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性质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2: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理学性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行政伦理制度化;法理学;制度化界限
行政伦理制度化指将抽象的、不确定的道德理想、道德情感具体化为一系列可操作的道德规范,使其对政府行为产生强制性、普遍性的约束力的过程。简单来说,是以制度形式存在的行政伦理要求和价值目标。行政伦理制度化是目前理论界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本文主要解释两个问题:第一,行政伦理能否制度化,即行政伦理制度化的法理学基础;第二,哪些行政伦理可以制度化,即行政伦理制度化的界限设定。
一、行政伦理制度化的法理学基础
行政伦理制度化的法理学根源是道德法律化,即以法律形式对道德规范加以规定,通过执行法律、配以适当的监督和教育达到应有道德目标。不同学者的文献中关于道德法律化、道德立法、伦理立法等的研究也表达类似的含义,值得借鉴。
(一)行政伦理制度化可行性的法理学基础
学术界关于行政伦理能否制度化的问题曾展开争论。有学者认为:伦理和制度是互不相容的,任何一种行为只要进入立法程序,就是法律问题了,个人只是被法律强迫执行某种行动,不能再将自己的价值观运用于处理问题,因此伦理制度化本身是个悖论。另一派学者则认为虽然伦理与法律存在明显的区分,但本质上是同质的,都体现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伦理是立法的依据,法律则是一定的伦理精神的体现。在实践中,两者都是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民的自由和权利为目的,两者目标和功能是一致的。
虽然仍有争论,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行政伦理制度化的可行性,主要从道德与法律的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入手,分析道德与法律的共性。包括四个方面:第一,道德和法律均具有义务规定性,义务是两者相互转化的桥梁和中介。第二,道德和法律均具有较强的普适性。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的道德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吸收,在一个国家或民族是普遍适用的。法律更是由于国家强制力的保障得到最大程度的执行。同时,道德普遍性的一个表现就是将人人都能做到的道德法律化,以法律的形式来引导、推动、保障道德的遵守,道德普遍性是道德法律化的契机和基础。第三,道德和法律都某种程度象征国家责任。国家有责任维护社会共同的“善”,抑制共同的“恶”。第四,道德和法律具有共同的逻辑。“无论是法律还是道德,都既需要产生规则效力的‘必须’逻辑,又需要体现价值合理性的‘应当’逻辑。” i
博登海默曾指出:“那些被视为社会交往的基本必要的道德正义原则,在一切社会中都被赋予了具有强大力量的强制性质。这些道德原则约束力的增强,是通过将它们转化为法律规则而实现的。禁止杀人、、抢劫以及人体伤害;调整两性关系;制止在合意契约的缔结与履行过程中欺诈与失信等等,都是将道德观念转化为法律规定的例子。” ii
(二)行政伦理制度化界限的法理学基础
道德法律化的法理学基础,论证了行政伦理制度化的理论可行性,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伦理、道德都是可以制度化、法律化的。过分夸大道德法律化的功能,可能会导致道德泛化,道德和法律的功能都不能有效发挥。因此,道德法律化过程中,必须研究其“界限”,即一个“度”的问题。
富勒在《法律的道德性》一书中提到道德的两个层次,即:义务性的道德和愿望性的道德,义务性的道德是行为主体不得不遵守的道德,而愿望性的道德是倡导行为主体去追求的高层次的道德。按照富勒的观点,并非所有的道德都是可以法律化的,作为义务的道德是必须得到遵守是可以法律化的,而作为愿望的道德由于其要求较高而不太适合法律化,只是作为理想目标为人们所追求。
而博登海默在其《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中同样也论述道:“法律和道德代表着不同的规范性命令,其控制范围在部分上是重叠的。道德中有些领域是位于法律管辖范围之外的,而法律中也有些部门几乎是不受道德判断影响的。但是存在着一个具有实质性的法律规范制度,其目的是保证和加强对道德秩序的遵守,而这些道德规则乃是一个社会的健全所必不可少的。” iii博登海默的观点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说明道德是可以法律化的;二是道德法律化是有限的。
二、行政伦理制度化的界限设定
根据法理学原理,伦理道德是有层次性的。低层次的道德是保障社会秩序有序发展的基本道德要求,发挥的是禁恶功能,需要法律对这一层次的伦理道德进行规范和保障;高层次的道德是人们对生命质量更高层次的探索和追求,来自主体的内心体验,无法用法律进行规范。道德可以上升为法律,必须符合以下原则:一是底线原则。按照价值需求层次,法律只管辖道德的最低层次需求,即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做到的行为标准,实现制度化的伦理不能超越普通公务员所能承受的能力范围。二是普遍性原则。法律普遍性的可描述的、可预测的人的行为加以规定,不触及个人的思想、情感、观念等个性化的精神领域。三是客观性原则。可以上升为法律的道德是一种道德共识,即一定共同的社会实践或文化传统下,基于特定的生产方式自发形成的,与个体的多远价值观念并存。四是权责一致原则。公共权力既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责任。行政伦理制度化要求将公务员掌握的公共权力与履行的公共责任相统一。
道德具有层次性,作为行政领域道德的行政伦理同样具有层次性。具体来说,可以实现行政伦理制度化的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一,行政人员的工作职责。由于行政人员代表着国家的公共形象,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保障行政人员充分地完成职责尤为重要。因此,有必要根据公务员不同的岗位设置和部门要求,制定具体化、明确化、规范化的公务员工作职责及相关奖惩措施,防止工作中出现相互推诿、、贪污受贿等不良行为。第二,行政人员的基本行政伦理规范。行政人员不仅具有公民身份,要履行好公民基本道德要求;还具有国家公务员身份,是公共权力的执行者,必须遵守行政伦理规范和原则。基于行政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行政人员必须严守国际机密,当遇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的时候,以利益为先,维护国家利益。
注释:
i俞可平.西方政治分析新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ii(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iii(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参考文献】
[1]俞可平.西方政治分析新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刘辉.行政伦理法制化比较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
