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设计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2: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与设计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与设计的关系

篇1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设计相互的关系

设计是一种审美活动,设计的任务是要实现设计者的意图,设计者的意图就是要表现美.创造美。所以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就必须得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审美情趣。它融合了社会文化、传统观念等诸多方面,并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设计作品经常被烙上社会文化的印迹。传统文化影响现代设计,现代设计传承并表现传统文化,设计是一个载体,体现着文化的发展。设计的审美标准会随着时代和诸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但却不能脱离传统文化这块土壤,更离不开悠远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总是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阴影,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里程碑,但传统文化还是如影随形,到处可见。因此,我们可以说,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或者直接,或者间接,都对现代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

什么叫传统文化?中国在其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设计者只有立足于传统文化,才能创造出有本民族特色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也相当广阔,传统文化中的中国风至今依然浇灌和渗透在许多的现代艺术领域之中。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早已经把那些落后的糟粕淘汰;被保留下来的,对今天和明天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的,那的确都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中国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就说: “科学的规律是进步的规律,艺术是越来越繁荣、越丰富,艺术不用进步的说话。”而今在眼花缭乱的作品背后是设计元素的 匮乏、传统文化的缺失。因此设计不仅仅需要我们对事物要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观念和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要在 设计中得以体现,并且要有创造性思维和较高的文化素质。不论是西方艺术还是东方艺术,都是在各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而来的。虽然各国的审美文化各有不同,都有其个性的一面,但是,它们又都同属于世界艺术园地中的一部分,共同构成了世界文化“和而不同”的现状和良性的文化生态环境。现代设计应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其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视传统,发展今天并创造未来。

那么该如何继承和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呢?

在中国,虽然没有西方工业革命的经历,但是,中国人却早已积极主动地把现代设计思想、理论、方法引进中国,并且一直想以此——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振兴中华民族,圆百年近代史上中国人的强国之梦。这种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艺术结合的标志性参照物,就是20世纪20—30年代的南京中山陵;5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90年代的北京世纪坛;以及兴起于80年代,至今还方兴未艾,可圈可点的全国性“城市开发热”。

西方文化与艺术,乘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东风,进入中国已经二十多年了,两种文化的碰撞,反映在艺术上,是激烈的,其激烈程度,并不亚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造山运动。事实上,两种文化的碰撞,早在帝国主义列强用炮舰打开中国的大门时,就已经开始了。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甚或直接采取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似乎都无大碍,也并不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但是,对于艺术——现代设计的另一层面文化,就不那么简单了。在艺术与设计界,我们常常听到有关两种文化与艺术碰撞引发的争论。这种争论,也常常影响到艺术与设计的实践。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索中西文化碰撞下的现代设计,藉此找寻出一条中西文化与艺术融合影响下的、现代设计的正确之路。如果我们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就会发现很多元素可以为设计带来灵感。

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中国传统设计元素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历史悠久,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辉。例如水墨画、剪纸艺术、中国书法在现代设计中的良好运用。

面对全球设计化的浪潮,思想的贫瘠和信念的流失是每一个设计师的劲敌。在这片具有悠久灿烂文化史的土壤中,我们作为未来的设计师,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设计思想冲击的同时,要学会中西结合,以中为主,形成民族个性,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将得以不断传承,使我们设计在“国际化”中大放异彩。应用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不要墨守成规,有的设计师背着沉重传统文化包袱,对新的东西作了否定,这是不利于设计发展的。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学习和了解,不仅只限于形式、造型,更重要的是对古代文化艺术中传统的美学思想、民族文化气质和哲学内涵的理解与继承。在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民族情、国际观、时代感的发展理念仍然是中国的艺术设计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我们伟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甚至达到了农业文明所能及的巅峰,但是也正是这些令我们陶醉不已的伟大遗产,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现代民族文化艺术的前进。因为我们的肤浅和无知束缚了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盲目陶醉的后果只能导致一种文化的衰落。

总言之,我们的设计理念应是“继承传统、取精弃粕,与时俱进、个性鲜明”。如何在设计中融入传统艺术是促进现代设计事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设计在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应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和传统文化特色,从而更好的在对传统艺术发扬光大的同时促进现代平面设计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1997.

[2]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2003.

篇2

关键词:建筑设计;艺术文化;相互关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现代化的生活要求也就越高,特别是在居住方面,不仅仅要有舒适的体验,还要有艺术的气息。建筑结构要改变以往冰冷的状态,在钢筋水泥的基础原料中,添加个性化元素进行艺术的展示。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传统,通过建筑艺术能够很好的体现出来,这不仅仅这现代化人们生活的需求,更是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

1艺术文化与建筑设计

1.1建筑设计概念。建筑设计是建筑物在建造之前就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是设计工作人员按照工程施工和规划任务去进行分析,将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或者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其中可能发生或者发生概率较大的不足和问题提前做好预防和处理措施,是一种事前构思和对全面总结的设想工作模式。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建筑设计是一种以备料、施工组织、工程施工方法选择、施工配合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工作模式,针对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深入的总结和分析。并且使得建筑结构能够形成一个全面系统化的工作模式,为建筑工程施工的正常、顺利进行提供安全可靠的保障基础。

1.2文化艺术。艺术是人们从生活中逐渐总结出来的,通过对生活的歌颂,利用创造性的想象力将美体现出来,在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其艺术的体现形式个不相同,在建筑设计上,我国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魅力。在现代化建筑的艺术体现上,不仅融合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艺术形式,还将本民族的文化精髓继承和发扬出来,构建了符合人们生活和享受的建筑艺术环境。在现代生活中,建筑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必不可少的,它一方面彰显了我国的文化和实力进步,一方面又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减少了压力,更有利于和谐文明社会的建立。

2艺术文化与建筑设计背景

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我国人民不仅创造出了大量的建筑奇迹和工程施工方式,而且也为建筑文化和艺术提出了全面系统化的工作模式。这种建筑施工模式和建筑文化的产生与普及,其主要是反应人类生产和发展中的生活行为方式,也是体现人类智慧结晶的一种工作模式。在各个历史时期所造成的文化艺术和设计品位也不仅相同和全面。如我国最为著名的长城、故宫和已经消失的圆明园、阿房宫等等。究其本源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这些诸多的因素和工作模式,也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影响,还受到艺术文化和设计理念的影响。一般而言,在建筑设计中环境是不容忽视,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环境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也是建筑设计工作中不容忽视的环节,因此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在做好建筑设计工作的同时,对于环境艺术、文化艺术等诸多的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入的总结和严格的分析,使得在建筑设计工作中能够达到设计与艺术的和谐统一。

3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的关系分析

3.1建筑艺术的设计要点

在建筑设计早期,人们就会利用器物和图案等进行装饰,但是还没有形成专业的建筑设计学科,只是在笼统的生活自我创造中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建筑艺术形式。经过数年的社会发展后,建筑艺术文化逐渐的被人们认识和系统的学习。通过建筑材料的结构设计和人们的再创造,将新文化与旧精髓融合起来。在建筑设计中,创造性要求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是现代化进步的一种体现。但是还要结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设计,才能将城市生活建设的更加有韵味,其建筑生命力也就更能经历时间的洗礼,不容易被人们忘却。

