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心得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课堂心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大道至简:简于“形”而重于“质”
课堂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更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当下的数学课堂,人人讲创造,课课要创新,但一线教师更关注课堂教学究竟该怎样去“创”,又如何能“新”。为了创新,很多老师穷尽心思,想出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却并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究其原因,我们倒不妨用老子《道德经》里的一句话来解释:“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说的是追溯万事万物的本原,所有的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都是极其简单的,到后来才演变成复杂纷繁的局面。汲取古人思想之精华,用“大道至简”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实践,也许会有不一般的彻悟。老子所谓的“大道至简”,是溯本求源的思想境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内心觉醒,也是一种摈弃外在纷繁形式而追求内在真理的至高觉悟。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说,简于“形”而重于“质”,意味着应尽量简化无关紧要的教学形式,而去追求数学教学的内在本质,尝试用最朴素的形式构建儿童的课堂学习,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用最有效的手段突出数学学习的价值,这才是创新数学课堂的根本追求,这样的教与学也更有意义。
“大道至简”,其实世上的事情难就难在简单。因为我们所看到的简单只是最终呈现的结果,但简单的背后却蕴含着丰富的智慧,蕴含着厚积薄发的力量。所以说,越是简单的就越丰富,越长久,越能逼近事物的本质。由此可见,创新的数学课堂追求“简”的过程并不简单,它需要教师深入浅出,融会贯通;需要教师理性思考,纵横建构;更需要教师细致把握,关注本质。欣喜的是,当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已经有很多教师关注到了这一点,把课堂教学的重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由此带来了课堂教学一系列可喜的改革和变化:自主研习代替了教师讲授,小组活动代替了一问一答式的教学,学具操作代替了多媒体课件,汇报交流代替了答案核对……这些变化显示数学课堂已经从对教学形式的过多关注,理性转向对教学本质的重视和追求。这就是一种教学智慧,课堂也因此呈现一种创新的力量。
《认识时、分》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在认真研读教材,分析学生认知起点及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研组设计了“课前研习单”(如下图),并采用课前研习、课上交流、小组研究、全班汇报的简约形式展开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
课前研习单的设计源于以往的教学实践。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几乎所有老师上本节课都会有同样的感受:知识点琐碎、零散,难以统整;课件、学具、教具,样样俱全,师生忙得不亦乐乎,教学效果反而难以保障。对学生进行学情调研后却发现,对于时间的认识,学生拥有大量的生活经验,认知起点通常高于教材所预测的水平。基于此,研习单的设计就顺理成章了,其设计思路是顺应学生的生活经验,统整教材的零散知识点,用探索性的操作帮助学生建构时间单位的知识脉络。
需要注意的是,设计研习单切不能随意提几个问题了事,教师需准确把握学情,深入思考,仔细推敲。只有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设计精当的研习单,才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以研习单的问题1为例:“仔细观察钟面,说说钟面上有什么?”这个问题涵盖了教科书例题1中的三个小问:“钟面上有几个大格?每个大格里面有多少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将小问题统整为大问题,旨在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习方式独立展开探索。问题1的第二个要求是在一个空白的钟面内标出一个整点的时刻,有一定的开放性。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能认读整时,对时间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依据已有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应该能凭借观察钟面标出整点时刻,即使有困难,也可以在课堂小组交流中修正错误,获得正确认识。研习单上第2小题“1时=( )分,你是怎么想的”更是一个极为开放的问题,学生的认知起点不同,答案也就各不相同。开放的问题为学生的思考带来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不同的声音、真实想法的碰撞让课堂呈现出别样的精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家长辅助、小组研究、大组交流、教师点拨等学习过程获得充分的认知,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发挥,时间的概念也在操作、交流、辨析中逐步建立。这不正是创新课堂的真实写照吗?
二、大智若愚:善于“导”而引于“深”
“大智若愚”这个词语也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字面释义,是说真正才智出众的人懂得韬光养晦,不会故意显山露水。其实,老子当初说这句话,是想阐明自己“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言下之意是说真正的大智慧在于掌握、顺应事物的本质规律,使自己的目的得到自然而然地实现。在创新的数学课堂中,就需要教师有这样的教学智慧,准确把握学生建构知识、认识事物的规律,运用丰富的教学机智,促进并引导学生走向数学的思维方向,激发并鼓励学生尽力去探求知识背后深刻而丰富的数学内涵。
所以说,真正的教学智慧,绝非仅在课堂上显露精湛的教学技艺,或展示高超的现代教育技术,而应该更多地表现在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关注和引导上。善于“导”,就是要在课堂上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活动,通过学、做、思让儿童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内在价值,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分析事物,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引于“深”,是指教师要利用自身丰厚的数学素养,把浅显的数学知识前后联系,上下贯通,寻求知识的内在逻辑、蕴含的思想方法,引领儿童从简单现象展开深入分析,培养儿童严谨、逻辑、抽象的思维方式,把数学课上得扎实、深厚、富有思考,为儿童自主的探索和创新提供可能。
在下面这则《认识小数》的案例中,教师精心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建构小数概念,并着力于小数与十制进分数的内在联系。创新的教学设计为儿童的数学探索和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更充分体现了教师善于“导”和引于“深”的教学高度。当然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数学课堂教学并非要彻底抛弃预设,只要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必要的教学形式仍然不失为良好的教学辅助。
1.创意引入——利用彩带认识表示长度的小数
(1)出示一个美丽的蝴蝶结。
■
师:制作这个蝴蝶结需要多长的彩带呢?(贴出米尺,并拉直彩带)瞧,有1米长吗?
■
生:不够1米,是7分米。
师:如果用米做单位,7分米还可以怎样表示呢?
