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名著阅读教学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2: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进行名著阅读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笔者曾对我校的学生作过一次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对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并非人人涉猎,对其他有影响的作品读得不多。
二是对古典诗词缺乏热情,有把苏轼说成唐朝诗人的。
三是对现代文学作品兴趣不高,连茅盾、路遥都不知道。
四是对外国名著知之甚少。
五是喜爱看的偏重通俗刊物(如《故事会》、《民间故事》);偏重情节离奇、刺激性强的武侠、言情小说。
造成此原因主要有:观念淡漠,认为读不读不会影响考试成绩、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对语文知识的操练和掌握上,缺少阅读的时间、由于远离阅读,长期享受不到阅读的,没有阅读的兴趣。
古人很早就给我们指明了学习语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只有多读书,才能有充足的“源头活水”,只有多读书,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实的事例也告诉我们:鲁迅、郭沫若、茅盾等哪一位文学巨匠不是通过大量潜心阅读而取得辉煌成就的?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明确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开拓学生学习视野,把学语文、用语文放到社会大课堂的广阔背景中去。课内学方法,课外得“营养”,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紧紧抓住文学名著阅读这块重要阵地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学习才会有成效。首先我们应该让学生感觉到阅读是一种寻找美和欣赏美的旅程。我们可以根据中学生阅读的特征,举办各种类型的阅读课或阅读讲座,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不同时代背景下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内容以及卓越的艺术成就,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美的追求,提高文化修养和欣赏水平,从而培养健康的阅读兴趣。
篇2
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方面一项主要的能力之一,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能力,也是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对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分析。
农村阅读教学观念陈旧落后,制约着农村阅读教学的发展。农村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落后,制约了阅读教学的发展。农村教师的课外不阅读、课下不备课,也限制了阅读教学的发展;农村学校书源不足,学生可看的书太少;农村学生家庭不重视;农村学生对课外书籍选择的错位。要改变农村阅读教学现状,就必须做到:
第一,在阅读教学中,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心与心的碰撞与感悟。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课文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的过程,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所以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老师也要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探讨中去,平等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平等地接受学生的评价,这样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同学们阅读课文后,从“云的形态和天气”及“云上的光彩和天气”两个角度来分别列表,判断天气情况。为了体现平等,学生列表老师也列表,并互相评价。这样,课堂上才能充分体现民主的学习,老师再帮助学生共同改进他们的研究成果。因此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他们去品味、获取最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第二,在阅读教学中,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阅读是需要交流的,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师生共同探究、学习和品味。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运用各种合作的方式,营造交流的氛围,发挥集体的智慧力量。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注重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切磋学问。例如,在学习小说《社戏》时,本文篇幅较长,内容也较丰富,学习这类文章,就可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领悟到文章所要表达的“三美”,即自然美、人性美和情感美。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发表见解,既培养了学生提出自己见解、疑问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通过合作方式共同探讨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展有效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其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阅读教学是否有效关乎着学生对于语文内容的练习,和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那么怎么样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能够学会阅读,掌握阅读知识呢?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材料,进行深入思考后,笔者将自身对小学语文阅读阅读教学如何有效开展方法写下来,希望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确立学生为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而不是老师。更主要是现今阅读教学中基本对话大多数都是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却忘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已。语文课文是有编者精心挑选出来的,分为精读部分与略读部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是教师必须强调的,也就是让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发现、学会自主阅读。美国著名航空工程师查尔斯・布劳尔曾说过:“一个新的想法是非常脆弱的,他可能被一声耻笑或一个呵欠扼杀,可能被一句嘲讽刺中身亡,或者因某位权威人士皱一下眉便郁郁而终。”由此可见,创造的本质是自由、与众不同的,而教学中教师只要对学生多一点信任与鼓励,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学生的学习潜能、阅读潜能就会得到最大发挥。
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没在动力,是学生学习之前的关键。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来提出阅读要求,再对学生阅读课文进行适当的引导,切记不可太过容易要不然学生会觉得浮躁,而太过难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操之过急。比如教学一年级学生进行阅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读懂一句话,二年级时则鼓励学生能读通、运用,有一定的感情,三年级则对学生提出更高的阅读要求,鼓励学生能够由句到段进行阅读理解,这样不同的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循序渐进,学生慢慢的也就能够理解全篇课文内容了。
二、注意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与阅读练习
普通话朗读是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基本功,更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阅读中的语气、语调、面部表情以及语气停顿等,教师可以开展班级朗读比赛,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参与朗读活动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当然,教师为了练习学生的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利用抒情性课文。比如指导学生朗读《乡愁》,让学生能够在朗读中读出作者对母亲、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从而让学生懂得感恩,并对整首诗加以背诵,品味情感。再比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选择给学生分角色朗读,进行对话情景再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朗读热情。
