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课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2: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型课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微型课的特点

篇1

在儿童口腔疾病治疗工作中,患儿的配合程度直接影响治疗的成败。观察和分析儿童在口腔治疗中的心理反应和行为特点,有利于儿童口腔医师采取不同的措施,能够使患儿在身心愉悦的情况下更好地配合,完成口腔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05年1月~2006年11月儿童口腔科就诊的患儿500例,其中男260例,女240例。年龄1~14岁,所有患儿均排除全身性的精神、神经、心理疾患。

1.2 方法 根据患儿行为特征分为三级,Ⅰ级:积极合作,乐意合作,能较好配合。Ⅱ级:勉强合作,治疗初期不愿意合作,欲阻挡操作,经教育沟通后张口合作。Ⅲ级:强迫合作,不张口,恐惧、失控、拼命挣扎、啼哭、需要强制进行治疗。

患儿的行为特点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调查以下三种因素:年龄、性别、治疗操作方式。

2 结果

就诊的患者行为特征与年龄、性别的关系见表1。引起患儿不良行为特征的诱因,除了自身紧张外,多数为医源性的。常见的为涡轮机、拔牙 、注射、锐器等,不同年龄组对其反应亦有不同。 表1 500例患儿的行为特征与年龄、性别的关系表2 不同年龄组引起不良行为特征情况 1~4岁组Ⅲ级合作率和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8岁组Ⅱ级合作率和1~4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对治疗操作的反应差异性显著。

3 讨论

Ⅱ、Ⅲ级合作行为被认为是不良行为特征,其发生与以下因素有关:初次牙科不良经历,周围人群特别是母亲对牙科治疗的态度、年龄、受教育的程度[1]。1~4岁为幼儿期,治疗中多不张口且对陌生环境有恐惧感,对涡轮机磨削尤其是喷水涡轮反应最强烈。5~8岁为学龄前期、学龄期的儿童,他们以主观表象的形式认识外界事物,只对形象的语言和从事过的活动才能理解,注意力不集中,对注射刺激最强烈。9~14岁儿童具有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双重性格,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理,虽然不稳定,但表现基本为配合。提高儿童口腔治疗合作性的预防措施分为以下几点。

3.1 基础行为管理 (1)初诊和交流:初诊时应通过交流与患儿及家长建立信任关系,帮助其取得积极应对治疗的信念。如有口腔治疗不良经历,不妨在治疗开始前多进行语言交流,多鼓励,多安慰。(2)行为强化和引导:始终让患儿感受到被重视,以赞扬的语言来强化其合作行为,让他们知道只有合作才能得到更多的赞扬,从而建立积极的反馈机制。在进行有不适感的治疗时,可使用语音控制,通过提高声调,改变语速,分散其注意力。亦可谈论动画片中的英雄形象作为正面典范,引导其行为至积极的方向[2]。对于表现良好或有进步的儿童,可以奖励贴画或小徽章。(3)说-示-做(Tell-Shou-Do):用儿童熟悉的语言,对各类操作进行解释,切记沉默无言埋头工作。在保证医疗安全,不违反无菌操作原则时,允许其碰触治疗器械设备,消除其恐惧感。

3.2 就诊环境 儿童牙科诊室布局应符合儿童心理特征,色彩柔和、明亮,患儿焦躁不安的心理会逐渐趋于平衡[3]。诊室内可以播放轻柔舒缓的背景音乐。通过预约,缩短候诊时间。在候诊的过程中,避免使其看到拒诊哭闹儿。

3.3 无痛原则 保证无痛对患儿的体验和信赖至关重要。局部麻醉前,使用添加水果气味的表面麻醉剂,可以分散患儿的注意力。疼痛是患儿不合作,拒绝治疗的主要原因,应尽量做到无痛治疗。注射器应选用较细的针头,控制进针压力,避免患儿看到注射器而产生恐惧。对于初次就诊的患儿,尤其是低龄童,应先进行简单无痛的治疗,待其适应后,再做复杂治疗,且每次治疗牙数不宜太多,治疗时间不宜太长。

儿童牙科的患儿就诊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医师应根据儿童不同的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以熟练的专业技术,更好、更快地取得患儿的配合,完成口腔治疗。

参考文献

1 Willumsen T.The impact of childhood sexual abouse on dental fear.Community Dent Oral Epidemiol,2004,32(1):73-79.

篇2

昨日有报道称,特斯拉正与三星SDI谈判,商讨为特斯拉汽车和储能产品供应电池事宜。三星SDI是三星旗下的电池和电子元件生产商,受该消息刺激,SDI股价周二开盘后大涨。

但马斯克今日却在Twitter上否认了这一消息。他说,松下是特斯拉Model 3电动汽车的独家电池供应商,有关其他厂商为Model 3供应电池的报道并不属实。

直至去年10月,松下一直都是特斯拉电动汽车的独家电池供应商。随后有报道称,LG化学公司(LG Chem)也将为特斯拉供应少量电池。

当前,三星和LG都将汽车电池业务视为下一个增长引擎,且都在争取汽车厂商的支持。目前,三星与宝马的合作较为密切,而LG主要合作伙伴为通用汽车。对于电池厂商而言,如果赢得特斯拉的大量订单,势必将提升公司声誉,从而进一步赢得更多客户。

篇3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95后大学生已日益成为校园的主力军,他们生性活泼,个性张扬,独立自主,勇于创新、富于挑战,他们在思想、行为、心理等方面都呈现出了独特之处,同时畏惧现实交往,痴迷于网络,行动往往带有功利性色彩,身上具有鲜明时代特点。他们是在新媒体时代成长的,新媒体具有快速、便捷、灵活等特点,所以他们的人际交往、沟通、消费方式都与以前不一样,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网上社交账户,喜欢在网上意见,跟风式的思考问题。

