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的护理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患者的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年患者的护理

篇1

【关键词】 老年患者护理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已经步入了老年化时代,老年人的人口数量基数很大而且每年递增速度快,当人到达老年之后,身体器官功能会出现老化,很容易受到疾病的威胁,在我国,老年人多发病主要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率要远远超过其他人群,据不完全统计,80%的老年人都患有不同的疾病,所以要求我们不仅要对老年患者的生理变化和健康状况要熟悉,还要在心理护理上做好,让老年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使其早日康复。

1 老年患者的特点

1.1 心理特点 人到达老年之后,大脑机能首先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思维能力和视觉能力会下降,尤其是退休的老年患者,退休之后,老人的生活环境、社会地位都有发生变化,很容易出现空虚、孤独等负面情绪,严重的可能导致抑郁,并且老年患者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很敏感,担心自己生病之后没人照顾,导致常常会胡思乱想,情绪非常容易激动。

1.2 生理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和各脏器管的功能也会不同程度地减退,以至于老年患者会出现生理上或者功能上的障碍,器官功能下降主要是听力能力和视力能力下降,认知功能减弱,到了老年之后,很多老年人的机体免疫能力会大大减弱,抵抗力降低,血压会出现增高,而且很容易出现排尿困难等,所以,老年患者一旦患病,病程长,病情恢复也比较慢。

2 护理措施

2.1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老年患者入院之后,我们要热情接待,向老人介绍病区的环境、主管医生、主管护士等,消除患者紧张和恐惧的情绪,并且我们要主动与老年患者交谈,由于很多老年患者对所患疾病不了解,导致会出现或者产生一些不正确的想法,所以我们要耐心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心理状况,消除老年患者这方面的顾虑,使老年患者感到家庭的温暖。

2.2 临床护理 由于老年患者的特殊性,要求我们不能像对待年轻患者一样,必须有所改变,要求我们队老年患者的护理更加细致入微,由于一些老年患者病程较长,恢复慢,在医院待的时间有时候会很长,更有甚者失去生活自理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及时地发现问题,在饮食方面,老年患者由于体制较弱,所以要给予适当的蛋白质、高热量的软质饮食。

2.3 用药护理 由于内科疾病比较复杂,临床用药方面的要求比一般疾病要高,我们护理人员是药物治疗方案的执行者,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要正确用药,还要密切观察药物疗效,防止出现药物副作用,由于老年患者很多都会出现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这就要求我们对老年患者用药的每个环节都要重视,认真查对和执行医嘱。

2.4 心理护理 由于没个老年患者都有会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老年患者的差异性,并且要做到有针对性,通过和老年患者本人以及家属的沟通,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要给予足够的关心和理解,消除患者的孤单、寂寞等负面情绪。

综上所述,我们重视和审视老年患者护理问题,我们要跟老年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提高护理质量,最终使老年患者满意。

参考文献

[1] 王春霞.浅议老年患者抑郁症的心理疏导以及精神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219-220.

[2] 王苏莉,陈红云.加强对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及精神护理[J].实用医学技巧,2006,13(18):3315.

[3] 肖颖.浅谈老年抑郁症的护理措施[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6):140.

篇2

作者单位:457001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

皮肤参与维持整个机体平衡及与外界环境的统一,使机体免受理化性或生物性因素的侵害,具有调节、分泌、排泄、渗透、吸收与代谢等功能。正常完整的皮肤对机体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类的寿命相对延长,社会人口的老龄化的到来,老年患者也日益增多。在医院里老年患者的比例明显上升,如何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开展护理工作,已成为当前护理工作的重点课题。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退行性变,皮肤出现衰老现象,且易受到感染。绝大多数老年患者又需要卧床静养,特别是长期卧床老年人最易发生压疮,因此,作好老年患者的皮肤护理尤其重要。几年来,我们在临床中注意了老年患者的皮肤护理,受到很好的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了解掌握老年期皮肤生理特点

1.1 代谢减慢 老年皮肤角质细胞层次减少,代谢速率降低,损伤后的上皮化过程延迟,创伤的愈合减慢。真皮层纤维细胞数目减少,寿命减短,合成胶原纤维能力下降,使皮肤物理性保护功能减低。

1.2 皮肤保湿能力降低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总含水量逐渐减少,占体重的百分比也逐渐下降。≥60岁老年人的身体总含水量,男性为51.5%~52.0%,女性为42.0%~45.5%,老年人体内水分减少主要是细胞内液量的减少。皮肤的含水量逐渐下降,造成皮肤表面粗糙,保湿能力降低。

1.3 皮质和汗腺分泌减少 皮脂腺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衰老,同时衰老皮肤表面皮质的成分发生着改变,如胆固醇和角鲨烯增加,皮肤角质层增厚,发生于手、足部容易开裂。

1.4 皮肤屏障功能损害 老年人皮肤的角质层表面上看来是完整的,但是其屏障功能已受到损害,易受外界理化因素侵袭。

1.5 表皮细胞更新速率减慢 皮肤老化的角质形成细胞对生长因子应答低下,增殖活动下降,表皮细胞更新速率减慢。研究表明,30~70岁,表皮细胞更新速率减少约50%。从30岁开始,皮肤附属器的生长时间每年减少0.5%,可以减少到30~50%[1]。

