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医学技术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2: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放射医学技术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放射医学技术报告

篇1

【摘要】:随着X线的发现及在医学的应用,给人类对疾病的诊断带来很大的方便, 放射医学常用的X射线检查有X射线摄片、透视、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tomography,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 angiongraphy,DSA)检查或治疗等应用越来越普遍,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穿透人体的X射线会产生感光效应和光密度效应,它们对X射线检查的成像很有意义,另外还会产生生物学效应,为此,如果人体接受大剂量的X射线后会引起机体组织发生辐射损害,例如基因的变异以及癌变等。在放射医学检查中要尽量降低X射线辐射剂量,不仅要注重对患者的健康保护,同时医务工作者本身也应该加强防护意识。正确认识放射医学检查中射线防护对于降低人体接受X射线照射的重要性,进而降低受检者和医务工作者X射线辐射危害,让X射线检查更好的造福人类。

【关键词】: 放射医学检查;X射线;辐射危害;防护

放射医学检查中X射线检查如X射线摄片、透视、DSA检查或治疗、CT等医学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不断的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认同。放射技术的应用有其特殊性。虽然随着X射线检查设备日益先进,但是X射线放射技术的应用在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大剂量的X射线照射也会给人体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随着X射线检查应用的广泛,使得人类接受到的X射线剂量越来越多,有研究认为放射医学检查的年有效剂量占人体接受射线年总剂量的95%以上[1]。正确认识X射线辐射剂量在放射医学应用中的危害和如何更好的进行防护,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1、 X射线对人体的损害

机体受到X射线照射后会引起生物分子结构和性质的变化,引起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损伤产生一系列的生物学效应。其中随着X射线的照射剂量的增大,对人体的生物损害作用也就越来越多大。如果机体是敏感体质的人群,那么就更容易受到损伤和影响。随着X射线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引起的X射线电离辐射损伤现已成为一个医学和社会关注的问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放射医学检查中X射线辐射剂量可增加患癌症的风险。除了增加癌症的风险外,X射线对人体的损害表现还有其他几个个方面:神经系统的脑脊髓细胞受损,接受特大剂量的X射线照射会引起脑型放射病;内分泌功能前期增强后期降低;性腺功能降低,和卵子数量质量降低;造血系统会出现三系降低,大剂量效应会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等;免疫系统降低;消化系统的症状出现最早,可以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电解质紊乱等临床症状,严重者会出现休克死亡;其他系统的变化:皮肤干燥和溃疡、内障、乳腺癌、肺癌、甲状腺癌、食道癌等。由于X射线辐射可以引起人体全身多器官组织的损害,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放射医学检查工作的同时,必须重视X射线防护工作,把辐射危害性降低到最低的限度。

2 受检者的射线防护

对于受检者的防护应特别重视,特别是病情严重患者机体本身的耐受能力和抵抗力就下降。在进行此项检查前,要查看下该病人之前的一些检查材料,避免不必要的额外的X射线检查,进而减少患者接受X射线的辐射。对于妊娠妇女和即将要妊娠的妇女要尽量避免采用X射线检查腹部和骨盆,除非在临床上有充分的理由要求进行x线的诊断检查外。对受检者的非投照部位必须进行相关的屏蔽防护,特别要注意保护性腺、活性骨髓、女性乳腺、胎儿及儿童骨骺等辐射敏感部位。患者的陪同人员应在检查室外等候,不得在无屏蔽情况下进人检查室。

3 放射科医务工作人员的防护

放射科医务工作者需要经常性的接触到射线的照射,相对于其他人来说接受到的射线剂量要多些,故对于X射线防护,放射科医务工作者应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减少射线照射时间,这里主要有两方面,一个就是除了工作需要,一般要尽量避免在检查室的停留时间。另一方面就是要求工作人员对于放射仪器的操作、使用要熟练迅速,基本功要扎实,进而可以减少接受射线照射的时间。检查室布局设置要合理,尽量拉大人体与照射源之间的距离,即进行距离防护。随着离放射源的距离增大,人体接受到射线照射的剂量而减小。摄影时,采用铅屏风,避开射线照射进行隔室摄片。对于婴幼儿和危重病患者摄片时需要在机器旁时,医务工作者应当穿铅橡胶防护;坚持个人剂量监测,使受照剂量控制在规定的剂量限值以内。放射科医务工作者需要及时了解自身实际接收照射剂量,一般通过佩带X射线个人剂量胶片或热释光剂量计;对于放射科妊娠女性工作人员,应调离工作岗位或从事不接触X射线的其他工作,避免对胎儿和大人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

总之,在放射医学检查的工作中,放射科工作人员应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以认真工作态度,加强对检查中射线的防护意识,同时要加强射线防护工作的宣传和实施,以便使受检者和自己减少X射线辐射。放射科医务工作者更要安全合理的使用放射医学检查设备,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地依据,为患者带来更大的健康和幸福,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篇2

第一条为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全面评价放射工作人员胜任本职工作的健康状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所有放射工作单位和放射工作人员。

第三条本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常规医学监督

第四条放射工作人员就业前必须进行体格检查,体检合格者方可从事放射工作。

第五条放射工作人员就业后必须进行定期体格检查。对在甲种和乙种工作条件下工作的放射工作人员每年体检1次;对在丙种工作条件下工作的放射工作人员每2-3年体检1次;必要时可增加体检次数。

就业前、后体检结果由体检单位详细如实地记录在个人健康档案中。

第六条放射工作单位对每位放射工作人员必须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和个人剂量档案。

第七条就业前、后人员的体检由放射工作单位组织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指定的医疗、卫生防护单位进行。

第三章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要求

第八条放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在正常、异常和紧急情况下能正确、安全地履行其职责的健康条件。

第九条对从事核反应堆(包括各种核动力堆)工作的人员,除一般的健康要求外,必须具有正常的视觉、听觉及良好的精神状态,并对穿戴防护用具无过敏现象。

第十条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宜从事放射工作,已参加放射工作者可根据情况给予减少接触、短期脱离、疗养或调离等。

1.血红蛋白低于120g/L或高于160g/L(男),血红蛋白低于110g/L或高于150g/L(女);

2.红细胞数低于4×1012/L或高于⒌5×1012/L(男),红细胞数低于⒊5×1012/L或高于5×1012/L(女);

高原地区可参照当地正常值范围处理。

3.准备参加放射工作的人员,白细胞总数低于⒋5×109/L或高于10×109/L者,已参加放射工作的人员白细胞总数持续(指六个月,下同)低于4×109/L或高于1.1×1010/L者。

4。准备参加放射工作的人员,血小板低于110×109/L;已参加放射工作的人员血小板持续低于100×109/L。

5.患有心血管、肝、肾、呼吸系统疾患、内分泌疾患、血液病、皮肤疾患和严重的晶体混浊或高度近视者。

6.严重神经、精神异常,如癫痫、癔病等。

7.其它器质性或功能性疾患,卫生部门可根据病情或接触放射性的具体情况(包括放射工作种类,水平等)、本人工作能力、专业技术需要等综合衡量确定。

第四章健康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第十一条卫生部在国家卫生标准分委员会的基础上,设立国家级放射疾病诊断组,其职责是:

1.对全国健康检查和放射疾病诊断进行技术指导扣监督检查:

2.受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核工业部放射疾病诊断组或负责诊断放射疾病的医疗机构提出的疑难病问和问题;

3.参加重大放射个故的医学处理工作。

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为囚家放射疾病诊断组的办事机构,负责其日常工作。

第十二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成立放射疾病诊断组或指定放射卫生防护机构和医院负责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性健康体检、放射疾病诊断及管理工作,其职责是:

1.负责本地区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性健康体检;

2.负责本地区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性放射疾病诊断及治疗;

3.参加放射事故的调查和卫生医学处理:

4.负责疑难病例的转诊。

第十三条核工业部可以成立放射疾病诊断组或指定专职医院,在报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批准后,负责本部门在该地区的直属企事业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体捡和放射损伤的医学处理,并接受地方放射疾病诊断组的指导。

第十四条参加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和体检的各科医师必须具有放射医学知识,掌握国家颁发的职业性放射疾病诊断标准和有关规定,井有正确、及时处理放射事故受照射人员的能力。

第十五条职业性放射疾病的诊断,必须实行以当地为主和以指定的放射卫生防护及医疗部门或诊断组集体诊断为准的原则,并发给职业性放射疾病诊断书(附件2)1式3份,其中:份存诊断单位,1份存放射工作单位,1份交木人。

第十六条放射疾病的诊断必须在具有个人健康档案和个人剂量档案的前提下,根据国家标准: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GB8280一87)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GB8281-87)

《放射性皮肤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8282-87)

《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8283-87)

《内照射放射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8284-87)作出诊断和处理。

第五章事故受照人员的医学管理

第十七条对放射事故的处理和报告,严格按照卫生部、公安部、国家核安全局1986年的《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事故管理规定》办理。

第十八条指定的医疗、卫生防护单位对放射事故受照人员应迅速进行剂量测定,视受照射的不同剂量及损伤情况,做出医学处理或送上级放射医学单位诊治。

第十九条放射事故受照人员的剂量,临床表现和健康状况应详细记录在本人的健康档案和剂量档案中。

第六章特殊受照人员的健康管理

第二十条放射工作单位要关心从事过放射工作的(包括应急照射)现已离退休或因健康原因调离放射工作岗位人员的身体健康。对于从事放射工作累计工龄超过15年以上,内照射年摄入量限值≥2ALI;铀矿工氡子体累积照射量≥100WLM者和一次或几天内照射剂量当量≥0.1Sν,全身累积照射剂量当量≥1Sv者,要做定期的医学随访观察,原则上每2-3年一次。

