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4 20:4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专硕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传统上日本博士课程是研究生教育的主体,研究生教育由博士前期、后期两个阶段组成,将硕士课程称为“博士前期”,把博士课程称为“博士后期”(经常被误译为欧美的“博士后”)。硕士课程一般为2年(最短1年,最长4年),博士课程为3年(最短2年,最长6年)。日本对取得硕士学位有严格的规定,必须修满硕士学分,并接受论文指导及通过论文审查后,可授予硕士学位。会计学一般要修满40个学分,但要求其中8学分为自身导师的课程,包括4学分的“研究班”导师课,4学分为论文指导。一门课程每周2课时,一学期16周,32课时为2学分(日本大学课程大都是1课时90分钟连续上,1课时大体相当于我们2学时)。专题讲座2学分(泛用课程),如:信息披露、物价变动会计、合并报表、金融工具会计等。
日本文部科学省(日本主管教育的政府机构为文部省相当于我国的教育部,2001年文部省改名为文部科学省)《专业学位研究生院设置基准》中规定,从2003年起在现行研究生教育体制外可创设“专业学位研究生院”,与现行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平行。由此,2006年后日本研究生学位体系由单一的“硕士——博士”模式转为在硕士层面分为学术型的普通硕士(以下简称为“学硕”)与应用型的专业学位(以下简称为“专硕”),整个研究生学位体系由“学硕”、“专硕”及博士构成。至2010年,日本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院有17所。日本的研究生院称为大学院,一般不是一个大学只设立一个研究生院(部),而是大学的各院系分别设置各自的研究生院,如综合类大学有医学研究生院、法学研究生院、工程学研究生院、信息学研究生院、经济学研究生院等。会计学硕士课程既有设在经济学研究生院的,也有设在管理学研究生院的。
二、日本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色
培养目标明确具体。日本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无论是“学硕”还是“专硕”原本都是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日本经济社会中担负重要的使命。其目标层次分明,硕士教育倾向于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强调专业性,不同于本科生的通识教育。生源既有应届本科生,也有社会从业人员,有很强的职业教育性。不同于博士教育(重点突出对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注重学术研究)。无论是“学硕”还是“专硕”,培养的不是只有会计专业技能的“熟练工”,而是培养“综合职”即管理人才。在明确的各层次培养目标体系下课程名称也有所体现。如本科为“XX学”,“XX论”,硕士多数课程都冠以“XXX研究”“XXX特论”,博士课程“XXX特殊研究”“XXX理论研究”。“学硕”以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为主,具体实施以博士入学资格为目标,必须提交学位论文,强调文献资料价值,是博士前期的准备,如果不准备读博士,上学硕没有意义。“专硕”以特定行业的人才培养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主,可不提交学位论文,而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工作报告、调研报告所替代。
与社会执业资格挂钩。我国高校一直存在是否支持财经类学生考CPA、CFA等执业资格证书的争议。如果支持,势必影响现行较完整的理论与实务的体系性教育,如果不支持,可能会影响学生就业竞争力。缓解此矛盾方面日本比较实际。很早以前,财务会计及管理类硕士研究生就可以获得执业资格的若干考试科目的减免,如注册会计师及税理事等,有些学生上几个专业的硕士课程,主要为了多减免一些考试科目。会计学领域“专硕”制度确立后在会计专业研究生院毕业的考生可以免注册会计师考试第一阶段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和商法四门考试的前三门。这样老师在上课时不论是否照顾学生考执业资格证,实际客观上也都对“取证”给予了支持。
负责任的硕士生导师“研究班”指导制度。为使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全程得到导师的指导,日本研究生院给导师与研究生提供时间、场所固定的指导机会,把其时间纳入教学体系。一般每周一次研究班课(两学时),学生算学分,导师算工作量。其称呼与本科生一样称为Seminar,本来是德语“讨论会”或“研究班”的意思,研究生阶段翻译成“研究班”更恰当些。“研究班”名称不是以专业方向,而是以教授名称命名,如铃木研究班、长谷川研究班等。“研究班”课程主要有本导师师门的各年级学生,也可以有少量的其他师门学生参加,本师门学生除必须参加导师的“研究班”课程外,可以在导师的推荐下选择其他“研究班”课程。日本大学院的选修课程一般比较多,大都没有必选课,必选课就是自己导师的课。“研究班”上课内容首先就是导师指导学生选课,其次,带领或指导参与科研活动(老师授意下参加专业学术会议可以顶替上课),还有就是论文指导,指导时也让非该写论文年级的师门学生必须参加,以便提前进入学术研究境界(渠道)。硕士总学分中“研究班”学分以及导师主讲的课比重比较大,一般占到三分之一,这极大地保证了导师的必要指导时间、学校对学生的全程关怀,也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所选导师的研究领域、观点。相比之下,我们的学生往往回答不上来本身导师的研究领域、学术成果乃至学术观点,不能说与我们大多数院校没有固定的“研究班”制度无关。
启发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更应启发、鞭策学生自主学习、研究乃至思考。所以,研究生课程的教师一般不会像本科教学或我们传统的课堂“老师写、学生记”、“老师讲、学生背”、“老师问、学生答”的陈腐模式,而很明确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职责是“组织教学”不是“讲课”。有不少老师都先分别布置同学预习不同章节内容,采取轮流发表式、讨论式。如每人分工预习一章节,然后自己讲述归纳过的内容梗概和自己的理解(前提是人数不能太多),学生讲述过程中,导师或其他同学在导师的安排下会提相关问题,这迫使每个学生都要看书,查文献,找参考资料(包括网上查询)。此过程促进学生扩展专业知识,迫使学生自主学习,也锻炼了学术研究能力。所以,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课模式已不多见。
