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2: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慢性病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慢性病、基层、防治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人均期望寿命的不断延长,许多慢性病的发病与死亡也在不断增加,这对公众的健康带来了许多挑战.有统计显示,目前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6亿人,因慢性病死亡占我国居民总死亡的构成已上升至85%。慢性病在疾病负担中所占比重甚至达到了70%,严重影响了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是由于地理、资源、人力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占总人口数很大比例的农村人口的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就显得比较单薄,基层农村的慢性病发病与城市不尽相同,了解基层慢性病防治特点,为基层地区卫生机构的慢性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1]。
1.危害
1993-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为9%,心脑血管疾病作为慢性病最主要的疾病其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则是17.3%,每年全国恶性肿瘤患者花费的医疗费用约有1 000亿人民币,农村慢性病患者住院一次至少要花费掉农村人均年收入的1.5倍,我国每年有1000余万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在慢性疾病与贫困之间恶性循环。总总迹象与数据都表明我国已经进入慢性病的高负担期,慢性病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负担,对我国的公共卫生问题提出了巨大的挑战[2]。
2.基层慢性病防治存在的问题
2.1慢性病防控意识淡薄
虽然基层的卫生机构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泛,但基础设施、人才资源以及环境等因素与城市的差距依然存在,纵观总体基层慢性病的防治工作不够乐观,在许多方面都有不完善之处。比如有些卫生院只顾及创收、增加营业利润,而忽视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开展;有些单位虽然有宣传的展板、图片与资料,但具体的防控内容空洞,这些都是慢性病防治意识淡薄的表现。
2.2政策落实不够到位
早在“一七五”国家就对慢性病的防治有部署,但是当前我国慢性病防控的法规、政策等都还处于发展阶段,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所以在具体的落实阶段没有脚踏实地地去做,政府以及相关单位也只是从宏观上给予指导,欠缺具体、细化的方法。
2.3基层经费筹集难度大
慢性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期间需要患者长期服药、有人员监测与检查,尽管“新农合”在基层的广泛覆盖,但并不能全额报销所有的费用,患者自己承担的费用依旧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这也就需要基层地区的经费筹集。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以及偏远、欠发展的农村地区,经费筹集机制并不完善[3]。
3.对策
3.1全面强化意识
无论是领导还是慢性病防治的基层人员都应该重视这项工作,转变陈旧观念,认识到防病的新形势,将慢性病的防治工作看待成传染病防治一般,当然慢性病的防治也需要从多方面角度控制,例如标准体重、体育锻炼、膳食结构、营养与饮食等方面。
3.2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
慢性病的形成与发生并不单一,而是许多因素错综复杂交替在一起。对于相对落后、经济文化欠发达的的基层地区利用书本信息进行卫生宣教比较有限,那么应用电视、手机等宣传方式会让居民以及患者更容易理解。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让居民或者患者主动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停止与转变有害于健康的行为,这是一项简单、节省人、财、物力的十分有效的方法。
3.3加大投入力度
基层慢性病防治工作的人员往往是临床医生,对于临床知识掌握地非常丰富,但是对于预防知识却相对欠缺。除了政府方面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当地政府也要充分认识到慢性病防治的重要性,加大投入力度,从财力、物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国家层面对于偏远地区的政策与支持应该更加重视,只有将慢性病的防治工作从基层做起,以点带动面,基层慢性病的整体防治才能上升到一定高度[4]。
慢性病的防治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各个基层地区的地理、人文与经济不尽相同,慢性病的发病特点也不同,决定了其防治工作的不同。各个基层地区认识自身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政府部门加强重视、加大投入,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基层工作人员脚踏实地,一起共同为基层慢性病防治工作努力。
参考文献:
[1]纪艳,张冬梅,汪长如等农村地区慢性病流行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9:2147-2149.
[2]赵淑军,彭江荣,蔡恒慢性病流行现状与基层防治对策[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3,01:55-57.
篇2
【关键词】 老年人; 慢性病; 护理进展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且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老年人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加上生理功能的老化,易患各种慢性疾病,在人口老龄化突飞猛进和医疗体制改革的今天,医疗卫生界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更加关注,老年医学和老年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与迫切性。如何加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护理,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老年慢性病的特点、我国老年慢性病的现状调查及护理等等方面进行综述如下。
1 老年慢性病的特点
1.1 起病隐匿,发展缓慢,症状体征不典型 伴随年龄的增长,机体的各组织器官逐渐衰退,其敏感性及反应性也下降,这也是导致老年人慢性病起病隐匿,发展缓慢,症状不典型的主要原因。当疾病发生时,患者并无任何不适,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并且老年慢性病中很多疾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疾病发展到严重程度仍无明显不适症状,或临床表现不典型,极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1]。
1.2 多种疾病同时存在、病情复杂 由于老年患者全身各系统的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老化,防御和代谢功能普遍降低,各系统之间相互影响而导致多种疾病同时或先后发生。约有70%的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而且各种症状的出现及损伤的累积效应也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增加,因而病情错综复杂。
1.3 病情发展变化迅速,容易出现危象 由于老年人组织器官储备能力和代偿能力差。免疫器官老化,致免疫功能降低,应激能力减退,一旦发病,病情迅速恶化,治疗困难。老年人急性病或慢性病发作时,容易出现器官或系统的功能衰竭,病情危险。如老年重症肺炎,很快相继发生呼衰、心衰、脑病、M0SF而死亡。老年慢性病存在多个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故猝死发生率高。
1.4 病程长、康复慢、并发症多 由于老年患者免疫力低下,抗病能力和修复能力减弱,导致病程长、康复慢,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如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感染、血栓形成和栓塞、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患者可在短时间内同时或相继出现呼吸、循环、大脑、肾的衰竭和DIC。
2 老年慢性病的现状分析
2.1 患病率高 从文献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性别,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不同,总体波动在50%~90%之间。2001年,苏维等[2]研究描述了成都市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对不同年龄、性别、文化及经济水平的患病率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患病率高达72.4%;黄茂盛等[3]调查提示上海60岁以上的城乡老年人慢性病总患病率为60.8%,其中男性为59.4%,女性为61.9%,城市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66.5%,而农村为53.9%;同年,吕探云等[4]也对上海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研究发现其患病率为77.4%;2003年通辽市社区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为52.58%[5];福州市老年人的慢性病总患病率为89.41%[6];刘雪荣[7]对河北省燕郊社区7171名老年人的现状调查表明,老年人慢性病总患病率为92.1%;2005年,孙纪新等[8]对河北省农村老年人常见的6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患病情况进行调查显示,老年人慢性代谢性疾病总患病率按患家属数计为85.5%;施学忠等[9]对河南省中老年人慢性病的调查显示,中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为62.7%;1185例老年人中598人患有慢性病,慢性病患病率50.5%[10]。由此可见,21世纪以来,老年慢性病的患病率一直持续在50%以上,老年人慢性病的预防与护理是迫在眉睫。
2.2 患病种类多、复杂 研究表明,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高血压的患病率居首位,城市依次为白内障、COPD、冠心病、其他心脏病、糖尿病,而农村依次为COPD、白内障、耳聋、其他心脏病、骨畸形和骨质疏松症[3]。2001年,苏维等[2]研究发现肌肉骨路系统疾病是第一位常见病,其它常见病还有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吕探云等[4]研究表明患病率居前5位的疾病是高血压、白内障、心脏病、关节炎和肝胆疾病。王梅华等[11]对广东省老年慢性病患者研究表明,依次为高血压病、关节炎、白内障、肺气肿、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意外、肿瘤、慢性肾炎。北京城市社区老年人位居前三位的慢性病为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12]。2003年通辽市社区老年人的慢性病种类依次为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5];河北省燕郊社区7171名老年人中位于前5位的病种依次是高血压、心脏病、骨关节炎或风湿性关节炎、口腔与牙病、颈椎病[7]。河南省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前4位依次为视力问题、胃炎或胃溃疡、压抑或焦虑和背痛或椎间盘问题[13]。从以上文献可见,老年人患病种类很多,很错综复杂。
2.3 多种疾病并存 2002年,山东省聊城市50%的老年人同时患有2种以上慢性病[14]。刘雪荣[7]对河北省燕郊社区7171名老年人的现状调查表明,70.0%的老年人同时患有2种及以上慢性病。2005年,河北省农村老年人同时具有至少3种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23.4%[8]。王德文等[6]对福州市老年人慢性病的现状调查显示其中患1种慢性病的占55.16%,同时患2种慢性病的占23.57%,患3种及以上慢性病的占21.27%。2004年河南省中老年人慢性病的调查显示,患1、2、3种及以上慢性病分别为24.6%,16.0%和22.1%[9]。2005年调查显示河南省居民慢患1、2、3种及以上慢性病的分别为26.9%、13.2%和23.5%[13]。由于各研究涉及到年限、样本量、文化程度、离退休前职业、医疗保障、居住状况、是否经常主动获得医疗保健知识、支付医疗保健费用有无困难等因素的不同,所得结果各不一致,但从调查研究看50%以上的老年人患有两种或以上疾病。
3 老年人慢性病的护理状况
