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测与安全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3: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检测与安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品检测与安全

篇1

有人说“事物是世间万物生命得到延续的本质,没有事物,也就不会有生命”。“民以食为天”是人们心中不变的追求。但是,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比如,三鹿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因此,加强食品安全检测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要想做好食品的安全抽检,就需要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地分析。当然,相关的问题有很多,下面只是其中的一些。

1.1食品检测工作的监管力度不够

对于食品的检测,相关的食品监管机构把它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那是因为相关的监管机构把重心都聚集在后期的检验工作上,而忽视了同样重要的初期阶段。即就是在相关食品的生产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换句话说,相应的食品监督机构没有在食品的生产阶段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甚至把相关的检验工作看成是控制食品安全的重要方法。

1.2食品检测工作的企业落实的问题

虽然很多的食品企业有意识到食品安全监测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中,他们一般只设有质量检验以及质量保证的相关部门。第一、在很大程度上,都没有在食品的原料以及成品的检测工作上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对于企业来说,降低生产成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他们永远不变的中心。但是,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他们忽视了食品的质量以及相应的价值。第二、相关企业内部的关键检验技术缺乏。这是因为这些关键技术的引进将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一笔支出,又加上条件有限,致使关键检验技术或手段缺乏。第三、食品企业在食品检测方面的管理也很薄弱,根本无法达到相应的食品检测标准。相反,相关企业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他们以牺牲食品的质量为代价来降低生产成本,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

1.3食品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小,主体不合

法的问题尤为突出,过度的竞争站在生产的角度,企业生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规模狭小,且经营也很分散;产品的包装技术水平低下。在食品加工方面,很多的小型食品企业没有具备生产合格产品的首要条件。而在食品的流通环节,它涉及的面很广,企业相应的监督管理难度加大。除此之外,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致使相关企业处于惨淡经营中,连设施的更新都无法顾及。

2关于如何做好安全抽检

2.1转变企业的经营观念,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要能够自愿去承担和生产经营相关活动相应的社会责任,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加强相关的宣传教育。同时,提高企业管理者的道德水平,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性,帮助企业意识到社会才是企业生长环境和利益的来源,反过来,企业应该对关心生态环境、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承担应有的义务。这样,才有利于企业和社会之间形成和谐的互动关系,进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2加强食品出厂的监督检验

监督检验就是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法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相关的监督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一种政府行为,属于强制性的检验。这样,与之相关的生产加工企业以及销售者都必须接受检查。相关的监督检验机构可以通过监督抽查或者定期监督检验的方式,采取抽样检检验,看其产品是否符合应有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经过检验合格的产品,食品企业才能进行相应地出厂销售。

2.3要加强食品产品的质量控制及引进关键检验技术或手段

在食品企业内部,应根据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加强食品安全的需要,组织专门的技术人员对现有食品进行进一步的清理、修订以及必要的补充。同时,还可以制定相关的政策来鼓励企业对相应产品的检验增加投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引进一些关键的检验技术或者相关的手段,对原有的食品检验手段进行一定的更新,使它更好地进行食品的检测。

2.4需要积极进行绿色食品、放心食品工程的建设

由于企业食品安全方面的检测不到位,致使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因此,对于相关企业需要对此问题引起高度的重视,从食品的来源以及本身出发,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凸显食品的安全、卫生、健康等特点。进而,向市场提供安全卫生、没有污染、没有公害的绿色食品、放心食品。食品企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重塑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改善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同时,重塑企业的品牌形象,再度拥有食品市场的发展机会,进而,追求经济效益。

3总结

篇2

【关键词】 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检测 关键技术

近年来,食品安全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守好食品安全红线”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做好食品安全工作,要用科学技术作为保障,因此加强对食品安全检测与分析关键技术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国内外研究机构对食品安全进行了定义,包括两个关键点:首先是入口食品不得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其次不能对人体产生急性或慢性致病影响。这就要求食品在生产、储运、消费等各个环节符合食品安全相关标准的要求。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在媒体报头,并呈现出涉及范围愈广、危害程度愈深、原因多样等问题,不但危害到人民群众的健康,也给社会安定带来不小隐患。

我国2009年重新颁布了《食品安全法》,但很多内容和标准仍然不适应新的食品安全形势。我国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污染严重,滥用化肥、添加剂等问题突出;我国食品仓储、销售等环节经营不规范,缺少专用的冷鲜设施,制销假冒伪劣食品;食品精深加工和流转环节不断增多,食品安全鉴定和安全监管工作难度也越来越大。究其根本,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食品安全监管手段缺失,相关食品安全检测和分析技术体系不够完善。

2 食品安全检测和分析技术

目前,食品安全检测和分析主要应用技术分析作为手段,广泛应用的技术有基因食品检测法、色谱-质谱法等。

2.1 基因食品检测法

将转基因生物作为直接食用的食品,或作为原料加工而成的食品被称为转基因食品。转基因生物具有高产、抗害等特点,在食品生产领域已有很多应用,譬如我国食用油中很大比例使用转基因生物原料加工而成。然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国内外的实验室不断研究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目前该技术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基于核酸的检测方法和基于蛋白质的检测方法,前者主要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和基因芯片技术,后者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分析法、蛋白质芯片和蛋白质组分析。

2.2 色谱-质谱法

色谱-质谱法主要包括气象色谱、液相色谱和质谱三种分析方法。色谱技术应用最早,在对化合物分离上具有一定优势,但气象色谱对分析物有一定的特性要求,限制了其检测应用范围,液相色谱对分析物的适用性相对较广。质谱分析法广泛应用于微量成分的检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目前,将液相色谱和质谱技术联合应用,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同时兼具检测速度快、适用范围广的特点,适用于实验室快速分析。色谱-质谱法已经在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非法食品添加剂检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3 酶联免疫分析法

免疫分析法是将抗体与相对应抗原发生反应这一特性,检测食物中抗体含量的技术,主要包括:免疫酶法、荧光法、放射标定法等。其中免疫酶法是将酶作为标记物和催化剂,有效避免了放射性元素的使用,既可进行定性分析,也可进行定量分析,广泛应用于农药残留、致病菌检测等方面。基于免疫分析法的试纸和试剂检测灵密度高、便捷易推广,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和大批量检测,被誉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快速检测技术。

2.4 光谱分析法

光谱分析法可以在不接触检测物的情况下,通过向检测物发射光谱,使用光谱仪分析检测物对特定光谱的物理反应特性,来鉴定有害物是否存在。这种方法具有不接触检测物、检测速度快、便于信息化等特点,十分适用于在食品在生产和加工环节的线上检测。该方法选用不同的光谱来检测食品中相应的有害物,在食品表面的农药、微生物残留检测上十分有用。其局限性是只能进行定性检测,不能进行定量检测。

2.5 生物传感器法和生物芯片

生物传感器法通过生物传感器对生物活性单元敏感的特性,将传感器接触生物质浓度作为检测对象,需要一整套的传感、电传、信号转化设备。生物传感器法与免疫分析法结合,通过检测抗体和抗原反应后的生成物,进一步提高了检测的适用范围,发展前景比较好。近年来,生物芯片法发展也比较迅速,它通过将生物芯片与食品中的目标分子进行结合,用精密仪器检测生成物,也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目前常见的生物芯片包括基因芯片、蛋白芯片和微流控芯片三类。

