两年被颇具影响力的旅行杂志《旅游与休闲》杂志评为世界最具人气旅游城市。周牧之说,这与其长期明确的规划思路是分不开的。

近百年来,京都的城市发展也面临现代化冲击,京都市对城市发展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三种不同的应对方针。

一是“保存”。1930年,京都市将北部大面积山区设定为“风致地区”,对其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金阁寺等大量世界文化遗产都位于城市的北部,这一设定抑制了京都向北面扩张,使得北部山区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得以完好保存。

二是“再生”。对老城区,京都并不封存,也不翻新,而是有序地“再生”。西森正晃说,京都给老城区制定了很多的建设规则,让城市建设开发者不能随意地建设。例如,城市对新建筑的高度、外观、广告等都有严格的限制。1950年,京都制定了《京都国际文化观光都市建设法》,1956年,制定了京都市室外广告物条例,1958年城市开始禁止电线杆广告。一系列极为详细具体的城市发展规则,让京都的景观极为规范有序,街道宽敞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