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习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3: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学习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历史学习的意义

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育教学 合作 问题 方法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49-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小组合作方式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丰富历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意识。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小组合作方式的内涵没有被充分发掘,严重影响到初中历史学科的教育发展。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对于新时期初中历史学科优质合作教学的合理开展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 正视目前历史学科合作教学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对于初中阶段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更是如此。然而目前合作教学存在许多亟待结局的问题,严重影响合作学习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为此,经过多年的教学,笔者总结一些问题,希望广大教师能够重视。比如,很多教师重视合作,却不重视分组。在小组学习过程中,组员分工往往模糊。这样的分组通常会造成这样的情况,成绩较差的学生组成的小组在合作讨论时沉默不语,心不在焉;成绩优秀的学生组成的小组积极发言,教学效果明显;成绩差距较大的小组则常见到成绩好的学生通常挑大梁,而成绩差的学生干脆搭便车等。究其根源,不科学的分组、不明确的分工是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所在。不仅如此,教师自我素质不高,对于教学任务分配不合理。学习历史知识,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需要合作学习来解决的。教学实践中,有的问题学生自己动脑就可以解决,而有的问题则需要学生们进行合作探究才能透彻地理解。因此,我们历史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教学时,要清楚地认识到哪些任务需要小组讨论,哪些任务不需合作解决,然后仅对需要协作解决的问题分配给学生解决,这样才能避免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流于形式、浪费时间。有的教师经验不足也影响着合作学习的开展。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操作中,许多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存在误区,致使小组合作教学显得形式化、表面化。比如说,小组合作教学在历史学科教学的应用上,往往不能深入到学科内部,只是就历史知识的表面进行学习探讨。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通常处在表面的形式上,这往往造成其对初中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不甚明显,其合作效率并不能令人满意。其实,造成小组合作不理想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为此,作为新时期的历史教师,我们要正视目前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高自身能力,促进优质教学课堂的构建。

2 小组合作学习在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开展的策略

对于历史学科小组合作教学,首先应该重视分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小组是开展学习的前提。小组规模一般为6人左右,在充分了解学生成绩的基础上,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根据学生的成绩、态度、能力将学生划分成几个平衡小组。保证组内成员之间形成优势互补,并根据小组的整体表现及时进行调整,使学生保持新鲜感。同时在小组内明确分工,培养能力强、工作热情、有责任感的人担任组长,并明确各自的责任与权利。从而促进小组合作开展。其次,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落实具体的学习目标。精选合作内容是开展小组学习的实施前提。合作学习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有意义的过程,要使小组合作具有价值,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有利于展开合作的学习目标,安排恰当具体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活动内容、学习材料和探究任务。教师要精心设计,明确任务保证教学的流畅性,并突出知识的循序渐进性和环环相扣的特点,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和交往目标。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在备课时精心考虑和设计分组活动。最后,合理选择恰当讨论时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讨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合作过程中,切记不要为了讨论而进行讨论。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从而促进合作教学的合理开展。为此,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认识,从而促进优质历史学科教育教学发展。

3 重视教学评价

篇2

论文摘要:如何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街接问题,是街课程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可以尝试以具体教学实戏为基袖,在初高中知识结构层面、学生认知层面及课程理念等方面进行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街接与整合,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学习高中历史.

新课程在历史学科体系上的最大变化是将原来的通史体例改成了专题史休例,新体例的学习是以初中通史体例的学习为基础的,由于目前多数初中并不重视历史,因此学生基础较差,进入高中后不能适应专题史学习。这样,为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便有必要对初高中的教学作适当的整合和优化。下面就以《》一课为例,谈谈初高中历史教材的衔接与整合问题。

一、知识结构层面的衔接整合

初中“通史+单元”的形式,基本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编排。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基本规律。在单元主题突出的同时,兼顾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线索性和整体性。高中课程内容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组合,打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模块十专题”形式构建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必修包括政治、经济、文化3大模块共25个专题:选修含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6个摸块。

初中学习是高中继续深化学习的基础,初高中历史课程不应该也不可能是简单的重复,为便于整合,把初、高中“”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作一对比:

初中课标列出7条要求,全面而具体,基本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具体表述则侧重于史实,有蜻蜓点水之感,基本不要求深入分析,但力求全面而简约地呈现14年的全部过程。

高中新课程采用专题形式,课标只列出4条要求,主题突出,视野开阔,注重理性思维和探究能力.