三、激发学生阅读思维,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是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是充满期待与实现的心理活动,而思维则是具有发散性的特性。著名发明家爱因斯坦曾说:“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因此,在阅读这一过程的初始阶段,思维模式就开启了,这时就会对接受读物的第一信息产生猜测、询问与期待,从而自主的进行阅读。
情感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踏进教师进行授课时,要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学生,这是牵住学生情感纽带的关键。比如在教学《燕子》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插入插图与音乐《小燕子穿花衣》,引导学生进入那美好的春天情境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拓展,提高阅读效率与学习效率。
四、注意读写结合的有效运用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阅读;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深化思维、积累知识、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意义和作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其阅读教学的方法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因为它是通过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兴趣、爱好的培养,使学生尽量掌握文学知识,受到文学熏陶,提高文学修养。同时,通过阅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能积极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不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的塑造中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人格力量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阅读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提高掌握语文知识的能力,所以我们说、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是培养提高中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和手段。阅读活动的根本价值还在于为成长中的中学生提供精神食粮,并不断地补充其营养。它能不断地把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产品提供给每个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的灵魂,丰满他们的血肉。使之在短短几十年里走完他们祖先走了几千年的历程,并发展得更美。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积极的阅读思维
兴趣是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个体才会优先倾向于这个事物,才能力求认识、研究和掌握这个事物。只要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也就会为追求知识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兴趣是“爱学”的老师。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阅读也不例外,要想在阅读中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促进积极思维的前奏。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教师要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摒弃呆板的教法,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如《白杨礼赞》一文结尾就可以这样设疑:“作者在第七段完成了白杨树形象的刻画,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按理文章可以结束了,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八、九段?这对表达主题有何作用?”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自然会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
真正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来对文本进行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堂要求老师和学生应该平等参与,共同发展,但教师参与又不应该是一般的普通的参与者,教师应该是所有参与者的核心和灵魂。由于信念、特质、能力、眼光等等的不同,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即便是对同一文本都可以做出自己的解读。“语言是人的个性赖以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阅读教学的个性化,不能简单理解为使学生的阅读水平整齐划一,让所有的学生都变为优等生,而是使优等生与后进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提高和发展,提倡自由选择。在实践中,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发挥特长。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发展学生想象式阅读
我们知道:画家借助于线条和色彩来描绘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音乐家凭借节奏和旋律来谱写抑扬顿挫的乐章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及感悟;而文学家则以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系统为媒介进行艺术创作――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及感悟。这种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从作用于感官角度来讲,表面上它没有绘画的直观性和音乐的直感性,但它内在隐含着由线条与色彩所带来的绘画的有形性和由节奏与旋律所带来的音乐的有声性。“想象”一词的含义,商务印书馆2002年出版的现代汉语大辞典解释为:“对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在这里我们称之为“再造性想象”。此外,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我们称之为“创造性想象”。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再造性想象”还是“创造性想象”,其共同之处就是在“想”的基础上产生图画。不过,“再造性想象”所产生的画面是客观地把语言文字本身所包含的画面呈现在读者脑中,而“创造性想象”则是在“再造性想象”的基础上,结合读者自己的生活经历、个性情趣、文学修养等经过主观加工而创造出的新图画。因此,在中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想象式阅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式。
五、拓展中学生的阅读思维
在每篇课文学完以后,要向同学们推荐一些与内容相关的文章和阅读材料,以达到巩固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另外,向同学推荐一些经典名著,使学生汲取文化中的精华,人类的高深智慧,体味恒久的生命力。学生们阅读这些经典,不仅增强了对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的了解,增强对语文学习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而且还对健全学生的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为自己的人生确立正确的方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所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实现“拓展性阅读中的拓展迁移”,是当下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总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环节,它对于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不断地探索更多更好的阅读教学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我们的学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
参考文献:
[1]杨志刚.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感悟[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5).