第二十一条从事放射工作的哺乳期妇女、妊娠初期三个月孕妇应尽量避免接受照射,在妊娠或哺乳期间不得参与造成内照射的工作,并不得接受事先计划的特殊照射。

第二十二条未满18周岁者,不得从事放射工作

第七章放射工作人员的保健

第二十三条放射工作人员的保健待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放射工作人员的保健休假,应根据照射剂量的大小与工龄长短,每年除其他休假外,可享受保健休假2-4周。从事放射工作25年以上的在职者,每年由所在单位安排利用休假时间享受2-4周的疗养待遇。

第二十五条放射工作人员健康体检、休假、住院检查或患病治疗期间照常享受保健津贴,医疗费用分别由公费医疗、劳保医疗或所在单位支付,在生活方面所在单位应给予适当照顾。

第二十六条长期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因患病不能胜任现职工作的经第十二条规定的组织或机构诊断确认后,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提前退休。

第二十七条放射工作人员因职业放射损伤致残者,其退休后工资和医疗卫生津贴照发。因患放射疾病治疗无效死亡者,按因公牺牲处理。

第八章附则

篇3

【摘要】为了评价医用X射线摄影影像质量,用透明环氧树脂板设计及制作了一种对比度细节体模,同时提出了对比度细节体模影像质量指数的计算方法及体模的应用。

【关键词】测试体模;对比度;对比度-细节;影像质量指数

The study of Testing phantom for X-ray image quality

【Abstract 】 In order to evaluate medical X-ray photography image quality, design and manufacture a quality testing phantom Use clear epoxy resin for the materials . Also proposes the phantom image quality index calculation method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hantom.

【Key Words】Testing phantom;Contrast;Contrast Detail;Image Quality Figure

1 引言

X射线摄影设备的应用,除了安全,医生最关心的就是图像质量。图像质量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就是对比度和分辨力.近年,一种符合美国医学物理师协会(AAPM)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要求的对比度细节影像质量体模,被推荐用于对X射线摄影系统的影像质的这两个指标进行精确的量化和评价。

它是由荷兰Nijmegen大学医院医学物理科首先设计的[1-2]。一些知名的公司已在生产。我国王鹏程、赵嵩、宋少娟、刘澜涛等[3-7]人在不同X射线摄影系统的影像质量比较研、曝光技术参数的优化等方面成功的使用了这类体模。卫生部、江苏省等[8-9]也在CR/DR系统检定规程中加进了使用对 比度细节体模检定影像质量的要求。对影像质量的定量要求已经引起了职能部门和医生的高度重视,使用对比度细节体模对影像质量对比度和分辨力的检测是很大的意义。

该研究报告的体模设计和制作参考了AAPM和IEC的要求。该文章对设计原理、体模材料、体模大小、指标要求及体模应用进行了叙述。

2 测试体模的设计

体模材料采用透明环氧树脂板。诊断用X射线平均能量一般在40kev到100kev范围,在这个范围内,人软组织的X射线减弱系数在0.2340~0.1660,而透明环氧树脂在0.2595~0.1687,二者是很接近的,即对X射线的吸收减弱特性较为等效。前者密度为1.05,后者为1.15,二者也很接近。透明环氧树脂材料易购易得,为稳定固体,结实均匀,而且便于加工。所以,在放射医学的研究中,很多情况采用了透明环氧树脂代替人软组织或体模材料。

影像质量最重要的指标是对比度和空间分辨力,二者都由影像上的光密度差异来表示的。光密度差异是由透过患者的曝光剂量的差异产生的,透过的曝光剂量的差异又是由体层厚度的差异引起的。透过的曝光剂量的差异是随体层厚度的增加呈指数形式变化。所以,影像上的光密度差异也随体层厚度呈指数形式变化。

根据上面原理,体模参照物的厚度及大小,就该体模而言,就是透明环氧树脂板上的孔的深度及大小,深度就是对比度,孔径大小就是细节,对比度细节也当按指数形式变化。

在一块厚度均匀的透明环氧树脂板上,用同一钻头,钻上深度不同的孔,得到不同厚度的孔底,就得到不同的对比度参照物;又对同一厚度,钻成不同直径的孔,就得到不同大小空间的参照物。为了在一块与x线照射野大小相适应的、使用又方便的透明环氧树脂板上得到对比度和细节数值范围较宽

注:图中纵坐标R/φ:R是行(Row),φ是直径,横坐标、C:是深度;C是列(Column)。

图1 透明环氧树脂体模对比度--细节孔的分布的不同的孔,通常也采用对比度细节孔的深度和大小以指数函数形式分布的办法来设计。为了行文方便,以后就把深度叫成对比度,而把孔的大小叫成细节,二者合起来就叫对比度细节。它们的指数函数形式为

Y=AeB.X…………………(1)

式中:Y―孔深度(对比度)值或孔直径(细节)值,mm;

A―曲线系数;

B―指数系数;

X―横或列的编号。

该体摸采用262mm×262mm×厚10 mm的方形透明环氧树脂板。在上面设计了15列×15行225个方格。每个方格都钻了孔。在上面三行的方格中,只在中心钻一个孔。

其他12行中除中心钻孔外,还在四角随机钻了一个与中心相同的孔。一共有225种深度和直径的孔(图1)。这些孔就代表了有225个对比度细节。

列和横的编号都是等距离的,图中大小不同的黑圆点就代表所钻的孔,但是,孔的深度或孔的直径随编号呈指数函数分布如(图2)。

对于孔的深度、大小、分布及加工可行性做如下考虑:

该体模把孔深度最大设计成8mm,其孔底厚2mm,同10mm相比有8mm的差异,在适当的孔径下,这是很容易分辨出来的;把孔直径最大也设计成8mm,在适当厚度下,也是很容易分辨出来的。为了在接近临界分辨处,精确地找到分辨识别的位置,在该处前后的孔深度值或孔径值,设计分布细密一点;容易分辨的范围,孔分布稀疏一点,这样,体模就可以做成便于使用的大小。将孔深度和孔直径最小设计成0.3mm。于是曲线系数A=0.2464;指数系数B=0.2323。上式(1)就成为

Y=0.2464e0.2323.X…………(2)

根据上面的考虑和公式来计划圆孔的深度和直径:孔深度(mm)的范围和分布设计为0.3、0.4、0.5、0.6、1.0、1.3、1.6、2.0、2.5、3.2、4.0、5.0、6.3和8.0。孔径(mm)也设计为0.3、0.4、0.5、0.6、1.0、1.3、1.6、2.0、2.5、3.2、4.0、5.0、6.3和8.0。孔径的取值还考虑到是市场上应是可以买得到的标准刀具。

0.3 mm ~8.0 mm范围,其造成的光密度差异包含了诊断需要的范围。

在图1中,同一行,孔径相同,深度不同;同一列深度相同,孔径不同。12行以下的方格四角随机打孔,且要求只辨认这些孔而不认中心孔,这样做,目的是为了避免凭印象认孔。

3影像质量的量化表示

影像质量对比度及空间分辨力的量化表示有三种方法:影像质量指数和影像质量指数倒数百分率。

3.1 影像质量指数(IQF)的定义:在放射学中,是成像链反映被成像体的物理特征的量化表示。具体到该体模而言,是最终的图像显示每列中最小细节(直径)的孔的深度与直径乘积的和,即

式中:i ―从1到15;

Ci ―第i行看到的该阈值孔的深度 (mm);

Di th ――第i行看到的阈值孔的直径(mm),下脚标th是英语阈值(threshold)的缩写。

就是说体模板上有15列,就有15个阈值孔,每一个孔有一个Ci Di th乘积,15个乘积相加即为IQF。也称为阈值对比度

用(3)式的计算值来叙述IQF与影像质量的关系时是:IQF值越小,影像质量越高。二者关系趋向相反。

3.2影像质量指数倒数百分率

也有用它的倒数乘以100%的方法表示的,表示式为

IQFinv=(1/IQF)×100% ………… (4)

这时的叙述是:IQFinv值越高,影像质量也越高。二者关系趋向一致。

4体模的应用

4.1 比较不同屏-片组合系统的图像质量:不同屏片组合,图像质量往往有很大差别,通过体模实验可以选择曝光剂量最低而影像质量最好的组合

4.2 确定最佳的曝光技术参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X射线检查的频度也不断增加。这就要求X射线摄影技术要以最低的曝光剂量,得到最高质量的影像图片,减少公众由于X射线检查的频度增加带来的剂量增加。

目前日益先进的数字摄影(CR)、数字成像(DR)及数字减影(DSA)等X射线摄影技术,在精心策划下,可以达到这个要求。

这种策划,可以用对比度细节体模加以实现。实验可以看到【6】,当图像清晰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再增加曝光剂量,图像清晰度也不会再增加;反之,在保证等图像清晰度情况下,可以尽量减低曝光剂量。CR/DR摄影成像系统具有较大的宽容度,优化曝光技术参数,体模是可利用的工具。

4.3监测X射线系统是否老化:通过体模影像质量的检查,可以监测X射线系统(例如X射线管)是否老化。如果已开始老化,要达到同样水平的影像质量,就必须提高曝光剂量。体模可以代替人体做X射线系统超期服役实验及最终决定是否更换设备。

4.4比较不同体厚目标的图像质量:为了模拟不同的患者体厚,通常添加不同厚度的透明环氧树脂板来实现。推荐把体模夹在中间,上下使用相同的数量的透明环氧树脂板。可以比较不同体厚图像质量的差异;对同一体厚图像质量,可以选择一致的优化摄影参数。

4.5检验不同厚度的过滤对图像质量的影响:不同厚度的过滤对图像质量有很大的影响。过滤太厚,透过剂量小,对比度细节不容易显示;过滤太薄,散射影响大,图像清晰度变差。用体模实验可以优化过滤厚度与影像质量的关系。

