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传统园林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2: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西方传统园林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国古代园林;传统;继承;生态;意境
我国的园林艺术在长期的发展中,自成一脉,无论是在艺术风格上还是在艺术内涵上,都与其他国家的园林艺术有着较大的差异。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出现中断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我国的园林艺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为了保障我国的园林艺术可以得到更为长远的发展,我国在继承中国古代园林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改进,去粗取精,吸收其中的优秀思想,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园林。
1 中国古代园林的特征
我国古代园林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与其他国家的园林有着明显的区别,我国的古代园林所具有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1 山水自然景观
我国古代在对园林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是依据地理特点以及自然环境条件等因素,结合自然的景观,融入一些人工景观,从而使得园林能够充分的体现出人文特色以及自然特色。而在古代园林中,如植物、水源等都是其必不可少的元素。古代园林重视对山水自然景观的应用,园林设计突出强调意境,因此,对一些自然景观进行了原始的保留,而没有过分的进行人工的干预,充分的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2 适宜的人居环境
我国古代主要是手工劳动,生产效率并不高,这就使得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同时,我国古代居民的生活环境较为恶劣,很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古代园林设计着力打造出适宜人居住的环境,利用园林来对区域的气候条件进行改善,将自然中的水源以及植物完美的应用到园林设计中,以调节区域的温度、湿度等,从而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
1.3 巧妙的空间设计组织
在古代园林设计中,对于空间细节的设计非常重视,力求无论在哪个角落中都能看到别致的景观。即通过设计将有限的空间营造出无限的景观。在空间组织上,注意利用动静结合、循序渐进的手法来实现空间的不断变化。将园林分隔为多个小园林,但是每个小园林又相互辉映,互相衔接,形成了多种多样,空间交错的景观,使人流连忘返。
2 对中国古代传统园林的认识
2.1 “天人合一”并不等同于园林生态思想
尽管中国古代传统园林注重建设山水园林,强调师法自然,天人合一,并且在此基础上建造了很多具有生态意义的园林。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天人并不等同于生态园林思想。原因在于天人合一的主要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而服务的,最终是将君权神授的理念深入到大众观念中去的。其最初的设计并不是为园林所设计。
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于工业革命后人类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直接造成人类自身的生存危机。中国古代长期处于封建农耕社会,人口增长缓慢,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基本未被打破,生态问题远未凸显。中国古代的社会伦理,主要是针对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阐发。而现代生态伦理,则将古代伦理范畴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2.2 意境并非唯独中国园林特有
很多人认为中国古代传统园林是独具魅力和风格的意境园林,而且认为意境园林是中国独有,其他国家都不存在的。事实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不利于我们很好的继承和创新古代园林思想。因为意境,并不是单单我们中国园林独有。意境一词是由我国首先提出,但在发展的进程中,结合了西方的一些艺术美。尽管我国古代文化对于意境的领悟与运用较为深刻,意境一词也属于我国美学所特有,但这并不代表西方具有人生感、历史感与宇宙感的园林艺术不具意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园林也在逐渐的发展中,我国现代的园林建筑多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所设立,现代园林建筑多数在旅游胜地所建设,现代园林的发展可以说是时展的必然结果,这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我国的园林在建设的时候,往往采用的都是相似的园林模式,并且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园林建造模式,使得我国的园林不具备民族的特色,而在人们的欣赏水平以及素质都相应提高的同时,人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园林模式,过去僵硬单一的园林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因此,需要对我国现代园林进行有效的改进,创新原有的园林模式,在现代园林中融入民族特色,继承和发扬传统园林中的优秀设计理念,从而打造出精美的园林模式,使得园林的内涵更加的丰富,将园林与自然相结合,丰富园林的模式,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观。
我国现代园林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灵感主要来源于中国古典园林,古典园林中的精髓是现代园林设计的核心,只有充分的认识和继承中国传统园林,才能够更好的建设出具有历史内涵又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的园林建筑。相关的园林设计者一定要在充分了解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对中国园林传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吸收其中的精华部分,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设计观念保存,并适当的应用到现代园林设计中在,熟悉掌握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打和建造园林时所使用的各个元素,对传统园林中的空间布局形式以及文化内涵等进行继承和发扬,这样可以使得我国的园林模式逐渐得到丰富,也会使得现代化园林更加具有民族特色,从而更好的推动园林艺术文化的长远发展。
就目前我国的园林发展形式来说,其不能够再照搬传统的园林形式,也不能够仿照西方发达国家的园林模式,其需要进一步的实现自身的创新,在深刻分析中国传统园林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西方园林中的优秀成分,采用合理的造景方法以及园林建造形式,做到取长补短,打造出具有西方气息由含有古典韵味的现代化园林模式,将中西方文化思想完美的融合到我国现代园林建筑中,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推动我国园林艺术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园林艺术文化的传统是当前园林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的工作中,必须要抱有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来继承古代园林,并且要摒弃错误的思想观念,改掉盲目追求或者全盘否定西方园林的思想,合理结合古今中外的园林特点,从而将我国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园林传统创新发展,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汪菊渊,中国古代园林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2;5-6.
篇2
关键词:现代园林;景观建设;现状;对策
1 园林设计的基本原则
1.1 保护多样性原则
要极力呵护一个地方的各种生物,不仅要维持原始物种生态环境,而且还要为生物生存开拓新环境,例如:城市周边的一些珍贵动植物的栖息地,如:沼泽、低洼河流、天然河湖——要对原有的植物物种进行有效保护,在进行人工开垦建设时,要极力保护当地的动植物,维护它们的生态系统稳定。
1.2 遵循生态原理、因地制宜
每一种植物的生长都需要特定的环境,要结合物种的生态特征以及它们适合生长的环境特征进行科学归类,然后本着互惠共生的原则,对这些植物种植结构进行科学分配调节,促进共生植物的共同成长,同时要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出发,遵循客观规律,科学选择与搭配各类物种。对于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与规划,一般来说要在城市中心与边缘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同时要根据每一个城市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去规划园林景观,例如:北方城市由于受到风沙威胁,就需要在四周设置防护林带,如果是陕西地区则要以保护水土为主,如果是新疆地区的城市,则要注意涵养水源。
2 现代园林景观建设现状分析
2.1 园林景观研究落后时展
目前,在这一领域的与时俱进的人才十分匮乏,一些人简单地将园林设计等同于花草种植、堆石修水——虽然一些专业人士走出国门目睹了西方世界几何对称园林,也将这些西方元素融入到国内景观设计,但是,却只是盲目地照搬形式,没有结合东方古典园林特色,很好地考虑园林景观的功能作用。
2.2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并未付诸实践
现代城市的绿化园林无法发挥对人类的服务功能,广场很多、很大,却没有人的驻足之处,因为没有供人休息与享受的空间,现代园林设计没有将人的因素考虑在内,应该在尊重客观规律与维护历史遗迹的前提下,以人的感受为中心,形成以人为核心,为人服务的亲人、宜人的园林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将人的生活习惯与日常行为方式纳入考虑范围,而且要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形成现代园林。
3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与对策
在当今时代,社会不断进步,经济持续开放,任何一个行业都在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形势,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怎样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并获得发展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首先,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正在面临着国外先进设计理念的吞噬,如何在维持本土传统设计风格与文化的同时又跟上先进的脚步,是每一个现代园林设计师正在苦心经营的一个问题。现代时期,园林景观建设事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促成了中国现代园林景观发展表面的繁荣,然而,许多设计却不堪入目,很多的设计成果并不达标,长期下去,势必影响到园林景观设计的长远发展,无论是经验还是设计理念的更新都在面临危险,在这样的形势下,就要争取时间加强对园林设计的优化,要学会在保持中华传统园林设计理念的基础上来科学、适度地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要形成严谨、有章有节的治学风范,加强园林设计这一学科的深入理解与研究,就其本质与内涵,科学地采纳与引进,只有这样真正发挥作用,严格杜绝断章取义、盲目照搬的现象出现。
