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3: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从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进行各类截肢手术的老年患者43例,年龄80-92岁,平均82.54岁,其中男性16例,女性27例。病因分别为:急性动脉梗塞、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脉管炎、外伤、烫伤、糖尿病及恶性肿瘤。43例老年截肢患者中合并高血压19例,冠心病8例,糖尿病1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4例,贫血18例,低蛋白血症9例。
1.2 治疗方法
43例老年患者入院后5-19天手术,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下手术,手术时间30-60分钟,平均42分钟,术中输血,术后切口一期愈合34例,延迟愈合9例。
1.3 术后处理及随访手术后24 h内应注意观察局部有无出血。在患者床旁准备止血带以随时处理出血情况。上止血带时,切忌在双骨肢体(如前臂、小腿)上扎,因为压不住血管,起不到止血作用。如系髋关节离断术后,为防止股动脉出血,可在床上备大重量砂袋,以利压迫止血用。截肢术后肢体残端可适当垫高,以防局部出血或肿胀。观察残端伤口情况,如有无发热、红、肿、剧烈疼痛等,此常为局部感染的征象,如出现以上情况应尽快告知主管医生早作处理。截肢后因为肌肉力量的不平衡,下肢截断部位以上的关节,常易发生屈曲、外展畸形,可严重影响之后假肢的安装。因此术后固定或包扎患肢时,应维持截肢残端于伸展位,保持残端固定于功能位。即使为防止出血或肿胀而垫高残端,2 d之后要尽快放平。尤其大腿截肢术后,为防止髋关节屈曲畸形可使用副木控制屈曲。如截肢后残端发生屈曲挛缩畸形,可用皮肤牵引法予以纠正。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截肢术是对患者的巨大打击,其心理状态的变化一般要经过震惊、回避、承认和适应等四个阶段。老年患者更易表现出悲观、沮丧等不良情绪,甚至是不配合治疗。因此加强观察疏导,细致耐心地解释与护理,主动关心安慰患者,稳定他们的情绪,帮助患者重新树立自尊和自信,从而减轻或消除心理障碍,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此外,还要做好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咨询工作,让其了解截肢后、伤残程度和假肢的选择,并简要介绍康复的计划、方法等,使患者能够得到家庭成员的鼓励和帮助,更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2.1.2 手术区域皮肤护理
老年患者大多有慢性基础疾病,易发生切口皮肤感染及损伤,以致无法在计划手术的区域内做切口,影响手术操作与效果,甚至导致手术无法进行。因此,术前护理一定要做到主动观察,有无破溃等,并防止其发生,为手术实施创造理想的皮肤条件。
2.2 术后护理
2.2.1 心理护理
术后患者因切口疼痛及肢体缺失感而产生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护士应及时与患者沟通,安慰患者,消除紧张情绪,减少其不必要的忧虑,强调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以提高患者配合锻炼的积极性,创造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
2.2.2 残端护理
由于老年患者的营养状况不良,截肢后的残端容易发生感染、肿胀、疤痕和残肢关节痉挛等症状。术后严密观察体温变化及残端周围的肿胀情况,保持敷料的清洁、干燥,引流的通畅,及时更换切口敷料,发现残端红肿或有渗出液,及时通知医师,配合治疗。
2.2.3 皮肤护理
由于老年患者的皮肤松弛干燥,缺乏弹性,皮下脂肪萎缩、变薄,皮肤易损性增加,再加上患者术后长期卧床,全身营养障碍,营养摄入不足,出现蛋白质合成减少,负氮平衡,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萎缩,一旦受压,易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出现压疮。术后使用气垫床,护士应经常帮助患者翻身,经常改变,减少对组织的压力,保持患者及床褥的清洁卫生,使患者的皮肤清洁干燥。同时,增加病人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保证正氮平衡,促进创面愈合。
2.2.4 预防各种残肢病发生
保持残端关节的活动范围和肌力,可以使用弹性绷带包扎,术后及伤口拆线后,持续进行弹性绷带包扎是预防和减少残肢肿胀,促进残肢成熟定型的关键步骤。绷带应24小时包扎,但每天应换绷带4—5次,注意残端卫生,每天用水清洗后擦干。弹性绷带松紧度应越往残肢末端部缠得越紧,以不影响残端血液循环为宜。
2.2.5 康复锻炼
为了使患者更好地恢复自理能力,防止残肢功能的丧失,应指导患者积极进行功能锻炼。由于卧床时间较长,下床时患者可能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现象。患者应首先练习下床站立,待患者适应后再练习扶拐行走(也可用助步器练习站立及行走)。下床方法:患者先移至健侧床边,健侧腿先离床并使脚着地,患肢外展,屈髋
2.3.6 出院指导
出院后应指导老年患者及家属要合理安排患者的饮食,制定锻炼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功能锻炼,指导患者及家属使用假肢的方法,遵医嘱按时服药,控制慢性疾病,定期复诊,检查残肢伤口的愈合情况和功能锻炼情况。
3 小结
老年截肢患者其手术能否顺利进行,术后残肢功能恢复的好坏与围手术期的护理质量密切相关。术前的心理护理及手术区域的皮肤护理为患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术后截肢残端的护理、皮肤护理以及正确的功能锻炼都是取得良好术后疗效的重要保障。积极负责地进行老年患者截肢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有助于高龄患者截肢手术的安全,使高龄患者截肢手术能安全渡过手术,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篇2
我科自2005年1月~2007年8月共收治老年股骨颈骨折30例(平均年龄78岁),均给予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股骨颈骨折的护理情况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中男22例,女8例,年龄60~81岁。其中摔伤25例,车祸5例。
2 护理
2.1 术前准备
2.1.1 心理准备:老年人体质较差,股骨颈骨折后卧床时间长, 很难恢复正常的骨结构,因此心理负担重,对预后缺乏信心,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利用相关知识给予关心体贴和必要的健康教育,重点了解患者的特点及预后情况,主动热情地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正确的认识,对医护人员产生依赖、信任感,增强治疗信心,配合治疗和护理,顺利度过围手术期[1]。
2.1.2 术前护理: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及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戒烟酒,训练患者在床上排大小便,做深呼吸。遵医嘱备皮,做皮试,术前晨留置导尿,应用抗生素。
2.2 术后护理
2.2.1 常规护理:术后患者应平卧位,患肢保持外展或中立位,注意不做患肢内旋屈髋活动,防止假体脱位及出血,遵医嘱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发生。