4.6 检验不同观察者对图像质量的感知能力:在合格的观片灯、合格的观片环境下,不同观察者因视力、精神状态等原因不同,对图像显示的感知能力也不同。对CR/DR、DSA系统而言,即使把把窗宽窗位调到最佳,不同观察者的感知能力也有差异。用体模实验,可以用量化办法检验这种感知能力的差异程度。

4.7为量化影像质量系数提供客观客观标准:影像设备检定部门用体模影像可以量化的特点,制定对影像设备的对比度指标的量化要求。

4.8 通过体模影像质量的检查,可以监测X射线系统质量控制:医院质监中心用体模影像可以量化的特点,对X射线摄影系统进行质量控制。

5 结论

该体摸的设计原理清楚,指标设计合理,数学表达方式明确,对比度及分辨率范围包含了X射线影像诊断要求的范围。应用范围广,它不但适合于CR/DR、DSA影像质量的评价,也适用于传统的胶片影像及乳腺摄影影像的评估。为X射线摄影影像质量的客观评价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方法。

参考资料

[1] Fischbach F,Ricke J,Freund T,et al ,Flat panel digital radiography compared to storagephosphorcomputed.radiography:assessment of dose versus image.quality in phantomstudies[J].Invest.Radiol.,2002,37:609-614

[2] SiegfriedP,UlrichN,SalvatoreM,et.al,Comparison of Low-Contrast Detail Perception on Storage Phosphor Radiographys Digital Flat Panel[J]Detector Images. IEEE Tans Med Imaging, 2001,20:239-242

[3] 王鹏程,张富利,李士俊:两种数字化X射线摄影技术影像质量与成像比较[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5,25(1):91-95

[4] 赵嵩,张军毅,章伟敏,等:数字X射线摄影系统中低剂量应用的探讨[J],中华放射学与防护杂志,2006,26(4):396-398

[5] 宋少娟,亓恒涛,刘传亚:CR质量控制程序的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12):1328-31

[6] 王鹏程,张富利,李士俊:两种平板探测器X射线摄影系统的成像剂量与成像质量比较[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6,26(4):401-404

[7] 刘春华,刘国宝,华余强;CR系统影像质量的控制和评估[J],医疗卫生装备,2008,4:113-115

[8] GBZ 187-2007《计算机X射线摄影(CR)质量控制监测规范》

[9] JJG(苏)69-2007《医用数字摄影(CR、DR)系统X射线辐射源检定规程

作者单位 810000 青海红十字医院(青海 西宁 )1

610051 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 )2

篇4

[关键词] PET-CT;肿瘤;筛查;护理服务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3(c)-104-02

PET-CT(俗称派特)即最先进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仪和先进的高分辨多排螺旋CT“两强结合一体化组合型”大型功能代谢与分子影像诊断设备,同时具有PET和CT的检查功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优势互补,一次检查同时提供病变精确的解剖结构和功能、代谢改变的信息,明显提高了疾病诊断的准确性,由于PET-CT检查有许多特殊的准备和要求,需要给予护理配合,若对这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可能导致检查结果的误差甚至检查的失败[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6年9月~2010年1月在我院行PET-CT检查进行肿瘤筛查者92例,其中,男50例,女42例;年龄30~80岁,平均(57.7±7.4)岁。吸烟者及曾经吸烟者20例,吸烟量10~40包/年,承认二手吸烟者23例。病理类型:腺癌54例,黏液腺癌35例,印戒细胞癌2例,类癌1例。分化程度:高分化癌28例,中分化癌42例,低分化癌19例,未分化癌3例。所有受检者行全身PET-CT显像,范围为头顶至双大腿上段。PET-CT扫描后行屏气低剂量胸部螺旋CT扫描(扫描参数为120 kV,32 mAs,125 mm层厚)。对所有图像进行分析记录。

1.2 检查方法

PET-CT所用示踪剂18F-FDG,由中国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剂量为370 MBq(10 mCi)左右,放化纯度>95%,检查前患者需禁食至少6 h,血糖控制在3.9~8.3 mmol/L,如血糖大于8.3 mmol/L,要做好记录。静脉注射18F-FDG后,患者需安静休息40~60 min上机检查。

2 结果

本组92例患者中,45例最终诊断为无复发转移,47例最终诊断为术后复发转移,其中,11例为局部复发,25例为多发转移。除1例外均明显放射性摄取增高(最大SUV1.1~71.10)。头部及腹部未见重要异常发现。电话随诊41例(时间3~15个月)均无异常发现。通过与最终诊断结果对照,PET-CT最终正确诊断88例,3例假阳性诊断,1例假阴性诊断。其灵敏度为97.2%,特异性为92.0%,准确性为95.1%。

3 护理方法

3.1 术前护理

向受检者解释检查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测定血糖,称体重。 静脉注射显像剂:根据检查目的不同,选用不同显像剂。注射后请安静休息,不要与人交谈,不要看电视,避免紧张。检查前需按医嘱要求饮水,检查等待过程中不需要憋尿,检查前需排空膀胱,排尿时避免尿液污染体表和衣裤。

3.2 静脉注射18F-FDG的护理

接受检查的患者,需静脉注射放射性核素氟18,因此,注射完药物的患者是一个移动的放射源,对护理人员有一定的伤害力,通过开展学习讲座,晨间提问,中、短期培训等方法提高护理人员对特殊专业、技能的认知。克服谈“核”色变的畏惧,加强对特殊专业的热爱,既要重视又要合理防范是首要任务。其次,加强专科理论技能的学习,护理人员除熟练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同时还要加强放射性核素分裂、注射、给药及放射量计算、防护等理论及操作技能,严格按公斤体重注射药物,防止渗液、漏液。时间是防护的一个重要因素,尽量缩短护理操作时间是至关重要的,要求护理人员技术纯熟,动作轻快、准确[2]。注射后所用的注射器及有关物品必须按放射性废物处理办法严格操作,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照射。核素显像检查者, 注射后离显像检查一般有一段间歇期, 需要患者在专门候检室等待, 嘱咐患者不要随意远离自己的床位, 要尽量减少患者之间的相互照射。

3.2 心理护理

使患者了解检查前的准备、检查程序。营造家庭式环境,让患者感到舒适,又能够在轻松等待检查的同时增长医学知识。接诊人员主动热情,衣着得体,言语亲切、温和,使用文明用语,不厌其烦,对患者尊重、关心,并帮助患者尽快熟悉及适应科室环境,与患者建立和睦信任的护患关系,减轻患者对检查的顾虑,缓解其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迎接检查。

3.3 术中护理

上检查床前请先取出体表的金属物品(如腰带、钥匙、项链、手饰、硬币等)。考虑到胚胎和胎儿对辐射的敏感性, 以及放射性药物可能通过乳汁排出的因素, 因此, 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 对多数放射性药物均属禁忌。故给育龄妇女注射前应询问其是否怀孕及哺乳。哺乳期妇女如必须进行核医学检查,应在注射放射性药物后暂时停止哺乳,并与婴儿隔离,至体内放射性药物降至安全水平方可与婴幼儿接触。做体部PET-CT检查需要双臂上举,一般检查时间在15 min左右;脑部检查不需要双臂上举,手臂放在身体两侧即可,一般检查时间在10 min左右。检查结束后,医生根据图像预览确定患者可离去或增加,有时需加做延迟像(注射显像剂2 h后),针对不同情况要向患者做好必要解释,以取得理解与合作。在检查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者如有不适及时对症处理。

3.4 术后护理

检查完毕后,因患者在同一下扫描时间较长,上臂、下肢及腰背部常有不适感,在协助患者下检查床前,应对这些部位进行轻轻按摩,以尽快解除其不适感。此时患者体内的放射性药物尚未完全代谢排出,要告知其饮白开水1 000~1 500 ml,并在2 d内多饮水或进流质饮食,以加速药物清除排泄[3]。排尿后厕所要及时冲洗,带尿管者引流袋中尿液要及时倾倒,接尿器也要及时清洗以免污染环境。最后,告知患者领取检查报告的时间。

4 小结

癌症早期,癌细胞在人体内尚未形成明显肿瘤时,其代谢水平即可明显异于正常细胞。PET-CT显像结果类似医学人体影像的“半透明人”,它能够灵敏地捕捉到早期恶性肿瘤生物代谢特点,形成扫描图像上明显的“亮点”,实现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4]。因此,PET-CT显像技术被形象地称之为早期探测肿瘤的“神眼”。同时,对冠心病、癫痫等神经和精神系统疾病等都可早期诊断。在PET-CT检查过程中, 掌握适当的注射方法、部位及时间,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也相当重要[5]。

由于PET-CT检查有许多特殊的准备和要求,需要给予护理配合,若对这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可能导致检查结果的误差甚至检查的失败。根据笔者的临床实践和学习体会就PET-CT的护理配合作初步介绍和探讨,以克服因护理配合不当而影响核医学检查结果。解除患者的紧张感,使其情绪稳定,才能很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检查,获得符合诊断要求的影像资料。本组肿瘤患者行PET-CT检查,由于护理工作细致到位,密切了患者及家属和工作人员的关系,提高了肿瘤患者在检查中的依从性,减少了影响检查的干扰因素,使PET-CT图像质量得到了保证,从而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张素仙,李兰芬,高凤国.人性化护理在大型仪器检查中的应用[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6,23(3):57,62.

[2]潘中允.PET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2,362.

[3]付占立,王荣富.能量底物环境对18F-FDG显像的影响[J].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2002,24(2):55-58.