3.2艺术内涵模式

通常情况下,在建筑设计工作中的文化内涵要求是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认识和工作模式。首先,建筑是物质文化的体现,那么艺术就是精神文化的构想,要想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进行统一结合,就需要相关技术人员热爱生活,并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在建筑设计上,对传统的文化精髓和现代文化的变更进行再创造,从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等形式,将建筑艺术文化多层次的表现出来。其次,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的结合中,是随着现代生活逐渐改变的,其中的艺术融合与体现也具有主观性。在世界上优秀的建筑设计师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建筑艺术的构建手法不仅仅有现代文明的体现、前人文化的精髓,更重要的是具有个人的艺术体现,通过突出自我艺术形式的体现,将文化艺术提升到新的领域,利用大众的审美给予文化艺术的肯定,同时也促进了建筑艺术文化的不断发展。再次,就活动层面去分析。艺术就是一种艺术品,而文化则是人们物质生活的一种体现模式。将其两者结合并与建筑设计形成一体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环节和工作模式。

3.3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的关系

建筑设计的艺术体现,不仅仅局限于钢筋混凝土等构建的建筑本身上,还有周围的环境艺术具有较大的联系,只有通过环境的渲染,才能将没有冰冷的建筑更有生命力的展现出来。在环境艺术的搭配中,要统一建筑艺术与环境艺术的宗旨,如若是中式文化的体现,就要在中式建筑物中搭配更多的中式元素,例如瓷器、屏风、书法绘画等。并且可以通过园林和亭台等的建造,将中式文化建筑更有韵味的烘托出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氛围,将建筑物富裕更多的生命力和艺术文化内涵。

4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渗透的关系

艺术文化是在建筑设计上逐渐渗透的,通过一点一滴的元素构成,以及创新的结构设计,将建筑艺术形式更加丰富的表现出来。经典的建筑物不仅仅有历史经历的沉淀,要具有明显的文化艺术,通过几代人的认可逐渐的传承下来,这种文化的渗透超越了时代,更能够遗留和继承下来。文化与物质紧密相关,其继承了传统结构设计模式的同时要以目前人们生活需求的物质文化紧密相连,在以文化物质水平为基础进行控制与完善。在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得到飞跃发展,以现代建筑工程体系为依据的建筑模式和方法得到迅速的发展流程,这就为建筑工程设计理念和体系的更新改变提供了基础与平台,在设计中通过改变传统美学概念,以智能化技术要求和手段对目前建筑设计提供了良好基础依据。

5结束语

在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背景下,作为一个走在最前列的建筑行业,生态环境的创造有着重要意义。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建筑是城市的灵魂,高贵的灵魂,所以必须具有高尚的建筑。衡量一个高贵的建筑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塑造。

作者:卢生旺

参考文献:

[1]李东辉.试论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的相互关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5).

篇3

【关键词】景观设计 传统文化 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代表的是一个民族历史漫长的创造和发展历程,是可以代表整个民族的精神、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汇聚成果的总和,与此同时对社会也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在景观设计领域,传统文化与景观设计二者之间的关系能够体现出一个地区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另外,将传统文化应用到景观设计中更加能够体现当代人的审美观念和对自身环境的认同,这种认同感主要产生与情感、生理、文化等方面,因此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极为重要的。如何将传统文化更好的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发挥传统文化在景观设计的作用是现阶段设计人员需要考虑的重中之重。

1 传统文化应用到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对于景观设计工作而言,将传统文化应用到景观设计中可以展现我国的民族美,也同时能够彰显地方特色。

(1)融入传统文化,可有利于形成本土审美观。在我国,传统的造园设计便同西方世界存在区别,其中最显著的方面就是我国的设计可以将人文、自然、对万物的看法融入到设计理念中。在古代,为抒发自身的感情,文人墨客经常将情感寄情于山水中表现出来,或作诗或作画。而景观设计中也利用师法自然这一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园林景观设计之中,通常借助借景和造景等方法进行表现,主要形式是台基以及木构架为主。在不断的应用传统文化中可以形成特有的审美观,在景观设计领域具有重要作用。(2)让传统文化得到统一。对于传统文化的归一性而言,不仅需要人们有文化认同感,进而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价值,并且在设计领域继承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设计者的共同意识,其中的代表作即是吴良镛的“菊儿胡同改建”并且因此得到了世界建筑领域的认可。这类作品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将现代景观建筑的实用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2 景观设计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1 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应用

在之前的几年,国内的设计行业非常流行草坪和广场形式设计的潮流,这种设计风潮都是盲目跟从外国的设计理念,并不符合我国的建筑需求,这种抄袭的景观设计会因为民族习惯和气候差异等因素造成建成景观的实用性降低,导致这些广场和草坪最终只能成为“城市化妆运动”中牺牲品,逐渐的被人们所遗忘,最后,这一景观设计理念便退出历史的舞台。然而,现在的设计人员虽然将传统文化应该用在设计之中,但是这种融合是生搬硬套的融合,是无法将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出来,那种牵强附会的园林设计以及建筑物根本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需求。有相关学者指出,景观设计需要注重设计的实用性,景观设计的发展和应用不需要人们刻意的去传承,更不需要做一些所谓的设计理念来支撑其发展。若是设计无法与大众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那这一设计作品便不能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随之也就无法做出符合时代变迁的创新。若是做好传统文化和景观设计的融合,甚至能够起到引导时展的作用。

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我们又应该怎样将其融合到景观设计中?这些问题都是设计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优质的景观设计所能传达出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感,而是能在环境中体味到传统文化的韵味,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将自己置身于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若是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的一部分拿出来单做设计,其美感是不完整的,在建筑之中,景观和建筑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之间相互影响,交相呼应。只有这样的建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与设计想融合,是景观设计的精髓,是能够将建筑、环境、人群和谐发展的设计理念。

2.2 传统文化应用在景观设计中的继承和发展

在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理念已基本上呈现西化趋势,如今的建筑物更是不能和传统的中国风建筑相比较,无论是在使用材料或者设计需求均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已经看不到继承的影子了。为了更好的继承传统文化,需要从多方面来解决上述问题,进而更好的将传统文化和景观设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1)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应用形式美。对于中国的景观设计而言,应用形式美的设计手法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简单的说即是将语言和符号融入景观设计中。形式美主要是利用点、线等的连接形成面,在连成面的过程中将结构的美感勾勒出来,并通过形式的再模仿和创造过程将组成面的小品展现在景观设计理念中。(2)在景观设计中融入情感,将创造者的思想传达给大众。无论是在创作诗歌、写作书画都离不开人的情感,在景观设计中更是如此,景观设计中的意境是设计者从自然、社会中体会到的感悟,并将这些感悟与景观设计结合,把设计者自身的感情寄托在景观中,让景观不仅能够为现代人们服务,还能够让人们从场所中能与设计者的心灵产生共鸣,进而达到以人为本的创作目的。

3 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是经济、文化相互融合的时代,若要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景观,则必须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景观设计相结合,达到“艺术再生”的目的,即在景观设计中,尊重传统文化的存在,并将传统文化中有益的部分进行“修正和再创造”,使景观设计中既存在开放性、独特性又存在民族性,让传统文化可以更好的为景观设计服务,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宝以景观设计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也能够推动景观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骥林.信息技术环境对学生学习习惯的不良影响及其对策[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5(6):27-28.

