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课堂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往往我们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而忽略了知识目标,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确,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淡化了很多理论性知识,而侧重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内容,但每框题都包涵着很重要的养成教育知识点。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学科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都在积极地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小品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我们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应该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避免出现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又比如:讨论几乎是我们每节课都要采用的教学形式,但是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具有讨论性,甚至有些问题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讨论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进出火花,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果一味的追求表面的形式,那会远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三、创造互动式课堂不能丢掉“秩序”和“规则”
新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不断更新,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我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课堂确实活起来了,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有时候,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学生们各说各的,似乎发表意见的同学或者小组与自己毫无关系。记得听过一堂《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比较新颖的,一改过去课堂教学中的枯燥,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但是,当某一个小组阐述观点、表达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说笑、吵闹,即使有个别想听的同学也听不清楚。学生们不倾听,不补充、不否定,明显的错误发现不了,老师也只是与该小组的特定成员进行单向对话,对于每个小组的成员来说,他只是了解了本小组的研究内容,而对其他小组完成的那部分知识就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说,在这一节课里,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都是不完整的。与老师们谈到这一问题时,老师们很无奈,一方面,他们清楚在混乱的课堂里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管理;但是又害怕因为管理而压制学生的热情。毫无疑问,没有了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更应该拥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篇2
几天以前,笔者听课时看到一个关于课堂教学的故事,自认为很精彩,所以欲与朋友们分享,也想谈谈自己的思考。故事是这样的:
一堂小学二年级的语文公开课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老师精彩的预设和学生给力的配合,都让这堂课看上去无可挑剔。大概是到了课时过一半的时候,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学生们都敏捷地举起了小手,想争取到这次发言机会,这和之前的提问没什么不同。既然都举着小手,那就随便点一个,我想这可能是老师作决定时候的考虑。于是她走到教室中间偏后一点的区域,顺手点了一个手稳稳举起的同学。我以为,这也会和前面问答环节一样“顺利”,不过我好像错了。那个同学没有和之前回答问题的同学一样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而是犹豫了―下,而且站起来也没有立即回答问题。老师面带微笑地重复了一遍刚才的问题,我很赞同老师这样的做法,我以为,这样的引导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那个同学在老师的进一步引导和鼓励下终于开口了:“老师,我不知道。”这是一个让老师措手不及也让观课者感到意外的回答。活跃的小学生们议论开了,观课者也小声“交换意见”。我把注意力继续转向老师,看得出她听到这个答案后一脸疑云,不过她马上就调整过来,用舒缓的语气问道:“你不知道,怎么也举手了呢?”这个时候,我开始欣赏老师果断的应急处理能力。她没有直接让这个同学坐下来终止这个“意外”,而是选择了继续追问,我以为,从某种意义而言,她在这个过程中还了我们课堂的真实,一堂公开课的真实。“因为我不想让其他同学看不起我。”学生底气不足而且低弱的回答却让我觉得分外真实。这个时候老师亲切地对那个学生说:“没关系,虽然你没有回答上来问题,但是老师知道你在思考,知道你不想落在其他同学后面,老师相信你会越来越棒!”一时间,我为老师及时化解课堂上的意外而赞叹,也为她能借此进行一次激励教育而欣喜。
这堂语文课引发了我对“意外”教学场景中教师教学智慧形成的思考,我以为,它至少包括四方面的能力:
第一,准确的判断力。
教学之所以复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的对象是有思想、会思考的生命个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的预设,即便再周全,也不可能是点面俱全的。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动态意味着不确定性。但是,教师可以做的是对课堂教学内容、学情、环境等影响教学活动的相关因素的判断。这种判断越准确,越有可能让教学活动的根基牢靠,也就越有可能成功掌控课堂。从这个意义来讲,课堂教学进行之前,需要对相关教学要素进行判断。从具有判断的意识到尽可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是教师在这一阶段生成教学智慧的必经途径。
第二,沉稳的应对力。
课堂教学之所以会出现一些“意外”,是由教学的复杂性决定的。巧妙处理这些“意外”,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产生“无法预约的精彩”;相反,被“意外”牵绊,会直接影响教学的进展和效果。当然,这种情况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这是教师形成教学智慧必须接受的挑战。尽管老师都希望教学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情况进行,但这不免有些理想化的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预设之外的“意外”,也是教学本身包含的东西。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需要应对“意外”时的那份沉稳,正是这份沉稳,才使得教学更有成效。
第三,高超的驾驭力。
如果说准确的判断是前提,沉稳的应对是依托,那么,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就是保障。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整个教学活动是一个大的动态系统;而就具体的课堂教学而言,每一堂课又是一个小的动态系统。既然是个系统,那么就应该有相对完整性。课堂教学,需要一种持续不断的驾驭,任何环节上的差错或者失当都可能成为这个小系统的“疟疾”。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不仅指常态下按部就班式的教学顺利进行的能力,还包括非常态“遭遇意外”后巧妙处理,并继而从新的教学着眼点起步重新驾驭课堂的能力。能不能做到常态下教学有的放矢,能不能确保“非常态”下教学的有序进行,既是衡量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必要途径。
第四,慧敏的反思力。
篇3
关键词: 新课程 中学地理 叙事教学