目前,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护理主要集中在社区护理、社区家庭护理、中医护理等方面。
3.1 社区护理模式 社区护理强调的是通过社区对老年人慢性疾病进行管理,帮助社区老年人掌握慢性病的防治知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监控危险因素,达到预防老年人慢性疾病的目的。社区护理干预强调充分发挥护士的工作特点,护士是社区护理的主体,社区护理干预方法各式各样。张健凤等[15]等社区护理干预内容包括生理干预、护理体检、安全指导、疾病宣教、七防六洁指导、功能锻炼指导、临终护理、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其中大部分都属于健康教育。临床调查显示,社区管理强调的是以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16]。
3.2 社区家庭护理模式 关于开展社区家庭医疗与护理的基本工作模式的研究很多:一是在政府的组织和领导下,以二、三级医院为主体框架,成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指导工作;二是根据社区特征,将城市划分为若干社区,每个社区内建立卫生服务站,有固定的医疗护理人员开展工作;三是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登记制度,使得各服务站对本社区内居民的健康状况有所了解;四是服务站的医护人员应由全科医生和护士组成,承担片区内患者的门诊、急诊,并负责上门服务,包括了解病情、送医送药、施行常规的医疗护理措施和开展经常性的预防及康复保健工作;五是对于服务站不能解决的医疗问题,如需检查或手术等应及时送患者到上级医院治疗。其中家庭病床服务是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形式,它是由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为有特殊需要的患者在家中或社区中提供医疗保健服务,主要以慢性病患者为主[17]。有研究表明社区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改善情况优于住院治疗,社区护理干预有利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的恢复[18,19]。社区护理环境在家属家里,可更好地满足个体需求;患者可与家人密切接触,并且由社区护士联系专家诊治疾病,使患者感到医疗安全得到保障。医护人员在给患者对症处理的同时,还向患者及家属宣教疾病的有关知识,并鼓励患者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使患者能保持稳定的情绪,从而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问题。社区家庭护理还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20],解决老百姓看病难题,减轻他们的经济与精神负担,显得极为重要与迫切。
3.3 中医护理 中医护理的速效、显效和在预防、保健、医疗、养生、康复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经济发展决定了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同时,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分居养老将成为今后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虽然,在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中,为老年人,尤其是为分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饮食养生、起居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药膳养生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以及传授灸法、按摩、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技术对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中医护理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较少。但在老年慢性病的护理中,中医护理应用的研究不少,主要讲究疏通肝气、调理脾气、固护卫气、起居适宜等。研究表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能够使用中医养生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干预项目的应用率依次为: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而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和情志调护的中医护理干预,在家庭病床列前三项[21]。刘文红[22]利用辩证调护法对老年性便秘患者进行护理,不仅解除了便秘,而且是紊乱的胃肠功能得到了调整,改善了患者的体质,从而提供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实践证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预防性干预和卫生保健活动通常需要在家庭或社区长期执行,因此,家属及其家庭将不可避免地成为预防和管理慢性病的主要责任承担者。老年慢性病患者应在医生护士的帮助下,通过自我管理,自己解决患病所致的各种问题,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并尽可能延年益寿。
参 考 文 献
[1] 化前珍.老年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7.
[2] 苏维,兰亚佳,陈希宁,等.成都市老年人慢性疾病患病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1,17(5):419-421.
[3] 黄茂盛,洪震,曾军,等.金美华上海市城乡老年人慢性病现况调查.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1,20(4):287-289.
[4] 吕探云,杨英华,曹育玲,等.上海市社区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要.中华护理杂志,2001,36(8):565-568.
[5] 康德伸,张庆德,姜艳华,等.社区老年健康促进与慢性病干预.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155-156.
[6] 王德文,林维文,周天枢.福州市老年人慢性病现状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4,20(10):1242-1243.
[7] 刘雪荣,于普林,叶文,等.河北省燕郊社区717名老年人慢性病现况调查.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1):44-47.
[8] 孙纪新,曹运星,栗华,等.河北省农村老年人慢性代谢性疾病流行现状.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3):259-261.
[9] 施学忠,杨永利,谢婧,等.河南省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病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5,21(6):717-719.
[10] 冷静,邓冰,胡艳文,等.贵阳城区老年慢性家属健康状况及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调查,贵州医药,2010.34(4):311-313.
[11] 王梅华,柳青,杨基然.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依赖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2,18(3):359-361.
[12] 郭爱民,瓮学清,吴爱南,等.城市社区老年人生存质量现状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2,18(7):849-851.
[13] 谢婧,赵秋民,施学忠,等.河南省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及社会学多因素Logistic分析.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9(5):791-794.
[14] 王依娜,管恩锋.健康教育干预在农村老年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中国公共卫生,2002,18(7):875.
[15] 张健凤,于卫华.城市社区老年人慢性疾病的家庭护理干预.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1):835-838.
[16] 孙明艳,刘纯艳.社区老年慢性病护理干预的研究现状.上海护理.2006,6(2):56-58.
[17] 李智英,夏季平,欧阳定保,等.家庭模式病房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保健医学杂志,2003,5(4):250-251.
[18] 于卫华,李志菊.城市社区老年慢性病家庭护理干预效果分析.现代护理,2001,7(2):1-3.
[19] 刘晓慧,林祥娥.老年慢性病家庭护理现状.护理学.2008,4(16):51-53.
[20] 林 毅,段燕锋.广州市荔湾区华林街家庭病床服务现况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11):33-34.
[21] 徐倏莉,陈继根,王丽萍.社区中医护理服务需求及应用现状调与分析.中国现代医生,2008,46(6):16.
篇3
[中图分类号] R8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8(a)-0143-03
The study on family environment affects mental health of children with chronic disease
LIU Zi-ying1 ZHANG Chen2
1.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ning Medical College,Jining 272029,China;2.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Jining City in Shandong Province,Jining 272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family environment affects mental health of children with chronic disease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m in order to afford the intervention basis for mental health of children with chronic disease. Methods 200 cases of children with chronic disease were researched by MHT and FES-CV,the result was compared with normal health children(200 cases),and the relevance of between MHT and FES-CV was analysed. Results The score of MHT in research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Chronic disease;Children;Psychological health;Family environment;Relevance
儿童慢性病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所谓慢性病是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因其病程长、病因复杂,迁延不愈,长期影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可对疾病的转归和预后产生负面影响[1]。不仅如此,而且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2]。家庭是患者康复的主要场所,家庭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慢性病患儿的心理行为,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促进康复。为探讨家庭环境对慢性病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以便为维持心理健康提供干预对策,本研究对200例慢性病少年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对照研究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研究组 选择2013年3~10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200例慢性病少年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其中男性116例,女性84例;年龄8~16岁,平均(12.35±3.64)岁;慢性肾炎90例,慢性咽炎58例,过敏性哮喘42例,过敏性紫癜39例,其他10例;病程8个月~3年,平均(1.51±0.47)年。入选条件:①无智力障碍,具有一定的语言交流与沟通能力;②无精神病史;③知情同意。
