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婴儿的护理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2: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生婴儿的护理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生婴儿的护理知识

篇1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观察;护理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的皮肤、巩膜及黏膜等黄染的症状,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部分病理性黄疸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笔者从2004~2005年家庭访视中,对20名新生儿黄疸进行观察、治疗及护理,均能尽快找出原因,及时治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20名新生儿黄疸,男婴15名,女婴5名,生理性黄疸 13名,病理性黄疸7名。20名新生儿均在第1周家庭访视中,发现婴儿有黄疸,其家人均未发现,并向其家人讲解黄疸的相关知识,注意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以及婴儿黄疸颜色、部位等变化。2周后家庭访视,13名新生儿黄疸自行消退,确定为生理性黄疸,7名新生儿仍有黄疸,颜色加深,婴儿一般情况良好,查血清胆红素均超过 12 mg/dl,通过询问病史、家族遗传史以及观察婴儿一般情况,考虑黄疸与母乳喂养有关,向其家人建议停止母乳喂养 1周,改为人工喂养,3天后6名新生儿黄疸下降,3周后黄疸消退,确定为母乳性黄疸,1名新生儿仍然较重,再次与其家长沟通,发现家长未给予重视,没有停止母乳喂养,认为小儿吃奶正常,没有生病,同时害怕小儿营养不良,再三向其家长耐心地解释,打消顾虑,取得配合,停止母乳喂养,改为人工喂养,并来我院检测黄疸的指数仍然很高,开始配合光照疗法及药物退黄治疗,8周后婴儿黄疸消退,影响婴儿正常预防接种。

二、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分析

2.1新生儿生理特点

2.1.1胆红素生成较多由于新生儿红细胞数目较多,且其寿命短,短期内破坏多且快,每日生成胆红素约为成人2倍以上。

2.1.2肝脏功能不完善肝脏细胞对胆红素摄取能力差,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量及活力不足,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不足。

2.1.3肠肝循环特殊性初生婴儿的肠道内细菌量少,不能将进入肠道的胆红素还原成粪、尿胆原,加之新生儿肠道内βD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能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结合胆红素,后者经肠壁吸收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加重肝脏负担。

2.2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病理性黄疸

2.2.1感染性因素主要有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引起肝细胞受损伤,使肝脏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下降,导致黄疸加重。

2.2.2非感染性因素主要有新生儿溶血病,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遗传性疾病、药物性黄疸等。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发生母乳性黄疸,而且发生率较多,达到1%左右。其特点是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常与生理性黄疸重叠且持续不退,婴儿一般状态良好,黄疸于4~12周后下降,停止母乳喂养后3天,如黄疸下降即可确定母乳性黄疸。

三、观察与护理

3.1精神状态观察新生儿一般精神状态良好,若出现嗜睡、反应差、拥抱反应减弱等,要注意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严重可致婴儿死亡。

3.2皮肤颜色观察观察新生儿黄疸的颜色、部位变化,可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若新生儿黄疸从巩膜、头面部,逐渐扩散到四肢、手足心,且颜色加深,说明黄疸逐渐加重,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3.3喂养奶量观察生理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不影响婴儿的饮食,这一点也是婴儿家长不重视的原因,认为小儿吃奶正常,身体没有病,其实是家长缺乏黄疸的相关知识,应引起广大婴儿家长注意。若婴儿出现拒乳、喂养困难、吮吸无力等,应予以重视,及时治疗,防止核黄疸发生。

3.4粪便、尿液观察观察婴儿粪便、尿液颜色的变化情况。尿液颜色变化,反映黄疸轻重变化,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黄疸,尿液呈酱油色;粪便由浅黄转为白色,应考虑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所以,粪便、尿液观察有助于查找病因及时诊断和治疗。

3.5生命体征观察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等变化,判断有无感染以及有无核黄疸的发生。

3.6光照疗法用蓝光照射治疗时,婴儿双眼应用黑色眼罩保护,以免视网膜受损,除会阴、部位用尿布遮掩外,其余均,持续时间1~4天。光疗时不显性失水增加,应注意补充水分,注意保暖,防止发热、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