其次,要打破传统的思想观念,不能简单地将园林设计认为是一个独立学科,应该从综合性的角度进行分析,要打破将园林景观等同于传统园林的思想,从更加宽泛、广阔的角度加以审视和理解,因为中国的园林设计毕竟有悠久的历史,所以,现代园林景观一方面要沿袭旧式传统,更重要的是要进行积极创新与发展,要深入学习西方先进的园林设计理念,科学地将其融入到现代园林设计中,在遵循园林设计原则的基础上,科学分析我国现行的园林发展现状,本着多元化的原则不断丰富设计形式,在这样的目标与发展状态下,园林设计才能获得很好的发展效果,才能使中国的园林发展获得一席之地,为以后的长远发展做好铺垫。
4 总结
总体来看,我国现代园林景观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发展危机,特别在这个市场竞争激烈,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现代社会,现代园林要想获得长远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就要积极学习世界先进文化,但是要在遵循园林设计规则的前提下,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发展现状,来实现现代园林景观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明末,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扩张,西洋传教士来到中国进行传教活动,同时导致了西方的科技文化艺术在中国传播,出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清初,西洋传教士仍旧遵循本土化传教方针,将天主教教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①,同时帮助清政府修订历法、制造西洋火炮,清廷对他们采取了接纳和宽容的政策。然而,明清之际西方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充满了曲折离奇的斗争,一部分固守封建传统的官僚士绅或文人,本能地意识到西方文化对中国封建文化是一种冲击,不利于封建的专制统治,遂群起反击。顺治年间安徽歙县布衣杨光先在辅政大臣鳌拜等人的支持下弹劾钦天监监印、天主教传教士汤若望,抨击天主教,他说“设天果有天主,则覆载之内四海万国,无一而非天主之所宰制,必无独主如德亚一国之理。独主一国,岂得称天主哉”?进而又说,汤若望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②。清康熙初,清廷终于做出了禁止天主教传教士传教的决定。
清代雍乾时期,曾经作为清初中西文化交流主导的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应用大为减弱,中西文化交流的重点转向艺术方面,西方的绘画、音乐、建筑艺术的引进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产生影响,意大利画师郎世宁等人融合中西画法创造“新体画”、圆明园的西洋式建筑都是出现在这一时期。西方园林艺术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以这一时期表现最为明显。
一中西方园林艺术特点
世界园林主要可分为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两大类,前者以中国园林为代表,后者以法国园林为代表。中西园林作为供人游乐赏玩的艺术空间具有共性,然而由于自然观、审美取向的不同,两者的造园理论、造园布局及其审美情趣迥然不同。美国景园建筑学家西蒙德说:“西方人对自然作战,东方人以自身适应自然,并以自然适应自身。”③
1.西方园林的特点。
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深受西方自然观的影响,西方人信奉“天人对立,改造自然”的哲学观,强调人改造自然,从而形成有别于东方的美学思想。西方人将数和比例奉为美的最高境界,强调“美就是和谐,和谐有它的内部结构,这就是对称、均衡、秩序,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的”。其总特点强调的是以人工改变自然,无论是建筑物还是山水树木都具有人工穿凿的明显印记,它是运用建筑法则而不是自然法则建造园林。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的是法国园林,“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得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来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_天的广厦”④。排列整齐的建筑,柱廊、花坛、草坪、雕像、喷泉等均是秩序分明,呈现出几何形状,充分体现了人工改造自然的力量。因此西方园林中处处呈现的平面的、立体的几何形,一切景物均以规整、匀称的形式出现,透视感强,平坦开放,一览无余,从而把自由的大自然纳入规整的建筑系统。
西方园林的基本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平面布局以轴线展开,以建筑物为主体,一般以一座体积庞大的建筑物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轴线的起点上,整座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园林的主轴线是此建筑轴线的延伸。沿主轴线布置主要景观,两侧有次轴线,之间有直干道和斜干道相连。在纵横道路交叉上形成小广场,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其他类型的建筑小品。道路是笔直的,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其池子被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池中布设人物雕塑和喷泉。园林铺设大面积草坪,花草树木严格整形修剪成锥体、球体、圆柱体,草坪、花圃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圆形等图案,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修剪、栽植,绝不容许自然生长形状,被誉之为刺绣花圃、绿色雕刻。“园艺要修剪、扶直树木,使每一株树的形状完全不同于处女林中的树木;正如建筑堆砌石块成为整齐的形式一样,园艺把公园中的树木栽成整齐的行列。总之,养花或园艺把‘粗糙的原料’加以改造、精制,是和建筑如出一辙的。”⑤为了突出人的力量,西方园林中广为布置人体雕塑,以显现人体美。园林布局不追求层次感,只有把游览视点提高,才能领略造园艺术的整体美。西方园林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是花草树木也修剪对称方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
西方园林艺术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体现出严谨的理性,集中表现了以人为中心,以人力胜自然的思想理念。
2.中国古典园林特点。
中国园林是一种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士人对山水自然抱着敬畏、崇尚的态度,认为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观,强调人和自然之间的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基于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传承,中国园林以自然山水为造园的楷模,认为“自然者为上品之上”,“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园林创作的最高原则和审美标准。园林景观呈现的山环水抱,曲折蜿蜒,参差错落,花草树木自然之态,从而获得“不离轩堂而共履闲旷之域,不出城市而共获山林之性”⑥的理想生活境界。
中国园林在布局上以自然为宗,“今夫山者,天地之山也,天地之为是山也⋯⋯吾之为山也,非能学天地之山野,学夫天地之山之自然之理也”⑦。园林因地制宜,呈现不规则的平面布局,没有明显的轴线对称,最忌方塘石洫、一览而尽的做法,主张庭园重深,处处邻虚,曲径通幽。空间上讲求“隔景”、“藏景”,“合景色于草昧之中,昧之无尽;擅风光于掩映之际,览而愈新”⑧。要求循环往复,无穷无尽,“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脉),则远矣”。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营造出无限的意趣。造园非常注重因地制宜,因山顺势,变化有致,曲折多端的手法。园林造景的山、水、建筑、花木这四要素的布置没有一定的程式,按照自然的形态灵活随意,“因阜垒山,因洼疏池。集宾有堂,眺远有楼有阁,读书有斋,燕寝有馆房,循行往还,登降上下,有廊榭、亭台、、村柴之属”⑨。建筑服从于周围的自然环境,与山水树木相互协调、融为一体,“随基势高下⋯⋯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亭台楼榭轻灵小巧,翘角飞檐,与周围环境互相穿插融合。植物和树木的栽种和修剪配和山水布置,“着眼在画意,高树和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长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⒑。传教士王致诚在写往巴黎的信中说,在中国园林里,“人们所要表现的是天然朴野的农村,而不是一所按照对称和比例的规则严谨地安排过的宫殿⋯⋯道路是蜿蜒曲折的⋯⋯不同于欧洲那种笔直的美丽的林荫道⋯⋯水渠富有野趣,两岸的天然石块或进或退⋯⋯不同于欧洲的用方整的石块按墨线砌成的边岸”1l。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正符合中国古代文人居山四法:“树无行次,石无位置,屋无宏肆,心无机事”
的理想园居环境。
而在审美情趣上,中国园林艺术的美,不仅体现在外在的形式美,而是更加追求意境美。“片山多致,寸石生情”,将客观景致与主观情感相结合,情景交融,借景物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从而使景物富有诗情画意与深刻哲理。“意境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特构,无论是对于诗词、绘画、音乐,还是对于园林乃至盆景的创作来说,都能赋予灵魂,灌注生气,化景物为情思,变心态为画面,使作品近而不浮,远而不尽,意象含蓄,情致深蕴,从而以其特殊的美的魅力,引人入胜,耐人寻思。”⒓.是否强调审美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重要的区别之一。
中国园林是人和自然之间的一条联系的纽带,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表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与协调。
二西方园林艺术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明清之际的西方传教士带来了西方哲学、科学和文化艺术。园林建筑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自然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传教士到中国,首先在传教地建立教堂。据档案记载,康熙时期全国各地的新旧教堂多达30座,分布于北京、山东、安徽、江苏、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湖北、陕西、河南等省份13.。北京宣武门教堂——南堂,是汤若望在顺治七年(1650年)春,依中国式建筑风格建造的,但“堂牖器饰⋯⋯亭池台榭,式仿西洋,极其工巧”。并设有喷水池,“左池水上高三四尺,石池水四道,上喷高四五尺”14.。教堂内的建筑装饰和喷水池带有西洋园林的特点。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徐日升与闵明我将其改建成欧式。
1.私家园林艺术中的异质文化因子。
明清之际的江南私家园林受到西洋建筑的影响,在建筑小品的装饰和细部做法上模仿西方园林,如西式的石栏杆、西洋的套色玻璃和雕花玻璃等西洋异质文化因子悄然出现。
据袁祖志所写《随园琐记》中记载清代文人袁枚在南京的随园,“‘书仓’之东厢曰‘琉璃世界’,为室二重,窗嵌西洋五色玻璃,光怪陆离,目迷心醉”15。
扬州的“江园”,江方伯建于乾隆年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改为官园。园中有一幢五间的敞厅,乾隆皇帝赐名曰“怡性堂”,“堂左构子舍,仿泰西营造法”bq。堂前敞后荫,两面夹山,“左靠山仿西洋人制法,前设栏楣”,模仿意大利山地别墅园的逐层平台及大台阶的做法,“构深屋,望之如数十百千层,一旋一折,目眩足惧,唯闻钟声,令人依声而转。盖室之中设自鸣钟,屋一折则钟一鸣,关捩与折相应。外画山河海屿,海洋道路。对面设影灯,用玻璃镜取屋内所画影。上开天窗盈尺,令天光云影相摩荡,兼以日月之光射之,晶耀绝伦”16.。这是模仿当时盛行于欧洲的巴洛克式建筑的所谓“连列厅”以及用大镜子以扩大室内空间的“镜厅”做法。
扬州的“黄园”,为黄氏别墅,与“江园”相接。其中三层楼房的“澄碧堂”是模仿广州欧式建筑十三行的建筑立面,大量使用西洋建筑中的玻璃装饰,玲珑剔透。“盖西洋人好碧,广州十三行有碧堂。其制皆以连房广厦,蔽日透月为工。是堂效其制,故名澄碧堂。”17.
