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

篇1

关键词 传播学理论 教学思考 优化与整合 学习激情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产生和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美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入我国。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5年的统计数据,与传媒行业相关的本科专业教育点从1998年的148个增长至2005年的661个,短短几年间增长了4.47倍。特别是2000年,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决定》,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从过去的“部门办学”转变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发展模式。可以说,这一学校管理体制的调整在某种程度上有力地促进了传媒相关专业教育新格局的形成。《传播学》作为这些与传媒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相继开设,一些工程技术类专业,同样开设了传播学原理方面的课程,这是与当今传媒技术的发展,传媒业的发达分不开的。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作用越来越大,现代社会成员应该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传播学教育在中国虽然已经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传播学课程理论教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作了一些研究,如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段京肃教授发表的《传播学教学的热与难》,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君超副教授发表的《新闻学:走出传播学还是走出自己》等学术论文探讨了传播学教学存在的一些困境。传播学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同样无法绕过这些问题。笔者下面就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传播学课程教学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加强传播学教学理念和学生对该课程教学的思想认识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要求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本原理和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以及与广播电视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播音、节目主持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辑、采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由此可见,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媒体传播的现象,掌握媒体传播规律从而能熟练地把握媒体传播。因此,传播学理论课程的教学需要树立具有强烈专业关切精神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传播学在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传播学课程教学的专业针对性,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媒体传播作为一种传播现象的一般性特征和独特性特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传播学理论的一般性和媒体传播的专门性之间的关系。教师在传播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关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需要,依据专业的特点强化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在加强教学理念的同时,学生对学习传播学的思想认识同样重要。许多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对于《传播学》课程的学习认识不够,不太重视,完全区分传播学与新闻学,认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身操作性、实践性特别强,应该加强与广播电视切合紧密的课程如《新闻学》、《节目制作》、《电视摄像》、《电视节目策划》等课程的学习,完全没有必要学习《传播学》那些既枯燥又无用的理论知识。没有充分认识到传播学的理论知识对新闻传播的指导作用。所以许多同学知道媒体传播的一些传播现象,却并没有将其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规律和理论的层面,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宁树藩教授早在1994年就曾谈到他的一个想法:“新闻学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新闻传播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这可说是本来意义上的新闻学;一是以报纸等新闻媒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而形成起来的,无以名之。姑称之为广义新闻学。”而且指出:前者是核心,是基础,失去前者就不成其为新闻学了。1998年,李良荣教授与李晓林也曾撰文呼吁:“新闻学需要转向大众传播学”;“新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是必然趋势,也是必由之路”;“新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是对传统新闻学的一次改革”。

上述学者的观点非常明确指出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学生们在学习传播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认清传播学与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之间的紧密关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们的学习态度,进而才有学习的激情和动力。

二、切合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特点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传播学教学模式既有普遍性,也有不同专业的特殊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传播学教学更要切合该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不仅要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媒体传播现象,更要用传播学的理论进行新闻传播的实践指导。依据专业特点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据调查了解,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本科教学中,使用的传播学理论教材有很大的相似性,基本上涉及到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传播类型研究,主要包括传播者、传播受众、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以及效果研究等内容,而传播效果又着重介绍四大宏观社会效果,即议程设置、培养理论、知识沟假说及沉默的螺旋理论。这种安排基本上将西方传播学主要是美国的经验学派的研究成果介绍给中国学生,它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类本科教学普遍采用。然而。教学过程中,只向学生纯粹的介绍这些源于西方的传播学理论,肯定得不到学生的欢迎,传播学的知识体系往往游离于专业之外,并没有和专业紧密地结合。传播理论教学要以一般原理介绍作为重点,再结合实践。使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抽象的传播学理论与具体的新闻传播现象结合,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感性化。比如,在讲解议程设置时,在学生们了解了它的本质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作和控制的过程之后,结合新闻实例进行讲解。例如,美国轰炸伊拉克之前,大肆渲染后者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其本质也是利用媒体进行议程设置,扰乱视听,推行其霸权政策。在讲解人际传播时。通过观看记者和采访对象的电视节目录像进行探讨分析,使同学们真正理解传、受双方之间的认知互动、情感互动,从而指导将来的新闻采访工作,做出有创意和深度的新闻作品。

传播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掌握,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新闻传播现象,提高新闻传播实践能力。教学过程应该将新闻传播现象与传播理论紧密结合,从一般到特殊,从理论到实践,充分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丰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激情

传播学本身理论性较强,多开于专业学习的较低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有限,所以,在教学过程

中,教学方法的采用对于教学效果的体现是很有益的。传播学教学必须要跳出理论型课程单向教学的传统模式。不仅要将传播学理论研究成果清晰的介绍给学生,还必须充分尊重传播学自身学科性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们参与思维,进行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经调查,教学内容枯燥、抽象、难于理解,是学生们对传播学学习的普遍印象,所以在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情境,产生多样性的外部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是方法之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抽象的过程、微观的现象进行模拟,瞬间的现象进行定格,是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直观、生动而易于理解。另外,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功能,可以把诸多的教学信息,由不同媒体形式进行有机组合,将与某一教学内容相关的不同层面的资讯系统集成在一起,实现课堂教学信息组织表达的最优化。对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同学来说,影像资料特别丰富,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优势,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简单化。如,在讲授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的内容时,播放对话、访谈类节目,借用影视的直接诱导,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进入教学内容情境之中。通过这类节目的主持人、嘉宾的非语言符号,如面部神态特写镜头,肢体动作细节描写来反映其心理活动,并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同时对著名主持人的采访技巧也有了直观的认识。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播放了湖南台鲁豫主持的栏目《说出你的故事》中的《白岩松约会电视》这期节目,因为主持人和嘉宾都是明星主持人,同学们参与热情非常高,讨论非常热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要想提高同学的参与热情,还可以采取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模拟,直接感受教学内容,加深体会和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将同学从枯燥的被动接受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同时可将理论直接付诸实践,使同学们学得轻松,接受愉快。如讲解传播技巧和传播效果的内容时,笔者让同学上讲台模拟了“诉诸理性”和“诉诸感情”以及“警钟效果”,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同学们对教学内容记忆深刻。大众传播的教学中,针对传播热点话题,组织学生跟踪大众传媒的报道,要求学生对所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再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讨论。这样的互动安排,充分考虑到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学习积极性,一般都能达到预期效果。如笔者组织同学们就“3・14拉萨事件”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了讨论分析,效果很好。

由此可见,只要教师将传播学的教学进行适当的处理,使之与新闻时事紧密结合,使同学深入教学内容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播学教学过程就会变得轻松愉快,教学效果就会明显提升。

四、与时俱进的探讨新问题,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

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是一部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不断扩展自身的传播能力、不断发展和创造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传播系统走向发达和完善的历史。纵观人类传播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这本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论断:“媒介即是讯息”,指出了媒介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电子化时代,媒介具有前所未有的积极的能动作用。媒介引起了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和模式变化,媒介改变、塑造和控制人的组合方式和形态。20世纪80年代,社会形态、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使得人类社会出现全球化、信息化趋势。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传播的基本形态。它突破了大众传播时代大众化、非目标性、单向、区域传播的障碍,使得传播走向个人化、目标化、双向和全球网络传播。

篇2

传播学专业的国际化发展在当前时代已经具有必然性,但当前高校传播专业的单语性教学方式,不利于深化教学双方国际化的传播意识,也不利于快速引入国外优秀成果和传播案例。基于此,笔者建议立足各校实际情况,设立并优化传播学专业学生导向型双语教学模式,从教学资源、团队的筹备入手,逐步设立试点并推行课程优化所需的各步骤。