篇2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人类早在几千年前就注意到了心理现象,在许多闻名于世的古代学者的著述中都谈论到它。心理学可以说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同时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科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它研究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个性心理是如何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其目的在于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性并发扬人性中的优良品质,以期为人类社会创造福祉。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理念,虽未能随时代的变迁演化为科学的心理学,但是蒋干盗书、空城计等古典案例为应用现代心理学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心理学谋略。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从事水行政执法工作,更是需要学习和应用心理学。水行政执法,是水行政执法机关依法采取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为以及对相对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进行监督检查保障的行政管理过程,本质上就是对人的管理过程,是一个与当事人进行沟通的过程。从这个层面上讲,沟通需要一定的技巧,这种技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心理战术的运用,是与当事人的一个心理博弈的过程。从另外一个层面讲,社会对水行政执法者的期望值提高,要求行政执法者不仅能够全方位、多层次熟练掌握水法律法规,还需要熟悉行政许可程序和相关行业的法律法规知识及相关技术标准,甚至了解法律的盲点、空白,在执法中注意的事项。作为执法者,都有着追求事业成功、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希望案件成功结案,当事人对处理结果能心服口服,因此执法者的工作不仅仅是合格和胜任,更重要的是通过案件起到有效的社会作用,通过高质量的案件实现执法者自身的社会价值,树立全社会对水行政执法的良好形象。水行政执法人员即背负着水事管理的责任,又背负着自身执法责任的压力,同时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也有着对自身价值实现的心理需求。将心理学适当地运用在水行政执法工作,对缓解执法人员自身压力、提高执法办案质量都有一定的改善和促进作用。而心理学越来越宽广的应用领域,也为更好地开展水行政执法提供了更多的可鉴之处。
2执法人员自身要有过硬的心理调控能力
通过在前期的调查取证过程,及时、全面地掌握当事人的违法心理。作为个体,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强调人在不同的环境中的人格多样化特征。违法当事人的行为也往往因不同事件、不同场合下的多种因素产生多样化的违法心理。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受其性别、文化氛围、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接触环境、气候、突发事件等诸多因素影响。心理学家从不同的划分角度阐述了违法心理的不同驱动力、成因、机理、不同的结果,揭示了违法动机支配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是违法动机的外在表现,其心理过程分析为行政执法工作提供了指南。执法对象的违法心理动机类型相对于其他部门而言比较简单,概括包含:膨胀欲望刺激需求型、社会道德责任感缺失型、虚荣心理满足型、嫉妒或报复社会型等。当事人在执法人员询问前的心理活动比较复杂,既有可能存在畏惧、侥幸、抵触、戒备、观望、对立等对抗性心理,也有可能出现摇摆反复的交替心理。询问过程中当事人努力通过观察执法人员的言语、态度来揣度询问的真实目的与证据掌握程度,及时调整自己的应对策略,以达到“两益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目的。谈话询问阶段结束后,当事人对于自己的违法行为性质有了了解,其心理活动的焦点从是否如实全部交待违法事实转变为推卸违法责任、减轻违法处罚,千方百计找关系达到目的。而当行政处罚决定书下达之后,当事人则表现出不满、抱怨、悲观、急躁甚至避世的复杂心理活动。不同时期、不同的当事人将演绎心理表现的一切可能行为。
3通过学习行政执法工作的心理学常识,真正做到“知己”
行政执法工作从表象上分析是一个说谎与反说谎、掩盖与反掩盖的博弈与斗智过程。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则是执法主体与客体双方的心理学水平与应用能力的较量。那么执法办案该如何运用心理学谋略呢?古人云: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上策。《三国演义》、《孙子兵法》等古籍更是提供了大量心理学谋略的案例教材。就行政执法工作而言,行政执法人员必须根据办案前期的调查工作与违法第一现场中所获得的材料,运用心理学知识,采用特殊的语言技巧和完备的询问能力,分析当事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结合当事人的个人历史资料,在询问过程中准确把握各阶段当事人的心理活动动态,积极制定“因材施教”的心理学系统组合应对谋略,引导当事人按照预期目标如实、全部交待违法事实(明确违法当事人的五个W与一个H,即时间、地点、人物、为什么、什么事、方式),同时在询问后根据其心理发展,制定策略,使违法案件圆满得以处理。执法人员应当善于在各种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各种谋略制定有效措施,将心理学知识转化为办案生产力。
4认真分析双方优劣势力量对比,力求知己知彼
在办理每一个案件之前,执法人员都应该作双方或多方力量对比分析,这对于我们案件的顺利办理十分有利。一般而言,当事人的优势是了解违法活动的内部详情,具备相当丰富的行业知识,掌握违法行为的行业规则,甚至比执法人员还清晰水法律法规中的盲点。正如美军将领布莱德雷在阿登战役初期遭受挫折后所说“:我们现在打败仗,是因为目前不知道德军在哪个方面会犯错”。既然办案是一个双方综合力量竞争对决的过程,实质上决定我方胜败的关键问题是:能否在规定的时效时间内找出对手的软肋,利用它、打击它,使我方优势最大化。因此应该加强预期准备工作,弥补自身不足,将自身打造为一个具备综合素能的多面手,强化竞争优势。
5针对当事人的心理软肋,灵活运用心理战谋略
行政执法的询问谈话是检验一个执法人员综合执法水平的“试金石”,也是心理战的试验场,作为办理案件的关键内容,其成败直接关系整个案件的处理。一般情况下刚开始执法人员可以假装不知,通过聊天、让当事人自己陈述等方式了解当事人的内心企图,努力做到消除对方恐惧,达到谈话双方的心理互动。然后采取声东击西的谋略,向当事人提出某些似乎与案件无关的问题,掩护谈话的主攻方向,转移当事人的注意力,使其对执法人员的主攻问题疏于防备,无法揣度我方的意图。在掌握一定证据的基础上,进行旁敲侧击,故意给当事人一点破绽,诱敌深入,步步进逼,使当事人不得不交代所有违法事实。
6适时减压,轻松快乐的面对行政执法工作
篇3
关键词:中职卫校;生理学;学习兴趣;激发
中职卫校是培养医学人才的一个平台,其中对于学生生理学的教学极其重要。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以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它是研究活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一种学科。根据它的研究对象不同,可以把它分为微生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和人体生理学。通常所说的生理学主要是指人体和高等脊椎动物的生理学。人类对于这门课程的实验水平包括器官系统水平,细胞组织水平和亚细胞及分子水平。[1]
