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病人护理要点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2: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病人护理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0-0148-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民主意识的提高,公民对健康需求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也日益增强。因此,减少医疗不安全因素,加强护理管理,已成为当前各医院关注的重点。其中神经内科收治病种以老年、意识障碍、精神异常及感觉、运动、认知障碍为特点,容易发生病情变化和意外,因此识别和预防安全隐患尤为重要。现将我科在两年来对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及加强防范措施管理方法阐述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神经内科65岁以上住院老年病人125例,其中男75例,女50例,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走失、褥疮、误吸、其他差错、投诉等护理问题共27例,发生率为21.6%。
1.2 护理管理
1.2.1 环境管理:加强环境、物品管理治疗室、换药室、抢救室布局合理,病区内地面每日湿式清扫2次或3次,保持清洁,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当有血迹、体液及排泄物等污染时,应及时用含氯消毒剂拖洗,拖洗工具使用后应先消毒、洗净、再晾干。不同的区域应分别设置专用拖布,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病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灭菌物品按灭菌日期先后存放于无菌柜内,非治疗室用物不准进入治疗室,一切用物定位放置,专人管理,浸钳筒、碘酒、酒精瓶定期消毒灭菌,使用后的氧气湿化瓶、吸痰器瓶消毒后干燥保存备用;护士在操作前要认真检查各种医疗器具的质量,及时发现不合格的医疗用品,防止因质量问题所造成的医院感染。
1.2.2 基础护理管理:加强对长期卧床病人的护理长期卧床者,由护士予每2h翻身、叩背1次,叩背应遵循从下到上、由外到内的原则,每次10~15min,促进痰液排出,防止压疮及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发热、昏迷者每日做口腔护理1次或2次,预防口腔感染。对吞咽麻痹病人的护理对吞咽功能障碍、饮食呛咳者,不能由口腔进食,以免发生误吸引起吸人性肺炎,应予鼻饲流质饮食。口咽分泌物进入下呼吸道是重要的感染源,因此,应定时吸痰,吸痰时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一次性吸痰管每次更换,遵循先气道后口腔、鼻腔的原则,如病人咳嗽反射好,可适当刺激病人,让其自行将深部的痰液由气管套管口喷出。
1.2.3 制度管理: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医院及科室的各种规章制度。尤其是医院制订的核心制度要认真落实。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抢救制度等都是保证患者医疗安全行之有效的制度,也是护理工作者几代人的心血结晶。严格执行各种护理操作规程,护士长利用业务学习、晨间提问、理论及操作技能的定期考试等形式,督促护理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及临床综合能力,使护士在工作中能熟练和规范地为患者服务,尽最大可能地减轻患者的痛苦。要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文件书写重要性的认识,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学习《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要求护理人员用法律的思维书写护理记录,遵循“写你所做,做你所写”的原则,如实填写患者的各种病情变化以及所采取的措施。要求书写要清楚、严谨,不留任何隐患。
1.2.4 健康教育管理:有坠床危险的高危人群,如意识障碍、精神异常、高龄老年、痴呆患者,应反复向家属强调床栏防护、肢体约束的重要性,不得擅自取下床栏、松开约束带,并教会家属正确使用床栏、约束带。对于感觉障碍患者,护士应反复向家属交待进食、饮水时温度在40℃左右适宜;热水袋局部热敷的温度及使用方法,热水温度不超50℃,袋外加布套,不宜直接接触皮肤,有空调设施的病房尽量不用热水袋。认知、记忆力障碍、精神异常、老年痴呆患者应24h不间断看护。建立请假制度:凡病人离开医院必须请假,得到允许由家人带领方可离开。 1.2.5 意外事件管理:在医院护理中,夜间护理力量相对不足,陪护人员疲惫入睡,意外事件更易发生。故应合理搭配夜间护理力量,尽可能安排双班制,新老护士搭配,保证人力资源配备。同时,告知家属注意看护,加强责任心,并告知甘露醇外渗容易引起皮肤坏死。一旦引起输液部位肿胀,立即进行相应的处理。
1.2.6 人力资源管理:护士长在平时工作中,加强督察力度,培养护士树立患者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在尊重和维护患者的同时,学会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护理部将法律法规纳入继续教育中,定期进行学习和考核,用法律来规范护士的护理行为。同时应重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使她们以充沛的精力积极投入到工作当中,更好地实现其人生价值。
2 结果
通过以上系统的护理管理措施,神经内科护理工作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各项护理指标达标率100%,老年病患者容易发生的护理问题和缺陷明显减少,科内无一例差错、事故发生,取得零纠纷、零投诉的成效,科内护理工作的进步获得医院及护理部普遍认可。实施前的125例住院老年病人中,发生护理问题27例,实施后的125例住院老年病人中,发生护理问题6例,实施前后指标数据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篇2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老年患者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老年患者是门诊输液的常见对象,多为慢性疾病患者,输液次数较多[1]。如何提高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成功率,减轻静脉穿刺的痛苦以及安全输液护理尤显重要。针对老年患者临床护理的特殊性,总结分析大量的输液工作经验,对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持针方法和进针角度进行改进,介绍如下方法:
l.做好心理护理,使病人积极配合
1.1了解原因老年病人的精神、情绪和心理障碍在临床上十分突出,部分老年病人性格和行为反常,甚至完全失去理性,在治疗上表现为不配合治疗或抗拒治疗。所以,在病人进入输液室时,护士应着装得体、整洁。面带微笑.对待病人要热情、关心,急病人之所急。
1.2做到尊重、理解、体贴病人。穿刺前做好解释工作.语言亲切,使其在心理上接受疾病。注意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提高沟通艺术,向其讲解疾病的可控性,并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解释耐心、细致.态度真诚、和蔼,以取得病人的信任、配合。
1.3积极宣教在输液过程中,还应根据病人所患疾病、心理特征、生活方式等,对病人及其陪伴者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告知输液的目的、意义,讲明药物名称及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输液前、输液中、输液后注意事项;一般故障的紧急处理方法等。针对部分老年病人的特殊生理状况,还应特别注意陪伴者在护理过程中的熏要性,可重点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共同帮助病人做好输液治疗。
2.提高穿刺技术,减轻痛苦
2.1选择血管以上肢静脉作为主要穿刺部位,尽量避免使用下肢静脉,一般由远心端到近心端。首选手背、足背及前臂暴露较明显、相对较粗、富有弹性、平直易周定、长度至少0.5cm的张或弹性差的血管,忌用条索状的静脉。对需长期输液的病人,要有计划地更换并交替使用血管,应根据病情认真做好血管保护。
2.2穿刺要点穿刺前要认真观察病人血管条件及有无硬结肿胀;穿刺时宜将止血带扎于距穿刺部位上方约6cm处,进针角度不宜过大。水肿较重者可用拇指沿血管走行局部按压使皮下渗液暂时消退,而后快速进针;对滑动的静脉可用左手食指及拇指分别固定在穿刺点的上下端,从血管上方入皮下后小心刺人血管内;对血管条件较差的病人,可用45℃~55℃热水泡手或泡脚10min~20min,使局部血管扩张而显露,拭干皮肤后小心进针,也可利用末梢血管.采用手足背静脉逆行穿刺法。
2.3固定针头由于老年病人皮肤组织松弛、故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应轻轻松开止血带,谨慎使用输液贴,粘贴时可用胶布将针尖两侧的皮肤拉紧同定,以防滑脱或穿破血管壁。如在关节近处穿刺。固定针头后可用软布或软纸包裹后的小木板或小纸盒垫在关节下,并用绷带将关节与木板或纸盒一同包扎固定,进行保护性局部约束。包扎固定时应避开穿刺部位和穿刺点上方,以免影响观察输液滴速。
2.4正确拔针拔针前先关闭输液器。拔针时先用左手固定针头,右手彻清理同定针头的胶布,动作要轻,使针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退出血管腔。拔针后迅速按压针眼及其稍上方,力度适中。因老年病人拔针后针眼愈合慢,故一定要多按压一会,一般为5min~10 min。注意不要揉搓穿刺部位,且在拔针后15 min~30 min内不要进行已穿刺肢体的负重活动。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防止皮下出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3.加强输液巡视.严防差错
3.1强化职责老年病人一般疾病较多,康复较慢,常需反复、长期静脉输液治疗,因此,护士必须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严格执行“三查八对一注意”制度,熟悉输液适应证和禁忌证,注意输液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在输液过程中,加强责任心,多巡视,要充分考虑病人切身感受,通过与病人交谈,细心观察病情。
3.2适宜老年病人输液速度慢,耗时较长,容易引起疲劳,应为病人选择比较舒适又利于活动的部位输液,如手背、足背等。还应根据病情需要,让病人采取舒适且不易引起外渗的坐位或卧位,并定时变换坐姿或卧姿,以避免因长时间受压而带来的危害。
3.3输液速度注意控制输液速度,老年病人有心力衰竭症状者。输液速度以不超过15 gtt/min;严重脱水、血容量不足、心肺功能好的病人.可适当加快输液速度,一般40 gtt/min~60 gtt/min;肺功能异常、发热、体弱等病人及滴入浓度大、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都应减慢输液速度,发现输液不畅或不通,以及某些病人或陪伴者自行调快滴速的不当行为。应及时予以纠正。
3.4局部渗漏老年病人血液黏稠度高、静脉弹性低,穿刺时回血缓慢。容易刺破,导致药液外渗。在输液过程中,要经常询问病人有无注射部位疼痛、肿胀感。所以,护士要加强巡视,细致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漏等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且不在该处远端再行穿刺。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静脉给药达到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失衡、补充营养、维持热量等目的,然而静脉输液的整个过程受很多因素影响,尤其是老年患者。为确保老年患者输液的顺利,制定规范的服务流程,改进静脉输液的固定方法,保证输液质量,减轻老年患者的痛苦,不仅提升了护士的自身业务水平以及责任意识,更体现了以人为本。关爱老人关爱生命的护理理念。
篇3
[关键词] 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心理护理;尿潴留;腹部并发症;寒战
老年人有些重要生命器官发生退行性变化,对麻醉和手术的应激以及术后后愈合能力都低于中年人,加上老年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心脏病、糖尿病等,因此术后护理问题较多。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疾病的康复和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下面谈谈老年腹部手术患者的术后护理要点。
1心理护理
由于老年病人手术后更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忧伤、敌对和孤独情绪,而不良的情绪会给手术后康复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应了解和掌握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做好心理沟通,理解他们处境,尊重他们的人格,重视他们提出的问题,态度应热情、耐心,以消除老年人由于手术所带来的恐惧和紧张心理。同时应重视老年人对信息的需求并满足他们的自我护理需求,帮助老年人建立价值感和满足感。老年人多数不喜欢护士包揽全部的生活护理,潜意识中认为自己是无用的人,形成消极情绪。临床工作中,我们应为老年人提供自我护理的机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诸如梳头、漱口、刷牙,自己按摩身体受压部位;理疗时让他们自己控制时间等,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找回满足感和自信心。