一、造成95后大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行为特点的原因

(一)大数据时代,信息化的普及以及应用媒体的广泛运用是21世纪社会所具备的特征,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喜爱新媒体方式进行学习、交友、娱乐无可厚非。当然这只是外因,这是时代的特征,但刚从高中生涯苦海中脱离的孩子们,他们在信息化的冲击下,选择了新媒体进行作业、交友及娱乐,他们在多年的寒窗苦读下一下子得到了解放、得到了释放,于是他们在网络的海洋里徜徉,以至于忘却了前进的方向。

(二)大学的教育方式、管理方法较为民主、自由,这也为学生课堂玩手机、平板,等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大学的功能决定着它的管理体系较为强调学生的独立性,追求学术的巅峰,而不是一味的强调日常管理,这也为学生后期的沉溺于网络等新媒体埋下了“祸根“,学生也堂而皇之的在课堂上玩手机、聊QQ、微信、刷微博,这对于学校的学风建设及教学管理带来了难题。

(三)大学教师的课堂往往是大班课,无法顾及多人,而高中教师可以走下讲台,深入学生,这也不给想玩手机的学生以可乘之机。这是另外一种外部因素,大学教师更多的是灌输理论知识,对于学生的课堂行为教育得较少,也没有精力去管理班级学生的听课情况,这也给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造成了影响。

二、应采用什么教育策略引导学生不做课堂“低头族”

(一)全面禁止并不是合理的做法,应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比如课堂互动、头脑风暴法等引导学生先尝试着少玩一会手机,过段时间在慢慢缩短玩手机等新媒体的时间,让学生慢慢过渡过来。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经历了18年的寒窗苦读,自制力和毅力都足以克服这些困难和诱惑,作为大学教育管理者应本着为了一切学生的原则,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多换位思考,走进学生的心里,了解学生真正的想法,让学生重新回到学习的轨道上来,学好所学的专业。

(二)教育督导也是必须的,高校应加强督导的检查力度,从外部对学生施压,让学生被动的放弃在课堂上利用各种媒体进行交友、娱乐。当然班主任、辅导员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要召开主题班会,介绍新媒体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方便了我们的沟通、娱乐和办公,但是不分场合的使用新媒体则会适得其反,要真诚的引导学生重返课堂,要真正做到心与心的沟通,从多角度的阐述课堂上玩平板、玩手机等对于学业的耽误、对于人生的发展也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篇4

一、教学背景

1.说教材。《微型计算机系统》选自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二课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学生揭开计算机机箱内部神秘的面纱,进而为今后的计算机的操作、数据的存储、硬件的安装和维护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说学情。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好表现,计算机基础薄弱,我会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1)初步掌握微型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知道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的主要部件;初步了解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2)懂得利用网络资源,学会搜集信息,加工整理信息,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小组协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计算机硬件的探究形成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以下三点:(内容不说):(1)掌握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2)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3)初步掌握微型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

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学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

三、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

1.教法选择。针对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采用了问题探究、演示讲解、任务驱动、启发引导式教学,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

2.学法选择。为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小组协作交流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教学手段。为了有效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了实物展示、竞赛活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思考:同学们都认识哪些计算机硬件和应用程序?设计意图:首先请学生思考这一问题,根据学生已有的计算机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应该可以给出简单的回答,教师都给予肯定,同时继续追问,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微型计算机系统》。

(二)协作学习,探究新知

1.在第一环节的基础上,向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电脑机箱一个和系统盘一张。同时教师阐述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组成了计算机系统。设计意图:通过实物的展示和教师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从而解决了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

2.布置任务:将课前已经编好号的7个比较主要的计算机硬件(主板、CPU、内存条、硬盘、显卡、声卡、网卡)分别分给七个小组,请学生结合课本和网络资源,小组内协作探究完成以下内容:硬件名称、硬件品牌、型号、功能和性能参数。并在组内选出一名同学代表,汇报结果。设计意图: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计算机硬件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给了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汇报过程出现错误和不完整的情况,教师及时给予改正和补充。最后发给学生一份教师提前做好的计算机硬件学习文档,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就此解决了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重点,同时也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3.最后,简单介绍一下微型计算机的软件系统,解决了本节课的第三个教学重点。

(三)小组竞赛,巩固提高

在第二个环节之后,给学生两分钟的时间,阅读计算机硬件学习文档,然后小组派代表完成竞赛:猜猜它是谁?最后选出两个优秀小组以示鼓励。设计意图:通过竞赛的形式,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对学生普遍比较容易混淆的地方加以强调。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五、评价与反思

篇5

关键词:微课;自主学习;高效课堂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视频资源得到了快速分享,微视频也正是在这种大的环境下产生的。一集微课的长度最好控制在3分钟左右,可谓“3分钟完成一次学习,180秒经历一次思考”,能让师生最大限度地利用零碎时间学习,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根据自身教学特点、内容、要求,强化微视频教学,成就高效课堂。

一、微型视频定义

微型视频又称微课,它是教学工作中某个教学环节、知识点以及活动的整合,包括微型课程的教案与视频。另外,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微型课程提供需要的点评,这样才能做好教学反思,完善教学进程。

1.微型视频课程特征

从整体来看,微型视频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视频长度、知识内容以及数据量上。知识内容的精悍短小是以某个知识点、教学环节以及活动为单位,在视频长度精悍短小的环境下,将其控制在10分钟以内完成。它的数据量精悍短小主要体现在微课件、微教案、微视频、微点评的总数据量很小,网络分享和传输极其方便。

微型视频的目标明确主要体现在内容明确、目标清晰上。内容明确是围绕某个教学环节、知识点以及活动开展的活动;清晰的目标是在讲述某个知识点的同时,确保某个教学环节实现。教学设计明确,是说资源设计、教学活动都非常明确,并且制作与设计都是围绕某个教学环节、知识点或者活动开展的。