[4]吕杰,孙艳美,孙玲,等.结(直)肠肿瘤患者行18F-FDG PET显像检查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3,18(3):767.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2013年1月~2015年2月肿瘤科收治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原发病灶和转移病灶均经支气管镜、CT、MRI、全身骨显像等证实,病理学检查已确诊,有客观可评价指标;其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4岁。病理类型:中低分化腺癌26例,鳞癌14例。病例入选标准:取得组织病理学诊断;体力状况改善评分≥70分,白细胞计数>4×109/L,血红蛋白>90 g/L,血小板计数>80×109/L,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正常,预计生存期≥3个月,无化疗禁忌,可经CT或MRI检测病灶大小;初次治疗;没有第二原发肿瘤;所有患者均获得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实验组 采用放射治疗计划系统Elekta Precise Plan软件,BEV(射束方向观)技术进行射野设置。全部患者均经GE螺旋CT扫描定位病变区,采用5 mm层厚连续定位扫描,在定位片上勾画靶区后,根据病变体积大小及形态确定1~2个中心,80%~90%等剂量曲线包含整个靶区,并以此定为参考剂量曲线,给予4~6个非共面适形聚集照射,做肺校正,同步放疗剂量60Gy/6w/30次;同步行PC(紫杉醇 45~50mg/m2 weekly+卡铂AUC=2)/EP(顺铂 50mg/m2 D1,8,29,36+VP16 50mg/m2 D1-5,29-33)方案+沙利度胺治疗,沙利度胺每天200 mg,口服,第1d起连续给药。

1.2.2对照组 采用PC/EP方案同步三维立体定向适形放疗,具体方法同治疗组。

1.3疗效判定 根据WHO实体瘤近期疗效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总有效率为CR+PR(RR)。临床和实验室以及症状的分级依据NCLCTC3.0。

所有患者每周2次作详细体格检查,每周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分别于0、6、10 w测定血清VEGF水平。每2 w复查心电图、胸部CT及MRI。

1.4 VEGF的检测 收集所有患者治疗期间0、6、10 w空腹不抗凝静脉血5 ml离心、分离血清后置-40℃冰箱保存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血清VEGF的含量。

2结果

3讨论

近年来,肺癌在世界及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趋势,多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诊断时均处于疾病的中晚期,多采用放疗和化疗。同步放化疗(CRCT)是一种新型的综合治疗模式,治疗原理为强化控制局部肿瘤病灶,兼顾微小转移病灶,该方法可明显缩短总疗程及增强抗癌作用。放疗可控制原发肿瘤病灶,化疗可治疗并防止肿瘤的远处转移[3],具有协同治疗的作用[4]。对于体力体重情况较好,无严重并发症的局部晚期患者而言,CRCT是一种标准治疗方法[5]。EP、TP为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化疗方案。但是单纯依靠放化疗均难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6]。主要原因是未有效控制肺癌的原发病灶,以及出现远处组织或器官转移。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后复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肿瘤血管新生是肿瘤生长、转移必需的过程。近年来发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重要的刺激因子,在肿瘤血管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机制为通过刺激细胞的有丝分裂,促进新生血管的生长,而导致肿瘤生长和转移。贝伐单抗(Avastin)是一个重组的人源化IgG1单克隆抗体,可阻止受体结合和内皮细胞增殖及血管的形成。2013 ASCO年会报告了一项III期的随机对照双盲研究,实验证实贝伐单抗联合多西他赛可显著延长非小细胞肺癌的PFS,延长非小细胞肺癌中腺癌患者的OS。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民经济状况较低,但贝伐单抗使价格昂贵,很多患者放弃了该药的治疗。而沙利度胺在近年来被研究者发现同样具有抑制血管增生作用,达到抗肿瘤目的,且价格较低。

本研究发现,沙利度胺联合放疗和EP/TC化疗组的有效率为44.4%,略高于对照组(40.0%),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血清VEGF下降水平略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的,患者睡眠质量和体重的恢复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综上所述,沙利度胺联合同步放疗及EP/TC化疗方案虽然没有显著提高患者近期疗效,沙利度胺可用于提高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体重及改善KPS评分,疗效确切,毒副反应可以耐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Jemal A,Siegel R.Cancer statistics,2006[J].CA Cancer Jclin,2006,56(2):106-130.

[2]王孟昭,李龙芸.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策略[C].中国临床肿瘤学教育专辑,2007:232.

[3]戴惠芳,张鸿未,陈旭峰,等诺维本联合放射对人鼻咽癌离体细胞的作用[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0,20(5):343.

[4]黄鹤,田昭涛,崔云亮.方案同步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J].实用医药杂志,2010,27(8)695-696.

篇6

关键词:辐射环境 心理分析 科学生活

中图分类号:X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265-02

谈起辐射,不少人惊恐而色变。由此而引起的民众滋事事件时有发生……。种种现象表明,社会在走向文明的同时,民众的环保意识,健康意识在不断提升,对自己周围环境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那么辐射真的像少数商家宣染和大众议论的那样凶险可怕吗?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对辐射环境民众心理状态做以科学的分析。

一、辐射的类型及安全性分析

1.辐射充满着生活空间的每个角落

人类生存的这个地球,充满着各式各样的辐射源,如电闪雷鸣、火山喷发、地震海啸、太阳光、X 光,甚至日常使用的微波炉、电视机、计算机、手机、通信基站等产生的电磁波,人们有意无意地都在接受各种电磁波的辐射,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强力磁场体。

二、辐射的类型及危害性分析

依据辐射源能量的高低及电离物质的能力,一般分为电离辐射源和非电离辐射源。

1.电离辐射

是指波长短、频率高、能量高的射线。即波长小于0.1微米的电磁辐射。例如高速带电粒子有α粒子、β粒子、质子,不带电粒子有中子以及X射线、γ射线、CT、核磁共振、放射性同位素等等。电离辐射的特点是波长短、频率高、能量高。电离辐射的能量高于分子化学键键能的电磁波,可以破坏生物蛋白质、细胞、DNA等分子结构,造成人体伤害并及有可能诱发细胞癌变。

2.非电离辐射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磁辐射(坡长大于0.1微米),波长较长、能量低,不会引起物质的电离,常见的有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微波和无线电波等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手机、电脑、无线路由器、无绳电话、通讯基站、微波炉、冰箱、电磁炉、电热毯、电吹风、打印机、复印机、高铁、高压电塔等产生的电磁辐射。

三、电磁辐射的躯体效应分析

常见电磁辐射(非电离辐射)对人体健康的效应分为种群效应和躯体效应。

1.根据生物学家对人体静电研究,电磁辐射的种群效应可以使人类变得更加聪明,也会使极少数人放电异常,产生癫痫症。

2.辐射的躯体效应为热效应。人体接受电磁辐射后,体内水分子会随着电磁场方向旋转而快速运动,从而使机体温度升高。截至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曾进行一个经历11年,60多个国家参加的研究,得出结论:标准限值内的电磁辐射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四、电磁辐射标准规定

如何衡量电磁辐射对人体作用的大小呢?电磁辐射能量要大到什么程度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呢?这可以用“比吸收率SAR”来定义生物体每单位质量所吸收的电磁辐射功率(W/kg)。

根据中国国家标准GB8702-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对于30-3000MHz频率范围,公众在一天24小时内环境电磁辐射场的场量参数在任意连续6分钟内的平均值应满足: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应小于0.02W/kg(欧洲为2W/kg,美国为1.6W/kg)、电场强度不超过12V/m、功率密度不超过0.4W/m2,中国比国际非电离辐射标准严格10多倍。

五、辐射环境民众心理分析

1.以上数据表明,常见辐射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实并不可怕。那么民众怕的是什么呢?可归结为以下方面:

2.生活中常见的的辐射源,已经习以为常,不熟悉的辐射源怀有介意或惧怕心态。

通信、电器等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快于民众所掌握熟悉的常识,民众普遍不知道辐射与辐射污染的区别,认为一切辐射都是对人体有害无益的。

3.辐射知识缺乏,不了解电磁(坡长0.1微米以上)辐射与电离辐射(坡长0.1微米以下)的区别及危害性。因为 “电离辐射污染,不仅会引起心悸、失眠、心动过缓、窦性心率不齐等症状,还会造成白细胞减少,免疫功能下降等症状”,“电离辐射污染不仅会导致男性衰退,质量降低,还会使女性经期紊乱,容易流产或是产下可怕的死胎、畸胎。?” 这也是造成民众恐惧的主要原因。

4.科学生活的常识欠缺,不明病因的身体不适,如:心悸、失眠、心动过缓、窦性心率不齐、免疫功能下降、微量元素缺乏等等症状,一律归结为受到不明电磁辐射而引起。

5.少数护肤品、保健品商家为推销自己的产品,借此扩大宣染,引起知识欠缺民众的恐惧,这是传统“凶神”恐吓行为,正好迎合部分民众应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甚至煽动民众滋事的心态。

六、科学生活建议

我是从事辐射环境监测管理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辐射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监督管理使用放射性、核素、电磁辐射设施是我们的神圣职责。为了使放射性、核元素、电磁辐射设施的应用控制在对民众没有任何危害的范围内,建议学会科学生活。

1.据复旦放射医学研究所吴锦海教授介绍,大气、水源、土壤、食品等中,含有铀、镭等多种天然放射性核素,但一般都有在百万分之几的水平。生活环境中的这种看不见的射线,通常称为天然放射性本底,一般不会对人体产生辐射危害。相反,生活不良习惯,可使人们受到的放射性增加。比如,每天吸20支烟的肺部,一年时间相当于肺部受到了0.5至1.0毫西弗(mSv)的辐射。

2.作物育种、疾病诊断、治疗,放射性核素也有广泛的应用。如用射线照射肿瘤,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对放射性核素接触者来说,只要作好防护,在限制剂量下也是安全的。

我国对广大居民受核元素影响的限制剂量为0.1毫西弗(mSv)/年,(国际规定为5毫西弗(mSv)/年)放射性工作人员的职业接触限制剂量为50毫西弗(mSv)/年。目前,我们所接触到的辐射剂量都在安全范围内,对健康的影响十分微小,不必过分担心。