1.1.2 对照组 按照1∶1的配对原则,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少年儿童200例作为对照研究对象(对照组),其中男性119例,女性81例;年龄9~15岁,平均(13.15±3.59)岁。入选条件:①无智力障碍,具有一定的语言交流与沟通能力;②无精神病史;③知情同意。两组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调查前,告知患儿及其家长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征得其知情同意后,本课题研究人员让患儿及其家长在安静的地方填写问卷。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可在研究人员的协助下自行填写。对填写完的问卷,研究人员对所有条目逐一检查,对漏洞的条目进行补答,确保答题完整性。
1.3 测量工具
1.3.1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 health test,MHT)[3] 该问卷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教授和其他心理学科研究人员,根据日本铃木清等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信度较高,折半信度系数为0.91,重测相关系数0.667~0.863。全量表共有100个条目,由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构成,8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以各内容量表得分≥8分及总分≥65分界定为有心理健康问题。
1.3.2 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amily environment scale,FES-CV)[4] 问卷包括90道是非题,分为10个分量表,分别评价如下10个不同的家庭功能与关系特征。①亲密度: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和支持的程度;②情感表达:家庭成员公开直接表达情感的程度;③矛盾性: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愤怒或冲突的程度;④独立性:家庭成员的自尊和自主程度;⑤成功性:将上学或工作等活动变为成就性活动的程度;⑥知识性:对政治、社会、智力和文化活动的兴趣程度;⑦娱乐性:参与社交和娱乐活动的程度;⑧道德宗教观:对伦理、宗教和价值观的重视程度;⑨组织性:家庭活动有明确的组织和结构的程度;⑩控制性:使用固定家规和程序来安排家庭生活的程度。所有90个项目按选择的答案来评分,若回答“是”评1分,回答“否”评2分。该量表在国内外广泛使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MHT评分的比较
研究组MHT各因子评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MHT评分的比较(分,x±s)
2.2 两组FES-CV评分的比较
研究组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娱乐性、组织性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表2 两组FES-CV评分的比较(分,x±s)
2.3 慢性病少年儿童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的相关性结果
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维度与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娱乐性、组织性及控制性呈高度负相关(P
3 讨论
慢性病患儿在医院完成治疗和护理后,大部分需要在家庭或社区进行维持治疗和护理,因此,家庭在儿童疾病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5]。本研究结果显示,慢性病少年儿童MHT评分明显高于正常健康少年儿童(P
本研究结果显示,慢性病少年儿童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娱乐性、组织性评分明显低于正常健康少年儿童(P
篇4
关键词:慢性病人群 居家护理 “医护养”
中图分类号:R 473.2 文献标识码:A
近十年来,慢性病的预防和管理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澳大利亚国家健康和医院改革委员会指出:“慢性疾病如同海啸一样向我们袭来,它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我们怎样组织和提供卫生服务,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慢性病人群的医疗保健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慢性病居家医护理这种新型的服务方式应运而生。本课题研究通过对浙江省绍兴市南部山区平水、王坛、稽东三个乡镇的慢性疾病人群的实证调研,了解老百姓的需求,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采用系统抽样法,从平水镇、王坛镇、稽东镇的13236名60岁以上完成健康档案建档的慢性病人群中选取。选取标准是:①自愿参与研究;②年龄大于60岁;③语言表达清楚,沟通无障碍;④知情同意参加本研究。
(二)调查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包括5部分内容:①一般情况;②生活习惯;③身体健康状况;④心理健康状况;⑤社区居家医护养需求等。由经统一培训的课题组成员担任调查员,面对面询问调查。评估人员均具有护士、医生执业资格,沟通能力强,经过集中三轮统一培训,统一询问语,为保证评估表的有效性,同一人群分两次评估,由两个课题组成员间隔一周进行再次评估,历时3个月完成。
(三)调查方法
2016年6―8月,课题组深入平水镇、王坛镇、稽东镇,三个乡镇共13个社区的服务站,对60岁以上完成健康档案建档的慢性病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先对老年人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然后进行一对一现场调查,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问卷。如被调查者不能自行填写,则由调查人员将调查表各条目按统一标准逐条口述,询问得到答复并经确认后再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无效问卷28份,回收有效问卷272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0.7%。
二、统计分析
本文采用SPSS13.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
(一)一般情况
有效调查对象300例,男189 例,女111例。平均年龄73+12.8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11例,初中26例,小学176例,文盲87例。人群情况,高血压人群223例(占74.3%),糖尿病人群50例(占16.7%),同时有两种及以上的慢性病人群27例(占9.2%)。
(二)慢性病人群对居家医护养的需求
慢性病人群在医护养意愿和医护养模式的选择问题上,73%的慢性病人群更倾向于居家“医护养”,21.6%的慢性病人群选择医疗机构医护养,选择各类养老机构者仅占5.4%。在社区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护理需求情况排序依次为,测血压、健康教育、测血糖、康复指导、家庭护理指导、心理支持;对上门卖药需求很少。99.3%的慢性病人群对测血压有需求,65%的慢性病人群对健康教育有需求。70%的慢性病人群希望定期举办健康讲座方式来满足他们对健康知识的需求。23.4%的慢性病人群希望用电话咨询的方式来满足健康教育的需求。在最希望提供的医疗服务中,所有慢性病人群都希望医护人员能定期上门随访。
三、讨论与结论
(一)柯桥区南部山区慢性病人群高发病率和卫生资源短缺的矛盾
三个乡镇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22%以上,超过全国平均的16.1%。慢性病人群中60岁以上占69%以上,慢性病的重点是60岁以上的高血压人群,这类人群对居家医护养的愿望强烈。但三个乡镇卫生资源相对短缺,如千人口医院床位数全国平均5.31,平水镇2.24张,王坛镇1.6张,稽东镇无住院床位。全国平均千人职业(助理)医师数2.99,平水镇 1.29人,王坛镇 1.07人,稽东镇 0.84人;全国平均千人注册护士数2.05,平水镇 0.79人,王坛镇 0.47人,稽东镇 0.33人,均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数,在医疗技术上不能提供足够的保障。需要政府增加医疗机构的投入,为这类人群提供医疗技术上的支撑,使慢性病人群居家获得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
(二)慢性病人群居家医护养需求与现阶段供给的矛盾
随着全面二胎政策的开放,80后、90后、00后的独生子女家庭生育二胎的增多,“二四二一”模式已经非常普遍,独生子女婚后要同时照顾老人和孩子,负担很重,导致家庭护理功能下降。柯桥区南部山区三个乡镇,地域面积大,山区面积多。60岁以上的慢性病人群的家庭,大部分的子女都外出就业,家庭支持力度不足,给这类人群的出行带来不便。部分慢性病人群的经济条件差,收入来源少,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占40%以上。对花钱“医护养”的接受度低,居家“医护养”能使他们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接受,还能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和出行的不便,因此,他们希望能居家“医护养”。月收入在4000元及以上的、21.6%的慢性病人群选择医疗机构“医护养”,主要是医疗机构有医疗技术的保证,有健康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特别是最基层的乡村医生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是正规的医学专业毕业;接受医学继续教育依从性差,理念未及时更新。对慢性病人群的健康教育内容有误导或未实施;不能满足这类人群的需求。政府在居家养老机构方面投入不足,还处于试点阶段,养老服务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引导,存在明显的供需矛盾。
(三)慢性病人群医疗护理需求和医疗机构不能满足的矛盾
本研究表明,慢性病人群对测血压、健康教育的需求最强烈。希望每周能有1―2次的免费测血压;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和电话咨询来满足健康教育的需求;医护人员能定期上门随访。目前,对于柯桥区南部山区三个乡镇居家医护养老服务,政府无统一的管理机构。慢性病人群的疾病有社区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管理,主要管理的是患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脑卒中、冠心病人群,有的社区医疗机构和这类人群签订全科医生签约模式来保障。签约医生每月一次下村对慢性病人群进行健康管理,重点是测血压、不良习惯的改变、指导用药、健康指导。但一个签约医生要管理两个及以上的自然村,工作量大,不能按需服务。一个月一次的测量血压,三个月一次的测血糖,根本不能满足慢性病人群对健康的需求。当慢性病人群出现健康问题,需要咨询相关的健康问题,希望能有健康热线或者其他方式能获得解答,可是现实中缺乏这方面的支持。所有慢性病人群希望医护人员能定期上门随访,希望能根据不同需求提供有偿服务,来满足不同慢性病人群的需求,但现阶段还没有这方面的政策和可行性方案。在家政服务、生活照料、精神文化、心理咨询、健康需求等方面的供给较少;精神方面提供的服务仍停留在娱乐活动层面,不能有效地满足慢性病人群对精神慰藉的需求。如果在每个社区多配置几台自动血压仪,免费为老百姓测量血压,这样对高血压人群的血压控制、服药依从性能大有裨益。
(四)慢性病人群在居家医护养对疾病的认知和遵医依从性的矛盾
在本次调查中,柯桥区南部山区三个乡镇的老年慢性病人群,受历史原因的影响,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程度低,健康保健意识差;许多慢性病人群服药、监测依从性低;对疾病引起的并发症不重视,任其自然。主要是主观上想获得疾病防治的意念不强烈,部分人群甚至放弃政府组织的健康体检。对疾病的认识大多是从电视媒体、周围人群获得的,对医护人员的健康宣教理解不够,造成他们遵医依从性下降。
慢性病病程长、恢复慢,易产生并发症,可造成残障或功能障碍等特点决定了其住院时间的有限性,更多的时间是在社区、家庭中生活。如果由政府主导,医疗机构和社区共同参与居家养老,使慢性病人群能居家“医护养”,不仅减轻了因住院而造成的经济负担,提高了医院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也使一些不便去医院诊治和不能住院的老年慢性病人群能在家中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和康复护理,同时也可为病人提供安全而熟悉的社会心理环境并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以增加个人的生活价值感。
参考文献:
[1] National Health and Hospitals R eform Commission.National Health and Hospital R eform Commission R eport [EB/OL]. 2009.
