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化学的技巧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3: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化学的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药物分析化学 学习 技巧
药物分析化学是研究药物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学科,是分析化学的一个分支,有着极高的使用价值,长期以来广泛应用于地质普查、矿产勘探、冶金、化学工业、能源、农业、医药、临床化验、环境保护、商品检验等领域。它的任务主要有三方面:鉴定药物的化学组成(或成分)、测定药物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及确定药物的化学结构。根据分析化学任务可分为定性、定量、结构分析;.根据分析对象可分为无机分析与有机分析;根据分析原理可分为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根据操作方法及用量可分为常量、半微量、微量分析、超微量分析;根据分析目的可分为常规分析和仲裁分析。它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们在逐渐学习的过程中,总有些人会感到越学越难,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就结合自身的学习及教学经验,粗浅地谈一下如何学好药物分析化学。
一、学习前知识的积累
药物分析化学是建立在前期无机化学学习的基础上的,课程要求学员对化学的四大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有较深的认识,因此在学习药物分析化学之前,每位学生首先要温故以前所学的无机化学的知识,要掌握好四大平衡的反应原理,比较复杂的是配合反应和氧还反应,必须对以前的无机化学知识概念清楚,思路活跃,才能着手药物分析化学的学习。
二、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准备,是对知识的整体感知,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自学过程。学生预习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质量和效率。因此在每堂药物分析化学课之前,学生都要将知识点,课后习题,教学资料中遇到的问题归纳成问题提纲,学生带着问题读,就得边读边思考,从教材上寻找答案。在读问题的过程中也要划出重点、要点、关键词、句,要敢于在书本上圈圈点点,最好还能把自己的想法、疑点写下来,并试着做一做课本上的练习。带着问题学习一遍比不带问题学习五遍效果要好得多。通过这样的课前预习,就能知道课程的内容、问题,对已经理解的部分,就拿自己的思路和教师的思路进行比较,看教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差异在哪些地方,由此来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取长补短,提高自己掌握知识的水平。
三、上课认真听讲
听课的目的是要抓住教学内容的要点,为了抓住教材的要点就必须得认真听课。因为有些要点书上可能没有,或者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书中的难点、要点时教师可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和见解,同时在听课时还可对预习时碰到的难题征求教师的意见,以便形成自己的观点。因此老师在讲课时,要仔细听课,认真做笔记,这不仅有利于进行课后复习,掌握重点,严防上课"走神"。课堂上认真听讲40分钟比课后认真看书2小时效果还要好,要时刻提醒自己向课堂中的40分钟要效益。
四、知识要“堂堂清”
“堂堂清”就是要学生在课堂上就像在考场上一样紧张地学习,当堂能理解、记忆的知识力求不把问题留到课后,要想达到堂堂清,学生必须以课本为主线,认真吃透课本,要既重视主要内容,也不忽视小字部分、一些图表、资料及选学内容。当堂课学的知识,该会背的都会背,该运用的都运用,做错了的都要更正。要达到两个过关:一是知识点要过关。二是能力要一一过关。包括例题能口述、习题都会做、做错的都会更正,最后熟能生巧,准确无误,灵活运用。
五、常复习,多做题
课后应及时复习,认真做好作业,这是学好药物分析化学的重要环节。复习可采用课后复习、单元复习、章节复习、综合复习等。复习的方法有复述、默写、做联系等。只有通过多次复习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要掌握药物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牢固掌握其基本的原理和测定方法,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譬如药物滴定分析法中,最重要的就是一条线:滴定条件-化学计量比-指示剂-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滴定终点的显示(指示剂变色或者电位突跃)-滴定计算,一定要掌握好这一滴定的过程。要学好药物分析化学,不但要记住知识点,更要会用知识点。在复习时可以通过大量做题来将知识点融会贯通,真正的为己所用要多做题目。尽量多做习题是学好药物分析化学的前提,做习题重在理解掌握解题思路。大量习题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习题要比较有权威性、覆盖性、重点性,要把习题同书本内容结合起来看,这样可以加强记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篇2
一、构建有机物质网络,明晰物质类别特征
1.基础物质的网络构建
物质名称 结构特点 对应官能团
■
2.多重官能团物质的网络构建
物质名称 结构特点 对应官能团
碳碳双键与碳碳双键…………二烯烃共轭二烯烃CH3CH=CHCH=CHCH3累积二烯烃CH3CH=C=C-CH2-CH3孤立二烯烃CH3CH=CHCH2CH=CH2
二、概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巧写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
1.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有机物质的命名大体归为三类:一是无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命名(如烷烃),二是有一个官能团的有机物命名,三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官能团的有机物命名。三类有机物的命名都要以烷烃的命名原则为基础,都要遵循六点命名规则,吃透这六点规则,才能为复杂的结构进行命名。选主链—给主链编号—相同取代基要合并—不同取代基小在前大在后—等长原则—等近原则。对于只有一个官能团的有机物命名只需将烷烃命名原则稍作改动便可完成,改动如下:
(1)在选主链时,将选择“最长”碳链为主链当中的“最长”二字改为“含官能团在内的最长”即可。
(2)在主链编号时,从靠近“取代基”的一端开始,把主链碳原子编号中的“取代基”三字改为“官能团”即可。
(3)最后一个字要看官能团对应的物质类别,属于哪一类别,最后一个字就落谁。