生:(小组讨论)7分米可以写成■米,或0.7米。
2.深入探究——再用彩带认识表示价格的小数
师:红色彩带的价格是0.6元,0.6元是多少钱?如果给你一张正方形纸表示1元,你准备怎样表示出0.6元?想一想,画一画。
生操作,并展示不同的画法:
■
师(追问):都表示了0.6元,但两种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或相同之处呢?
生:平均分的方法不同,但都是把1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6份就是0.6元。
3.延伸追问——借助彩带认识表示几元几角的小数
师:有一根紫色彩带,价格2.2元。如果还是把一张正方形纸看作1元,要表示2.2元,你准备怎么办?
生:我准备用两张正方形纸表示整的2元,再用第三张纸平均分成10份,涂出其中2份表示0.2元,合起来就是2.2元。
■
师(追问):“2.2元”里面的两个2表示的含义一样吗?结合图来说一说。
生:不一样!小数点左边的“2”表示2个“1”,就是图上的两整张纸;右边的“2”表示0.2,也就是图上的第三张纸,它不够1元,是1元的■,也就是0.2元。
4.思维开放——围绕彩带拓展对小数的认识
师:还有一根漂亮的黄色彩带,它的价格如果用刚才的方法表示,需要用到五张整的正方形纸和一张10等分的正方形纸。猜一猜,它的价格可能是多少元呢?
■
生(纷纷猜想可能的价格):5.1元、5.2元……
师(微笑,不置可否):究竟价格是多少元?让我们一起来看。(课件出示:最后一张纸10等份中的9份被涂上颜色)
■
生(齐声):5.9元!
师(追问):如果这根彩带的价格再贵这么一丁点儿,又会是多少元呢?(课件演示:10等分的正方形纸涂满最后1份,并渐渐隐去10等分格,最后变成一张完整的正方形纸。)
■
生:涂满最后一格就是又加了0.1元,0.9元再添上0.1,就又有一个整的1元,和前面5元合起来一共就是6元。
……
《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既要尊重学生已有经验,又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例如,感悟同样一个量既可以用整数表示,也可以用分数表示,还可以用小数表示,并建立这三种表示形式之间的联系。其中,沟通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本质联系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儿童对于小数最直接的感性经验来自于生活中常见的商品价格,因此,教师围绕“彩带的价钱”设计了有层次的学习活动:(1)用一张正方形纸表示出0.6元;(2)用三张正方形纸表示出2.2元;(3)用五张正方形纸和一张10等分的正方形纸能表示多少元?学生对小数概念的理解始终与表示价钱的直观模型紧密联系,知道一张正方形纸可以表示1元,即1个整的单位,而几角不满1元,就必须把一张正方形纸10等分后进行表示。案例中教师的三次追问引发了思考,促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一位小数就是十进制分数的另一种表征形式,并暗含了小数相邻数位满十进一的“十进”关系,为日后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数埋下伏笔。纵横贯通,启发蕴伏,创新的课堂从精神源头指引着儿童探索的方向,将学生思维的触角引向数学知识的内在沟通,充分体现了善于“导”和引于“深”的教学智慧。
三、有容乃大:思于“问”而启于“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教学的智慧更表现在课堂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上。创新的数学课堂拥有宽容的氛围:包容学生的“异想天开”,倾听学生的“奇谈怪论”,引发各种思想的交锋、碰撞;创新的数学课堂拥有思想的自由:只有在不断追问、不断思考的课堂中,个体才有可能形成创新的个性品质,发展创新思维,并释放出自身的创造潜能。
篇2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阵地
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每一位中职生心中生根发芽,我们就要从德育课堂入手,把德育课堂建成中职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我们要利用德育课堂教育学生,树立自己的心中榜样,并落实在行动上,真正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领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把每一位学生培养成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新一代接班人。
一、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净化学生的心灵
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依靠价值观自身具有的真理的力量,又要依靠教育者人格的力量。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人格魅力既是教师素质形象的展现,更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作为德育教师,自己要做到知行合一,一言一行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为学生做出榜样。例如,敬业、平等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德育工作,同时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对学生一视同仁。教师如果对知识一知半解,讲课敷衍了事,自以为是高出学生一筹,或者根据成绩好坏、家庭背景等因素对学生实行差别待遇,必然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自己的言语行为为学生树立起高大形象,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并能不断感染、净化学生的心灵。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名德育教师,我们给学生传递的不光是知识,更是国家方针、政策的形象化的解读。教师人格的影响,是教师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对学生心灵的感召、感动和感化,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情操的陶冶。教师工作中对教学、会对集体、对学生的态度,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都是其人格的外在表现,会自然地、多层次、多侧面地影响着学生,教育着学生,不断提高着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效仿老师的言行和人格,逐步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相关意识和观念。
二、抓好课堂教学,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
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多种渠道并行。其中,课堂教学是主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体现其完整性和系统性,可以把它作为一个个专题单独来讲。同时应当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我们教学内容的各个板块中,要把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的全过程。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一手抓知识讲解,一手抓思想和行为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重视以理服人,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但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晓之以理的同时,也应当重视动之以情。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特点,找准课堂教学与学生思想情感的切合点,善于通过讲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指出:“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以为质’。”等等。这些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深厚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它们的传承和升华。德育教师要注意对这些传统思想文化进行挖掘和阐释,讲清其内涵和源流,以及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到中华文化中汲取营养、融会贯通,课堂上多引用一些古代名人典故,以加深学生对价值观的理解。
三、结合生活实际,突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首创培养“人中人”“真人”“真善美的活人”“长久的现代人”的全新的教育目标。他在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晚会上发表演讲时强调“每天四问”进德修业,可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而有大大的进步。我们的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联系社会现实生活,贴近学生个人实际生活。而且评价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效果,要看到受教育者是否认同并践行。那么,德育教师对于课程中所采用的生活元素,无论是生活事件的呈现,还是真实生活观念的冲突,其最终目标都要唤起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切的情感认同,并且在实践中践行。通过以生活实际为主题的教育,使学生获得超越书本知识之外的更深刻的东西和深度的情感体验,还可以使政治理论由刻板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感性形象,从而使学生由感而动,由感而通,由感而化,_到更高层次的思想浸润和情感的投射与转移,以不经意的教育方式达到不言之教、不言而喻的教学效果,带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收获。
