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信用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3: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营企业信用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中国企业的发展环境也必然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当前,困扰中国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两难”,即融资难和盈利难,“两难”的外因又是“两高”,即成本高和税费高,内因是“两低”,即产品附加值低和技术含量低。在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中,民营中小企业长期依赖的传统低工资成本、低环境成本、低资源成本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得不转型升级。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步入转轨时期,各项制度、体制均不完善,受利益驱动,中国市场出现了信用交易中大量的失信失范行为,如商品生产与流通过程中出现的假冒为劣、坑蒙拐骗等现象,不少人甚至铤而走险,践踏法律,扰乱了经济秩序,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也使中国企业国际竞争的声誉受到严重影响,在市场竞争中处处被动,处处受限,失信失范行为使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雪上加霜,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信用经济,中国企业基于世界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必须重视信用建设。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信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是一种在未来社会竞争中比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更为重要和宝贵竞争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逐步深化的市场经济改革中,中国企业,尤其是发展环境更为艰难的民营企业,必须重新审视快速变化的发展环境,改变观念,跟上时展的步伐,积极学习先进的经营和管理理念,在诚信社会中重视并践行信用管理,通过建立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增强管理创新能力,提升市场开拓能力,控制经营风险,重构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转型升级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向中高端品牌创造发展,才能在这一轮竞争中胜出。
2当前我国企业信用管理面临的困境
2.1信用管理的社会基础薄弱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信用经济,由于我国建设市场经济的时间较短,导致社会信用意识薄弱。原因可以归结为:一是社会信任结构不利于开展信用管理。我国社会是一个低信任度社会,信任关系往往局限于亲戚、朋友、同学等熟人圈,与此相对应的是家族企业和家族式管理。这样的社会信任结构使信用管理缺乏社会基础,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用管理制度;二是信用社会机制缺失,对失信行为缺乏制约。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没有建立起与当前的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化失信惩戒机制,企业违法失信成本较低,惩戒力度小,效率低,导致诚信意识较差,致使企业赊销的成本高、坏账多,因而企业缺乏信用管理的积极性;三是企业获取信用信息难,信用信息质量难以保障,信用信息成本较高。在我国,相关企业信用信息往往分散在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等,而且处于各自封闭的状态。企业的信息征集渠道受到限制,征集到的信用信息质量有限。缺乏信用信息导致企业向客户授信时,只能凭主观判断和个人好恶,无法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2.2企业实施信用管理的意识弱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企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信用的认识比较粗浅,企业实施信用管理的意识比较薄弱,多年以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三角债”“担保链”等问题的困扰,对赊销或赊购心有余悸,不愿贸然实施信用管理。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的初期阶段,很多行业习惯于“现金、现场、现货”为特征的“三现交易”,已成为一种行业惯例,企业不易接受赊销或赊购,信用管理的社会基础差,社会信用意识薄弱。
2.3企业实施信用管理的能力低
由于缺失社会信用实施的环境,绝大多数企业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和制度和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企业信用管理因得不到足够重视,缺失专业人员支撑,在客户信用评价方面,企业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赊销政策方面,企业多采取相对保守的销售策略,过分强调以资金安全而错失市场扩张的机会;财务管理中由于缺少专业、科学的方法管理应收账款,最终造成大量的呆账坏账。在职能分工方面,企监往往是重权力集中而不重职能分工,一旦出现风险问题又相互推卸责任。在管理战略方面,企业战略不够清晰、完善,缺乏长远规划,没有运用好信用管理为企业的整体战略服务。
3信用管理对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三十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以资金、物质资源及劳动力大规模投入为基础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很多产业已经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并且土地、劳动力、资金、能源成本逐年上扬,不断压缩企业利润空间。这样的状况不但在我国经济先行发展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盛行,在中西部地区也快速出现。企业只有重新审视发展环境,改变观念,转型升级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向中高端品牌创造发展。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企业可以通过实施信用管理,在产业链上逐步实现以供应网络,销售网络及信用品牌为支撑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才有条件集中优势资源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延伸,向中高端品牌创造发展,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一般而言,信用管理对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可以挖掘以下重要的作用。
3.1信用管理可以对企业客户优化起到甄别的作用
客户资源历来都是企业最重要的经营资源,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优质客户的价值越来越得到凸显。赊销或赊购是企业与客户信任关系的一种体现,有利于提高客户满意度,进而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通过以赊销或赊购为主要内容的信用管理,有利于企业在交易过程中发现诚信客户、淘汰失信客户,通过信用甄别获得优质客户,并与重要客户建立基于战略合作的伙伴关系。企业通过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基础的供应网络与销售网络,实现选择客户、优化客户的目的,支撑企业转型升级发展。
3.2信用管理对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赊销是信用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它不仅是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变相降价,也是提高产品性价比的一种形式,同时还是产品质量的一种保证(因为产品质量低劣就意味着坏账风险)。因为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的效率,在激烈的买方市场,赊销等信用管理将越来越成为企业争取客户、扩大销售的重要手段。实施全面有效的信用管理,可以通过内部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专门信用管理部门的专业管理,使企业追求销售额最大化的同时,控制来自客户的信用风险,使应付账款持有最优化,从而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在市场经济中,信用管理对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具有积极的开拓作用。
3.3信用管理对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具有防范作用
赊销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企业带来利益的同时,也有可能带来经营风险,赊销客观上使企业应收账款额度及其管理成本提高,相应的坏账比例也会上升。如果企业不善于信用管理,就会面临着“赊销找死,不赊销等死”的尴尬局面。因此,企业应该意识到信用管理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它涉及了市场、财务、商法、统计、计算机和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从事信用管理工作的人员不仅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方法,还必须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企业重视信用管理,需要加大投入,特别是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对客户进行科学的信用管理,可以针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采取不同授信标准、信用额度、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等信用政策,不但可以有效地防范企业经营的风险,还可以进一步的拓展优质客户的合作空间。
3.4实施信用管理有利于企业实现非核心业务外包
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优秀企业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通过实施信用管理对产业链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借助其对产业链的号召力、影响力和控制能力,把企业的非核心的业务,例如一些对土地、劳动力、能源等生产要素依赖性较强的生产环节逐步通过外包、贴牌、管理输出等形式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本企业集中优势资源持续专研核心业务持续保持领先发展,企业成功实现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延伸,向中高端品牌创造发展的转型。
3.5通过加强信用管理促企业实施品牌战略转型升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品牌的信任和依赖越高,品牌建设的投入产出比十分吸引企业的眼球,优秀的企业纷纷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企业品牌战略是提升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而信用是企业品牌的内在基础,没有信用作支撑的品牌战略,是不可能持续的,信用管理是企业树立信用形象、支撑品牌战略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信用管理对于企业树立外部信用形象至关重要,也必然是企业品牌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加强信用管理,可以促进企业加快实施品牌战略的步伐,通过品牌建设引领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发展。
3.6借助信用管理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转型升级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也随之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分工日趋专业化和社会化的今天,为了确保市场的竞争地位,许多企业正在实施深刻的管理创新,快速形成核心竞争力。企业通过信用管理,则可以形成以供应网络、销售网络及信用品牌为支撑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依托这些核心竞争力,企业的产业可以逐步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并有前瞻性地加强对产业链分工的掌控。
4结束语
篇2
论文摘要:民营企业近年来迅猛发展,但是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需要就多方面的融资制度障碍作深刻的系统分析,通过金融制度创新、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和信用环境制度创新。来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
论文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金融体制民营企业制度信用环境制度创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日渐突出,民营企业正逐步取代国有企业成为拉动投资和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然而与其迅猛发展的经济态势相比,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不畅,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金融体制中银行业的高度垄断、民营金融机构的缺乏、资本市场发育不良,缺乏多层次(或多元化)的资本市场;民营企业制度建设滞后、管理不规范;社会信用制度建设欠完善等多方面因素。民营企业融资难。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制度的综合性问题,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
一、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的制度创新
(一)深化银行金融机构体制改革,完善民营企业间接融资体系。
1.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国有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着股权结构单一、资本金不足、效率低下等问题,因而迫切需要从产权结构人手引进民间资本甚至外资,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形成良好的管理层激励约束机制,从根本上引导国有商业银行朝现代银行方向发展。股份制改造是根本途径。它可以进一步明晰国有银行的产权,理顺其与政府、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促使国有银行真正实现企业化经营,按资金使用效益而不是所有制形式来选择贷款对象。这样,民营企业才能与国有企业处于公平的资金竞争地位,才能获得广泛持久的银行金融支持。