3.家装辐射:尽可能使用环保材料。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随之而来的“装修污染”问题常常令人头痛,家装材料的放射性是否超标已成为其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天然岩石因含有天然放射性核素而具有放射性。同时,对花岗石材的放射性强度水平进行了明确界定,并依据其强弱不同划分为A、B、C三个级别,在居室装修时应选择A类产品。

而砖石、地砖、瓷砖、混凝土等建筑材料是家居装修中的必选材料,它们的放射性水平同样不容忽视。这些建筑材料之所以可能含有比较高的放射性水平,主要原因是它们的制作原料可能是由矿业废渣、煤渣、钢渣或工业副产品组成,而这些副产品里面常常含有浓缩的放射性核素,从而导致制成的建筑材料放射性水平较高。

除了石材、瓷砖等建筑材料可能产生较强的放射性污染外,家中摆设的化石、玉石、石雕等均可能产生核辐射。市场上有一种经过处理能在夜里发光的装饰品,具有很强的放射性,不适合在居室内摆放。另外,有的含磷矿物被加工成?“夜明珠”,其放射性也偏高。

因此,我们在家居装修中应尽量不要使用那些放射性含量较高的瓷砖、石材等材料。建议,在购买主体、装修建筑材料时,应首先向经销商索要产品的放射性水平检验合格报告或产品的放射性水平分类检验报告;同时,在查看检验报告时必须留意检验报告上要有CMA计量认证专用章,检验依据应为GB6566-2001国家标准,正本检验报告或加盖红色骑缝章的检验报告复印件有效。

4.医学辐射:避免过度和重复检查

放射性物质放出的射线被广泛用于为人类健康服务,尤其是在医疗领域内诊断和治疗方面应用广泛。比如现在很多大医院可进行ECT检查(同位素检查),就是应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的一种数学和物理技术。病人通过口服同位素或其化合物,然后用扫描仪在体外测量,可作为肿瘤的有效诊断手段。

我们在医院里,经常能看到个别检查室的“大铁门”紧闭,醒目的写着“小心辐射”的大红字。虽然这些医学检查的辐射不小,但是只要不是过分频繁地检查,这种损害几乎为零。

放射专家指出,已经怀孕的妇女或准备怀孕的人在需要做放射性检查时,必须事先与医生进行沟通,否则可能对胎儿造成影响。此外,儿童也是对射线更为敏感的人群,在一定要做检查的情况下,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尽量缩短受照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患病后不要轻易进行放射性检查和治疗,更不要自己提出来射线检查。如果一年之内进行几次检查,对身体的危害非常小,但是如果过度检查,会对身体造成一定损害。因此,尽量避免重复照射对身体造成重复损害。

5.电器辐射:保持距离是最好办法

电器辐射主要是电磁辐射,它是一种复合的电磁波,以相互垂直的电场和磁场随时间的变化而传递能量。而人体生命活动包含一系列的生物电活动,这些生物电对环境的电磁波非常敏感。

比如窝在沙发里看电视,一看就是几个小时而浑然不觉,时间长了,会出现头昏眼花、耳鸣等症状。除了电视外,现代人每天使用最多的是电脑,程序员、编辑、网民最容易遭其毒害,而近距离的接触,让人躲都躲不开。电脑屏幕、主机、机箱,甚至鼠标都有辐射。此外,容易被忽视的电器辐射还有微波炉、电热毯、取暖器、电吹风等。

篇7

兵器工业卫生研究所隶属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是兵器行业唯一一家集职业卫生基础研究、职业病诊断与治疗、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于一体的职业病防治综合性专业研究所。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兵器工业卫生研究所下属的二级机构。2004年,取得卫生部首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甲级资质认证;2012年1月,通过国家安监总局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甲级资质换证审查;2012年4月,通过国家安监总局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甲级资质续展。

近年来,中心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其相关配套规章和标准要求,紧紧围绕资质业务范围,卓有成效地开展了职业病危害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放射工作场所防护检测与评价、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生物材料检测、室内环境空气质量检测、水质检测等工作,完成职业病危害评价600余项,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1000余项,涉及兵器、航天、航空、船舶、电子、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制药、金属冶炼、煤矿等多个行业。近5年,评价报告和检测业务数量年均增速40%,实现了快速、稳步增长。

回顾中心发展之路,从成立初年完成评价项目未超10项,到目前每年完成上百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可和行业领导的肯定,机构的健康持续发展主要得益于正确的定位、精细的管理和不断的建设投入。

培育核心竞争力

提供优势技术服务

依托军工行业,提供技术服务支撑

兵器工业卫生研究所自成立30余年,一直承担着兵器工业及国防科技工业职业卫生的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先期技术研究工作。研究所围绕兵器行业特点和新型武器装备研制,在特有化学物质毒性研究与危害调查、检测方法与标准研制、防护治理研究、职业病诊断与治疗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曾对国防与兵器行业的200多个企事业单位进行了作业现场检测、职业病危害调查、安全性评价及职业卫生与军事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珍贵的数据和资料。承担各类职业卫生科研课题150项,获各级科技进步奖37项,其中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三等奖20余项。具有较高的科技实力和科研水平。职业卫生基础研究工作的开展为国防军工行业的建设项目评价与检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国防军工系统是我国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重要物质和技术基础,承担着国防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使命,高机密、高敏感、高技术是军工系统的显著特点。对军工企业及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评价,内容包括总体目标、规划纲领、技术工艺指标、生产原材料及产品性能和设备设施性能等多个方面。因此,评价与检测过程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国家的军工核心能力规划、武器装备发展方向及其性能和技术工艺指标等国家秘密。2006年9月,兵器工业卫生研究所通过国防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审查,被授予“三级保密资格单位”,目前已上报“二级保密资格单位”申请,并通过现场预审核。具备“保密资质”使兵器工业卫生研究所对涉及国家秘密的建设项目和工作场所进行评价与检测,具备特殊优势。

中心充分发挥自身独特行业优势和技术支撑力量,在国防军工行业积极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每年近50%的评价与检测来自国防军工系统。

作为兵器系统职业卫生专业研究所下属单位,中心承担了本系统以及部分国防工业系统的职业卫生技术支持工作。通过对集团公司成员单位的职业卫生基本状况调查和资料收集,建立集团公司的职业卫生档案,通过对数据的掌握和分析,为集团公司监督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据,为编制产业规划提供参考,并为集团公司的安全管理标准化达标工作和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提供技术支持;每年组织职业卫生培训班,对兵器两个集团所属成员单位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对成员单位职业卫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咨询和指导;在原国防科工委每年组织的安全培训中提供职业卫生培训教材和承担授课任务等。

服务地区经济,拓展技术服务能力

在树立国防军工职业卫生服务品牌的同时,中心还不遗余力地拓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领域和提高技术服务能力,明确了“立足军工和陕西,服务西北五省”的发展方向。

西北五省地区,包括辐射的山西、内蒙两省,均是我国的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矿产资源。煤炭开采、火力发电、石油化工、金属冶炼企业众多,这些企业职业危害严重,接触职业危害人员众多。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职业病防治基础薄弱,为兵器工业卫生研究所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中心与陕西延长石油、神华集团、大唐电力,鲁能电力、华能电力、国网能源、新疆兵团、山西同煤集团、中石油长庆石化公司、煤层气公司等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承担了多个投资过百亿建设项目的评价。

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我国首批设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是中西部经济总量最大,创新创业最为活跃的高新区,引进了大量的外商投资企业,包括上百家世界500强企业。这些外资企业技术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对为其提供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也有很高的标准要求。中心承担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三星电子闪存芯片项目,是韩国三星电子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投资项目,也是改革开放后外商在国内单笔投资最高纪录,三期建设投资超过300亿美金。作为陕西省的1号工程,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长亲自挂帅,主持召开领导小组专题会议,安排部署项目推进各项工作。作为承担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机构,中心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为了得到真实、有效的类比数据,中心组织了评价人员远赴韩国三星本部,采集类比检测数据,学习先进的职业卫生管理经验,编制出了高水平的评价报告,在规定期限内,顺利通过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审查,取得了批复文件,得到了陕西省、西安市及高新管委会领导的表扬和客户韩国三星电子的高度认可,为服务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该项目各项审批工作已完成,正式通过了国家发改委的核准,进入了全面建设阶段。

强化质量管理

提升技术服务水平

加强精细化管理,提升评价质量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在其提供的技术服务中,保证提供的数据详实准确,结论客观公正,是政府监督管理、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控制、劳动者权益保障的重要前提,是履行第三方评价机构职责,保持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市场竞争力的基础。兵器工业卫生研究所一直将加强精细化管理,提升评价质量视为技术服务机构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兵器工业卫生研究所为做好精细化管理,在预评价报告编制时,增加了可研报告研读检查表;兵器工业卫生研究所在现场调研阶段,使用了统一的检查表;在报告审核阶段,建立了评价方案审核、质控审核、技术审核的三级审核制度;在与建设单位交流时,明确了首次会制度,设置了对收集资料和评价报告初稿真实性和客观性的确认;在档案管理中,设置了归档前的检查表等。

明确编制关键点,提高报告质量

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书是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产品,也是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竣工验收的技术文件,报告书编制的质量既要体现评价机构的能力水平,更应发挥对建设项目设计和实施职业卫生管理的技术作用。

兵器工业卫生研究所在报告编制中,特别注重体现技术指导作用的关键点的编制。如工程分析的类比对象选择,一定是要有可比性;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一定要确定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岗位和人数;职业病危害评价,注重对防护设施的评价;评价结论描述,一定要做出结论性的判断,并点出关键的控制点;提出的补充措施和建议一定要有针对性。

