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课的要求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型课的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对音乐“微型课”的认识
微型课,顾名思义,就是比正常课时间长度短、教学容量小的课。微型课上课时间短,一般只有20分钟,其中15分钟用于上课,5分钟用于答辩评委的现场提问;教学内容集中,教学形式简单,一般没有学生,只是面对评委授课,在教学性质上具有甄别评估功能。微型课现场抽取课题,在规定时间内(1小时)现场备课,现场授课。微型课属于“经济实用”型课,它对教学场地、教学对象、教学设施等要求不多,能够在有限的简短时间内,对众多人员的教学能力分别作出甄别与评估,为教学比赛、教师招聘、资格认定、能力评估等工作提供较为快捷实用的可靠依据。
2、分析各地方教育局提出“微型课”考试的要求
2.1 各地方提出“微型课”考试的具体要求
近年来,很多省市在教学比赛、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等涉及人员众多的许多大型活动中,为了在较短时间内快而有效地对每一个人的教学能力作出较为公正的评估,通常采用上微型课的方式来评价一个教师是否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有时面对几百人,甚至一两千人的众多场面,要采用普通上课的形式,场地、学生、时间等条件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要求的,而微型课恰恰不受上述限制,能够较好地达到预定目标。 “微型课”就成了衡量教师水平的最好标尺。
2.2 对其要求的分析与思考
教育局给师范生出微型课考题,因为它耗时较短,相当于普通课堂的1/3,形式“短而精”,能够在短暂的时间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业务素养。给予我们师范生很大的考验。因此,我认为微型课的了解和把握在我们师范生中的是非常重要地,是不可忽视地。
2.3 根据其要求分析如何上好微型课
以下分析是关于微型课在备课过程中必须考虑的而在上课过程中又要必须遵循的几则要点:
(1)整个的教学过程要精炼。由于微型课要求时间的短少,必须要求切入课题要迅速,所以对切入课题的方法大有必要作些文章。可以设置一个题目引入课题;可以从以前的基本内容引入课题;可以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引入课题;可以唱一首歌、播放一段视频进入课题;也可以开门见山进入课题,或设置一个疑问,悬念等等进入课题。
尽管说所有的课都要求讲授线索的清晰醒目,但在微型课的讲授中,更要求尽可能的只有一条线索。在这一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显露出来的是内容的主干,剪掉的是可有可无的举例、证明这些侧枝旁叶。为了讲授重点内容,往往需要罗列论据,那么在罗列论据时就要求精而简,为此在选择论据时要做充分的考虑,在准备的较多的论据中进行精选,力求论据的充分,准确,不会引发新的疑问。
(2)讲授人表现要干练。音乐微型课与其他课程不同点在于,音乐占了大比重,要让学生体验音乐,了解音乐,教师的范唱不可避免,没有“唱”,也就不谓“音乐课”了。所以,在微型课堂中,该唱的唱,该动的动,一切以让学生感受、体验为先,准确的范唱是教师最直接的呈现,在演唱过程中,教师加上神情、动作、手势让学生体验作品的音高、情绪、力度等等音乐要素。所以,无论如何,一个准确无误、生动的范唱在微型课当中是必须的,尤为重要的。
板书不宜太多,太多表现为累赘,会冲淡板书对内容要点的提示作用;也不宜太少,太少往往会使板书表达不清。在微型课中,部分板书可以提前准备到纸板上,以挂图的形式在授课的过程中展示在恰当的位置,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无论如何,板书都要做到精简,且使得要点突出,线索清晰为原则。
3、“微型课”考试中需注意的问题及训练方法
3.1在“微型课”考试中需注意的问题
(1)导入环节。微型课时间短,不允许在导入环节“绕圈子”。导入的方式方法途径技巧很多,但无论用何种方式方法途径技巧,都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关联,并力求做到新颖独到、引人注目。以上主要是讲“切入课题要快速”。
(2)上课环节。因为微型课时间有限,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有限,要处理好“多”与“少”的矛盾,做到恰到好处,犹为重要。内容过多,未免庞杂;内容过少,未免空洞。“庞杂”则显重点不突出,“空洞”则显内存不丰厚。无论常规教学,还是微型课,板书都是必需的。只不过在微型课上“多”与“少”的矛盾尤为突出而已。板书太多,既费时,又显累赘;板书太少,虽省了时,但也许会造成表意不清,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3)结尾环节。一节课的结语是必不可少的。在一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对内容要点来个归纳,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快捷而不拖泥带水的结语在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同时,也会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美好的享受。
3.2 关于微型课的训练方法
(1)平日里要积累丰富的课堂经验,有了实践的经验才有能力把握微型课讲台下无学生的状态,才有可能做到“台下无学生,心中有学生”。
(2)要熟悉教材教参,了解教学目标,认真备好课,在微型课考试中做到胸有成足。
(3)自我训练,在考试前可以对着镜子进行微型课训练,在镜子前将教学过程完整呈现一遍,以便发现自己的缺点、不足。
(4)树立信心,克服紧张、惶恐的情绪。超越自我、信心百倍。在微型课考试中发挥出色的表现。
篇2
[关键词]管理风格 管理者行为
中图分类号:F42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118-01
1、引 言:
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反思多年来特别是炼油厂近五年来的工作实践,从中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无论是就整个炼油厂还是就一个车间乃至一个班组来说,其管理风格对我们的生产管理、安全环保、节能减排和科学发展,对我们能不能把事情干对、干成、干的又好又快产生着根本性的重大影响。所以古人云“谋事在人”、“事在人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这里所讲的管理风格,是指在管理者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长期引导下,通过工作理念、制度规范、舆论氛围、道德惯例等等所构成的管理硬件和环境软件。实质上,它反映了我们对工作职责、业务特点、运作变化动态等等炼油生产管理本质的认识和掌握水平,标志着我们作为管理者应当拥有的领导一个厂、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科学发展的内在素质和能力。
多年来,我们得益于逐步形成了一种符合全厂科学发展需要的管理风格,或者说是在广大员工支持参与下不断磨合修炼成熟的管理者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使我们的生产管理和各项工作不断有新进展。时间经验教训和科学发展观启示我们,要坚持和丰富下面这些构成炼油厂管理风格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2、内容:
一、 坚持把盯着现场、摸清底数、掌握齐全准确的第一性
资料摆进管理者上岗的头一件大事要事。这是我们管理实践过程中已然铺开但尚需深化的工作模式。
炼油厂党政班子成员,多年来始终坚持天天下现场进装置、看运行状态、查操作行为。因为炼油的实践告诉我们,重视生产现场,发展基于现场,风险来自现场、以人为本体现在现场。管理者只有全面掌握现场情况,才可做决定、发指令。现场不清留给我们永生抹不掉的伤痛,1027、303等事故带来的教训使得我们把紧盯现场作为管理者的第一要务,以此来检验是否是一个合格管理者的起码条件我们要求基层车间必须 清楚现场所有的变化情况,早做准备、早期预防。
由于两级领导把精力都用在现场所以几年来炼油生产比较稳定,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各项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而全厂各级管理者也逐渐形成了一种管理风格牢牢地盯住现场。
二、始终坚持遵从和凸显制度规范、机制政策的基础性作用,追求管理全程的运作稳健、客观长效、引向力强。这是我们逐步成型但需持续改进的层次布局和管理流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认识差异、利益差异、基础素质千差万别的情况下,有一种东西可以使人的行为趋向一致,其他手段只有在这个前提具备了才能发挥作用,这就是机制的力量。当然,匹配其他手段,是科学管理有别于传统管理的标识。
近几年,我们炼油厂逐步完善了管理机制。在班子建设上实行滚动式考核,适时调整干部。在人才培养选拔上,把班长岗位作为管理者的必由之路,用实绩来验证复合型人才,使优秀员工脱颖而出。满足了管理的需求。同时向广大员工昭示了一个用人之道。勤恳务实顾大局,有谋善断讲诚信成为大家追求上进的方向和目标。形成了科学的导向。由于新机制的逐步健全,各项制度的规范性性呈现出来,只有按章办事才可成就人的抱负,成为大家的共识,使得两级班子建设、班组长的选拔任用,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扎实稳妥。
三、始终坚持结合工作实际贯彻上级精神、借鉴先进经验,把观念、思路和措施创新实实在在地作用于具体管理的关键点和薄弱环节上,并正在打出“组合拳”,促使管理的劳动更加表现为创造性的劳动。
与时俱进、创新管理才能实现科学发展,但作为二级单位,基层工作的特点应当使其管理创新拥有自己的内容和特征。
炼油厂班子在工作实践中始终坚持不折不挠的贯彻落实公司精神。始终注重学习各兄弟单位先进经验。同时有一条至关重要的原则。就是把握方向、转变思路、改变方法,一切以炼油厂的实际出发,一切具有炼油厂的特色。
针对设备老化这一现状,我们设立了员工特别敬业奖,鼓励那些及时发现并处理突发的 设备隐患的员工;同时提出发现漏点越小越有价值越应重奖的观念;在员工培训上,坚持越优秀越加强培养的信念;在评价车间班组工作业绩上,实行整体考核,团队评价的方法;在提升员工素质方面采取重点培养择优选拔的策略,组建班组长联合会用来培养、识别可塑人才等等。
同时及时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使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相得益彰。结果十分喜人。
四、坚持直面现实矛盾,管得严、真心爱,这是我们体现和谐、以人为本抓管理尤其是队伍建设上较有收获的工作套路。
利益驱动是社会学和经济学基本定理。我们因为视他为俗物而回避。科学发展观强调,要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成果,要关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最紧迫的利益问题。使管理风格更有人情味,更感人人性化。