2 护理措施

2.1 全身营养支持,增加机体抗病能力。老年人因年龄增高,机体代谢功能减退,口腔牙齿松动或脱落,影响咀嚼功能,胃内消化液分泌减少,肠蠕动功能减弱,使肠道吸收功能受影响,加之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全身营养更差,可以给予多潘立酮片10 mg,3次/d口服,改善胃肠道功能。给予高蛋白、高热量、维生素及低脂肪的清淡饮食,适当增加营养,必要时静脉输入白蛋白、氨基酸及脂肪乳等,增加机体的免疫力。

2.2 清洁皮肤,防止干裂。洗澡是清洁皮肤的最好方法,沐浴可促进血液循环,使人舒适健康。老人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以40℃温水沐浴为佳。如水温过高,血管过分舒张会引起一过性脑部供血不足而晕倒、虚脱等。沐浴时要防止滑倒,预防措施 可在浴池边放置橡胶垫或者在浴缸边沿放置浴巾,同时还要注意保暖,防止受凉。选择中性浴皂或者含滋润成份的浴液,并在浴后涂些油脂。消瘦者手足皮肤可用尿霜或蛤蜊油,以防干裂,肥胖者皮肤皱褶,臀缝,周围可扑些爽身粉,保持局部干燥。

2.3 注意保护皮肤,防止受伤。老年人皮肤表面水分及皮下脂肪减少,导致皮肤干燥发痒,缺少光泽,皱纹增多,弹性降低,并且由于血管收缩舒张功能的降低,皮肤对冷热的调节性较差,一旦受损皮肤的修复能力差,易受细菌、病毒感染,因此,老年患者不宜用力擦浴及过重搔抓皮肤,使用热水袋保暖时防止烫伤。术前备皮剃毛时必须蹦紧所剃部位的皮肤,一般不要逆毛囊剃刮,清洗时动作要轻柔,忌用碱性强的肥皂,以免降低皮肤的防卫功能。协助或督促老年患者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骨隆突部位可放置海绵垫、软枕或气圈,局部皮肤发红者,可用湿热敷或红外线灯照射,或用50%的红花酒精按摩,以防止压疮的发生。

2.4 做好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压疮发生的原因及预防的护理知识。如经常改变,定时翻身,经常自行检查皮肤,保持身体和床褥的清洁卫生等,使患者及家属掌握预防压疮的知识及技能,积极参与预防压疮的护理活动,防患于未然。

2.5 提供良好的休养环境。为老年患者创造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的病房环境,保持床铺平整柔软,清洁干净,无碎屑。衣服被褥潮湿及时更换,床单位整齐,日常用品有序置于床头柜之上,以方便患者取用。

2.6 作好心理护理。老年人由于大脑皮质萎缩,功能衰退,引认知障碍和性格改变,各种器官反应迟钝,表现孤僻、多疑、固执、罗嗦、生活懒散、行为幼稚、智能和记忆减退、情绪激动或抑郁等[2],老年人一旦遭受疾病的侵袭,出现焦虑恐惧,怕得不到满意的医疗护理,怕由此失去家人的关心,对恢复健康感到厌烦,失去战胜疾病的信心等,要同老年患者多沟通多交流,根据老年人不同的知识,不同的背景,及心理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形式来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要主动多问、多观察、多体贴,服务热情周到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使之心情舒畅。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老年人;骨折;心理护理

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易骨折,且因特定的生理特点,骨折愈合慢。又因活动不便,卧床时间长,易合并并发症而影响愈合,导致心理问题发生,影响伤后康复。因此,加强其伤后心理护理、心理疏导,不仅对骨折愈合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远期康复同样具有深远影响。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7年12月~2008年7月收治老年人骨折患者53例,男33例,女20例,60~69岁22例,70~79岁27例,80~89岁高龄4例,平均年龄72岁,其中上肢骨折25例,下肢骨折21例,胸椎、腰椎骨折7例。

2 心理护理

2.1 文明礼貌、热情周到、亲切体贴 老年人都希望健康长寿,不服老,但又确实年老体弱,力不从心,住院后适应新环境能力较差,顾虑较多。其心理特点是:抑郁、忧虑、恐惧、危机感。因此心理护理要从患者进入病房开始。护士要主动热情与患者打招呼,为其安排一个舒适的环境,给患者一个心理上的安慰。根据病情选择好,搬动时动作要轻柔,切不可用力过猛,以免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详细介绍患者住院须知与健康宣教,如开饭、打水、作息、探视的时间,洗漱间、卫生间、医护办公室的位置,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的姓名,耐心介绍住院规则及注意事项,并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心理特征、性格爱好,询问患者对住院有何要求。在交谈中(非治疗时间)应给予适当的称呼,不要直呼其名,如称呼某大爷、某大娘或职务。患者对新的住院环境一下子很难适应,说话也难免有些啰嗦,此时对患者的谈话应认真倾听,对于提出的问题细心解答,不要打断患者的讲话或表示烦躁和厌倦,要在患者心中留下一个“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印象,改变患者住院前的种种不安心理,使他们感到亲切,受尊重、受重视,消除心理上的陌生感和紧张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通过言谈交流感情、解释疾病、消除心理压力、促进康复 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和合作基础上的人际关系。要建立这种良好的关系,护士的言语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知道,语言不仅是人们交际的工具,而且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1)通过礼貌、诚恳、自然、友好的交谈,可以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疾病,减轻和消除消极的情绪,树立康复的信心,在治疗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故护理工作中与患者语言交谈是做好老年患者心理护理的重要一环。护士要主动与患者交谈,每次巡视病房要先与患者打招呼,询问患者的情况,让其感受到大家都在关心他们。做一个倾听者,让患者说出他们的烦恼,然后针对产生抑郁的原因,做解释诱导,改变患者的认识结构,使患者看到治疗中有利的因素,看到治疗中病情的好转;(2)并借机会鼓励他们重新树立勇气和信心来战胜疾病[1]。要经常给他们讲解骨折方面的医学知识,解释病情变化规律,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重视,消除老年人对疾病的错误观念、错误认识,使病人对待疾病、对待治疗的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