2.2.2 观察病情变化:(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切口引流是否通畅,引流液的性质及量:若24 h引流量>200 ml,及时报告医生,24 h引流量<50 ml,即可拔出引流管,一般引流管留置2~3天。敷料有渗血、脱落时,应及时更换。(2)观察是否有髋关节脱位。包括患肢疼痛加重,对位不准,患肢长度的改变。(3)观察是否有患肢神经血管性的组织灌注异常:表现为患肢有无疼痛、脉弱、感觉异常、下肢肿胀疑有静脉血栓形成等。如有以上情况,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4)观察局部皮肤是否红肿、疼痛、皮温升高、血象升高、发热等感染表现。
2.2.3 饮食护理:患者麻醉清醒后6h给予流质饮食,术后第一天给予易消化、易吸收的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由于患者卧床时间长,肠蠕动减慢,易引起便秘,鼓励患者多食水果及富含粗纤维食品,保持大便通畅。由于老年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应注意适当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
2.3 术后功能锻炼
2.3.1 早期床上功能的训练:术后早期活动的目的是保持关节的稳定性和肌肉的张力,防止出现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术后前3日指导患者做深呼吸运动和下肢肌肉收缩活动及膝关节的主动、被动运动,尤其要指导患者主动用力做踝关节屈伸运动和股四头肌静止性等长收缩。上、下午各5~10 min,以后运动量逐渐由小到大,时间逐渐延长。所有的床上活动均在患肢保持外展或中立位的状态下进行。按摩患肢每日3~4次,每次30 min,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2.3.2 离床功能锻炼:手术后4日病情平稳后进行(骨质疏松患者下床锻炼时间应在术后1个月以后,以免过早活动,患肢负重引起新的骨折)。由于卧床时间较长,下床时患者可能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现象。首先患者应做下床站立练习,待患者适应后再练习扶拐行走(也可用助步器练习站立及行走)。行走时患肢始终保持外展30度左右。护士或家属应在床旁守护以防意外。有些患者因惧怕疼痛,担心关节脱位而不愿意活动,应告诉患者及家属术后锻炼的重要性。
2.3.3 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应积极预防褥疮、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发生。定时翻身,按摩尾骶部,轻叩后背,鼓励患者有效咳嗽、多饮水,练习深呼吸。使用便器时动作应轻柔,不宜强拉。翻身与搬动时,应呈一字型,两腿之间夹软枕或海绵垫,避免人工髋关节脱位。
3 出院指导
患者术后14天可拆线,观察1~2天后若无不适可出院。由于术后恢复期较长,应给予详细出院指导。护士应使患者及家属了解髋关节脱位时出现的症状,如异常疼痛、肢体短缩畸形等,并教会患者在家锻炼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须复查。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骨科;护理;围手术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人口增多,在骨科老年患者越来越多,由于免疫功能障碍,老年人多与内科疾病相关,老年患者麻醉的耐受性差,手术风险大,围手术期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增高。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老年内科疾病治疗技术的提高,手术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现在将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脊柱外科2014年1月~2015年1月共收治老年患者(>60岁)300例,其中6例90岁以上; 120例80~90岁, 130例70~80岁, 44例60~70岁,平均年龄75岁。其中90例伴有糖尿病。200例伴有高血压,160例伴有冠心病或曾经有心梗,60例伴有慢性支气管炎。很多患者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慢性病。
2术前护理
2.1心理护理 责任护士全面评估患者,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观察心理变化,语言技能,轻松舒适的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1]。耐心向患者解释手术治疗结合康复过程和操作的优点,结合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经常跟患者和家属解释手术前准备,提高患者的思想认识,稳定情绪,争取合作,并告知处理措施,护理并发症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何准备术后恢复和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并介绍成功的经验,使患者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老年人总希望别人了解自己的病情,使患者有一种信任感,感觉到温暖,术前各种干扰因素的消除使患者愉快的接受手术。老人生病特别想得到家人的关心和照顾,我们家属要求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患者交谈,并且,给予精神安慰,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对待。
2.2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高血压患者常用降压药的选择,钙拮抗剂是首选,利尿剂,ACEI,ARB类都可以选择,控制血压140/90mmHg左右。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患者术前给药,抗炎,解痉平喘治疗。根据痰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术前患者在需要完全控制支气管炎发作,血氧饱和度必须大于90%,手术后。糖尿病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使用胰岛素,使空腹血糖小于8mmol/L以下。
2.3术前准备 做一些如胸部X射线检查、心电图,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功能,凝血功能,尿常规,血常规等辅助检查。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的患者术前禁食12h,禁饮5h。术前要求患者保证睡眠。吸烟者应停止吸烟,练习深呼吸和有效咳嗽,预防肺部感染发生。术前练习床上解大小便,防止术后改变习惯引起解大小便困难。术前洗澡,清洁手术野皮肤,预防感染。
2.4正确评估病情及手术的耐受力 老年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差,特别是伴有多种慢性病的老年患者,手术创伤可使患者的病情加重,增加手术失败率。为此,术前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和观察,正确评估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警惕潜在疾病的发生。尤其是老年患者,手术创伤可导致病情加重,增加失败率。因此,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和观察,对手术患者的耐受性和正确的评估。
3术后护理
3.1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接近生命体征无心脑血管意外的观察,注意防止切口,观察切口感染,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观察肢体末梢血液循环和活动情况。特别是中老年人身体虚弱,血液循环不畅,所以手术后的护理要特别注意的血液供应。皮肤颜色,温度观测,肿胀程度和动脉搏动。肢端皮肤青紫,低温,肿胀或疼痛,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障碍,应立即向医生报告,及时处理。术后应抬高患肢,促进静脉血液循环,防止肿胀[2]。
