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临床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临床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产妇经过分娩后,角色转变,心理多会发生较大变化,而由于早产、新生儿疾病等因素导致新生儿必须进入新生儿监护室做相关护理及治疗,常导致产妇承受较大的恐惧、低落、紧张等不良情绪,导致产妇生理受到一定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临床对母婴健康的重视,母婴分离对产妇的心理及生理影响的研究逐渐增多,而心理护理、教育引导等方法在临床广泛使用,获得了较大成效。
1母婴分离存在的问题
新生儿出生后由于早产、窒息、高胆红素血症等因素导致新生儿出生后需要母婴分离,产妇易出现严重的情绪不良,如失眠、爱哭、少言寡语等,而母婴分离会导致产妇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吮吸,导致乳腺管淤塞不同,极易出现胀痛情况,生活满意度明显下降。国内对母婴分离产妇护理关注发展较晚,产妇心理护理干预及生理干预尚不全面,导致产妇存在较大的心理问题。而国内临床研究中关于母婴分离的研究多集中于分离产妇心理状况的调查及护理,关于其心理护理干预及干预后临床效果的研究则比较少,从而导致临床护理及观察缺乏一定的参考及标准。
2母婴分离产妇心理状况
母婴分离会对产妇心理造成较大精神负担已经成为临床研究者的共识,而产妇心理状况亦会对其生理状况及产乳情况产生影响。高文[1]等在临床研究中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对产妇的心理状况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母婴分离的产妇在7天时发生抑郁及焦虑的几率分别为45%、68.3%,相较产前1天的抑郁及焦虑(22.5%、51.7%)明显增高,作者认为虽然产妇自身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有关,然而母婴分离亦有一定的影响,而通过母婴分离产妇与母婴未分离产妇比较证实这一观点。韩冬韧[2]等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对母婴分离产妇的产后抑郁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即使到了产后6周,仍有43.2%母婴分离产妇存在产后抑郁现象。杨海虹等[3]在对温州市490例产妇的母乳喂养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产后住院期间的纯母乳喂养率母婴分离者为80%。而母婴同室者为88.3%,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母婴分离产妇临床护理研究
母婴分离对产妇生理及心理均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日常生活中对其进行有效的生理及心理护理干预,充分与其进行沟通交流,将母婴分离的必要性告知产妇,从而获得其谅解。近年来随着母婴分离产妇护理的探究,对产妇护理方式逐渐深入及扩展。许孟希[4]等在对136例母婴分离产妇进行研究时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给予观察组产妇一对一的护理模式,给予参考组产妇平常集体宣教护理方式,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婴儿护理知识及技能掌握能力、母乳喂养及护理满意程度等水平均明显高于参考组,P
4结束语
在临床护理中,医护人员在对产妇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的同时,需要加强婴幼儿护理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同时对出现胀痛等情况的产妇进行针对性护理,从而增加产妇生理及心理舒适度。而部分临床研究显示,家庭系统的支持对母婴分离产妇的护理亦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护理人员要给予产妇有效支持。随着母婴分离研究的深入,母婴分离产妇护理必定出现更优质更多的护理方式,从而为产妇心理及生理健康提供更好的治疗及护理,保证产妇及新生儿健康。
参考文献
[1]曹燕霞,高文,郑莹.等.高危孕产妇母婴分离的心理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6,6(3):8-11.
[2]吴丽萍,何仲,韩冬韧,等.信息支持对减轻母婴分离早产儿产后焦虑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4):297-300.
[3]全小珍,杨海虹,郑秀红.影响母乳喂养的相关因素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I):1305-1307.
[4]许孟希,姚翠兰.人文关怀在母婴分离产妇护理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下旬刊),2011年,15(18):490-491.
篇2
【摘要】目的 探讨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分析及护理方法。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108例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患者,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基础护理不到位,使用侵袭性造作,使用侵袭性造作,住院时间长短,都是影响医院感染的因素。结论 对于(HAP)患者,采用恰当的治疗方法,精心的护理措施,是提高其临床效果的好办法。
【关键词】医院获得性肺炎;护理
多年来,医院感染给社会、经济以及医疗带来的影响一直是医学发展的一大障碍。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各国报道差异较大,平均为5-10%,而我国为5.52%,以下呼吸道感染即医院获得性肺炎为常见。为此,本文对2008-2010年在我科发生的108例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患者进行总结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调查方法及观察指标
1.1 采用回顾性方法查阅发生HAP的患者病历,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住院日期及发生HAP的日期。影响因素:发生前伴有的基础疾病,抗生素使用情况,有无使用免疫抑制剂,是否伴有侵袭性操作。
1.2 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学分会,HAP诊断和治疗指南,确定HAP患者。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本组108例患者中,男性57例,女性51例,年龄在21岁-85岁,平均为70±5岁,大于60岁患者90例,占83.3%。住院时间最短为7天,最长为70天,平均为38天。其中92例患者有基础疾病(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肝病等),50例患者有2种以上疾病。
2.2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因素本组中有83例患者入院时常规使用抗生素,其中61例患者联合使用抗生素。
2.3 基础护理不到位因素口-胃腔细菌逆向定植咽部后误吸入下呼吸道是革兰阴性杆菌至医院内肺炎的发病机制。
如昏迷、卧床病人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口腔护理及吸痰,不能有效的翻身、叩背、痰液淤积也可造成HAP的发生。
2.4 使用侵袭性造作因素侵入性操作破坏了机体的防御屏障,给细菌进入并定植提供了条件,是引起相应部位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本组中有过侵袭性操作史的患者有56例,其中呼吸道操作31例,留置导尿的16例,静脉留置插管的45例。
2.5 住院时间因素调查发现,住院10天以内者,发生HAP的为10例占9%;住院11-20天为41例,占37.9%;住院20天以上者为65例,占60.1%。可见住院时间越长,发生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机会越大。
3 分析及护理
3.1 老年人因免疫功能及抗病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病原菌侵害。同时,老年人伴有的基础疾病越多,治疗上使用多种药物,造成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更易诱发感染。因此,除针对病原菌选用杀菌作用强、疗效高的药物外,尚应注意改善患者体质,增强免疫功能。
3.2 广谱抗菌药的应用进一步削弱了机体防御能力。并增加了多重耐药菌的感染概率,从而增加了治疗难度,影响预后。临床上使用抗生素之前应尽可能的对患者的病原体做出病原学诊断,严格掌握抗生素直营指征,尽量减少抗生素的用量和缩短用药时间;在执行医嘱使用药物过程中要注意给药时间和间隔时间,使其既可维持有效浓度,又不至于蓄积中毒。
3.3 加强关键部位的护理,重视老年患者的口腔护理,常规口腔清洁护理可减少微生物寄生、繁殖,定期做口腔PH测定,口腔分泌物培养、药敏试验,根据结果选择合适的漱口液;对昏迷病人经常翻身拍背,及时有效的吸痰,吸痰装置定期消毒,吸痰时勿损伤口腔粘膜;对老年患者进行深呼吸训练和有效咳嗽指导,适当饮水,有利于排痰;对于各类留置的导管及时消毒更换,留置静脉导管的护理,2002年8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了新的静脉导管相关感染预防指南,指出在经外周中央静脉导管时也采用最大化无菌屏障;在触诊、置管、更换敷料和导管前后洗手;局部使用透明敷料每7天更换,如使用纱布加胶带则每2天更换。选用聚氨基甲酸乙酯或聚四氟乙烯制成的导管或有特殊装置的导管、防止肠道菌群易位等综合措施预防。要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痛等症状,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3.4 由于HAP得发生与住院时间呈正相关系,因此,要及时检查。及时诊断,及时治疗。老年患者,特别是慢性病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出院继续治疗,定期门诊随访,减少住院天数。