【关键词】

传播学;导向型;人本文位;双语教学

一、传播学专业学生导向型双语教学现状及问题

《关于加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后,以英语等外语作为高校学生导向型双语教学辅助的运作模式,开始在各个高校的教学优化中次第开展。近些年来,结合传播学专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逐渐摸索出进行复合型双语人才培养的方式,即结合传播学、国际关系学的教学要求和基础知识,按照对外传播的规律和特征,进行既精通传播技能又善用外语的优秀人才的培养。但是与社会传播性人才的基本需求和标准对比,我国目前的培养方式和培养质量仍低于社会期望值,尤其在传播专业学生的导向型双语教学方式的优化方面,其创新度和应用的实践性也相对较低。因此,基于现阶段传播专业学生专业化、复合型培养的要求,笔者建议立足当前现有教学资源,尝试进行现有导向型双语教学的创新性优化。

二、现阶段传播学专业学生导向型双语教学的优化

1.因校制宜,软硬兼施筹划教学预备资源

进行传播业双语教学的优化,需要立足学校当前教学资源和教学能力,不能为本校的形象或政绩而实施提前教育模式。在具体实施中建议遵从实事求是原则,一方面不断强化主管院校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做好硬件和资金的双向投入,如设立专门的摄影室、教学室、录音室等,维护双语教学准备教师所需要的经典案例资料如光盘等。另一方面则需要按照学校目前的师资情况进行合理分配,适当引入一批熟悉英语又擅长传播教学的专业教师,并组织其在以教学为实践的运作中,加大对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导向型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教师研究的不断深入可作为夯实学生英语基础和专业基础的首要工具,而准备相应的双语教学配套教材,并以教师的研究成果作为教材补充,则是传播业双语教学得以不断提升质量的基础。

2.倡导资源共享,内外合作增加师生课程设计合作率

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是强化传播业学生导向型双语教学的重要辅助环节,传播学专业双语教学以学生为本,就需要打破现有的传统教学对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束缚,尝试增加不同高校间新闻传播专业双语教学的互溶,如精品课程的各高校流动示范,传播学双语教学网络观摩会等。打破各个高校原有的封闭式办学方法,对各校之间外语与新闻专业融合的资源共享具有重要的效力。高校在传播学双语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实践练习需要,与具有双语要求的传播学传媒合办新闻传播双语教程实践点,或者在学生群体中深入调查,梳理学生需求,与学生一起重新设计和实施互动型新闻传播双语教学等。

3.尝试筹建试点,结合学生学习规律稳步推进课程优化

双语教学作为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传播学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学生为导向进行课程优化可以以试点的教学应用为尝试手段,在具体推行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允许学生以开拓视野为目标,自主进行是否参与此门课程实践探索活动的选择。虽然传播学专业学生导向型双语教学,以传播专业学生为对象。但是从学生导向型课程设计的角度来看,可允许非传播专业学生和英语专业学生参与到课堂实践优化中来,并虚心吸纳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作为本课程优化的依据。此外试点的设立和本门课程优化的开展,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在大三阶段开设更为核实,此阶段学生已经连续两年学习了传播学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传播学专业基础,对传播学的双语应用具有一定的了解和期待,而连续两年的英语学习也使得其具有预定英语课程的听、说、读、写基础,因此在大二结束阶段,将学生纳入到本试点中,此种教学模式更具有衔接性。

4.设立课程选择标准,增大传播学原著资源引入率

需要注意的是传播学专业学生导向型双语教学应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和核心,还需要精心选择符合当代传播学学生学习的专业课程。当然,并非所有的传播学课程都适合调整为双语教学形式,因此在课程优化时,需要预先制定课程选择标准。部分教师在传播学双语课程选择时,仅侧重传播学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传播学现代化应用需要,事实上,在我国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传播学所受到的冲击最大,因此其可以借鉴和使用的国外优秀案例和原著资源自然越多。因此按照其国际化发展的要求,从国际通用性角度,一些可丰富传播内容的资料如跨文化传播涉及到的人际交往、国外礼仪风情、民俗等都可以引入到课程教学中来,而传播学相关的名著原版也可以作为学生课下学习的资料加以借鉴。近些年来我国传播学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其引入国外先进理论、概念的思维并不快,很多国外新成果、新方法及新观点,尚未在我国传播学的教材中得以应用。针对此类问题,建议学校或教师选择传播学原版的英语或其他语言教材,并开设英语新闻编译、英语新闻写作、舆论学、经典新闻作品赏析等课程,此类课程使用英语进行教学,更能保障教材讲解的原汁原味性。

参考文献:

[1]冀蓓蓓.媒介融合视阙下中美新闻传播硕士教育改革之比较[D].重庆大学,2014(04).

[2]徐可晶.湖南省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10).

[3]邵冬梅.新闻课程中基于知识分类的体验式学习研究与实践[D].湖南大学,2014(12).

篇3

关键词:新媒体;人才培养;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1-0016-02

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原有的新闻教育培养方式、教学内容正在逐步脱离市场的需求,变革新媒体人才培养方式是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各大高校新闻传播院系责无旁贷,应积极调整观念、思路,迎难而上,探索新媒体人才培养的方向、方法。胡正荣教授曾指出:高校在新媒体人才的培养方面,还有很多应该改革和发力的地方。在诸多亟待革新的环节中,课程体系的调整无疑是最为基础的。然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国内许多高校新闻传播学院新媒体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新媒体行业的实际需求的差距还比较大,面临着不少棘手的问题。

一、国内高校新闻传播院系新媒体专业课程设置基本情况

1.传统新闻课程+互联网应用技术模式。在媒体技术变革的浪潮中,各大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上都做出了一定的变革,其中的一种方式是在原有传统课程基础上嫁接计算机技术课程,实现“新闻传媒+互联网”的课程组合。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三家为例,在各自网站上搜索比对专业课程发现,它们在新媒体课程设置上都是将传统的新闻训练与互联网应用相结合,在保证原有课程体系完整的同时再叠加新媒体元素,以此来构成新媒体专业的整体教学课程。

上述三所高校之所以青睐“增量”模式,选择在强化优势力量基础上“做加法”来进行课程改革,源于对其教学信誉、教育实力和历史传统的认同与维护。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科整体的平稳发展,有利于保证学科内部各相关专业之间尤其是课程方面的延续性,是一种变革阻力相对较小的稳健思路。

2.开设全新的新媒体专业课程模式。2010年,我国教育部首次组织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申报,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开始招生,2015年获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高校有29所。以中山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为代表的几所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在积极增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同时,选择着力打造全新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上述三校与传统新闻强校相比,学科综合实力及名气上有一定差距,学科的专业体系不够完备,但也正因如此,变革中的“包袱”小,条框少,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助力学科腾飞的难得契机。这些高校借助新媒体发展带来的红利,集中力量打造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紧密围绕新媒体特性设计课程体系,力求使学生所学与业务需求无缝对接,形成颇具代表性的实践范式。但其中也可观察到,各校的课程内容与侧重点仍不尽相同,受原有学科基础影响的痕迹依然存在。

3.传统新闻学与网络新媒体教育并行模式。中国传媒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科综合实力强,学科体系完备,输出了许多优秀人才。以上述两所高校为代表的一些新闻强校,在新媒体专业课程设置上变革态度积极。新媒体专业与传统新闻教育虽处在同一学科内,但专业课程区分度很大,基本形成并行发展格局。新专业课程体系已有相当大的自主性,来自母体学科的“荫庇”减少。

4.坚守传统新闻教育课程模式。表3所述三所高校的课程设置明显呈现出以传统新闻教育为主的特点,与新媒体相关的教学内容较少。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率先进行新媒体课程改革并取得较好效果的高校,大部分是国内新闻专业实力强劲的名校,它们的专业实力、经济实力能够有助于引进先进设备与人才,而这两点恰好是新媒体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条件。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囿于技术投入、人才引进、学科基础、地域资源、综合实力、教育政策等各种因素,对于新媒体课改的承受力都相当有限,有时不得不被迫采取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保守策略。在媒体大变革的环境中,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进行新闻教育变革是高校的必然选择。在发展传统新闻教育的同时,改进课程内容,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增加与新媒体相关的课程,或是增设新专业。无论以何种形式进行,新媒体课改都将是整体学科变革中无法逾越的一环。