篇2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17.173

分娩时期是产妇的关键时期, 而在这段时期产妇在身体和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都远远高于常人, 而在这样的压力状况下, 因为心理的问题易产生一些并发症。这时需要一种合适疏导和护理的手段, 即人性化护理。较传统护理而言, 人性化护理更具整体性, 是一种科学健康的护理方式;同时也能满足产妇的心理需求[1, 2]。而本研究对本院2014年5~7月因怀孕分娩而住院的产妇90例进行分组护理治疗, 部分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干预, 取得了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5~7月于本院妇产科因怀孕分娩住院的产妇90例, 年龄20~34岁, 平均年龄(25.2±4.7)岁, 孕周38~43周, 平均孕周(39.7±1.2)周。所有产妇在住院时均接受全身检查, 排除妊娠高血压、糖尿病等内科疾病。据检查结果反映, 90例产妇都满足阴道分娩特点, 故皆采用阴道分娩方式。随机将所有产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45例, 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实验组产妇采用人性化护理方式, 主要包含:①交流方面, 护理人员为产妇提供最大帮助, 同时增加与产妇的日常交流。②宣传方面, 对产妇均进行分娩前知识的普及, 即包含分娩症状、哺乳方式、心理调节、饮食注意以及初生婴儿的护理等知识的宣传教育, 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③心理方面, 产妇在正常分娩期会产生应激反应以及消极的情绪, 护理人员要通过心理激励向产妇普及自然分娩的好处, 即产后恢复较快、初生婴儿身体较好以及避免产后出血等, 同时也要普及剖宫产的风险, 即容易产生诸多术后并发症, 例如产后出血、羊水栓塞以及子宫壁切口感染等[3]。④助产指导, 在护理时期, 护理人员需要稳定产妇的情绪, 让她们保持镇静, 同时进行助产指导, 以配合家属的鼓励。即在宫缩时深呼吸;发生强烈宫缩反应时, 加强呼吸频率, 护理人员配合进行旋转按摩;宫缩减弱时休息放松, 产妇可以进食一些流质食物帮助恢复体力;若产妇出现下腹疼痛, 要对子宫采用水平按摩;腰部疼痛则需要进行按压法按摩[4]。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式, 例如询问产妇身体情况及病史了解等。

1. 3 观察指标 分析对比两组产妇自然分娩率, 产后阴道流血以及尿潴留的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的形式表示, 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应用χ2检验。P

2 结果

通过对比发现, 实验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阴道流血量则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篇3

【关键词】母乳喂养;相关因素;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318―01

北京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0年北京市0~6个月婴儿的母乳喂养率为91%,纯母乳喂养率为65%,较上世纪90年代明显降低。有专家指出,全国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低于北京市水平。孕产妇缺乏科学的母乳喂养知识、母乳代用品的过度宣传、医疗卫生机构对母乳喂养科学知识宣传力度不够、产妇不能及时处理母乳喂养中遇到的问题等因素,导致我国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不高。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母乳里有婴儿,出生后4至6个月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并且适合婴儿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因而喂养婴儿最安全,最理想的方法是母乳喂养,同时母乳喂养能使婴儿免受感染,成功地进行母乳喂养非常重要。提高母乳喂养率是产科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促进婴儿健康发育的根本保障。但在临床中发现,现在母乳喂养率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这会给儿童的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母乳喂养是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进行产后访视,采用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分析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950份,有效率95%,其中正常产446例,刨宫产504例,坚持母乳喂养3到6个月的720例,混合喂养105例,人工喂养125例,母乳喂养失败者230例。

1.2护理措施

1.2.1产后坚持母婴皮肤早接触,早吸吮,是促进乳汁分泌的基础:早吸吮,既能帮助母亲在分娩后30分钟内给新生儿开奶,产后30分钟是新生儿吸吮的兴奋阶段,这时开始第一次哺乳,能使新生儿建立良好的吸吮反射,并能取得价值很高的初乳。早接触,早吸吮,勤吸吮,是母乳喂养的重要因素。

