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耕作的主要作用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2: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壤耕作的主要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深松整地对促进农业增产、改良土壤作用显著
深松整地是整地的一种有效方式,近年来得到大面积的应用和发展。从我区多年来的农业生产实践看,秋整地特别是深松整地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深松整地可以抢农时、增积温,减少低温冷害对农业的影响。我区地处高纬度地区,常年有效积温在2500~2800℃之间,无霜期135~145天,有效积温不足,冷害频繁是影响我区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通过秋季深松整地,使耕地达到播种状态,第二年春季可以适时早播,争得有效积温200℃以上。并且经过深松整地的地块,春季寒气散发快,地温普遍高于没整地的地块,有利于作物生长,促进作物早熟,降低低温冷害对作物的影响,提高农产品品质。
2.深松整地可以建立“土壤水库”,提高耕地的抗旱涝能力。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深松,可以在不打乱土壤耕层的前提下,打破犁底层,加深耕层,扩大“土壤水库”容量,改善耕地的理化性能,增强土壤肥力和蓄水保墒能力。从实践看,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深松整地,能把耕层由现在的12~15厘米加深到25~45厘米,表土耕层每加深1厘米,每亩可以增加2吨蓄水能力,储存3毫米降雨,一次降雨40~50毫米,地表也不会有明水。尤其是在秋季整地,可以接纳秋冬降水,避免春季气候干燥期动土,能有效地解决我区十年九春旱问题。秋整地比春整地土壤含水量高2. 46~4.82个百分点,三年平均含水量高于3%,相当于坐水种增加的含水量,作物平均增产10%以上。因此,解决干旱问题的一个明智选择,就是靠深松整地建立起“土壤水库”。
3.深松整地可以保护耕地,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耕作制度,在不少耕地中,每年消耗土壤中氮、磷、钾的返回率分别只有60%、54.5%和87.3%;有机质的返回率仅有50%,耕地有机质含量已由6%下降到2~3%;一些耕地由于水蚀、风蚀,耕层逐年变薄,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这不仅影响作物产量、农产品产量,更关系到农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壤耕作制度。一是在秋整地中扩大深松面积,利用其增加蓄水且动土面小的特点,减少耕地的风蚀、水蚀。二是在水土流失严重的乡镇,可以在秋整地深松的基础上,实行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我省其它地市已经进行了保护性耕作的探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三是可以在秋整地中加大根茬秸秆还田力度,这样每亩耕地每年可以减少土壤流失40~50公斤,有机质含量可以增加0.04个百分点。在保护耕地,促进农业持续发展上,深松整地措施的作用不可低估。
4.深松整地可以推动农业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标准化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依据。土壤耕作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最初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整地达不到标准,农业标准化就无从谈起。只有把耕地整平耙细了,才具备实现播种、施肥、植保等作业标准化的条件,先进的农业技术才能实施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抓好了深松整地,才谈得上农业标准化,有了农业标准化才有农业现代化。农垦系统80%的耕地实行了标准化生产,农业现代化水平在全国领先,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整地。
二、深松整地的技术措施
第一、应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情况,科学合理地建立完善以深松为主的土壤耕作制度。土壤耕作制度是整地必须遵循的基本依据。在这方面,全区农机和农艺工作者作了大量的探索性工作,探索出了适合我区旱作农业特点的新的土壤耕作制度。可以概括为以深松为基础,以少耕为原则,以蓄水保墒和提高地理为核心,实行深耕、免耕、浅耕相结合,松、翻、耙(旋)、碎茬技术组合应用的土壤耕作制度。这个土壤耕作制度在实际应用中,主要是充分利用深松后效,实行一年深松、一年免耕(原垄种)、一年浅耕(耙、旋、浅翻)作业,实现耕地三年轮耕一遍,作物三年轮作一遍的农艺要求,达到蓄水保墒、增强地力、抗旱抗涝的目的。
第二、要加强生产组织,提高秋整地特别是深松整地的组织化程度。在目前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必须加强组织工作,提高作业规模、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率,充分发挥大型农业机械作用,这是完成深松整地任务的一项重要手段。特别是连片整地,分散的农户没有这个能力,农机户也没有这个能力,只有村集体加强组织,才能把小地块变成大地块,零散地快变成连片地块。一是要按照“三·三”轮耕制要求,确定以深松整地为主要内容的秋整地计划,明确作业面积、作业质量和作业收费,落实到地块,落实到车组,真正把任务落到实处。二是要加强协调工作,要把机械力量调动起来,做到大中小结合,各有分工,密切协作,抓到地和连片,为大型拖拉机深松整地作业创造条件。三是要坚持标准。整地标准化是农业生产标准化的重要基础,是实施先进农业技术的重要前提。合理确定“三·三”土壤轮耕计划,连片倒地,统一耕暄,划区轮耕,做到该深松的不能浅耕,该浅耕的不能不耕,不该耕的也不能强耕;要认真执行《黑龙江省农机田间作业标准》,严格按照土壤耕作工艺要求作业,深松一般要达到25厘米以上,有条件的要达到35厘米以上,彻底打破犁底层;整地机械要大型化,杜绝小四轮整地较多、达不到深松作业要求的问题,充分发挥大型拖拉机在深松整地中的作用。
第三、应进一步加大所需大型农机具更新的投入力度。大型拖拉机和大型深松机具是实现深松整地作业的重要保障,而近几年国家和地方对大型农机具的资金投入不足,更新速度慢、报废机具数量多,以及村集体机耕队的解体和机具变卖,导致我区现有的大型农机具保有量下降,大型机具少是我区目前深松整地数量少、质量差的重要原因。所以应进一步加大对大型农机具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扶持的导向作用,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发展机械化,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个人和集体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更新速度和维护现有机具的状态。
篇2
关键词:水稻田;好气灌溉;作用;技术
中图分类号: S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5-32-1
