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检测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3: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安全检测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品安全检测现状

篇1

作者简介:张榕欣(1967―),女,汉族,河南堰城人,本科,讲师,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就职于:茂名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食品科学。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检测监管

中图分类号:TS2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6-0000-00

1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食品安全是目前公共健康面临的最主要威胁之一,民以食为天,食品的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总体趋向是好的,但有个别生产经营者受利益驱使,诚信缺失,致使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如多起用病死猪肉生产香肠、腊肉事件;用地沟油冒充合格油进入餐桌餐馆;过期食品回炉或更换包装或篡改日期,如广州“甜心客”面包、蒙牛牛奶;肯德鸡用豆浆粉调制醇豆浆等等。许多食品名称不体现真实属性,还带有功效宣传,如用可食用花卉拼配而成的代用茶其名称为“减肥汤,窈窕汤”(形态为固态);使用转基因原料加工食品不标识;用辐照不向消费者明示等等。此外,来自生物的污染,化学的污染、物理的污染及新兴食品工业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潜在危害也是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2食品安全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农药残留

对于农药残留,国家质检部、卫生部等相关部门都给出了一系列的检验手段。国家卫生部门具体制定了约140多种农药残留限量、提供了100多种农药残留检验手段(像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有机氯等)。质检部门也专门给出了进、出口商品的农药残留检测手段,具体涉及到有机磷检测、有机氯检测、拟除虫菊酯检测、氨基甲酸酯检测等百余种检测技术。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由单一化合物到百余种化合物检测手段的转变,在监测的准确性、可靠性上也有了质的飞跃。

我国加大对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经迫在眉睫。进行农药残留检测时通常要用到的试剂是乙酰胆碱酯酶,该试剂以前大多是依靠从国外进口来的获得,成本十分高昂。后来,我国相关研究人员从家蝇头部提取出一种十分敏感的酶源物质,最后得到了乙酰胆碱酯酶,从而开发出了一系列的试纸,实现了对有机磷等农药的精准、高效地检测,可靠性超过了90%,大大提高了检测物质的效率性和准确性

2.2化学污染、微生物污染严重

目前导致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包括环境污染、兽药残留以及升华污染等几项。环境污染范围的不断扩大,程度的不断加重,我国的一些湖泊、河流、近海域的水产品中通产含有大量的有毒、致癌物质,一些湖泊由于富营养化以及长期的有机物污染使得水生物体内的重金属、有机物不断富集,在食用后就会转移到一体内,从而对人类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另外,各类兽药、激素饲料等被大量用于牲畜、家禽的饲养当中,导致肉类、蛋类、奶类产品也潜在食品安全问题。一些微生物本身携带及代谢的毒素是导致食品源性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向沙门菌、大肠杆菌等等。

2.3加工过程未严格按照相关要求

一些食品加工部门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为严格按照工艺标准以及国家食品安全要求进行,像未将微生物全部消灭、杀菌剂等药物超标使用、肆意使用工业色素、食品添加剂过量等。一些转基因、辐照、保健等食品等也越来越让人们担忧。另外,还存在大量的违法生产、弄虚作假等问题,忽视食品卫生、无证生产等问题。

2.4宣传不足、管理不力

虽然现在消费者越来重视食品安全,但与此同时,人们对安全食品的辨别能力却很低。像对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消费者抽查资料显示,高达半数的人并不了解哪些真正是安全食品,近四分之三的人对食品安全标识没有概念。此外,面对当前诚信度低、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的消费环境,宣传不足、管理不力对此现象的出现必然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3提高食品安全对策

篇2

【关键词】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监管体制;改革

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采取多部门分段监管的模式。《食品安全法》第四条规定: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其工作职责由国务院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的制定,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本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农业行政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的监管。

二、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爆出的“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地沟油”等严重食品安全事件表明,尽管《食品安全法》在以往《食品卫生法》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但由于影响食品安全和食品安全监管的因素过于繁多和复杂,从根本上改善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依然困难重重。

(一)监管体制不顺

监管体制不顺主要表现在有关部门的职权责界定不清。首先,现行监管体制仍属于“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管模式。其次,食品安全监管的大量工作在基层,只有基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面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不同具体环节和接触大量市场主体。再次,食品安全委员会与卫生行政部门职责界定比较模糊。另外,食品从种植、养殖活动中获得的初级农产品,经过加工、流通、销售到消费者的口中,要经过一个非常复杂和漫长的过程,其间存在诸多环节,难以用某种模式或几种模式进行框定,且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的食品技术和方法、新的食品产业不断出现,用现有的食品生产经营框架中的“段”难以将其进行定义和分类,这就使得监管部门无法根据自己的职责分工将其归入监管范围内,从而导致了监管空白和盲区。

(二)法律法规配套不完善

当前,由于《食品安全法》的配套法规和部门规章滞后问题比较突出,食品安全监管出现了新的问题,因为没有相关监管和处罚标准及依据而导致的监管空白和盲区现象普遍。而在行政法规和规章方面,对保健食品的监管、食品生产许可等方面的配套法规规章至今没有出台,《食品安全法》有关食品标签等方面的规定,因为配套的操作性规范不尽完备,实践中难以执行,既给生产经营企业带来不便,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执法混乱。

三、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现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目前,各地建立的食品安全委员会都只是一个软性的临时议事协调机构,不享有法律规定的行政职权,因此实践中协调的效果并不会太好。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的经验,现阶段,我国应该建立一种权威协调和职能集中相结合的模式。表现为:1.职能集中。将食品安全的监管职能和行业管理职能分开,并将分散的监管职能集中在两个主要部门,解决职能过于分散和监管职能边缘化的问题。2.成立权威协调机构。在各级政府成立一个权威的协调机构,赋予权威的协调手段,如食品安全检测、风险分析、信息等,负责协调几个部门的监管职能和行动,避免资源浪费,解决监管效率低下问题;3.统一中央与地方的监管模式,构建上下统一的监管体制,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二)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

《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和机构改革所确定的监管体制,要求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加紧完善相应环节的监管制度。如,质检总局应坚持和完善“分类管理、层级负责、预防为主、全程监督”的食品安全监管思路,改革和完善生产许可、风险监测、风险预警、监督抽查、问题食品召回以及质量追溯、巡查、回访、年审、黑名单等项监管制度,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加工过程的管理,切实提升监管水平和有效性。工商总局应建立健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八项制度”,即食品市场主体准人制度、食品市场质量准入制度、食品市场巡查监管制度、流通环节食品抽样检验工作制度、食品市场分类监管制度、食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制度、食品安全广告管理制度、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协作制度等。

