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治理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环境治理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环境治理概念

篇1

【关键词】环境管理 双语教学 中英文对照 实践操作 案例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2011年度同济大学双语教学团队和双语教学课程包教改项目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50-01

前言

西方发达国家自上世纪60~70年代以及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水环境治理实践表明:采取“自扫门前雪”的局部治理模式,既不能达到水环境治理的目标,也难以实现技术和经济的最优化;必须以一个区域的整体或者部分作为水环境治理的对象,综合采取工程、技术、政策法规的环境系统工程模式,才能实现水环境质量的有效改善。我国在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包括上世纪90年代实施的上海市苏州河水环境综合治理等,也开创了我国在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面的研究与工程实践先河。近年来,配合我国流域与区域水环境治理的战略规划,国家实施的“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也明确提出形成城市水污染控制技术体系与城市水环境管理体系两大并行体系,对区域水环境治理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紧密结合世界上及我国水环境治理与环境保护科技的发展趋势,在同济大学教改项目的支持下,作者结合学术团队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上海市苏州河综合治理等方面的科研实践,率先开设了以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为突破点的“环境管理与法规”课程建设,并结合我国大学课程教育中开设双语、全英文教学的实践需求和我国一流高等院校国际化办学的目标,开设了“环境管理与法规”双语课程。结合近年来课程建设的尝试,做如下思考。

一、针对我国的流域及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具体国情,自行编写英文教学讲义

当前的双语教学中,一种通行的做法是用原版的英文教材,有助于使得学生掌握标准的专业英文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规范化英文写作水平,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国外的学科动态。对于一些大学基础课程或者专业基础课程,可以减少教材编写的环节,又能够提高与国际接轨的能力。但是对于环境管理及法规这样的课程,使用原版教材则未必合适。例如,国外的水环境质量标准与我国的标准不同,国外的环境政策法规与我国的相关法规也不同,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水环境质量总体上明显好于我国的水质状况,水环境治理的技术路线的手段也不尽相同,完全采用国外的教材不能适用于我国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实践。基于此考虑,作者在双语教学中结合以往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学术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的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研究积累,以科研带动教学,自行编写了以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的环境管理与法规全英文试用教材,形成了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教学体系。全书共分7章,包括区域水环境治理概论、水环境污染源调查与水质评价、水环境数学模型基础理论、水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区域水污染控制规划的编制、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和水环境治理政策法规等。虽然在教材的编写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根据我国水环境治理的具体国情,编写英文教材授课十分必要。对于一些共性的内容,例如,水环境治理规划的基本工具,适当借鉴国外教材中的内容;但是对于一些个性的内容,例如水环境污染源调查、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水环境治理的政策法规等,则完全根据国情自行编写。对于教材中的案例,则主要采用我国水环境治理的相关案例,主要是作者所在学术团队十多年的研究成果积累,这些成果在国内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和推广应用。

二、突出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工程实际案例与教学理论体系紧密结合,以案例深化基本理论学习

通常意义上,环境管理与法规类的课程被作为一门软科学,给人的印象是理论和概念。作者认为,环境管理与一门硬技术,与环境工程的不同在于,环境管理是系统性、集成性、大尺度的硬技术,也是工程实践出真知的一门科学。这一点在以往的科研工作中深有体会。针对国内外的一些相关材料偏重于理论、概念阐述,缺乏工程实际案例的问题,作者在教材和课堂教学中将工程实际案例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每一章的教学内容都会介绍一个或者几个案例,深化理论学习;或者直接从案例开始介绍,引申出理论。

三、注重实践操作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要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除了加强工程案例的教学,作者还自行编写了一些水环境规划管理的软件,以及提供实际工程的算例,在课堂上通过和学生互动式的计算机操作,培养学生运用工具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能力。

四、中英文对照,提高学生的英文写作能力

在双语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学会说,更重要的还要学生学会如何写,尤其是将中文表达成英文,而这一点通常比英文表达成中文更困难。这既是双语教学的优势之所在,也是作者自编教材的优势之所在。在课堂教学后,作者在课后将相关英文教学内容的中文版发给学生,通过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学生还学会了环境管理及水环境综合治理中的中文内容如何以英文的形式准确表达,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普遍反映了体现了双语教学的优势,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通过出国进修,提高自身双语教学的表达能力

对于双语教学的教师,除了要能够熟练掌握专业外语知识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英文口语表达,要发音清晰,语句规范,这也是评价教师双语教学授课水平的重要方面。作者于2009年在学校的选拨资助下,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双语教学法集中培训,收获颇丰,掌握了英文教学的基本技能,为开设双语教学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篇2

关键词:水环境治理河道清淤截污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环渤海湾的中心,东临渤海,北依燕山,是海河五大支流南运河、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的汇合处和入海口,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由此可见河道水系在天津整个城市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忽略的,水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了城市面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水是生命之源,是城市发展的命脉,人水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水资源的科学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支撑和保证。天津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今年中国重点开发开放的地区。但是,由于资源型缺水,天津一直是缺水型城市。流经天津的一级河道有19条,总长度为1095.1公里;中心城区共有二级河道15条,长约128km,以海河为界,东西两侧分布,整体地势西高东低。近年来虽多次组织力量对河道进行清淤,但由于污染源未得到完全控制、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能力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污水排放量,水环境质量总体未得到根本性改变,据环境监测数据统计显示,市区河网总体水质为V类。

一、水污染形成原因及现状

水污染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治污规划相对滞后,废污水收集处理系统不够健全,导致雨污混流现象十分严重,河道富营养化程度增高,水生植物茂密,水质严重恶化;人口数量的增加是城市水环境受到污染的另一原因,人口的增长,生活排污不能及时处理,导致水环境受到污染。针对以上问题,天津市市政府自2000年以来,分期实施了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先后完成了市区一、二级河道17条174公里的治理工程,包括河道截污、河道清淤、堤岸整治、沿河构筑物整修和河道两岸绿化5项工程的水环境治理项目,使城市水环境质量得到了改善和提升。但水环境整体状况仍不容乐观,水资源短缺形式日益严重。入境水减少、入境河道水体污染严重;中心城区部分地区存在雨、污混流,汛期污水随雨水入河,形成污染;城乡结合地区排水管网不完善仍存在污水直排现象。

二、水环境治理的意义

1、政治意义: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就环境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措施,政府在环保治理上充满了信心和决心。天津市政府为“建设独具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 扎实推进生态城市建设,连续多年实施水环境治理清水工程,并且初见成效。

2、经济发展意义:改善河道水质、建立城市污水处理体系对保障城市水环境,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水环境的治理,城市淡水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经济损失。另外,我国的城市污水处理行业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与产业发展前景,近年来,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城市污水治理工作十分重视,将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基本建设保护领域中重点支持的产业之一,城市污水处理领域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通过对河道水体治理、提高排污河道污水处理率达到充分利用淡水资源以提高整体社会经济效益的目标。

三、二河道综合整治对策

1、制定科学规划

按河道水环境的内涵和范围要求,高标准编制河道水环境建设规划,使规划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合理性。从微观来说,对每一条河道具体方案的规划设计要全面、细化,尽量做到一步到位。如截污工程,可以先建污水收集系统,再建污水处理系统。同时,在正确把握水环境总体功能及区域功能定位的前提下,进一步对各区域的不同河段作出具体功能定位。要充分考虑维护河道水环境的多样性,使河道水环境丰富多彩。如自然景观类河道,尽力保持河流的原始、自然特征和状态,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要求等。

2、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一是以相关河道管理条例、城市排水规划及管理办法等为依据,不断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对违法违章、制止无效或造成后果的,要坚决果断处置,做到依法行政,规范管理。二是明确属地管理,提高巩固创建成果。一方面可以明确责任的落实和检查;另一方面,河道的养护管理权可以相对集中,能够统一标准、统一时间落实到位,巩固河道养护管理各项成果。三是积极开展保护河道水环境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公民思想认识和素质,增强保护河道水环境的自觉性,关注和重视河道水环境,促使人们改变不文明的习惯和行为。

3.注重生态理念

以往的河道设计,较少地考虑河道的生态或环境功能,很少去考虑河道与周边历史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的统一,所以往往治理后的河道与周边的环境不相协调,有一种“孤立”的感觉。建设生态型河堤可以有效改善原有河道治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生态河堤作为一种新概念河堤,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一方面,利用生态河堤生长的水生植物和由此而生存的水生生物净化水质;另一方面,通过河道、河底及坡面表层泥面生长的大量微生物、藻类、水生动植物形成的自然生物膜净化水体,提高河道本身的自净能力,达到改善水环境的效果。生态河堤除护堤抗洪基本功能之外,在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增强水体自净作用、调节水量、滞洪补枯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改善城市河道水质,必须在满足排涝要求、保证行洪安全的前提下,着力完善城市河道的生态和景观功能,还其优美、宜人、充满生机的自然风貌,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优化城市生态平衡的必由之路。各级各部门应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不断创新思维、强化措施、严格保护,认真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城市河道管理工作,努力实现人与水和谐相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

参考文献:

[1]聂梅生,《中国城市水与废水的科研与开发.给水与废水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7月.