加强能力建设 提高专业实力

技术队伍建设

多年以来,兵器工业卫生研究所一直从事职业卫生基础研究、职业病危害评价与检测、职业病体检与诊治、职业卫生咨询培训、兵器行业职业卫生管理等工作,培养了一批科研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的科研技术理论和实践经验,造就了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团队。

目前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中心有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职业卫生专家库成员2名,陕西省职业卫生专家库成员9名,26人取得了国家职业卫生评价及检测资质,12人取得了国家放射卫生评价及检测资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7人,计量审核员4人,本科以上学历占86%,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占80%。专业涉及预防医学、卫生检验、化学分析、放射医学、卫生工程、卫生管理等。

实验室建设

兵器工业卫生研究所经过30多年的基础建设,不断提升职业卫生研究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硬件能力。尤其是“十一五”期间科研实验楼的建成使用,使仪器设备、实验条件和工作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中心拥有办公面积约500m2,实验室面积约1000m2,设有理化实验室、气相色谱实验室、原子光谱实验室、气质联用实验室、放射实验室等,另外会议室、培训教室及档案室与全所共用,大约1000m2。

拥有各类职业卫生及放射防护检测仪器设备378台,大大超过了甲级资质技术服务所要求的条件。其中采样设备220台,现场检测设备38台,实验室检测设备79台,放射防护检测与评价设备41台(套)。大型设备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气-质联用仪、血气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热释光测量读取装置、医用X射线质控检测系统、全自动核固体径迹测量系统等。所有检测设备均按照有关规定定期进行计量检定、校准、效验,并建立了设备档案,制订了使用、维修、检定管理制度。

篇8

【关键词】 食管癌;放疗;CBCT;肿瘤靶区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657-02

为进一步研究并分析针对食管癌患者而言,合理的CTV-PTV放外边界数据,本文针对我院自2010年6月――2013年1月期间,住院部所收治的食管癌患者共计2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当中,利用所获取的165组CBCT摆位误差数据,对其进行了综合性分析,现总结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0年6月――2013年1月期间,住院部所收治的食管癌患者共计2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在图像引导下进行食管癌放疗治疗,共获取CBCT摆位误差数据共计165组。20例食管癌患者中,男性患者共计15例,女性患者共计5例,患者年龄在40-70周岁范围之内,平均年龄为(56.2±1.8)岁,平均病灶长度为(8.2±0.6)cm。所有患者食管癌病理类型均为鳞状细胞癌,病发部位为胸部中段,排除存在远处转移征象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定位CT扫描 20例食管癌患者均取仰卧位,根据食管癌肿瘤位置应用真空垫进行固定。扫描前期在真空垫上标记与激光灯重合的“+”字线,作为三维坐标参考体系。应用16排螺旋CT扫描装置,在患者自主护理状态下,行3.0mm层厚的连续性CT扫描,自下颚下扫描至横隔为主。CT成像过程中,控制管电压水平为200kV,控制管电流水平为250mA,3.0mm层厚连续性CT扫描时间控制为5.0s,对靶区以及周边危机器官组织进行勾画,确定CTV后,在三维方向上分别外扩1.0cm,确定与之相对应的PTV边界。

1.2.2 CBCT图像采集 在机架持续旋转的过程当中,获取患者所扫描部位的连续性投影数据,通过反投影算法重建的方式获取对应的CBCT图像数据。患者在治疗床上接受标记点以及所对应激光的摆位,行扫描过程当中,CBCT固定自178°开始,沿顺时针方向旋转90°,生成对应的二维图像,通过重建的方式形成三维图像,转化对应的断面图像,以断面图像与计划CT图像进行三维匹配。CBCT图像采集过程当中,控制管电压水平为90kV,控制管电流水平为100mA,按照512字节×512字节单位进行矩阵重建,重建时间为20.0s。

1.2.3 图像配准 在OBI工作站上完成对CBCT采集图像以及定位CT扫描图像的配准工作,形成对应的三维摆位误差数据。考虑误差方向为:左右方向、垂直方向、以及前后方向。配准方式为:以自动灰度值配准为首选方案,结合手动微调,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摆位误差的纠正限值设定为3.0mm,超过该限值,则对摆位数据进行重新调整。在线校位后再次行CBCT放疗治疗,按照相同的匹配方式与计划CT数据进行配准,对三维方向存在的摆位误差进行校准。

1.2.4 Mptv计算方法 按照Mptv公式对合理的CTV-PTV放外边界数据进行确定。即外放边界数据=2.5×总群体化系统误差标准差水平+0.7×总群体化随机误差均方根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本文中的所有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经t检验,期间比较经X2检验,并以p

2 结 果

CBCT校位前,20例食管癌患者左右方向摆位误差为(0.41±0.23)mm、垂直方向摆位误差为(0.25±0.16)mm、前后方向摆位误差为(0.31±0.19)mm。165组CBCT摆位误差数据当中,共有124组数据需要进行在线校位,所占比例为75.15%。CBCT校正后,20例食管癌患者左右方向摆位误差为(0.16±0.02)mm、垂直方向摆位误差为(0.14±0.03)mm、前后方向摆位误差为(0.12±0.06)mm。CTV-PTV放外边界应当为0.5cm、0.46cm、0.49cm。(注:以绝对值分析各个方向所对应的位移水平、以及系统误差水平,首选方案为自动灰度值配准,结合手动微调,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结合Mptv公式计算现实:在CBCT校位前,CTV-PTV放外边界数据分别为1.0cm,0.9cm,1.0cm;在CBCT校位后,CTV-PTV放外边界数据分别为0.5cm、0.46cm、0.49cm。校位前数据与校位后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校位后数据明显低于校位前数据,差异显著(P

3 讨 论

CBCT的发展与临床应用能够提供放疗靶区所对应的三维影像资料[1-3],从而能够以肿瘤为对象,确定最为合理的放疗靶区,而并非传统意义上以体表标记为中心的放疗靶区,在提高肿瘤靶区匹配度方面效果突出[4]。同时,摆位误差是对放疗状态下,剂量分布准确性水平产生最直接影响的要素之一。在三维适形放疗方法以及调强放疗方法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图形引导放疗技术发展越来越快,成为了临床放疗治疗中的备选方案之一[5-6]。在针对食管癌患者进行调强放疗的过程当中,以图形引导放疗技术为载体,能够实现对摆位误差的修正与优化,校位后的CBCT能够显著提高食管癌患者放疗治疗位置的准确性以及肿瘤靶区的匹配度水平[7],因此值得关注。

临床相关研究发现:在对CBCT采集图像以及CT扫描图像进行配准的过程当中,出现摆位误差的原因可以归集为以下几点:首先,患者呼吸运动以及心率的差异性;其次,真空垫固定状态导致患者局部皮下脂肪受到挤压,重复性难度较大;再次,两种不同扫描方式下的扫描层厚数据存在不一致的问题;再次,患者在接受数据采集过程当中,胸椎部位的扭曲程度导致图像配准过程中的靶区平移数据不一致[8]。在出现图像配准误差的情况下,以治疗中心为参考点,对其左右方向、垂直方向、前后方向超过设定限值的情况进行核对,通过再次校位的方式,控制该误差,提高CBCT放疗的准确性。

以上研究数据证实:在CBCT校位后,CTV-PTV放外边界数据分别为0.5cm、0.46cm、0.49cm。校位前数据与校位后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校位后数据明显低于校位前数据,差异显著(P

参考文献

[1] 谢志原,王捷忠,瞿宜艳,等.食管癌图形引导的放射治疗(IGRT)6个自由度摆位误差研究[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09,1(2):127-129,133.

[2] 王艳阳,傅小龙,龚敏,等.电子射野影像仪与锥形束CT用于胸部肿瘤影像引导放疗的比较研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9,29(6):643-645.

[3] 郭和锋,彭逊,陈泽伟,等.TrueBeam锥形束CT验证食管癌放疗两种不同固定方法的摆位误差[J].医药前沿,2013,(7):44-45.

[4] 李建成,王笑良,胡彩容,等.食管癌影像引导的放射治疗六维配准范围探讨[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0,14(1):34-37.

[5] 许茜,祝淑钗,刘志坤,等.食管癌大体肿瘤靶区的体积分级与病理T分期的关系[J].中华肿瘤杂志,2010,32(6):432-435.

[6] 侯栋梁,时高峰,高献书,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食管癌大体肿瘤靶区勾画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2,21(4):343-347.