(三)探索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

1.进一步完善综合协调监管机制

首先,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充分发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积极作用,建立起―个科学有效的统一协作平台,加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密切配合,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分工,依法履行职权,承担责任;其次,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建立电子网络监管平台,将各监管对象的生产经营及其管理情况纳入网络监管系统,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广泛扎实的实践。再次,《食品安全法》赋予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部门公布食品安全信息等职责,综合协调部门可以充分利用信用信息的力量,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解决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运行动力的问题。

2.强化行政执法协作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首先,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协作。对食品安全监管中发现违法行为属于其他部门管辖的,及时书面移交相关部门;对申诉举报处理工作中发现应由其他部门处理的,及时转交有权处理的部门,相关移交、转交材料要存档备核;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依法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对共同负责的领域适时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其次,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工作相衔接。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工作相衔接,有利于充分发挥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互补优势和资源共享,整合执法资源,强化法律监督。再次,加强同公检法机关的工作联系。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建立案件移送、查询监督、证据保全、案件审查处理、立案监督、疑难复杂案件咨询介入、职务犯罪线索移送审查、案件移送报表备案等管理机制,完善工作协调、信息通报、联席会议等制度,加大打击食品安全领域违法犯罪的力度,提高综合治理能力。

3.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有益探索

尽管《食品安全法》对整个食品安全领域进行了法律上的统一规定,并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法律制度作了很大改善,但我国的食品安全领域情况复杂、问题繁多,法律的规定很难面面俱到,现行的体制仍然存在监管部门职责的分散与冲突局面。我国的食品安全的监管模式,应当立足于我国国情,在充分学习和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设想如下:

模式一:在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基础上,可以在现有的执法资源基础上进行整合,成立一个专职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或在现有部门框架下,将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赋予某一个专门部门,并对其他部门的相关执法资源进行调配以充实和完善其执法能力,使之能胜任食品监管的重任,从而形成以一个监管部门为主、其他部门协同配合的统一协调的监管体系。

模式二:在现有监管模式的基础上,将分段监管模式改为原料供应、生产经营和消费三大环节,由农业部门牵头负责种植、养殖、捕捞等食品原料环节的监管,由专门的食品监督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经营环节的监管,由卫生部门负责消费环节的监管,其他部门从各自职责出发,做好相应的配合监管工作。逐步实现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相对集中化、专业化、成体系的监管模式。

参考文献:

[1]苏越,胡孟坤.食品安全及其影响因素探讨[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03).

[2]赵蕊.国际贸易中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及我罔的应对之策[J].科学与管理,2008(06).

[3]常江.浅谈食品安全的重要性[J].活力,2009(01).

[4]郑凤田.从多头监管到一个部门说话: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函待重塑[J].中国行政管理,2005(12).

[5]蒋建军.论食品安全管制的理论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5(04).

作者简介:

篇3

【关键词】大型超市;食品安全;监管

大型超市是消费者购买食品的最主要的渠道之一,受公众信赖,但随着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大型超市的食品安全问题广被公众和媒体诟病,政府部门有必要正视其食品安全的薄弱环节,加强其食品安全管理,并为其他食品经营业态的监管提供有益经验。

一、大型超市食品安全概况

1.大型超市及食品安全概念

(1)大型超市(hypermarket),俗称大卖场,英文叫Genera Merchandise Store,是零售业态的一种。根据我国国家标准《零售业态分类》(GB/T18106-2004)的定义,大型超市是采取自选销售方式,大众化衣、食、日用品齐全,能满足消费者一次性购齐的零售业态。这种业态采用的管理信息系统程度较高,注重自有品牌开发,较易采取连锁经营的方式,其营业面积一般在6000平方米以上,并设有不低于营业面积40%的停车场。

(2)食品安全,完整的食品安全含义是食品之内在成分能够确保使用者对其质量、卫生、营养、人种延续性的要求,不会对人之身心和基因稳定性造成伤害;食品的销售方式不会危害购买者的身心健康,伴随食品销售的各种服务能确保智力正常的购买者不被误导。

2.大型超市食品经营特点

(1)食品销售比重大。在所调查的浦东新区55家大型超市中,食品营业面积均占50%以上,经营食品品种达上万,食品营业额占到超市总营业额的六成以上,部分占到8成以上。

(2)自营食品比例大。一方面是“引进来”,以出租场地的形式引进其他食品经营者,俗称“店中店”;一方面是“走出去”,以OEM(主要为贴牌加工)的形式,建立超市自有品牌,提高价格竞争力。

(3)食品从业人员多。大量基层食品经营者和部分食品技术管理人员的金字塔人员构成,同时存在经销商、厂商的派驻促销人员。

二、保障大型超市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1.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受公众关注的焦点

(1)市场占有率高,消费额大。大型超市作为一种现代的零售业态,避免了买卖双方直接面对面的接触,给消费者创造了一个舒适的购物环境。据上海商情FMCG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大型超市占整个零售业态销售总额的51%,大有取代传统的百货商店之势。

(2)提供一站式、一次性采购,食品类消费比重高。据《IMI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年鉴》和《上海市大型综合超市服务质量市民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上海居民常去的超市有超过半数为大型超市,市民通常在大卖场选购的食品比重占到所购消费品的88.2%。

(3)与老百姓生活关系密切,成为日常性消费场所。据“关于消费者对于大型综合超市的购物倾向的调查问卷”显示,消费者很少去占32.99%,平均每个月2-3次的占41.04%,每个月去4-6次的占18.56%,每个月去6次以上的占7.41%。

2.与食品问题息息相关,是政府管理的重点

(1)大型超市俨然成为食品问题的汇集地。大型超市是食品安全问题的聚焦点,对于上游生产环节而言,大型超市是其重要的流向;对于流通环节而言,大型超市是销售的主渠道,所有食品安全问题集中在此汇集、爆发、放大。

(2)大型超市业已成为其他食品经营者的风向标。大型超市对于其他食品经营业态影响力巨大,其对标准超市、小型超市(便利店)、超市加盟店和食杂店等有示范引领作用。

(3)大型超市能够为政府监管食品提供完整的监管模本。一方面其食品的种类和数量繁多,涵盖预包装食品、散装食品、乳制品、生猪产品、牛等食品经营项目,另一方面其处食品营销的前沿地带,是食品新兴业态的试验地,因而,对大型超市的监管能够为政府部门开展各种食品安全监管奠定基础。