[2]梁小洁,张明时,王爱民等。《红枫湖、百花湖水源、污染源主要营养元素及污染物调查》,《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2期.

篇3

1、以铁军精神 坚决打赢劣五类水剿灭战

2、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打造岸绿、水清、景美的生态环境

3、全民总动员 剿灭劣五类水

4、因地制宜 剿灭劣五类水

5、全面剿灭劣五类水,提升水环境治理,巩固治水成绩

6、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 打赢劣五类水剿灭战

7、剿灭劣五类水 建设美丽嘉善

8、精准施策 科学治水 全力以赴剿灭劣五类水

9、撸起袖子加油干 坚决剿灭劣五类水

10、坚决干净彻底地剿灭劣Ⅴ类水,坚决打赢劣Ⅴ类水剿灭战,坚定不移将"五水共治"推向纵深

11、切实履职 剿灭劣五类水

12、全民参与,剿灭劣五类水

劣五类水概念:

Ⅰ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 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篇4

1.1古城水系概况

研究对象:荆州古城水系,包括环绕古城的护城河,古城内北湖、西湖、洗马池及水塘等自然和人工水系。历史上,古城水系之间及与周边水系均相互连通,最终汇入长江,但随着周边建筑的侵占,大部分连通渠已消失,目前古城内水系仅有二处与护城河连通,分别位于北湖及西湖。护城河是环绕古城的无源头河流,内周长约12.2km左右,护城河宽10~50m,局部达到100m,深3~4m。其来水主要是荆州古城内和城南片区雨水以及西南部港南渠、东北部柳门泵站的间断补水;出水通道主要是东南部荆沙河节制闸,也可通过东北部荆州泵站及柳门泵站提升排出。

1.2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不仅要把护城河及相关水体建设成为荆州古城的生态风光带和黄金旅游带,更要将其建设成为古城历史的展示带,以体现独特的古城魅力,营造其“水城”氛围。研究目标:为提高环境及生态品质,打造一个形态多样、水质清洁、风景优美、与古城历史文化内涵相协调,适宜观光及安居休闲的生态水系;水域功能为Ⅲ类。技术路线:将水污染控制、水生态能力的恢复作为工程重点,在系统模型及总量目标的定量分析基础上,将污水管网建设、清淤、生态环境构建等工程内容联系起来成为整体,建立完整的水环境整治体系。最终达到水与城、城与人、人与水、水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古城水环境的现状与评估

水体现状评估包含水量、水质及水系形态这三方面。

2.1水量分析及评估

古城水系是相对封闭的系统,河湖自然补水来源于降水,其自然换水周期长,湖水长时间得不到更新,加上新的污染源不断摄入,常有藻类聚集生长的问题发生。在水量分析环节引入生态需水流量概念为补水工程的实施提供理论及数据支撑(下文将提及),生态需水流量指为维持湖泊生态和环境功能所需要的最小水流量,经计算(来自郭武等提出的换水周期法),古城水系最小生态需水流量为0.65m3/s。

2.2水质分析及评估

荆州市环境监测中心于2013年3月6日~2013年11月7日期间,对护城河九龙渊断面进行了5次采样监测,对北湖、西湖、洗马池湖心进行了1次采样监测。护城河九龙渊段面水质受时间影响波动大,这可能受上游来水及护城河换水、降雨等因素影响,总体来说其水质为Ⅴ类,主要超标污染物为COD、BOD5、氨氮、总氮及总磷;北湖、西湖及洗马池水质情况基本相同,为Ⅴ类,主要超标污染物为BOD5、总氮及总磷。

2.3水系形态分析及评估

河流形态作为评估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子,是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健康的基础,研究河流形态(包含地形、地貌、断面形状、护岸等因子)对于水生生态及水生生物有重要意义。护城河历年来实施过多次河道整治工程,均是基于防洪排涝因素进行的水利工程,现其河流形态总体上呈顺直型,护岸全面进行了混凝土衬砌,形成硬质河岸,河道构造及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程度低,河流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已完全丧失,护城河及古城内湖泊水体受各种胁迫严重。

2.4污染源解析

荆州古城经过一系列的水利建设,防洪体系日益完善,但水体面积缩小、水污染严重、水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古城经济、旅游发展的瓶颈,其“水城”特色面临消亡危机。关于古城水系污染源的解析,主要从点源、面源、内源及水量四个方面进行。点源污染:荆州古城内已建有合流制截污干管,古城内污水得到有效的收集处理。但城外城南、城西部分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护城河,是护城河水质差的主要原因;同时,古城内雨天溢流中携带了一定量的污染物,也是护城河及古城内湖泊水体水质差的原因之一。面源污染:主要是古城外分流制区域雨水地表径流污染。此外,护城河两岸及古城内局部区域仍然可见的生活垃圾堆,产生的垃圾渗沥液属高浓度废水,雨期随地表径流汇入古城水系,加重了水体污染程度。内源污染:护城河除老北门至关公文化园段底泥污染程度较小外,其余河段底泥厚度较深,局部河段底泥已于水面以上,形成沿河堤较厚、河床相对较薄的楔形堆积;城内各水体单元中底泥厚度不一,以西湖淤积最为严重。水量问题:水面面积减少,水量得不到保证,已无水环境容量。

3水质水量目标

3.1水质的控制目标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域功能。

3.2水量的控制目标

古城水系最小生态需水流量为0.65m3/s。

4古城水环境治理对策

河湖污染的形成和加剧系由多种因素造成,需采取水环境综合治理措施,同时辅以必要的管理措施,利用城市LID低影响开发技术等来实现水体的功能性要求。以护城河及其内部湖泊水质保持Ⅲ类水体为目标,考虑荆州古城发展状况,从点源、面源、内源及河湖生态构建四大方面着手,使古城水环境自然化、生态化、人文化、景观化。各子项的规模、削减的污染物量及实施后能达到的效果均通过水利水质模型来模拟分析、评定,以确保投资带来高收益。

4.1点源污染控制工程

实施点源污染控制工程的根本是建设截污管网系统。由于古城内已实施了截污干管工程,护城河的现状点源污染主要为古城外城南区居民生活污水的排入和古城内雨季溢流部分污水带来的污染负荷。该工程包括护城河外截污干管工程和古城内合流管道补充完善工程。关于古城内合流管道改造工程,我们用数学模型分析了采用分流制排水体制及合流制排水体制对护城河等水体的各自污染贡献度,同时针对古城内现状合流管道的实情,列举了两种方案的优缺点,最终确定不对古城内排水系统做大调整,通过完善古城内排水管道,对截流倍数小于3、重现期小于2的管道进行改造来减小溢流入河的污染物,同时再经过护城河点状人工湿地、河湖生态系统治理及相应的管理措施后,来实现水体功能。

4.2面源污染控制工程

雨水调蓄池:由于雨水径流主要来自城南,故在南护城河外侧新建6座雨水调蓄池对雨水进行分洪调蓄,并起到降解污染物的作用,调蓄池采用生态工法设计,同时为兼顾景观功能,与护城河生态护岸结合布置。LID系统的建立:本工程拟建立的LID系统主要是管理措施,如加强雨季前管道清淤及机械冲刷、控制流域范围内的径流系数、改造渗水路面、生态停车场等。沿岸陈旧垃圾堆清理:对古城水系沿岸及古城范围内的陈旧垃圾进行清理,运输至附近的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并对垃圾堆体底部污染土壤开挖回填。

4.3内源污染控制工程

底泥疏浚工程应先行,此项工程的实施能促使水系通畅、水质改善。首先应通过明确疏浚范围及疏浚厚度来确定疏浚底泥量,而疏浚厚度需根据底泥监测报告及水下地形图来确定,总疏浚量为14.7万m3。疏挖方式:护城河及北湖采用机械疏浚方式,西湖采用机械及人工方式清淤,也可采用多种设备的疏挖方式,比如车载式与船载式双举清淤设备,除经济技术可行外,还能够将挖掘、输送、排出、处理等疏浚工序连续作业完成。疏浚时必须严格控制疏浚厚度,并监测对护岸及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影响。底泥处理:护城河底泥经过排泥管道输送至就近水塘暂时堆放,北湖及西湖底泥采用机械运输的方式送至护城河周边水塘,由于底泥含水率高,需采用机械脱水及自然干化的方式对底泥进行脱水。脱水后的污泥经检测各污染物达标后,一部分作为生态驳岸绿化建设用土,一部分用作荆州园林绿化用肥。底泥的处置需做好土方平衡,并征求当地主管部门对弃土场布置的意见。余水处置:是环境疏浚的又一个环节,余水是否需要处理及如何处理,取决于余水中污染物的组分及含量、接纳余水水体的性质等。采用以自然沉淀,经沉淀后的余水由泄水口集中排入护城河中,泄水口布置在尽量远离排泥管出口的位置,并在泄水口处设置格栅,阻止污染物在受纳水体中扩散。

4.4河湖生态构建

经计算,点源、面源及内源污染控制措施实施后,对污染物总量有较大的控制。经水质模型及污染源削减量分析,即使污染控制工程实施后,由于不断有新的污染源(城内雨天溢流、城外径流)进入古城水系,水系流动性差,水体封闭,导致达不到Ⅲ类水体目标,古城水系将通过河湖动力系统及人工湿地处理的构建来强化自净能力,恢复持续、健康的水生态系统,消除持续增加的污染物的同时,使水体中既有污染物质逐步减量化,达到目标水质要求。