篇9

螺旋CT扫描是对髋部、股骨病变作进一步检查的重要手段,随着CT应用的增多,群体辐射剂量也明显增加[1]。一次常规CT扫描的剂量相当于拍摄300张胸部X线平片的量,每降低10mAs的管电流相当于减少7~14张常规X线胸片的辐射剂量。儿童对放射线的敏感性远高于成人,相同CT扫描条件下辐射引发余生肿瘤致死率,1岁小儿是成人的10~15倍,但是大多数医院儿童CT检查仍在沿用成人标准,成为影响儿童健康的潜在因素之一[2]。CT低剂量扫描是减少直接照射剂量的最佳方法,胸部低剂量扫描已有不少研究,但国内对骨骼系统的CT低剂量扫描刚刚起步[3]。作者采用尸体实验和成人100例大样本对照的方法进行了研究。最后,参照试验结果以成人最低剂量为起点,逐步降低剂量值,得出一个儿童较合理的参考指标,应用于必需进行CT检查的儿童。现将这一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设备

1.1.1 多层螺旋CT机 型号GE LIGHTSPEED ULTRA,每转动360°时间0.5s,重建速度0.5s。探测器为16排等宽稀土陶瓷探测器,每个探测器在Z轴方向有效宽度为1.25mm,每旋转360°可采集8幅图像(在0.625mm、1.25mm、2.5mm层厚时)。

1.1.2 测试仪器 美国Gammex RMI公司生产的T6580型CT检测性能组合模体,T6580型剂量仪,带T6C-LA型CT电离盒,以及美国Victoreen公司生产的76-415型剂量模体(直径32cm)。

1.2 模具和尸体试验

1.2.1 CT模具 将腹部剂量体模置于射线照射野中心,将电离盒依次插入体模的中心孔、上孔、右孔、下孔、左孔。每一孔均用21~210mAs多种剂量曝光,每个曝光剂量测3次,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将CT校正水模置于扫描野中心应用多种剂量组合扫描,计算各层面噪声水平(H)。H=(s/k)×100%。s为时间(秒),k为1000Hu。根据不同剂量下噪声水平与mAs值的对应关系来说明超过一定范围后,过高的剂量对提高图像质量并无明显帮助。

1.2.2 尸体试验 选新鲜尸体6例(死亡24h之内,2例女性,4例男性),进行各种剂量扫描。

1.2.3 图像噪声的客观评价及方法 (1)测量方法:每个CT校正水模的图像选5点设置20mm2圆形感兴趣区(ROI)进行CT值和标准差测量,取平均值。每个病例选择同样层面的软组织、骨松质、骨皮质分别设置20mm2圆形或椭圆形感兴趣区(ROI)进行CT值和标准差测量,每个层面测量前、中、后三个点,取平均值,记录标准差数据。(2)对比方法:取扫描模具和尸体同一层面低剂量与常规剂量SD的平均值进行比较。(3)统计方法:以常规剂量图像为标准,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3 临床验证

1.3.1 对象 进行成人低剂量髋部、股骨CT检查与常规剂量的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在本院行胸部CT扫描的病人100例,随机分为三组。实验组(采用低剂量扫描)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6~93岁(平均58.3岁);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扫描)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27~87岁(平均55.9岁);儿童临床应用组26例,年龄8~18岁(平均11.23岁)。常规剂量以上海仁济医院常规腹部CT平扫参数为标准(管电流250mAs,管电压120kV)[4]。参照试验结果,以成人最低剂量为起点逐步降低剂量值,应用于儿童临床组。儿童CT扫描,在最高和最低值之间选择合适剂量,既要避免怕失败而使用成人的高剂量,也要避免过低剂量影响图像质量而重复检查。

1.3.2 扫描方案 1.0s轴扫,层厚2.5mm。首先固定kV值,仅对mAs进行调整,然后固定mAs,仅对kV值进行调整。其余扫描条件完全一致。

1.3.3 图像质量评估 (1)图像噪声的主观评价:首先由两位高年资医师在不知扫描参数的情况下分别独立阅片,统一排片窗位窗宽,软组织窗位30Hu,窗宽300Hu;骨窗窗位200Hu,窗宽1200Hu。(2)用Kappa方法对两名医师的同一病例观察结果是否一致性评定。(3)评分标准:以5分制作等级评分,1分:完全不能诊断;2分:较差,不能满足软组织诊断要求,骨折可见;3分:图像一般,能满足诊断要求,能做表面遮盖成像;4分:良好,能满足诊断要求;5分:优,能很好满足诊断要求。

2 结果

2.1 数据 在能够诊断软组织病变时以15.00为软组织SD值低限,30.00为骨松质SD值低限,以上结果为儿童应用2~8层螺旋CT扫描图像噪声测量值的上限,也供普通CT设定mAs和16~64层螺旋CT设定噪声指数(NI)时参考。

2.2 Kappa值 Kappa值为0.59011,两名医师评定结果为中度一致性。

2.3 儿童低剂量 以成人的最低剂量为儿童的最高剂量限制。青春期后期16~18岁的儿童可采用成人的最低剂量。儿童(学龄期和青春期前期)2~8层螺旋CT髋部和股骨在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扫描剂量降低的最低限度为80kV,150mAs。

3 讨论

本研究辐射剂量评价的参数选用单位是mGy的平均剂量加权指数(CTDIw),因为单位是mSv的有效吸收剂量与扫描范围、mA和螺距都有关系,而且测量复杂,故没有采用。计算机体层扫描剂量指数(CTDI)和多层扫描平均剂量(MSAD)这二个CT剂量的量是基本量,近年来衍生出一些新的量,但是,这些衍生量的概念都来自这二个基本量[5]。

吸收剂量与mAs的关系,mAs增加10倍(21~210mAs)吸收剂量也增加10倍(中心4.4~44.2mGy,边缘8.8~83.2mGy),呈对应关系。mAs与吸收剂量同比升降,故可以使用mAs进行吸收剂量比较。

管电流(mA)降低主要影响低对比分辨力,而对高对比分辨力影响甚小。量子噪声升高与mA值的平方根成反比,由骨性结构引起的线样伪影使影像质量下降,仅观察骨折时可以使用较低mAs,如果检查骨病同时要照顾到软组织的质量时需采用较高mAs。

被检者所接受的剂量较常规剂量降低20%以上才能确认为剂量降低,管电压(kV)降低使X线光子能量较低,更接近骨、含碘的组织等含有高原子序数元素的组织或结构的“K-edge”,此时光电效应增强,降低kV的方法更适合于骨关节成像的低剂量扫描。采用80kV、80mAs时,噪声大,仅能观察骨折,故作者推荐无Z轴自动管电流技术的普通螺旋CT机在进行儿童髋部和股骨扫描时使用80kV、150mAs的低剂量扫描;成人普通多层螺旋髋部和股骨扫描在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剂量降低的最低限度是120kV、200mAs,推荐没有Z轴自动管电流技术的普通螺旋CT机在进行成人髋部和股骨扫描时使用120kV、200mAs的低剂量扫描。不同kV、mAs时软组织、骨松质的SD测量值见表1。表1 降低CT剂量和SD值对比(mGy)

根据年龄分组标准,新生儿(出生后28d之内)、婴儿(满28d至1周年)、幼儿(1~3周岁)、学龄前期(4~7周岁)、学龄期(8~12周岁)、青春期(13~18周岁,青春期又分为青春期前期组13~15周岁,16~18周岁为青春期后期组)。本研究,儿童对象是8~18岁,故7岁以下儿童不适用本标准。16~18周岁各项影像指标与成人相似,最高剂量可采用成人最低剂量。

【参考文献】

1 郑钧正.我国放射防护新基本标准强化对医疗照射的控制.辐射防护,2004,24(2):47~91.

2 孟悛非,范淼.重视CT检查中的辐射剂量.中华放射学杂志,2008,42(10):1015~1016.

3 秦维昌,刘传亚,亓恒涛.重视医用X线检查低剂量成像方法学的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2008,42(10):1013~1014.

篇10

另据记者了解,在香港举行的第五届亚洲心血管影像国际学术大会上当选为亚洲心血管影像协会执行委员的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影像管委会和放射科副主任赵世华教授,近段时间以来,一直在坚持日常工作之余,为这次跨越国界的学术盛会繁重的会务筹备工作忙碌着。前不久,本刊记者就该领域的诸多热点问题以及“第七届亚洲心血管影像学会年会”的相关问题,独家专访了赵世华教授。

我国心血管影像学发展与国际同步

了解赵世华教授的人们都知道,他是我国心血管领域著名的“两栖”专家,也是唯一一位从事心血管影像学诊断的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全国委员,同时兼任着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组长和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心胸学组副组长。因此,采访一开始,我们的话题就涉及到了近年来医学影像学领域的目前现状以及该领域的学科进展等话题。

就此问题,赵世华教授首先概括介绍说:“总体来说,我国的心血管影像学发展是与国际同步的。就新技术设备而言,与国外相比,我们一点儿也不落后。具体来说,超声和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普及率较高,而核心脏病学和磁共振成像等技术,则相对集中在少数几家医院,有待于进一步推广和普及。目前我们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临床对日渐成熟的技术方法选择性应用并不规范。这表现在认识不足,优选不当,滥用或重复检查屡有发生。因此,加强我国心血管疾病影像学技术规范化操作和合理化应用,保证其健康发展十分必要。”

赵世华教授认为,影像学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普及至关重要,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各级医院医生诊断水平的参差不齐,现阶段临床对日渐成熟的影像学技术的规范化应用和合理性选择也亟待加强。赵世华教授进一步解释说:“因为影像学诊断必须密切结合临床,如果缺乏相关疾病的临床知识,诊断技术的应用则无从谈起。以功能成像见长的磁共振成像为例,如果缺乏必要的心血管临床知识,不具备基本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那么你就无法选择合理的成像序列,也无法选择合理的扫描层面,最终也无法做出正确的诊断,这应该是目前我国心血管磁共振发展迟缓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在影像学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临床医师也应当顺应时代潮流,主动地接受新知识,适时地更新观念,在进一步强化临床技能和经验的同时,主动地与影像学医师加强沟通与协作,熟悉影像学新技术的特点,了解其优点和不足,把握好各种检查方法的适应证,最终使影像学新技术的规范化应用真正落到实处。”

赵世华教授感叹:“实际上,针对上述情况,单凭从业者的自律性则是‘独木难支’的,因此还需要从学会或协会之类的学术组织以及政府和行政层面加以宣传和督导。可喜的是,目前国内和国际心血管大会纷纷开设了影像学论坛或其他形式的学术会议——‘亚洲心血管影像学会年会’即是其中影响比较大的会议之一;此外,相关专家共识和应用指南等临床规范性文件的相继出台,更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心血管技术的操作和合理应用。但是要让规范化成为人们自觉遵循的准则,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累并快乐着”的治学三境界

记者注意到,近些年来,在国内、国际诸多重要放射和心血管学术会议上,赵世华教授频繁地穿梭于影像、介入和心内科会场做主持和讲座。仅不久前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以及2013年ACC(美国心脏病学会)学术会议上,他就分别带去了多场精彩的学术报告。而且,继不久前赵世华教授当选为亚洲心血管影像学会的执行委员之后,最近,他又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推荐为2014WCC(国际心脏联盟)中国专家团成员,参与大会影像学组的筹备工作。“窥一斑而知全豹”,仅从这些几个片段,就可以看出赵世华教授的工作日程排得有多满。

当记者问到他如此频繁地出席、参与各类学术交流与推广活动是否感到劳累,有什么感受时,赵世华教授不加思考地说:“怎么会不累啊?!当然累,但是我很开心。所以我这是‘累,并快乐着’。因为我所做的这一切,旨在加强国际国内合作,全方位多层面地推广医学影像学技术。而且,我更希望尽自己所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和资源,脚踏实地做些实事,将来能够打造出一整套完整的学术体系和团队,自然而然地实现人生抱负和崇高目标!”