2.银行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完善信贷融资体制。
一是通过扩大中长期资金来源、改善存贷款期限结构、设置新的协议存款品种等措施来解决贷款结构性矛盾;要充分利用贷款利率浮动政策。不断完善差别化利率定价机制,提高利率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水平,保证银行资金投向的科学决策。二是要大力完善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风险内控制度建设,进一步改进授权授信管理方式,引导基层银行机构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要求,大力优化贷款结构。加强银企沟通,改善金融服务。积极支持符合贷款条件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实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与自身效益提高的“双赢”;要研究设计适合民营企业特点和要求的金融产品、授信管理和绩效考核,培训专门的小型企业信贷管理人员。使更多的民营企业能及时得到支持。
3.设立股份制民营银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发展中小型银行,特别是发展以民间资本为主要发起人的民营银行,可以通过民营金融资本与民营产业资本的融合,改善民营金融和民营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引入民营管理机制,规避民营融资的风险,更好地满足民营企业的融资要求。并且民营银行经营机制灵活、不良资产少、筹资能力强、盈利水平较高,能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空间较大。其效益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特点与民营中小企业短平快的投资融资特点正相适应,必然会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沟通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l消除民营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融资的歧视性待遇。要加大实施“核准制”的力度,让符合相关法规、政策的优质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不仅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新鲜血液,更重要的是使资本市场“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得到体现。
2.健康引导二板市场,优先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当前不仅需要积极健康引导中国的二板市场,而且更需要将场外交易市场作为二板市场的一个市场同时发展,要积极恢复与有序发展一个各种交易主体广泛参与、交易品种数量不断扩展的场外交易市场,以规避高昂交易费用与上市条件对民营中小企业资本性融资的制约。可以尝试在上海建立中国场外交易市场报价中心,成立全国性的场外交易市场管理委员会,引导各省市建立与上海报价中心联网的地方性场外交易市场。并规定在场外交易市场中挂牌的中小企业,一旦其净资产、税后利润、市值或是股价等达到一定条件要求,就可以直接升入主板或是二板市场。
3.积极吸纳风险投资,积极发展民营中小企业票据、债券融资。在风险投资的主体中,除了政府风险投资机构及创业中心的风险投资外,还应当鼓励民营科技型企业吸纳外资及中外合资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等。同时,依托场外交易市场使民营中小企业票据、债券融资持续发展,以降低其融资成本,改善资本结构。
二、民营企业自身制度创新
(一)建立科学的内部治理体系,实行规范化管理,逐步有效地实现两权分离。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民营企业自身规模的日益扩大,民营企业初创时期的人治管理模式应该要革新。民营企业应该在领导制度、用人机制、生产经营制度等方面规范化,应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减少管理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首先要对股权结构和资本结构进行调整,清晰产权,规范企业行为,正确引导继承者对财产的态度和产权意识;其次要解决企业控制权问题。目前真正做到以股份分享利益而不参与经营的股东很少,导致产权地位和管理地位的矛盾加剧。可以考虑引进职业经理人,构建新型的公司治理结构.逐步实现经营管理层外来化、年轻化和知识化,再逐步过渡到所有权和经营权两分离。
(二)加快民营企业产权多元化和资产证券化进程,通过资本市场谋求发展壮大。产权多元化是产权清晰的前提。实现产权多元化,首先要解决好产权“一股独大”的问题。大型民营企业的产权过于集中,通过股权分散化和社会化来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才能建立符合现代产权制度要求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民营企业在产权结构多元化改革中,应从制度上确保中小投资者利益,大股东相对控股代替绝对控股,产权清晰到每个法人和自然人,使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其次,要加快民营企业资产证券化进程。可以通过上市增资扩股、资产转换、出让产权等资本运作方式引进新投资者,以促进产权结构多元化,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还可通过上市引入公众投资,通过资本市场来清晰产权和发展壮大。
(三)加大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倡导信用文化。民营企业要制订相关的内部信用管理规章制度,如《管理评审控制程序》、《合同评审控制程序》、《采购控制程序》等,有条件的可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负责本企业内外信用管理;在企业内部实行以质量管理为根本的全程信用管理,从商品的采购、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上把好关,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打造产品信用链条,不断改善企业与客户、消费者之间的信用关系;规范财务制度,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能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制度,增加企业财务透明度,不做假账、不逃废银行债务。
三、民营企业融资的信用环境制度创新
在提高民营企业主观诚实守信的同时,还需要改善民营企业的客观信用环境,以帮助民营企业提高社会信用,改变民营企业的弱势融资地位。
篇3
[关键词]民营企业 融资 应对措施 发展方式
截至2008年,中国民营企业已达3000多万户(含私企531万户、个体户2700万户),注册资金超过10万亿元,投资总额大约超过20万亿元。此外,还有15万民营科技企业,总资产7万亿元左右。民营经济为中国创造了GDP的65%、出口的75%、就业的75%和税收的50%以上,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近70%的技术创新、65%的国内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来自民营企业。据全国工商联预计,未来几年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将继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10年,全部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将可能达到3/4左右。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能源涨价、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货币政策从紧、土地从严审批。特别是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需求减弱,国内消费、出口、投资增速回落、通货膨胀,以及宏观调控的影响,民营企业的资金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及成因
直接融资难。在我国,发行公司债券和股票进行直接融资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因此民营企业在债券市场上的占有率几乎为零。至于发行股票,也需要经过严格的上市评估和信息披露。申请上市的企业必须聘请律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进行专业的资产评估等工作。且需要自身担负高额的评估成本以及上市后面临的股市风险,因此在上市方面和国有企业相比处于绝对的劣势。在上海和深圳两所证券交易所内,民营上市公司数量仅仅占到上市公司总数的20%左右。
间接融资难。长期以来,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大部分企业资金来源是银行贷款间接融资。在银根紧缩的情况下,“融资难”的问题尤为突出。一是资金供求矛盾突出。国家实行从紧货币政策以来,银行对民营企业减少或停止贷款,加上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销售压力加大,应收账款增多,企业资金需求量快速增加,融资环境趋紧,资金供需矛盾突出。二是融资成本攀升。2007年以来,央行先后6次上调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大部分银行还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进行上浮,综合融资费率高达12%~16%;通过担保公司担保,还得支付2%~3%的担保费,使融资成本进一步上升。有的银行在贷款到期后,压缩贷款额度或停止贷款,使企业资金链突然紧张,被迫选择民间融资,而选择民间融资的成本则在30%以上。三是金融机构的不信任。民营企业间接融资难,是在信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金融机构对自身成本收益、经营风险进行分析权衡的产物。统计显示,公有制中小企业中贷款的企业比例为62%,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其他类型企业中贷款的企业比例为38%。而且,民营企业得到的资金总量占银行贷款总量的比例不足2%。
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应对措施
当前民营企业遇到的资金问题,一方面要依靠政府的多方努力,另一方面主要依靠民营企业自身“公练内功”,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即从能源资源消耗型企业向能源资源节约型企业转变;从主要依靠出口和海外市场向主要依靠内需和国内市场转变;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促进企业增长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企业发展转变;从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促进企业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企业发展转变。
政府层面的应对措施。
第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投资环境。首先要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改变一些人对民营经济的偏见,甚至有所歧视的观念。其次,要理直气壮地发展民营经济、民营企业,扩大民营企业家队伍。宣传他们可贵的创业精神和骄人的业绩,增强他们把民营经济做大做强的决心和信心。再次,营造公正的法制环境。各级行政管理和执法部门要自觉做到保护国有经济与保护民营经济一视同仁,公正对待,特别是税费合理问题。最后,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引导。一方面是行业引导,另一方面是政府引导。
第二,建立社会信用制度,加快企业信用监管系统的建设步伐和对企业资信等级的评定。民营企业缺乏信用与建立社会信用制度是分不开的,要建立民营企业信用公示制度,对诚信守法企业实行动态管理,逐步建立起“奖惩罚恶”的民营企业诚信保障机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利用统一的信用评价软件,根据平时监管和年检中采集的数据,对企业进行综合量化评价,试行企业经济户口和信用A、B、C三等七级评定,对企业实行分类分级的监管,在电子查询系统内为企业贴上“信用标签”,并向全社会公开,使守信企业在各方面通行无阻,使失信企业在市场运作中寸步难行,实现对企业的长效监管,从而促进企业注重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共同积累和培育。加强对企业信用管理人员和业务培训,对从业人员实施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和日常工作考核制度,不断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提高民营企业信用管理队伍的素质。
第三,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各级政府须抓紧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三级信用担保、互助担保、商业担保在内的中小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政府可通过预算资助和担保业务减免营业税等措施,推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的建设。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信用担保领域投资,为中小企业取得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担保,扩大中小企业担保的受惠面。进一步完善担保制度和运作方式,积极开拓多元化担保业务,切实解决中小民营企业担保难的问题。
第四,适当放宽中小民营企业贷款抵押条件。各商业银行要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开发更多的金融产品以满足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需要。要在评定企业信用等级的基础上,允许其以土地、房屋、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等作抵押,降低申贷“门槛”。中小民营企业要诚信守信,依法经营,提高自身信誉。
第五,拓宽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应逐步放宽中小民营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和出口创汇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的条件,积极探索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多种有效的方式和途径,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此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民营企业,引进外资、省外资金、民间资金。各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要把民营企业纳入服务支持的重点范围,适当调整信贷结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出口创汇型企业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同时,也要促使企业转变观念,开展多种形式的融资活动,尽力缓解民营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
民营企业自身的应对措施。
第一,转变观念,开展多种形式的融资活动。如依靠
自身发展进行内源融资,向市场要资金;或向银行间接融资;或进入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最根本的是要加快发展,向市场要资金,创造社会财富。就起步阶段的企业而言,要建立开放式的股权结构,利用企业的机制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积极吸引创业基金、投资基金等风险投资。
