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与法学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2: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理学与法学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把“法理学”视为“法学理论”的代名词,也许是可以成立的。但它同样没有解决这门学科的知识体系问题。因为,当前流行的各种版本的“法理学”,几乎都是若干理论板块(法的概念、法的历史、法的价值、法的运行、法与社会等)的简单堆积,至于各个理论板块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却很少有人深究。
近几年,在思考“法学理论”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一些学者又把关注的焦点聚集在“法理学”与“法哲学”的关系问题上,并由此引发了多种不同的观点。比如,有学者相信两者是一回事,即法理学就是法哲学;也有学者认为它们是可以截然分开的两码事,即法理学与法哲学各有自己的研究领域;还有学者认为,二者之间是种概念与属概念的关系,即法哲学是法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等等。
其实,单从字面上看,“法理学”之“理”与“法哲学”之“哲”,在汉语中,都是含义宽泛的术语。比如,传统中国有“理学”,后来还有“新理学”。但传统中国却无“哲学”这个概念,更无“法哲学”概念可言。概而言之,“哲学”是一个西方传来的概念,“理学”倒是一个中国本土的范畴,二者分别出自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因此,如果仅仅通过词义上的辨析来厘清汉语中“法理学”与“法哲学”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并进而为“法学理论”学科找到一个相对确定的知识体系或理论体系,恐怕将难以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同时也很难在短期内达成一个普遍认同的基本共识。
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其他的路径来深入细致地探讨“法理学”与“法哲学”的关系,比如,从学术史的角度、“知识考古学”的角度、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等等,也许都会推进学术界对于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但是,如果只想更有效地理解“法学理论”这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则不妨通过一种更古老的视角,即从价值与事实二元划分的认识论出发,来重新审视“法学理论”的内容到底包含了什么。
简单地说,所谓“法学理论”,就是关于法的基本理论或一般理论,也可以简称为“法理学”或“理论法学”。在本文看来,它的内容大致可以一分为二:法律哲学与法律科学。
其中,法律哲学关注的对象是法的应然问题,即关于“法律应当是什么”的问题。研究法律哲学的基本方法是价值分析。有关法的本质问题、本位问题、伦理问题、价值问题;有关自然法、上帝法、神法、人法的问题;有关天理、天道的问题;有关权利、正义、自由等等之类的问题,甚至女性主义法学、批判法学等等西方后现代主义法学关心的问题,只要它涉及到“法律应当是什么”这一主题,都可以归入“法律哲学”的范围。对于这一类问题的探讨,没有终点,也不大可能获得某种“科学”的结论。研究这些问题的目的和意义在于,通过反复的交流与不断的对话,有可能促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群体,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内达成共识。
至于法律科学关注的对象,则是法的实然问题,即“法律是什么”的问题。研究法律科学的立场是价值中立,它坚持实证主义的或科学主义的研究路径。这里的实证主义既可以是逻辑实证主义,也可以是经验实证主义。从逻辑实证主义出发,可以获得关于法律概念、法律规则、法律原则、法律推理、法律论证、法律解释等问题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大致可以归属于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研究范围。从经验实证主义出发,关注的主要领域是法律社会学、法律人类学、现实主义法学等等,当然还有各种各样的交叉科学研究,比如:法律与科学技术、法律与经济发展、法律与生态环境,等等。在关于“法律科学”的研究过程中,大致可以获得一个实证意义上的“科学”结论。
篇2
一、重视观察、实验,积极参与探究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物理学科的灵魂。通过实验可以再现物理概念和知识形成的过程与研究方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在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中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做出有效判断,从中体念科学探究过程,领悟研究方法,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亲自参与探究,不仅能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而且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学习质量。一个物理实验,基本都由这么几部分组成:实验目的、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记录、数据整理、实验结论等。例如在《焦耳定律》这节课中,书中一开始就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灯泡接入电路中时,灯泡和电线中流过相同的电流,灯泡和电线都要发热,可是实际上灯泡热得发光,电线的发热却觉察不出来,这是为什么?”由此,需要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这便是焦耳定律实验的目的。如何进行研究呢?联想到物体间热传递的规律和温度计的制作原理便设计出了如课本图9-7所示的实验装置,由此便把电流产生热量的多少形象地转化成了液柱上升的高低,这便是该实验的原理。分析可知该实验需分三步进行,分别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大小、电流的大小、和通电时间的长短的关系。
二、仔细阅读教材,牢记基础知识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它体现了教学原则和认知规律,它是我们获得知识的第一途径。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认真阅读教材内容,记忆和理解基础知识,特别要弄清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和公式。阅读教材时,要细读、精读、反复读。抓关键,咬文嚼字,这样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在物理的学习中,应熟记基本概念,规律和一些最基本的结论,即所谓我们常说的基础知识。同学们往往忽视这些基本概念的记忆,认为学习物理不用死记硬背这些文字性的东西,其结果在复习中提问物理概念,能准确地说出来的同学很少。学习语文需要熟记名言警句、学习数学必须记忆基本公式,学习物理也必须熟记基本概念和规律,这是学好物理科的先决条件,是学好物理的最基本要求,没有这一步,后面的学习无从谈起。
三、思考问题,重在理解
思考是学好物理的核心所在。
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懂得“是什么”,而且还要明白“为什么”。思考问题时,要全面、多角度。通过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形象思维,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学好物理,应该对所学知识有确切的理解,弄清其中的道理,物理知识是在分析物理现象的基础上经过抽象、概括得来的,或者经过推理得来的,获得知识,要有一个科学思维的过程,不重视这个过程,头脑里只剩下一些干巴巴的公式和条文,就不能真正理解知识,思维也得不到训练。要学好物理,就要重在理解,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也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是因为物理知识都是从生产、生活、科学实验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学科。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不仅能提高动手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而且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记忆。物理源于社会、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留意日常生活现象,研究其中的物理规律,用物理规律、物理知识解释生产、生活的物理现象,可以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做好练习