注意:有两个或多个官能团,以哪个官能团为主,名称的最后一个字就落谁,同时还要兼顾非主要官能团在名称中的位置要求。
2.通过名称书写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
(1)写出主链碳原子,从左到右给主链碳原子编号;
(2)将取代基及官能团连到主链相应的位置上;
(3)按碳原子四个共价键的要求,补上氢原子。
三、通过建图建表来理解有机物的化学性质
1.通过构建反应网络来进行反应类型的总体复习
例如:■
上图中函盖的反应类型就有加成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脱水反应等,学生通过这样的反应网络,易于从总体上把握有机反应的类型。
2.熟练掌握“拆分”与“结合”,完成有机方程式的书写
有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归纳总结无非就是五个字——“拆分”与“结合”。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下面通过两种类型的方程式书写来理解这五个字。例如:
■
上述两种反应中的虚线均为拆分线,将结构“拆分”成两部分,然后与另一反应物的两部分重新“结合”后生成了新的化合物,这就是所谓的“拆分”与“结合”。
3.通过构建性质图表来理解化学性质的综合运用
检验醛、酮性质中常用的试剂表
■
篇3
一、利用图表,认识概念
在初中刚进行化学教学时,教师一般会做一些趣味性实验,学生对此兴趣盎然,但却对于分子、原子和元素等一些抽象概念,感觉不好理解,心中难免产生失落感。有经验的教师会有意识地创设情境,保持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教师可恰当运用图表、分子、原子模型图,制作和运用多媒体动画,通过声音、色彩和形状描述原子、分子,从而揭示化学变化的实质,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和质量守恒定律等概念。
二、综合归纳,形成概念
归纳法是许多教师在实施化学概念教学时经常使用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知大量感性材料,通过归纳,抽象出化学变化的本质,使学生水到渠成地形成概念。
例如,在学习“置换反应”概念时,教师要把铁、镁、铝、锌在稀盐酸或稀硫酸中的反应现象一一列出,引导学生寻找它们共同的特点,让学生自由讨论,用各自的语言表达出来,再通过大家的补充完善概念。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运用归纳的办法得出的置换反应的定义:即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我们在学习其他概念时,如“质量守恒定律”“复分解反应”等教学时,都可以借鉴使用归纳法。
三、不断剖析,理解概念
教师对概念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例如,我们知道“催化剂”的定义为: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催化剂(又叫触媒)。一些学生因为本课中二氧化锰对双氧水产生氧气起加快反应速率的作用,因而认定催化剂就是能加快反应速率的物质。可当教师把改变分为加快和减慢时,催化剂是否只是加快反应速率?“改变”又怎么理解呢?于是教师告诉学生,有些有机物的反应速率太快,现象难以观察清楚,需要用催化剂来减慢其反应速率,如炔烃的某些反应。学生在讨论思考以后,理解得到:催化剂是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这个改变不等于加快,是加快或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教师通过对概念的剖析,将一些相关知识进行联系,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对化学概念要全面正确地理解,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进行深入剖析。
四、具体分析,把握概念
如果我们对通过归纳得出的概念不进行具体分析,概念的定义容易唯一化,就会束缚学生的思维,造成对概念的机械背诵,影响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智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固体溶解度”这一概念时,教师在学习中可以提出这么几个要点:(1)100克溶剂。(2)一定温度。(3)溶液为饱和溶液。(4)所溶解的是溶质的质量。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能准确把握住“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例如,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克,可以理解为在60℃时,在100克水中溶解硝酸钾110克达到饱和状态。
同理,我们对“元素”这一概念的学习,要把握三个要点:(1)有相同的核电荷数。(2)同一类原子。(3)总称。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可以做出如下判断:(1)同一种元素的核电荷数相同。(2)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
学生通过分析,领悟出要把握抽象的概念,就要突出概念的关键,对概念不再有畏难情绪,学习化学的信心也得到了提升。
五、比较辨析,掌握概念
对于易混淆的概念,教师可指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把握不同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初中化学有一些概念容易造成混淆。一是由于字义相同。如“冰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一些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认为是“冰水混合物”,不会想到冰水是同种水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同样学生也易将“纯净的硫酸”理解为纯净物。二是一些概念受生活经验影响。如盐的概念,学生就会想到食盐。三是用字相近。如“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酸碱性”和“酸碱度”,学生极易混淆。四是概念表述符号相似。如酸根与原子团、化合价与离子符号等。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真比较,掌握概念。
六、明确关联,理清概念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明确化学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寻找它们的个性和共性。
化学概念之间相互联系,并非彼此孤立,概念与概念或概念与知识相互联系,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关注并分析这种关系。