三、大型超市食品安全的薄弱环节及其原因

1.薄弱环节

(1)对消费者调查反映出的食品安全薄弱环节。据对消费者的问卷调研,在大型超市13大类食品中消费者不放心的头四位依次是,加工熟食、生鲜食品、其他散装食品、速冻食品。

(2)对大型超市调研反映出的食品安全薄弱环节。据对浦东新区55家大型超市的集中调研,大型超市在食品安全管理主要的薄弱环节是:现场制售、散装食品、生鲜食品和温度控制。

(3)对从业人员调查反映出的食品安全薄弱环节。据调研,主要问题为对索证索票和问题食品的后续除之上,如对食品合格证明文件的索取上,超市普遍无法做到按批次索取。

2.原因分析

(1)经济因素。一是大型超市追求高盈利,高进场费,把其经营场地当作自留地,大量引进“店中店”,成为食品管理的顽疾。二是高低不同的“返点率”、“扣点率”造成供应商借码(条形码)情况时常发生,滋生食品管理的隐患。

(2)管理因素。一是五花八门的超市行规,过于死板的内部规定和行业规定使食品安全存在隐患;二是相互角力的管理层,如品控和采购部门,造成食品安全服从于企业盈利;三是流动性大的基层员工,从业人员的频繁流动,使超市方难以实施有效培训和落实食品安全制度。

(3)食品产销方式变革引发的新问题。追求多业态,新经营模式相继出现。大型超市向市场化转变,经营业态日趋复杂。

(4)政府监管效能低下。目前政府监管多基于举报人举报的就事论事监管,缺乏以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监管力量明显不足,实现有效监管确有难度。

(5)社会管理未形成合力。行业组织及消费未发挥相应作用,缺乏必要的社会监督和引导。

四、对大型超市实效能化监管的策略

1.加强对连锁超市(卖场)总部的监管

无论是从供应商的选择、食品储运及配送、食品冷链控制、加盟店管理等关键环节,还是索证索票、临期食品管理、过期食品销毁等自律制度的建立并执行,总部都责无旁贷,且大有可为。针对目前超市总部游离的现状,应全面梳理大型超市总部,并建立网络平台,建立政府与大型超市总部及其门店的实时联系网络。

2.加强对超市食品安全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建设

政府部门也可以结合工作需求和监管实际,建立专门针对大型超市食品安全管理的操作规范,作为监管指南。同时尝试建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媒体应对预案,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建立畅通有序的双向交流机制,为消费者传递正确的食品安全理念。

3.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信息机制

这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需要,公众有权知晓包括流通环节食品质量监测信息在内的监管信息;也是政府部门监管职责的履行轨迹,有助于权力机关、媒体、公众等行使监督权;同时,可以提高监管信息的分析利用。

4.指导大型超市建立与《食品安全法》相适应的超市食品安全制度

引入HACCP等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并加强以下制度的建设:一是建立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食品安全控制体系,提高供应商入市门槛;二是建立食品监督管理制度,设立独立的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建立不合格食品处理、商品质量巡查、信息公示等制度;三是建立食品质量应急预案制度,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5.在大型超市推广建立溯源系统

针对目前食品条形码无生产日期等基础信息的现状下,有条件超市可先行研发带有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性能的追溯体统或食品管理系统,逐步建立并完善食品的身份证辨识系统,便于食品的信息化管理和全链条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晓涛.《大国粮食问题:中国粮食政策演变与食品安全监管》.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2]胡楠,高观,姚战琪.《中国食品业与食品安全问题研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何其聪.《食品安全报道的受众心理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4]周应恒等.《现代食品安全与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篇4

一、当前我X集贸市场食品安全现状

XXX位于XXXX,总面积为XXXX平方公里,总人口为XX万人。全XX现有城乡集贸市场XX处,其中XXX处,城区XXX处,年度集市贸易成交额约在XXXX万元左右,其中市场XXXX万元,占XX%,城区市场XX万元,占XX%。XXX处市场中,登记注册的只有XX处,占总数的XX%,没有登记的XX处,占总数XX%。

总体来看,近年来,由于我X不断加大监管力度,我X集贸市场在快速发展,食品安全不断得到加强。但与此同时,由于存在着种种主、客观方面的制约因素,导致当前集贸市场食品安全存在着颇多的安全隐患。特点是城市好于;大市场好于小市场,有证市场好于无证市场,封闭市场好于露天市场,专业市场好于综合市场。具体主要表现在:

(一)食品进货来源不明。在集贸市场上销售的食品多为时令性、季节性和有地方特色的小食品,多为小手工作坊制作,经营者没有经过正规渠道进货。进货时,往往是现金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没有任何进货凭证,从而造成了食品进货来源不明。这一现象在农村集贸市场尤为严重。

(二)食品生产经营市场准入不严。从事食品加工的小手工作坊多为季节性、临时性经营,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和监管工作的缺位,导致他们在没有取得相关市场准入许可手续的情况下即从事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经营活动,属无照经营。

(三)经销不合格食品现象时有发生。在一些集贸市场上,销售无产品合格证的“三无产品”,应检验检疫而未检验检疫的食品,擅自使用他人产品包装、冒用他人厂名、厂址和注册商标,伪造冒用他人质量认证标志的食品等现象还时有发生。

(四)食品经营卫生条件堪忧。食品经营者销售食品时,多不使用专用工具售货,而是直接用手抓取;使用的计量器具和简易包装物也很不卫生。有些集贸市场没有划分食品专营区域,食品经营摊位与其他商品摊位相互混杂,使得食品受污染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二、集贸市场食品安全隐患的成因

目前集贸市场食品安全存在上述隐患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市场监管部门监管力量薄弱。履行集贸市场日常监督管理职能的市场监管部门主要有工商行政管理、畜牧防疫、卫生监督管理等部门。工商部门由基层工商所履行对集贸市场的日常监管职责,停收“两费”后,基层工商所积极转变职能,着力加强了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监管工作任务相当繁重,导致基层工商所对集贸市场的日常监管力度明显减弱。

(二)缺少配套监管的法律、法规。目前,由于《食品安全法》尚未正式实施,工商部门主要依据《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对集贸市场进行日常监督管理。但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有很多市场违法违章行为很难在上述法律法规中查找到明确的处罚依据。即将与今年6月1日实施的《食品安全法》也没有对此作出明确的规定,导致工商部门对集贸市场的日常规范化监督管理工作无章可循。