篇5
2013年,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中,名著考查题就很有代表性,不妨从这道题的分析中归纳出一些名著考查的趋势,同时对我们今后的名著阅读指导教学产生有益的启示,寻找到相应的对策。
2013年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第5题名著阅读。
(1)保尔・柯察金是长篇小说《 》中的主人公,这部作品是苏联作家 (作者名)在双目失明、脊椎硬化的困难条件下写成的。
(2)试卷开头标注的歌曲名称是“一个师傅仨徒弟”,其实取经队伍中还有一位称唐僧为师父的“徒弟”。请结合右侧动画片截图与你的阅读经历,完成下列两小题。
①请概括出这位“徒弟”成为取经队伍成员的过程。
②请简要评价这位“徒弟”在取经过程中的作用。
一.名著考查的四大趋势
趋势一:注重基础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九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达到400万字,对阅读材料提出了七个方面的建议。这一举措无疑是为在教育教学中营造良好的阅读教学氛围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旨在引导学生向自主阅读的书桌靠拢。阅读建议也会有效地减少学生阅读的盲目性,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实际教学中,学生有没有真正进行名著的阅读,首先看他名著的相关基础知识有没有掌握。作品名称、作者姓名及生活时代、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等等方面的常识是必须要掌握的。例题第⑴题正是体现了基础性的考查原则,考查了作品名称、作者姓名,还涉及到主要人物及其主要经历。这些知识点的考查,都提醒学生在阅读名著时,要做一个有心人,记住这些常识性知识。
趋势二:注重趣味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将承载着阅读品味语言文字和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相统一的重任。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影像技术的发展,我们已进入一个读图时代,图像、影像等带来的视觉文化开始影响着语文教学。大量涌现的图画印品常常在学生身边出现,同学们也习惯在视觉盛宴中感知美,他们的审美倾向与审美情趣因此或多或少有所改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全国、影响了几代少年儿童精神生活的“小人书”现象让我们不得不对“图”情有独钟,自然引发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图”“文”并存的现象进行思考与探索。
为了在读“图”时代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命题者在第⑵题题干表述部分就提醒学生观察动画片截图,寻找“取经队伍中还有一位称唐僧为师父的‘徒弟’”。学生在读图时,自然会兴趣盎然。而且判断这位“徒弟”是谁。能够根据图画上面的形象,结合平时的阅读经历,变换成与之相关的情节概述。所以第一问就设计了“请概括出这位‘徒弟’成为取经队伍成员的过程”的一道题。这样的题型,不但考查了学生对名著的阅读情况,而且考查了学生对“美”的画面的欣赏与感悟。不但体现了一份试卷检测的严肃性,同时也体现了特定年龄段所要求的“趣味性”,可谓“趣”味盎然。
趋势三:注重探究性
《西游记》中的白龙马本是西海龙王三太子,因纵火烧毁玉帝赏赐的明珠而触犯天条,后因南海观世音菩萨出面才免于死罪,被贬到蛇盘山等待唐僧取经,之后又误吃唐僧所骑的白马,被菩萨点化,变身为白龙马,皈依佛门,载乘唐僧上西天取经。
不容否认,白龙马在《西游记》里一直是把自己当作唐僧的徒弟的。我们在书中可以找出很多事实加以证明。第30回,白龙马听人讲唐僧是个虎精,心中暗想:“我师父分明是个好人,……必然被妖怪把他变做虎精,害了师父。怎的好?怎的好?大师兄去得久了,八戒、沙僧又无音信!”同是这一回,白龙马叫了八戒“师兄”,吓了八戒一跳,他还安慰八戒“哥啊,你莫怕我”,并劝得八戒请来大师兄救师父。第69回,行者要龙马尿治病,龙马又叫“师兄”,行者称他为“兄弟”。不说白龙马自个儿,就是八戒在第23回时不也称其为“弟兄”。他说白龙马“那般高大肥盛,只驮着老和尚一个,教他带几件儿,也是弟兄之情”。行者则叫八戒莫攀他,因为这是“各人的功果”,实际上也间接承认了白龙马是他们的师弟。
他的活动在《西游记》中所占的篇幅不多,性格表现不是很明显、突出。白龙马的刻画不是没有缺点。如形象不够丰满,在鹰愁涧时与西行时的性格不太统一,但是,他毕竟还是一个成功的形象。他有胆略,不会讨欢喜,不会突出个人……他只是默默地干着并非引人注目却又必不可少的事。
以上故事情节,只要是系统阅读了名著的同学都会留下较为清晰的印象。翻开《现代汉语词典》,“探究”一词的注释:探索研究;探寻追究。试卷中第⑵题的设计,就是要求学生在某一故事情节或整部名著中“探索研究”“探寻追究”相对应的故事情节,这就对学生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考生必须对名著真正进行了阅读,否则将难以探寻到相应的故事情节;必须具备探索的意识和筛选的能力,否则同样不能解答。这正体现了名著考查的“探究性”。
趋势四:注重关联性
例题第⑵题第二问:请简要评价这位“徒弟”在取经过程中的作用。这道题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西游记》中有关白龙马的为数不多的几处情节关联起来,前面的故事也许为下文埋下伏笔,后面的故事也许是前面故事悬念的解答。学生如果只是浮光掠影、囫囵吞枣地阅读,就不能弄清前后故事之间的关联性,相互之间的渗透性。如果只是断章取义,只及其一,不及其余,就会失之偏颇了。
当然,名著考查的趋势也许还有其他,但相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应着重关注名著考查的四性。学生无论是平时的阅读,还是完成名著的作业,都要建立在认真研读文本的基础上。
二.名著阅读的三大对策
面对名著考查的趋势,在平常的名著阅读活动中,我们又将如何开展名著阅读活动呢?
