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光学现象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2: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日常生活中的光学现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光学;教学;改革
光学课程是物理学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同时也是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崛起的重要支柱。以激光为基础的现代光学的知识,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众多领域,在工业、农业、交通、能源、医药、信息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光学作为基础性学科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同时,光学课程的知识覆盖面广,应用性和可操作性也较强,它能够较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而在传统的光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缺乏创新,无法适应社会及专业领域的需求等问题。如何培养不仅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还具备较强工程应用能力的光学类技术人才,是我们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问题。
1光学课程教学现状
光学课程教学大纲计划68学时,教材内容分为干涉、衍射、几何光学、光学仪器、偏振及现代光学部分[1-3],内容繁多,教学任务较重。因此,光学一直是一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更加强调基础知识的理论性,而对知识的应用性和工程性关注偏少,理论联系实际显得不足,教学中不自觉地存在“重理论和基础,轻工程和应用”的倾向,淡化了光学类课程本身拥有的强烈应用和工程背景特性。另外,学生在大学阶段参与实习实践、接触实际工程问题和公司企业的机会偏少,教学与光学元器件的工程设计及公司企业的要求联系还不够,存在明显脱节现象。目前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强,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偏弱;第一课堂强,第二课堂弱;体现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在“做中学”并培养自身实践精神、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活动空间不够。
2光学课程改革的思考
光学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力学、热学等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太紧密,自身的知识体系比较繁杂。在具体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着手。
2.1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要优选教材,认真制订教学计划。教学中,既要注重讲解光学课程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论,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又要加强现代光学基础的教学,增加一些现代光学的前沿知识,了解光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引导学生不断拓宽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讲解几何光学及光学仪器知识时,可以介绍海市蜃楼、扫描隧道显微镜。在讲解光的干涉时,可以介绍相干探测技术、全息照相、光学薄膜等。在讲解偏振现象时,可以介绍3D电影及偏振雷达探测技术等。让学生体会光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发展及科学前景。另外,针对相关科学前沿知识,开展一些专题讲座,让同学们更深入地理解光学科技的发展,同时强化了基础知识的学习。或让学生课外查阅相关文献,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积极搜集光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相关理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光学现象,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2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注重分析思路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能够在有限学时内,尽可能多地讲解现代光学的内容,可以在课前布置相关的预习作业,既能节约课堂基础教学的时间,又能锻炼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上课主动提问,培养学生自学及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4]。教学中针对相关课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更透彻理解相关理论,并了解其应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在传统的理论教学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改变教学观念,以任务为驱动,明确从理论到实践的具体操作过程,培养学生工程实践的能力[5]。实践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文献调研、撰写小论文及动手制作相关光学仪器,解决一定难度的实际问题、培养自身创新精神、科研意识和综合能力与素质。例如,我们在教学中将学生分组,动手制作简单光学器件,如望远镜、放大镜等,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及团队合作的精神。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成为可能。在教学中,针对光学课程本身的广泛应用性和工程背景,可以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两种国内外优秀光学设计软件,如ZEMAX、OSLO等。其中ZEMAX可进行光学组件设计与照明系统的照度分析,也可建立反射、折射、绕射等光学模型。该软件还具备对光学系统进行设计、优化、分析的功能。在光学课程第三章几何光学部分,学完基础知识后,给出一些利用设计软件进行相关光学课程中涉及的光学元器件和系统设计的典型实例,如望远镜系统设计、8倍观察镜系统设计等。同时试着让同学们分组利用该软件进行相关光学设计,从而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由于在光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些光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难于观察[6],比如干涉、衍射的现象,很多感性材料只能从课本图片中获得,比如干涉条纹、衍射条纹等。为了能够使得同学们获得较多的感性材料,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些计算软件,例如Matlab,将干涉、衍射现象通过程序模拟展示出来,这样既给同学们提供了清晰的感性材料、直观的物理图像,也通过程序中相关参数的调节,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光学知识中的相关规律。图1为利用Matlab软件编写的分振幅干涉中牛顿环的干涉图像,图2为氢原子光栅光谱图。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改变理论与实验分开进行的现状,从教师指导演示实验,转变为学生在实验室自主实验。设置相关开放性实验课题,让学生分成实验小组,将学生自己的设计思想和实验内容相结合,鼓励学生自主创新,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场所。这样,即有利于将枯燥、抽象的理论生动化、具体化,又有助于对基础理论的深入理解及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提高了教学效果。实验室也在不断完善,力争提供更好的资源,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3考核方式
教学考核中,摈弃一次考试决定最终成绩的做法,将平时课堂表现和论文及动手制作部分纳入最后成绩测评,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而非单一的最后考试结果。充分利用学院网络资源,建立网上习题库,建立有特色的个人主页,并通过此与学生进行定期的网上交流及作业的布置和批改。网上交流的方式可以更有效地与学生沟通,实时解决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3结语
伴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物理教学的手段也正在不断更新。如何培养适应新时展的光学专业人才,是我们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通过以上教学改革的探讨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使得教学活动充满了活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姚启钧.光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赵凯华.新概念物理教程:光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郭光灿,吴强.光学[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4]许晓赋,廖珊珊,高忠坚.《光学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4):69-71.
[5]陈传盛,陈曙光,李富进.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4):51-52.