2.3 在治疗原则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 有些老年患者,由于某些心理因素,在住院期间总有一些不寻常的想法和要求。如有一位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卧床时总感到不舒服,觉得床垫较薄且高低不平,要求更换,尽管我们的床垫、褥子是同一规格的,但我们还是按要求给予更换,患者立即感到舒服。这就是心理要求在精神上的安慰,因此,我们认为只要条件允许就应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即使情况不允许也应该认真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充分理解。老年患者的护理工作要求热忱、周到、细致,使他们在治疗上、生活上都得到照顾,感到护士就是他们的亲人,会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2]。

2.4 自我调试,增强信心,发挥自我护理能力 有些老年人,由于在伤后已适应了依赖于医生护士的治疗与护理以及家属的照顾,对自己本能料理的生活也不去做,乃至不能克服功能锻炼中所遇到的困难。此时,我们采取自我调适的方法。在热情、耐心和细致的治疗护理中,帮助、启发和指导患者尽可能进行自我护理,同时做好家属的工作,解除其顾虑。增强自信心,发挥自我护理的能力。其次在患者出院前,还要对其假拟出各种心理问题,在护士的指导下,让患者本人与家属共同制订心理护理计划,进行相应的自我调适训练,尤其对家属交待护理技巧,达到住院、出院心理康复系列化,让患者处于最佳的情绪状态。

2.5 确立远期治疗目标,做好出院指导 患者要出院了,并不意味着护理工作到此结束,还要为患者做好出院后的护理指导,让他们在心理上树立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念。出院指导包括:出院后的饮食、起居、服药指导、功能锻炼、注意事项、定期复查等。认真准确填写“连心卡”,并向其家属详细交代注意事项,做好护理操作示范。巩固治疗效果,促进早日康复[3]。

3 小结

老年人的骨折康复是一个较长过程。如果出现心理变异,在待人处事的过程中往往会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骨折恢复中,患者对疾病及自我康复的评价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患者从入院始就应十分注意其心理变化,及时调节,纠正心理失衡,尽可能减少不良刺激,保证良好的情绪状态。调动患者自我调适能力,充分发挥家属的作用,在定期复查、防治的前提下尽快使老年骨折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杜克,王守志.骨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38.

篇4

【关键词】老年骨折患者;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075-01

随着人类寿命延长,老年人在全国人口所占的比例逐渐加大,高龄骨折患者逐渐增多。由于老年人钙吸收能力下降,骨质疏松,各脏器功能逐渐减退,易疲劳,不爱活动,常伴有各类慢性疾病,卧床治疗期间易出现并发症,因此老年人易骨折且骨折愈合明显延长。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人群,其骨折康复不仅表现在生理方面骨痂的形成,同时还表现在心理方面对于功能恢复的确认程度。

1 生理方面

1.1 骨折后局部病理生理变化 骨折后骨本身和其周围的软组织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骨及骨髓腔和周围的软组织因遭受到破坏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出血,骨断端附近的骨细胞因受伤和缺血而坏死,血肿充满了各组织的间隙。血肿于伤后4~5小时开始凝固,邻近断端的骨外膜于骨折后24小时内即出现组织学变化,深层的细胞增多,胞浆增加,胞核增大,越近骨折端的骨外膜反应越明显。一周后在增厚的骨外膜中,即出现与骨干平行并紧密相连的片状骨样组织。

1.2 骨折后局部血肿病理生理变化 骨折后,骨折断端附近的骨膜、骨质、髓腔及邻近软组织中的血管破裂出血,于断端及周围形成血肿。同时,断端及邻近部位由于细胞坏死,相邻血管扩张、充血,多形核白细胞、吞噬细胞及血浆渗出而水肿。继之血肿周围的纤维组织增生,包围并伸入血肿中,吸收并代替血肿,血肿开始机化。

1.3 血肿机化与骨痂形成生理 在骨折后的前两周中,血肿尚未机化,血肿内凝集的红血球和纤维蛋白尚未被吞噬清除,新生的毛细血管尚未深人,因此,由骨外膜产生的成骨细胞不能进入或通过血肿,而只能沿着血肿向骨折线推进。在血肿机化前,骨折线两边增生的成骨细胞只能在它的会合,随着血肿被增生伸人的纤维组织所分隔和通过异物巨细胞。吞噬细胞等作用吸收代替,骨折断端之间及周围,即被增生的纤维组织所代替充填。血肿的成骨细胞或成软骨细胞亦涌入血肿内及断端间隙内,与髓腔内骨膜产生的骨细胞相会合,形成桥梁骨痂及接近骨折线部分的内外骨痂。位于断端周围的部分纤维组织开始向软骨细胞分化,形成幼稚的成软骨细胞并产软骨基质,通过软骨内骨化,形成新生骨。