总之,我们必须发挥德育课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把实现自己的认识价值同祖国需要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篇3
【关键词】智慧课堂;核心素养;高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7-0054-03
【作者简介】徐小健,南通大学附属中学(江苏南通,226019)教师,高级教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
根据业内讨论,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大体包含化学学科观念、化学学科思维、科学探究实践和化学学科价值追求等方面,它是学生在化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生只有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才能在学习过程中自主获取化学学科知识、形成化学学科观念、体验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运用化学特征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认同和践行化学学习价值追求。[1]南通大学附属中学提出的智慧课堂教学理念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过程、习得知识、丰盈智慧,让学生站在学习的中心,建构创造性、智慧性、交互性的学习进程,融合以现代技术手段革新为基础的智慧方法,强调以促进师生情智交流为本体的智慧评价,最终实现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合作探究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为指向的智慧发展。
智慧课堂的基本环节是:自主先学组内研学交流促学反馈评学。教师根据学习目标,精心设计导学案、实验、阅读等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学生在自主先学的基础上,由组长统一组织,通过“倾听―质疑―探究―交流”的方式展开“组内研学”形成组内共识,教师参与和指导各小组的研学活动,适时点拨,及时把握研学进程和效果,收集、了解各小组共性问题,适时微调课堂学习内容和难度,然后选取小组代表进行本小组的成果展示,师生一起交流促学,最后学生独立完成反馈任务并在组内交流,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及反馈任务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教师结合学生反馈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时点拨,对小组及组内成员给予恰当的评价。当然,一堂课可以就某个知识点的学习按照上述四个环节组织,亦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中几个环节或重复其中的某几个环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师生的角色定位,重视学生的自主、质疑、合作、展示、探究和创新,让学生体验求索的愉悦和求知的快乐,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生动、富有个性地学习,让师生的智慧之花在互动与对话中绽放,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下面以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中“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的教学实践为例加以说明。
一、情境创设,猜想物质性质
1.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主要涉及两个要素:一是情境的价值性问题,问题情境要和本课的教学内容相关联,能够促使学生产生有意义的思考,否则激发的仅仅是学生的一般性兴趣;二是情境的效果性问题,过于简单或复杂的情境都不会产生效果,特别熟悉的经验不能引起学习者思维,特别新颖的情境易造成学生理解困难。[2]本节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创设方法有“滴水生火”和钠引起火灾的视频等,“滴水生火”效果虽好,但较为常见,缺少新鲜感;钠引起火灾的突发事故是一个负面新闻,容易引起学生的恐惧心理而影响实验操作。考虑到钠的用途广,而本节课涉及钠的相关性质却较少,如果先研究性质,再根据性质决定用途,只能涉及少许,所以本节课可以直接从钠的用途入手,课堂开始先点亮高压钠灯,再通过图文展示钠的重要用途,激发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再通过“用途是由性质决定的”,自然过渡到性质的猜想和探究环节。
2.猜想性质。
根据钠的物质类别,学生能迅速根据初中所学知识说出金属单质的一般性质,这样可以强化学生分类表征的意识。然后追问:金属钠活泼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能从金属活动顺序表和钠的原子结构作出判断,^好地将宏观与微观联系起来。结合工业上金属钠的包装要求,学生能轻松地猜想钠可能与氧气或水反应,并给出判断依据。
二、实验探究,建构思维模型
1.探究Na与O2反应。
(1)Na在常温下与O2反应。
由于钠在常温下很容易被O2氧化,如果用小刀切开观察,不易观察到钠的银白色金属光泽,所以最好能在一个相对密封的体系中进行。比如,可以将1mL塑料注射器的针头部分切去,剩下的部分用作取钠器,这样可以较长时间观察到钠的银白色金属光泽,将一部分钠推出,可以立即对比观察到与空气接触到的金属钠表面变化的过程。这样做还便于下面实验中取用钠,由于这样钻取的钠几乎不含煤油,也就省去了用滤纸吸煤油这一过程。
(2)Na在加热时与O2反应。
经过研究,本节课选用底部破损的小试管,用夹子夹住,加热燃烧后,将试管连同夹子置于石棉网上,迅速罩上一个玻璃水槽,将产生的烟盖住。
实验探究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结合实验现象推理钠的性质,如表1。
进而引导学生写出Na与O2反应的两个化学方程式,然后教师再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讲解:“这种从现象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证据推理,这是实验探究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模型,下面我们就利用这样的思路来探究钠与水的反应。”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
2.探究Na与水的反应。
(1)实验探究,证据推理。
研究发现,在250mL规格锥形瓶中加入约50mL水来做这个实验相对安全,由于锥形瓶上小下大的特点,钠不容易游到壁上,所以无须盖玻璃片。实验前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金属钠的位置、形状变化、运动情况、有无声音、滴入酚酞后溶液的颜色等现象。学生完成实验后在小组内交流实验现象并进行证据推理得出相应的结论,如表2。
(2)结合经验,理论推理。
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是什么呢?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理论推理。可以通过元素守恒,从原子个数比进行推理,也可以通过电子守恒,从化合价升降角度进行推理,不难得出产生的气体是H2。
三、方案设计,培养创新意识
1.设计方案,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如何通过实验方法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不是H2呢?学生会想到先收集再点燃的方法。此时引导学生按要求设计实验。
请设计Na与水的反应装置,并利用可燃性检验H2。
要求:①钠块与水接触时,装置内尽可能不含空气;②装置尽可能简单(反应容器可任选,也可自创)。
W生先小组交流讨论,再选派代表用投影展示,其中设计较好的示意图如下:
图1
2.演示实验,体验创新设计之精妙。
演示教师所设计的实验,如图2。在干燥管内装入适量水(水面距干燥管顶端约8mm),固定于铁架台上,下方放一个装有少量水的烧杯(如图所示)。在一配套的橡胶塞固定一根针,切取大小适中的钠块固定于针上,塞紧橡皮塞,拔去下方的乳胶头,然后将针迅速向下按使钠块与水接触反应,产生的气体被收集在干燥管内。将干燥管倒置并再次固定于铁架台上。拔出下方的橡皮塞,同时将燃着的火柴靠近干燥管上方的管口,可以观察到气体起初能够安静地燃烧,当火焰快熄灭时可听到一声尖锐的爆鸣声,说明收集到的气体是H2。
四、总结提升,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通过思维导图进行知识小结,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再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对钠的研究流程,总结出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如图3。
然后通过两个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所学知识:
问题1 向稀的CuSO4水溶液中投入少量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其反应原理是什么?