篇2
关键词:物理知识;自然科学;应用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3-0204-01
1 引言
物理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物理知识可谓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生活中的很多奇怪现象可以从物理知识中给出答案。例如在电梯加速上升或下降过程中身体会有加重或减轻的感觉,这是电梯运用了物理中定滑轮或者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原理,还有物理课堂中最常见的加速度变化关系,即超重失重现象。然而,周围很多同学缺乏观察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这种意识,忽视了物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对日常生活的常见的物理现象不能通过已学习过的物理知识给出正确的解释,因而觉得物理是一门比较深奥的课程,失去学习的兴趣,自然失去对物理知识的探索和现象观察,更谈不上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若在高中物理学习中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去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并将其应用于生活,不仅能提高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趣味性,甚至还会利用物理知识发明新技术、新设备等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 生活中常见的高中物理知识
2.1 生活中光的干涉与色散现象
用洗衣液洗衣服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发现有很多绚丽多彩、有趣的泡泡,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呢?学习了光的折射定律后,我明白了光线在均匀介质上会沿直线传播,但沿着非均匀的介质,光线因折射会发生弯曲。白光光线传播到气泡的上表面时,有一部分光会发生反射,另一部分光则会穿过气泡,然后会再经气泡的下表面反射回来。由于这两部分光具有相同的频率,且存在光程差,当两者相位不同时,在上表面相遇就会发生干涉,因此呈现出五颜六色的气泡。另外,在艳阳高照的白天中,向天空喷水或者雨后有太阳光照时,会发现天空中出现了七色彩虹。这是因为空气中水分的增加导致局部空气的折射率增大,当太阳光(白光,其通过三菱镜折射会散射成红橙黄绿蓝腚紫七色可见光)照射时光线会发生折射,使不同颜色的光即不同频率的光分离开来,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所以看到的彩虹也是七色的。由于每种介质对不同频率的光的折射率不同,从而导致不同颜色的光发生了分离,这种现象就是色散现象。我们不仅要会解释周围的物理现象,还应该有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相机成像效果与光的利用关系极为紧密,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普曼因发明基于干涉现象的彩色照相术,@得了190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因此学习好光学知识不仅可以发明不同需求的相机,而且在拍摄过程中根据拍摄对象需要利用或排除干涉、色散现象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效果的照片。
2.2 摩擦力在自行车中的应用
自行车为什么能跑?不知道这个问题大家有没有去想过。我们学过高中物理知道当双脚用力蹬脚踏板可使自行车上的牙盘转动,经过机械传动使自行车的后轮发生机械转动,当自行车的后轮与地面接触时,就会发生滑动摩擦,并且又因为自行车的后轮要发生转动就必须要与地面发生相对摩擦的趋势,然后当自行车的后轮和其前轮与地面的摩擦力足够大时,这样就会促使自行车往前进。当然,如果车胎的摩擦力不够大或者踩脚踏板用力过猛时,车轮就会原地打滑,尤其当路面有水或者路面结冰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大家都知道自行车的轮胎上刻着比较粗糙的花纹,学习高中知识后,大家都知道因为影响摩擦力大小是有两个因素存在的,这样设计更有利于提高自行车车胎与地面表面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粗糙程度越大,增强与地面的摩擦力的效果就越明显,也就减小了自行车打滑,提高其速度。自行车赛车的出现,又给自行车设计者提出了新的问题:怎样在保持赛车良好稳定性基础上提升其速度和节省使用者的体力?因此在轮胎设计上就要充分利用物理中的摩擦力原理,确定轮胎粗糙程度、与地面接触面大小等与自行车稳定性关系,确定合适的轮胎构型。以后的比赛中,科技越来越多的服务参赛选手。
2.3 照明中的声控灯
在我们周围生活中常常会使用一种声控灯,声控灯当光线充足或者在白天的时候,无论你发出多大的声音,这种照明灯都不亮;但是在光线比较暗的时候,尤其是晚上的黑夜中,只要轻轻发声,稍微有个动静,它就马上发出了亮光,这是为什么呢?学完高中物理关于电学相关知识后,我们就能理解了它的工作原理。其内部由音频放大电路、选频电路、延时开启电路、光控电路以及可控硅电路这五种电路组成。它的工作原理实质上是声、光协同控制,五大电路协同工作,在光线比较明亮时,光控电路发生作用,则灯不会亮。光线昏暗的时候,光控开关则不发生作用,这时如果环境中出现声音动静时,音频放大电路和选频电路被触发,此时可控硅电路最主要的作用之一就是稳压稳流、调压调频,灯就会产生明亮稳定的光线。反之,当环境中无声响时,音频放大电路和选频电路就不会被触发,灯就不会亮。这一原理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操作方便、工作稳定且灵敏可靠的声控灯,其能根据环境中的声、光条件自动打开和关闭声控照明装置,并且带有自动延时关闭功能,使其应用更加方便。这就是我们楼道中常见的声控灯的工作原理。了解这个原理后是不是更提高了我们要利用物理知识之间相互关系,开展发明创造为美好生活提供更多方便和快捷的信心?
2.4 电学中触电知识
在高中阶段,相信大家做过对蚯蚓能承受最大电压的探究小实验。当在蚯蚓身上加上1.5V的电压时,蚯蚓会迅速做出反应,分泌大量的粘液,做出奋力挣扎的反应,从实验盒内跳出试验盒外。在蚯蚓身上加上3V的电压时,蚯蚓会被电为两截。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蚯蚓因为体内存在大量的水分,因而成为良好的导体,当电压低的时候,身体有电流通过并刺激蚯蚓做出反应;而当电压超过了其承受能力时,直接被电为两段。通过这个简单的小实验,我们也可以解释人体触电的现象。触电实质上是电流电压击伤的通用俗称。人体也存在大量的水分,因而也是良好的导体,当人体这个良好的导体直接接触电源,或者高压电通过空气(空气内含有大量水分,尤其雨雪天气),或者间接触及其他导电介质等,通过导体传递电流。当电流较小时,会引起人体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当电流过大时,蚯蚓会被电为两截,而人体会发生心跳和呼吸骤停,超高压还可引起灼伤,像闪电雷击特别可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要享受生活电器带来的美好生活,也要提高用电安全意识,谨防触电现象的发生。
3 从物理中走进生活,从生活中走向物理
物理学科是博大精深的自然学科,它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长期的积累。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对人们的思考方式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有非常巨大的影响。物理知识存在于我们身边,为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我们既要训练自己用学习过的物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观察到的一些现象更要学会利用物理教材中学习到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提高学习的乐趣,真正达到乐学乐用。
参考文献
[1]谢承育.浅谈物理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好家长,2016(34).