综上所述,不同的食品检测和分析技术适用于不同的领域:基因食品检测法主要针对转基因食品的实验室分析;色谱-质谱法和酶联免疫分析法分别应用于食品的实验室检测和现场检测;光谱分析法主要应用于食品加工过程检测;生物传感器法和生物芯片是新兴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前几种技术的补充。

3 食品安全检测问题的经验借鉴和建议

3.1 国外食品安全检测的经验

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检测和分析技术发展比较成熟,一些经验可以被我国借鉴。发达国家为推进食品安全检测和分析技术制定了完善的法律,配套细致的法规,建立了严格的检验标准。建立了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与分析技术体系,以实验室灵敏检测技术为骨干,以快速检测技术为支撑。积极推行试验成熟的新技术新技术,应用了基于物联网的食品溯源技术,有效遏制制劣、制假活动的发生。

3.2 我国食品安全检测的建议

面对我国食品安全的新形势,着力我国食品安全检测和分析发展水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1)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继续推进《食品安全法》的完善,并配套制定细则和检验标准,使技术发展有法可依;(2)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体制机制建设,创新适应新形势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大力推进食品安全责任落实;(3)提高食品检测和分析能力,推进关键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构建现场快速检测与实验室灵敏检测相结合的技术体系。

4 结语

“人民群众无小事,食品安全无小事”,我国应以加快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和分析技术体系为抓手,满足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的迫切需求促进我国社会的健康安定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政府职能

一、引论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食品是关系到人类在社会上生存繁衍、国家安危、政治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生活必需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家庭已经摆脱贫困进入小康水平,随之对基本的生存物质要求更多更为讲究。人们要求的不仅仅是能够吃得饱、吃得好,现在更为关心的是吃得健康、吃得安心。为了规避食品风险,即使在食物供应及其贫乏的远古时代,人们也不会主动使用对自己身体健康有不良影响的含有毒素抑或其他有害物质的食品。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频频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例如英国的“疯牛病”、比利时的“二恶英”、日本的“雪印”牛奶等大规模食品中毒事件,给世界各国敲响了一个警钟,同时也让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食品质量安全制度以及体系建设的加强和健全是多么的重要。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层出不穷的出现,表明了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中国的食品问题急需解决,加强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迫在眉睫。

二、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市场的有序进行,食品安全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职能的发挥和监管手段的进行。比如充分发挥综合监督的职能,充分发挥组织协调的职能,充分发挥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的职能等。但是现阶段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还有不足之处,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监管体制不适应开放的市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政府监管食品安全的手段也需要多元化和法制化。这需要改变政府职能,有强制性走向服务性。但现实中,政府部门在食品监管往往是:“十个‘婆婆’管不了一个食品” 。按照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我国的食品监管主要有相应的部门进行监管,主体多元化,存在监管工作交叉重复,加之随着市场的发展,很多新的食品涌入,这都需要政府职能、监管手段的改变和不断的更新。而我国的监管体制还处于原先的水平,设备陈旧、检测体系和标准体系落后、监管手段老化,监管机构设置不合理,这种监管体制已经不适应目前越来越开放的市场,不仅增加了部门、增加了人员,同时带来了一个最大的恶果:有利的事情大家上,无利的事情大家躲,使得食品监管权威性降低。

(二)监督检查在食品安全事件之后

近几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中,无一例外体现出了政府监管职能的缺位和缺失。最近一两年发生的“苏丹红”、“孔雀石绿”、“陈化粮事件”等等,无不是在“上榜”后,迅速引起媒体高度关注,随后相关部门才奔赴市场,各施拳脚,展开检查。结果自然是战果丰硕。但是,这种补救式的检查难以应对目前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亡羊补牢”的做法根本不能从源头上防止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

(三)现行的检测标准滞后

近年来频频发生与“洋快餐”有关的食品安全事件,我国相关标准制定的滞后,使得一些国外企业得以在我国实行与发达国家不同的食品安全标准。“客观存在的检测标准滞后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一大原因。”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称,目前,消费者评判食品安全往往参照欧美标准,但我国实行的标准往往低于欧美标准,自然引起消费者不满。

(四)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之间监管协调较难

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由包括农业、卫生、工商、质监、商务、畜牧水产、海关等多个政府部门承担,由于分工过细、职能重叠、各部门自成一体,相互之间协调工作难度较大,很难有效配合。

三、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完善

我国对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的建立起步比较晚,各方面不成熟,目前国际的食品安全标准是CAC标准,它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237种食品检测标准和41个卫生安全标准,而我国国家标准只有40%采用了国际标准,食品行业只有16,3%达到国际标准水平。我国颁布的《食品安全法》虽然较之之前的法律较为全面和系统,但是不能保障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食品安全。随着食品产业不断发展,新的食物种类和新的农业投入品如农药、兽药、化学品的标准制定还存在技术上的难度;由于食品监管是多部门参与的,各部门有各部门的标准,从而也导致有些标准不统一,出现了一些农产品和食品“无标可依”、“有标不依”、“执标不严”等现象。此外,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对违法者的处罚基本上是罚款、吊销营业执照、停业整顿等,对于违法者来说,违法的成本很低。同时有关食品安全赔偿制度尚未真正纳入法律体系。现阶段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缺乏系统性,存在交叉重复,对各部门的职责划分不清,法律责任力度不大等特点,法律对于政府来说,制定一套标准的、统一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有待努力。

篇4

关键词:检验检测能力;农产品;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所以在目前的社会中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可以保证自身的健康,进而提高生活质量。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可以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从而获得公信力。简言之,无论是从百姓角度还是从国家角度进行考虑,食品安全工作都是需要重点建设的。在食品安全中,农产品安全是一项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所以积极的探讨农产品检验检测当中的问题,并就检验检测能力的建设强化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产品食品安全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1.制度完善性差,检验检测漏洞明显

制度完善性差,检验检测中的漏洞明显是目前农产品食品安全检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问题分析来看,其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责任制度不完善,所以在检验检测工作中,常常会出现责任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存在滋生了检验检测漏洞。第二是监督制度的作用l挥不充分。在目前的检验检测工作中,监督工作形同虚设,作用发挥十分的渺小,所以在督促责任落实方面的价值较小,第三是执行制度有失标准。在执行工作中,执行流程、细节等都存在问题,所以整体执行的有效性较弱。

2.技术先进性不足,安全监测达标率低

技术的先进性不足,安全检测的达标率低也是目前检验检测工作中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在目前的工作中,对于技术的先进行性和创新性分析不足,对于技术在实践中的价值分析也存在缺陷,所以整个技术使用的问题检出率比较低。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农产品食品检测的达标率发生了虚高的现象。这种虚高现象的产生一方面影响了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判断,另一方面造成了检验检测部门对食品检测的轻视,所以其产生的后果十分的严重。

3.人员专业性差,检验检测的价值较低

人员的专业性差,检验检测的价值性低是目前农产品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存在的另一个显著问题。就人员专业性差的表现来看,一方面是其理论水平较低,所以对于检验检测的认识不足,在检测实践中,理论所能提供的指导严重缺乏。另一方面是检验检测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较低,检测实践有失专业性和标准性,所以检测效果的可靠性低。简言之,因为理论和实践的不足,造成了检验检测工作的价值降低。