如元素与原子、分子与原子的相同点为它们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点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分子可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原子可以构成分子等。原子描述物质微观构成,元素描述物质宏观组成。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概念的构建过程,效果会比较好。
七、理解记忆,巩固概念
对比化学用语,虽然其中需要较多的机械记忆,但某些化学用语在很大程度上也需要理解记忆。分析概念、发现规律、明确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可以更加巩固对这些知识的记忆。
例如,我们要把化学式与化学试剂结合起来,把典型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结构初步知识结合起来,如有一种碘和氧的化合物可以称为碘酸碘,其中碘元素是+3、+5两种价态,则这种化合物的化学式为I4O9,亦可写成I(IO3)3。
理解记忆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学生尝试这一方法,就会发现对化学用语等概念的记忆更牢固,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便会采用理解记忆法。
篇4
关键词:学生生活;初中化学教材;处理技巧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9-0061-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教材是学校教育中教学内容的一种载体,是沟通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一种媒体,教师对教材的领悟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程度。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剪裁”和“加工”,使之适合学生发展。然而,在实际备课过程中,有一些教师认为“剪裁”和“加工”教材就是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喜好对教材进行简单改变,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调整教材内容或活动设计上,而很少考虑教材内容与生活世界的联系,由于教师对课程标准研究肤浅,没有领悟教材编排意图,更没有从学生生活的视角去分析教材,使自己对教材的处理流于形式,教学达不到应有的高度。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生活即是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要与生活紧密相联,要为改造社会生活服务。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突出关注社会现实,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教师处理教材,实质就是要从课程的高度理解和把握教材,用课程标准来合理整合教学内容,把“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两相融通起来,为学生建立起教育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活价值。
一、基于学生生活视角的化学教材处理的基本理念
基于学生生活视角的化学教材处理的过程,关键是要找到学生经验的生长点,即儿童的认知水平处在何种程度,需要何种情感体验,有哪些技能需求,兴趣和动机在哪等,找到了这些,就找到了教材与学生生活间的联系。为此,教师在化学教材处理过程中,必须坚持下面三个基本理念:
1. 化学源于生活
化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发展相关。初中化学教材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我们都可以在“生活世界”中找到“影子”,这些“影子”如同知识“介质”,会拉近学生思维与化学知识间的距离。因此,教师要循着“化学源于生活”的思路,从学生生活的视角去挖掘和拓展教材中的生活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还化学教学以生活的本色。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气息,使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体验联系起来。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材以“盐酸和氢氧化钠”为例,探究了“盐酸和氢氧化钠能够发生中和反应”。对学生而言,“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是陌生的、生活中不常见的,但是学生对“松花蛋”和“食醋”并不陌生。教师在处理这一内容时,如果把“为什么有苦涩味的松花蛋蘸了食醋以后就变得鲜美可口”作为学习、探究的主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更高。以生活化的取材和生动活泼的编排,把“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学习活动置身于“松花蛋”中的碱与“食醋”中的酸发生反应这样有意义的、真实的情境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建构的动机,促进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归属和固着新知识,而且还能够对所学知识赋予其意义。用“化学源于生活”的观点去处理教材,实质上是将学习内容有机融合在具体的学生可以感知的环境之中,其目的就是把教材内容“生活化”,这是一个把化学知识情境化的过程。
2. 化学高于生活
化学源于生活,同时由于科学的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化学知识也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发展,随之也高于生活。同样,化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且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可能的未来生活。如果化学教材处理取向仅仅定位为“生活化的化学”,只是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就会落入常识的范围,看起来很热闹,实则缺乏有效的化学学科知识教学与化学思维活动,课堂教学就会表面化,化学学科的味道就没有了。因此,教师要循着“化学高于生活”的思路,在繁杂的内容中梳理出化学核心知识,设计核心问题来开展教学,走出“生活化的化学”层面,实现学生的思维重构,发展学生的化学思维。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材以短短的200多个文字介绍了“金属与氧气反应”。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对比镁、铁、铝、铜分别与氧气的反应的实验现象,并回答:①四种金属和氧气反应需要的温度是否相同,哪种金属的温度更高?