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基础课程教学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脑基础课程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脑基础课程教学

篇1

论文摘要: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是顺应市场需求而产生的一个新兴专业,是艺术设计理论、技艺与电脑操作技术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势必成为设计教育之举足轻重的专业。在中等职业学校相关的专业,电脑美术设计已逐步成熟发展起来。但在课程设置上,电脑美术设计教学往往是把绘图软件(如Photoshop, Coredraw)作为单独的课程来教学,没有与传统的基础设计课程(如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各自为政,不能进行有效的互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的时效性,教学效果的潜力还没有被完全得到开发。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结合对电脑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对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作一些探讨。

关于传统基础设计教学课程

中职学校美术专业一般开设图案、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工艺美术等基础设计课程。

在一定程度上,职高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学生自身艺术修养落差较大。面对一门新的设计课程,存在着很大的思维转换适应性。从一般常态思维转换到设讨一所需要的抽象思维学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有的学生能较快领会适应月、思路正确,有的则反应相对迟钝,跟不上教学进度。加上整个设计课程需要设计平面,色彩,立构三个方向的初步认识作为基础。有些学生直至课程结束,仍然不清楚自己学习这门课程到底有什么用,今后将如何与社会工作接轨。由于这样的心态,教学效果很难达到,由此学生在学习上多了一些阻碍。

关于电脑美术教学课程

中职学校美术专业一般开设Photoshop, Coreldraw,3Dmax等常有设计软件。可广泛应用于建筑室内外装饰、广告专业、印刷业及各种商业宣传、社会宣传等行业的专业需要。比起传统的手工制作,又节省时间,且能制作制作精良,以及手工根本无法达到的设计效果。

在这些软件教学中,主要是讲解绘图软件的操作技能,每一个菜单每一样工具的用途和用法。而其中很多都涉及到基础设计知识,如photoshop里的色相、明度、饱和度等,而更多的是学生在没有学习过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这些基础设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很难想象能设计出像样的作品来。而要等到这些基础设计课程开完,大约要两年的课程安排,再开设电脑美术课程,恐怕为时已晚,那里还有充足的时间来学电脑设计软件课程。这就造成现在的基础设计课程与电脑设计课程排课时同时展开,配有各自的专业教师,你讲你的基础设计,我教我的电脑设计软件,老死不相往来。而两者之间的融会贯通,就要靠学生自己去领会了。

“电脑美术设计”与“基础设计”课程的融汇作为专业教师首先应具备较强的电脑辅助设计和基础设计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讲授图案、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平面设计还应对photoshop. coredraw等平面设计软件应用自如;讲授立体构成、包装等还应掌握3dmax软件。 一、电脑美术辅助平面构成教学模式

在平面构成中,将不同或相同的基木形,在二度空间内构筑丰富的新视觉形象,基本形在画面骨骼框架内方向不同,正负的转换上存在着极大的灵活性,即使是同一个基本形由于不用方式的排列组合,也会出现多个迥然不同的画面效果,这也正是平面构成的魅力所在,学生只能针对某一个画面效果可能性的探求,对活跃学生思维极为不利。Photoshop, Coredraw作为设计专业学生必须学的绘图软件,具有强大的绘图功能,不仅快捷准确,而且可以绘制出手工绘制时难以得到的图形,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机上通过复制、镜像、旋转等命令反复寻求变化和组合方式,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众中挑一的教学效果。

二、电脑美术辅助色彩构成教学摸式

色彩对于人们的重要性,犹如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必不可少,作为美术设计者,更应该自觉地认识色彩、创造色彩、一件设计作品的美感是综合了形态、色彩、质感而产生的。然而,看到作品的瞬间。首先诉诸于观者眼睛的是色彩的组合效果,也就是色彩美的问题。在设计中,不同的色彩搭配组合会给人的视觉和心理上形成诸如温暖、寒冷、华丽、朴素、强烈、柔弱、明亮、阴暗等不同的环境气氛,表现各种不同的感情效果。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讲授色彩原理时,教师往往以字代色,两种或多种色彩的对比及调和效果,学生只能通过联想加以比较,直观性价差,尤其对一些色彩感觉较弱、对色彩知识了解也较少的学生,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学生在后期的实际应用中,很难把构成中的色彩知识自觉地应用于创作中,出现了临摹不成问题,创作却难上加难的情况,有的学生甚至要求在重新讲解相关的色彩知识,这些都说明前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

三、电脑美术辅助立体构成教学摸式

立体构成的原理对形体基本的构成要素;点、线、面、体,即从几何体的角度建立科学的概念,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对人的感觉作用,把科学地认识和感性的印象结合在一起。计算机三维建模及渲染技术使学生在观察物体时,试点具有流动性,能表现出物体的各个侧面及细部,同时也能在空间的试点中对形体进行构筑和修改。

电脑美术教学中教师、学生、电脑三者的重新定位

篇2

【关键词】高校 计算机应用 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策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计算机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各大高校课程设置中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也越来越重视,希望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给学生打下坚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能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利用计算机来提高效率。但就目前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为了提高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必须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本文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城市的中学已普遍开设了电脑课,来自山区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只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样,来自城市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就普遍高于来自农村或者山区的学生,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给计算机教师教学的实施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且不同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差异。如果对所有学生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想寻求一个适合大部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是很难实现的,也就无法完成教学计划,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够重视