3.2疼痛的观察与护理 在全麻手术后麻醉消失后,疼痛逐渐增加,24h后是最严重的切口疼痛,而老年患者疼痛耐受性差,适时服用止痛药物,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可以,促进术后康复。必须排除由于外部压迫或缺血引起的疼痛。强调镇痛药物剂量不宜过大,在应用镇痛药早期功能锻炼。
3.3意识障碍的护理 老年患者常出现反应迟钝,疲劳,记忆力差,行为上不能自控,容易引起老年患者精神症状,如妄想,幻觉,谵妄的认知障碍等等。因此,手术后回到病房,护士应给患者巡视病房,以及约束和使用床栏,24h不间断护理床防止坠落事故[3]。
3.4并发症的预防 卧床的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容易发生,所以我们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并发症。由于长期的术后卧床,血液循环障碍,造成营养缺乏。如果条件允许,每h翻身1次,并按摩受压部位,保持干净的床单,卧床的患者可以使用气垫床,可以使用透明贴或粘贴真空保护,注意加强营养摄入。鼓励患者深呼吸和咳嗽,协助定时扣背咳痰。进行雾化吸入。嘱患者多饮水,保持会清洁。患者应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的食物。
3.5康复指导 骨科手术后功能锻炼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应该及早开始。由于年龄增长,老年人身体虚弱,不适合运动。因此,解释患者运动的必要性,他们的家庭成员配合的功能训练,传授正确的训练方法,从意识的运动功能,使患者被动运动过渡到主动运动。
4结论
虽然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有风险,容易发生手术并发症,但优质重症护理, 300例患者都治愈了。总之,围手术期护理是骨科老年患者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护理人员只有采用科学的方法,有针对性的指导,并加强与医生,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机体尽快恢复,从而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留夷.高龄骨科手术患者中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医学信息.2011,24(9):261~262.
篇4
关键词:老年;腰椎;骨折;护理
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因骨质疏松发生腰椎骨折的发病率约4.3~7.9%。老年人基础疾病多,身体抵抗力低,围手术期易出现吸入性肺炎、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1]。本次研究拟收集2011年3月~2014年2月我院诊断为腰椎骨折的患者,探讨围手术期护理的有效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3月~2014年2月我院诊断为腰椎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组,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基础护理均相同,研究组加用优质护理。研究组平均年龄(75.6±8.1)岁,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对照组平均年龄(78.2±9.1)岁,其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两组人员性别,年龄无差异(P>0.05)。
1.2对照组护理方法 ①完善术前检查,向患者解释病情。术前禁饮食。护士讲解手术的注意事项。②手术日测量生命体征。③术后予吸氧,备吸痰器,观察伤口有无出血、感染。④指导患者功能锻炼。
1.3研究组护理方法 基础护理同对照组,加用以下护理
1.3.1术前护理 ①帮助患者适应床上大小便,同时保持床单清洁、干燥。②高龄肺功能情况差,护士提前帮助患者训练俯卧位锻炼,以便适应术后制动及长期卧床的不适感[2]。③心理护理:患者发生骨折后,身体和心理遭受双重打击。患者一方面希望及早完成手术,但也顾虑手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护士要帮助患者消除不良心态,使其心理、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尽快适应手术造成的应激反应。④病房护理晚上尽量减少医疗器械的使用频率,早晨对病房通风,晚上巡视病房时做到轻开门,轻关门,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术前休息环境。
1.3.2术后护理 ①一般护理:术后去枕平卧,保持腰部伸直状态,定期翻身、拍背。②并发症的预防:如肺栓塞:严密监测血压,血压平稳后逐步延长监测时间。③发热:每4h测量体温,配合抗生素使用。对于体温大于38℃的患者,积极寻找发热的原因,及时对症处理。④预防骨水泥聚热效应和外漏:骨水泥聚热效应表现烧灼感、腹胀为主要特征,外漏者表现剧烈腰痛,伴神经、脊髓受压。对于前者,应指导患者禁食,手法按摩,缓解腹胀,或服用吗丁啉。骨水泥外漏与注射量有关,椎旁组织、硬膜外都是易流入的位置。护理人员因严密观察下肢感觉运动情况[3]。
1.4观察指标 对比①研究组和对照组对护士的护理满意度。②研究组和对照组住院期间并发症。
1.5护理满意度 在患者出院时,发放满意度调查表,总分100分。
1.6统计学 研究数据录入SPSS18.0分析系统,计量资料采用x±s描述,使用Student's t检验。样本率的比较用χ2检验法,当P
2结果
2.1研究组和对照组对护士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0.6±6.3)分、(70.2±7.1)分,结果比较有差异(P
2.2研究组和对照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对比 研究组和对照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13.3%,结果比较有差异(P
3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成为严重的社会健康问题。骨质疏松症最易导致腰椎骨折。骨折术后患者需要长期卧床,大大增加术后的并发症。本次研究发现研究组在护理满意度及住院期间并发症上明显优于对照组。我们认为术前全面的护理是手术顺利进行的有利条件,术后护理利于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减少卧床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在研究中我们还注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亲属的关心和体贴可以给患者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身心得以充分休养[5]。护理人员可采用与患者直接面谈,并应用心理疏导的方法,让他们对病情的想法、感受及悲哀,使他们有机会发泄,并能理顺自己的情绪。护理人员还要指导患者改变生活态度,指导他们通过转移生活重心来减轻对疾病的过度注意力[6]。
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护士也要在医院门口、科室走廊张贴疾病康复的宣传资料,为患者家属发放宣传手册,指导患者做好出院后的康复治疗方法。同时要教育患者的家属、朋友从多方位提高患者的心理社会支持水平[7]。
因此,本次研究认为通过优质护理能够明显减少老年腰椎骨折患者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提高护理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梁碧涛,夏秦.中年男性骨质疏松的发病状况及危险因素[J].中国康复,2011,26(2):109~111.