另外,它还具有方便分享的特点。由于微型视频内容短小精悍,在制作简单的同时,对隐性知识结构展示也有很大帮助。从内容来看,对同行点评交流也有很大作用,也正是因为视频短小,所以很容易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在网络分享与传输中,方便各个区域的交流与合作,所以时常被应用在自主学习的教学资

源中。

2.微型视频分类

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来看,微型视频主要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引入、知识讲解、分类、巩固练习、小结拓展、讲评测验等;根据教学活动进行分类,可以分成表演类、问答类、讲授类、讨论类、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类;根据课型分类,可以分成练习课、新授课、复习课、监测课、实验课、讲评课等。

二、活用微课,促进课堂高效

1.转变教学模式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教学课堂更加生动、富有活力的情况下,对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也有很大作用。在信息技术支撑下,不仅教育内容变得容易传递,在通过信息技术就能获取的情况下,充分展现了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观念。因此,在微课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声音、图像等技术,让乏味的教学更加传神,教学过程更加科学。这样学生不仅能感知、选择、创作、编辑,通过多维空间,还能让学生认识到主动探索的魅力,不是孤立、片面地学习。

在利用微课进行信息技术讲课时,我们应该结合已有的教学经验与知识体系,精心筛选学生感兴趣的素材,然后再进行设计。在微视频中,用精练的语言将要板书的内容整合到视频中,这样就能节省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进行互动。将高中信息技术与微课的整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同时也能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强化教学策略

(1)激发学习兴趣

从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来看,微课的优点是能将死板的书本变成由图像、文本整合成的动态视频,在感官受到刺激的情况下,让教学环境更加有趣、生动。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将传统教学无法展现的内容展现给学生,还能加快学生的认识进程,提高学习积极性。另外,兴趣作为最好的老师,它能将信息技术教学整合到课堂中,这样不仅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增强学习氛围,发展思维能力。

(2)增强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诊断、评定、反馈、激励和调控的过程,这也是教学工作的关键与重点问题。因此,在信息技术微课教学中,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强化教学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学评价是老师根据课堂教学进行的研究,以一定的科技手段与评价标准为依据,为教育教学提供依据。信息反馈作为最常见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质量评价中,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作出正确的评价。学生还能利用互评、自评、老师点评的方式对相关作品进行有效评价。

(3)强化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在微课教学中,任务驱动作为应用很广泛的教学方式,它能让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让学生进行探索活动,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时,提高解决问题与实践探索的能力。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可以适时利用任务驱动教学,并且根据学生生活、学习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学习任务,督促学生解决问题,深化教学知识。

3.活用个性化教学工具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以人为本已经成为教学的基准,它对增强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老师应该整合高中生性格、年龄以及学习特点,根据学生需求,从尊重个体差异出发,善待差异,这样才能让学生得到有效发展。从心理来看,老师要帮助学生掌握主动思索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讨论、强化实践活动。在微课教学中,要注重教学内容扩展与延伸,将课内、课外知识结合起来;对于接受事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除了要确保课外知识,还必须保障他们对课程的持续性兴趣。

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作为不可或缺的学科,它对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特点,整合教学资源与内容,从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出发,提高微课教学有效性,成就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高昌芝.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1(15).

篇6

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课程”有关的名词有Minicourse 、Microlecture 、Microlesson等,对“微型课程”的取向不完全相同。2006年,美国的萨尔曼.可汗为辅导表亲的数学而录制了学到在线视频,大受欢迎。比尔.盖茨这样评价到:他是一个先锋,他借助技术手段,帮助大家获取知识,认清自己的位置,这简直是一场革命。

国内,有高校学者、区域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等对微课程进行了研究或实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最为系统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他也率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

(二)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微课是微型课程的简称,它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技能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过程、实验、任务等)而精心教学设计和开发的一种短小精悍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视频网络课程。

微课概念可以从下面六个方面来理解。1.教学设计针对性强:针对某个小知识点、技能点或具体问题解决的微型化、针对性教学。2.教学过程简短:一般为3―7分钟,且相对完整(碎片化与完整化的统一)。3.教学内容精选:相对于内容宽泛、目标多元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强调解决重难点问题。4.资源容量小:总容量一般不超过几十兆,以微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情景化呈现,可通过多种终端访问,可实现移动学习。5.注重教学设计:基于教学设计(特别是以学为中心的设计)而开发,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安排、教学评价等。6.服务学生学习为主:对象是学生,为学生的高效自主学习而设计制作。微课不仅是一种新资源类型,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微课的特点:外在表现特征是“短与小”,内部本质特征是“精”,目标是“悍”:为学生的个性化自主高效学习设计制作的一种新型课程资源、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三)英语微课的制作与设计

1.英语微课的主要设计与制作环节

选题设计撰写教案准备教学素材与练习测试制作课件教学实施与拍摄视频后期编辑教学反思

2.英语微课教学设计要素

选取英语微课教学内容:简短、聚焦、有价值。确定英语微课教学目标:单一、明确、易达成。分析英语微课学习对象:年龄、特点、基础、学习方式。

制定英语微课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情景化、教学重点任务化、教学媒体多样化。技巧:内容呈现与讲解、操作同步(画音同步)。层次:内容可视化――思维可视化――探究可视化。

选择录制方式:英语微课类型、呈现方式、录制环境、设备、软件等。

英Z微课资源制作:微课件、微教案、导学案、任务单、测试习题等。

撰写英语微课录制脚本:片断化、精细化、结构化的教学设计。

微课教学活动实施微课教学评价。

3.英语微课的分类

(1)按知识点内容的传授方式分

讲授型:

解题型:

场景模拟型:

(2)按英语微课的教学方法来划分:讲授类、启发类、提问类、演示类、实验类、作业类、合作类、探索类、导入类、课前复习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说课类、活动类。