2 心理方面 患者的心理需求

2.1 急躁、焦虑心理 骨折一般是突然外伤所致,住院手术治疗,生活不能自理,担心医疗费用,手术效果等,使老年患者不知所措,心理失衡,表现为恐惧焦虑,急躁失眠,常责怪家人未悉心照料,埋怨医护人员未尽心尽责,在住院期间与病友、陪护人员、医生护士争吵。

2.2 抑郁失落心理 老年人历经几十年的生活,大多有自己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骨折后因失去了活动的独立性而痛苦沮丧,加上对医护人员的生疏,医院环境的不适应,都使患者产生情绪低落和反常心理。表现为依赖性和被动性增强,在康复期间习惯让亲人关心照顾,能做的事情也不主动做,锻炼时过度依赖于他人,少数人表现出角色强化行为。伴有抑郁情绪的患者由于缺乏相应的适应代偿性,往往伴有睡眠、食欲及肠道功能障碍。

2.3 自责消极心理 由于骨折患肢丧失负重功能,因而活动严重受限,甚至只能卧床,加重了家人的负担,使其产生内疚自责心理。有些患者为了不麻烦别人而节制吃喝,以减少大小便次数。而充足的营养对骨折患者是非常重要的,大量研究指出骨折患者摄入量减少会造成严重的负氮平衡,营养不良可致并发症发生,造成骨折愈合缓慢,甚至不愈合。另外,老年人骨折伤前疾病多,以慢性疾病为主,骨折后即有可能诱发伤前疾病,又存在着潜在继发各系统严重并发症的可能,这些都会使患者产生对自身“价值”的怀疑,表现为不相信自己病情会好转,不愿接受治疗,甚至有可能发生自杀行为。

3 康复护理指导

3.1 康复的目标 使患者获取康复知识,树立健康的意识,消除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进行有效的功能锻炼,从而缩短疗程,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更为重要的是要使老年患者达到尽可能高的生活自理能力,尽快、尽早地得到恢复。

3.2 康复护理指导的方法 强调个体化,因人施教,灵活多样。要针对患者复杂的躯体及精神状况、过去的生活经验、现在的生活方式、文化、种族及娱乐等实施恰当的沟通技巧,如语言、文字、手势等。特别要注意其情绪的变化,及时调整交流的方式方法、语调语速,使患者在交流中感到被尊重被理解。

3.3 康复护理指导的内容 指导患者消除思想顾虑进行护理和治疗过程中语言亲切,动作轻柔,操作熟练,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患者的信任。认真询问和倾听患者所焦虑和担心的问题,耐心进行心理安慰和支持,及时解决不适、疼痛、睡眠障碍等问题。讲清疾病的预后,诱导患者,使其增强参与意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真正做到护患合作。结语:老年骨折患者属于特殊人群,对于其骨折也应该针对其生理心理特点进行双方面的治疗,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促进机体向健康方向发展。以达到现代医学治疗身心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曹建中.老年骨骼疾病治疗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487~488

[2] 吕式瑗.创伤骨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255

篇5

入院护理

重视心理护理:根据个性进行心理健康指导。一是要尊重他们,二是要理解他们,三是在生活上多关心体贴照顾他们,四是进行有效沟通。耐心细致的解答患者最关心最需解决的问题,告戒不良情绪会影响疾病恢复,同时介绍同种成功病例及本科医生的业务技术,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顾虑,让患者保持平和心态,达到最佳乐于接受手术治疗信心。

术前病情观察,因老年患者各脏器功能逐渐衰退以及对疾病知识缺乏,一旦受到外伤,机体防御机能就受到破坏,容易引起连锁性病变,有潜在发病的可能,从而导致并发症发生,如呼吸系统,心、脑、肾疾病等,故入院后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认真做好病情记录,加强病房巡视,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瞳孔,面色、生命体征的变化及皮肤血运情况,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同时作好抢救药物及器材的准备。

术前护理

首先扼要讲解手术的必要性,手术步骤和伤口愈合情况,消除紧张心理,使其保持良好心态配合手术。

教会病人正确使用大小便器,不致因手术疼痛及改变而不习惯卧床排便同时协助做好个人卫生的处理,如剪指甲、洗澡、理发、剃须、更衣等,防止皮肤感染,保持床单,被套清洁干燥无皱折。

术前讲解禁烟的目的,吸烟可致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而引起肺部感染,咳嗽导致伤口疼痛及切口愈合减慢。

协助做好各种检查,充分了解并判断病人全身重要脏器功能以及心电图、出凝血时间、X线片、常规等各项检查结果,能否耐受手术。

嘱手术当天如有假牙应取下以防止麻醉后误入气管。

术后护理

术后患者平卧6小时,因麻醉未完全消失,肢体感觉差,搬运时根据手术固定情况确定患肢所需,并根据不同的麻醉进行护理。

严密观察手术切口有无渗出液,注意有无感染情况,如切口局部肿痛是早期感染的征象,应及时更换敷料,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等。

严密观察患肢血运,如皮肤色泽、温度、足背动脉搏动,这是判断微循环的重要指标之一。应仔细观察,详细记录,如皮肤苍白、皮肤温度较低,提示动脉供血不足,肢端末梢皮肤呈暗红色或紫红色,提示静脉回流不畅;需及时查明原因或给予相应处理;肢体麻木不适,考虑有神经压迫的可能,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