篇3
一、通过实验探索,串起每个小的知识点,有利于形成准确的概念
既然是复习,就要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已经存在的知识印象,再结合日常教学中学生没有掌握好的薄弱环节,设计有针对性的小实验。当然,在这里设计的实验不同于新课教学时的实验,它重在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明确概念之间的不同点,构建知识的框架,形成准确的物理概念。
例如:在进行光学的三个基本规律――光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的复习时,我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
探究目的:复习三个基本规律成立的条件、内容、实际应用。
实验器材:激光笔,小镜子,装满水(兑入少许咖啡)的烧杯。
探究问题:
1.利用这些实验器材,你能做哪些光学实验?
2.你能用最简洁、最准确的语言描述你的实验现象吗?
3.你能分析每个实验现象出现的条件吗?
4.最后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5.你能在生活中发现这三个规律的实际应用吗?
通过以上的环节,不仅达到了复习三个基本规律的目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方法的训练,渗透了一边传授知识一边传授学习方法的新课改理念。
二、通过实验探究,进行综合性复习,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光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身边随处可见的生活现象中蕴涵着许多光学知识。于是在学习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些生活感受与物理规律相“矛盾”的现象。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生活中照镜子时对镜中的像“近大远小”的感受和平面镜成像中“像物等大”的规律之间的“矛盾”。尽管在学习过程中有学生实验作基础,但自身的感觉总是干扰着解题思路,总是出现错解。如何解决问题,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解题思路?在光学总复习时,利用探究实验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点。
探究目的:
1.生活中照镜子时对镜中的像“近大远小”的感受和平面镜成像中“像物等大“’的规律之间的并不矛盾。二者只是在不同条件下遵循不同规律而形成的结果。
2.巩固凸透镜成像规律。
提出问题:
1.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面的远近有关系吗?
2.你能用你的结论回答下面这个问题吗?
井水深4米,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为3.84×l08米,则水中月到水面的距离是多少?
探究过程:由于是复习课,学生很容易设计出自己的试验方案。需要教师提醒学生的只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地改变物距,在近大远小的感受中去理性的思考第一个问题,并得出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显然实验结论是无误的,可自己看到的现象又如何解释?这就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相关的探究课题上:
为什么明明是等大的像,我们的感觉却不是等大的?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1.你知道人为什么能看到物体吗?你能大致描述眼球的大体构造吗?
2.眼睛对光线的作用相当于那一种光学仪器?
3.你能用实验来解释“近大远小”的感觉吗?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以下类比:眼球一凸透镜,镜中像一物,视网膜一光屏)
4.利用你的实验还能得出哪些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5.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这些规律?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加强了对平面镜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以及凸透镜成像中物距的变化对像和像距的影响这三个知识点的复习,而且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学生实验进行了巩固。同时引导学生养成在明确条件的前提下,研究物理现象并得出结论的思维习惯,让他们体会从生活现象到物理规律再到生产、生活实际的科学研究过程,认识知识的价值和魅力。
三、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扩大知识面
复习过程中,我一方面用课件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于光的知识的应用,在引导知识的同时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将光学知识融入学生熟悉或不熟悉的生产、生活的实际背景中,既可以引发学生学生对相关主题的回忆,又可以通过巧妙的问题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系统的复习相关概念及其应用。显然,利用观察和实验为手段,巧妙的设置“引子”,无疑是提高总复习效率的“强心针”。
篇4
关键词:物理教学;生活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237-01
物理学“寓”理于“物”,而世间的万物又呈现于生活,所以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展现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情景,从而加强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感性认识,学会用心观察生活,培养对物理的学习兴趣;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对物理现象和情景有很强的“悟性”,而这种“悟性”实际上源于他对生活的感性认识,这些感性经验是物理思维的基础。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引导学生 “从生活走向物理”,实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目标。在此,笔者将生活化教育结合力学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由物及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学和心理学为我们指明了学习活动的第一向导――兴趣。教师可以从兴趣角度入手,由物及理地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比如在学习力的分解时,我就让学生模拟“泗水拔鼎”的情景,用钩码和橡皮筋来构造这个“节点模型”,先请学生讨论力的分解方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很快就能找到答案。然后我又对称地增加分力间的夹角,让学生观察分力的变化情况。通过现象,学生马上就提出问题:“为什么夹角越大,分力越大?”于是我引导学生从平行四边形定则入手来解释,通过讨论很快就得了解析和图象两种方法。通过实验很自然地就引入了力学中的“动态平衡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地动手动脑,使原本单调的学习变的生动、有趣。
二、“由物及理”可以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由物及理”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可以使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物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所见所闻的物理现象都可以成为学习中认知的来源。比如学习力学中的难点―力的合成和分解,学习过程中关键是要理解“等效替代”的思想,这里的“效”就是力的效果,但学生一般都不会找“效果”,为了让“效果”形象化,我们可以引入大量的生活实例:像菜刀切割物体,衣服上的拉链等等,一提到这些熟悉的事例,学生马上就可以找到效果;由此可见,用实物来进行物理教学,可以降低课程本身的难度,帮助学生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三、“由物及理”可以破除错误观点
虽然生活是学生的感知来源,但是学生的认识相对比较片面,头脑里有一些凭直觉形成的错误观点,它是学好物理的障碍。如果我们只凭语言去纠正,学生是很难接受的。例如在学习弹力时,很多同学都错误的认为-“刚性物体受力后,不会发生形变”,因为此时我们观察不到力的作用效果,这是日常生活经验所形成的片面认识。为了纠正这一错误,我们就要利用直观的实验。用力学、光学放大法,组装实验装置来放大力的效果、观察微小形变。由此可见,通过实验就可以很轻松地帮助学生,去纠正一些根深蒂固的错误观点。
四、“由物及理”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
篇5
关键词:创新;困境;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9-0110-01
物理是一门灵活性较高的科目,且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了众多实验,使得学习过程变得并非想象中的枯燥。然而纵观当今物理教学的模式,形式较为老套,往往一成不变,且知识的讲解比较晦涩难懂,与现实生活脱轨,所以,物理教学的创新势在必行。