二、强化农产品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的措施

1.完善制度,实现检验检测的全面性

完善制度,实现检验检测的全面性是强化农产品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的一项主要措施。就制度的完善而言,主要是有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是进行责任制度的完善。在检验检测责任划分的时候,一方面从横向划分,实现责任范围的扩展,另一方面从纵向划分,实现责任深度和细节的提升。简言之就是从纵横两方面进行责任的明确,检验检测责任的范围和深度会得到提升。第二是进行监督制度的确立。利用检验检测工作中的监督人员或者机构对责任的落实以及工作的执行进行监督,从而实现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升。第三是执行制度的完善。执行制度主要从执行环节、细节标准等方面进行建立。通过执行制度的完善,整个检验检测工作的执行效率会大幅度的提升。总而言之,通过上述三方面的制度建设,检验检测工作的全面性会得到提升,工作能力会显著的加强。

2.强化研究,提升检验检测技术的实效性

强化研究,提升检验检测技术的实效性对于检验检测能力的建设也有重要的意义。从目前的工作来看,技术提升能够有效的提高问题的检出率,所以进行技术研究的深入十分必要。就现阶段的技术研究来看,主要从两方面进行:第一是从技术本身进行缺陷完善和创新。通过这方面的研究可以有效的改变技术现状,从而使得技术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其创新能力也会进一步的增强。第二是进行技术和检验检测工作的匹配性测试。通过测试提升二者的适应性,这样,技术的利用实效会明显的提升。简言之,一方面进行技术的先进性研究,另一方面进行技术的实践性研究,二者结合可以有效的提高技术在检验检测工作中的应用实效。随着技术应用效果的增强,检验检测能力会得到提高。

3.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检验检测人员的专业化能力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检验检测人员的专业化能力对于检验检测能力建设而言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就检验检测人员的专业化能力提高而言,主要的工作有两项:第一是对检验检测人员的理论水平进行强化。在检验检测工作中,理论是实践工作的重要指导,通过理论强化,实践工作的水平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第二是进行工作人员检验检测工作的实践训练。通过方法培训与操作训练,提升工作人员的操作标准性和规范性,这样,整个工作队伍检验检测能力会获得进一步的提升。总而言之,通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强化,农产品食品安全的检验检测能力建设会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三、结语

农产品食品安全关系着老百姓的人身健康,所以积极的进行食品检验检测能力的提升十分重要。积极的分析现阶段农产品食品检验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检验检测能力建设的措施探讨对于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效果提升来讲现实意义巨大。

参考文献:

[1]栾玉龙.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切实提高农产品食品安全保障水平[J].吉林农业,2017,03:63.

[2]黄佑安.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切实提高农产品食品安全保障水平[J].世纪行,2012,09:14.

[3].农业部印发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与管理的意见[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04:6.

[4].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加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J].世界临床药物,2015,02:80.

篇5

信息技术对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新闻的不断播出,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感到恐慌,所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就是要找到出现问题的环节。而如何能快速的找到问题出现点,这就必须依靠计算机技术的帮忙。作为一种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手段,计算机技术虽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相关法律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食品安全监测中的准确应用还应进行完善。从全球化的角度看,信息技术在各国的应用是有很大差异的,尤其是美国、日本以及欧盟等经济技术发达的国家及地区,对于其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我国应该借鉴学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美国为例,与中国相比,其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比较完善, 尤其是管理分配较明确,不会出现交叉管理现象。美国国会颁布了与食品供应保护管理相关的4个条款,对于食品安全所能出现的问题都能进行及时处理。当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 通过与之对应的条款就可以追溯到某一问题环节。另外,日本和欧盟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检测也做出明确规定,包括日本出台的《日本农业标准法》,欧盟出台的《欧盟一般食品法》等。以上这些国家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对于我国相关法律的完善都有重要意义。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在计算机技术对食品安全的检测技术相对落后,时至今日,我国只颁布了不足十部与食品行业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在食品应用相关的法律,计算机技术通常应用于产品生产过程的信息进行记录与保存, 并对相关点进行监控,做好结果记录。尽管如此,仍存在问题。第一就是食品监管部门缺乏对技术的支持, 缺乏专业判断力。第二就是检测报告参数较乱,测定标准出现交叉现象,虚假报告时常出现。近几年流行网络订餐,由于订餐送餐量大迅速,使得小商小贩以及小规模的餐馆信息记录工作做的不及时, 导致食品质量安全不能得到保证。所以,信息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为了能更好发展还应做出完善。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及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食品企业在管理上都有应用。具体应用到以下方面。第一是原材料储存以及运输。由美国制定的《食品补充剂良好生产规范》,就是为了防止食品安全头上出现问题,对食品企业提出应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数据记录,创建出与原材料储存和运输有关的自动分离控制系统,以防止异种原材料间发生误用以及交叉污染等问题。第二用于采集食品样品进行数据检测。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计算机在记录食品安全数据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食品样品数据采工作组,能够对计算机对食品样品的数据采集工作提供方便。第三是关于质量跟踪控制体系方面的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对食品生产的后期质量情况进行跟踪,美国在此方面是领跑者。

篇6

建筑业具有施工生产的流动性、施工过程和环境的多变性以及繁重体力劳动多、人员流动大等特点,若发生安全事故,往往具有突发性、危害性、潜伏性、紧急性、复杂性等特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建筑业安全事故频繁发生,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此死亡的人数近千人,直接经济损失逾百亿,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建筑业事故严重影响了建筑企业的经营和利润,并使建筑业的从业风险成为了一个社会性的关注焦点。如果长此以往,必将制约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或将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

一、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频繁的原因

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很多,大多是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员层次不齐,影响措施到位

1、管理人员——重生产、轻安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安全生产的主体,但目前建筑施工企业缺乏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项目经理把主要精力放在施工进度上。调查显示,大部分建筑项目的经理人认为,目前的安全资源投入不足,企业重生产、轻安全、拼体力,而且从直接的经济效益出发,往往把施工中的安全保障工作当作陪衬,以应付上级机关的检查。甚至还有项目经理认为,“建筑施工死人不可避免”。

2、施工人员——素质低、缺章法

随着国家基建投资的不断加大,建筑企业准入政策的调整,使得施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施工队伍不断扩大。我国建筑业中有4000万农民工从业,占农民工总数的30%,占建筑行业一线从业人员的90%。这些人中的相当大部分既没有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又缺乏施工现场安全教育,对现场的不安全因素一无所知,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没有足够认识,又缺乏规范作业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容易直接触发安全隐患。一旦遇到突发事故,缺乏在第一时间处置的能力。

3、设计人员——重设计、轻隐患

从事勘察、设计工作的人员,是建设项目总体方案的最早编制者,他们的工作成果直接成为施工人员的工作依据。设计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在设计阶段不会造成事故,当施工人员将设计方案从意识变为物质的时候,却有可能引发事故。越来越多的安全事故表明,正是由于设计师设计方案缺乏安全设防,引发了施工现场潜在的危害和安全隐患。目前,由于设计方只注重甲方功能设计、不愿意承担建筑安全方面的责任以及缺乏相关的安全设计规范等原因,在设计阶段考虑施工安全设计的人员还非常少。

(二)安全投入不足,监控互相孤立

1、设备本身的缺陷。如安全防护设备、机具设备、设施和施工工具的缺乏或缺陷。

2、施工现场的缺陷。如用电不规范、现场安全施工无保障。

3、安全保护设备的缺失。如没有真正按照国家规范设置或使用安全防护装置。

4、安全防护手段不系统,相对孤立,无法组成一个多层次的安全防护体系。虽然现在有多种安全防护措施在实施,比如安全监控、安全签到等,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安全管理系统尚难成为一个整体。