三、日本研究生培养特色中我国可借鉴之处
针对上述日本现行会计学研究生教育体系和特色,为总结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及类似院校可借鉴之处,笔者研究团队特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籍硕士研究生及研究生导师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征求对现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看法及意见,总结出以下可以借鉴之处。
研究生培养体系上明确学硕与专硕分别培养。学硕为博士前期,培养目标为满足博士入学资格;专硕的目标直接服务于社会,并与执业资格结合,但不是培养“熟练工”,而是“管理职”,两条线清晰后减少重复与考证的争议。几乎所有教师(97%)都支持学生考取社会资格证书,虽然与学校系统学习有矛盾,但是迫于我国目前的就业压力,为学生就职着想,还是支持的。同时,还有近半老师希望减免资格考试科目。53.77%的学生认为,应该考取一个证书,也有44.34%的学生认为应该考两个以上的证书,98.11%的同学是想拿证书;只有极个别(不足2%)的学生表示自己不准备考证。连带着研究生学习期间对时间的分配方面,我们的调查结果是近六成的受访同学认为自己大部分时间都在考证书。可见学生对社会资格证书的需求巨大,我们应该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不能无视”有证容易就业”的现实。目前鼓励增加专硕数量符合这一趋势,但终归还有少数同学不考证,准备读博或系统掌握理论知识。所以从我们大学的系统教授知识和仅就满足学生需求来说,并不能,也不应该“一刀切”取消学硕,只开办专硕。应更大胆走像日本那样的“学硕—考博”(或硕博连读)、“专硕—就业”分离的两套体系,这有利于教学要求与课程设置。
研究生指导体制上借鉴“研究班”制。上述时间、地点固定的,学生算学分,教师算工作量的“研究班”类似我国大学曾经实施过的导师方向课。目前我国大部分财经院校没有“专业方向课”。我们的调查结果是九成以上的研究生对导师的指导表示满意,但其实每年都指导学生选课的导师不多(27%),还有24%的导师从来没有指导过;大部分导师一、两个月(81%)与指导的学生见一次面,甚至有部分教师(9%)没有定期见面指导过学生。因而,半数以上(51%)导师不满意现在的指导方式,认为应该面向自己指导的研究生开设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专业方向课。这方面应学习日本的大学院的培养“研究班”方式,学生算学分、导师纳入工作量,按正常安排课那样才能真正起到导师指导学生的作用,使学生接受从选课到毕业论文撰写及就业建议等全程指导。这种面授指导方式很符合我国实际,如受访的研究生中,有近一半的同学没有上过导师的课,不能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对论文选题和其他科研方向选择都十分不利。如果有固定时间的“研究班”课,即使没有其他的导师专业课程,指导课上就能解决上述问题。还有起初有人怀疑当面指导是否落后于时代,不符合学生的生活步伐,学生不愿接受面授指导,但通过调查,尽管社会上已很流行和普及的微博和微信却很少有人用在教学指导上,特别是教师应用的太少。问卷显示学生与自己导师沟通方式上,更多的导师与学生都选择当面沟通的方式,占到六成左右,邮件次之(35%),而选择微博和微信的学生只占少数。可见“研究班”课这种面授指导方式虽然传统,但未来一定时期还应是主要交流方式。
研究生课程教学借鉴自主学习方式。我们的调查问卷在授课方式上设计了四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老师讲授”、“讲授+实业界专家讲座”、“讲授为主+少量学生讨论”、“学生个别发,小组研讨,老师辅助指导、点评”。明显,请实业界讲座高于单纯讲授方式,加上学生讨论也强于单纯讲授,其中最高层次相当于日本会计学硕士课程启发式、探讨式教授方式。遗憾的是我们的调查结论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很少选择最高层次的教学方式,说明我们还停留在较低层次的课堂教学方式阶段。调查问卷中从教师的角度看,目前大部分课程以“老师讲授”和“讲授为主+少量学生讨论”两类讲授方式占压倒优势(占74%),“讲授+实业界专家讲座”和“学生个别发言'/J、组研讨,老师辅助指导、点评”两种方式各占少量比重(13%)。从学生的角度看,“老师讲授”和“讲授为主+少量学生讨论”,“讲授+实业界专家讲座”超过85%最高方式的“学生个别发言,小组研讨,老师辅助指导、点评”也不足15%。这种授课状态的改变或者水平的提升也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采用理想的最高层次方式,要看我们教师的教学习惯、组织教学能力与水平素养,还要看课堂学生的规模,以及依教学监督、检查制度的匹配而循序渐进。如至少可以先要求课堂是教师不能只讲授,应增加外请实业界讲座及学生讨论的比重。
注:
本文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度教改立项“教育管理借鉴:日本财经专业研究生教育”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含义及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意义
1.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含义
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是客观、公正的监督控制活动,它对商业银行经营控制提供评价和咨询活动。同时,内部审计也是银行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现实意义
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尽快与国际商业银行接轨,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地位。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审计理念缺少风险预警机制和内部审计独立性、权威性不足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国际借鉴
1.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特点