2重视内科病的治疗
老年人由于机体的衰老,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病,如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糖尿病等,而手术本身可诱发一些疾病或加重症状。因此术后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心电监护,观察心律、心率、血压的变化,严格控制输液的量及速度;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血糖症状,根据医嘱合理使用胰岛素。
3寒战的护理
术后寒战是腹部手术后常遇到的一种临床综合症。由于手术暴露体表引起散热过多,术中出血及大量输液,输血等冷刺激和对手术的紧张心理,使血汇重新分布,周围血管痉挛收缩而影响回心血量。老年人代谢水平较低,容易出现寒战,因此应做好保暖工作,手术后及时加盖被服或用热水袋保暖,各项操作都应集中进行,减少暴露患者的时间和次数。用阿托品0.01~0.02mg/kg静推或莫菲滴壶中加入,对寒战有良好的效果。
4尿潴留的护理
手术后输注大量液体,由于排尿习惯改变、麻醉、肌肉松弛,以及男性老年患者多伴有前列腺增生,所以术后尿潴留症状比较多见。护理上术后早期应指导患者利用条件反射练习床上排尿,让患者聆听流水声,热敷或轻轻地按摩膀胱区。必要时早行导尿术,解除患者痛苦。
5腹胀的护理
腹胀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症状,老年病人由于消化功能差,手术后肠蠕动恢复慢,因此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应鼓励早期下床活动;也可采用腹部热敷或频谱理疗等措施,促进蠕动恢复。另外低钾也可引起腹胀,应及时补钾。
篇4
1一般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56~82岁老年冠心病资料完整患者64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69岁,根据临床类型分为:心肌梗死型、心律失常型、心绞痛型[1]。临床表现有心肌梗死先兆症状的48例占75%;有疼痛症状44例,占70%;有并发症14例。多伴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
2严密观察病情
2.1心肌梗死先兆症状观察:国内资料介绍,老年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前有先兆症状者比一般成人少[1]。但在我院64例老年冠心病人中有先兆症状者占75%。主要先兆表现为周身乏力、胸闷,活动时心悸、气短、烦躁、心绞痛等症状,疼痛时有恶心、呕吐、大汗、心动过缓或伴有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血压大幅度波动,心电图S-T段改变,T波倒置或增高,均应警惕近期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发现先兆症状应及时处理,避免发生严重的后果。
2.2疼痛:一般认为老年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点:早期缺乏疼痛症状或疼痛表现不明显,疼痛部位不典型,以无痛性较多,根据我院64例患者资料统计看,有疼痛症状者占30%,并不少见,其中6例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余者均为心前区疼痛或胸骨后痛。
2.3心律失常: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因此死亡率也较高,我院64例患者中并发心律失常者占50.5%,心律失常多发生在起病后1~2周内,以24小时内最多见,可伴有乏力、头晕、昏厥等症状。根据特点和表现应严密观察,及时处理,以防猝死。
2.4心力衰竭:主要是左心衰竭,可在起病最初几天内发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转阶段出现,为梗死后心肌收缩力显著减弱或不协调所致[2]。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紫绀、烦躁症状,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进一步出现右心衰竭,颈静脉怒张、尿少、浮肿、肝大。
2.5休克:老年人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即便梗死面积不超过40%也易引起休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休克多出现在发病后的早期,临床表现为血压降低、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少、神志迟钝,甚至昏厥。在我院64例患者中,有4例并发休克,经抢救无效死亡,休克是老年冠心病心肌梗死的致命并发症。
及时准确的病情观察和心电监护使许多老年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得以及时治疗和有效护理。
3康复护理
3.1急性期护理要点。
3.1.1休息:急性期应以治疗和卧床休息为主,保持患者情绪稳定,处于安静状态。发病一周内严格限制一切主动活动。在我院收治的病人中,有些老年病人因为床上翻身或用力大便而发生意外。发病后第2~3周,可使病人逐步坐起,床上活动。发病第4周,帮助病人逐步离床站立和在室内逐步走动。目前虽多数主张早期离床活动,但老年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病情较重,并发症多,故休息时间与病情变化就应有所延长,一般无并发症者第二周后期可离床活动。
3.1.2吸氧:氧疗可改善低氧血症,有利于心肌梗死的康复。确保有效的吸氧是急性期康复的重要环节,患者在急性期3~5天应给持续高流量吸氧3L/分~5L/分,病情稳定后改为间断吸氧1L/分~2L/分,以后逐渐改为必要时吸氧。由于老年人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鼻粘膜脆弱等特点,我院多采用鼻塞法吸氧。病人容易接受并无多大痛苦。
3.1.3饮食及大便护理:饮食应以高热量、富含纤维素、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的低盐、低脂,饮食不宜过饱,少量多餐,因过饱会使血流大量集中于胃肠道,导致心脏和大脑的血液减少,心肌缺血、缺氧而加重心脏衰竭。老年病人的饮食和营养是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应注意大便的护理,因患者卧床休息时消化功能减低或使用止痛剂如吗啡、杜冷丁等药物后胃肠蠕动减慢,引起便秘,用力大便可增加心脏负担而诱发心律失常,因此保持老年冠心病心梗病人的大便通畅是很重要的康复措施。我们接收老年心肌梗死病人住院后,常规每晚睡前服液体石腊或蕃泻叶代茶饮,排便时可给患者加大吸氧,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避免了因用力大便而致的心脏骤停或严重心律失常。
4康复措施