4.4.1设置动力系统

水体自净能力跟水的流动性密切相关———所谓“流水不腐”就是这个道理,动力系统是必须的。此子项含以下三部分内容:

(1)水系连通:

利用护城河与北湖、西湖现有2处连通渠,将护城河与古城内水系连通,同时新建渠道(类同氧化沟)将古城内北湖、西湖及洗马池连通。

(2)水体流动

推流器通过叶片的转动,加强水体横向、纵向流动,破坏静止水体较为严重的分层现象,增强水体流动性及富氧能力,加快污染物质的降解速度,是处理水质的手段之一。在护城河设置潜水推流器若干组,其主体部分位于岸边,水下部分装置结合桥梁及亲水景观平台布置。在护城河与城墙间(西湖处)新增一座提升泵站,将护城河水通过现有连通渠引入古城内水体,利用水位差自然流动经过古城内人工湿地系统,并通过另一渠道回流护城河。提升泵站规模根据人工湿地处理规模确定。

(3)提升泵站

河道、氧化沟内推流器、喷泉可以尽量采用太阳能系统供电,或者采用光电互补系统。

4.4.2人工湿地工程

(1)护城河人工湿地

结合生态驳岸整治,在护城河局部区域设置带状人工湿地,其主要功能是截污,滞留雨水、减小面源污染,对护城河水体起一定净化功能,形成河流系统生态多样性环境,同时提升古城景观层次。

(2)湖塘人工湿地

将古城内北湖、西湖及洗马池整合,构建完整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强化古城水系生态功能,水系连通渠及动力系统的构建为人工湿地的运行提供了保障。采用生态贮存塘———表面流人工湿地———潜流人工湿地———挺水植物型自然湿地———水生生物塘的5个处理工艺组合,使古城水系的水环境容量得到提升。

4.4.3生态补水工程

在水生态环境的构建中,水量同水质一样重要,适当的补水是缓解污染、稀释污染物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必要措施之一,补水量的多少与降雨量密切相关,经过水量分析与评价,古城水系最小生态需水流量为0.65m3/s,结合自然补水量,7月补水量最小,12月补水量最大。补水水源来自港南渠,在进入护城河处(西南角)设置带状人工湿地对补水水源进行净化,使进入护城河的原水水质达到Ⅲ类水体要求,港南渠补水能力为2m3/s,通过荆沙河节制闸引水。通过数学模型分析,来进一步判断补水属连续补水还是间歇补水,作为水系环境治理的一个子项来全面考虑。

4.5工程目标可达性分析

通过建立古城水系水力水质模型对河湖生态系统工程的各子项建设规模及目标可达性提供详细的数据支撑,用数学模型验算为达到污染物目标削减量的最优子项规模组合方案。同时,由于水环境治理的复杂性与多变性,拟建立一套数学模型对建成后的整个水系统运行进行实时监测,以掌握系统的运行状况,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改善水质,提升水环境面貌,营造荆州历史名城的形象。

5小结

篇5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河道水生态环境;和谐

水生态环境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共同维系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环境是支撑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开展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意义重大。

1、河道水生态环境及其现状问题

1、1涵义

水生态环境主要是指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以(陆地)水为核心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所形成的有机统一体,包括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毗邻的土地、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古迹、人文遗迹、城乡聚落、人工设施等。这个概念至少有两层含义:(1)水生态环境以水为核心,包含多种自然和人工的因素;(2)水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自然和人为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影响人类社会的生存与长远发展。在这两层含义的基础上,还可以引申出第三层含义:水的生态、资源和经济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一个整体和谐、稳定的水生态环境。

1、2问题

我国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之一,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且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用水浪费严重;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协调不够,用水矛盾尖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制和机制不完善。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水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水污染形势严峻、水生态环境安全面临严重威胁三大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河道是排洪、引水、灌溉、航运等的综合设施,是水利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安全,一直在进行着大小河流的整治。目前人们较为关注的是城市河道的治理建设,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以及不合理的农田排水,使农村河道成为农田面源污染物的结集地,加上河岸带的退化和不合理开发利用,降低了面源污染物的吸收和消减能力,造成了河道水环境的不断恶化。

2、区域经济发展与水生态环境和谐的目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中实现人水和谐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水是维系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也是战略性经济资源和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努力实现人与水的和谐相处,是实施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目标。

如何处理好人水关系,也即处理好人类发展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在充分考虑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障生态环境用水,实行严格的排污控制,维护水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平衡,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水资源保障,实现人水和谐相处,是正确处理人水关系的必然出路,也是水生态环境保护追求的目标。

3、构建区域经济发展与水生态环境和谐关系的对策

3、1建立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科学观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为系统全面理解生态水利的理念和方法,正确把握和确立河道治理的生态水利模式,需要以相应理念的渗透为前提和基础,需要明确这个基本原则。

河道的基本功能是行洪排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效工作时间的缩短和交通手段的改进,使人们的活动空间大大扩展,人与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通过改善环境来提高生活质量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河道治理已经成为人类与自然短兵相接的前线。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科学观是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根本所在,是人们认识上的回归。直至现在,人们真正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协调互动关系,主动与自然相适应,以抑制和改善河道自然环境的恶化趋势求得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3、2发展区域经济要尊重自然和水环境的规律

尊重自然的原则是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的基本原则。对河道进 行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尽量维持河流的自然形态,注意结合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充分发挥河流生态系统自净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3、3发展区域经济要在水生态中合理配置植物

植物合理配置原则是指在河流生态治理中合理配置水生植 物、 湿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建立起多样性的生物群落,以提高河流 的自净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另外,要保证水流多样化,生态型河道要求在满足行洪需求的基础上,宜宽则宽、宜弯 则弯、深浅不一,以形成水流的多样性。水流的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生物在不同阶段对水流的需要,同时也更具景观价值。

3、4发展区域经济要协调统一,营造生态景观

发挥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在景观中的作用,将美学融到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之中。 使治理后的城市河流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形成城市景观中的一道亮点。可以采用可渗透型护岸、护底河道的护岸和护底不可全部用混凝土浆砌石结构,可利用卵石、块石堆体等具有渗透性的材料,不阻断河道内外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护岸也可利用粘土夯实边坡, 或采用根系发达的乔 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进行护坡处理。

3、5发展区域经济要注重发挥河流的社会功能

城市河道的生态治理在满足河流防洪、 排涝等基本功能的同 时,也要发挥河流的休闲娱乐、景观等社会功能。城市河流生态 系统应该能够为人们提供可亲水的休闲娱乐的空间。

总之,水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对水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就越高。解决我国水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保障正是在于不懈推动可持续水利的发展。今后要深入总结水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经验教训,做好水利风景区建设、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调度、区域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等工作,加强理论研究,积极探索完善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政策、体制、机制。要坚定不移地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关系,推动自律式发展,不断把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向新的高度,共同维系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环境。

篇6

关键词:河涌 水质净化原则

中图分类号:R1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广州河涌及水质概况

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居生活的影响,广州河涌外部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工业排污、雨污不分流、生活污水一并汇入到河涌,导致河涌水质急剧下降, 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居生活质量。

广州河涌多数呈现河网型结构,泥水环境关联性极强,河网主干河道或上一级河涌的泥水环境往往对河涌起到决定性作用,而河涌泥水环境则往往对主干及下一级河涌的健康起到反作用。

目前,广州河涌淤积极其严重,功能作用如行洪、航运、环境等大大衰减;纳污承载能力差;水质大部分处于Ⅳ类或Ⅴ类,有的甚至接近劣Ⅴ类或Ⅺ类水质;表观 “污黑”,感官 “恶臭”。

河涌环境与人居环境不和谐。

二、 河涌水质净化的几个原则

1、先治河涌、后治河网、再治江河原则:江河是河网的主流,而河涌是河网的支流。因此,河涌泥水环境的好坏必然与河网江河相关联。特别是城市河涌水环境更劣于江河,污染源多,先河涌、后河网、再江河的治理时序是合理的。

2、先治河涌外部环境、后治河涌内部原则:河涌外部泥水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河涌内部的水质。因此,必需先整治河涌外部周界环境,再实施河涌内部环境治理。

3、先治水、后治泥、再治污染物原则:水是泥和污染物输移的载体,泥是污染物的吸附体。先治理污染水体、后治理污染淤泥体、再处理处置污染物才是比较符合综合治理实际的。

4、河涌治理与江河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原则:从治河角度看,这种协调性主要表现在:

(1)河涌治理过程应考虑对江河健康环境的影响。

(2)河涌治理后赖以生存的动力条件、维系河涌健康而取自于江河的引水补水应与江河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协调。

5、河涌治理与和谐社会协调发展原则:河涌治理与和谐社会协调发展关系到河涌综合治理的根本。这是因为河涌功能与社会意识形态、河涌作用与区域经济发展、河涌资源与民生需求等都会直接影响和谐社会的发展。