第二,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增加自主创新能力。民营企业必须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提高自己拥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占据市场的份额,打破国外公司的垄断局面,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民营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部门,创建科学、先进的管理体系,增加科技人员的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
第三,加强品牌建设,为打通市场销路创造内在条件。品牌是提高企业和产品竞争力的内在动力,是消费者认识企业与产品的一种依据,是为企业创造持续、稳定、独有的有形和无形利益的手段,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依托。民营企业应该确立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要确立依靠科技创新来不断发展品牌、保护品牌的思路,构建适合企业品牌经营的合理体制。民营企业应该明确品牌形象,培育品牌的忠诚度,努力培养稳定的顾客群。顾客群越多,顾客的忠诚度越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就越强,就越能经久不衰。
篇4
关键词:民营外贸;宏观环境
作为一种经济实体,与其他各类企业一样,民营外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良好的宏观环境。这就要求政府在民营外贸企业的发展中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引导民营外贸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使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行政服务环境
在吉林省民营外贸进出口通关业务管理中,个别政府职能部门办事的作风、效率以及办事的制度化、透明度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些政府部门在行政过程中歧视、刁难民营外贸企业的现象仍然存在而无法制止,加大了民营外贸企业的经营成本,因此必须强化政府行政服务职能。
第一,加强通关服务职能,建立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与民营外贸企业的互动制度。在吉林省民营外贸进出口业务中,加强政府对企业的政策服务和行政指导力度,逐步引导民营外贸企业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积极推进民营企业诚信守法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电子海关技术培训和海关业务培训,努力提高民营外贸企业技术应用水平和适应海关业务规范化操作的能力。对民营外贸企业批量较大的,且一次性又无法实现全部出口的货物,海关采取集中申报与分批出口验放相结合的快速通关措施,最大可能地满足企业通关需求。
第二,积极推行海关与民营外贸企业“信用通关”制度。所谓“信用通关”,即民营外贸企业按照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以人民币现钞结算”的规定,针对目前金融体制状况及进出口贸易不平衡的现状,吉林省海关实行“信用通关”制度,也就是民营外贸企业能够证明自己是合法的进出口贸易行为,海关凭企业的承诺函、货物出口报关单、境外实际交易手续等,允许其携带超量现钞入境。
第三,进一步提高民营外贸进出口业务的服务水平。对民营外贸业务实行一站式管理,即对企业注册、年检、地址变更、通关、核销退税等业务的办理设在同一地点,提高办事效率。
二、社会化服务环境
吉林省政府要建立、完善面向民营外贸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促进民营外贸发展的作用,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管理咨询、人才培训、资格认证服务、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为民营外贸企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服务。
第一,出口市场调研。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市场需求状况瞬息万变。单靠各个企业进行市场调研,一方面浪费资金,另一方面可能会造成重复工作。因此要求政府对此项工作进行统一协调管理。
第二,贸易信息服务。信息是制约外贸发展的又一重要瓶颈。吉林省民营企业的对外贸易活动起步晚,经验不足,对国际市场的信息了解不充分,在获得市场信息方面存在许多困难。目前,由商务厅主办的各种贸易展会就是一个非常有利于外贸企业了解信息的渠道。因此,建立健全完备高效、快捷的对外经济贸易信息服务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完善的信息服务功能是吉林省外贸促进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三,开展电子商务促进服务。电子商务与传统贸易方式相比,具有交易成本低、快速、便捷等优势。因此,促进国际电子商务在吉林省的开展,也应成为政府外贸促进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四,组织专家咨询,协助企业进行国外市场调研。除向企业提供大众化信息服务外,也可以满足企业提出的个性化服务,如组织专家咨询,为企业解决开拓市场中遇到的特殊问题;对重点行业、地区设立专家小组,协助企业对相关国外市场进行调研,为企业出谋划策。
第五,建立贸易波动预警机制。建立预警系统数据库,推广预警系统,使之遍布各行业,逐步纳入相关行业协会以及各地方信息,用以强化贸易救济的功能。跟踪研究吉林省出口商品,主要是易引起反倾销商品在主销市场上的市场占有比例变化和竞争,以及国际同行业的反应,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掌握国外贸易政策和技术标准变化信息。
第六,提供法律服务。政府应积极为民营外贸企业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实施条例和办法,规范技术市场、金融市场经济活动,规范政府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保证吉林省民营外贸经营活动有秩序地进行。
三、社会信用制度环境
信用是秩序的保障,也是民营外贸企业发展的命脉。因此,在发展民营外贸企业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
第一,建立全省统一的企业征信体系和征信机构。整合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实现联合征信。依法组建省民营外贸企业征信机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利用政务信息网,由省民营外贸企业征信机构统一采集全省范围内企业信用信息,建立全省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省级各单位要建立本系统、本行业、本部门管理对象信用信息数据库,并在保证国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管理办法,向省企业征信机构提供法律法规许可提供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低成本、高效率地采集企业信用信息资源。省企业征信机构建立与省政务信息平台相连接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交换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全省企业信用信息数据资源共享和联合征信。
第二,加强对民营外贸企业信用的监管,加大失信成本。加强信用制度的监管,培育信用社会监管机制,进一步提高失信成本,把失信企业列入黑名单,加强市场准入制度的管理,维护市场秩序,依法追究逃脱债务和不履行合同的行为,提高市场信用。政府在建立信用方面应该发挥较大的作用,建立可行性的企业信用查询体系,建立切实可行的企业信用档案上网系统工程,对于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记录在案,并在网上查询该企业的不良记录,并通过与有关部门合作进行质量把关,在行业内部开展维权活动。
第三,加强道德建设,强化企业自律。首先要提高企业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结合实际深入企业开展道德教育。自律是保证社会诚信守信的基础,企业必须加强自律,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把自己的行为纳入到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中去,企业要有勇气把自己推向公众,加入公开的社会信用网络,接受公众监督,规范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信用管理水平,尽快形成企业的信用约束机制,使信用记录不良的企业失去市场活动的机会和空间。
第四,加强和改进对民营外贸企业的监管。一是要改进监管方式和方法,依法履行监管职能,规范监管行为,同时公开监管制度,不断提高监管水平。加强对民营外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管,包括对企业执行劳动合同、工资报酬、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险等法规、政策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民营外贸企业产品出口安全、是否照章纳税、有无违法经营等监督检查,有效地保证民营外贸企业的经营信誉。二是积极促进民营外贸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政府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民营外贸企业现代信用管理制度,这种信用管理制度不但要能够提供制度资源和良好秩序,保证民营外贸企业安全、健康的发展,同时还要降低企业的信用成本和经营风险。
四、税收政策环境
为促进民营外贸的发展,可实行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这对吉林省民营外贸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大大激发民营外贸企业的积极性。
第一,取消对民营外贸企业的双重税制。在赋税方面,不能对民营外贸企业征收企业所得税同时又征收个人所得税。
第二,重点加强民营外贸企业出口产品退税新机制的研究,以加快资金周转,增强民营外贸企业产品出口竞争优势。
第三,对有发展前景的中小型及出口特殊商品民营外贸企业实行减免关税等优惠税收政策,扶植其发展壮大。
五、金融融资环境
当前吉林省民营外贸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是银行贷款,而贷款难又是民营外贸企业融资中碰到的首要问题。
第一,完善民营外贸企业信贷服务体系。根据民营外贸企业的自身特点完善信贷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信贷融资作用;有效利用政策性银行对民营外贸企业的支持引导作用;加强部门合作积极探索和开发适宜的贷款产品;用好用活利率政策减轻企业负担;突出支持重点促进民营外贸企业结构调整;不断完善商业银行综合配套金融服务。建立健全民营外贸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民营外贸企业融资规模小、频率高、风险大,因此,应针对民营外贸企业融资特点建立相应的信用评价体系,为贷款发放提供便于操作的可靠依据,从而简化商业银行贷款环节,保证及时为民营外贸企业提供资金融通。规范民营外贸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民营外贸企业提供资金融通支持其发展,仅仅靠商业银行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在鼓励商业银行融资的同时,注意规避相应贷款风险,规范民营外贸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从而提高商业银行贷款的可行性。
第二,鼓励民营外贸企业参与创业板市场融资。以资本市场为核心的现代金融架构将逐渐取代以银行体系为金融制度基础的传统金融架构。资本市场不仅具有资本聚集功能,而且能够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因此向银行贷款并非民营外贸企业唯一的融资渠道。改革以银行为主体的单一的投融资体系,加快资本市场的建设,是解决民营外贸企业融资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证券交易市场主要为国有大型企业服务,容量有限,其上市要求高于民营外贸企业能够达到的水平,难以支持民营外贸企业的融资要求,随着我国创业板市场的推出,成长型民营外贸企业创业板上市将是一条重要渠道。吉林省也应抓住机遇,出台具体政策鼓励、推动有条件的民营外贸企业优先上市甚至到境外上市,参与资本市场融资,为民营外贸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裕的资金,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发展民营外贸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积极组建地方性、区域性产权融资市场。目前吉林省的民营外贸企业还处于初期阶段,符合创业板上市条件的企业很少,所以解决民营外贸企业融资的困难,短期内吉林省可以借鉴西方及其他省市地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经验,积极组建地方性、区域性产权融资市场,为民营外贸企业提供融资便利,降低融资成本,为其快速成长提供必要的资本支持。在地方性、区域性的产权融资市场内当地的投资者可以利用地缘性充分了解企业的信息,有效地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辅助政府出台的有关法律和监管,双方的权益都可以得到保障。
第四,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由于民营外贸企业规模较小,风险偏高,所以各地政府普遍对民营外贸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持谨慎态度,恐其扰乱金融秩序,但随着民营外贸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构建,相应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及投资者识别、控制风险能力的提高,吉林省应积极赋予民营外贸企业在企业债券市场上的融资权,使其可以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
第五,建立各种类型的民营外贸经济发展基金。政府财政应在预算中建立民营外贸经济发展基金,积极引入其他长期性的社会资金,向各类主体进行融资。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民间民营外贸经济基金,充分挖掘吉林省民间资本的潜力,通过政府制定的特定优惠或约束政策,引导省内民间资本的合理流动,既促进民间民营外贸经济基金的发展和壮大,又使其业务领域更符合政府的总体民营外贸经济发展目标。
六、人力资源环境
吉林省政府要重点加强有关人力资源问题的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
第一,研究制定鼓励下岗人员、大学毕业生和归国留学生等各类优秀人才到民营外贸企业就业的优惠政策。研究项目给予资金扶持,如贷款等;创新成果由政府给予重奖。
第二,研究制定民营外贸企业人才行政管理政策,使民营外贸企业的人才引进、人才培训、职称评定、国外智力引进、各类优秀专家评审与国有外贸企业单位享受同等待遇。
第三,研究制定民营外贸企业人才帮扶政策。政府应有计划地选送民营外贸企业人才到有关院校进行培训或组织民营外贸企业家出国考察,开展国际交流。
参考文献:
1、黄孟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5-2006)[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柯大钢.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与路径依赖[J].当代财经,2009(5).
3、吴文洁,郭芳.基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视角健全和完善行业协会[J].集团经济研究,2007(1).
4、黄建忠.我国私营企业对外贸易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4(4).
5、林晓.关于我国私营企业发展外贸的思考[J].银行家,1999(11).