二、新媒体人才培养课程变革存在的问题

在查阅新闻行业最新的招聘信息后发现,数据获取、分析、统计、呈现等方面的人才在新媒体中有很大的需求量。在媒体融合的语境下,创意和设计在整新闻信息生产传播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文字、图片、音视频等新闻元素通过吸引人眼球、令人感到新奇的创意设计传播出去,吸引更多人阅读、互动和转发,已经成为新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的常态,创新在任何领域都有很强的竞争力。

综观目前的实际情况,虽然各大高校新闻教育都革新了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虽然许多高校都优化了新媒体教学方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实际的需求还是有差距的,问题仍然突出。

1.对母体学科的依附性过大。四种模式中无论哪一种,都无法完全摆脱对传统新闻学科的“服从”,区别只在于“挣脱”的力度和程度。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主要是通过学科体系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因此依托母体新闻学生长起来的新媒体专业尚无法脱离母体学科的滋养。从现实情况来看,因循传统新闻教育思路、按照“学科+”模式培养出的准新媒体人,根本无法对接以“互联网思维”主导的网络与新媒体实务。

2.课程改革缺乏整体思路和激励机制。新媒体人才培养的变革需要整体思路和顶层设计的支持,甚至需要对教育体系、教育理念进行根本性变革。

目前各高校在新媒体人才培养方面,基本上都无成熟经验,大多是依靠教师个人资源或学院原有基础在摸着石头过河。这种“各显神通”的方式,并不是真正的多元化、特色化,恰恰暴露出专业建设过程中的短板和不足。新媒体课改过多倚赖教师个人素质和理念,缺乏明确的激励机制和有效的保障措施。

3.人才培养方式缺乏竞争力。在当前如火如荼的融媒实践中,具备互联网思维、精通新媒体运营、懂产品研发、数据分析、用户维护、营销推广的人才备受欢迎。而要具备这些能力一方面需要学校的培养,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和专业知识,主动提高自身实力,增强竞争力。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多为文科生,在学习互联网技术和进行数据分析方面劣势过于明显。

三、对新媒体人才培养的思考和设想

1.以新思维建设新学科。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新”不仅体现在技术方面,而是新闻的呈现方式、传播路径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高校不从根本上进行课程革新则难以满足行业需求。新媒体根植于互联网,承载着极强的网络特征,因此,高校应该深入考察、研究互联网发展特性,以全新的互联网思维打造全新的课程体系。

2.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和投入。学校要想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就必须加大对新媒体师资的建设和投入。一方面学校可以引进人才,从校外聘请一线的教师或者新闻从业者,依据他们的经验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更新教学方式和内容;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进修机会,系统学习新媒体技术尤其是操作技巧,了解新媒体领域的就业方向和就业需求,提高新媒体专业素质,以便更好地教导学生、指导学生。

3.更新理念,培养创新意识。新媒体正处于变革之中,每个人对它都是陌生的,每个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都是平等的。能否满足新媒体的需求,最重要的还要看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面对新事物任何人都必须要不断的学习,以开放、多元的心态接受新事物。好创新、创意具有极强的竞争力,要注重培养自身的创造力,提高创新意识。

新媒体自身以及新媒体人才的需求标准仍然在不断变化,新闻业界和学界都在不断摸索,目前谁也无法形成一个明确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新媒体人才的培养模式要持续创新,要不断地跟随新媒体发展的步伐,要根据新媒体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并加以变革,力求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红,李婷.我国网络c新媒体人才需求调研与专业培养[J].现代传播,2014(2).

[2] 鲍枫,王以宁.英国高校数字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1(12).

[3] 马传明.数字新媒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J].美与时代.城市,2015(4).

篇4

(一)国内高校培养目标定位的主要特点截止到2013年,国内有1080所高等院校开设新闻与传播类本科专业共7个,其中广告学专业365所、新闻学专业307所、广播电视学专业225所、编辑出版专业80所、传播学专业55所、网络与新媒体专业43所、数字出版专业5所。各级各类院校的传播学及其相关专业,是否能够结合自身地域、文化、经济等方面发展特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我们首先关注的一个问题。笔者收集了国内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传播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对其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比较。

(二)省属高校培养目标的设定培养目标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人文学科和农业科技结合。我们培养的人才是立志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是懂得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学人才。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促成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趋势。第二,理论知识与技术应用并重。“上手快,后劲不足”成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省属高校本科毕业生的代名词。培养目标强调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倡导理论与技术并重。信息传播的全球化时代,对国际传播视野的具备,对网络传播知识和技能的把握,是未来传播工作者角色转换的最基本的条件。

二、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重中之重。通过横向比较各个高校传播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两方面的知识能力是必备的:一是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二是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二者是“相乘”的关系,而不是“相加”的关系。必须实现二者的融合,同时做好两个方面的教学工作,才能使培养的人才既“上手快”,又“有后劲”。要完成这一目标,就需要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来支撑。相对于理论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共性而言,各个高校传播学的应用课程设置则差异较大。笔者认为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决定的,不同级别的学校其学生未来发展的定位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则是学校类别和教师学缘结构决定的,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类教师资源,突出特色办学,也是各校传播学专业追求的目标。提高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课程的安排顺序”以及“课程的实用程度”是影响专业课程设置程度的主要变量。合理的开课顺序可以让学生更加明晰专业的培养目标,知识体系的构建也会更加系统和完善,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热情会得到更好的激发。

(一)优化专业基础课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在专业基础课中,我们选定了4门学理性课程。其中“传播学概论”课程,作为专业的导论课程放在第一学期开设是没有异议的;安排在二、三个学期开设“广播电视概论”与“新媒体概论”课程,作为两个专业方向相对应的概论性课程,可为学生在第三学期期末选修方向课提供参考;第七学期开设的“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一方面可以为高年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也为想要考研的学生提供支撑。另外,我们还安排了3门专业基础性课程。“大学语文”课程是学生终身受用的人文基础课,开设在第1学期;“设计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构图、色彩及空间构成的感性认识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基础”课程可以使学生具备必要的音乐理论知识,从而加强音乐修养,更好地为后续课程及实习服务。

(二)完善专业必修课及方向选修课“摄影艺术与技术”、“平面设计”两门课程与“设计基础”课程联系紧密,作为其后续课程在第2学期开设;“视听语言”与“摄像艺术与技术”以及“音像编辑”课程相关性很强,可以组成课程群,故同时放在第3学期开设;第4、第5学期的课程分别对应方向选修课和实习设置;第6学期的“媒介策略传播”与海外高校课程设置接轨。在第7学期的“媒介运营管理”则是顺应了传播学的发展需要,由旧版的方向选修课改为专业必修课。

三、重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整个课程教学中有机的组成部分,应引起省属高校足够的重视。每学期的实践教学内容都对应各自学期开设的课程群,是多门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两周的教学实习,安排相关课程的4位专业课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比较合理,这样在指导效果上能够保证有较高的质量。在广播电视方向的学生主要制作影视广告、广播广告等等;网络与新媒体方向的同学主要制作多媒体广告、移动终端广告;两个方向的同学还可以选择制作平面广告。这样,“广告制作”实习最终的作品就会非常丰富,也体现了不同方向课程的特点与价值。