做练习是学习物理知识的一个环节,是运用知识的一个方面。每做一题,务求真正弄懂,务求有所收获。“做习题可以加深理解,融会贯通,锻炼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道习题做不出来,说明你还没有弄懂;即使所有的习题都做出来了,也不一定说明你全懂了,因为你做习题有时只是在凑公式而已。如果知道自己懂在什么地方,不懂在什么地方还能设法去弄懂它,到了这种地步,习题就可以少做。”这是物理学家严济慈先生的话,希望我们记住他的教诲。
六、及时复习,加强对比归纳总结
篇3
【关键词】兴趣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激励教学法
作为新时代的物理教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载体,教学方法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师能否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兴趣”教学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谓兴趣就是“力求探求某种事物和真理,与肯定的情绪态度相联系的积极意识倾向”。“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是从学科本身知识特点及好的教学方法产生出来的,当然与学习动机等其它原因有关。学生的化学知识越丰富,对化学课的兴趣就越浓,作为物理教师深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应在教学方法及自身素质的提高上下苦功,想方设法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具体做法我认为可以从充分发挥美誉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中学生正处于审美意识逐步形成阶段,所以物理教师应从多方面的美来熏陶学生,首先教师应以自己的形象美来吸引学生;上课时一定要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密切注重各学科的相互渗透,且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切忌空谈理论。上物理课时应注意将化学往社会渗透,在口味堂上常常举办物理与社会知识讲座、竞赛等,让学生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多开展课外活动给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重要作用也很重要,因为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中心的学科,所以离开实验去谈兴趣,那简直是天方夜谭,再者实验直观性强。对中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2“探究式”教学法
课改后,在课本中的探究实验越来越多,我们要利用课本中的探究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事物的主体。在情景中设置有思考价值,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学会观察,提出新问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创设学习情景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发性。演示实验、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模型和影像资料等等,都可以用于创设学习情景。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方法是物理学学习的基本方法。一个物理实验就是一个完整的物理情景,让学生亲眼看一些物理现象,亲手做一些物理实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亲身体验与理论学习相对照、验证,来加深理解,以形成正确的物理情景。如在学习电场、电场线的内容时,为加深学生对各种电场线的分布的印象,电场线可以采用几种方法进行模拟:用自制的验电羽(绝缘支架上固定金属小球,存小球上粘贴多根细棉线或小纸条)接感应起电机,使验电羽带电,小球上棉线由于受库仑斥力的作用而排斥开,其形状似点电荷的电场线的分布,若用两个验电羽彼此靠近,使它们带同种或异种电荷,则可清晰模拟同种或异种点电荷形成的电场线的分布;还可以采用花生油与碎大米的混合物作为电介质,放入到装有电极的平底玻璃容器中,使电极带电,同样可模拟演示各种电场线的分布情况。经过这样的演示,电场分布模型可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的思想和精神。
3“激励”教学法
明确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中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引导学生把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与祖国建设的需要、人类生存的需要联系起来,并使之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上好第一堂课是激发兴趣的关键。能否上好这一节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问题,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离不开物理,从生活走进物理。创设了较大的教学空间和教学自由度,使每个学生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世界,从而产生浓厚的物理学习兴趣,加深对物理的了解。由此产生了希望了解物理的强烈愿望。抓住这种情感,导出了“什么是物理”“物理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并以丰富多彩的图画和语言,概述了人类认识物理、利用物理的历史和方法,充分展示了物理的魅力和学习物理的价值。在学习过程中以表扬鼓励为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表扬和鼓励是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也是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知心朋友的关系。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师生间的双向努力,取决于良好的班级学习风气。对于缺乏毅力、暂时表现后进的学生,更应在学习上关心,在生活上帮助,对他们取得的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教师的关心以及殷切的希望。批改作业时,我习惯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如“有进步,请继续努力”“较好,保持住”,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光荣感、成就感,使他们获得学习的乐趣。
篇4
一、重现知识发现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探索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每一个新知识都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再经过科学家归纳、总结,得到初步的结论,然后再经过进一步的发展、创新、完善得到的,数学知识的发现、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创设情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形成的过程,感受这个过程,在经历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观察、归纳、探索能力得到提高,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如在学习正数、负数的时候,教师首先给出问题:日常生活中遇到下面这些量,收入与支出;零上与零下;水位上升与下降,怎么记录 这些量简单又明了?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他们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在尝试表示这些量时,会发现只用原来学过的数很难区分这些量。为了清楚的表示这些量,需要一些新的东西。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这些量,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一种符号与数结合的方法来表示这些量,于是负数应运而生了。通过学生的尝试,体会到了数的产生是人们生活、生产的需要,通过长期的这样的培养,使学生在遇到某些问题时,可以在自己原有的知识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创造新的方法、方式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