篇5
关键词:缓解 民营中小企业 融资 策略
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项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但是我国目前的金融体制及民营企业的状况和特点决定了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也不是采取单一的方法、措施可以根治的。所以本人认为需要政府、企业、银行等各方面协调配合,借鉴发达国家成熟市场扶持中小企业的做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融资体制是解决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现实选择。
一、政府应重视民营中小企业并切实解决制约其发展的各项问题
1.政府要加快相关立法,规范服务,加强引导,宏观调控
鉴于中小企业在各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世界各国政府都认识到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作用。立法先行是发达国家支持中小企业融资、规范各类小额信贷活动的重要措施,因此我国政府需要制定更加具体细致的法律法规对民营中小企业进行保护并支持其发展。一是建立健全与民营中小企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立法消除所有制歧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发展民营中小企业首先要从立法上予以扶持。二是要完善民营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三是设立发达的民营企业专项基金体系。四是通过财税优惠政策促进民营中小企业融资。
2.政府应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对中小企业众多的我国而言,必须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民营金融机构。不同规模的企业中,真正面临融资难的主要是小企业。我国应借鉴各国相对成功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国情,设立中小金融机构专门用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与民营中小企业有天然的相容性,积极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可以更好的为民营中小企业服务。一是重点培育和发展民营中小银行。二是要加强中小金融机构自身规范化建设。三是建立健全存款保证金制度,增强中小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
3.开放民间金融市场,鼓励和引导民间金融规范发展
很多民营企业以非正式途径寻找资金以求发展,于是集资、民间借贷、私募股本等非正式金融活动应运而生,并己成为私营者融资的重要渠道。我国的民间金融是经济发展、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融资不足的有益的补充。一是政府应加强制度创新,明确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政府应当更新观念、明确民间金融合法地位。二是健全法律法规,规范及保障民间融资行为制定法律法规,规范融资行为,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疏导管理。三是鼓励金融创新,促进杜会资金融通。四是建立民间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司法监管,降低金融风险由指定机构对民间金融进行管理、监督,综合运用各种监管手段来增强监管效果。
4.拓宽渠道,完善供给;熟悉金融市场,寻找适合融资模式
企业的融资活动,一般是通过金融市场进行的。金融市场环境就是企业融资行为的空间,因此要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方面企业必须了解和熟悉现有金融市场的基本知识,相关问题,融资条件,分析金融机构贷款方针、金融产品,适应金融环境,合理利用金融市场,选择对中小企业有利的金融机构。另一方面必须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融资供给制度。一是培育和完善资本市场,为民营中小企业开通直接融资渠道。二是进行金融创新,开发多种融资工具。三是大力发展民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二、民营中小企业应增强内源融资能力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民营中小企业应该按照以“产权明晰”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的运作机制,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合理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在重大问题上实行高层集体决策,从制度上消除企业运做可能因个人带来的损失,以此获得商业银行的信赖和支持。
2.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要提高企业领导层的整体素质。其次,要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素质。第三,要依靠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技术素质,在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的同时,大力开发新产品,增加自创无形资产的价值,提高企业获利能力,足够的获利能力是企业融资的保障。最后,运用现代化管理理论和手段,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
3.发挥体制优势,壮大企业实力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股份制改造为重点,逐步走向企业结构的股份化、企业规模的集团化、企业制度的公司化。以资本为纽带,发挥民营企业产权清晰的特点,注重资产重组和优势集聚,不断壮大民营中小企业的规模。
4.规范公司财务管理,加强企业资金控制和资产管理
首先,应按照现代企业的制度标准,建立完善的内部融资机制、内部积累机制、用资机制。在融资过程中,必须树立市场观念、效益观念、成本观念、风险观念和法制观念,关注企业的筹资风险和投资收益,增强财务杠杆意识,努力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本成本,建立完善的内部融资机制。其次,必须加强会计制度建设,规范财务信息核算,提高信息真实性、完整性和透明度,以提高信用等级,降低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资金成本的提高。再次,加强企业资金内控制度建设,制定合理的企业中、长期规划及预算方案。最后,应合理调整资产结构,使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保持适当比例,在保持企业获利能力的同时增强资产的流动性。
5.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提高企业的信用
中小企业必须提高信用意识,强化信用观念,加强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管理,努力履行社会责任,及时偿还到期债务,足额缴纳税款,不断提高企业信誉。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应建立信用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制定科学的信用策略,按时信息,维护企业的良好信誉,降低信用成本。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关键是中小企业必须根据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自主改造,以提高企业信用等级、融资条件和融资能力。
三、金融机构要加强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支持
1.银行要改变观念,提高服务质量
要做好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就要求各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要更新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打破长期以来那种“抓大放小”、“成分论”、“规模论”的思想束缚,根据中小企业的现状、特点和趋势,认真研究新时期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充分认识中小企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位和作用,努力深化金融服务,加大对中小企业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为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和二次创业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金融环境。
2.提高银行人员素质,改变信贷管理制度
要努力提高信贷人员素质,加强对信贷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贷款风险的识别能力。要稳定信贷人员队伍,加大对信贷人员读职的惩罚力度。要对信贷人员实行严格考核,强制淘汰不合格信贷人员。
3.深化金融机构改革,改造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
对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和市场化、商业化改造,改造后的银行将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主要宗旨,而不是以前的以为国有企业服务为主要口的。要让国有银行的资金更多地投向民营中小企业。国有银行在对待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上,采取不同的态度。尽管存在如成本、信息不对称等诸多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因素,改制后的银行有了为占领市场,为获取利润,而积极采取一些消除这些不利因素的措施的内在动力,而不是见难就退。
4.加大创新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
金融机构推出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是解决或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条有效途径。近年来,各金融机构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如凭净资产贷款。其优点是不需要抵押担保,而不需抵押就减少了抵押品的评估费及抵押登记、评估所花费的较长的时间,既降低了成本又满足了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短、频、快的特点。不足之处就是门槛比较高、须信用等级2A以上的企业,而中小企业中信用等级达到2A以上的企业毕竟是少数。
5.借鉴国外关系借贷的经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目前,国外许多商业银行热衷于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服务,旨在获取相关服务的费用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利息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触资问题研究收入,还有在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形成共生关系建立参与贷款。将中小企业自己的资金同银行的长期贷款混合使用,利息(由固定利息和浮动利息)中的浮动利率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我国银行应当提高对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信用管理;制度环境;优化
[中图分类号] F273.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12-0023-03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加速推动了社会转型,也给政治、法律、文化与道德等领域带来剧烈冲荡。因为旧的信用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熏陶中已根深蒂固,而此时顺应新体制的信用制度尚未建立起来,致使社会变革中发生许多失信行为,并日渐变成阻扰这场变革的极大障碍。要遏制中国社会失信的浊流,尤其是企业信用的严重短缺,就必须在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致力为新的国家信用体系提供良好的发育成长环境。
一、营造良好的道德诚信环境氛围
企业信用很大程度是构建在企业间信任和诚信的理念基石之上,借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道德规范加以维护。讲究信用伦理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基本公德。因此应注重对企业的信用观念与信用道德的宣传、教育培训,加强企业信用伦理建设。坚决摒弃互不信任和银行的钱不用还的错误思想,将信用道德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力量,增强员工的信用意识。要全员积极参与,加快把信用观念转化为各自行为准则。引导企业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和开展更富针对性的活动,加强企业自身信用建设,增强企业信用建设责任感,建立新时期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价值观、伦理观和信用观[1]。建立完善“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道德评价和约束机制,为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企业信用制度建立的最终主体依赖是企业自身。企业要遵守道德,应正确把握自主、求利、竞争这三个导向:首先应坚持正确的自主导向,自动地按有形的手(法律、法规和政策)和无形的手(道德价值观念)来约束、调节。其次,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运行中,除追求各自特殊利益外,还要关注社会共同利益,不能重利轻义,更不能唯利是图,而要树立“义利共生”的经营理念。最后,竞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最为显著的特点,其实质是科技与道德的竞争,引导经济主体提高自己的道德品位竞争力。
二、加强有效监管的信用法制环境制衡
目前我国缺乏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市场的法律基础和环境,立法尚未对企业信用进行具体、系统的规定。对信用的管理还停留在原始水平,仅靠社会舆论和道德去约束,缺乏对信用的经济制裁、法律制裁等强制性的外在约束。改变目前信用约束软化的局面,加快立法,用法律和经济手段管理信用市场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1. 加强信用立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当前迫切需要制定遵守企业信用,维护公平竞争,保护商业秘密等有关信用的法律法规。在中国的信用管理立法初始阶段,应分两部分着手进行。一修改现行的相关法律和法规,为征信数据的开放和实施对提供不真实数据者进行惩罚做准备。二尽快出台关于征信数据开放和征信数据使用规范的新法案。与此同时,关于企业信用的法律法规建设,当前急需重点在企业市场准入制度、企业行为规范和惩戒准则、企业退出制度这三方面加以完善。
2. 加大执法力度,切实抓好法律责任的贯彻落实。在诉讼审判方面,法院要提高审判效率,规定受理审结的时限,以在尽可能短时间内采取法律行动,维护胜诉人的权益。政府部门要突出公正原则,避免地方保护、人情关系干扰案件审理的弊端;司法机关和政府管理机构还要大力加强执行力度,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追究债务人违约侵权责任,维护法律的权威。此外要正确处理法律与政策的关系,保证政策与法律的充分一致,使政策成为加强法治、强化信用关系的有力武器。