扬州的另一处园林景观“石壁流淙”,其一幢建筑物内“榻旁一架古书,缥缈零乱,近视之,乃西洋画也”。是由于墙上绘西洋壁画,绘画运用焦点透视法因而显得景物逼真,人仿佛可以走进去。徐履安“丁丑间(乾隆二十二年)为园⋯⋯作水法,以锡为筒,一百四十有二,伏地下,上置木桶,高三尺,以罗罩之,水有锡筒中行至口,口七孔,孔中细丝盘转千余,其户轴织具桔槔辘轳关捩努牙诸法,由机而坐,使水出高与檐齐,如趵突泉,即今之水竹居也”18。使用龙尾车操纵水源的方法制做西洋式喷泉。
西洋园林的元素在江南私家园林中基本上运用于园林的建筑装饰中,在园林建筑形制、建筑装饰中部分吸收外来因素。
2.皇家园林中的西洋园林。
受西洋园林影响最为显著的当属皇家园林,它不仅在建筑的局部采用西洋建筑手法,而且在园林的立意、布局、建造中照搬西方园林,甚至用西方人设计园林,大规模成群兴建西方风格的园林建筑。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则是圆明园的西洋楼。乾隆皇帝从郎世宁进呈的西洋画中看到西方园林中的喷泉图样,很感兴趣,便征召西洋传教士修建,最后由郎世宁推荐传教士蒋友仁在长春园的北侧建成了第一座大型喷泉,“乾隆见而大悦。长春园中之其它欧式建筑及水法兴建约始于此时”19.。乾隆皇帝于是命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和蒋友仁等在长春园修造西洋楼。
西洋楼景区内欧式建筑、喷泉、迷宫、雕塑、绿篱、水池等西方园林要素一应俱全,从平面布局到各造园要素的具体形象均接近于法国古典主义造园风格。全园共有7组欧式建筑,从西向东依次为:谐奇趣、蓄水楼、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观水法。平面布局体现轴线对称特点,景区的主要道路均为直线,主要景点的人工水池也都是规则的几何形状。建筑采用西洋建筑风格,高大的大理石建筑、跌落的台阶、华丽的装饰,充分体现了巴洛克和罗可可的建筑风格。建筑的平面布置、立面柱式、玻璃门窗、栏杆扶手等,都是西洋做法,细部装饰为西洋雕刻中夹杂着中国民族花饰。园区中心的“大水法”为西洋楼的主要景观,仿西方园林的喷泉,大水法主建筑为一巨型石龛,前面有狮子头喷水瀑布,成7级水帘。大水法的左右前方,各有1座大型喷水塔,塔身方形,共13级。并运用西洋机械引水。在绿化方面同样采用西方园林方法,修剪整齐的草木、花草铺成的花坛、建筑西方花园内常用的迷阵(Maze)景观——“万花阵”。“西洋楼”是西方园林在中国第一次较全面、较完整的引进,代表着18世纪东西建筑文化和造园艺术交流的成就,在东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皇家园林建筑室内采用了西方建筑风格的装饰,据档案记载圆明园早在雍正三年(1725年)九月间,曾在圆明园后殿仙楼下安设了一樘楠木边双园玻璃窗cl,雍正五年在万字房(万方安和)对瀑布仙楼的窗户上,还用了长4尺4寸、宽3尺2寸5分的大块玻璃cm。并吸收西洋教堂天顶画、全景画的装饰手法而变通为中国式的建筑装饰手法——通景画cn,在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圆明园、紫禁城内的建福宫花园和宁寿宫花园内大量出现co,绘画采用了透视的画法,有极强的立体效果。
以上所说的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现在虽已不复存在,而通过文献记载和园林遗迹可以看出,西方园林要素曾出现在明清之际的中国园林中。它的引入,拓展了国人的视野,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丰富了中国造园艺术手法。
三西方园林艺术对中国园林影响的探讨
随着西方建筑文化的传入,清代园林中出现了许多西式景观和装饰艺术。然而,这些异质因子一般都体现在园林细微之处,出现在建筑的局部装饰和园林的小品中,这并没有改变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格局,明清园林主体建筑及整体风格则是保持中国式的,即使是最完整、全面地模仿西洋园林的典范——圆明园中的西洋楼,也仅占圆明园总面积的百分之二,作为聚景园林中的一个景观。且被置于全园也就是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的东北角,并在它与园内其它中式景观之间加土丘以为隔绝,成为一个独立的景观。
这种艺术风格折射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冲突。
其一,中国固有文化的传承性。几千年的中外文化不断交融,影响中国最大的外来文化,东汉末年的佛教和明清以来的西学,都没有影响到中国文化本体的根本改变。中国人从来都是以外来文化服务于中国的本体文化,也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实现自我的再生和创新。在明清中国人的眼中,西洋建筑就像西方的自鸣钟一样,属于“奇技巧”一类,仅仅作为赏玩的对象而已。西洋楼的建造很大程度上源于乾隆皇帝对西洋画中“水法”的兴趣。
中西文化由于伦理观、价值观等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当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严重冲突的时候,外来文化就必须让步,就像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利玛窦等人为了传教的顺利进行,改变了固有传教的方式,制定并推行了天主教儒学化以及科学传教的方针。在西方园林艺术的东渐过程中,当西方艺术与中国古典艺术出现相抵触的元素时,也不免要采取本土化的变通方式。西洋楼这样纯西式的建筑在细节处理上也不免使用中国古典园林的元素。西洋楼在主轴景观的处理上,并没设置成像西方庭园一眼望到底的直线,而是沿用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被建筑物有节奏地分作三段,西洋楼建筑群同样地把一长条园景分成几个院落,避免拉丁庭园一望无际之感。西方古典主义花园中必不可少的人体雕像在西洋楼中却未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中国传统的祥禽瑞兽:大水法前的水池中的主雕是一只象征福寿的梅花鹿,谐奇趣和海晏堂前的主雕是寓意吉祥的翻尾鲤鱼,海晏堂正面的大水池左右两侧的铜铸喷水雕像则改用中国传统的12生肖。
其二,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首先,传教士作为中西文化交往的桥梁和纽带,传播宗教是其目的,而科学文化的介绍只是实现其目的的手段。其次,文化交流的范围狭窄,产生的社会影响不大。由于闭关自守政策和文化专制制度,阻碍了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西学的传播仅限于上层文人,入清之后,更囿于宫廷之内,社会影响面较小。西方园林艺术的影响也仅限于部分地区的少数园林及皇家园林中。
其三,中西园林的造园思想和园林特点存在着根本的不同,西方园林强调改造自然,透视感强,平坦开放、一览无余。西方古典主义园林的审美标准,和当代的建筑一样,是以追慕古罗马严格的几何构图和宏伟的气派为原则。中国园林强调效法自然,遵循“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造园原则,布局自由流畅,旷奥兼得,虚实相生。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的造园原则及追求“诗情画意”美学意向,顺应了园林“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需求。而人工的、几何的、规则的西方园林不符合中国文人的“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审美裁判。
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性顺应了造园的要求,所以能为西方所接受,具有中国趣味“英中式”园林在17—18世纪英法等地出现。而西方园林的理性化,与中国园林“犹若自然”的造园理论相抵触。因此,明清之际,随着西方传教士的东来,西方造园的艺术亦影响到造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但这种作用是表面化的,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思,没有在整体布局、设计上改变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为楷模的设计理念。
西方园林对中国园林的影响反映出中国文化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也反映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
注:①汤若望说:耶稣“犹如商朝的创建者成汤,因为天旱祈雨,将自己当作牺牲,供奉求雨。他身为圣王,而如此受罪,
非但他的威望不减,反而至德益章,为万世所赞誉。成汤将自己当作牺牲供奉,耶稣被钉死于十字架,皆为利济
于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藏,《满文密本档》137卷。
②13杨光先《不得已》,一史馆藏《满文密本档》137卷。
③西蒙德《景园建筑学》,转引自章采烈编著《中国园林艺术通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④黑格尔《美学》第3卷。