地理教师需要自己独有的理论表达,以提升教学智慧,而叙事则通过对往昔教学故事的回味与反思,不仅记录着自己地理课堂教学的心路,而且在“实践+诠释+反思”的过程中,外显教师工作中的内在知识。在“淡泊”之中,把艰涩而枯燥的教育教学理论还原到课堂生活中去,使教师在讲授特定地理问题时的内心主观感受凸显出来,使抽象的地理教育教学理论变得具体丰满和通俗易懂,并充满灵动的意味。它是一种通过地理教师对个体经验的揭示,探讨课堂教学规律、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特殊方式。基于此,我浅谈一下对教师叙事的几点认识。
一、叙事――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事实上,地理教育理论与地理教学实践之间是存在沟壑的,而地理教师的叙事恰恰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因为地理教师的叙事既以地理课堂教学为视界,促使理论向实践的渗透,又以理论为引领推动地理课堂教学的跃升,从而促进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教育改革中,必须把握教师专业实践的要求,树立科学的、完整的实践观。[1]课堂教学的“亲历者”通过叙事来追忆自己的教学过程,述说自己的教学思考,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评判自己的教学效益,这个过程实际上正是形成个人内在理论,并实现自我超越的教学研究经历。
课堂实践是地理教师成长的基石,也是地理教师产生教育灵感的源头,更是地理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着眼点、起始点和归宿点。加拿大的迈克・富兰曾说:“当教师在学校里坐在一起研究学生学习情况的时候,当他们把学生的学业状况和如何教学联系起来的时候,当他们从同事和其他外部优秀经验中获得认识、进一步改进自己教学实践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就是处在一个绝对必要的知识创新的过程中。”[2]一是在长期的以考试为中心,以教师为核心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在考虑和思考地理问题时,往往拘泥于“既定的”和“常套的”认识范围,却忽视了对具体性、特定性、发散性,以及学科综合性的分析;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质疑与发散性思维,常常能够与教师的思想撞出火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开启”教师思维。
二、叙事――教学智慧在交流中升华
地理教师的教学智慧,应该是教师对于教育教学规律性的把握、创造性的驾驭和深刻洞悉,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地理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水平,首先必须关注教师自身的经验积累、实践感悟、教学反思形成的智慧。其次,教师自身的个体经历,通过叙事的形式,在团队内进行相互交流、共同分析、彼此启发,使视野更加宽阔,思考更加缜密,感悟更加深沉,这无疑有利于地理教师群体教学智慧的发展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教学中每位教师通过其教学实践,都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但不一定是最佳方法。在教研组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叙事的手段,当大家坐在一起,把各自的教学效果交流一下,原本存在的难点就有可能迎刃而解。可见,教师叙事具有强烈的实践色彩和鲜明的实践指向性,正是在这种教师叙事的过程中,地理教师的群体教学智慧得到了升华。因而,这种叙事以其“家常化”的风格,让一线教师不但有亲切感,而且所讲内容容易领会。
三、 叙事――反思中获得顿悟与见解
地理教师的科研离不开课堂,地理教师的叙事离不开课堂教学中所发生的故事,故事是研究的基础,研究是故事的升华。在对故事的描述与剖析中,反思是地理教师产生教学智慧火花的关键所在。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3]因此,叙事决不只是为了讲一个故事,而是在于叙事中教师应经常反问自己:采用的方式是否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和兴趣?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怎样才能提供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发现,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如何组织教学,才能鼓励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叙事中的反思对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是非常有益的。在反思中提高对于教育规律的自我认识;在反思中获得深刻见解和灵活机智;在反思中形成对地理的深刻认识和丰厚素养;在反思中生成创造性驾驭能力和敏锐性反应能力。
四、叙事――成长中获得自由
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学习模仿他人,这是必要的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但教师们往往不关心别人的情感、态度和体验。我们应采取这样一种取向:“通过文本读者自己的生活经验就会被激活,产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要努力做到“教师即课程,情景即课程,生活即课程,学生即课程”。在教学叙事中教师讲述自己的故事,叙述自己的困惑、遭遇、想法和尝试行动,它意味着敞开自我将自信、成功和困惑、失误等显现出来,拥有文人的坦诚与胆识,把教育的智慧带入课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与学生的心灵沟通中,真切地感受将自己融入学生的快乐,享受教育的幸福。教师通过叙事,可以获得更清晰的自我意识,亦便于树立更明确的职业追求。
参考文献:
[1]常思亮.专业实践视野下的教师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9,(2):75-77.
篇4
关键词 “荣誉后”教师 课堂智慧 立体重构
利用主持特级教师工作室跨区带徒的契机,笔者对多所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不少取得“高级教师”职称或获得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的一线教师(简称“荣誉后”教师),其专业成长往往处于停滞甚至相对后退现象,其突出的表征是,他们的课堂似乎少了年轻教师的活力,而又明显缺乏卓越教师的丰富智慧和特色追求。
不可否认,相对于新人职的教师,在多年日常教学以及参评、参赛过程中,“荣誉后”教师一般都熟练掌握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技巧。但是,即使是被广泛认可的课堂,还需要更多智慧的支持。常有这样的情况,观一些“荣誉后”教师的课,总觉得比不上其几年前的课,且受应试压力和自身懈怠等因素的影响,其课堂格局越来越“小”。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课堂教学智慧,是“荣誉后”教师走出课堂教学瓶颈、突破成长高原的关键。
笼统地说,课堂智慧由以下几方面构成:积极而健康的教育情感,渊博而有效的知识验体系,敏捷而缜密的思维决策,娴熟而巧妙的课堂行动机智。这是教师职业信仰、学识素养、教学观念、教学能力、教学风格等因素的综合体现。
立体地看,课堂智慧包含三个维度。从具体教学内容的角度看,课堂智慧包括不同模块或不同专题、不同内容侧重的教学智慧;从课堂教学进程的维度看,课堂智慧包括教材解读的智慧、学情把握的智慧、教学设计的智慧、教学生成的智慧、课堂评价的智慧、教学反思的智慧、后续优化的智慧;从课堂策略运用的角度看,课堂智慧包括合理组织学习的智慧、适度讲解分析的智慧、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智慧、方法指导与方向引领的智慧、助力与生成点化的智慧,等等。
一般而言,一线教师的课堂智慧是在学习中感悟、实践中生成、研究中明晰、反思中发展的。基于名师工作室成员合作、聚焦课堂智慧立体重构的研修,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自我课堂研究,促悟成智
正如学生的课堂学习,须有课前的基础与预习、须有课后的作业跟进一样,名师工作室的合作研修,集中的时间与机会是有限的,而有限的集中研修活动,须有成员自我研究的基础与准备,而集中研修的最终目的也是指向成员独立自主的后续跟进。因此,合作研修的第一步是引领成员对自己的课堂作必要的研究,这是方便经济的起点,一定程度上也是终极之目的。
1.撰写“课前解读录”
孙绍振先生在其《名作细读》序言中说到:“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特别是向名师行进中的教师,必须要拥有过硬的文本解读能力。
工作室研修以笔者发表在《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上的几十篇文本解读文章为例,进行归类研读,把握文本细读的基本方法与策略。每次活动之前,围绕确定的课堂展示或说课交流之具体篇目,各个成员写好自己的文本解读文章。