3. 鼓励并重奖公民举报,保护消费者权益活动。进一步健全投诉举报热线、消费者协会以及政府执法部门联络网,设立案件举报奖励制度、商业信用评价制度、合同信誉公示制度等,建立和完善快速反应机制、执法协调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形成全社会信用监管合力[2]。总之,要多方通力合作,齐心协力形成一种诚信的社会道德氛围,营造市场公平的诚信社会。而诚信机制是最好的利益保护机制。
三、创造安全有序的市场环境体制
在社会转型期,信用失范的泛滥成灾与现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不完善密切相关,以往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与市场经济运行的抵触冲突,导致了信用状况的日趋恶化。有关结果表明,企业假账的首要根源不在企业行业之内,企业假账有着深层次的社会政治、经济根源。所以,如要根本上祛除信用失范现象,必须及时推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杜绝信用失范产生的体制漏洞。
1. 推进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尽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行政企分开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和减少政府审批事项,为经济发展营造公平、公正的良好环境。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堵塞一切寻租腐败现象,切实维护经济环境。其中最迫切任务是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树立高效、廉洁的政府形象。应实行决策、行政与考核的民主化和政务程序化,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供“阳光政策”,改变信息不对称状况。重点加强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国企产权多元化应落实到位,减少“国家信用”,抵卸“权利信用”,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中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真正按市场规则参与市场竞争;健全国有资产经营的监督机制,加大对经营者行为约束力度。还要关注民营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从根本上规范民营企业不良经营行为,培育合格的市场经营主体。
2.重视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健全,确使各类市场真正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为经济活动规范化运作创造条件。为了确使各类市场真正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和现代化工具,创建国家企业信用征信体系。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和前瞻性规划,对征信主体和业务流程进行确定和规范,并制定配套法规文件。要把政府政策引导与信用担保市场化运作结合起来,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支持环境。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建设诚信政府,营造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必定是促进企业克服短视行为,增强生命预期,共建信用机制的战略选择。
3. 加强企业信用监督,培植企业良好信用,整顿规范企业信用秩序。塑造良好的信用关系,需要广泛有力的社会监督,需要加快形成鼓励诚实守信、惩戒失信行为的社会氛围。为此要加大行政执法和监督的力度,强化法律、金融和经济部门的各项监督,严厉查处违法失信企业,违者必究,严格审查经济业务的合法合理性,防止弄虚作假,打击各种经济犯罪,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4. 建立信用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等民间机构的自律管理作用。完善信用市场体系的核心是积极发展包含信用调查、信用评估和信用担保等内容的信用中介服务体系。建立行业协会等民间机构,是加强企业信用自律的基本措施。当前我国信用服务行业在逐步发展过程中,也应及时成立行业协会,建立社会信用中介机构的民间管理组织,加强行业自律管理,创造有利于中介机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中介机构在政府信息基础上深度开发,逐步向有规模、有影响的征信公司集中,形成素质高、规模大、信誉好的中介服务公司[3]。
四、健全优良齐备的技术环境保障
现代金融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信息及网络技术的支撑,必须加快社会信息化建设步伐,为企业信用制度提供先进优越的技术保障。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金融业中的应用,使得传输技术不仅大幅度提高,传输成本也大大降低。因此我国要建立企业或个人信用制度,重要内容就是要进行高效率传输网络的技术建设。
首先,推进我国企业信用专用网络的建立,通过企业信用专用网络实行专线采信,提高数码保密技术水平,防止网络盗取和泄密等违法行为发生,维护网络安全。其次,抓紧“政府上网”工程的建设,开发企业或个人社会记录大型数据库,为企业或个人各自建有一份电子化档案,同时开通会员专线网上查询服务,实现社会管理的信息化[4]。最后,大力普及电子化支付手段,推行金融电子化建设,有效地减少社会上的现金流通,提高全社会的信用程度,起到支持企业或个人信用交易发展及提高信息透明度的作用。
五、强化完善稳健的企业信用风险环境控制
企业是信用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引导企业加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就成为有效发挥信用功能、防范信用风险的必然选择。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主体,其信用状况决定着企业自身的命运,也直接关系银行信贷资金使用好坏和效益高低,对银行信用风险有重要影响。我国企业信用活动的风险多由独家主体即银行来承担,对银行预期收益已经直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必须对企业信用风险进行社会化管理,强化企业信用制度风险控制的效果。
1. 政府机构联手治理,多管齐下,共同支持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建立企业信用管理系统和企业的信用评价系统,积极培育多元化社会信用中介机构,规范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向客户提供所需的信用报告帮助其防范信用风险,通过中介机构特有的信息传递机制,促进社会监督惩罚机制的有效形成,使企业的失信成本远高于失信所获的“收益”,促进社会信用秩序根本好转。
2. 健全我国企业的担保抵押与信贷保险制度,发展和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扶持力度,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补偿资金,建立紧急补偿机制。大力发展企业互助担保机构、信用再担保机构,探索建立由政府全额出资的“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司”,逐步形成分散中介机构担保风险的信用辅助体系。培育规范的抵押品二级市场,使各类贷款抵押物能够迅速变现,为银行提供保障。
3.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企业还款能力的风险系数。目前必须加快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及保险制度的改革,以解除企业的后顾之忧。其中,尽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尤为紧迫。应当建立企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基金的统筹机构,提高管理水平,形成基金筹集、运营良性循环的社会信用保障体系,分散信用风险。基金经办机构在保证正常支付和安全性、流动性前提下,可依法将社会保障基金用于购买国家债券和证券基金组合投资,以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防止因顾虑社会稳定问题而引发企业失信风险。
4. 加快信用工具创新,建立和完善企业的信用服务工具体系。有效利用先进的信用工具,扩大企业融资渠道,提升其市场竞争能力。应积极开展商业票据融资,大力发展多种信用形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行信用工具创新,探索建立信用证券化制度,推行资产证券化,以满足市场经济各种信用活动的不同需求。应加快实现信用工具的票据化、电子化,使信用工具的发展与当代信息化的步伐同时前行。
六、发挥自律高效的信用服务环境作用
完善信用市场体系的核心是积极发展包含信用调查、信用评估和信用担保等内容的信用中介服务体系。建立行业协会等民间机构,是加强企业信用自律的基本措施。行业协会的主要功能在于联系本行业或本分支的从业者,从事行业自律方面的建设,同时为同业者提供交流的机会和场所,参与政府公共或议会的院外活动,替本行业争取利益。行业协会还提供信用管理的专业教育、举办从业执照的培训和考试,举办会员大会和各种学术交流会议,发行出版物、募集资金支持信用管理研究课题等。
当前我国信用服务行业在逐步发展过程中,也应及时成立行业协会,建立社会信用中介机构的民间管理组织,加强行业自律管理,提高社会信用中介机构的组织化程度,创造有利于中介机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中介机构在政府信息基础上深度开发,提供信息增值服务,引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使其业务逐步向有规模、有影响的征信公司集中,形成素质高、规模大、信誉好的中介服务公司。
建立社会信用中介机构与其它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律师事务所的联通互补机制,动员和组织履约守信的企业、个人或社团组织积极参与,成立信用联盟。通过发展区域性中间机构管理协会,通过行业自律提高信用中介机构自身信用,为企业在资信调查和信息咨询方面提供更多更好服务,进而为企业信用建立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
[参考文献]
[1]叶.企业信用制度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7): 56-59.
[2]沃键,徐晔.会计信用评价信息的开放与共享[J].生产力研究,2008, (2): 12-16.
[3]华宇虹,王关义.信息不对称环境下信用体系建设构想[J].商场现代化,2009 ,(6): 31-33.
[4]王引.美国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及其借鉴[J].商业研究,2009,(3): 25-27.
[5]Valarie A. Zeithaml, Mary J. Bitner. Ethics Commmerce Marketing.McGraw-Hill Companies, December 6, 2007: 77-80.
Probe into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of Credit Management of Contemporary Enterprises
Xu Guanqun1,Ye Chenyi2,Liu Leixin2 (1. Investment & Development Department, Baoye Group Co., Ltd. Beijing 100029, China; 2. Accounting School,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Shijiazhuang 050031, China)
篇7
关键词:民营企业 投资 经济发展
一、民营经济近几年的增长情况
1.民营企业数量逆势继续增长。
2.民营企业资金规模持续大幅增加。
3.民营企业投资规模依然快速增长。
二、民营企业投资行为对经济的影响。
1.民营经济迅速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的情况之下,民营企业投资对于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作用尤为突出。2010年,我国民营经济占全国GDP比重为65%。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占全国GDP比重为49.7%;外商和港澳台经济占全国GDP比重约为15%。2010年,我国民营经济实现工业增加值3.93万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总额比重的49.3%,在全国40个传统工业行业中,民营经济已在27个行业中经济比重超过50%,在轻工纺织、普通机械、建筑、运输、商贸服务等行业已占70%以上。
2.民营经济的迅速增长,为吸纳社会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08年底,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7904万人,较2009年底增加650.9万人,增长9%。个体工商户从业人数达到5776.4万人,较2009年底增加280.2万人,增长5.1%。除2000年因统计口径变化原因导致在个体私营领域从业人员减少外,1989~2010年,在个体私营领域实现就业的人员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
3.民营经济的迅速增长,丰富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截至2010年底,民营经济完成税收总额5873.68亿元,同比增长23.1%,高于全国6.1个百分点,在全部税收中的比重达到10.2%,较2009年提高0.6个百分点;个体经济完成税收总额1988.68亿元,同比增长34%,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在全部税收中的比重达到3.4%,较2009年提高0.4个百分点。
4.民营经济的迅速增长,优化了社会资源配置和投资结构,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我国民营经济在竞争性领域投资日益活跃,改变了国有企业原有的垄断格局,优化了社会资源配置。民营企业同市场经济有一种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民营企业的存在,迫使国有企业低效部门提高自身的配置效率,从而使社会资源得到更优的配置。民营企业投资的快速增长,吸纳了大量社会闲散资金,补充了经济建设资金,促进了投资结构的优化,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三.促进民营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几点建议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障碍,如,在民间资本行业准入问题上存在着“玻璃门”“弹簧门”“铁门”的“三门”现象;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民营企业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证;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信息市场过于狭窄等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就如何优化民营企业投资行为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扩展民营企业的投资领域。目前,我国的民间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一般竞争领域,在基础设施、大型制造业、金融保险业、科教文卫等社会服务业却一直严重缺席;电力、石化、电信、民航等领域,基本上还是国有资本的天下。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交通、电信、能源、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国防科技工业等领域,将会使民营资本迎来一个爆发式的增长。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更多的领域,会对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形成竞争的压力。不排除部分国有企业会利用自身在行业内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调高准入门槛,变相设置“玻璃门”“弹簧门”,这些都是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2.加强金融支持力度,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本措施,必须充分调动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各方面的力量,有针对性地从民营企业制度创新、金融创新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着力,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加大信贷资金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二是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筹措资金,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三是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降低民营企业贷款风险;四是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强化民营企业信用管理;五是民营企业要转变经营管理观念,推进企业制度创新,提高信用等级;六是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