水稻田好气灌溉既能满足水稻各生育期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又可增加改良土壤耕作层的通气状况,增强土壤的通透性,使土壤耕作层长时间处于富氧状态。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动和还原性有毒物质的分解,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使根系发达,增强其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培育健壮的植株体,是夺取水稻高产的重要技术措施。
1好气灌溉对土壤耕作层的作用
在水稻各生长发育期,田内水层长时间保持在淹水的条件下,大气中的氧气必须通过水层才能进入土壤,但氧气在水中的扩散比空气中低1万倍,由于田面水层阻碍空中氧气的进入,田内耕层氧气缺乏,直接影响有机物的分解利用,导致根系发育不良,养分吸收能力差。在长期淹水的土壤环境下,会使还原性物质积累增加,对水稻根系产生毒害作用。水稻田好气灌溉能促进土壤通气性,同时由于土壤氧气含量增加,使原来存在于土壤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如甲烷、硫化氢等得到氧化,含量明显减少,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土壤温度。
2 减轻病害发病率
水稻稻瘟病、纹枯病都是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易发生,高温高湿利于病菌孢子的萌发传播蔓延。田内采用好气灌溉管理,田内湿度低,破坏了各种病源菌的发病条件,控制病害发生及为害,明显降低稻瘟病和纹枯病丛发病率及株(茎)发病率。同时植株体生长健壮,增强了抗病能力。
3 好气灌溉对稻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3.1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根系活力
据有关资料显示,好气灌溉比传统淹水灌溉根系数量增加了8.5%~13.4%,根系体积增加17.8%~22.6%,干物质重增加9.5%~15%,根系数量与体积的增加,提高了根系活力,扩大了根系的吸收范围,增强了吸收数量,满足地上株体的生长发育。
3.2促进早期分蘖生长,群体成穗率提高
通过对水稻分蘖期的数据调查显示,水稻好气灌溉的田块,平均每丛分蘖早,分蘖节位低,分蘖成穗可提高30%,这些早生分蘖,有利于培育成壮秆大穗,这也是好气灌溉的主要优势。同时也利于改善株型,提高群体透光率,光合速率较高,光合面积大,光合功能和抗早衰能力增强。
4 好气灌溉技术要求
4.1浅水插秧
插秧时保持田面有1厘米水层,这样有利于提高插秧质量,同时也利于提高水温和土湿。只有在1厘米水层的条件下,无论采用机械插秧或人工插秧,都能使秧根在同一平面上,插得浅,插得直,不漂秧,不缺穴,缓苗快。
4.2湿润分蘖
分蘖期稻株地上部与地下部均迅速生长,而地下部根系和根毛的产生,不仅需要足够的水分,更需要充足的氧气供给的方式。为了保证水分与氧气的供应,应采用浅水与湿润灌溉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水温、土温,又有充足的氧气供根生长,根系发育好,吸收能力强,促使早分蘖,低节位分蘖,为培育壮秆大穗打好基础。一般田内保持3~5天浅水层,3~5天无水层。
4.3分蘖末期晒田
当田内分蘖达到一定数量后,通过适度排水晒田,能有效控制无效分蘖,巩固有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土壤环境,增加土壤中的氧气,促进根系下扎,防止倒伏,增强抗病虫害的能力。晒田时间一般为5~7天。对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的烂泥田要早晒、重晒。水稻生长正常的高产田要及时晒,控制无效分蘖。前期施氮肥过多,秧苗生长过旺,有倒伏倾向的稻田要早晒、重晒。
4.4寸水孕穗开花
水稻孕穗开花期需要充足的水分,也是水稻一生中生理需水最多的时期。此期缺水会导致颖花败育和不实粒增加,在开花期田内无水受旱,则花粉和柱头容易受旱干枯,不能授粉或抽穗不齐。但也不宜灌深水,深水影响稻根呼吸和根系发育,易形成黑根、烂根、降低根系活力。一般田内应保持3厘米左右的水层。
4.5湿润灌浆
篇3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玉米;高产;稳产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01.014
1 双阳区玉米保护性耕作推广的现状
平湖街道从2010年开始试验示范推广,当时几个人合伙买一台免耕播种机,在黑鱼村进行试种,效果非常好,农民对免耕播种玉米技术有非常好的认识。以后每年保护性耕作面积逐年增加,保护性耕作机械也随之逐年增多。2012年,免耕机械有5台,2013年增加到8台,2014年增加到12台。免耕播种面积由2010年的150亩,增加到2014年的9437亩。说明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2 传统耕作方式影响玉米产量的因素
传统耕作方式是秋季机械翻地,春季耙地起垄施肥,机械等距播种,或垄上人工扎眼播种方式,或春季翻地施肥起垄,垄上人工扎眼播种。东北地区影响玉米产量的最基本因素是:一是保苗株数,苗齐、苗全、苗壮;二是通风透光;三是倒伏问题。
首先,传统耕作方式,不能使玉米田间保全苗(地下害虫因素除外),东北春季十年九旱,多大风天,少降雨。在这种条件下,对土壤进行翻耕、起垄、镇压,也会严重失墒,造成玉米不能按时出苗,造成缺苗断条或三类苗。
其次,大面积清种玉米,没有通风道,通风透光不良,造成中下部叶片过早枯萎死亡,失去光合作用能力,使玉米产量下降。
再次,中后期玉米倒伏。后期倒伏影响不大,中期倒伏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大。倒伏原因主要是土壤疏松,根系固定不住,外力风刮就会倒伏,这是连年耕翻造成的一系列不良后果。
3 保护性耕作的增产原因
保护性耕作实行苗带宽窄行种植,改变传统65厘米的垄距种植,为宽行90厘米(或80厘米)、窄行40厘米种植,宽行为休耕带,窄行为种植生长带,休耕带与生长带隔年交替进行。宽行利于通风透光,有边行优势,使玉米生长健壮,增强抗倒伏能力。
生长带玉米是垄侧开沟种植,不翻开原垄,在两条垄的内侧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机械作业一次完成,另一半原垄不动,土壤结实,根系扎下去比较牢固,使玉米抗风能力增强,不倒伏。
由于保护性耕作是一半原垄(带根茬)不翻动,土壤潮湿,保墒性好,对于春季多风干旱的东北地区来说,在抗旱播种保全苗上尤为重要。保护性耕作使玉米苗齐、苗全、苗壮,有强根健秆作用,为玉米抗灾夺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秸秆根茬腐烂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提高肥料利用率。
4 保护性耕作的效益
4.1减少作业工序,增加农民收入
减少作业工序,作业工序一次完成播种,拖拉机及劳动力作业时间减少,或者是相同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播种面积。 降低作业成本10%~15%,提高小麦、玉米产量15%~17%。实现了农机农艺有效结合,减少了农田作业次数,节约生产成本,每公顷节省生产费用800元左右,增加农民收入20%~30%,提高了粮食生产综合效益。省时省工,便于田间施肥、防病虫等管理工作。
4.2改善土壤的可耕作性
连续免耕能够增强土壤微粒的聚合(成为团粒结构),改善土壤结构,土壤团粒结构和毛管孔隙度(含水孔隙)增加,作物根系更容易发展。土壤耕作性能的提高也可以减少土壤压实。
4.3增加土壤有机质
增加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可提高0.03%,速效氮、速效钾也均有提高。研究表明耕作越多土壤中被释放到空气中的碳就越多,能够为将来作物构建有机质的碳就越少,有机质中有一半成分是碳,这无疑减少了土壤的有机质。
4.4提高水的利用率和质量