加强基础护理,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吸氧、心电监护。正确指导病人饮食结构,合理饮食有利于疾病的恢复,促进伤口愈合,如给高营养、高维生素、高蛋白(鸡、鱼、虾、豆制品)等,同时正确指导病人用药,讲解合理用药知识。

指导术后正确功能锻炼:向患者及家属讲明功能锻炼是术后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也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的关键。具体锻炼方法应根据患者全身健康情况、伤情及手术内固定的稳定性而定,功能锻炼的原则是:以练习时不加剧疼痛,尚能忍受,不感到疲劳为宜,循序渐进,一般先帮助患者进行被动活动,逐渐过渡到主动,先做患肢远端功能锻炼,再做全身活动,活动强度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保持关节良好的功能位置,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未固定关节活动,有利于血液循环,如上肢以握拳、屈伸肘、吊臂、提肩为主,下肢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踝、趾关节屈曲活动为主,必要时配合CPM机(下肢肢体功能运动机)运动,进行全身和局部情况兼顾锻炼,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自我保健功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过邦辅.临床骨科康复学.重庆出版社,1992:205.

篇6

【关键词】老年 肺炎患者 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193-02

老年肺炎的发病机制为:患者在临床诊治中表现出理化、感染、免疫反应等因素引起的肺部组织的炎症性病变,是现代临床中较为常见的老年性疾病[1]。由于老年肺炎患者的身体机能明显低于正常人,抵抗力与免疫能力也相对较低,所以在老年肺炎患者的临床诊治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极为重要的,对于促进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都是密不可分的。笔者2009年6月-12月护理老年肺炎患者70例,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资料

1.1 一般资料

1对本院2009年6月-12月收治的70例老年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符合国家卫生部门制定的肺炎诊断标准。本组病例中,男性42例,女性28例;年龄63-81岁,平均(69.4±3.4)岁,伴有基础疾病39例(55.71%),其中冠心病21例(30.0%),慢性支气管炎17例(24.2%),高血压病14例(20.0%),急性血管疾病13例(18.6%),慢性阻塞性肺病9例(12.9%),支气管哮喘4例(5.7%),恶性肿瘤2例(2.9%)。本组病例均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感染,给予患者清肺、解毒、化痰、通腑的中药处方,1剂/d,水煎,10d后评定疗效。

1.2 疗效评定标准

本组病例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为:痊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血白细胞、胸片完全恢复正常;好转: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血白细胞、胸片未完全恢复正常;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

1.3 结果

本组70例病例中,痊愈37例(52.9%),好转29例(41.4%),无效4例(5.7%),治疗总有效率为94.3%。在无效的4例病例中,死亡1例,另外3例均为反复吸入胃内容物或胃液,而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2 临床护理

2.1 用药护理

在老年肺炎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用药护理是不容忽视的护理项目之一。由于老年患者在临床中常伴有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支气管炎等病症,所以老年肺炎患者的用药品种及输液量都要经过严格的控制,否则极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老年肺炎患者经常需要进行输液治疗,护理人员一定要根据患者病情及身体状况,合理调节输液的速度及药物剂量,以免诱发心衰或肺水肿等严重的不良反应。另外,在临床用药中,护理人员要通过询问、过敏试验等方法了解患者有无过敏史及禁忌症,对于过敏体质患者在用药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及状态,一旦患者出现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征兆时,护理人员要立即停止用药,并联系主治医师进行抢救[2]。对于部分出现严重呼吸障碍的老年肺炎患者,在给予静脉注射药物的同时,护理人员在与主治医师及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后,间断性地给予低流量吸氧,避免由于缺氧引起心脑血管的并发症,并注意控制患者的氧气流量和时间。

2.2 心理护理

老年肺炎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常表现出烦躁、低落、悲观、孤僻、易怒等不良情绪,其主要原因是老年患者在面对疾病时更容易产生恐惧心理,进而导致情绪的波动。护理人员要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并且积极运用护理心理学的知识,帮助老年患者树立战胜病痛的信心和勇气,进而使其形成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护理人员一定要密切观察老年肺炎患者的过激心理反应,以防止因患者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而引发血浆中儿茶酚胺含量的升高,患者肺血容量急剧增加,使肺的顺应性降低,呼吸困难加重,痰液不易排出,使临床病症加重。

2.3 症状护理

在老年肺炎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要尤其重视对于患者相关临床症状的护理,预防严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出现,进而全面保障临床治愈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2.3.1 咳嗽、咳痰护理

老年肺炎患者临床中容易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护理人员要积极开展系统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咳嗽、咳痰技巧,以促进排痰。对于轻微咳嗽或咳痰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采取翻身叩背的方式,1-2h帮助患者翻身1次,拍背4-6次/d,4-7min/次。对于严重咳嗽或咳痰的患者,护理人员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先吸氧后吸痰的方式,吸痰不超过20s/次,连续不超过3次[3]。

2.3.2 发热护理

一般情况下,当老年肺炎患者的体温超过38.5℃时,护理人员就要及时给予物理降温,基本操作流程为:将患者头部放置冰袋上,或使用30%-50%的酒精反复擦拭,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加舒适感;对于体温超过39℃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及时与主治医师取得联系,并且按照医嘱给予患者口服或注射快速退烧药。

3 讨论

在现代临床医学中,老年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的平均年龄不断升高,典型症状不明显、并发症相对较多等。因此,在老年肺炎患者的临床诊治中,科学、有效、合理的护理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护理人员不但要密切观察患者病症及体征的变化,而且要注意加强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积极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早期撤离呼吸机、早期拔管均有助于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4]。

通过对本组72例老年肺炎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95%以上的患者对护理效果表示满意。由此说明,在老年肺炎患者的护理中,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全面加强用药护理、心理护理和症状护理,可以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康健.老年吸入性肺炎的易患因素及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18(10):581-583.