2.撰写“课堂推演录”
与一般的教学备课或教学设计不同,“课堂推演录”,主要是通过了解或揣摩学生状况,聚焦重点问题或学生可能困惑的问题,虚拟课堂进程、师生对话和活动状况,并在不同预想中调整,筛选最佳方案,使备课、设计更具现实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在这个过程中,一是实现对学情的充分把握;二是揣摩课堂的可能走向,实现进程的简化与优化。很多情况下,这其实也是“一个人的同课异构”。
3.撰写“课堂回忆录”
一学期至少打造一两堂“拿得出”的课,并录制成像,然后反复观看与揣摩,同时在此基础上做好以下两个动作。一是尝试把录像课转换成文字实录。在转换的过程中,可以使自己“慢”下来细细思量,包括师生对话中的“嗯”“呀”之类多余的言语,这样才能使自己更清晰全面地走近自己的课堂,把握自己的得失。二是在课堂实录基础上进行反思自评,每次可以抓住一、二个点展开,总结成败,提高技能。
二、名家课堂研习,转识成智
听课、观课,是教师向他人学习借鉴、提高教学能力的基本方法;如果能够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名家名课进行研习,则可以在提升自己对课堂及其规律有更高更深认知的同时,成就自己的课堂智慧。
1.实录名家课堂奠基
这里的实录,主要是指把名师名课录像转换成文字记录,这样可以还原名师课堂,回到课堂现场,并深入名师课堂所呈现的智慧内核。这种研修,不受听课时间与机会的限制,是学习揣摩课堂智慧的重要方法。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小学语文课堂,也足可以让高中语文教师“居高临下”地看,看得更清楚,特别是观察到小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自然与真实。
2.研读专家评析引路
一般教研活动的评课,大都只是应景性的言说,少有深入的探析,很难触及课堂的智慧与不足。研习名师的课堂,也可以借助名家的评析来增强对课堂智慧的感悟与借鉴。笔者主持的工作室在课堂智慧研修中,选择了《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和《品味课堂:褚树荣评课实录》进行研读和研修。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摒弃一般听课、评课中偏重教学技法和课堂枝节的现象,从教学内容角度来观课评教,其“名课研习”“课例研讨”“课例评析”“课例兼评”“课例综述”五个板块,从不同的视角为我们对课堂的研习提供了方向和方法。从评课,反观教材解读、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现场生成和课后反思调整,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综合智慧。《品味课堂:褚树荣评课实录》则更多地在还原课堂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作翔实的解释与评析、建议,接地气而更易找到揣摩与借鉴的抓手。
三、工作室集中研磨,聚慧成智
1.“一点多研”,聚焦核心能力重点突破
“一点多研”,就是确定课堂智慧的核心要素为研修点,然后聚焦于此,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重锤敲打式的突破性研修,进而点点相连,形成综合素养。
比如,教师自身基于教学的文本细读与基于文本细读的教学设计,是阅读课堂的核心智慧。工作室聚焦于这一研修主题,以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为对象,展开了合作研修。
(1)任务前置与知识补给
每位成员抛开现成参考资料而自行“裸读”《品质》,简要列出自己的解读成果。同时,结合对此文的细读,自学钱理群的《名作重读》、孙绍振的《文本细读》、莫提默・J・艾德勒的《怎样阅读一本书》、王先霈的《文本细读讲演录》,把握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和重要策略。
(2)主题讲座与切近示范
作为工作室主持人,笔者作《文本细读的智慧》之讲座,结合自己发表于《名作欣赏》《语文学习》等刊物的《缘何让人怦然心动?》《聚焦“傻”问题,凸显“真”阅读――伯尔(在桥边>的一种读法》等文本细读文章,从八个方面阐述文本细读的主要方法。
(3)课堂教学与说课呈现
由杨伟民老师和胡育强老师进行课堂教学呈现,具体地展示自身对《品质》的细读成果;由汤见光和李晓敏两位老师用说课的方式,阐述自己基于细读的教学设计。然后,每位成员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细读思考。最后主持人与大家一起梳理细读《品质》的主要收获。
(4)后续跟进与成果固化
集中活动之后,各成员进行后续研修跟进,在进一步把握文本细读的方法和有效吸纳同伴成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深入研读,并把自己的研修成果撰写为论文。工作室15位核心成员撰写的相关论文有20多篇,其中数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
2.“定点抛锚”。提升辩证施教的能力和智慧
教师对各种课例或主张有较强的思辨能力,在广泛借鉴中有主见,这是走向专业成熟必不可少的素养。
就语文学科而言,对类似“长文短教”“短文长教”“浅文深教”“深文浅教”“少教多学”“学为中心”等理念,真正具有智慧的课堂,要能够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辩证思考而不作简单化的教学处理。
(1)“长文”教学的智慧构建
比如《祝福》的教学,离开文本对主题作抽象化讲解的较多,偏于诸如用“断案”的方式探究“祥林嫂是怎么死的”之类的形式求异不少,简单地对此文进行走马观花式“长文短教”的更多。在集中研修活动中,成员金中老师的展示课从“深文”如何教的视角,尝试对《祝福》的“深难处”进行有效突破;笔者的展示课则基于自己“‘长文短教’批判”的理念,引领学生在“长文”里“慢慢走,欣赏啊”。在专题研讨中,笔者提出了“适度‘长教’:从任务取向到学生视角”“适当‘复读’:从巧妙追求到实然引领”“尝试‘多学’:从简单辩证到多维探究”的“长文”教学策略。
(2)“浅文”教学的智慧构建
比如,在不少师生眼里,《像山那样思考》的主旨是显豁的,写法似乎也无特别之处。其实,引领学生在“一望而知”处见“技巧”,引领学生在“不解处”见用心,引领学生在“没有感觉处”处见匠心,方可为学生的阅读素养真正奠基。
(3)“深文”教学的智慧构建
比如,对于《记念刘和珍君》这样有一定难度且不在学业水平考试篇目之列的“深文”,不少教师往往不加思考地进行“浅化”处理。其实,从“深文”的内在特质看,较一般文章具有更丰富的探究资源,如果引领学生在“深文”中停留充裕的时间,可为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和探究惯的养成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深文”教学更需教师的课堂智慧。
对于这些有特征性的文本教学,以往都有一些看似辩证的理念,对这些理念进行深入的思辨,以探索的姿态进行新的实践,则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课堂智慧。
3.“道”“器”并举,实现“微技能”分享
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课堂“微技能”。这些技能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与不同层面之中,包括学情调查与分析的技能、课堂学习活动设计技能、课堂导人与课堂提问的技能、课堂讲解技能、学生偏误纠正技能等。具体到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教学,还有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差异和特性。工作室合作研修,可以在理念共享的同时,更好地实现个人教学“微技能”的筛选、提炼、甄别、完善、交流与共享、融入。
语文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体悟诗化语言,可以使用一些微技能。教学《春酒》,一般教师都会关注“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但是,大部分教师对此进行“概括”,概括“我”的心理,概括“我”是怎样一个人。这样,学生与诗化语言的品味失之交臂。其实,在这个片断中,“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似乎是一种“常态”,而“有一次”是一个“特写”。先试着还原当时的情形,将常态“泡开”:“我端着,走来走去;我闻着,走东走西;我赏着,走进走出……”这样,似乎多了一份从容,自得,甚至是炫耀。而原文的“端着、闻着”中间只是一个顿号,表示两个动作的紧密,联系前面的“一点点”,可能更能表达出“我”的急切与珍惜心理。但不管是“从容,自得,甚至是炫耀”还是“急切与珍惜”,都可看作作者在回想这个片断时感觉自己当时的“可笑”,我们分明感觉作者就坐在我们面前,娓娓而谈,说到这里,她可能噗嗤一笑,在这种“一笑”中获得一种快乐与满足。
篇5
关键词:智慧型教师;智慧型课堂;信息技术
一、智慧型教师
智慧型教师必须要有智慧,那么什么是智慧呢?什么样的教师才是智慧型教师呢?“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是教师在探求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长期实践、