增加休闲期贮水量14%~15%、提高水分利用效率15%~17%,节约水资源。作物残茬帮助土壤保存肥料与杀虫剂,减少其流入地表水中的可能。而且在富碳的土壤中生存的微生物能够很快降解杀虫剂并充分利用肥料,从而保护了地下水的质量。另外,由于水蚀的减少,使得随水蚀流入河流中的泥沙量减少,减少径流(水分流失)60%、水蚀(土壤流失)80%左右,是提高水质量的重要原因。
4.5增加野生动植物
作物残茬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掩蔽处和食物,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4.6提高空气质量
减少风蚀(农田扬沙),抑制沙尘暴;减少拖拉机进地工作的时间,减少了农机污染物的排放;不烧秸秆,减少大气污染,有助于空气质量改善。通过几年的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方式比传统栽培方式增产效果较好,增产幅度在6%~9%。籽粒饱满,叶片不过早枯萎,抗倒伏能力强,2012年台风经过双阳区,大部分玉米倒伏,只有保护性耕作的玉米没有大幅度倒伏。
篇4
关键词:保护性;技术;玉米;大豆 ;轮作
中图分类号:S565.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2.009
汪清县乃至吉林省东部山区大多数旱田以玉米、大豆为主要作物,并以垄作模式交替种植。把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融入农民的长期习惯耕作模式中,并有机结合,取长补短,成为农技人员值得探索的课题。
1保护性耕作及轮作技术的优缺点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主要包括四项技术内容:一是改革铧式犁翻耕土壤的传统耕作方式,实行免耕或少耕。免耕就是除播种之外不进行任何耕作。少耕包括深松与表土耕作,深松即疏松深层土壤,基本上不破坏土壤结构和地面植被,可提高天然降雨入渗率,增加土壤含水量;二是将30%以上的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在培肥地力的同时,用秸秆盖土,根茬固土,保护土壤,减少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提高天然降雨利用率;三是采用免耕播种,在有残茬覆盖的地表实现开沟、播种、施肥、施药、覆土镇压复式作业,简化工序,减少机械进地次数,降低成本;四是改翻耕控制杂草为喷洒除草剂或机械表土作业控制杂草。由于秸杆的覆盖,会带来地温上升慢,除草药剂封闭不严等负面影响。
轮作技术就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复种组合的一种种植方式。轮作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生物学措施作用,轮作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是防治病、虫、草害。将感病的寄主作物与非寄主作物实行轮作,便可消灭或减少这种病菌在土壤中的数量,减轻病害。对为害作物根部的线虫,轮种不感虫的作物后,可使其在土壤中的虫卵减少,减轻危害。也是综合防除杂草的重要途径,因不同作物栽培过程中所运用的不同农业措施,对田间杂草有不同的抑制和防除作用;二是有利于均衡地利用土壤养分。各种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各种养分的数量和比例各不相同。如禾谷类作物对氮和硅的吸收量较多,而对钙的吸收量较少;豆科作物吸收大量的钙,而吸收硅的数量极少。因此两类作物轮换种植,可保证土壤养分的均衡利用,避免其片面消耗;三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谷类作物和多年生牧草有庞大根群,可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结构;绿肥作物和油料作物,可直接增加土壤有机质来源。另外,轮种根系伸长深度不同的作物,深根作物可以利用由浅根作物溶脱而向下层移动的养分,并把深层土壤的养分吸收转移上来,残留在根系密集的耕作层。同时轮作可借根瘤菌的固氮作用,补充土壤氮素。
2保护性耕作模式下垄作玉米大豆轮作的优越性
实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优势。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
实现垄作轮作技术的优势。提高地温,减小因秸杆覆盖降低地温的影响,减小病、虫、草害,弥补因秸杆覆盖对药剂除草质量的影响,均衡地利用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
加快秸秆腐烂,有利于机械作业。大豆有封垄的特性,能使地表秸杆加快腐烂变质,降低对播种质量的影响,减少机械作业时秸杆刮伤作物幼苗。
适宜作物垄作和调茬轮作需要。受市场需求影响和增强抗风险的能力,汪清县乃至吉林省东部山区农户普遍种植大豆、玉米等二种以上作物,以减少气候原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从而获得利益最大化,所以作物调茬轮作是我县农业生产的主导模式。
技术模式简便,农业机械适用性强。大豆、玉米种植农艺基本相同,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农业机械基本通用。
3保护性耕作模式下垄作玉米大豆轮作的技术模式
3.1技术内容及规范
3.1.1 整地 首年整地可在秋季或春季进行,整地方式以深松、旋耕、起垄复式作业为主要形式,确保深松深度大于40厘米以上及旋耕整地与起垄效果,为以后不再动土建立良好的沟垄基础并打破犁底层,建立地下水库。第二、三、四年整地可在收获后秋季或6月中下旬雨季前在垄沟进行一次深松作业,有条件的可结合深松增施一次底肥。四年为一种植周期。
3.1.2 播种 第一年在垄上播种双行大豆,行距10厘米,第二年在垄中央即双行大豆中央播种玉米,第三年和第四年分别在垄的左右侧垄帮进行,并且距垄中心15厘米左右。播种机采用免耕播种机即可,播种深度在3~5厘米为宜,并保证深开沟、深施肥、浅覆土的原则,确保种子播在湿土中。根据大豆、玉米品种特性及理论保苗密度要求,采用半株距加密精量播种。
3.1.3 镇压 播种时可采用具有强制镇压功能的播种机随播随压,垄侧种植年份可自制楔形圆盘镇压器镇压垄帮。
3.1.4 药剂除草 使用拖拉机配带喷杆式喷药机作业,喷雾均匀,喷水量足。在土壤墒情较差时加大用水量,喷药前最好在小雨前进行或小雨中进行。
3.1.5 深松追肥 在玉米种植年份可进行垄沟浅松并深追肥,大豆种植年份也可进行一次浅松,深松深度以25~30厘米为宜。作业时间以6月中下旬雨季来临前进行,可使用凿式深松机完成,达到疏松土壤,增大土壤蓄水能力。
3.1.6 防虫防病 根据病害发生季节提前进行防治,苗期可进行机械作业,后期宜用人工作业。
3.1.7 收获留高茬 收获方法可采用人工或者联合收获机方式进行。人工收获玉米应注意留高茬或是整株还田,机械收获应使秸秆均匀还田。
3.2技术流程
示意图如下:
第一年:垄上播种大豆,整地时深松带在垄中央。
第二年:在垄中心线播种玉米,可进行秋季前深松。
第三年:在垄右侧距中心线15厘米左右播种玉米
第四年:在垄左侧距中心线15厘米播种玉米
4推V保护性耕作模式下垄作玉米大豆轮作技术的对策
扩大宣传,搞好培训工作,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农机化信息网等媒介广泛宣传该项技术的优越性,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实施该项目的增产增收和节支作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强化技术培训,确保农民懂技术、会用技术。示范与推广相结合。鼓励推广部门引进、试验、示范;要对农民购买这类机械给与补贴,鼓励农民购买先进农业机械。在科技种田基础好,应用面积大的地区建立示范点,通过现场使农民得到认知认可。