(3)从教师教学工作出发的角度划分。分为课程精讲类、实验探究类、游戏学习类、虚拟面批类。

(5)按英语微课内容及数量构成大小分类。知识点型微课、专题学习型微课、学科微课程体系

(6)按不同使用方式来设计英语微课

第一类,适用于独立自主的自适应学习的微课。第二类,适用于引导探究,互动讨论的微课。第三类,适用于理解重难点知识的微课。第四类,适用于课后复习应用的微课。第五类,适用于系统微课程教学的微课。第六类,答疑型微课。

第七类,实验指导性微课。

4.常见英语微课视频的主要制作方式

(1)拍摄式微课:

(2)录屏式微课:

(3)软件合成工微课:

(4)混合式微课:

5.英语微课制作需要具备“四种观念”

(1)时间观念:微课制作的脚本意识,教学时间与环节精确规划。(2)内容观念:精选、重组;简短、独立。(3)结构观念:知识结构――教学结构完整性。(4)语言观念:科学规范、生动形象、幽默风趣、逐步呈现、音画同步、启发思维。

6.教师上好英语微课的五点注意事项

(1)切入课题要迅速(2)讲授线索要清晰(3)教师语言要得体(4)课后小结要快捷(5)PPT课件要专业

(四)微课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探索

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微课既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又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根据微课特点和教学重点来确定授课内容。为了讲授重点内容,往往需要有条理地罗列知识点,讲究精简、准确和充分,且不会引发新的疑问。在设计微课时,要求尽可能地只有一条线索,在这一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教师对知识点的选择要细,十分钟内能够讲解透彻。知识点要准确无误,不允许有文字、语言、图片上的知识性错误或误导性的描述。

2.讲授人语言要准确简明

语言的准确简明是教学基本功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在微课中,由于时间受限,语言必须准确简明,否则可能导致知识点解释不清楚或是拖沓重复。英语语言自身的特点要求我们不能只注重语速快,更重要的是语音的清晰和语调的升降,因此对于讲授人的语言要求较高。

3.微课教学方法可以多种多样

(1)设置奖励

针对学生学习英语缺乏主动性,教师在微课做好后可以设置相关的奖励,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学生每次完整学习完一次微课可以获得十个积分,十个积分可以换取一分平时成绩,这样可以有效调动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奖励可以给予个人,也可以给予小组。在小组活动中要让人人都参与,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2)形式新颖

微课教学形式要符合现代00后学生的口味,要体现出个性化和趣味性。

(3)以学养趣,以趣促学

人人都有好奇心,但是如果总是旧调重弹,将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教师勇于创新,使之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中职学生普遍对英语没有兴趣,导致上课不专心听讲、课下不认真复习。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兴趣的培养必须始终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上,做到以学养趣、以趣促学。因此要想在英语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需要教师精心挑选学生感兴趣的视频文件。90后学生很喜欢看一些趣味性强的视频,所以老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不能照搬教材,而要与学生换位思考,将教学内容设计得生动有趣。

(4)充分使用现代信息工具,加大课外对微课的利用

中职学生学习压力相对高中要小很多,课外有大量的时间。老师要鼓励学生用手机等现代信息交流工具,下载相应的英语微课视频,在课余时间观看复习。老师可在微课中设置一些问题,通过课堂提问对课下观看视频并且效果良好的学生给予加分和表扬。通过引领帮助学生养成自学和科学管理时间的习惯。

篇7

一、微 课

场 景

N校正在举行微课展评,来自语数英、音体美等诸学科的五十多节微型课堂视频一一展播,评委们逐一点击评议,数说亮点,作出评价,最终评出一二三等奖。微课作为该校的一种创新形式,广泛运用于教师的微格反思、教学研讨和教学资源,有的甚至成为学生自学和家长辅导学生的资源。随着拍摄技术工具的普及,将教学中间意外生成的妙趣,及时拍摄下来成为可能,加之微课视频的制作简单,因此,这一形式在该校一经宣传,迅速成为校园的时尚,受到了老师们的热烈欢迎。

分析与思考

所谓微课,就是微型课。学生倒也不见得少,一般都是常态班,小就小在时间短,5—8分钟,最多不超过10分钟;教学内容也少,教学目标清楚,教学内容明晰,或针对字词教学,或针对难点突破,或针对课前导入,或针对拓展延伸,择其一点设计教学,展示智慧。

微课评什么?N校的微课评价单上列着这么几项:1.教师部分,包括教师的基本功和教育机智;2.学生部分,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发展情况、学习方法与过程表现,以及情绪情感和学习态度价值体现等;3.教学活动,包括活动设计、活动组织、活动效果与评价等。看这个评价单,除了评价的课时间限定在几分钟之内,其他环节跟整节课的评价要求没有太多区别。

微型课严格地说只是平时常说的一节课的一个环节一个片段,其本身指向于对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或者展示课堂中的一个片段。微课相当于一堂课的一个切片,通过这个切片,可以分析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和心智的发展过程,从中可以看出教师是如何助学的。当然,更可以看出教师在导入、组织、拓展,以及在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等方面的教育智慧与策略。

微课研究的优点很明显,就是课例简单,学习内容与目标单一,学习和研究时间节约,教师从中可以受到启发,有些甚至可以照搬或者迁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此外,对于有些微课所讲述的知识点或者对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师甚至不妨将其作为自己班级学生学习的资源,通过微课视频的播放,让学生清晰地明白在某一知识点上别人有着怎样的观点和思考。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丰富了教师教学的资源。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所以,“微课”在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基础上,成为一种新型且更加便捷、实用的教学资源。

微课最适用于教研活动,比如围绕识字教学,主持人可以播放几个识字教学的短片,大家讨论其中规律性的做法,这样省时高效,方便适用,避免了传统的观摩录像课例花时过多的问题。当然,微课的长处也是它的短处,因为短而不能窥见全貌,对于一整节课的设计和发生情况往往不能穷尽,这就需要将整节课的教学与微课研究结合起来,相互取长补短,丰富教研的形式和内容。