问题2 大量金属钠引起火灾时,消防员能不能用水来灭火?这样做会导致什么后果?
通过问题1让学生猜想现象并阐述理由,然后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通过问题2让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巧妙地强化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由于学生对金属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了“组内研学”“交流促学”环节,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化学知识,并通过开放性设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最后再通过两个问题进行“反馈评学”。整个课堂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究过程、主动习得知识、丰盈智慧,较好地发展了化学核心素养。
有人说:“知识,只是能让人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让人从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也许我们还谈不上是智慧教师,但我们必须以智慧的心灵为主导,在课堂中用智慧的方式培养智慧的人。
【参考文献】
篇4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传媒的迅猛发展,信息载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学习的必需品,其带来大量信息与资源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而旅游也首当其冲。许多旅游者是利用手机移动终端来完成出游的全部辅助工作,从预订机票、客房,到购买景区门票,再到旅游景区的导航、导游、导览、导购,出游无不彰显智慧化。而在2011年7月,国家旅游局针对我国旅游市场需要,提出“十年规划”,也就是利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在我国整体旅游市场上初步实现“智慧旅游”。使我国旅游产业信息化发展,并逐渐成为一种高信息与高知识的现代服务产业。
二、“智慧旅游”的内涵
“智慧旅游”,也可以称为智能旅游,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所拓展的一种新兴旅游产业。在实际运用上,主要基于云计算为构建基础,在消费者移动终端应用的直接辅助下,通过信息感知与互动等服务手段为相关消费者提供服务。
对于“智慧旅游”来说,其在构建的过程中主要以“游客为本”,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便利性与高效性提升旅游的体验与品质。而游客在旅游前,可以通过相关移动终端直接获取相关信息、了解计划与决策等,同时也可以针对某次旅游进行产品的预订与支付,降低旅游过程对相关手续办理的繁琐性与行程的盲目性。在旅游过程,可以及时通过移动终端对相关信息进行纠正。而在旅游完成后,还可以针对某个产品或服务进行评价,为其他游客提供“攻略”,提高旅游区域的服务水平与游客的对外交流。而总的来说,其可以使游客的旅游行程更为顺畅与充实,有效提高旅游体验度、舒适度以及满意度等,同时也为游客带来更多的安全性、经济性以及品质体验等等。
三、“智慧旅游”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一)提高传统旅游人才的综合实力,培养智慧型旅游人才
在大力发展“智慧旅游”的过程中,并不能抛弃或简单的与传统旅游划清界限。这是因为对于智能机器终端来说,其永远无法取代导游与相关从业人员给游客提供的服务体验,同时也需要大量的人力对其进行维护与管理。因此,对于旅游院校的现有人才培养目标来说,在重视“智慧旅游”课程设置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传统旅游服务基础知识的把握,进而有意识的提高培养质量,构建独有特色的培养体系。此外,针对我国旅游综合性人才匮乏的问题,各院校还应做好学生综合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工作,突破“智慧旅游”布局与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拓宽合作机制,培养智慧型旅游人才
对于“智慧旅游”来说,其所需要的人才要熟练掌握物联网、云计算以及互联网等新知识。但是,对于我国此方面的人才市场来说,其存在严重匮乏的现状,而职业院校作为此方面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其可以依托自身教育资源优势,积极与人才需求较大的核心企业加强合作。建设智慧旅游人才实训基地,与智慧旅游企业,共同开设相关专业课程等,进而不断提升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即解决企业人才缺口问题,又有利于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强化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培养智慧型旅游人才
对于“智慧旅游”产业来说,由于其所涉及的学科与领域较多,相关院校在进行旅游专业设置与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基于“智慧旅游”人才需要特殊性出发,强化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例如,网络与电化教学法,多媒体、物联网、云计算以及移动互联网等课程设置等等,一定要把“智慧旅游”的相关理论知识与技术手段应用到实际的培养工作上。
四、面对“智慧旅游”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新探究
作为旅游院校,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仍存在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教学模式,这将会导致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满足实际市场需要。如何在“智慧旅游”新形势下,培养出更多综合性人才?如何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以满足人才培养变化的新需要?这是我们每一位旅游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探讨的重大课题。
(一)情境模拟体验课堂教学模式涵义
情境模拟体验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行动导向为理论基础,在教学中运用手机、PAD、笔记本电脑等平台,借助移动终端APP软件或相关技术,模拟出与实际相差较小的情境与体验机会,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上更为容易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一般会更加积极地去进行技能训练,实现三维立体的教学需求。
(二)情境模拟体验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其在运用的过程中,就是教师根据旅游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和行业的岗位特点,合理分解其核心技能,为学生创设模拟、虚拟和实景等职业情境,给学生一种直接的情感体验,更能理解教材内容。其教学过程可由创设情境――模拟体验――总结评价三个部分构成。
1、创设情境
(1)借用相关工具,创设模拟场景
传统的模拟导游讲解课程,通常是教师把自己假设为一名导游,同时把教室或校园内某一区域假设为旅游地点,而学生则为游客。但是由于真实场景的缺失,大部分学生无法感受到真实氛围。因此,在创设情景中,教师还可以更为逼真。例如,佩戴“导游证”、遮阳帽、话筒以及导游旗等,安排学生到学校某一较近的景点进行现场观摩学习,进而让学生更为容易产生心理共鸣,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与旅游从业性质、环境等结合联想,实现现代教学“立足课堂,高于课堂”的效果。
篇5