四、结束语

篇5

关键词:新闻传播 教育模式 人才培养

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迎来了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但同时也造成了新闻传播行业直接激烈的市场竞争。新闻事业的发展急切需要更多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为了应此需求,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各类高校都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新闻传播专业的地位得到提高。但是这种泡沫效应,并没有解决新时代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根本问题,新闻传播教育理论知识落后,理论教育与实践不结合,学生得不到充分的实践教育等这些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主要通过对现有的新闻传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分析,对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思考,旨在新形势下提出未来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模式。

一、现有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中的问题分析

新闻传播业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全国各大高校也不断扩招生源,但是传统新闻传播教育模式并没有改变,大多数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的理论知识足够,但是他们的专业技能却堪忧,许多用人机构对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失所望。因此新时代下,我们要正确新闻传播教育模式中这些不可忽略的问题。

(一) 教学理论知识不足

大部分高校单位因为看到新闻传播专业火爆,不考虑自身是否具有创办该专业的综合实力,就跟风开设该专业并大量招生。事实上,这些院校的理论知识积淀不厚实,培养方式仅仅停留在表明;更有甚者一些高校,胡乱借鉴国外的教学模式,相比拥有成熟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理论知识的美国,我国的新闻传播业还是一个年轻的行业,由于基本国情的差异,相关知识并不是靠“拿来”就用的,长期下去会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造成严重的障碍。另外,我国那些传统的新闻传播业知识已经达不到时代的要求,教学过程中没有合适的理论教材,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很大的问题。

(二)教育模式脱离实践

目前我国新闻传播专业的老师大多是全职教师,他们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然后他们的实践知识甚少。虽然基本的知识技能培养很重要,但是长期在此种教育模式下,非常容易造成该专业的学生采、写等实践能力差。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项实践性的学科,学生相关的实践职业技能培养特别重要,虽然在学校校报和电台会提供一些实践教育基地,但和社会中新闻报道专业需求还相差甚远;此外,在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学校会提供W生的实习单位,但实习期一般都较为短暂,学不到特别有用的实践经验,在实习中发现的理论知识不足最后也无法回学校进一步提高,并且有部分同学都只把实习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实习只是流于形式而已。

(三)专业师资队伍欠缺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之一,他们用简洁有效的方法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资队伍的雄厚直接影响新闻传播教育的质量。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的业务能力是一名合格的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师必备的条件,只有拥有这些专业的修养才能熟悉新闻传播过程,在专业技能上直接指导学生的。但是当前高校的相关专业老师,可能并不具备上述条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的技术层出不现,先进设备的使用在新闻传播工作中越来越重要,这就对传播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些工龄稍大的教师对先进设备的方法性以及技能掌握方面存在欠缺,另外一些核心的新闻传播课程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讲授知识不够新鲜,理论课程教育与实际脱节,这些对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都有很大影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存在缺乏专职教师的现象,与全职教师不同,专职教师拥有丰厚的的社会实践经验以及一些前沿性和实用性知识,他们的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新闻传媒业,缩小课堂理论与社会现实差距;目前聘请的许多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缺乏跨学科背景知识,对教师的专业培训也甚少,和国内外著名院校直接的学术交流也不多,教师去名校进修的机会也少,这些都是造成了许多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缺乏跨学科知识的原因。

二、新闻传播教育模式改革的思考

纵观当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模式中的一些问题,主要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落后,造成对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专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不足,严重制约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因此,为了促进我国新闻传播业更好地发展,对新闻传播教育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改革人才培养目标

在新媒体时代下,对新闻传播教育模式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一名合格的专业人才应该是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文化修养以及开阔的国际视野。美国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非常肯定地表示,新闻学院就是为了培养卓越的新闻人才以及新闻业领军人物,并教育学生献身于这项意义重大的事业。因此,对新闻传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专业的新闻传播人才。首先,高校应加大对各大媒体优秀兼职老师的聘请力度,相比全职老师,他们拥有更加丰富的实践知识;其次,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主办自己的电台、电视台、网站,大力发展人才支持体系,为学生在上学期间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实践型人才,这样他们毕业后才能得到新闻单位的认可;另外,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的认知新闻信息能力、使用新闻信息能力以及消费新闻信息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通过全方位能力的培养,他们才能成为专业的新闻传播人才。

(二)改革课程设置

新媒体时代对新媒体应用技能的熟练掌握是对新闻传播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包括用这些新技术去收集新闻素材,以及用文字符号去讲述新闻故事等。如何运用这些新技术辨别出有价值的新闻信息,通过合理的传播方式,展示出伟大的新闻作品是很有意义的,因此提高这方面的专业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就要求学校从基本的专业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对于新闻传播理论知识方面,需要联系实际并且不断深化,理论知识主要是指导新闻工作者掌握新闻传播规律,然后利用这些规律进行新闻传播活动,避免盲目操作;新闻传播学不仅仅是一门传播型科学,更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时并重的科学,要求学生掌握全方面的知识体系,根据美国教育学之父威拉德q布莱尔的新闻专业课程观:大学四年的课程中,1/4是新闻专业课程,3/4是社科类和人文类课程,这种观点被国内外许多新闻学院所采纳,综合修养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新闻事件的主题涉及很多方面:宗教、旅游、运动等,这些领域专业化的知识可以让新闻报道人对新闻事件的价值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提出合理的问题见解,这样非常有利于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传播,因此培养不同新闻领域背景下的专业知识是急切需要的。

(三)培养职业精神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仅仅教给人一种专业知识和技术是远远不够的,专门知识与技术能使人成为一台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给他以一个和谐的人格”,新闻传播专业作为一种高度社会性的职业,主要目的是对人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这就要求新闻传播工作者必须有高尚的职业精神。一方面要加大对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把人民群众利用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另外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要遵守正确的舆论导向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准则;新闻传播是社会公平正义观念的主要推动者和鼓舞者,主要包括二点:一是及时重要的政务信息和公共利益等信息,二是表达不同阶层的意见和心声,新闻传播工作者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站在国家和人民的角度反复思考掂量,做出正确的判断,引导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因此,向学生灌输这些专业精神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具备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大众服务。

(四)丰富教学实践

新闻传播教育主要是解决两方面问题,理论要求和实践需要,著名的密苏里新闻学院创始人普利策也曾说过:“新闻作为一种祟高的知识分子的业,是用实践的方法鼓励、教育现在、未来的从业人员”,可见实践性对新闻传播教育的重要性。重理论、轻实践是当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实践课程比重偏低,实践专职师资队伍缺乏、校内实践基地建设落后、高校与业界互动不够等等。为此,相关院校应该突出实践教学,适当增加实践课程,至少保证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达到1:1,在课程教育过程中可以更多地通过案例教学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办讲座和报告会的形式聘请国内外有经验的新闻传播专家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系统性知识体系;加大资金投入,为学生建立专业的校内实践平台,尽可能做到全天候、全方位的开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媒体活动,给他们提供良好的自我展现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专业实践需求;鼓励提倡高校与各大媒体的实质性合作,高校为媒体提供有效的实习生源,媒体为高校学生提供专业的实习基地,缩短毕业生工作前的适应期,另外通过实践学习也能完善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提升专业教学质量。

篇6

英国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文化,孕育了具有英国鲜明特色的大学教育传统。虽然国情,体制不同,但了解、学习和研究英国新闻传播学的教育机制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的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有着可借鉴之处。本文主要探讨了英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实践教学层面,认为英国传播学教育在强调实践性、丰富教学手段,注重评估及反馈、强调复合性师资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