由于这门学科的内容都较为枯燥和繁琐,它是通过研究分子、细胞等基础来探究生物生长规律,探究生命的神奇,所以有些太过抽象,只能让学生自己理解和想象等等。这些原因使得中职卫校在生理学教学上存在一定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知识的传播和医学领域的发展。所以有关院校应该逐渐改革创新,改善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效率。
一、中职卫校生理学教学现状
(一)学生整体素质较低,影响学习能力
由于中职卫校中多数学生是初中毕业或者高中毕业来到卫校读书的,他们的整体素质较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差距,这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能力,他们的接收新知识的能力较低,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低级情绪,不愿意学习生理学。这就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全面发展进度,不利于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阻碍了医学方面的创新。
(二)教师教学观念存在问题
老师在教学观念上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卫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传授式教学,通过课本来给学生教知识,依旧认为老师是课堂的主体,不断将知识堆积和插入,讲课方式比较生硬,很多知识都比较抽象和繁琐难懂,这往往让学生对于生理学课程产生抵触心理,降低学习兴趣。所以有关老师应该逐渐改变教学观念和方式。
(三)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和机会
由于有些中职卫校的经济条件有限,他们的生理学实验材料和工具等不能有效配合老师教学内容。这就导致了所有学生不能一一对生理学实验进行仔细研究,无法亲身体验实验过程,不能通过实验来进一步理解和学习活机体的生命规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还有就是有关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系统对生理学课程进行规划,没有有效结合实验和课本来进行教学,这样就减少了学生动手的机会,不利于课程学习。
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生理学学习兴趣
(一)老师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学习
老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者和领路人。所以有关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学习生理学,给他们讲解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并且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理学的重要性和有趣之处,比如为他们讲解各种生命现象和规律,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二)有效采用直观式教学法
由于生理学有些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有关老师应该有效采用直观式教学法,适当采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像、声音、文字、来促进学生理解,比如下载一些视频让学生观看,制作一些ppt,采用显示生活中的生物图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生命规律。[2]老师也可以适当使用真正活体器官来给学生教授生理学知识,直观地让学生学习生命规律,吸引他们的眼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增加学生实践动手机会
有关学校应该逐渐增加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机会,多让他们参与生理学实验,通过实验来帮助学生学习生理学,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有关学校应该适当增加生理学教学经费,购买齐全生理学教学实验设备和材料,尽可能的让每个同学都能够亲自动手,去探究生命规律,通过实验来解决生活问题,从而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人类生命活力。
(四)有效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中职卫校老师应该注重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追求改革创新,采用新课标要求教学方法来进行生理学教学。老师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他们应该注重个人素质提高,不断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保持与医学领域的联系,并且将先进知识传播给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最终促进医学领域的发展。
三、小结
生理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有关中职卫校对于生理学的教学应该逐渐重视起来,适当增加生理学教学经费,购买实验设备和材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动起手来,进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老师自身应该注重培养个人职业素养,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并且教给学生,采用直观式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只有学校、老师和学生共同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篇4
一、引言
由于法学方法所涉及问题本身的复杂性,20世纪以来,法学方法论呈现出复杂化的特征。但不管哪一种法学方法论,其基础前提是对法自身的理解,这就将法置于哲学的研究范畴之内。如果不考虑法哲学,就根本无法研究法学方法论,然而,法哲学本身所涉及的问题就异常复杂,从而也就有可能导致法学方法论有关结论的不确定性。这就涉及到法哲学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即什么是正义?实现正义,是所有人的共同希望,历史上无数的法学大师所毕生追求的正是设计一种抽象的法律体系,使其与正义吻合,从而使正义永远佑吾人间。但是,经历了自然法衰败使人们逐步意识到,设计一种形而上的抽象正义法是超出人们能力之外的,或许只有全能的上帝才能完成这一个任务。正义,“永远有着一张普林透斯的脸”,使人参悟不透。另一方面,既然塑造完美的正义法不可能,于是人们把脸从仰视苍穹改为俯视大地,寻求一种可控的正义。如何相信法律,控制法律,但不被法律所羁绊,在正义的光芒下创造一个法律帝国?有人提到了法律的形而下化问题。
探索如何使法律更好的实现正义与如何使法律实现形式正义、实现法的形而下化绝对不是对立的,我们反对的是空谈如何使法律抽象的成为所谓的正义,但却决不反对正义本身,特别是不反对探索如何使法律实现正义,在这个过程中,法律的形式正义必定会同时实现。当然任何法律都有缺陷,都不能说是完全体现了正义,但是任何法律与法学也不能因此便不谈正义,作为一种应然的彼岸,正义应该是一切法律的终极目的。如何真正构筑一种逻辑上完美且内容上实质正义的法律体系?这只是一个梦想还是对人类智慧的考验?