信息技术的介入并没有使课堂中存在的最本质的问题消除,课堂形式仍以“知识课堂”为主,在此背景下智慧课堂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2信息技术在中职智慧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影并茂的特点,能把教学中比较深奥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2.1善于创设情境与问题。多媒体教室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够生动地、直观地、真实地呈现教学内容。情境的“情”是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情境的“境”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认知背景。知识只有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特别要强调的是问题情境和问题意识,智慧课堂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2.2教学互动。新课程倡导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而运用信息技术能够运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2.3构建协作的学习氛围。协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协作者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有利于促成整个协作群体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多媒体教室上课节省了板书时间,增加了教学信息量,加快了教学进程,如果把握不好,“灌”的信息量比传统课堂教学大大增加,收到的效果就可能比传统课堂教学还要差,最后等于让学生看了一场电影。所以,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必须有新的教学组织方法,在课堂上给一点时间让学生讨论,既可以调节教学进程,又可以促进学生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必须强调,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拟好课堂讨论题目,并在讨论过程中作好引导。2.4重视元认知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元认知能力是个体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元认知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个体智力的发展,因此,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元认知开发、提高学生的元认知发展水平,对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无疑具有重要作用。非智力因素不直接承担对机体内外信息的接受、加工、处理等任务,但直接制约认知过程,表现为对认识过程的动力作用、定向和影响作用、维持和调节作用。2.5关注教学反馈。智慧课堂是信息技术与教育高度融合产生的新型课堂。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应如何实施教学是当前关注的热点,在研究智慧课堂的内涵和本质,阐述信息技术在智慧课堂中的支撑作用的基础上,设计了智慧课堂实施的教学模式,促进了智慧课堂的有效开展。通过课堂练习的即时反馈,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进展情况、存在问题,起到强化、督促、纠正的作用。这种即时反馈也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检验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对于还存在的问题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可使课堂教学成为具有自我反馈纠正功能的系统。2.6以活动方式突破重难点学习不仅是是一种个体获得的知识与发展能力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所谓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了解,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人正是在交往中生活着,并通过交往学习着生存所需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形成积极地人生观和主动的生活方式、发展人之为人的一切方面,实质是单元的总结、提升,也恰恰是重难点的知识的再现、归纳、运用。利用信息技术将单元知识构建网络体系,以立体、直观、感性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一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活动,共同体验。单元活动设置的问题可以将学生的准备呈现,也可将教师准备的相关材料呈现交给学生完成,包含知识的运用的技能培养、合作的能力,尤其是在此基础上的情感体验和自我的态度,从而实现重难点的突破。
3结论
实现信息技术与中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效率。作为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实现智慧课堂、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智慧与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作者:于立柱 单位:沈阳市汽车工程学校
参考文献
[1]郭敏姣.信息技术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时代教育,2014(2).
[2]陈夏.教学媒体在中职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有效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5).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智慧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027-001
一、两种课堂教学信息化应用现状与问题
【案例一】《IP地址及管理》是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2.2节的内容,以下是两堂不同的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形态:
传统课堂:1、导入:“IP地址”概念的理解,学生是一张白纸来到课堂。2、讲授:确定“IP地址”分类。3、总结:学生阅读课本,老师总结IP地址目前管理方式和现状。4、学生活动:完成课堂练习,评价学生掌握情况。
翻转课堂:1、自主学习微课课件,学生以探究者的角色进入学习场。2、活动:进行IP地址点名等。3、反思微课学习的问题:如二进制的转换等,是最关键环节:关注遇到的困难,解决的过程。4、知识的获得:IP地址的最值、分类、分配、管理,情感和态度的实现:我国IP地址短缺的现状和原因。
对比这两种课堂可以看出:传统课堂的主导者基本上还是老师,学习这样的知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兴趣不大;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难度很大,知识是被动接受的。而翻转课堂上学生有浓厚的兴趣,能深刻、牢固地掌握知识。
【案例二】场景一:高一3班的张同学是一名思维跳跃性强,涉猎广泛,具有独特见解,但他却容易紧张,好不容易鼓起勇气举手却总是说不清楚,于是我说:“好的,我们先来听听其他同学的说法。”但是,他坐下后就没有再举手。
场景二:学生纷纷举手:“老师我知道”、“老师我来说”;高一8班的禹姓同学,很兴奋的来告诉我“老师我发现一种二进制换算法,你看5201314,我是这么算的……”学生探究的自主性完全释放。