(三)市场监管部门之间分工协作不紧密。在集贸市场销售应检验检疫后方可销售的食品,但有些检验检疫部门不履行检验检疫职责,有的进行了检验检疫却只收费、不出具检验检疫证明,造成了食品经营索证索票登记备案材料的缺口,给工商部门的监管工作增加了难度。

(四)经营主体的多样性和分散性。工商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要求,对集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但由于集贸市场经营主体的多样性、分散性和流动性,相对于固定食品经营者,监管措施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和执行。

三、加强集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和建议

《食品安全法》实施在即,切实加强集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对于“扩内需,促增长,调结构,保稳定”和确保《食品安全法》的顺利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提出如下监管对策和建议,仅供商榷:

(一)加快集贸市场食品安全立法步伐。应尽快修改《城乡集市贸易管理办法》,或重新制定一部针对城乡集贸市场规范化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特别对集贸市场食品安全规范化监管作出明确而详细的规定,使得对集贸市场的日常监管工作有章可循。

(二)严格集贸市场食品准入。现在,集贸市场的食品管理较混乱,没有统一的准入标准,导致一些假冒伪劣食品堂而皇之地进入到集贸市场,给食品监管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也威胁到消费者的健康。因此,加强集贸市场食品管理,应该从统一市场食品准入标准做起,堵住不合格食品进入市场的源头。

(三)加强食品经营卫生条件整改。在集贸市场内划出专门的食品经营区域,要求食品经营者必须到指定经营区域从事食品经营活动。统一要求集贸市场内的食品经营者对散(裸)装食品实行防蝇、防尘设施保护,确保食品卫生安全。督促市场主办者及时清扫市场卫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

篇5

1 监管情况

1.1 基本资料

自2006年上海世博会工程开工建设以来,浦东地区先后有66家世博工地食堂申办了食品卫生许可证,期间因工程完工而陆续关闭的有24家。现有的42家工地食堂规模大小不一,就餐人数也从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由于工程建设不同时期的建筑工人数量变化较大,食堂就餐人数也会随之有较大的变动,少数工地食堂的就餐人数在高峰期可达上千人。目前每天在世博工地食堂用餐的人数大约为1.5万人。

1.2 监管信息

目前,浦东新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世博工地食堂的日常监管任务,主要是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后的证后监管和经常性监督检查。3年来,我们始终把对世博工地食堂的监管作为各项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为世博服务为指导思想,坚持监管与服务、监管与宣传、监管与指导、监管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加大对世博工地食堂的监管力度。2008年对世博工地食堂的检查频次、限期整改和行政处罚情况较前2年都有明显提高(表1)。

2 监管措施

2.1 落实专人联系,强调重点监督

鉴于世博工程建设的特殊性和紧迫性,浦东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大胆突破,为世博工地食堂食品卫生许可证办理工作专门开辟了绿色通道,专人负责,做到特事特办、急事急办、要事快办。同时,对食堂监管工作也落实专人,并逐户建立电子监管档案,对世博工地食堂实施重点监督。

2.2 运用GPS定位,实施跟踪检查

对世博工地食堂实施的跟踪检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证后监管,即许可证发放后1个月内逐户上门监督检查,重点检查设施、设备运转情况、食堂管理、原料采购、从业人员健康状况等。另一方面是跟踪复查,即对责令限期整改的食堂及时进行回访复查,督促整改。

针对世博工地食堂因地址不确切、园区临时道路多变等导致工地食堂查寻困难的问题,浦东分局专门配置了GPS导航器对世博工地食堂实施定点、定位,为一线监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3 开展监督公示,推行分级管理

从2008年开始,我们将运用于餐饮单位监管的监督公示和量化分级管理模式推广沿用到了对世博工地食堂的监管工作中。2008年上半年,我们在日常监管的基础上对42家世博工地食堂全面实施量化分级、分类管理。经初步评定,评为“良好”的有19家,“一般”的有18家,“较差”的有5家。我们还在量化分级的基础上开展了对世博工地食堂检查情况的监督公示,以促使食堂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并对评定为“较差”的工地食堂加大监督检查频次,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监管质量。

2.4 建立电子档案,完善一户一档

为了加强世博工地食堂监管的连续性和监管资料的完整性,我们从2006年开始就对世博工地食堂建立了“一户一档”,并逐年进行整理归档。2008年年初开始,我们在此基础上又逐户建立了电子监督档案,每次现场检查资料都必须在24 h内输入分局建立的企业诚信系统,使每个工地食堂的监管信息查询更方便、更快捷。

2.5 电话温馨提示,加强沟通联系

为了保障世博建设顺利进行,保障世博工地食堂的食品安全和预防食物中毒,针对世博工地食堂地址不确切、信件邮寄困难的特点,我们建立了工地食堂负责人电话联系册,在节日前期、夏秋高温季节、奥运会期间、食物中毒多发期等及时与工地食堂负责人进行电话联系,提醒食堂加强自身管理,落实各项预防措施。3年来,世博工地食堂从未发生食物中毒事件。

2.6 强化宣传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3年来,我们每年以组织召开培训会、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开展对世博工地项目部负责人、食堂管理员和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培训。在2008年还通过世博局工程指挥部发放了4 000多份世博建设工地食堂专用宣传画。在日常检查过程中,我们也不断把食品安全宣传材料送到世博工地,大力宣传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工地负责人、建筑民工和食堂工作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

3 存在问题及对策

3.1 整合资源,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一体化监管

上海世博会园区分跨浦东、浦西两岸,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涉及浦东、黄浦和卢湾3个分局,园区内除现阶段的工地食堂外,配套服务的酒店、餐饮、食品销售等单位的二次装修也已陆续上马。建议由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牵头,组织专门的人力和物力,开展集受理、设计审核、审证、发证、监管一体化工作模式,培育一支业务精良,又轻车熟路的监管队伍,简化办证手续,降低监管成本,为世博做好服务,也为2010年世博会期间的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搭建平台。

3.2 资源共享,运用信息化手段,管理有序上台阶

篇6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测;检验检测技术;应用研究

随着现阶段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无论是人们的生活与工作都应用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检测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安全与人身财产安全,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食品安全检测检测检验技术就更加的更加的重要。食品安全检测的检验检测工作是国家的特种的设备进行专门的工作人员所负责的,食品安全检测检测检验工作是一个全过程动态监控、综合性强、全方位的工作。要求着食品安全检测的检测人员能够对食品安全检测的全方位进行检测,更需要各个部件以及食品安全检测的整体技术进行控制。从而能够保障食品安全检测的安全性能够进行系统的检测,由于检测的步骤大多都是在食品安全检测的运营过程中进行检测的,这样就会对食品安全检测的监测人员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本文就是从食品安全检测检测与检验的内容与步骤的基础上着手,从而能够保障检验检测技术的安全,保障食品安全检测的正常运行。