1.2.2早期做好母乳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图片,资料,录像,电视等多种形式,向产妇及家属宣传母乳喂养优于其他任何代乳品,让产妇认识到母乳喂养是妇神圣的职责。帮助解答婴儿在母乳喂养中出现的问题,准确记录新生发育指标,给每位母亲一个良好的信心和家庭鼓励。

1.2.3 母婴同室,按需哺乳:严格实行二十四小时母婴同室[1].理时间不应超过一个小时,使母亲一开始就负起关心照料孩子的责任,同时便于保持接触和目光交流,从而增强母子感情,又对后期发育有好处。母婴同室母婴接触不受限制,可随时喂奶。按需哺乳,母婴同室,母亲对婴儿的哭声能做出反应,使母亲泌乳增加,婴儿能吃到乳汁。初生几天内,母乳分泌量较少,不宜刻板固定时间喂奶,可根据需要调节喂奶次数。因为母亲乳汁较少时,给宝宝吃奶的次数相应增加,才能满足宝宝的生理需要。假如固定喂奶,宝宝因饥饿哭闹,时间长了宝宝哭累了,等到了喂奶时间宝宝也因困乏疲劳,吃奶不多,且哭闹使宝宝胃内进入许多气体,吃奶后易引起呕吐。足月儿大致隔三四小时喂奶一次。至于每次喂奶的时间,第一天每次每侧奶约2分钟,第二天约4分钟,第三天约6分钟,以后大约为8至10分钟,即一次喂两侧共约15至20分钟。吸奶时间过久,会咽入过多空气,易引起呕吐,而且也会养成日后吸吮的坏习惯。

1.2.4 产科医护人员应掌握并及时指导产妇采用正确的哺乳姿势:选择坐位或卧位,全身肌肉放松,抱起婴儿,母亲注视着婴儿,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拇指轻轻放在上,其余四指并拢,贴在的胸壁上,十指托住底部,使正对婴儿鼻尖,让婴儿含住,应尽量使大部分乳晕含入口中,以便充分挤压乳窦,使乳汁排出。吸吮时婴儿两颊向外鼓起,嘴唇凸起,两侧应交替哺乳,以免两侧不对称,影响将来的美观。对于凹陷或较短者,应避免在口腔负压下拉出,以防止引起疼痛和损伤。哺乳结束后,可挤少量的乳汁均匀地涂抹在上,以保护表皮。喂饱婴儿后,应及时脱离婴儿口腔。

1.2.5. 让产妇保持良好的心情:母亲的不良情绪会影响乳汁分泌,情绪是乳汁来源的重要条件。产后休息不好,生气.郁闷.对哺乳信心不足等因素,能够抑制脑垂体分泌催产素,影响乳汁分泌,严寒.焦虑.疼痛可使乳汁减少。良好的睡眠和愉悦的心情能增加血清泌乳素的分泌,提高产妇早期泌乳量[2]。耐心周到,及时掌握产妇心理变化并向家属讲解产妇在分娩及哺乳过程中的生理心理特点,给予产妇充分的理解及支持。

1.2.6.充分排空:很多产妇认为,排空了,乳汁就会越产越少。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充分排空,会有效刺激泌乳素大量分泌,可以产生更多的乳汁。在般情况下,可以用手挤奶或使用吸奶器吸奶,这样可以充分排空中的乳汁。当然,也可以使用优良品牌的电动吸奶器,这种吸奶器能科学地模拟婴儿的吸吮频率和吸力,能更有效地达到刺激乳汁分泌的目的,效果会更好些

2 讨论:

2.1 导致230例母乳喂养失败的原因是:母婴患病28例,产科医护人员指导不利30例,没有及时进行母婴早接触早吸吮35例,产妇与家属缺乏母乳喂养知识115例,,精神因素18例,膳食不合理4例。