一、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1.传统物理教学与生活脱轨。“物理”,故名思义就是探讨万事万物的内在道理,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以及高考的压力,物理学习偏重理论,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也不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验技能,且忽视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然而,随着近几年来高考的不断改革,高考物理题目的设置也有了一定的变化,与实际生活逐渐接轨的特点也有较为明显的显露。纵观物理学的研究内容,我们不难发现物理本就是一门来自于自然与生活的学科,所以其最终落脚点也一定是在实际生活。例如,我们常遇到要求用牛顿力学定律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利用光学知识来改良现有工具的漏洞,等等,这些考题也都越来越注重分析实际问题,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将“理论物理”逐渐向“实践物理”方向引导,所以在物理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应当着重抓住这一特点,从现实生活出发,最终回归生活,发散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从多个领域去了解物理知识,真正将物理应用于实践当中。
2.现代教学手段利用率低。在当今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对于成绩和分数的追逐较为严重,他们往往让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等机械的方式来记忆知识点,这样的方式只会让学生对于物理的理解更为浅显,而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只会减少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兴趣。更有甚者,某些教师将课本中要求的不重要的实验省去,将学生的精力转移至习题的大量练习中,这无疑是对物理教学的应付,因此,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是物理教学创新的必要程序。
3.物理学习领域过于狭隘。物理的学习对于社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物理学习不单单局限于课堂,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进行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真实性的证实。新的高考模式也在不断强调这一点,近年来,物理的题目越来越灵活,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当今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则与这样的社会趋势不太融合,所以拓宽学生的物理学习领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高中物理教学创新的有效实践
高中物理教学在难度与要求上相比初中教学都有较大的提高,作为新课改模式下的教师,应当思考如何将物理教学与新课改以及高考模式进行有效的融合,既达到物理学习的目的,又还物理学习的本真。
1.改变方式,构建富有情感的物理课堂。物理教学难度较大,所以若想使学生的精力更加集中,对于所学内容的兴趣更高,教师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教师应当注重自己日常教学的语言和行为,注意总结,尽量避免使用复杂且不易理解的语言授课,将难点简易化,相似点概括化,使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吸收更加简单、牢固;另一方面,中学生思维灵活,表现欲强,作为物理教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例如,在问题的设置上多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去自主探索。例如,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一艘运载着的火箭大约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抵达月球?”通过提出这样的问题,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进而使学生对物理问题有更浓厚的兴趣和欲望去探索关于物理这个奥妙无比的世界。除此之外,还可以向学生们提问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人在走路的时候为什么不会摔倒?”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我思考,教师再引进关于摩擦力的知识,这样就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兴趣。高中生活本不应只围绕高考进行,还得贴近日常生活。但由于高考压力的逐年增加,普通高中的教学与学习都较为紧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是缓解学生学习压力、促进学生学习的必要内容。
2.注重合作,搭建教学双方的情感平台。合作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学生之间的合作,当下小组学习已经不是一个难以实施的新的教学模式了,这种学习方式在各个方面显示了优点: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进行疑难问题的探讨,利用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来提高成绩,这样的方法不仅能促进学生相互之间交流思想,也使得课堂学习氛围更加活跃,更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是指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得教学更加流畅,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多关注学生,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以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搭建起教学双方的情感平台。
3.贴近生活,创新物理教学新模式。物理教学的生活化成为高中物理课堂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将知识框架的构建建立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之上,在任何时候不要脱离生活。例如,在讲解摩擦力时,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摩擦力不同的近似事物,发现其中的道理,体验摩擦力在实际中的应用;在讲解加速度时,可以请学生们共同欣赏一次运动员的跳水视频,在跳水的整个过程中去分步讲解各个步骤的加速度。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方式,使生活中的每个问题都成为物理学习的引爆点。当学生愿意去探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时,物理学习就会变成一种主动行为,这种主动行为下进行的学习效率比被动教学的高许多,从而实现教师和学生双收获的状态。
4.转变思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工具。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往往采用说教式,学生对于这样的学习模式已经感到厌倦,且配合较难理解的物理知识,更使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感到兴趣丧失,甚至产生排斥心理。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新的教学工具多种多样,利用网络及多媒体进行知识的传播变得更为方便。例如,在物理课堂上讲解到失重、超重问题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以我国的神舟号作为实例,结合目前的多媒体平台,向学生们展示宇航员们在飞船上的失重状态,让学生们真实体验到失重是什么样的一种状况和感觉,进而对物理知识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这样对于教学效率都是具有正面的意义的。物理的学习也离不开实验,教师应当在实验上也多下功夫,利用真实实验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工具,才能够使高中物理课堂变得更加趣味。
面临新课改提出的新要求以及高考模式不断改变带来的压力,高中物理教学应该更多地思考将教学重点放在何处的问题以及如何实现物理教学在高考和现实生活中的有效应用。作为一个前线教师,我们更要深入学生的内心,和学生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兴趣,关注他们的动向。在新的要求下不断对自身进行改进,在物理教学创新的道路上打好基础,让学生对于物理学习有更深的认知,成绩和素质有着更高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资源;资源利用率;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引言