许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重视度不够。大多数学生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就是告诉我们如何上网聊天,用视频看电影,或者打游戏等等,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应用在认识上还不太深刻。认为在高中学习了信息技术知识,在大学里就不用再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知识了,还有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学好了比什么都强,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是无聊人做的事,尤其是对于那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此课程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教师在讲解时也是一笔带过,学生也就随便应付一下,久而久之,此课课程就越来越不被重视,慢慢地谈出学生的视线。

(三)教学模式陈旧,学生无法进行主动学习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我们一直以来采用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教学效果。特别是像计算机这样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技术课程,一旦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在教学中,学生只会按部就班的照搬老师讲授的做法,自己无法去开动大脑去进行思考和操作,学生就无法积极主动地去进行学习,那么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也是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四)计算机教学软、硬件设施不配套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是属于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最大的缺点就是班级多,学生人数也多,如果在教学中没有配备扩音设备,后排的学生是很难听到教师的讲话。还有很多高校中机房所使用的电脑配置低下,很容易产生故障,很难适应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材里讲的windows xp操作系统和office2003办公软件,因此使得教学软、硬件不配套,直接影响课程教学效果。

二、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分析

(一)在教学中采用分层次教学

由于城乡学生的差异性,使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显然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际课堂教学时,就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采用分层教学,以求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在教学中多采用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我们需要借鉴最新的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来指导教学。在具体的教学中多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就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起引导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中获取知识、学会方法,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并完善认知结构。

(三)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而上机实践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知识去解决其专业领域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计算机教学的目的是服务于实践应用,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兴趣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实践应用。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应以实践应用来带动整个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根据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来确定具体的实践任务,使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相辅相承。学生在完成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可以创新来完成相应的上机实践任务,这样即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改善教学环境,完善教学软硬件设施

好的环境能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环境对于学习本身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文法改革的同时,我们也要对教学环境及时进行变革,只有这样才能与教学质量相匹配。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要不断改善教学条件,无论是从教学软硬件上都要同时进行,特别是合班上大课时,机房应配置扩音设备,解决教师难讲学生听不见的问题,同时,还应安装相关教学软件,确保学生在每一台计算机上都能进行实践操作。

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是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就一定要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探究,不断总结经验,寻求更好的、更利用于学生学习的方法来,以此来推动整个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李慧,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06年02期

篇3

计算机基础优化分层理论实践根据本人多年从事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认为高职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对计算机的认知、掌握及学习能力的良莠不齐,加之没有良好的对计算机的兴趣导向,从而直接导致了高职计算机教学效果不佳,下面通过本人这几年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经验及理解对现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异较大,应进行分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职学生来自不同的城市,城市落后地区的学生接触电脑较少,甚至没有接触过电脑,即使初、高中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也只是一些理论,从未实际接触过电脑,而城市繁华的地区,学生接触电脑的机会较多,有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已经在初、高中就学过了,并且家中已经配备了电脑,由此情况就导致了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较大。

所以应该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计算机基础班、计算机提高班和计算机考证班。为计算机水平较差的学生提供计算机基础班,为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提供计算机提高班和计算机考证班,这两个班的不同就在于计算机考证班在计算机提高班的基础上添加了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只有通过了计算机等级考试,本课程才可以取得学分。在开课之前先对学生进行分层,通过考试的摸底并结合学生的重视和兴趣程度让学生进行选课。

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的分配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问题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问题之一,高职院校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所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应该将实践课程作为教学重点。

将理论课时占总课时的30%,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70%,这样就会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上机时间,为将来的计算机应用打好了扎实的基础。为将来更好的就业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理论课程教学的网络平台应用

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相对比较枯燥,学生容易反感,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与CAD相结合,每讲一个新的内容,先给出一个目标和任务,带着目标和任务去教学、演示,内容讲完的时候,任务就应该完成了,这样学生感觉不会太枯燥。对比高校学生,高职学生接受教育的能力相对较差,在认为学生有点厌倦的时候播放与计算机相关的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利用这样教师讲授、操作、演示、学生模仿练习的传授方式时,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网络平台来上传一些有关计算机基础的知识、教学案例和在就业中遇到的和计算机基础相关的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掌握能力和合作精神。利用网络平台,通过实时网上答疑、网上在线测试、网上在线讨论来实现师生互动,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如,在教授PowerPoint 2007这一章内容时,先前已经教授了Word 2007和Excel 2007这两个软件,故可选用网络平台在其上传相关课件,提供学习资料,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和学习,在正式授课时由学生自己给自己上课,来加深学生印象。

四、强化计算机实践课程教学

强化计算机实践课程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要路径,可以为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满足社会越来越高的计算机知识起点的要求。具体思路如下:

1.大班授课,小班实践

老师授课的内容学生是否掌握主要要看学生的实践情况,有些学生理论虽然听懂了,可是实际上机操作却无从下手,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进行辅导,因此建议在实践环节进行小班授课,每个实践课20人左右,由两个老师共同辅导为宜。

2.学生分组学习

每个实践课程都可以有多个实践题目供学生选择,根据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题目,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选出学习好的同学作为组长,进行分组学习,每组5~10人为佳。让组长组织学习,并相互研究,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的记忆,减少老师的工作量。

3.增加网络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计算机的网络知识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在网络知识方面多增加一些应用题目,以便学生可以在网上学习得更加轻松,并且搜索到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广阔的专业知识前景。