2.2 疏通乳腺管的意义:乳腺管堵塞不通及乳汁大量分泌可导致肿胀,从而影响产妇的手臂活动,造成哺乳困难。同时因肿胀相对变短,造成新生儿吸吮困难。新生儿因此不愿意吸吮母乳。及时疏通乳腺管,可使母亲的肿胀明显减轻,增强母亲的舒适感和母乳喂养的信心,新生儿也能含接,愿意吸吮母乳保证每日摄取足够的营养。及时疏通乳腺管是提高母乳喂养率的先决条件。

2.3 产科医护人员要处理好工作与母乳喂养的指导关系。产科的医护人员因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忽视了对母乳喂养的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的健康教育,使产妇在分娩后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导致产妇在最初几天内乳汁分泌减少或不足,使产妇及家属丧失信心,造成母乳喂养失败[3]。个别医务人员存在应付专家检查,严重影响母乳喂养工作的正常开展。通过查房,集中及个体宣教相结合等形式,,加强与产妇沟通,及时了解产妇对母乳喂养的正确认识,切实做好母乳喂养指导工作,从严从细抓好母乳喂养有关知识及技巧指导工作,促进母乳喂养持续改进,,以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2.4 产后坚持母婴皮肤早接触早吸吮是促进乳汁分泌的基础:影响母婴早接触早吸吮追主要因素与产科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密切相关。护士通过对产妇产前产后反复宣教,讲解坚持纯母乳喂养至4到6个月的重要性,帮助产妇提高对母乳喂养的认知度,这样可以促进母乳喂养的成功。护士通过帮助产妇进行母婴早接触早吸吮,不断宣教勤吸吮多吸吮,保持泌乳的科学道理,,使产妇心理情绪稳定,增强信心,通过吸吮,刺激反射中枢,促进脑垂体催乳素的分泌,以促进乳汁的分泌,保证母乳喂养的成功率。同时可使催产素分泌增加,帮助子宫收缩,使产后出血率明显降低。

2.5 产妇与家属缺乏母乳喂养知识及哺乳经验是导致母乳喂养失败的重要因素[4]。产妇及家属不了解母乳喂养的优点,认为代乳品喂养更易掌握,更方便快捷。还有一些产妇为了保持形体,主观上不愿哺乳,故而放弃母乳喂养。还有的产妇没有哺乳经验,不懂得如何正确哺乳,如哺乳姿势不正确,含接方式错误,有的产妇凹陷,或发生皲裂,因疼痛不愿意婴儿吸吮,导致母乳喂养失败。

2.6 保证产妇精神愉悦,减少母婴患病率是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特殊因素。

2.7膳食不合理是影响母乳喂养的主要因素。乳母的各种营养素摄入量不足,体内的分解代谢将增加,为了尽量维持泌乳量 ,将存在母体内营养的不均衡,将导致乳母的体重明显下降,或出现营养缺乏病症状。哺乳期的合理膳食是:食物种类齐全多样化,多食含铁含钙丰富的食物,摄入足够的新鲜蔬菜水果和海产品,供给充足的优质蛋白质。

参考文献:

[1] 张柳娟,母乳喂养的方法与措施,中国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13):1244

[2] 王彦明,王莉. 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及对策[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1996,4(6):43