6、人文、生态、环境协调兼治原则:人类的生存发展多是与泥土为伴、与山水相依的历史。城市河涌是城市文明发展的象征和经济发展的依托。城市河涌环境综合治理不要拘泥于传统治河观念,重要的在于升华河涌人文治理理念,亦即在河涌生态修复中要渗透城市人文内涵。

三、河涌水质净化方法

3.1化学处理方法

化学处理方式就是在被处理的污水、废水中加入 “絮凝剂”、“聚沉剂”、“氧化剂”、“分解剂”、“还原剂”等。目前化学处理技术在处理污水、废水方面占的比例较大。这是由于化学处理剂使用起来很方便,效果也很好,因此被采用。

广州市河涌的感潮河涌和非感潮河涌尤其是非感潮河涌使用添加絮凝剂、聚沉剂的化学处理方式进行净化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是因为广州市由于外来人口的增加使得河涌水体的受污和处理的周期大大缩短、频次大大增加了。必需使用短时间内就能够收到效果的方式短周期进行处理,使之不至于积污过深而难返。比如应用运用近年来开发的高分子絮凝聚沉剂经过工艺优化,实现水体污染物的快速絮凝后的固液分离。然后处理分离出的化学絮凝物、沉淀物等。这是一个值得推荐的方法。

3.2微生物处理方法

用生物学的方法处理污水也是现代处理受污水体应用广泛的方法之一。该方法主要是借助微生物的分解吸食作用把污水中有机物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使污水得到净化。按微生物对氧气需求情况该方法可分为厌氧生物处理和好氧生物处理两大类。厌氧生物处理时厌氧微生物把有机物分解转化为甲烷、二氧化碳和氢等。好氧生物处理时采用机械曝气或自然曝气为污水中好氧微生物提供活动能源,促进好氧微生物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

对于广州市内的那些感潮河涌,使用微生物处理方法显然达不到好的处理效果,潮起潮落的频繁换水将会大大减弱微生物的处理机制。另外,广州市231条河涌污染水体的无机物、有机物污染物浓度随着一年四季时间和气候的变化振幅较大,有时甚至主要是无机物,有机物甚少。这样的变化不利于微生物处理,因为微生物处理法中的微生物是以有机物为营养物质的。不过,对于广州市那些无水可补的较为封闭的受污河涌的水体净化,采用微生物处理方式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选择。

3.3“电絮凝”法

“电絮凝”通过改变水体的电极特性从而使有机物迁移除去。“电絮凝”是靠电流的传递而使污染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达到降解的方法。“电絮凝”法是一种崭新的废水、污水处理技术。其效果与常规絮凝近似,但却无需添加任何化学物品,极大的减少了沉淀物的产生,所以真正算是水质净化的环保方法。

比如应用铁电解絮凝法对含油废水进行的处理。其主要机理可归纳为利用电场的作用:由于 ·OH 自由基的强氧化作用,对氢、铁、二价铁离子进行氧化还原作用,产生的二价和三价铁离子具有絮凝、吸附作用。显然,电絮凝时产生的新生态Fe2+及Fe3+为中高价阳离子, 具有较强的化学活性。一方面它能压缩胶体、乳化油胶粒的扩散双电层,使它们脱稳凝聚;另一方面Fe2+ 和Fe3+ 均可与水的OH- 生成Fe( OH) +、Fe( OH) 2和Fe( OH) 2+ 等络合离子, 有较强的絮凝性、吸附性,絮凝和吸附水中的有机物、悬浮物,将污水中的有机高分子交联、络合在一起,聚结成较大的絮体沉淀。

“电絮凝”法具有:体积小、占地少;速度快;投资小,成本低的特点。

可以看出,“电絮凝”法对于处理高污染浓度废水特别是含油污水是有效的,但对于广州市的河涌受污水体,其应用范围就有限了。因为广州市河涌面积大且支流多,大部分河涌的污染物的浓度还不足以达到使用铁电解絮凝法或铝电解絮凝法进行处理的浓度要求。另外,广州市河涌是以城市景观的面貌呈现在国内外旅游者和工作者面前的。试想,在广州市大大小小的河涌中长期布满“电絮凝”法的电极,显然是一件有碍观瞻的事情。

3.4生态修复技术方法

受损水环境的修复途径需从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入手,引入植物和动物,尤其是一些关键物种,重建物种的食物链结构,是水环境修复的重要方法。这种生态控制修复法相对成本较低,而且不用机械、能源,不引入化学物质,没有二次污染。这是目前水环境修复主要趋势之一。

对于河涌的水质净化,生态修复技术方法就是在河涌水面、河底、河岸的适当部位或建造生物虑床或建造生物虑墙或引种水生植物水生动物来进行河涌水质的生态修复。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负面作用小,无二次污,但历时很长。

广州市的变化几乎可以用日新日异来形容,天天都有新的景象。与之相匹配的城区231条河涌是不能使用需要数年乃至十数年才见到改观效果的慢腾腾的生态修复技术方法来处理的。在单元时间内,生态修复技术方法对于水质的影响变化是相当微小的,地处闹市的广州市河涌显然需要速度更快、改观更迅速的其它处理方法进行污染水体的净化。

四、结语

(1)广州市河涌淤积严重,淤泥是劣化河涌水质的污染源。链条是:排污积淤污水河网江河;

(2)广州市河涌水质大部分处于Ⅳ类或Ⅴ类,有的甚至接近劣Ⅴ类或Ⅺ类水质;

(3)净化河涌水质不是一个单一的个体事件,而是一个具有立体概念的、需兼顾方方面面的、遵循原则进行实施;

(4)介绍的净水方法中以化学的絮凝聚沉处理法对广州市河涌水质净化有值得推荐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河流泥沙工程学教研室. 河流泥沙工程学. 水利出版社,1981年;

[2] 孙境蔚.电絮凝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泉州师 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6,24(6):55-59.

[3] 赵宗升,刘鸿亮.高浓度氨氮废水的高效生物脱氮途径. 中国给水排水.2001,17(5):24-28

篇7

关键词:排污权交易;法律制度;公民参与

滇池位于昆明市西南,对于昆明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20年来,滇池流域内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数量急剧增长,流域污染物产生量呈上升趋势。昆明市面临着水环境污染与水资源短缺的双重困境。滇池污染问题得到了国家及云南省,昆明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九五”期间滇池被列为中国湖泊环境治理的重点。而加强排放水污染物的源头环节的管理,是实现滇池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和谐发展重要途径。

一、排污权交易的概念及其应用的客观必然性

(一)排污权交易(pollutionrightstrading)是指政府对一定区域内排污主体的排放量进行限定,并派发排污许可,各排污主体可在特定市场上相互交易调剂排污许可,从而做到缩减排污量、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的目的。例如,企业污染物的实际排放量为Q1,政府对企业污染物的预期排放量为Q2,那么该企业拥有的可卖出的排污权数量为Qs=Q2-Q1,当然,如果为负数是,该企业就必须向政府或者其他企业购买排污权。

(二)昆明市排污权交易制度应用的客观必然性

1.在昆明市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适应了当今国际国内的新趋势。早在1968年,排污权的概念就被美国经济学家Dales提出了。之后的1977年,美国通过《清洁空气法》,将公司参与市场买卖污染权写入其中。上世纪末,通过排污权交易的实施,美国的减排成本仅为预测成本的1/3。我国于1988年开始排污许可证制度试点,标志着我国排污权交易的启动。之后的2008年和2009年之间,我国江苏太湖流域,先后进行了展化学需氧量(COD)排污权交易试点。

2.在昆明市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是还原滇池水域水质的迫切需求。千百年来,有着“高原明珠”美誉的滇池一直是云南昆明百姓赖以生存的重要水源,对整个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近2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排入滇池的污水量也逐渐增多。其中包括生活污染源排放和工业污染源排放,超过滇池水环境容量。内湖水受有机污染严重,氮、磷、重金属及砷大量沉积于湖底,滇池近百年来已处于“老年型”湖泊状况。同时,鱼类产卵、孵化场地的生态环境亦被破坏。作为昆明市“母亲河”的滇池,其治理成果关系着一方生灵。滇池水质的现状无疑给昆明市水污染治理带来了严峻的考验。而如何使滇池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才是问题的关键。自觉主动地实施昆明市排污权交易,就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有效对策。

3.排污权交易作为一种典型的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型环境政策手段。其鼓励排污的各微观主体交易排污指标,排污主体为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会积极的参与到排污指标与污染治理活动中。排污指标的卖方卖出剩余排污权的行为而取得的经济报酬是市场针对有利于环境的外部经济性的补偿;无法按照政府规定减排或者因为设备老化技术落后超量排放而面临环保部门高额的罚款减等原因,而不愿减排的企业购买其需要的排污权,其支出的费用实质上是市场对不利于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性所付出的代价。排污权交易具有费用有效性高、管理成本低等特点。目前,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实践大多应用在大气污染与水污染领域。

二、昆明在排污权交易方面的实践

昆明有关部门于2009年开始进行排污权交易的试点,力图探索出遏制污染物排放的道路。2009年8月16日,昆明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挂牌成立,昆明成为中国西南地区首个拥有新型能源技术交易平台和按国际惯例处理排污权排放权交易的城市。2009年12月1日,昆明市二氧化硫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的办法开始施行。2010年8月24日,昆明市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实施细则(试行)正式施行。2012年9月27日,昆明二氧化硫排污权以电子竞价的方式首次公开交易,经过竞价,总共让出二氧化硫排污指标220吨,起拍底价为15000/吨。这标志着昆明市在将排污权引入市场机制的试点工作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