篇8
一、民营企业融资难的特征
l、在融资总量上处于被动从属地位。目前,尽管民营经济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60%,但是金融服务却严重滞后,民营企业占有的金融资源不到全社会金融资源的30%。民营企业在中介融资中的份额也十分有限,所得到的正常中介融资总量,不足银行贷款总量的2%,在债券市场上占有的份额几乎为零。从而导致在发展过程中一直被经营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所困扰,扩大投资、进行设备、产品更新换代、技术升级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
2、在融资结构上以内源性融资为主。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融资主要以自我积累为主,内源性融资特征明显。根据国际金融公司(1FC)在我国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初创期还是发展期,我国民营企业资金来源中的自我积累达到了90.5%。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报告,即使和爱沙尼亚、立陶宛、波兰等其他转型国家相比,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的内源性仍然偏高。内源融资融通的资金非常有限,而且难以应对较大的资本风险。
3、在融资方式上以自筹性融资为主。由于国有商业银行长期形成的为国有经济服务的理念根深蒂固,对小额、分散的民营企业金融需求往往不屑一顾。同时,民营企业在办理贷款融资中手续繁琐,造成融资成本高,导致民营企业惧贷。而目前个体私营企业发行债券、股票相对比较困难,信用贷款因担保问题而难以运作。据统计,全国各项贷款总额99371.1亿元,民营企业获得的贷款总额654.6亿元,仅占全国各项贷款总额的0.66%。据有关部门对全国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调查表明:个人劳动积累占56.3%,向金融机构和集体借款占21%,向亲友筹资占13.5%,继承家业和其他方式占9.2%。
4、在融资渠道上以间接融资为主。我国证券市场从建立至今,民营企业进入股票市场一直受到所有制形式的限制。我国《公司法》规定,股票上市公司股本总额不得少于5000万元,公司经营必须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从严控制一般加工业和商品流通企业。而民营企业由于经营规模较小,且大多数为一般加工业和商品流通性企业,与上市条件相距甚远,自然被股票市场拒之门外。与股票市场相类似,债券市场也基本上未向民营企业开放。
5、在融资环境上受到众多门槛限制。一是贷款难。多数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条件及管理要求高于国有企业,能够符合银行贷款条件,具有合格资信等级的民营企业较少,多数民营企业得不到银行贷款资金的支持。二是抵押、担保难。企业办理一笔财产抵押贷款需要办理验资、评估、保险、公证、贷款抵押物登记等诸多手续,涉及多个部门,并接受银行方面的多次审查和实地调查,验资、评估手续繁杂,评估等费用高,增加了贷款企业的负担。再加上大部分民营企业资产少、底子薄、不动产价值低、信誉差,寻找贷款担保单位困难。三是上市融资难,融资渠道狭窄。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相对于资金市场发育很不完全,缺少能够为广大民营企业融资服务的资本市场。同时,申请上市所必须支付的法律、会计、审计等中介服务费用,对民营企业来说也是很昂贵的。四是申报风险投资难。由于没有通畅的退出机制,少了高额的利益回报,风险资金很难进入真正的创业企业。五是民营企业受到不平等的国民待遇,各项不合理的收费使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
二、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成因
1、在思想观念上对民营企业的偏见
由于长期受各种因素和传统意识的影响,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中存在“重国有轻民营”的倾向,大部分的银行贷款首先给了国有企业,其次是“三资”企业,最后才轮到民营企业。考虑到信贷风险的因素,在具体操作中表现为尽量限制对民营经济的贷款数额,贷款手续繁杂,抵押条件苛刻,民营企业争取一笔贷款往往要花费很长时间,因此而贻误商机。此外,在国家有关政策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偏差,一般民营企业无法享受国家给予开发区内的企业、外资企业、民政福利企业的政策优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营经济融资渠道的拓展。资本市场对民营企业融资也存在一定的限制。迄今为止,企业债券和股票的发行与上市,一直实行严格的政府审批制度和额度管理方式,政策明显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倾斜,民营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更为困难。
2、在经济转轨时期原有体制性的障碍
一是“软”预算约束与“硬”预算约束。借贷型融资体制内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预算约束:在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之间,预算约束依然较“软”,但在国有银行与民营企业之间预算约束却是“硬”的。体制的排斥性一方面反映在国有银行不愿意给民营企业放贷而承担额外的风险,另一方面国有银行宁愿将钱放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账户上,也不愿意贷给有效率的民营企业。“软”预算约束使国有银行可以根据国有企业的资金需求为之度身定制,贷款申请和放贷也基本上是一种行政权力的运作过程。“硬”预算约束使国有银行向民营企业贷款时要求民营企业符合担保条件,尽管在理论上很多资产都符合担保条件,但只有房地产才是最主要的担保品。但土地的法定占有权基本上只为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拥有,大多数民营企业并不拥有土地和楼宇的法定占有权,因此,它们难以以之做抵押,获得所需要的贷款。
二是外源融资与内源融资的约束。1985年实行“拨改贷”,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之间由此确立了一种刚性依存关系,国有银行代替国家财政以信贷的方式向国有企业注资,对国有企业而言基本不存在内源睦的融资机制。对民营企业而言,外源融资则很难通过这一融资体制来实现,因为链条的每一个环节对民营经济都具有排斥性。所以,民营企业实际上至今还不存在支持其外源融资的正式机制。外源融资的正规渠道基本上被堵截,这就意味着民营经济只能依靠内源融资。依靠这种融资形式融通的资金非常有限。
三是纵向信用与横向信用约束。对于民营经济而言,现行的融资体制的外生性还表现在其信用的性质和方向上。现行融资体制的社会基础是一种纵向的信用关系,国家通过维护纵向信用,大规模地吸收居民储蓄,并把储蓄中的绝大部分转化成为对国有经济的金融支持,从而保证了体制内产出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与国有经济不同的是,支撑民营经济外源融资机
制的是一种横向信用体系。这种信用体系植根于社会成员的自律,主要依赖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约束。现行的融资体制与民营经济不相兼容,纵向信用并不构成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由于信用关系的排斥性,一些民营企业为求发展,常常使自己的身份模糊化。许多民营企业为便于经营以及从政府那里获得更好的待遇而把自己装扮成集体企业和外资企业,结果是,由于它们没有清晰的所有权和管理组织,因而加大了银行收集和处理相关信息的难度。目前,民营经济的发展既受横向信用短缺的制约,又受纵向信用负面的牵制。
3、部分民营企业自身信用状况不佳
第一,民营企业基础管理薄弱。缺乏良好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少数人、个别人控制或家族式管理普遍存在,企业法人资产与自然人资产没有严格的区分。另外,民营企业主要靠自我积累创业发展,经营规模一般不大,由于自有资金较少,技术水平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造成市场竞争能力低,抵御风险的能力差,导致经营业绩不稳,银行贷款风险增大。
第二,民营企业发展起步较晚,规模较小,没有足够的资产可供抵押。我国商业银行对贷款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中,其经营规模所占比重高达15%,这就造成在信用等级评定上,民营企业信用等级偏低,资信相对较差。加之不少民营企业存在短期行为,逃废银行债务现象严重,导致某些地区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中,有高达80%的贷款成为不良贷款,迫使银行在对待民营企业借款时忽视了信用良好的民营企业对贷款的合理要求。
第三,信息不对称。由于民营企业数量众多,层次参差不齐,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缺乏历史的信用记录,存在着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不健全的现象,不能及时给银行提供各种反映企业资金的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具体信息,造成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银行在贷后管理中实际上很难获取充分的信息。其结果是在银企双方的借贷市场中产生逆向选择,银行被迫放弃这块市场;另外的结果就是借款合同签订之后的道德风险,企业在不对称信息的掩护下,从事偏离银行利益而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活动,并逃避银行的监管。
第四,社会中介担保体系不健全。目前信贷投入支持民营经济只涉及少部分行业和少数市场主体,贷款品种单一,只限于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缺少中长期贷款,贷款方式只有抵押、质押等,缺少信用贷款等其它融资方式。而多数民营企业规模较小,经营时间不长,缺乏资本的有效积累过程,在向银行贷款时,既无有效资金抵押,又难找到符合银行担保条件、愿为其担保的单位。
三、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思路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公平对待民营企业融资问题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要在观念上创新,打破各种歧视,给民营企业以“国民待遇”。要承认私有产权与国有产权具有平等的地位,让它们在市场上平等参与竞争,以竞争促发展。降低民营企业股票发行和上市的门槛,为民营企业的股票发行和上市提供必需的市场条件。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与股权置换等方式实现产权重组,谋求更大发展。
2、全面提升民营企业自身素质和经营水平,完善民营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体系
一要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改变家族式管理方式,吸收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制度的要素,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真正建立起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总经理聘任制度以及员工激励和约束机制,逐步成为产权明晰、股权结构合理的市场主体,推动民营企业制度的多元化和社会化。
二要改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根据《会计法》的要求,尽快建立和健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加强财务会计监督管理,完善企业内部融资管理机制,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连续性和完整性,提高财务信息的可信度和透明度,真实、公允、及时地披露财务信息。
三要构建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培育企业家的信用意识,提倡和宣扬信用观念,在“有借有还”的良好信用环境下改善银企之间的关系。建立民营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实现民营企业信用管理监督社会化。加大对企业违约的惩罚力度,增加违约人的违约成本,严肃惩处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及其负责人。支持民营企业组建担保联合体,开展联合担保。
3、消除传统体制障碍,构建多元化的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一是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对外招商引资,开展多种形式的融资活动,支持民营企业广泛吸纳社会闲散资金,适度负债经营,扩展企业规模。
二是建立开放式的股权结构。利用企业的机制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吸引创业基金、投资基金等风险投资。鼓励民营企业向内部职工和社会定向募集股份,设立股份有限公司。
三是支持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充分利用股权融资、项目融资、上市融资、债券融资等方式或通过孵化器、担保机构等支持民营企业融资。
四是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政府要充分运用贴息、税收减免等手段激发内外资对民营企业投入的积极性,通过外资金融机构融资、涉外上市融资、利用外资直接融资、出口融资、租赁融资等形式,开拓融资市场。
4、金融机构要不断创新,适应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
一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企业制度。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使各商业银行逐步向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效益良好的方向发展。把民营企业纳入服务支持的重点范围,改善内控机制,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改变在民营企业贷款中的约束条件,以满足民营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有条件的金融机构要考虑吸收民营资本,壮大自身实力,实现银企双赢。