谈到赵世华教授的治学理念,他“搬”出了一位大学问家,生动地阐述了自己的理念。“在对待学术研究的理念和态度方面,我愿借国学大家王国维先生所言的治学的三种境界与同道们共勉——第一境界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我们这个领域而言,王国维先生借用的这三句古词,诗意而又准确地体现了学术研究的三个阶段和三重境界,因此,我十分推崇并身体力行!”

也许就是在这种“诗意而又准确”的治学理念的驱使下,赵世华教授曾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了“难处理性心外异常分流介入治疗模式的建立与应用”课题,并荣获了教育部201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不久前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其纵项科研基金在阜外医院名列前茅。关于这方面的情况,赵世华教授简要介绍说:“我能够幸运地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连我自己也感到很意外,但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坚信,一个人如果把奉献作为‘种子’,等待的必将会是收获。我之所以能够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则是前期工作积累,二则是把影像学新技术与前沿的分子生物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握了学科发展方向。我之所以在竞争激烈的心血管领域获得一等奖,首先是立题新颖,具有排他性,确实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大多数人都把立题放在热门的冠心病上,这难免重复,缺乏亮点,甚至让同仁们感到‘审美疲劳’;而我的研究对象都是那些拟放弃外科治疗或外科处理非常棘手的病例,当然也包括权威杂志对所发表的文章进行了针对性述评,研究成果在全国大部分顶级医院推广应用,并且在国际最高学术会议应邀报道经验等等的其他因素。但不管怎么说,这些成绩的获得,是与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坚韧、敏锐的探索精神分不开的……”

MRI是判断心内结构和功能的“金标准”

由治学理念谈到具体的学科话题时,赵世华教授特别提到了磁共振成像(MRI)的应用现状及其优势和特点。他说:“我在一些学术会议上曾经着重做过主题为《心脏MRI临床应用进展》的讲演。因为,MRI是判断心内结构和功能的‘金标准’,很多研究因此将其作为判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参照标准。与超声比较,MRI扫描视野大、无死角,加之其良好的组织和空间分辨率,对心脏结构和功能判断准确、客观,因此在冠心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术后随访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安装起搏器的患者是MRI检查的绝对禁忌症,但现在市场上开发的支架、外科银夹、固定钢丝以及人工心脏瓣膜和先天性心脏病封堵伞等,基本上都是与磁场相兼容的,因此都不影响MRI检查。值得提出的是,现阶段超声心动图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评估,主要是将左室腔模拟为理想的近似圆锥体,再简单地测量几条径线所获得,因此一旦左室发生室壁重构,可靠性大大降低。而MRI则通过连续短轴层面的电影序列,采用Simpson法三维重建左室形态,更能客观和准确地测定LVEF,是目前评估心功能最准确的方法。”

赵世华教授还认为,与CT比较,MRI具有无辐射、任意角度成像以及动态观察心脏运动的特点。虽然MRI在冠状动脉成像上仍不及CT,但近年来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更可喜的是,CTCA和MRA的结合在冠状动脉成像上具有极好的互补性。众所周知,现阶段CTCA对冠心病有极高的阴性排查能力,但钙化则严重降低了CTCA的阳性预测值,而钙化在MRI无信号的特点,使MRI有望更加准确并直接显示各种类型的管腔狭窄。而且,MRI对比剂延迟增强扫描能够准确区分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和透壁性心肌梗死。“亮的就是死的”,延迟强化所对应的心肌梗死或梗死后瘢痕组织已通过病理对照以及大量的临床实践所证实,并且已经公认为识别瘢痕组织的“金标准”。其与PET识别活力心肌的互补,能够从不同角度指导冠心病治疗,可谓相得益彰,珠联璧合。

赵世华教授还介绍说:“腺苷负荷MRI评估心肌灌注、多巴酚丁胺负荷MRI评估心肌活力目前已经在临床上得以初步开展,并显示出了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此外MRI在动脉斑块以及分子显像领域如干细胞标记等也具有无限潜力。随着MRI技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其‘一站式’扫描的特点有望在冠状动脉成像、斑块定性、心脏结构和功能、心肌灌注、心肌活力、分子显像等全面实现突破。因此,心血管病专业医师应特别重视MRI在冠心病等心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除此之外我还认为,MRI与CT等其他影像技术有机结合,进而整合出一个相对合理的冠心病诊断流程,即能够有效地发挥现代医学影像学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价值。”

“医生的医生”:

“心病”诊疗离不开影像指导

在采访中,赵世华教授还谈及了影像技术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疗关系。他认为:“诊断是治疗的基础。全面、准确地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阶段,才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这也是临床治疗成功有效的重要保障。影像技术作为心脏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在发展,为疾病诊断提供了越来越多有价值的信息,对临床医学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尤其是心脏介入手术的开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影像技术的指导和支持。比如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其高度的阴性排查能力使很多患者因此而避免了有创性的冠状动脉造影;MRI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评估以及直接识别瘢痕组织的能力;PET判断存活心肌的能力;IVUS和OCT在介入治疗过程中的优化等。所以这些都充分说明心脏病的精确治疗离不开影像技术的指导和支持。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很多心脏病学会议都在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注意到并强调了影像技术的重要性,这就顺应了当前临床上真正的实际需要。”

关于这个话题,赵世华教授很形象地说:“谁也无法否认,医师是为患者服务的,因此医师首先是患者的医师。但是,从事影像诊断的放射科医师,应该说是‘医师的医师——doctor’s doctor’,因为我刚才说了,‘诊断是治疗的基础’。准确的诊断无疑能够指导临床医师实施正确的治疗;反之,错漏诊的结果必然使治疗误入歧途。因此,放射科医师肩负着更大的责任、面临更多的挑战。这就要求放射科医师应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身业务,同时还应该加强影像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避免单学科发展;另一方面,放射科医师还应主动加强与临床医师之间的协作和沟通,帮助心血管临床医师全面认识各种影像学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合理把握适应证。心血管影像学只有完全服务于临床,才能切实保障其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也才能使影像学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真正落实到处。”

赵世华教授继续说:“在当今这个时代,医学影像技术的进展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的发展,医学影像学已经成为循证医学的主要环节。当前国外学者也在大力倡导遵循指南,以期规范医疗行为,这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然而指南往往针对某一项疾病或一项技术,并不针对某一位患者,而临床实践工作则是要在专家共识与指南的框架下强调个体化原则。所以,实施影像学检查并完成诊断报告并不是简单的套用指南,照本宣科,各种医学影像诊断者的阅片经验尚不能用循证医学的形式表达。因此,医师的经验和专业训练仍然是不容轻视的。总而言之,影像学医师应依据指南,主动参与到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中来,不能仅仅被动地接受检查申请单,从事心血管疾病诊断的医师更是如此。当对不同疾病、抑或同一疾病的不同患者实施CT或MRI检查时,事实上是一个重要的知识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影像学医师首先应该密切结合临床,了解检查的目的和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思考治疗目标和执行过程,然后通过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制定合理的检查方案。与此同时,还要考虑患者的病情和要求,并结合当地的医疗技术条件。只有将临床指南、实践经验和患者意愿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心血管影像学的临床指导价值……”

赵世华教授感慨道:“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所取得的长足发展,不仅大大推动了医学学科的进展,而且正在逐渐改变临床的工作方式,医学影像学已经成为循证医学的主要依据之一——曾经有人发出了‘三个教授抵不上一台磁共振’的感叹。尤其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依托客观的影像学结果作为证据,无论对服务临床还是惠及患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换言之,现代医学具有较强的设备依赖性,特别是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单纯靠望、触、扣、听看病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此,影像设备在心脏科的部署已经是大势所趋……”

采访将要结束时,赵世华教授谈到了即将于8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的“第七届亚洲心血管影像学会年会”。

据赵世华教授介绍,这场学术盛会将追踪心血管影像领域前沿学术动态,对临床和科研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议题涵盖心血管影像学科的各个领域;同时设有面向基层医务工作者和青年学者的专家讲座及培训课程。会议已邀请到来自美国的Dan Berman、James Min、Joao Lima、Joseph Schoep、Frank John Rybicki、Ricardo Cury ,欧洲ESCR的Gutberlet、Bremerich以及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ardiovascular Imaging 杂志的主编Johan Reiber等十余位目前世界顶级的心血管领域临床和影像专业的专家讲者。讲座内容涵盖了最新的临床和影像的进展,如CT FFR研究、冠脉斑块的评价、心肌灌注成像、MR-PET、分子影像等。会议还设立了青年研究者奖,鼓励青年研究者更多地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来自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各国及地区的相关心血管专业临床医生、科研工作者将共聚北京,共论国内国际心血管影像学领域的几乎所有热点话题。

赵世华教授最后充满激情地说:“8月,是热情如火的季节。我衷心期待国内国际相关领域的各位同道们,能在今年的8月,在首都北京相聚,参与这个心血管影像领域的盛会。让我们在这次盛会上,共同见证我国以及亚洲地区乃至全世界心血管领域的诸多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