二、微型课题

案 例

新学期开学不久,某校了新学期教师个人课题研究的征集告示,几天时间,老师们就完成了选题、搜集资料和撰写课题计划书的工作。经过专家团队审核,于一个星期后,举行了隆重的个人课题开题仪式。其中80%以上的课题通过了审定,正式开始了课题研究之旅。细看课题目录,课题的新颖细腻让人刮目相看,比如有针对课本插图的使用策略的研究,有提高课前预习效果的方法研究,有小学生课间活动引导策略的研究,有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研究等等,范围涉及学科教学、班级管理、课外活动、阅读推广等各个领域。

分析与思考

教师微型课题研究(又称个人小课题)在时下不少地方的学校正如雨后春笋,蔚然成风。我们要思考的是,为什么微型课题能获得许多教师的欢迎和热爱呢?微型课题盛行的背后给我们能提供怎样的启示?

说及课题研究,不能不回顾过去人们所熟知的传统意义上的课题研究:一般由省市级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国家教育部等教科研部门牵头主持的各级课题研究,目标指向于一些教育理论的验证或者教学论方面的实践探索。这些课题的研究往往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中小学教师是以配角身份参与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实验教师至多算是专家们的“手”和“脚”,具体怎么走怎么做,仍要听从“大脑”的指挥,更重要的是,一些实验成果往往难以推广使用,留给教师的只是一两张证书和奖牌而已。这样的教科研教师视之鸡肋,甚至嗤之以鼻。

随着教师们对新课改理念的深入理解,加之社会对于优质教育的愿望更加迫切,教师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这些都激发着一些不甘平庸的教师积极寻求解决教育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设立个人课题,自己发现问题,发现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就成了这些教师的自觉行动。事实上这种科研自觉,恰恰是科研行为发生的最重要的条件。他们提出的“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反思即成果”,恰恰与新课程理念中提到的“行动研究”思路如出一辙。事实上,从国际上的教育科研走向来看,也是普遍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象牙塔逐渐走向平民化,注重解决实践问题的研究正成为教育科研的普遍趋势。微型课题研究产生于中小学,源自于一线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以及对教育实践困惑的追问,教师微型课题研究应运而生。

那么,怎样才是微型课题研究呢?目前定义很多,但大抵意思是研究者采用一般的科学方法或合理手段对细微的教育问题进行观测、分析和了解,从而发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教育现象之间本质联系与规律的认识活动。微型课题研究本质是一种研究范围较小、研究周期短、研究过程简便的教育科研方式。微型课题研究的起点,首先始于教师对“不明”情况的探究。比如一种有普遍意义的反常倾向、学生中比较固定的落后行为、课堂中的意外、教学的无效等一时无法解释的现象,都可以成为一项研究的起点。其次,始于教师对教育现象的追问。也就是教师把对教育现象的追问作为支点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深度介入的态度把自己放到事件当中去。这是因为“自己的问题”自己更为熟悉,因此就最有发言权,最容易把握,从感情上来说也更容易接近和投入。三是始于教学即研究,即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去解决一些问题,在解读研究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日常备课、教学过程、教育策略、相关活动的内容,与自己提出的研究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研究就是一种教学方式。

微型课题是一种新型的课题研究方式,是广大一线教师和教科研人员对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反思、探究的结果,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实践智慧的结晶。尽管微型课题研究还不成熟,有待规范和完善,有待组织化、制度化,但它不失为一种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教育教学实际的教育科研方式。

目前人们对微型课题研究的认识还比较粗浅,大家只是对微型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及其特征做了一些零星的概述,对它的内涵和外延并没有明确界定。另外,人们对微型课题研究的提法还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微型课题的提法不恰当,不如用“小课题”或“个人课题”更能说明问题。还有的人认为,微型课题研究的切口小,过程简单,操作缺乏科学性,不是一种科学研究,最多是一种工作研究或经验总结。这些都需要理论工作者关注和提升,给以理性的定位和认证。但无论怎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微型课题研究对于一线教师解决现实问题,提升教师的研究意识和教育素养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这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了。

三、微型讲座

场 景

一群教师围坐在一起,一位教师对着屏幕讲解绘本阅读。一张张幻灯片展示着绘本的由来、绘本的功能作用、绘本的使用方法,以及自己在使用绘本时的心得体会,中间不时穿插着学生绘本阅读的活动图片。教师讲解生动,有理论有实践,课件美轮美奂,图文并茂,精彩的演讲赢得阵阵掌声,有些老师则忙不迭地记录下幻灯片上展示的许多精彩独到的思路。原来,这是学校老师们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的微型讲座。

分析与思考

讲座在我们传统的意识里具有一种非常神圣的感觉,觉得举办讲座是一些大学教授或者名师们所做的,普通教师只能扮演听众的角色。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种学术平等的思想正在人群中弥漫,对于教育教学来说,一线教师因为占据着实践舞台,因此往往有许多宝贵的经历和策略,针对这些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智慧经验,不加以总结推广,实在可惜。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现实背景,很多教师和学校逐渐认识到这一资源,因此,他们在原有的教研活动基础上,加以提升,逐渐形成了教师微型讲座的学习研讨模式。