二、客观存在:物权行为的独立性
所谓物权行为理论的整体性原则,即把物权行为理论放在整个物权法体系框架中来理解物权行为理论本身,这应当成为理解物权行为理论前提性的指导思想。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之所以是一个客观存在,是因为物权行为是通过当事人的合意以及外在的表征形式体现出来的。只是对这种合意以及表征的独立性有争议而已。从德国法律行为理论发达史看,物权行为理论与法律行为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德国民法学基本上沿袭了莱布尼茨一沃尔夫以来的所谓理性法学,理性法学派基本上继承了莱氏的方法,认为法律规范是一个有等级位阶的金字塔体系。因此,我们必须进入其概念系统,才能够真正理解德国法上的物权行为。如果我们用法律行为的概念去分析交易中的交付(登记)阶段,就会发现,在德国承认交付是一个物权行为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交付中移转所有权的合意肯定是存在的,而这一合意的存在就可以认定它是一个独立的法律行为。因为,在德国的理论体系中,判断法律行为的主要标准有二:一是存在意思表示;二是该意思表示具有法律意义,用拉伦兹和弗卢姆的话说,当事人追求的是私法上的法律效果。而交付是移转所有权合意的外在表示,这里既有合意,也有表示,所以交付当然是一个法律行为。又因为法律行为只是一个抽象的类概念,它是对各种具体法律行为的抽象。不同的合意追求不同的法律效果,构成不同的法律行为。而交付中的移转所有权合意与买卖合同中取得债权的合意不同,因为债权和物权不同,因此它是一种独立的法律行为。
德国学者对于物权合意或者物权行为的“发现”,如同法学家对任何一种法律现象的“发现”一样,都不是凭空臆想或者无端捏造的,都是以一定的生活事实作为根据的。“债权行为孤立存在及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并存两种理论其实同属抽象流派,连抽象的方法都如出一辙,区别仅仅在于观察的角度或者抽象的程度不同而已。”“关于交易过程之法律描述的债权行为孤立存在之学说,并不当然排斥就同一过程所作不同观察而形成的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并存之学说。同时,债权行为孤立存在之学说也不能仅仅以自身存在之科学性及合理性的解释,去证伪物权行为理论。事实就是,在实际生活中既不存在物权合意,也不存在债权合意,只存在交易行为。在物权或者债权的概念出现之前,讨价还价的交易者们不可能知道正在进行的是物权合意或者债权合意;在物权或者债权的概念出现之后,交易者们仍然不可能知道超出讨价还价范围之外的东西。物权合意也罢,债权合意也罢,都是法学家对于交易过程中发生的某种事实现象的观念性解释,以此描述一种法律现象并作为形成和解释某种规则的依据。
三、价值判断:物权行为的无因性
物权行为理论中被我们批评得最多的莫过于其抽象性原则,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无因性原则。抽象性原则之所以遭到强烈反对,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将抽象性原则从系统完整的物权行为理论中抽离,切断其与区分原则和形式主义原则的固有联系,由此导致了对抽象性原则认识的片面化。
另一方面,在对物权行为理论的认识中,人们往往将债权效力必然影响物权效力传统的思维模式强加于物权行为理论,进而不能将两者摆在一个平等而独立的地位上进行评价。他们总是“先人为主”,理所当然地承认前者的优点,对一些缺陷却常常忽略,而对后者有一种先天的排斥和不信任。这就为物权行为理论的理解制造了人为的障碍。实际上正是以公示原则为基础的抽象性原则,为保护信息不对称的善意第三人提供了最切实的理论基础,而“第三人是整个市场交易秩序的化身”。因此,物权行为无因性实现的是宏观的、更高层次的公正,而这种法律应将风险确定给能以最低成本避免风险的一方的公正理念已被法律经济学所证明和推崇。
转贴于
物权行为理论奠定了物权变动的基础,进而成为整个物权法的基础,它给物权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使物权法真正成为一个逻辑结构严谨的独立的法律体系,而系统性、整体性和逻辑性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大陆法系国家法律思维方式的基本特点和历史传统,也是其立法所追求的目标。正如德国学者所指出:“借助于它(物权行为理论)可以把庞杂的现实生活关系以法律技术归纳整理,从而建立起层次清晰的可以控制的法律体系。”如果不从这角度来理解,而专注于细枝末节是无法真正理解物权行为理论的。
物权行为理论中的“无因性”是一个价值判断,而非一个事实判断。也就是说,“无因性”并不意味着物权行为在事实上没有原因,而是说基于而且仅基于对第三人的保护而切断物权行为与原因行为(债权行为)的效力联系,即物权行为的效力不受其原因行为(债权行为)的影响。因而“无因性”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与第三人的关系上。说的极端一点,如果世界上只有两个人(出卖人与买受人),讨论物权行为“有因”或“无因”毫无意义。虽然基于对第三人的保护而使物权行为“无因”,但在仅仅涉及合同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时,却无法绝对排除原因行为(债权行为),因为合同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的结果,其目的是发生物权变动。如果在仅涉及合同相对人之间的关系时,仍排除原因行为,那么意思自治也就失去了任何意义,其更直接的恶果是一些人未同等给付甚至未给付而保有物权,物权秩序无以维持。因此,物权行为理论是为了保护第三人(交易安全和秩序)才使物权行为“无因”,即这种“无因”是特定意义的,这也是萨维尼“一个源于错误的交付也是完全有效的”的真正含义。但这种“无因”对于合同当事人毕竟是不利的(这种“无因”实际上是以暂时牺牲合同当事人的利益为代价保护交易秩序与安全),因此不当得利制度担负起修正无因性原则的使命。修正但并非否定,修正意味着被修正的对象所具有的价值远远大于其所具有的缺陷(如所有权绝对的社会化),而否定则意味着被否定的对象其缺陷远远大于其所具有的价值。
但如果我们把物权行为置于法律行为的体系中,就会发现,无因性理论与法律行为和意思表示的基本原理有内在矛盾。在债权行为存在欺诈、胁迫时,物权行为的合意必然也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在胁迫中,非常明显可以断定当事人之间根本不存在物权移转的合意。在欺诈中,这种合意也是基于当事人的意志不自由而成立的。按照萨维尼的说法,基于错误的交付,也是交付。实际上,这种交付并没有构成交付,比如约定交付的是A物,却交付了B物,此时,当事人之间并没有对交付达成意思表示一致,因而并没有成立物权行为,或者说成立了物权行为,但是可以依据意思表示错误规则撤销。在上述几种情况下,认定当事人之间存在法律意义上能够成立的合意,采取的是表示主义的解释。但是,根据私法自治的基本原理,只有无法采取意思主义解释或者解释失败后,才能够采取表示主义。而一旦采取意思主义的解释,就会认定这种合意要么不存在,要么有瑕疵。而物权行为属于法律行为的一种,瑕疵法律行为的规则当然应当适用于物权行为,这样一来,物权行为的无因性理论就难以成立了。
依据无因性原则,在债权行为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范或禁止性规范时,比如买卖,物权行为也会因为违法而无效;在违反法律规定买卖黄金的情况下,因为当事人持有黄金是合法的,物权行为可以有效。债权行为违反公序良俗原则时,因为物权行为在伦理上的中立性(物权行为仅仅涉及物权的移转),似乎应该有效。但是,因为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规制的对象绝不仅仅是债权行为,而且也包括这种结果(公序良俗原则一般仅规范法律行为的原因,但不能绝对),因此,物权行为也应该无效。
法律思维的理性建立在超越具体问题的合理性之上,形式上达到那么一种程度,法律具体规范和原则被有意识地建造在法学思维的特殊模式里,那种思维定于极高的逻辑系统性,因而只有从预先设定的法律规范或原则的特定逻辑演绎程序里,才能得出对具体问题的判断。而有关的法律判断中,实际上经常包含着一种价值判断而非事实判断。物权行为的客观性是一个事实问题,这一事实问题只是法律调整的材料而已。正如王泽鉴先生指出:物权行为是否有因或无因,并不仅仅是逻辑关系,而是一种由实体法依据价值判断及利益衡量来决定的问题。的确如此,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与无因性的联系并不是绝对的,是否采取无因性主义涉及对不同利益的保护,因此,重点保护何方当事人的利益就是法律的价值选择。它是法律对客观事实所作的评价。物权行为无因性不可能存在于社会事实中,它只存在于我们建构的法律世界中。而这两个世界常常是两个独立的世界。
四、物权行为理论并非是对实用主义否定的唯美主义
唯理主义者通常所犯的一个错误在于试图构筑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历史演化进路,并且试图用这种进路来指导所谓的“后进者”们,使这些后进者们按照此种进路走下去。中国近代以来,现代化模式下的“西化”错误既在于此,各项直接仿效西方的制度到中国便走了形,原因也在于此。萨维尼指出:一个民族历史中凝结的民族精神才是一切法律的渊源。
抽象的哲理性回答不能解决现实中差异万千的个案,坚持首先实现一个超然的正义,然后用他来实现法律的正义,后果只能是使整个社会共同体失去法律调节所带来确定性的种种好处,只能使钟情于超然正义的人们重新陷入情绪化、意识形态性控制所带来的不可预知性的恶果之中。法律正义是形而下的,是可为所有的人认同的,罗尔斯的《正义论》在受到功利主义传统影响极大的美国风行,说明法律的正义完全可以与实证法体系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他是可以明确表达和实现人们的共识的。人们曾经因为试图用正义来表达一切,支配一切,事实证明这是个完美的幻想,人们也曾因为冷漠正义,招致一系列的灾难,唯有寄希望于法律正义,在法律帝国的每个社会成员心里竖起一个共同的法律正义标尺,才能实现社会的幸福安详,到那时,人们蓦然回首,曾经追求的超然正义可能已经实现了。