学生在初中己经学过,而且是3课时,而高中人教版教材对于只孤零零地列了三个问题,而这三个问题既没有时间上的连续性,也没有知识内容之间的逻辑性。这样的结构既不利于学生学习,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按照这样的教学结构实施教学,很难使学生准确理解伟大的。

基于以上分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如一下:

一、回顾历史—血腥野蛮地侵略(侵华、滔天罪行)

二、探究历史—不屈不挠地抗争(过程、胜利原因、意义、特点)

三、感悟历史—让历史告诉未来

整合后的三级标题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首先,主题突出,一目了然,清晰地构画出本课的两条主线。“日军的野蛮侵略”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同时,又突出了新课标的四个主题:“日军侵华罪行”、“全民抗日运动”、“全民族抗战”、“中国战场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层次分明,关注过程。

二、学生认知层面的衔接与整合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看,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通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学生己初步掌握了的相关史实,同时通过各种媒体,也接收到大量与有关的信息。但这大都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没有上升到科学的理性认识。

从学生的心理特征看,高中生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性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高中生情感丰富,意志力增强,兴趣更广泛和稳定,自主参与的愿望和学习动机更强烈。这一切都为课堂开展参与式、探究式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在处理《》的重点问题“不屈不挠的抗争”时采取探究的方法进行,设立了如下探究问趣:

探究一:以新闻会形式来探究抗战时期国共两党为抗战所做的贡献及其相互关系。

探究二:通过谜语趣闻的方式引出胜利的原因。

探究三:通过资料数据比较分别得出的地位。

探究四:结合以_L分析,简要指出中国的具有哪些特点?

最初这么设计,我还心有余悸,担心学生没有兴趣不堪意去做,即使做也怕做不好。然而事实是学生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不但积极性非常高,而且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程度是相当出色的,也充分休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所以我们更应该去相信学生,更多的给他们发挥的空间,那么学生的收益就不仅仅是高考成绩那么单纯了。

新课改条件一下,我们历史教学尤其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笔者也认为历史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震握卜一一以及震撼之后带来的长久的思考。而仔细品位一下给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冲击,应该是一个绝佳的情感教育素材,所以为使学生的思想认识进一步升华,在解决了两大主线之后,又设计了“感悟历史”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反思:

60多年过去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那场罪恶的到底给中日两国带来了什么?中日两国的人们对待战争的态度又如何?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

1.展示日本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图片、西德总理勃兰特在波兰下跪图片及文字

2.中国:赵薇日本军旗装图片(我不懂这段历史)

3.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诉讼原告团团长兼总代表、2002年十大年度人物之一的王选图片及文字

课堂感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从中得到哪些感悟?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发言后,教师强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记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在此基础上,继续给学生以思维扩展的空间,给出法国的一位女记者对日本广岛和中国的南京两个灾难深重的城市纪念活动进行记录的材料,同时教师设问:“如果你是一个第三国家的人,你认为二战给哪国带来的伤害和教训更深刻?是什么让日本强化了灾难而淡化了它的侵略性?是什么让我们过早地忘记了伤痛,而仅仅是几个幸存者微弱的呐喊?作为一个中国人,需要我们更多更多地去思考……刀,以此作为课下延伸.