首先,要保证学生阅读名著的时间。名著阅读贵在坚持,本着“课内外结合,以课堂带动课外,以课外为主”的基本思路,可以每周开设一节阅读指导课。教师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或进行专题讲座,激发阅读的浓烈兴趣和强烈愿望;或介绍阅读的方法技巧,告知学生如何进行勾玄提要,做读书笔记;或让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阅读,因为良好的阅读氛围,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阅读状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由此产生浓郁的阅读兴趣。这种状态、习惯、兴趣延续到课外,必将带动课外的阅读,学生会因此受益终生。
其次,要经常开展名著阅读交流活动。为了使阅读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条件,让学生有一个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每学期安排一定次数的读书心得报告会、读书笔记展示会等。随着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升、情感体验的逐步深入,学生对名著的感悟能力也必然会不断提高。初一阶段,可以采取故事会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讲述自己感兴趣的故事情节。从初二起通过办手抄报、出黑板报、写读书笔记等形式,逐步过渡到对人物形象的评价、作品主题的探讨上,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另外,读名著,更重要的是要做到读写结合。第一,要勤做摘抄,摘抄是一种根据个人的阅读喜好,将精美难得的文段分类摘抄保存下来,以供阅读、品味、引用的资料积累方法,是每天阅读的整理巩固。在摘抄的形式上,可以采取语录式摘抄,摘录名人警句、精彩词句;可以摘抄内容提要、主要情节,给短小的文章列提纲;还可以既摘抄精彩语段,又对其进行赏析,写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人物的评价、主题的理解等。第二,如果学生的知识、能力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改编。改写是建立在对作品的情节、主题、人物的形象有了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进行再创作的过程。改写能体现出学生对原著的阅读赏析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及综合写作能力。有机会重写名家大作,改变人物命运,学生往往会表现出很高的写作热情。
不可否认,考试具有指挥功能。它往往能够引领教师平时教学的方向。因为命题者往往是这一学科领域的专家,他们往往站在一个高度,以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去挖掘学科课程的精微要义。我们也只有在这些专家的引领之下,才不会迷失方向。
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四年级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学生成长的有一个转折点。在语文学科中,四年级以前学生接触更多的是字词的识记等,都是奠定语言基础,而进入四年级后,学生的学习由字词识记转向阅读理解,逐渐培养阅读能力,教师教学的重点及思路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笔者根据小学四年级阅读阅读课堂教学现状展开分析,并进一步对阅读教学的展开做出策略性思考,以期为日后教学工作做出
启示。
一、带领学生适应多种样式的阅读文章
四年级语文学习中,教材中的阅读文章编排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尽管这种变化在小学三年级已经初见端倪,到了四年级则更为清晰地显现出来了。新特点包括,实用性文章、描写性文章在增多,学生的眼界逐渐得到了开拓。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大篇幅的描写以及强烈情感的抒发等都体现阅读的新变。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根据不同文章的文体特征,表达的情感内涵等,逐渐教学生如何阅读,如何面对不同类型的文章。在课堂教学之余,也要分享给学生一些类似的文章,既能引导学生跳出教材,体味不同文章的不同特点,也要使学生在强烈的对比中对不同文体产生独特的体味。
二、鼓励学生进行阅读
学生进入四年级的学习,识字、阅读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开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跳出课堂,鼓励学生进行课下的阅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奠定基础,首先是要教学生如何进行阅读积累与笔记,例如,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将遇到的生词、字或者好的段落摘抄下来。在读完每篇文章之后,记录自己的阅读感悟,哪怕只有一句话都可以。当前市面上,青少年版名著很多,但质量良莠不齐,教师可以为学生把关。在教师的坚持下,逐渐形成可上可下联动的阅读教学体系。
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n堂教学的意义就在于引导,尤其是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语文学科,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单纯地依赖课堂的学习学好语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调动学生的阅读情绪。在遇到一些较为枯燥的说明文等,教师可以同时推荐一些同一主题不同体裁的文章供学生阅读,让他们在对比中寻找乐趣。带领学生与文章中的主人公对话,在学习中反观自己的生活,将阅读与生活紧密相连。在课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够使学生日后的成长受益匪浅。
四、与家长形成互动
与家长形成互动,就是要求教师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共同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做出努力。在教学过后,教师可以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偏小,生活的环境也限于家庭与学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与家长都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家长在生活中自觉阅读,能够对学生发挥榜样作用,并且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的生活环境。家长还要为学生进行书籍的选购与筛选,而教师要对家长进行一定的指导。毕竟作为语文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并且具备专业教育素养的人,术业有专攻,教师要知道什么样的图书适合学生,并且推荐给家长。
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交流活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交流活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表现欲望强烈,开始掌握主动性并去发现世界的阶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为学生提供一定展示的平台。在班级开辟阅读角,由教师选择一些书摆放供学生传阅;评选每周阅读之星,并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举办演说家、故事家比赛,鼓励学生将自己阅读的内容分享出来。要帮助学生树立阅读有益、开卷有益以及奇闻共享的意识。尽管小学阶段学生并不能深刻理解阅读的真谛,但参与其中,定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阅读的习惯,并且逐渐喜欢上阅读,这也是教师教学的目标所在。
整体而言,进入小学四年级学生,阅读课堂教学已经不能再局限于课堂,教师要从方方面面入手,为学生搭建一个阅读网络。教师要照顾到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力,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阅读与生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构建阅读氛围。
参考文献:
[1]朱国成.在希望的田野上追寻“阅读梦”:提高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效率及方法[J].赤子,2014,21(9):110-113.