[2]王焕志.试析园林景观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J].房地产导刊,2015(23):279-279.

篇4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和”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将之应用于设计艺术人才培养中可以提高设计艺术类大学生的历史文化底蕴、现代设计能力和综合素质。基于此,必须在设计艺术专业课程设置中适当增加中国传统“和”文化的选修课,把“和谐化设计”新理念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并采用“和而不同”的教学方法,为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的设计艺术人才。

论文关键词:“和”文化;设计艺术;人才培养;和谐化设计

“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魁宝,它是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工作、交往乃至艺术活动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研究中国传统“和”文化在设计艺术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对于增强当代中国设计艺术类大学生的历史文化底蕴、培养他们的“和谐化设计”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的设计艺术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基本内涵

要自觉地把中国传统“和”文化应用于设计艺术人才培养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必须了解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基本内涵,把握其精神实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构成一个民族自身特色的重要内容,是维系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李瑞环明确指出:“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1]中国传统“和”文化源于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金文中的“和”字。早在西周末期,史伯就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和”文化逐渐成了诸子百家的共识。汉代以后,“和”的思想已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可见,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是一个与时俱进、生生不息的文化理念。目前,“和”文化已经蕴藏着政通人和、内和外顺、和以处事、和衷共济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包含着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和合等多种涵义。概括起来,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和为贵”的价值取向

“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极具影响力的文化特色。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在孔子看来,“和”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审美价值。孟子进一步强调“人和”即社会和谐的重要性。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除了儒家十分重视“和”的价值之外,佛道墨是诸家都极力推崇“和”的思想。佛家反对杀生,主张与世无争,强调生态和谐、社会和谐、人自身和谐。道家特别强调“天和”即生态和谐的重要性。庄子说:“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天乐优于人乐,天和重于人和。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也十分重视“和”文化的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不仅具有社会价值,而且具有审美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认同。早在20世纪20年代,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明确指出:“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

2.“和而不同”的价值标准

要把握中国传统“和”文化精神必须认识“和而不同”的价值标准。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有所谓“和同之辩”。在古人看来,“和”不等于“同”。“同”即简单的同一、类同;“和”即许多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国语·郑语》中记载:“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只有和谐才能产生新生物,而类同则不能继续发展。世界的存在方式是“和而不同”的,世界发展的根源也在于“和而不同”。唯物辩证法认为,“和”与“同”相区别,而与“不同”紧密相联。“不同”是“和谐”的前提,“和谐”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协调统一。“和而不同”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主张多样性;二是主张协调性;三是主张统一性。“和而不同”不仅是一种哲学价值观,而且是一种伦理价值观。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能否做到“和而不同”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道德价值标准。在为人处世方面,小人只知道盲目附和,投上所好,丧失原则性;而君子则不盲从,敢于坚持原则,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力求和而不同。”“和而不同”不仅是一种道德价值标准,而且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价值标准。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正是复杂多样、千变万化的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才构成了美好的世界;正是多种不同颜色的和谐统一才构成了美丽的图画;正是各种不同音调的和谐统一才构成了优美的音乐。“和而不同”是一切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审美价值标准。

3.“中和包容”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和”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包括“中和”思维与“包容”思维。所谓“中和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采取执中适度、不偏不倚的思维方式。“中和思维”最早可追溯到《周易》。《易传》中关于“中和”的论述不下三十处。其中,“凡吉占都是因为能‘正中’、‘得中’、‘中正’、‘黄中通理’等。”[2]中和思维集中体现为儒家推崇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世方面采取“适度”的原则,反对“过”与“不及”。从伦理学的视角看,“中庸”是最高道德尺度。孔子明确提出了“中庸之德”的观点。以美学的视角看,“中和”是最高的审美尺度。“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孔子主张执两用中,强调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中国传统“和”文化不仅推崇中和思维,而且推崇包容思维。所谓“包容思维”,是指在各种文化交流中采用兼收并蓄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同时吸收了道家、佛家、墨家等诸多学派的思想以及其他外来文化而形成的。在全球化、信息化的现时代,中国人民必须树立“包容思维”,批判地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合理因素,才能发展和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 转贴于  二、中国传统“和”文化应用于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中国传统“和”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代应用价值,把它应用于设计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把中国传统“和”文化应用于设计艺术人才培养中呢·必须重点做到以下几点:

1.要加强中国传统“和”文化教育

现代设计艺术离不开传统文化。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设计者必定不是优秀的设计者;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设计作品必定不是优秀的作品。因此,必须重视对当代中国设计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前面讲过,“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魁宝,加强对设计艺术类大学生的传统“和”文化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设计艺术类大学生普遍缺少传统文化修养,严重制约了其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强对他们的中国传统“和”文化教育势在必行。首先,要开设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程。在设计艺术课程设置中,除了专业课之外,应当开设若干门传统文化选修课,包括“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美学”、“中国传统伦理学”、“中国设计思想史”等。通过这些选修课,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和”文化教育,使他们对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基本内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自觉树立“和为贵”的价值取向、“和而不同”的价值标准和“中和包容”的思维方式。

2.要加强“和谐化设计”新理念的培养

把中国传统“和”文化与现代设计艺术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和谐化设计”新理念。必须加强对设计艺术类大学生的“和谐化设计”新理念的培育,才能促使他们自觉学习和运用中国传统“和”文化,提高设计艺术水平。所谓“和谐化设计”,是指在现代设计过程中,坚持以“和”文化为指导,在处理人、作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调和其对立与矛盾,使之获得动态平衡,建构一个有机协调的统一整体,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受众的实用和审美的双重需求。“和谐化设计”是中国传统“和”文化与现代设计艺术的有机结合。“和”文化是“和谐化设计”的思想文化基础,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和谐化设计”的科学技术基础;和谐的设计关系是“和谐化设计”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广大受众”是“和谐化设计”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是和谐化设计的核心理念。“和谐化设计”新理念是对传统设计理念的超越,它具有民族性、现代性、整体性、人本性、科学性等基本特点。为了提高当代设计艺术类大学的综合素质和设计创新能力,必须加强“和谐化设计”新理念的培育,使他们牢固掌握“和谐化设计”的基本内涵和特点,自觉地处理好几种关系,实现设计和谐化。首先,要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实现个性化与共性化的有机结合。“和而不同”是“和谐化设计”的精髓,这就要求在设计中做到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本土化与全球化相结合。其次,要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实现设计内容与设计形式的有机结合。它要求在设计中,既要注重设计的道德内容,强化设计的教化功能,又要注重设计的艺术形式,强化设计的审美功能,把设计的教化功能与审美功能相结合。再次,要处理好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关系,实现实用与审美的有机结合。现代设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代设计首先是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这就要求设计品具有实用性;同时,现代设计还要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特别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就要求设计品具有审美功能。因此,必须注重现代设计的实用性与审美性的有机结合。