3.5 加强感染管理和消毒隔离室减低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3.5.1 建立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加强控制医院感染的宣传教育,对医院职工包括非医务人员如勤杂工、陪客进行卫生宣教。严格遵守和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尤其是简而易行的洗手措施不能忘记,要使每人皆认识到洗手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据报道,医务人员每天坚持高质量的洗手,可使手部的细菌减少60-90%,并使医院感染发生率降低25-50%。
3.5.2 认真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医院是各种病人聚集的场所,应定期在病房环境中取样检测,根据细菌培养的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病房每日通风换气,保持病区环境干净、整洁;扫床、扫地均采用湿式清扫法;治疗室、换药室、重症病房每日紫外线照射一小时;合理安排床位,尽量减少恢复期的老年患者和新病人、重症患者同室,强调患者按病种分室收治,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
参考文献
[1] 李燕明; 孙; 刘敏; 吴东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研究[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0年03期
[2] 周斌; 128例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危险因素的对照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 2008年08期
[3] 江月贞 黄芝;小儿肺炎501例临床观察与护理[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0年06期
[4] 田方; 黄霖; 李莉; 周秋玲; 徐效峰;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7例分析[J]. 中国急救医学 2005年09期
篇3
[关键词] 舒适护理;晚期癌症;疼痛;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5(a)-0131-02
癌症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疾病,而疼痛是癌症晚期患者最主要的症状之一[1]。一般癌症的疼痛率占53%,晚期癌症则高达91%[2]。减轻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已成为肿瘤护理学的重要课题。本院2011年3月~2012年12月对50例晚期癌症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干预,减轻癌痛,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0年3月~2012年12月收治的50例住院时间超过4周的晚期癌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确诊为癌症晚期,且主诉有疼痛感。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23~70岁,平均(45.2±8.60岁。肠癌15例,肺癌11例,胃癌11例,卵巢癌5例,胰腺癌5例,其他3例。将50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研究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疾病类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只实施常规整体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实施常规整体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内容包括,(1)评估疼痛:使用NRS评分法[3]由患者评价自身疼痛感,(即用数字0~10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10分为剧烈疼痛,0分为无痛),每12小时评估疼痛程度一次。(2)减轻癌痛:该组患者主要止痛措施是口服吗啡控释片,每12小时口服一次。用药后及时评估止痛的效果。辅助止痛措施:采取转移或分散患者注意力的方法,如听音乐、参加活动或按摩等,或采用针炙止痛、物理疗法等方法减轻患者的疼痛。(3)心理护理:了解该组患者的心理状态,为患者提供心理、精神和情感上的照顾,肯定患者的生平,使其能够勇敢地面对死亡;主动地了解其愿望,帮助其树立积极正面的态度,消除消极情绪,走出死亡的心理误区。(4)环境准备:为患者创造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的病房环境,使患者能安心休养。(5)营养支持:协助患者进食,并排除影响进食的不利因素,必要时使用PICC等深静脉置管,给予静脉营养。(6)加强基础护理:给予生活照顾,确保排泄通畅,保证充足睡眠。(7)建立社会支持系统:主动与该组患者的家属建立联系,促使他们在心理、生活及经济方面给予患者更多的支持。
1.2.2 研究工具 使用NRS评分法由患者评价自身疼痛感;癌痛治疗效果判断:CR为完全缓解,PR为明显缓解,MR为轻度缓解,NR为无缓解,有效缓解=CR+PR;使用国际通用的焦虑自评量表评两组价患者的焦虑水平(患者得分越高,焦虑状态越重);并使用模糊数字评分法由患者评价自身舒适度(10分为非常舒适,0分为十分不舒适)。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当P < 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经过护理干预,患者的焦虑水平明显下降,疼痛减轻(研究组有效缓解率为84.62%,对照组有效缓解率为54.17%),止痛药的日平均用量减少,舒适度增加,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详细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舒适护理模式简介和理论研究
舒适护理模式的定义是使人在生理、心理、灵性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4]。其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4]:(1)生理舒适:指身体的感觉,包括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线、音响等所带来的舒适;(2)心理舒适:指心理感觉,如满足感、安全感、尊重感等;(3)社会舒适:指包括人际、家庭、学校、职业等社会关系上带来的舒适;(4)灵魂舒适:指方面带来的舒适。
3.2 舒适护理减轻晚期癌症患者疼痛的临床实践与研究
3.2.1 疼痛的观察与有效控制疼痛,促进患者达到生理舒适状态 在临床工作,癌性疼痛的观察容易被忽视,只有患者提出疼痛难忍或要求镇痛,才被动地给予处理。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护士应让患者了解疼痛的性质以及他们在疼痛治疗中的作用,鼓励患者报告疼痛,使疼痛尚未开始或刚刚开始便得到控制。护士只有准确评估疼痛,积极采取措施,严格遵守有效控制疼痛的原则,才能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方案[5]。研究组的30例患者,在护士的指导下规则使用镇痛药物(吗啡),同时由护士提供辅助的止痛措施如音乐疗法等,疼痛的控制取得满意效果,疼痛缓解率为84.61%,疼痛减轻,吗啡的日平均用量减少。
3.2.2 让患者心理达到最佳舒适状态,可提高镇痛效果,减轻疼痛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主观体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疼痛的研究中发现,痛感和病变当中缺乏固定的相关关系,疼痛的质和量受焦虑和忧郁等情绪变量的巨大影响,持续的焦虑和忧郁可明显增加痛感[6]。愉快兴奋的心情可以提高痛阈,提高疼痛耐受力[7]。由此可见,癌痛与心理因素同时存在,对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和精神支持,可提高镇痛效果,减轻疼痛。晚期癌症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消极悲观、焦虑抑郁、悲愤易怒等负面情绪,尤其在疼痛时更明显。我们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同时还充分调动其社会支持系统,使患者能感受到亲人、朋友及医护人员的关心,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达到心理的最佳舒适状态。如针对消极悲观的患者,我们向其讲解一些国内外先进的治疗方案和进展,并请一些疗效好的患者现身说法,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痛的信心,消除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鼓励患者向家人、朋友表达内心感受,告知患者疼痛是可以控制的,讲解减轻或解除疼痛的自理技巧,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控制疼痛效果。