(1)合理的审计模式,内审部门有更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内审机构的设置问题对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制度至关重要,西方商业银行在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上,总行实施了机构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而在各分支机构则只是设立简单的审计控制办事处,这种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实现了“倒金字塔”型。各分支行担任服务窗口的职能,总行执行主要的经营职能。
(2)内部审计职能定位明确
纵观当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发展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已经走在内审领域的前沿:充分发挥了内部审计的咨询和服务职能、更加注重内部审计过程而不是审计结果、对商业银行潜在风险进行充分评估、对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提出合理的审计咨询意见和改进措施、协助被审计单位进行内部控制制度
2.国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经验的启示
(1)重视内部审计成本。内部审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银行的经营目标,但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必不可少会出现一些内部控制的问题,所以关于如何评价和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标准和规范必须有章可循。如果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或者内部审计成本高于企业内部审计所实现的价值,那么银行完全可以把内部审计外包给其他审计咨询公司或者会计师事务所。从这个角度来说,内部审计还可能为实现商业银行的效益做出贡献,从而降低商业银行成本。
(2)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并重。进行实地审计检查是传统的审计方式,这有利于更加直观的找出问题的根源,并在第一时间对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直接的审计证据。当前,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传输系统的发达已经可以满足审计证据和报表数据实时传递。通过对审计对象的业务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从而有计划的对审计对象进行全方位一体化的审计。因此,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模式发展趋势就是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并重。
四、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的对策
1.创新内部审计理念
目前,中国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概念也很旧,仍然在“金融审计”的阶段,在实践中,在中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主要是真实性审核,这种内部审计理念强调的是针对会计材料和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监督评价,无法给商业银行带来效益,也不能间接增加银行的价值。内部审计发展的趋势是风险基础审计,把风险评估作为企业经营的必要条件之一。与此同时,内部控制的重点也发生了转移,分析经营风险成了内部审计的焦点。因此,只有从审计风险的思想认识,深化“增值型审计”的概念,以促进审计模式的发展,对审计风险的利益,商业银行的风险规划,全方位多角度一体化的实时动态监督,为商业银行增加效率和效益。
2.创新内部审计工作手段、方式和方法
商业银行的电子化进程加快,各项业务的经营和管理越来越离不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的普及。信息科技和电子银行的大力发展使得风险控制问题在当下变得越来越突出,银行业的各项业务也必须面向电子化,网络化。
在审计手段方面,应大力推广使用分析性复核。分析性复核技术能够充分利用数据集中的优势,定义各种问题,在审计软件等现代技术的大力支持下,连续动态地对商业银行各部门会计资料和财务数据进行匹配和分析,对其出现的异常活动实施风险预警,从而缩小审计范围,精确风险审计的领域,科学合理的安排被审计单位的审计计划,最终使得审计资源优化配置。
在审计方式方面,改变以往事先预告多的工作方式,增加突击审计力度。按照西方商业银行的惯例,选择不定时的对商业银行各部门进行一次突击审查。
3.加强公司治理,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内部审计独立性对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息相关。只有保证内部审计部门在商业银行各部门中具备较高的地位,才能实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也关系到审计任务是否按期完成,是否高质量完成。提高内部审计权威性也是加强公司治理的重要举措,公司在规划法人治理结构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将内部审计定位于董事会或者监事会之下,内部审计人员直接向董事长负责,从而实现内部审计的独立和权威。
五、结语
感谢老师们一路上对我论文的指导和支持,对于我存在的不足及时指出并加以指导,如果没有老师们的帮助,我想也就没有今天的这篇论文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路走下了,经历了许多汗水和挫折,但是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在这一刻,将最崇高的敬意献给你们!在我的论文中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向各学术界的前辈们致敬!
参考文献:
[1]杨国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8:16-21.
[2]付文燕.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研究.审计之友,2011,6:8-10.
[3]丁卫.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完善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13,6:6-10.