维护好发展好管理层和被管理层、单位与单位、团队与个人之间的共同利益,是我们强化三基工作的基本依据。
长期以来,我们过多的强调是服从、听话。一切以企业利益出发等单方面的满足观,忽视了这种共同利益的存在。事实上,和谐的社会经济基础是因为共同利益的存在。没有共同利益而一厢情愿的事情是无法实施的。
篇3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4―0044―01
一、 什么是微型课
顾名思义,“微”是小的意思,就是小型的一堂课,一般时间在15-20分钟,其中包括课程的导入、学生活动、授课过程、小结等,而且在授课过程中仍然坚持重点、难点清晰、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的正确性,在这样的一堂课中,要精选环节,精炼语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二、如何上好微型课
微型课的特点是教学内容集中,而且没有学生参与,只是面对评委授课。上课的具体过程和平时课堂教学一样,老师在讲台上把准备好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包括提出问题、课堂活动、学生分组合作等过程都要一一展示出来。但是由于没有学生,授课人的这些教学设计都是在提出问题或安排后,假设学生已经完成的情况下,继续展示下一个教学环节。在整个过程中要求授课人准备充分、语言生动、过程精炼。
1. 要精心取舍课题内容、引入课题新颖迅速。因为上课时间短而授课的内容又是一整节课的内容,所以如何把大容量的内容在短时间内上完,精心取舍课题的内容是关键。选择少而精的内容,导入新颖的课题能直接切入主题抓住重点,吸引学生。我们可以设置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引入课题,也可以从上一堂课的复习中引入课题;可以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引入课题,或设置一个疑问、悬念等进入课题。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切入题目、引人注意,力求新颖的同时更要与题目的关联衔接,迅速导入,这是进入课题的一个必须遵循的原则,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较多的时间分配到内容的讲授中。
2. 选用恰当、合理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授课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更加合理、恰当是我们上好一堂课的保障。所以,在微型课中我们也要根据所上内容去选择合理、恰当的授课方式。比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果是偏重理论的内容,我们可以采用讲授、设置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分组发言、教师总结的方式,当然在设置情境时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的话题,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能让学生发挥出他们的潜能;如果内容侧重操作的部分,可以通过教师讲解加演示的方式,然后采用“任务驱动法”设置合理的任务,让学生分小组完成,分小组演示成果,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的形式来讲授。这里所说的合理就是学生能在本节课完成的任务或是较大的任务,可以通过分组合作的形式每个人完成一部分,总结后也能在本节课完成的任务。任务不能太难,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太大完不成,这样学生会养成拖拉的习惯。而且任务完成后一定要展示、点评,及时对学生给予鼓励、表扬或提出意见,让他们从这节课中有所得。
3. 要构建完整的课堂结构。根据微型课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当然是以讲授为主。微型课的教学主要是对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的体现和检测,教学方式要符合微型课的课堂情境和教学特点,真正能够体现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准。微型课虽然时间简短,内容单一,但也要讲究课堂结构,既不能只讲主要问题,也不能不分主次。一堂课有导入、学生活动、师生互动、点评,有板书有总结,这样一堂课才算是完整的一堂课。微型课的课堂结构导入要简捷新颖,语言精练能迅速切入正题,不要语言过于拖拉,上课半天导入不了正题,致使课堂头重脚轻以至于完不成教学任务;很快导入正题后,就要把主要精力全部用在课题的中心上,或精要讲授,或巧妙启发,或积极引导,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有讲有练有学生的活动。最后,一定要有小结。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圆满地完成课题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使微型课的课堂结构趋于完整。
篇4
关键词:微课;微格教学;教学方式;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4-0071-05
借助信息技术,微课已然演变为一种能够普遍推广的新颖时尚的教学形式,一种每个教师皆可设计开发、记录优质教学资源的手段,并促发催生多种基于微课的创新教学模式。微格教学的目的在于提升受训者的教学技能,规范其教学行为,塑造优秀的从教者。为此,探究微课在微格教学中的运用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何为微课
“微课”,在国外高等教育教学实践中又称微讲座,英文Micro-lecture,是用来描述简短的、围绕某个特定主题的、条理清晰的录像讲座材料,其时间长度一般为5~10分钟。中文特指以微视频为主的教学资源,是一种教学视频资源,为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并为大众提供碎片化、移动化的网络学习新体验。[1]
微课的主要特征是视频为主,主题突出,短小精悍,资源多样,应用面广,其核心理念是在课程中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
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专业协会Educause认为,Micro-lecture“就是一节短小的、用来呈现某个单一话题的录音或录像;百度百科:“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认为,微课全称是“微型视频课程”,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有机结合体;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对微课的定位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微课既是一种教学视频资源,也是一种微型教学活动。作为教学视频资源,它是以短小精趣为特征的在线学习方式,是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作为微型教学活动,它是以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生成性为特征的网络课程,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学科知识点、教学重难点、作业布置及实验操作而展开的教学全过程。
当然,若把微格教学法从培训教师某些教学技能的培训实验场运用到日常教学环境而成为常态教学活动的时候,就构成了微课教学。一般分两种形态,一种是用微课形式教学,一种是用微课资源进行教学。为此,未来微课在微格教学中的运用势必将成为常规教学的新常态。
二、微格教学与微课的联系
微格教学最早起源于斯坦福大学,随后传播到世界各地,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发达国家传播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微格教学的要义就是要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依据理论,重点在于通过学习者的参与、经验分享、反馈、教学诊断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技能。关键在于“教师少讲,学生多练;教师主导,学生反思”。
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集中解决某一特定教学问题行为的实践性较强的教师技能训练形式。英文为Microteaching,又译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或录像反馈教学。[4]
微格教学培训的实质就是将复杂的课堂教学分解为比较简单的小型教学,通过一个有控制的实习系统,使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个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对课堂教学认识的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2]教育部已将微格教学列为高等师范院校达标的条件之一。
作为教学视频资源和学习资源,微课是传统教学的浓缩,又是微型教学活动。作为一种在线学习视频资源,微课以短小精趣为特征,是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是教师进行微格教学过程的记录与展示;作为一种微型的教学活动,它以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为特征,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又不局限于教学视频,既是教学资源包,可以在课堂、课下使用,又是在教师主导下的微格教学的教与学的课程,是教师开展微格教学的全过程,也是常规教学的浓缩与精华。
目前,在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微课时长多被限定在5~8分钟,最多不超过10分钟。在高校,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评价标准中明确要求参赛微课时长应该在10~20分钟之间。美国学者Bradley T.Vander Zanden认为:成年人可以一丝不苟地集中自己的精力在某个事物上的时间平均为20分钟,未成年人还达不到20分钟。为此,结合实际教学与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为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微课教学目标,我们认为,微课时长一般应控制在5~15分钟左右。众所周知,享誉全球的TED讲座,就严格将讲座限制在18分钟左右!