4.1心理康复:目前国内一些心身疾病专家认为阵发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常有焦虑,当这些患者的情绪障碍消失后,心律失常会减轻甚至消失[1]。因此消除患者的情绪障碍往往是康复的关键。老年患者情绪不稳定,主要是由于生理或病理因素,长期给病人带来痛苦和折磨,造成生活上的困难,经济上的拮据,以及生活范围缩小,导致个性变异,多悲观恐惧,认为治疗无价值和孤独感或情感幼稚等,对痊愈信心不足。因此心理康复是关系到预后成败的关键。我们将心理康复贯穿于整个康复护理过程,首先与患者多交谈,了解心理状态,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活动,采取不同的康复措施。对安静、情绪稳定的患者,多从冠心病易患因素及康复意义等方面进行开导,积极配合康复计划;对情绪急燥、波动较大的患者,我们着重从心理上给予安慰,讲解情绪因素与冠心病的关系及不良情绪刺激对预后的影响,使患者能够顺利通过康复的心理难关,以乐观健康的心理对待疾病,增强信心,积极配合并实施康复计划。
4.2功能与生活康复:老年人随着组织器官的衰竭,机体免疫力下降,活动量减少,临床主诉也少,并发症多,康复缓慢。我们应以“循序渐进”的原则,讲清早期活动的必要性和不活动的危害性,减少卧床休息时间,指导病人适度运动,严格遵循制订的康复程序。在活动前先向患者及家属讲清注意事项,必要时吸氧15~30分钟后由护士在场指导,并在心电监护下分别记录活动前后的心率,注意血压变化。如活动后心率明显增快,呼吸困难,血压升高,提示有可能活动量过大,应减少下次运动量,以确保安全。
4.3出院家庭康复指导。
4.3.1护士与病人交谈:有些病人总觉得在医院安全,出院便失去安全感。对这类病人根据恢复情况,做好出院指导,使病人放心出院。告诉病人出院后继续有计划的康复活动,可根据自我感觉增减活动量,随身携带治冠心病的急救药物,定期回院复查。
篇5
关键词:老年病人骨折;并发症护理
目前伴随着老年人口逐渐增加,老年人因骨关节病、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生理功能衰退、反应迟钝等,易受到外伤,发生各种类型骨折。由于年老体弱,多数患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长时间卧床。有赖于他人帮助,所以如何做好对老年骨科患者的护理,尽快让患者恢复其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是我们做好护理工作的首要问题。
本文选择安徽淮北矿工总医院32例老年骨折患者进行了护理干预,有效地提高手术质量及护理质量,减少了患者术后疼痛及并发症的发生,达到尽早康复之目的,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骨折住院手术患者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50—80岁。根据病种分类;上肢骨折7例,下肢骨折9例,腰椎骨折、椎间盘脱出13例,肋骨、锁骨骨折3例;病人中长期卧床占35%,有12%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慢支炎、肺气肿、糖尿病等。
2、护理要点
病情观察、正确执行医嘱、指导适量运动、饮宦护理等是贯穿骨折老年住院患者始终的,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好了,才能为患者减轻病痛.进而赢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与尊重。
2、1术后护理:患者一般在手术后24h内伤口疼痛最剧烈,凡是增加切口张力的任何动作,如翻身、咳嗽都会使疼痛加剧。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给病人一种安全感、亲切感,使之容易接受。必要时及时与医生沟通,根据病人体质及身体状况,使用适当的镇痛剂,并密切观察用药后情况;观察患肢皮肤血液循环、温度、感觉、肢体肿胀、运动情况,对石膏固定或绷带过紧包扎,要立即检查松解,必要时将患肢抬高15—30度。放置负压引流管的病人,要观察引流量、颜色、伤口流血情况,术后第一天伤口渗血时,应及时更换敷料。
2、2 治疗观察:病情观察对药物作用的观察,任何疾病都有一定的发展及变化过程。对治疗中的患者,要掌握此药物的疗效及副作应以便观察治疗效果或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骨折老年住院患者,通常病情变化不确定、身体素质差或病程长,易致并发症。因此针对病情发展向患者及时交待、强调危害性或意外情况重要。
2.3正确医嘱:强化查对意识,层层把关,保证安全。按医嘱执行是护士的职责,对医嘱质疑和把关是护士的义务和人道本职。由于工作繁忙、重复性强等特点导致思维的晕轮效应及定势作用,医生不易发现自己的缺陷或失误,尤其是关键字、用药量。遇有质疑护士须经医生核实后执行。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避免盲目执行医嘱。遇特殊、贵重药换批号,若与医嘱剂量不符,及时通知医生,供调整用量之参考,为一些患者保证用量节约开支。口头医嘱除急救、手术时外不予执行。执行时须复述强化或反问一遍以提醒查对、避免口误。
2.4活动指导:适量运动老年患者运动较少或长期卧床造成肌肉萎缩,需要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适量运动。同时老年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这需要在运动过程中尤其注意安全问题。做到行走、运动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尽量减少可能障碍物,加用防护栏,防跌交及坠床,鼓励使用拐杖,以避免意外伤害。帮助并指导患者其学会轻揉按摩面部、四肢、腹部肌肉及足底,手掌穴位;锻炼呼吸,如每日练习深呼吸4-6次,每次5 min;提肛法锻炼会肌肉等。
2、5健康教育:向患者详细讲解疼痛的原因,改变患者以为“术后伤口疼痛是正常反应,应当忍受疼痛”的旧观念,告知患者术后疼痛虽然是手术的一种必然反应,但术后疼痛与焦虑、抑郁、恐惧、失眠成止相关,可影响全身各系统的功能,甚至是严重的并发症,良好的术后镇痛可以改善切口组织的氧分压和液供应。
2.6心理护理:由于老年人各自的家庭环境、经济条件不同,社会经历、性格、文化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心理变化也不相同。所以要掌据老年骨折患者心理特点,有计划地进行护理。首先掌握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给病人心理上的安慰,积极与患者沟通,搞好护患关系,解除病人思想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7营养护理:患者年龄较大,脏腑功能低下,骨质疏松,局部血运差,骨折愈合较慢。加强饮食护理十分重要。患者骨折后,饮食宜适量,定时进餐,清洁,软硬、冷热相宜。老年患者多有心血管、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饮食指导应嘱患者低盐、低脂,多食蔬菜水果及粗纤维食物,老年人又因牙齿脱落,咀嚼困难,食物应细软。
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l5.o软件,所有数据以(X土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Y检验,等级资料采用和检验,以P