篇3
在我国将实验引人会计教育领域的十几年中,会计实验教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程,对会计专业教育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会计实验教学的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制约着会计实验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为此,西华大学就“会计模拟实验建立与完善”拨专款立项研究。本文对建立会计模拟实验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组建方式进行了分析,并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提出了今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l会计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
1.1现有的培养目标我国目前会计学专业学历教育体系分为四个基本类型。(l)中专(含职高)。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中等财务会计人才。(2)大专。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独立从事会计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等应用型人才。(3)本科。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科研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科研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4)研究生(含硕士和博士)。目前,多数高校侧重于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例如,厦门大学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有坚实的会计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从事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人才。”
1.2对现有目标定位的基本评价就培养目标本身而言,上述四种类型的培养目标长期以来对会计人才培养及现代化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以及会计教育的发展,现有会计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缺陷已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l)各层次目标界限模糊,在知识和能力上的差别不够清楚。如:中专与大专之间,目标表述上的差别仅体现在“中等”与“高等”的差别上;本科与研究生都是“三位一体”(实际工作、教学和科研)的人才模式。(2)中、高级会计人才的界定不尽合理。20世纪so年代前,会计教育的层次结构主要是中专、大专和本科,研究生教育几乎空缺。在当时条件下,这样定义中高级会计人才有其合理性。然而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一方面,会计教育层次结构日益多元化和高级化;另一方面,经过十多年的会计教育发展,会计人员队伍中有学历者比重显著提高,而且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学历层次要求明显提高。面对新情况,中、高级会计教育的含义应当重新界定。(3)目标定位偏离现实环境。如今,研究生教育已有了很大发展,学校及科研机构的学历层次要求也明显提高。新形势下,培养教学型和科研型会计人才的任务,应向研究生教育层次转变。因此,把本科会计教育的方向定位于“三位一体”显然已不合适。综上所述,现行的会计教育目标必须做出改变,以适应21世纪会计教育的需要。
1.3今后一定时期内会计教育目标的层次差异描述为了探索会计教育目标,我们经过三年努力研究,完成了四川省教育厅下达的重点社科课题《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教育目标研究》。由于影响会计教育目标的因素众多且复杂,限于篇幅,在此不作指述,仅就其结论呈述如下:高等工科院校的会计教育培养模式为“厚基础+显特色+重个性”。厚基础是指具有深厚的技术基础和专业基础,实行大管理学科平台教学(其中,学科基础课程占48%左右),所有管理类专业前两年教学计划相同(只有个别课程的学时数、内容深度存在差异);显特色是指突出各院校的特点,使之在人才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充分利用工科院校的技术优势,突出数理模型建立及在管理上的应用;重个性是指尊重学生个人发展,大量开设全系、全校选修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适时补充管理学知识及最新研究成果。根据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的“血缘”关系,我们注重与财务管理相结合,体现出与其他兄弟院校不同的特点,培养“有技术、懂管理、会核算、普经营、强操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突出特色是:(l)工科背景。要求学生了解、掌握一定的工业技术,灵活运用计算机、数学知识。(2)管理学科基础。全面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方法、技术。(3)会计学能力。要求学生有过硬的会计实践能力: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的理论、方法、技能;突出会计实际操作能力训练,实施“工业技术实习、企业生产工艺参观实习、课程实习、系统仿真模拟实习、毕业实习”全方位实践。其中,会计实验有:手工模拟实验、电算化模拟实验、证券投资实验、审计实验。我们认为,会计教育目标应分层次确立,不能一律定为“高级专门人才”。具体建议是:会计专科(含高中起点中专)培养一般会计人才,会计本科培养会计专门人才(具有创新意识),会计硕士培养会计创造人才(具有创新能力),会计博士培养会计创新人才(具有创新成果)。其中,会计本科业务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知识经济要求,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通晓国际适用会计准则和现代会计管理原理与方法,基础扎实、专业面宽、综合能力强,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会计中介机构从事会计实务及科研工作的复合型工商管理学科会计专门人才。
2现行会计实验教学存在的不足
现行会计实验教学尚处于模式单
一、内容简单、手段落后的层次和水平,具体表现在:
2.1只有验证性实验一种模式即只是对某一主体一定时期的实际经济业务进行的模拟实验。首先由老师编成实验习题,然后由学生对实验习题进行模拟操作。分为“全程综合模拟”和“分阶段或分项模拟”两种。前者从填制凭证、登记账薄、计算成本、编制报表直到证、账、表的装订这一完整会计工作流程的模拟操作;后者则选取某一阶段或某一项会计实务模型进行实验操作,比如学完会计凭证相关内容后,让学生按提供的实务模型进行会计凭证的填制操作。无论综合模拟或分阶段模拟,虽然对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互相协作精神都有帮助。但是,由于实验内容、步骤、方法等均由老师事先设计,学生只需按部就班操作,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加之只有一种实验模式,中专、大专、本科都用同一模式教学,无法体现会计教育目标的层次特征。事实上,不同学历层次的会计教育,毕业生的流向不同、教育功能不同、教育等级不同、能力要求不同,理应有不同的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层次会计人才培养的需要。
2.2会计实验教学目标停留在核算型会计人员的培养上实验内容停留在记账、算账和报账,属于典型的“核算型”实验教学。对会计预测、决策、控制、考核与分析等内容的实验,无法通过现行模拟实验完成。2.3教学手段主要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不利于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在我国,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是黑板加粉笔的教学,实验教学环节还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这样既不利于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普及,也不利于我国的会计实务走向国际化,更不能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高素质、强能力的要求。总之,现有会计