篇5
[关键词] 疾病不确定感;慢性病;患儿;家庭管理;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R39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5(a)-0031-03
The research of the relevance between disease uncertainty feeling of parents and family management condition of children with chronic disease
MA Xiao-chen
Department of Children′s Health Prevention,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Jining City in Shandong Province,Jining 272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evance between disease uncertainty feeling of parents and family management condition of the children with chronic disease to afford the intervention basis for therapy and rehabilitation of children with chronic. Methods 200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chronic disease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FAMM and MUIS-FM,and the relevance of between FAMM and MUIS-FM was analysed by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 Results The total score of MUIS-FM of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chronic disease was (105.46±15.17) points;the total score of FAMM of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chronic disease was (195.46±11.24) pointds,among them,the score of sick children recognition was (15.46±2.14) points,the score of care ability was (38.22±6.42) points,the score of disease burden was (15.16±2.71) points,the score of life difficulty was (57.35±8.54) points,the score of disease influence was (37.29±5.22) points,the score of parents relationship was (31.35±3.18) points;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relevance between disease uncertainty feeling and family management method. Conclusion Parents disease uncertainty feeling of the children with chronic disease is an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s family management condition,to reduce parents disease uncertainty feeling can improve family management condition and promote body and mental rehabilitation of sick children.
[Key words] Children with chronic diseases;Parents;Disease uncertainty feeling;Family management;Relevance
随着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改变,儿童慢性疾病的患病率显著上升,据统计,我国有 10%~20% 的儿童患慢性疾病,2%~4%患严重的慢性疾病[1]。儿童患慢性疾病无论对儿童本人还是对其父母来说都是一种压力,他们会经历复杂的情感和心理上的冲突[2]。近年来,疾病不确定感是心理学专家比较关注的问题,而且,对疾病不确定感的研究已由患者逐渐扩展到患者家属[3]。在照顾患者的过程中,家属产生的疾病不确定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对疾病的适应性及其应对策略[4]。由于慢性病儿童自我健康管理水平较低,作为主要照护者,患儿父母的认知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儿的健康,因此,本研究对慢性病儿童父母疾病不确定感进行考察,发现出现问题的具体环节,明晰影响患儿健康的家庭管理因素,以期为家庭干预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4年2月于本院儿科门诊就诊的100例慢性病儿童父母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条件:①非单亲家庭,父母为患儿主要照料者;②家庭中患儿年龄为6~16岁,患儿疾病符合慢性病标准,即病程预计>3个月,每年至少住院1个月,疾病干扰日常生活[5];③无精神病史,无严重的躯体疾患,无智力障碍,小学文化程度以上;④知情同意,同意参加本研究。其中父亲25人,母亲75人。患儿父母年龄28~53岁 ,平均(36.28±6.53)岁;婚姻状况:已婚93人,再婚7人;父母文化程度:小学8人,初中43人,高中27人,大学及以上22人;职业:工人27人,个体经营者12人,公务员或干部10人,农民39人,无业者12;居住地:城镇53人,农村47人;家庭月收入:<1000元16人,1000~3000元49人,3000~5000元23人,>5000元12人。
1.2 方法
调查前,先判断慢性病儿童父母是否符合纳入标准,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病儿童父母,由本课题研究人员向其介绍本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在征得慢性病儿童家长知情同意后,本课题研究人员采用面对面调查方式,让其填写问卷。对问卷答题理解不透而无法自行填写的患儿父母,由研究者以中性无暗示的语言协助填写问卷,答题时间20~25 min。
1.2 测查工具
1.2.1 一般情况调查表主要包括慢性病儿童父母年龄、婚姻、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患儿病种、患儿病程等内容。
1.2.1 中文版疾病不确定感家属量表(Mishel uncertainty in illness scale-family member form,MUIS-FM)[6]该量表为自评式量表,用于测量亲属患病后家庭成员的疾病不确定感水平。内容包括对疾病的不明确性、复杂性、信息缺乏性、不可预测性4个维度,共31个条目。量表总分为31~155分,分数越高,表明疾病不确定感水平越高。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2.2 家庭管理测量量表 (family management measure,FaMM)中文版[7]。 该量表主要用于评估家庭对患儿疾病的反应和照护方式以及疾病对家庭生活的影响。量表共6个分量表53个条目,分别测量家庭照护的6个方面:①患儿认可(5个条目);②照护能力(12 个条目);③疾病负担(4个条目);④生活困难(14个条目);⑤疾病影响(10个条目);⑥家长关系(8个条目)。量表采用 Likert等级评分法,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 5个等级,分别赋予 1~5 分。各分量表的总分越高说明父母认为患儿越正常、管理疾病越容易、父母关注疾病的程度越高、照顾疾病越困难、管理疾病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家长越能相互支持。中文版FaMM的Cronbach′a 系数为 0.52~0.86,内容效度 (CVI)为0.84,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以中间值(=3分×条目数)作为参照,得分高于中间值认为测量内容处于较高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慢性病儿童父母疾病不确定感评分情况
患儿父母MUIS-FM总分明显>78分,具有较高疾病不确定感(表1)。
表1 患儿父母MUIS-FM量表评分结果(分)
2.2 慢性病儿童家庭管理状况评分情况
患儿认可和照护能力分量表得分<中间值,其他分量表均大于中间值(表2)。
表2 患儿父母家属FaMM量表评分结果(分)
2.3 慢性病儿童父母疾病不确定感与家庭管理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父母疾病不确定感与家庭管理方式存在高度相关性(P
3 讨论
3.1 慢性病儿童父母疾病不确定感情况分析
目前,疾病不确定感理论在患儿父母人群中得到广泛应用[3],有研究表明[8],家庭成员对疾病结果的不确定感是普遍的特征。所谓疾病不确定感是是指缺乏确定与疾病有关的事物的能力,属于认知范畴。有学者认为[9],家属疾病不确定感的主要来源为管理患者的症状、家庭生活、照护需求和角色的管理及日常活动。作为慢性病患者的主要护理和支持者的家属疾病不确定感对患者的治疗及护理产生重要影响。有研究显示[3],父母的疾病不确定感与积极乐观的应对方式、控制感呈负相关。
本次调查显示,慢性病儿童父母疾病不确定感总分分数明显大于总分最高分的50%,表明慢性病儿童父母具有较高水平的疾病不确定感,这与有关学者研究报道相一致[10]。其疾病不确定感4个维度得分由高至低依次为不明确性、复杂性、信息缺乏性和不可预测性。这一结果提示,父母对慢性病儿童疾病认知方面能力不足,应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重视,通过采取相应的医疗照顾行为(如卫生宣教、医疗救助)来帮助他们降低疾病不确定感。
3.2 慢性病儿童父母家庭管理状况分析
有学者认为[11],慢性病患儿家长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依从性较差,忽视患儿心理问题,家庭应对失败。医护人员应针对患儿照顾者进行健康知识教育,鼓励其参与患儿的治疗、护理方案的制订,并有针对性地对患儿照顾者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指导。
在本研究中,患儿认可得分低于中间值,说明慢性病儿童父母认为患儿的日常生活状况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与健康孩子相比尚有很大差距;父母疾病管理能力(照护能力)的得分稍高于中间值,但总体水平不高,说明患儿父母能够正确对待患儿的疾病,能够在照顾疾病和维持正常家庭生活中基本保持平衡;家长关心得分高于中间值,说明父母在对待换儿和照护患儿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较好的相互扶持,共同管理疾病。父母对疾病担心状况、父母疾病管理困难状况、父母疾病精力消耗状况的得分均高于中间值,说明父母对患儿疾病的担心和关注程度、父母管理疾病对生活造成的困难程度、父母对疾病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处于较高水平。由此可知,慢性病儿童父母认为患儿的疾病不乐观,疾病对家庭生活的影响较大,负担较大,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多。这一结果提示,一方面,慢性病儿童父母照护患儿的总体水平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慢性病给家庭带来了不良后果,影响了家庭生活质量,应引起医务工作的关注。
3.3 慢性病儿童父母疾病都确定感与家庭管理状况的相关性分析
慢性病儿童父母疾病管理能力关系到患儿的健康状况。慢性病儿童父母良好的疾病管理能力能够促进患儿的治疗与康复,反之,则不利于患儿的康复。疾病不确定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个体认知水平,认知水平与个体获得疾病知识,社会支持程度有关。个体若能对疾病知识掌握较丰富,社会支持力度越大,则越能具有对疾病的应对能力,提高疾病管理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疾病不确定感与家庭管理状况呈高度相关性,其中,疾病不确定感各维度与患儿认可和照护能力呈高度负相关(P
综上所述,慢性病儿童父母具有较高的疾病不确定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庭管理能力,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对慢性病儿童家属的社会支持,以利于营造良好的家庭管理方式,促进患儿的治疗与康复。
[参考文献]
[1]阐玉英,张莉. “以家庭为中心”慢性病儿童的健康管理[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3,24(6):277-278.
[2]王惠梅,李庆鳞,何淑贞,等.慢性病儿童父母情绪障碍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7,18(3):177-179.
[3]刘秀静,喻姣花.患儿父母疾病不确定感研究现状[J]. 齐鲁护理杂志,2013,19 (7):57-59.
[4]Mishel MH.Uncertainty in illness[J].J Nurs Scholarship,1988,20(4):225-232.
[5]Perrin JM,Bloom SR,Gortmaker SL.The increase of childhood chronic condi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J].JAMA,2007,297(24):2755-2759.