通过护理干预,32例老年人骨折病人护理质量优良,无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除2例由于原发病加重,自动放弃抢救外,30例均治愈、好转出院。
5 讨论
我们通过对本组老年骨折患者护理的总结,使我们认识到老年骨科患者的康复是一个较长时期过程。掌握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生理特点,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饮食护理、预防并发症,促使骨折早日康复、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通过对老年骨科患者护理干预,重点加强基础护理、生活护理、预防并发症、及康复护理。提高了骨折患者护理的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范侠晖,老年骨折患者护理体会,《基层医学论坛》2012年05期
篇6
[摘要]心血管疾病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而慢性心力衰竭(CHF)又是多种老年人心脏病变发展到终末阶段几乎不可避免的综合征。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和肺心病是老年人CHF最常见的病因。由于原发性疾病的影响和老年人机体应激、调节功能的减退,老年人CHF的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对原发性疾病和并发症治疗或防护不当又成为老年人CHF常见的诱发因素。因此,结合临床特点有针对性的做好老年人CHF的治疗和护理就成为防治的重点。
[关键词]心力衰竭;护理要点;老年人
1老年人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特点
老年人CHF多继发于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糖尿病心脏病变等。多合并脑血管病变或微血管病变,临床表现不典型,部分病人甚已处于中度心衰仍可无任何症状,或仅表现为头晕、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疲乏无力、下肢轻度浮肿及消化道症状食少腹胀等,易于漏诊误诊,一旦受到某种因素诱发,即可发展为重度心衰,危及生命。不仅仅表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有些老年人甚至可表现为白天阵发性呼吸困难,尤其是餐后或体力活动后。老年人发生急性左心衰时,由于心脏血输出量下降,造成脑供血不足,出现脑缺血症状,如意识障碍、失眠等,易与脑血管疾病混淆。消化道症状加重,可表现为恶心、呕吐等。易合并心律失常,互为因果,心律失常以房颤多见,其次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早搏。心衰时易合并肾功能障碍、代谢性酸中毒、低氧血症和电解质紊乱等。
2老年人心力衰竭(CHF)的征兆
尿量减少,体重明显增加。血压较平时升高,特别是舒张压持续过高,如还合并体胖超重,特别容易发生左心衰。如舒张压高,突然感到胸闷、气促,咳出大量白色泡沫痰,应提防左心衰竭的可能。白天走路稍快或做轻微劳作后即感到心慌、胸闷、气促。休息时脉搏较平时增加20次/min以上,或呼吸增快4次/min~5次/min以上。白天站立或坐着时不咳,平卧或夜间卧床后干咳;夜间睡觉时垫高枕头,呼吸方觉舒适,否则即感胸闷、气促;睡眠中常因胸闷、气促而惊醒,坐起或起立后方可逐渐好转。不寻常的大汗淋漓,常表现为头面颈部。双下肢水肿,尤其是足背浮肿,有时可伴有紫绀。较常见的消化道症状,食少、腹胀、消化不良等。早期心衰由于患者能自由活动,坚持工作,极易被人们忽视,因此凡患有支气管哮喘或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人,还有体重超重者,都应保持适当的警惕。发现征兆,立即做心脏功能方面的检测。COPD的老年患者可因左心衰出现胸闷、气促、咳嗽而误诊,如未做心电图检查,就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
3老年人CHF的护理要点
心力衰竭目前仍没有完全控制或治愈的手段,只能通过综合治疗护理措施控制病情,缓解临床症状。其中综合护理措施包括早期预防、心理护理、基础护理、生活护理、饮食调节、健康知识宣教等多方面内容[1]。
由于老年人CHF多无典型心悸、气短等症状,要仔细观察病情,并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与慢性老年病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向患者及家属传授简便有效的预防知识,尤其是预防气候变化导致的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它是诱发老年人CHF的最重要因素,曾有文献报道[2],诱发老年人CHF的因素中呼吸道感染占48.8%。因此,合理预防也是控制老年人CHF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测,重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对高血压患者,应注意血压变化,严格控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力争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帮助和说服患者及时完善相关的检查和监测,如心电图、心肾功能检查等。
做好心理护理,适时进行健康教育,掌握患者情绪变化,消除紧张情绪,帮助患者增强信心,配合治疗。
做好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关心体贴患者,保持患者皮肤清洁,预防褥疮,定期翻身、叩背,促进排痰。加强病房管理,预防院内感染,加强康复指导。
指导患者进行适时适当的运动,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量力而行,严格避免因运动过量而导致病情加重。运动宜采用室内或床上运动等方式,重度心衰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心衰发生后,应做好并加强饮食护理及氧疗护理。指导患者进食易消化的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选择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食品和适量的纤维素食品摄入,预防便秘。限制总热量的摄入,少量多餐,晚餐宜量少提前,控制水钠摄入量。对有胃肠道症状者,不宜食用刺激性食物。坚持持续性低流量吸氧。
做好药物治疗护理。严格控制静脉点滴液体量,输液速度宜慢,控制在20滴/min~40滴/min之间,并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使用洋地黄类强心药物,必须数脉率,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坚持小剂量化,注意观察用药后的病情变化和毒性反应的发生;应用利尿剂时,认真记录出入量;应用血管扩张剂,应注意性低血压的发生,防止患者站立时摔倒。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方法;成功率