篇4

关键词:新生儿医学;人文教育;医患沟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22-02

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的目标更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是相对于科学精神而言的,以人为本既是人文精神的核心要求,也是医学发展的根本宗旨。新世纪是人性与生命伦理回归的世纪,正如刘德培院士提出的“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核心,医学的使命就是对人从生到死的全过程的关爱和尊重”。医学的人文精神决定了医疗服务必须体现人文关怀。医学人文关怀是医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培养人文关怀精神已越来越成为医学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医学人文学倡导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敬畏,维护生命和珍惜生命,主张以人为中心的医学价值观。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的新生儿学,关注对象是生后28天内的婴儿,专科性强,对象特殊;患儿无法进行语言沟通,疾病变化迅速而隐匿,工作风险大;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需要隔离监护,常常导致母婴分离,增加家属忧虑。新生儿医学的这些特点,要求新生儿科医生除了具有更扎实的临床基本功外,也需要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并将其融入临床实践的每一个环节。这不但是高质量医疗服务和医学模式转换的必然要求,而且有助于加强医患沟通,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一、新生儿科临床实践中的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1.提高新生儿医师人文素质素养是时展和医疗改革的需要。随着时展和医疗体制改革,医务人员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提高人文素养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新医改高举“以人为本”的旗帜,既是对医学人文属性的认同,更是对医学人文精神的价值重构。新医改的人本特点是对医务人员的人文精神提出了更高要求,提供人性化和道德化的医疗服务。人文医学是知识经济时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医学模式注重人类、生命内在质量的关怀,强调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的影响,人不是单纯的个体的人,而是社会的人、群体中的人。没有人文的医学不能称之为医学。注入人文关怀的医学才是真正的医学。因此,医疗卫生机构必须避免服务工作纯利益化、服务对象非人性化的倾向,不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将很难适应这种需要。新生儿医学是服务下一代的医学,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时代呼唤人文素养的背景下,新生儿医师必须将以人为本的信念真正内化,成为自我价值的一部分,才能达到专业行为的转变。

2.新生儿学专业的特殊性需要人文精神。新生儿指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内的婴儿。新生儿学原属儿科学范畴,近十年来发展迅速,现已渐形成独立的学科。同时,新生儿是胎儿的延续,与产科密切相关。新生儿患儿病情危重且瞬息变化,其常见病如新生儿窒息等是儿童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儿医生往往关注于患儿本身病患,而忽视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感受。对于患病新生儿,除了遭受疾病折磨外,还需经受母婴分离的痛苦经历;新生儿病房中侵入性操作会给患儿带来直接的疼痛,如呼吸困难患儿需要进行呼吸机插管治疗,不能食奶的患儿营养支持时需要进行中心静脉插,疑难患儿需要进行各种穿刺以明确诊断;而非侵入性操作如新生儿光疗等也会给患儿带来不适,需要新生儿医生具有一颗悯人的心,对患儿的疾病、痛苦予以关注、照顾和尊重;需要新生儿医生加强人文服务意识和自身的道德修养,热爱医务工作,营造善待和热爱生命的情感。另一方面,新生儿病人家属在母亲进行产科治疗的基础上,又必须面对患儿住院的现实,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容易焦虑烦躁。新生儿医生在面对家属时,需要较高的人文素质,坦然应对家属的负面情绪,并化解家属的疑心和忧虑。必须给家长提供一种真诚、信任且具有使人感到温暖的一种情绪上的支持性活动,主动与家长沟通交流,安抚他们的焦虑、恐惧、害怕的情绪,增加家长对医疗工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3.循证医学的发展需要人文精神。循证医学是近年来在兴起的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新生儿学科的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循证医学是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订出患者的治疗措施。循证医学所遵循的思路就是要突破生物医学模式,重视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制约,用哲学思辩和道德法律等社会价值观指导医学研究和应用,用科学、最佳的证据来实践临床诊治,为病人提供适宜、满意的服务,充分反映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4.完善新生儿医师的培养急需人文精神。医学人文教育对于合格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正如许多学者所强调的,医生是医术和医德的统一。一般地说,医学院校课程专业性很强,医学生学习任务繁重,专业课程较难掌握,人文课程相对缺乏,加之许多医学院校单科办学,文体活动普遍不如综合性院校、理工科院校活跃,使医学院校的人文氛围相对狭窄,导致医学生对于专业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文化艺术修养较为欠缺,接受的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与综合性院校、理工科院校的学生比较起来较为缺乏。人文素质缺陷也就成为医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些学生缺乏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对病人缺乏同情心,为人民服务思想淡薄;有的学生缺乏人文沟通和关怀的能力,诊治病人时欠缺对患者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状态的分析和沟通等。因此,缺乏人文精神,不仅会对医学生的见习、实习活动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而且还将对他们日后的医疗工作实践埋下隐患,对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新生儿医师,作为儿科医师殊的一员,尤为需要完善的人文素质和人道情怀。所以,在新生儿带教工作中,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刻不容缓。