(三)企业内外环境,缺乏安全文化

1、从文化营造因素来看

⑴ 社会缺乏安全文化氛围。比如上海胶州路大火发生后,安全问题一度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关注度也随之降低。这充分说明,整个社会对安全的重视尚缺乏一种内生的环境文化。

⑵ 企业缺乏安全环境的营造。建筑施工安全文化是建筑施工企业在长期的安全施工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劳动保护观念、意识、行为、环境及物态条件的总和。企业对施工安全的重视程度、对安全文化的营造力度,会直接影响施工的安全。工程师一句不经心的“安全检查是走走形式而已”,可能就会影响到整个施工现场人员对施工安全隐患的防范。

2、从施工现场因素来看

⑴ 施工现场的不安全因素

施工现场“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和施工现场工作环境的不安全状态,这两者不仅会增加施工难度,导致工人的情绪发生变化,增加其疲劳程度,也会使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增大。

⑵ 施工人员的不适应因素

在建筑施工现场,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是不断变化的、动态的。当个别施工工人对施工现场工作环境不熟悉,或者对变化的、动态的施工环境不能适应时,就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四)体制漏洞难遏,动态管理缺乏

1、层层分包——不合法、解决难

众所周知,建筑施工生产事故大多源于包工队失序的管理和无证的劳务工。作为个体包工头,并不具备施工资质和用工资格,而建筑公司或劳务公司明知非法却依然将工程分包、转包给包工头。这种用工形式长期存在、屡禁不止,并成为建筑行业的普遍现象,形成建筑行业特有的层层分包、层层垫资的生态链,也成为建筑安全的危险源。

2、惩戒制度——标准低、执行难

首先,我国的施工安全主要还是以事先告知型的检查为主,且常常流于形式。其次,安全检查中的违法违纪问题不能得到及时严厉的惩处,安全责任事故的法定责任损失标准偏低,“私了”现象普遍。第三,检查内容上只注重施工实体安全,而不注重监督检查企业安全责任制的建立和落实情况。第四,我国目前采用的“安全检查评分表”的打分制度不能反映出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安全业绩,企业间的安全状况也缺乏横向可比性。而这些管理制度又是属于静态管理。

从惩戒制度上看,在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是项目的负责人,针对项目安全管理也有许可证制度,但问题是在施工中的安全惩戒措施均是事后制度,也就是事故发生后再对责任人、负责企业进行查处,而此时已经为时过晚。

3、安全教育——培训少、系统缺

在施工过程中,不仅仅是现场施工工人缺乏必要的安全培训,即便是施工管理人员、工程师也缺乏必要的岗前安全培训。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安全管理的教育更多的是在走形式,缺乏实践性的培训和学习,更谈不上严格规范的系统安全知识的培训。

二、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应对措施

从目前我国的基本面来看,施工人员的主体为“农民工”这一基本情况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不会发生变化,因此机械地期望于施工人员的素质急速提升也是不现实的。有鉴于此,应该着力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动态化、信息化、可操作的严格管理制度

1、所谓动态管理是指在防范安全隐患发生的过程中,通过管理制度,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管理,重点在于预防和发现,因此要想促使管理人员主动管安全,就应加强动态监管,使建筑施工企业更好地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发现隐患及时进行整改,使安全管理更细化。如多次在安全检查中出现问题,即暂时吊销项目经理证,进行安全学习,方可从新上岗。

2、加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以管理的信息化应对动态的现场施工。如在施工中,利用信息平台规范施工现场管理,关键工序用数码相机或有拍照功能的手机拍下来,并上传至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通过网络信息化技术,将参与工程建设的各个部门和单位连为一体,做到实时沟通、随时查询、共享资源,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失误率。同时,记录下的图片、视频作为日常管理全过程的数字档案,无形中也加强了安全监管和安全氛围的形成。

3、规范操作流程,保障城市务工者权益。要解决安全管理第一线的问题,必须解决城市务工者安全操作的问题,要指导每一位施工人员按操作流程施工,熟悉事故应对方案。同时将他们纳入企业管理体制之中,严格实施劳动保障制度,提高他们法律维权意识,发挥市场经济杠杆的自发调节作用,解决包工制带来的种种问题。

(二)完善教育培训体制,培育企业文明施工的安全文化

1、“责任心缺失”在建筑行业愈演愈烈,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加强德育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在建筑施工安全教育中显得十分重要。同时安全教育不能完全针对城市务工者,与安全因素相关的人都有必要进行安全培训。

2、增强各类人员的安全意识,搞好上下工序间的安全贯通。安全意识不仅仅现场施工人员要增强,设计人员在初始设计时,就要考虑后期施工中建筑构件能否安全施工,编制给予工人更准确、更标准化的施工操作手册,减少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的可能性。项目经理与设计方、监理方以及业主进行技术交底时有必要加入“安全设计”的技术交底模块,以便在后期施工时对安全隐患有足够的重视。

3、加强安全文化的建设。在企业中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有助于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优化安全管理,完善安全设施,减少事故发生,降低安全成本,保证施工正常进行。

(三)提高安全设备的技术含量,建立多层次的安全警示系统

1、提高监控技术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目前,视频监控已经在很多建筑施工现场使用,而物联网能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如果2010年11月的胶州路特大火灾中,能及时监控火灾的发生,并通过广播传达给住户,可能将大大降低事故发生的危害程度。

2、建立多层次的安全防护网。对于安全隐患的防范应该是有层次的,如在与安全相关性较强的建筑体内放入传感器,第一时间了解工程隐患质变的临界状态,从而达到发现安全隐患,多层次规避风险的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不断使施工安全方面的制度规则更健全完善,在监管执行上更雷厉风行,在法治问责上更严厉苛责,在技术手段上更及时更先进,从各个维度加强施工安全管理,才能使施工安全管理不断上新台阶,为建筑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说明:本文系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教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cgz-07009。

参考文献:

[1] 林友当.关于桥梁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2).

[2] 黄仁东,李光燕,黎艳珍.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控制的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2).

[3] 马保忠.浅谈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与控制[J].山西建筑,2011(1).

[4] 赵平,裴晓丽,薛剑.基于信息融合的建筑施工安全预警管理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0).

篇7

关键词:畜产品安全;原因;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4-0092-03

1近几年国内外出现的畜产品安全事件

近年来,由畜产品污染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呈上升趋势,旧的污染尚未得到解决又遇到了新的问题,不断发生的畜产品安全事件造成了人们对畜产品的恐惧和对畜产品安全的担忧[1]。以下是近几年来发生的影响较大的畜产品安全事件。

(1)疯牛病。疯牛病是牛海绵状脑病的俗称,早在1985年4月英国就出现了可疑病例,1986年发现17例确诊病例,此后逐年增加。到1994年5月,估计有超过13万头牛患有此病。后来又发现此病可能传染给人,从而引起英国及整个欧洲的恐慌,欧洲各国断然拒绝进口英国的牛肉、活牛及奶制品。英国政府也于1996年3月20日正式承认疯牛病有可能传染给人,整个英国乃至欧洲“谈牛色变”。在随后的短短几个月中,欧盟多个国家牛肉销量下降了70%,英国先后宰杀约400多万头牛,损失高达30亿英镑。2001年,疯牛病在法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等国相继发生,欧盟各国牛肉及其制品销售遭受重创。