由于中国不存在法律形式理性主义的历史传统,更由于我国长期的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条件对法学研究的限制,法律虚无主义盛行,法律形式理性主义思维无以建立,使得法学理论的研究严重缺乏概念法学的熏陶与训练。中国至今没有民法典,而物权法的制订尤其是围绕物权行为独立性与无因性理论纷争的是是非非,也许是中国通向民法法典化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一道难关。
五、结语
有学者在反对物权行为理论时指出:“就物权行为理论而言,它是抽象思维的产物,它迎合了德意志民族的思维偏好,而中华民族是讲求实际的民族,自古则盛行实用主义哲学……”然而,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中国人,
篇5
【关键词】 迟发性颅内血肿; 诊断; 治疗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是指头部外伤后首次CT检查时无血肿,而在以后的CT检查中发现了血肿,或在原无血肿的部位发现了新的血肿,这种疾病常出现在神经外科,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其影响因素有许多,如患者年龄、损伤程度以及确诊时间等,都对本病的预后产生影响[1]。因此,结合一定措施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尽量在发生不可逆病变之前对患者进行有效治疗非常重要。由于目前CT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在临床上已经较为常见,当然CT的应用也为该病的及时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帮助。笔者所在医院从2009年1月-2011年12月共收治本病患者312例,其中迟发性颅内血肿62例,占19.9%,对此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2例,其中男43例,女19例,年龄13~85岁,平均年龄68.3岁。分为手术组48例和非手术组14例。其中13~40岁6例,41~60岁11例,61岁以上45例。致伤原因:车祸伤39例,跌伤10例,打击伤8例,其他5例。
1.2 临床表现 受伤后,时常感到头痛以及不时呕吐23例,烦躁不安10例,昏迷9例,意识障碍31例,有典型中间清醒期12例。入院时GCS评分,13~15分30例,9~12分16例,6~8分12例,3~5分4例。
1.3 影像学资料 首次CT检查在伤后0.5~6 h内,正常19例,脑挫裂伤14例,硬膜外血肿9例,硬膜下血肿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颅骨骨折12例。二次复查CT时发现迟发血肿:脑内血肿29例,硬膜外血肿18例,硬膜下血肿15例。
迟发血肿形成时间:治疗过程中发现22例,颅内血肿清除术中出现8例,术后发现28例,迟发性血肿清除术后再次出现4例。
迟发性血肿部位:额颞部42例,颞部7例,颞顶部8例,枕部3例,后颅凹2例。外伤着力部位:额颞部32例,颞顶部21例,顶枕部8例,枕部1例。
1.4 治疗方法 治疗分手术组和非手术组。48例血肿较大(幕上大于30 ml、幕下大于10 ml)、中线结构移位明显者,行手术清除血肿及去骨瓣减压术。14例血肿量较小、中线结构移位不明显者,行非手术治疗。
1.5 疗效评定标准 全部病例按照GOS评估法判定其疗效,将良好、中残定义为预后较好,重残、植物生存、死亡定义为预后较差或差。
2 结果
经Pearson相关分析,GCS评分与迟发性血肿有一定的相关性,GCS评分较低的重型颅脑损伤,发生迟发血肿的概率较大。随访6个月,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 自CT应用以来,文献报道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越来越多,占颅脑损伤1.37%~7.4%,占颅内血肿的5.7%~7%,死亡率为25%~55%,这种病在任何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生,常常是由交通事故或坠落伤等减速运动所引起,一旦受伤,如果后脑挫裂,将直接导致该病的发生[2]。资料显示,其临床特点为:(1)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3];(2)伤后72 h内为多发时间段,多发为脑内血肿或减速伤;(3)在受伤后,一般不会出现意识障碍;(4)症状和体征不易被察觉,但是会慢慢恶化,意识障碍不断加重[4];(5)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3.2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影像学特点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首次头颅CT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颅内多处散在的脑挫裂伤、脑内小血肿;较广泛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颅骨骨折(特别是骨折线位于脑膜中动脉走行区或跨静脉窦);位于脑膜中动脉走行区或跨静脉窦的硬膜外血肿;合并有脑挫裂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硬膜下血肿。可见,首次头颅CT有以上表现的患者需警惕迟发性颅内血肿。
3.3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机理 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1)脑挫裂伤是本病发生的基础。如果脑部受到挫裂伤,会导致二氧化碳在局部蓄积、增多,释放酶的副产物以及脑血管痉挛等,对于那些较脆弱的血管壁,易发生破裂而出血,最终导致本病的发生[5]。本次研究发现,有许多患者在脑挫裂伤后,同时伴有点状出血的现象,复查CT示迟发性颅内血肿;(2)颅骨受伤至骨折时,颅内压会因为受伤而升高,颅骨与硬脑膜粘着过紧,这时很难在CT中检查出血肿,而引起迟发性硬膜外血肿原因可能是:脱水剂甘露醇的使用不当,也可能是开颅手术使得原来升高的颅内压下降,使得相应的影响减轻或消除,使、原已破损的脑膜血管出血;(3)凝血功能障碍:因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而致全身凝血功能障碍者,外伤后易加重或继发出血,形成新的血肿。本组有8例因肝病或血液疾病致凝血功能障碍,于伤后72 h出现迟发性血肿,因此可以证实,凝血功能异常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病率,有这方面倾向的患者应该特别留意。
3.4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早期诊断和治疗随着现代科技、经济的发达,CT的广泛运用,首次CT检查的时间距受伤越来越短,早期颅内血肿的发现呈上升趋势[6]。以往很多学家的研究显示,其多发于48~72 h,但是本次研究显示,迟发性颅内血肿这种病症多发于12~24 h。在受伤后的24 h内,应该对患者进行严密的观察及诊断,实行CT监测,及时复查,如果可能患迟发性颅内血肿,应在早期及时明确诊断。同时,尽管有些颅外伤症状较轻,但也不能疏忽,也应该对其进行严密的观察,首次CT检查结果并不能确诊,如果出现症状加重,应该立即复查CT。尤其需要重视一些中老年患者,其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发生率比其他人群要高[7]。
该病相应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对于一些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应该及早采取手术治疗清除颅内血肿。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尽可能采取非手术治疗,进行CT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疾病变化情况,如果恶化应立即手术治疗。
3.5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治疗体会 (1)本病患者的意识状态以及生命体征非常重要,应对其进行严密的监测,如果发现病情加剧,应及时复查CT并采取一定的治疗措施[8];(2)对于首次CT检阳性患者,必须加大监护力度,比如颅骨骨折以及脑挫裂伤等。另外,应该重视一些受冲伤患者,如果发现其某些检测指标发生变化,应密切留意其病情是否加重,及时复查CT[9];(3)首次CT扫描结果正常不代表无患病可能,应在急诊室观察12~24 h,老年患者应加以重视[10-11],一旦患者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复查CT;(4)如果手术清除血肿后,原本应该降低的颅内压不明原因而升高,应考虑迟发性血肿的可能;(5)在进行手术后,应该加强对患者的监护,避免迟发性血肿的发生,降低其发生率;(6)另外,医务人员的教育程度也非常重要,应该加强非专业人员的教育。所以,如果医生以及护士对颅内血肿认识充分,处理严密,检测技术先进,早期确诊迟发性血肿并不困难。
总之,早期诊断能明显提高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治疗效果,而动态CT监测是早期诊断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34.
[2] Stein S C,Ross S E.The value of computed tomographic scans in patients with low- risk head injuries[J].Nenrosurgery,1990,9(26):638.
[3] 赵雅度.神经病学-神经系统外伤[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9.
[4] 期俊辉,庄永辉,李追风,等.颅脑外伤伴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救治[J].创伤外科杂志,2005,7(5):367.