三、排污权交易的总体框架建设

昆明市目前还没形成排污权交易的总体框架,只是推行了昆明市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实施细则(试行)。要想更好的推进排污权交易的进度,其总体框架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一步。应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构建排污权交易的制度框架。目前,从国家层面的立法,到地方立法,对开展排污权交易都没有进行具体、完善的规定,主要是依靠国内一些省份地方上实施排污权交易的实践经验。而在排污权交易探索路径上,昆明市和江苏太湖流域一样,都是需要从地方试点开始,自下而上地推广。当遇到具体的,如排污权的定性问题,由于缺乏相关法律,规定的界定,企业可能会对排污权购买的一系列问题还存在着疑惑,企业主动参与排污权交易的积极性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使得排污权交易还停留在政府推动的初级阶段。这就需要各环境管理机构向所隶属的政府提出建议或者议案,经政府或人大审批,形成排污权交易的最终方案,并付诸实践形成排污权交易的制度框架。

(二)排污权的初始核定。排污权的初始核定即审查、确定参与排污权交易的排污主体,并对排污者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进行核定。对这些微观主体的排污权进行核定,才能提高减排与环境治理的效果,才能保证排污权交易的正常进行。

(三)交易中心或平台的建设。当排污权交易的规章制度、排污权初始核定这两项基础工作完成后,则可根据业务开展规则进行平台设计开发。排污权交易的交易平台是指为了实施排污权交易所需的基础信息化设施,包括基础硬件、系统软件、交易大厅、电子竞拍系统、机房改造、办公设施以及系统集成。因为排污权交易是种无形的权利的交易,因而可借助于现代信息科技,利用网络系统建立交易平台。借助交易平台,我们可以获取有关排污权交易的分布状况、价格以及变动情况等等动态的信息。建设公开、公平、透明、高效的排污权交易中心或平台,是重中之重。

(四)建立有效、即时的控制与监测系统。该监测与控制系统的基本功能或目的主要包括:1.监测排污权交易市场的运行情况,确保其正常运行;2.监测区域内污染以及治理情况,重点监测排污指标所属权的变化对环境的影响;3.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排污微观主体的规模。随着地区经济发展与污染规模的扩大,需把更多的排污企业纳入交易市场,使排污权交易的功效发挥到最大;4.调整并完善该市场的相关基础制度的建设,以更好地保证该市场的运行及其功效。

四、排污权交易制度实施过程中公民参与权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虽然我国的排污权交易已经在多地展开试点,但行动起来的多是政府和排污企业,很少有来自公民的声音,这是阻碍我国排污权交易实施的重要因素。

最鲜活的例子发生在2012年7月,在中国南通市投资的日本王子造纸公司,为解决集团有限公司的废水排放问题,将工业废水通过污水管道,经过启东县直接排放入海,日排放废水量15万吨。启东是渔业大市,全市渔业户数52668户,渔业人口14.2万,与海洋捕捞、滩涂养殖相关的渔业劳动力达4.56万人。当地居民担心污染海洋,因此举行了一系列的抗议活动。从7月27日晚上起,至28日早晨,大规模的人群聚集到市政府门前表达对于日本王子企业大量排放污水的强烈抗议。人群情绪激动,启东市政府门前聚集有数千人。之后,失控的人群冲入了市政府大院和办公楼,院内数辆汽车被掀翻。启东市主要领导出面和群众对话,也遭到推搡。最终,南通市人民政府决定,永远取消有关王子制纸排海工程项目。

启东日本王子企业排污事件充分表明,在排污交易实施过程中,公民参与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对排污事件进行科学认定的同时,政府也应该考虑到一些来自公民身上的因素,例如:现阶段的环境水平是否能达到社会公民所要求的标准,该标准的控制是否会给相关微观主体的利益带来影响等等。只有充分考虑到地方居民方面的因素,才能处理好相关政策性问题。

在水资源先天短缺、连续大旱4年的昆明市尝试通过经济手段控制污染排放,意义显著,加快排污权交易建设进程已成为一项重要举措。开展排放权交易,鼓励各排污企业进行排污指标的交易,不但能让新建企业有更多获取排污指标的机会,还能调动企业减排与污水治理的积极性,缓解日益突出的滇池水污染问题。

在昆明的滇池流域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是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积极探索。但是,同时也面临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尽量解决好昆明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的各种问题,推进排污权工作的开展,最终改善昆明地区居民用水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而促进昆明整体水环境的改善。(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

参考文献:

[1]王书国,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权交易构建[J].云南环境科学.2006(5)

[2]施敏,建立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框架的探讨[J].上海环境科学.2003(9)

[3]周歆昕,程新华.完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服务环境管理[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1)

[4]泰坦伯格,排污权交易——污染控制政策的改革.北京.1992.

篇8

城市水利指为解决城市防洪、供水、排水、以及处理城市的废水等所进行的水利工作。城市水利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和城市交通、能源一样与城市的建设、发展息息相关,城市水利完善与否也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整体素质和现代化水平。发达国家在各自经济的高速发展阶段都曾不同程度地遭遇过这一问题,并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和巨额的治理费用。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水利工程问题更多更复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造成了城市与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城市水利建设速度相对滞后,因此引发的问题日趋严峻,如人类过分改造自然后,水文条件的变化使城市的防洪排涝压力增大;城市人口的增多使水资源紧缺和水环境质量下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使人类对于城市环境改善的要求提高等。城市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集中了政治、经济、文化,尤其在科学技术相对发达的今天,城市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举足轻重。水利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理应顺应时展的需求,加快城市水利工作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使水利真正地服务于国计民生,与社会进步相匹配。

一、城市水利的功能

1、防洪排涝

城市水利要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使城市减少或免除洪水威胁,使城市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获得安全保障,像北京的永定河大堤,郑州的黄河大堤,广州的北江大堤以及城市排水系统与排洪河道都是属于这一功能。

2、供水功能

城市水利要保证城市各方面的用水需求,包括工业用水、近郊农业灌溉用水、居民生活用水、城市环境用水、商业和公共事业用水,为了满足城市多方面用水需求,城市水源工程的开发建设就日益显得重要。水资源紧缺的地区甚至需要修建远距离调水工程,如供天津用水的引滦济津工程;山东省的引黄济青工程;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工程。上述这些工程都是为了实现供水功能。

3、交通功能

城市水利应当使有水运条件的城市恢复和发展当地的水运资源优势。这对于沿江、河、湖、海建设的城市具有重要意义,运河两岸的城市、大型灌渠、跨流域调水的干渠所途径的城市也应因势利导,充分开发其水运功能,在规划布局上体现一水多用的特点。水运具有成本低、安全性高、货运量大、综合效益多等诸多优越性,象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虽然空中和陆地运输工具已十分发达,但水运依然很兴旺,因水运自身独有的特点带来的优势使其不会被航空、铁路、公路的发展而淘汰。

4、美化环境

环境改造是城市水利在社会文明进程中日益显得很重要的一项功能,几乎所有著名的风景优美的城市,都会有一些优美的水体作为依托,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良好水资源的城市,不可能是一个高质量环境的美丽城市。大城市的建设往往都会依托良好的水环境资源,或者是辅以人工措施兴建一些湖泊、池塘,开挖一些河道沟渠。城市水利的环境美化功能还包括如何依照当地水体特点来布置街道与城区建筑,特别是沿河两岸的建筑,合理利用河岸工程,规划安全舒适的河岸街道,有效地、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河岸土地资源,使安全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有机结合。

5、综合管理

城市水利不仅是一个“硬”概念,同时也是一个“软”概念。它的功能不仅指各种工程,还包括城市的水规划和水管理问题,城市水利的“软”功能应当说是要控制、协调、促进它的各项“硬”功能。

二、城市水利面临问题

城市水问题的产生,是自然与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每一座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城市规模、结构、功能、政治经济地位以及城市发展阶段不同等等,决定了各个城市所面临的水问题的明显差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水资源合理配置、水环境保护治理与水灾害防御控制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多数城市由于对具有公益性质的城市水利基础研究不够,投入不足,社会上大量存在的过分追求局部与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等还在使矛盾不断激化。从基本国情出发,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尚不具备短期内以高投入克服城市化进程中水危机的实力。因此,城市水利的发展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是抓好几个“形象工程”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对既是资源、又是环境要素、也是致灾因子的水来说,必须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将发展与治理密切结合起来,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水灾害防御与水环境治理一起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建立相对稳定的、与城市经济发展按比例同步增长的投入机制,同时加强法制教育,尽力遏制城市发展引起水灾害与水污染风险加重的趋势。

三、未来城市水利发展

城市水利的发展必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经历从防洪、供水到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等工作重点的转变。每一个阶段都标志着水利工作时代背景的变化和人类对于水利发展需求的提高。未来城市水利工作的侧重点宜包含如下内容:

1、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总方针下,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经营策略、融资渠道、运作模式等。