4.任务训练,培养创新与学习能力

主要任务是学习一门计算机的应用软件,并完成相应的任务。要求学生进行选题和分组后,通过相关的课程或自学方式,掌握实验所涉及的知识,通过这些知识来设计、开发并最终完成任务实验项目,学生通过学习、思考、讨论来掌握该软件,并明白其重点和难点。

篇4

一、教材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该课程在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中与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具有文化基础课的性质。

当今社会,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各种生产工具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主要目标的中等职业学校,必须高质量地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每一个学生必须认真学好这门课程。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校的中职学生,遍及大西南北,有来自偏远山区的贵州,那里比较落后,电脑没有普及,学生电脑知识缺乏,也有来自繁华的大都市,电脑玩得很熟,因而基础参差不齐,难以统一要求,再加上大多数职业学生成绩较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因而为教学增加了难度。再加上《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式内容,很多模块都以实作为主,如果采用传统的黑板讲述,老师可能讲得口干舌燥也无法讲清其来本文由收集整理龙去脉,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如何教好《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每一个计算机教师面临的难题。

三、教学方法探讨

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特点、难点和传统教学的缺陷,我经过多年的计算机教学实践,建议《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应采用以下方案:

1.在多媒体电子教室环境下进行教学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主要以office办公软件为主,以实际操作为主,所以,最好应在多媒体电子环境下进行教学,由于多媒体网络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图、文、声、像并茂的环境,教师在教师机上一边讲解一边操作,学生在自己面前的学生机上可同步看到教师的操作过程,能直观地理解操作方法和操作结果,使学生在相同课时下可以轻松地学到更多、更实用的知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用例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过程中,以实际例子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如,在“文字处理软件word2003应用”这个章节中,我就以“数据类型”为例演示讲解,其中囊括了word的各种操作技巧,编辑排版;在“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2003应用”中,以“我

转贴于

的作业”为主题,让学生把每个章节的作业以幻灯片的形式再一次展示出来,不仅应用到了powerpoint的各种功能,同时又把所学的内容复习了一遍。

3.任务驱动,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改革

篇5

一、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电脑教学状况

电脑艺术设计是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课程。电脑设计既能作出手绘作品又能创作出比手绘更丰富、更具体的艺术形象。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艺术研究、美术绘画、艺术品制作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教育、影视媒体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的品质和审美要求不断提高,对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度提高。由于经济及人才培养方式等许多因素,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水平与现实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设计人才的培养以及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当前在教学中对电脑艺术设计的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如有的认为电脑只是一种在艺术设计过程中起着辅助设计手段的工具,因此对电脑艺术教学重视不够。还有的认为电脑艺术有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只要学会电脑就会设计,单纯注意电脑艺术的表现能力和形式,忽视了对艺术的理解,不能有效的发挥电脑艺术设计的作用。近年来艺术设计专业电脑教学的改革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距形势的发展现实的需要依然存在不少差距和不足,还需进一步加强改革的探索与力度。

二、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电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一)基础薄弱课时相对较少

高职高专课程较多,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因此专业基础课程课时量也相应较少,两三个学期未必能学好的专业,只能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匆匆学过。美术基础、计算机技术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动手实践才能获得。由于实作条件限制,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相对不足,这对于美术基础相对薄弱计算机课程安排较少的高职高专学生来说,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二)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够强

艺术设计专业所学的知识内容较多,目前开设的相关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都是面向所有学习艺术专业学生的,这样就有一些软件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联系不够密切,导致学生抓不住学习重点分散了精力。大量的计算机技术的逻辑内容,使以文科和感性思维见长的艺术专业学生难以消化,降低了学生对电脑学习的兴趣,影响了电脑教学的效果。

(三)课程实训跟不上要求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技术性,要求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绘画、造型、色彩等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机会相对不足,由于上机教学学时、专业指导教师、实践设施等方面跟不上要求,实际操作条件受到限制,使课程理论与实际操作脱节,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四)师资力量急需加强

电脑艺术设计课程要求授课教师要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实作能力。目前担负艺术设计电脑教学的教师,有的对电脑软件的使用非常熟悉,但对艺术设计理论知识和对艺术设计作品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还有欠缺。有的虽然具有丰富的艺术设计专业知识,但计算机技术跟不上课程的要求。这样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以及在艺术设计的表现和表达上,还是会受到这两种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

(五)学习存在偏差缺少创意

一些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电脑设计课的过程中,误以为单纯突出电脑画面效果就能吸引人,就能体现设计美感和水平,就能实现设计效果。实际上电脑技术只是众多的设计工具之一,并不能代替设计者的基本技能和创作意识。部分学生过于依赖网上的图片和设计素材,把电脑设计作为单一的手段,在设计中只会借鉴模仿,无法表现作品个性,在艺术设计上出现缺少创意的情况。

(六)硬件设备相对不足

搞好电脑艺术设计的教学要有一定的教学设备作保证。由于现有电脑配置、教学设施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加上教育经费相对紧张,招生人数年年增加等因素的影响,硬件设备一时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使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计算机教学质量与新形势的要求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电脑教学改革的探索和思考