微型讲座的“微”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指话题小,二指时间短;两者相辅相成。微型讲座大都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微型讲座的话题要“小处着手,以小见大”。首先,要能提出和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给人一些启发。问题要从课题研究的实践中来,并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解决。分析研究问题的过程,是自己独立思考(反思)的过程,也是学习借鉴他人或与他人合作探讨的过程。其次内容要充实,一个好的微型讲座,应该充分体现四个含量:学科含量、人文含量、理论含量和实践创新的含量。因此,微型讲座不仅关注实践,而且关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不仅关注自己的实践尝试,而且关注别人的实践成果。再者构思要新颖,一是拟题求“新”,一开始就吸引住大家的“眼球”,如《做一位会“偷懒”的老师》、《为有源头活水来》。二是选材求“新”,例证不仅要典型,还要力求新裁。采用大家熟悉的例证时要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分析。三是结构求“新”,同样的材料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效果会别出新裁。 四是表述讲“效”,表述是将构思外化的过程,讲座的外化不仅体现在文稿的“写”,最终要体现在文稿的“讲”上。因此,微型讲座必须充分关注口语的特点,利用口语的优势。微型讲座的语言应该是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和富有表现力的。语音语调和表情的运用成为直接影响讲座效果的重要因素,国外的研究表明:通过这两个方面传递的信息量可以达到口语传递信息总量的90%以上。微型讲座应该讲究口语表达的技巧,追求理想的视听效果。

微型讲座的盛行一方面因为起点低、操作简易;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激发了教师自我成长的人生需要,为教师展示智慧经验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平台,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和进步。此外,学校提供这样的交流平台,有益于教师之间的智慧共享、互相学习,实质上是在打造一个学习共同体。

篇8

一、课程内容系统化

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代公民素养、两纲要求和我校“博学雅趣和谐”的育人目标,我们初步形成学校微型德育课程科目框架,从四个角度系统化梳理了“健康人生”“绿色校园”“人文沙龙”“异域风情”四个专题课程单元和《生理卫生》《心理健康》等11个子科目。(见下表)

课程综合化是当今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它克服了学科课程划分过细、知识面过窄的缺点,有利于知识之间的相互迁移和融会贯通。德育课程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会延伸到其它学科领域。因此学校微型德育课程探索同一专题一个学期在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呈现,如政治、历史、地理学科合作设计“公民素养”课程。或是同一专题在四个年段的不同学科领域交叉呈现,如“四大节庆”课程,为了使得全校学生在四个年段里得到全方位的学习,我们从普识、由来、美食、文学、习俗、音乐等方面系统设计,力求学生在初中四年不重复学习。

我校微型德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坚持“近、小、实、亲”的原则,即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情感实际,提出问题小一点,回答问题实一点,使学生感到亲切一点。

二、课程手段信息化

学校微型德育课程的创新需要依托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实现由平面单向传播向立体双向互动的转变,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微型德育课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教育过程充满“自主性”“开放性”。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学生思维碰撞“激烈”,在课堂过程中会生成许多德育资源。教师利用这些临时生成的资源,加以适当引导,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如谢连琴老师设计了《“缩减三公”厉行节俭 从我做起》一课,用微视频解读中央提出的“缩减三公”政策,指出学生生活中存在的午餐浪费问题,利用食堂走道、墙壁这样的隐性德育资源,图文并茂地配合广播展示《日本学生吃午餐给你的18个启示》,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厉行节俭。

这学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快捷、高效、透明的特点,在校园外网建立一个互动式、开放式的信息平台,让每个学生有账号就可以参与学习。其目的在于赢得学生更多的关注,实现动态课程互动、体现课程效果的延续、营造舆论导向和评价课程质量。网上开设了网上论坛,课前一两天教师先在学校大厅公告并在外网平台相关德育论坛讨论题,通过关注、发帖、讨论,捕捉即时成效,形成价值判断。以此作为校内微型德育课程的教学资源,使得课程从静止走向动态。

2013年2月,我校于校园内网平台搭建了“微型德育教案资源平台”和“微型德育视频库”等两个微型德育资源库,方便老师们整理、共享相关课件、教案、视频,也方便师生在校内随时取用微视频资源学习。

三、课程时间固定化

我校原有的“午间广播”时间不固定,有长有短。

我校曾经就课程时长对学生进行调查,单选“5分钟”的是23.76%,“10分钟”的是35.47%;“15分钟”的是21.99%;“20分钟”的是15.89%,差别不明显。参考兄弟省市15分钟的做法,综合考虑学生问卷和访谈结果,结合午间休息时长,采取15分钟作为微型德育课程时长,取“精彩一刻”之意,希望在午餐后的休息时段,带给学生精彩的“精神大餐”。

2013年2月起,我校将微型德育课程作为一个拓展课的科目,纳入学校拓展课的常态化管理。学校将四个专题的微型德育课程固定排进一日作息时间表,保证每周一、二、三、五的12∶45~13∶00对全校六至九年级(九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开放。从每学期第3周开始,至期末考试前两周结束。

四、课程形式实践性

学校微型德育课程既有学科性德育课程之形态,又具备活动性德育课程之功能,是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有机结合。我校在设计和实施时尊重不同年龄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并根据这些兴趣和需要精心设计专题教育和安排实践体验活动,把活动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引导学生开展助困、助残、助老、环保等志愿者服务活动。

在课程实践上体现间接与直接的融合。通过部分学生前期参加学校各类“博雅课程”的探究学习,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再通过微型德育课向全校学生汇报辐射学习成果。在课程实施中,教师通过组织、引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其身体力行、榜样示范都是隐性德育资源,伴随课程潜移默化地引领着学校风气。

五、课程评价科学性

真正的德育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其评价应包括课程的设置、课程的管理、课程的实施等多方面的评价。我们采用新生前测问卷、毕业生后测问卷、学生代表座谈、全校学生满意度测评、班级参与度评价等方式,对课程本身和学生收获多角度地评价课程效果。

新生前测问卷分析。在2012届六年级新生入学之初,我们对全年级179名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全面了解新生在进行午间微型德育课程学习之前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设计和调整课程设置,也有利于在三年的学习之后对比学生学习的增长情况。