3.2.3 舒适护理是整体护理内涵的延伸 舒适护理是贯穿整个护理过程的整体行为,一种积极的选择。舒适护理与整体护理的一致性在于其目的都是使患者达到最佳的身、心、社会、灵性的健康状态,而舒适护理顺应整体护理的发展,补充、完善了整体护理的内涵,使护理目标更加浅显易懂,具有可操作性。开展舒适护理,要求护士具备广泛的医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知识,在护理过程中以精湛的技术、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体贴周到的服务满足患者的需求。本院在为癌症晚期患者实施舒适护理的临床实践中,注重培训护士舒适护理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多角度的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例如,我们根据癌症患者的需求,推广PICC等深静脉置管技术,使患者避免反复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减少其化疗药渗出导致的组织损伤;加强晚期癌症患者的皮肤护理,保持其清洁卫生的同时,更使患者感受护士对其尊严的关注和维护。
综上所述,舒适护理是一种整体的、个体化的、创造性的、有效的护理模式,其涵盖了整体护理及人性化照护的内容,并赋予更深刻的境界[8]。对晚期癌症患者实施舒适护理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减少毒麻药的使用,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在护理实践中推广。只要护士在舒适护理干预中,学会换位思考,做到以人为本,满足患者的实际需要,并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相关知识,不断的应用于护理实践,就能不断丰富舒适护理的内涵,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舒适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树贞. 现代护理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128.
[2] 孙燕,顾慰萍. 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20-21.
[3] 廖红辉. 拓展舒适护理研究.提供优质护理服务[J]. 黑龙江护理杂志,1999,5(7):40.
[4] 张宏. 舒适护理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1):15.
[5] 张女. 舒适护理在肿瘤病房临终癌症患者中的应用[J]. 现代医院,2010,10(6):115-116.
[6] 马鸿建,李其松. 中重度癌症疼痛的心理反应和人格特征[J]. 实用肿瘤杂志,1998,13(6):347.
[7] 孔军. 舒适护理干预癌症疼痛的效果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8):203-204.
篇4
【关键词】骨科;骨折;护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575-02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疾病之一,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多,各种外力的撞击和跌倒都会导致股骨颈骨折的发生[1]。高龄患者高发此疾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目前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常用措施。2010年4月――2012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应用此技术对98例高龄患者进行治疗,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98例手术病人,男40例,女58例;年龄60岁-99岁;受伤原因30例为路面湿滑滑到或绊倒,20例由于爬楼梯不慎跌伤,20例车祸28例由床上跌下致伤。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出院时复查对位对线良好。此组病人通过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后,无一例出现术后并发症。
1.2 方法
1.2.1 手术前护理措施所有患者在手术之前均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以为患者手术做好准备工作。手术前患者进行各项辅助检查,并进行备血等准备措施。常规对患者进行备皮,清洗全身,做好卫生工作。手术前患者因紧张会有不良心理状态发生,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干预,消除其不良心理,让患者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治疗。可组织已完成手术治疗的患者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疾病治疗的情况,让患者安心接受手术治疗。
1.2.2 手术后护理措施手术之后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包括患者的呼吸、生命体征等。患者的应正确摆放,穿“丁”字鞋。患者切口处的引流应对其进行仔细观察,发生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医生。手术后患者应多增加营养,多补充营养以促进疾病康复。手术后患者避免大幅度活动,从而引起并发症发生。可和患者进行沟通,让其了解此项情况,其不可进行下蹲、坐小矮凳、盘腿等活动[2-6]。家属应辅助患者做好护理工作,帮助其翻身。高龄患者长期卧床会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的并发症,故应对患者的下肢血运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及时做好各项记录工作,并可给予患者应用预防药物进行治疗。患者手术后多比较虚弱,此时应多补充营养,故可与家属沟通,多食用对骨折有促进作用的食物,如虾、骨头汤等,但不可过于油腻。高龄患者多有其他慢性合并疾病,故应对患者合并疾病进行控制,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合并疾病情况,及时药物予以控制。
1.2.3 功能锻炼患者手术后可做相关肌肉的早期锻炼,避免肌肉出现萎缩,但锻炼不可幅度过大,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锻炼可先从肌肉简单地伸缩锻炼开始,逐步加强力度。家属也可对患者的肢体进行按摩以避免患者肌肉出现松弛。
1.3 出院指导患者康复出院,嘱每天坚持锻炼,劳逸结合,休息时不要内旋,内收膝关节或交叉双腿,不能坐在低于小腿高度的座位或弯腰捡拾地上物品。保持髋部外展中立位,以免引起髋关节位。患者进行各项活动都应谨慎,不可幅度过大,锻炼也应逐渐不可大幅度进行。建立与患者联系方式,定期要患者来医院就诊,检查患者恢复情况。指导锻炼方法、注意事项、常见问题的处理,以保证患者康复的连续性。
2 讨论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疾病之一,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多,各种外力的撞击和跌倒都会导致股骨颈骨折的发生[1]。高龄患者高发此疾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目前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常用措施。骨颈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股骨颈的应力特殊,老年人该区都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术后并发症多。高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需给予做好术前护理准备工作,如进行备血、心理干预等,充分地术前准备及患者乐观的心理状态是进行手术治疗成功的前提。手术效果与手术技巧、术式选择,内固定器材均有一定的关系。先进的材料、精湛的手术技术只有结合完善的术前准备、及时正确的术后护理、康复锻炼、积极的预防各种并发症才能获得最理想的疗效[7-12]。本文所有患者均顺利进行手术治疗,无一例患者发生并发症,患者恢复情况良好。术后患肢功能锻炼对于其功能恢复至关重要。科学、系统、人性化的整体护理措施同样是良好愈后的重要保障。护理的重点是重视并发症的预防,正确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和健康教育[13-14]。实施健康教育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根据患者文化程度、性别等信息,前期做好实施方案,实施时应重点介绍手术治疗的优点,并告知患者手术中给予配合的重要性,实施健康教育课让患者对手术治疗不再惧怕,有了一定的认知程度。
总之,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疾病之一,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多,各种外力的撞击和跌倒都会导致股骨颈骨折的发生[1],给予患者进行精心的护理措施可明显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彭怀慧.67例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健康月刊,(b刊),2010,10:176.