最后,以配乐朗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作为结语。

经过这一系列的情感冲击,所有学生都不同程度的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所以可以说这堂课应该是比较成功的了。

三、初高中“课程理念”层面的衔接整合

经仔细对比,初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理念都包括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可见,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指导思想上具有统一性。在此基础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增加了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人性的健康发展”的理念,以体现高中历史课程标推的特点和要求。

篇3

[关键词]自学能力 课堂结构 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现阶段各级各类学校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指出,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中国史和世界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认识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对于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基础知识及其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初中学生是完全能够通过自己阅读历史课文而掌握和了解,教师不必要在这方面花太多时间。对于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初中学生也可以在掌握了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基础知识之后,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主要依靠学生自己的思考和钻研,学生也是可以了解和认识的。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培训学生自学历史的能力。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自学历史的能力。

1改变常规的备课内容。着重备学生自学

在我们日常历史教学工作中,备课的内容一般主要是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这些备课的内容主要是围绕教师在历史课堂中怎样教,而对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怎么学关注不够,甚至没有考虑学生在课堂中的自学活动,认为只要教师能够把历史课本知识对学生讲透讲明,学生能听懂听明白就可以。为了培养学生自学历史知识的能力,我们必须改变常规的备课,使得备课不再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对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对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而应该是要求教师备课应从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应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不再把备教师的教作为备课的丰要内容,而是把教师作为历史课堂的配角,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自学,以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2改变学习方法,把研究性学习和自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讲解式教学来传授历史知识,教师往往把历史教学理解为讲解历史事件、人物、概念和现象等,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学习往往是接受性学习,也就仅是上课认真听,缺少思考,把学习历史理解为背诵历史。学生此种以听为主的接受性学习是由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所决定的,这种模式对学生自学能力培养不足,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在历史课堂中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质疑、探索、钻研和思考而获得历史知识,而不是通过听教师讲解和背诵来获得历史知识。所以,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钻研去学习知识,把研究性学习和自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改变课堂结构。让学生真正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完成讲授新课的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往往是依靠满堂讲,主要的课堂活动都是教师的活动,学生在课堂中只是被动地听和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很少有动手和动脑的机会,完全成了课堂的听课者,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不能体现。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课堂结构,让学生真正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在历史课堂中,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变主角为配角,教师在课堂中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自学,把教学变为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课堂中演主角。教师要变满堂讲为少讲,只要做了引导就大胆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的自学贯穿整个历史课堂。

4能力训练,提高自学质量

篇4

1探索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1探索识记知识点的便捷途径。

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1.2探索概要掌握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时,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

2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它是学生学习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近年中考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2.1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1.1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

2.1.2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失败,直接原因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2.2积极开拓学科内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对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也是中考命题能力测试的重点。

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2.3探索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联系。

重视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也是近年来中考能力考查的重点和趋势。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以正在学习的内容为立足点,联系其它学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或对比,从多学科的角度,更为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综合知识解答相关问题。如学习到美国西部开发问题,可以联系到当今中国西部大开发这一政治时事热点问题,同时又可以联系中、美两国西部的地理因素进行比较,从而对中、美两国西部开发的区别和联系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

篇5

一、深刻理解知识点,形成知识的结构化

中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在新授课上是不要求深刻理解的。如卤素单质,碱金属单质的熔、沸点的递变规律,因为初学时学生没有关于分子间作用力和化学键的知识基础,不可能深刻理解其实质,知识的结构化不强,理解得不深入、不到位。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让学生的认知有超前意识,要有预计和对策,以便在教学中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继而在总复习时使学生认知的角度能循序渐进地发生变化,整体的理解能力得到提高。这时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运用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知识深刻理解这些规律,把知识转化成学生深层次的理解能力。

二、全面理解知识点,形成知识的网络化

中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如关于氧化还原反应,初中、高一、高二、高三教材上都有相关内容,考虑到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是由低到高的,是遵循着“螺旋式上升”规律分散编排的,总复习时,必须对其进行整理,使其网络化。对于这一方面有很多较难理解的概念,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估计到学生的思维障碍,疏通学生的思维。为此,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抓住概念的特点,揭示概念的内涵,洞察概念的外延,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本质。如《物质的量》的复习,应紧抓“物质的量”是核心、是桥梁的作用,构建出与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气体体积、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转化关系,加强知识间的转化关系,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知识网络,得出解题的一般方法和常见思路。可见构建网络化的知识是形成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