2、建设高水平的水利科技人才队伍。要求他们是具有崭新的工作思路、掌握多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3、在保证城市安全和城市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工作重点向“重返自然”的生态景观方向过渡。未来社会,人们更加注重周围环境质量的改善,故水利工作将以建立人水和谐、生态友好、环境优良、景观亮丽、文化气息浓厚的城市作为工作的目标,从而与城市各个部门(城市规划、土地管理、林业、建筑、交通、园林、文化)的关系更为密切。

4、力争在满足人类自身利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界的干扰。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等理念将在具体的工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人类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加积极地探索水系运动的规律,在为河流提供和创造更多的生存空间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地规划和利用。

5、雨水利用、中水回用、海水淡化利用等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手段,将成为未来城市水资源的补充。

6、 高科技的广泛运用将为城市水利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7、水利经济的内涵将更为广泛,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社会效益等。

篇9

[关键词]综合整治;水环境;生态文明;城市

[作者简介]苏晨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学院,河南郑州450000;苏华清,供职于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8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4-0191-06

城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源泉和推动力。2011年我国城镇化人口已经超过50%。中国近660个城市中。有许多城市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城市病”: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城市发展中占用过多的耕地土地等资源,城市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比较严重。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发展新思路。

广西南宁市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建设“中国绿城”的城市发展目标以来,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绿化模范城”、“联合国人居环境奖”、“中华宝钢环境奖”、“国家森林城市”等一系列国际和国家级的荣誉,已经成为国内著名的绿色城市。从2007年起,南宁市在推进“中国绿城”建设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内河水系规划研究和重点整治的城市水环境改造。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此基础上。南宁市利用丰沛雨水、发达水系、良好水质等资源禀赋和天然条件。在2009年提出了建设“中国水城”的新发展定位。

认真总结南宁近年来建设“中国水城”的实践,对于我国许多区域性中心城市综合整治城市水环境,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建设现代生态文明城市,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认识:综合整治城市水环境。建设现代生态宜居城市

(一)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需要

水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淡水资源紧张是全球性问题,是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挑战,“水”被喻为“21世纪的石油”。我国水情复杂,水资源问题由来已久,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水资源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依然突出。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且时空分布不均,在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的背后,全国近2/3的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严峻。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突出因素。成为制约我国多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最紧迫的资源性约束条件,是“第一瓶颈”。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发展阶段,城镇化率到2011年达51.27%,超过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已达118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建设用地低效扩张的问题也日趋严重。城市发展规模一味求大。城市的无序扩张和城市人口的过快增长,使许多城市的“城市病”集中爆发。长期以来,城市发展方式粗放,不能完全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文化转型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必须更加重视城市发展,大力提升城市发展质量,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综合整治城市水环境,打造生态宜居城市是还原城市自身功能,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的发展趋势。随着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创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建设人类美好的绿色家园,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早在工业革命中期,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到了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就已提出了“生态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发展概念。在我国,随着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突出问题,建设生态城市成为期待可持续发展的共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路径必须从城市生态系统管理的高度,全面综合统筹考虑城市的水质、行洪、截污、补水、绿化、湿地、建筑、景观以及交通、文化旅游等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留足城市水环境的自然和发展空间,拉大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和建设框架。

(三)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需要

世界各国都将环境竞争力作为城市竞争力的因素。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综合实力,而环境竞争力在其中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向全面建成小康的历史性跨越阶段,人们已将目光转向了人居环境的优化。人居环境既是重要的生活环境,更是重要的投资环境、发展环境,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是人居环境的竞争。人居环境优化已成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聚集各类生产要素的主要手段之一。建设经济发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生态宜居城市是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发展的重要目标。

(四)建设美丽城市的需要

推进城市化发展必须要坚持外延拓展与内涵提升并举。注重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突出理念转变、机制创新和竞争力提升,进一步推进城市发展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注重提升质态、深化内涵转型。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就城市而言。只有将生产生活空间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减少工业化、城镇化对耕地、土地的过度占用,才能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才能切实保护好生态空间,才能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古今中外城市发展表明,先污染后治理的代价巨大。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减少能耗和污染,用更少的资源消耗环境代价换取更大的经济发展成果。水环境综合治理关系到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存生活环境,关系到现代化城市建设,要树立环境是竞争力、生态是竞争力的理念,从政策、规划、投资等多方面保障和推动城市水环境治理工作。

二、实践:建设现代生态文明城市的“中国水城”

(一)以规划为先导,制定高水准的水城建设规划

规划是城市的财富。南宁市组织力量先后编制完成了《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以及《五象新区概念性总体规划》《“中国水城”建设规划》《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规划》《南宁市“百湖之城”建设规划》《南宁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年)》等一系列专项规划。抓好《南宁市滨水建筑控制规划》等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和修编工作,并严格按规划实施。按照“以邕江为轴线,西建东扩,完善江北,提升江南,重点向南”的城市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生态治河的理念。注重构建合理的城市环状水网体系,实现“水畅、水清、岸绿、景美”,努力将城市内河水系及岸线区域建设成为畅通的行洪道、建设水清岸绿的滨水生态住区、风景秀丽的景观带、经济繁荣的产业带、内涵丰富的文化带、人水和谐的休憩园,实现人与水、自然与文化的和谐共生,形成独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水城”景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从南宁水系实际出发,城市水网规划结构为:“一江、两库、六环、十八(内)河、百湖”。

一江:以邕江水系为主轴和核心,形成以邕江为主的防洪、生态、景观、旅游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滨水区域,同时实现邕江与各内河水系相互连通:建设两岸防洪排涝体系、开展邕江两岸岸线整治,营造城市滨水景观。

两库:郁江老口梯级水库和邕宁梯级水库。规划利用邕江上游老口水库壅水解决南宁市主要内河补水水源,利用下游邕宁梯级水库壅水改善市中心城区水系和景观环境。

六环:构建市中心城区内的环城水系一石灵湖环、大相思湖环(可利江一心圩江一二坑溪一朝阳溪环)、南湖环、凤凰湖环、亭子冲环以及五象湖环。

按照规划到2020年,南宁中心城区规划控制区范围约360平方公里计算,水面率将达到约12.50%(包含邕江城区段,若不含邕江则约为6%),将超过国家水利部《城市水系规划导则》划分的第一分区10%的目标。南宁城市水环境将形成良性循环,城市内河水系沿线生态景观、滨水文化和旅游景观明显提升,进一步发挥城市滨水产业带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现代亲水型城市总体形象和综合竞争力。

(二)加快建设控制性的大型水利枢纽:老口水利枢纽工程、邕宁梯级枢纽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河道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血脉。一条缺水的河道不仅使河道本身失去灵气,也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使市民居住环境和城市品位降低。邕江枯水季节河流过流量与汛期相差较大。根据多年观测结果,邕江水位最高在每年的8月,最大洪峰流量为1.75万立方米/秒,水量最小为每年3月,极端最小的枯水流量是95.6立方米/秒。随着南宁及其上游区域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生活垃圾、建设废料、工业废渣、污水向河道排放等,造成邕江河床淤积、水流不畅,枯水季节时淤积的泥沙及垃圾露出水面形成沙滩、沙洲,河床较突出。在综合整治南宁水环境中,必须通过工程措施重点解决河道季节性缺水问题。使城区河段保持有充沛的水量和较高的水位。在枯水期,维持城市河道生态用水,可以改善河道水环境质量、防止河道堵塞、维持河流水生生物生存。在不降低原河道的行洪标准和工程安全,不造成河道新的淤积和改变流态、产生冲刷,不对河道原有水利设施(包括水文站点等)造成不利影响的前提下,通过建设郁江老口梯级水库和邕宁梯级水库等水利枢纽,合理调节邕江水位,在确保城市防洪排涝安全的同时,控制邕江城市中心城区段常年水位恒定,提高邕江开发有效性、经济性和持续性。利用上述两个重大水利枢纽,有效调节邕江水位,补给城市水源,起到防洪和美化水景观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善城市水环境。

南宁市现有18条内河,其中有很多内河上游是断水的,通过老口水库向内河补水,可以解决其中的14条内河水源、水质问题。从地势来看,补水方式基本上是采取自流的方式,成本较低,水源丰富。水质优良。

南宁老口梯级枢纽工程为郁江流域梯级开发中的第七个梯级,是以航运、防洪为主要功能,兼顾发电、改善水环境的综合水利枢纽工程。老口梯级枢纽工程将建水库、渠化河道。其水库正常蓄水位为75,5米,初步规划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以补充市区主要湖泊和支流,是实现对内河进行治污、截污、补水的综合整治工程的关键。该工程建成后,与百色水库联合调度,可将南宁市防洪标准从现在50年一遇,提高至200年一遇,可通航1000吨级船队,发电方面装机容量大约13万千瓦以上,可将右江百色至南宁的航道等级提高到Ⅲ级,进一步打造广西内河连通珠三角经济圈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水上运输大动脉,扩大北部湾西江流域各市的对外开放,实现江海联动,促进广西东、中、西部之间形成优势互补。

(三)从流经市中心人口最密集的竹排冲等湖、河的水环境整治做起

南宁市区内河纵横交错,近年来对内河道进行了全面的整治,基本恢复了内河道的自然景观。但内河生活污染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工业污染和断头河、盲肠河污染仍然突出,严重影响到城市的环境美化。