[2]马俊岭,郭海英,阳晓东,等.上海市北蔡镇老年人骨质疏松症与体质量指数关系的探讨[J].山东医药,2011,51(4):74~76.
[3]朱夫璋.健康体检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7):790~792.
[4]杨惠林.重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6):1125.
[5]陈文远,张寿,丁晓莉.海口地区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及骨折发生率的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6):824~826.
篇5
中图分类号 R473.7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0-0113-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20.061
老年性白内障为常见性眼科疾病,临床上治疗该病多采用白内障囊外摘除、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该方案具有手术时间短、患者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已经成为白内障治疗的主流方案[1]。但是,老年白内障患者年龄普遍偏大,多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再加上担心手术成功率、治疗费用等,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了手术效果[2]。因此,对白内障患者围术期开展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3]。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对白内障患者围术期开展综合性护理干预,取得确切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7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8例老年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9例患者,其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62~87岁,平均(74.1±5.2)岁;合并糖尿病15例,高血压18例。观察组39例患者,其中男23例,女16例;年龄60~88岁,平均(75.3±4.9)岁;合并糖尿病19例,高血压17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围术期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行综合性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 术前护理 (1)基础护理:向患者详细讲解白内障的成因、治疗方法、术后并发症等,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为患者开展饮食、基础病、睡眠等生活指导,以缓解患者因情绪波动、血压升高引起的不适,提高手术效果。(2)心理护理:老年白内障患者的年龄一般都比较高,理解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患者存在孤独感及自卑感,而情绪过度激动、紧张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在患者入院后应对患者开展针对性心理护理,积极主动的同患者进行交流,向患者讲解麻醉、手术方法等,并通过成功案例的讲解,帮助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
1.2.2 术中护理 在患者入室后,向患者说明一旦出现不适,应立刻告知。因手术麻醉为表面麻醉,患者的自主性较高,指导患者眼睛应注视下前方,放松身体,头部不要摆动,并尽量避免转动眼球。一旦有喷嚏、咳嗽的冲动,嘱患者可通过张嘴呼吸,以舌头顶住上颚缓解冲动,避免发生手术出血及手术意外。因患者年龄偏大、合并基础疾病复杂,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心率加快、心律失常、胸闷等不适,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尿液及神志变化,以免出现眼心反射。手术结束后,擦干局部皮肤,覆盖无菌眼垫,送患者离开手术室,并详细交接术后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
1.2.3 术后护理 (1)健康教育:对患者家属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家属注意观察患者术眼是否出现渗液、渗血、敷料污染等现象,及是否出现头痛、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刻报告医护人员。嘱患者不要用力揉眼、擦眼、挤眼等,休息取半卧位或平卧位,尽量避免低头、弯腰、打喷嚏、咳嗽及用力排便等。(2)药物护理:术后第2天起使用眼药水,严格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术后1 d佩戴眼罩,以免受外力刺激导致眼部出血。在换药时注意观察患者术眼是否出现眼睑红肿,注意分泌物的情况及结膜充血情况,注意患者眼角膜是否出现水肿、浑浊等,注意瞳孔的形态、大小、房水浑浊程度、前房深度、人工晶体的位置等情况。术后遵医嘱采用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注意药物副作用,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处理。加强术后巡查,3次/d,询问患者恢复状况。(3)出院指导:嘱患者应遵医嘱用药,不得擅自加减药量。注意保持用眼卫生及眼部卫生。睡眠要充足,应多吃高维生素、高蛋白、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叮嘱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注意避免低头动作、重体力劳动等,以免晶体脱出。定期到医院复查,1次/周,持续3个月。如果术眼出现红肿、出血、见光流泪、疼痛等情况,应及时复诊。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费用、住院天数等临床指标。(2)以笔者所在医院自制问卷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问卷由患者或家属填写,满分100分,按照得分分为:非常满意(得分>85分)、比较满意(得分为60~85分)、不满意(得分不足60分),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小组人数×100%[4]。(3)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视网膜脱离及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的形式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x±s)的形式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字2=6.085,P
3 讨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可以让患者尽快恢复光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但是,老年白内障患者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较差,且多合并有基础疾病,再加上手术的应激刺激,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等心理应激反应,进而导致血压升高、心跳加速、脉搏增快等神经功能亢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手术效果[6]。
篇6
关键词:老年 腹外疝 临床路径 围手术期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31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21-01
临床路径(CP)是指医院里的一组人员共同针对某一病种的监测、治疗康复和护理所制定的一个有严格工作顺序,有准确时间要求的诊疗计划,以减少康复的延迟及资源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质量[1]。抽取我科自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收住院老年腹外疝患者80例,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实施CP管理,缩短住院天数、降低医疗成本,提高病床使用率,提高服务满意度取得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科自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住的老年腹外疝无张力性修补术治疗患者80例,男70例,女10例,年龄60-82岁,对照组(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观察组(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按入院时间随机抽取各40例,观察组:男38例,女4例,其中腹股沟斜疝32例,腹股沟直疝8例,对照组:男性32例,女性6例,其中腹股沟斜疝30例,腹股沟直疝6例,切口疝2例,脐疝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特点、用药和检查费用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在管床护士责任制整体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治疗护理行为遵照医嘱执行,健康教育方法对患者发放健康资料、口头宣教,无时间限制,随机进行教育。观察组患者自入院起便按照制定好的临床护理路径表进行临床护理。