感悟、反思的结果,也是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机制、教学风格等多方面素质高度个性化的综合体现。”智慧型教师就是具有较高教育智慧水平的教师。
对于智慧型教师,我们的前辈早已作了很好的阐述。叶澜先生在论述智慧型教师的特征时认为,应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
个人认为,智慧型教师应具备哪些智慧呢?
智慧一:掌握深厚的知识和技术,不断拓宽知识面和本领。
智慧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活力而生动课堂。
智慧三:掌握灵活的教育机智,加强课堂组织和协调能力。
智慧四:做好课后反思和总结,注重教学研究。
那么,智慧型教师的智慧是如何形成的呢?教师的智慧是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总结和提炼,是教师形成一种良好的总结和反思习惯;智慧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反思、总结、提炼和实践。
二、智慧型课堂
有智慧的教师才能构建出智慧型课堂,那么,什么是智慧型课堂?
智慧的课堂,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感受过程,习得规律,发展智慧”。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不强迫学生去认同;应该以热情的鼓励、殷切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学生进行交流;以教师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智慧的课堂,应该追求教学的真质量,追求课堂的真效益。
三、构建智慧的信息技术课堂
一堂具有智慧的信息技术课应具有三个特征:和谐的教学氛围、具有情境和问题的课堂以及开放的课堂。
1.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智慧课堂应是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舒适的教室环境,积极向上的班风,认真学习的态度,和蔼可亲的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能够平等地交流,教授给学生知识,学生在不断思考中产生智慧,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形成教育智慧。可见,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对于一堂智慧型课堂是多么的重要。
2.课堂应创设情境和问题
人的思维始于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学生智慧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积极创设有思维价值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
3.课堂应是开放的课堂
智慧型课堂应是开放的,而开放的课堂就是这样一块肥沃的、
有生命力的土壤。
(1)开放课堂的前提是开放的教材。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教材已经显得颇为陈旧,书上的很多内容,学生都已经掌握,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开拓创新,以书本为主线,更新知识。
(2)开放课堂的核心是开放的思维。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说、去动手、去归纳,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开放课堂的关键是开放的评价。要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之间评价、学生自己评价等多种开放的评价方式。
案例:朱峰老师的课――《网络数据库的信息检索》
在本节课中朱老师引入了“搜商”这个概念,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然后进行分组,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任务,并对小组进行评分,得分最高的小组可获得奖品。
活动任务一:搜相机(个体活动)
要求:尼康或佳能的数码相机、像素在1600-2000万之间、8倍或10倍变焦、价格在800-1500元之间。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行搜索,大部分学生开始打开百度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做,这个时候就提醒学生上节课学到的搜索引擎,这时学生顿时有了方向感。
在搜到相关信息后,筛选信息又是一大难题,要根据给出的相关要求找到符合条件的相机,这个时候就要发挥学生的智慧,用不同的方法找到符合条件的答案。
活动任务二:查机票(小组活动)
要求:10月份去曼谷自助游、单程直达、票价要求经济实惠、信息可靠。
小组展开了一系列的搜索,成员之间再进行相互比较,哪个网站最可靠、票价最便宜。这个活动让学生自主观察,培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活动任务三:找酒店(自主探究)
要求:曼谷、300~400元之间、四星级、信息可靠。
这个活动属于拓展型活动,学生通过这个活动能更加牢固地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通过这三个活动,学生对网络数据库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很好地与搜索引擎区分开来。我认为,朱老师是一名智慧型教师,这也是一节具有智慧的课,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智慧的潜能。
一名有智慧的教师,才能构建出智慧型课堂,这需要时间的磨炼,实践的积累,深刻的反思和透彻的总结。
参考文献:
[1]王.智慧型教师的诞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篇6
一、个体钻研是集体智慧产生的前提
每个人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加工处理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集体研讨前,每个教师必须拥有自己精心准备好的教案,确保集体备课资源丰富,气氛活跃,为集体智慧的产生奠定基础。个人教案的形成,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吃透全部教材,把握教材的层次脉络,按新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的三维目标。针对教学目标、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要提出合理而有探究性的问题,抓住要点,攻克重点和突破难点;切合本班学生实际,选择最贴近学情的教学策略;运用多种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炼和推敲课堂板书、研究课堂检测和课后作业;补充教材未有但学生又必须掌握或了解的内容;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计划和安排好课后探究活动,让课堂学习向课外延伸。
教师有了以上精心准备的教学个案,有了充分的思考和酝酿,集体研讨时,就能主动参与,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观点、体会、困惑与疑虑,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最终实现蕴涵自己个人见解和风格的集体智慧。如果教师授课前没有潜心研究教材,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没有个人的独创见解,甚至连自己的个案都没有,对他人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案盲目拷贝,并原封不动地“粘贴”到教学中去,那么教师就会完全迷失方向、失去自我、失去学生,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也就荡然无存。久而久之容易形成一种惰性,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会变得缓慢,即便每次都参加集体备课研讨,也是人到心未到,毫无收获,更谈不上与他人的智慧碰撞擦出火花。
二、集体研讨是群体智慧的碰撞
有了融注个人思想和风格的个案,集体研讨就有了活力,这种活力催人亢奋,唤起团队每一位成员的求知欲和表达欲,是激发教师的智慧碰撞必不可少的因素。必须一提的是,集体备课不是教师轮流备课,不是分摊备课,不是个人“独唱”,不是案,不是“教案之和”,也不是“网上资料的拼盘”,应该是的集体思维指向,是备课组全体同仁智慧的结晶,是教师教学个性张扬的有力保证,是教学生命的根基。集体备课是在和谐民主、团结友好、协作互动的气氛中进行的,每个教师都享有话语权,都是主人翁,都应积极主动参与其中。针对教材的特点,从各自的角度充分挖掘其内涵,发表各自不同的观点和意见。集体备课不是名师、专家或领导的“一言堂”,而是教师群体思想的大交汇,是集体智慧的大碰撞。教师只有畅所欲言,敢于评头论足,才会取长补短、互利共赢、共同提升,才能领略和享受集体研讨中的乐趣和研讨中的成就,从内心深处欣赏他人教学的艺术和独特的教学风格。