[6]汪向东,王希林,马宏.心理卫生量表评定手册增订本[M].北京: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7-131.
[7]张莹,魏珉.中文版家庭管理测量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4):19-22.
[8]Pelletier-Hibbert M,Sohi P.Sources of uncertainty and coping strategies used by family members of individuals living with end stage renal disease[J].Nephrol Nurs J,2001, 28(4):411-417,419.
[9]千永日,姜哲,崔敬爱.慢性病病人家属疾病不确定感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与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2011, 9(31):2821-2823.
[10]Mu PF,Ma FC,Ku SM,et al.Families of Chinese children with m alignancy:the factors impact on mother′s anxiety[J].J PediatrNurs,2001,16(4):287-295.
篇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是以不完全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为特征的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1〕。肺功能测定是诊断COPD的金标准,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第一秒用力呼吸量(FEV1)
1 COPD 的流行病学现状
由于全球各地区人群特征和暴露因素不同,流行病学统计方法存在差异,目前世界各地的COPD流行病学报道的发病率不尽一致。同一项COPD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若分别按美国胸科学会(ATS)、欧洲呼吸学会(ERS)、COPD全球创议(GOLD)对COPD的诊断标准进行分析,成人COPD的发病率分别为2.9%、14.3%和13.9%〔2〕。通过分析近几年资料发现,COPD流行病学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1 COPD发病率的特征
①不同国家和地区COPD发病率存在差异。据统计当前COPD在全球人群中发病率大约是10%〔3〕,在欧洲,40~69岁人群COPD的发病率为9.1%,英国、法国、波兰约10%的成年人有慢性咳嗽、咯痰并伴气流阻塞征象,导致了COPD高发病率。在美国国家健康调查发现25岁以上人口COPD发病率 6%〔4〕 。在亚洲地区,日本2001年40岁以上人群中COPD发病率为6.7%。菲律宾为6.3%,新加坡为3.5%〔5〕 。在中国预计有2 500万例COPD患者,北京、辽宁、湖北农村地区的15岁及以上的人群调查中COPD发病率平均为3%,湖北和辽宁分别为l.8% 和1.6%,而北京市延庆县COPD高达9.11%〔6〕, 上海城区60岁以上人群COPD发病率为11.9%;农村地区为15.2%,广州市区为7.49%〔7〕,韶关农村为12%〔8〕。天津市城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比较分析发现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市〔9〕。 ②COPD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在欧洲1997年对45岁以上人口的普查中,德国有COPD患者270万,英国有300万人,西班牙有150万人,意大利有260万人,法国有260万人〔10〕。发展中国家COPD发病率预计在今后的20年中,亚、非国家将迅速上升。日本2001年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40岁以上人群中COPD发病率为8.5%,据此估计全日本的COPD 患者约为530万例〔11〕。在我国COPD流行病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农村地区40岁以上的女性为分析对象,农村女性总体发病率为5.4%〔12〕。
1.2 COPD病死率的特征
许多COPD患者甚至在死亡后,还未做出COPD的明确诊断〔13〕。预计到2020年,全球COPD 病死率将从1990年的第4位上升到第3位〔14〕。在美国每年有10万COPD 患者死亡,占美国死亡原因的第4位。而COPD的病死率仍在上升,在1979年~1993年增长了46.6%。1990年全球有4 400万人患COPD,而美国则占1 400万人,1995年美国有9.2万人死于COPD,由此估计该年全球约有288万人死于COPD,2001年WHO估计COPD的全球病病死率为44.2/10万,并且人数仍在不断增加。在中国,2005年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是COPD)占城市居民主要死亡构成中占12.6%,居第4位;在农村占23.5%居第1位〔15〕。2006年5月公布的《中国慢性病报告》指出,2000年因COPD死亡的人数达到128万,而且有逐年增加之势。
2 COPD 的危险因素
2.1 吸烟
吸烟是COPD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大约15%~20%的吸烟者可发展为COPD。据WHO估计,被动吸烟导致成人COPD发病的危险性上升10.5%~43%,儿童和慢性暴露人群中更是如此〔16〕。在希腊,35岁以上、吸烟100支以上的总的COPD发病率为8.4%,其中,男性11.6%,女性4.8%,且吸烟强度与COPD发病率显著相关〔17〕。40~55 岁瑞典城市及郊区吸烟人群的筛查中,COPD发病率27%〔18〕。吸烟者在发达国家数量缓慢下降,而在发展中国家上升,尤其是亚洲和非洲,相对于男性来说,吸烟对于女性的危险性更大,并且与女性烟草的消耗量增长呈正比。另外,吸烟能使支气管上皮纤毛变短、不规则、纤毛运动障碍,降低局部抵抗力,削弱肺泡吞噬细胞的吞噬、灭菌作用,引起支气管痉挛,增加气道阻力。吸烟者肺功能的异常率较高,FEV1 的年下降率较快。有资料表明在非吸烟者中,成年人FEV1 每年平均下降速率是20~30 ml,在大多数吸烟者中,年平均下降速率增加到30~45 ml,在易患COPD的吸烟者中,年下降速率可达80~100 ml。若早期戒烟,可以明显延缓肺功能的下降,减少COPD的发病率,使吸烟者发病危险降低至近似于不吸烟者的水平。我国15岁以上大约67%的男性和4%的女性吸烟,占世界吸烟者的1/3。基于目前的吸烟比率,中国吸烟者的病死率将大幅增加〔19〕。钟南山指出,吸烟者COPD发病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而且吸烟的种类和开始吸烟的年龄对COPD发病率有明显影响〔20〕。
2.2 职业暴露
矽尘是职业性呼吸道毒物的重要粉尘之一,慢性暴露于矽尘可不引起矽肺,但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或)小气道疾病,可引起气流阻塞〔21〕。而硅尘暴露也可致COPD,甚至在没有两肺放射学征象时,其可以和气流阻塞独立存在。 从事水泥厂工作的工人,其肺功能降低且呼吸道症状发病率增高。从事橡胶工作,肺功能每年下降0.08%。亦有材料证实纺织业是COPD的高危因素。暴露于钢铁粉尘其COPD发病率男性为16.1%,女性为4.4%。暴露于粉尘和金属采矿业及镉矿气体中均和气道阻塞有关。
2.3 空气污染
近年来,室内空气污染与COPD发病率的相关性日益受到关注。大约50%发展中国家依赖于动物粪便、柴草为燃料,这些物质的开放燃烧会造成室内通气不良,有机烟尘中会有许多有害物质,如颗粒和一氧化碳,燃煤的烟尘中含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及碳氢化物,它们可引起呼吸道疾病。每年,农村约有190万人死于室内污染,而城市约45万人死于此。室内可吸入颗粒物是室外的2~4倍,因此应用有机燃料是COPD很强的高危因素。土耳其的调查结果显示,使用生物燃料在室内做饭,其COPD发病率为12.4%,高于不使用该燃料者的3.9%〔22〕。COPD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是室外空气污染,长时间的暴露在空气的有毒颗粒物中,如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及光化学物质,可增加COPD发病率。空气污染尤其是在拉丁美洲、印度和中国的城市是个突出的问题,每年约有50万人死于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TSP)和SO2。我国一些城市,非吸烟者肺气肿病死率比美国的几乎高100 倍,这与城市中的空气污染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面包烘烤、地毯编织、生物燃料是造成肺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家禽饲养、使用煤油、气体燃料是相对危险因素〔23〕。取暖造成的污染与COPD发病率有关,尤其是取暖月份长短与COPD发病率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2.4 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感染是COPD发病和加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有证据表明潜在的腺病毒感染或细菌可能与COPD的发病有关系〔24〕。儿童期下呼吸道感染是以后形成COPD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在英国的一项对618例70岁以上的人群调查中,发现2岁以前曾患呼吸道疾病与成人后COPD的发生有因果关系。
2.5 遗传因素与宿主因素
有资料表明COPD发病具有典型的多基因遗传特点和家族聚集倾向,患者各级亲属的发病率高于群体发病率,亲代中有COPD患者,是子女FEV1(ml)降低和FEV1 < 70%预计值的独立危险因素〔25〕,但目前尚不能解释这种聚集性是遗传因素所致还是环境因素造成。重度吸烟者中也仅有20%左右发展成COPD,COPD患者体内可能存在遗传易感基因。α1抗胰蛋白酶(AAT) 的ZZ纯合子引起的α1AT 缺乏是迄今为止唯一证实的COPD 遗传易感因素。COPD,尤其是无放射性肺气肿表现的COPD 的发生,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489G/A 基因多态性相关〔26〕。其他的基因如α1抗凝乳蛋白酶,可以解释吸烟者的COPD基因易感性,微粒体环氧化物水解酶可能与COPD有关。
2.6 营养状况
有研究表明,营养状况可以影响肺功能及患COPD 的倾向。尤其多食用新鲜水果及鱼类对肺部健康有益,饮食中富含水果和蔬菜,可以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危险。可能和这些食物中含有抗氧化剂营养素(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 有关。因此,改善饮食健康,食用富含水果、蔬菜和整粒谷物的食物及低酒精低脂肪的食物,能保护儿童及成人的呼吸道健康。
2.7 其他
如社会经济状况、气象因素、性别等也与COPD相关。社会经济状况愈低下,肺功能减少率愈高。而气候条件的不同,COPD 的发病高峰不同,秋末冬初增多,隆冬反而减少,但到了3月份又出现发病高峰,这种发病情况与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有密切关系。一项美国1979年~1993年的死因调查中,31 314 160例死者中,8.2%死于COPD,其中男性增长了17.1%,女性则增长了126.1%〔27〕。姚婉贞等〔26〕对北京市延庆县5个自然村中40岁以上的1 624人进行入户调查,其中男性发病率为15.05%,女性发病率为3.76%。
3 COPD的疾病经济负担
由COPD引起的社会经济负担沉重,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8〕,COPD是美国成人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1998年COPD住院的患者近66.2万例,占总住院人数的1.9%,COPD的住院率为38.3/万。现住院率正在迅速上升,2002年因COPD住院的患者占总住院人数的13%,其中55岁以上人群中,COPD是首位的住院原因,占总住院人数的52.9%〔29〕,COPD反复加重,恶化住院率高达49.4%〔30〕。2000年COPD在美国直接和间接费用240亿美元,2001年达344亿美元〔31〕。预计到2020年,COPD将是世界第5位的经济负担。美国研究显示,轻、中及重度COPD患者的劳动能力分别下降3.4%、3.9%和14.4%,COPD导致工作丧失将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32〕 。目前,我国尚无准确的有关COPD 住院率的资料。总之,COPD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呼吸和结核杂志,2007;30(1):45360.