二、 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内容,体会数学语言的准确与严谨
语言是沟通与理解的载体,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数学中有许多专用的数学术语和符号,表达不同的意义,具有高度抽象性,如图象、旋转、全等、垂直、对应等,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有极高的准确性;因此熟练掌握数学语言,正确运用数学语言,是学好数学的一个方面。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创造机会,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三、 解答数学题,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能力
数学题目的设计都有一定的目的,题目的正确解答需要相应的知识,方法,技能,蕴含一定的数学思想。教学中,要求学生解答与所学知识有关的题目。学生在解答题目时,要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结论,思考解题的思路与方法,利用所学的知识和相关的方法,进行计算、画图、推理、证明等,并且要书写解题的过程。通过这些解题活动,可以巩固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训练相关的解题方法与技巧,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提高,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同时体会该题目所体现的数学思想,达到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的目的。
四、 感受数学的用途
数学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有些抽象,学生往往觉得数学没用,学数学没意思。学生的这种心理使得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减,学习数学的动力不足,造成学习成就的下降,数学能力得不到提高。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用数学,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中采撷教学实例,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建立“用数学”的意识,培养“用数学”的能力,体验“用数学”的乐趣。还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建立“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计划的布置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生熟悉的问题,引导学生灵活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通过解答这样的题目,亲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是有用的。
篇5
[论文关键词]高校 公寓管理 法理
高校公寓管理是指高校坚持以育人为出发点,依照有关法律、法规,遵循教育规律,结合高校实际,采取各种科学、可行的方法,合理地配置资源,旨在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可靠的后勤保障。
一、公寓不被擅自进入权与公寓管理权的冲突
案例:一天,某高校一位学生手持一张《学生公寓违章物品没收通知单》,到公寓物业管理中心投诉,称管理员未经本人同意,擅自进入寝室检查,他对此做法表示强烈不满。他认为公寓管理员没收“热得快”可以理解,但“乘无人而入”无异于窃贼所为,有侵犯个人隐私权的嫌疑,并要求今后未经同意不得进入其寝室。公寓内的很多学生也认为公寓管理方的做法太过分。他们认为:“既然交一年1200元的住宿费,我们就是房间的主人,公寓私配各寝室钥匙,万一遗失了贵重物品责任该谁承担?”而管理员则称,公寓管理人员的这一做法是为学生着想,绝对不会偷拿学生的财物。物业经理对此也作了耐心的解释,并将《学生公寓管理手册》中关于禁止在寝室内使用违章电器的相关管理规定读给该学生听,并说明“热得快”只是由物业管理部门代为保管,而不是没收,等到假期办理相关手续后便可以领回。
以上案例所涉及的问题,可以说是在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学生公寓在某种意义上可视为“学生住宅”,而住宅所有权关系是一种所有权受绝对保护的法律关系,在一般情况下,任何人都不得随意侵犯。英国著名哲学家、现代法治的奠基人洛克曾有名言:“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说的就是这种“住宅不受侵犯”的绝对权利。而在我国各高校的学生公寓管理中,管理员处均存有各个寝室的钥匙,这在我国已成为一种“惯例”。从公寓管理方面来说,管理员利用学生寝室的备用钥匙,检查学生寝室内的卫生和安全情况,属于日常性工作。这对保障学生公寓的安全,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公寓管理者未经过学生同意,到学生寝室中检查,并收缴违规违章物品,对于这一行为的确是一直存在争议的。一方面,擅自收缴学生的违禁物品缺少相应的法律依据;另一方面,若放任不管,又将给学生公寓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过去在对学生公寓的检查中,只要发现违章物品就一律没收,统一销毁。学生对这种处理方式的意见很大,经常与管理人员发生冲突,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紧张,增加了公寓管理的难度。虽然如何界定管理人员私入学生寝室的行为,我国法律上尚无明文规定。但这里有两个问题仍然是有必要探讨的:
1.学生公寓是否是“公共场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问题很难界定,学生公寓也很难符合“公共场所”的概念。因为,从公共场所的概念来看,公共场所是指人群经常聚集、供公众使用或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活动场所。这里的“公众”不是特定的,而学生公寓的学生个体则属于特定的人。我国关于高校后勤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甚少,学生公寓管理几乎无章可寻。根据教育部关于学生公寓的规定:本科生为4人一个房间,硕士研究生2人一个房间,博士研究生1人一个房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不能将研究生的房间也界定为“公共场所”。笔者认为,学生公寓或可称为“准公共场所”。
2.学校后勤公寓管理部门是否有权在学生寝室无人时进行“检查”。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教育部的文件对此都没有规定。从法理上看,如果学校后勤公寓管理部门是作为学校行政部门,在没有法律法规明确授权的情况下,是不得随意进行检查的,否则就是越权行政行为,不受法律保护。如果学校后勤公寓管理部门是作为企业(包括社会企业)来进行公寓的日常管理,在权力的性质上则不属于行政权力或公共管理权力,不具有单方的意志性和强制性,而应该根据合同的约定,分清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并依据合同法来约束双方的行为。
在前文所述的案例中,公寓管理员没收“热得快”或其他大功率电器,其实是大可不必的,更没有必要“私入学生住宅”。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公寓管理者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此类问题。而且教育部对此也有明确规定:“学生公寓内要设立火灾预警监视系统、恶性用电识别装置等,通过技术防范设施,防止火灾发生。要加强学生公寓安全保卫工作人员的技术配备和条件保障,每年都应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安全保卫设施和装备的添置和更新”。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宿舍的卫生检查应该安排在学生寝室有人时较好。