[2]汤淑芳.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早期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护理与健康,2010,3(1):27-28.
[3]唐子华,王绍光,等.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与预防探讨.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19(10):668.
[4]雷鸣.髋关节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患者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护理.护理杂志,2011,10(1):42.
[5]钟杰琴,颜平之.老年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广东医学,2011,22(11):89.
[6]王爱红,李海玉.45例老年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中国医药指南,2008,6(5):56.
[7]曾志英.老年患者人股骨头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0,1(2):47.
[8]邓姝萍.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吉林医学,2010,31(20):26.
[9]邓国群,廖红云.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前后的护理.现代临床医学,2012,31(6):76.
[10]刁兆香.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及康复训练.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18(2):289.
[11]王芳歌.老年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护理.实用医技杂志,2009,16(10):44.
[12]孙莹,赵家驹.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中国医药导报,2008,5(7):322.
篇5
关键词:新生儿;早产儿;鸟巢式护理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value of bird nest nursing in premature infants. Methods 44 premature infants born in June 2012 in September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of 22 peopl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care and neonatal baseline, using conventional towel folding package of newborn. The research group received baseline nursing and routine neonatal care, to the bird nest type nursing method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onatal bath towel wrapped. The 24h sleep duration, blood oxygen saturation, the change of body position and the time of the warm box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the same time observation and statistics of the two groups of neonatal warm box during the period of breathing and apnea occurred. Results 24h sleep duration, blood oxygen saturation, temperature fluctuation range and the temperature of the warm box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study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In the absence of the warm box, the study group of 1 cases of respiratory apnea, the incidence was 8; the control group of 4.55% people occurred apnea, the occurrence rate was 36.36%. The incidence of apnea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study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bird nest in premature infants can effectively maintain the body temperature, and it can provide a good metabolic and growth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the stability of the vital signs.
Key words:Neonate; Premature infant; Bird nest type nursing
在临床上,胎儿一旦在37足w之前即被产妇以各种方式娩出,即被定性为早产儿[1-3]。早产儿的首要特点就是体质量显著偏低,而且合并有多脏器功能发育不全、免疫力低下,因而其出生后很容易继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体现在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为吸入性肺炎[4],而体现在消化系统则主要为喂食耐受性不良或坏死性肠炎等[5]。因此,临床新生儿科领域必须对其实施相应的临床干预,以完善其生存环境,给予其器官功能代偿性治疗。而对于早产儿的临床护理而言,最主要的一点是为新生儿提供有利于其生长发育的早期生存环境。为此,我院近年来开展了早产儿鸟巢式护理的临床专项研究,以期模拟早产儿的子宫内环境而促进其生长发育,效果确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授权实施,甄选病例均为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降生的44例早产儿。所有患儿其生母孕龄在32~36w。患儿体质量在1500~2000g之间。同时排除产伤、肺透明膜病、脑出血,坏死性肠炎、先天性脏器功能缺陷、生母有严重妊娠期并发症等不适宜纳入研究的情况。所有患儿家属均表示同意参加受试,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两组一般资料相比而言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护理方法
1.2.1基线护理 所有新生儿给予24h生命体征监护,将床板摇高30°,给予其经鼻胃管鼻饲配方奶或母乳,12次/d,即2h哺乳1次。
1.2.1对照组 本组应用基线护理的同时给予常规护理:将新生儿置入暖箱为其实施常规保暖,为其科学优化光线强度,且严格避免灯光对新生儿双目的直射。常规遵医嘱给予其抗感染治疗。新生儿相关的毛巾、衣服、尿布、绷带等物品定期更换清洗,并严格无菌化处理。新生儿每日需实施沐浴护理,澡毕为其皮肤皱褶处涂抹爽身粉,务必使其皮肤干燥。而后每日以医用酒精消毒器脐窝及脐带残端,避免感染。每日以棉签蘸取生理盐水擦拭其眼睛,并定期对其鼻腔及耳内进行清洁。每次喂奶后为其实施常规口腔护理。新生儿出生6h后可让其吸吮母亲,并指导产妇实施母乳喂养。本组新生儿的包裹上,进行常规的浴巾折叠法,也就是连续对折两次浴巾、而后将新生儿平放其上,而后将浴巾两边向下卷至躯干的两个对侧。
1.2.2研究组 本组应用护理方案与对照组大致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新生儿的包组实施鸟巢式护理。将新生儿浴巾实施对角折叠,而后卷曲成长条,围成鸟巢状的椭圆形浴巾围栏,围栏长度略等同于枕骨-下肢,宽度等同于新生儿左右肩宽,而后将新生儿放置在暖箱内,在其头肩部放置浴巾尾部,在其下肢处放置浴巾中部,使其四肢自然屈曲。
1.3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新生儿24h睡眠时间、血氧饱和度、变化幅度及出暖箱时间。出暖箱需满足以下几点[6]:①体重2kg以上,状况良好;②箱温29 ℃以下时,体温仍然在正常范围内。同时观察和统计两组新生儿暖箱保温期间的的呼吸暂停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临床数据以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给予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早产儿护理整体情况对比 研究组患儿24h睡眠时间,血氧饱和度、体温波动幅度及出暖箱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2.2两组早产儿呼吸暂停发生情况对比 在未出暖箱期间,研究组1例发生呼吸暂停,发生率为4.55%;对照组8例发生呼吸暂停,发生率为36.36%。研究组呼吸暂停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字2=5.03,P
3讨论
在临床上,早产儿优于胎龄孕周均未达标,故新生儿各器官发育并不健全,很容易诱发各种疾病。而新生儿器官发育不健全,广义上来讲也反映出新生儿的新陈代谢调节能力不健全。而这与新生儿护理最相关的是,早产儿其体温调节能力较差,早产儿需要比足月儿更苛刻的温度和湿度要求[7],因而,必须将早产儿至于暖箱内,以提供近似于子宫内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使早产儿在生理环境尽可能符合其胎龄的正常前提下进行生长发育。
鸟巢式护理是高度模拟胎儿在子宫内的体态,即:胎头俯屈,使其颌部向胸壁贴合,屈曲肘关节,上臂与胸部靠近,前臂交叉或平行于胸前,膝、髋关节重度屈曲,大腿与腹壁贴合,小叉或平行蜷缩。在保持该的前提下,将新生儿浴巾包裹成类似子宫的形状,使其娩出并置于暖箱的体态及环境尽量接近子宫内部结构,为胎龄不足的新生儿在发育不健全的早期提供相对舒适的生存环境。
相比之下,早产儿常规护理并未顾及新生儿提早脱离子宫适应性落差的问题,单纯注重监测早产儿各项指标及调节其周围温度,在考虑早产儿周围环境上存在着巨大的漏洞[8]。由于早产儿体温调节能力差,散热快且产热能力不足,常规护理模式下,新生儿体温波动明显,尤其是医护人员在实施操作开关暖箱时,更会使暖箱内热量大幅度流失[9],这对早产儿的生理发育产生很显著的负面影响,尤其可导致新生儿呼吸暂停[10],且新生儿的生长发育速度也会受到显著的干扰。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儿24h睡眠时间,血氧饱和度、体温波动幅度及出暖箱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这说明研究组患儿的体温环境得到了显著的保障,生长发育状态也好于常规护理,新生儿能够尽早地达到安全体重、完成适应子宫外环境的器官发育,脱离暖箱。同时,研究组呼吸暂停的发生率更低,也提示了鸟巢式护理能够更好地保障了早产儿的适应性生存环境。综上所述,早产儿实施鸟巢式护理对早产儿的早期生长发育及生命安全极为有利,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艳红.早产儿使用水囊鸟巢护理模式30例护理体会[J].河北医学,2012,18(8):1130?鄄1161.