2 ManninoDM.COPD:epidemiology,prevalence,morbidity,and mortality and,disease heterogeneity〔J〕.Chest,2002;121(5):1216.
3 Menezes AM,PerezPadilla R,Jardim JR,et al.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five Latin American cities(the PLATINO study):a prevalence study〔J〕.Lancet,2005;366(9500):187581.
4 Mannino DM,Homa DM,Akinbami L,et al.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surveillance United States,19712000〔J〕.MMWR Surveill Summ,2002;51(6):16.
5 冉丕鑫.从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规范》的修订看COPD的定义及诊断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02;18(7):6823.
6 姚婉贞,朱 红,沈 宁,等.北京市延庆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学〔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7(2):1212.
7 王大礼,刘升明,周玉民,等.广州荔湾区COPD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4;32(2):424.
8 王小平,周玉民,曾祥毅,等.粤北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3):2113.
9 单淑香,陈宝元.天津市城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比较分析〔J〕.天津医药,2007;35(7)4889.
10 Stang P,Lydick E,Silberman C,et al.The prevalence of COPD:using smoking rates to estimate disease frequency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J〕.Chest,2000;117(5):3549.
11 巽浩一郎,万献尧,毕丽岩.日本COPD 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J〕.日本医学介绍,2003;24(10):4357.
12 冉丕鑫,王 辰,姚婉贞,等.我国部分农村地区40岁以上女性慢阻塞性肺疾病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l2)9745.
13 Chapman KR,Mannino DM,Soriano J B,et al.Epidemiology and cost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Eur Respir,2006;27(1):188207.
14 Lopez AD,Shibuya K,Rao C,et al.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urrent burden and future projections〔J〕.Eur Respir,2006;27(2):397412.
15 何权瀛.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现状研究主要结果〔J〕.中国医学论坛报,2007;9(33):5.
16 Mc Ghee SM,Hedley AJ,Ho LM.Passive smoking and its impact on employers and employees in Hong Kong〔J〕.Occup Environ Med,2002;59(12):8426.
17 Tzanakis N,Anagnostopoulou U,Filaditaki V,et al.Prevalence of COPD in Greece〔J〕.Chest,2004;125(3):892900.
18 Stratelis G,Jakobsson P,Molstad S,et al.Early detection of COPD in primary care:screening by invitation of smokers aged 40 to 55 years〔J〕. Br J Gen Pract,2004;54(500):2016.
19 Zhang H,Cai B.The impact of tobacco on lung health in China〔J〕.Respirology,2003;8(1):1721.
20 钟南山.COPD流行病及防治战略〔J〕.医学研究通讯,2003;32(11):1434.
21 Hnizdo E,Vallyat han V.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due to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silica dust:a review of epidem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evidence〔J〕.Occup Environ Med,2003;60(4):23743.
22 Kiraz K,Kart L,Demir R,et al.Chronic pulmonary disease in rural women exposed to biomass fumes〔J〕.Clin Invest Med,2003;26(5):2438.
23 Golshan M,Faghihi M,Marandi MM.Indoor women jobs and pulmonary risks in rural areas of Isfahan,Iran,2000〔J〕.Respir Med,2002;96(6):3828.
24 Patel IS,Vlahos I,Wilkinson TM,et al.Bronchiectasis,exacerbation indices,and inflammation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4;170(4):4007.
25 卢冰冰,何权瀛,陈 青,等.预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子代肺功能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6):11369.
26 Kücükaycan M,Van Krugten M,Pennings HJ,et al.Tumor necrosis factorα+489G/A gene polymorphism is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Respir Res,2002;3(1):29.
27 Kazerouni N,Alverson CJ,Redd SC,et al.Sex differences in COPD and lung cancer mortality trends United States,19681999〔J〕.Womens Health (Larchmt),2004;13(1):1723.
28 Fishman AP,One hundred year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5;171(9):9418.
29 Kostikas K,Papatheodorou G,Psathakis K,et al.Oxidative stress in expired breath condensate of patients with COPD〔J〕.Chest,2003;124(4):137380.
30 Gerritsen WB,Asin J,Zanen P,et al.Markers of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in exacerbate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patients〔J〕.Respir Med,2005;99(1):8490.
篇7
【关键词】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铁代谢
中图分类号 R51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0-0140-02
doi:10.14033/ki.cfmr.2016.20.077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流行的高发区域,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的携带率在9%左右[1]。乙型肝炎病毒与丙型肝炎病毒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重症肝炎、急性肝炎以及无症状携带等为常见临床表现,病情可进一步变化为慢性肝炎或肝纤维化等,与原发性肝癌有直接关系,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2-3]。有研究报道,慢性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铁代谢指标常有异常情况,但慢性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与铁代谢指标的影响机制还未完全明确[4]。所以本次研究为了探讨慢性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铁代谢与炎性、贫血指标的相关性,就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以及体检的健康成年人行炎性、贫血相关指标检测并进行对比,现有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笔者所在医院在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16例慢性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男66例,女50例,年龄35~72岁,平均(43.5±6.7)岁。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HBV组(58例),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HCV组(58例),再将同期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成年人58例作为对照组。
1.2 纳入标准
116例患者均确诊为慢性乙型或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并符合相关诊断标准[5],排除有合并其他系统性感染的患者、有合并其他类型的病毒性肝炎患者、有合并恶性肿瘤性疾病的患者以及合并药物性肝损的患者等。
1.3 方法
两组患者与对照组健康人员均采血3 ml,使用离心机以5000 r/min的转速离心3 min,完成后将上清液吸入离心管,再将沉淀物放入-80 ℃的冰箱中储存,随后使用Couler-75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Freedom Evolyzer-z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系统[6]对三组病例的血液标本进行检测,操作均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中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三组血清Hepcidin水平对比
观察发现,HBV组患者与HCV组患者的血清Hepcidin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三组IL-1水平、IL-6水平、TNF-α水平对比
观察发现,HBV组患者与HCV组患者的IL-1水平、IL-6水平、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三组CyPA水平对比
观察发现,HBV组患者与HCV组患者的Cy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HBV组与HCV组铁代谢与炎性、贫血指标的相关性
研究中发现,HBV组的血清Hepcidin水平与IL-1水平呈负相关,与CyPA水平、IL-6水平、TNF-α水平呈正相关,HCV组血清Hepcidin水平与IL-6水平水平呈负相关,与TNF-α水平、CyPA水平呈正相关,与IL-1无明显相关关系。HBV与HCV两组的CyPA水平与IL-1水平、IL-6水平、TNF-α水平均呈正相关,见表4、表5和表6。
3 讨论
血清Hepcidin是目前新发现的一种小分子抗菌肽,研究表明血清Hepcidin在铁代谢中具有核心作用[7-8]。本次研究观察发现HBV组与HCV组的血清Hepcidin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了慢性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Hepcidin水平均呈低水平,观察发现HBV组与HCV组的IL-1水平、IL-6水平、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HBV组的血清Hepcidin水平与IL-1水平呈负相关,与CyPA水平、IL-6水平、TNF-α水平呈正相关,HCV组血清Hepcidin水平与IL-6水平水平呈负相关,与TNF-a水平、CyPA水平呈正相关,与IL-1无明显相关关系。HBV与HCV两组的CyPA水平与IL-1水平、IL-6水平、TNF-α水平均呈正相关,所以慢性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铁代谢与炎性指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主要原因是发生正常细胞性或者小红细胞性贫血,偶尔发生巨细胞性贫血,引起铁的利用障碍与红细胞生成抑制导致贫血的发生[9-10]。研究发现慢性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由于血清Hepcidin的分泌减少,引起患者体内的铁积蓄,而铁过多后对患者的肝脏造成损伤,导致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等。所以慢性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铁代谢与贫血指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韩梅丽,于浩,江宇泳.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铁代谢指标分析[J].天津医药,2014,56(9):896-898.