二、学生公寓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应受合同法的调整
学生公寓作为学生集体生活的重要场所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如果学校公寓管理规则的设置只倾向于对学生作出单纯义务性的规定,这些规定势必难以为学生所普遍接受,并内化为其自觉的行为,也难以调动学生自觉遵守与维护规则的积极性。
但从法律的角度分析此类案例时,笔者认为不应该只关注其表面现象,而应该深入分析其所涉及的法律关系。表面上双方矛盾的焦点是:学生一方的公寓不被“非法进入”和公寓管理一方的公寓管理权。但从双方的法律关系上分析,学生租住公寓(学生每学期向学校交纳的住宿费可视同为租金,其标准由国家制定)就同公寓管理者形成了一种租赁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契约关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都应该在合同中明确说明。例如,承租方不得破坏房间基本设施、不得使用禁止使用的电器。当然,也可以在合同中说明出租方不得在承租方不在时擅自闯入房间等。合同一旦签署,那么,双方均要按照合同约定条款遵守执行,如有违反,则按违反合同约定来处理。这才是一种理性的、合法的处理此类问题的途径。如果我们缺乏法律的思维和合同约定条款,就无法去判断公寓管理人员私闯学生公寓行为是侵权行为,还是在履行公寓管理权利行为,这里的关键是要强调不得“非法侵入”。
其实关于学生公寓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我国教育部是有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业主、物业管理等各单位和人员之间,要建立一种严肃、有效的契约关系,各自有关方面都要严格按契约规定办事,以保障入住学生的日常生活,保证各项生活设施的正常使用,维护公寓的正常的生活秩序。”这是教育部的规范性文件,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而学校制定的学生公寓管理办法,如果是学校单方制定的,则有格式合同的嫌疑,难以获得学生的认同和合法的地位。
过去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是精英教育,国家把有限的财力大量投入到高等教育中,而如今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从精英型向大众型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关系已由传统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伦理关系演变为世俗化的契约关系,也有必要对学校的权威进行重新审视。高校后勤管理随之也由原来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进而体现为一种契约关系。在前文的案例中,为什么学生会对公寓管理人员私配钥匙和私入学生公寓的行为产生质疑呢?笔者认为,一是因为缺乏合同约定,我们无法对此行为作出判断;二是因为人们很容易将租住公寓行为视为住宅所有权行为(即学生所说的“我们就是房间的主人”),即将租住公寓所形成的租赁法律关系理解为住宅所有权关系。但实际上,租赁法律关系是一种由双方合同形成的法律关系,法律关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靠合同来约定,它是一种受限制的法律关系;而住宅所有权关系是一种所有权受绝对保护的法律关系,在一般情况下,任何人都不得随意侵犯,这同租赁法律关系的受限性有区别。就租赁法律关系这一点来说,笔者认为学生租住公寓同租住宾馆饭店表面上看来并无差异,但实质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而学生租住公寓应与租住私人住房无差异。
正因为如此,早在1861年,英国法律史学家梅因在研究古罗马时代契约史后,曾有以下著名论断:“我们可以说,所有进步的社会运动,到此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这个论断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社会进步公式。而且 “从这一个起点开始,我们似乎是在不断地向着一种新的社会秩序状态移动,所有这些关系都是因‘个人’的自由合意而产生的”。虽然现在每一个谈论法律和社会进步的人都知道梅因“从身份到契约”这句话,但其内涵却鲜为人知。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是高校后勤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引进物业公司来管理学生公寓,则更需要维护好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由此可见,在学生公寓管理中有很多权利和义务需要重新确定,并不仅仅只是擅自闯入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问题是要有合同约定,双方平等地按合同约定办事,真正体现一种契约精神,这也是现代法治精神之所在。
三、结束语
篇6
初中学生已经不再是他们小学时对老师那种盲目崇拜的年龄了,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对于各科的学习有更强的在喜好方面的倾向性。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把握住他们的这种科目倾向性。在实践中不难发现,和学生情感交流比较多、关系比较融洽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受学生欢迎,学生对其所授科目的兴趣也就更为强烈。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风趣的语言,还要在课堂、课外与学生加强情感交流,让学生从情感上首先接纳你,进而接纳这门学科。
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更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不懂得尊重学生的老师,不会得到学生们的尊重和喜爱,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对其所带科目产生兴趣,甚至会导致学生对该科目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组织一些课堂活动,比如演讲、辩论赛、分组讨论等等,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地理知识。
另外,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去学习,尤其是对“差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尊重学生的自尊,采取多鼓励、多表扬的教学方式,尽量不要责备或者批评。通过教学实践发现,经常获得鼓励表扬的学生,其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成绩也会突飞猛进;反之,经常被批评的学生则开始产生厌学情绪,成绩自然会一落千丈。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多组织课堂活动,多鼓励、多表扬学生,并因材施教进行课堂问题的设置。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地理学习的开始就使学生产生兴趣。初中地理第一章的内容正是容易培养兴趣的开篇。学生对于地球的奥秘、自然奇观,如极昼、极夜、昼夜交替、四季交替等问题,似乎知道点,但又说不清楚,教师用形象、直观的地球仪、模型、幻灯、图片及手势等多种方法进行演示、讲解,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再适当补充一些数据、资料,把这些看得见又看不见的抽象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具体化,学生很感兴趣。有的教材内容,不太好理解,或是难记易忘,学生往往没有兴趣。教学中,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采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如运用形象记忆法记忆我国许多省的轮廓图:黑龙江省像只天鹅,广东省像象头,云南省像孔雀…… 转贴于 一堂课开始的好坏,可以说是这堂课成功的关键。因此,老师在导入新课方法上要力求新颖。