⑤10.12转引自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93、94、273页。
⑥⑨(清)沈德潜《复园记》,《苏州历代名园记,苏州园林重修记》,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99、98页。
⑦叶燮《滋园记》。
⑧(清)笪重光《面筌》。
11.刘天华主编《十大名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03—204页。
14.黄表《远游略》。
15袁祖志《随园琐记》,陈植、张公池《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367页。
16.17.18《扬州画舫录》卷十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8、270、285页。
19.《扬州画舫录》卷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33—334页。
20《教士书简》,《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七卷第3、4期。
21一史馆藏《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雍正三年九月十八日,木作。
22一史馆藏《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雍正五年八月二十五日,玉作。
23聂崇正《故宫倦勤斋天顶画、全景画探究》,《区域与网络——近千年来中国美术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篇4
[关键词] 极简主义园林;景观;简洁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世界园林艺术种类众多,不同地域环境中的景观所呈现出的表现手法和景观特征也有所不同。城市设计的发展和快节奏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对于景观功能性的要求更加迫切,现代景观设计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如何汲取传统园林优秀设计方法,并与新的生活需求和创作方式相结合,营造出具有体验性、人性化的景观,是我们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
极简主义园林作为西方现代主义园林设计的流派之一,所具有的简约化、整体性、艺术与功能的结合、对地域文脉的挖掘与传承都无不体现其对于景观的理性化思考。对于极简主义园林的探索,能够加强我们对西方园林的整体性认识,为现代景观注入新的血液,丰富和发展现代景观设计。
极简主义艺术
极简主义艺术风格源于抽象主义,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又被称为“极少主义”、“ABC艺术”。它通过对抽象主义设计元素的提炼与简化,最终将其作品呈现出纯粹的几何形式。极简主义艺术的显著特点是近乎单色的画面和严谨简洁的几何构图形式,其作品内部结构与艺术空间之间有较强的关联性,旨在产生一种独特的“无法复制的交流”的空间意境。极简主义艺术主要体现在现代绘画、建筑和雕塑等领域。
极简主义园林
极简主义艺术在不同领域相互交流,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西方园林建设,逐渐发展产生极简主义园林。极简主义园林在形式上追求极度简化、客观、抽象,以很少的设计元素控制大尺度的空间,但对观众的影响和冲击力却十分迅速和直接,简单中彰显着复杂,纯净中映射出神秘[1]。
极简主义园林的主要特征
3.1高度整体性
极简主义园林通过高度整体性的把握提高景观存在的重要性,并利用单一形式的重复应用等方式来表现其设计特点,目的是追求景观结构的清晰性和空间的连续性。例如彼得•沃克设计的波奈特公园,从公园的景观整体布局上看,简洁的几何网格形式相互叠加,构筑了景观整体上的基本空间形态。在此基础上运用季节性植物和游戏场地来丰富环境空间层次。这不仅使波奈特公园具备了公园最基本的休闲娱乐功能,同时亦可作为城市广场或城市绿地空间,增强了人们的参与性。
3.2几何形体的组合
极简主义园林特点还表现为对几何形体的组合利用。它对几何形体进行极致地提炼,最终提炼出最基本的几何形体元素:方形网格、圆形、三角形等作为创作母题,通过彼此之间的简单重复与叠加,将其最终形态简化抽象为简洁的几何形式,同时利用几何形体所具有的方向性引导观景视线,并以此达到分割和联系空间的作用。
3.3功能与艺术的结合
极简主义园林源于极简主义艺术,但在设计中着重强调了功能的重要性。彼得·沃克认为,所有的设计首先要满足功能的需要。即使在最具艺术气息的设计中还是要秉承功能第一的理念,然后才是实现其形式[2]。例如,滨水区一些台阶式的驳岸,首先具备了防洪、观赏功能和简洁美观的艺术形式,此外,还可以作为划分空间的物质形式。它们既可以把水域、陆域等空间形态统一于整个滨水区景观系统中,又可以在此基础上将整个空间划分为若干小空间,成为人们休憩观赏的区域,形成独立的空间形式。
3.4传统园林要素的提取
古典主义以其内在的特性:纯洁性、清晰性、人性表达、自然的精神,不断地影响着园林设计师 [3]。极简主义园林对传统园林设计要素进行了提炼并加以独特运用,形成了源于传统又有别于传统的景观表现形式。
3.5生态材料的多元化运用
极简主义提倡利用场地中现有的设计元素,以此来保护地域环境的原生性、提高人们的参与性和归属感。例如有色金属、反光玻璃、砂砾、顽石等都可以作为创作素材。对于景观设计元素的运用不再单纯地停留在形式的表现上,而是提升至景观功能性使用与创作内涵的高度统一上。极简主义园林讲究对原材料原生性的运用,在满足景观基本需求的同时亦能提高空间层次感和质感。如玛莎·施瓦茨所设计的面包圈花园,利用绿篱、玻璃,甚至是真实的面包圈来表达景观空间的意境,使人将时间要素和空间要素纳入到对于景观的体验过程中,体现了独特的设计特征与大胆的表现手法。
极简主义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
4.1 我国现代景观设计与极简主义园林
景观涉及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地理学等多个领域,兼具观赏、经济、文化和生态等综合功能。城市建设的发展,现代景观设计正日趋复杂化。传统观赏性景观存在着显著的局限性,已无法满足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需求。此外,在现代景观开发建设中也出现很多问题:视觉的强调,景观总是围绕新颖的景观形式来体现视觉冲击力,忽视了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各种文化的拼贴,缺乏景观审美的可持续性,人们最真实的景观体验更无从谈起。目前在我国现代景观设计中呈现出一定的极简主义园林倾向,但由于设计者对极简主义园林内涵认知肤浅、创作环境和表现手法有所差异等因素,纯粹的极简主义园林作品并不多见。
4.2 极简主义园林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作为一种新的景观创作方式,极简主义园林试图运用艺术理念来寻觅解决景观现实问题的方法。它以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方式让人们更完整地认识到艺术在园林中的重要性。极简主义园林对于功能性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和原生环境的保护利用,是我们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值得借鉴的一个重要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在景观设计时,应以保护地域性环境特色为前提,通过对使用者在景观场景中的行为特点和活动需求的调查分析,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形成人们对景观的整体认知,而不能将设计单纯地停留在极简主义的形式美感上,而忽视对资源的利用和功能的强调。极简主义园林对于现代景观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了独特的设计内涵和新颖的艺术文化表现方法,是对景观设计理念的再造与升华。
结语
景观设计时,景观作品不能局限于某种单一风格的追求上,更多的应该是对特殊场所价值的理性思考以及实用性的再创造,强调景观的功能使用对人们的重要性。此外,我们在立足本土文化,借鉴国内外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应深入了解景观设计的内涵,注重形式与功能、精神与物质的完美融合,同时将自己的个性融入到所设计的地域环境中去,保持自身的设计风格的同时跟上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丹. 从画面走向体验——感悟当代景观设计审美趋向[J]. 新建筑,2003.04
[2] 申为军,译. 彼得·沃克访谈[J]. 城市环境设计,2007.04
[3] WALKER P,LEAH L.Peter Walker:Minimalist Gardens[M].Washington D.C.:Spacemaker Press,1996:7680.