然而,微课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在限制的r间内,激发讲授者采用创新的教学设计与编排陈述,在达到教学效果的同时提炼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实现短小精趣的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方式的丰富与创新,又是课堂教学课程形式与内容的改革。
未来,微课需要跳出技术与浓缩课的藩篱,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规范化,趋近微课程,并在课程的视野下思考微课的功能定位,使之与教学融为一体。
三、教师职业教育视域下微课的价值意义及使用原则
信息时代,教育需要与时俱进;网络时代,教育必须进行改革。针对教育改革,首要是师资队伍,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的革新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形式的改变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与学生的喜好、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举措。一段深受学生喜欢的微课视频,除了完成教学内容外,还要能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并能在学生生活中加以应用、整合,实现教学目标。
无论运用微课,还是进行微格教学,都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技能。现代教育学还认为,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仍须源源不断地获得三种信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信息,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教自身教学行为的信息。
如果说微课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其教学设计与教师风采的平台,微格教学则为训练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技能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方法与实现的可能。
微格教学是利用教育技术手段来集中培训、提高、展示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技能的一种教学训练形式。对于学生,微格教学不能替代综合运用教学技能的现场操作练习和教育实习,只有将二者相互协调、补充,方可取得最佳培训与教学效果。对于教师,微格教学需要遵循扬长避短的教育原则,通过经常的教学实训、不断的教学反思来完善、提高自身的教学效果与教学技能。[4]
为此,构建微课在微格教学中运用的模式,首先,准确定位,明确定位教师与学生在微课中的角色。其次,明晰微课的教学思路,并针对教育教学内容、对象与需求确定教学视频的制作方式。第三,遵循梅瑞尔的首要教学原理,确定微课教学内容、时长、教学方法与实施方式。
建模第一步:教学角色的准确定位
(1)教师的角色――是教学的引领者。为此,教师授课时间需要进行调整与再分配。教师的微课教学一定要明确主题,清晰教学要点,把握教学知识点与趣味性,通过生动案例启发学生,诱导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将教学视频与教学要求相一致。视频的重点在于提出问题,引发兴趣,启发思考。作为微型教学活动,网络课程强调教学情境的营造,强调教学环节的完整,注重教学的趣味性、启发性与生成性,同时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单纯知识点教学视频一般在5-6分钟,原理阐述教学视频在10分钟左右,教学难点与实验操作教学视频在15分钟左右。既使是复杂的实验操作教学视频也应限制在20分钟以内,否则就超出了微课的范畴,演变为常规的网络教学。
(2)学生的角色――须进行角色转换: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教学的有效性在于把握学生的兴趣点与关注度。教学必须为学生服务,首先就要换位思考,了解学生的喜好,知道学生关注的兴趣所在。为此,在微课教学中,把握微课短小精趣的特征,围绕主题,创设情境,突出重点,把握教学的环节与节奏。如此才能在知识的趣味与魅力活跃过程中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引发学生的思考,有效地进行教学,实现微课的目的。
建模第二步:厘清教学思路
首先,众多高校的微格教室已经达到录播教室的标准,差距也仅仅是教室的大小、装修档次及机位多少。微课的发展势必需要源源不断的优质、精悍的教学视频资源,因此,利用微格教室开展微课教学,有事倍功半的作用,更有一举多得的效应,足以满足微课高效、可视的要求。
其次,每一个进行微格教学的教师,势必重视教学环节的方方面面。他们在常规教学中不乏闪光点,更不缺少教育教学的经验,甚至教学智慧。因此,这些教学视频资源为微课提供了多元、精趣的微课素材。
第三,将常规教学与微格教室运用相结合,势必会形成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发展的风格与特色,有利于推动教学的改革、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能有效引导、持续加以重视、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则更有助于推动教学的改革、微课的发展。
为此,须明确微课的教学思路,即高效、可视、多元、精趣、特色。具体程序步骤是:选择合适的命题――多元的表现形式――清晰的教学思路――准确的教学定位――生动有趣的教学――抑扬顿挫的过程――主题突出的内容――精彩完美的教学。
建模第三步:微课教学视频的制作方式
主题突出、短小精悍是微课的两个主要特征。现阶段为维持微课的情景化、趣味性,为促进微课进一步推广、提高,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进行微课教学,也不是所有教师都适合微课。为此,微课制作方式有三种,也就是说微课的教学视频来源有:①原有优质课、观摩课、微格教学等教学视频的编辑、加工与完善,②利用录屏软件、手写板、电子白板、液晶显示屏、录像设备等的原创开发,③微格教室的常态化微课教学录制。
建模第四步:构建微课在微格教学中的运用模式
微课的教学设计理念,首推梅瑞尔的“首要教学原理”,即在有限的时间内,围绕教学主题与教育目标,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创新设计与教育智慧,启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动力,通过教学视频资源的适当运用,保证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构建微课在微格教学中的运用模式,目的在于挖掘微格教室潜能,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教学视频资源与课堂教学展示教师教育教学的精彩,传播知识的规律与魅力!微课在微格教学中的运用模式见图1。
如图1所示,主题突出是微课在微格教学中运用的关键,教学内容是否在联系现实世界问题的情境中得到呈现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所在。为保证学生的兴趣与关注度,启发、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确保教学的有效性(主题明确突出、内容生动有趣,时间5~15分钟),教学视频资源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展示、体现教学针对聚焦主题的论证与认识,通过师生有效的互动、应用与演练,通过教学的反思与完善,通过学生将知识的灵活运用与创造,最终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到其日常生活,变为自身的经验与认识,并在多元学习环境中合理运用以促进学习。
总之,微课与微格教学的结合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成长,有利于调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如果说微课是技术与教学融为一体的时代产物,微格教学就是造就这一时代产物的最佳平台和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更是成就一代名师、打造专业特色的最好方式。时代在发展,教学在变革,学生在成长,教师在提高,知识在传授,文化在传播,这一切需要微课发挥更大的作用与影响,更需要借助微格教学促进微课更快、更好地发展。
五、微课之反思
微课在微格教学中的运用需要重视、强化。微课、微课的属性、微格教室、微格教学概念相似,都需要一一厘清、明确,才能进一步开展完善。
微课的制作存在困难,呼唤教学团队的构建。单一教师教学技能的片面性,势必影响微课的推广、提高。构建教学团队,合理分工,由专人负责摄像及后期处理,省时省力,提高效率,微格教学的介入如虎添翼,有利于微课的大范围制作。
微课选取的知识点大量重复,往往容易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但另一方面,生僻、难度大、晦涩乏味的知识点又往往较少涉及。这一切可以借助微课大赛的作用加以规范、提高:规范微课的标准,重视教学内容,全面展开论证与演练,最终反思完善提高。
微课推广需要更多教师参与微格教学,微课的提高,需要让体验教学、趣味教学及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等持续开展,实现微格教室的常态化、简易化、高效化。
不是所有教师都适合上微课(或出镜),也不是所有课程内容都适合应用微课教学。教师需遵循扬长避短的教学原则对课程需反思、规范,不断完善提高教学质量。
微课是一种教学视频资源,又是一种微型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教学视频资源,微课需要大范围的参与制作;作为微型教学活动,微课的发展趋势是课程化!微课未来唯有走向微课程,知识传播才能保证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中国高校微课研究报告[DB/OL]. http:///report/.