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地理现象、地理故事、新颖的地理资料、图片和地理新发现等导入,让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讲授“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一节时,可引用第一个登上太空的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所说的“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地球不应叫地球而应叫‘水球’”,从而使学生对本课内容产生学习的兴趣。可以用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兴趣的民谣、富有诗情画意的文学语言,引起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各种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对象由小变大、化远为近,可使反应过程变快为慢或变慢为快,可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用计算机演示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先模拟两亿年前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再演示板块运动过程,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地理教师要尽可能地将电教、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中实践应用,发挥其良好的辅助教学作用。
篇7
关键词:英语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认知结构理论历来强调有意识的主动学习活动,即智慧活动、理解以及领悟,并把外语习得看作是复杂认知技能的习得。用这一理论来研究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分析其效度,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而其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较好地说明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科恩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虽然建构主义理论流派众多,使用的术语也不一样,但抛开纷繁的术语究其本质,我们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综合概括可得出其核心内容: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为我们的英语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理论空间。根据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总结出在进行英语教学时要遵循的科学原则。
一、教学设计要以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作目标
教学设计不等于备课,它是教学工作正式开始之前,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工作方案,创造教学活动模式或观念结构的过程。组织外语教学的许多重要环节(如教育思想、教学组织、教学安排、教材、教法教具等等)既有等级的、也有平面的关系。它们环环相扣,相互制约和促进,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前导与定向功能,是教学目的的具体预演。它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优化与否。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要求教师在学期开始的时候根据学校统一制定的教学大纲编写教学计划,制定好固定的工作方案和教学活动,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的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在这种情况下,英语教学的调控者是教师,学生围绕教师的预设来进行活动。学生的主体性基本体现在教师预设的空间中。而建构主义认为,英语教学的调控者是学生本身。教师应该尊重学生,要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有个性的。我们应该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针对他们的差异性提供切合他们实际的学习指导。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注重学生的自我感受,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预设的教学任务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充分考虑利用学生原有知识去构建与新知识相连接的纽带,达到自然过渡,顺理成章。
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求各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英语教学的特点,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打破“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有明确的目标,那就是明确学生才是学习的中心,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学习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对于英语学习是有帮助的,语言基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方面,但我们不能把学习语言基础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当然,教师也不能把知识与能力对立起来,认为培养学生的运用英语的能力,就是不学习语言基础知识。比较合理的做法应该是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的具体特点,围绕教材内容的中心问题巧妙地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设计要为学生的自主活动留有余地。在空间设计上注意开放性;方法设计上注意教会学生学的方法和策略;内容设计上要循序渐进,让学生能够自主吸纳,自主建构,反思性的学。时间设计上要求有弹性,少讲多练,为学生的自学和思考留下足够的时间。
二、合理选用和提供学习材料,尽量按最佳顺序呈现教学内容
合理的学习材料,可以简化知识,并产生新知识,且有利于知识的运用。学习材料应适合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按照由简到繁的原则来组织教学内容。根据教育部最新调整大纲编写的《走出牛津》大学实用综合教程就充分注意了这个问题。新教材的知识结构更符合语言学习的自然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材把听、说、读、写、译等各种语言技能训练熔为一体,以学生为本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互动中学习英语,在学习中强调功能,同时也能指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思维,拓宽学生知识面,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当然,我们这里所指的教材指的不仅仅是单一的教科书,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学习资料。仅仅依靠课本是不够的,它无法使学生对知识文化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根据教材所提供的话题开辟第二课堂可以加深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在教授BEYOND OXFORD第1册第4单元Celebration时可以简单介绍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主要节日,并要求学生收集有关这些节日的资料,并对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进行比较;在教授BEYOND OXFORD第1册第19单元Advertisement时,则可适当地提供一些西方国家的广告,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补充少量的英文广告和收集同类产品的中文广告,对广告进行分类,然后归纳出看懂广告应该捕捉和理解的关键词。