二是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服务。要顺应民营企业发展的特点,完善民营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改进贷款授权授信制度,下放贷款权限,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过程,提高服务效率。要加大基层行(社)和信贷员的贷款权利和责任,逐步加大对中小客户的授信面和授信额度。要创新信贷业务品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产品、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设计和开发提单质押、仓单质押、法人代表或主要股东无责任担保贷款、抵押或质押、厂、商、银三方协议授信、保理、应收账款等贷款业务品种,适应企业多样性资金需求。注重采用商誉、收费权、保单质押、退税质押、机器设备抵押等贷款方式,借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等经验,建立中小客户联合担保体系,通过创新解决民营企业贷款中面临的困难。
三是加快建立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开拓其他融资渠道。兴办社会民间中介服务组织,补充、完善信贷服务体系。这样,一方
面能确保供需双方业务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还能激活资本市场,给资本市场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也能得到根本改观。
5、优化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一要优化行政服务环境。政府部门要尽快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强化服务功能,减少办证审批的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做到高效服务。积极研究制定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定期向民营企业政策和有关经济信息,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引导和扶持。
二要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信用建设,强化信用观念,培育企业家的信用意识,引导企业营造以“公正、公平、公开、诚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信用等级。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大力开展信用评级和创建信用企业活动,培育企业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创造公正的法律氛围,努力消除失信现象。同时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并在相关监管机构建立企业资信和违约信息共享系统,使民营企业的信用记录有据可查。
三要优化市场环境。打破在一部分产业中存在的行政性垄断,制定统一、透明的准入政策,在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都应允许民营资本进入,使民营经济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自身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建立健全市场中介组织,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和市场运作功能。加大整治治理力度,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竞争行为。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逐步建立健全有效的市场监管机制,以良好的市场环境推动民营企业加快发展。
篇9
民营经济从所有制性质上讲,是以非国有经济为基本构成的一个庞大的群体。个体经济,主要是指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个体工商户,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私营经济,民营科技企业,即由科学技术人员下海创办的企业,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国有民营企业,即国有企业的所有制不变,由私人或民间组织经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国策为正在迅速成长的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政治基础。实践证明,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肌体中最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的一个亮点,已成为支撑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民营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约了民营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本文拟分析制约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起步水平和相应对策低。
民营企业的初期发展主要依靠创业者敏锐的洞察力和富有经验的判断力,普遍存在着低水平重复投资初始积累不足的问题。全国私营企业平均每户雇工不超过十
三、四人,注册资本不足百万元,设备大部分是大企业替换下来的,产品比较落后,难以适应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仅凭个人的经验和能力难以应付多变的市场。有的民营企业片面追求目标短期化,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不惜以造假、损害环境获取近期利益;有的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低,模仿别人的技术和进行低技术含量的产品生产。
2、资金来源的单一。大部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只有少数地区设有民营担保公司。由于中小企业量大面广,而且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政府出资的政策性担保远远满足不了中小企业担保的需要。而且地方财政担保基金大部分是一次性注入,规模又小,缺乏资金补偿机制。现在许多地区银行不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担保规模较小,没有补偿机制。
3、政府不适当干预和政策的不连续。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在各级政府的直接支持下建立的,如果政府行为得不到制约,政府就可能会以出资人身份不适当干预担保业务活动,信用担保就会重蹈政府干预贷款的覆辙,出现各种形式的指令性担保。虽然政府提出要减少行政干预,实行公司化运作,但是领导说了算、领导定项目造成呆坏帐的现象还广泛存在。另一方面,信用担保机构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尤其是资金上的支持。如果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发生调整,或者减少对担保机构的资金注入,担保机构就难以为存。
4.管理机制不健全民营企业普遍采用家族式经营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依靠家族的凝聚力来同舟共济,克服了创业的种种困难,适应了初创的需要却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有的民营企业是家长制个人决策;有的民营企业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圈定接班人,造成“近亲繁殖”;有的民营企业的产权是家族的,既没有外界的参股,又没有产权的多元化。这时,家族式的管理体制又成为改革的障碍。连经济发达地区的上海市90%的私营企业还停留在家族式经营管理上,与建立真正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还有很大差距。
5.经营者法律意识和思想觉悟不全面。我国现行调整企业法律关系的法律法规没有摆脱传统思想,仍然按照所有制投资主体、组织形式、投资区域等原则制定。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确定民营企业的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但在一些具体的立法中,民营企业仍不被重视。民营企业中高素质的经营者是少数,大多数的经营者在政治觉悟、知识水平、管理能力、人格素养、法律意识及道德修养方面都存在不足。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主文化程度低,不注重学习,缺乏经营现代企业的知识;少数民营企业主的产业与权钱分不开,一些钻营者与一些腐败的官员相互勾结,侵吞国有资产,从银行获得巨额贷款,再进行反复抵押融资操作,利用“滚雪球”的方式将巨额社会财富据为已有。这不仅践踏了社会公德和市场秩序,损害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基本价值,也直接危害到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安全。
6、融资渠道不规范
一是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狭窄。民营企业贷款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银行方面说,首先是金融机构往往注重内部监控,防范金融风险,不敢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其次是由于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银行可放贷能力减弱;第三是信贷授权授信制度与责任追究制使基层行丧失了放贷的积极性;第四是机构网点收编导致信贷辐射面减少,造成信贷区域下降。如我市某金融机构在中小企业贷款类型上,表现为固定资产贷款越来越少,流动资金贷款期限越来越短。
二是民营企业间接融资难。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为尽量避免资本市场的风险,保护资本市场的稳健运营,对民营企业向社会公开发行债券限制较多;能够进入证券市场的多是国有企业,民营和中小企业的上市困难重重。
三是不正常的融资加大了民营企业的风险。有的民营企业靠供应商、商为其融资,形成一定程度的利益共同体,但资金成本高、风险大,并且这种方式存在法律上的障碍。首先是民营企业之间不能相互拆借。中国人民银行的《贷款通则》第61条规定:“企业之间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办理借贷或者变相借贷融资业务”。其次是民营企业向个人借贷有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之嫌疑。
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是引导民营经济沿着有利于国民经济全局的方向发展。把发展民营经济与搞活国有经济结合起来,鼓励民营经济吸纳国有企业分流人员,支持民营经济以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结构优化,把发展民营经济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投资大农业开发,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高科技产业、出口创汇产业、环保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结构层次。同时,引导民营企业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鼓励民营企业扩大再生产,加速技术改造,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二是给予民营企业和其他企业平等地创业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取消对民营企业发展的限制性、歧视性规定;降低民间投资的产业门槛,简化工商登记手续,制止乱摊派、乱收费、乱集资;破除地区分割、行业壁垒,在税收、土地使用、企业开办、进出口等方面,取消一切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限制。
凡法律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允许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凡允许外商经营的,都向民营开放;凡有审批权的部门,都要为民营经济创造条件。结合我市实际,本文认为,除去极少数的领域外,其他限制民营经济进入的领域部门要放开。只有极少数的重要产品、重大项目、重要领域由国家和政府审批,其他的全部对民营企业放开,谁投资谁受益,谁决策谁负责、谁承担风险。各部门要打破行业垄断,打破所有制界限,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和保障本部门、本系统、本地区之外的各类投资主体,平等参与投资经营,不得人为设置障碍。
放开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投资经营。如道路、桥梁、隧道、电力、环保、城市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旧城改造;放开市政公用事业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在公证部门的监督下通过竞标取得经营权,包括公共客运、出租车、车站、垃圾处理厂以及市政设施、路政维护保养、道路环卫、路灯等方面的经营权;放开文教卫体等社会事业领域,鼓励民营企业投资经营学校、影剧院、医院、体育场所等项目。我省蚌埠市的一家民营企业——三星投资公司出资人民币5.28亿元购买了蚌宁(蚌埠-南京)高速公路安徽段20%的股份,开创了我省民营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参与交通重点工程建设的先例,标志着我省交通基础设施商品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鼓励投资制造业,尤其是有利于壮大电子、化工、机械三大工业支柱产业链的项目;鼓励投资咨询业、信息业、技术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商贸业等现代服务业以及家政、托老等社区服务业等。
三是要进一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放宽市场准入,为民营经济发展拓宽空间。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必须先行办理经营许可证、资格审查和专项审批的行业和商品外,其他一律不得作为工商登记办照的前置条件,实行“先办照、后办证”,但所需许可证应在规定时间内办结。依法降低公司制企业的注册资本要求,不能一次到位的,允许先行注册,分期注入,限期补足。允许人力资本、智力成果等无形资产作为注册资本,比例由全体股东约定。
四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各部门要根据项目带动战略的要求,创新项目生成机制、推介机制、管理机制、投融资机制和协调机制。特别是要按照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建立和完善投资项目储备库,通过报刊、网络、推介会的形式,项目招商信息和相关投资促进政策,吸引、集聚和引导民资民力。要以项目为载体,灵活确定与民营经济的投资经营方式相配套的支持政策,促进投资增长,带动资本聚集,推动产业壮大。
五是实行科学管理,追求持续发展
1.学习新的游戏规则,重视培养人才,提高素质。中国加入WTO后,民营企业的经营者不仅要了解世界贸易组织开放市场、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产权保护等义务,而且还要掌握不公平贸易投诉等应有的权利,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与“狼”共舞。同时,民营企业必须招纳一批高层次的科技精英,努力提高企业科技含量,培养精通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的人才,努力提高素质,努力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