[2]兰蓝.鸟巢式护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5):700?鄄702.
[3]谢翠莲.鸟巢应用于早产儿护理的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3):497-499.
[4]张梅.抚触联合鸟巢式护理对早产儿体重增长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3):574-575.
[5]朱琦.解析鸟巢式护理对新生儿疼痛感知的影响[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2):175-176.
[6]薛菁.鸟巢式护理在早产儿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2):44-45.
[7]李云婷.鸟巢式护理对早产儿胃肠功能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8):1120-1122.
[8]李桂花,余勇妙,梁建红,等.鸟巢式护理结合非营养性吸吮对低出生体质量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0):1124-1126.
篇6
重症急诊患者的病情较差,不稳定,易出现反复情况,给予患者带来严重的身心压力,心理极易产生焦虑、抑郁、恐慌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预后,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因此,临床护理相对于患者至关重要[1-2]。本文结合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对重症急诊患者的不同护理效果比较,探讨心理护理在重症急诊患者护理应用的重要性。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重症急诊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23-66岁,平均年龄(45.3±2.5)岁,疾病类型:肺部感染6例、心血管疾病6例、重症外伤9例、脑血管意外5例、急腹症3例,其他1例;观察组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5.2±2.4)岁,疾病类型:肺部感染5例、心血管疾病7例、重症外伤8例、脑血管意外6例、急腹症2例,其他2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给予患者进行血尿常规、营养补给、健康宣教等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内容为:①重症急诊患者发病急、变化快,患者产生出血、呼吸困难、休克等严重症状,极易产生不良心理情况,护理人员应立即对患者进行心理疏解,稳定心理状况,防止其恶化。②全面了解患者病况,主动与患者沟通,建立互信关系,引导患者进行倾诉,了解患者心理真实情况和想法,针对其心理情况进行对应的疏解。③为缓解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和成功案例,提高患者的自信心。④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治疗环境,降低不良心理情绪的产生。⑤对家属进行相关工作辅导,和家属一起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治疗依从性和积极心理状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情况、护理满意度情况。护理满意度判断标准:满意度总分为100分,超过80分表示满意,60-80分表示基本满意,低于60分表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各项指标均采用均数±标准差(±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P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情况
护理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之间相比,组间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改善程度要好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100%明显要高于对照组的8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重症急诊患者的病情非常严重,疼痛等对于患者的影响较大,患者病情变化快,极易对身心产生严重的压力,进行产生严重的焦虑、恐慌、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3]。
重症急诊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不仅要做好身理上的护理工作,还应给予患者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治愈率。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在不同的病理状况下产生的不同心理状况进行对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轻言细语,给予患者亲切、和蔼的感觉,建立互信度,通过交流或转移注意力等方案缓解患者心理上的不良情绪,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达到改善心理状况,提高患者依从性和治愈率的效果[4]。本研究表明,心理护理缓解了重症急诊患者的不良心理,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和治愈率。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在重症急诊患者护理应用中的效果显著,改善了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降低了不良反应的产生,提高了治愈率,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美春,陶慧,刘丹,等.心理护理在神经内科患者救治中的临床应用[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5,18(2):90-93.
[2] 张美荣,曲洪翠,孙霞.细节管理联合心理护理在妇产科急危重症患者中的临床护理效果[J].世界中医药,2016,21(B03):853-854.
篇7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发病的影响。方法经初筛后,对54例产后抑郁症的产妇实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包括产后指导、心理护理、护理干预等取得良好效果。结果干预组产后抑郁症发病率为3.92%,对照组产后抑郁症发病率为18.8%,显著低于对照组(P
[关键词]孕产期产后抑郁症:原因:护理干预
产后抑郁症是一种非精神病性的抑郁综合征,是产妇分娩后出现的抑郁症状,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发病率在35%-33%之间。孕期健康宣教及保健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对产妇心理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我院对108例产后抑郁症的产妇实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和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2008年10月至2011年6月在本院行产前检查和分娩的孕产妇,年龄22-36岁,平均(28.65+4.17)岁,均为初中以上文化。随机分为对照组(n=54)和干预组(n=54)。均无严重智能障碍,精神症状或阳性家族史。产后抑郁症是一种非精神病性的抑郁综合征,无明显不良社会因素影响。两组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初步心理健康筛查,以评估结果作为主要判断标准,剔除异常者。两组年龄、体重、文化程度、孕次、孕周、分娩方式等背景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进行常规产前检查及产后护理。
1.2.2干预组
在产前心理健康水平和营养状况初步评估基础上,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形式,针对个体特性、心理特点等制订个性化护理干预流程和具体措施,自产前第6周至产后第6周末,每周1次给予包括心理干预在内的综合护理干预,允许孕产妇在测评结束前随时进行门诊或电话心理咨询,直至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心理干预:利用SCL-90及SDS量表进行心理健康状态评估,加强与孕产妇的交流,耐心倾听,深入了解孕妇的生活经历、性格和心理状态,理解、体贴和鼓励她们:鼓励夫妻间的沟通与交流,获取家庭支持,共同分担压力,让孕产妇体验家庭成员对她们的尊重和理解,感受家人的关怀与温情:指导孕产妇进行自我身心护理,鼓励她们保持乐观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健康宣教:由专业护理人员讲解优生优育、产后保健及育婴知识,指导孕妇进行合理的活动、锻炼和产前运动;分娩时可根据产妇需求安排丈夫在场,以减少产妇的恐惧和不安:以积极的心态看待新角色、新生命,建立和发展适应新角色的社会及心理支持系统。营养支持:主要以孕产妇体重作为研究指标,干预组采用“一对一”营养支持措施,针对不同生理特点,鼓励并帮助孕产妇进食、进水,保持足够的营养和能量,平衡膳食,均衡营养:由营养师指导孕产妇改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使其保持精力充沛,减少饮食不当引起的并发症。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l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sup)2(/sup)检验,以P