1 食品安全检测检验检测技术的基本流程

食品安全检测检验检测的过程中,组成的内容十分的繁琐,步骤十分的复杂。这一节就系统的提出的食品安全检测检验的基本流程以及食品安全检测运营安全性为重点,所展开的探讨。

1.1 食品安全检测监测检验工作流程的步骤

首先,需要对食品安全检测监测进行业务的受理;第二,要对需要检测的食品安全检测进行简单的资料分析;第三,分配食品安全检测的检测的任务到每一个技术人员的工作任务中去,制定相应的检测方案,从而保障食品安全检测检测工作的有序的开展;第四,进行现场的食品安全检测动态检测,在食品安全检测的运作的过程中进行食品安全检测的安全检测,从而保障食品安全检测的安全性,以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第五,需要出示一定的检测结果以及检测资料,从而能够全面的掌握食品安全检测安全的信息;第六,将食品安全检测的检测报告以及相关的技术资料进行妥善的保管,从而防止出现安全问题,找不到相关的负责人员。

食品安全检测的检测的全过程与流程不仅仅关系到食品安全检测的安全的运行,更是对食品安全检测的质量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能够规范食品安全检测的使用流程,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检测与检验的准确性,保障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使用安全。

2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工作优化

2.1 做好食品安全检测现场的检测的准备工作

在食品安全检测现场的检测检验工作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这是食品安全检测检测检验安全保障的最重要的工序,更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充分做好食品安全检测检测检验的准备工作,才能够保障在食品安全检测检测检验工作的安全有序的进行。食品安全检测检测检验的现场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着:第一,受理检验申请以后,检验部门的负责人应该根据现场的情况,以及检验的情况不同进行不同水平与不同检测任务的安排。对于一些相对复杂的新型的机械设备的检验需要制定一定的检测方案,应该安排指定的人员制定检测方案。第二,审查被检测食品安全检测的资料以及相关的文件,从而能够全面的对被检测的食品安全检测使用情况进行了解,从而保障食品安全检测检测与检验的安全进行。第三,需要做好检验专用的仪器与设备的准确度,从而不会影响到食品安全检测检测的结果的不准确性,需要符合相关的要求。第四,要准备好进行食品安全检测安全检测所需要的安全的防护用品。

虽然食品安全检测的检测与检验的工作与工作流程并不是十分的复杂,但是这些细微的要求确实食品安全检测检测检验的最基本的要求,更是保障食品安全检测检测检验安全的最基本的保障,只有明确的食品安全检测的最基本的资料和需要准备的工作,才能够合理的科学的进行食品安全检测的检测与检验,并保障整个工作的安全与有序。

2.2 在食品安全检测检测与检验的过程中需要做好食品安全预防工作

如果做好食品安全检测检测与检验工作的事前准备工作是整合食品安全检测检测与检验的基本要求,那么在食品安全检测检测的过程中做好对事故的预防工作就是对整合食品安全检测检测检验工作的必然要求,更是核心组成内容。整个食品安全检测检测检验工作人员、设备和环境所组成的一个系统。需要从人员、机械设备、食品安全检测的环境这三个部分作为切入点,从而能够保障在食品安全检测检测的过程不会发生任何的故障与失误。所以食品安全检测的检测的安全保障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食品安全检测检测的过程中对于检测安全事故发生的安全防范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需要保障食品安全检测检测检验环境的安全,在进行食品安全检测安全检测的工作环境中不安全的因素可能会引发食品安全检测检测人员的工作失误以及判断的失`,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一般不正确的检测操作以及不良的作业会引发食品安全检测检测人员的跌倒、高空坠落的危险以及食品安全检测检测人员发生触电的危险,所以在进行食品安全检测检测工作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工作环境所相关的安全问题。第二,食品安全检测的检测与检验人员需要做好安全的自我防护与保护的工作,检测检验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检测检测工作的过程中一般都是针对一些没有运用的食品安全检测或者是一些出现了故障的食品安全检测,这样的食品安全检测具有着很大的危险性,所以,作为食品安全检测的检测与检验人员应该做好自身的防范工作,保障自身的安全。需要食品安全检测的检测与检验人员穿着工作服、佩戴好安全帽,带好安全绳,在工作的过程中要设置一些醒目的标语。第三,要严格按着国家的相关对食品安全检测监督与检测的规章制度进行工作,其中明确规定了需要保障好检验与检测工作的有序的进行,保障检测人员的人身安全,更是严格的规定的对于食品安全检测的检验要求以及基本的操作流程。第四,要把握好食品安全检测检测工作的相关认证工作,酌情的对食品安全检测的检验条件加以改善,从而能够消除在食品安全检测检测与检验的过程引发一些安全事故,保障食品安全检测检验工作的有效进行,从而保障食品安全检测检验与检测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从而能够选择相对合适的检测方法。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食品安全问题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直接的造成影响,我们需要能够提高检测技术,保障食品的安全,从而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最根本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孙登峰,王顾希,钱杉杉,乔倩,邹燕,侯晓妮.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标准研究[J]. 中国测试,2015,(08):1-7.

篇7

(义乌市产品〈商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浙江 义乌 322000)

【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使得大众对食品安全产生了极大的担忧和不信任,食品问题高发使得业界对食品安全检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还存一些问题,需要及时加以改善和更正。

关键词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政府机构应制定切实可行的食品安全政策法规,建立健全市场监管机制,加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同时,必须大力发展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完善检测体系,为食品的安全和品质监管做出更大的贡献。

1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1.1 政府的监管力度不够

政府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起宏观调控的作用,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针对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同时具有调控市场、影响市场价格及消费者行为的导向作用。随着时展,新生的事物往往与法律的制定存在时间差,这就使得在法律出台前,相关部门和机构及时预测到新事物可能对环境或者人体健康有某种不利的影响,但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不能及时控制和制止,这就可能出现严重的社会影响。同时,对于违法违规的生产者,政府及有关部门没有予以更加严厉的惩处措施,将有问题的食品流到市场上,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1.2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