静脉穿刺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也是临床运用最多的一项护理实践活动。静脉穿刺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治疗是否及时,尤其对危重患者的抢救具有重要的意义。静脉输液是老年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据统计90%~95%的住院患者需要静脉输液[1]。但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处于退行性状态,静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皮肤组织松弛,血管不易固定以及回血缓慢、凝血较快等特点,从而造成穿刺难度大、成功率低。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现将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技术的体会总结如下。
1穿刺前的准备
1.1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穿刺前充分评估病人,仔细向患者及家属解释静脉穿刺的目的、作用、注意事项等。做好沟通工作,取得患者的信任。
1.2术者的心理状态 静脉穿刺的成功率除与操作者娴熟的技术有关外,其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关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证明,护理人员不良的心理状态是导致静脉穿刺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一切增加护士心理压力的刺激都会影响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情绪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护士的注意力、意识状态、定势状态和思维状态[2]。护士由于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以及繁重的学习需求,常常身心疲惫。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上岗前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稳定的情绪,保持心情舒畅,规范自己的行为,然后再做穿刺,这样有助于静脉穿刺的成功。
1.3环境因素环境中存在大量的信息可以干扰护士,如:喧哗、围观者、开关门窗声、脚步声、室内光线的明亮度、光线的照射角度等都对护士的感官和情绪造成不利的影响。静脉穿刺最理想的环境是安静、宽敞,明亮和谐的自然光线,这样可以安定和保持护士的心理平衡,使护士顺利完成静脉穿刺。
2静脉的预选择要点
2.1一清洁老年人由于皮肤干燥,皮肤上有较多皮屑,妨碍选择血管的视觉。对此类患者在选择血管前可以先用蘸有酒精或生理盐水的棉签擦拭皮肤,然后再扎止血带选择血管,这样血管就容易看清。
2.2二看看一看患者浅静脉整体分布情况,局部血管的充盈程度、血管的走向,尽量避开静脉结节及有损伤和炎症的静脉。
2.3三摸用手指触摸患者的血管,以了解静脉管壁的弹性状况、深浅度、皮肤的粗糙程度、皮下脂肪厚薄等[1]。
3区别对待患者[2]
3.1瘫痪患者应选择患侧肢体血管。其优点是肢体固定,易穿刺,保留时间长,不影响健侧肢体活动,同时也有利于患侧肢体的血液循环,减少静脉血栓的形成[3]。
3.2肥胖病人及静脉暴露不明显的病人要熟悉静脉的解剖结构,在扎好止血带后,先拍打穿刺部位3~4次,然后用右手食指沿血管解剖走向触摸,静脉的感觉是柔软且富有弹性,并显条索状。
3.3水肿病人对水肿病人因无法感觉静脉的深浅度,先可以不用扎止血带,而是用手指沿血管解剖走向挤压,使组织中的水分挤向周围,即可看见静脉,然后扎好止血带,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和操作者左手拇指或食指后,用拇指或食指在选好的穿刺静脉处沿血管走向垂直按压,使隐藏的血管充分暴露出来,再从静脉的上方进针,较易成功。
3.4末梢循环不良病人可在穿刺部位拍打数次或热敷,也可让患者手部下垂低于心脏水平,使血管充盈。在扎好止血带,选好血管后,松开止血带,先对穿刺部位皮肤进行消毒,然后再重新扎止血带进行穿刺。因末梢循环不良病人如扎止血带的时间过长,会使穿刺部位的皮肤颜色发紫,这样血管就很难辨别,从而影响穿刺。
3.5 空虚静脉大失血或失液者,由于血容量减少,使静脉空虚,扁瘪,但是因抢救的需要,又要求尽快建立静脉通道,对这类患者穿刺时不要心慌、着急,穿刺时可以将头皮针直接接于带有生理盐水的针筒上,然后边抽回血边进针,这样成功率高。
3.6血液呈高凝状态的静脉 如:慢支肺心病、严重感染等病人要在选好静脉、消毒、扎好止血带后,迅速穿刺,见回血后,立即打开输液调节器,再松止血带。并且调节器的位置要放低一些以减少回血量,减少血栓阻塞针头的机会,以保证输液通畅,从而不耽误患者的治疗。
3.7 硬而滑的静脉可选用较锐利的针头,用消毒过的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别固定要穿刺的血管两端,在血管正上方以40°~45°斜角进针,见回血后,针头稍挑起,沿血管进入少许即可。
4皮肤消毒和进针的技巧
4.1皮肤的消毒老年人的皮肤消毒与一般人不同,必须绷紧皮肤后再消毒。因为老年人皮肤老化皱褶较多,污垢容易沉积在皱褶里,因此消毒时面积应比一般人大一些,污垢较多者,可反复多次,以真正达到消毒目的。
4.2进针的手法根据进针点与血管的位置,一般分为直刺法和斜刺法,直刺法是指在欲穿刺的血管上方,针头与皮肤呈一定的角度,针头斜面向上,通过皮肤将针头刺入静脉;斜刺法是指在欲穿刺的血管旁侧,通过皮肤将针头刺入静脉。对于老年病人最好采用直刺法,其优点是不容易穿破血管,针斜面不宜从血管滑出。
4.3进针的角度一般情况下,进针的角度不易过度大,为35°左右,也要根据患者血管的特点而定。管壁厚、硬、滑者,角度要大些,以40°为宜,这样针尖锐利部位充分接触血管壁,使滚动血管不易滑出[3]。对表浅、脆性较大的血管则要保持角度低,力度小,平行进针,见回血后一般不宜继续进针,以防穿破血管,造成穿刺失败。
5妥善的固定
妥善的固定是静脉穿刺成功的保证。头皮和腹部表浅静脉在老年患者中也常使用,头皮静脉较细,暴露明显,穿刺后不易滑出,易固定,腹部静脉穿刺后要绷紧皮肤再固定,否则不能固定牢固容易滑出。有些老年病人由于烦躁、不配合,对此患者四肢静脉穿刺后可采用夹板、弹力绷带固定,必要时可以用约束带固定穿刺侧的肢体。总之,只有正确了解老年患者机体特征,血管特点,采用合理的穿刺方法,才能提高老年患者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从而为老年患者疾病的治疗提供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赵厚玲.触摸定位法在静脉穿刺困难患者中的应用.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11(4):561.