篇5
【关键词】大豆;根腐病;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1.发病症状
引起大豆根腐病的病原菌有镰刀菌、丝核菌、腐霉菌和疫霉菌。即可单独侵染亦可混合侵染。不同病原菌引发的不同类型的大豆根腐病,其分布地区各不相同。大豆根腐病从大豆播后种子萌动至分枝结荚期都可发病。种子带菌可引致幼苗出土前发病。病菌直接穿透寄主表皮或从气孔及次生根上的伤口侵入,有的还能从下胚轴的气孔侵入,菌丝在细胞间生长,造成种子腐烂,受害种子变软,不能萌发,且表面生有白色霉层;若在种子萌发后发病可造成种子腐烂,种子幼芽变褐并畸形,最后枯死腐烂。幼苗期感病,病苗出土迟缓,子叶褪绿,亦或地上部萎蔫、猝倒,在根部产生不规则形浅褐色病斑,凹陷或不凹陷,常环绕根茎在高湿条件下呈水液状,也可产生梭形红褐色或暗褐色大斑、暗褐色条斑,成条状纵向排列或主根和侧根变黑、腐烂。由丝核菌引起的根腐病,在茎、荚病斑表面都缠绕白色菌丝,后期生出褐色米粒大小的菌核。大豆发生根腐病后直接导致大豆植株矮小,茎节数和分枝数减少,根和茎均变细,植株矮化,叶片提前脱落,结荚数和千粒重减少,造成严重减产。
2.发病因素
2.1土壤温湿度因素
大豆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适温为20-25℃,如果土壤耕层温度低于9℃,出苗则受严重影响。若播期过早,土壤耕层温度低,再加上土壤含水量大,特别是低洼易涝、排水条件差的地块,大豆幼苗长势弱,抗病力差,容易受病菌侵染,发病重。
2.2肥力因素
施肥水平对发病有很大影响。重视磷肥,而忽视氮肥、钾肥以及微量元素的施用,营养失调,使作物抗病性下降。重迎茬地块土壤速效氮、钾养分含量下降,硼锌钼等微量元素含量减少,营养匮乏,病原菌基数大,作物抗病性下降。
2.3土壤因素
土壤质地疏松,通透性好,如沙壤土,轻壤土,黑土等肥沃土壤上发病轻;而土壤黏重,通透性差的白浆土、黏土地等瘠薄土壤上发病较重。垄作栽培可中耕培土使土壤疏松通透性好含水量低,发病轻,而平地因土壤板结并易发生涝害使土壤含水量高,利于病菌繁殖侵染根部发病重。
2.4耕作因素
根腐病菌属土壤习居菌,可在土壤中腐生。在连作条件下,病菌生育良好,繁殖快,土壤中菌源数量增多,发病重。大豆连作根系分泌物、根茬腐解物、根际微生物的变化使土壤环境恶化,破坏根部正常生理活动,降低根系生理活力,破坏共生固氮系统,抑制根吸收能力。导致大豆植株代谢减弱,植株生育缓慢。连作年限越长,根腐病发病越重。一般垄作大豆可以进行中耕培土,使土壤疏松,通透性好,土壤含水量低,发病就轻;而平作大豆由于土壤板结并易发生涝害,使土壤含水量高,有利于病菌繁殖及侵染根部,发病较重。
3.防治措施
3.1农业防治
3.1.1科学轮作
解决重迎茬危害的根本途径是坚持3年以上与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前茬作物以玉米、麻类、葱蒜、谷子、甘薯等非寄主作物为最佳。大豆重迎茬不可避免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重茬,适当迎茬,亦可在重迎茬地块增施适当用量的石灰或粉碎的煤灰渣(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宜施用),对控制病害发生有一定缓解作用。
3.1.2提倡垄作
要根据土壤肥力条件、品种特点、生育期类型、分枝结荚习性、管理水平确定适宜的密度,防止密度过大,根系因个体营养得不到满足而生长受阻,造成病害加重。
3.1.3适期播种
当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稳定通过10-12℃时可做为大豆适期播种的温度指标下限。同时根据土壤墒情选择适宜播种深度,播种深度直接影响幼苗出土速度,播种过深加之地温低幼苗生长慢组织柔嫩地下根部延长根易被病菌侵染。一般播深不超过5cm。
3.1.4配方施肥
通过科学的测土配方技术进行平衡施肥。每667m2施用腐熟优质农家肥1.5-2.0m3。要根据大豆有固氮作用的特点,合理补充氮肥,增施磷钾肥以及微量元素如硼、锌、钼等肥料可显著提高大豆对根腐病害的抵抗能力,开花结荚期补充营养以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绿风95、云大120、动力100、富尔655等效果更佳。
3.1.5优选品种
可选用发病轻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品种。实践证明,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是减轻重迎茬影响大豆产量与品质的有效措施。
3.1.6精细耕作
进行精细的土壤耕作,可以破坏板结层,为大豆根系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有效减轻病虫危害。在土壤耕作上,要坚持以深松为主的松、翻、耙、旋相结合的土壤耕作制大力推广深松耕法,改善大豆生育环境。要加强雨后清淤排涝工作,减少田间土壤含水量,保证田间土壤含水量不超过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5%,为大豆根系良好发育创造适宜的土壤条件。
3.2化学防治
3.2.1种子处理
用2.5%咯菌清(适乐时)悬浮种衣剂,或3%恶醚唑(敌萎丹)悬浮种衣剂拌种,每百公斤种子用药200~400毫升。也可用种子重量的0.3%~35%甲霜灵粉剂或甲霜灵的复配剂拌种。
3.2.2治虫除草
虫害会造成大豆根部产生伤口,这对病菌侵染十分有利。因此要加强对潜根蝇、蓟马、跳甲等害虫的防治,对减少根腐病害发生有积极作用。要选用适宜的化学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避免违规操作。某些化学除草剂因施用方法(低温、高湿情况下施用)和剂量不当,造成大豆幼苗药害使幼苗根系发育迟缓,生长受阻,同时也加重根腐病的发生。
篇6
关键词:秸秆还田;现状;优点;方式
中图分类号:S23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163-1
1 秸秆还田现状
作为一项重要的生物资源,我国的秸秆资源拥有量居世界第一,年产量约为7.6亿吨,并且呈增长趋势,预计到2012年可达8.27亿吨。我国2010年产农作物秸秆中约7.26亿吨,其中0.28亿吨作为造纸原材料2.13亿吨用作饲料,2.5亿吨用作能源,还有0.172亿吨未被合理利用。只有2.178亿吨直接还田。
目前的秸秆还田利用率还很低。这是由于农民群众思想陈旧、缺少大型秸秆利用企业、机械装备水平落后等不利因素,从而导致秸秆还田工作难以开展,焚烧现象依然屡禁不止,禁烧是推进农作物秸秆还田的一个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只要解决好秸秆再利用问题,真正做到变秸秆为宝,秸秆焚烧现象不禁则止。
目前很多地方收获机械保有量过大,老旧的机械因动力不足、结构限制无法加装秸秆粉碎装置。要实现秸秆全量或半量还田,秸秆粉碎是首要的程序,如果不能在收割这道工序上将秸秆粉碎,就会多了一道粉碎工序,其增加的成本让农民群众难以接受。
2 秸秆还田优点
2.1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增肥地力
由于秸秆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镁、钙及硫等农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据统计,所有秸秆中的有机质含量平均14.5%。
2.2秸秆还田能够对大田地面形成有机质覆盖,增强土壤的抗旱保墒作用
采用秸秆还田作业方式可以在田间形成地面覆盖,能够有效抑制土壤水分的蒸发,增加土壤的储水功能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地温等。
2.3减轻虫害的发生
由于在秸秆还田过程中要将作物的根茬进行粉碎疏松,从而能够搅动地块的表土,因此,秸秆还田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能,破坏玉米螟及其他地下害虫的寄生环境,故能大大减轻虫害的发生。