[2]秦源,郭永红,张颖,等.慢性丙型肝炎铁代谢的失调机制[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31(2):291-294.
[3]何红迅.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98.
[4]潘卫华,黎映芹,朱平安,等.乙肝病毒携带者铁代谢与血清铁调素相关性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20(10):1371-1373.
[5]亓传旺,陈倩,张秀军,等.慢性丙型肝炎铁代谢异常的研究进展[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15,8(2):29-32.
[6]吕黄先.丙型肝炎感染患者血清脂代谢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J].浙江临床医学,2014,17(10):1655-1656.
[7]吕佳B.慢性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铁代谢与炎性、贫血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昆明:昆明医科大学,2014.
[8]全香兰,胡玉琳,董爱莲.肝病患者血清铁代谢指标与肝损伤关系的探讨[J].北京医学,2012,34(3):169-173.
篇8
摘 要 目的:讨论研究社区慢性疾病患者对中医养生康复健康教育的需求,以及根据情况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方法:选取社区慢性疾病患者300例,对其进行中医养生康复认知情况、需求及获得相关知识等方面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慢性疾病患者对中医养生康复知识的了解程度普遍较低,对于健康教育需求率高,对中医养生各方面知识需求率均>90%,主要包括对顺应四时养生规律、服药知识、疾病预防、养生食疗及作息规律等方面的知识需求较高。对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主要以专业医护人员进行教育、组织讲座和发放宣传手册为主;另外还可采取张贴海报、电视宣传等方式进行教育。结论:对社区慢性疾病患者进行中医养生康复健康知识宣传有利于使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有更全面正确的认识,懂得进行自我保健、自我养生及预防疾病的知识。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可发现其对相关知识的需求及掌握情况,并根据所得结果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老年患者预防疾病、自我保健的意识及能力,帮助其更好地控制疾病发展,改善生活质量。
关键词 慢性疾病患者 中医养生康复健康教育 护理及宣传教育 疗效与影响
Research on the health education nee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in the patients who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
Peng Zheju
The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Jialing community,Guangyuan City,Sichuan 628000
Abstract Objective:To research the health education nee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in the patients who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and the significance and importance to do targeted health education according to situation.Methods:300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 were selected.We investigated the cognitive situation,demand and obtain relevant knowledge abou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and analyzed the results.Results:The understanding leve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knowledge in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was generally low.The demand rate for health education was high,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knowledge demand rate was above 90%,including the adaptation to the four health law knowledge,medication,disease prevention,health supplements , rest rules and other aspects of knowledge.The way of health education mainly included professional medical personnel education,lectures and issuing brochures,and also the posters,TV and other ways of education.Conclution:We tak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habilitation health knowledge propaganda to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 was conducive for them to understand the knowledge about disease correctly and completely,and to make them study the knowledge of self care,self health and disease prevention.We will find the demand and situation of grasp about relate knowledge in them by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and to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btained,so that,we can improve the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self protection in elderly patients,help them to control the disease development better,and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of them.
Key words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Health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Nursing and education;The effect and influence
近年来,各类慢性疾病患者人数显著增加,患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发展。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的生活作息方式、饮食习惯等方面均有一定关系[1]。养生与康复在中医中属于“治未病”范畴,是中医预防及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相关中医养生康复知识的宣传教育有利于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并通过加强锻炼、饮食调整、改变生活方式等养生保健手段更好地调整自身身体机能,控制疾病进一步发展。如今随着人们生活及文化知识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养生保健对自身的重要性,但对于养生保健知识认识不够,因此本试验对300例社区慢性疾病患者进行相关问卷调查,了解其对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教育需求并提出针对性措施。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月随机选取我社区慢性疾病患者300例。男154例,女146例;年龄57~69岁,平均(63.3±6.4)岁。所有患者中包括糖尿病患者10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8例,高血压90例,慢性肝病30例。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调查方法:使用社区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对各类中医养生康复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康复知识的需求情况,对中医养生康复知识教育方式的需求情况等[2]。每位患者填写完毕后将调查表统一上交,经相关专家进行审定,可靠度高。调查者以问卷为基础与被调查者进行交谈并为其充分讲解问卷中各项问题及回答要求。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00份,有效回收率100%。
疗效观察:统计所有患者问卷调查中对中医养生康复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宣传教育知识的需求程度等。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结 果
所有慢性疾病患者对中医养生康复知识的了解情况,见表1。
所有患者对中医健康保健知识的需求情况:慢性疾病患者对顺应四时养生规律、服药知识、疾病预防、养生食疗及作息规律等方面的知识需求较高,见表2。
患者对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主要以专业医护人员进行教育、组织讲座以及发放宣传手册为主,另外还可采取张贴海报、电视宣传等方式进行教育。
讨 论
本次调查研究发现,慢性疾病患者对中医养生康复知识的了解程度普遍较低,对健康教育需求率高,对中医养生各方面知识需求率均>90%。说明慢性疾病患者的健康保健意识较强,希望通过不同渠道获得有益于身体健康的信息。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需求进行中医养生康复知识方面的宣传教育,一方面帮助患者正确、全面的认识康复养生知识并改变自身不良的生活作息方式及饮食习惯,努力控制疾病发展,促进身体恢复;另一方面可督促患者从自我保健做起,提高自我行为管理能力,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习惯,坚持锻炼身体,遵循四时变换规律进行保健养生、注意情志调养及饮食调护等,最终达到改变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及行为,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疾病负担,改善健康质量的目的[3~5]。
另外,调查显示,慢性疾病患者对顺应四时养生规律、服药知识、疾病预防、养生食疗及作息规律等方面的知识需求较高。说明患者对如何预防疾病、更好地进行日常养生及药食同补的中医药知识兴趣较大。由于疾病的特殊性,慢性疾病患者长期与疾病作斗争,对疾病的过程非常了解,他们希望了解更多关于自我保健的知识及自我管理技能,提高自身治疗依从性,能够依靠自己解决疾病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各类躯体及情绪问题。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健康教育宣传时应了解慢性疾病患者的教育需求特点,以改变患者日常生活中不良行为及生活方式,提高其行为管理能力为目的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此外,对患者进行中医养生康复健康教育应以家庭化、连续化为主。调查显示>80%患者希望进行健康教育时有家属共同参与。因为家庭生活习惯对患者健康观念及行为有较大影响。中医养生康复教育通过自我保健、自我康复及开展健康行为知识的教育,促进患者健康行为的养成。对患者改变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培养健康的生活及饮食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长期反复的教育及强化才能够实现。因此对患者及家属同时进行健康养生知识教育不仅能够使患者更加了解保健养生知识,更能够制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督促家属共同对患者不良生活习惯进行干预,培养其正确良好的作息、饮食习惯。
综上所述,对社区慢性疾病患者进行中医养生康复健康知识宣传有利于使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有更全面正确的认识,提高老年患者预防疾病、自我保护的意识及能力,帮助其更好的控制疾病发展,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钱晔.以中医养生提高生活质量之我见[J].统计教育,2007,31(2):56-57.
2 张安玉.慢性病的干预原则与健康传播[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7,5(2):95-96.
3 傅东波,傅华.慢性病自我管理[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10(2):93-94.