南湖一竹排冲水系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总投资19.8亿元,全长约9.2公里,规划红线面积2平方公里,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南湖一竹排冲水系沿岸景观改善工程、民歌湖改造工程、竹排冲河道改造及泵站工程、南湖一竹排冲连通明渠工程、南湖一竹排冲排水管改造工程、市政道路跨连通渠明渠桥梁工程。南湖一竹排冲水系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总体设计为:在南湖北端修建连通明渠使南湖与竹排冲连通,并在竹排冲修筑船闸和拦水坝。拓宽竹排冲河道;通过南湖补水工程以及对进入南湖、竹排冲的污水进行截流,改善竹排冲水质;另外,还将结合各地段周边的城市功能,建设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生态景观和文化景点,提升城市文化底蕴。

南湖一竹排冲水系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成后,竹排冲水系的行洪排涝能力将明显提高。水质将明显改善,上游湿地将得到恢复和良好保护,同时生态景观和文化景观将进一步得到彰显。南湖一竹排冲水系区域将随之建成水清岸绿和风景秀丽的生态旅游区、经济繁荣的商业区、人水和谐的休闲娱乐区。成为南宁市打造“中国水城”的标志性区域和品牌区域。

南宁市在综合治理内河水环境,使城区河道逐步重现水清岸绿、鸟语花香、鱼儿腾跃的水乡美景的基础上,重点实施将相思湖、南湖、金沙湖与内河连接,并与邕江沟通,形成环城水系,与老口水库、老虎岭水库、西津水库遥相呼望,实施江、河、湖、水库全面开发建设规划,构筑江一河一湖一水库一体的动水网络,建设融自然景观、生态景观、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大型休闲娱乐之地,构建人水和谐的中国绿城,铸就水网密集、河流纵横的“水上南宁”。打造现代生态城市新形象,全面提升南宁的城市品位及知名度。

(四)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与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并举。建设文化邕江、文化南宁

南宁市在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中,以打造“百里秀美邕江”为载体,从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高度,组织实施“邕江文明探源”工程,对郁江的邕江河段(包括支流、内河)历史文化、民族风情、风俗习惯、节庆活动、生态环境等进行综合考察,从更高的层面来把握和整合骆越文化、贝丘文化、稻作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大石铲文化、龙母文化、民歌文化、美食文化、壮民族医药文化等在内的南宁区域文化资源。形成通过建立旅游区、文化园、博物馆等形式来集中展示、保护开发和整合区域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旅游的行之有效的思路和途径。

南宁市内河之一的辔宁区八尺江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祥地。1997年被称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邕宁顶狮山贝丘遗址,足以证明在邕江内河的八尺江附近是名副其实的“岭南第一村”。

综合整治一期工程项目已开工建设。项目建设范围为八尺江玉洞大道至八尺江汇入邕江河口,河道长度6078米。项目实施后,八尺江将分成生态科普区、运动休闲区、花卉植物观赏区、滨水景观风貌区、滨水景观休闲区5个分区,为两岸居民提供休闲亲水空间。该项目以“截污治污、生态修复、绿化造景”为目标,通过水质改善工程,对排入八尺江的污水进行截流收集,经由污水提升泵站。排往五象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减少入江污染负荷;同时通过景观绿化工程建设,构筑河流的水污染处理、生态景观、休闲园、水文化等综合服务功能体系。形成水清景美的滨河特色基础设施项目。项目实施后,八尺江将成为安全、生态和具有文化历史内涵的健康河流,形成城市新区的自然绿脉和东部绿心,为两岸居民提供休闲亲水空间。

(五)综合整治城市水环境,发展现代产业,提高城市产业竞争力

作为后发展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南宁城市建设走向“邕江时代”、形成“一江两岸”城市发展新格局。以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邕江为契机,优化沿江两岸产业和环湖产业的布局。在邕江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坚持生态优先,兼顾防洪安全,审慎选择产业发展,促进两岸产业向综合高端服务业转型。大力裁汰、搬迁沿岸高污、直排企业。选择发展楼宇经济。把标志性的建筑和楼宇打造成城市的“新名片”;发展现代服务业。如文化产业、旅游观光产业、水上娱乐业、时尚休闲购物等低污染、高价值、高品位产业,打造邕江沿岸现代服务业产业带。

比如,在加快以五象湖水系建设的同时,加快新区现代产业的建设。规划建设中的南宁新兴产业园、现代工业园位于五象新区,是南宁市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也是五象新区开发建设热潮中重点打造的板块。目前,新兴产业园中的中国糖城、广西广告产业园、广西软件城、广西工业设计城等一批项目正在抓紧规划设计。现代工业园已有丰达电机、五菱桂花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南宁市正以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为抓手,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和现代工业的规划建设和发展,使这两个园区真正体现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特色突出和环境友好,成为“建设五象新区,再造一个新南宁”的重要支撑和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六)综合整治城市水环境。加快城市新区建设。提高城市内涵发展

在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中,南宁以打造五象湖为契机,加快五象新区的建设,努力把五象新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独具特色的现代化新城。

五象新区建设突出现念,遵循现代城市的发展规律。按照体现“现代、生态、便利、特色”的要求,以更高的标准和超前的眼光加快完善五象新区开发建设规划,坚持生态宜居,把“山、水、树”文章做好做透,让人与自然更加协调、环境更加宜居。突出抓好新区重大项目建设,组织实施好新区道路、桥梁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和文化体育产业、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等重点产业项目。以重大项目建设推动新区建设实现大突破、大提升、大发展。突出五象新区的区域特点,抓好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体现南宁风格、广西气派,体现中国与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元素。

南宁市全力推进五象新区开发建设。集中力量打造总部基地及保税物流中心、“三馆三街”、体育产业城、文化产业城、国际物流基地、龙象谷旅游休闲娱乐园等重点板块。把五象新区建成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环境优美、带动力强的现代化新区。

三、启示与思考:探索城市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路径

党的十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理想人居”等概念的实施需要务实的实践。广西南宁市在多年的“中国水城”建设中,现代生态宜居城市魅力彰显,城市知名度、‘影响力大幅提升,初步探索了综合整治城市水污染、水生态、水灾害等水环境,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新路径,为现代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了“地方样本”。

(一)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必须更加注重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十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与水生态治理修复,着力为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保障生态安全作出积极贡献。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就城市而言,只有将生产生活空间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减少工业化、城镇化对耕地、土地的过度占用,才能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才能切实保护好生态空间,才能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应当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以此理念引导城市建设和发展。实现水、绿、城的融合,使城市成为城水共生、人水和谐的现代亲水型城市。

(二)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必须更加注重营造生态宜居环境

国家水利部数据显示,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的28%,全国年均缺水500多亿立方米,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实践证明,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为广大居民群众和外来游客提供了一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品位高、效益好、影响深的“生态产品”,有利于着力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宜居质量,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

国内许多城市都有内河穿越而过。为城市构成众多天然的生态廊道。尽管这些河流一度因为城市的发展受到严重污染,但对城市而言仍然是独一无二的自然资源。城市正以防治水体污染、增强防洪清障能力和生态涵养功能为重点,实施河道治理、河堤建设、生态绿化、景观建设等多项综合治理工程,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将流经城市的河流打造成为横贯城市的滨河生态长廊、文化展示长廊、滨水休闲长廊和城市形象长廊:以绿色生态堤防建设为重点,把每一条城市内河建设成为滨水景观带,重现绚丽多姿的水环境和厚重的历史文化。

城市内河的综合整治和全面开发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景观工程建设,打造滨江景观新亮点,打造一流的生态景观走廊,完善公共基础设施,还水于民,还绿于民,全面提升城市水系绿化品质。更好地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城市山水绿化融为一体的良好生态景观,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高质量人居环境。城市内河作为城市重要的水系资源,要实现水、城融合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维持流域系统的生态、环境、资源整体平衡、良性循环、功能良好;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城市水系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和资源的民生保障功能,满足流域居民现代及未来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城市内河的综合整治和全面开发的最终目的就是以顺应河流水系运动自然规律为原则。通过一系列工程技术措施和开发利用手段,促进城市市民与内河和谐共生、共处,充分发挥内河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内河能够为城市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提供支撑。

(三)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必须更加注重走节约型、集约型城市发展道路

土地、水等自然资源,是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据统计,适宜工业和城市建设及耕作的土地仅有180多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9%;今后可用于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土地不到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3%。集聚和集约是城市化发展的本质要求,走集约型城市发展道路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由之路。提升城市化质量要坚持节约型、集约型、生态型发展,合理有序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让核心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宝贵的内河流域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断探索土地集约利用的新途径,集约和节约利用城市土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建设节约型城市创造前提条件。

土地是城市的核心资源。资源环境问题始终是影响和制约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要高效利用和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要使城市建设由注重外延扩展向注重内涵、集约发展转变,引导城市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好大喜功、互相攀比,建设节水、节能、节地、节材的集约型城市。

(四)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必须更加注重区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合