②你认为铁丝的粗细对反应的剧烈程度有没有影响?③氧气的纯度与反应的剧烈程度有什么影响?④四种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是否相同,哪种金属最剧烈?⑤你认为哪些因素导致它们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呢?⑥生活中我们用金,铂等金属加工首饰,这些金属是否和氧气反应?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概括得出:影响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因素有金属本身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以及金属与氧气的接触面积;Mg在常温下易与氧气反应,Fe升温后能与氧气反应,Au高温下也不能与氧气反应,因此,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Mg>Fe>Au 。这样,学生超越了日常生活中对金属的一些零碎的、常识性的认识,获得了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一般规律。用“化学高于生活”的观点去处理教材,实质上是将化学知识从具体的情境中分离抽象出来,成为概括性的知识,其目的就是由“现实原型”向相应的“化学模式”过渡的过程,这是一个化学化的过程,即“去情景化”的过程。
3. 化学服务生活
“生活世界”是“化学世界”的根基与源泉,化学教学的有效性与意义最终要回到“生活世界”。为此,教师要善于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整合,使化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创设与现实生活相似的学习情景,让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把体验感知与观察实践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用化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通过这些有意安排的环节让学生在无意中感受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化学,让化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在学习影响气体的溶解度的因素时,教材设计了如下讨论环节:①打开汽水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②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什么有关?而在应用“气体的溶解度”时,教材设计了给鱼塘里的鱼增氧。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不妨增加“鸡蛋羹”的做法。“鸡蛋羹”几乎是家里必做的一道菜,但是许多人做出来的“鸡蛋羹” 不但有蜂窝眼,而且口感比较老。为此,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鸡蛋羹”制作时“最好是温开水,而不能用冷水”,因为冷水中溶解比较多的气体,加热时会在蛋羹形成许多“气室”即蜂窝眼。增加这样的内容,学生会感觉到化学不但有趣,而且有用。用“化学服务生活”的观点去处理教材,实质上是将获得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这是“去情境化”之后的一个“再情境化”的过程。
二、基于学生生活视角的化学教材处理的基本技巧
活用教材是新课程背景下所提出来的全新的理念,它赋予了教师驾驭新教材的灵活性。下面,我们就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八单元课题1“金属材料”为例,来说明学生生活视角下的化学教材处理的基本技巧。
1. 重组调整
在科学、精准的教学目标的引领下,一节化学课的教学过程常常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为此,教师在备课时有必要对教材进行重组调整,包括教材内容的重组调整、顺序的重组调整、形式的重组调整等等,通过重组调整,让课堂教学的每个板块成为一种半独立的“小课”或者“微型课”,有针对性地解决某一问题。
金属材料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环顾家里面的日常生活用品,如锅、壶、刀、水龙头、电线等都是金属材料;而学生学习上涉及的金属用品也不少,如笔尖、不锈钢尺、圆规、金属文具盒、订书钉、回形针、铁夹、眼镜架;衣服上的金属拉链、金属钮扣,随身带的硬币;教室里铝合金门窗、多媒体设备上的金属材料、电灯、课桌椅上的铁钉等等。在处理这部分教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找一找金属材料、课上看一看金属材料、学生说一说使用这些金属材料是利用了金属的哪些性质。在这里,“找金属”、“看金属”、“说金属”浑然形成了一个教学板块。同样的,教材中的“金属性质与用途的关系”、“金属与合金”可以分别独立成块。显然,教材中涉及到的“马踏飞燕”、“沧州铁狮子”等有关金属的开发、使用历史就可以调整到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中去学习。
2. 扩展延伸
教材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收入所有能有效服务于课堂教学目标的信息。教材扩展延伸就是对教材的重难点适当扩加个案、增添实验、设计活动,激活教材。对于教材所涉及到的教师难讲、学生难懂的知识点,可以作必要的充实和具体化,并使之更生动和更易理解;对于教材所涉及到的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重要作用的知识点,可以增加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对教材中的活动难度过高内容,设计几个“准备性”或“提示性”的活动来降低难度,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师对教材作适当的扩展,决不能被认为可以任意增加教材的分量,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其前提必须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认识合金的特性,知道合金的性能更优于纯金属”是课题“金属材料”的一个重点。保险丝就是用武德合金制成的,家庭电路中为什么不能用铜丝、铁丝代替保险丝?由于现在的学生很少接触到保险丝,为此,在处理这部分教材内容时,可以增加一个演示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分别把“武德合金”、“铜丝”、“铁丝”安装在电闸盒中,当电路中发生短路或超载,电流过大,导线便会发热时,观察“武德合金”、“铜丝”、“铁丝”的变化,由此让学生理解“武德合金用50%铋、25%铅、12.5%锡和12.5%镉制成的,它的熔点是70℃,比所有成分金属熔点都低”。这样扩展的实验内容既生动真实又可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探究性学习要求。