三、以知识为载体,思维训练为核心,形成知识的程序化

总复习前,学生头脑中知识相对混乱、零碎,很难成一体系。如同满地都是铜钱,缺少能把铜钱串起来的线。因而,总复习在立足于知识的基础上,加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分析学生思维活性,激活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路,充分发挥学生在复习中主体作用。如氯气的复习,不仅让学生构建出氯气与金属(Cu、Fe、Na)、突出氯气具有以上性质的主要原因,即氯气原子的结构体现出氯气的强氧化性,使学生复习无机化合物知识时建立特有的程序――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制法、鉴别、用途、存在、保存等这条知识线(有形的),同时还可在高三化学总复习中如何有效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呢?我认为有以下途径。

1.站在新的高度上设计、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内化。

总复习时,由于很多基础知识是学生已经学过的,教师再重复讲解已意义不大。因而,必须采用“互动―探究”教学模式。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会存在或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而无实质交往的“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所以在复习时必须站在新的高度上设计,提出新的问题,用问题组织复习教学,是实现教师主导作用的理想途径,同时也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思维的集中,提高课堂和学习效率。如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基本概念的理解,仍停留在初中水平,没有结合遇到的新知识对其进行思考。课堂上,我就设计如下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下列说法是否正确?①凡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中一定没有新物质生成。②凡有化学键的形成或破坏的过程是化学变化,凡是没有化学键的形成或破坏的一定是物理变化。③蒸发、升华等变化都是物理变化。④物质溶于水的过程并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不包含化学变化。⑤HCl、NaCl溶于水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对化学变化的概念加深了认识,不再简单地以“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从而加强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学习,内化成学生的分析能力。

2.编制、使用“学案”,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案”也叫“导学提纲”,是教师所设计问题的具体化、明细化、条理化,相当于总复习时的学生材料,在课堂上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动作用,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增加课堂学习的强度和容量,课后可以辅导学生自学。例如:《氯气》一节的总复习学案可做如下设计:①写出氯原子、氯分子、氯离子的结构简图,比较其活泼性。若一个氯原子与一个溴原子相遇,可能出现的结果?②回忆氯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状态,指出为什么主要以这种状态存在。根据化学原理,怎样才能制得氯气?通常实验室制取氯气利用哪个反应?采用怎样的装置?操作中要特别注意哪些问题?③氯气最突出的化学性质是什么?用化学方程式表示。④在氯气与水的反应,以及工业上制取漂白粉的反应中,氯气是否表现了它的强氧化性?为什么?⑤根据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思考、讨论、总结氯气的用途。⑥次氯酸的结构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突出的化学性质?这些性质有何应用?参照氯气与水的反应情况,ICl跟水反应的最初反应物是什么?学生依据这个学案,不仅可以使有关氯气的基本知识网络化,而且能从物质结构、氧化还原反应等多角度对氯气的性质形成深刻的理解,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还可以形成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期间学生通过发言、板书等多种形式完成内容学习,教师仅起点拨引导作用。

3.加强实验的深层次教学,以设计综合实验为纽带。

有效地把学生的知识转化成能力,综合实验设计是一种高效的手段,也是高考的需要。如氯水成分的讨论(氯水存在多种微粒,把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结合起来,把物质鉴别的规律结合起来,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提出问题,提高思维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

可见,高三复习阶段,无论是从学生的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是从学生能力发展的程度,都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最佳时机,教师必须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运用 历史教学 益处

【中图分类号】G63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127-02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通过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以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发展学生创造潜能的终极目的。想要把教与学这两个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信息技术的有机应用无疑起到良好的桥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已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热点。总的来说,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将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获取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历史课教学担负着知识传授、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三大任务。在教育转轨的形势下人们已越来越重视计算机网络的资源功能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把信息技术从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和学习的工具,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学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方面的优势,建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追求的目标。

首先,应用信息技术轻松解决教材中的重、难点问题

历史是人类过去的实践活动,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重演。这个特点使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掌握和巩固增加了难度,也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困难。特别是一些不易说明、头绪较多的历史知识点,传统教学方法和媒质很难具体形象地加以描绘,而运用多媒体技术于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做到视听并用,从而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学习。