实验教学未能全面体现会计教育目标的要求,不利于各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进行相应改革,以促进我国会计实验教学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3建立会计模拟实验体系
3.1建立会计模拟实验的必要性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一大批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实干家。会计学作为管理学科中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对学生实务操作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因而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传统的做法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某些实务课程后,安排一个时期到实际部门“见习”或操作,即课程实习。待到毕业前夕,再集中一段时间到对口部门进行综合性的毕业实习,由此完成技能培训任务。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这种传统做法愈来愈不尽如人意。(l)实习经费的制约。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地方性高校的教育经费一直处于捉襟见肘的境地,学生每年的实习经费多年一贯维持在100元左右的水平上。而同期的车船、住宿等费用则在不断上涨。由于实习经费紧张,不得不把本该分阶段进行的课程实习内容一律删减,以保证最后阶段的毕业实习。即使是这样,毕业实习的时间还不得不一再缩短。为了节省经费,本该教师驻点指导的也改为跑点检查,实习效果大打折扣。(2)实习场所和岗位的制约。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企业与公司的商业秘密也日益增多。许多单位都视接受大学生实习为包袱,一些勉强接收了也不让学生接触其核心部门和有关的管理事务。由此产生了会计专业的学生到企业实习见不了适时的原始账单、账簿、报表,更不能亲自“操刀”做账,实习难以达到预期目的。(3)实习项目单一性的制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行业界限已被打破,经营领域的拓宽,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学会计学的还要懂得金融、外贸、营销、管理、财务、公关等业务。
此外高校毕业生分配的双向选择模式也使得学生择业的自由度大大增强,学生们亦要求拓宽基础,多掌握一些实用技能,以便更好地适应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的需要。这种内外两方面的要求,推动着管理学科各专业日益融合,通才教育正成为高教改革的努力方向。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使学生真正多方位地掌握会计实务技能和管理技巧,单靠那种传统的只看过时账单的实习方式是无法解决问题的。为缓解上述制约因素对实习教学的影响,我们也曾尝试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办法来解决。但实践结果表明,校外实习基地也只起到了一个保证实习场所的作用。那些涉及商业秘密而又是实习所必须接触的关键问题学生仍无法介人,而且一个实习基地所能为学生提供的实习内容也仍然停留在有限的层面上。因此这种办法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传统实习方式的缺陷。由此必须改换思路,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形式以及内容设置来一个大的变革。
3.2建立会计模拟实验的可能性受国外商学院案例教学的经验启发,可以采用把与专业教学有关的企业经济活动搬到实验室仿真模拟,将案例教学实证化、动态化的办法来构建一种新型的实习教学模式,以便有效地帮助学生及时掌握本专业的业务流程和操作实务。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弥补传统实习方式中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缺陷。将企业经济活动搬到实验室仿真模拟的做法与传统的实习方式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优点:①有利于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及时消化和验证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的场所,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随时组织阶段性实习。②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传统的实习方式中,学生是跟着看的配角,而在模拟实习中,学生成了自己动手做的主角。
通过亲自实践,既可验证理论,又可发现自己的不足,必将大大调动学习的欲望和热情。③有利于打破旧的专业界限,为学生提供实践多种角色的机会。非财经院校的管理院(系),往往都将管理类多个本科专业教学集于一体,所建的模拟实验室都是综合仿真经济运行系统,包容了生产、营销、会计、财务、金融、外贸、工程项目等多个部门的业务流程。不同专业的学生可在模拟实验过程中轮换不同的岗位,从而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快地了解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增强上岗后的适应性,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需要。把现实经济活动搬到实验室加以模拟,过去是完全不可为的事情,而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和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却是完全可以实现的。(l)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经济活动仿真系统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前提。在传统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活动的秩序由自上而下的计划来维持,企业、银行等经济单位仅仅是计划实施的工具而不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这时的经济运行是一种简单的线性模式,学生只要到有关单位看一看即可较自如地从事“经济活动”,所以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去建立一种模仿计划运行的模拟系统。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活动的秩序主要由市场来维持,企业之间的经济往来和联系日趋复杂,企业内部的经营机制也不断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按市场经济活动规律建立一个仿真模拟系统不仅有必要而且也有了可能。(2)计算机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经济活动的仿真模拟提供了物质条件。例如生产企业中的车间生产线、制造单元、管理流程等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出来;两个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也由大量的信函往来变成了计算机可识读的数据,通过一个网络就可使几台计算机扮演起远隔重洋的不同国家的贸易角色,这些都使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变得相对简单化、小型化,可以浓缩到一个实验室的有限空间和有限的实习时间中完成;许多应用型财务软件的开发,如清华同方开发的(企业运营监控暨预测系统》,为会计核算、分析、控制提供方便。(3)大量的上市公司定期在专业报刊上公告财务信息,为收集财务、会计资料提供了方便。而且,有许多高校有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型企业(公司),有技术人股参股的公司,有定点技术支持地区或部门等,这些都为收集、设计原始凭证提供了条件。(4)已建立的会计模拟实验室提供可取经验。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在探索、建立管理学科仿真模拟实验室,积累了丰富经验。西华大学管理系近年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会计手工模拟、会计电算化模拟、证券交易模拟、市场营销模拟、生产运营模拟等实验室,并投人运行使用,效果良好。不仅更好地完成了实验教学任务,而且还大大节约了实验经费,同时积累了建立模拟实验室的宝贵经验。