(一)抓好专业课程的教学

艺术设计专业电脑教学的改革,重要的一点是抓好课程的设置及教学这个环节。在实践中可选择合适的教学软件结合手绘进行教学。为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学中还要将不同软件中能够体现创意的部分作为重点,抓好计算机软件和教学内容的整合,发挥计算机辅助创意表现的优势,使学生真正了解掌握软件的目的不仅仅是达到逼真的效果,同时是为了创意更好地实现。通过运用所学的设计知识更好地完成教学中的具体要求和练习,利用电脑软件尝试不同的创作表现,活跃学生的设计思维,增强学生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加强学生专业基础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美术基础差异较大,给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带来一定影响。一件好的艺术设计作品,外在和内涵都十分丰富,要想设计好的作品,无论是知识面还是专业技法都离不开基础课的学习。专业设计教学应多以实际课题进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电脑设计软件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密切结合,既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程度,也间接地引导着学生的设计思维方式,让艺术设计工作更加科学更加适应实际需要。专业教学既要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动手能力的提高。软件的应用不能完全替代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因此必须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上下大功夫,要把美术基础同电脑设计手段结合起来,互取所长相辅相成,这样就能增强学生的设计兴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在实际操作中学到设计的精髓。

(三)注重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主要目的。计算机技术革新与发展使得教材和教师的知识也要不断的更新,学生知识的获得不再仅仅依靠课本和老师,他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对有关知识进行学习和选择,从而不断增强自身的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综合类学科,涉及面较广,在教学上我们需采用引导、讨论、讲评等多种方式去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创造能力。在指导学生设计实践、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不断消除在创新方面存在的差距和薄弱环节,使同学们通过勤学苦练达到熟则生巧,从而激发灵感增强创新能力。

(四)改革电脑艺术设计教学方法

在电脑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上,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新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让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和解释者又是技术助理和合作者。使学生不仅要接受知识的灌输,还要主动参与教学、参与操作、参与改革。在具体教学上,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等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学习中更好地掌握各种应用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知识结构水平和能力结构水平。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教学方式上将单向传授与双向互动教学有机结合,在检验考核上,既考查知识掌握情况、创意表现、艺术效果又注意检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情况。利用各种时机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将电脑艺术设计的新知识与同学们分享交流,加强辅导重点培养学生独自完成设计任务或课题的能力。日常组织学生利用计算机或其他数码产品进行艺术设计创作,开拓学生的思维,丰富他们的造型语言。教师要主动收集艺术设计信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倡进行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增强对网络信息的选择能力和辨别能力,以便择优去劣少走弯路。

(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建设一支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精通专业知识和技能,且有较高教学水平和专业实作能力的师资队伍是教改的重要保证,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电脑艺术设计知识更新较快,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设计专业知识、文化底蕴,熟悉各种设计软件,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为此教学改革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和需求,多给专业教师提供外出学习考察的机会和条件,让教师通过贴身体验,更多更快的了解电脑艺术设计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并获得大量的校内环境暂不具备的实践教育信息。同时将现有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学习重点、实践活动等情况与兄弟院校或企事业单位进行交流,取长补短,为进一步顺应毕业生市场需要,全面进行教学改革创造条件。

(六)完善教学设施

良好的教学条件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注重和加强专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学设备资金投入,改造和优化现有设施设备,健全和完善校内实践教学场所和校外有关实践实习基地,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作技能提供新的教学平台。

(七)面向社会适应市场需求

社会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为培养人才提供了方向,而人才培养又必须适应市场的需求。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要以市场为依托,教育与市场密切互动,在注重动手能力培养的同时,抓好对学生必须的文化科学知识、专业技能以及社会实践知识的培养。为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市场实际需要,电脑艺术设计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要根据学校自身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改变原来脱离实际需求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适应行业岗位需要,可持续发展,并能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结语

篇6

一、从数据库应用看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

数据库技术是信息化社会的重要基础技术之一,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中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的重要分支;《数据库系统应用》也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必修科目。

(一)数据库系统应用的背景:概念、市场及其发展

数据库可以理解为在一个或多个企业组织中,为多个用户服务的、在计算机上可运行的、有结构的数据集合。与文件相比,文件是面向单个程序的,而数据库则是面向整个需求的;数据库中的数据是有结构的,而文件中各记录之间是没有联系的。传统意义上,数据库系统是把有关的硬件、软件、数据和人员组合起来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系统。

数据表示可以有不同的抽象层次。在数据库结构的描述中至少需要有三级抽象层:概念观点、逻辑观点和物理观点。数据模型(DataModel)是数据及其相互关系的代表,而数据及其关系又是关于现实世界的抽象。数据模型既代表了数据的逻辑观点,同时也代表了数据的概念观点。三种最流行的数据模型是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在最常用的关系模型中,包含有关系(Relation)、元组(Tuple)、属性(Attribute)等成分,其中,关系与逻辑记录值的集合相对应,元组与逻辑记录值相对应,属性与数据项、记录之间的联系也用关系来表示。那么,什么是好的关系模式?起码它不该有数据冗余、更新异常、插入异常和删除异常。这取决于数据依赖的概念,但在许多数据依赖的类型中,最重要的是函数依赖和多值依赖。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曾使其产品分为文件系统、关系数据库、对象数据库以及关系-对象数据库等四大类,而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系统软件市场依然是关系数据库,虽然它能解决的问题与对象数据库并不相同,但它们之间大有兼容、融合之势。未来最大的数据库市场是支持通用的应用(UniversalApplications),并支持简单和复杂的数据;同时,一些新的应用将驱动市场,如Web、DigitalFilm、DigitalKiosks和GPS等等。