不难看出传统教学中没有一种方式是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随时交流自我见解,学生在互动中表现比较消极被动。课堂上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教等都是由教师设计、实施和监控,久而久之,学生就很少有主动向教师提问、驳斥别人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讨论自己关注的话题的习惯。而信息技术介入优化教学环节,实现了差异化的分层教学、协同学习,学习评价的多元性、过程性和多样性充分体现,很多学习薄弱的学生也能全情投入,也更自信,学习效能得以提高。
二、“深度融合”的What、Why、How
What?何谓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国际上有很多系统的研究,美国也了《改变美国教育:技术使学习更强大》新规划,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更是放弃传统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说法。深度融合是“融合”和“深度”两个概念的组合。如果将课程整合比喻成“金镶玉”式的教育,信息技术往往用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形象化工具,其弊端是只见技术不见人,很难使课堂教学有实质性突破;深度融合则可以比喻成“合金金属”式的教育,目的是各系统要素实现相对保持的比较稳定和持久的平衡状态,乃至成为一种常态。
Why?信息技术与教学何以能深度融合?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问题的解决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希望和可能,更有吸引力、更强大的学习经验,更加丰富、个性化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资源,更加真实、有意义、持续而有效的学习评估已成为可能。
How?信息技术与教学不断融合,落脚点在课堂。如何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智慧课堂? 以微课程为特征的翻转课堂核心价值是“基于学、指向学、引导学、促进学”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是以“微课”为突破口,从优化课堂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出发,思考如何整体设计和系统推进翻转课堂教学。
三、构建“适合学生的智慧课堂”的思考
什么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智慧课堂呢?乌申斯基说过:“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适合学生的智慧课堂不仅包括教师教学的智慧,学生学习的智慧,更要让信息技术发挥出应有的智慧。
思考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
考虑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从“以生为本”和学生主体层面,关注教育公平和个性化,否则,“因材施教”、“关心每一个学生”,则会沦为空谈。
思考二:适合学生发展的系统观
好的课堂能够引导、促进学生主动而有效地发展。翻转课堂翻转的不仅是教与学的顺序,事实上更重要的是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例如《IP地址及管理》微课设计成模拟《档案》栏目,设疑探究的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显性知识进行类化、消化,也便于学生对知识形成个性化、具体化和操作性的认知、体验、理解与感悟。
思考三: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在教育评价目的、功能方面,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很显然,“适合学生的教学”需要有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作为支撑和保障,要以“改进与发展”为评价导向,注重形成性评价和成长性评价。例如借助于网络教学平台,积分和等级功能等,融合成统一信息化教学资源,指导、学习、评价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
思考四:适合学生发展的文化氛围
篇7
一、引言
“共生”这一概念源于生物学领域,是指不同种属生活在一起的状态。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是一种共生关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他们互相影响,构成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主导部分,需要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合理运用学习资源,恰当协调相互关系,给每一个孩子以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习得教材知识的同时,带给他们更多的生活体验和广博深厚的文化浸染,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变得更有探究精神和学习劲头。
基于目前现状,构建高效信息技术共生课堂成为摆在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严峻问题,为使师生共同成长,我确立了“构建信息技术共生课堂,提升师生智慧”的策略研究,意在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以信息技术教材为载体,对信息技术共生高效课堂教学环境下提升师生智慧的策略进行探索和思考。
二、灵活把握预设与生成,实现学与思的相长共生
“预设和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课堂教学中预设教学方案,可以使我们的课堂生成更有方向感和成效性,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延伸,两者具有互补性。但课堂教学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的预设再全面,总有让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些事情不一定直接指向教学目标,但如果能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仅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丰富课堂内容,促使学生进行思考。
三、努力追求有效评价,构筑心与智的互动共生
1.评价要注意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信息技术能够给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使他们实现“玩中学,学中玩”的目标,这也是大多数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原因。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在课堂上适时、恰当地进行评价,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快乐的活动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
2.评价要创新评价方式,丰富评价内容
信息技术课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可激发学生的实践欲望,丰富学习内容,让他们在享受快乐的同时掌握技能至关重要。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凸显评价的功效性,通过创新评价方式、丰富评价内容来激活学生的学习细胞,把准评价的点,为有效评价奠定基础。只通过“好”“不错”等简单的语言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只能把实践课上成说教课,会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注重实施合作学习,促进知与行的共生共长