当然,建立经济活动的模拟实验室,并不是要全盘否定传统的直接通过接触社会达到实习目的的做法。事实上,校内的仿真模拟实验环境的建立需要通过对现实经济生活进行深人调研,以便从中选取适当的案例和模拟系统启动运行的数据材料,同时在校内进行模拟实习以后,也还需要安排一个时间让学生到实际部门进一步的体会和验证。所以,校内的模拟实验和校外的实习这两者应该是整个实习教学环节中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它们的优势互补,必将推动应用经济学科实习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3建立会计模拟实验系统的基本思路社会经济运行是个复杂的系统,从最基本的来看,一个国家的经济都是由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可以按这四个环节进行分类。但是目前要在实验室建立起一个包含这四个环节
的庞大系统则是力不能及的。根据现有条件和实习需要,我们可以先设计一个相对简化了的经济活动仿真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主要设置生产性公司、商贸公司(含外贸进出口公司)和银行这三类相对独立的基本经济单位。.三类经济单位之间的经济往来构成一个经济运行的母系统。生产公司、贸易公司、银行这三类经济单位内部各自又有自己的小循环,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母系统承担专业实习任务,子系统则承担课程实习的任务。其中会计模拟实验系统,以生产公司为核心设计。生产公司内部的子系统由供应、生产、营销和研发五个子系统组成。供应系统负责资金的筹措与运用、人力资源的开发、物资供应与管理。生产系统负责生产过程的组织、生产成本的控制、全面质盆管理、动时研究、价值工程、川管理。营销系统负责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细分与定位、营销策划、商务谈判、产品销售与服务等。
研发系统则主要负责经营战略分析与决策,项目评估与分析。通过这五个子系统的运行,将生产性公司的生产、技术、财务、营销等经营管理业务仿真模拟出来。上述公司内部子系统的运行,可以由供应科、生产科、财务科、销售科、技术科等业务科、室承担。每个科、室设若干个职位,分别由不同的学生担任,通过在生产公司的实习,能解决“企业技术管理”、“企业经营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企业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学”、“项目评估与分析”、“企业财务会计”、“审计学”、“企业财务分析”等专业课程的实习需要。在组成经济活动仿真系统的生产公司、商贸(进出口)公司和银行中,都需要设置会计机构,即财务科。会计是对已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分类、分析的部门,它本身也有其运行系统。例如作为会计业务最复杂的工业企业,其会计业务就包含了财务结算、工资会计、固定资产会计、材料会计、成本会计、销售和利润会计、资金会计等等。为满足会计专业学生实习的要求,在每一大类模拟经济单位中,都应根据业务要求细设相应的会计岗位,使每个会计岗位之间相互联系,进一步构成一个会计活动的子系统,使学生从中掌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学”等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的实务知识。为了满足扩招后会计专业每位学生实践操作的需要,至少应设置ro个不同生产公司或商贸公司经济活动仿真系统。
4会计模拟实验的改革与发展
4.1拓展会计实验教学模式除验证性实验外,应深人开展设计性实验、超前性实验,并按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层次性差异,选择适合各层次会计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具体地讲,初级会计人才的培养(中专、大专层次)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中级会计人才的培养(本科层次)则验证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并重,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硕土士层次)以超前性实验为主。至于博士研究生层次的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学习过程本身就是科研过程,学生本身素质已较高,因此不必也不适合开展会计实验教学。所谓超前性实验是指不拘泥于学生现有的知识与能力,实验内容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一些超前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应用和掌握的实验。因而需要学生在现有知识基础上,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去探索未知领域。在教学实践中,可结合一些科研课题进行安排。如利用学生已掌握的财务会计知识及相关的会计准则,探索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人力资源会计处理等。
4.2深化会计实验教学内容拓展模式是会计实验教学的横向发展,深化内容则是其纵向推进。无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还是超前性实验,其内容都有简单与复杂之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会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核算型”会计已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职能转变已成必然。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摇篮”,学校必须充分认识会计教育所面临的这一挑战,把握时机,将“核算型”会计实验提升为“管理型”会计实验。在简单的记账、算账、报账基础上,全面开展成本管理、筹资管理、收益管理、资产管理、预测决策、财务分析、审计监督等内容较复杂的会计实验,并根据会计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差异,选择相应内容的会计实验教学。
4.3提高会计实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为使会计人才的培养符合信息时代的需求,当务之急是在会计实验教学领域引进电算化及电脑多媒体教学。通过开发会计应用软件及多媒体教学软件,利用计算机进行会计信息的处理,利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从而提高会计实验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可以预见,这将是今后会计实验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题。
篇4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不仅涉及众多领域学科,并且既包含理论知识类,也包含实践技能类,使得旅游专业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这就必然会造成知识信息的碎片化。而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学生培养方面,若想在与其他专业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并区别于职业技术院校,就要寻求一条宽基础有专攻,能综合有实践的专业特色之路,而案例教学法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
旅游管理专业;信息碎片化;案例教学法
一、前言