(二)数据库系统应用课程教学的回顾:dBase-FoxBASE-VisualFoxPro

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dBaseⅢ曾是数据库技术中的杰出代表。dBaseⅢ具有关系数据库的基本特征,程序结构精巧,处理信息能力较强,运行效率较高;它的全屏幕编辑功能,操作简便;它的人机会话方式,易学易懂;它提供运行的辅助手段,方便用户,还有它的较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使其应用极其广泛,因此它获得了“大众数据库”的美称。自从dBaseⅢ引进我国并成功汉化后,计算机专业人员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工作者,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使汉字dBaseⅢ广泛应用于财务会计、物资、图书资料、科研项目、学生成绩、人事档案、生产调度、经营计划、财政税收、银行帐目等各个管理部门,建立了无数的小型信息系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管理现代化的工作,使它成了名副其实的大众数据库,也因此随着IBM-PC淘汰AppleII,dBaseⅢ取代了dBaseII,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大专院校的课堂。

和dBaseⅢ相比,FoxBASE+更胜一筹:可在UNIX、XENIX等多用户操作系统下运行;完全兼容dBaseⅢ;运行速度更快;可以使用数组来实现数组和数据库文件之间的数据交换,以方便对数据库文件中记录的操作;可以自定义函数,简化程序设计;可以保存和恢复屏幕图像;可以将多个命令文件合并成一个过程文件,减少读盘次数,提高运行速度;能自动调整内存分配,以便充分利用有效内存,提高速度;扩充了部分命令的功能,新增了若干命令;扩充了一些技术参数的范围,方便了程序设计。于是伴随着CPU的换代和DOS的升级,FoxBASE+理所当然地替代了dBaseⅢ。

FoxPro除了兼容性和扩大已有的命令、增加新的命令和函数、减少对用户的限制外,采用90年代的先进技术,支持鼠标器,使整个系统更易使用和操作。尤其是可将程序伪编译为非常接近机器语言的中间代码程序,增快其执行的速度。如果程序经FoxDistributionKit编译,生成exe文件,就可脱离FoxPro而直接执行。2.0以后的版本加入Rushmore优化技术,使速度显著提高;面向对象技术的应用使数据库的设计效果结构清晰、简单,便于实现OOP;数据库对象的独立性、自治性使其便于维护,从而需求变更时程序与数据库重用率高,修改少等等,也就高于同时期的其它产品。尤其是VisualFoxPro3.0作为第一个正式具有Windows95兼容标志的应用软件,一个32位的数据库开发系统,引进了可视编程和面向对象的概念,使用了真正的数据库概念和多媒体数据,具有更快速开发应用程序、面向对象和客户机/服务器的强大功能,曾被认为是多年来出现在关系数据库方面最重要的产品,甚至是一个革命性的软件产品。既具有Visual系列的功能强大、直观易用、面向对象等优点又兼具Windows和FoxPro的长处;提供的向导、设计器、生成器等工具,加之从界面到内核的完全汉化,使数据库的管理变得轻而易举,跟着Windows淘汰DOS,VisualFoxProForWindows换代FoxBASE也就顺理成章了。

但是对于“摩尔规律”作用下的IT世界,发展尤其是永恒的。随着微机的CPU从8086/8088到PentiumⅢ/Pentium4以及K7/K8……的发展,操作系统由Dos到Windows又到Windows95/98/2000/XP/2003……的升级,程序设计由面向问题到结构化又到面向对象再到可视化,内容由文字到图文并貌又到多媒体,应用由单机到网络又到全球互联网,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由Dos-Wps-Lotus123向Windows-Word-Excel转变,桌面数据库的情形自然该有本质性的飞跃,尤其是这样的数据库技术已不只是被数据库专家所拥有了。

(三)桌面数据库系统应用的新概念:Access和Office97/2000/XP

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采用数据库的技术来管理数据、分析数据和获取信息。所以,编程简化把数据库的用户从传统的专业编程人员扩大到了所有的计算机用户。Access的问世和推广,使它在短短几年之间即取代了FoxPro在桌面数据库市场上的统治地位。Access在国际桌面软件中早已占有了超过半数的市场份额。

Access在1993年问世,是一个完全基于Windows环境的桌面数据库系统,它是与Windows同步成长起来的。在Access中,微软加入了一种先进的数据库机制,即JetEngine。这种机制取代了以前的文件格式的数据库引擎,为数据库的技术与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今天的用户可以在VB、VC以及新版的FoxPro中发现这种数据库机制。

在编程方面,Access从一开始就致力于把简化的编程环境和复杂的关系数据库理论巧妙结合;在市场销售方面,把Access和Office这样的提高企业工作效率的易用工具打包一同销售。

在Access中,智能化的编程环境和高效率的工具实现了有机结合。比如Access97采用了VB5.0的智能编程环境,所以编程风格与VB完全一致。同时与最先进、“全面”的Office集成,使得Access可以直接操作Office中的上千个对象,大大缩短了开发周期和提高了代码重用率。Access97同时具有较高的适应能力,可以把一个Access97的应用程序用简单的操作提升到MicrosoftSQLServer等大型客户/服务器数据库系统。而且Access采用与MicrosoftSQLServer相同的数据库引擎,使这种提升变得更为简单和直接。Access与Office一致的包含Internet/Intranet功能和标准,使用户数据库与网络的结合简单易行。