[2]孟宪凯,李涛.中国微格教学20年[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9):62.
篇5
关键词:公共英语 微型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全面型人才成为目前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而如何培养能够用英语进行操作的专业人才,是大学英语面临的严峻挑战。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已不再局限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而应该旨在培养学生用英语“接收与传播”的能力(胡文仲,48)。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仅仅传授语言知识是不够的,而要把语言和人们的素质发展联系在一起。
何为素质?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作为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定义已经有了一个普遍认同的概括,即: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二十一世纪,英语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重要素质,更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之一。
可见,高校英语教育正面临着与时俱进的改革推动力。而在高校的公共英语课程结构中建设有校际或专业特色的微型课正是顺应了高等学校发展和高校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成为新型专才、多才的要求。以下具体阐述了在高校
中创建公共英语微型课的必要性、目的和意义及公共英语微型课的特点,具体实施方法。
一、高校英语教育背景
目前的高校英语教学基本分为两大独立结构,即专业英语教学和公共英语教学。专业英语旨在培养专门从事英语语言运用及研究的人才,多数情况下课程设置以英语语言学,文学、文化为主,相应增加专业倾向,如倾向科技、贸易、旅游、艺术等方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认为外语专业相当于没有专业的观念。因为相对于专业知识,语言是更难掌握的,如果需要大量运用英语从事某种专业的实践,无疑具有扎实语言功底的英语专业学生在当今社会会显示出更强大的竞争力。
公共英语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等基础语言技能的传授,使学生基本具有使用英语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当前各高校的公共英语课程设置以基础课为主(高磊,100),即大学英语精读、泛读、(视)听说,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课文和试题量提高学生的知识量,却忽视了语言本身的学习背景(朱振国,148),缺乏对语言的认识,从而也降低了他们的语言学习能力。大部分高校也会在高年级增加两学期左右的专业英语课程。而专业英语涉及大量的专业词汇及专业领域知识,需要坚实的语言基础。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正是由于缺乏对英语语言习得的大背景的了解,才会使英语语言基础薄弱,并且即使通过长期的学习也不能将水平上升到理想的高度,进而限制了他们在专业领域的发展。
因此,无论从学生自身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求,还是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多样化角度来看,高校的公共英语都迫切需要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发挥潜能、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引入新的课程设置和授课方法以扩大授课知识面,试从多方位多角度加强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理
解和认识,更进一步促进他们语言基础的加深,增强他们对专业前沿知识的了解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二、如何创设有公共英语特色的微型课
中小学微型课具有班型小,授课时间短的特点,而高校微型课因以高校的普通课程为参照,因此具有其他特殊性。它的教学周期短,班型可大可小,最重要的是高校微型课的授课科目选择更加微观化和具体化。
公共英语的授课对象均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因此,创建有公共英语特色的微型课关键在于课程科目的选取设置上。微型课程的创建可以由基础到高级,由语言技能向专业技能循序渐进的过渡加深,在同一系统内将语言和专业进行纵深发展。
1. 科目选择
鉴于公共英语的微型课程属于选修课范围,建议具体科目的设置既要包含初级的与语言相关课程,又要包含高级的与专业相关课程,在由低至高不同的学期为学生提供备选课程,并对他们提出相应的目标要求。
第一,开设与语言相关的公共英语微型课。因为语言的学习与其它学科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体现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上。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与语言相关的课程不仅是必修课中的基础语言技能的加深,更是语言、文化、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的综合学习。
例如,开设语法或词汇的专项课,课程内容只集中在某一语法现象或构词法上,帮助学生在基础英语学习阶段查缺补漏,更为关键的是,这样的微型课只涉及英语知识的一个极小范围,所起到的是抛砖引玉的作用,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再有,例如英语国家文化,英美文学诗歌赏析,经典名篇诵读,经典英文歌曲及影视作品赏析这类课程虽然在英语专业学生中并不稀奇,但对于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仍是可望不可及的。此类公共英语微型课正是为他们提供了渴望已久的学习机会。
这些充满人文气息的课程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语言,加深对英语语言的认识,并能够扩大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兴趣范围,挖掘出他们多方面的潜能,满足他们更深层的精神需求,扩展知识面,并且丰富了他们的校园学习生活,为真正实现高等学校素质教育添砖加瓦。
第二,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公共英语微型课。因为英语知识量的掌握并不能代表英语使用技能的优劣。以往,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都非常重视基础知识量的掌握,忽视了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在英语沟通技能和应用英语进行专业领域实践的时候往往遇到很大困难,发现自己看似学了不少,但是不会应用。
因此,这类专业方面的公共英语微型课着力培养学生如何使用英语作为沟通和业务操作的工具,使语言工具与专业知识和技能形成相辅相成的互助关系。例如,英语应用文写作,英文报刊选读等课程对于非英语的各专业学生都很有用处;跨文化沟通礼仪对于即将从事涉外工作,如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必不可少;针对与工商管理及市场学有关专业的学生可以设立西方成功企业家的经营理念及管理模式等课程,丰富他们对专业领域的认识。
2. 具体设置
公共英语微型课的设置应体现模块制特点。将所有课程分为两大模块――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每一模块应至少修一门课,两个模块各占2学分,共4学分,每门课程约16学时。对于有兴趣的学生应允许其多选课,多拿分。基础模块在第三至四学期完成,专业模块在第五至六学期完成。基础模块中的语言基础技能训练将对学生备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起到相应的辅助作用;专业模块中的语言应用技能也必将促进各非英语专业的专业英语把握能力。
建议公共英语微型课程以更为丰富多样的方式进行结果考察评定,着眼于学生的参与,实践,表现能力,将学生从令其望而生畏的学科考试中解脱出来,将英语微型课作为他们轻松的享受知识、亲身实践、提高能力的乐园。
总之,对于很多高校来说,开设几门公共英语的微型课程并非难事,而困难的是要将课程建设得有特色,既要符合公共英语的教学对象,也就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要求,又要体现学校的专业特色,甚至是英语教师的跨专业水平。这对于各高校及公共英语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能力展示空间。