20世纪80年代开始,旅游管理专业经过近40年的发展,从当初的几所专职院校的培训,发展到如今的专科、职业、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多层次协调发展的旅游教育体系,使得旅游管理专业被正式纳入教育部管理与指导范围,并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但是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转专业就业以及硕士、博士招生时导师不愿意接收旅游专业毕业生等问题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一方面导游、服务生、前台等职位不具备高等学历或理论知识的人也可以胜任,并且旅游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在大学学习了不少理论知识,但在实际管理实务与操作技能方面,却又不如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另一方面,旅游专业毕业生大学四年的课程虽然涵盖了管理、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社会、中文、外语、传播,网络、市场、营销、策划等非常广泛的领域,但是到了具体某个岗位竞聘的时候,以上各专业的毕业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又比相对“略懂”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具有明显优势,这也是硕博导师组建研究团队时淘汰科班出身考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旅游行业中需要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高级管理和策划岗位,一般本科生又是无法企及的。由此种种致使旅游管理本科生就业选择范围日渐狭窄,长远来说必然会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及教师失去信心,最终影响学科发展的后劲。作为朝阳产业的一门热门学科,本科院校的旅游专业急需一条摆脱目前困境的道路,而想寻求这条出路则必须要从了解自身专业特征出发,明确专业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关系,进而确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与教学特征
总的来说,旅游专业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实践性和时效性等学科特点。由于旅游产业包含了诸如旅行社、景区、交通、运输、饭店、宾馆等多种行业,因此从事旅游服务行业的专业人才的知识体系就必然要涉及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律学、地理学、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多种学科,以便使旅游从业者或研究者在实际的业务操作实践或研究中能够以跨行业、跨学科的横向视野综合考虑相关因素来思考和处理问题并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从纵向来说,旅游专业不仅需要不断地随着社会及旅游产业的发展更新自身专业体系与理论,而且需要积极吸收多种相关学科专业的最新发展为我所用,从而促进自身的进步与完善。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在知识理论体系以及教材方面进行不断的更新换代。而且随着全球化与行业多样化的发展,本科院校培养的旅游人才要适应市场就必然需要具备多学科交叉思维应用和与时俱进的能力。与自身专业特点相对应,旅游专业的教学方法也就具有了多学科性,方式多样性,实践性等特征。一般来说旅游专业课程包括旅游学、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经营管理、旅游英语、政策法规、旅游规划与开发、饭店管理、心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信息系统管理、高数、企业会计、餐饮经营管理、导游业务、地理学、旅游文化学等必修课程以及美学、历史、礼仪,计算机、摄影等辅修课程。其中,诸如旅行社管理、景区经营管理、导游业务、饭店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等课程不仅需要理论学习,还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像前厅与客房管理、餐饮管理、旅游服务礼仪等课程讲求很强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课程的多样性就使得旅游专业教学方式从课堂理论讲解,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实训室模拟等,到实地考察体验、现场实践、工作实习等不一而足,以实现学生对多个学科知识的多层次、多视角的比较与分析,能够以开阔的视野,全面而且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相关专业知识。由此,本科院校的做法是一方面向学生讲授多种学科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旅游服务所需的各种实践技能的训练。目前很多院校建立的各种实训室、实习基地、校企合作等,甚至有些大学在校内进行产业化的半学习,半工作的办学模式,比如国内的上海师范大学大学旅游学院、美国的由希尔顿饭店集团创始人康拉德•希尔顿捐资创办的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大学希尔顿饭店学院。教师和学生同处在饭店运营的环境中进行教学和学习[1]。在这样的专业特性和教育体系下培养的本科生应该是既有广博的理论基础以及比其他专业学生更广阔的跨学科视野,又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但是,由于知识信息的碎片化,旅游专业学生普遍存在“样样通”而“样样松”的现象,使其在人才市场上却不具有明显优势。原因很简单,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在同样的大学四年内,学习十个学科知识想达到甚至超过其他人只学一个学科掌握程度,还要对各个学科融会贯通,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对于本科旅游专业来说,一方面,多学科理论与实践技能缺一不可;另一方面,如果走技能培训的道路则失去了与专职院校的差异性。在如此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能够保持本科院校旅游学科特点的出路似乎只有一条,即宽基础+专攻+综合+实践能力。也就是说,在学生培养上努力做到使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宽泛的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对某一领域具备突出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同时具备别的专业学生所不具备的跨学科和符合社会实际的综合交叉分析判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样样通”往往“样样松”的困境,旅游专业毕业生才会具有比较优势。为实现这一转变需要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改进与努力,而在教学方式上对上述目标具有极大促进作用的手段之一无疑就是案例教学法。
三、案例教学法及其优势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为素材,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对案例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见解,做出判断,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启发式教学方式[2]。美国的哈佛法学院院长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朗戴尔)于1870年创立了判例教学法,即案例教学法[3]。直至20世纪40年代,案例教学才初具规模,形成了包括选题、编写、应用等环节在内的完整的案例系统[4]。到了20世纪的60年代初,美国就开始在旅游专业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方法,并对案例教学方法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分析与梳理。之后,国外有许多国家的旅游院校例如法国、加拿大、瑞士、英国以及澳大利亚等相继将案例教学法全面引入到旅游教学与实践之中[3]。