2.实现科学管理。民营企业的科学管理就是民营企业经营者通过对民营企业各项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不断优化自己可控制的人、财、物等有效资源,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允许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创造效益。民营企业要逐步由家族式的管理转向科学管理,用先进手段实现管理科学。民营企业要求树立一种全新的观念,即一种企业制度是否优越,要看它能不能降低交易成本,是不是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要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经营战略,发展核心竞争力;要程度不等地运用现代资讯技术,实现企业管理革命。
3.是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建立以民营企业、中介机构为主体,以信用登记、信用征用、信用评估、信用为主要内容的信用管理制度。我国应该像美国等西方国家一样并建立机构专门评估个人或组织的信用,将自然人和机构的信用记录在案,作为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个人发放贷款的依据。只有这样,银行金融机构才敢给民营企业贷款,民营企业的资金才能得到解决。
首先要加强对民营企业的资信调查评估,进行事前风险防范。通过建立信用管理体系,系统地收集、分析民营企业的信用资料,包括民营企业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合同履行情况、诉讼记录、竞争能力、未来发展趋势等,为民营企业控制风险提供决策依据。其次要对民营企业信息进行科学分析,进行事中风险控制。要对民营企业信用信息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建立民营企业资信管理制度。第三要严格欠款追收制度,进行事后风险控制。加强民营企业应收帐款的专业化、系统化管理,减少呆帐、坏帐损失,最大限度提高资金利用率。
4.是要培育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民营企业正以填补市场空白、迅速扩张为主要内容的“量的积累阶段”进入以企业全面转型和提升为核心任务的“质的提高阶段”。但是民营企业要经久不衰、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要向高新技术进军,实现民营经济产业的升级换代,并以此作为民营经济新一轮增长的突破口。要抓住主业大力开展民营企业并购,实现低成本扩张,壮大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力,培养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竞争可以表现为产品价格、产品质量、产品品牌、产品服务等,民营企业只有在一个或某几个方面做好,才会在一段时间里形成很强的竞争力。
六是完善私有产权保护制度
1.私有财产权的保护必须包含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成果。民营经济在新创时期,很多创业者利用各种名目加以掩饰,到发展一定规模后,这种不安全感就越发强烈。必须完善“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这一法律保护,修定各类相关法律、法规,消除私人投资者的后顾之忧。要“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要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
2.理顺民营企业的产权关系,还民营企业的本来面目。要积极慎重地清理有名无实的假企业,严格把好注册登记关;对挂靠双方在产权问题上有异议的企业,要在认真评估资产的基础上明晰产权,既要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又要防止对民营企业财产的侵占;对经营亏损的民营企业,要明确产权关系,采取租赁、拍卖等措施,盘活存量资产,有条件的要大力推行和规范股份合作制经济。如希望集团是1982年刘永好四兄弟变卖部分家产创业起来的,发展壮大以后,适时进行了产业调整和明确分工,兄弟四人划分产权,使企业得到迅猛发展,而飞龙集团却因为未及时明晰产权而陷入困境。这充分说明了产权制度选择对于成长中的民营企业的极端重要性。
七是设立民营经济办公室,发挥政府职能及法律援助。民营经济办公室应注意的问题。首先是正确区分政府管理行为与民营企业的市场行为,重新明确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者与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关系;第二是转变观念,依法行政,依规行事,切实尊重和维护民营企业的经营自,减少行政直接干预;第三是民营经济办公室的工作规则与程序应力求透明、高效,给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宽松、自由、民主、透明、高效的活动空间;第四是民营经济办公室应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主动加强对民营经济的规划、组织、协调,为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科学决策、提高管理效率提供优质服务。在这一阶段,国家为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进程,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制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体系的框架,排定了经济法的立法时间表。虽然按照这一时间表制定出来的法律对迅速完善经济法体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些法律的实施却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经济条件而困难重重。
八是建立民营经济行业协会,发展社会服务体系
1.充分发挥工商联作为民间商会的作用。工商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桥梁和纽带,必须不断健全和完善其民间商会的职能,不断探索发挥工商联作为民间商会联系政府、企业、市场之间的中介作用的新路子,切实起到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助手的作用。
篇10
当前民营企业的融资方式
融资方式的选择是关系到民营企业构建和健康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融资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基本方式有两种:内源融资,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融资,包括所有者投入、企业留存收益和职工集资;外援融资,是主要源于企业外部的融资,包括银行贷款、债券融资、股权融资、风险投资和民间借贷。如图1所示。
内源性融资对民营企业资本的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成本风险小的特点,是民营企业的立足之本;外源性融资具有规模大、速度快、比较灵活等特点,是民营企业不可或缺的融资源泉。因此,必须确保融资渠道特别是外源性融资渠道的畅通,以利于民营企业的顺利发展。
西部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西部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大致是企业自我积累约占69%,亲友筹借占15%,金融机构融资占16%。
西部民营企业直接融资困难多
虽然近几年民营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融资的渠道已逐渐开通,但有些融资方式对民营企业的开放程度很低,在我国资本市场上,企业要想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必须具备一系列的条件,而西部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设立时间短、管理能力差等原因,它们难以参与社会直接融资。要发行债券更困难。不能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制约了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宽,进一步加剧了西部民营企业资金供给短缺问题。
西部民营企业间接融资难度大
由于直接融资市场的限制,银行贷款就成为西部民营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但银行融资仍困难重重。主要原因有:
西部民营企业自身的缺陷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许多西部民营企业设立时就存在先天缺陷,如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水平低,财务信息严重失真,在企业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时,家族式管理会限制企业的融资。加之较为封闭的运营方式,使其信息透明度低,社会公信度不佳,给银行贷款和信用评级带来很大困难;自身信用不足。产品技术含量普遍较低,客观上处在为大型企业配套的地位上,市场前景不明朗,对于贷款特别是长期贷款来说风险很大;民营企业数量多,组织形式和布局十分松散、变动性大,银行难以掌握其具体情况,也导致了银行的恐贷和惜贷。
政府缺乏对西部民营企业的管理与支持在法制建设、政策协调、资金支持等方面缺乏对西部民营企业强有力的支持;对西部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没有建立起来;金融体系建设中没有建立专门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民营金融服务机构。
僵化的利率机制制约了银行贷款的积极性由于目前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并且民营企业贷款额小且分散,单位贷款资金的管理成本高,有悖银行经营的利益最大化原则,加之国家缺乏对民营企业贷款的政策支持,国家对利率的限制及对交易费用和监督费用的限制,使大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动力不足,虽然人行规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利率可在规定的利率基础上浮动30%,农村信用社等收取的利息可比基本利率高50%以上,但现行的利率浮动范围并不足以为贷款的风险提供足够的补偿。从我国这几年金融机构的信贷数据看,总量上民营企业贷款的绝对量在逐年增加,但其占贷款总量的比例最高不到1%,2002年甚至还有下降趋势。
贷款担保体系不健全目前,银行的评信、授信指标体系不符合民营企业实际,现有评级标准仍比照大型企业执行,根本无法反映民营企业的资信情况,银行对有发展潜力、但目前状况不十分好的企业缺乏识别能力;另外,评估费用高、随意性大。根据《关于整顿企业抵押贷款收费的通知》精神,工商、土地、房地产等部门要减免相关收费,但在实践中却仍有很多困难;西部民营企业无法满足银行对抵押品的要求。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厂房、设备等因地处偏远、价值低、可转让性差,一些高科技企业资产中无形资产所占比例较大,可作为抵押品的不动产比例较小,这些企业难以得到银行贷款。从担保贷款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央有关政策的扶持下各地陆续建设了一些贷款担保公司,但担保公司资金筹措难、规模小,不能满足数量庞大的民营企业的担保需求。
西部民营企业融资制度的创新思路
政府支持是西部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必备的外部条件,鼓励和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开辟西部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没有规范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企业经营者的控制权难以节制,就有可能侵犯所有者的权利。股份制本身就是一种融资制度,其实质是令企业的治理结构规范化,以利于股权的转让与交易,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外部融资。在民营企业初期的业主制下,单个所有者掌握企业的所有控制权,为了自身利益,完全有可能隐匿企业的财务信息、资产,以欺骗外部投资者。而规范的股份制企业治理结构,通过建立管理与控制相分离及岗位分工的制衡机制,使得股权投资者有保障享有同等的股东权利,从而起到了保护投资利益的作用。当然,即使在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资金筹措迅速转向直接融资也是有困难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中小企业规模小,其股票难以满足一般的股票交易市场的上市条件。为此,政府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开辟新的“场所”,促使民营企业股票上市交易。
建立创业板市场为避免直接设立创业板可能给我国资本市场造成的动荡,可对主板市场上市条件进行小幅度调整的基础上,设立中小企业板块。当前在深圳交易所已初步建立了中小企业板块,并已经产生了积极的效应,应该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扩大上市的中小企业数量,并最终过渡到创业板市场,更好的为西部民营企业融资服务。
开辟西部民营企业债券市场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基本上被大企业垄断,当前应理顺企业债券发行审批体制,逐步放松规模限制,扩大发行额度;完善债券担保和信用评级制度,积极支持经营效益好、偿还能力强的西部民营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进行融资。此外还可适当放开债券利率、丰富债券品种,让企业以其可承担的利率获得生产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鼓励西部民营企业海外创业板上市目前我国已有近100家优秀民营企业到美国纳斯达克、香港及新加坡创业板市场上市,因此,西部地方政府和民间部门应积极引导、多举办海外上市推介会,为具有较强综合发展实力的西部民营企业提供一个与国际证券机构、金融投资机构、著名金融投资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通过向民营企业宣传、介绍海外证券市场,加强西部民营企业与银行、投资机构的了解与合作,从而拓宽民营企业资本运作与发展的视野和思路,增强民营企业按国际化标准规范管理的意识,鼓励、协助西部民营企业融资走向国际市场。
健全西部民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体系
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要有一定的信用作为保障,方能消除融资各方的风险顾虑。为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以信用为立法基点的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的民营企业信用法律制度和相关配套措施,包括对民营企业的注册、资产监管、财务信息管理、信用纪录收集与管理等。同时,为使民营企业牢牢树立信用经营观念,减少交易风险,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建立公开的社会信用信息网络,便于交易各方获取所需的信用信息,减少交易风险;积极引导企业以诚信为本;建立与培育信用中介机构;严厉惩戒失信行为,形成守信者受益、失信者承担相应责任的良好信用环境。
建立多元化的信用担保机制
西部民营企业在贷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缺乏有效的担保物,解决这一问题可在省、市、县三级建立担保机构,其模式有三种:政府型信用担保模式,以财政出资为主,吸收企业投资,主要负责一些需要政府出面的政策性担保业务,可实行商业化运作,以扶持西部民营企业发展;中小企业互助型担保模式,由加入行业协会的民营企业自行出资建立企业互助型融资担保机构,解决会员融资担保难问题;商业担保模式,以民营企业投资为主,设立商业性担保公司,实行股份制,建立董事会,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市场化运作。
建立西部民营企业发展基金
为解决西部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可建立西部民营企业发展基金,其渠道有三种:中央和西部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专项资金;通过证券市场发行债券,向社会直接筹资;建立集中为西部民营企业服务的互助基金。同时应该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发展基金的运作,为基金的发展创造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