在合理选用教材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技巧地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也是建构主义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杜威(J.Dewey)指出,即使是最合逻辑的、最科学的教材,如果以外加的和现成的形式提供出来,在它呈现到学生面前时,也失去了这种优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材等学习材料往往统一地直接发放给学生,教师利用教科书运用讲授、板书及其他的教学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与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教科书是学习内容的载体;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与手段。而建构主义教学强调的是对学生认知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与引导。因此学习材料不但要体现辩证冲突,以引发学生的高水平“思”,而且要以归纳序列提供,和以演绎序列提供,让学生能够自主吸纳,自主建构。
三、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察和摸底,以确认他们的正确知识和纠正他们的错误学习
在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下,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也强调反馈的重要性,但是考试内容主要是大量考察对语法规则和特殊字词及其用法的记忆。期望大脑在熟悉语言形式后,能够熟练地处理来自外界的语言内容。教师往往过分注重终结性评价的结果,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而认知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既然学习者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可以是各异的,教学评价应该侧重于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为学生提供最大的发展空间。考察和摸底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适时地知道自己学习的结果,以培养学生运用心智解决问题能力的信心;培养学生的自我促进;因此,考察摸底的方法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科学性,不应该局限在单一的考试形式上。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合作和讨论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比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让几个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要求学生把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随时和小组的同学讨论,帮助解决并记录在个人记事本上。最后由小组间互相汇报、归纳、总结、评价每个小组学习结果。在完成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学生各显其能,完成的任务数量可以不等。完成学习任务后,进行综合讨论评价,打通学习小组间知识的局限,让每一个学习小组在评价别的小组工作的过程中全面掌握相关语言知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该小心掌握考察的方法和频率,以免提供太多的强化,造成学生的依赖性。另外,要逐渐从强调外部奖励转向内部奖励,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帮助学生及时总结经验,对于他们的进步及时表扬,开发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加学生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认识,实现其最大限度的满足感,使学生体验到成功后的喜悦,从而激发更大的学习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四、鼓励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自定学习目标
在外语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人的变数,也就是个别差异,所以外语学习有成有败。高职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地区、原由知识水平等原因,认知结构的个体差异性尤其明显。教师可以通过课前提问、诊断性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状况,并且通过日常观察、心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并在此基础上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适合其特点的学习计划、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
现在的高职院校中基本上都有较好的计算机设备,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使个别化教学成为可能。学生可以自主地决定个体的学习进程,自由地选择各自的学习策略,并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领悟语言,操练语言,运用语言。如《走遍美国》电子版,《discovery》科普资料,洪恩软件《从零开始学英语》等,图、文、声、像并茂,学生各种感官受到刺激,使得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浓厚的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形成了学生优化的内部心理过程,这种心理过程与优化的外部刺激相互作用,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根据各自的特点获得不同的成就。
五、结语
语言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才是决定学习到什么的关键和直接因素,教材、教法,教师的指导等一切外部条件虽然是重要的,但都是间接的因素。教师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要用各种方法教会学生“怎样学”,使学生具备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意到把认知心理学原理运用到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尝试为学生提供条件,让其自主地进行认知结构的建构。尽量把学习情境并入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让学习与生活接壤;尽量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模拟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加强语义知识和形象知识的连接;尽量创造和谐、民主的人际环境,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建构主义是当代教学理论的一场革命,把建构主义的认识观和实际的英语教学结合起来,采取一定手段有意地控制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将会大大增强教学效果,对优化英语教学过程、促进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教育心理学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9.
[2]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83-197.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84.
[4]张庆林主编.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67.
[5]王正文.认知过程研究与大学英语教学[J].外语研究,2005,(2).