篇5
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发展方向与前景,必须要了解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经历的几个阶段、主要建筑类型、建筑艺术的特色以及建筑审美价值。
1.1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经历的几个阶段。秦汉时期是造园艺术的萌芽时期,有了专门的园林—“昆明池”。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造园艺术的形成时期。加之道教、佛教的流行与影响,寺院园林极为兴盛。隋唐时期是造园艺术的成熟时期。由于经济得到恢复,城市和宫苑建筑又发展起来。宋元时期是继成熟期后,首次进入的时期,这一时期,在填词和绘画艺术方面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些也影响到造园艺术的发展。明清时期是古典园林的高峰期。继明后,清代的造园又有了长足的进步,尤以康、乾时期为盛。自清末到民国,中国的社会现状异常严峻,营造园林的社会基础不复存在,致使连续性中断。
1.2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主要类型。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各类建筑物,如亭、台、搂、阁、廊、榭、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它们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别具一格。
1.3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特色。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从孕育、生长到发展成熟,历经了数千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1)造园艺术,“师法自然”。一是要总体上要符合自然规律,二是每个对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
(2)分隔空间,融于自然。分隔空间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就是使用建筑来分隔空间,使之融于自然,浑然一体;
(3)园林建筑,顺应自然。建筑需要与真实的大自然有融为一体的感觉,虽然是人为建造的园林,但是要围绕着自然这个中心来建造;
(4)树木花卉,表现自然。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与西方有所不同,对树木花卉的安排与摆置讲究一种自然的表现方法,这样会使园林建筑艺术的“整体性”显得更加完美。
1.4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审美价值。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引人入胜,具有其极高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一是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形成的美。建筑与自然环境结合的是否得当,是人们对建筑艺术产生最初的审美感受因素。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艺术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把人工与自然高度的进行结合,构造出可居、可游、可观的现实物质空间。二是建筑风格和造型美。建筑风格和造型是建筑艺术最直接、最鲜明的体现。每一种风格和造型不但包含着物质和精神的功能要素,也包含时代的、民族的审美要素,这些要素也就构成了它的艺术价值。三是总体布局的韵律美。中国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大都是使用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当人们走进一座园林,由游览初始直至结束,应像观赏戏曲一样,体现出序幕、和结尾。四是意境和文化美。有很多园林建筑是由民间传说而建造的,蕴含着意境美;园林中的亭、榭可供文人品茶、弹唱、饮酒、作诗、观景等,建筑物上的彩绘等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2、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前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蕴藏着深刻的中国文化内涵。在中华振兴的今天,我们应当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造园艺术这一优秀遗产,使其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以利于我国现代化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建设。
2.1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在国内的发展前景。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中朴素自然是人们最主要的审美标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是现代园林建筑艺术设计的灵感之源,是我们现代园林建筑设计的理论基础。一个好的园林作品都是经过建筑设计师对古典园林建筑的研究、分析,并结合建筑实例设计出来的。例如,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就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的风格。它把苏州园林中的造园精髓和现代建筑的实用性相结合,是一个体现着中国的古典美,又不失现代实用性的设计作品。国内现代居住小区建造也可以增添中国古典建筑艺术。我们在建造现代居住小区时,既要考虑到保留中国历史文化,又要考虑如何去适应当今世界建筑的发展趋势。如“北京西山庭院”地处颐和园北,设计师出于承担文化使命和对地脉尊重的考虑,精心布置26栋错落别致的单体建筑,并巧借布局和园林规划,围合成13个主题院落。营造出“人文大宅”的味道,总体上体现了尊重历史、实用美观的完美艺术风格。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今后的必然的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思想的大力解放,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精髓一定能够在现代建筑艺术中得到延续和发扬。
2.2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艺术在世界未来的前景。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在世界造园史上独树一帜,并对东、西方造园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致有“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在东方,如日本、韩国等邻国,很早就开始学习借鉴中国古代造园艺术。如日本早年的贵族府邸中的所谓“池泉庭园”,便是中国唐代的池中有山的“山池院”的形式。中国园林对于欧洲造园的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曾于17世纪左右,在欧洲刮起“中国热”的旋风。1980年后,中国建筑精华之一的造园艺术再次被介绍到西方世界。不同时期的两次“中国热”成为中西建筑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例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明轩”的设计,凝聚了匠师们的心血,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古典造园艺术,时至今日,仍为世人所瞩目。
篇6
一、关于古典园林的研究对现代人而言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古典园林的理念与理法对现代人的启示;二是古典园林中的不足与糟粕给现代人以警示。就中国古典园林的警示作用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1)中国古典园林是在长期封闭的社会状况下,主要在私家领域里沿着山水格局一脉相承、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的,而这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距甚远。(2)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自然环境与景观资源发生了巨大变化,北方城市水资源十分贫乏。因此,山水式园林更适合江南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而北方大部分地区并不适宜建造大规模的山水园林。(3)真山真水的气势及其丰富的景观环境却是假山假水难以比拟的,导致以人工山水为主的古典园林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紧紧抱着古典园林形式不放不利于中国园林发展。(4)中国古典园林表现自然的写意手法与传统建筑的体量与形式十分融洽,但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中则显得格格不入。随着城市与建筑设计的全盘西化,现代人也趋向于西方园林形式。(5)中国古典园林中惯用的山石、小品和木结构建筑等造园元素,或因材料难觅,或因功能丧失,或因维护成本较高而更换材料;且精湛的技艺大多失传,导致现代仿古园林作品设计制作水平低下,精工细作荡然无存。(6)中国古典园林大多营造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环境中,对周围大环境的影响甚少,未能突破私家园林的局限性。在追求急功近利、希望全盘照搬的现代社会中,也难免遭到摈弃;?虽然古典园林在现代社会的生存面临上述种种不利条件,但它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以及对地域性景观的认识,有助于现代人对本土景观资源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惟有营造出既符合本土地域景观特征,又满足本地居民生活习惯和审美趣味的园林作品,才能使中国现代园林真正走向发展与成熟。
二、中国园林传统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这里要稍微谈到如何看待中西方园林的问题严格地讲中西方园林区别看待是值得商榷的。大多数人都将西方等同于现代,而将中国的等同于古代,甚至等同于过时、陈旧。进而将简洁、直线等同于西方,而将繁复、曲线等同于中国。这是极大的误解。中国的和传统中国是两个概念,中国的可以是现代的,也应该是现代的。中国和西方可以有很多的共同的形式和内容,既然都是人类,再加上如今全球化的影响,中西方将拥有更多的普适的价值观,而这些普适的价值并不会影响中国自身的发展,我们并不必担心被 “西化”,相反中国也在这个过程中积极的影响着西方,影响着世界。 中国古典园林的若干传统造园元素,在当下景观设计中频频被加以再生应用,以其特色在空间中发挥着独到而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手法不是简单的照搬亦或临摹,而是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手法之中,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新型景观。
园林传统元素的再生应用大致有两大类型:一是使用地点发生转移,常见的如瓦片,不再以建筑层顶材料的形式出现,而是被灵活地运用在景墙、座椅中等;二是形式构造发生简化,以景观构筑物为例,由于现代建筑材料技术得到发展,更多的使用诸如不锈钢、玻璃钢、亚克力等材料,构筑物的外观也被概括简化,但古典意蕴仍然存在,即所谓“形”不同而 “神” 似。先来说瓦,它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的应用随处可见,“粉墙黛瓦”已经成为中式建筑文化的代名词。在瓦的分类中,屋面瓦、脊瓦、边瓦、檐瓦、封头瓦、多向脊顶瓦等种类。 瓦的形态上又有平瓦、三曲瓦、双筒瓦、鱼鳞瓦、牛舌瓦等。又有筒瓦和瓦片之分。而在现代园林中,似乎 “黛瓦“ 已经逐渐变得无用武之地了,我认为瓦在现代园林中并不是不可用的,而是在于应该如何运用,怎样去用的问题。在实践和观摩中,发现不少瓦在现代景观中的应用是很有特色的,别具韵味。譬如,将瓦片运用在景观小品的构造方面,以艺术品的形态出现在现代园林中,如此这般的例子就是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某一面景墙,它是由不一同类型的视觉分个组合而成,亦可把它视为一件现代艺术品。这件作品遵循了古典艺术讲究形式感的习性,整体外观稳重大气。再者,例如绿地常熟上海老街的月洞门,拉丝不锈钢框架内的瓦片层层重叠,使单调的墙面产生富有趣味的肌理效果。瓦片的运用,即为它本身形态为单纯的圆弧状,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如同线和面的各种组合,成为不同的抽象的形体符号,就能表达极具个性的视觉形态。从这些例子当中,我们不难找到中国园林元素在现在景观中的应用的妙处。在现代园林景观中,也有纯粹把瓦片作为装饰应用的实例。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某处座椅,瓦片发挥了它极具装饰性的另一个特点,黑色的瓦、暖纹的木材,辅以竹境般悠然的空间。它特有的古朴韵味与木质椅面天然的气质混为一体,从细节处诠释了中式风格景观的内涵。古典园林建筑物以木质为主要材料,并且强调框架的组合方式,构筑中每个细微的部件都可作为独立的装饰对象。现代景观设计中建筑物的表现则更为广泛使用,它隐去了部分的装饰元素,运用现代建筑材料、施工技术,以抽象的手法体现古典韵味,当中不乏很多范例,如天津著名楼盘“格调・竹境” 廊的构筑用料单纯,颇具极简主义的分割。而从廊的布局来看,曲折回转,无形中做了空间的界定与分割,暗合古典园林追求空间层次流动变化的意境。再如专为上海世博会设计建造的服务配套园林“亩中山水” ,之所以取名为“亩中山水”,取每亩之地都有绝妙山水、方寸之间有天地之意。按照方位,亩中山水被划分为九格,每格经过不同搭配,重点表现石、树、水、花、竹、筑等园林特色。静谧优雅的竹林和深藏其中的体现中国传统韵味的九亩园林,它同样用现代手法打破古典园林的封闭式布局,以“钢骨木肌”的构造方式追求当代性和中国意味,同时体现出汉唐风尚。穿梭其中,前人的情怀,今人的希冀交相辉映。
如今传统元素经过上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其形式和含义也已经被社会所认可,而把传统元素和现代景观设计相融合,则代表了发展的方向,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运用好我们自身所具备的中国园林的传统元素,把中国的传统元素更加贴切、 形象、合理融合到现代环境景观中,做到合情合理,有秩有序地传承发扬。使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景观设计在世界的景观舞台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中国古典园林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发展和应用》,谢增贞.