篇9
[关键词] COPD; 肺部真菌感染; 转归
[中图分类号] R25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164-01
肺部真菌感染是临床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占所有深部真菌感染之首位。现将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月住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48 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2010年1月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48 例[1],其中男29 例,女19 例,年龄55~78 岁,平均年龄(68±11.6)岁。上述患者中:(1)年龄:55~59 岁2 例,60~75 岁16 例,75 岁以上30 例。(2)抗生素及激素的应用:全部病例均有应用和(或)糖皮质激素史,其中应用2种以上广谱抗生素37 例,多为第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其次为氨基糖苷类、半合成青霉素。(3)低蛋白血症:34 例患者伴有低蛋白血症,占70.8%,住院时间18~42d。
1.2 诊断标准
48 例COPD 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同时符合肺部真菌感染诊断标准:(1)肺部炎症表现,抗生素治疗无效;(2)深部痰液连续2 次以上的真菌培养均培养出同一种真菌,或多次痰涂片查出真菌孢子或菌丝者;(3)胸片或肺部CT 有渗出性改变或有真菌肺部感染的特异性改变,如曲霉球菌。
1.3 治疗方法
根据病情或痰培养药敏结果,肺部真菌感染诊断一经确诊,立即予氟康唑200mg/d 静点,疗效差或无效者改为伊曲康唑200mg/d,疗程2~4 周,同时治疗基础疾病和支持治疗。
2 结果
2.1 真菌类型
白色念珠菌26 例,光滑念珠菌9 例,热带念珠菌7 例,曲霉菌3 例,克柔念珠菌2 例。
2.2 转归
根据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所选患者经抗真菌治疗,临床症状改善(体温下降),肺部病灶吸收,连续2 次以上深部痰液真菌培养阴性为痊愈。观察3~5d,体温和影像学无改善考虑治疗无效[2],27 例患者痊愈,12 例好转,9 例患者因合并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死亡,死亡率18.8%。
3 讨论
真菌是寄生于人体皮肤和粘膜的正常菌群,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可以使体内菌群失调,有利于真菌繁殖;激素和免疫制剂的应用,抑制了炎症反应造成吞噬细胞功能减弱,抗体生成减少,机体免疫力下降[3]。侵入性操作增加真菌感染的机会,使医院感染日益增多,特别是COPD 继发肺部真菌感染逐年增加,主要原因:(1)COPD 是慢性病。由于长期反复肺部感染,肺功能减退,免疫力下降。(2)年龄。本组年龄大于75 岁发病30 例,小于60 岁2 例,说明随着年龄增加,真菌感染机会明显增多。(3)抗生素及激素的应用。COPD 患者主张早期应用激素,COPD 急危重期广谱抗生素的联合应用,破坏了体内菌群平衡,是机体免疫力下降,促使真菌感染扩散。(4)低蛋白血症。COPD 患者由于存在不同程度肺功能障碍,影响食欲,胃肠道损害,使营养代谢障碍,蛋白合成减少,自身免疫力进一步下降。
真菌感染的种类较多,念珠菌属――主要是白色念珠菌至今仍然是临床最常见的致病菌,因此氟康唑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预防以及治疗真菌的药物。由于氟康唑的广泛应用,同时一些非白色念珠菌及曲霉菌的发病率增高,而氟康唑缺乏对这些真菌的抗药性。伊曲康唑抗菌谱广,对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等致病菌有效,故对氟康唑耐药或不敏感的真菌感染,保持很好的耐药性。
近年来,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迅速上升,目前已经成为许多疾病致死的重要原因,临床医生要严格掌握使用抗生素的指征及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用量,减少广谱抗生素的联合应用,避免双重感染,,一旦继发真菌感染时应及时调整抗生素,并根据真菌培养选择有效的抗菌药,并加强支持疗法,提高机体免疫力。
参考文献
[1] 罗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并发侵袭性肺曲霉病的影响因素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 2007,(06):352-353.
篇10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病; C反应蛋白; D-二聚体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change of plasma C-reactive protein and D-dimer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Method:89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3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including 43 stable patients(the COPD group),46 patients with acute exacerbation(the AECOPD group).44 healthy people during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All patients were conducted C-reactive protein and D-dimer blood collection and testing,content and positive rate of indicators in the three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Result:Compared with the healthy control group,the plasma C-reactive protein and D-dimer levels in COPD group and AECOPD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AECOPD group was more significant,but after treatment,i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reactive protein; D-dimer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Shaoguan City,Shaoguan 512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18.044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以持续气流受阻为特征,因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主要累及肺部,也可引起肺部以外各器官的损害,是导致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呼吸道系统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因长期缺氧、体内酸碱和电解质紊乱、易并发感染导致急性加重期(AECOPD),病情危重[1]。本文通过对COPD稳定期及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含量的测定,探讨其在COPD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8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中男56例,女33例,年龄57~79岁,平均(71.3±10.6)岁,其中稳定期患者43例(COPD组),急性加重期患者46例(AECOPD组),诊断均符合我国2007年COPD诊疗指南标准[2]。排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肿瘤、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及入院前2周内服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血药物者。另选取同期4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3例,女21例,年龄55~76岁,平均(71.0±9.6)岁。三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要求采集静脉血进行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检测,C反应蛋白检测采用干化学法,抽取血液3 mL,分离后用血清测定。D-二聚体的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法,1:9的枸橼酸钠抗凝血2 mL,分离后测定血浆含量[3-4]。急性加重期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前再次检测。最后对三组研究对象的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含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指标的检出率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三组血浆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含量的比较 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OPD组、AECOPD组的血浆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含量均明显增高,而AECOPD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三组血浆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检测阳性率的比较 结果显示,COPD组、AECOPD组血浆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检测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而AECOPD组明显高于CO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AECOPD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含量的比较 AECOPD组患者治疗后的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含量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以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的慢性进展性炎症为主,同时也伴有血流高黏、高凝及微血栓形成等改变,血流高凝状态和微血栓形成可加速COPD进展,从而导致肺动脉高压及右心功能损害。患者由于身体长期慢性缺氧,代偿性骨髓红细胞过度增生致外周血红细胞增加,血黏度增高,同时伴有血管缺氧痉挛、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因素,导致机体凝血、纤溶和抗溶系统失衡而呈高凝状态[1-4]。
COPD急性加重期的病因目前认为80%为感染所致,其中40%~60%患者痰中可以培养出细菌;在急性加重期,许多反映炎症的生物指标较正常水平升高[2]。COPD气道炎症是以淋巴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这些被激活的炎性细胞可释放许多炎性介质及细胞因子,参与气道炎症的进展[5-6]。当组织发生炎症时,巨噬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2刺激肝脏合成CRP,在6~9 h后即可升高,尤其是细菌性感染时升高更为显著[4,7]。血浆C反应蛋白是机体在应激状态下产生的一种炎症急性时相反应物,其水平可以反映疾病严重程度并具有判断预后的价值,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检测。在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期患者体内的C反应蛋白产生较稳定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明显增加,表明是急性炎症反应[8-11]。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生的最小片段,在反映体内凝血酶和纤溶活性时具有强烈的抗原特异性;病理状态下,D-二聚体的升高提示体内继发性纤溶活性增高,可作为判断体内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标志,对于血液中的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的疾病诊断、观察、预后等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12-15]。COPD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氧,当机体处于低氧环境时,供氧和耗氧失去平衡,会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在缺氧和内毒素作用下,可激活炎症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等多种炎症递质,造成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启动了内源性凝血系统,使血液黏稠度增高、微血栓的形成等,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多及肺内纤溶系统功能障碍,局部血流阻力增太,加重肺动脉高压,从而引起COPD患者血浆D-二聚体升高。AECOPD时因缺氧、严重感染、肺动脉高压等存在体内的纤溶系统和抗凝系统失衡,存在高水平的CRP及D-二聚体,并且在治疗好转后其水平显著降低。
本研究中,COPD及AECOPD组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D-二聚体含量及其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患者,而AECOPD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COPD患者CRP增高提示肺部感染程度,D-二聚体增高反映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提示病情的严重程度,D-二聚体的升高与体内缺氧及CRP升高一致,两者联合检测对COPD患者的早期诊断、治疗、病情评估及预后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哈依努尔,古丽那孜・穆哈提,顾国民.血浆D-二聚体等指标水平测定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预后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3,26(4):358-359.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3]王洪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血浆相关指标含量的检测及意义[J].临床医学,2012,32(8):42-43.
[4] Bafadhel M,Clark T W,Reid C,et al.Procalcitonin and C-reactive protein in hospitalizedpatients with community-acguired pneumonia or exacerbation of asthma or COPD[J].Chest,2011,139(6):1410-1418.
[5]李林阳,董有睿.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检测在COPD抗凝治疗中的临床意义[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4):516-517.
[6]陈凤娟,郑金旭,卢培,等.IL-17和CRP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作用及相关性[J].天津医药,2011,39(6):499-500.
[7]尚洁,陈平,蒋惜念,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与肺功能变化的相关性[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0(4):444.
[8]刘煜.C反应蛋白D-二聚体测定对COPD患者的意义[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2):70-71.
[9]翁妙珊,杜璐玲,蔡意和,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反应蛋白与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变化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4):56-57.
[10]陈淑红,刘宁红,胡红梅,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气分析的检测[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2,34(10):75-76.
[11]何平,廖监能,黄雁玲.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变化研究[J].当代医学,2012,19(34):42-43.
[12]黄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监测的临床意义[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医学(下旬),2009,35(4):66-67.
[13]林武洲.D-二聚体检测及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应用进展[J].华夏医学,2012,25(1):73-74.
[14]赵小峰.血浆D-二聚体检测及在不同疾病中的临床意义[J].淮海医药,2013,31(2):152.
- 上一篇:法理学与法学的关系
- 下一篇:对焊接技术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