篇8
[关键词] 高龄股骨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186-0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4例,男21例,女23例; 年龄:80-85岁21例,85-90岁18例,90岁以上5例。致伤原因:摔伤38例,车祸伤6例。伴有高血压病16例,冠心病14例,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8 例,肺气肿、肺功能轻、中度障碍12例,糖尿病3例,泌尿糸疾病4例。其中16例伴有两种以上并发症。
1.2 结果 本组44例获得6个月到5 年的随访。根据charnley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疗效标准评定[1],VI级28例,V级11例,IV级4例,Ⅲ级1例。获得满意的疗效。
2 护理要点
2.1 增强病人手术耐受力 高龄患者常有一系列内科疾病,术前须对患者重要脏器功能进行综合评定,特别是心、肺、肾功能。对高血压患者每天监测血压至少2次,指导病人按时服药,提供血压参数,以利于治疗过程中调整用药量,使血压控制在收缩压150mmHg、舒张压90mmHg以下。对糖尿病患者指导病人严格控制饮食,调节饮食,定时监测血糖变化,使空腹血糖接近正常值或允许范围,餐后2h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尿糖“0-+”之间。鼓励和督促患者积极进行床上活动及锻炼,预防肺部感染。根据老年病人为减少排尿次数而有意减少饮水量的特点,尽早指导病人训练床上排尿,以防止泌尿系统并发症的出现。
2.2 心理护理 由于老年患者入院后存在忧虑、恐惧,适应病房环境相对较差,很多患者出现对治疗的悲观,表现为意志消沉、精神忧郁、易伤感、情绪极端低落[2]。而心理因素是影响疾病转归的重要因素[3],应指定专职护士深入病房,在接触中取得沟通,以热情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体贴入微的 照顾使病人尽快消除孤独和寂寞感。根据不同的 文化层次,结合临床出现的症状,有选择地讲解医学相关知识,精湛的 医疗技术及同种病例的良好愈合,消除患者顾虑,增强病人战胜疾病意志和信心,从而取得病人的配合。
2.3 其他护理 老年患者因体质较弱,一旦卧床后,易出现腹胀、便秘的 情况,护士应指导病人多吃水果、蔬菜,必要时可按医嘱服缓泻剂,保持大便通畅。因人工关节术后感染率较高,特别要保持全身及局部皮肤清洁,术晨做好导尿、备皮,并于麻醉前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术后感染。
3 术后护理
3.1 病情观察 严密注意生命体征变化,24h内持续心电监护直至平稳。观察切口渗血,保持引流管通畅,并观察引流液的性状及引流量。正确评估切口疼痛程度,及时注射止痛几剂缓解症状。密切观察肢体血运、感觉、活动情况等。有针对性地观察血压、血糖变化,使其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3.2 护理 根据麻醉方式不同,采用相应,患肢须保持外展、中立位,外踝处应放置沙袋以防患肢外旋,特别要防止患肢内收及髋关节过度屈曲,以防止人工关节脱位。
3.3 预防并发症护理 褥疮、肺部及泌尿统感染的预防:卧床期间应每2h一次翻身、拍背,翻身时动作应轻柔,幅度不可过大,健侧卧位时两腿间放一软枕,以避免患肢过度内收。强化病人做深呼吸和有效的咳嗽、咯痰,以促进痰液排出,防止坠积性肺炎的发生。骶尾部用5%的红花酒精每天2次进行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褥疮的发生。留置导尿期间,应嘱患者多饮水,并每天2次用碘伏消毒尿道口,保持尿道口清洁,预防泌尿系感染。术后2天即可拔除导尿管,鼓励病人自行排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多见于术后72h内发生,除应用药物预防外,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尽早鼓励、督促病人进行肢体肌肉舒缩活动及关节活动。如应用骨水泥的患者,术后1天切口疼痛消失后即可进行股四头肌锻炼,每2-3h1次,每次5min,2天后即可进行膝、踝关节循序渐进的伸屈活动锻炼。
3.4 出院指导 告之病人出院后与医院保持联系,以便正确指导髋关节功能锻炼。避免长时间长距离行走,以延长关节使用寿命。忌作过度下蹲、盘腿动作和坐矮凳,下蹲时臀部最低高度为30cm[4],防止人工关节脱位,定期来院复查。
参考文献
[1] 刘云鹏,刘沂.与关节损伤和疾病的诊断分类及功能评定标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13-214.
[2] 李石民.老年行为医学[M].北京:军事医学出版社,2002:53.