篇7
本人采用我们徐州市教育局推行的“学讲计划”课堂模式来处理这节课的。本课型明确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急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要做“站在学生后面的”参与者,所以我在课堂设计中以学生活动为主,尽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的:导入环节,我要求学生口头介绍家乡美景,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家乡(南通)的热爱之情。因为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一文原题就是《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也为课文学习过程中体会作者介绍苏州园林特点时所流露出的自豪、骄傲之情做个铺垫。“学进去”环节,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和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在探究合作过程中,允许他们跨组寻求帮助,也可向听课老师求教。
在“说出来”的环节中,由小组代表展示本组探究收获,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完善。然后,我根据学生应该达成的目标,对课文重(难)点语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进行检测,并对学生的总体表现进行评价。由于说明文这种文体知识学生已经接触过,所以,最后让学生结合文体知识对本文进行了小结。为了突出情感教育,衔接南通市田家炳中学的情感课堂教学这根主线,在课后作I部分,我布置了要求学生饱含深情介绍家乡濠河美景的书面小作文。
从最终效果看,这节课基本完成了设定的教学目标,课堂上也完成了相应的教学任务。但学生只是围绕课文内容,结合说明文知识进行探究,没有走出文本,容量有点小。
陈惠老师的课堂是根据检测学生课前对课文的预习效果为基础进行设计的。其采用的是谈话教学法。课堂上,陈老师打出大量图片,让学生根据预习后所储存的知识进行判断。同时把学生逐步带进文本中去。
陈惠老师的课让我感受到了教师巨大的引领作用。正像一名成功的导游把游客带进美不胜收的苏州园林一样,陈老师把学生也带进了令人赏心悦目的语文天地!大量的苏州园林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陈老师设计的教学思路非常独特,他把学生定位为介绍苏州园林的导游者,不仅考查了学生知识,也培养了学生能力,使学生产生自豪感。最后,陈惠老师以中西方园林对比作结,跳出文本,上升到了文化的层次。整节课堂渗透了深厚的学科素养,给学生普及了园林知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水平。
陈惠老师这节课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师生之间自然流畅地交流。陈老师充分展示了其渊博的知识和个人魅力,显示了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陈老师在抛出问题之后,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回答问题环节没有让学生唱独角戏,而是教师主动介入,鼓励小组成员人人展示(不仅是小组代表)。在学生回答问题遇到障碍时,陈老师暖心的安慰和鼓励给了学生自尊与自信,最终学生顺利完成了任务。整堂课师生间行如流水的交流,分明向我们展示了一堂完美的口语交际课。
这堂“同课异构”课,使我感受颇深。我的这节课虽然采用了徐州市推行的“学讲计划”的课堂模式,但给人以创新能力不足的感觉。好像没有走出原有的传统课堂的框架。而陈惠老师的课堂设计理念则非常先进,可以说代表了南通的“高效课堂”的水平。借用评课老师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精心设计,节奏紧凑,是一堂完美的艺术课,是课堂的“标本”。的确如此!在陈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之下,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了探索知识的美好境界。
篇8
关键词:极简主义;园林设计;点;线;面;应用
人类进入21世纪,园林作为一种精神生活的载体,随着经济的繁荣和环境意识的提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所涉及到的种类更加多样,设计形式、手法更加丰富。同时,随着对外交往的增加,西方园林特色使人们的视觉受到一定冲击,对西方园林的设计手法有了一些借鉴。其中设计的基本语言点、线、面的运用也在不断地创新。
1点、线、面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形式
点、线、面是形象的基本形式,是设计的基本语言,是构成视觉空间的基本元素[1]。在园林设计中点、线、面是构成景观最基本的造型要素,是园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2]。
1.1点
点作为造型要素中最原始的形态元素,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点的大小与形状是相互依存的,要根据其所在空间的大小和与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判断,靠人们的感觉来比较。任何形状的物体在特定的环境中都可当做点来解释。点可以理解为节点,是一种具有中心感的缩小的面,通常起到线之间或者面之间连接体的作用。点容易引起人的注意,成为视线中心,用以丰富造型、打破单调。在园林设计中最典型的点的运用就是观赏树木的使用。点景的植物有特别突出的特征,能够长时间吸引游人的视线。而点的数量、位置在空间来化时,其视觉效果则有很大差异。此外,在园林设计中还有许多景观元素都可以作为点来丰富景观层次,如置石、座椅、路灯、路标、喷泉等。
1.2线
线是造型要素中构成视觉形象的基本条件,是基本的一维图形记录,是由无数点按线性排列的结果。线比点更具有明确的方向感,可以表达特定的事物和思维的发展过程,没有线就谈不上景观的造型与构图。在点、线、面造型3个要素中,线最具方向和力的蕴含,从线性结构生发的形式,会使设计产生较强的力感。线可分为直线和曲线。直线主要有3种形式,即水平线、垂直线和倾斜线。水平线是直线最简单的形式,其平静、稳定、庄重、统一;垂直线有高大、挺拔、坚固、威严、庄重的效果,给人以明显的方向性和无限延伸的感觉;倾斜线则具有奇突、纵深、推进、上升的动感。曲线分自由曲线和几何曲线2种。几何曲线又可分为圆线、波状线、抛物线、双曲线、螺旋线等。曲线易表现活力和动势,具有流动美,给人以自由自在、轻松、流畅、柔美、优雅、含蓄、欢快等美的感受。线作为一种形态,还有粗、细、断开、连续、相交、相切、相接等构成形式。在线的形式美中,其同样遵守重复、渐变、韵律、节奏、对比、放射等基本设计法则。
直线在园林设计中应用非常广泛,如直线形道路、划分广场铺地的直线形铺装线、富有韵律感的层层台阶、修剪整齐的绿篱等,无一不显现出水平线的美,而竖直的灯柱和旗杆、花架廊垂直的支撑住、建筑物的柱,都是园林景观中最富有魅力的垂直线条。在园林设计中,山体、水体驳岸、园路、花木造型、建筑设施小品等,随处都可以看到曲线的存在。自由曲线多运用在山石、水体、植被和园路上,其造型多以自然中的曲线形式为摹本,而几何曲线多用于建筑环境小品中。
1.3面
面是点按照矩阵排列的结果,是线移动的轨迹,是线呈封闭状态时构成的形式。面有规则的、不规则的,有圆形面、方形面、三角形面,还有根据这些最基本的规则形面衍生而成的不规则面。圆形面从美学角度看,它是与方相对的一种图形,具有舒展、流畅、柔润、婉转、和谐、完美等特点,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哲理,具有强烈的向心和离心作用。圆形容易吸引人的视线,引起注目,容易形成视线重心;同时能给人以饱满、柔和、活泼、统一感,圆形易与周围环境谐调。方形面又分正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由劲直、挺拔的直线构成,其性质为阳为刚;以直角构成,给人以大方、单纯、庄严、安定、规则的感觉,然而正方形四边相等,缺乏变化,会产生乏味单调感。长方形作为直角和直角的结合,对边相等、四角相等,具有平稳、单纯、安定、整洁、规则之感。在众多矩形中,以符合黄金比例的矩形更富有美感。三角形面一般被视为最稳定的结构,给人以稳定、灵敏、锐利、醒目的感觉。倒三角则给人不稳定的运动感。自由形是由不规则的曲线及直线组合而成的,审美属性差异较大,灵活感大于几何形,理性成分少,更具有人情味。自由形因具有洒脱性和随意性,深受人们的喜爱。正是有自由形的存在,才使现代园林设计拥有了除规则形以外的更丰富的设计语言,有了创新的依据。面是现代园林设计中应用最广泛的造型要素,如水体的水面、建筑的表面、各种铺装广场、草地等,在园林景观中随处可见。
2极简主义园林中点、线、面的运用
[1] [2]
西方现代主义最后一个流派——极简主义,兴起于 世纪 年代的西方绘画与雕塑,它以简洁的几何形体作为基本的艺术语言,讲究概括的线条、单纯的色块,力求以简洁的形式表现深刻而丰富的内容。
随着艺术与园林的相互渗透,这种艺术形式逐渐被引入到园林设计中,并发展成为西方现代主义园林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极简主义园林。极简主义园林具有简约化、系列化、规则化等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景观特征。其景观构成要素包括对点、线、面组合的几何形运用、自然要素的创新引入、传统设计元素独特运用和设计新元素的介入等诸多方面。极简主义园林的创始人及代表者是彼特·沃克,其作品中主要应用了由点、线、面组合的直线、网格、平行线、同心圆等构成要素,进行不同的排列分布,并表现出很强的几何性和有序性。