2.4省工增产,争抢农时
据统计,采用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作业成本仅为人工还田的1/4,但是效率至少是人工秸秆还田作业的50-110倍,同时还可以做到增产增收。
2.5改善土壤环境
由于秸秆中含有大量的能源物质,因此秸秆还田可以大量增加土壤的微生物含量,生物活性增加,有效改善土壤结构,从而改造中低产田的质量。
2.6优化种植环境.防治污染
秸秆还田技术使秸秆中的有机质得到充分的利用,改变了长期以来农民大量焚烧秸秆而带来的环境污染。
3 秸秆还田的方式
碎翻压还田:主要应用于麦一玉米或麦一稻轮作区,在播种出苗后,在行间覆盖秸秆的覆盖还田的直接还田方式;过腹还田:是将秸秆作为粗饲料,喂养反刍动物,然后以粪便的形式还田的过腹还田方式;间接还田:通过堆沤发酵有机质,在农作物收获后,在田间将秸秆切碎或高留茬直接翻入土壤的机械粉肥的间接还田方式。
4 收获和耕作机械的使用
4.1联合收割机的选用和配置
目前收获小麦的主要机器是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而这种机械收割的割茬一般在30cm左右,脱粒清选后的秸秆成紊乱状条堆在田里,不利于后续的农机作业。因此,使用带秸秆切碎装置的全喂入收割机,或在全喂合收割机上加装粉碎抛散装置,去除人工在田间铺均麦秸秆的环节,以方便后续的秸秆还田和播种作业。
4.2大力应用高性能半喂合收割机和大马力的轮式拖拉机
半喂合收割机具有低割茬、整秸秆、具有秸秆切碎装置的优良性能,使稻秸秆的综合利用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使用大马力的拖拉机将联合收割机切碎抛撒的秸秆采取反旋作业,既增加了深度,又使掩埋和覆土得到加强,可获得较好的还田效果。
4.3因地制宜选用耕地机械
耕整地作业的常用机械有秸秆还田机、铧式犁、旋耕机、驱动耙、反旋灭茬机、秸秆粉碎机等,作业方式又分为水整和旱整两种,可因地制宜选用。
5 秸秆还田的工艺路线
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一撒施基肥一铧式犁深耕晒垡一放水泡田一耙田一水稻机插秧。
篇7
【关键词】大豆;标准化;种植;措施
黑龙江大豆生产在我国大豆产业中一直唱重头戏,其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大豆单位面积产量不高,品质不优,其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品种的产量潜力低。而是生产条件差,栽培措施不标准,探索与研究大豆标准化栽培,大力推进我县乃黑龙江省大豆标准化栽培,对促进我国整个大豆产业发展和加快农村奔小康步伐意义重大。
1.轮作和耕作合理化
1.1轮作倒茬
大豆对前作要求不严格,凡有耕翻基础的谷类作物都是大豆的适宜前作。但大豆忌重茬和迎茬。黑龙江省主要轮作方式:大豆―小麦―小麦;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玉米―大豆。
1.2土壤耕作
平播大豆的土壤耕作。进行伏翻或秋翻,翻地深度15-20cm,翻地应随即耙地。耙深12~15cm,要耙平、耙细。春整地时,因春风大,易失墒,应尽量做到耙、耢、播种、镇压连续作业。
垄播大豆的土壤耕作。麦茬伏翻后起垄,搅麦茬起垄前灭茬,破土深度12~15cm,然后扶垄,培土。
“三垄栽培法”。“三垄”指的垄底深松、垄体分层施肥、垄上双行精量点播。比常规栽培法平均增产大豆30%以上。
垄体松土深度达耕层下8~12cm,苗期垄沟深松10~15cm。垄底、垄沟深松宽度为10~15cm.。在垄体深松的同时,进行分层深施肥。当耕层为22cm以上时,底肥施在15~20cm;耕层为20cm时,底肥施在13~16cm土层之间。种肥的深度7cm左右。播种时,开沟、施种肥、点种、覆土、镇压一次完成。种肥和种子之间需保持7cm左右的间距。
2.施肥科学化
大豆是需肥较多的作物。对氮、磷、钾三要素的吸收一直持续到成熟期。
2.1基肥
每公顷施用农肥30~37.5t。大豆播种前,施用有机肥料结合施用一定数量的化肥尤其是氮肥,可起到促进土壤微生物繁殖的作用,效果更好。
2.2种肥
最好以磷酸二铵颗粒肥作种肥,每公顷用量120~150kg。在高寒地区每公顷施用尿素52.5~60kg,随种下地,但要注意种、肥隔离。
经过测土证明缺微量元素的土壤,大豆播种前可以挑选下列微量元素肥料拌种,用量如下:钼酸铵,每千克豆种用0.5kg,拌种用液量为种子量的0.5%。硼砂,每千克豆种用0.4g,首先将硼砂溶于16ml热水中,然后与种子混拌均匀。硫酸锌,每千克豆种用4~6g,拌种用液量为种子量的0.5%。
2.3追肥
大豆开花初期施氮肥,施用量是尿素每公顷30~75kg或硫酸铵60~150kg,为了防止大豆鼓粒期脱肥,可在鼓粒初期进行根外(即叶面)追肥。可供叶面喷施的化肥和每公顷施用量:尿素9kg,磷酸二氢钾1.5kg,钼酸铵225g,硼砂1 500g,硫酸锰750g,硫酸锌3 000g。
3.播种操作具体化
3.1播前准备
首先种子质量要达到要求,一般纯度、净度98%以上,芽率96%以上。然后按照当地实际需要对种子进行药剂拌种。生产上最常用35%多克福种衣剂拌种,防治大豆苗期根腐病、根蛆及孢囊线虫等病虫害。
3.2播种期的确定
当春天气温通过8℃时,即可开始播种。黑龙江省4月25日至5月20日,早熟品种晚播,晚熟早播;土壤墒情好些,可晚些播,墒情差些,应抢墒播种。
3.3播种方法
大豆播种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般有3种方法:精量点播(垄上单、双行等距精量点播); 垄上机械双条播(双条间距10~12cm,要求对准垄顶中心播种,偏差不超过±3cm); 窄行平播(行距45~50cm,实行播种、镇压连续作业) 。大豆播种覆土厚度3~5cm。
3.4种植密度
种植密度主要根据土壤肥力、品种特性、气温以及播种方法等而定。黑龙江省中、南部每公顷保苗19.5万~30.0万株,北部则需保苗34.5万~39.0万株。
4.田间管理标准化
4.1间苗
间苗宜在大豆齐苗后,第一片复叶展开前进行。
4.2中耕
4.2.1耙地除草
出苗前耙地,在豆苗幼根长2~3cm,子叶距地面3cm时进行。此时耙地的深度不能超过3cm。出苗后,第一对真叶至第一片复叶展开前进行耙地。豆苗抗耙力强,伤苗率3%~5%,耙地深度4cm。
4.2.2趟蒙头土
限于垄作地块采用。当大豆子叶刚拱土,大部分子叶尚未展开时,用机引铲趟机趟地,将松土蒙在垄上,厚2cm。能消灭苗眼杂草,经过2~3d后苗仍中长出地面。
4.2.3铲前趟一犁
平作、垄作均可采用铲前趟一犁的方法去除部分杂草。
4.2.4中耕除草
大豆生育期间进行2~3次。在豆苗出齐后1~2d趟头遍地,趟地深度10~12cm。隔7~10d,铲、趟第二遍,深度8~10cm。封垄之前铲、趟第三遍,趟地深度7~8cm.。伤苗率应低于3%。
4.3化学除草
大豆播前前或播后出苗前可选用都尔、氟乐灵、赛克津等除草剂进行土壤处理;出苗后,杂草2~5叶时,可选用虎威、杂草焚、灭草松及高效盖草能、精稳杀得、拿捕净等除草剂田间喷施,防治田间杂草。
4.4防治病虫害
用40%乐果或氧化乐果乳油50g,均匀对入10kg湿沙之后,撒于大豆田间,防治蚜虫和红蜘蛛。食心虫发蛾盛期,用80%敌敌畏乳油制成秆熏蒸,防治食心虫。每公顷用药1 500g,或者用25%敌杀死乳油,每公顷300~450ml,加水450~600kg喷施。
4.5灌溉
大豆需水较多。苗期至分枝期土壤湿度以20%~23%为宜。如低于18%,需小水灌溉;开花至鼓粒期0~40cm的土壤湿度以24%~27%为宜,低于21%应及时灌溉。
4.6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2,3,5-三碘苯甲酸(TIBA),有抑制大豆营养生长、增花增粒、矮化壮秆和促进早熟的作用,增产幅度5%~15%。生长繁茂的晚熟品种效果佳。初花期第公顷喷药45g,盛花期喷药75g。深于醚、醇而不溶于水,药液配成2 000~4 000μmol/L,在晴天下午4时以后喷施。增产灵盛花期和结荚期喷施,深度为200μmol/L。矮壮素喷药浓度0.125%~0.25%。。