篇7
2016年福建省又重新回归到了全国高考的模式之下,比较福建省高考的语文卷和全国新课标卷,虽然在很多板块上都有区别,但细细比较应该看到,在阅读量上两卷有着巨大的区别,篇幅变长,阅读量变大了,难度也与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有所不同。教师的指导拓展渐渐让位于学生的自主拓展,而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在鉴赏中成为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导师,引导阅读的方法,引导阅读的思维,引导阅读的评价,引导阅读的鉴赏。
【关键词】
新高考 有效延展阅读 文学素养
2016年福建省又重新回归到了全国高考的模式之下,比较福建省高考的语文卷和全国新课标卷,虽然在很多板块上都有区别,但细细比较应该看到,在阅读量上两卷有着巨大的区别,篇幅变长,阅读量变大了,难度也与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有所不同。因而如何有效提高高考阅读的水平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便是其中两个极为重要的内容,所以在如何进行阅读,如何有效延展阅读上做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期提高新高考下的教学质量。
一个教师仅仅把阅读局限于教科书,学生的视野难以想象。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可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仅靠课堂上的时间进行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延展阅读教学,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教本走向名著经典,提高学生的阅读赏析品评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有效延展阅读是很多语文教师研究的课题,但如何提高阅读的有效性才是关键。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延展呢?下面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谈。
一、正确认识高中语文课外有效阅读的重要性
新高考之下,语文阅读是重点课程。仅靠教学范围内的若干语文课内的文章,确实是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此时课外的有效延展阅读就显得极为重要,因为课外有效地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地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素养。高中生正处于求知若渴的阶段,活泼的性格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关注,课内的知识满足不了他们的广泛兴趣。但是,高中生的性格特点和文学素养却个体差异较大,因而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育的时候,课内的学习必须要向外延展,教师的培养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才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课外的有效阅读是对课内阅读的补充,不仅打破课本内容的阅读局限,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只有不断地延展阅读,才能领略不同领域的知识,品味不同风格的作品。当然,有效地延展阅读还能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正确认识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急需改善的现状
于漪老师曾说:“当前,图书市场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我们青少年要学会选择经典的文学作品来阅读:学生应该将有限的时间精力用在人类精神文化的精品上,因为经典是那个时代对人类、对自然、对社会的最高认知。”面对当代高中生学业负担重,时间精力都有限的现状,我们教师应当怎么去面对课外延展阅读的问题?