早先版本的Access并未能够完全汉化,所以在用户编程实践中,对汉字的操作始终是一个困难。从Access97开始进行了全面中文化,包括内核,所有界面,帮助体系(即Office助手),应用向导,甚至示例应用程序。所以,用户的使用就更加得心应手。全面中文化的Access包含在Office97/2000/XP……中文专业版中。

一般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从95年开始已由Dos-Wps-Lotus123向Windows-Word-Excel转变,数据库的教学也从FoxBASE换成了FoxProforWindows。似乎总是跟不上技术发展和时代前进的步伐。加上学生已强烈要求学习多媒体制作和Internet技术,所以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开成Windows+Office(2000/XP)则不失为一种好策略。

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新尝试

计算机科技的最大特点是发展极快、应用更广。鉴于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就成为各大专院校学生的必修科目;而它的基本内容也就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着。从原来的BASIC语言、五笔字型、DOS、WordStar、WPS、Lotus1-2-3以及dBaseⅡ/Ⅲ到早期的Windows3.1/3.2、Word6.0、Excel5.0、FoxBASE/FoxPro又到Windows95/98/2000、Office97/2000……等等。时至今日,WindowsXP和OfficeXP已经风行全球并深入人心,WindowsServer2003……也似排山倒海之势袭来!由此看来这门课的具体内容还要“进化”,而且似乎还要永无休止地“进化”下去。

(一)现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主要内容:Windows+Office

通常我们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开始,总要谈论三个问题:计算机能干什么?我们学什么?怎么学?狭义的答案是:计算机无所不能;我们学Windows和Office;上机。接着是尽可能多地电脑演示,以此来升华学生对电脑知识的学习兴趣。

因为Windows时代,计算机操作技术的学习早已不是那么困难,再也无须死记硬背那么多的命令和格式,只需用一个手指点击鼠标,利用菜单就可以打开一个又一个窗口并在窗口中得到五彩斑斓的世界。可是,这个过程却很难通过传统的方法用粉笔在黑板上来讲明白。

单就操作系统来说,从Windows3.2到Windows95的飞跃,从Windows95到Windows98的进化,从Windows98到Windows2000的换代,以及从Windows2000到WindowsXP的“体验”,都使“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陷于绝境。但总有必要尽可能地把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例如学了Windows95,还要讲讲InternetExplorer和Windows98、学了Office97还要谈谈FrontPage和Office2000,学了Word,不能不说我们的民族软件WPS,学了Windows98,还要欣赏一下已成为PC操作系统主流的Windows2000和WindowsXP……等等,还要把各种最新的流行软件及其应用介绍给学生,如此这般来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电脑的乐趣,教给学生学习电脑知识的方法,同时也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本领不至于那么快地“过时”和“淘汰”。

另一方面,过去曾经有不少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学了WPS并考试得了高分的大学生及研究生当毕业找工作打印简历时竟因电脑中装的是Word而一筹莫展,类似的事情似乎比比皆是、无休无止,这说明了我们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更重要的桎梏和盲点:计算机文化素质问题。所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着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和数字化生存的质量才是一项最根本的任务。

实践证明,现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Windows和Office,尤其是今天的Windows95/98+Office97、或者Windows2000+Office2000或者WindowsXP+OfficeXP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通过学习软件(如《开天辟地》、《万事无忧》、《畅通无阻》、《得心应手》、《电脑总动员》……等等)甚至通过教学网络更甚至Internet来自学掌握,而且这也是华山一条路了。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紧要课题:从技术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

鉴于计算机科技遵循“每18个月更换一代”飞速发展的事实以及全球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的网络文化的进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计算机文化素质的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理解和自学的能力,以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来大大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及工作效率,甚至用计算机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着力培养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的伦理精神以及信仰,构成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根本目标。

为了实现计算机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有必要尽可能及时地、全方位地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所以问题的解答就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书本里、甚至校园内。比如通过电子邮件,通过OICQ、QQ、MSN,通过多媒体网络,甚至通过网站,本着实事求是,实学实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反映学科的前沿内容,将思想方法和操作技巧传给学生。另外还需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装电脑、买电脑、租电脑甚至修电脑,营造电脑学习的环境。这无疑对教师自身的计算机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思想行为准则在这个时候才更充分地体现出来,真正地潜移默化进日常的计算机教学生活中,不断学习,不断充实,不断进步,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了教师自己的“数字化生活”。此外,教师还需把诸如远程教育、语音识别等尖端科技的知识和应用普及给学生,带领学生,走向时代的前列。

可是,不得不提的是,用电脑来上电脑课,或者用“电脑+投影仪”,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是不可替代的,当然最好是在机房里上这些计算机课程。尽管如此,真正的计算机文化素质教育还是要回旋到传统的模式上。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新尝试:计算机文化概论

篇7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一体化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23.58 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必备技能,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形势,《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已经成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是高校教学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本校致力于加强课程教学改革,实行机房“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以促进教学培养与考试的有机结合[1]。