食品安全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消费者与生产者、经销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生产者在生产时不严格按照工艺要求来操作,例如没有经过必要的杀毒灭菌过程;在食品中添加一些禁用的有害的添加剂,如在婴儿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以提高含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使用不合格原料,如果汁生产过程中使用腐烂的水果降低成本,在食品中使用地沟油企图获得巨大利益等,这些都是普通消费群体很难知晓的信息,又如将食品的保质期一再的延后,或将过期食物经再加工后流入市场等行为也屡见不鲜。

1.3 食品检测科学技术设备的落后

我国经济现在虽然发展迅猛,但其终究还是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与其他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现今在中国针对食品安全检测的一些高技术设备的设计发明还有一些不足,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改进完善,而且这种设备通常价格十分昂贵,现阶段我国要普及使用这样一系列的食品检验设备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2 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现状

近年来,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与我国并不富裕食品生产能力产生极大的矛盾。一些非法分子受到利益的趋势,置食品安全与不顾,塑化剂等一些涉及面广、危害性大的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了极大威胁。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起步落后于国外,但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基本迎头赶上了国外发展水平。我国的基因食品检测法基本与国外处于同一高度,在一些方面甚至超越国外同行,应用也十分成熟;通过与国外专业检测机构共建大型实验室,我国的色谱——质谱法和酶联免疫分析法各项技术能力能够跟随国外先进技术,并能够进行各种食品安全的实验室检测。我国的光谱分析法已经广泛应用到食品加工过程的检测,也能够满足我国的技术需求。生物传感器法和生物芯片技术也正在积极的试验之中,在一些领域也进行了技术应用。

3 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食品安全法规不健全

我国虽然新修订了《食品安全法》,但是相关的配套法规和技术标准仍然没有得到完善,使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无法可依”,极大地阻碍了检测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至于一些地方的食品安全检测机构成为摆设,而相关的食品安全检测法规被束之高阁。相关标准制订不完善,各地的标准存在差异,农夫山泉和怡宝的标准之争就是典型的地方标准打架。跨地区食品的质量问题成为大家广为诟病的焦点,安全检测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受到掣肘。

3.2 经费投入短板短期难补齐

以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存在多头,工商、食药、质检等部门对食品安全均负有监管责任,多方都在监管的过程中享有行政权力,在分享监管利益时相互争夺,但是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和推广上,多头却不愿意付出成本,认为这是费力不好的事情,也导致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没有得到有力的支持。虽然目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已经划归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但短时间内支持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发展的经费短板仍难补齐。

3.3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没有真正走出实验室

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发展虽然与国外同步,但在推广应用方面却远落后于国外。这些技术大都存在于实验室之中,只能被动的接受食品安全检测的需求,没有真正走出实验室的大门,主动发挥保障食品安全的作用;从另一方面讲,我国适用于食品安全现场快速检测的技术体系并不成熟,能够进行现场检测的技术相对落后,难以真正的在监管现场主动发挥作用,使我国最需要技术支持的监管环节出现技术缺失。

3.4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发展不平衡

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发展参差不齐,城市和农村之间发展不平衡,我国城市地区基本已经设立了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大城市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比较先进,应用也比较成熟;中小城市的技术和应用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大多只能进行简单的实验室检测;农村地区基本没有设立食品安全检测机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更无从谈起。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京津、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食品监管发展比较成熟,专业实验室数量多,相关人才聚集,技术也能够广泛应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技术和应用水平就相对落后,很难有效发挥监管作用。

4 对策建议

从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看,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4.1 完善支持技术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围绕新《食品安全法》构建能够支持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从法律层面确定食品安全的战略意义。在国家层面加快相关配套标准的制定,打破地区间食品安全检测的制度壁垒,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给予一定的支持。

4.2 理顺监管体制、创新监管模式

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体制进行梳理,突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在食品安全工作中的主管地位,创新部门之间共同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的协调机制,也为检测技术的研发、应用、推广明确主责的管理机构。吸取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将第三方检测机构引入国内检测市场。

4.3 加强现场检测技术体系的发展和应用

发挥实验室检测技术的骨干作用,加快实验室检测技术向现场检测技术的转化创新,使之成为能够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的需要,构建适用于现场检测的技术体系,以解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缺失的燃眉之急。加快食品安全现场检测技术的推广,将食品安全技术真正的走进市场之中。

4.4 平衡地区间食品安全检测发展水平

加大国家对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建设支持,加快适用于欠发达地区应用的方便、快捷、廉价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大经济欠发达地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强制推广力度,尤其重视在农村地区推广农作物污染检测,在中小城市地区推广酶联免疫分析技术。虽然我国在食品安全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上存在很多制度、体制、技术等障碍,但只要从国家层面上下大力气打破这些桎梏和束缚,必将能够推动我国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发展,给人民群众以健康保障。

5 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因此需要科学高效的检测技术去保障大众的身体健康,因此针对检测技术过程中的问题必须提出可靠的建议和措施去保障检测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孙多.我国食品安全检测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宣伟,王军,汪秀月,张淮光.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肉类研究,2011,9.

篇8

关键词:食品安全 检测技术 发展 研究

所谓的食品安全是对食品处理、加工、贮藏过程中预防食源性疾病进行描述的学科。食品安全问题切实的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由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如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程度大大提高。人们将关注的热点逐渐转移到食品安全上来。这就要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大食品安全检测力度,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从而提高食品安全性,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

一、我国现阶段食品安全问题状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食品生产和生活水平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深,导致食品由家庭烹饪逐渐向专业企业加工生产为主转变,在提高了食品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即食品安全隐患增加。食品安全问题已逐渐呈现出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将食品安全问题列为重要民生项目。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损害经济利益,而且有损国际形象。据世界卫生组织和疾病控制中心报告[1]显示,在美国,每年有7600万人发生食源性疾病,并且有5000万人死亡。我国现阶段食品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农药残留、微生物污染、水源污染以及非法添加激素、药物等方面。不仅如此,兽药的非法使用也导致了严重的急性中毒事件发生,严重的威胁和危害着人民的健康和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

二、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技术检测体系

针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我国政府建立了相关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不仅使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体系拥有了219项实验检测方法,而且极大的丰富了食品安全检测体系,为食品安全的检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检测方法,使食品的安全系数大大提高。这一体系中的兽药多残留检测方法能够检测的兽药品种可高达122种,农药多残留检测方法可检测的农药品种更是有150种之多。不仅如此,这一体系中针对H5、H7、H9等类型的亚型禽流感病毒的荧光RT-PCR检测试剂盒的成功研制,为我国禽肉进出口贸易安全提供了重要检测基础。[2]