一、英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发展渊源

英国的新闻媒介发展较早。如英国最早的日报《每日新闻》创办于1702年,路透社成立于1851年,英国广播公司bbc以民营形式组建于1922年。如今,路透社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新闻通讯社之一,bbc制作的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在全球已拥有了1.2亿的受众。在印刷媒体方面,英国现有各种类型的报纸1400余种,其全国性的报纸12家;另有7000余种杂志,2400家出版社。正是媒介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英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孕育成长,同时也伴随着新闻媒介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根据相关资料,大众传播学教育在英国一般被称为“媒介研究”(media studies),最初是从英文和文学批评专业发展而来的①。英国的传播学研究在上世纪30年代便初见端倪,相对而言,其新闻学专业的教育起步较晚。传播学研究起源于一些社会科学家对媒体效果研究产生了兴趣,于是创办了传播研究与传媒研究院系,旨在培养传媒批评者与分析者。而作为培养职业新闻记者的新闻院系,则是90年代后才在英国产生②。伦敦大学曾于1919——1939年率先开设新闻学专业本科教育,但在此后的三十年间一度中断,直到1971年卡迪夫(cardiff)大学开始开办新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此后各英国高校才陆续开办了相关的传媒院系和专业。如今,英国大量高校都设立了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领域的学位点。据学者统计,大约有70家英国高校开设了传播学和新闻学教育或进行媒介研究,其中还包括爱丁堡大学、拉夫堡大学、莱切斯特大学等许多综合性大学③。

二、部分英国知名新闻与传播教育机构

总体而言,英国新闻学教育与传播学教育的区别较为明显。传播学领域的覆盖范围较为宽广,包括文化、广告等各方面的理论性知识;而新闻专业的教学特点则趋于实践,在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大量的实训课程和实训内容。英国的各个高校在各个专业领域侧重不同,同时在不同领域中又各有自己的特色。

1、谢菲尔德大学新闻本文由收集整理传播学院

谢菲尔德新闻传播学院成立于1994年,是英国传播学研究和新闻教育领域的顶尖学院。该学院的专业齐全,与英国传媒业联系紧密。学院颁发的学士学位是唯一个获得英国三个新闻行业机构:bjtc(英国记者培训协会),ntcj(全国记者培训委员会),ptc(期刊培训委员会)认可的证书。目前,该学院在本科生阶段不分专业,只开设了新闻学学士一个专业。而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则进行了细分,包括:新闻出版学(ma print journalism),广播新闻学,杂志新闻学,网络新闻学,国际传播等④。

该学院的特色之一就是侧重实际业务方面的培养和训练,教学目标就是以培养实践人才为基础。除了一些理论知识,研究方法等课程外,专业课程更侧重技能和实用性,包括了大量的实践,如新闻采访、出镜、新闻写作和报道等。在本科的课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训练扎实的速记等基本功,学院也注重学生从全方位的了解新闻产业,包括各个媒介机构中,如电视、广播、网络、报纸和杂志的运行,学习如何做新闻,正视新闻和新闻产业面临的关键问题。此外,其多媒体应用课程教学设备齐全、精良,配备了各种采访仪器、摄像机、照相机、计算机及软件等,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2、莱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

莱斯特大学的大众传播研究中心在英国的媒介和传播的教学和科研中也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研究中心认为对大众传播的学习就是了解在复杂宏大的社会下传媒的作用及进程。因此该中心的新闻传播教育主张在广泛的社会学科中汲取养份,比如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和文化研究等⑤。

目前,莱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设置了两个本科专业:通讯、媒体及社会理学士(bsc communications, media and society)及传媒、社会学学士(ba media and sociology)。其硕士提供的专业有大众传播、全球化与传播、新媒体与社会等。总体而言,莱斯特大学的传媒偏向传播学研究,在最近的几年中,大众传播研究中心的研究包括媒介研究、电视和道德、广播剧和健康教育、国际新闻、东欧电影、国际流行音乐工业、媒介和体育、编辑出版等等,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从课程内容看,莱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所的研究政策是以基本的传播理论为起点,辅助于比较、分析及调查等定量性研究方式,从而探讨各项大众传播媒体的运作过程、传播效果以及和社会文化的关系。⑥近年来,研究范围已扩张至全球及传播多元化领域。其传播学教育希望学生不仅对媒体研究领域有深入的了解,懂得分析和研究,并且还能掌握在当今信息和媒介充斥的时代生活工作所必需的技能。

三、英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现状与特点

1、教学注重实用性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英国新闻学课程最成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用性强。这主要是因为在英国的新闻传播学教育中,就业导向一直很明显,大多数新闻专业都宣称他们与业界联系密切,致力于培养满足业界需要的毕业生。而掌握实用的新闻技能的最好办法就是实践,因此各个院校都不断强调其专业的实践性。

新闻学教育的实践性从英国各传媒院系的专业设置就已能窥其一二。谢菲尔德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教育就按媒介细分了专业方向,如广播新闻学、杂志新闻学、网络新闻学等,然后再根据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实训课程。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数字技术的来临使得英国新闻的教育工作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英国大多数新闻专业课上,学生们除了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编辑报纸杂志外,还要学习制作网页。这些实践课程使大多数英国新闻学学生毕业后都能自信地走上新闻岗位,胜任自己的工作。

转贴于

不过,也有许多大学认为,仅有新闻实践或是新闻教育对于本科阶段的的学生来说是不够的。因此,有些大学开设了双学位课程,使学生在学新闻的同时,可以同时学习另一个专业如现代史、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

2、教学手段丰富多样

英国高校的上课形式除了最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讲座外,还包括了许多特色的教学方式,如研讨会(workshop)、团队合作(teamwork)、讲习班、小组辅导、个人辅导等各种形式。

课堂讲座和国内大学上课形式基本相近。但英国的教育体系非常严谨,课程安排,课前需了解的资料,学校会预先通知学生让学生准备。在学期开始前,授课老师通常会发一份课程说明,上面有详细的课程计划,上课内容,考核评估方式等内容,而且每单元的课程后会附一份详尽的阅读书单,包括书、期刊、网络资讯等。由于每堂课的信息量大,因此学生通常需要课前做大量阅读功课。

英国的教学非常重视小班教学,在课堂上也多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由老师提出主题,学生围坐在一起讨论,大家轮番发表意见,没有固定统一的答案。从谢菲尔德大学传媒专业的讨论议题中可以看出,议题更多的涉及到传媒、经济、文化、政治、社会、民族等多个领域,通过不断跟进和讨论,学生得以深化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小班教学保障了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指导,并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同时也利于开阔思路,集思广益。

3、师资构成呈复合性

由于英国各传媒院系都积极的与媒体产业保持联系,因此经常有媒介机构、企业、政府和国际组织任职的高管们来为学生开讲座或者授课。他们讲座内容经常涉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案例,亟待解决的当前热点难点问题等,很受学生欢迎。同时各学校也常邀请一些产业实践者和在各媒体工作的校友回母校与学生交流,这对学生了解媒体工作的方式以及职业生涯的规划颇有裨益。

普遍而言,英国高校在引进教师时会采用“双轨制”,也就是招聘具有博士学位、以理论研究见长的教师,同时也招聘具有多年从业经验、以实务见长的教师,并且对两类教师采取不同的考核和评估标准。这种复合型的师资队伍能有效的减轻困扰传播学教育业界和学界难融合的现象。另外,英国的师资构成较为国际化,其学生结构更呈现出国际化特征,约50%的研究生是外国留学生。对于新闻与传播学教育而言这一特征也成为了一定的优势,一方面,学生构成的国际化特点带来的文化间的相互融合,增加了彼此了解不同文化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以及对于新闻与传播学领域的重要概念的多元文化理解。另一方面,新闻传播学科本身具有非常鲜明的跨学科性质,而国际化的趋势更有利于培养宽口径、复合型的传媒人才,也有利于对于传媒实践的深刻理解。

4、评估反馈体系较为完善

在英国新闻传播学教育中,考核评估体系较为多样化,通常不以期末的考试成绩作为单一的评估标准。学生每修完一门课,老师都会给出评定成绩。但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并不是期末考试,而是根据学生的论文(多为理论课)、作品(多为实践课)等做出综合评价,而且多为复合式成绩,也就是由几种成绩所占的百分比算出最后的结果。