3.替换更新
初中化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找到背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易于他们理解相关的化学知识。为此,对于教材中不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远离学生生活与知识背景的素材,可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的素材去代替教材素材。教材中涉及到的实验,可以通过实验内容的生活化和实验用品的生活化来把实验和生活很好地联系起来,这样的替换更新,更能发挥实验的作用,体现出实验的魅力。
“比较黄铜片和铜片、硬铝片和铝片的颜色与光泽,将黄铜片和铜片、硬铝片和铝片两两互相刻画,比较他们的硬度”是课题“金属材料”中的一个实验。按照教材提供的样本,学生不容易把课本提供的标准的“黄铜片和铜片、硬铝片和铝片”与生活中的这些金属原型联系在一起,由此获得的合金的知识也常常是“惰性”的知识。为此,在处理教材时,教师可以用学生身边的“黄铜钥匙”、“ 硬铝钥匙”替换教材中的“黄铜片”、“硬铝片”。这样的处理,学生更加容易理解“铜、铝的单质硬度较小,不适合做锁和钥匙”,“生活中用到的铜钥匙原来都是铜的合金”,“合金的硬度比组成他们的纯金属单质的硬度大”。
4.删繁就简
新课程提出“用教材教”,教材只能是教学的一个载体与参考,而非唯一依据,教师应该根据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以及自已对教学内容的解读,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处理,这样才能更好的彰显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教学效果。删繁就简指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不同的地方特点和不同的群体经历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删除或减少,让学生获得更有针对性的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删繁就简,改变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起到准确快速传达信息的功能,突出教材的重点和关键。值得注意的是,删减的内容要不影响每单元的基本要求,而不是中考不考的内容就可以删掉。
课题“金属材料”有一张“资料卡片”:“金属之最”;对合金,教材还呈现了表8-2“一些常见的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这些内容比较繁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学习,如“一些常见的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时,可以选择与生活关系密切的“不锈钢”、“18K黄金”作为合金的代表学习,其余内容可以删减,让通过课后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这样的删繁就简,排除了一些形式的、不必要的、闲散的东西,最大限度的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一个例子,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教师处理教材时,要积极审视教材,用好这个例子;要敢于加工教材,超越这个例子;要大胆自选教材,走出这个例子。教师要通过深入理解和挖掘教材,合理演绎、科学整合教材,密切联系生活,贴近学生的个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将书本知识生活化,让课堂回归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构建一个更为合理的教学体系,使教材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资料
[1] 薛城. 教材也无非是个例子”的误解[J].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6)
[2] 杨骞. 教师:从教材处理到课程开发[J]. 辽宁教育研究, 2001,(9)
[3] 顾国瑜.教材处理的几种常用方法[J]. 教学与管理, 2003,(11)
篇5
一、配平法
例1要使SO2与SO3有相同质量的氧元素,则SO2与SO3的分子个数比为( )。
A. 1:1B. 3:2 C. 1:4 D. 6:5
解析:本题中SO2与SO3含有相同质量的氧元素,根据“元素质量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乘积之比”可知,在SO2与SO3的分子中含有相同个数的氧原子;SO2与SO3分子中氧原子个数2与3的最小公倍数为6,所以我们可以配平为:3SO2和2SO3,即SO2与SO3的分子个数比为3:2。答案为B。
二、定“1”法
例2下列铁的氧化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FeO Fe2O3 Fe3O4 B.Fe2O3 Fe3O4 FeO
C.Fe3O4Fe2O3FeO D.FeO Fe3O4 Fe2O3
解析:本题可以利用元素质量分数的公式,常规解法是利用公式:某元素的质量分数=×100%,分别求出3种物质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然后比较大小,但运算麻烦。
此题可以将3种物质中铁元素的原子个数定为“1”,然后比较化学式中氧原子的个数,再比较分母的大小进行判断。先把FeO、Fe2O3、Fe3O4化学式变形为:FeO、FeO、FeO;比较氧原子的个数:1、、;铁原子的个数相同,氧原子的个数越少则铁元素的质量分数越大。答案为D。
三、平均值法
例3已知碳酸钙(CaCO3)和另一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含碳量大于12%,则另一物质可能是()。
A.Na2CO3B.MgCO3 C.KHCO3D.K2CO3
解析:本题可以利用平均值法,根据题目所给的数据,此数据实际上是含杂质的混合物进行反应时测出的平均值,与假设为纯净物时所得的数据进行对比,一个数据应大于平均值,一个应小于平均值,从而判断杂质的成分。
首先计算出纯净的碳酸钙中的含碳量等于12%,根据题意,混合物中的含碳量应大于12%,则所含的另一物质含碳量必大于12%。在选项中物质含碳量情况为:Na2CO3小于12%,MgCO3大于12%,KHCO3等于12%,K2CO3小于12%。答案为B。
四、极值讨论法
例4由碳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气体,其中碳与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不可能是()。
A.3:4 B.3:5 C.3:8 D.3:9