(2)1999年5月在比利时发生的“二恶英污染食品”事件。二恶英是多氯甲苯和多氯乙苯类有机化合物的俗称,毒性很大,是砒霜的900倍,故被称为“毒中之王”,世界卫生组织将二恶英在已知致癌物中排列为头号致癌物。这一事件的起因是比利时一些养鸡场的饲料中使用了维克斯特饲料公司被高浓度二恶英污染的动物脂肪而引起的。调查发现比利时这家饲料厂采用的脂肪中二恶英含量超过允许限量200倍以上,该公司把被二恶英污染的饲料出售给上千家欧洲农场和家禽饲养公司,造成欧盟生鲜肉类和肉类深加工产品重大污染,致使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禁止从欧盟进口肉类产品。

(3)2000年6~7月份,位于日本大阪的雪印牌牛奶厂生产的低脂高钙牛奶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污染,造成14 500人患有腹泻、呕吐疾病,180人住院治疗,使市场份额占日本牛奶市场总量14%的雪印牌牛奶进行产品回收,全国21家分厂停业整顿,接受卫生调查。

(4)2001年1月,浙江先后有60多人到医院就诊,症状为心慌、心跳加快、手颤、头晕、头痛等,经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发病原因是食用了含有“瘦肉精”(即盐酸克伦特罗)的猪肉。

(5)2001年9月,英国和爱尔兰等国相继暴发口蹄疫,危机持续了11个月,欧盟国家肉类市场全面萎缩,经济损失惨重。

(6)2003年8月13日,安徽阜阳出世仅130天的女婴荣荣由于严重的营养匮乏死去,扼杀荣荣的“元凶”是一种伪劣婴儿奶粉。这种因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基本营养物质不及国家标准的1/3,从而终止婴儿生长的奶粉被当地人称为“空壳奶粉”。截止到2004年4月20日为止,劣质奶粉共造成安徽阜阳171名婴儿出现营养不良综合征,其中因并发症死亡13人。

(7)2005年3月,肯德基奥尔良烤翅的苏丹红事件爆发,苏丹红是一种工业原料,如果作添加剂可以致癌并产生多种负面效果。

(8)2005年5月,雀巢奶粉被查出碘超标,一时间食品安全问题卷土重来,名牌产品危机又现。

(9)2005年6月,光明牛奶被曝光变质返厂加工再销售,牛奶危机再次升级。

(10)2006年底,某些不法商贩为了使鸭蛋颜色鲜艳卖个好价钱,昧着良心,不顾消费者的健康,添加苏丹红,制造了又一个骇人听闻的红心蛋食品安全事件。

(11)2008年3月以来,石家庄三鹿集团生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9月12日,三鹿集团全面停产。9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会,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指出,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事故是一起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

(12)2008年10月28日报道,香港食物安全部门在产自大连韩伟养鸡有限公司的“佳之选”新鲜鸡蛋中验出三聚氰胺含量超标88%。

(13)2008年12月6日,爱尔兰政府通报说,爱尔兰食品安全局在一次例行检查中发现被宰杀的生猪遭到二恶英污染,所含二恶英成分是欧盟安全标准上限的80~200倍,一些猪肉可能已出口到包括美国和中国在内的25个国家。

2畜产品安全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畜产品安全问题却成为困扰人们的重大问题呢?为什么在生产技术日趋完善的当今世界仍有如此严重的畜产品安全事件发生呢?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破坏。由于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使生态平衡失调,从而使病原体更易生长繁殖而波及到农产品、食品和饲料,导致某些疾病更易通过畜产品暴发流行。生产者在畜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只求数量,忽视质量的倾向,为了追求产量和短期利益,非法或不当地使用含有有毒物质或激素等的化学药剂,也会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污染严重。一些工业企业生产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及由于对农业生产管理的无知或失误,过多施用农药和化肥等有毒有害物质,在环境中日益积累都可能污染畜产品、食品和饲料。

(3)管理体系不健全。政府部门多头管理,对生产原料及产品质量监管存在严重缺失,标准体系不完善,监测和管理制度不健全,对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存在漏洞。法制建设滞后,行业指导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部分畜产品企业存在欺诈和缺乏诚信行为,如有的畜产品生产企业无视国家法律规定,利欲熏心,为追求利润,明目张胆地制造销售和向原料中添加各种添加剂,出售过期、变质畜产品,还有极少数不法分子为牟取暴利,不顾消费者的安危,利用有毒有害原料加工畜产品,直接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行业主管部门对以上现象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4)有效的畜产品安全保障控制体系没有大范围推广或实施不到位。要确保畜产品的安全性,建立和执行有效的畜产品安全控制体系是必须的。良好的操作规范(GMP)、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和HACCP系统是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畜产品安全控制体系[2],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实施情况还严重不到位,政府部门、企业和消费者应该采用有效的畜产品安全控制体系来保证畜产品的安全性。

(5)养殖方式落后,畜产品加工条件差。养殖企业(户)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低,原料生产与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利益分配不合理,农户分散饲养方式与现代化企业规模生产不适应。农村剩余劳动力缺乏从事畜产品生产经营的必要技术和专业知识,在不具备合格场地和设备的情况下,利用简陋的工具和缺乏卫生保证的原料,无照加工生产畜产品,给畜产品安全带来重大的隐患。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中的一些弱势人群,由于收入水平较低,畜产品的购买力较差,往往为了满足温饱等基本需要,而忽视了畜产品的卫生安全,使一些生产经营条件差、畜产品卫生不能得到保障的摊贩,街头和地下黑窝点生产的畜产品具有了一定的市场空间,这也是假冒伪劣食品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

(6)政治原因和经济利益等因素。如英国的疯牛病事件,在1985年就发现可疑病例,直到1996年英国政府才正式承认和公布,这是政府为了本国经济利益和政治需要而违背科学和忽视消费者利益的一个典型案例。

(7)检测方法落后。畜产品的安全检测与监督技术相对落后,不能满足对食品进行快速检测和监督的需要,我国和其他许多国家都存在急需检测项目能力不足的问题。在畜产品中不明有毒有害物质的鉴定技术、违禁物品、兽药残留等的检测等方面,我国因投入不足和科技落后,监督检验能力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制约了畜产品卫生监督管理水平的提高。

造成畜产品安全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在短期内完全解决以上问题并非易事,除了要解决以上问题本身以外,还要解决它们所伴随的复杂而艰巨的社会问题。

3防控畜产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对策

我国面临着畜产品安全性的严峻挑战,必须大量应用有效的畜产品安全控制体系,运用法律、法规强化管理,才能保证消费者的健康[3-5]。今后要逐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开展工作,来应对目前食品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

(1)畜产品安全法规的健全与实施。畜产品卫生标准是畜产品卫生法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畜产品卫生标准要以保证公众健康为标准,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由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行为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所组成的国家畜产品卫生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法制,加强执法力度。吸纳国外的经验,建立包括可追溯制度、问题畜产品召回制度、风险评估制度、诚信制度等。加快相关法规的制定,建立责任追究制和 “领导问责”制,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不仅追究当事人的责任,也要追究监管责任人和主管领导的责任。