在实践课上,老师会根据实际操作,作品,个人和团体设计方案和工作日记等综合起来评定成绩。而理论课则常常结合主题演讲、小组合作的方式给出一部分成绩,最后再加上论文的成绩来作为评定理论课的成绩。期末时,英国高校的学生一般会收到各个课程的评估问卷,用以调查每一教学模块(model)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意见、建议。这份问卷设计得较为详细,不仅涉及课程安排,授课质量,而且还会涉及到教学设备、试验设备、图书馆资料、学习场所等内容。学生的反馈意见将由学院再组织讨论,被认为需要修改的地方则在下一学年执行,由此不断促进教学效果,完善教学质量。

篇7

瞄准市场,建构契合媒介发展趋势的实践平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播技术革新给新闻传媒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技术创新推动传统媒介变革,并催生了大量新媒介。另一方面,传媒经营模式出现新的发展趋势,不同媒介之间相互融合,媒介组织结构面临转型,传媒产业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①2010年,中国互联网广告收入首度超过报纸广告,直追排名第一的电视广告。与互联网联系紧密的手机媒介、电子书等新媒介发展速度飞快,改变了传媒产业的发展格局。新媒介为了拓展自身市场,与传统媒介争夺受众;传统媒介也在适应新形势,有针对性地调整发展思路,面临重组与转型。

2011年3月,中南民族大学新闻学专业本科生组织了“武汉市新闻传播学专业本科生实习现状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7.51%的实习生集中在纸媒和电视台这两个媒体上,这说明新闻传播学专业本科生实习去向过于单一,没有跟上媒介发展变化的节奏。如今,一些传统媒介要么人才饱和,要么正在面临改革与转型,原有的人才结构需要进行调整。如果我们固守以前的实践教学方法,显然不适合传媒发展趋势。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改革和优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首先,要优化实践教学的平台结构。除了在传统的平面媒体和电子媒体建立相关的实习基地外,还应该多建立一些新媒介实习基地,尤其要建立各类网站、移动媒介等实习基地,这方面的实践经历将极大地拓展学生未来的就业渠道。其次,改善原有的实验教学条件。部分学校原有的实验教学设备已经不适合当前传媒发展变化的步伐,需要及时更新,与媒体发展接轨。再次,要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尽管近年来多数院系对师资力量进行了补充,但很多高校只注重对引进师资职称和学历的要求,而忽视了对来自业界一线人才的吸纳,这样的师资队伍建设方向是有缺陷的。

调整部署,建构高效的实践教学平台

新闻传播学专业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矛盾的地方:在课程设置上,多数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理论课程设置较多,但是实践课程较少;在教学计划安排上,一些学校不能灵活机动地安排学生实践,导致学生实践与课堂教学在时间上产生冲突;在实习基地建设上,多数学校不能根据生源、学生就业去向等具体情况来建设实习基地,不利于学生就业,极大地降低了实践教学平台的运作效率。针对上述情况,需要改革教学体系,调整部署,建构合理高效的实践教学平台。

调整课程设置结构,改革实践教学方式。在一些教学条件不太好的学校,只重视课堂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内容被严重压缩,实践教学方式手段落后。今后的教学改革中,一是要加大实践教学投入,解决学生基础的必需的实验设备,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二是要增加实验课程的比例,让学生得到足够的专业基础训练,为学生进入媒体实习打下一定的基础。除此之外,积极拓展实践教学的方式,可以通过组织各项专业课程竞赛以及全国各项高层次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调整教学计划,使其更具有弹性。一般情况下,各个学校的教学计划比较固定,多数课程在期末才进行考试或者考核,这种情况不利于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实习的安排,因为暑假与寒假各大媒体实习生极其拥挤,很多媒体都限制实习生人数,即便进入媒体,部分学生也难以获得实习机会。根据我们的调查,多数媒体在学期中间实习生最少,这时候安排学生实习,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因此,那些执行传统教学计划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在指定的学期提前结束课堂教学,给学生实习创造更好的机会。

调整现有实习基地区域分布格局。如今,缺乏权责分明、长期有效、有资金保障的实习制度已经成为困扰新闻传播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问题。②过去的实习基地建设中,多集中于校区所在城市,这为学生实习提供了方便。但是,由于学生就业往往不是固定于学校所在地。因此,今后的实习基地建设,除了应该在校区所在城市建立相对集中的实习基地外,还应该加强调研,根据各学校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生源分布情况调整实习基地区域分布。比如,针对中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较多,该校在广西、贵州等省建立了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加大投入,建构多层次、多渠道的实践教学平台

建构新闻传播学专业阶梯式实习平台,是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和学生成长规律提出来的。这样的实践平台有助于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目的是使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毕业时能够逐渐成长为有实践经验、符合媒体需求的人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采取如下步骤:

建构初阶实践平台。初阶实习环节主要属于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阶段,也是今后媒体实践的准备阶段,可以通过不同的层面进行构建。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践环节。比如新闻采访、写作节目制作、主持人概论、广告设计等课程,既要讲解理论知识,又要根据课程要求安排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践。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另外,在去媒体实习之前,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必备的基本技能。在校园里组织广播节目大赛、新闻采写大赛、广告设计大赛、DV制作大赛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他们对该学科的热情和兴趣,并为以后的新闻传播实践奠定基础。其次校内实践平台搭建也是初阶实践平台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各个学校都可以利用现有资源进行一定的整合,把实验室建成重要的基础实践平台。还可以依托校内媒体,为学生着力打造有实用价值、有特色的校内实践平台。

建构进阶实践平台。进阶实践平台是一个有更广覆盖面的立体化校外实践平台,包括校外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杂志、出版社、广告公司、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等多维实践平台。要使学校与校外实践平台之间建立动态的联系机制,形成互利的态势,将实践平台建设成长久的合作平台。

建构高阶实践平台。在各个新闻院系中,一般都有部分成绩优异、能力突出的学生,初阶和进阶实习平台提供的实习条件可能满足不了他们继续深造发展的需要,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应该尽量创造机会,在一些国家级的重点媒体和沿海发达城市的重点媒体建立一些高起点的实习基地,为这些优秀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并为他们未来的就业创造更好的机会。

总之,建构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平台,必须根据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市场的需求状况、学生的就业情况、生源分布情况等。实践教学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历不断的探索过程,因此,要求新闻院系深入了解当前新闻传媒的人才需求,根据传媒发展趋势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实际情况建构符合需要的、合理高效的实践教学平台。[本文属于湖北省教育厅2009年教学研究项目“以就业为导向的新闻传播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9156)]

注 释:

①陶喜红:《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产业结构转型分析》,《当代传播》,2010(4)。

②邹华华:《新闻传播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探讨》,《新闻界》,2006(6)。

篇8

【关键词】现代新闻传播学 多媒体应用技术 教学

信息时代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新阶段,信息化使得人们获得并传递一切信息变得更快更便捷,从而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理解。信息的采集、信息的加工、信息的传播、媒介的制作都是新闻传播学的基础,而新闻传播学是由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四个方面的研究构成的一门学科。传统新闻传播学作为新闻传播领域的先行者定位准确发展稳健,但未来前景却并不乐观。近五年来,传统纸质媒体受到了新媒体的冲击,这一现象将我们引入了怎样才能发展现代新闻学的思考中。现代新闻传播学除了传统的新闻功底的构建与积累学习基础性和学术性的知识以外还需要进行广告传播、影视文化、媒介经营管理、舆论学、文化产业活动等一系列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和研究。从传统单一的静态文字图像到以网络为载体影像、文字等媒体格式文件的无纸化传播,这使得现代新闻传播必须具备实时新闻信息量大,引发话题使受众积极参与讨论,生活服务类互动信息全面,并兼顾愉悦受众精神使受众获得身心健康休息的特点。新媒体时代更需要实现受众广泛、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整合度高的新闻传播效果,从这一点来看,想在电子时代建立现代新闻传播学的教学与科研体系就必然需要多媒体软硬件技术的支撑。