如果集体备课搞“一言堂”,参与者只听不说,或相互奉承,对着平庸唱赞歌,不碰撞,碰撞后没有火花,在思想上就不会得到真正的交锋,这样的集体备课就不是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是对集体备课本质的歪曲。所以要想达到课程标准理想的集体备课,获取最大收益,每个教师不但要会虚心接受别人正确的观点,采纳别人合理的建议,而且还要敢于坚持有自己个性的正确观点,敢于对别人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甚至批判,敢于挑战专家权威,打破个人崇拜。集体备课可以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但又不能过分拘泥于形式,我们可以利用课间休息、茶余饭后或批改作业时进行交流:切磋教材内容、研究教学技艺、排解教学疑点、分享瞬间灵感、探寻纠错技巧,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样的形散神聚式交流方式,有利于互相启迪,相互借鉴,既可以博采众长,开阔眼界,吸取集体智慧,又可以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在相互启迪和探讨中,取得1+1>2的效果。只有思维碰撞思维的质疑、灵感叠加灵感的觉悟、智慧点燃智慧的探究、情感渲染情感的交流的集体备课,才有生存的价值和旺盛的生命力。如今是信息化的时代,集体备课也可以鼓励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参与其中,因为学生也拥有和教师同样甚至更多的信息资源,他们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独特视角,他们思维活跃、点子多。一旦让他们参与进来,集体智慧碰撞的火花一定会更加耀眼夺目。
三、二次备课是个性的张扬
在集体交流研讨后,往往会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共案,这个共案还不能直接拿到课堂中去,这是因为不同班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学习习惯、认知能力、道德水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千差万别。每一位教师自己的成长经历、个性气质、学识水平、经验积累、教学能力、教学风格不同,他们对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理解的深浅度有差异,他们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不完全一致。因此在教学实践前,执教者还需要对集体研讨的共案加以推敲、完善和再创造,形成符合本班学情的融注自己个性特色的个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二次备课。二次备课的过程是教师本人对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流程进行再消化吸收、再整理提炼和再完善提升的过程,是团队每位成员必不可少的经历。别人的东西永远是别人的,只有通过内化整理才能成为自己的。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当你拿别人的教案讲课时,即便你课前已通读得很熟,但总觉得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在牵制着你,阻碍着你,使你不得不去翻阅教案,偷瞄教案,导致你所讲的课连贯性差,你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得不到畅爽的表达,你不会激情飞扬,学生不会与你产生共鸣,效果自然也就不会达到理想的境界。只有先认真研究教材,仔细品味集体备课定夺的教案,再完善成有自己风格的教案,那样课堂教学才能前后贯通,激情四溢,一气呵成,教师甚至可以抛开教案。教学充满着激情和鲜明的个,百人有百性,个性不能替代,也不能复制,一个教师就是一本充满人格魅力的教科书。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只有通过二次备课,反复打磨,在集体的智慧里揉进自己独特的风格,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好地适应本班学情,满足本班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整堂课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更好地张扬教师的教学个性,升华集体的智慧,最终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如果把集体备课的方案作为终极教案,原封不动地搬进自己的教室,就会在不同的班级出现“克隆”:一样的过度,一样的腔;一样的设计,一样的框;叙述过程,全部都一个样。有位专家曾这样说过:“一份整洁干净的教案未必是一份好教案,一份涂涂改改、增增删删的教案则肯定是一份对于你来说更完美的教案。”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份好的教案应该是经过深入的推敲,反复斟酌形成的,原有的共案并非是放之各班而皆准。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共案上圈圈画画打上自己的烙印:在重要内容、关键步骤、代表性强且易错的问题上画下着重号,用不同的彩笔勾画出情境创设、内容过度、板书设计、学法指导,根据具体情况扩大自己认为学生应掌握或了解的知识,丰富原教案中过简的环节。对关键点或难点进行旁注或脚注,切合实际修改或删除原教案中不符合本班学情的教学内容以及过繁的教学环节。根据需要也可适当调整共案中环节呈现的先后顺序,教学实施后,记下实施过程中的启发、灵感、困惑和成败等,这样的教案才算得上是相对完善的教案。当然备课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果我们教师将二次备课一直长期坚持下去,不断积淀自己的教育教学机智,自己的教学个性就一定能得到充分的张扬。
四、教后反思是集体智慧的完善
教后反思是集体备课中不可缺少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二次备课的补充、延伸和升华,是集体智慧的完善。如果忽视这一环节,集体备课永远是遗憾的,是残缺不完整的,教师教学水平永远难以提高。波思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才能少走弯路,多出成果,自己专业发展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教学反思要“短、平、快”,有感而发,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没有格式和字数的限制,其内容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反思教学的成功和失败、自己的喜悦和忧愁、课堂的活跃和沉闷、学生的领悟和困惑;反思教学理念是否正确、教学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教学内容是否适量;反思教学设计、整个教学框架以及课堂板书是否紧扣主题;反思课堂教学是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问题解决的办法和反馈矫正的措施是否得当;反思学法指导的策略、难点的突破、问题的反馈、作业的设置、习题的分析是否合理等。
篇7
[关键词]教育智慧 校本教研
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事业。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各种新的教育理论和思想纷至沓来,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不断涌入课堂。教师如何适应这个充满生机的课堂,如何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景,如何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中释放,等等,都需要教师用智慧将教育理论的普遍性与实践经验的特殊性有机结合,用智慧对具体的教学行为作出理性分析,用智慧实现对课堂的有效调控,即需要教师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探索、感悟,提升教育智慧。
教师的教育智慧是与教学过程相伴的教育机智,是在长期实践和反思后的实践智慧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人格特征个性化的、主观化知识的综合体现,是教育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它内化在教育的一切方面。“教育智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1]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过程是与其对教育教学实践探索研究相伴的。校本教研恰恰以教育反思、教育叙事、合作共享等形式,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学实践走向明晰、走向科学、走向精致、走向睿智,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的提升。