当今媒体高度发达,阅读的途径多样,纸质书籍的阅读不再是唯一的选择,网络在线、电子媒体的阅读已经随手可得,面对可自由选择的众多阅读资料,高中生虽然已经将要成年,但还没有准确选择定位的能力,基本处于盲目的状态,多选择地是休闲娱乐类,少的是经典的阅读,多选择地是心灵鸡汤类,少的是名著的阅读。加上目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学生的课外阅读并没能真正发挥有效补充作用,因而进行适当地延伸并有效地拓展都极为重要。
另一方面,高中教师在课内教学的任务中,升学压力山大,语文教师常常忙于课内,轻于课外,甚至是无暇顾及,课外阅读更多的成了学生自主的阅读行为,使学生的课外的阅读仅仅是读,课外阅读中的教师指导能力不足,无法提高课外能力发挥作用。加上教师对于学生课外阅读不进行考查,教师自身文学素养的水平不高,读学生应试能力水平过于关注,忽视了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的重要。
三、立足课本,由课内向课外,拓展阅读的能力
高中学生虽然已有了较强的语文基础和自主意识,但还是对课外阅读缺乏选择性,为了提高课外阅读质量,可以采用教师推荐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让学生自主拓展和教师指导拓展可以两者并存,互为因果。为了发挥课外阅读的补充作用,可以帮助学生选择与课内阅读材料的主题相一致的阅读素材,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多方面选择与课内阅读题材相同或者相近的作品。进行自主阅读。以在课上讨论,学生如果能把所阅读的材料重点连贯讲述,赏析,说明课外的知识已经留存在学生的脑海深处,并已经形成自己的理解。教师的指导拓展渐渐让位于学生的自主拓展,而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在鉴赏中成为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导师,引导阅读的方法,引导阅读的思维,引导阅读的评价,引导阅读的鉴赏。
课内的作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向课外延伸,从阅读主题、阅读内容、阅读文体等等角度都可以有效的向课外延展阅读。比如,在学习必修二课文《游褒禅山记》的教学时,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度阅读,从文中挖掘可用的写作素材,并布置几道阅读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外查找、阅读与本文作者相关的阅读材料,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库,培养多角度解读人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人文滋养。大一点的,比如之前福建卷要求学习《论语》,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从主题入手,挖掘礼义,去探讨有关的文化底蕴。可以从内容上去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结合于丹的《论语解读》,进一步的结合生活的,展开对作品的思考。可以从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入手,去领略国学大师们的经典解读,引导学生读南怀瑾老先生的《论语别裁》。课内作品的有效延展阅读,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课外需求,也能在教学之外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四、课外向课内的有效转化,需要正确的引导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课外的阅读,适时拓展了学生的有关知识,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巴班斯基说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教师引导的有效课外延展阅读是必要的,但还需注意正确的做好引导工作。首先,必须把握好阅读适量的原则。拓展延伸不是越多越好,其实语文课本内的作品都是经过专家认证的经典名篇佳作,所以语文课外的延展还是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精心的选择,不要以无限制的拓展延伸代替课堂,拓展延伸的关键在于适切,要把握好适量的原则。其次,还要把握好适度的原则。拓展也不是越深入越好,范围越大越好,适当合理,才能不流于形式,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有效帮助学生学习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外延展阅读有效为课内服务。
“语文综合性学生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新课程标准》)。课外有效延展阅读就是这样一种自主的活动。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课外世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积累。我们常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树立大语文观,将课内与课外的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将课外的知识和课内的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加强教学的横向联系,实现课内向课外的横向迁移。
【参考文献】
【1】于漪.走近经典――语文阅读新视野.上海教育出版社
【2】毕养赛.中学语文教学引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篇8
关键词:课内学习;课外阅读;有效结合;整合策略
在“课堂教学如何进行课内外的整合”主题研究实践中,我进行了不同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了更好地体现课内外的有效结合,让课外阅读有效地为课堂服务。我首先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在教室窗台上、书架上、没人坐的课桌上等学生触手可及的地方,摆放上一本本学生喜闻乐见的书籍,学生可以随时进行阅读。一、二年级放童话故事或《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等拼音读物,到了中高年级就放几本名家名著、科普读物等。每逢课间休息时,便有三三两两的学生,翻翻这本书,比较一下那本书,有借书的,有还书的。那些不爱读书的学生在这样的读书氛围中自然而然也会受到熏陶。
学生愿意读书了,在学习课文时就有意识地找一些与本组有关的文章、资料来读,以丰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学习《威尼斯的小艇》时,学生就找了大量的资料,进行阅读后筛选出对理解本课有用的一些图片、文字等信息,在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与大家进行充分的交流,有学生介绍了威尼斯的狂欢节,有同学介绍了威尼斯的木桩这一独特景观,还有学生介绍了与威尼斯特点相似的苏州风光,也有介绍威尼斯地形存在隐患的……让大家对威尼斯的风情有了更多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资料的整理运用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整合课内外阅读的策略。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他们让我们感动”,文章的内容离学生来说都比较遥远,我就利用课外阅读来辅助课上理解。在学习《再见了,亲人》一课,我准备了抗美援朝的故事让学生阅读,下载了电影《上甘岭》让学生看,在学习《金色的鱼钩》一课,我向学生推荐《丰碑》《草地夜行》等文章,学生通过阅读,联系教材,达到了“无师自通”的目的。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解决疑难,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又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选择同类阅读材料,与课内教材形成鲜明的对比,把两者放在一起,更加突出了作品各自的特点,这是另一个整合策略。比如,学习了《威尼斯的小艇》,我引导学生阅读课后阅读链接的《威尼斯之夜》,在比较阅读中,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使学生认识到表达同一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这也是学习写作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拓展延伸阅读也是整合课内外阅读的最佳策略。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根据原著进行改编的,在教学前后,我把原著推荐给学生。如,学了《将相和》,我引导学生读《史记》;学了《草船借箭》,就让学生读《三国演义》……使学生更立体地、深刻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读名著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我不断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最常用的就是做好摘录,并定期检查。目的是保证课外阅读的质和量,养成习惯,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阅读,在学习实践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在校期间,固定课外阅读时间,每天大课间定时阅读,学生每天阅读,完成一定量的积累――不少于5个好词,1个佳句。每周专设一节语文课用于课外阅读交流。通过班级读书会,让学生在课堂的交流中理解主题,品味语言。