三、我国现阶段普遍使用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3.1光谱分析法

光谱分析法是一种无损的快速检测技术,分析成本低,在食品安全检测中运用较为广泛。其主要原理是利用物质发射或吸收电磁辐射以及物质与电磁辐射的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方法。它包括荧光光谱、红外光谱、近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

3.1.1荧光光谱

荧光光谱被广泛运用在食品检测研究方面,它具有快速、敏感、无损的分析技术,并且能够在几秒内提供物质的特征图谱。人们曾运用前表面荧光光谱技术对蜂蜜品种的真假进行了分析。

3.1.2拉曼光谱

拉曼光谱用于在食品安全检测分析过程中,对待测物质进行定性分析,还可以对食品成分中含量的多少进行检测。拉曼光谱技术是在键的延伸和弯曲的震动模式的基础上,利用对光的散射强度和拉曼移位作图来获取信息。它可以将受污染的小麦粉、玉米蛋白和豆粕混合物中的三聚氰胺进行定性定量测定。

3.1.3色谱、质谱技术

色谱技术运用的是当两相做相对运动时,由于不同的物质在两相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用过不断分配,从而达到各物质被分离的目的。这是一种物理化学分离方法。随着人们的不断探索,色谱技术日臻成熟,不仅具有样品用量少、检出限低分离效能高、检测灵敏度高、选择性高和使用方便等优点,而且早已被广泛的运用于食品工业的安全检测中。

气相色谱法能够准确灵敏地进行快速定性与定量分析,在食品检测中广泛的应用于天然毒素、农药、食品添加剂、兽药等的检测。[3]不仅如此,王会峰等人利用色相色谱法建立了香菇中40种农药残留量的测定方法。拥有仪器操作简单方便、应用广泛但灵敏度不高等特点的薄层色谱法被普遍应用于农药、毒素、食品添加剂等方面。梁洪军等采用的具有操作简单、便捷、重现性好、灵敏度高等特点的薄层扫描发被广泛用于食品视频中有机氯农药残留定量检测中。

质谱是一种理想的色谱检测器,它具有极高的检测灵敏度。将色谱、质谱联用,不仅能够将二者的优点相结合,而且成为了分析化学的研究热点。对于有机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普遍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析;对于急性较大,热稳定性强、难挥发的样品普遍运用液相色谱-质谱技术进行分析。

3.1.4高光谱图像技术

高光谱图像技术是一种集图像信息与光谱信息于一身的新技术,它被广泛应用于农畜产品及食品品质和安全性检测方面。Kim等人曾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高光谱图像系统对食品的品质及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其原理在于利用多光谱成像系统通过最佳条带的检测来对食品的加工过程进行控制,从而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2生物检测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检测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到食品安全的检查中来。生物检测技术是利用生物材料与食品中化学物质的反应,来达到检测的目的。其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结果精准、灵敏、选择性高等相当多的优势。现阶段应用于生物传感器技术以及生物芯片技术中。

3.2.1生物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反应速度快以及成本低廉的优点的一种将生物识别元素同目标物质相结合的物理传感器,它扮演着食品检测活动中的主要角色。它能够有效的检测出食物中所存在的食品添加剂、生物毒素、致病菌以及抗生素等。例如食品中的亚硝酸盐成分、有机磷酸酯和氨基甲酸盐成分等。

3.2.2生物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是一种能够将分析过程集成在芯片上完成,实现样品检测连续化、集成化、微型化和信息化的一项综合分子生物技术、微加工技术、免疫学、计算机等技术的全新微量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过程中它能够对食源性微生物、药物、真菌、转基因食品以及病毒进行检测和分析。

总结:

随着日益频繁爆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我国相关部门对此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为了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祖国的稳定发展,相关部门人员加大了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进行了不断地探索。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剧,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从单一的鉴别阶段向现代分析技术方向转变。越来越多种类的食品安全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的出现,使我们可以对食品的安全性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和监控,从而保证食品的安全性,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吃到安全、健康的食物。

面对当前的食品安全现状,我们要致力于建立快速、准确的食品检测方法的探索,以满足越来越高的检测需要。

参考文献:

[1]宣伟.王军.汪秀月.张淮.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肉类研究.2011.(09)47-51.

[2]吴园园.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科技资讯.2010.17.

[3]王雷.乔晓艳.董有尔.等.高光谱图像技术在农产品检测中的应用进展[J].应用光学.2009.30.(4):639-645.

篇9

关键词:食品检验检测 质量安全 共享平台

中图分类号:TS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8-0037-02

一个国家在食品检验方面的水准,直接影响了该国人民的健康安全,并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性和持续发展性。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一套统一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来完善我国的食品检验市场。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国务院已经颁布了更多法规及标准,其中《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在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督工作方面做出了全面的规定。我们应以国务院要求为核心,并优化社会资源,建立一套完善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

1 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概况

在多年的发展之后,我国根据各类行业的性质,已经建立了多套食品检验检测体系。从事这些食品检验检测工作的检验机构高达八千多家,目前,仅仅在农业部门就已经发展了十三家国家级质量检测中心,四百多家农业食品部级质量检测中心等等,分别设置在我国三十一个省内。除此之外,我国卫生部也分别从国家级、省级、市级三个层面建立了近达三千五百多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2000年后多项资金启动下,我国卫生部进一步加强了对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工作,其中涵盖了食品污染物检测及食品疾病检测两大部分,商务部门也初步起草了食品批发市场的安全检测体系方案,在各类食品生产场地及经营场地,统一建立了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并在年销售额超出两亿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配套建立了农产品快速检测仪器及专业技术人员。

目前,我国工商部门为了更好地实施市场食品安全检测工作,配套了流动检测车辆、快速检测仪器等先进设备,来辅助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更有效地运行。由于近几年来政府职能的变化,我国食品检测工作基本上实现了政府与事业单位分开监管,甚至实现了企业化管理,这样极大程度地方便了经费的支出及预算工作。

2 目前我国食品检测检验工作中有待完善的部分

2.1 食品检测方式不科学

从食品安全监督方式的角度来看,最为有效的方式便是建立一套完善的食品安全例行检测体系,从全方面范围内开展食品检测工作。由于资源有限,目前我国在食品检测工作方面所使用的检测方式较为传统,最多使用的是突击式抽查,突击式抽查方式并不能全面杜绝食品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长期这样下去,很容易导致有害食品遍布市场。除此之外,我国现在市场准入检测所使用的花费大部分都是由食品制造商自行承担,很多厂商为了降低费用,使用各种非法手段,这样极大地影响了政府部门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督工作。