[2]袁亚军.老年人吸入性肺炎诊治体会(附40例临床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7,17(6):478-480.

篇7

【关键词】  老年  便秘  护理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0例,均为老年病人,平均年龄 60岁以上,其中男10例,女10例,发生便秘者12例,便秘发生率达60%。

        2  护理

        (1)患者住院后应尽快帮助患者熟悉医院环境,询问患者日常排便的习惯,告知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有的患者因为环境的改变会影响排便,在患者需要排便时应用屏风遮挡,保护患者的隐私,尽量减少病室内的人员,排便后应及时开窗通风,有的病人因活动不便在需要排便时不愿意麻烦其他人而控制自己不排便,这时候就需要护理人员注意观察,并向患者讲解不及时排便会导致便秘,以及便秘的危害性,对需要卧床休息的病人,应训练患者床上排便的习惯,定时给予便器。对在床上排便有顾虑者应及时做好疏导工作。取放便盆时应注意不要擦伤皮肤,为患者大便提供充足的时间,不要催病人,床单被服污染时及时更换,保持床单元整洁。 

        (2)患者生病或者住院后常常会出现紧张,焦虑等等情况,患者的焦虑常会引起便秘,护理人员应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及时与家属和陪护人员沟通,老年患者由于感觉器官和神经功能的减退,常不能迅速的接受和理解语言的信息,护士在与病人交谈时应放慢语速,耐心的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知识,一次讲解一个内容,并多次重复,利于病人的接受。在交谈过程中能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经常巡视患者,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及时提供与患者有关治疗和护理方面的信息,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的心理。

        (3)患者住院后活动较前减少,如:吸氧;输液时间较长;尿管等引流管的限制,这时对患者应根据病情决定其活动方式、活动时间;对不能下床活动的患者应帮助其被动活动,如床上翻身、腹部按摩等;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帮助患者坐起或床边活动,多向患者讲解活动的好处,活动的方法,并亲自指导。能下床活动的患者输液结束后督促患者尽可能的在室内;室外多走动,以促进肠蠕动。减少便秘。

        (4)患者患病会,常常会食欲减退,这时护士要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指导,注意营养全面,品种多样化,粗细搭配,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尊重患者的饮食习惯,鼓励患者多饮水,多进食含纤维素较多的蔬菜、水果等等。 

        (5)老年患者如:冠心病;心肌梗塞;高血压等患者出现便秘时 切勿用力排便,应遵医嘱可采用口服导泻药物;简易通便法,如:开塞露通便法,甘油栓通便法等或者行腹部按摩,在乙状结肠部用右手食;中;无名指按下,由近心端向远心端作环状按摩,可帮助通便,必要时采用灌肠及人工通便法。

篇8

关键词:老年患者;骨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439-01

引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老年人因骨关节病、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生理功能衰退、反应迟钝等,易受到外伤,发生各种类型骨折。由于老年骨科卧床患者多数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他人的帮助做好综合护理,恢复其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所以,护理人员一定要掌握老年人护理的特殊性,提高老年人护理工作效果。

1老人骨科患者特点

(1)复杂性。大多数老年患者的年龄范围为65岁以上,并且同时患有多种疾病。一旦受到外伤,由于疼痛的刺激,精神紧张,极易引起其他组织器官病变,如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等。老年患者,尤其是术后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差。

(2)易引发护理合并症。老年骨科患者一般长期卧床、骨折后活动受到限制。这都易造成坠积性肺炎、肌肉萎缩;老年患者存在着皮下脂肪少,皮肤干燥多皱褶等情况,骨折后长期卧床易造成褥疮。

(3)心理复杂。老年患者由于丧失自理能力,听力障碍、记忆功能减退等,常常表现易怒、恐惧、激动、失眠等。

(4)手术风险高。老年患者雌激素水平低,易发生骨折愈合时间延长或不愈合,尤其是老年女性患者。

2护理工作中引发风险的原因分析

2.1护理人员责任意识薄弱: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日益增强,患者及家属对医院及医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部分护士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危机意识、风险意识,没有做到依法执业。虽然护理工作中有多种护理核心制度,但假如管理者管理力度不够,缺乏指导监督机制,也会造成护理行为有章不循,进而导致护理风险的发生。

2.2专业理论知识及新设备操作知识缺乏:老年骨科患者一般长期卧床,骨折后活动受到限制,护理并发症高。假如护理人员对病情变化观察不及时,预防并发症准备不足,就很容易导致并发症或加重病情;随着骨科手术较快发展,各种新技术和手段不断更新。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若缺乏对护理各种新技术、新业务的护理知识学习和了解就会在实际工作中出错。

2.3教育不到位:在实际工作中,护士由于工作繁忙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宣教缺乏主动性、系统性、及时性。在病人不了解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出现过早下地、过早活动发生钢板断裂;由于翻身或坐姿不当,股骨头置换的病人造成脱臼;术前病人没有禁饮食而推迟手术时间等,从而导致纠纷的发生。