解析:由碳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气体,在初中化学中可能是CO、CO2或CO和CO2的混合气体。假设全部是CO,则碳与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4;假设全部是CO2,则碳与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8;若是CO和CO2的混合气体,则碳与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应在3:4与3:8之间。所以碳与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不可能是3:9。答案为D。
五、固定关系法
例5由Na2S、Na2SO3、Na2SO4 3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中,测得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2%,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解析:观察3种物质的化学式的特征可知,所含Na与S的原子个数比均为2:1,由此可知,Na与S两种元素有固定的质量比,其质量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乘积之比,还等于质量分数比。设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x,因此有=,解得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6%,所以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46%-32%=22%。
六、等量代换法
例6某甲醛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甲醛的化学式为HCHO)
解析:本题常规解法是:先根据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求出甲醛的质量分数,再利用甲醛化学式求出溶液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这种解法运算太多,容易出错。
分析甲醛化学式HCHO,我们会发现其中H、O原子个数比为2 :1,即可将甲醛的化学式写作CH2O。则此题可以巧解。
HCHO可写作CH2O,可虚拟由HCHO和H2O构成的溶液的化学式为Cm(H2O)n ,
篇6
左右脚打开、合并脚掌力量平放在整个溜冰鞋上,溜冰鞋踩直,尤其轮刀要正,上半身保持平衡。
二、外八字前进步行
脚后跟靠拢,足尖打开约60度,脚尖平均张开,上身保持自然,两手叉腰,身体不要晃动,重心踩在一只脚上,另一只脚运用大腿力量抬起向前走一个脚掌距离。前脚踏出后,重心转移至前脚,接着后脚步行至前脚之前,如此一步步踏稳而走,脚后跟尽量踩在一直线上。
三、前进滑行
篇7
摘要: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等。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与初探:学会联系生活,从实际出发辨析概念;教学生学会从宏观表象深入微观实质的认识方法;学会抓住关键字词,准确理解概念涵义;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理解同一个概念;学会联系、对比不同概念形成知识结构;学会系统分类,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以上初探为个人之见解,仅供参考,旨在抛砖引玉,活跃教研氛围。
关键词:化学概念 初中化学
一、教学生学会联系生活,从实际出发辨析概念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化学教学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化学用化学的意识。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腐败和瓷碗破碎等变化究竟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分析,食物腐败之前可以供食用,腐败之后不能食用。为什么食物腐败之后不能食用呢,引导学生得出食物腐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所以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瓷碗破碎之前是陶瓷,瓷碗破碎之后还是陶瓷,只不过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所以该变化是物理变化。从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
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有无新物质生成。
二、教学生学会从宏观表象深入微观实质的认识方法
教师在进行第三单元分子、原子教学时,学生对“摸不着,看不见”的微观粒子感到很难理解,更难将微观粒子的运动与物质的宏观现象联系起来。例如,为了引出原子概念,证明分子的可分性,可在教学中增加电解水的演示实验。在实验中,学生看到两电极上产生气泡,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看到其复燃,点燃负极产生的气体,看到气体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教师结合图像进行直观分析:水分子可以再分,水分子是由更小的微粒子构成的,这些微粒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我们称这些微粒为原子。最后进行总结:水电解得到氧气和氢气两种物质,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氢分子由氢原子构成,所以水分子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这样可以使学生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分子、原子联系起来,在脑子里形成微观粒子的概念。
三、教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字词,准确理解概念涵义
化学概念有着极强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化学概念的特点。这样,可以使学生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
四、教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理解同一个概念
教学生学会分别从宏观、微观的不同角度去分析、理解同一个概念,往往能使学生获得一种“立体感觉”。比如,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的理解:从宏观角度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就是化学变化,而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从微观角度理解,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的是化学变化,而分子本身并没有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的是物理变化。这样就能更好地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又如,对质量守恒的理解:从宏观角度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从微观角度看,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都没有改变。由此而获得质量守恒概念的“立体感觉”,能使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五、教学生学会联系、对比不同概念形成知识结构