信息技术课很多时候是在机房上课,每个学生面对一台电脑,经教师演示后,开始独立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但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要想独立完成任务几乎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合作学习便体现出了极大的优势。实施合作学习,可打破原有的单一、被动的课堂结构,能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集中群体智慧,共同解决问题,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一理念。但合作学习一定要有具体的任务设置,放手让学生探索,从而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好处,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确保合作学习的实效。
五、结语
教师的职责是创设和谐共生的生态课堂,努力使课堂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才能保证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同生共长。共生课堂能让孩子的成长有无限的可能性,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值得我们用心去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反思;误区解析;务实;有效;智慧
一、教学反思误区面面观
误区一:教学反思写得越多越好。
误区解析:衡量教学反思的好坏,不在于反思量的多寡,而在于反思要“说到要害处”“点到软肋处”。反思本身就是智慧型的、对教师和学生发展有益的一种教学素质与能力。但一些教师却把反思当成了应付领导检查、形同虚设的“形象工程”。
有些教学反思内容冗长,无教学实用价值,无新意,更谈不上教学智慧可言。究其原因,一方面,这与教师本人的认识有关;另一方面,还与检查教案者有关。检查人员检查教案时,从内容上不看反思的质,而是从形式上看反思的量,谁的反思量多,谁的教案就是优秀的反思;反之,就认为谁的反思不够具体而深刻。
其实,反思是一种智慧型的教学活动,反思的目的不仅要让教师有所得,更应让学生有所得。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使学生“懂了”和“得了”的一个智慧的教学舞台设计。
误区二:“教学反思﹦教学优点+教学缺点+改正措施。”
误区解析:有效的内容课堂不是“一言堂”,而是智慧型的“群言堂”。教学反思的内容与形式是多元化的,其不要求内容的面面俱到,也不要求格式的固定化,而是要求教师应从学生角度重新思考三维目标是否适当、是否有效。反思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以生为本。教学反思的内容可以谈教学推广经验,谈教学失误的总结教训,谈对课本文本信息的质疑或困惑,谈教师的教学灵感,谈学生答题模型的构建和应用等。总之,教学反思应是一个求真、务实和创新的动态过程。诚然,“教学优点+教学缺点+改正措施”的反思形式是一种不错的教学反思,但它不是教学反思的唯一形式,只要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有益,就可以不拘一格地进行反思。
误区三:教学反思就是梳理考点知识。
误区解析:教学反思可以说是一种减少遗憾、提高质量的智慧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反思自己把基础知识讲解得是否合适,把不同的知识点是否整合成了知识树,反思解题规律是否已被学生理解和应用,反思教学过程是否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等。反思不是对考点知识的简单梳理,而是对课堂综合因素的自我反馈,是教师追求的一种卓越的教学艺术。反思就是为了让教师的课堂智慧起来,让课堂结构得到优化,促进师生不断成长,最终获得共同提高。
误区四:教学反思就是教学心得。
误区解析:教学反思与教学心得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并不能完全等同。
二、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
(一)反思对象是什么
反思中的“反”,由“厂”和“又”组成;反思中的“思”,由“田”和“心”组成。即课堂是教师加工的工厂,是教师耕耘的田地,加工耕耘过后,教师又回过头来用心思考每一个教学环节,是否让学生真正会了、得了。反思的内容是五彩缤纷、不拘一格的。反思对象可以是教学中的精彩场面,可以是失误之处,还可以是学生的反应以及学生作业或试卷中存在的问题等。只要教学反思的内容有利于教师和学生自身的发展,有利于师生智慧的生成,就是有效的反思。
(二)为什么要反思
教学反思的理论依据有:①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反思就是培养教师良好习惯的过程,就是教师认真做事的过程,也是追求教学极致的过程。教师有了良好的习惯,就能推进素质教育的科学发展,推进课堂改革的有效进行。②古人云:“天下物无全美”。虽然我们不能用完美主义的价值观来评价我们的教学,但我们应有追求完美的意识和行动。有效反思,就是教师实现教学艺术不断升华的重要举措。③教学反思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师的课堂智慧起来,智慧的课堂是快乐的。教学反思就是让我们的教师智慧起来,让我们的教师快乐起来;同时,教学反思也要让我们的学生智慧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快乐起来。
教学反思的现实依据包括: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把自己和同仁的有益经验转化为教学理论,从而提高自己教学的技术水平;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及时捕捉和记录教学灵感,开展有趣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深入钻研和二次开发教材,提高分析和处理教材的实际能力;教学反思也有利于教师把遗憾课转化为示范课,及时调整教学方向,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等。
(三)怎样反思
教无定法,教学反思也是如此。但反思的质量却有好坏之别。教师反思第一教材(教科书)的文本信息时,应注意第一教材文本信息处理的三种境界达到了没有?即:第一种境界是每个考点讲透了没有;第二种境界是考点知识之间的知识树形成了没有;第三种境界是考点习题化或考试化了没有。反思第二教材(教辅书)文本信息时,也应注意这三种境界达到了没有?即:第一种境界是运用多种方法解题了没有;第二种境界是多种方法里有没有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第三种境界是方法、技巧和规律性的东西回归课本了没有。
总之,教学反思不应成为教案中的装饰品和应付检查的“形象工程”,而应成为实惠教师和学生的“阳光工程”。教学反思要求真、务实和创新。长篇大论的反思,我们虽不能一概否定,但我们却反对不重实效的、形而上学的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成尚容.素质教育理念下学校的智慧化管理[J].教育观察,2009(11).
2.赵亚妮.课后反思成就优质课堂[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9(7).
篇9
伴随着厚厚的校本手册填写到最后一页,本年度的校本研修之旅也即将画上句号了。回首这一路走过的研修之旅,相信每一位参与其中的老师内心都是满满的收获与感动。本年度我校的校本研修之旅可谓开展扎实,精彩纷呈,让人难忘,给人启迪,现作简单总结如下:
一、精心制定学年度校本研修方案,计划力求务实精细