5.收获及时质量化
5.1收获时期
当大豆茎秆呈棕黄色,杂有少数棕杏黄色,有7%~10%的叶片尚未落尽时,是人工收获的适宜时期。当豆叶全部落尽,子粒已归圆时,是机械收获的适宜时期,但涝年或涝区不宜采用。
5.2收获质量
篇8
一、大豆重、迎茬减产的主要原因
经过多年研究和生产实践认为,大豆重、迎茬减产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根部病、虫危害严重所致。如孢囊线虫、根腐病、根蛆等;二是营养失调。据资料介绍,大豆重迎茬地块土壤速效氮钾养分含量下降,微量元素的钼、硼、锰、锌含量减少;三是大豆根系分泌物、根茬腐解物、根际微生物的变化使土壤环境恶化,破坏了大豆根部的正常生理活动,降低了根系生理活力,破坏了共生固氮系统,抑制了根的吸收能力,使植株代谢减弱,植株生育缓慢,干物质合成与积累减少。
二、重、迎茬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大豆产量下降。重、迎茬大豆均较正茬大豆减产,表现百粒重下降,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减少。据黑龙江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调查结果,迎茬大豆百粒重比正茬大豆降低2.7%;重茬大豆百粒重比正茬大豆减少3.7%;减产幅度随着重茬年限的增加而增大,迎茬减产6.1%,重茬一年减产9.9%,重茬两年减产13.8%,重茬三年减产19.0%。此外,大豆重茬、迎茬危害程度与重茬年限、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水分状况等有直接关系。重茬年限越长,危害越重。从土壤类型上看,土质肥沃、微酸性土壤减产幅度小于土质瘠薄、偏碱性土壤;从土壤有机质看,同一重茬年限,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减产幅度小,反之则大;从地势上看,在水分不足的情况下,平地和二洼地减产幅度小,而岗坡地减产幅度大。一般风沙大、干旱、盐碱地减产幅度较大,湿度适宜、黑土地减产幅度较小。
2.大豆质量降低。重迎茬大豆病粒率、虫食率增加,商品质量显著降低。据黑龙江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调查结果,迎茬大豆的病粒率、虫食率分别比正茬增加了39.7%、41.6%;重茬大豆的病粒率、虫食率分别比正茬增加了95.5%、106.8%;迎茬和短期重茬对大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三年以上的长期重茬,大豆的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脂肪含量明显减少。
三、防治大豆重、迎茬危害的主要技术措施
1.尽最大可能实行轮作,减少重茬。目前,解决大豆重、迎茬危害的根本途径是坚持3年以上与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的制度。但是,在当前以农户为生产经营单位的条件下,大豆重、迎茬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应把重茬和迎茬区别开来,尽量减少重茬,适当迎茬。重、迎茬时,可选择有机质含量高的平川地和二洼地种植大豆,重茬也只能重一年。
2.选用抗逆性强的大豆品种。国内外研究与实践证明,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是减轻重、迎茬对大豆产量与品质影响的最经济有效的技术措施之一。另外,还应做好不同品种轮换种植,以减轻重、迎茬危害。因为调换使用不同品种,可使根际微生物及适应病虫害生理小种得到改变,能有效减轻重、迎茬危害。
3.精细整地,增施农肥,配方施化肥。一是精细整地。大豆重、迎茬,尤其是连年重茬,导致土壤紧实板结。缺少合理团粒结构,肥力下降。进行精细的土壤耕作,可以破坏板结层,为大豆根系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并能有效减轻病虫危害。因此,在土壤耕作上要坚持以深松为主的松、翻、耙、旋结合的土壤耕作制,大力推广深松耕法,实行秋整地。据试验结果,秋整地优于春整地,尤其对大豆重、迎茬的种植地块更要坚持做到。二是增施农肥,配方施化肥。有机农肥是完全肥料,它不仅矿质元素丰富,而且含有较多的有机质和作物生长所需的特殊物质。增施有机农肥不仅可以平衡供给大豆营养,而且可以改善重、迎茬造成的不良土壤环境,是减缓产量损失的有效措施。据黑龙江省调查,在每亩施10公斤二铵的基础上施入1000公斤优质农肥的地块每亩可增产24公斤大豆,增幅达18以上%。由于重迎、茬地块速效氮含量降低,根瘤稀少,固氮能力减弱,所以在多施优质农肥的基础上,在大豆苗期或者花期适时追施氮肥。一般可在大豆三叶期每亩追施尿素2-3公斤,或于始花期每亩追施尿素4公斤,增产幅度可达10%以上。同时,还要施用硼、钼、锰、锌等微量元素肥料,补充重迎茬地块微量元素的不足,以减缓重迎茬危害对产量的影响。
4.增加播种量,合理密植。由于重、迎茬地块病虫害加重、土壤环境恶化,对大豆生长极为不利,容易造成缺苗现象,达不到品种要求的合理密度。因此,重迎茬大豆应适当增加播种量,确保豆苗株数,发挥群体的增产作用,以减轻减产幅度。一般比正茬大豆增加10%左右的株数。
篇9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传统铧式犁翻耕作业而言的新型旱地耕作技术,主要包括免耕施肥播种、秸秆覆盖残茬固土、杂草控制、深松等4项基本内容,核心是免耕、少耕,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壤裸露期,蓄水保墒。与传统的铧式犁翻耕土壤耕作法相比,具有保土保墒、节本增效,减少水土流失和沙尘天气,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显著特点[1-4]。青海省互助县属半干旱地区,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由于天然降雨与作物生长期不同步,没有被充分利用,导致十旱九春旱,影响了作物的播种和出苗。由于植被生态环境较为薄弱,农田裸露、水蚀严重,使土壤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分能力降低,形成“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干旱少雨、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产量不稳等严重制约了互助县农业的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长期走保护性耕作的道路。
1 保护性耕作现状
从1993年开始,我国农机管理部门与科研单位密切配合,在引进国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基础上,在山西省率先进行了以机械化手段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2004年,互助县被农业部确定为第二批《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县。经过几年的认真示范,保护性耕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一是减少侵蚀,保护耕地。风蚀和水蚀不仅恶化环境,而且带走大量肥沃的表土,是互助县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实施保护性耕作后,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二是蓄水保墒,培肥地力。保护性耕作使作物的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土壤平均含水量增加1.8%,达到了蓄水保墒的作用。三是节约成本,提高效益。实施保护性耕作1年可减少作业工序2~5道,降低生产成本近300元/hm2,增收节支750~900元/hm2,降低作业成本20%左右,而且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作用。