实践反思:萌生教育智慧
没有对实践的反思,就没有教育智慧的生成。实践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再认识,以发展自我职业水平,提高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对自己的专业及相关活动有更深入的理解。反思实践还使教师的活动具有较强的探究性成分,在反思批判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善教育行为和教育效果,同时反思先进的知识、观念、经验和技能并评价自己的教育行为。它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是教师改进教学行为,形成新的实践行为和实践智慧,获取教育智慧的有效手段。
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总结、概括和提炼教学过程中的精彩瞬间。反思需要回顾,但更需要思考,既要在回顾中思考,又要在思考中回顾,停留于回顾的反思是无价值的反思。教师对自己每一个教学行为,对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引发反思,可以发现不足,捕捉“精彩瞬间”,会使教学实践日臻完善;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能更好的了解学生,从学生个体差异出发,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方式,使师生沟通更有效,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互动性;对教育教学行为反思,能更理性地认识自我,从而更有效地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扬长避短。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存在诸多无法预知的因素,这就都要求教师具有对新动态的敏锐感受和迅速判别,适时把握教育时机,选取适当方式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实践反思不仅可以获得宝贵经验,用于指导教学,而且反思过程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反思是教师自己与自己“对话”,是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真正沟通教师“倡导理论”与“运用理论”的桥梁。因此,在校本教研过程中,反思应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
教育叙事:增长教育智慧
教育叙事主要是对事件展开描述、解释,让故事弥散出深层的教育意蕴。[2]即教师用具体的、描述的方式对自己教育生活整个过程作尽可能“客观”的具有一定故事情节及具体人和事的叙述。教育叙事能帮助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情境和经验作多角度、多层面、多方向的理性反思,从而切实改善自己的教学生活。同时,它也是对教师的情感意识的最有效、最深度的唤醒,使教师树立起教育者的自信和自尊,使教育理论避免了面对教学实践的空泛和无奈,使教师更加敏感地面对每天发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技艺、实践智慧走向睿智。
教育叙事不是单纯的叙事过程,它既是一种研究方式,更是教师动用并形成自已独特的叙事思维的过程。叙事的主要目的是以教师自我叙述的方式来反思个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并通过反思来改进自己的行动,从而提高教育质量[3]。因此,从教师这个视角来看,叙事不仅仅是教师讲述具体事件的过程,而且也是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师通过教育叙事,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到自我成长的轨迹和内在专业结构的发展过程,进而为能够更好地实行专业发展的自控和调节奠定基础。”[4]教育叙事是对具体鲜活的事件进行直接的描述,涉及对事件的开端、进展和结束等诸多环节重组,借助具体的事件以及具体的叙事过程而实现思维活动的具体化。叙事并非简单地按照事件的进程而展开再现式的说明,还会受到情境的钳制,介入叙述者的主观意图、情感、立场,诱发叙事思维的情境性。它要求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释自己在教育活动中所发生的问题,然后将自己遇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从中发展自己,塑造自己,完善自己。追述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故事,在讲述中不断进行自我剖析与自我角色定位。在叙事的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思维结构得到不断改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有助于其教育智慧的增长。转贴于
合作共享:升华教育智慧
教师在动态的、生成的教育教学活动情境中,会不断地面对许多问题和困惑,他们希望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和困惑的有效途径,希望在专家和同伴互助下,进行教学实践研究活动。通过合作发挥教师群体智慧,组成学习、研究共同体,取长补短,互帮互学,互惠互利,形成整体合力,以有效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合作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教师与教师的合作,另一种是教师与研究机构专业人员合作。
合作共享的核心是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教师之间通过多种形式的对话、交往与互动达成互助与合作,分享经验,促进共同的专业成长。在合作中教师将彼此的信息和经验进行交流和共享,从而扩大和丰富彼此的信息量和各种认识。在经验交流中原有的静态经验被激活、被分享,从而不断地扩展和升值。教师一起就教学中的典型问题进行专门的讨论,提出各种看法和观点,进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甚至尖锐对立,在这种不同意见的申辩论争中,彼此之间才能启迪智慧、扩大理解,扩展和优化各自的认识水平和能力结构,丰富彼此的思想,促使个人的实践智慧不断得到变更、丰富和扩张。
合作共享的最基本形式是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的相互协作。教师需要专业研究人员提供理论和技术的支撑,专业研究人员需要与教师共同研究,形成研究共同体。通过双方智慧的交流、碰撞,升华各自的智慧境界,形成两者间的互促,共同获得发展。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在研究中进行坦诚合作、平等对话、教研相长,使研究成为一种民主开放的过程,促使教育理论研究者的理性智慧与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实践智慧的融合。专业研究人员通过与教师的合作,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其理论和思维水平得到进一步深化;对教师而言则直接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专业研究人员在合作中发现教师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智慧之光和尚未系统化的闪光点,并经过其相应的理论滋养和系统整合完善,使那些转瞬即逝的教育智慧不断地得到强化,形成教师个人系统化的、常识性的教育行为。
在合作共享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也变成了一种研究方式,尊重、理解、沟通成了维系合作的重要纽带;无论是彼此,都需要“学会静下心来,抱着关切的心态聆听彼此”,“学会敞开心扉,向他人倾诉深埋的心结”,“学会把眼光投向他人,关怀那些平凡生命的脉动”;有的只是一群志同道合者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在一起开展的合作,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成果分享:分享信息、分享知识、分享经验、分享思想、分享智慧。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洞悉复杂局势、把握复杂局面、应对复杂挑战的智慧品质和智慧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高度重视和深刻认识校本教研的意义与价值,切实提高校本教研的水平,努力探索智慧型教师成长的机制和途径,让智慧回归教育,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契机,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使命。
参考文献
[1]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2.