全校学生满意度测评。我校历来有面向全校学生问卷调查当年学校教育教学满意度、家委会统计分析问卷结果的传统。2013年的问卷调查,我校从午间微型德育课程内容设置、课程实施和课程时长三个角度,设计了三道问题检验课程效果,全校660名学生参与满意度调查,学生喜爱的专题有两项过半数:“西方礼仪习俗”62.28%,“心理健康”53.77%;包括初三在内,班主任组织收听收看的班级达到66.77%。

学生代表座谈。我校于2013年12月组织各班代表座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对于课程的建设性意见,从“你喜欢或不喜欢的课程”“什么是有用的内容”“你希望新增加什么内容”“微型德育课时长”“微型德育课实施的问题”等问题中听取学生代表的意见,供老师们下阶段优化课程以参考。

直接参与学生评价。各位任课老师对参与微型德育课程实践活动的学生给予评价,并每次记2小时志愿者服务时间,使得评价真正与学生初三综合测评挂钩。

班级参与度评价。我们每学期末对班级参与度进行考评,由行政执勤老师检查打分统计,并将学生参与课程建设计入志愿者服务的时数,一起作为班级期末考评的参考依据。

篇9

关键词:科学课;“留白教育”;第二课堂;有效探究

随着新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小学科学课教学开放式的有效探究活动在第二课堂中如何实施已成为课题。科学课堂教学策略之一的“留白教育”,就需要给学生充分的开放的有效探究时空,才能完成“肯定答案”,对科学课的“留白教育”和第二课堂有效探究活动的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教学中,我有点滴收获,希望与同仁们探讨。

一、科学课的“留白教育”与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具有一贯性、连续性和持续性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始终站在科技前沿

科学课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留白教育”:“留白”源于绘画艺术。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一节课下来不给学生一个肯定的结论”,即所谓“留白教育”,就是让我们教师给学生留有思维、想象、应对、创新的余地,是一种课堂教学策略,是开放式教学的形式之一,是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所在。“留白教育”的科学课教学策略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充分理解以及对教学过程的熟练驾驭之上的。科学知识更新很快,说不定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在不久就过期了。教师信息的储备、掌控技能的提高尤其重要。当前学生亟须探究的社会热点问题是“生态”“水质”,最应关注“碧水蓝天”工程。人类与自然怎样和谐相处?怎样做算是自觉地珍惜自然,积极主动地保护生态?这些疑问是课内“留白教育”中亟待寻求的答案。这样一方面可以给学生“留有悬念”,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行为,把课堂上引发的思考问题延伸到第二课堂来具体实施并完成;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体会到现代科学在不断发展,科学探究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能够从他们各自获得的信息中进行分析、概括、提炼、总结出比较合理的成分,真正体会到书本与课堂上所没有的精神体验。我在执教“做一个生态瓶”教学时,就把“留白教育”的作业确定为:我乐意做生态小达人,将微型生态实验进行到底。继续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池塘”,运用替换实验法将水蜗牛代替小虾,探究过程会出现怎样的情境?为学生在第二课堂的进一步拓展延伸,留下探究的空间。

二、科学课的“留白教育”成为第二课堂有效探究课题的切入点,实施有效探究的时间、空间都得以保证

“留白教育”将思考问题的时间和权力还给了学生,综合能力都得到大大增强。课标总课题中提出:“学生要接近自然,欣赏自然。”对大自然的了解仅仅局限在课堂40分钟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从身边最熟悉的自然环境开始选题。课题从小处着手,因地而择,是第二课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新疆是距离海洋最远的城市之一,干旱缺水。“保护水资源,从娃娃抓起”刻不容缓。养殖水生动植物是小学生乐于从事的活动,我们的资源再利用,鱼食是学生吃剩的鸡羊骨头晾干砸碎并研细后自制的碎末。废旧食用器皿就在身边,触手可得,是“水生动植物宝宝的家”。“微型生态”的经费少了,给学生营造生态探究的氛围多了。三年级的学生养殖小鱼和水蜗牛,供给四年级;四年级养殖水草、鱼供给五、六年级;五、六年级的“生态瓶”循环使用,常年不绝,“微型生态”的供给得到充足保障。

三、科学课的“留白教育”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实践了“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

课标指出:“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指导,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在第二课堂中,我们每进行一个实验都力求具体完善,细化到人,规范有序,各小组建立有效监督机制是有必要的。我组织全校三到六年级16个班级近700名学生参加“生态小达人”探究活动。依据各年级学生年龄、心理、性格、爱好等不同特点,下设子课题:三年级,水蜗牛究竟吃什么?四年级,水蜗牛吃热带鱼的粪便吗?五、六年级,如何探究微型生态平衡?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始终以问题(各组子课题)为纽带,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活动(一对一的互助组):从最初的洗涤废旧器皿,到安置好“水生动植物宝宝们的家”;从陌生到亲密伙伴;“生态小达人”们经过长期观察记录、反复实验,学会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明确了怎样的水质能使水生动植物生存,进一步了解地球上有多少淡水可以供人类饮用。在生活中,学生倍加珍惜每一滴水。

四、科学课的“留白教育”的评价方式拓展到家庭及社区中,采用多元化评价机制

“我健康,我成长”是我们评价的核心,采取民主性、多样性,以学生为主体,家长及其社区共同参与,使之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采取“大手拉小手”的方式,打散年级与年级、班与班的界线,以社区为单位,利于上下学路上的安全与交流,利用“家校联系本”、电话与家长交流,及时得到父母评价作依据;在校内年级之间、班级之间、小组之间展开互评形式。搭建起学生探究过程展示机会的平台:科幻画、小论文、手抄报展、观察日记、填写实验记录、一月汇报成果、交流会、阶段性小结、一月一评选“生态小达人”“最佳养殖小达人”“最佳策划小达人”“网络小达人”;评选“社区互助小达人”“科技优秀家庭”等,构建起由点带面的长效评价机制。