2结果
2.1产后抑郁症发病率
产后3周末,对照组304例产妇中,EPDS评分≥13分,确诊为抑郁症者54例,发病率为18.8%:干预组304例产妇中,EPDS评分≥13分,确诊为抑郁症者12例,发病率为3.95%。干预组发病率与同时段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x(sup)2(/sup)=24.06,P
3讨论
干预组在接受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个性化护理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综合护理干预,以预防产后抑郁症的产生,取得较好的效果。产后6周末测评结果显示,干预组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为3.95%,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组SCL-90及SDS得分显著低于同时段对照组,结合发病率看,提示综合护理对抑郁情绪等不良心理行为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负性生活事件增加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促发因素,产后干预组解决问题及求助因子分显著高于同时段对照组,而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分显著降低,由于积极应付方式与产后抑郁水平存在相关性,提示强化孕产妇的成熟应付方式能有效降低产后抑郁水平。产后抑郁症发病率的显著降低提示综合护理干预对产妇抑郁情绪的产生具有良好的缓解作用。
篇8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理护理; 焦虑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由于急性持续性冠状动脉闭塞痉挛、血液循环受阻缺血造成的部分心肌坏死的一种临床常见病,病情重且变化快,病死率高,是一种极为严重的心血管急症。据医学统计表明,心肌梗死发生的最初几小时是最危险的时期,患者情绪波动大,可使患者血中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导致左心室负荷明显加重,药物作用因此就会减弱[1]。因此,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改善患者焦虑情绪,增强依从性和遵医嘱行为,配合用药,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试验观察对象为2010年8月-2012年10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入住本院急诊内科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参照2008年中华内科杂志发表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修订版)”制定[2]。入选患者共98例,其中男57例,平均(58.2±9.58)岁;女41例,平均(64.1±7.83)岁。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将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9例。试验组中男27例,平均(56.4±8.57)岁,女22例,平均(62.8±8.68)岁,小学文化5例,初中以上文化44例,前壁梗死28例,下壁梗死8例,后壁梗死9例,广泛梗死4例,合并心律失常12例,合并心衰3例;对照组中男30例,平均(59.8±7.63)岁,女19例,平均(66.2±7.73)岁,小学文化6例,初中以上文化43例,前壁梗死24例,下壁梗死11例,后壁梗死9例,广泛梗死5例,合并心律失常10例,合并心衰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轻重、合并疾病、文化程度、梗死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行静脉溶栓治疗,药物为rt-PA,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如入院常规宣教、遵医嘱用药、常规护理、出院指导等。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重点给予心理护理。从患者入院后第1天待病情稳定后就对患者进行心理状态的最初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患者本人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以及对相关知识的需求程度、心理状态差异设计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方案,然后再采取一对一的心理护理指导,以满足不同患者的个体需求。1周后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 评估两组患者精神状态,随访观察2个月后评估后两组患者依从性与遵医嘱用药行为。
1.3 心理护理措施
1.3.1 集体心理护理 每周三下午请专科医生和专业的心理护理专家为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关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及预防保健措施,运用相关的表格或式图片进行相关的测试(如艾森克个性问卷﹑焦虑测试相关题目等),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对所患疾病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积极配合饮食和药物治疗。
1.3.2 个体心理护理 由专业人员对患者实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倾听患者诉说不适症状,认真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通过交谈发现患者的不良情绪,对情绪低落者给与劝导和安慰,使其心情舒畅;对心存顾虑者给与解释,消除其顾虑情绪;对于易激动者,指导其用宣泄法、转移法保持平静的心境去应对不良的刺激等,总之根据患者本身的性格特点,消除患者因其不良情绪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配合治疗。
1.3.3 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认为心理障碍的形成和产生不是激发事件或是不良刺激的直接结果而是通过加工在歪曲或是错误的思维影响下形成的,所以要根据患者的性格特征,采取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应对方式和行为模式,如改变患者的饮食习惯、帮助患者建立一种健康的运动方式或是生活习惯等,教会患者采取自我放松方法调剂自己的不良情绪,如大口深呼吸或是采取复式呼吸方法放松情绪。
1.3.4 人际心理治疗 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护患沟通关系,像家人一样体贴关心和爱护自己的患者,在日常的护理治疗工作中与患者边做治疗边沟通,经常询问患者:“您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助吗?”,“你这样躺着舒服吗?”,“我还可以帮您点儿什么? ”等。这样的心理沟通方式更易于患者接受和认可,这样就能更好地在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发展基础上得到制定心理护理方案更多有效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制订出一系列的护理计划(包括影响疾病疗效的可说服性图例、临床案例等)。
1.3.5 音乐疗法 在不妨碍患者休息的前提下每天早上7点半到8点,晚上7点半到8点安排音乐欣赏时间,播放一些让人感觉舒适、放松心情的音乐例如贝多芬的钢琴曲和莫扎特的音乐等,让患者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缓解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1.3.6 争取社会支持 最佳的心理康复环境莫过于拥有一个和谐的人际氛围,良好的社会支持使患者心身早日康复。急性心肌梗死对患者造成的情绪波动特别大,所以要帮助患者寻求有效支持。医院会安排下午3点到4点半的时间为家属探病时间,鼓励患者与亲属、朋友、同事及其他患者间的沟通交流,形成良好的康复治疗氛围,最大限度地消除负性情绪刺激,排除患者的孤独感,让他们感到亲情的温暖。