当然,尽管全国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公共英语选修课,但其与微型课仍存在一定区别。在高校建设有公共英语特色的微型课目前正处于探索阶段,相信它会得到更多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和高校教师的关注,从而更加完善它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成果,为进一步发展高校教育,素质教育起到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
篇6
一、信息技术课应用微课与其他学科有不同的特点
微型课需要网络和视频播放终端,所以,大多数中小学学科的微型课在硬件条件上只能在课后进行,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直面计算机操作的学科,基本上每一节课学生都有大量的自主学习任务探究的时间,这就在时间和硬件上满足了学习微课的条件。微课很适合操作技能的学习,信息技术需要学生学量的操作技能。
学生的个体差异需要微课,在大量的操作技能学习中学生的水平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参差不齐,而微课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这其实也体出了分层教学的思想。
二、不同的信息技术课型对微课有不同的需求
1.选择适合信息技术课堂的微课类型
微课的种类很多,从教学主要环节上微课可以分为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
2.不同课型对微课的不同需求
信息技术有多种课型,并不是所有的课型在课堂上都需要微课,下面我浅谈一下几种信息技术课型对应用微课的不同要求:
(1)实践性知识的新授课。(2)实践性知识的复习课。(3)作品制作课。
三、信息技术课堂微课制作注意事项
1.微课的制作方法和基本要求
(1)微课的配音要清晰,最好在安静的房间录制。
(2)录制时分辨率需要高一些,不能低于720*576的标清分辨率,码率最好达到1Mbps。
(3)视频帧速不低于12帧/秒。
(4)教师在录制操作过程中,动作一定要慢而平稳,一方面是让学生能清晰了解操作过程,另一方面也避免视频画面闪烁。
2.信息技术微课需要字幕
信息技术微课的字幕很重要,说明文字最好有连续性,即学生学习时任意跳转到视频中一个地方,都能看到现在进行的是什么操作。
3.微课的内容和时长问题
课堂上的微课我认为需要短一些,不能超过5分钟,内容要单一,不能把几个知识点放在一个视频中,要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精确定位和寻找。
篇7
一、困惑中的思考
我校自2009年9月开始实施新课标教学以来,不断探索校本课程的实施途径。我积极参与,并根据学校处于草原地区,草原文化需要得到传承和弘扬这一现实,确定了以草原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用了近两年时间,完成论文《以内蒙古草原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这期间,我在2012届学生中进行以草原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教学尝试:带领学生观看视频《奇妙的草原文物》、《鹿皮图的秘密》、《嘎达梅林》等,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写读后感,使学生了解草原文化、草原英雄,培养他们热爱草原,尊重、热爱草原文化的情怀;参观乌力格尔博物馆,了解草原文化的保护、传承等。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普遍感觉收获很大,我对开设以草原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便很有信心,于是在学校的“课程超市”推出了以草原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授课对象是2013届的学生。但学生选课的结果却在我的意料之外:由于选课人数没有达到开课所需的数量,因而课没有开出。这样的结果令我很失落,同时也促使我进行反思。
通过与2012届的教学情况对照我发现,同样的主题如果呈现方式不同效果就明显不同:2012届的学生是通过一系列直观生动的画面和人物形象感受草原文化,2013届的学生接触到的是抽象的草原文化的题目,没有清晰、明确的、可感知的印象。2012届学生感觉收获很大,2013届学生选课人数却很少。
二、兴趣对接
在分析自己开设校本课程得与失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兴趣问题是校本课程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校本课程的成败取决于能否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兴趣对接。
所谓兴趣对接是指教师兴趣与学生兴趣有交点或交集,师生之间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不仅关注相同的问题,而且喜欢同样的问题呈现方式。可见校本课程问题的关键是相同兴趣的问题,从这样的视角看课程,国家课程(全国)、校本课程(全校)、微型课程(全班)兴趣对接的难度依次降低,因为范围越小找到共同兴趣的难度就越小。微型课程的优势显而易见。
作为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学生当中,走进学生的世界,才能真正了解学生。而且教师要自己培养广泛的兴趣,并对学生兴趣进行正面引导,这样容易实现与学生的兴趣对接。开发微型课程,在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也使教师素质不断得到提升,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反思后再尝试
有了以上认识之后,我把能否实现兴趣对接作为微型课程的选题标准。根据这一标准,我选定“品读名家诗词,评说风流人物”作为2013年微型课程的课题。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于世界之林独树一帜的当数诗词歌赋了,无论是律诗还是词阕,均有着无穷的魅力。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平平仄仄中使人感受到诗词的韵律美,这也是中国文字所特有的。古典诗词中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内容,特别是咏史诗。著名学者陈寅恪更提倡“以诗证史”,通过阅读咏史诗可以帮助我们以不同的视角认识历史。
诗词的特点使以诗词传史的方式成为师生兴趣的交汇点,容易实现兴趣对接。而且这种方式体现“文以载史,史以文传”,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感受到诗词这种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产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文化自豪感。
在历史教学内容上,可以结合名人诗词了解、认识历史名人:用李白的《古诗五十九首(其三)》和许浑的《途经秦始皇墓》解读秦始皇,用王的《咏汉高祖》和胡曾的《沛宫》解读刘邦,用杨亿的《汉武》和罗邺的《望仙台》解读汉武帝,用王安石和秦观的《司马迁》解读司马迁等。无论诗词作者还是评价的人物都是非常著名的。
选课和上课的结果都证明,我们对微型课程的认识是正确的。
四、前景展望
篇8
时下,小课题(个人课题)在一线教师的科研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不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教育科研总让老师觉得没有接上“地气”。在推广、普及微型课题(小课题、个人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苦苦探寻一条整合教育研究与学科教学的有效途径,使研究与教学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在教中研、在研中教。实践证明,“研究课”是一个有效的平台和载体。本文结合课例探讨了什么是“研究课”、“研究课”的基本特征以及微型课题研究与学科教学的基本关系,让人颇受启发。
在推广、普及微型课题(小课题、个人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苦苦探寻一条整合教育研究与学科教学的有效途径,使研究与教学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在教中研、在研中教。实践证明,“研究课”是一个有效的平台和载体。那么,什么是“研究课”呢?我的理解是:围绕微型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一定的方法、手段、策略等,有针对性地解决教与学实际问题的课堂教学。马建红老师执教的《走进乡村》习作指导课不同于日常的常态课、公开课和评优课,具有“研究课”的基本特征,下面结合这堂课谈谈笔者对“研究课“的粗浅认识。