[2]谢登斌.教育叙事的价值向度[J].教育导刊.2006.3.
篇8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打破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阵地和基本途径。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对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反思的结果。 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益,现实地成为每位政治课教师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转变思想,以学生为主体
政治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是教学方法的选择者,也是学法的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则是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在于满足学生"学会",而在于引导学生"会学",其核心和灵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任务,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能力、觉悟"三者是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巧妙选择安排教材,根据教学目标创造性地选取内容,突出素质教育特点 。在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估等环节中,都要包含着如何从“教”的角度去唤起学生的“学”。实行“多样结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的人,让全体学生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
二、构建和谐关系,唤醒学生智慧
课堂教学本身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双边活动。它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建立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
作为中学政治教师,首先,要确立新的目标观念,倡导“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从而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其次,要树立新的师生观念。教师要走下讲台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益友”,要将学生作为平等的参与者、合作者和研究者角色来对待,构建师生间双重主体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第三,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主动与学生交往,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以自然的坦率代替做作的尊严”,善以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关爱的抚摸,鼓励的言语,去亲近学生,吸引学生,悦纳学生,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志同道合的朋友,感情融洽的伙伴,以形成强大的课堂“情感磁场”。
三、引导合作探究,师生共生智慧
我们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传统的“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现代学习方式,让学生亲历探求的过程,开发知识的宝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我们的中学政治课堂变为充满智慧挑战的课堂。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就是一位智者,用智慧去点燃课堂中的智慧,去激起整个课堂的涟漪,在碰撞中产生一个个疑问,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进而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和探究智慧。教师也可以在合作、交流、探究过程中发现和了解学生的智慧特点,为更有效地实施智慧型教学提供参考。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参与式教学的恰当形式。赞赏的眼神、鼓励的语言、即时准确地点评,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了前提。教学中应引进竞争机制,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强化学习效果。只有运用通过创新而精化了的现代教学方法,才能达到和谐课堂教学环境之目的。通过交流与讨论,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还真正体味到了主人的乐趣。
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信任的基础上,要舍得放手,学生才可能拥有真正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去设计、组织展示、评价,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鼓动学生探求的欲望和热情。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释放出无可估量的潜能,从而使各方面能力在自由的空间里得到自由的生长。对于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课外活动中,每个同学都可以独立自主地探索自已感兴趣的问题,参与自已乐意的活动。
四、开展有效评价,发展学生智慧
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有效的教学评价必须指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标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的基本要求的评价。因此,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进行测验,引导学生对求知过程和实践过程进行反思,而且要指向师生的共同发展。课堂教学中,“好”、“很棒”式的单调化、泛化、模糊化的评价或不当评价、不适时机的评价,只会让学生感到“漠然”而“无动于衷”。相反,情真意切、因势利导而又恰如其分的、具有激励性的评价,恰如一杯香茗,清新、香醇,令人欣喜,令人激动,令人回味,有利于唤醒学生学习政治的自信,点燃学生热爱政治的火种,催生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评价真正成为激发学生奋进的动力,成为点拨学生迷津的灯塔,成为启发学生深思的钥匙,成为放飞灵性的翅膀。
英国教育学家情特海说过:“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充盈智慧的课堂是以教师的智慧开启学生的智慧,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达到师生智慧共生的课堂。“用心灵塑造心灵,用智慧启迪智慧”,这是课改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我们应该带着真诚与爱心走进学生,走进课改,带着敏锐与智慧走进课堂,给学生以心灵和智慧的启迪。
篇9
一、定好研讨主题,让教研有的放矢
定好主题是研讨的关键所在。在教学研究与实践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研讨的主题,校本教研的组织者要从学校、学科、教师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大家需要的、有价值的主题,这样研讨的目的性就增强了。所选主题要把握入口小、切中教学实际问题、便于大部分教师研究实践这三个特点,切忌主题大、空、难,使教师望而却步。主题选择的渠道很多,可以围绕前沿问题的探索寻找,可以围绕教学中的困惑反思寻找,还可以在与学生的直面对话中捕捉。
二、依据主题推进,让教研稳步实施
确定好研讨主题后,学校要以学科教研组为依托,通过研讨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路,不断思考,不断实践,让主题研讨渗透在教研沙龙中,渗透在教师个体的教学行为与思考中,渗透在教研小组、大组的教学实践与研讨中,使校本教研稳步推进。具体实施时可按“主题沙龙先行―个人实践跟进―教研大组研讨 ”的步骤稳步推进。