篇5

一、 企业文化内涵界定

企业文化是企业中形成的文化观念、历史传统、共同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企业的意识形态,企业领导者把文化的变化人的功能应用于企业,以解决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就有了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理论和企业文化管理理论都追求效益。但前者为追求效益而把人当作客体,后者为追求效益把文化概念自觉应用于企业,把具有丰富创造性的人作为管理理论的中心。这种指导思想反映到企业管理中去,就有了人们称之为企业文化的种种观念。

对中国企业文化的认识,首先要有哲学的方法,从中国企业文化的现实出发,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把握企业文化各种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依据实践经验,从感认认识到理性认识,进行科学的概括、总结。其次,要通过实践把所认知的企业文化的本质及一般的特征去伪存真,从而确定企业文化的本质。第三,要认识到企业文化不是单一的因素构成的,找出企业文化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因素及其与诸因素的关系。第四,要看到企业文化这个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发展中形成,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丰富和变化。

二、和谐企业的基本内涵

(一)和谐企业的标准

企业在处理内部关系、内外关系时要体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和谐企业,就是要把企业建设成为“循环发展、遵章守法、诚信至上、团结协作、关爱员工”的企业。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破坏自然环境平衡,不是和谐;职工住房、保险不落实,上访频繁,不是和谐;只顾企业利益,在生产经营中偷工减料、偷税漏税、制定霸王条款,更不是和谐。和谐是企业立足之本、发展之需、传世之必备条件。企业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效益。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不断开拓创新,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谐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必不可少。企业不和谐,就根本谈不上发展,反而成为发展的绊脚石。

(二)构建和谐社会与构建和谐企业相辅相成

和谐的社会环境需要企业和谐作为基础,企业发展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在经济概念中,企业的目标是追求最大利润,但在道德和法律的范畴中,企业是比个体公民更为强大的“企业公民”,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利润来源于社会,企业只有在履行经济责任的同时履行社会责任,获得社会认同感、产品公信力,才能拥有利润生长的土壤。同时,作为和谐社会的主导者,政府要转变职能,依法行政,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为构建和谐企业创造良好条件。

三、基于和谐劳资关系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基于社会和谐的需要

当前的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发展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方方面面还不够成熟,劳资矛盾在整个经济社会中的问题日益凸显。笔者翻阅相关统计资料数据发现,各种类型的劳资纠纷与劳动争议案件在各城市地区屡屡发生,并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尤以沿海经济开发城市地区突出,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和谐的劳资关系是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的,这也正是新时期企业所必须承担的基本义务与责任。作为企业来说,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不能仅仅局限在文件、条款上,它更应该上升到企业发展战略方针的高度,加大对于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成本投入。这也就意味着只有在和谐劳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企业文化的构建工作,企业文化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稳定与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维护才有迹可循。

(二)基于企业员工自身的发展需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当中,经济效益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最关键也是最核心指标。企业在剧烈市场竞争中需要将获取经济效益最为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最根本目的。一个企业一旦失去了获利的能力,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竞争与存在的价值。我们在弘扬以人为本发展建设理念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把握一点:企业员工工作水平与技能水平的提升是企业获取经济效益唯一途径。这一点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充分的正视,他们认为:高质量的企业组织需要将职工视作企业建设发展的第一要素,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为企业员工争取优良的工作环境,配备合理的工作报酬,正确看待并鼓励企业员工的创新性与创造能力。

四、基于和谐劳资关系的企业文化建设基本措施分析

(一)基于和谐劳资关系的企业物质文化的建设措施分析

一般来说,企业的物质文化包括了企业在一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所累积起来的物质基础、物质手段以及物质条件,它是一个企业获利能力以及经营效益的最直观说明。从企业员工角度来说,企业的物质文化可以表现在员工所获取的工资报酬、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从企业发展角度来说,企业的物质文化又能够表现在企业所既有的生产设备、工作环境以及技术装置等方面。这些反应指标有着一个共同的特性―――实在性,这也正是企业物质文化的最典型特征。我们往往能够通过企业物质文化评断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工作作风以及审美意识。笔者认为,我们在强化企业物质文化的工作中,需要以和谐劳资关系为着眼点,在员工工资收入、社会福利待遇等方面提出明确性的硬性规定,在企业环境保护责任、社会保障义务等方面制定出相应的评断标准,将企业物质文化建设高度的上升作为企业物质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

(二)基于和谐劳资关系的企业制度文化的建设措施分析

我们知道,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常常会赋予某些文件条款一定的约束性与强制性,以此作为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准则。而企业制度文化的建设目标就在于将这些行为规范准则上升到企业规章制度的建设层面,从这一方面将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纳入企业发展战略方针当中。笔者认为,企业需要将和谐劳资关系的建设与企业的道德建设相融合,使企业所构建的制度文化能够全方面表达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意愿与认识,进而形成和谐企业文化建设的长效发展机制。

篇6

【关键词】建筑设计;艺术文化;渗透关系

一、引言:

建筑设计作为一门艺术综合性非常强的设计艺术,既有艺术作品所具有的艺术共性,又有建筑实体所特有的艺术特性,因此,决定了建筑比其他门类的艺术更具备综合性和复杂性。要加强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的关系研究,力争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提升。

二、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的关系

1、建筑产品的艺术特色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观念

房屋建筑首要是居住作用,在满足人们基本的条件之后,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在满足居住的基本需求时,也开始追求视觉上的享受。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 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2、建筑艺术的形象感染性提升了建筑价值

建筑是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工程技术与艺术手段相结合的美术门类。表现形式有城乡建筑、各种类型房屋、陵墓、园林、纪念性建筑及其他建筑设施的总体和个别设计、风格、艺术价值。建筑艺术主要是通过空间实体的造型和结构安排结合自然环境来发挥审美功能,同时也通过合理的实用功能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显示其艺术水平。建筑的造型主要是由几何形的线、面、体组成,除了其中包含的形式美法则给人以感官的愉快外,还可以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某种特定的具体内容,特别是纪念性建筑,往往都有特定的象征主题。建筑是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标志之一。建筑产品的设计和实施要受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人文环境、城市进程和经济社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与此同时,建筑的空间含量大、艺术表达方式和特色明显。一般可以加入绘画、雕塑、园林、音乐等要素,所以说,我国建筑建设中既可以突破纯实用或纯技术的限制又可以增添精神内涵。

3、以建筑结构形象地反映生活的主题

建筑形式就是反映建筑物的结构类型以及构成方式。按照建筑物结构类型的不同,分为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四大类。建筑形态就是建筑物的外观。建筑给人们美或不美的感受,在人们心理上、情绪上产生某种反应,存在着某种规律。建筑形式美法则就表述了这种规律。建筑物是由各种构成要素如墙、门、窗、台基、屋顶等组成的。这些构成要素具有一定的形状、大小、色彩和质感,而形状又可抽象为点、线、面、体,建筑形式美法则就表述了这些点、线、面、体以及色彩和质感的普遍组合规律。建筑形式反映一些社会包含的内容,西方人把建筑作为刻在石头上的笔迹,建筑记录着当时社会的重要活动。例如中国的长城、天坛、皇宫等,从它们的建筑上都能感受到当时人们的精神气质、社会制度、民族关系、等。