(2)建立协调有序和高效精干的政府管理机构。要彻底解决过去存在或新出现的多头管理、监管不力、执法不严的现象,针对畜产品安全现状建立起协调有序和高效精干的政府管理机构需要做许多工作。应减少行政许可,加强过程的监督,切实解决监管过程中的越位、错位。以人为本,加强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队伍建设,严把进人关,选拔专业技能突出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各级执法岗位中去;开展优化组合、竞聘上岗,激发从业人员的工作热情。树立“食品安全、人人有责”的观念,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食品源头污染的治理,实施严格的市场准入管理,加强“从养殖场到餐桌”各环节的全方位监管,形成打假合力。

(3)健全国家畜产品安全监测信息及其控制网络。我国需要健全和完善畜产品污染物监测网系统,全面掌握畜产品污染物的污染状况,科学评价污染水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准确提出降低畜产品污染和消除畜产品中不安全因素的指导性建议,将畜产品污染物监测网建设成为指导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的有效工具。要通过污染物监测网,及时发现新的畜产品卫生问题,指导各有关部门在食物链各个阶段加强监管措施。建立畜产品安全综合数据库,制定畜产品信息采集制度、畜产品安全投诉举报制度、重大事故报告制度、重大事故应急求援预案、假劣畜产品信息报告和制度等。

(4)加强国家畜产品安全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加大经费投入和依靠科技进步是加强畜产品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基础。需要投入专项经费加强与国际发达国家的合作研究,包括改进检测方法;研究微生物的抗性、病原的控制等预防技术;畜产品的现代加工、贮藏技术等。大力发展快速灵敏的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并推广应用,提高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畜产品卫生保证能力和消费者的自我防范水平。

综上所述,保障畜产品安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避免人类健康受到食源性疾病的威胁,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畜产品可在食物链的不同环节受到污染,不可能靠单一的预防措施来确保所有畜产品的安全。新的加工工艺和设备、新的包装材料、新的储藏和运输方式等都会给畜产品带来新的不安全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会使新的检测程序和安全保障系统得到进一步完善,从而保证人类的食物更加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远.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分析及其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杂志,2005(9):15-18.

[2] 李业鹏.美国食品安全系统[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1,13(4):44-49.

[3] 葛少锋.关于加强我国食品安全的几点思考[J].社科纵横,2002,17(5):33-34.

篇8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食品安全监管对策

近年来国内发生的诸多恶性食品安全事件,造成恶劣社会影响。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成因纷繁复杂,其中监管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低是导致执法监管乏力不容忽视的原因。如何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亟需探讨和研究。物联网的兴起,加之已在民生领域大展身手,让人们看到依靠物联网技术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新途径和新希望。

1 物联网及其应用

1.1 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百度百科将这一概念定义为,通过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物品连接起来,使物品与物品、人与物品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的概念早在1995年就被提及,但物联网真正引起世人广泛关注,是2009年初奥巴马总统对IBM提出的“智慧地球”作了积极响应,此后美国、欧盟、日韩等发达国家开始把物联网作为下一代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发展战略规划中。

1.2 物联网技术主要功能特点

物联网是现代信息高技术融合的产物,涉及的技术涵盖了射频识别、互联网、云计算,传感器、全球定位、智能嵌入、数据通信等诸多行业领域。

(1)全面感知。支撑这一功能实现的最重要的技术是RFID技术,这种非接触自动识别技术具有体积小、容量大,寿命长、穿透力强、可重复使用的特点,它的诞生和大规模应用使得物联网由概念转向实用。把存有物品属性信息的电子标签(RFID卡,又称“智能身份证”)嵌入物品中,传感设备犹如物联网的“眼睛”、“鼻子”感知品属性信息,并传输出去,从而实现物品之间的信息“交流”。

(2)超级运算。无数的物品必然产生海量的信息,海量信息的处理必需强大的数据处理系统,云计算技术以其超大规模、高性能、低成本、通用性的特点,承担了运算任务。物联网数据处理系统相当于物联网的“超级大脑”,执行“记忆”、“思考”和“发号施令”的功能。

(3)实时监控。多种无线、有线电信网络与互联网融合而成立体网络,构成物联网的“中枢神经”,实时传递着物品位置信息,状态信息和运算中心指令信息,借助定位系统、传感和高清视频采集设备,“生存”于这种“天罗地网”中的物品,其“一举一动”一目了然。

(4)智能管理。凡事只要设定好目的或者目标,物联网会用最高效的方式来实现这个目的或者目标,系统会按照指令智能处理复杂问题,作出预判、预警,甚至决策,人们只要动动手指按按键,就可以随时随地了解事情进展,看似复杂的工作变得轻而易举。物联网的智能管理能力展现出跨行业或者垂直行业应用的广阔前景。

1.3 物联网技术的行业应用

物联网目前的应用主要集中于传感技术所推动的各垂直产业链,包括物流、电网、交通、精细农业等等民生领域。

(1)物流管理。物流领域是物联网技术最早应用的供应链行业。通过在物流商品中引入传感节点,可以从采购、生产制造、包装、运输、销售到服务的供应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确地了解和掌握,对物流全程传递和服务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最终减少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效益。

(2)智慧电网。智慧电网是目前物联网第重要的运用。它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具备智能判断与自适应调节能力的多种能源统一入网和分布式管理的智能化网络系统,可对电网与客户用电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和采集,且采用最经济与最安全的输配电方式将电能输送给终端用户。

(3)智能交通。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交通的实时控制与指挥管理,是缓解交通拥堵、提高行车安全和通行效率的重要途径。智能交通系统中,车辆可以按预先设定的目的地实现无人驾驶,公路靠自身的智能将交通流量调整至最佳状态,交通管理人员对道路资源、车辆的行踪“看”得一清二楚。

(4)智能农业。通过识别、传感等物联网技术对农业生产环境信息和农作物生长信息的感知、传递和对所提取信息的智能处理与判断,可以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由依靠经验定性判断,粗放型管理到依靠传感设备定量判断、精细化管理的转变。

2 物联网技术将为食品安全监管带来一场革命

2.1 食品安全监管迫切需要技术支撑

食品产业链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储存、运输、销售、消费等社会化大生产的诸多环节,链条很长。由于食品由原料生产到最终消费的中间环节较多,不仅加大了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概率,而且也为不法之徒提供了投机的空间。另外,环节的增多,参与管理的部门必然增多,加上现行管理体制自身缺陷,尤其监管技术水平不高,部门之间的高度协同就无法保证,这就使食品安全监管难上加难。食品安全监管对技术支撑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2.2 物联网技术的行业应用经验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充分借鉴

物联网技术在民生领域应用的成功实践表明,它可以使复杂的生产过程以及跨领域、跨行业的垂直产业链监管更加严密、透明、高效,而食品产业涉及的行业之多、产业链条之长、生产过程之复杂、监管之难恰恰适合物联网的功能“胃口”。而且农业、流通业、交通运输业与食品产业链息息相关,物联网技术在这些行业的应用完全可以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充分借鉴。这样,依靠物联网技术实现食品安全全链监管的一场革命就成为可能。

2.3 可追溯系统的诞生已为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应用打开突破口

可追溯系统(TraceabilitySystem)是建立在供应链管理思想基础上的质量保障系统,在有效应对和控制食源性食品安全问题,推动食品安全科学监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发挥的主要功劳应记在射频识别技术上,而射频识别技术正是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之一。说明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已经实现突破,为物联网其它核心技术的集成应用打下基础。

3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监管对策

3.1 切实推动物联网技术应对食品安全问题

3.1.1 牢固树立科技“支撑发展”指导思想

2006年初我国提出了未来十五年科技发展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16字指导方针。2012年6月国务院下发《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科技支撑体系”成为“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十大体系之一,而且明确提出要加强“食品安全科技支撑能力建设”。这就表明,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是对国家科技发展指导方针的贯彻和落实。