[5] 黄海涛,钱锁开,杨绮帆.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3,14(1):48-49.
[6] 易声禹,只达石.颅脑损伤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3.
[7] 江基尧,朱诚,罗其中.现代颅脑损伤学[M].第2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120.
[8] 张波,徐晓筑,刘窗溪,等.颅脑损伤首次CT检查阴性的原因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13(1):52-53.
[9] 张定平,谭绪云,袁岱军,等.骑跨横窦硬脑膜外血肿伴额叶对冲伤的临床救治(附35例报告)[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13(2):127-128.
[10] 蔡湛,蔡可胜,刘学永,等.老年人颅脑损伤的临床特征、预后及治疗体会[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13(3):181-183.
篇6
[关键词] 物理教学 激发兴趣 多样方法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内部动力。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十分有效的。下面笔者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谈点浅见。
一、以教学的语言创造氛围,激发兴趣
教师的语言形象准确,对物理研究的对象就会描绘得更加形象逼真;语言幽默、风趣、生动、简练,学生就会愿意听,并能引起高度注意。一个轻松的环境氛围会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训练技能。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生效果尤其显著。如果教师能很好地做这一环节,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那这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不断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渴求教师的帮助和信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建立平等融洽互助的师生关系。在学习上,教师应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服务者,从各个方面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每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们应当尽力搞清学生的情况,针对学生的疑难处循循善诱,以情动人,有的放矢,使学生在思想感情上与教师产生共鸣。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情感共鸣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前提,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条件。只有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学生才会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才会对教师的语言和行动深信不移,学生才会更主动地获取知识。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激发兴趣
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应用和普及,各类计算机辅助软件和自制教学课件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工具。而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计算机更是“情有独钟”,充满了好奇。如讲《汽化和液化》一节时,用多媒体制成水蒸发的动画过程,学生的好奇和兴趣一下就被调动起来。可见,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软件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新知识很有必要,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兴趣
新课程改革中物理教学方法多样化被多次提到,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调查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尤其在实验教学中应突出实验、观察与操作的趣味性,用实验的趣味性启发学习兴趣,进而转化成学生的积极求知动力,在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获得知识、巩固技能的能力。可将部分实验精心包装,变成趣味的小游戏、小制作;将部分演示实验制作成类似的游戏软件;利用计算机、投影仪等电化教学设施的再显性,重现实验的基本情况,把静态变为动态,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将演示实验尽可能变成学生实验,让学生动手的机会多一些,让其能够亲身经历实验,这样对知识的掌握能起到巩固和强调作用。这样做,一可加深理解,二可增强记忆,三可提高兴趣。例如讲《光沿直线传播》一节时,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实验中来,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去做,神奇的手影让学生感觉不可思议,他们就会感到惊奇。引起学生兴趣后,再展示“日食”和“月食”,这样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了。所以,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是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
五、充分利用教材激发兴趣
教学的知识本身是严肃的,但却可以用多样的方式表现出来。在新课程物理课堂教学中,可结合科学成果和科学思想,从教材中精选一些物理学史故事及科学家的趣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如讲《光的传播规律》,可以结合“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在《能量》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提到长江三峡工程,从而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也可介绍屡立奇功的火箭,让学生了解我国是掌握运载火箭发动机高空二次启动技术的国家,第三个掌握低温高能氢氧发动机技术的国家,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学生听了这些介绍会兴趣倍增。这不仅有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更让学生知道原来看似枯燥的物理世界竟也会如此丰富多彩,从而对物理学习又增添几分趣味之感。
六、利用竞争合作的机制激发兴趣
中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每个人都有较强的竞争心理,他们争强好胜,上进心强,对荣誉有强烈的追求。因此,教师在平时检测中,应当先易后难,尽可能让学生得高分;教学中定期举行小型竞赛、物理学史演讲比赛、基本概念抢答赛、物理规律猜谜赛、设计新型实验赛等;每年组织学生参加校内物理竞赛、小制作、小发明比赛等。在这些比赛中获奖的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劲头更足,同时也激起其他学生向他们追赶的愿望,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合作的学习态度,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要想让学生能更好地投入学习中去,要做的还有很多。但我们首先要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充分发挥物理教学的魅力,激发学生持久性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快乐中学好物理,最终成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和心理学》
篇7