1.3.7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后仍要继续治疗,应建立护患联系卡,定期随访,提供无偿医疗保健指导,指导患者逐渐增加体育锻炼,改变不良情绪。鼓励患者坚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对抗血小板聚集,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
1.4 评价指标
1.4.1 精神状态评价 试验1周后,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3]进行测定,以标准分大于50分作为判断焦虑症状的标准,以此来衡量心理护理对患者精神状况的影响状况,标准分小于30分为精神状况稳定,大于50分为不稳定,30~50分为基本稳定。
1.4.2 依从性及遵医嘱用药行为评价 随访2个月后,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含能否遵医嘱用药,能否坚持复查、合理饮食、运动锻炼、克服不良习惯、戒烟、戒酒等依从性。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精神状况比较 1周后试验组患者在焦虑指数上优于对照组,情绪稳定人数多于对照组,不稳定人数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患者依从性与遵医嘱用药行为结果比较 随访2个月后试验组患者完全依从性与遵医嘱用药行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急诊内科的常见急危重症,发病急骤,发病初期,患者因为经历压榨样的心前区疼痛、气促、出汗甚至强烈的濒死感,生活环境的改变、社会角色的快速转换都易导致患者出现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而对疾病知识的缺乏、疾病预后的不确定,更加重了焦虑的程度。焦虑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释放过多的儿茶酚胺,导致血小板聚集,血液黏度增高,血管收缩,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可发生猝死[4]。同时Moser等做了焦虑与并发症关系的研究发现,焦虑是引起住院心梗患者并发症的常见危险因素之一[5]。缓解上述焦虑情绪最好的方法是给予系统的心理护理,通过讲解本病的相关知识和保健措施,关心体贴患者,解答患者问题,消除顾虑,音乐疗法等规范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症状,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早日康复。本研究结果也表明试验组的情绪稳定程度优于对照组,这有从另一个角度显示出心理护理可以使患者充分了解病情与治疗方案,减少对疾病的恐惧和不解,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负性情绪对患者康复痊愈有重要的意义[6]。
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发不仅与情绪激动有关,劳累、饱餐、受寒等均可诱发,其危险因素还与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饮酒等有关。此病病程长、易复发,需长期而规律的服药并定期复诊。其发病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应为患者制定一个合理的生活起居和治疗计划,为患者提供改善其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必需的知识和服务,是急性心梗控制的关键一步。本组研究通过健康教育、集体和个体心理干预、认知干预、人际心理治疗、社会家庭支持、出院指导、定期随访等多项措施,促使患者了解本病的诱发与危险因素,认识到依从性及遵医嘱行为的重要性,由被动接受治疗和护理转变为主动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本研究结果表2表明心理干预治疗随访2个月后,试验组患者的完全依从性及遵医嘱用药行为达到了77.6%及83.7%,而对照组仅有57.1%和65.3%。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心身疾病,既有心理应激导致的疾病,又有身体症状导致的心理障碍,同时心理因素又影响治疗效果。心理护理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在护理方案不断改进的基础上必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不仅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使机体植物神经功能趋于平稳,还可以增强患者的依从性和遵医嘱行为,自觉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减少疾病的复发,在药物治疗的帮助下达到生活质量提高的治疗目标,值得临床推广[7]。
参考文献
[1] Huffman J C,Pollack M H.Predicting panic disorder among patients with chest pain:an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J].Psychosomatics,2003,44(3):222-236.
[2]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检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修订版)[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2):170-173.
[3]郑碧玉.125例心肌梗死临床护理体会[J].现代护理,2010,7(15):83-84.
[4]娜,陈仙芳,陆弋.心理干预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情绪中的作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23):3685-3722.
[5]张桂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情绪分析及心理护理[J].家庭护理,2006,46(8):14-15.
[6]肖海燕.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及效果评价[J].中国医疗前沿,2010,5(8):76-77.
篇9
【关键词】 围绝经期综合症;益脾补肾;心理护理
围绝经期综合症是妇女常见疾病之一,也称更年期综合症。中医称绝经前后诸证,又称经断前后诸证。其是指女性体内性激素水平下降,导致患者精神、心理、神经、内分泌和代谢变化,所引起各器官系统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群[1]。其发生年龄是40~60岁,据国内统计90的围绝经期的妇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10~15妇女症状较重,需要进行治疗和心理调理[2]。临床本病西医主要采取激素疗法,中医主要注重调补肾阴阳,其他疗法还有针灸,耳针,气功,饮食等。这些疗法单独应用,配合应用的报道很多,但从循证医学观点出发,不免难以盖全。因此,我们根据临床实际经验,应用益脾补肾法配合心理调护和康复保健,以观察对围绝经期综合症的治疗作用及心理疗效。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180例系两院门诊就诊患者,按门诊顺序简单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对照组(对照组A、对照组B)各50例,三组年龄、病程、月经情况经统计学分析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A
激素类疗法:尼尔雌醇1mg/片,每周服用1片,共服3个月,用药第3个月第16天开始口服安宫黄体酮8mg/天,连续14天,如有撤退性出血,出血第5天开始下一疗程,方法同前。
2.2对照组B
益脾补肾法(汤):以淮山药、白术、茯芩、山茱萸、枸杞、熟地、仙灵脾、仙茅、旱莲草为基础方。若肾虚加龟板、女贞子、制首乌;脾阳虚加附片、干姜;肾阳虚加附片、鹿角胶、肉桂、兔丝子;失眠者加酸仁、百合、五味子、夜交藤;口渴者加石斛、玉竹、麦冬;高血压加钩藤、牛膝、;汗多加生龙骨、生牡蛎、浮小麦;月经量多加鹿角霜、紫草、阿胶珠;腰背疼痛加巴戟天、续断、寄参、杜仲;肝郁者加合欢皮、绿萼梅、柴胡、香附等。每日一剂,每日两次,水煎服。十天一疗程,服用3疗程。
2.3治疗组
2.3.1 益脾补肾法(同对照组B)
2.3.2心理护理:50岁左右妇女月经断绝属生理现象,但有些妇女在绝经前后,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反应,如精神变异,神志不宁,或烦躁易怒等症状。如果长时期地存在不良情绪影响会损伤身体健康,甚至产生严重后果。故要减少绝经期诸症的发生,不仅要用药物治疗,还要注意身心方面的调养,更应重视各种心理因素的调节,加强情志护理、心理保健。为此,首先要帮助病人消除思想负担,使之积极配合治疗,指导病人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二要多安慰病人,生活上给予细致的照顾,如保证营养的调摄,注意腹部保暖,外的清洁,勿感受风寒等,避免精神刺激,耐心地向患者讲解有关更年期的知识,纠正其错误的观念,疏导思想症结,消除其紧张、忧虑情绪。三要取得家庭成员的配合,了解更年期给病人带来的不适,对其情绪上的异常要充分理解,避免与其发生争执,帮助其合理安排生活,提供精神心理支持,保护其乐观开朗的心情,使其平安度过绝经期。