其次,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更有利地进行爱国主义思想、优良道德情操的教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让历史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仍然深刻的记得在观看《》的历史视频和图片资料时,那些捏紧拳头愤怒的热血学生,他们虽处和平时代仍不忘国耻。因此要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基本观点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就可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教育渠道,强化历史课教学的德育功能。

第三,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积极进行教育创新,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历史教学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

网络课程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创设“情境”、促成“协作”、提供“会话”的平台和引导“意义建构”。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学生通过网络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这是一种开放交互式的学习模式。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性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并且还可以让学生参与一些课文的课件制作,指导学生学会搜集历史资料,为学生提供一些比较常用、功能较强的搜索网站。通过让学生上网搜集资料,培养学生从互联网上独立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使学生的学习与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机地融合,逐步实现学技术、用技术。这是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毕竟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研究和实践。在教学设备和技术日趋成熟的情况下,教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实践能力是最关键的。教师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上,应有清醒的认识,要不断跟上教育教学的发展,“对于历史教师来说,信息技术不再是仅供选择的和非必要的,你必须发展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我们要尽可能熟练地、广泛地运用新的技术,不断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篇7

1借助于活动串接知识内容

都说初中物理抽象、难懂,什么原因?笔者认为这是由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活动空间,导致学生理解上出现了障碍,为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将教学内容拆解到具体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实现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滑轮》这节内容时,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活动环节.

[TP1CW16.TIF,BP#]

导入环节通过生活中人们向高处运送货物的情景再现,创设学习情景,导出课题.接着就以一系列活动来促进知识的内化.

活动一:感受、认识动定滑轮.通过展现学校升旗时的情景图片和工人师傅吊货物情景图片,让学生说出这两种活动中滑轮的情况有何不同,从而得到滑轮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轴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称为定滑轮;一类是轴的位置随被拉物体一起运动的称为动滑轮.通过上述两种场景的再现,学生自然会有疑问:为什么在这两种情况下要用两种不同的轮子,这两种轮子难道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吗?,从而自然地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学习.

活动二:探究动定滑轮的特点.在这一环节通过实验的设计归纳可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集体意识,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活动三:带领学生认识滑轮的本质.这一环节是学生学习上的一个难点,因此在教与学中先让学生自学教材内容,让学生进行讨论、感悟以后,再演示用定滑轮提升重物,同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定滑轮的运动情况,[HJ1.25mm]理解定滑轮的支点及力臂等概念.从而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定滑轮相当于一等臂杠杆”.在演示讲解动滑轮时,关键是支点的理解,笔者采用的是让动滑轮沿着墙壁竖直向上滚动,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在动滑轮转动的某个瞬间,轮子是绕着哪一点在滚动?”从而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动滑轮的支点问题,在学生理解了支点后,其它问题就可以引刃而解了.

活动四:认识滑轮组,笔者设计的活动立足于“动滑轮特点”这一认知基础,由此出发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推理,最终得到结论:用滑轮组起吊重物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物体,提起物体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活动五:生活中的简单机械,这个环节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认清“轮轴”和“斜面”这两个简单机械,在活动的设计上,主要是使学生能够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学习物理,使物理知识生活化,又使生活现象物理化,学生在此过程中,除了能够获得知识外,还能从中体会到物理从生活中来,又走向生活的课程设计理念.

2小组合作学习和整理知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生为本学习方式的主要形式,借助于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物理知识探究和整理中来.尤其是复习阶段,知识点的复习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学生在整理和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有更多的发现.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复习“测量小灯泡的功率”这个实验时,设计了如下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现知识的有效整理.

问题1:实验目的是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想一想实验电路图是什么样的?自己画一画实验电路图,小组讨论电路图是否正确.想一想干电池的数量如何确定?

[HJ1.3mm]

问题2:分析实验电路图中的变阻器所起的作用(调节灯泡两端的电压;分压,保护电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滑动变阻器的规格选择.