教材中的概念呈现是零散的,但实质上概念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学生学会从纵向、横向等多个方面寻找概念间的联系,能使学生从各种角度形成知识结构。
1、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引出不同的概念;
2、根据从属关系将物质分类;
3、在知识结构中呈现有对立关系的概念;
4、呈现有共生关系的概念:催化剂催化作用;
5、呈现有因果关系的概念:吸水性干燥剂附性吸附剂(脱色剂、除臭剂、滤毒剂);
6、对比呈现易混淆的概念。
六、教会学生学会系统分类,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
篇8
技巧一:宽
“宽”是转化学困生工作的基础。“宽”就是宽容平和对待学生,包括时间上的宽限、条件上的宽让、态度上的宽厚。许多学困生的的言行举止随时会伤害教师的自尊心,会刺激到教师的“怒火神经”。作为班主任,我们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冷静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切不可在“热”境中暴风骤雨式发难处理,因为在“热”境中师生处于冲动和僵持,不仅达不到教育效果,反而会引起新的矛盾冲突。我班陈开明是一位叛逆心强的学生,一次语文课,在老师带读生词时故意把语音读偏走调,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语文老师一边大声数落他的不是:上课不专心,欠交语文作业等,一边当着这位学生通知其家长到校,这样处理势必矛盾恶化,因为这位学生表现出一副性格倔强、吃软不吃硬的样子。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冷静下来,宽容对待,认真分析学生情绪,反复思考自己的教育方法,找到最佳的处理方法后再进行处理。教师可先让学生回避,与其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学生在家情况,汇报学生在校表现,共同商讨教育对策,这样在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下正确引导学生改正缺点,效果会更佳。教师在转化学困生工作时,以“宽”容之态度,“宽”爱之诚心,适当进行“冷”处理,就可避免师生间的冲突,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灵活地促使学生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教师在学生心中树起了宽宏大度的形象,势必会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使以后的教育工作更加顺利。
技巧二:粘
“粘”是转化学困生的交融点。“粘”就是贴近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做班主任工作也要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如果班主任平时多和学生交往,在思想上了解他们,在行动上贴近他们,就可知道他们的所想、所求、所行,对他们能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支持和帮扶,使他们的不良思想和行为习惯消失在萌芽状态。“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要我们怀着诚恳执着的心去贴近他们,与他们交流沟通,学困生定会慢慢接受和认同我们的,他们会最终由“野虎”变成“家猫”。我班张贤、李桃等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在课堂上经常通过传递纸条交谈事情打发时间,课外自成小团体,脱离集体。为了转化他们,我每天找机会接近他们或特意找他们在校园交谈。起初,他们的戒备心很重,见到我不是躲避就是不言不语或答非所问,导致转化工作很艰难,但我并不放弃,一有机会就贴近他们,在集体活动时,主动加入他们,融入他们的“圈子”,贴近他们主动与他们交流思想,同他们谈家常、兴趣、娱乐、生活等,然后入手谈人生、谈为人处世、谈理想前途。最终我们成为了无话不谈、有了共同爱好和语言的“知心朋友”,并知道了几个同学的家庭是改革开放先富裕起来的暴发户,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对学习失去兴趣,在我的“贴身”关怀、言传身教下,他们的思想态度彻底改变了,认真学习,成绩很快提高了,初三毕业时顺利考上重点高中。事实告诉我们:走近学生,贴近学生,倾听学生心声是转化学困生工作的交融点。它能使我们及时引导和帮扶学生,使学生从困惑迷惘中解脱出来。
技巧三:联
“联”是转化学困生工作的纽带。“联”就是联系家长,共同教育。学困生的形成,有其家庭背景和原因。班主任必须积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这样才可制订出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并在家长配合下,形成合力开展行之有效的转化教育工作。我班王小丫同学,劳动观念淡薄,平时值日生工作马虎、不负责任,在同学中造成不良影响,经多次教育,但效果不佳。于是我决定从其家庭入手,通过家访、电访,了解其家庭情况,知道王小丫家境富裕,又是家中独生女,是家人的掌上明珠,从小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我把王小丫在校的情况如实反映给家长,表明要转化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多次与家长沟通,交流转变教育的方法,在家长配合下,订出具体的转化教育方法,对王小丫实施家庭、学校共同的转化计划,培养其劳动习惯,增强其劳动观念,使其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做力所能及的工作。经过家庭、学校共同努力,王小丫完全变了样,成为家长、老师的好帮手,实践工作告诉我们,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学困生转化工作才更有成效,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必须很好发挥这“联”的纽带作用。
技巧四:恒