多媒体技术是一门应用型的计算机技术,其主要实现手段是通过人对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来完成文件的部分或整体效果。多媒体应用技术本身是结合了计算机多媒体软件工程专业、新闻传播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等多种专业课程综合而成的一门实际操作性很强的技术型学科。其业务范围涉及了媒体的包装及制作和媒体载体的包装及制作。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学和多媒体应用技术有了更多的交集,新闻传播效果的衡量标准也发生了变化,新闻传播对传播的效果做出了新的要求,更需要多媒体软硬件技术的支撑。多媒体应用技术所涵盖的内容又基本都是需要实际动手操作来实现的,这对于从事这个专业的大量从业人员又提出了不断创新进步的更高要求,除了需要大量更新资料以外还需要不断学习多种媒体类的实现方法。

随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计算机软件的更替变化也相当大,比如说在新闻传播业中发挥着巨大图文制作效果作用的photoshop,她是一款Adobe公司旗下最为出名的位图图像处理软件,1999年photoshop5.0刚刚被许多中国用户认识,这款带有图层功能和历史功能的图像处理软件允许用户在不同视觉层面中处理图片,然后合并压制成一张图片。这款软件的出现立即打破了许多新闻从业人员以及广告从业人员“绘制基本靠手”的思路,13年来photoshop在不断更新完善中,成为在平面设计、图像修复、广告摄影、包装设计、插画设计、网页设计、后期修饰等方面的必备工具软件。而今时发展到photoshop CS6中软件已经带有3D图像编辑和内容识别修复功能。

在教学活动中,现今多媒体应用技术已经可以实现多学科的辅助课堂教学活动,而在现代新闻传播学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应用技术也被发挥的淋漓尽致。

多媒体应用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突破了传统新闻传播学的限制,发挥其数字化、信息量大、互动性强、对学科适应性强的特点,填充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可以从网络上找到大量适用于教学的新素材新思路用来扩充教学内容中的各个模块,增大信息量,协调教学内容,提高备课的效率。在上课的环节中,以生动的媒体课件合理设计课堂内容,运用多种形式展现相关知识点,合理调节授课进度,扩大学生的思路,多角度的提高学生的兴趣。

在现代新闻传播学的实际的教学中,由于高校普遍建设多媒体专业相对较晚,而现有的新闻传播教学工作又基本是集中在课堂内完成,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单一的说教,学生很少能实际接触到平面的制作、新闻的采编、载体的包装制作等的实际操作流程,对技术性操作的掌握就更加的欠缺。那么合理的教学就需要现代新闻传播学专业和多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两方面结合,任课老师应随着多媒体应用技术的进步不断更新实例用以教学,只有任课教师与新技术的操作实施不脱节才可能教出与时俱进的学生。

在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上也需要设计新的教学手段,为参与教学活动的师生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让学生可以更宽泛的进行学习。如开设计算机文字录入及实际出稿排版、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数码摄影及后期处理、计算机图形图像的处理、视频采集及编辑、视频特效制作、动画制作、音频文件的采集与编辑、音频特效制作、网站网页、交互式多媒体等课程。在教学实践环节中,把学生组织成各个小团队,以团队的方式来完成一个或多个较大的教学主题课程设计,加强学生对社会需求的进一步认知对将来的工作能够有更深入的体验。在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体会学习的知识并在操作的过程中重新整理知识,探究最新技术。而教师在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问的过程中也可以验证及提高自身对新技术的学习认知程度。在教学中达到师生双向激发主动学习的目的。在课程设计环节中,教授学生设计制作的方法而不限制学生的思路。教师需注意不以自身主观意见来评价学生的作品,而是肯定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的表达。

多媒体应用技术在内容与形式上的不断探索与更新,给予新媒体发展提供了可行性平台,而通过不断实践摸索出来的创新性方式方法又为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提供了新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促进了社会整体新闻传播水平的提高。现阶段各大院校是培养现代新闻传播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基地,是对多媒体应用技术方面知识与操作探索创新的重要场所,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更需要理论结合实际,现代新闻传播学与多媒体应用技术并行,为培养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篇9

【关键词】专科新闻学教育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我国的新闻专业教育从1923年最早创办的大学新闻系——平民大学报学系(北京)算起,迄今已走过80多年的历程。目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据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的统计,我国新闻传播学的专业点总数已超过300多个。

我校于2005年设置了新闻采编制作专科,学制三年。专科新闻学教育长期参照普通高校本科的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模式,没有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培养出来的专科毕业生,与本科毕业生相比“理论基础不足”、“实践操作能力较差”,在就业市场上处在比较尴尬的地位。新闻学的专科教学相对于本科教学,课程设置少,学时短,如何凸显专科教学的特色,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具有一定的就业优势,就显得尤为重要。该专业创办以来,我们对这一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实施专业技能模块式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加强实地教学的内容

新闻专业的教学内容如果仅以新闻为主体,纯粹从新闻工作工艺过程分解出若干环节加以解释,不仅不能反映出新闻学科的基本特征,而且远不适应新闻实践的现实和长远需要。首先应当从课程设置入手,扭转新闻教学内容与新闻实践工作的需要不相适应的局面。

1.基础课教学强调适应性。教学改革中,纠正过去基础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使基础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通过基础课教学培养学生作为新闻从业人员的各种基本素质。

2.专业课教学强调实用性。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经常研究本专业的就业市场,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调整课程体系,增加一些注重实践教学、贴近传媒实际的新课,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新闻业发展的需要。作为地方院校,要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开设一些有用和对路的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针对媒介的需要发展特色专业,并形成学科的特色优势。

同时,安排实地教学。由专业教师定期带领学生们走出去,面对复杂的新闻事件指导学生如何获取新闻线索、确定选题、选择采访对象、拍摄新闻照片、核实新闻源、撰写新闻稿件、配发评论等等。通过实地教学可以还原新闻工作的本来面目,手把手地带领学生进行新闻记者的实战操作,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提高。

二、实施小班教学,改革授课内容、授课形式

对于专业课,实施小班教学,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的机会,使授课教师对每个学生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做到因材施教。在授课的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的授课模式,及时更新教案,把新闻业界最前沿的案例吸纳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新闻业界保持紧密的联系。各专业课程的教学都要将实习带入课堂,以便学生一入校就在动手能力上有所锻炼。

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报刊传媒业非常发达。他们的传媒业起步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闻采写的技能、新闻学原理、传播学理论和方法等种种概念、术语、行话几乎都来自西方。学生在学习国内传媒业相关知识的同时,引入英语教学,给学生提供学习西方媒体成功经验的机会,而且对提高学生英语水平起到很大帮助。

三、实践教学强调连续性和渐进性,建立课堂实验、假日实习、专业实习梯级实践体系

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必须将实验、实习放在重要的地位。重视实验室教学,加大实验课程,保证学生每人一台设备,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熟练的掌握摄影、摄像技术,运用线性和非线性编辑设备剪辑广播电视节目,使用报纸编辑软件设计报纸版面。同时,创办了《新闻报》,与校内的相关部门进行合作,在校内为学生提供锻炼专业能力的机会。通过课堂上或校内的实验与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也直接的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实际锻炼学生的目的。

假日实习,是指利用节假日进行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每逢双休日、“五一”、“十一”黄金假日以及寒假和暑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实习和其它实践活动。专业教师帮助学生联系实习单位,本专业60%以上的学生都利用这段时间去新闻媒体等部门参加实践活动。通过这样的小实习,认识了社会,认识了自己以后所从事的工作和事业,而且有不少同学还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为实践的第三个阶梯——专业实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专业实习安排在大三的第二学期,即每年春节过后的两个月左右,这是对学生在校学习知识的总检阅,也是学生从业的试验场,是新闻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一条必经之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由学校出面联系实习单位,并派出经验丰富老师带队,随时解决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在最后的实习阶段,自身能力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四、改革办学模式,与新闻单位联合办学