初中物理学生学习兴趣初中物理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掌握物理学的一部分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首推要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以此来达到提高物理课学习成绩的目的。既然如此,我们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呢?我以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作为中学物理教师,一定要做好物理实验,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课的兴趣。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组成学习动机的因素之一,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这门功课会事半功倍。初中学生刚接触这门功课,对物理知识有一种新鲜感,教师应利用这种新鲜感,积极引导学生多做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第一,我们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做好演示实验。其实,演示实验的效果正是、生动、形象、直观,使得学生可以从中得到感性认识,同时,还能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引发学生对物理问题的深入研究。第二,我们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好学生实验,培养实践能力,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有的实验内容的完成过程不只一种,我们应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找出多种方法来完成实验,有助于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比如,通过鼓励学生自制实验仪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其次,我们作为中学物理教师的,要组织好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诚然,物理知识在现代社会中应用非常广泛,让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如参观等活动,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对某些物理知识的应用进行感知、领悟,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观察电冰箱,可以让学生了解电路、汽化、液化知识的应用;观察摩托车可以让学生知道杠杆的原理等许多物理现象,加深对某些物理知识的了解。在我们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对物理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再有,我们作为中学物理教师的,要使讲课内容生动、多样化,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来说,物理相对枯燥,深奥难懂这是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这就摆在我们面前一个课题,就是要求我们将一堂枯燥的物理课讲生动,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要优化物理课教学方法,要有丰富的知识,生动的语言,认真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我们不能以满堂灌的形式教学,而要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教学。比如说,让学生写教案,学生上课,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这样学生参与课教学活动积极性就高,主动性也增强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提高了。
总之,作为中学物理教师,在物理课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的方法很多,我们应努力想方设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让学生对物理课产生兴趣,从而实现最终目的,达到提高教学质量。
篇8
一、讲究开头,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第1课《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结合当前形势的特点后认为:这一课首先要告诉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以及应做怎样的人。所以讲这一课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看谁能讲出秦始皇、曹操、秦桧、刘胡兰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七嘴八舌在议论。我先后叫了几个学生来回答,但他们的答案都不够准确。这时,我先指出以上人物分别属于那个时期。在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时,我板书第1课课题《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历史上的人物形形,有的光耀千秋,象英雄刘胡兰,受到了世世代代人民的崇敬;有的遗臭万年,象奸臣秦桧,长跪地上向人民请罪。”这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刘胡兰》、《秦桧》的插图。进而激励学生:“我们学习了历史,就应懂得怎样做人。我们应当做象刘胡兰那样的人,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气节,将来才能为建设祖国多作贡献。”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二、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如第8课《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
三、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这种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我在讲授第19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第一目“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时,我作了这样的设计,我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当学生作出“中国”和“西汉前期”的正确答案后,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有同学回答“龟甲、竹木简或帛”后,我简要向学生介绍在纸张发明前我国书写材料的变革:殷商-主要是龟甲和兽骨,也有铜器和玉石器;西周-主要是铜器;春秋-竹木简盛行,并开始用帛书写;东汉-竹木简和帛仍是重要的书写材料。继而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竹木简和帛的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竹木简太笨重,帛的价格昂贵”后,我指导学生看彩图27“汉代木简,”指出这就是汉代以前的书。看到这种用绳子串木简做成的书,引发了学生很大的兴趣,这时我又加上一句话:“要是你们的书包里的学习材料还是木简的话,该有多少木简?会有多重?”学生听后,情不自禁地议论纷纷,都感到纸的发明太伟大了。这样既激发了兴趣,又掌握了知识,也更好地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的伟大意义。
四、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篇9
目前,厌学已成为中职学生中一种较普遍的现象。不仅我们学校存在,其它各类职业学校也存在。有的热衷于上网聊天,有的沉迷于网络游戏,有的学生文化基础课学不进,听不懂,专业课也不爱学,三年下来,知识和技能没学到多少,却沾染了许多坏习惯、坏毛病。
影响中职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归结起来,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目前劳动力门槛很低,没有文化程度以及专业技能等级的要求,甚至小学初中都没毕业,只要肯出力,照样能找到工作。尤其是物理等理论基础课,在工作中实际应用更少。因此,便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读书无用"的厌学情绪。
2、生源的影响。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普高逐年升温,另一方面,随着生育高峰的过去,应届毕业生逐年减少,中职学校为了生存和发展,对学生的入学基本不设限制。作为一名中职教师,时常有“学生一届不如一届”的感受。
3、与现行中职教育本身存在的弊端有关。各中职学校在生源紧缺、招生困难的情况下,主要把精力放在招生上,教育教学改革却滞后,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实际,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教学形式及方法上仍存在单调、枯燥、呆板,照本宣科等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不良媒体的诱导。随着网络的发展,一方面学生可以在网上方便、快捷地学到许多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另一方面不可避免的,其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尤其是那些"黄色、暴力文学"、"网络游戏"对中职学生的影响和危害极大,使一些学生迷恋或沉浸在网络虚拟世界。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些体会
随着物理课改的推进,尤其是随着中职学生学情的改变,传统的物理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当前中职物理教育教学,我们应该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针对现在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1、 转变观念,树立新的职教理念