二、在新生儿科医疗活动中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

1.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新生儿带教医师具有双重任务、扮演双重角色,不但是悬壶救人的医生,而且是教书育人的教师。因此,在教授学生分析、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同时,对待新生儿及其家属的态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在“生物”医学模式体系下教育出来的新生儿带教医师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人文素质教育的熏陶,擅长于专业技术知识,却缺乏表达强烈的对患病生命的强烈热爱之感,缺乏表达对患儿及家属的共情。虽然他们为新生儿疾病的诊疗付出了大量心血,往往并不为家属所完全理解认可。可以想象,临床终日耳闻目染医患之间缺乏人文温情的医学生,最终工作后可能也会选择相似的工作方式。新生儿带教医师在医疗教学过程中,应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真心关爱指导学生,尽力地解决他们的困惑,采用人性化的教学,避免随意训斥和处罚,才能培养学生对于新生儿科学的学习热情。

2.在具体的医疗活动中实践人文关怀。在新生儿科具体的医疗活动中,要培养医学生敬畏尊重生命的人文精神。伴随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各种新的生物技术广泛运用,不仅需要一般的医学伦理学的原理和原则去衡量与指导新生儿医师的行为,更需要用敬畏尊重生命的伦理思想来规范、引导新生儿医师,增强新生儿医师对生命的感性认识。新生儿,是生命的开始阶段。在新生儿治疗过程中,人性化的治疗可以减少初生生命的各种不适反应,对于新生儿疾病康复和远期预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说来,就是竭力避免患儿经受各种负性经历。比如,新生儿医师在进行有创伤操作时,如气管插管,采集血液,各种穿刺时,尽量减少操作时间和损伤范围,减轻患儿痛苦经历;各种治疗间隙,给予婴儿母乳喂养和抚触,可以促进母婴互动,有利于患儿康复和减轻家属忧虑;给予新生儿黄疸患儿蓝光治疗时,尽量按照正常昼夜节律,减轻患儿的不适感。此外,普通新生儿病房室内布置也应该符合婴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墙壁四周张贴趣味卡通图片,分散患儿注意力,减少负性情绪。

3.重视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加强人性化医护患沟通,必须使医学生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规范化的人性沟通流程和规范化人性语言。在临床工作中,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助于加强医患之间的配合,增加患儿家属对医疗工作的满意度。因此需要根据新生儿病房的特点,制订从入院到出院整个过程的规范流程,新生儿入院时,从进病区开始,就由住院医师主动热情地接待,介绍病区制度及环境,采集病史。家属探视和告知病情时,详尽地向家长讲明病情的转归,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并听取家属对于治疗的疑虑,家里的具体困难和治疗的预期。在此基础上,训练医学生模拟示范表演,组织全科医护人员观摩,大家提出不同的意见,通过讨论和学习使大家更加明确自己应如何做。

因此,培养完备人文素质的新生儿专业队伍,是新生儿学适应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必将促进我国新生儿学中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进医患和谐。

参考文献:

[1]蒋敏,蒋利群.中医儿科学创造性案例教学模式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1,(2):166-167.

[2]孙利群,金鑫,单丹妮,等.医学人文关怀在儿科临床实践中的应用[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9,(6):77-78.

[3]陈洁.浅谈儿科血液病房中的人文化管理[J].护理研究:中旬版,2006,20(1):166-167.

[4]钟丹妮.浅谈儿科学临床教育中的人文学教育[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S1).

[5]张文晖.试论循证医学之人文医学观[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014):251-251.

[6]刘华,许双虹,张媛媛.儿科临床带教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体会[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1):16-17.

[7]李洪军,王伟,何成彦.重视临床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11(7):991-993.

[8]许红梅,赵瑞秋,刘作义等.儿科实习中医学生人文主义教育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4):742-743.

基金资助:2011年四川大学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第五期)研究项目(No.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