一直以来,物理都是高考的必考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一直都是困扰高中物理教学的主要问题。要改变当前高中物理课堂效率低下、资源使用率低的不利现状,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和探索,不断提高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率,才能让高中物理教学更好的满足实际需求。
一、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资源有效应用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高中物理是一门对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有较高要求的课程。有效应用教学资源,特别是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实验器材,是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校的物理实验室资源都被闲置,以动力学部分的自由落体实验为例,绝大部分学生都是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缺乏自觉学习和思考的过程,在实验课过后很少有学生会再去实验室进行实验,从而使得实验室的教学资源被严重浪费。
2.有利于提高物理教学的课堂效率
物理课堂的理论知识具有枯燥乏味的特点,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又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在学习课堂知识以后仍然不会学以致用,从而使得物理教学的课堂效率始终难以提高。有效的应用试验设备、网络资源以及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资源,将有利于减少教师的工作量,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也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让老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得课堂效率得到明显改善。
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资源有效应用的现状分析
在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中,资源应用的现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率低。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中,考试仍然是重中之重,虽然一直以来都在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高中的物理教学中,这种现象也十分普遍,很多实验室都成为了摆设,在进行动力学部分的教学时,实验室关于自由落体实验以及动能守恒定律实验的仪器设备往往都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不善于挖掘网络教学资源。在互联网时代,仍然还有一部分教师没有学会去挖掘网上的各种视频等教学资源,从而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资源使用率低的主要因素分析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资源使用率低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1)学时的限制。高中物理课程的内容较多,而且难度较大,大部分学生光学习理论知识便感到十分吃力,因此难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参与实验教学。(2)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高中学生由于见识面比较窄,对于课堂上很多分析的对象大部分学生都缺乏理性的认识。以动力学部分的受力分析教学为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以电梯、降落伞、飞机等作为研究对象,但是高中学生往往对这些对象的工作过程都不是相当了解,而那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接触到的以及实验室现有的研究对象却常常被教师忽视,因此也会导致资源的浪费。为了加强学生的认识与了解,在动力学部分教学时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先从简单的受力分析入手,例如可以以教室中的桌子、风扇为受力分析的研究对象。当学生能够牢靠的掌握了基本的受力分析之后,便可对行走等日常发生的行为过程进行受力分析,这些在学生日常生活中极易接触到的研究对象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受力分析的要领,能够将抽象的力变得更加“具体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发掘更多的教学资源,同样也是提高资源有效应用的一个有效途径。
四、提高高中物理教学中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1.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教学资源
虽然说在一些普通高中,教学资源往往十分有限,但是实际的情况却是有限的教学资源都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充分利用的学校的已有的教学资源,需要学生和教师多留心生活,对已有的仪器设备近些适当的改进也是相当必要的。在物理课程的动力学部分的教学过程中,研究“验证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是必不可少的,进行该实验时便可通过对已有的长木板进行适当的改进,比如通过在长木板的一边垫高的方式来创造一个进行动力学实验的斜面、在长木板边沿安放打点计时器等,进过适当的改进之后,这样长木板的功能将变得更加多样化,其使用效率也必将会得到提高。此外还可以通过分组的方式来提高方式来提高实验器材的使用率,例如在进行“验证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时便可以采用两人一组的形式。
2.学会运用互联网和多媒体设备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倘若在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的利用好互联网上的各种教学资源,那么教学的质量必然会得到明显的提高。例如在进行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时,可以通过让学生上网查询资料的方式,让学生在进行实验之前对实验的过程有个大致的了解。此外还可以通过放映视频的方式,来重点提醒学生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多应用PPT以及多媒体设备讲授试题、课件,这一方面可以提高讲课的效率,从另一方面来说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只有学生充分的融入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得到加强,那么有限的资力量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3.努力挖掘身边的实物教学资源
物理是一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物理知识已经在日门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其实用性非常强。虽然说在一些条件较差的学校,学校所拥有的实验器材和教学资源相对有限,但是只要学生只要乐于留心生活,很多教学资源都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挖掘。生活中的实物资源具有成本低、种类多、直观性强的特点,在进行动力学部分的自由落体实验时便可以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带有摄像头的手机代替教材中所提到的闪屏相机来记录物体自由下落的情景,虽然其精度有所不足,但是也能够很好的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
结语
为了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物理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只有通过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不断对教学的内容进行优化,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器材,挖掘更多的网络教学资源,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凤霞.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的有效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篇7
【关键词】中学物理课堂 实验教学