.直线
直线是线的表现形式,在彼特·沃克的作品中,直线代表了穿越时间、空间和思维的标记,在IBM公司千叶总部庭院设计中,沃克设计了条直线的灯槽,既沟通了室内外的环境,又是条抽象的纽带,把现代建筑与传统的日本园林连接在一起。这种联系在他后来的播磨高科技中心庭园设计中也得到了突出的体现,沃克在这个设计中以石头和木块分别排列成线,联系了不同建筑并引导了视线,思维的交融反映在中心庭园里就是不同质地、尺度的步道的交错。
.平行线
平行线是由线组成为极其简单的二维图形,是重复次序化并具有平行特性的线条。它抽象体现了一种有序的渐变、阶段和过程,彼特·沃克热衷于用它来表现自然世界的多变背后的规律性和阶段性。在他的播磨高科技中心庭园和圣地亚哥图书馆步道设计中,平行线被作为主要构成形式,表达了思维和空间的渐变过程,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韵律感。
.网格
网格是点和线的组合,它具有面的性质,表现出强烈的有序性和涵盖性。在彼得·沃克的作品中,网格是不同元素层面的象征,是自然与环境的多重元素的抽象体现,它们的有机组合构成了一个完整而艺术化的自然。具体的表现就是植被、铺装、水体和建筑的排列组合,这在年崎玉空中森林广场的竞赛方案中得到了如实的反映。这一屋顶花园由规则的铺装图案、树池、方形坐凳、草坪以不同的尺度组合在一起,体现了现代社会对高效率、高利用率园林环境的追求。
.同心圆
同心圆是由圆形派生出来的形式,是具有很普通意义的宇宙符号,大到星系,小到原子,世界上每个角落都有它的存在,表现出强烈的离心和向心性。在彼得·沃克的作品中,它们如实、形象地反映着自然元素之间有机地融合,表现出强烈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在沃克设计的广场大厦前的广场,入口就设有个同心圆水池,高出地面,形成跌水式景观。环路、铺装同样以同心圆的形式紧紧凝聚在一起。哈佛大学的泰纳喷泉则以环形的石组与环形雾喷泉组合,给人一种自然而神秘的美感体会。丰田市立美术馆的环境设计中,折线与直线围成的大水池中设圆形喷泉,旁边整齐种植蜀桧,与抽象的极简雕塑共同营造了简洁的艺术环境。
结语
篇9
当前我国园林行业发展进步不明显,因此园林设计应用型人才影响着我国园林发展的趋势。我国园林行业发展情况有两种,一是创新能力欠佳,结合当地文化特点且构思新颖的作品基本没有;其次喜欢借鉴近现代欧洲园林设计的构思,可又没将其内涵理解领悟,对此目前我国园林设计作品多数照抄国外园林设计理念,缺乏抓住本土民族特点进行创新。我国多数园林设计者不注重园林发展过程的历史及文化,创作过程中将其忽略,构思出来的作品缺乏内涵,毫无品味可欣赏。历史文化对现当代文化有着较深的影响,在其发展形成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日本、韩国现代园林成功案例可证明,将现代欧洲园林理论和实践同本土民族特点和历史文化相结合,方可设计出富含本土特色的园林。我国现代园林的发展,必须将现代欧洲园林设计模式与我国传统园林种类互相结合,才能改变目前园林发展缓慢的情况。从园林设计教育方面看,全面认识园林设计学科可促进我国现代园林的发展,帮助学生加强掌握园林发展规律的能力,尤其加强提高培养应用型人才继承历史及创新的能力,才能加快现代园发展的步骤。
二、历史园林设计课程教学不足的问题
1、分不清课程重要性
我国的大学可分为研究型与应用型,研究型大学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园林设计学科以园林史理论课程为前提,开设科目多为理论型;而应用类大学则重视学生对技术的掌握程度,一般根据行业技术要求来培养学生,因此园林理论科目课程在应用型学校中得不到重视,此类教学方法虽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却降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利于学生进行创新设计,极少数应用型高校的老师和学生甚至认为不该再开设此类对园林设计构思及施工没有很大帮助的理论科目。园林设计课程该采取何种方案将理论性科目及培养人才操作能力相结合,是目前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考虑的问题。
2、学时时间短并受限制
应用型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多数把学生的学习时间花在操作培养方面,导致在所开设的科目中,理论类型课程时间安排得较短,一般少于35个学时。课时量变少,学校理论课的开设也只能随之减少,有的高校甚至只从世界园林史或我国古典园林史两者当中挑选1门讲授,内容比较单一。而近现代世界园林发展状况多数被舍弃或者只抽取一小部分穿插在课时剩余的课程当中讲授。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缺少园林史理论科目,园林设计课程的知识面也就不完整。我国现代园林发展情况与西方发达国家经对比,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此应用型学校开设园林史理论科目很有必要,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国外造园技术的先进方法,还能了解欧洲现代园林发展的过程,从而使我国未来园林工程师能吸收其丰富的经验进行开拓创新,影响我国园林行情前景,促进其快速发展。
3、教学方法单调
总结我国园林设计学科教育的发展历史,园林设计理论课目多数采取单调及陈旧的教学方法,并且大部分高校只注重对国家及地方园林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着重观察我国园林内容及种类的发展,导致学生只能单一地吸收园林相关简单知识。教师教导学生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因人施教。由于应用型学校面向社会发展现状,重点培养园林行业所缺乏的高层次人才,故其教学方法相对研究型学校而言也比较落后,必须根据实际教学并且还要灵活运用。
三、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1、从专业入手,确定教学计划
目前,我国园林行业的发展水平与欧洲园林行业的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要拉低差距水平,国家必须大力培养综合能力强和敢于大胆创新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此类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能力培养,课程多数应与技术和实践相关,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因此,园林设计课程的教学计划应该全方面培养学生动手以及掌握专业知识的能力,为其大胆创新打下基础。具体方法是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首先培养学生了解并掌握专业知识,其次通过分清主流的学习,使学生领悟世界园林设计发展史,将学生培养为全面发展、综合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
2、从实践需要找出教学重点
应用型学校以实践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指导原则,因此其开设的园林设计理论课对学生要求并不高,教学内容也不完整,教师对于复杂且难理解的知识并不深入探讨,只会简略带过。如讲授我国古典园林史,其只会讲述园林的发展史,比如园林在殷汉朝时期兴起;魏晋南北朝时开始变化;隋唐时期出现繁荣的景象;而宋朝到清初园林开始出现成熟现象;但清中叶至清末近代园林才全部成熟。可是,我国古典园林史内容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其中还包括园林发展过程中每个朝代的历史概要、园林发展状况与历史经典作品及园林特点等等。
教师讲解时应该根据每个朝代园林的特点出发,主要引导学生领悟设计者思绪及历史变化的影响,同时还可补充课外相关知识来引导学生。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学对我国古典园林发展有较深的影响,教师讲授时可对此内容适当补充开,增加学生知识面,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写意山水”与“有若自然”如何影响我国后世园林。我国明清时期古典园林得到大规模的发展,此时期还是我国古典园林历史上的巅峰时期,至今我国很多地方仍保留许多该时期的经典园林,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不仅讲解当时朝代的发展程度及文化情况、还须拿实际园林的设计特点进行重点探讨。
3、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采取案例对照法