1.2.1 临床护理路径设计。参照1997年美国外科医师协会制定的CP10项标准成立CP发展小组,由大科护士长、普外科护士长、高级责任护士组成,以病人为中心结合医生的医疗临床路径计划,预计住院天数从入院到出院,内容包括入院指导,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出院计划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具体方法如下:(设定患者住院时间为5―7天)①住院第1天:介绍管床医生、护士、科主任、护士长及病房环境、设施和设备,6小时内完成入院护理评估、护理计划,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劝患者告戒烟,告知保暖预防感冒,训练床上大小便,协助患者到相关科室进行心电图、胸片等检查,当天或次日晨行静脉采血。②住院第2天:进行术前准备宣教、给予术前心理护理,告知患者术前禁食、禁水,予备皮(术野标识),做好术前用物准备。③住院第3天(手术日):了解术前禁食、禁水情况,测生命体征、术前留置导尿管(取尿培养)、术前用药,术后观察病情变化(心电监护、吸氧必要时),予沙袋加压伤口6―12小时,指导防腹压增加,放松技巧,给予术后心理护理与生活护理,告知术后禁食、禁水6小时(肠切除吻合者术后禁食、禁水,待胃肠功能恢复后方可进食),留置尿管常规护理,加强夜间巡视。④住院第4天(术后第1天):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协助生活护理,取舒适,取平卧位,膝下垫一软垫,使髋关节微屈,以松弛腹股沟切口张力和减少腹腔内压力减轻切口疼痛并有利切口愈合[2],饮食指导可进半流质或普食、多喝水,指导并监督患者进行术后床上活动、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及有效咳嗽排痰。最后进行服务满意度调查。
1.2.2 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观察组病人自入院安排床位,高级责任护士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符合准入条件,开始进入临床护理路径,管床护士根据制定好的临床路径表对患者实施治疗护理,病人从入院到出院都依照流程接受照顾并进行健康教育和康复锻炼。
1.2.3 记录与统计:患者出院前1天,由高级责任护士或护士长对照临床路径的健康宣教内询问患者并填写《住院病人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记录所有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分析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程度及满意度。
1.2.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病人平均住院天数,平均医疗费用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表1),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程度、服务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表2、表4),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表3)。
表1 两组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比较(X±S)
注:P
表2 两组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程度比较 n(%)
注:P
表3 两组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情况比较
篇7
方法:我肝胆科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老年高危胆结石患者60例,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各30例。护理组患者给予有针对性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外科护理。
结果:护理组患者的各观察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结论:对老年高危胆结石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胆结石 老年 高危 围手术期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14-01
老年高危胆结石患者常需要手术治疗,而传统的开腹手术对患者的创伤较大,部分老年高危患者无法耐受手术,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手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老年高危胆结石患者的治疗中,由于身体原因,患者需要给予比常规护理更加有针对性的护理[1]。为了更好的提高老年高危胆结石患者的治疗效果,对于我科室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老年高危胆结石患者60例进行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60例病例均为我肝胆科2011年1月~2012年1月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老年高危胆结石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60~83岁,平均64.56±16.57岁;所有患者术前经全身各系统检查以及B超、CT等检查确诊为高危胆结石;其中12例患者合并有高血压,9例患者合并有糖尿病,6例患者同时合并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将所有患者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腹腔镜下胆囊摘除术进行治疗。护理组患者给予有针对性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外科护理。
1.3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数据资料用t检验,组间对比用X2检验,P
2 护理对策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心理护理。手术前,护理人员要向患者介绍微创手术的基本知识,解除患者因对腹腔镜手术缺乏了解而产生的紧张、恐惧等心理。向患者介绍手术的过程和优点,让患者了解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有一样的效果,而且损伤小、痛苦轻、恢复快。
2.1.2 术前训练。因患者在手术治疗过程中,需要多次改变,因此要求患者有良好的呼吸功能,术前通过训练,可以使患者的耐受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并有效的防止因在术中由于的改变而导致呼吸窘迫。
2.1.3 预防出血。术前需要严格的控制患者的血压,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140/90mmHg以下,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血压波动过大,则需要采取必要的控制血压的措施。术前一晚可以给予患者使用镇静药物,以减轻患者焦虑的情况。
2.1.4 预防感染。术前有糖尿病的患者如果术前的血糖水平控制不理想,则术后易发生感染等情况,因此术前必须严格的控制患者的血糖,将血糖水平控制在8.3mmol/L以下[2]。术前对患者可以应用胰岛素治疗,待患者的血糖水平稳定后再进行手术。
2.1.5 术前检查。对所有患者进行全身各系统的检查,包括:心血管系统检查、呼吸系统检查、泌尿系统检查、消化系统检查、内分泌系统检查等,以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
2.2 术后护理。
2.2.1 常规护理。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情况比较衰弱,需要给予患者各系统的支持治疗,防止由于手术导致患者其他系统的功能异常。对患者进行24h的生命体征监测,如果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2.2 切口护理。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切口情况,腹腔镜手术的切口比较小,一般不需要缝合,采用粘贴处理,应用观察术后伤口有无渗血、腹壁淤血、腹腔液的色和量及切口疼痛情况,及时更换敷料,如有特殊情况及时向医生汇报。
2.2.3 管道护理。导尿管及引流管需要在术后留置,护理人员应该让患者保持半卧位,且每隔1h观察引流液色、量,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变曲、堵塞。