一、“研究课”是围绕课题研究展开的教学活动。研究课是学科教学与课题研究的结合体,它承载着双重的目标和任务。首先,研究课既要有教学目标又要有研究目标,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研究目标则是教师运用具体的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所要达到的效果。马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将一次乡村活动经历完整、突出重点地记叙下来;学会合作修改习作。”研究目标是“采用动态重组策略,增强学习小组组建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合作修改习作的积极性和效率”;其次,研究课既要有教学内容又要有研究内容,马老师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是“走进乡村——习作指导”,研究内容是“学习小组动态重组策略”;第三,研究课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微型课题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教育现象或教育事件,马老师这堂课的研究对象是“学习小组”,尽管“学习小组”是由学生组成的,但这里的研究对象并不是具体的学生,而是由学生构成的学习小组;第四,研究课还要有具体的研究方法,马老师这堂课对学习小组的研究采用了行动研究法,即在课堂教学中用行动“改进”学习小组,在行动中研究这种“改进”对教学活动产生的影响。
研究课的研究内容和目标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和达成的,因此,没有脱离学科教学的研究课,研究课的研究目标和内容不可能游离于学科教学过程之外。但研究课的价值指向又是相对独立的,它的聚焦点和着力点不仅仅是教学学科知识和相关的技能,更关注教学的思想、观念、方法、手段、策略、途径以及支撑教学的非智力因素等等。设计和实施研究课,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更要思考怎么教和为什么教。那么,在研究课中,学科教学与课题研究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从价值指向和逻辑关系看,它们之间具有重合、从属和并列三种关系。
所谓重合是指研究课的两类目标或内容在特定的教学时空中是一体的,教学目标、内容与研究目标、内容的指向是高度一致的(或目标一致,或内容一致),两者相互包容。例如,通过“自评互改”提高初中生写作水平的实践与研究、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践与研究等,围绕这类课题进行的研究课教学,教学目标、内容与研究目标、内容是基本一致的。
所谓从属是指研究课的研究目标和内容从属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研究目标和内容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马老师在这堂课中对学习小组进行动态重组,便于学生合作修改习作,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提高了作文指导课的教学效益。很显然,这堂课的研究内容、目标是为教学服务的,它们的有效实施提升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再如,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活动形式的研究、初中文言文趣味性教学的行动研究、语文课堂活动巧妙设置兴趣点的研究等等,这些微型课题对“活动形式”“趣味性教学”“巧妙设置兴趣点”的研究都是为了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因而,研究目标都是为当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的,研究内容也都从属于教学内容。
所谓并列是指研究课的教学目标、内容与研究目标、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存在间接关系),是相互独立的。例如,小学低年级数学合作学习中小组长作用的研究、高中化学教学实行“一班两制”的实践与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边缘人”成因与对策的研究等等,这类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在研究课教学中是相对独立的,与教学目标、内容是并行的。对“小组长”“一班两制”“边缘人”等的研究与当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关联度不大,但在整体上或一定时段内,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研究课”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有效平台和抓手。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解决课题研究的特定问题是研究课的主要目标,这不仅是其功能和作用所在,也是微型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只有上好研究课,微型课题研究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研究课”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所谓“鲜明”,就是一点不含糊,所谓“针对性”,就是专有所指,在学科教学中态度鲜明、目标明确、方法具体、专一解决具体问题是“研究课”区别其它教学活动的主要特征。马老师的这堂课就是针对当前学习小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突破。实施新课程后,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也是最常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但学习小组建设一直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问题,在座位排列、小组成员组合、评价方法、交流展示等方面已经形式化甚至僵化,不仅不能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应有作用,而且影响了教学效率。从这节研究课看,马老师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实验有了一定的突破,其中有两点让人眼睛一亮。
一是学习小组座位的排列采取了秧田式与小组围坐式并存的形式。只有凳子没有学桌的秧田式分布在正对黑板的教室中央,四或六人小组围坐式成U型,分布在教室周围,根据教学需要,两种形式交替使用。
实施第一个活动“聊乡村生活”和第二个活动“精彩共赏”前半段时,采用了秧田式座位,这样的安排首先有利于学生“聊”,学生之间没有学桌相隔,没有分组,聊和听的对象可以自主选择,这种零距离的、开放的、自由的交互场域给了学生畅所欲言、言无不尽的空间,孩子们在近乎“玩”的状态下聊“玩”的经历,因而,说“最有趣、感受最深的那时、那处、那人、那景”时津津乐道、手舞足蹈、淋漓尽致;其次,便于学生“赏”,第二个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欣赏一位同学描述他挖蟛蜞的经过,看看小作者哪些地方写得特别精彩。范文用投影仪呈现在前面,学生朗读、欣赏、评析、汇报时不需要变换坐姿、扭脖子、跨座位,便于学生听和说,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实施第二个活动后半段“描绘精彩”和第三个活动“合作修改”时,采用了小组围坐式,以便于学生讨论、交流和修改。
二是动态重构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分组一般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或组内同质、组间异质,一旦分好后,一节课内乃至很长时间内是不会有变化的,即使有变化也是微调。那么,马老师这堂课是怎么处理的呢?我们来看一段课堂教学片段:
师:刚才有不少孩子已经在修改自己的作品了。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下面我们来合作修改修改我们的作品。我们先重新分分组。哪些同学愿意当临时小组长的。(约十多名学生高高举起手)
师:你是写什么的?
生:捉蝌蚪的。
师:有跟他相同题材的待会就到她这儿来报到。
生:我是写捉鸡的。
师:好的,捉鸡、捉鸭的都到他那儿去。(学生、听课老师笑)
生:我是钓鱼的。
生:我是捉鱼的。(学生笑)
师:那你们就在一组。
生:我是捉蚂蚱的。
师:好的,我们捉虫子的待会儿都到他这儿来。马上我们就要活动了,让我们先来看看活动要求,特别是我们的临时组长,你可要特别关注哟。谁来读读活动要求。
……
师:我来问一下几个临时组长,看看你们是否真的知道怎么组织。你来说,第一步干什么?
生:让大家读自己的作品。
师:如果你们组内的成员很多的话,该怎么办?
生:我可以再分组。
师:好办法,你还可以再任命一名临时组长。(学生得意样)我再来问问你,第二步干什么?
生:选择合适的一个作品来修改。
师;谁修改?
生:大家一同修改。
师:对,也包括被选中的人。接下去干什么?