问题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连接电路时有哪些注意点?

问题4:按照你设计的电路图,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前,为什么滑片要移至阻值最大的位置?

问题5:如果电源电压为6 V,灯泡额定电压3.8 V,电压表量程0到15 V损坏,如何测灯泡的额定功率?

问题6:如果电压表(电流表)损坏,给定R0,你如何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问题7:这个实验可能会出现哪些故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故障?

设计意图借助于上述几个问题,首先每个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与交流,有效扩大了思维的广度,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趋于更全面.还以“测量小灯泡的功率”为例,就上面的问题7,[TP1CW17.TIF,Y#]笔者本以为学生也许只能够说出1、2种故障,而合作学习的结果让笔者大为震惊,学生就如图2所示的简单实验,竟然分析出了有10种可能的故障,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故障1: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时,发现小电灯不亮,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

原因:小电灯的灯丝断路.

故障2: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时,发现小电灯不亮,电流表有示数,电压表无示数.

原因:小电灯的短路.

故障3: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时,发现小电灯不亮,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无示数.

原因:滑动变阻器断路.

故障4: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时,发现小电灯亮,电流表有示数,电压表无示数.

原因:电压表坏了或电压表的接线松动.

故障5: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时,发现小电灯比正常工作时亮.

原因: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没有放在阻值最大的位置.

故障6: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时,发现小电灯较暗,且无论怎样移动滑片,灯的亮度不变.

原因: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是下面两个接线柱.

故障7: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时,无论怎样移动滑片,电压表的示数无法达到小灯泡的额定电压,经检查,电路连接正确.

原因:电源电压过低.

故障8: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时,移动滑片,发现灯忽亮忽暗.

原因: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与电阻线接触不良.

故障9: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时,电流表的指针迅速偏转到较大处后又往左偏.

原因:灯丝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故障10: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时,移动滑片,灯变亮,电压表的示数却变小.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准确性;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2-0162-01

习题教学就是要把教授的历史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用习题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逐一加以解决,实现教学目标,加强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平时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掌握多少知识及能力水平有哪些缺陷?这一切肯定要通过习题的训练才能得到反馈,习题的训练不仅可以打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避免教学的盲目性,更可以使学生不断感到自己在掌握和理解历史知识上还有这样那样的空白点,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研究,最大限度地增强理解能力,提高思维能力。

初中历史习题教学中应注意准确性、层次性和有序性、人文性和主体性、深透性等几个方面。

一、准确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习题教学中必须训练学生学习历史的准确方法,方法的训练就是能力的培养。习题分析的方法包括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一般方法即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是历史学习中常用的基本思维方法;特殊方法就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分析历史现象,如阶级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等。如评价清朝康乾盛世时期的康熙皇帝,可以先让学生发散思维去思考康熙的所作所为,掌握基础知识。具体在评价这一历史人物时,指导学生从康熙帝对巩固清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当时汉族(明朝)发达的农业文明与满族(清朝)游牧文明比较的角度,康熙帝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当时人民利益的角度,所处的时代性及阶级性的角度,康熙帝的人格品质的角度,中原汉族的先进与东北满族落后的角度,康熙帝的一切行为对历史的发展究竟起进步与倒退的角度,放射状,多层面地联想。然后再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史观出发,进行思维,归纳、总结出有独到见解的正确结论。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解决这一类历史问题的思维方法,即评价历史人物时,要认识到历史人物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掌握历史人物的活动、主要事迹、主要思想,然后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和历史分析的方法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人物,既不能拔高,也不能贬低。这样,方法以知识为载体,知识以方法为钥匙,相得益彰,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二、人文性和主体性

近年来,面对新世纪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的挑战,面对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教学新理念的思考,课堂教学中“新理念”的实施被广泛关注,历史课也不例外。课堂教学的功能从以本为本转化为以人为本;从授知转化为启智;从单一知识传授转化为人的整体的和谐发展。