由于案例法教学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上提高学生与教师的积极性与参与度,而且使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社会联系起来,通过实际运用来巩固和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后经多年的发展,案例教学法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教育、医疗、法律等学科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建立了很多相关的案例资源库。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是由于案例教学法具有传统教学法所不具备的一些优势。首先,从教学形式上来说,案例法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具体,对知识点的呈现更加直观而生动,使抽象晦涩的理论和规程变得简明易懂,使学生对授课内容更加容易记忆和灵活掌握。正如著名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发现:“一般人能记忆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5]。其次,从课堂气氛上来说,案例法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有利于促进师生的互动,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欲望。最后,从教学效果上来说,案例教学法通过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真正获得思考、判断和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这里需要补充的是,实践性的教学也是一种案例教学,比如做床、摆台等,因此案例的本质是直观具体应用操作演习。总的来说,案例教学法的直观性、参与性、启发性以及实践性等特点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协调沟通、表达应变、综合决策、心理素质等多方面能力;同时,可以使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并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刚好符合了旅游专业的学科特征和培养目标。
四、本科院校旅游专业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方向
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已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法,也取得了相当成绩和效果,但是由于存在一些诸如旅游案例研究不深入,没有建立系统化的旅游案例库,案例本土化不够,案例更新不快,案例来源渠道狭窄,案例的加工不足等问题,教学效果不佳。实际上案例的搜集,整理,加工很多都是一线教师在做,本身时间精力不充裕,加之力量分散,而且既有专业知识,又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操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又比较缺乏,使得课堂上使用的案例质量很难得到保障。同时,案例教学法在实际应用当中部分教师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对案例教学认识不清。课堂教学方法手段陈旧单一,与传统“填鸭式”的授课差别不大,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足而无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6]。显然,为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就要从案例本身以及案例应用两个方面入手来解决以上问题。第一个方面要提高案例质量。整合学科与社会力量,建立一个科学、系统、全面的案例库。该案例库首先要涵盖所有旅游专业课程,并在每一个领域和知识点上做到数量充足,同时既要有单个知识点的案例也要有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的案例。以便教师在实际应用当中能够拥有较大选择余地,从而提高针对性。案例在搜集、整理和归类以后还要进行适当的“再加工”,即将现实案例通过一定的改编,去掉不相关的内容,增加必要内容,使之更加适合课堂教学,提供可操作性。案例库除了要涵盖国际国内的典型案例,还要适当提供一些具有本土性的地方案例。这样会使学生更加有共鸣,更加容易接受和更加具有实践参考意义。案例库要做到适时更新,以跟上时代和专业发展的步伐。另外,案例库可以以网站或出版物等商业模式进行运作,以达到保证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第二个方面要提高案例利用质量。首先为了使案例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要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不同,以及学生的特点和接受程度选择不同的案例。区分使用以理解和巩固某一知识点为主的案例和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的案例。前者类似于举例,后者可拓展为结合现实社会现状与实际问题的案例分析与讨论。其次为了让学生有切身的参与感、真实感,使其能真正面对现实问题,并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调掌握如何周全地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教学的方法手段要多样化。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辩论比赛、角色扮演到课外的参观座谈,实践调研、项目策划等方式都可以尝试。另外,案例展示方式的多样性,如文字、图片、视频、演讲等也很重要。再次为了提高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及其在语言表达、思考创新、团队协作、应变与实践等能力,要将案例参与方面的成绩纳入总评成绩并加大比重。同时合理划分个人与小组成绩比重并鼓励和尽可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所展示,避免形成某几个人的个人展示。最后为了提高一线教师利用案例的能力,要建立教师培训制度。除了以专题讲座、集中学习等形式使教师掌握科学的案例使用方法,还要让教师走出去,即让一线教师到景区,饭店,旅行社等进行实地调研,或直接在相关行业挂职。从而能够更好的深入理解案例,利用案例来理论联系实际,进行交叉与拓展。
五、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信息的碎片化,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庞杂而不精深。而走出“样样通样样松”困境的出路是广博的知识面基础上的专攻以及综合运用和实践操作能力。也就是说旅游人才的知识结构应该是“T”字型结构,“T”字型的“I”主要是指纵向知识,指旅游专业理论和技术应用,而“T”字型的“一”主要是指旅游专业理论和应用[7]。而案例教学法能够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全面考虑,是实现“T”字型人才培养结构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环节。
参考文献
[1]谷慧敏.世界旅游饭店教育名校之美国篇[J].饭店现代化,2005(3):45-47.
[2]马永青,张志鹏.市场营销案例教学法的实践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10(2):178-180.
[3]江文龙.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教学中的优化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4]王丽.案例教学法在《旅游法规》教学中的应用[J].管理学刊,2010,23(4):97-99.
[5]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教育技术理论导读———信息时代的教学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0.
[6]鲍富元,陈卉.《旅游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应用问题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52):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