3护理措施的探究

3.1加强基础护理知识培训,完善管理制度:国家卫生部多次提出,护理工作需做到“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以患者为中心,进行人性化护理”的号召。要使患者得到优质服务,必须加大基础护理的管理力度,注重细节,加强护士对基础护理知识的培训,从根本上认识到建立基础护理质量的重要性。为防止基础护理环节疏漏,必须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工作制度,强化基础护理的质前控制、环节控制及终末控制并随时改进。

3.2重视老年骨折患者入院的安全教育:骨折属于中医学“心身疾病”范畴,病情过程程长,并且反复难愈,对患者人院安全宣教,不但可以使患者及其家属能够了解到自身及其病区潜在的危险因素,还能够使其能够配合,主动参与护理过程,以达最佳护理效果;护士主要以身心统一的整体观为主导思想,以阴阳五行、脏象、病因与病机诸方面进行望、闻、问、切,综合进行人院评估,通过观察其神色,能够分析患者正气的盛衰变化;然后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其心理状态对骨伤患者诊疗、术后康复及其预后的影响,使患者能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3.3心理护理:老年人因各自的家庭环境、经济条件,性情、文化程度不一样,心理变化也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掌握骨科患者的心理特点,有计划地护理。当患者来医院求医,首先见到的是护士、医生、病人、病房。迎来的是检查、治疗、手术,大多数都存在生活自理能力差或完全丧失,有的则表现出烦躁、焦虑、恐惧等,这些都不利于疾病的治疗,所以,我们应根据病人的心理特点,给病人心理上的安慰,积极与他们沟通,搞好关系,消除患者思想负担。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依据患者业余爱好、经济状况及家庭情况等,利用不同方式与患者进行交谈,取得其信任,使患者认识自己的疾病,对手术后疼痛、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充分了解,树立打败疾病的信心。其次,我们可通过设立老年病房,加强与老年患者的病情、心理沟通,使患者处于轻松、健康的心理状态。然后我们需要正确引导老年病人之间的心理沟通,使他们之间产生愉快的心理共鸣。

3.4病情观察及护理:骨科患者尤其是心血管病患者往往同时患有如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一旦受到外伤,不但机体防御机会被破坏,而且易引起其他组织器官连续性病变。这就要求护士患者病房巡视,观察病情,缜密观察患者面色、生命体征的变化,操作时动作一定要轻柔,让患者感觉到一种安全感、亲切感、使其容易接受,假如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及时抢救。

3.5营养护理:由于年龄较大,老年患者存在脏腑功能低下,骨质疏松,致使其修复功能弱,骨折愈合较慢。加速骨折愈合和骨骼肌肉功能的恢复只有通过加强饮食的护理。所以骨折后,提倡平衡膳食。不食或少食肥腻、煎炒、坚硬、生冷、粘稠等不易消化的食物,食物宜新鲜。由于老年患者多有心血管、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所以饮食指导应嘱患者低盐、低脂,多食蔬菜水果及粗纤维食物,老年人又因牙齿脱落,饮食困难,食物应细软,常用红枣、莲子、扁豆、白术煮粥食用,可达补脾健胃。早期骨折患者应供给低脂、高维生素、含水份多、清淡味鲜、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后期患者应予含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高锌、高热量、适量脂肪的饮食。即遵循以下八条原则:①食物繁多,谷类当先;②多食蔬菜、水果和薯类;③常食奶类、豆类或其制品;④常食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⑤适量和体力活动要平衡,体重要适宜;⑥有清淡少盐的膳食;⑦饮酒需适量,少吸或限制吸烟;⑧吃干净的食物。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优质服务已经成为患者选择医院就诊的重要条件。老年人是特殊人群,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是我们的护理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淑珍,郑敏,陈志灵.骨折老年病人特点[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22(6),58

篇9

关键词:老年患者;术前访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0937―02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质量要求,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数量有明显的增长,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也越来越引起医务人员的关注。老年患者因其年龄特点储备功能下降,免疫功能减退,并伴有并存病,所以给手术与麻醉带来一定风险。为此,笔者在开展手术室整体护理时,对105例外科老年患者进行术前访视,从心理、生理、躯体疾病等各方面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有效地缓解了患者的不良心绪,减少了合并症,提高了护理的安全性。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5年11月至2006年10月对在我院外科住院实施择期手术的105例患者进行术前访视。患者年龄60~89岁,男54例,女51例。行腹部手术43例,会阴手术21例,骨科手术32例,颅脑手术9例,均为准备实施全麻或椎管内麻醉患者。文化程度:高中以上23例,初中以下65例,文盲17例。有50%患者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支肺气肿、肺心病、前列腺肥大等。通过术前访枧,给以正确的术前指导,并评估患者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问题,给予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经充分的术前准备,预见性地将可能出现的问题避免或减低到最小程度,同时与手术及麻醉医生密切配合,患者术中无1例出现意外,安全地渡过手术期。

2 访视方法

2.1 做好访视前准备

老年患者不同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存在着合并症、营养等诸多特殊护理问题,所以最好选择年资较长、经验丰富的护士去访视,给患者以信任。访视护士于术前1d到病房查阅病历时应详细了解患者各方面情况,如营养、血管、皮肤、有无体内金属种植物、各项术前常规及特殊检查,有无合并症,向责任护士及主管医生全面了解病情,特别是对合并心脏病、糖尿病、肺部感染的患者在术前要予高度重视,评估护理问题,避免由于麻醉、手术等诱发或加重病情。