学校非常重视校本研修工作,在区中心教研室的指导下,每年的五月份开始就谋划下一学年度的校本研修计划,并在六月份上报。学校认真制定了2018—2019年校本研修方案,内容涵盖全面,涉及到“专业素养”、“教学研究”、“育人管理”、“信息技术”四个大的组成部分,包括十多个小的分支,力求覆盖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各个方面。每年暑假,学校均召开全体教师参与的校本研修动员大会,会上,刘亮荣副校带领大家学习研修方案,陈昌云校长作指导讲话,老师们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性和相应的学习目标。学校制定的方案真正从教师的需求出发,结合校情精心研制,给培训内容设计了蓝图,理清了脉络,明确了行动方向,既有理论高度,契合了市、区对教师队伍培训的总需求,又拥有了很强的实际价值,令人称许,更让教师们充满期待地开始了学习之旅。
二、与日常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实现学习的常态化
本年度的校本培训贯穿一学年,而非仅仅是暑假里的几天,且培训内容既依据计划,又适时体现灵活性,根据学期中的需求作适度调整,按需供给,既有课堂教学方面的真知灼见,又有班级管理方面的知识,还有信息技术、集体备课策略、撰写教育论文等方面的培训内容,都是一线教师切实需要的知识,在学习时间上也不局限于暑期几天的集中培训,在学期中途利用业务学习和教师例会期间也穿插了相关的培训,与日常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实现了学习的常态化。
三、发挥同伴互助的力量,搭建分享平台
回顾一学期的校本研修之旅,既有外请专家的引领,又不忽视身边资源,在培训中广泛搭建交流展示平台,发动校内在课堂教学方面、班级管理方面做得比较突出的教师适时分享自己的经验,普通老师也有机会走上讲坛,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大家。校内多位教师在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方面的分享,“接地气”,让大家学到了同伴的先进经验,尤其是黄保勇老师所做的《做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和李加圣老师所作的《培养有格局的中学生——做学生成长道路上最感念的人》分享,情真意切,身边优秀老师的心声深深感染了校内老师,给予大家很多启迪。
四、贯穿“智慧教育”主线 凸显“校本”特色
在陈昌云校长“立足校本研修 打造智慧教育”的理念指引下,本学期研修立足培养“智慧之师”,以“探究有效学习评价 打造特色智慧课程”为主题,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结合教学研究月、智慧课堂评比,集体备课等活动,将研修与实际教学紧密结合,更实现了以“研究”带动“教学”,由“教学”反促“教研”的功能,将“智慧教育”真正植入了每位教师的心中,各位教师都能够深深感受到时不我待,学习的紧迫感与自觉意识大为增强,
五、创设“参与式”校本研修,突出学习主体地位
本年度校本研修不再是过去主讲人高高在上,老师们只甘当听众的局面,而是给了教师们更多的参与机会。无论是讲座时的互动还是分组研修,都极大的调动了教师们的参与热情,让教师有了“主人翁”的意识,研修效果更好,如扎实开展的争做“智慧之师”与“‘四有’好老师”的学习研讨中,每位老师都在自己所在的教研组分享了自己实施“智慧教育”的心得,谈了如何立足本职工作,做“‘四有’好老师”,可以说是一次师德精神的洗礼,参与其中,很受教育与鼓舞。
六、认真做好区域校本研修南片初中二组联盟校牵头校相关工作
本学期在社发局中心教研室的领导下,区内学校成立了研修联盟,由中国研修网邀请专家每学年四次入联盟校进行指导。作为南片初中二组联盟校牵头校,我们承办了其中两次活动,每次活动之前均与联盟校反复征询磋商,征询一线教师参训需求,然后选定主题反馈给研修网邀请相应专家为老师们指导。虽然另外两次活动不在我校举办,但是作为牵头校依然认真地与联盟校商讨活动的各项细节,确保活动圆满举办,受到参训老师们认可与称赞。
六、存在不足与下一步打算
当然紧张充实的研修过程也是有遗憾的。比如对于“读书分享”交流这一块一直想做,也在酝酿,但因为时间紧等因素,除去参加区内统一的沙龙活动外,校内没有真正开展过集中交流分享活动,只举行过撰写“读书心得”活动,而且由于很仓局心得质量不高,真是一大遗憾!但本年度由校教研处牵头设立的“养智”读书群,开展了网上阅读分享,效果不错,今后应保持,继续推进。
下一年度必然加强对老师读书方面的引导与分享,可以借鉴区“读书沙龙”活动的做法,在校内开展相关活动,让更多的老师参与其中,真正将读书变为一种良好的习惯;又比如对于课程开发方面的知识我校教师目前还知之甚少,需要在这方面作些引导与拓展,力争从编写“校本研修专用教材”开始,逐步引导教师树立更有高度与长远目标的课程意识,多渠道开发教育资源;此外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也应纳入下一年度的研修内容,因为教师的心理健康也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一部分,只有教师拥有健康身心了,才能培养出健全人格的学生。
七、对区和市教师培训的建议
篇10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见习任务是繁重的,我们所在的高教园区离鞋蒲市小学的路途也是遥远的,所以每天我们得得早早起床赶到学校,开始当天的见习任务。会议室就是我们开例会进行学习讨论的主要场合,在这里,我们交流课堂体会、借鉴教师教学和班级管理方法、分析学生情况,同时也讨论座谈会、家访等见习的相关事宜。也正是在这过程中我们小组也培养了组员内部额凝聚力,大家齐心配合,圆满地完成了本次的见习任务。
在这里我们将谈谈我们小组在本次见习的心得体会,而这体会也正是让我们感动之处。
来到蒲小,首先感觉到的就是浓厚的人文气息与极富特色的校园文化。教学楼上红色的大字写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厚德载物”都体现出了蒲小独有的魅力!学校为教师以及学生都创设了非常好的教育、学习环境。与以往接触的小学相比,蒲小更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也更注重人性化,学生老师都能在和谐校园内收获喜悦,体会到教育的幸福。而在本次见习中蒲小领导也非常关注我们的见习活动,为我们的见习成长提供帮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蒲小还开设了“智慧课堂”以及“名师工作室”。智慧课堂的构建更是在我们心中泛起了涟漪:“每个孩子都拥有智慧,每个孩子都拥有不同的智慧,智慧教育要让每个孩子都健康快乐成长!”
为期一周的见习虽然很短暂,但是我们却是收获颇多的!在此我们非常感谢我们的导师吴海远老师和朱娉娉老师,感谢两位指导师的支持与配合,在他们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够顺利完成本次的见习工作,尤其是老师们给我们悉心讲解了我们遇到的困惑,不仅在教学上,在班级管理以及如何做好家校联系方面也都给我们提供各类很多的指导与帮助,让我们收获颇丰!此外,这些优秀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水平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在与导师交流时,我们也是深有体会,如:“课堂最为重要的是要把目标落实好,很多形式、模式都是可以借鉴的。不过刚开始老师也提示我们先要去模仿,多多实践。接着,再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也许不能面面俱到,但至少是有收获的。另外,教学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基本情况,目标也应该随着学生的接受能力不断地做变化。而我们也应该注意把握教学的一些基本规律:比如从旧知过渡到新知,从易到难等等。”而四(5)班可爱的孩子们也对我们此次的见习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他们的笑脸将永远定格在我们的心中!但是,对于今后来说,怎么样能做个好老师,有威信,又能做学生的朋友,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与此同时,我们对于为此次见习提供帮助的蒲小领导以及各位老师们表示我们由衷的感谢!
- 上一篇: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案例
- 下一篇:无线传感网的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