篇8
信息课中,有部分内容和游戏相关的,自不必说,学生们肯定是动力盎然;但有些内容很枯燥,不是很有意思,为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能顺利达成,这些内容又是必须学习的。长此以往,部分学生就会失去对信息技术课的动力,感到索然无味,再也提不起最初的心情了,期望太高,失望太大。由此可以看出,没了动力不想学,即使有了一些动力想学却不一定能长久。
一、视觉提升动力,激发学生学习
视觉是激发学习动力的直接手段,有效而长久。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可提供丰富的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从教育心理学上看,形象、直观的事物往往能直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利用有趣的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以多媒体教室广播演示,以独特新颖的方式展示学习内容,这样容易调动学生的动力。在动力的支撑下,再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于知识的海洋中,一步一步地培养学生们的趣味,逐步提升学习动力,在收获成功的同时,品尝这甜美果实的乐趣。
二、情境提升动力,激发学生学习
情境是提升动力的一针强心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动力。”这个学习材料即可为互动学习创设情境,人人参与其中。在平时的计算机教学中,我基本上每一节课都要创设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让学生的自主意识能够完整地投入到学习中。
篇9
关键词 学生档案 管理系统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高校学生档案是国家人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及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是学生就业、升学、出国进修、职位晋升的重要依据。目前,大多高校的学生档案管理仍局限于手工管理,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档案呈现出数量大、种类多、质量要求高、流动速度快、存放时间短、就业方式多样化、投寄单位多等新特点,迫使我们必须加快学生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学生档案管理系统(2009k01-49)”这一研究项目是经陕西省科技厅立项,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生处和综合档案室共同承担的一个纵向基金项目,该项目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适应信息时代要求,设计并开发出一套适合于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学生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档案的传统管理模式,实现档案资源数字化,做到方便管理、服务学生、以人为本 。
一、学生档案管理系统功能需求
根据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特点和实际工作需要,在充分调研和分析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按照结构化设计思想,该学生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档案信息录入功能。
学生档案信息除了学生的基本信息(姓名、学号、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政治面貌等)之外,还包括学生在校期间的入学、学籍变动、鉴定、实习、毕业、学位、奖励、处分、体检、出国、工作等其他信息。学生的基本信息在学生刚入校时由学生填写,并上报给院系一级的老师(如年级辅导员、班级班主任等)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上报给档案部门,由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建档管理。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其他纸质档案,比如学生的高考录取通知书、获奖证书、毕业证、学位证等,利用扫描仪进行电子化处理后再上传到系统中。
(二)学生档案信息查询功能。
借助于校园网,一方面,实现高校学生处、档案室、各院系的管理系统的接口衔接,全面掌握学生重要信息的产生、变动、审核及更新,以保证学生档案材料的准确无误,另一方面,实现学生突破地域时间限制,通过多种方式(学期,年级,班级,学号,姓名等)查询自己需要的学生档案。
(三)学生档案信息修改功能。
档案管理人员可以随时随地对学生档案材料进行修改、删除操作,实现了学生档案信息的动态管理。通过对用户权限的设置,学生等使用者只能查看自己的档案材料,无权修改和删除相关材料及文件。
(四)学生档案辅助功能。
添加学生账户时,提供批量处理功能,进一步减轻管理人员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凡涉及到学生档案信息的增加、删除、修改等敏感操作的,系统都自动进行日志记录,从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安全性方面提供保障;系统为档案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公告编写与的功能,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借此宣传学生类档案成果、相关的活动、讲座信息,进一步推动学生档案建设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二、学生档案管理系统的实现
该学生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现有的校园网为基础,采用与操作系统无关的java语言和成熟的面向对象技术,基于主流的关系型数据库mysql和高效的web开发框架struts,按照mvc模式进行系统开发。系统主要包括档案信息管理、用户管理、日志管理、基础数据管理、角色管理、安全管理等模块,各功能模块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其中,档案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实现学生档案信息的录入、修改及查询等功能。用户管理模块主要是对使用本系统的学生、学院秘书和档案管理人员等用户信息的注册及用户权限的设置,比如,学生用户只能上传自己的基本信息到所在院系,只能查看自己的档案信息,不能随意修改删除,而档案管理人员拥有院系、专业、班级的维护权利;添加、编辑和删除学生与院系审核人员的权利;查看学生档案信息材料、操作日志以及学生转专业、休学、退学等学籍信息的权限。日志管理主要针对有该权
的用户查阅系统运行日志,保证档案数据的准确性。基础数据管理是对学校院系、专业、班级等信息的维护,具体操作上是先批量复制上一年学校的院系、专业等基础数据,再根据本年学校的招生计划进行微调整。安全管理主要是为了防止档案材料被恶意修改,对扫描后的档案材料进行加水印处理,确保安全。本系统具有界面友好、简单实用、功能独特、支持灵活的excel导入、导出、pdf下载、打印等特点,系统自投入使用后,减轻了学生档案管理人员的重复性劳动,使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科学、精确和便捷,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学生档案管理系统的意义
1、提高了高校学生档案的管理效率。档案管理人员从具体的收集、整理、装订、保存等工作中解脱出来,既减轻了工作量,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2、实现了学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并减轻其管理成本。一方面,学校各职能部门、学生本人、用人单位等使用者可以突破时间、地域限制,查询浏览学生信息,实现学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学生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资料电子化,从档案库房、档案用具方面大大降低了学生档案的管理成本 。
3、有利于开发知名校友档案资源,加强学子和母校的联络。学生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涵盖了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参加的活动等各方面记录,将知名校友的学生电子档案制作成影集,在学校校庆等重大活动中进行陈列展览,将会促使这些知名校友对母校产生更深厚感情,进而投资学校的建设,对学校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
四、总结
学生是一所大学的主体,应用现代化管理技术来科学、规范地管理学生档案,是高校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和有效手段。本文分析了学生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并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实现了该系统,经过一年多的试运行,目前运行稳定,使用效果良好,深得档案管理人员好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档案管理人员应站在新的更高的平台上,提出更好更人性化更适合于我校学生档案管理的科学管理方案,使我校学生档案管理水平在陕西省高校名列前茅,并将学生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推广到全国高校中,以期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吴晓茹,张新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档案室;文小琼,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生处)
参考文献:
[1]熊开盛,董兆鑫.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年第28卷第11期:2746-2747.
篇10
教师的教,目的是为了“不教”,即启发引导学生会用已学知识,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去分析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知识.本文就如何指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1、细读书,多设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表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取系统知识的主要学习材料.只有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多质疑,多释疑,才能逐步提高学习水平.教材的阅读,主要包括课前阅读,课堂阅读和课后阅读.