习题教学也不能排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讲解习题时,不能一味地给学生对答案,要鼓励学生参与思维,在操作上要积极引导,允许学生对答案进行辩论。只要有新意,教师就应该肯定,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对习题的全面认识,让习题课的教学也能焕发生命的活力。师生之间的交流、多向合作也使学生感知了知识,同时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升华,发挥了学生思路开阔、敏捷灵活、勇于探索的优势,在思维的撞击中相互启悟,相互开拓,也弥补了其贫乏的历史知识,改变了其传统的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三、层次性和有序性

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有浅人深,有表及里。只有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层次去分析,才能思路清晰,深刻记忆和理解忆历史问题。如讲述“江南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四个小问题:(1)经济重心是怎样完成南移的?(2)南移的过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3)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具有什么明显的特征?(4)经济重心的南移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启示?这题的设置先从提高学生的识记水平开始,培养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在遵循教材正确的观点的同时,进一步提炼高于教材的新观点。基础知识是完成其他教学目标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依托,习题教学中注意层次性,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深透性

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一、引言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将历史教学内容向生活过渡,促进生活化历史教学活动的打造。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历史知识,解决历史学习中的问题。

二、搜集丰富资源,促进历史教学生活化

初中历史学科是一个知识量大、知识体系庞杂的学科。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初中学生没有历史学习兴趣,认为历史学科的学习任务过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记忆细节化的知识点,很多学生容易将历史事件的时间与地点弄混,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也不尽深入,难以记忆与掌握历史知识。从历史学科的特点上来讲,初中阶段的历史内容确实与当代初中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较远,学生无法理解历史课本中的部分观点是十分正常的现象。比如学生在学习秦王朝的成立历史时,很难理解秦国建国的历史过程,也没有办法理解历史中所流传的“楚王好细腰”的观点。但是,初中历史课本中的很多教学内容仍然与初中学生的家庭、长辈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教师要积极搜集历史教学内容中具有生活化气息的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向自己的家人、长辈请教相关的历史故事,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历史,在历史中感受家庭文化。比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的知识时,有一课为《》。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向自己的父母了解家庭中是否存在老,了解家庭中的故事。如果学生家中仍有老在世,便可以听老讲一讲真实的经历,促进学生相信历史课本中的内容,拉近初中学生与历史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推进历史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与真实化。同样,在学习《抗美援朝保卫家园》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家庭中收集抗美援朝的故事,说一说家中抗美援朝的英雄,促进课堂氛围的生活化以及历史教学趣味性的提高。

三、打造教学情境,促进历史教学生活化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生活化元素,教师要积极构建具有生命力、具有活力的历史课堂。借助历史课堂教学,让学生将历史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要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成绩的提高,只是历史教学目标的一小部分。关注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促进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吸收正确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元素,才能为学生未来的个人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初中阶段,学生正从幼稚的孩童转变成较为成熟的青少年,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分析能力,有助于历史教学进度的提高,也能促进学生个人情感的丰富以及智力的开发。从历史教学内容出发,构建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融入到具体的历史事件中,置身于与自己当代生活较远的历史情境里,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问题,促进教学中疑点和难点的解决。比如在讲解《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感受对外开放历史决策对于当代生活的影响。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是对外开放时期的四大经济特区,教师可以在历史课堂中调动学生的旅游经历,促进学生根据自己的旅游经历说一说经济特区的优势,让生活走进初中历史课堂。也可以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相关知识,让学生说一说身边进口超市存在现象背后的历史原因,借助生活中学生可以接触到的事物促进历史教学的生活化。打造生活化的情境,有助于学生感受历史知识的真实性。

四、关注课内讨论,促进历史教学生活化

组织课内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动起来,积极讨论,活跃思维,能够深化历史教学主题。教师要建立长远的教育目标以及开放化的教学眼光,不能局限于教材知识。放眼社会,将历史知识与社会现象整合在一起,给学生提供可以讨论的,具有历史学习价值的案例,更新初中学生头脑中的信息,有助于学生建立生活化的历史学习意识。比如在讲解《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新闻中出现过的新疆暴乱以及台湾势力相关现象,组织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分析这些社会问题,并从历史角度出发寻找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具体的解决方式。给初中学生发表个人看法的机会,促进学生成为历史知识与生活新闻信息的融合者,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祖国统一的不易,成为祖国统一的推进者。