2.2.4 饮食护理。术后常规禁食水6h,排气后后给予流食,如患者伴有严重的恶心呕吐等症状,则适当延长禁食水的时间。但应禁食牛奶、甜食等含糖食品,之后根据患者肠蠕动情况逐渐给予半流食和普食。
2.2.5 早期活动。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尽量早的让患者下床活动,一般术后8-12小时即可让患者进行简单的下床活动。早期的活动可以有效的促进患者的恢复。
2.3 出院指导。饮食方面:叮嘱患者多食用富含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并且易于消化的饮食;生活方面:出院早期避免大运动量活动,只可进行轻微的体力活动,术后10d方可进行淋浴,不可盆浴;性生活方面:出院1个月内禁止性生活,叮嘱患者要定期门诊随诊。出现腹痛情况要及时到医院检查。
3 结果
2患者各观察指标的比较情况见表1。
4 讨论
老年高危胆结石的主要治疗方法为胆囊切除术,传统的开腹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作较大,术后患者的恢复较慢。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治疗老年高危胆结石的手术方式,但同时老年高危患者术后对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组研究中,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并且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老年高危胆结石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篇8
胆囊颈部或胆囊内出现结石相关疾病视为结石性胆囊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患者临床主要表现取决于结石发生部位及大小、是否引发机体感染及梗阻情况,发生于胆囊内结石临床症状为腹部右上角会出现隐痛、胃部反酸及腹胀、嗳气等;常于患者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1]。发生于胆囊管内结石症状较明显,患者可以感受到明显胆绞痛、右上腹突然出现疼痛且发作时间较久,呈放射状,患者可能同时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临床医生诊断时可触及墨菲征阳性[2,3]。本文研究临床治疗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期的老年患者,实施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对其预后效果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60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30例与干预组30例,其中常规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55~70岁,平均年龄为(60.7±3.4)岁;干预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51~68岁,平均年龄(59.7±4.3)岁。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相关病理学检查均符合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临床诊断标准[4],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胆囊切除术,常规组实施一般护理,包括术前备皮及健康教育等;干预组实施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具体如下:
1.2.1术前护理 ①结石性胆囊炎处于急性期患者由于临床症状较明显,患者担心术后效果可能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向患者介绍手术目的、过程及术后效果等,安抚患者,认真倾听患者主诉并耐心解答,缓解其紧张情绪。②为患者提供温馨及舒适的治疗环境,全面了解患者综合病情及各项病理学检查结果,预见性估算患者术中可能出现并发症并积极预防,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相应临床症状,随时准备进行紧急救治。③嘱咐患者做好术前一般准备,如备皮等,嘱咐患者禁食禁饮,尽快通知手术室做好手术准备。
1.2.2术中护理 术中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相关指标,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进行相应处理。
1.2.3术后护理 ①为患者连接生命监测系统如心电监护并密切观察,观察患者机体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颜色及性状并做好记录;协助患者翻身及晨晚间护理时注意妥善固定引流管位置,避免受压。②患者应卧床休息,待病情稳定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以便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防止出现肠道粘连情况。③嘱咐患者及其家属饮食应遵循高热量、维生素丰富、蛋白质含量高的原则,保证机体营养充足。④教会患者进行有效咳嗽方法,应用变换促进排痰,对于痰液粘稠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药物雾化吸入治疗,避免患者咳嗽时腹压上升引起手术切口裂开。⑤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切口处定期更换敷料并严格消毒,避免出现伤口感染。⑥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健康宣教,包括术后恢复情况,术后注意事项,为患者制定术后康复训练计划,视自身病情发展而定,告知患者术后早期离床活动的意义。⑦嘱咐患者多吃蔬菜及水果,预防便秘。
1.3观察指标 记录相应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自制疗效测评表,结果分为疾病治愈、病情恢复良好、病情有所改善、病情无进展;疾病治愈:患者经治疗后,临床表现消失,未出现复发;病情恢复良好:疾病表现明显改善;病情有所改善:疾病表现有所恢复,仍需住院观察;病情无进展:疾病症状改善不明显。总有效率=(疾病治愈+病情恢复良好+病情有所改善)/总例数×100%。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包括手术切口感染、切口裂开、腹腔感染等。两组患者均接受治疗1个月。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观察两组临床疗效 常规组总有效率为86.7%,干预组为100%,干预组高于常规组,P
2.2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4%,干预组为6.7%,干预组低于常规组,P
3 讨论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是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起病较急且发展较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多发生于老年患者,临床主要依靠手术治疗,由于老年人机体抵抗力较差、身体机能处于退化阶段,手术后容易出现感染情况及各种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效果。临床为准备手术患者实施术前、术中及术后三个时段综合全面的护理视为围手术期护理,其中术前及术中护理是基础,术后护理是关键部分,围手术期护理质量直接影响患者预后效果[5]。
篇9
【关键词】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护理;康复指导
自1938年Willess首次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应用到临床后 ,该手术已在世界各地广泛推广与应用。作为髋关节疾患终末治疗的有效方法 ,它能有效解除关节疼痛 ,改善关节功能 ,迄今其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手术[1]。由于老年人骨质脆而疏松,轻微的外伤即可引起骨折,全髋关节置换就是通过关节置换手术,使老年患者重新获得一个无痛、能够活动的关节,这不仅消除了患髋的疼痛,而且为老年患者重建了一个功能良好的人工关节,提高其生活质量。但由于高龄患者各系统脏器功能衰退,常伴有内科疾病,手术耐受性差,术后并发症多,护理难度大。我院2009年1月至今共行全髋关节置换术2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26例。年龄59岁~91岁,平均70.2岁。男性18例,女性8例,女性与男性比约为1:0.44。全组中并存心血管、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患等常见老年病者约占45%。行双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例,其余均为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2术前护理