1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传统教学模式

近十年来,我校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都是采用教师在多媒体教室演示+操作+讲解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用计算机操作讲解,学生可以通过大屏幕投影仪清晰的看见演示的全过程,比较形象、直观[2]。但是,这种教学有其弊端:首先,信息量大,学生学习相对比较被动;其次,教师讲课和学生实践的过程是分离的,学生在老师讲授完知识点后没能及时进行上机练习,等到上机练习时,相当一部分知识都还给了老师;再次,教师课上讲授完一个知识点后,往往会针对这个知识点提出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做,这样一来,练习的内容不够连贯,就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灵活,综合运用能力差,不能将零散的知识整合起来,更不能做到对老师教授的知识融会贯通,难以完成一个复杂的项目[3]。

2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因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显现出其弊端,同时,由于近年来我校的新生在入学时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差异较大,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城市的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比较熟练,但来自偏远地区的的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相对较差,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式,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针对这门传统课程自身的特点,从教学目标和教课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这已经在教育界形成共识,同时也成为各高效计算机教育改革研究的重要议题[4-5]。

3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改革的具体措施

随着我院办学条件的逐步增强,我院机房条件逐步完善,组建了越来越多的新机房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从2011年起,我院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开始实行新的改革方案,由以前的“多媒体上课+机房上机”传统教学模式变成现在的“教-学-做” 一体化教学模式,即理论课与上机课全部在机房,教师通过网络电子教室和多媒体教学广播软件,进行屏幕广播,学生端即可接收到教师端屏幕广播的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情境,对教学的步骤进行了设置,分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两部分,表1给出了教师教学的具体过程。

表1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一体化教学过程

一体化教学真正实现了教、学、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其中,图1为网络电子教室软件的教师端。

图1 网络电子教室软件教师端

4 机房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缺点

4.1 机房一体化教学的优点

(1)机房一体化教学,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直观、生动,使得教学内容和操作步骤更加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简单易懂。

(2)《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信息量大,教学内容抽象,更新快,本校机房安装了极域电子教室软件的教师端和学生端,教师在机房授课时结合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和屏幕广播软件,通过屏幕广播,将抽象的理论和复杂的界面结合起来,直观的在教授过程中显示出来,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3)机房一体化教学模式真正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体现了教与学的统一,老师在讲授知识点时列举的例子,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可以马上在自己的机器上练习,验证自己的做题思路是否正确,如果正确,学生会很有成就感,从而,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体[6]。

(4)机房一体化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能更好的组织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可以因人而异,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是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5)在机房教学一体化模式下,学生上课可以在学生端自助签到考勤,教师上课时也可以通过极域电子教室软件的教室随时掌握学生的上机练习情况,同时也可以控制学生端电脑,从而做到手把手教学[7]。

(6)机房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极域电子教室软件带有网络监控功能,教师讲课的时候,进入屏幕广播模式,可以限制学生的操作,这样一来,就可以防止学生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如上网、打游戏、看电影等。

4.2 机房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不足

机房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行,有很多优点,但也有它的不足,急需我们改进。如:

(1)机房人多,计算机和交换机也多,散发出大量热量,同时,由于机房通风较差,因此,我们要加强机房的换气通风。

(2)电脑对学生身体有辐射,容易使学生疲劳,同时,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对学生的眼睛和颈椎也有害,因此,我们要避免学生多节课连上。

(3)多媒体教师上课,都是教师面对学生,能随时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而机房上课有别于多媒体教室上课,教师在教师端讲课时候,要多注意学生的听课状态,加强巡视[8]。

5 教学效果

机房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但提高了我院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老师的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证明了这种新的教学措施是切实可行的,我院学生的省一级通过率均有所提高,其考试通过率如图2所示。

图2 三个年度的考试通过率

6 结论

我校仅是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进行了初步性的尝试改革,随着我院计算机学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要利用充分发挥机房的作用,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教学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改革。

参考文献:

[1]徐烈英.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技能培养与等级考试的融合[J]. 职教论坛,2010(17):58-59,62.

[2]张慧如,尹强国. 合理利用机房打造高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堂[J]. 山东纺织经济,2010(8):88-89,106.

[3]王晓卉,孙玉林.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中国电子商务,2010(9):210.

[4]陈捷. 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职教时空,2009,,5(4):57-58.

[5]周晓飞. 高职院校“教学做一体化”探索与实现[J]. 职教论坛,2012(9):137-138.

[6]李家兵. 高职院校“教、学、做”一体化的改革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12(9):26-27.

[7]曹维祥,汪虹. 改革《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2):314-315.

篇8

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措施:

1、课程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体现高职特色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计算机课程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在授课过程中,需要与学生的专业以及未来的就业岗位相结合,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工学结合”,学以致用。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采取易学多练的形式,因而采取项目式教学的模式,以任务来驱动,这样易学易懂,学生也能学以致用。

3、因材施教,体现专业特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把握专业的特性来进行基础教学,对学生未来的工作能有一定的帮助,比如针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在Office办公软件方面,应更加深入细致的去讲解,确保学生都能掌握。

4、采取灵活考核方式,明确学习目标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最终的考核方式是学生需在最后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因而就忽略了有些学生在平时过程中的学习,导致有些学生自我感觉良好,缺少动手操作能力,所以我们需注重平时学生的过程考核,让学生能真正学到实处,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提高师资水平,确保教学质量

篇9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应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本文就如何提高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进行浅析。

关键词:

电子技术;基础;教学质量

教师在教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时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掌握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灵活的教学模式。笔者就如何提高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进行浅析。

一、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有些知识点比较抽象难懂,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由于技工院校学生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时难度较大。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仍采用相对落后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授课方式,以致教学质量不高。