要从根本上解决中职学生厌学问题,首先要解决教师教育教学的观念问题,要转变到培养一线优秀技术工人上来,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而且能拿到较高的收入。教师要适应新的形势,新的学生,积极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校学到知识、学到技术,将来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2、 灵活处理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一套教材是经过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和学者辛勤劳作探讨研究优化而成的。充分用好教材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突破口。现行的物理教材无疑是向构建新的教材体系和新的教材观迈出了一步,但是,有了新教材,教育教学方式不改,难免会使新课改走上“教新教材”的道路。
中职阶段的教育是面向实用性的,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以及管理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对于课程教学也应当以更加直观和更加生活化的教学资源为主体。在教材的运用上,应把握好这点。
3、突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中职学校应当以能力为本位,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突出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多实验,多动手,多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的操作技能,由此恢复其学习的自信心。
演示教学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把要研究的物理规律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特别是在物理教学中,演示教学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物理规律更加形象直观地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中职物理有一节典型的演示实验讲解课,“振动与波”。对于抽象性的物理现象,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落脚点,理解物理现象的原理。教材编写的“振动与波”就是建立在实验讲解的基础上的一节课,但教材中所采用的是弹簧振动,比较不容易理解,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采取更加适当的实验来阐述物理现象。例如,可以将实验改为钟摆演示,更易于学生对振动的理解。适当的实验选取对学生的观察力与分析力都是很好的锻炼。
在过去的教学当中,很多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从器材、方法到表格设计都是教材规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的。学生只是按规定的步骤和方法做实验,不能完全体现实验的意义。为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方案,训练和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创造性思考。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思维。
4、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篇10
关键词 高血压 联合用药 服药时间间隔 个体化
高血压的治疗是世界性医学难题。高血压发病人数众多,我国三次全国性高血压普查结果显示:原发性高血压(EH)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平均每年以350万人的速度递增[1]。当今心血管疾病是导致我国人群疾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而EH又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最危险因素。因此EH的合理治疗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中占重要地位。
根据我们临床观察,患者血压不能降到理想水平,与患者用药不合理有很大关系。现将我院部分EH患者合理治疗前后情况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对象:本组30例,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999.10)中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2例,年龄56~70(平均64.5)岁,女8例,年龄52~69(平均62.6)岁;高血压病史5~30(平均14.2) 年。
降压药物调整前治疗情况:①血压测定:用标准的袖带式水银柱血压计测定坐位右肱动脉血压;测血压时间为每日5:00~6:00,每次服药前、服药后1小时、2小时,测定1周血压,收缩压230~130(平均180)mmHg,舒张压130~90(平均100) mmHg。发现血压高峰出现在5:00~6:00或8:00~10:00,最高血压达230~l80/130~100mmHg。②服药种类、剂量及时间:常以单一药物硝苯吡啶10~20mg,卡托普利25~50mg,复方降压片2片,美托洛尔12.5~50mg,偶有联合,为上述几种药物随意搭配;服药时间:每日服药3次者,为每日三餐后30分钟,即7:00~8:00、12:00~12:30、17:00~18:30,每日服药2次者,早晚餐后30分钟,或是出现症状(头痛、头晕等)后服药。
合理谓整降压药物及服药时间:根据上述观察,发现患者降压治疗不合理,降压效果不佳,血压波动较大。因此我们针对每个人的不同情况重新调整治疗方案,在常规治疗(合理膳食、戒烟限酒、增加体力活动、消除紧张因素等)基础上,在原来药物的种类及剂量不变的情况下,首先调整用药时间,每日8小时1次,经动态测量血压发现服药后1小时、2小时血压可下降5~20mm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再根据患者血压及个体情况分别用药:采用硝苯吡啶与美托洛尔联合12例;硝苯吡啶与复方降压片10例;复方降压片与卡托普利6例,硝苯吡啶、美托洛尔与卡托普利2例。其用量为硝苯吡啶5~10mg、美托洛尔6.25~25mg、复方降压片1~2片、卡托普利12.5~25mg。除美托洛尔每日1~2次外,其余均为每日8小时1次。观察2~4个月。血压可降至正常范围。其中1例在3种药物联合下,服药后l小时,2小时血压可降到正常,但下次服药前血压又高于正常,故调整服药时间,每日6小时l次后,血压亦降到正常。
结 果
29例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1例调整6小时1次后,血压也降至正常范围内。其中有1例患者血压已降至理想血压120/80mmHg以下[2]。
讨 论
原发性高血压根据重要器官受累程度分为三期:第一期,血压达到确诊高血压的水平,但无心、脑、肾表现;第二期,除血压达到确诊水平之外,并有心、脑、肾一项轻度损害表现;第三期,高血压并发心、脑、肾或眼底中1项严重并发症,如高血压脑病、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眼底出血或渗出、视神经水肿等。
强调联合用药对EH患者冶疗,目的就是尽量将患者血压降至正常范围或理想血压,减少高血压所致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最大限度地避免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尽量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病残率和病死率,延长病人生命,提高生存质量。由于动态监测血压,对患者血压波动高峰的出现,用药疗效的判定,调整联合用药的种类、剂量及药物维持时间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有研究发现,绝大多数降压药物的降压作用并不是随着剂量增加而增强,而其不良反应却是随剂量增加而增大[3]。故我们采取联合用药,从而避免了由于用药种类、剂量不合适导致的降压不理想。
分析血压高峰出现的原因:①服药时间有误:患者虽然每日服药3次,但白天服药间隔时间短,仅4.5~6.5小时,而晚上至次日晨服药间隔时间长达12~13.5小时,使药物不能有效控制血压。②服药不系统:待出现症状才服药,而许多患者血压升高并无症状。因此,为使患者血压保持平稳,减少波动、避免血压高峰出现,就应掌握合理的服药时间间隔。
强调个体化:我们认为针对不同EH患者的不同情况,因人而异地选择不同的药物联合、服药剂量及不同的服药时间间隔,是保证降压治疗目的的前提。对顽固性EH患者要采取3种药物联合,或缩短服药时间间隔,以争取良好的降压效果。使病人血压保持平稳、减少波动、避免血压高峰的出现。同时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使患者能够与医生密切配合治疗,可提高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从而使高血压患者能得到合理治疗。
由于加入我们观察的病例正在增加,以及跟踪观察时间的延长,我们将对EH治疗做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张金技.加强原发性高血压的防治.临床心血管病杂杂志,2000,16(6):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