2.1心理护理:恐惧感和孤独感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状态,在骨折创伤后显得更为突出。责任护士要热情对待患者,根据病人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手术的必要性,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康复训练知识,让其了解手术过程及愈后,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这对术后康复和功能恢复极其重要,应予以重视。同时积极和家属沟通,鼓励家属陪伴,增强其安全感。
2.2术前康复护理:对家属进行功能锻炼的健康教育指导,要求患者及家属完全掌握并能演示;术前2 d~3 d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大小便训练,以适应特殊的需要;患者头向后仰,枕部及双肘三点支撑,将躯干抬离床面训练,以预防肩胛及骶尾部皮肤受压每2 h一次,5 min/次~10 min/次[2]。
2.3术前准备: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对其存在的合并症或内科疾病及早给予相应处理,提高手术耐受性,做好各项常规检查及完善手术前的常规准备。
3术后护理
3.1一般护理:虽然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时间不是很长,但出血量相对于老年患者的身体承受力来说已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因此术后应行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监测,吸氧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合并内科疾病的患者更应给予密切的监护:对于合并心肺疾患者应控制输液量及速度,防止肺水肿、心衰;对于肾功能不全者,严密观察尿量,复查血生化,注意有无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对于糖尿病患者要定时测血糖、尿糖,防止出现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并观察伤口情况,以防伤口感染。保持创口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量及速度,每小时超过100 ml者,应补充血容量,加快输液,必要时输血。
3.2疼痛护理:术后24 h内,患者疼痛感剧烈,同时老年人对疼痛的耐受力较差,我们应及时采用有效止痛措施,防止由疼痛而引起并发症的加重,如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甚至胸闷、气促等。静脉或硬膜外止痛泵是常用的止疼措施,但应注意观察止痛效果,如出现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严重并发症者,应暂夹闭止痛泵,视出现的并发症的恢复情况决定止痛泵是否继续使用。术后3 d仍疼痛剧烈者,注意的变换和调整,保持正确、舒适的,抬高患肢,以利于静脉血回流,避免患肢肿胀而致的胀痛。另外,结合体温的变化,注意伤口有无感染情况。在行早期功能锻炼前30 min,应用止痛药,也可减轻活动引起的疼痛,本组26例应用后效果良好,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3.3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3.3.1感染的预防和护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是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3],也是造成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预防感染的关键是加强手术前后各个环节的护理,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后遵医嘱联合应用抗生素,现配现用,并严格控制好输入的速度和时间,以发挥更好的疗效;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如有渗血,及时更换,更换引流装置及倾倒引流液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严密观察体温变化,保持病房空气新鲜;鼓励和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排痰,必要时使用祛痰剂、雾化吸入等,防止肺部感染;保持会清洁,鼓励多饮水,防止泌尿系感染。
3.3.2褥疮的预防和护理:由于老年人血液循环差且感觉迟钝,再加术后卧床时间较长,容易发生褥疮,应鼓励患者进行抬臀运动,每1~2h抬高按摩受压部位,并按摩骶尾部及骨隆突等长期受压部位,以促进血液循环,可卧气垫床。及时评估患者营养状况,应给予高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以增加肌体抵抗力。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防止潮湿、摩擦和分泌物刺激,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褥疮的好发部位及预防褥疮的重要性。必要时根据医嘱输血或静脉滴注营养物质。
3.3.3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和护理:深静脉血栓(DVT)是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严重的并发症, Kwong[4]报道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比例为45%~84%,而致命性肺栓塞的发生率为1%~5%。高龄、 肥胖、 高脂血症 ,患有心脑血管疾病、 静脉血栓形成史的患者本身就已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 ,而手术的刺激亦会加重这种高凝状态,这是术后 DVT 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术中长时间的被动、下肢过度旋转和牵拉以及骨水泥聚合产热损伤血管等[5],也是导致术后DVT发生的常见诱因。患者术后抬高患肢 20~30°, 早期功能锻炼,主动行跖趾关节屈曲和踝关节环转运动, 指导患者做小腿肌肉收缩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早期应用下肢静脉加压充气泵,弹力绷带,弹力袜等,均可促进静脉回流,增加血流速度,达到预防血栓的效果。遵医嘱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钙,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等。用药期间注意监测伤口渗血情况,皮肤有无瘀点、瘀斑,牙龈出血及出凝血时间。密切观察患肢血运,注意皮肤的温度、色泽,有无疼痛,如遇到小腿肿胀,搏动性跳痛,腹股沟及腘窝有压痛感,皮肤发红等异常情况,应警惕静脉血栓。
3.3.4人工髋关节脱位的预防和护理:人工髋关节脱位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内报道其发生率为2.16%~5.11%[6],由于老年人关节松弛,肌肉力量弱等髋关节本身的稳定性较差,所以术后搬运不当或术后患肢放置错误都是常见原因。预防术后髋关节脱位的措施包括:加强患者对预防脱位的相关知识的宣教 , ,正确指导功能锻炼、 康复训练,提高患者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认识 , 对预防髋关节脱位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患者麻醉苏醒过程中 , 保持正确的,合理翻身,做到“三防”:一防:防过度屈曲和伸直,术后在腘窝处放一小枕以防止患肢过度屈曲和伸直;二防:防内旋,术后穿防旋鞋或者穿 “丁” 字鞋以防患肢内旋;,保持外展30°中立位;三防:防内收,在两大腿之间放一软枕或梯形枕以防患肢内收,保持肢体外展位; 术后翻身要保持髋关节的生理位置 ,正确使用便盆也对防止髋关节脱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3.5术后康复指导:老年患者存在主动功能锻炼意识差、术后乏力、特别怕疼等特点,因此术后当天不宜过多活动,术后第1~3天 ,应根据病情指导做股四头肌及臀肌等长收缩练习,保持肌肉张力,足踝主动屈伸, 患肢按摩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术后康复训练不仅对手术效果有直接影响而且能有效地帮助患者克服依赖心理,促进心理康复。康复训练应遵循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三大原则制定计划。指导患者由做患肢远端功能锻炼开始,逐渐做全身运动。以主动锻炼为主,被动锻炼为辅。①主动训练:主要是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髌骨被动运动和踝关节伸屈及足部活动等,以避免长时间制动造成肌肉萎缩、粘连、关节强直等。②被动训练:应用下肢骨折治疗仪(CPM)辅助治疗。3次/日,每次40~60分钟,注意调节起始角度和时间。③协助指导患者进行特殊的康复练习:包括卧位练习、坐位练习、立位练习、步行练习、踏车练习及拐杖行走步态的练习等。