4、不同建筑风格反映了不同的文化风俗

长期以来,我国建筑设计水平仍处于滞后的阶段,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距离,由于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由于长期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在建筑设计形式上仍旧继承了以往传统的古典艺术形式,并没有真正凸显出建筑设计的特点与独特性,致使很多建筑物的设计非常单一和相似,这也是我国建筑设计水平一直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然而,相比西方国家建筑设计而言,他们的建筑设计内容非常丰富,很多建筑物融入了不同元素的视觉造型设计,使建筑物更加具有生命力,还能充分体现西方人民自由奔放的性格特点。其次,我国的建筑材料主要以砖和木材为主,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底蕴的博大精深。一直以来,我国建筑风格都没有做出特别大的变化,依旧保留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西方国家的建筑材料主要以专和石材为主,这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比较长,他们的建筑设计风格则是非常张扬和大气的,对于建筑物的视觉造型设计,西方建筑设计师往往会尝试更多的创新设计,使建筑物体现了不同的视觉效果。因此,东方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风格存在了很大的差异,这也就是不同地域文化对于人们意识上的影响。

三、基于大环境文化理念的建筑设计的宏观思路

3.1与保护自然和利用自然相结合的建筑设计

从物质用量和能量用量来讲,建筑活动是一个广泛而大型的人与自然作用过程,建筑的营建与使用,在获得局部小环境的同时,如果没有保护利用自然资源和整体系统的生态持续观,就会造成自然环境的退化与恶化。因此,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环境质量、防止机体在环境影响下产生变异与退化、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利于人类生命活动等方面的核心内容来讲,基于环境保护的建筑设计,应主要在保护自然和利用自然两个层面上采取灵活多样、系统综合的方法策略,进行集成性设计。

3.2与利用可再生资源相结合的建筑设计

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是完全依靠于能量和物质而生存的,而随着生态能源的不断消耗,物质和能量的使用也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可再生资源建筑材料的使用,对这些材料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从而避免自然资源的过度浪费,逐步提高资源和物质的利用率,降低建筑活动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

3.3与环境保护思想相结合的生态建筑设计

生态学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和资源再生的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筑与环境是有机的结合体,在创造建筑空间小环境的同时,应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建筑与自然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更要保护建筑周围的自然大环境。生态建筑依赖于许多相关技术及其组合,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和更高层次上的回归自然,然而无论使用何种技术,总是要立足于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再利用和循环生产等几个方面,因此,其设计策略具有与上述两点相同的本质性内容和内涵要求。

四、结束语

综上诉述,可以得知,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中引用了不同类型的艺术文化,形成了不同形式的建筑风格,是建筑物更加具有时尚气息感,对于我国建筑行业和艺术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将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尽可能选择节能环保型的建筑材料,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发展目的。从而促进我国建筑行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为了提升对高校档案信息的利用率,就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信息化高校档案管理和建设可以从软件开发与硬件建设这两个角度出发,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资,加大财力的投入。高校应该加大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资金投入,确保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顺利实现。第一、加大专项资金投入。高校信息化建设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资金支持,也可以从学校建设经费中划拨一定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加强软硬件设施与设备建设。第二。加强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的设备设施投入。硬件方面,精心规划,选配符合实际需要的硬件设施。选配符合质量和参数要求的存储设备、录像机、扫描仪等,以便于硬件设备符合信息化档案管理需要。软件方面,应该根据学校实际需要和档案管理需求,选择真正适合档案管理需求的软件产品,尤其要选择或者开发符合高校档案管理需要的专门软件产品,确保产品功能完善、操作简单,确保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顺利进行。

(二)加大信息化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信息化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确保档案管理顺利落实的关键。档案管理的处理对象是文字、图像、数据或者影音形式的档案,需要将大量分散的信息进行归集和整理,使得档案信息系统化、集中化,方便使用。档案管理虽然是信息化操作,但是也需要档案管理人员的实施。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实践能力,决定了管理工作的落实质量。随着信息化和科学技术的快速提升,需要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素质,强化他们的信息技术,加强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符合新形势下技术发展的综合管理人才。加强理论和业务培养,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两个方面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培训,以提升其信息化前沿知识的储备,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使信息化档案管理顺利落实。

(三)完善信息化档案管理安全保护机制

高校系统的档案信息是一项重要的资源,也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网络安全问题也层出不穷,信息安全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其中包括信息的丢失、窃取等。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档案管理安全保护机制,保障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其中,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提升管理意识,完善网络安全保护机制。第一、建立严密的监控与管理机制,要具有逻辑严谨的信息化管理流程,同时完善每个程序的具体操作,加强网络安全技术应对措施。例如:查询管理中设定访问权限,确保查询范围内信息资源的安全性;数据相关措施的管理中,数据采集、整理、分析等都应该设定管理权限。第二、落实网络管理安全辅助机制。对于档案信息要进行备份管理,使得数据在丢失以后能够快速恢复。第三、设定档案信息交换管理权限。每个部分或者是校内的分支管理单位都会相互交换信息,而每个单位间的信息交换、查询与使用等都应该设定一定权限,保障信息交换的安全性。

(四)完善信息化档案管理建设规章制度

篇8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问题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1004002

1 系统开发背景

某公司是属于异地办公形式,销售客户部分在北京,技术部在桂林分公司,协作进行一个大型的综合性网络平台的开发,该平台在开发过程中有个比较特殊的情况是,所有需求都是总公司逐步设计完善出来的,一边开发一边修改的过程,所以整个开发过程,需要北京公司的市场和规划人员和桂林的技术开发人员密切的高频率的交流,同时,因为该项目是个很庞大的门户网站,包含几十个子网站和独立的小系统,在研发过程中,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时候,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新的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又出现更新的问题。尽管公司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强化管理,但由于庞大的系统和有限的人力,总是不能很好的解决。

对此笔者通过精细化管理的思想来设计一套适用于当前这种情况的问题管理系统。随着在开发应用完善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该系统大大的减少了问题管理中的各种不足和低效率的情况,提升了项目开发速度,同时对于精细化管理思想的细致应用,使得该系统逐步拓展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大型IT公司应用的大型平台。

2 基本设计需求和开发步骤

北京实创信通公司自从其2007年成立以来,就接受总公司委托,一直致力于面向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和创新园等几个高科技园区的综合产业服务平台的建设。由于该公司采取市场部在北京,技术部在广西桂林分公司,两边协同开发的模式,因而在市场和技术以及技术开发本身对需求的实现程度等多个方面出现问题,尤其是大型平台的开发过程中,出现了各类问题,数量和种类繁多,因此,公司很有必要设计并开发一套专门针对此问题及任务管理的系统,利用信息化管理的手段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该系统的开发和设计经历了4个步骤,第一,分析实创公司当前项目开发过程中对于各类问题处理的方法和措施以及其他相应问题,第二,针对现状设计问题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第三,设计问题管理系统的具体功能和表现形式。第四,根据具体应用情况设计相应的参数指标和内部绩效管理体系。

利用内部管理系统以科技驱动型实现成本管理的发展步骤:

第一步:问题管理。

包括问题的提出,备案,问题的分配,问题的确认,问题的限时解决,问题的评论和交流,问题解决结果的提交,问题的验收,验收失败的流转,问题类型的统计,解决问题花费的时间,责任人完成情况评价等功能。可以实现对于公司所有问题的精细化管理

第二步:计划管理。

包括计划的制定,整合、修改、流转、批注到确认和,分配,确认,自动统计和总结全程在线流程,可以大大节省计划阶段的耗费时间,节约成本

第三步:流程管理。

包括对项目实施流程的多元化定制以及流程固化,对于控制点的验收和对整个项目的进度把控等功能,可以避免对于流程的执行经常出现问题的情况等

第四步:成本管理。

包括公司日报,周、日工作时间统计查询,周、日成本自动核算查询,项目日成本核算查询,项目成本自动预警,项目成本效益自动计算查询,项目成本多维度查询,个人任务成本查询,公司周度月度成本报表自动生成等功能,可以全盘清晰化掌握公司的全部环节的成本。

第五步:绩效管理。

包括个人详细工作及耗费时间列表,请假管理,会议管理,身份管理(专职,兼职,临时等),个人超时任务及提前完成任务自动统计,个人绩效分自动统计等功能,可以清晰有依据的评估出员工的价值度以便真正在保证公司效益的基础上,根据个人所产生的价值落实对个人的激励,产生促进作用。

第六步:发展管理。

建立起完善的项目效率库,记录公司已有项目所有步骤和功能环节所耗费的时间和完成人员以及相关技术水平,根据设置的百分比值,自动估算同类项目应该提高的效率和完成时间等,可以使得公司发展按预定的轨道进行,实现自笔者激励功能。

3 问题管理系统的初步参数和流程设计

3.1 任务管理的流程是

提出任务――确认任务等级和紧急程度――分配给主管――主管分配给技术员――确认任务以及具体完成时间――完成任务的过程或者阶段性报告――完成任务并申请主管验收――主管验收成功则提交总监验收――主管验收失败或者提交了修改意见则任务返回未完成状态(要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定,如任务失败还是需要完善)――继续完成并提交验收申请――主管验收成功提交总监验收――总监自己验收或者委托某人验收并进行评定――验收完成后正式交付任务――任务归档 。

3.2 任务管理的状态有

状态有:提交任务――任务性质确定――第一次分配任务(总监)――第二次分配任务(主管)――确认任务(包含完成时间)――进行任务并阶段性汇报(通过现在的日志或者跟帖实现)――申请主管验收――主管验收并提修改意见――确认修改意见(包含完成时间)――进行修改并阶段性汇报――再次申请主管验收――循环该过程――主管验收成功并评定改任务完成情况以及提交总监验收――总监验收或委托某人验收――提交修改意见并分配给主管――主管二次分配给技术员――技术员确认修改意见并上报修改时间――循环该过程――总监或总监委托人验收成功――总监签字提交交付――任务日志评价。

3.3 任务变更的情况

第一次提交任务――走任务流程――任务出现变更或者需求变更――在原有任务下进行跟帖――该变更任务由总监进行第一次分配到主管――主管第二次分配到技术人员――技术人员确认需求并上报时间――该新确认时间自动更新原任务完成时间(但不删除原先提交的预期时间)――进行任务并阶段性报告(通过日志)――提交主管验收――走任务管理流程 。

任务变更的简单的说,就是在原先的问题的那个帖子下,再加一个跟帖,并以这个跟帖作为重新任务分配的的任务 。

3.4 问题管理的流程

问题管理的有些区别,就是多了一两个环节主要是:

①提出问题(可以写重要性和紧急状态,但是不是确定状态)――②问题的分类和重要性的确定(由总监确认,如该问题是属于无效问题还是有效问题,还是暂缓解决问题,以及该问题的重要性)――③问题的第一次分配给主管――④主管对该问题的第二次分配给技术员――⑤技术员确认该任务以及完成时间――走任务管理流程――主管验收――总监验收――问题提出人验收――总监对该问题的归档和分类(如个人责任问题,还是非责任问题)――问题终结――记录该问题整个流程――将该问题记录到责任人的个人文档。

3.5 时间管理

就是对于完成时间,由责任人或者主管提交的时间,假如笔者觉得不合适的话,可以进行修改,修改后,再交给主管以及责任人进行确认。

3.6 涉及到的管理

①任务管理;②问题管理;③时间管理;④问题的性质管理;⑤任务的过程管理;⑥任务的交付管理;⑦问题和任务的归档管理。

4 功能模块设计

该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是从以前以文档处理和工作流为主的管理方式,发展成为以知识的共享和交流,强调协作和团队精神的协同化的办公和服务,以问题和任务(计划)管理为主要应用的功能。创建一个共同使用的办公平台和集成的办公环境,使所有的办公人员都在同一个桌面环境下一起工作,摆脱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实现电子化协同工作与知识管理。具体来说,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修改,确定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的构造设计。

5 问题管理系统应用条件及初始步骤

该系统是专门针对IT企业进行设计的,其需要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电脑,而且在工作期间一直处在开机状态,这样才能保持系统一直处在激活状态,并对员工的相关工作进行精细化的把握和控制。下面是该系统初次使用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1)该系统默认保存帐号密码,登录一次后,下次使用时候不用重新登录,建议大家作为自己电脑的主页,若是在外面电脑上使用的时候,则每次用完必须退出登录。

(2)每次打开页面后,最上方显示的是两个栏目是“笔者未确认的任务”和“笔者未完成的任务”。

(3)提出问题(任何人):就平台以及管理管理,经营上出现的任何问题,注意提问题的时候标明期望解决时间,同时最好上传问题截图图片。

(4)分配问题解决任务(总经理、副总经理或技术总监直接分配或委托部门主管分配):分配问题之前和责任人协商好大致的时间,分配的时候直接到具体的责任人,协助人以及完成时间。若有必要,需要对问题做一些分析说明。

(5)确认任务(任务责任人和实施人):任务责任人到系统确认自己的任务已经接收。

(6)完成任务(任务责任人和实施人):接收到该任务的所有人都完成任务并提交任务完成,由任务责任人提交验收申请。

(7)第一次验收(任务分配人):由分配该任务的总经理,副总经理或技术总监等委托部门主管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提交。验收失败后进入“验收失败问题”,验收成功后进入第二次验收流程。

(8)第二次验收(问题提交人):由问题提交人员对问题解决的情况进行验收,验收失败后进入“验收失败问题”,验收成功后进入已经解决问题,问题结束。

(9)问题解决的过程情况汇报可以通过“写日志”来记录。

(10)对安排的某个任务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用发表跟帖的方式进行。

参考文献

[1]李战军.吉粮集团收储经销有限公司精细化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徐松杰.精细化管理的实现方法及其应用[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8).