二、提高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情境问题教学法。为避免灌输式教学,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辅助教学,例如教学半导体三极管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电脑主板、电视机主板和门铃电路板中的三极管,让学生了解三极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借此提出问题:三极管在电路中有什么作用,三极管在电路中与其他元件如何连接,三极管的三个电极如何排列?教师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在课堂中带着问题主动学习,探究出三极管在电路中具有放大的作用,知道了三极管与其他元件怎样连接以及三极管三个电极的排列规律。

(2)实验探究法。在授课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时,如果单纯讲解原理知识,学生难以接受,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流过三极管各个电极的电流,然后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流过三极管三个电极电流之间的关系。学生知道了三极管具有电流放大的作用以及电流放大的实质。实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了学生理论分析和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

(3)任务驱动法。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安排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完成。例如:在教学单管放大电路及其应用时,用已准备好的教具演示,让动听的音乐从扬声器中传出,学生耳目一新,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笔者给学生布置任务:完成单管放大电路的装配和调试。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分组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先根据原理图找到需要的元器件自行设计装配图。学生完成装配后,通电前笔者再让学生用万用表进行短路测量,无故障时可进行通电调试。学生自己动手将MP3播放器的输出与装配好的电路板连接进行调试,对比电路调试前后放大音乐的效果,这样可以使学生懂得电路装好后需要经过调试才能正常工作。任务驱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有些元器件的结构比较抽象,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内容变得形象生动。例如讲授半导体三极管的结构时,内容比较抽象,这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极管的结构,其结构变得形象具体了,然后再结合课件让学生思考讨论三极管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三极管的结构由三个区、两个PN结和三个电极组成。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不仅内容容易理解,还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如直流稳压电源的教学中,教师如果单纯讲解工作原理,这对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技工院校学生来说会有很大的难度。这时教师让学生利用装配好的直流稳压电路,先用示波器观察每一部分电路的输出波形,再分析各部分电路的作用,最后讲解工作原理,学生理解起来轻松自如。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动手能力也得到提高。

由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强,学生学习难度大,在教学中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还应掌握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有效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作者:来延苓 单位:邹城市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 教学现状 教学改革

一、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与需求

随着世界计算机技术的大发展,整个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要为信息化时代培养既能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新时代的大学生,就要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工作进行相应的改革。各个院校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课程特点,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强调以人为本,大力加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本文结合我院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对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二、目前我院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

(一)入校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较大。由于中学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的教育不平衡,造成了大一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在一些中学,学生虽然上过计算机课,但也是为了应付会考,学得并不扎实。而有些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学生一般都受过较好的计算机教育,不少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非常熟练,有的还掌握了Photoshop、Flash等软件的使用。这种情况给我们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即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兼顾其基础差异很大的学生。

(二)由于计算机专业的学员有理科生也有文科生,所以每个学员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各不相同。尤其是文科生可能对计算机的基础课程,比如: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三)由于高考填报志愿时可以选择服从分配,有一些学生是服从专业调剂才上的计算机相关专业,并非自己所愿,这就使得这部分学生对计算机毫无兴趣,从而使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受到一些影响。

三、我院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方法

(一)根据课程特点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论性比较强,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给同学们介绍一些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这些教学软件,可以通过图形、声效,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加之优美动听的音响效果,有较强的趣味性,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能更好地领悟和记忆。对于计算机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应注重实践。比如:计算机网络课程、计算机组装与维修、Photoshop,Flash等,应组织学生到专业机房进行实际操作。

(二)充分利用学院的计算机网络设施,通过网络增强交流互动,从而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规模不断扩大,每个学校都建立了校园网,这样使得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成为可能。网络上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与传统的黑板教学相比,利用互联网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利用网络教学的优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计算机网络,学生可以图文并茂地学习知识,比传统教学更加形象生动,从而使学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有更深的了解;2.在网络上放置各个学习阶段的学习材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来安排学习计划,也可以及时地复习以往的知识;3.网络上储存大量的学习内容,知识丰富,更新速度快捷,符合当今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三)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计算机专业是实践能力要求很强的一个专业,一定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课程中,既要注重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基础操作能力的训练,也要着重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和应用各种专业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应用这些软件进行设计和创作。

1.通过网络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1)在计算机机房一个学生使用一台电脑,老师可以利用投影仪或者教师机控制软件对实践具体环节和知识重点进行讲解。;(2)每次上机练习时,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针对所学的内容制订所要完成的任务,并且鼓励学员快速准确地完成任务,并给以适当的奖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每次实践课都有成就感;(3)老师也可以利用网络通信软件与学生及时交流,学生可以实时得到老师的指导。这样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便利和快速,同时也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2.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上机实践题目。目前,计算机实践课程主要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为主。教师在设计实践课程题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课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防止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四)提高计算机课程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上信息的更新速度也与日俱增。同时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淘汰更新中,这就要求教师思想敏锐、不断学习、不断掌握新技术,在学术上要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在事业上要有坚定的敬业精神。学院最好组织对计算机专业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促使教师很快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掌握新的应用软件。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我院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要根据不同的计算机课程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发挥网络的教学作用,提高计算机课程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龚建锋.高职计算机专业的网络知识模块探究.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5).

[2]杜向华.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6).

[3]刘荷花.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J].太原大学学报, 2009, 10(1): 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