3.3.6出院指导:出院后的康复训练及指导 一般术后2周出院休养,但患肢功能的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必须指导患者坚持在家锻炼:日常生活中避免坐矮凳及交叉双腿、盘腿、单髋负重,使用加高坐厕,防止身体前倾,髋关节屈曲不超过90°,3个月内避免患侧卧位,避免髋关节内收内旋。术后3个月可弃拐行走,弃拐时用手杖,避免患髋下蹲,尽量不单独活动,避免一切关节受压活动。一般情况下扶双拐行走6~8周,这期间继续住院时的各种锻炼,逐渐加大运动量,增加行走距离;术后8周~4个月,此阶段主要锻炼提高肌肉的整体力量,可使用单侧手杖,单腿平衡练习,术侧单腿站立1min;为保护假体和延长假体的寿命,要求患者禁止跑步、跳跃、爬山和举重等活动,并且控制体重以减轻假体的负担。嘱患者术后1、3、6个月来本院复查。
4结论
经过数十年的应用研究和发展,全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中最成熟 ,效果最理想 ,临床使用最广的手术方法。我国正逐步进入老龄社会 ,由于创伤、 骨病的高发率 ,使接受关节置换人数逐年递增 , 老年患者因生理机能低下, 心理脆弱,且多合并其他内科疾患,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难度大,任务重。髋关节置换术的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的重要性正在逐步被大家所认识,做好患者的术后护理及教会患者正确的功能锻炼的方法有助于患者的迅速康复。强调患者的自我护理,明确告知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助于充分调动起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能有效的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本组对2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护理的实践证明, 围术期重视术前评估教育及严密的病情观察,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术后尽早的进行康复指导和锻炼 ,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有利于患者安全地度过围手术期,提高高龄患者及超高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手术的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克,王守志. 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700
[2]赵阳立,朱美玉.骨科临床护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23-224
[3]吕厚山. 人工关节外 科学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44,30,226
[4]Kwong L M. Deep vein t hrombosis prophy Laxis [J]. J Ar2t hroplasty ,2005 ,20 (4 suppl 2) :122-141
篇10
关键词: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57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443-01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病因是胆囊管受到结石的阻塞,使胆汁滞留后继发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炎症,目前临床主要治疗方式是手术治疗[1]。由于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病情进展较迅速,因此应更加密切关注。笔者通过对该院收治的62例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较较满意,现做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124例,所有患者均经腹部CT、B超、血尿淀粉酶等检查确诊;其中男性44例,女性80例,年龄58-75岁,平均年龄65.4±3.7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遵医嘱用药,给予常规饮食指导,术前准备,密切观察病情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相同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干预:
1.2.1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交流,耐心向患者讲述手术相关知识、术中注意事项,并请手术成功的患者现身说法,打消患者的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治疗成功的信心;与患者家属交流,请他们多陪伴患者,打消老年患者的孤独感,使其得到心理上的支持,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今后的治疗及护理工作。(2)患者准备:由于老年患者往往伴有基础病,机体的耐受力及抵抗力较差,病情进展较快,术前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改善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严格备皮以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嘱患者术前禁食,以减少胃粘膜的刺激,避免术后胃液反流;术前2h饮温水80mL左右,安抚患者的情绪并将胃部排空[2]。
1.2.2术后护理 (1)护理:患者回到病房后去枕平卧,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特别是麻醉清醒前,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心电图,查看是否持续S-T段改变、T波变化,观察是否出现房性及室性早搏现象,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麻醉清醒后协助其取半卧位,降低切口张力和疼痛感;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以免发生肠粘连、静脉血栓形成。(2)饮食护理:由于老年患者机体营养储备较少,在长时间禁食后应及时给予营养支持[3],麻醉清醒前给予静脉营养,术后6h给予流质食物,嘱患者细嚼慢咽,无不良反应后逐渐过渡至普通饮食。(3)预防并发症:密切观察切口是否渗血、渗液,保持切口干燥,及时更换敷料,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防止切口感染;老年患者呼吸道纤毛运动不良、黏膜萎缩易发生坠积性肺炎,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痰,嘱患者捂住切口咳嗽,避免切口疼痛[4];为促进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排出,给予叩背,根据需要给予雾化吸入,以促进排痰。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手术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所得数据,并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结果
2.1两组部分观察指标比较 如表1所示,观察组手术时间、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8.39%(61例),明显高于对照组80.65%(5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年来,我国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发病率随着老龄化的加剧逐年升高,而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等基础疾病,脏器功能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退,加大了手术治疗的危险性,围手术期护理不当,易引发术后感染、其他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因此,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显得极其重要。本研究通过对62例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实行针对性的围术期护理:术前给予心理干预,完善各项准备工作,针对病情进行健康宣教;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采取护理、预防并发症、早期饮食护理等措施,并将护理效果与同期仅仅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手术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以明显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李爱萍.围术期优质护理对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4,7(11):160-161.
[2] 张春红.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1):3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