3.1.2 做好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监管专题规划

科技支撑食品安全监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搞好顶层设计,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监管的专题规划制定工作。当前,在物联网产业已经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以及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早已出台的背景下,启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监管专题规划工作已迫在眉睫。

3.1.3 在统一标准规范体系上下功夫

物联网本身是一个传感器,集网络通信、数据处理、综合信息服务等多种技术于一身,而食品安全监管又涉及了作物(动物)生活环境信息、生长信息、食品加工、物流仓储管理、市场销售等多学科、多行业的协同工作机制,加之信息的多源性、数据的异构性、食品产业链的复杂性,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体系制约,必将限制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和推广。

3.1.4 组织开展物联网核心技术攻关

据悉,当前物联网技术上传感器、芯片、关键设备制造等高端市场70%以上被国外企业占有。必须立足自主创新,通过政府扶持引导+企业参与的模式,在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中间件、新一代通信和下一代互联网、高端计算设备和高端软件等领域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攻关,并加快产业化进程,以降低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推广和普及成本。

3.2 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监管系统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监管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是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质量和水平的核心内容。

3.2.1 搞好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监管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系统功能。应坚持五大原则:

是数据和视频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到查询调取实时进行;二是系统能对感知信息做出智能判断,及时预报或预警:三是实现某个区域内多品类多条产业链协同监管以及多途径登录系统查阅跟踪食品安全信息:四是具有强兼容性、可接入性和互动性:五是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和绝对权威性。

(2)结构层次。物联网由感知层、网络层、应用服务层3部分组成,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监管系统也不例外。其中,感知层承担食品安全信息的感知和识别,处于整个系统的最底层:其次是网络层承担各种信息的处理和传输;应用服务层位于最上层,主要是利用经过分析处理的感知数据,为食品安全生产和监管提供丰富的基于物联网的应用和服务。

(3)运行流程。系统运行需要四个步骤来实现。第一,通过感知层感知。读取、拍摄、定位获取食品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相关信息:第二,上述信息通过网络层传输至物联网支撑服务平台;第三步,网络层的云计算系统完成海量信息的分类、存储、分析和处理:第四步,通过应用服务层面为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监管人员和终端消费者,以及食品生产商、加工商、仓储商、运输商和销售商服务。

3.2.2 组建食品安全监管专用网络

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作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监管系统运行的主干网络,通过该网络,把已经建成运行的安防监控网络、道路监控网络、质检网络、物流网络、食品追溯局域网络、风险监测网络等等与食品安全有关的网络以及食品行业、企业所建系统整合并接入进来。

3.2.3 搭建物联网支撑服务平台

物联网支撑平台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监管系统硬件设施的重要组成,是系统运行和应用服务的基础平台。海量数据的采集、存储、交换、计算、分析以及系统的管理和应用服务皆需这个平台支撑完成。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已对“国家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建设工作进行了部署,食品安全监管物联网支撑服务平台可以纳入国家信息平台建设中,二者建成统的平台。

篇9

一、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食品加工行业也因此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机遇,并且食品加工方式创新活动的开展有效满足了当前社会人们对食品的多样化需求。但是,由于各类因素的影响,致使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现阶段常见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食品原材料污染问题。由于我国在食品加工原料方面的相关法律体系相对不完善,加之食品加工原材料的种类繁多,使得食品加工原材料控制工作难以有效开展,而存在污染的原材料一旦加工成食品,那么这类食品的安全性便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2、食品加工环节繁杂。通常情况下,食品加工涉及的环节相对较多,而这些加工环节的卫生状况往往无法有效控制,这使得食品原材料在加工环节极易滋生一些细菌、微生物等,进而大大增加食品的安全隐患;3、食品安全意识较差。这类问题无论是在食品加工企业还是原材料种植、养殖人员方面均有着十分明显的体现。例如,由于养殖、种植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较差,使得其在开展种植、养殖活动时应用违反国家相关规定的化学制品、农药等等,从而导致这类食品加工原材料存在较高的农药残留物,最终严重影响食品整体的安全性。总的来说,这些问题的存在都说明了食品安全问题在食品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仍十分常见。为此,相关部门需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强化自身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开展的力度,进而在有效确保食品安全的同时,为人们生活质量的稳步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食品检测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

当前社会,食品安全问题是食品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始终难以有效避免的问题。因此,如何提升食品检测工作的效率逐渐成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来看,食品检测工作的开展主要具有以下几点作用:

(一)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充足资料

通常情况下,食品检测工作的开展能够将食品组成成分用数据信息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通过食品检测工作的开展,食品中含有的有害物质都能够被有效地检测出来。为此,在食品检测技术的基础上,相关部门能够在充分获取食品成分数据信息的同时,对相关食品生产企业进行严格审查,从而在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问题出现概率的同时,进一步确保食品生产企业的合法权益以及人们的个人权益。此外,不同类型的食品,其加工方式也大不相同,因此,在针对不同食品开展食品检测工作时,相关部门应选取最具合理性的检测技术,对相关食品的安全性进行针对性检测工作,从而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食品检测技术的应用能够为食品安全监管执行能力以及控制能力的提升提供充分的保障,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的健康性。

(二)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质量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种类是相对较多的,因此,相关部门通过食品检测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够有效提升自身数据收集工作的效率,进而为自身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开展范围的有效拓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食品检测仪器设备也在不断更新,这使得食品检测工作的开展能够更加全面的鉴定出食品中各类元素、化学物质的实际含量,从而在有效提升食品检测工作精准度的同时,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构建良好的监管环境。此外,在检测仪器、设备更新的过程中,食品检测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在食品检测技术不断更新的背景下,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开展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效率也得以不断提升,从而为我国食品安全性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维护食品市场秩序

当今社会,人们在购买食品时往往存在着较多顾虑,从而对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但是,食品检测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借助食品检测技术能够有效发现食品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通过利用食品检测技术,能够合理提升食品行业的准入门槛,并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力度的强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为我国食品行业市场环境健康性的提升提供了充分的保障。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现阶段,食品检测技术的应用在确保食品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为了有效提升食品的安全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需将食品检测技术的应用重视起来,并不断提升食品检测技术体系的完善性,进而为我国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以及食品安全提供更为充分的保障。此外,在食品种类不断增加的过程中,食品检测技术也逐渐朝着高速、高科技的方向不断发展。食品检测技术体系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其检测内容也愈发具体、全面,既提升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效率,也确保了食品的安全性。

三、食品检测技术介绍

当前社会,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在本质上就是以国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制定的安全指标为基础来检测食品中是否含有害物质的一项工作。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常用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主要可分为光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以及质谱分析法三类。在食品检测工作实际开展的过程中,这三类食品检测技术的综合应用不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检测各类食品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其检测精准度以及检测质量也相对较高。因此,通过食品检测技术的科学应用,不仅能够更加全面地提升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的健康性,还能够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提升提供更为充分的保障。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现阶段,食品检测通常可划分为常规检测与定性检测两类,两类检测方式的综合应用能够从本质上降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概率,进而更加全面的确保人们的饮食健康。四、食品检测技术的具体应用当前社会,食品检测逐渐成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一项主要工作内容。食品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不仅有效提升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性,还为健康食品市场环境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食品检测技术的应用具有相对较高的应用价值。