2 推广保护性耕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机基层服务组织不健全,推广进度缓慢,且不均衡,工作不能延续。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实施与以往任何技术的推广实施不同,需用的机具数量多、价值高且类型较多。目前仅依靠农民解决资金和设备还不现实。健全和壮大基层农机服务队非常必要,需要各级业务部门和各级政府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引导和大力扶持。二是宣传培训工作力度不够。大多数农民对保护性耕作不了解、不认识,给推广工作带来一定难度。而且从事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人员对该项技术的应用尚不能完全掌握,还需要加强培训。三是部分关键作业机具性能不稳定,可靠性不高。机具选型上不能满足坡地作业要求。四是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作物秸秆还田技术难度较大。作物秸秆还田后,2~3年内秸秆不易腐烂,秸秆在土壤的残留量大而且保留时间长,影响农业生产。五是虫害草害控制难度大。由于保护性耕作实行免耕、少耕,土壤耕作的减少,容易滋生杂草和病虫害,防治病虫草害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大规模普及保护性耕作必须考虑的风险因素。其中,病虫害的影响程度与传统耕种模式相比并不突出,而控制杂草是主要矛盾。
3 推广对策
3.1 加强领导,分清职责,团结协作
在我国,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靠技术引导,但行政推动也必不可少,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特别是保护性耕作是对传统耕作制度的重大变革,农民群众受传统意识影响还很深,立刻接受还有难度,要在农机系统内部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农机、农艺、植保、气象等部门要相互配合,认真研究和解决制约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难题,不断总结经验,探索适宜本地区保护性耕作生产模式,保质保量地完成保护性耕作项目。
3.2 精心组织,认真实施
一是制订切实可行的推广措施。坚持示范和推广的有机结合,逐步推进,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要对示范点进行合理规划,确保其具有代表性,能够发挥较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要根据项目区气候特点、作物种植制度、经济状况等基本情况制订项目实施方案,指导具体工作。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分步实施。二是扎实搞好作业服务。各项目单位要组织力量,通过行政推动,合理调配机具,组成各类服务组织实行标准化、规模化作业服务。帮助基层组织和农民检修机具、解决技术难题,提高作业效率;同时创新技术模式和服务机制,保证高质量、足额完成任务。三是加快适用机具的科研开发。积极引进、试验各类保护性耕作机具,选用适宜本地区气候、土壤、作物等的机具,同时对不足部分进行改进。要结合项目实施,努力研究开发新产品,满足作业需求。
3.3 加强宣传培训
做好宣传工作是扩大保护性耕作项目影响和提高社会共识的重要途径,搞好技术培训是保证实施效果的重要保证,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广泛宣传,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让社会各界更加了解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农民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转变农民传统耕作观念,树立科学种田意识,为项目实施和今后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农机手对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直接关系到保护性耕作实施效果的成败,因此要加强对机手的培训,让机手熟练掌握保护性耕作技术要领和机具操作规程。技术指导人员要深入田间地头,加强作业中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结合农业生产季节组织开展现场演示会等,用农民身边的事例,说服教育和引导示范农民。结合科技下乡等活动,使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民中广泛传播。
3.4 严格项目管理,规范项目实施
在原有项目管理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办法。继续加强项目的监督、检查和考评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项目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对不能按要求完成任务尤其是在资金使用上存在严重违纪问题的,要进行严肃处理。继续做好项目实施效果的监测工作,同时定期进行数据监测。
3.5 巩固成果,建立长效机制
能否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形成长效发展机制,是保护性耕作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用市场经济的观念、机制和办法来推进保护性耕作,增强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源动力,这个源动力就是农民的经济效益、农民和机手的积极性。可以把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户作为突破口,使他们掌握这项技术,从中受益,进而带动周围农户应用这项技术。注重提高保护性耕作技术服务的社会化、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借助行政力量的督导作用、资金的引导作用、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支撑作用、农民和农机手的利益驱动作用,建立健全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要借鉴跨区机收的服务模式,将农机专业户、乡村农机队组织起来,与周边农民签订作业服务协议,扩大作业规模,提高作业和服务效益。此外,还要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借鉴一些发达国家保护性耕作的先进技术和机具,积极探索符合我国特色的保护性耕作发展模式,促进我国保护性农业的全面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姬满红.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问题的探析[J].当代农机,2009(10):79-80.
[2] 钱智.大力推进保护性耕作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新疆农机化,2005(4):4-5.