业界对于培养新闻从业者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改革现有的办学模式,尝试与新闻单位联合办学,不定期地邀请业界精英为新闻专业的学生举办讲座,在与业界人士的交流与沟通中,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业界的最新动态有所了解。同时,可以尝试理论性强的课程由本专业教师讲授,实践性强的课程可由资深的新闻从业者讲授的方法。甚至我院的专业教师可以与新闻单位的媒体从业人员在某一段时期进行工作上的互换,取长补短。同新闻媒体搞联合办学,可以解决该专业学生的实习问题,更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不断调整实践教学思路

目前,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渠道更加广泛,而且呈现出一个很明显的趋势:直接去媒体的人数锐减,而从业于企业(包括广告公司)、公务员(还有事业单位)的人数增长迅速。这就要求我们的专业实践不能只盯着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这么几个有限的地方了,应当根据社会需求以及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来调整实践教学思路。

近年来,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大量需求宣传、企划、公关类人才,随着社会与经济发展,这方面的人才需求将不断增加。因此,我们现在所讲的“新闻传播”,应该是广泛意义上的“大传播”,它包括企业传播、政府传播等。我们在组织实践中也安排了一些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实习岗位,但是如何使当前新闻传播学科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方式与社会对这类人才的要求真正契合,还有待进一步摸索。

新闻学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面对众多的新闻本科院校,专科新闻学教育更应当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一直是我校新闻专业十分关注的问题,在专业定位的指导下,结合本地新闻传媒环境抓好和落实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

篇10

【摘要】当前中国广告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高层次专业型人才的紧缺与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发展所产生的尴尬局面,要求我国高校广告教育必须做出相应改革。本文分别选取中美两国广告专业具有代表性且排名领先的8 所高校,重点描述了其研究生课程的结构现状,比较分析其广告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设置,找出中美两国广告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异同,以期引发对中国广告教育再思考。

关键词 中美高校 广告学 课程体系

一、中美广告教育发展概况

1913 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正式单独设置了美国高校的第一个广告专业;1921年,又首开硕士广告课程之先河。至2008年时,在美国的3000 多所大学里,设有广告专业的大学已有137 所,其中具有广告学(或广告方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有58 所。①

1983 年6 月厦门大学设立中国第一个广告学专业,并于次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中国高校现代意义上的广告教育真正起航。根据“2013-2017 年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了解,至2013 年,我国设置广告本科专业的高校已有365 所,是目前国内1080 所大学开设的新闻与传播类七个本科专业中布点最多的专业。但由于当前中国广告产业发展对高层次专业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及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广告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设置都需要做出改革。

二、中美广告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结构比较

1、中国高校课程结构分析

根据2013 年在厦门大学举办的国际广告教育论坛所提供的《中外部分院校广告教育教学计划》,笔者选取了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为分析对象,发现其课程结构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和补修课程。这4 所高校广告专业研究生学位总学分要求基本接近,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所占学分比例也大体相当。(详见表1)

笔者综合了所选4 所高校广告专业硕士教学计划的内容(详见表2),分析发现4 所高校的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设置有较高的一致性:首先,都设有包含的公共课程;其次,专业基础课基本都是围绕传播、媒介等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课程,表现为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课程居多;再者,专业必修课主要以广告综合理论研究为核心,涉及广告运作管理、广告伦理法规等方面;最后,专业选修课涉及领域广泛,既有研究方法类的课程,也有广告专业实务课程,还包括营销、公关、媒体等方面的研究课程,有利于拓宽研究生的研究视野。

2、美国高校课程结构分析

根据2013 年在厦门大学举办的国际广告教育论坛所提供的《中外部分院校广告教育教学计划》,本文选择了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佛罗里达大学、西北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4 所美国高校为研究对象。他们都将广告专业设在其新闻或传播学院之下,其课程一般分为广告专业的必修课程、相关学科的选修课程以及毕业环节(包括论文和研讨会),所有课程基本要求学生在两个学年内修完,课程安排可由学生自主选择。(见表3)

通过对所选4 所美国高校广告专业硕士教学计划内容(详见表4)的整理分析,笔者发现,与中国高校不同,美国高校广告专业在课程内容设置有各自的特点,这种差异在选修课内容设置与选择要求上表现得更为明显。比如西北大学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选修课/强化课程(concentration)远多于其他高校广告专业,分为“品牌与广告策略”、“企业传播与公共关系”、“媒介管理”、“营销分析”、“直销与互动市场销售”5 种类型。

三、中美广告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特点比较

1、学科归属

到2004 年,根据《我该去哪里学广告和公关》所列美国129 所设有广告专业大学的统计,有占总数近80%的广告专业设在新闻、传播或新闻/大众传播院系。②而梳理中国高校广告专业所属学院,根据其不同的办学特色,将广告专业基本设立于新闻传播学院、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三类院系之中。就本文所选择的中美两国高校来看,其广告专业也基本都设于传播学院之下,尤其是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内容以新闻传播学为理论基础,为研究生广告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固的学科基础。

2、课程分类

中国的大学课程一般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其中公共必修课程为政治与英语,美国因社会体制与国情的不同,并没有开设此类课程。美国的研究生课程一般就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大类,有的学校会根据教学计划安排辅修课程、强化课程(concentration)等。本文所选的中美8 所高校都会根据该校广告专业自身特色来开设不同的专业必修课,例如西北大学IMC项目就以整合营销传播相关课程为主。除此之外,中美两国也都同样开设了广告学理论与传播学研究方法两门核心课程。(详见表5)

3、课程安排

美国高校研究生的研究课程可提供多种方法供学生选择,美国学生可完全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和相应的教师,只需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选学足够数量的选修课,完成必要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毕业总学分即可毕业。因此,完全学分制也是选课制、导师制和弹性学制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③比如佛罗里达大学并未直接规定具体的课程安排时间,但提供了一份“推荐课程列表”,让学生在课程安排选择时有所参考。而中国虽然也实行选课制,但在课程安排上却几乎是统一划定。

四、对中国广告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自1983 年厦门大学成立广告专业以来,短短的30 年间中国已然成为世界广告教育大国。在如此高速的规模发展形势下,如何提高我国广告教育质量则成为了国内广告教育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1、改革广告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

随着市场条件的成熟,广告业对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的需求日趋扩大。中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虽然已经开始重视专业型硕士的培养,但整体上仍侧重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专业型硕士的教学模式、课程结构、考核评价体系等都深受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的影响,并未形成针对性强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国内高校广告专业应拓宽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渠道,与资历雄厚的广告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为广告专业硕士研究生寻求更为广阔的实践性学习平台。

2、优化广告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广告学学科体系的形成一直深受传播学与营销学两大学科影响,中国高校在广告专业课程设置中也将这两门学科作为其学科基础,设置了学分比重较大的相关课程。中国各所高校可根据各自办学特色,在广告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上,必修课中只保留基础学科的研究方法等课程,适度增加广告学核心课程在必修课中的比重。此外,由于广告学所具备的强应用性,其课程设置体系中必须加强专业实践性教学,所以增设美国高校所推行的专题研讨会,有助于在研究生阶段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也使广告专业教学更加多元化。

参考文献

①Bill I. Ross, Jef I. Richards: Whereshall I go to study advertising and public relations?(Advertising Education PublicationsP.O.Box68232,Lubbock, TX79414-8232)

②查灿长:《国外高校广告教育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10:114-115

③江天肃、张洪波、杨军、刘博林、徐洪吉,《关于完全学分制的思考》[J]《. 现代教育科学》,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