2.2 有效的术前干预

探访患者时针对个体差异做好术前心理疏导。在为手术患者做访视时,可以根据手术安排的具体时间和麻醉方法来指导患者的合理禁食,介绍一些术前注意事项和术中配合要点,宣传镇痛治疗的优点,通过术前访视,为患者提供信息支持。

3 讨论

3.1 通过术前访视,对老年患者体现人文关怀,和谐护患关系

手术室护士利用其特殊身份走进病房,用职业操守和专业知识对患者进行帮的访视。访视护士要理解和尊重老年患者,态度要真诚、和蔼、亲切,要善于倾听,尽可能满足其心理需要,降低患者焦虑,增加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心理,体现人文关怀,增进护患情感。

3.2 通过术前访视,提高了手术护理的安全性

术前访视的开展打破了以往手术室护士只局限于手术室工作的陈规。在此之前,手术室护士一般是以一纸手术通知单进行术前的准备,而对患者的其他情况几乎是一无所知,难以预料到术中护理问题,特别是对于合并症多的老年患者未做到全面了解病情而做好有效预防,当患者术中出现意外而措手不及。因此有计划地进行术前访视,可以起到防疏补漏、提高护理安全性的作用。如患者精神情绪的负面影响、术中低体温、皮肤压疮、电刀的烧灼伤等都是老年人外科手术中常见的护理问题,护士可以在访视时做好评估,并在术前或术中予以预防。

篇10

【关键词】  老年人;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护理评价研究

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ct增强扫描由于能提高病变检出率,确定病变性质、范围及其供血情况,已成为ct检查中不可缺少部分。但在增强过程中,老年患者由于各重要脏器功能下降,各种基础疾病增多,视力、听力下降,反应迟钝、动作缓慢,致使造影剂的不良反应增加。为杜绝无效扫描,提高诊断符合率,针对老年人的特征,我院自2007年开始对ct增强扫描的老年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提取我院自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行ct增强扫描的老年患者共96例,其中男57例,女39例;平均年龄68岁;检查部位为腹部53例,胸部3例,cta26例,甲状腺3例,其他11例。

1.2 方法 ct机使用ce公司生产的16排多层螺旋ct机,压力注射器选用金设zky1l型智能式注射控制仪,造影剂选用碘海醇100 ml∶30 g。被检者空腹,做碘过敏试验。根据检查体重确定造影剂剂量(一般1.5~2.0 ml/kg),选择所需的注射流速及注射量(注射速度为2.0~3.0 ml/s,注射量为80~100 ml/次[1])。选择粗而且弹性好的大血管进行静脉穿刺。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后,按下注射键进行高压注射并同时扫描。在开始注射与描前的延迟时间里观察注射局部及患者的反应情况。检查结果96例患者扫描前情绪稳定,扫描后无任何不适,取得较满意图像,为临床提供了准确诊断。

2 护理

2.1 扫描前的护理干预 首先仔细阅读ct申请单,明确病史、诊断、检查部位,观察患者一般情况,向患者介绍增强扫描的目的及注意事项,仔细询问有无过敏史及药物的禁忌证。同时也应向患者及家属客观地讲明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及配合,签知情同意书,做碘过敏试验[2]。患者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肝功能明显异常等,一定要用药控制在稳定期再做增强扫描,有严重过敏史、尿毒症患者不做增强扫描。护士应认真听取患者的不良主诉,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准确判断并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焦虑与不安。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少用专业术语,避免造成误解。积极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使老年患者感受到被重视、被尊重。

2.2 扫描时的护理干预 护士应具备熟练的技术,做到一针见血,减轻患者疼痛。开始注药时护士应密切观察血管有无造影剂渗漏,注射药物15~20 s后护士方可离开扫描间。告诉患者,注射造影剂时,会有周身发热或轻度恶心等轻微不适,嘱患者全身放松,2~3 min后此举适感觉就会消失,造影剂会在0.5 h之内随尿排出体外[4]。嘱患者平静均匀呼吸,并在扫描时屏气,注意扫描时的语音提示,按照提示配合扫描。冬季适当加热对比剂,以提高药物临床耐受性和降低药物的黏稠度,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5]。在扫描过程中,护士应由始至终严密观察患者,一旦发生反应,应积极处理、主动配合医生做好各项应急护理工作,使检查程序顺利进行,保证整个扫描方案得以安全实施及图像质量,提高对疾病诊断的准确率。

2.3 扫描后的护理干预 扫描完毕将针头拔出,并将刺部位按压5 min,防止出血及局部外漏一象。嘱患者勿急于下床,待ct床降至低位时,协助家属将患者搀扶下床,让患者留观30 min,观察有无造影剂的迟发反应。嘱患者多饮水,以利造影剂排泄,无特殊不适方可离开ct检查室。对一些检查结果不好的患者,我们应先与家属交谈,让家属回去做患者思想工作,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一个接受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郭爱林.ct高压增强扫描的护理配合.实用医技杂志,2007,14:42044205.

2 王国军,杜占军,杨丽.多层螺旋ct在非心源性胸痛诊断中的应用.河北医药,2009,31: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