(1)课前阅读,要求学生有的放矢.根据课本内容的不同,教师先按大纲要求,拟出几个阅读提纲,结合课文中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边读边想.通过阅读,使学生对新课内容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弄清知识点,找出重点、难点,作出标记,以便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时突破,攻克难点.这样既能逐渐养成学生良好的预习惯,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课堂阅读,就是在进行新课的过程中让学生阅读,对于那些重点知识(概念、规律等),可以是齐读或默读,边读边记.对于关键的宇、词、句、段落要用符号标志,只有抓住关健,才能深刻理解,也才能准确掌握所学的知识.精读细抠,明确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在阅读时,若遇疑难,要反复推敲,为什么这样说,能不能那样说?为什么?弄清其原团究竟.这样,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消化所学知识,同时也可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3)课后阅读,结合课堂笔记,在阅读的基础上勤总结、归纳.新课结束或学完一章后,引导学生结合课堂笔记去阅读,及时复习归纳,把每节或每章的知识按“树结构”或以图表形式归纳,使零碎的知识逐步系统化、条理化.通过归纳,可以把学过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网,结成体.以便加深现解,使知识得到升华.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广联博思.
2、细观察,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习物理获得感性认识的源泉,也是学习物理学的重要手段.初中阶段主要昼观察物理现象和过程,观察实验仪器和装置及操作过程,观察物理图表、教师板书等.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仪器、挂图、投影、录像懂等直观敦具和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等,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深入细致地观察.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化条件.①观察要有主次:在观察前教师要讲清观察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和怎样观察。②观察要有步骤:复杂的物理现象,应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一步步地仔细观察.③观察时要思考:如在引入“牛钡第一运动定律”前做有关演示时,当学生观察了同一高度处的小车从斜面上分别经过毛巾、棉布、木板表面时运动的距离越来越远后,可引导学生思考:小车在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大小跟什么有关?当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受摩擦力很小时,运动的距离很大吗?当小车在光滑的平面上(无阻力)运动时,运动的距离将有多远?经过观察、思考、推理后,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3、勤实验,会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它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验应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边学边实验和小实验.演示实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通过演示实验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掘物理概念和规律。得预期的效果.万一演示失败,必须找出原因,重新演示,给学生以有益的影响.教师还要创造条件,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学边实验,给学生更多的操作机会.实践表明,边学边实验深受学生欢迎,学生直接参与了教学活动,课堂上表现出学习积极性特别高.
在学生实验中,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接触实验器材,了解实验目的和原理,指导学生严格按使用规则和程序亲自操作,作必要的记录,根据实验内容得出结论,促使学生手、眼、脑并用.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去“发现”规律,学到探索物理知识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实验教学中,还要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启发学生勤于思考,通过这样的边实验边思考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对知识点的理解.
4、多思考,细比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孔子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学习的开端、思维的动力.在物理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结合教材中的“想想议议”,进行巧妙的设疑,启发学生动脑积极思维,多质疑,多解疑,才能真正弄清物理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并提高表述能力.
对教材上的各种结论,引导学生不仅要善于从正面提出问题,还要善于反向思考.如“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而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物体是不是都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呢?通过反向思考,有助于弄清结论成立的前提,并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知识本身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又有区别.如某些现象相似,但实质不一;某些物理量的测量方法相似,但所用的器材不同,等等.如果教师遇到什么讲什么,学生遇到什么学什么,学生头脑中就会觉得很乱,容易导致学生应用时混淆不清.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找出异同和联系,掌握知识的本质.例如,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就可列表比较.电动机和发电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质量和重力、压力和重力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等,都可以列表比较.通过比较,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同时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5、善记忆,会记忆,提高记忆效益
为了使学到的知识牢固地铭刻,必须加强记忆.如图表记忆,顺口溜记忆,理解记忆,类比记忆,系统记忆,形象记忆等,这些巧记、妙记,都能缩短记忆周期,使知识信息贮存得牢固.指导学生科学地记忆,就可以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智慧的仓库”.在新的学习活动中,当需要某些知识时,则可随时取用,从而保证了新知识的学习和思考的迅速进行.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科学记忆.
(1)理解透彻,记得牢
理解是提高记忆质量的前提.对初中物理中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如“额定功率”、“实际功率”、“比热”等,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否则更易发生混乱.
(2)语言简炼,记得快
教师可将一些重要知识编成顺口溜,以帮助学生记忆.如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编成:“一物一线等值反向”;光的反射定律可编为:“三线同面,法线居中,哪来哪去,角度不变”;电路识别可编为:“简单电路四元件,源器线加电键,逐个顺次是串联,电路分叉属并联”.
(3)反复强化,记得准 对有些知识,需反复强化记忆.即凡涉及到该内容时就不断强化刚形成的条件联系,并及时运用、巩固,以加强记忆.
6、广训练,精练习,提高学习成绩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练习包括课堂练习、作业练习、实验操作练习、单元练习及综合练习等,教师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点:
(1)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适量练习.既要有知识覆盖面,又要有适当的知识梯度.这样,不仅可提高
- 上一篇:纺织品抗菌性试验结果
- 下一篇:慢性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