2.2 自我检测存在弊端

在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方面应有效借鉴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目前从我国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的结构看来,我国大部分食品检测行为均为自我检测,而专业机构检测及政府例行检测则充当辅助角色。现阶段,我国主要采取以政府强制检测为主的检测方式,食品生产企业自身的食品安全意识较低,还有待提高。甚至还有不少食品生产厂商为了赢得更高的利润,通过不正当的方式来降低成本。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百分之八十的食品生产企业布局诶自我检测能力,在食品面向市场之前,并没有通过合格的检验。我们必须直视现状,并进行进一步的改善。

3 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完善措施

3.1 构建食品检测检验网路

在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构建工作过程中,最核心的任务便是进行政府部的门执法的检验检测机构的革新。各级别行政执法检验机构必须建立一套以保障食品安全为宗旨的体系,并与政府部门的职能相匹配,满足食品从田地到餐桌的全过程检测与管理需求,为我国食品安全质量监督工作提供技术性支持。除此之外,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及规定对食品进行检测,各个部门做好与自己负责的工作环节,做到合理分工,尽量减少重复检测,最大限度地保证食品检验工作的公正性、科学性。

3.2 建立食品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评价及监督管理的相关制度

政府应统一食品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评价制度,对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运营资质进行统一评价,并制定相关标准来规范目前的认定资格及认定条件。除此之外,我国相关食品安全监督机构也应该组织在全国范围内的食品安全生产厂商进行资质认定,评价是否合格合法。

3.3 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测工作

我国在完善食品检测机构体系的同时,必须确保各级各部门检测中心之间的资源及信息得到有效共享。其中,最常用的方式便是将现有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所获取的检测信息及资源进行整合,并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库,构成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食品检测信息交流平台,其中包含了食品检验的技术标准、检验标准、合格食品生产厂商名录、技术设备等数据,并利用网络等方式进行实施监督管控,确保平台所的消息正确、合法。各级食品检验机构部门都可以通过登入该平台,查询到想获取的信息。

这种食品检测信息共享平台的开通,可以有效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大大提高检测工作效率及质量。应按照各级部门的工作职能进行明确分工,以此来提高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度,减少各部门之间的重复检测工作。在已有的全国食品检验检测资及源信息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评价,并确认其是否拥有相关资质,并将合格机构名单共享到平台中,以便其他检测部门进行查询利用。

4 结语

综上可知,要想完善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必须进一步保证我国食品的质量与安全,减轻各级食品检验检测部门的工作负担,建立有效的食品检验检测信息共享平台,并最大程度利用我国已有的检测资源,减少检测部门的重复性工作,提高检测工作效率。相信在这种全新的机制下面,我国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可以得到很快的完善,并迈向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陈锡文.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郭晓,张晓川.中国食品发展现状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1 :93~96.

[3]田书敏.食品检测技术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0(2):59~61.

篇10

当前我国食品企业质量安全现状

当前我国食品企业缺乏诚信意识,很多中小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丧失了法律常识以及诚信道德,忘却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昧着良心生产过期食品或在食品上使用对人体具有危害的添加剂以蛊惑消费者购买,导致食品质量差,人体食用后会产生极大的危害。除此之外,某些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思想道德素质低下,忽略了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只在乎企业的经济收益,不断扩大企业的规模和产量,导致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得不到控制和有效防护,对于监管部门的审查,大多数食品生产企业也只是应付了事,并没有作为企业的重点来进行改进。

食品企业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

食品原材料引进不符合标准。对于食品企业来说,第一项环节就是购进原材料,换句话说,原材料的质量与最终食品的质量息息相关。然而,很多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由于难以负担高额的生产成本或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往往会选择质量不佳的原材料,加上原材料入厂时,企业检验人员在检查时只注意到了原材料的净含量、包装与感官,而忽视了原材料的安全性。对于以农作物为原材料的食品生产企业,如果检验人员忽略了检验农药及污染物的残留,就会导致不合格材料混进生产系统中,并最终增加了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及非食用物质。食品添加剂是一种食品中常见的添加物,该物质有的由天然形成,有的由化学加工而成,能够满足防腐和加工工艺、改善食品的味、色、香。食品添加剂的合理使用可以改善食品味道、提升食品品质,并且可以延长食品的变质时间,但食品添加剂的违规使用会引发重大的安全隐患。与食品添加剂不同,非食用物质顾名思义就是不可投入食用,但三聚氰胺、瘦肉精、苏丹红等常见的非食用物质已经频繁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当中,如果不加以制止,此类工业用原料必定会在人、畜体内堆积,并最终影响整个生物链,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设备不完善。由于购置食品质量安全监测的费用较高,很多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的设备落后,检测结果经常出错,又不愿意在检验设备的购置上投入必要的资金,导致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得不到正规检验。另外,企业的食品安全检验人员缺乏专业的培训,甚至很多检验人员不具备检验资格,检验人员专业素质的低下必然会导致食品安全检验环节产生疏漏。

解决食品企业质量安全问题的关键点

加强食品原材料的控制。为了解决食品企业质量安全问题,加强食品原材料的控制应当设为食品生产过程的关键控制点。食品原材料的控制应包括原材料入厂控制及存储控制,只有对原材料进行验证并确认安全后,才能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的有效追溯。因此,食品企业应当制定合理的采购工作制度和采购管理制度,如果企业自身无法对原材料的关键性指标进行检测,应当与具有相应检测能力的机构签订定期委托检测协议,与此同时,企业应当保留部分原材料以备不时之需,这样一来,就能保证原材料环节的安全无误。

严格把关食品添加成分。严格把关食品添加成分应从食品添加剂以及非食用物质两个方面探讨,前者需要企业严格遵循国家颁布的标准,并制定食品添加剂在采购方面的管理制度,在规定的范围内合理、科学地使用。而对于后者而言,食品企业必须要提高整体道德素质,对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应加强诚信教育,让其意识到工业原料对人体的危害性。

配齐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设备。在配齐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设备方面,企业应当做到主动自觉,而国家食品质量监督部门也应当加大对食品企业的审查力度,对于不具备专业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设备的企业应当采取强制措施。此外,落后的检测技术也会影响检测结果,故在配备齐全满足食品质量安全检测需要的设备时,企业还应当选用具有专业资格的检测人员,并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