(一)色谱分析法

从现阶段色谱分析法在食品检测中应用的实际情况来看,色谱分析法涉及多种食品检测技术手段,其中最为常见的有液相色谱以及色相色谱。这类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充分地分离食品中的化合物,从而在有效节省食品检测工作时间的同时,为食品安全检测工作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气相色谱这类食品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能够提升食品检测工作的全面性,但是,由于部分食品中的化合物具有着分子量大以及热稳定性较差等特点,因此,气相色谱检测技术的应用在有些时候难以将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全面检测出来。这时,相关部门就需借助液相色谱分析法的充分应用,来弥补气相色谱分析法存在的不足之处。由此而见,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开展食品检测工作时,需要提升自身食品检测技术选择的科学性,并借助相关检测技术的综合应用,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各类食品自身具有的特性大不相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类型也因此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为此,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人员需在检测工作开展前,做好食品成分的判断与分析工作,并以各类食品组成成分以及添加剂使用方面存在的差异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选择工作开展的主要依据,从而在充分确保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有序性与有效性的同时,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信息。

(二)光谱分析法

通常情况下,食品检测技术的应用目的主要是为了帮助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全面且有效地了解食品中含有的各类物质,并在确保食品安全性的同时,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力度的提升提供充分的保障。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在食品检测工作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化学检测技术的应用相对常见,但是,化学检测技术的应用成本较高,因此其并不适用于现阶段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广谱分析法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类食品检测技术在实际应用时具有应用成本低且环保性能好等特点,逐渐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检测工作中。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广谱分析法的应用本质就是通过对食品中能够散射光或吸附光的有害物质进行检测,借助光谱仪的充分应用来对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行综合分析,以此达到良好的食品检测效果。此外,广谱分析法的应用为我国食品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十分充分的保障,并且因其检测精准度相对较高,从而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高效发展目标的实现以及我国食品市场环境健康性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质谱分析法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不断开展的过程中,食品检测技术体系中的色谱分析法以及光谱分析法也因此得以不断完善,但是,从这类食品检测技术应用以及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开展的整体情况来看,色谱分析法与广谱分析法在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中时,仍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不足之处。为了有效应对这类不足并进一步避免检测遗漏等问题的出现,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人员在应用食品检测技术开展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时,可将色谱检测技术与质谱检测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通过这两类检测技术的合理应用,在有效应对痕量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部分负面问题的同时,从基础上降低假阳性等负面问题出现的概率,进而为食品检测工作的效率与精准度的提升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此外,质谱检测技术在食品检测工作中的科学应用,不仅能够将食品中存在的劣质食品添加剂、化学农药残留等影响食品安全的成分精准地检测出来,还具有十分明显的全面性,从而在帮助食品检测工作人员及时发现食品中存在的问题的同时,为食品检测工作质量以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

篇10

关键词:流通环节 食品检测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0-0026-01

1 我国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存在的问题

因处在流通环节的食品企业数量庞大,组织模式大小不一,给我国流通环节的食品检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流通环节中,导致食品检测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工商部门的问题,也有市场复杂的问题。

(1)经费不足制约食品检测的常态化。工商管理部门是流通环节食品检测的重要主体,然后就目前来看,工商部门在食品安全检测的经费上显得“捉襟见肘”,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工商部门检测发现食品中可能存在的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按照《食品安全法》要求,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食品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样检验。但在检验过程中,《食品安全法》要求工商部门需要购买样品,并在检验过程中,不能收取任何费用。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食品检查的常态化。(2)专业检测人才缺失不利于检测。在流通环节的食品检测中,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尤其是化学专业和食品卫生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因为食品添加剂本身就是一种化学物质或者其他物质,非专业人士在检测中,很难辨别,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本身就是一门深奥的学问,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3)食品检测技术不到位。工商管理部门在进行食品检测时,基本都会配置食品快速检测仪器专用箱,可在实际的工作中,因掌握技术的工作人员流动大,个别单位对专用箱的认知能力不足等,也制约了食品检测的正常运行。(4)检测机制不健全力度也不够。我国《食品安全法》虽然在监管体系上,已经做出了非常详细的检测体系,可分段监管,并不是全程监管,在监管的过程中,仍然回遗留下很多的盲区。另外,在对流通环节的食品检测上,管理部门主要采取的是上门检查,抽样检查等方式,对部分食品的检测,仍然停留在眼看、手摸、鼻闻、口尝的传统做法,而且检测的频率很低,基本还是节假日的突击检测,缺乏日常化的检测机制与力度。(5)监管面积广难度也大。食品流通环节的主要载体是食品经营者,这部分群体的人数众多,覆盖面积也非常庞大,个别食品经营者只顾眼前利益,缺乏一定的诚信和法律意识,这也给食品检测带来了困扰。追求经济利润,是食品经营者的主要目标,这就容易使得他们在购进食品的时候,忽略其安全性,忽略产品的保质期、添加剂、合格证等安全指标,更有甚者,部分经营者为了盲目地追求经济利润,私自修改过期的食品,或者对过期食品进行重新包装。

2 加强流通环节食品检测的对策

加强流通环节的食品检测,是目前工商管理部门的迫切任务。

(1)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合作。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食品检测过程中的经费,已经划入同级政府的财政预算。针对食品检测中,经费不足的现状,工商管理部门一定要加强与同级政府的沟通与合作。遇到经费不足的问题时,及时向同级政府递交拨款申请,以补充经费问题。在检测过程中的成果,也需要及时向同级政府汇报,向主管单位表明检测食品的重要性,争取同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保证充足的经费。(2)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技能。流通环节当中的食品检测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因此工商管理部门要多措并举地吸引化学专业和食品安全专业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在现有的工作人员中,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工作人员食品检测能力的培训,提高他们食品检测的专业技能。定期邀请一些专业的大学教授来讲授食品中可能出现的新的化学添加剂或者新的食品安全隐患及问题,不断与时俱进,提高对新的食品安全问题的认知能力。(3)完善并创新监管机制和手段。在食品监管中,是存在盲区的,这就要求工商管理部门要不断完善与创新监管机制,不断丰富监管检测手段,花大力气加大力度加强食品检测。(4)食品质量检测抽检力度要强化。工商部门在对流通环节的食品进行检测时,要及时通报一些有问题的食品检测信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给广大消费者以警示与提醒。针对其他地方出现的问题食品,工商部门要及时对当地的市场出现的同一品牌食品或同类食品,强化抽检的力度,增加抽检的范围及幅度,提高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预判能力。(5)完善各部门协同检测。针对工商部门在食品检测中,存在着专业人才不足、技术设备落后的现状,工商管理部门在食品检测中,可以完善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作业,加强与卫生监督、农业部门、高校实验室等之间的合作。在实行食品检测时,可以通过同级政府的相关文件,要求农业类专业的高校教授或者实验室,配合食品检测的抽检及检验工作。同时与食品药品等相关行管部门,也要加强沟通配合,做好信息共享。

3 结语

在流通环节中的食品检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工商管理部门自身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食品的市场基数太,增加了食品检测的难度,所以工商管理部门需要不断地完善监管检测机制,密切与同级政府配合,加强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和专业技能提升,加强与食品、药品、卫生、高校等之间的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将食品检测落到实处,真正造福广大消费者,让消费者满足“舌尖上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翟登梅,张志翔.粮食加工制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及对策[J].企业研究,2011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