生:推荐一个人来汇报,并要说出修改理由。
师:选谁来汇报,你们组自己斟酌。好了,我们的临时组长,现在就去召集召集你们的人马。
(学生根据写作内容重新分组进行活动,有的小组长挥手在召集,部分找不到组别的人老师提醒可以组建“各展风采”组,有的小组人多在临时小组长的组织下重新分组)
(各组朗读、修改片段,或坐或站,很忘我。修改中组内推荐一人执笔,其他人提出修改建议,组内讨论热烈,组员全员参与。修改约8分钟时间。)
根据写作内容将学习小组动态重构,不仅使有相同生活体验、经验的同学在聊、评、改的时候产生共鸣,由于角色和地位的互换或轮换,也让学生在新的学习小组中保持讨论、交流、合作的新鲜感以及活动的热情,从而提高合作修改习作的效率。学习小组的动态重构,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和研究目标的有效达成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也很好地契合并反映了“作文也亲切”这一主题所蕴含的教学思想和教学主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但不是唯一,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与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才能使合作学习名副其实、形神兼备。
三、“研究课”是持续关注特定问题的探索过程。微型课题研究的问题都是日常教育教学中一些细小的、具体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不是一己的、个别的,而是由点及面、推而广之,成为某一“类型”的问题。这类问题不是一堂课,一两天就能解决的,它需要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不断地观察、分析、改进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课既是研究活动的抓手、载体,也是研究活动的现场。
就“学习小组动态重组策略的研究”这个课题而言,“动态重组策略”能不能有效地、更好地发挥学习小组的功能和作用,能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仅靠一节生活作文指导研究课的实验是不能说明问题的,即使这一策略在作文指导课中应用是有益的,那在阅读教学等其它课型中应用是不是也有效呢?在五年级应用是有效的,在一、二级应用是不是也有效呢?就这节课而言,尽管“动态重组策略”的应用有助于学生聊、赏、评、写、改,增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提高了学生合作修改习作的效率(这些只是从学生的学习状态上判断的),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没有得到提高却无法验证,事实是,不管你运用什么策略、什么方法,一堂课是不可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由此可见,要验证“动态重组策略”的有效性,必须通过一组组或一系列研究课以及其它研究活动来持续研究。
篇9
1.1中学物理实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学物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也存在着传统教学的弊端。在教学功利主义的诱惑下,使得学生的头脑中学到的不再是聪慧机智,仅仅是一系列枯燥的公式和一堆堆难解的方程,并且高中物理教学任务繁重,尤其是高一新生很容易觉得物理枯燥无聊,不能高效的构建物理模型解决问题,甚至无从下手,丧失学习物理的兴趣。然而,在教学的生涯里,在物理实验的课堂上,常常被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震撼到,由此可见实验对物理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2009年有关部门对陕西省114名高中物理教师及他们所任课的两千余名学生进行了相关的调研调查,涉及到全省陕南白河一中、平利八仙中学、关中韩城西庄中学、扶风高中、陕北子洲中学等32所中学43个高一、高二的班级,对调查数据利用Excel处理。总结Excel所得的数据,在中学物理实验中存在的以下3个重大问题:
①实验器材、实验员存在的问题:近些年来实验室整体条件有了较大进步,但是仍存在诸如以下的问题:教师提到所在实验室的实验器材配备与教材不完全匹配,虽然学校也会购置新器材,但是往往只是数量上增多质量上不够过关,新配的部分实验器材准确度不高,实验效果不佳等问题,很多学校没有配备专门的实验员,有的学校虽配有实验员但是大多是非物理专业,物理教师课前既要准备实验器材又要课后整理和维修器材,工作量非常之大很大程度影响实验教学效果。
②物理教师存在的问题:从调查结果来看,物理教师普遍存在问题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实验教学意识比较淡薄,有些教师认为实验课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不如在考试前再集中突击实验,也能考个好分数,认为实验无关紧要,有也些教师为保护器材而不做实验或者演示实验让学生看,这些不当的教学观念都严重影响实验教学效果;二是实验教学投入时间不足,实验操作能力相对较差,在上述调查结果的所反应的观点影响下,很多教师忽视了实验教学的研究和探究实验操作能力日已退化。
③教学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现行的物理教学考核制度中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一方面只停留在书面考核且大多为实验探究内容和方法的考核,缺少真正的操作考核无法反应学生实验能力高低不利于学生动手实验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有的实验操作考试基本由县区各学校自行组织,成绩水份较大,师生对实验都不重视。
1.2问题分析
以上的三个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教师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实验过程,教师必然会经常用虚拟实验来代替学生实验,这是由于实验仪器的短缺、教师自身对实验重视程度不足所致;同时教师必然也会尽量减少物理实验课的数量,以避免课堂混乱、减小物理课程教学难度、加快教学进度,并且能有更多时间进行单纯的知识点的传授。
2中学物理微型实验的定义和作用
2.1微型实验的定义
中学物理微型实验作为实验的组成部分对物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对教育教学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学物理微型实验的研究是一个宽广的新领域,通过普遍案例与微型设计案例的对比,明显的突出微型设计案例所具有的教育教学作用、对教师的促进作用,是不可缺少的,难以替代的。中学物理实验微型设计指的是按照教学需要,由教师自主设计,穿插于课堂教学中的小实验,具有环保、方便、可靠、安全、效果突出等特点。鉴于这些特点,借鉴国内外优秀的中学实验微型设计案例,探究其中所包含的共同的促进物理教育教学的因素,从而总结出中学物理实验微型设计所需要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的原则:基本要求如要有明确的目的;实验要明显和直观;实验要多种感官并用、能提高感知效率;安全、可靠、确保成功;要有启发性等;而基本原则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求知欲望: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物理学习情境;发展学生能力使得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遵循这些原则,回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遵循微型设计实验的要求和原则,指导教师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发挥实验微型设计的促进作用,设计微型实验克服传统物理实验案例中的普遍问题,展望中学物运实验的发展趋势,成为促进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本文重在通过分析中学物理实验微型设计案例,从案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解决办法。
2.2微型实验案例
例如在弹力与形变的教学中,需要采用实验进行教学,采用实验的微型设计教学如下:教师首先演示小实验即用手分别挤压塑料瓶和玻璃瓶,学生可直观的观察到塑料瓶明显的形变和玻璃瓶难以观察到的形变。在此基础上,从形变的定义出发,理论分析可知玻璃瓶确实有发生形变,只是难以观察,借助带细管的软木塞间接的放大玻璃瓶的形变,从而引出物理实验的思想:放大法。并且通过微型实验还得出形变按是否可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得到的分类,并且观察玻璃瓶在撤去外力后细管中的液面恢复原来高度,为之后弹性形变的引出做下铺垫。而在形变讲解的基础上,通过演示微型实验:即在悬挂在铁架台上的弹簧上挂上钩码,用这个例子中弹簧的形变来巩固刚所学的形变,再通过受力分析引出弹力。通过微型实验,即分别让钩码与弹簧接触、挤压从而得到产生弹力的条件以及弹力的定义,让学生对弹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3与中学物理实验普遍案例的时比
通过上述形变与弹力的教学案例,可以发现,实验微型设计教学案例与中学物理实验普遍案例直接的差别。首先,实验微型设计案例注重用许多微型实验引出或者验证将要学习的知识点,如用塑料瓶与玻璃瓶引出形变的分类、放大法思想,过程简单明了,形象直观。而相对于实验的普遍案例,不借助微型实验只能枯燥的讲解知识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同时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没有微型设计实验明显。其次,如微型实验设计中借助弹簧悬挂钩码的演示实验,相对于中学物理实验普遍案例而言,前者更注重在具体的情景中分析问题,引出新内容,承上启下,更容易理解,逻辑性更强,而不是毫无铺垫的讲述新内容。最后,实验微型设计所需要的实验仪器简单,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自行设计,不仅与教学目的相匹配,也更能体现出启发性教学的原则,用实验来启发,可以培养从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并且实验的微型设计能够将很多难以讲解的知识点、抽象的知识点用微型实验的现象直观的表现出来,易于理解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这是中学物理实验普遍案例所缺少的,其只注重于必做实验。实验微型设计案例更加关注知识点的发现过程、探究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下的启发式教学要求。
2.4中学物理实验微型设计的意义和作用
中学物理实验微型设计对教育教学有很多的作用。中学物理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三点。
第一,从实验仪器短缺的情况出发,实验的微型设计中所用的实验仪器简单,操作方便,很适合自制教具的要求。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目的进行设计,可以有效解决实验资金不足、实验仪器不足等问题,使得教师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微型实验来帮助自己有效的进行实验教学、知识点的传授,很大程度上促进教师对实验的重视、改变教师的观念,促进教学。