篇9

【关键词】设计;文化;传播;传承;传统文化;现代艺术设计

提到设计与文化传播及其传承关系,不得不联系到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中,具体地传承、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开创融入传统文化的现代艺术设计途径,首先要考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统本身不是静态的传统,它也应该发展的。而这种发展,除了它自身保留了大量的传统特征的前提下发生演变,更新成新的艺术形式及风貌之外,它也应该能融会现代生活方式及外来文化影响的内容。所以,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坚持传承与创新的同时,还应该是动态地丰富与发展的。这些具体文化形成的传统思想及内涵,不仅是前人经验的沉积,也是前人智慧的积累。

一、传统文化渗透在西方国家的艺术设计风格中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在设计上也是显而易见地表现出来。德国设计显示出科学性、逻辑性和理性的造型风格;芬兰设计的人性化、简化和功能化,一方面保留其原有和式风格的幽雅清香,另一方面又发挥其擅于借鉴的特长;意大利的设计不失优雅与浪漫的情调等等,成为各具特色的室内设计典范。这些无不诞生于不同民族文化观念的氛围中,而设计既是民族的,也是时代的,它是一个历史过程,是该民族各个时期设计文化的叠合与承接,是与异质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发展起来的。

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是相互作用的。没有不发展的传承,也没有不传承的发展。简单地说,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绝不是保守式的、封闭式的进行,而是根据当时、当地的各种因素,运用灵活的手段和方法来完成;同样,现代艺术设计的形式要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社会前进的趋势,绝不是任何因素、任何人能够阻挡的。要保持传统文化的鲜活度与生命力,就要保持它的发展步伐,而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以怎样的方式发展,是这个进程中的重点。我们不能脱离历史性,忽视文化底蕴,抛开现代人在生活、生产中形成的特有的行为方式与居住生活习惯,只片面地看到它的发展脉络。尊重历史文化、历史积淀、存在状态,结合时代的、本土的、独特的魅力,立足于当下经济、文化基础和发展,在此前提下,对艺术设计未来的发展做出前瞻性。

二、西方国家的文化在设计中的传播与传承

美国民族文化的观念就是实用主义,美国的实用主义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播与继承,实用主义是美国的国家哲学,是“美国精神”的升华与提炼。实用主义是一种行动哲学、效用哲学、进取哲学,它强调行动,注重效果,提倡开拓进取,实用主义已经渗透到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美国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一直传播传承下去。

德国的设计具有非常悠久的传统,是现代设计运动的发起国之一,德国的设计开创了设计史上的新纪元,把设计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德国的设计具有非常悠久的传统,德国的工业设计以严谨的造型,可靠的质量,高度理性化的美学特征,体现了工业化特有的时代气息。而平面设计则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世界上设计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吸引着世人的瞩目。德国的产品到处体现着新理性主义、新功能主义、极少主义特征,形成了冷峻、简洁、富有条理的设计风格。

意大利浪漫主义设计具有朴素的外表、绚丽多彩的材料、高超的技能、富有表现力的形式和高科技手段的运用,设计是改革创新,是多彩的,具有巧妙有趣,富有人情味,是感觉上的飘逸,风格独特,常常超于人的意料之外,造型丰富、独具匠心、大胆运用色彩和图案装饰。设计意大利用设计主导我们的生活,改变生活状态和心情,精神功能,弱化实用功能,注重情感,注重师生情感,个人心理在作品中的表现。

三、设计与文化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多元化,各国之间相互交融、开放的世界,也是一个不断进步的世界。其设计即保留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又借鉴别国的经验,使当今的设计即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不可忽视文化对设计的影响是以人为中介作用于设计物上而体现出来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文化交流传播的媒介。设计本身就是文化的的一部分。文化以设计者为中介,通过设计物“折射”出文化特点。不同的国家,由于文化传统不同,决定了设计交流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计的发展。但是经过交流,融合,吸收等,又会产生新的设计理念和文化知识,从而使双方得到充实发展。

设计对文化的促进作用,文化作用于设计,设计更新着文化,设计对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起到重要的作用。人类文明已经走过了几千年的历程,人类的文明进步只有通过不断的设计创造得以塑造。

篇10

关键词:地域文化 设计 创意产业

检 索:.cn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全国范围内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对于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吸引和集聚高端人才,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都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天津悠久的历史发展,传承下来丰富的、地域特点鲜明的文化资源,怎样挖掘其可利用的潜质,并经过艺术设计的手段进行再创作,为天津的文化创意寻找新的可能性,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天津的快速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生长沃土”

天津作为北方的经济中心,已经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在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中,具备了大力发展创意产业的社会背景和经济条件,天津文化创意产业从觉醒到探索,从跟进到突破,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并形成天津滨海新区和老城区(包括部分区县)“双核并进”的格局,天津文化创意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大,园区建设步伐加快,龙头企业优势明显,逐步形成了包括滨海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意库创意产业园、C92创业产业园区、凌奥创意产业园区、北新创意产业园、辰赫创意产业园、六号院文化创意园、泰达国际创业中心等各具特色的创意产业集群。产业形态主要有影视文化、电子软件信息、工艺时尚、设计服务、展演出版、咨询策划、休闲娱乐、科研教育等几大类别。

天津文化创意产业“双核”发展中的天津滨海新区,产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规模大、有代表性的园区包括:以科技研发服务为主的开发区、保税区和高新区三大科技研发基地,以影视动漫为主的中新生态城国家动漫园,以滨海航母主题公园扩建和游艇码头为主的各类滨海旅游主题公园等。这其中的中新生态城动漫园是国家文化部与天津市政府共建的第一个国家级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将重点发展文化动漫创意产业,形成集动漫研发、培训、生产制作、展示交易、衍生产品开发及国际合作交流六大功能于一体的国家文化创意产业旗舰项目,努力打造成中国乃至世界最具规模、最有影响力的动漫示范园区。

二、丰富的天津民间文化资源形成特色鲜明的本土化“母体艺术”

天津地域文化体现在民间资源上是丰富多样的,以母体艺术的形式传达着天津独特的地域环境、文化传统、审美情趣和个性风格。地处“九河下梢”的天津,曾经的商贸繁荣,帆樯之便,鱼盐之利,形成了具有独特优势的运河文化,其中的天后妈祖祭祀、庙会活动使各种民间工艺品和美食得到发展;军旅文化带来的不同方言和地域的人文汇集交融,形成了天津特有的民风;商贸繁荣带动的娱乐催生了丰富的天津曲艺形式,这些天津历史遗留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资源,给我们的文化创意产业做了充分的“储备”,我们可以将它们称之为我们天津的“母体艺术”。

民间美术:天津具代表的民间艺术,要数有600年悠久历史并且极富特色、享负盛名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其制作方法“半印半画”,既有版画的刀法韵味又有绘画的笔触色调,其内容丰富,多以反映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现实生活、时事风俗和历史故事等题材。作品中有《连年有余》、《五子夺莲》等广为流传的经典代表,也有《二十四孝》、《三顾茅庐》这种说教或故事性见长的佳作。另一种天津民间艺术瑰宝一天津泥人张彩塑,用“随类赋彩“的手法将津门百姓的勤劳智慧凝聚于物化了的彩塑之美当中。还有中国民间剪纸丛林中独树一帜的大郑剪纸,细微之中不失灵活,粗犷之中彰显细腻,内容上有人物、花鸟、书法、山水、邮票、外国景色等多种题材。