我国高校对历史理论科目多采取根据历史来探讨的传统教学方法,此类方法直接叙述,很难开拓学生思维并且不能灵活使用,因而学生在园林规划设计中既不能吸取优秀园林的成功经验也不敢进行大胆创新。案例对照法是目前园林设计科目史论教学方法中比较新颖且效果不错的的教学方法,其把多个时期和多个国家或有借鉴成功园林构思经验的作品通过对照,从中获取园林设计构思的普通规律,透过差异找出园林流变的发展现象。例如讲述德国古典主义园林时,可拿同时期美国古典主义园林设计师丹•凯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对照比较,探讨德国古典主义园林构思元素对古今园林的影响,能够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充分了解古典园林与当前园林设计构思的关系。根据对照类型,案例对照法可根据空间、操作、历史发展情况与细部研究分为4个类型:分别为横向对照法、纵向对照法、宏观对照法和微观对照法。一个例子可从多个角度进行讲授,如讲授我国明清时期的园林设计可与我国两汉时期的园林对照比较,讲授我国园林的发展历史,也可与西方园林或日韩园林对照比较等。
四、总结
篇10
关键词:古典园林;美学思想;现代景观设计
引言:从时展需求上来看,现代景观设计在国内虽然拥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却不能盲目照搬西方设计理念与设计思想,而是要在学习、借鉴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念的同时,拓展设计思路,对我国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与美学思想进行深入挖掘,将古典园林的各种造景手法、空间布局形式等融入到现代景观设计之中,创造出具有强烈中国特色的设计作品,这样才能够使现代景观设计在中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一)自然观的影响
自商周时期“苑”、“囿”等形式的园林开始出现,我国古典园林创作就一直坚持以“师法自然”作为核心设计原则,希望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模仿来将自然美的精华呈现出来。无论是铺张华丽、多人工造景的皇家园林,还是讲求趣味、具有诗画意境的文人园林,都会将自然美作为古典园林的核心内涵所在。为了更好的对自然美进行展现,园林设计者们还会选择游览各地美景,深入接触、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所在,并从中提取出合适的自然元素。而在现代景观设计发展起来后,这种“师法自然”的园林美学思想也给很多设计师带来了巨大启发,并为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生态规划、动态自然等理念提供了补充[1]。例如在生态规划方面,很多现代景观设计作品就借鉴了古典园林自然观中的“因地制宜”造园原则,通过“依山傍水”的方式对原始自然景观进行充分利用,之后再借助各种建筑、小品、花卉植物来对其进行修饰,这样既可以呈现出最为真实的自然美,同时也能够使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二)意境观的影响
在我国古代,园林设计经常会由文人参与其中,甚至在整个园林设计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这不仅为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文人园林的发展奠定了基调,同时也使意境营造成为了古典园林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对待自然美的态度上,很多西方园林都会将设计重心集中在形式上,希望通过完美的构图设计来使园林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相比之下,我国古典园林却更加追求园林整体意境与自身情感、艺术思想乃至价值观念间的契合。例如在植物景观的设置上,古典园林就比较习惯于运用乔灌木、藤木、地被植物、花卉及草皮来组成多样景观。不同种类植物也需要根据园林整体意境进行选用,如松、竹、梅多用于营造清雅、淡泊的意境,而芍药、牡丹、荷花则多见于皇家园林或达官显贵之家的园林,以营造尊贵富华的意境。受这种意境观的影响,很多中国人在审美活动中同样比较偏爱各类景观的氛围。而为了迎合受众的需求,国内现代景观设计也同样呈现出了追求意境的特点,例如在住宅建筑的室外景观设计中就经常会选用线条、色彩、体量类似或一致的多种植物来构建植物景观,以营造出和谐、统一的整体氛围,使居住者能够产生心灵上的舒适感。
(三)情景交融思想的影响
古典园林中的情景交融思想同样来源于古代文人们的艺术创作理念,即借助景物来表达自身情感。虽然从园林景观设计的角度来看,由于古代文人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与现代人存在着很大差异,很多古典园林景观所表达的情感内涵都显得难以理解,但在联系古代各个时期的艺术价值取向及传统文化后,古典园林中的情景交融思想仍然可以得到充分体现[3]。例如在对园林内植物景观的选用上,文人们常常会将不同植物赋予不同的寓意,并希望通过各类植物的设置来表达出人的一定情感。其中松、柏四季常青,常用来表达自身坚定不移的信念;海棠为棠棣之华,多象征兄弟和睦;梅花、兰草则大多用于表现自身高洁的志趣。而在这种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即便现代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了解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但对各种植物、景观象征意义的运用,仍然经常会出现在现代景观设计作品中。
(四)动态布局思想的影响
动态布局思想简单来说就是在园林设计中,通过动态化的景观序列设置来凸显某类型自然景观的特点,进而利用有限的空间将多种类型自然景观呈现出来,使园林空间能够成为连续序列的写景[4]。例如在很多古典园林中,无论园林规模如何,都会利用水池、山石、廊道等将园林的主景遮挡起来,给观赏者带来若隐若现之感,待越过这些遮挡物后,才能够随着刻意设计出的路线来逐渐观赏到不同类型的园林景观,并在游览过程中产生多种不同的独特视觉感受。同时,园林中水池、山石、廊道不仅可以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其本身也同样可以作为园林景观的一部分。这使得动态布局下的景观序列虽然各具特色,但从整体上来看,却能够融为一体,形成毫无突兀感的完整园林景观。而在城市用地紧张问题的影响下,这种古典园林美学思想同样在中现代景观设计中得到了体现,如北京植物园在对温室沙漠景观的设计上,就按照将巨人柱、沙漠“河流”、大金琥等极具沙漠景观特色的微型景观整合起来,通过动态布局的方式建立了完整的景观序列,即便整个温室沙漠景观的展览面积仅有数百平米,但配合曲折蜿蜒的道路设计,仍然对沙漠景观进行了完美呈现。
(五)出世思想的影响
出世思想实际上是古代部分文人在面对封建社会黑暗时的价值观体现,即希望通过“出世”的方式来远离世间的污浊与黑暗,或是表达自己对求仙问道的期盼。而当这种思想被寄托于园林设计中时,以营造自然意境乃至“仙境”为主要目的园林美学思想也就随之形成。例如在秦朝时,始皇帝晚年曾多次派人前往东海仙山求取不老仙药。为了表达自己对“长生不老”的强烈愿望,便在兰池宫中模仿蓬莱仙境修建了园林。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消极“避世”思想盛行于文人阶层,因此当时的园林风格也充分体现了“出世”的美学思想,无论园林规模大小,都会有大量的植物及瀑布、溪流等自然景观充斥其中,仅适合三五人观赏。虽然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造园方法并不适用于现代景观设计,但其贴近自然、远离城市喧嚣的意境,却被广泛应用到了以休闲娱乐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园林景观之中。
二、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一)坚持适度应用原则
中国古典园林的很多美学思想虽然能够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重要参考,但由于现代人与古代人的审美观念差异较大,因此在对古典园林美学思想的应用中,设计师还需严格遵循适度应用原则,根据景观的功能用途、周边环境等特征来适当融入古典园林美学思想,而不可为了凸显古典园林特色而盲目“仿古”[5]。例如在情景交融思想的应用中,就需要在充分考虑景观主要功能的前提下,对各种具有特殊寓意的植物进行选用,以免使植物寓意与景观功能出现冲突。
(二)准确把握设计切入點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并非是对各种美学思想的简单复刻,或是对美学思想与现代景观设计理念的直接融合,而是要以赋予设计要求、设计作品为目的,对古典园林美学思想进行合理化应用。因此在对古典园林美学思想的应用中,设计师还需准确把握好各种美学思想与现代景观设计作品间的联系点与切入点,通过美学思想的运用来弥补现代景观设计所存在的不足,以达到更好的设计效果。例如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很多设计师常常会盲目追求新颖而忽视作品的文化内涵,进而导致设计作品的设计思想缺失。而通过对古典园林意境观及情景交融思想的运用,则可以有效避免这一问题。
(三)灵活运用现代科技
在对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的应用中,设计师应避免局限于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造景技巧与设计方法,而是要突破思维常规,从思想层面将景观整体设计理念、设计思路确定下来,之后再利用各种现代科技来完成具体的景观设计。例如在喷泉、叠泉等水景的设计上,就可以利用现代机械来对景观效果进行夸张,以进一步凸显其自然韵味,使观赏者能够产生更加强烈、直观的视觉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