在学生的读书兴趣和习惯没有养成之前,读书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枯燥的工作”。在校大课间组织学生阅读时,我以身示范,自己也拿起课外书来读,或者与学生共读一本书,然后利用上课时间与学生一起聊读书的心得,从而教会学生一些阅读和思考的方法,并且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样既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增进,又有利于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
坚持一段时间的课内外阅读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学生爱上了阅读,语文素质也越来越高。学生每次开学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图书室找自己喜欢的书阅读,图书管理员主动承担给学生找书的任务,让大家到校第一天就有书可读。很多学生自己买了《森林报》《儒林外史》《史记》等书籍。我班学生在这五年级上学期背诵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阅读了《爱的教育》《鲁滨孙漂流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书,部分学生还阅读了《史记》《儒林外史》。在课内阅读课上,学生都运用课堂所方法来阅读课外书,或读或记或写,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抄了厚厚一本摘抄,写了大量的感悟。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日渐提高,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在学完《威尼斯的小艇》后,学生写的小练笔《家乡的星空》《自行车》《学校的成长园》……读起来出乎我的意料,没想到这是我班学生写出来的。
参考文献:
[1]周玉春.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33).
篇9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2-013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2.084
笔者曾经对自己所在学校小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笔者发现,经常性地进行阅读的学生只占36%,其余的64%的学生都是偶尔进行一次阅读。而每天的阅读时间固定在两个小时以上的只有28%,并且,他们的阅读材料大多是教辅资料或教材。中国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如何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和家长应该提高对课外阅读的重视,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
一、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根据调查显示,当前小学生每天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不足20分钟,每周进行课外阅读的总时间不足两个小时,甚至有一部分小学生基本上从未进行过课外阅读。对于课外阅读书籍的选择,男生大多数是喜欢漫画,女生钟爱言情小说,而小学生对名著和科技类的书籍阅读很少甚至没有。绝大部分的小学生选择课外阅读是为了打发时间和消遣,或者是从众心理作祟,看别人都读这本书,我也要读,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小学生是因为喜欢阅读和为了学习一些知识去进行阅读。
造成上述小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短,阅读书籍种类单一,阅读动机不正确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当前中国采取的还是应试教育,教师过于重视应试教育,对课外阅读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很多课外时间被语数外课堂时间所占用,有些学校甚至从三四年级开始就让学生上晚自习,从而造成小学生学业任务十分繁重。再加上教师和家长也没有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小学生没有时间、没有能力去进行课外阅读。其次,很多家长为了让子女进行全面发展,帮孩子报了很多课外辅导班,孩子的课外时间全被各种辅导班所剥夺,造成很多孩子根本没有课外时间,因而也无法进行课外阅读。除此之外,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百害而无一利,既影响学习也浪费时间,因此不愿意给子女买一些课外读物,使得孩子根本没书可读。最后,当前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很多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子女,就让子女通过看电视和玩游戏打发时间,从而导致很多孩子都沉溺于在电视和游戏上,根本不愿意去进行课外阅读,也从未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二、 如何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
(一)提高对课外阅读的重视
小学生因年龄小,心智不成熟,教师和家长对小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教师和家长必须在思想上提高对课外阅读的重视,明白课外阅读是拓宽小学生知识面的主要途径,意识到当前社会需要的是知识丰富具备多种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改变当前的一切以应试教育为重的思想,将素质教育引进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减轻小学生的学业负担。家长更应该将课外时间还给孩子,让孩子有时间去玩耍和阅读。只有教师和家长在思想上提高对课外阅读的重视,才能帮助小学生在思想上加强对课外阅读的重视。教师和家长可以在日常教学和日常生活上向小学生传输阅读的重要性,也可以在学校走廊和教室里张贴一些名人字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小学生对阅读的重视。
(二)激发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办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室设置一个读书角,让班里的小学生将一些课外读物放在读书角。通过这个办法不仅可以让小学生阅读更多的课外书,也可以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除此之外,家长也应该在家里多看看书和定期陪伴子女一起看书,慢慢激发小学生在家里看书的兴趣。其次,教师可以在班里举办一些活动如以“我喜欢的一本课外书”为题的作文比赛或者演讲比赛等,通过竞赛激发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最后,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对课外知识的学习,让小学生学会通过课外阅读去回答教师的问题。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实现双赢。例如,在上四年级的语文《鸟的天堂》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问学生:巴金在课文中向我们讲述了鸟的天堂是什么样的吗?同学们知道世界上有多少种类的鸟吗?最大鸟是什么,最小的鸟是什么呢?同学们可以自己在课外通过阅读获得答案,下次上课看看哪位同学的答案最好。教师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自己主动地去阅读一些书籍,比教师单纯性的灌输的效果要好很多。