“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文化是城市凝聚力和辐射力的源泉,要将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来打造。城市文化是城市特质与市民生活品质的基础,也是城市形象的代表。在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中,精心打造人文景观工程,保护人文历史遗迹,合理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注重把历史文化传统融入城市水景观建设中,设置特色风貌区,并加强与周边历史街区的联系,反映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塑造历史与自然相结合、具有鲜明城市特色的滨水历史文化景观带,以此提升历史文化内涵,让城市成为区域文化的保护传承、集中展示重要中心。

(五)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必须更加注重城市品质的提升

通过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以城市发展推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打造优质产业空间。注意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低碳产业。严格限制淘汰落后产业,因地制宜建设生态城、旅游和现代服务城,高新技术产业城和宜居城,用更多的精力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中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增强群众的幸福感。

同时,要从注重新区开发向新区开发与城市更新并重转变。推动河流综合整治与建设现代化城市相结合。通过河流综合整治完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在高水平推进新区开发建设的同时。全面推进城市更新,加大城中村、旧工业区、旧商业区和旧住宅区改造力度。盘活存量资源。推动城市从注重形态构建向形态构建与功能强化并重转变,着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公共配套服务能力,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建设现代亲水城市,助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

篇10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飞速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生活方式、消费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从漫长的城市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众多的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滨水环境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共同作用的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规划涉及多学科,多方面的问题。滨水环境的景观设计不仅会服务于周边的商业区和居住区等,而且还会成为区域的一个旅游亮点,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游赏。

关键词:公园;滨水环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G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方向

从漫长的城市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众多的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共同作用的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规划涉及多学科,多方面的问题。我国城市滨水区开发与城市设计的研究、应用、实践,就内容而言,在设计层面上,比较重视对城市滨水区整体形象和环境设计的研究,比较重视对城市功能的调整和探讨;在应用层面上,却较少的涉及城市滨水区设计实施策略和开发管理的研究。

对于中国北方大开发的中心--滨海城市天津来说,如何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控制好滨海区的自然生态对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内动态

近年来,国内对滨海休闲区的设计方面研究有一些,大多数文章和专著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对滨海休闲区的设计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的看法,同时也提出了休闲空间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在中国滨水而建的城市很多,一些滨海区已经进行了开发设计并且投入使用,并且相当受市民的欢迎,但总的来看,还可以有很大提高。

1.2.2 国外动态

国外的研究成果对滨海空间的设计研究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从生态学、人性空间、聚落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论述。从国外提出的各种研究和理论来看,其研究重点已经上升到了以人为主体的关注,并且广泛的渗透了社会学、文化学、生态学、时间与空间以及人的各种行为研究等多领域学科的知识;探讨的范围已经从单纯的空间形态向更深入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管理等层次拓展。综合看来,有利于物质空间形态、场所文脉、环境生态方面的对城市空间的研究和对城市滨水区的相关研究。

1.3 城市滨水地区的相关概念

城市滨水地区是指城市范围内水域(江、河、湖、海)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由水域、水际线和陆域三部分组成。

包括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指地形地貌,水体,生物等。人工景观指建筑,道路广场,小品等。人文景观指历史文化景观,各类活动等。

2设计方案概述

2.1现状分析

2.1.1项目概况

规划总体布局要立足城市设计,在各项功能、空间形态和景观环境方面应和谐完整。景区内部应分区合理,处理好商业与居住的协调关系。周围的用地性质大致分布为:商业购物用地,居住用地,科技文化用地,展览交易用地等。

交通组织方面滨水公园主要出入口选在东港二大街一侧,便于大量人流的出入。场地规划面积越为13.7ha。

2.1.2基地分析

天津滨海新区规划空间是新城区毗临渤海,为市民提供开放活动场所的城市公共空间。地理范围方面,它包括新城区内开阔的水岸线,为公共活动直接与间接服务的近水陆域。自然环境方面,滨海公共空间与海水相邻,是滨海公共空间自然环境的主导因素,其它自然环境资源都受到水资源不同程度的影响。

2.2设计概念 天津素有“天堂的渡口”和“渤海明珠”之称。这是设计的切入口——在景观轴和水轴的基础上,创造“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态。主体空间用圆形来诠释,以达到完、满的效果。

2.2.1设计原则

滨水区的魅力就在于具有“人工--天然”的二重性。设计中要遵循整体化设计原则、延续性原则、亲水性原则、可达性原则、共享性原则、多目标兼顾原则、观赏性原则、生态性原则。

2.2.2设计构思

规划滨水区时时时想到整个城市,把市区的活动引向水边,以开敞的绿化系统、便捷的公交系统把市区和滨水区连接起来,保持原有的城市肌理的延续。另外,还要求设计者研究滨水空间对城市的影响,要从城市整体和区域空间来考虑城市滨水空间的构成形态和涵盖功能,以促进城市的整体活力和繁荣。

3 规划地区景观设计

3.1 总体布局

用地布局是在两条主轴(景观视轴和水轴)的基础上,根据指导思想——中国民俗传统思想的无行学说为指导进行规划。其中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五行相生的规律,在本方案中得到具体运用。

五个功能分区根据五行的不同特点进行布置,变化而且联系着。本设计以“金湾、林水、人家”为总的主题思想,充分利用自身的山水资源和景观,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景象,总体布局变化也联系着。

3.2功能分区

堤岸景观设计在确保防洪功能的前提下,设置各种人们游憩的空间境域,充分发挥其休闲功能。景区的空间按其功能要求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三级。在这部分的空间规划上根据不同的主题以不同组合方式来考虑,并保证其交通畅通、功能齐全。

3.2.1“火”分区:

古人称“火曰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热、向上之性,代表了运动和活力。规划设计了小型的儿童游乐场,内设有秋千、滑梯等,周围有适合成人锻炼运动的健身器材。周边植物为观赏价值高的植物如凤凰木等,游道两旁是英姿飒爽的秋枫,待到秋天之际,枫叶红遍,层林尽染,烘托整个热情奔放,活力尽现的氛围,体现功能区“火”的主题。

3.2.1“木”分区:

古人称“木曰曲直”指木有生长,向上的特性。“木”区和“水”区遥相呼应,形成“水木齐色”的景观。天津港是二路将规划用地分开,是“木”区和“水”区相望。木区以静态景观为主,并将其他景点美色一收眼底。

3.2.1“水”分区:

“水”具有滋养,向下,闭藏的特性。代表流动性,周流不息的作用,规划设计了生态湿地和下沉广场。可以在亲水区域内观赏水生植物和开花植物。

3.2.1“土”分区:

“土”载万物,设计中用“土”将其他四个景区联系起来。设计中用栈道表现“土”的“生化,承载”的作用,一方面表现亲水景观,另一方面也和其他景观联系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3.2.1“金”分区:

根据我的五个主题,各个空间都有自己的特色,依据“金”区的严肃、收敛、高贵、凝固之性,以规则式布置为主,为了突出“金”的主题。

3.3交通组织

现有的密如蛛网的道路,己将大地分割得支离破碎。道路是自然界中的异类,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它将原有的自然的土壤土地分割,人为的制造很多阻隔。所以,尽量采用生态的做法,更需要注意道路两旁留出的植被生长的空间。

3.4空间形态点、线、面的结合。线——连续不断以林荫道为主体的脉络;点——在这条线上的重点景观场所和观赏对象,如重点建筑,重点环境小品和古树;面——在这条主线的周围扩展开的较大的活动绿化空间,如中心广场等。

3.5绿化分析

空间的围合具有较强的通透性让中心绿地从中渗透出来并结合道路两侧的绿地以带状的形式渗入各个绿地,随着层次的渐进,采取不同的手法强调空间的趣味性。依据空间的性质和尺度,在中心绿带种植高大乔木,以助于形成大空间气势;在绿地种植落叶乔木和低矮灌木,随着季节的变化,形成亲切的空间尺度。

3.6 服务设施

公园中要设置一些公共服务设施,以满足游人的需要。服务设施的位置和规模仔细斟酌,和环境相协调,给人以舒适感和自由度。

3.7植物种植设计

在选择植物品种时应结合具体条件选择了易长,易管,耐旱,耐荫的乡土树种,树冠大,枝叶茂密的落叶乔木,间以常绿树和开花灌木,落叶少,病虫害少、无飞絮、无刺、无毒、无刺激性的植物,做到一年四季都有景可观。

4结语

对一个城市而言,滨水区往往是其发展的起点,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世界上每一大洲的国家,都充分利用滨水区的优势,以滨水区景观的开发来取得城市更新和经济发展,这也使得对滨水区的规划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的现象。本设计在设计城市滨水区景观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天津滨海新区结合城市特点的新构想。

参考文献

1.张庭伟,冯辉,彭治权.《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3.

2.旧)河川治理中心.《滨水自然景观设计理念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8.

3.旧)河川治理中心.《护岸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8.

4.俞孔坚刘东云刘玉杰.《河流再生设计—浙江黄岩永宁公园生态设计》.《中国园林》2005(05).

5.孟刚,李岚,李瑞冬,魏枢.《城市公园设计》同济大学出版.2005.9.

6.刘蔓.《景观艺术设计》.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

7.汪永华.《城市公园的景观生态设计原则》.园林在线.2005.

8.唐剑.浅谈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一些理念.《中国园林》2002.(04):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