天津传统戏剧与曲艺:天津是中国北方戏剧艺术的发祥地之一,素有戏曲“南北交汇的大码头”的美誉。京剧和评剧在天津发展历史悠久、文化根基深厚,古今名角众多,剧院实力强大、群众基础广泛,并有经典剧目丰富、文化交流频繁的特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天津孕育和发展了多种曲艺形式,像天津快板和天津时调,都是天津所特有的。而“大鼓”类就有京东、铁片、京韵、梅花、西河等很多分类。天津曲艺题材有历史故事、世俗生活,内容多样,天津的茶楼文化保留至今也仍然活跃。

民间名俗、舞蹈:天津地域历史上的运河码头文化,传承下来一些祭祀信仰的民俗活动,如天津皇会、天后宫妈祖文化信仰、葛沽宝辇出会、潮音寺庙会、独乐寺庙会等。众多活动形式中逐渐形成一批有地方特色的民名俗文化形态,比如小王庄民间吹打乐、韩家墅上善道乐,塘沽的大沽龙灯、汉沽飞镲。光“法鼓”形式就有挂甲寺庆音法鼓、杨家庄永音法鼓、刘园祥音法鼓。有名号的高跷也有林亭口高腿子高跷、津南区的海下文武高跷、红桥区西码头百忍京秧歌高跷、北塘丰登乐会高跷,除此之外还有虫八蜡庙小车会、河头落子,高王院莲花落,寺各庄竹马会等形式的民间艺术形式。

传统手工技艺:天津风筝魏风筝造型多变,彩绘逼真、飞行平稳、特技精湛。题材上不但有传统趋吉迎祥的百姓愿望,还有一些融合时代气息的新创意。响当当的“中华老字号”盛锡福制帽、老美华制鞋及传统服饰,以及津门蔡氏贡掸、刘海空竹周记宫灯、皮影雕刻、盆罐村制陶等都是具有浓郁津门特色的手工技艺。

传统美食:秉承传统工艺百年老字号的十八街麻花与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并称“天津三绝”,这些美食或风味独特,或工艺精良,甚至还有文化历史典故,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还有大福来“锅巴菜”,子火烧,赤土扣肉,独流老醋,沙窝萝卜都是具有天津特色的地域美食。

传统杂技、体育、竞技:民间形式种类众多,如回族重刀武术、拦手门武术、霍氏练手拳、北仓少练老会、北少林武术、无极拳、鲍家八极拳、李氏太极拳、毕式“一指禅”拿手推、永良飞叉、通背拳、天津花毽等,其间还穿插流传有一些历史故事或传说。

三、抽取天津地域文化的精髓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本位基因”

我们对于天津地域的民间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分析,是为了抽取其中能再设计的元素,来成为文化创意的创作源泉,我们称为“本位基因”,希望用继承创新的手段来发挥天津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品。由此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它们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可利用的“基因”:

二维化的色彩和图案:最具代表性的杨柳青年画融合了多种绘画艺术方式的精华,把刀法版味与绘画笔触色调巧妙的融为一体,其图案精美、色彩艳丽的造型极具感染力。风筝魏的风筝彩绘,同样题材多变彩绘逼真。大郑剪纸整体图案浑厚有力、刻画精细,花鸟人物栩栩如生。这些图案造型可以在文化创意相关的二维表现载体上进行利用和发扬,经过图案的打散重组和色彩的抽取组合,形成既能保留传统艺术审美,又符合当代视觉心理的创意产品。

三维化的造型和神态:泥人张彩塑作品中反映了津门百工的作品《三百六十行》,描绘了码头文化场景众生相,人物性格和行业特征精炼概括地展现在作品中,也有戏曲人物、民俗人物等题材的作品,都是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天津众多的戏曲表演民俗活动中,人物的装扮、戏剧脸谱和表演器具、秧歌高跷人物的动态造型、体育竞技人物的一招一式、形态多变的风筝、龙灯都是有着独特审美的立体形态符号,就连本来是穿着实用的老美华制鞋,也应为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所承载的文化性,一些经典的鞋样也成为展示艺术品具有了收藏价值。如果这些形态被利用到雕塑或相关的造型艺术中去,会很好的体现天津符号特征。

多维化的故事情节和表演形式:即使是二维或三维的民间艺术作品中,也会出现某个特定的场景和故事,比如杨柳青年画中《火烧望海楼》就真切的体现了天津人民群众义愤填殷怒毁教堂来抗议外国侵略者的时况,泥人张彩塑中也有将戏曲中诙谐幽默的段落提炼出来彩塑成的作品《十五贯》,让人看了滑稽可笑,趣味横生。而更多的曲艺、歌舞竞技等表演形式在二维、三维的基础上更是加入了音乐、形体动作和故事情节,形成了更为丰富的艺术形式,从多方位刺激受众感官来达到情感共鸣。这些人物、事物、场景、故事都可以作为素材来进行再创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多的创作可能性。

四、再设计的天津地域文化会成为天津文化创意产业的“魅力光芒”

文化创意产业离不开艺术设计,是以设计为核心的生产领域,是文化艺术设计和商品生产的结合,它推崇创新与个人创造力,沿袭陈旧俗套并不能促进创意产业。我们需要将天津地域的传统文化形态通过现代的新技术手段和审美进行精简、重组,置入新的语境和载体,发挥艺术设计具有的独特性、时尚性特点,创作出不可复制的创意产品,这种作品会兼具独特的内容之美和时尚的设计之美,比如二维图案可以利用在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服饰设计、家纺家居等实物载体上,这方面国内有好的先例,上海的海派剪纸艺术家李守白先生,用独特的重彩风格和剪纸语言结合创作了大量的“上海石库门风情”、“上海童谣”等地域文化题材作品,并在上海艺术创意产业园区“田子坊”有专业品牌工作室和店面。还有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将桃花坞版画与染织装饰品设计结合,使传统艺术在现代生活家纺用品中焕发新意。

根据文化地域特征,可以将民间艺术和一些展览展示、旅游品牌以及专题性创作或展览活动相结合,比如天津的城市雕塑还不是很普遍,在一些特色街区,可以置入一些天津文化元素为主题的创作雕塑,政府或相关单位也可以以天津文化元素开展雕塑创作主题活动或展览来宣传天津文化品牌。另外还可以利用节庆,集中展示传统民间艺术的同时,开发周边创意产品形成文化市集。一些区县的特色表演和技艺,可以形成规模带动城市周边名俗旅游。

在天津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影视动漫业是发展最快最迅猛的。国产动画产业虽已形成,但缺乏文化底蕴的支撑,本土文化缺失。这让我想起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80年发行木偶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由充满地域风格的新疆民间故事改编而成,人物造型独特,诙谐幽默的风格让人忍俊不禁,其中正是文化的本土性发挥了巨大的艺术魅力。而天津的泥人张彩塑也形似木偶剧中的木偶,众多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场景可以进行再设计,成为影视动漫的创作源泉。

可以说,在政府推动下,天津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不断涌现和良好发展,给我们的艺术设计创作带了无限的机遇,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精华,会在天津创意产业中有更多的舞台展示,散发它的独特光芒。

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 项目编码D12017

参考文献

1 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

2 张京成:《创意产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3。

3 孙晓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界定》,《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