(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教师需要将阅读当成一项长期的工作,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切不可过于急躁,也不能急于求成,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成效,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教师要保持耐心,给学生提高的时间。虽然课外阅读主要是在课外,但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课外阅读,传授给学生一些阅读技巧,帮助学生学会阅读。除此之外,小学生因其生活阅历少,见识少,刚开始并不知道如何选择课外读物。再加上很多父母忙于工作或者对小学生的心理情况不是很了解,也不知道如何买书。这时教师需要加强和父母的沟通交流和合作,将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告知父母,并可以布置符合学生情况的一些课外阅读任务,如每天回家后读20分钟的书,一个月读完一本书,写一些读书笔记和观后感等,让家长帮忙监督,减少小学生在电视和游戏上浪费的时间,逐渐帮助他们形成固定的阅读习惯,最终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国小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将影响中国人才的培养、文化知识的传播,不利于中国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当前世界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竞争,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管是社会、学校,还是教师和家长都应该对此反思和思考,从而选择出更好的方式培养学生,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话;拓展延伸;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立足课本,深化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一般是针对课堂教学以及语文教材来说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脱离了教材,那么就谈不上课堂内外的连接以及课外延伸了。由此可见,要想对语文教学进行延伸,就必须立足于教材。此外,延伸的深度、宽度以及内容也必须以教材为核心,引导学生将课本中的写法、立意、情景以及语言等内容与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有创意、多层面、多角度的阅读,让他们对文章的内涵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表达出自己在阅读文章时的感受。
(一)联系社会生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初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并不是孤立在社会生活之外的一门课程,因此,在对其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将其与社会中的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时,同学们被文中所描绘的美丽情景所震撼。原本美丽的罗布泊,如今逐渐变成了荒漠,发人深思,令人心疼。在对这篇课文进行教学时,老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环境恶化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严重负面影响,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了解到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就是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例如,人类活动的增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对草原的过度开发以及对森林的乱砍乱伐,这些情况的出现都会对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因此,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敬畏自然,与自然和平相处。作为青少年一定要有植绿护绿、抵制污染、节约资源、珍爱生灵的意识,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环保意识,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二)挖掘教材的闪光点,进行拓展延伸
课文既然是经典作品,它们有各自的优势,把这些闪光点挖掘出来,就能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一资源,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学习朱自清的《春》一文时,抓住语言优美这一闪光点,让学生品读文中写景的句子,揣摩其中的修辞手法,领会其中的语言特色和蕴涵其中的作者感情,让学生在品读中理解全文内容。
(三)从课内走向课外,进行扩展阅读
在对语文进行学习时,一定要对文中的兴奋点有一个较好的掌握,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来调动其探索欲,从而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由点到面、由此及彼地进行扩展、理解,这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主要途径之一。例如在《智取生辰纲》这篇文章中,故事围绕晁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展开双方斗智斗勇。情节曲折生动,文章对众英雄好汉的描写栩栩如生,人物个性鲜明突出。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如果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引导同学们阅读这部古典名著,如:杨志丢了生辰纲后的命运如何?晁盖、吴用等人最后又是怎样的结局?
二、引领学生博览群书、拓展视野
在对初中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培养时,仅依靠书本上的范文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要对课外的各项内容进行广泛的涉猎,以此来拓展学生的视野。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初中语文老师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尽量多推荐一些好书给学生。
三、巧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对初中语文进行拓展教学时,一定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以便于充实教学过程中的内容,使语文的教学情景化。在利用多媒体来进行语文讲学,一定要根据其特性,制作出相应的课件,以便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语文拓展学习。例如,进行古诗词的学习时,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来渲染气氛,能帮助学生更迅速地融情入境。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用多媒体课件为大家展示一幅荒凉寂寞的风景画。教师引导学生从外在景物是诗人主观情思的投射这一点出发,那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学生能通过画面的展示就很容易明白这首曲表达了诗人的漂泊流落之感,思念家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心。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构成了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意境,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留心生活中的点滴,积累拓展延伸的素材
学生的语文水平基本上是七分靠课外的知识积累,三分靠课内的学习。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其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生活有多宽广,语文的学习空间就有多宽广。语文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而且还必须留心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养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习惯。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的各类现象,巧妙地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林韶军.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拓展延伸[J].河南教育(上旬),2011(07—08)
- 上一篇:老年常见疾病及护理
- 下一篇:道路运输安全生产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