推进物理课堂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一、物理课堂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要在物理课堂推进实验教学,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物理课堂实验情景,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那么准确界定一样,在这样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下,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接着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可操作性强,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人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心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提高物理实验效果
课堂实验演示生动有趣,易形成悬念,它在创设物理问题情景的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探索物理知识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课堂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等客观条件以及仪器本身因素的限制,有些实验效果不够理想。如果利用多媒体模拟辅助物理实验,可以做到直观形象、重复再现、大小、远近、时空、动静、快慢等实验效果。比如许多物理实验,如果采用动画模拟实验,通过多媒体视频课件使宏观现象微观化,就可以使学生们看到想看而看不到的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但是要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才可以优化课堂物理实验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也就是说,要把握好多媒体的辅,不能用计算机教学课件全盘代替物理实验。如今,教师们学习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热情都很高,然而多媒体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因此应用要适时恰当、科学合理,以免弄巧成拙。物理学科的特点就是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并通过讨论总结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实验,能逐渐掌握观察、实验、类比、对比、转换等方法,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可以用生活中易得的材料、物品或废旧材料充当实验器材或稍作简单加工制成教具、仪器,并应用于教学之中,这本身就是潜在的对学生进行创作教育。由于熟悉所用的器材,降低成本进行实验所体现的“一物多用、废物利用、借用它物”等思想,正是启迪智慧、开拓思路、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钥匙。教师若能有意识地、经常地对学生进行开拓引导,他们的创造性就会得到较好的训练和开发。
比如在学气压强时,实验室没有现成的器材,为了让学生体会大气压强,在我的引领下很多学生就自己动手做了这个实验。有的学生用两个吸盘靠紧排净里面的空气,再用手去拉开,很难拉开。有的学生就用吸盘直接沾一些水压在玻璃上面,也很难拉开。学生通过自己新手做实验感受到大气压神奇的力量。学生用熟悉的、简单的、常见的材料做物理实验,能使学生富有亲切感、新奇感、熟知感,重视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赞扬他们的创造、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学生在操作实验过程中,会不断地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不断创新,从而增长才干,提高实验的动手能力。
四、以学生为主体,推进物理课堂实验
物理课堂实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该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的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到是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而不是老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让学生按部就班。那样做实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是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演示实验本来就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如果没有以学生为主体,这样就不同程度地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因此,不能把学生当作被动接收的“仓库”,教师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不断启发提问,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例如“分子间作用力”的演示,可在两只乒乓球间夹上一段弹簧,球的外侧套上橡皮筋,平衡时,引力等于斥力;增大球距时,引力大于斥力;缩小球距时,引力小于斥力。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更多地拓宽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而且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课堂实验教学中,在演示实验时还要注意不仅要现象清楚,而且还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投影放大、机械放大、自制可见度大的仪器进行演示等都是常用的方法。甚至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多次重复,加深印象,巩固记忆。比如:在进行马德堡半球演示时,先让两个“大力士”上来拉,不能将两个半球拉开,打开活塞,让空气进入半球中,再让两个力气最小的学生来拉,却很轻松地将两个半球分开了。两相对比,说明大气压强不仅存在,而且还不小,这样全体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推进物理课堂实验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也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物理知识与能力发展的关键方式。
[参考文献]
篇8
提要旅游真实性问题日益为许多旅游学者所关注。本文认为可借助物与像的光学原理,从旅游者视角出发来研究旅游真实性问题。因此,本文通过构建物与像的真实性模型框架,对其相对性及转换进行了探索性的讨论和分析。
一、引言
光学中,人们经常面对物与像这两个基本物理概念。物和像可以看成是由许多的物点和像点构成的集合,对于一定的光学器件,物点和像点是一一对应的。由物体发出的入射光束射到光学器件上(如平面镜或透镜),经过反射或折射形成出射光束,出射光束形成像点。真实性是旅游者渴望得到、并积极追求的一种经历,这种经历被认为是反映真实的、不掺假的目的地的日常生活,或者能够让旅游者接触这种生活。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出于对市场需求的适应以及某些因素的影响,使得旅游者总在努力寻找真实性却经常失败,原因归根于旅游并不总是能够让旅游者找到旅游客体的真实性,形成真实的旅游主体认知。为此,本文借助了物与像的光学原理,从旅游者视角构建了物与像的真实性模型框架,并对其进行了探索性的讨论。文中分析了旅游者在寻找真实的旅游经历时,如何将真实作为一种感觉,借助于旅游活动形成真实的旅游主体认知,使旅游主体凝视的客体具有更强的真实感,进而实现旅游者真实的自我。
二、物与像的概念界定
物与像是光学成像过程中的基本概念,也是讨论物与像的真实性模型的基础,其概念界定应首先通过光线和光束来进行。光线是表示光传播途径的有向几何线,它是光传播的方向,也是光能量的传播方向。光束是具有一定关系的光线的集合,即光波波阵面的法线的集合。
成像过程是由物发出的光束,射向成像系统,经成像系统出射,相交而形成像,即通过光束在成像系统前后形态的转变而实现的。物是入射光束的交汇点。其中,发散的入射光束的顶点,称实物;汇聚的入射光束的顶点,称虚物。光学成像过程中的物可以是一个实际存在的物,也可以是前一个系统出射光束的交汇点,即光束的交汇点,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虚物。
光学成像过程中的物与旅游活动中的物(这里主要指旅游客体)存在着某种相似性。旅游活动中的成像过程也既可以是实物,此时该物发出的是发散光束;又可以是虚物,如舞台真实情形,真实的旅游客体(实物)以虚构的摹本而被复制到舞台上表演。在这种情况下,对旅游客体的模仿或模拟变得如此真实,即使舞台表演完全是假的(虚物),旅游者可能还是在追求一种真实性,即一种替换的、由旅游活动激发的真实性。
像是出射光束的交汇点。其中,实像是自物点发出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实际汇聚于一点的像;虚像是自物点发出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光线发散,而其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汇聚一点的像。也就是说,实像是物体发出的光汇聚在一起而成的像,而虚像不是实际光线汇聚在一起而成像的。虚像是虚的,但人视网膜上的像是实在的。当人眼去看实像时,需要在汇聚光束汇聚成一点,又发散之后去看,这样人眼是将这个汇聚点当成物点在视网膜上成像的。所以,人眼的观察不是区分实像和虚像的方法。
正如人眼可直接看到实像和虚像一样,旅游中真实的旅游客体本身(实物)不仅会产生真实的旅游主体认知(实像),还会引起旅游认知主体的猜疑(虚像)。当产生虚像时,旅游者感受不到旅游客体的真实性,会对原本真实的旅游客体产生怀疑,从而把真实视为非真实。
三、旅游中物与像的真实性模型分析