第二,实验微型设计是微型的,但又不缺乏实验所具有的创设生动的物理情境、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等作用。同时,实验微型设计能够将抽象的知识点、相互关联的知识点串接起来,用实验直观形象的引出,在讲解知识点时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相对于必做的实验而已,实验微型设计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它可以淡化教师对应试教育的观念。在实验微型设计中,教师自然而已从教学目的出发进行设计,而实验教学又能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在具体的问题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会为启发而进行教学。
第三,实验微型设计可以设计出多种中学物理普遍案例难以发现进行的实验,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热情,让学生在实验过程的集中精神。同时,实验微型设计过程简单明了,注重学生和教师共同分析的过程,不会造成课堂的混乱,反而能规范课堂教学秩序。
3微型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实践
3.1在课堂引入方面
在课堂的教学中,课堂引入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如何进行效果良好的课堂引入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尝试将微型实验应用在具体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实践中,例如:电生磁实验。
“电生磁”这一章节,单纯的理论讲解不仅枯燥,学生难以理解,也难以起到良好的课堂引入效果。此时,将实验的微型设计应用到实践当中,例如:利用绝缘导线、铁钉、开关、电源、大头针等生活中简单易见的物品设计一个微型实验:将绝缘导线绕在铁钉上,并将铁钉、导线、开关、电源正确连接,让铁钉靠近大头针,当闭合开关后发现大头针被铁钉吸引,此时增加绝缘导线的匝数,可以发现被吸引的大头针增多。
从这个实验现象可以很好的说明:电生磁这一现象。即由于通电,而使得铁钉吸引大头针,说明通电后铁钉产生了磁场,并且随着线圈匝数的增多,磁场增强。很自然的引入的电生磁这一观点,在引入的同时,能够很多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得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产生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提高的课堂的教学效果。
3.2在改善演示实验方面:
很多实验需要的仪器复杂并且占用空间大,不利于课堂演示。在课堂的教学中,将实验的微型设计应用到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中,例如:光的衍射实验。
通常光的衍射实验,是利用游标卡尺,调节卡尺缝隙平行于日光灯方向进行观察,但实验过程中,由于教室光线的影响、实际操作难等缘故,往往难以观察到彩色条纹。此时,应用实验的微型设计的启发,可以将游标卡尺固定于书的缝隙中,用书当光屏、用激光笔代替平行的日光灯进行上述的实验,不仅实验的过程更加简单明了,实验操作变的可行,所用实验仪器还有如更加简单、价格低廉,占用空间小等优点。将实验的微型设计应用于课堂演示实验中,可以很大的改善演示实验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3.3在促进重难点教学方面
中学物理的重难点教学,教师往往采用单纯的理论分析,不仅内容枯燥,学习难以理解,说讲的知识点也相对抽象,不易掌握和建构。为避免这种现象,将实验的微型设计应用到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实践中,如碰撞实验,涉及到能量问题和动量守恒,是重点和难点,利用实验微型设计,在教学中进行实践,如:演示让一个铁球去碰撞一个半径大小与铁球相同的静止的塑料球,碰撞后,发现铁球和塑料球一起向前运动,并且塑料球运动更快。
篇10
关键词:微型化学实验 实验能力 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 自习能力
微型化学实验是用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获得比较明显、清晰的反应结果和化学信息的一种实验方法。其特点是实验药品微量化及实验仪器微型化,可以减少试剂用量,降低实验排废量,减少环境污染,缩短实验时间并且安全可靠。在化学教学中引入微型化学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理解理论教学内容,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思维、自学等多方面能力,对提高学生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一、强化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是化学教学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在教学中引入微型化学实验,将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验能力。
1自制微型化学实验箱。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加工制作一个微型化学实验箱,实验箱内的全套微型仪器都是利用医院或学生家庭中的废旧物品经简单加工做成。如把医用安培瓶、一次性输液管、一次性针筒、各种口服液瓶和饮料瓶收集起来,整理分类,代替烧杯、集气瓶、广口瓶、细口瓶、试管、导管等。实验箱内的药品,一部分是学生动手从废旧物品中收集来的,如从废电池中收集到锌、石墨、二氧化锰等;一部分是由老师一次性为学生配备的。
2人人参与演示实验。化学课中的演示实验在整个化学实验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用微型仪器操作后,增加了每个学生的实验机会。凡是微型实验能操作的演示实验都放手让学生去做,从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3.重视学生实验。常规实验改为微型实验可节约试剂用量,减少污染,可以放手让学生做更多的实验。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又提高了实验课的效益。如“硫酸的性质“这节实验课,安排学生用微型九孔板代替其中多数试管实验,这样节省了课内实验时间,在多余的时间里再要求学生把稀硫酸换成稀盐酸重复实验,结果学生多做了一个实验。实验过程中,为了加强实验操作的规范化,要求学生在试验前认真做好预习,教师及时指出和纠正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错误。
学生的实验能力需要经历多次实践才能得到较快的提高和拓展。在复习课中、边讲边实验中、课外活动中等引入微型实验,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实验练习获得操作技能,强化实验能力。
二、提高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生发展智力、增长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认识事物累积知识的基本方法。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不会有灵敏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 力和良好的记忆力。观察是思维外壳,要使思维得到发展,必须学会认真、仔细的观察,从而得到广泛的感性认识。
过去课堂上的演示实验都是由教师一人做,全体学生进行观察,许多实验现象只有前排学生看得清楚,多数学生印象浅,效果差,大大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入微型试验后,由于微型试验小巧便携,学生每人都有自己的实验箱,教师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己动手做微型试验后,在实验中每个学生都能近距离观察实验。实验前教师明确实验要解决的问题,讲清观察方法和方向,提醒学生观察重点现象,实验中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观察目标、观察步骤进行仔细观察,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思维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得出概念性的结论,使学生既增强了观察能力,又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
以“氯气与水反应”这个实验为例,用学生微型实验替换教师的演示实验,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及观察要素:
1.比较氯水与原氯气的颜色,可得出什么结论;
2.用两支玻璃棒蘸取盐酸和氯水,分别滴在两条蓝色石蕊试纸上,观察两条试纸的颜色变化;
3.在氯水中滴加少量稀硝酸,观察有什么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都能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在实验中,教师指导学生制定观察计划,分清观察的主次现象,使其能观察、会观察,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品质。
三、发展思维能力
通过观察得到的是感性认识,要使其上升到理性认识,还要借助于思维。通过思维活动,把观察的结果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事物的内在因果关系和本质特征。由于微型试验仪器精美小巧,尤其是学生自己做的仪器,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学生一看到小巧的 九孔井穴板、酒精灯就迫不及待地想操作,使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许多学生课前主动预习,课上认真听讲,按照试验步骤操作,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现象,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讨论、解释现象、证实结论。如在“氯气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中,教师结合学生观察的现象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滴有氯水的蓝色石蕊试纸中间变白外圈变红?再引导学生思考,“变白”说明氯水中有能使有色物质褪色的物质,H2O 和HCl 均无漂白作用,那么是Cl2 与水反应后其他生成物有漂白性?怎样用实验证明?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提出各种方法,然后由教师总结归纳,给出一套封闭式微型装置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
在复习课上,为了改变以往复习课难上、枯燥、沉闷的不良现象,让学生边复习边做几个微型实验,将化学知识串联起来,激发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复习课充满生机。如复习氧族元素的性质时,要求学生设计一套硫、硫化氢、二氧化硫为主干的系列实验,且配以相应的思考题,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通过对试验现象的比较、分析、综合,提高了归纳、推理、判断的能力,从而收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除了有计划、有目的组织学生开展微型实验外,还让学生不断改善实验仪器,自拟实验习题,自己探索实验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和药品,实验后写出实验报告。如针对废电池乱丢会污染环境的不良现象,要求学生把废电池收集起来,进行“废电池中的化学“实验,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引入微型化学实验,使学生不断从生动的直观现象变为抽象理论思维,使学习过程与实验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