篇9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应变技巧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有这种能力,教师可能找到避免刻板公式的方法,才能估计此时此地情况的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手段并加以应用。”化学课堂教学中,难免出现学生行为偏离课堂教学,学生回答问题“卡壳”,学生回答或发问远离主题,演示实验失败等一系列偶发性事件。能否随机应变地处理好课堂上出现的一些事先预料不到的事件。是一个教师基本功的集中体现,是判断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求教师具有极强的自控能力,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做到对教材内容的高度熟悉,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对各种教学原则及教法的综合应用,因材施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
一、对待学生行为故意偏离课堂的现象,要控制情绪。善意引导。
课堂上,对待学生走恩,故意捣乱,甚至抱头大睡等行为,如果这时教师大发雷霆,一则影响课堂气氛及课堂秩序,二者使学生处于尴尬状态,出现抵触情绪,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这时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爱心去善意理解他们的行为,开动自己的大脑,通过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几句劝导或一个小活动,灵活地将学生引入正常课堂秩序中来。教师要想办法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因势利导,把出现的事情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主动出击,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对待学生回答问题“卡壳”的现象,要绕道迂回,循循善诱。
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原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要适当变换角度或适当补充铺垫,拓展思考的路子,放缓思考的坡度。对待学生提出的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要抓住时机给予启发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本节教学内容中来,让学生在新的条件下引发出新的问题或见解,锻炼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的认识。
三、对待学生回答或发问偏离主题的现象,要根据情况。妥善对待。
学生“怪答”或“怪问”是学生思考的结果,闪耀着学生思维的火花,包含着学生追根究底,追求真知的热情,教师千万不能给学生泼冷水,或一棒子打死,但也不能整节课解决学生提出的一些怪异问题,让学生牵着鼻子走,对于一些不便当堂回答的问题可暂不回答,而是把问题留给学生,促使学生课后去思考。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留下了探讨的悬念,也为教师更准确详尽地解答赢得了时间。对于一些可简语释疑的问题,可以用一些妙语、比喻、俗语、幽默等精辟简短的语言去解释。并想办法以这些问题为契机,将学生的思维再次引入到课堂内容中来。
四、对待演示实验失败,要因势利导,借机施教。
篇10
关键词:激发兴趣 精讲多练 课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8
教育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而提高教育质量不能寄托在"加班加点"的补课上,其主渠道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更加科学地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仍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课堂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高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自己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点滴体会。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无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高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中学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
高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
三、 重视实验教学
显而易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教师的演示实验要直观、准确和规范。组织学生做实验时,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合作探究,锻炼独立思维的能力。学们们要自己亲自动手实验,不做旁观者,高中的实验题,其实没有很多,就有那几个是典型的事例,所有的实验题就是把高中的那几个实验,颠过来倒过去的,做一些小小的改变,其实万变不离其宗。而且实验题主要讲的是细节,实验的现象,例如:反应放热,吸热,是否产生沉淀,颜色的变化等等,抓住这其中变化的小细节,就能做好了,但是前提是平时对细节的把握。
四、课后及时反思是保证
当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总有成功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方面,这就需要及时不断地反思。例如,反思师生互动的效果如何?反思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符合本班实际,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反思课堂教学策略是否恰当?反思后写出教后记,就一节课的内容设置、教学设计、情境创设、活动设置、方法运用和驾驭课堂的能力等方面记下心得体会、经验教训或理性思考。但要注意体现“以小见大”,从细微处入手,点滴细节反思,切忌“好大喜功”,笼统反思,抽象而不着边际。通过课堂教学自我反思,促进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加强教学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实验证明,只有在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多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还可使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娟平.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J]. 知音励志. 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