(一)旅游真实性的理论研究。真实一词最早用在博物馆,用来说明博物馆里的一切展品是否真实,其价值是否与某个价格相符合。后来这一词被引用到旅游业中,认为旅游的产生就是由于寻求真实性的某种欲望促使人们去经历旅游目的地的真实。
在旅游真实性的理论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从客观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角度讨论了旅游真实性。在这几种真实性概念中,客观主义者与建构主义者坚持客体的真实性,后现代主义者则完全否定了传统的客体真实性的概念,认为仿真比原物更加真实,已达到了一种完美的超真实境界。
1、客观主义的真实性。客观主义认为真实存在于其他地方,存在于其他文化中。因此,人们总是幻想他者的生活才是真实的,要摆脱日常生活世界中的不真实,就只有到别的地方、别的时段去寻找真实性。Boorstin认为:今天的旅游已丢失了往日的艺术,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处于隔离状态,轻信地欣赏着假事件而不管周围的真实世界。旅游者既没有获得真实性的能力,也没有追求真实性的愿望。MacCannell也认为旅游者出游的目的就是因为厌倦了日常生活中一成不变的非真实感受,需要到其他地方去寻求真实。ErvingGoffman提出舞台真实这一说法,认为旅游行为就是演员间的表演,为了保证前台表演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就必须保证后台的封闭性和神秘感。舞台表演具有一定象征性的真实性价值,旅游经历大多数属于旅游场合中的舞台真实经历。
2、建构主义的真实性。建构主义认为真实性不再是旅游客体的内在特性,而是客体所表达的一系列社会建构的符号或象征。旅游客体被旅游者体验为真实时,并不是因为它们内在上就那样,而是因为它们被当作了真实性的符号或象征。因此,真实性不是旅游活动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内在禀性,而是不断发展变化、不断被时代和外界赋予新的内容,真实性只能是相对而言,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
3、后现代主义的超真实。baudrillard认为后现代抹杀了真与假的界线,模拟变得如此真实,是一种超真实的真,已达到一种超真实境界。仿真和虚像是其思想中的两个主要概念。仿真不是一种实在的真,而是一种虚真,是对真实的模仿或模拟。虚像是非真实的景象,是以复制品、虚构的摹本而成的像。仿真和虚像比真实本身更为真实。Cohen认为在后现代主义理论中,旅游者已不是很关心真实性,追求的是享受、娱乐、表层美,是不真实。
(二)基于旅游者视角下的旅游真实性。马坎耐认为,大多数旅游者渴望一种对生活的真实感,通过旅游就能满足这种需求,还能摆脱现代工业社会给他们带来的“疏离感”。然而,由于旅游者个体差异的不同,旅游中的真实性不可避免的带有主观色彩。众所周知,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职业经历以及不同审美能力的旅游者对旅游过程中所领略的民族或地方文化的真实性内涵是因人而异的。根据旅游动机、旅游心理、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受教育程度及年龄、性别等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和其他个人因素,旅游者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类型。如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史密斯将旅游者分为五类:民族型旅游者、文化型旅游者、历史型旅游者、环境型旅游者、娱乐型旅游者;科恩也将旅游者分为五类:现实型旅游者、实践型旅游者、经验型旅游者、娱乐型旅游者、转移型旅游者。
由于不同类型的旅游者的文化水平和认识能力不同,对真实性自然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认识。他们的认知水平与认知结构等综合因素决定的对旅游真实性的认知,往往会引起旅游主体对客观存在的认知客体的成像过程的差异。如对于同一个旅游客体,不同的旅游者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因此,旅游者视角下的真实性应更加关注:客体的真实性会怎样影响旅游主体认知,怎样才能通过彼此转换促成真实旅游主体认知的形成,使旅游主体凝视的客体具有更强的真实感。
(三)物与像的真实性模型分析
1、构建真实性模型框架。在从旅游者视角构建的物与像真实性模型框架中,以横轴表示旅游主体认知(像),纵轴表示旅游客体(物)。两轴正方向表示实像和实物,负方向表示虚像和虚物。(图1)从图中可看出,第一象限是旅游者对真实旅游客体(实物)所形成的真实主体认知(实像),满足了旅游者寻求真实性的心理欲望,是大多数旅游者所追寻的。第二象限指旅游客体本身(实物)是真实的,然而,由于舞台化特点的普遍和舞台化趋势的加剧,使得旅游者感受不到旅游客体的真实性,对原本真实的客体产生怀疑,从而把真实视为非真实(虚像)。第三象限则表现为旅游客体本身(虚物)是假的,是将人造景观或虚拟的旅游客体提供给旅游者,是诱导旅游者的情形,因此引起了旅游主体的猜疑(虚像)。第四象限是舞台真实情形,即真实的旅游客体被复制到舞台上表演,通过表演使得旅游者无法分辨出旅游客体的舞台化本质,把客观存在的表演内容(虚物)认知为真实的(实像),将其视为真实的情形加以接受。
由模型可以看出:处于横轴上方的第一、二象限均是真实的旅游客体(实物),但分别产生了真实的旅游主体认知(实像)和旅游主体认知猜疑(虚像);第二、三象限中,无论是真实的旅游客体(实物)还是虚拟的旅游客体(虚物),均产生了旅游主体认知猜疑(虚像);第三、四象限是不真实的旅游客体(虚物)分别呈现出主体认知猜疑(虚像)和真实主体认知(实像)的情形;第一、四象限中,无论是真实旅游客体(实物)还是舞台真实情形(虚物)均产生了真实主体认知(实像)。
2、真实性模型的相对性及其转换。根据科恩的观点,真实性并不等于原始,而是可以转变的、创造的。因此,真实性是相对的、商榷的、由环境决定的,即真实性具有相对性。首先,从时间上看,对于真实性的认知是建立在当代人的解释和理解的基础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会产生继发的真实性。其次,从空间上看,由于各个国家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国家对于真实性也会有着不同的理解。最后,从旅游者看,真实性程度还取决于旅游者对真实性的认知水平及其对真实性的要求和态度。因此,在研究旅游真实性时,真实性的相对性决定了不仅要关注于旅游主体认知上的真实与否,而且更应该了解哪些相对性因素能够促使旅游者把旅游客体认知为真实的。
在旅游主体认知和旅游客体的二维动态空间里,可以借助舞台真实来实现象限间的彼此转换。舞台真实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但并不等于是真实本身。它通过真实的旅游客体以虚构的摹本(如艺术加工、提炼)被复制到舞台上表演,使旅游客体显得更加真实。在舞台中,仿真性包装和表演对旅游客体的模仿或模拟变得如此真实,进而能够让旅游主体将旅游客体认知为真实的(实像),将其视为真实的情形加以接受;相反,如果表演失败,真实的旅游主认知同样也会转化为旅游主体的认知猜疑(虚像)。同理,如果旅游客体本身(实物)是真实的,却不能让旅游者感受到旅游客体的真实性,就会使旅游主体对原本真实的客体产生怀疑,将真实的旅游主体认知(实像)转换为非真实的旅游主体认知(虚像)。从而形成模型中的第一、二象限和第三、四象限的彼此转换。(如图中的粗箭头所示)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中的入射点、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折射角.
(2)能叙述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
(3)知道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已知入射光线,能根据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5)能举出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
能力目标
由观察演示实验现象入手,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概括出相应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利用折射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再次向学生灌输注意客观事物中存在的因果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五章光的反射的后续课,进一步讲解光学的有关知识,又是第六章光的折射的基础,所以本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光的折射规律的正确理解是本节的关键,对于透镜的学习,照像机和幻灯机,放大镜的理解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课本列举了各种光的折射的实例,对这些实例进行讨论分析对理解光的折射规律有很大的作用.本节中介绍了在折射中光同样具有可逆性.
教法建议
本节是在第五章光的反射的后续课,进一步讲解光学的有关知识,又是第六章光的折射的基础,所以本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注意在本节的讲授中要合理有效的运用实验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两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光的折射规律的理解上,要结合实验对比使学生明白“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这一结论的成立是有条件的.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不但要传授科学的定理、定律,还要传授这些定理、定律是如何被发现的.因此,讲一点相关的物理学史的内容,也是符合目前物理教学改革方向的措施之一.