2.3.3康复保健
,艾条灸:取穴分2组,一组取百会、涌泉、足三里;二组取关元、气海、肾俞。每穴用艾条灸5―10分钟左右,每日1组,交替使用,每日一次,10次一疗程。
,揉按内关、太溪、三阴交穴必须要有酸胀感觉,每穴每次5-10分钟,每日1至2次,10次1疗程。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治愈:治疗后自觉症状和体征消失。
显效:治疗后自觉症状和体征基本恢复正常。
有效:治疗后自觉症状和体征较前改善。
无效:治疗后自觉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3.2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采用x2检验
3.3治疗结果:三组疗效比较见表2
4体会
围绝经期综合症是妇女常见疾病之一,中医认为女子绝经是肾气虚衰的结果,肾虚为其病理特征。肾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从而产生肾阴阳失调为中心而伤及其他脏腑功能复杂多性的病理变化。根据我市地理、环境、文化、经济等特点,笔者在临床就诊中,从循证医学观点出发,发现农村妇女患此病人数较多,且绝经期比城市妇女提前,究其因多有脾虚在前之侯。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转相滋养,相互为用。脾虚化源衰少,则五脏精少而肾失养,肾虚阳气衰弱,则脾失温煦而运化失职。本课题以益脾补肾立法,辅以疏肝养心等法实践与临床,筛选出适应临床的理法方药,使先后天调和,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根据祖国医学理论,《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即心是主宰身体健康的关键之一。大脑所掌管的思想、情绪、感受等内容可分布于中医的五脏,但尤以心为代表。心理护理关键在于他能唤醒身体自愈的潜能,提高抗病能力。《灵枢・邪客篇》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容也…”。故益脾补肾法配合心理护理,标本兼治,内外双修,促使患者树立信心,配合治疗,事半功倍,从而恢复健康。
现代医学通过药理研究和临床研究认为,补肾中药可提高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调节性激素水平,还可以提高性腺上雌激素受体水平和绝经后妇女白细胞上雌激素受体含量[3]。因此有望替代和补充激素替代疗法对本病的治疗作用。其理论观点与中医理论不谋而合。两者有机结合,各自发挥优势,临床疗效因此相得益彰,治疗组的临床治愈率和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纯的对照组。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教师用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49-352
篇10
正确的诊断是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康复的前提。首先是病史采集,尤其注意排尿功能的异常;其次进行神经系统查体,包括意识、精神状态、运动、感觉及反射功能检查;最后采用相应的辅助检查如X线、CT、超声、膀胱造影、尿流动力学等进一步明确诊断。膀胱造影能客观反映膀胱和膀胱颈部的改变,确定是否有输尿管反流及肾积水现象。
一,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措施
1,神经肌肉电刺激
盆底肌电刺激:盆底肌群影响尿液的储存与排放,尤其是膀胱。传统方法采用小腹放置电极片,目前多采用经或阴道置入电极,通过刺激阴道粘膜或直肠壁间接刺激部分盆底肌群。盆底肌电刺激因其操作简便,未见不良反应在临床应用广泛,但应注意其适应症以及电刺激的输出频率及刺激时间的不同导致治疗效果差异。
骸神经刺激和骸神经调节:等研究显示骸神经刺激可以显著改善部分患者尿频、尿急症状。骸神经调节用较低强度的电流持续刺激骸神经的传入纤维,经脊髓和脑皮质反射后再作用于排尿器官,改善排尿功能障碍-急迫性尿失禁和尿储留。
经尿道的膀胱内电刺激:经尿道的膀胱内电刺激主要用于膀胱收缩功能低下或膀胱感觉功能障碍的不完全性神经损伤患者,它能够诱导和改进膀胱感觉。
神经调节:神经由起自S2-S4神经根的体神经纤维组成,是支配盆底肌、外括约肌、尿道外括约肌与盆腔器官的主要神经。国外对于其应用于神经源性膀胱的研究较多,而国内相关报道鲜见。
2,膀胱功能训练
膀胱功能训练是一个系统的康复训练治疗,是根据学习条件反射理论,通过患者的主观意识活动或功能锻炼来提高或恢复高级中枢对膀胱的控制及调节从而改善膀胱的功能,使下尿路功能部分恢复,减少其对机体的损害,包括饮水计划、排尿习惯的养成,膀胱训练,盆底肌训练等。
饮水计划:临床应用中由于患者要进行康复训练,很难严格保证每2小时饮水,而且输液量的不同及患者个人饮水习惯的不同饮水量也存在明显差距,需要制作个体计划。
排尿习惯训练:苏善英等将“运动想象”理论应用于留置尿管患者取得满意效果。具体方法为置患者于安静的环境中,全身放松,想象自己试图排尿,同时由他人缓慢开放导尿管,也可仅有想象而不开管。该方法因其简单便于操作适宜在临床康复护理中广泛推广。
膀胱训练:常保东等研究显示,综合性膀胱训练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恢复膀胱控尿能力。由此可见神经源性膀胱的膀胱功能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且依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因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尽早开始膀胱功能训练。
盆底肌训练:研究报道多配合电刺激、生物反馈、针灸治疗效果明显。由于此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不受场地局限等优点,从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治疗效果无具体数据支撑,还需进一步研究。
二,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措施
1,导尿护理
导尿方式从传统的长期留置尿管转变为间歇导尿,现阶段无菌间歇导尿逐步被清洁间歇导尿取代。
留置导尿:留置导尿的目的在于解除尿储留,适用于原发神经系统疾病急性期,生命体征未平稳时,短期内留置尿管是安全的,但若长期留置增加感染风险。黄瑞瑜等回顾性分析62例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发现留置导尿管4周内发生尿路感染45例,感染率达到72.7%。
无菌性间歇导尿:国际尿控协会推荐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首选方法为间歇导尿,分为无菌性间歇导尿和清洁间歇导尿。何莉等对64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无菌性导尿,观察结果显示治愈率为67.1%,好转率25%,感染率为1.25%。虽然无菌性间歇导尿弥补了留置导尿的许多不足,例如降低感染率,提高治愈率等,但它不是最完美的方法,有关导尿频次对尿路的影响、尿管的选择等需要进一步研究,还有实际应用中的人为因素,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再做判断。
清洁间歇导尿:清洁间歇导尿属于间歇导尿的一种,是在清洁条件下而非无菌条件下,主要由患者操作间歇导尿的方法。Moore等对照实验表明患者采用清洁间歇导尿与采用无菌性间歇导尿最终尿路感染率无差异。因此只要掌握具体操作,患者可自我清洁间歇导尿,而提高患者依存性则需要医务人员向其做好宣教,让患者了解并掌握清洁间歇导尿的每一个细节。
2,护理管理工具的应用
随着护理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方式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方式,各种护理理论开始应用于临床实践中。王桂荣等通过路径化健康教育提高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的自我护理能力,使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显著降低。艾艳等对65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路径也取得了满意效果。刘文伟等运用PDCA管理模式对患者实施个体化膀胱功能训练,训练组残余尿量少80m1者4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1.4%;训练组尿路感染率4%,对照组46.4%。可见,应用护理工具来管理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对膀胱功能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3,心理护理措施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护理专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