1.主题沙龙先行―明析主题含义,初步交流感受。教研组定好研讨主题后,先要围绕主题进行一次教研沙龙,让教师明晰主题的含义,初步交流感受,为后续实践和研讨奠定基础。如 “选准教学起点”的研讨主题,通过沙龙研讨让大家明白教学起点是指每一节课的教学从哪些内容处入手,在怎样的学习基础上进行。教学起点的确定是根据学生学习起点来确定的,每个学生的学习都不是从零开始的。选准教学起点要考虑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逻辑起点是指按照教材和课标的规定,学生应该具有的知识、能力基础;现实起点是指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学生已实际具有的知识能力基础和情感态度基础。教师要立足学段特点,选取最具价值的教学内容,选准切入点,抓点连线,主线推进。
2.个人实践跟进―在实践反思中形成个人体验。在明晰主题含义、了解了别人课堂教学实践的初步感受后,教研组要引导每个教师结合课堂大胆实践,形成对主题的进一步认识,形成较为成熟的实施策略和典型课例。如语文学科组围绕“选准教学起点”这一主题,有教师提出“课前布置前置性预习作业,围绕学生的困惑问题确定教学起点,制订教学目标,开展课堂实践”的策略。
3.教研大组研讨―在课例展示与研讨中实现经验分享。在同年级教师个人常态实践课堂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备课小组内展示与交流活动。在此基础上再围绕探究主题进行教研大组展示与交流活动,请相关专家听课评课,围绕主题形成有效策略,发挥校内辐射引领作用。如围绕“关注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发展”这一主题,数学教研组提出了学生有以下需求:有学习兴趣的需求,有产生困惑并解决困惑的需求,有在课堂上充分交流的需求,有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需求。围绕这些需求,大家通过课例展示形成了有效的实施策略:①通过创设情境、游戏等活动,在低年级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计挑战性练习和开放性练习,在中、高年级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通过直观的多媒体课件演示,解决学生在学习空间形体知识方面的困惑;通过分层教学,解决不同学生的学习困惑。③给足时间,让学生同桌或四人小组交流,感受学习过程。④在赏识和激励中让学生体验成功。上述策略的形成与展示实现了教师之间的思维碰撞与经验分享,也展示了教研组团队教研巨大动力,既促进了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又推动了教研团队的稳步成长。
三、围绕主题提升,让教研凸显成果
在教研组主题推进实施研讨、形成部分课例、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学校要及时围绕主题,对研讨的整个过程及时回顾与反思,搜集完整的活动材料(包括教研沙龙中教师的发言稿、活动的运行记载、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教学经验与策略总结、专家点评的资料以及相关的视盘、媒体报道资料),提炼形成本校独特的教学策略、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真正实现研有所得、研有所获,让校本教研真正亮出光彩。
篇10
【关 键 词】 中小学教师;课堂;教育智慧
一、教育智慧的概述
教育智慧是教师面临复杂的教学情境,在遇到一些具体教育问题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它不同于教学智慧,教学是为教育服务的,是组成教育的一个部分。因此,教育智慧涵盖了教学智慧。
二、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智慧形成的因素
(一)教师墨守成规的教育习惯
传统的教育受赫尔巴特知识本位论影响,以教师为中心,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个性,忽视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当今教育中“唯师是从”的现象不少见。许多教师往往是按照固定的模式去讲课:备课――讲课――做练习。这样的一套模式虽然让教师方便教学,但是也容易使得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丧失思考和探究课堂教育问题的意识,阻碍了教师课堂教育智慧的形成。
(二)教师缺乏反思和创新能力
在墨守成规的教育习惯下,许多教师利用老教师的教育经验,模仿其他教师的教育手段,一堂课完了之后教师不进行反思,不分析自己的教学技能,不对教育现象进行思考。由于教师缺乏反思的意识,导致教学工作没有创新,这样对教育智慧的形成是毫无帮助的。
(三)教师受功利主义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你就应当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但是,现在很多的教师功利主义思想严重,他们虽然都在说搞科研,但是其兴趣并不是在科研上面,他们出于满足自己的某种利益。很多教师为了晋升职称搞科研,名义上是科研,但是结果却不值一提。甚至不少地区将教师的科研水平与晋级评优挂钩了。这样的功利主义科研,完全不能让教师静下心来感悟、体验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更别谈教育智慧的构建了。
(四)教师的评价标准太过于死板
现在的中小学教育评价的标准倾向于考试成绩还有升学率。虽然说,升学率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参考依据,但是它不是唯一的标准。一个老师的教学魅力、教育方法都不能体现在分数当中。教师往往会因为这样的评价标准而失去了对真正教学的热情,从而产生对自身一些教育策略的怀疑,长期以往,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提高学生成绩,对学生实行题海战术,忽略对学生身心的关注,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以一种相同的、没有活力的、紧张的状态工作,是难以形成教育智慧的。
五、如何培养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
(一)强化教学知识技能的水平
教师有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因此,培养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首先要教师自己有夯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除此之外,还要要求教师扎实教育学科类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掌握教育的规律,还要掌握心理学等方面的科学规律,并对这些进行重组和表征,用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书本知识。并且,教师要有娴熟的教学技能,没有熟练的教学技能教师将无法进行教育工作,(下转28页)(上接22页)更别说去获得课堂教育智慧。
(二)培养教师反思创新的能力
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师取得成功教学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实践当中不断反思和探究。首先,要改变教师滞后的教育观,一成不变和墨守成规的教育方法是不适合智慧型教师的;其次,教师要在课堂过后及时总结、记录自己实践中的得失。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独创之处、精彩之处和不足之处都要记下来。反思能力是教师自我发展必备素质之一;第三,教师要增加自己阅读面,在读书中学会思考。
(三)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热情
古话说教学相长,因此教育过程也是教师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学会主动的学习,教师的学习是多方面的,不仅对自己所教的学科知识进行学习,而且要在经验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学无止境,只有具有终身学习热情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形成教育智慧,同时,教师要有学习的热情,在教学过程和学生共同学习。
(四)制定合理的教师评价标准
以升学率、成绩为主的教师评价标准是不可能让教师形成教育智慧的。学校要制定合理的教师评价标准。在制定教师评价标准的时候,学校要加入可以体现教师其他能力的因素。同时,教师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评价教师的人除了学校教务人员和学生参与,还需要家长的参与。在评价内容上要体现教师的教学态度、工作质量、教学技能、专业知识和创新科研能力。学校在这一方面应该做到名副其实,要让教师觉得他们自己是在教学生,而不是在培养考试工具。
总之,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要在教育过程中感受乐趣,提升自己的价值,在反思中需找规律,从而成为具有教育智慧的优秀教师。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