教学设计示例
1.引入课题
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如果光射到的是不透明物体的交界面,那么另一部分光会被吸收,但是如果光是射到某种透明介质的交界面上,比如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或者玻璃中,另一部分光就要进入水中或者玻璃中传播.在引入课题中要注意学生的主动性.
方案一:向学生演示动画,使学生明白光斜入射在空气和水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光不仅仅会发生反射,还会发生折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方案二:演示各种有趣的光的折射现象,例如内画壶、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变弯了等等从而引入新课.
2.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定义的讲解
课堂小实验一:在日常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十分普遍,请学生们透过玻璃砖看自己的手指,并注意调换观察的角度,看一下,发生了什么现象?也可以用铅笔,或其它物品代替手指进行观察.
实验结论:视线越斜,错位越显著,如果视线垂直于玻璃砖的侧面则没有发生错位.
课堂小实验二:将一枚硬币放进水中,让学生观察硬币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实验结论:硬币的实际位置比看上去的深.
课堂小实验三:准备一个比较深的大鱼缸,里面放入几条鱼,让学生伸手抓鱼,并让学生谈一下感受.
实验结论:鱼的实际位置比看上去的深.
由实验得出光的折射的定义.
(二)光的折射的一般规律
进行演示实验,教师先介绍教材图6-2所示实验仪器,然后让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让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并对照实验讲解哪些是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哪些角是入射角、折射角,对实验中所观察到的反射光线略作说明.
图6-l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考虑以下问题
A.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B.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C.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光线与折射角发生什么变化.
D.在整个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是靠近还是远离法线,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比较有什么特点.
E.让光线垂直于界面入射,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请学生回答以上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所回答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指导,最后得出正确的结果,写出板书.
(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知识点的讲授
向学生发问:如果把光源放到水中,让光线逆着折射的方向射入空气中,会看到折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
通过实验验证学生的回答是否与实验事实相符.
(四)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用动画演示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
3.教学总结
对于光的折射现象和它的初步规律进行定性分析,由于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知识,对于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不要进行定量的分析,但可以稍加介绍.注意实验教学在本节讲授中的重要作用.
探究活动
【课题】实验分析光的折射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演示激光束(或太阳光束)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发生折射.
【备注】
篇10
【关键词】数字图像复原处理技术;运动模糊图像复原;维纳滤波复原;改进维纳滤波复原
图像成像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退化源,数字图像在获取、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受各种原因的影响,会造成图像质量的退化,典型的表现有图像模糊、失真、有噪声等。运动模糊图像是由于相机和被拍摄对象之间的相对运动而造成的模糊现象,这一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因此运动模糊图像复原技术便成为目前图像复原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运动模糊图像复原是数字图像处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给定的图像质量并尽可能复原图像。图像复原的目的就是尽可能恢复被退化图像的本来面目。
运动模糊图像的复原方法研究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在国防军工领域,运动造成图像模糊现象普遍存在,这给人们生活和航空侦察等造成很多不便,所以很有必要对运动模糊图像的恢复做深入研究。在交通系统、刑事取证中图像的关键信息至关重要,但是在交通、公安、银行、医学、工业监视、军事侦查和日常生活中常常由于摄像设备的光学系统的失真、调焦不准或相对运动等造成图像的模糊,使得信息的提取变得困难。通过对于运动模糊图像的复原,使图像变的清晰,便于更好地提取相应信息。因此对于运动模糊图像的复原技术研究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图像复原的基本概念
图像复原技术,也称为图像去卷积技术,它是按着图像模糊的反过程进行,其目的是获取清晰的,未被污染的图像的近似值,从而我们可以使用相关信息来正确解读图像所包含的有效信息。要想复原图像,其中必须要知道的是模糊是空域不变的还是空域变化的:空域不变意味着模糊和位置无关。也就是说,一个模糊的物体无论从图像的那个位置看都是一样的。空域变化意味着模糊和位置有关。也就是说,模糊图像中的物体因位置变化而看起来有所不同。
二、维纳滤波图像复原
从噪声中提取信号波形的各种估计方法中,维纳滤波是一种最基本的方法,适用于需要从噪声中分离出的有用信号是整个信号,而不只是它的几个参量。
设维纳滤波器的输入为含噪声的随机信号。期望输出与实际输出之间的差值为误差,对该误差求均方,即为均方误差。因此均方误差越小,噪声滤除效果就越好。为使均方误差最小,关键在于求冲激响应。如果能够满足维纳-霍夫方程,就可使维纳滤波器达到最佳。根据维纳-霍夫方程,最佳维纳滤波器的冲激响应,完全由输入自相关函数以及输入与期望输出的互相关函数所决定。
三、改进维纳滤波复原方法
由于维纳滤波复原算法复杂,复原图像的质量并不是十分理想,在这里引入国外学者提出的改进维纳滤波复原的方法,在保证图像复原质量的同时,可以有效地降低算法处理复杂度;同时,在相同的算法复杂度的情况下,有效地提高了复原图像的质量。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将图像去卷积问题当作整体问题来看待,但是这样的话,其在复原过程中运算的时间复杂度相当大,同时,对物理硬件的要求也会很高。如果把大的模糊图像分成若干的大小相同的图像子块进行复原。当然,每个子图像必须比PSF图像大,因为,如果图像子块小于PSF图像的支撑区间,那么是无法复原图像的,而且,分块越多,引入的外界噪声也越多,这样,即使算法的性能有所提升,但必定会对复原的图像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分块不可避免的会引入边界噪声,为了抑制边界噪声对复原质量造成的影响,我们采取了块部分重叠的方法。
同时为了降低在复原的图像中所产生的振铃效应,我们对图像的边界进行处理。边界处理通常和子空间迭代法一起使用,为了加快收敛速度,也就是说,为了减少计算一个很好的近似解的迭代的次数。边界处理通常在解决线性系统的环境中提出来。
我们需要注意截断参数的选取很重要。如果选的太小,迭代结果将受噪声的污染,也不可能得出正确的解值。如果选的太大,边界处理几乎没有做什么工作,收敛速度没有改进。我们主要的目标是计算一个比较接近正确解的近似值,当选择近似值时我们应该存储结果;也就是说,我们应仔细避免参数选的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