篇10
【关键词】选择;整地;化学除草;施肥
杨树是植树造林的重要品种之一,因此在杨树苗的种植中应确保苗种的质量,为植树造林的顺利进行打基础。影响杨树苗种植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在苗圃生产中应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和地理条件,进行严格的种植质量控制,为种植出高质量的苗种提供保障。
1.杨树苗圃地的选择
苗圃地切忌选设在易于积水的低洼地,寒流汇集、风害严重的风口,光照很弱的山谷,密林间的小块空地以及山区雨季易发生山洪、泥沙堆积的地段和平原雨季易遭受雨水淹没或过水地带。坡向,山地育苗时,坡向对苗木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一般北方地区气候严寒,生长期较短,春季干旱、风大,秋冬易遭西北风为害。因此,在坡地上选择苗圃地时,宜选东南坡温暖较好。土壤,苗圃土壤条件十分重要,因为林木插穗愈合生根和苗木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和空气,主要由土壤中供给,也是苗木根系生育发育的环境条件。因此,圃地选择时必须重视土壤条件。土壤的结构和质地,对于土壤中水分、养分和空气状况有很大影响。通常团粒结构的土壤,其通气性和透水性良好,且温热条件适中,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有机质分解,而土壤的质地更为重要,一般多选择较肥沃的砂质壤土和轻粘壤土为宜。因为,这种土壤其结构疏松,透水性和通气性良好,降雨时地表迳流少、浇灌时渗水均匀。有利于种子发芽出土和幼苗的根系发育,同时又便于土壤耕作、除草、松土和起苗作业。不宜选择重粘土和盐碱土做苗圃地。因为重粘土结构紧密,透水性和通气性不良,温度低。干时地表易板结或龟裂,雨后泥泞,排水不良,不利于幼芽出土和根系发育,易引起苗木病虫害,圃地作业也十分困难。水源,苗圃应有充足的水源条件,以利浇灌。因为节穗生根和幼苗生长,都需要有充足的水分。因此,苗圃宜选在河流、池塘、水库附近。如果没有上述水源条件,就应该考虑打井浇灌。但苗圃不宜设置在河流、池塘、水库的边上,或者地下水位过高的地方。因为,地下水位过高,土壤水分过多,通气不良,根系发育较差,苗木易贪青徒长,以致秋季不能木质化,易受冻害。
2.苗圃的整地
整地是苗木生产过程中一项重要林业技术措施,对于提高苗木单位面积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大意义。而整地的目的,在于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以满足插穗、生根和苗木生长所必要的水、肥、气、热等条件。通过整地,翻动耕作层的土壤,促使深层土壤的熟化,恢复和创造土壤团粒结构。由于整地改善了土壤结构,使土壤理化性引起了一系列变化。整地的作用主要是加强土壤的透水性,提高蓄水保墒和抗旱能力;加强土壤的通气性,即利于苗木根系有氧呼吸,增进养分吸收;又氧化对根系生长有害的还原性物质(如H2S.ROH等);因土壤通气良好,空气多,比板结和过湿土地易于提高土温,而且昼夜土温的变辐减小,有利于苗木安全生长;整地起到翻埋杂草种子,作物残茬;混拌有机肥料,或矿质肥料;以及一定程度上消灭病虫害的作用;整地要做到深耕细整,才能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状况,对苗木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环境。冬季进行全垦,整地深度40厘米以上,铺设好排灌系统。
3.杨树苗圃地的化学除草
松土除草是苗圃经营的一项最为繁杂的工作。但松土可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除草可消灭与杨树竞争的杂草,是苗圃管理的一项必要措施。一般可选用以下几种除草剂:都尔(屠莠胺、异丙甲草胺)为选择性芽前旱地土壤处理剂。药剂主要通过幼芽吸收,抑制幼芽及幼根的生长,敏感杂草在发芽后出土前或刚刚出土即中毒死亡。可用于杨树,对稗草、马唐、牛筋草、千金子、狗尾草等一年生禾本科杂草以及荠菜、繁缕、藜、苋等阔叶杂草有很好的防效。在杨树插条前或插条后苗前,每亩用72%都尔乳油10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本药剂要求有一定土壤湿度才能发挥药效。乙草胺,为选择性芽前旱地土壤处理剂。药剂主要通过杂草的芽吸收,抑制蛋白质合成,使芽和根停止生长,杂草在出土前或出土后不久被杀死,可用于杨树苗圃地。对稗草、马唐、狗尾草、牛筋草等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繁缕、猪殃殃等阔叶草有良好防效。在杨树插条插地后出苗前,每亩用50%乙草胺乳油10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此药对已出土的杂草无效,使用前应除掉杂草。高温高湿或药后遇雨水不宜使用,可引致种穗接触药剂产生药害。地乐胺(双丁乐灵),为选择性芽前旱地土壤处理剂。药剂主要通过杂草的芽吸收,抑制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从而抑制幼芽及幼根的生长,导致杂草死亡。对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及藜、苋等小粒种子阔叶杂草有良好的防效,对菟丝子有良好的效果。
插条前每亩用48%地乐胺乳油150~20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用药后须混土3~5厘米深,土壤湿度是影响药效的主要因素,干旱可降低药效。喹禾灵(禾草克),为苗后选择性茎叶处理剂,抑制根茎的再生机能,对一年生禾本科杂草有很好的防效。在杂草长至3~4叶时每亩用10%喹禾灵乳油40~50毫升,或5%精禾草克乳油40~5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当土壤干燥,杂草生长缓慢时,叶面积小而吸收药剂少时,应适当增加用量,本药剂抗雨淋性能好,施药1~2小时后下雨,对药剂影响很小,无须重喷。不能用于禾本科作物。高效盖草能,为选择性苗后茎叶处理剂,根接触后也能被吸收,可抑制根茎的再生机能。杨树种条定植后杂草长至3~4叶期每亩用10.8%高效盖草能乳油2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能被杂草迅速吸收,施药后2小时下雨不影响防效。不能用于禾本科作物。
4.施肥
对杨树苗木苗圃施肥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是“因土施肥”,即根据土壤的性质,采用不同的施肥方法,施用不同的肥料。根据土壤的保肥能力和供肥特点施加肥料。凡是土壤比较粘重,有机质含量就比较高,保肥力也比较强,即使一次施肥较多,养分也不至于流失;反之,土壤属砂性,有机质含量较少,保肥能力相应较弱,在这种土壤上施肥,每次用量不宜过多,应注意“少吃多餐”,分次施用。但土壤的供肥特点也各有不同,如肥壤土保肥能力强,肥劲长而稳,这种土壤一次施肥可多些,次数可少些;而砂性土壤保肥能力较差,前期供肥充足而后劲不足,对此应注重后期供肥。根据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多少选择肥料和决定施用量。土壤中的养分状况,不仅与土壤层母质有关,还与土壤耕作制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一般来说,如前茬是一年生苗木一般土壤中的氮素比较多,但应注意增施磷、钾肥。而前作是多年生苗木则土壤中养分消耗量大,应注意增施养分充足的有机肥料,并保证氮、磷、钾肥,尤其是氮肥供给。根据土壤的酸碱性选择施用化学肥料。酸性土壤应选择碱性肥料,如氨水、碳铵、钙镁磷肥等,碱性土壤应选择酸性肥料,如过磷酸钙、硫酸铵等,以避免土壤变得过酸或过碱,确保苗木对养分的有效吸收和利用。
5.结语
在杨树种苗种植过程中,应根据当地的环境特点和自然条件进行合理的圃地选择和整地,严格按照树种的特点进行抚育管理,以确保苗木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