五、开展课外活动,促进历史教学生活化

课堂内的教学活动并无法满足学生的历史学习需求,当代初中学生具有精神追求,不只要了解历史知识,还要领悟历史精神。课本中的历史知识并不能完成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无法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以历史课本这个小小的窗户,帮助学生开拓历史学习视野,组织生活化的课外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历史文化,体验历史学习,是推进初中历史教学生活化,满足新课程改革需求的举动。比如在讲解《国防建设》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参观国防博物馆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了解国防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国防建设的内容、设备的更新换代,促进学生在博物馆中了解一路走来,祖国在国防建设方面的进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自己安全、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让学生将历史情怀带入到生活中,从生活中感受历史事件意义,有助于生活化理念的渗透。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具有人文性。所谓读史使人明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化教学因素,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历史,并利用历史知识去明晰生活问题,才能让历史教育的作用发挥出来。打造生活化的历史课堂,教师需要积极搜集历史教学资料,并主动更新课堂教学方式,让历史走进生活,让生活融入课堂,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桂玲.激活学生,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教学为例[J].新课程(下),2017(03).

[2]刘传刚.重视学生“经历历史”的体验[J].学苑教育,2017(04).

篇10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初中历史;应用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通过引导组内的成员来进行相互合作的一种教学模式。经过不断的实践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历史的教学现状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仅仅采用板书的方式将一些课本中的内容念出来,或者是将一些重点内容、重点关键词写在黑板上,这样就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所减退。历史这门课程有着趣味性的特点,在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知识内容老师完全可以将其中所包含的历史故事讲述给学生听,让学生通过听故事来学习所要掌握的知识点,然后再根据故事内容来设计一些具有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互相讨论来得出答案。但是,很少有历史教师能够做到这一点。大多数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教学方法非常单一,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从而使得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得不到提升。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作用

1.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历史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够让学生在不同的讨论中对知识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课堂教学缺乏互动,导致整个课堂的气氛非常沉闷,这样一来,就促使许多学生在课堂中昏昏欲睡,学习效果不理想。然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不断的进步中,学生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进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历史学习热情。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策略研究

1.主要影响因素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小学合作学习往往会受到一些因素影响,而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因为老师的小组分组缺乏一个较为科学的分配,导致小组成员间的差异性较大,这就会影响小组合作效果。久而久之,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在学习目的上,由于某些老师没有明_学生的学习目标,这就使得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时非常混乱,各成员之间不明白究竟要达到什么效果才算完成本次讨论,这就导致小组合作的效果不是非常理想。

2.应用策略研究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想让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更加顺利,那么就需要在分组过程中进行把握,要促使分组的合理化以及明确化。只有小组之间分组合理,才能促使接下来的小组合作更加顺利。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教师应该按照同组异质的方式,让小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小组成员的数量控制上,以4~6个为最佳,这样方便每一个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此外,要对每一个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在每一个小组中安排一个能力较强的组长,由组长来分配学习任务。如此,才能开展进一步的合作学习。

在开展历史教学时,老师要注重对内容的科学选择,要明确各小组的合作目标,再提出相应的历史问题,让小组围绕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此外,要求历史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层次性,一方面要针对学优生设计一些较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设计一些较容易的问题给学困生,这样才能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回答问题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此,才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彻底的发挥其功效。

如,在讲述文明起源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围绕文明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影响进行讲述,然后就顺势提出问题,“究竟文明起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展开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学习的效率也会有所提升。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对课堂的掌控非常重要。作为教学的指导者,教师应该要发挥自身的职能,并且要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及时地展开评价。在进行评价时,应该秉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于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表扬,对于学生的不足也要给予鼓励,让学生再接再厉。此外,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仅仅对小组去进行评价,还应该落实到个体,通过激励的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

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应该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在进行小组分组时,要确保小组分组的合理性以及明确性,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