篇9
随着整个社会快速进入老龄化,高龄股骨颈骨折的病人逐渐增多,该病已经成为骨科的常见病。基于股骨颈解剖特点,骨折后极易导致骨不连和股骨头坏死。患者的长期卧床,容易导致褥疮、泌尿系统感染、心肺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因此,积极创造条件,采用手术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必然选择。本院自2001年2月至2006年9月,对80岁以上的股骨颈骨折46例病人进行了人工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疗效满意,现将高龄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的护理问题做一总结。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46例,男22例,女24例;年龄:80~85岁21例,85~90岁18例,90岁以上7例。致伤原因:摔伤38例,车祸伤8例。伴有高血压病16例,冠心病16例,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8例,肺气肿、肺功能轻、中度障碍12例,糖尿病3例,泌尿系疾病4例。其中18例伴有两种以上并发症。
1.2结果本组46例获得6个月~5年的随访。根据Charnley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疗效标准评定,Ⅵ级28例,Ⅴ级11例,Ⅳ级6例,Ⅲ级1例。获得满意的疗效。
2护理要点
2.1术前护理
2.1.1增强病人手术耐受力高龄患者常有一系列内科疾病,术前须对患者重要脏器功能进行综合评定,特别是心、肺、肾功能。对高血压患者每天监测血压至少2次,指导病人按时服药,提供血压参数,以利于治疗过程中调整用药量,使血压控制在收缩压150mmHg、舒张压90mmHg以下。对糖尿病患者指导病人严格控制饮食,调节饮食,定时监测血糖变化,使空腹血糖接近正常值或允许范围,餐后2h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尿糖“0~+”之间。鼓励和督促患者积极进行床上活动及锻炼,预防肺部感染。根据老年病人为减少排尿次数而有意减少饮水量的特点,尽早指导病人训练床上排尿,以防止泌尿系并发症的出现。
2.1.2心理护理由于老年患者入院后存在忧虑、恐惧,适应病房环境相对较差,很多患者出现对治疗的悲观,表现为意志消沉、精神忧郁、易伤感、情绪极端低落。而心理因素是影响疾病转归的重要因素,应指定专职护士深入病房,在接触中取得沟通,以热情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体贴入微的照顾使病人尽快消除孤独、寂寞感。根据不同的文化层次,结合临床出现的症状,有选择地讲解医学相关知识、精湛的医疗技术及同种病例的良好愈后,消除患者顾虑,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意志和信心,从而取得病人的配合。
2.1.3其他护理老年患者因体质较弱,一旦卧床后,易出现腹胀、便秘的情况,护士应指导病人多吃水果、蔬菜,必要时可按医嘱服缓泻剂,保持大便通畅。因人工关节术后感染率较高,特别要保持全身及局部皮肤清洁,术晨做好导尿、备皮,并于麻醉前应用抗菌药预防术后感染。
2.2术后护理
2.2.1病情观察严密注意生命体征变化,24h内持续心电监护直至平稳。观察切口渗血,保持引流管通畅,并观察引流液的性状及引流量。正确评估切口疼痛程度,及时注射止痛剂缓解症状。密切观察肢体血运、感觉、活动情况等,有针对性地观察血压、血糖变化,使其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2.2.2护理根据麻醉方式不同,采用相应,患肢须保持外展、中立位,外踝处应放置沙袋以防患肢外旋,特别要防止患肢内收及髋关节过度屈曲,以防止人工关节脱位。
篇10
关键词: 血液透析;饮食护理;老年病
血液透析,简称血透,是血液的净化技术,可将体内有害和多余的代谢废物、电解质排出体外,使人体水电解质及酸碱维持平衡。主要应用于肾功能衰竭、急性药物中毒、肺水肿、肝性脑病等疾病中。该项技术的应用,已有效帮助肾衰竭病人延长生存时间。
为血液透析患者提供合理的饮食护理,能维持患者良好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透析效果,进而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更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就血液透析患者的饮食护理提出以下几点方法。
1 饮食护理的注意要点
血液透析患者主要的饮食原则是坚持高热量、高蛋白质、高钙、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盐、低钠、低磷以及水分的合理使用。
1.1提供足够热量和蛋白质
血液透析患者热量摄入要维持在每日125.6kJ~146kJ/kg,蛋白质摄入为每日1.2kg左右,不可少于1.0kg。
蛋白质要摄入优质蛋白,如蛋清、牛奶、鱼肉、瘦肉等,这些蛋白质所含的人体必需氨基酸较多,能有效合成人体所需蛋白质,产生的废物较少。热量的摄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患者当然的活动量来进行增减。热量的供应主要来源于糖和脂肪,其中糖占主要部分。血液透析的患者应尽量摄入植物油,其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1:5,可有效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1.2控制水的摄入
由于血液透析患者多数少尿甚至无尿的情况。因此必需控制水的摄入。如果体内水分过多,患者无法排出水分,造成水潴留,会使循环负担加重。此外,在血液透析中,由于大量的离子被透析出体外,患者体内水分如果比例过高,则会引起低血压、肌肉痉挛,甚至心律失常。故而,掌握每日进水量是患者和医护人员需要注意的。最好的计算进水量的方法是根据患者的体重变动,2次透析间期体质量增加应控制在1.5kg以内为宜[1]。测量患者体重时,尽量在固定时间,固定衣着,以保证体重测定的准确性。
1.3维持电解质平衡
维持电解质平衡需要控制钠、钾、磷的摄入。
钠的增加可导致机体水潴留。限制盐的摄入,可防止透析中出现的并发症,避免高血压的发生。血液透析患者每日盐分摄入为3~5g。
很多患者仅仅在炒菜过程中减少了盐,却忽略了其他高盐食物,如酱类、酱油、咸菜、海带等。
血钾过高可能引起心脏停搏,高血钾占血透病人死因的3%一4%,每周透析1~2次的病人更要注意限制钾的摄入[2]。含钾量较高的食物主要有可可、蔬菜、水果、番薯、咖啡等。血液透析期间要密切监测血钾浓度,并做好及时调整 低磷食物能有效降低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要避免食入过多的动物肝脏、坚果、豆制品等,还可以通过服用磷结合剂帮助防止血磷过高。
1.4增加维生素的摄入
每一位血液透析的患者,都不免会导致维生素的大量丢失,而维生素的丢失也会引起血钙浓度降低。因此,在饮食护理过程中,要增加患者维生素,尤其是水溶性维生素的摄入,一般以药物为主。
2 饮食护理措施
2.1高蛋白饮食
血液透析患者的高蛋白饮食,并不仅仅指蛋白质的含量高,还包括很多方面。首先,要选择优质蛋白,减少蛋白质代谢后废物产生的数量;其次,要避免食物所含钠、钾、磷过高。患者的饮食不能单一固定,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并随时变化,及时根据病情调整。食谱的制定还要结合患者的不同年龄、 性别、 嗜好、 生活饮食习惯和个体营养状况[3]。
2.2增加健康宣教力度
血液透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不能一直生活在医院里,为医护人员对患者生活起居饮食等的观察监测带来困难。因此,医护人员要加强对血液透析的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力度,让患者和家属能在家庭生活中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