五、科学教师是课内与课外教育教学活动的引领者、指导者,更是科技意识的创新者

篇10

关键词:微课;微课特性;设计开发;教学应用

微课,是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相融合的产物,也是“互联网+”衍生的教育资源新形式,正在变革着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方式,创造着随时、随地、随需的学习空间,成为当今教育的前沿话题和实践热点,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研究、思考。

1微课的课程属性

课,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有组织的教学过程单位,其作用就是完成一个局部性的完整教学目的。微课,是以5—8分钟的教学视频为载体,目标明确,内容短小,在10分钟内说明一个教学问题的微课程。换言之,就是以教学视频为载体,记录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全过程,是一种约10分钟的微型化在线视频网络课程。微课的组成内容,包括“一个核心”和“四个要素”,即: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与之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为要素,共同组成一个教学微系统。这一教学微系统,以微蕴博,微而精湛,具有相对开放、相对完整、交互良好的应用环境,适合情景化、模块化的课堂教学,支持个性化、移动化的自主学习。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资源形式,既是教学资源又是学习资源,也是“互联网+”衍生的教育“新宠”。如今,在微课下的课堂教学,正在颠覆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微课下的自主学习,正在创造着崭新的学习方式。

2微课的理论基础

学习行为学和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们获取知识信息,源自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知能力,主要依靠视觉来获取90%以上的知识信息,在以视觉获取知识信息时,一般人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有效时间约为10分钟。教育心理学揭示,人们对图文并茂、鲜活灵动、满足情趣的知识信息,视觉易驻留,注意力集中,有意记忆深刻,认知学习主动。微课的主要知识信息源,是5—8分钟的教学视频,能呈现出清晰直观、形象生动、甚至趣味卡通的教学内容,满足学习的有效注意时间,符合学生的视觉驻留规律和认知学习方式。

3微课的主要特性

微课的载体,主要是教学视频。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或学习过程时,教学视频既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也是教学过程的媒体,具有鲜明的教学特性和媒体特点。微课的教学视频,具有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0分钟)、选题小(聚焦一个知识点)、容量小(视频文件容量仅几十兆)、内容精(10分钟内说明一个知识点)、影响大(满足教与学的需要)的教学特性,同时还具有内容可视化(知识内容图形化、图像化)、终端多样化(固定或移动终端)、易于传播(文件容量小,易于流媒体传播)、应用广泛(支持多样化的学习,适合多样性的教学)的媒体特点。微课不仅短小精悍而且传播方便,这一教学特性和媒体特点,有效地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在传播与分享方面遭遇的瓶颈,使信息化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视觉化、互动化,为教育拓宽了视野,为教学注入了活力。

4微课的设计开发

微课的设计,注重“微型化”,突出“可视化”。首先,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着眼于小现象、小问题、小策略,将教材体系中的知识碎片化,提炼出核心知识点,设置为教学活动的专题或项目。然后,围绕着核心知识点,精选教学内容,筛选教学方法,确定切入环节,明确重点、难点,力求短小精悍,注重“微型化”;针对核心知识点,选择恰当的可视化路径,使之图形化描述、图像化表达,便于教学视频的制作,突出“可视化”。最后,按照教学活动的要求,设定教学目标,确定检测手段,制作教学视频,完成微课设计。微课的开发,关键在于教学视频的制作。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普通教师若要开发微课,大多受制于教学视频的制作技术。随着信息化校园建设的推进,智能手机和PAD等数码产品的普及,普通教师只要掌握几种简单易学的技术,就可轻松地成为微课的开发者。如:PPT+录屏软件、手写板+录屏软件、手写板+智能手机等,这些技术门槛低、易操作、好掌握,便于微课的开发应用。

5微课的教学应用

微课的教学应用,需要教学信息化的环境。学校和教育机构通过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一种集管理、应用、研究为一体的在线教学平台。基于这一教学平台,可广泛开展微课的资源开发和教学应用。微课作为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可创建一种在线、离线相融合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课前,教师将微课推送到在线教学平台,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在线点播微课,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完成知识预习;也可选择使用教学平台的扩展功能,拓展与微课相关的知识技能;或将微课下载到智能手机或PAD中,进行移动化预习。做到随时随地个性化预习。课中,针对重点、难点的教学环节,学生在线观看教学视频,离线进行协同探究和讨论分享,并可通过智能手机或PAD与教师开展在线互动、交流探讨。教师及时进行教学的检阅评价、在线点拨、离线指导、释疑解惑,并适时进行教学的方案调整,引导学生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实现教学的目标、目的。做到在线、离线的交互式教学。课后,借助在线创建的班级圈,学生可将作业拍照提交,也可将实训过程录成视频,还可将解决问题的方法或不理解的知识发帖上传。不仅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能互相分享学习的成果,共同解决学习的瓶颈。同时在课后点播微课,学生能温故知新、拾遗补漏;反复点播,能加深理解、融会贯通。做到按时、按需的自主性复习。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基于微课的在线、离线相融合的教学方式,构建了翻转课堂的教学形态,非常适合职业教育的模块化项目教学和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在教学车间中,通过微课下的翻转课堂,能把“做中教,学中做”的教学理念演绎得淋漓尽致,不但降低了学生的认知负荷,而且还提升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综上所述,微课下的课堂教学,创新了教学方式,打破了时空限制,使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知识引导者,学生的角色由知识的接受者变为自主学习者。这一转变,将会重塑教育的未来。“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主张,未来的课堂只是观看视频和讨论分享,未来的教育将由视频来重塑再造。在“互联网+”的时代,教育的创新已是风起云涌、不可逆转。微课的风生水起,虽是初始,却已风急浪高。我们从事中等职业教育,更应顺势而动,矗立潮头,搏击教育的创新浪潮!

参考文献:

[1]安江英,王利明.职业院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创新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