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篇1

【关键词】阅读教学 超文本 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改以来,语文阅读教学还是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方法僵化;主体意识淡薄等,这一切严重制约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所以,进行“超文本”阅读教学已变得非常必要。

1.“超文本”阅读教学的概念

“超文本”阅读――是指阅读的对象是超文本,二是指以超文本方式进行阅读,超文本就是走出教材,超越教材,打破文本线性的阅读。“超文本”阅读教学是以“文本”(即教材)为基点,辐射语文课堂教学,课外语文活动和社会语文生活,“参与――发展”的“大语文”教学范畴。从理念上说是生于文本而不囿于文本,基于文本而超于文本,跳出“文本”教语文。从根本上说便是要通过参与、体验,从拓展文本到超越文本,以达到课内外结合,学科间联系,校内外沟通,语文教学生活化、生命化的“大语文”格局,建立全新的语文素质教育模式。

2.“超文本”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1)新课标呼唤阅读教学超文本。新课标特别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前言”部分着重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超文本阅读教学”正是着眼于学习方式的改变,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超文本”的阅读来开拓探究的广度和深度。

(2)渐变的阅读环境难离阅读教学超文本。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阅读方式的不断刷新。学生正在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多元化的熏陶,对此加以积极的引导,这是阅读教学的责任所在。“超文本阅读教学”正是为了提高21世纪学生的阅读能力。

(3)构建新的知识结构需要阅读教学超文本。作为教材的文本,无疑是师生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但也有其客观的局限,正如叶圣陶所说的那样;“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超文本阅读教学正是要提供给学生一个鲜活生动的阅读“文本”,构筑属于他们自己的为新世纪社会成员所需要的知识框架。

那么怎样进行超文本阅读教学呢?

二、“超文本”阅读教学的运用策略

策略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借助想象超文本。

学生阅读课文,既是课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课文信息的加工者,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实现着作品的价值。而这一切又有赖于想象的参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从中获得思想营养和审美享受。

如《凡卡》一文的最后一段交代了凡卡给爷爷写信后做了一个梦,而这个梦既无内容又没有揭示凡卡的结局。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凡卡的信后,要求学生给凡卡编一个结局,于是出现了:①凡卡的信被邮递员退了回来,老板和老板娘偷看后良心发现,凡卡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②凡卡还在睡梦中,就被盛怒的老板活活打死了。③凡卡的爷爷连连做了几个恶梦,梦见凡卡的种种不幸,而后到莫斯科看望了凡卡,并将凡卡接回乡下,凡卡过上了贫穷却很满足的生活。

以上这个实例,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思维空间,这个空间来自于文本本身,但又超越了原有文本所表述的内容,或挖掘了文本言未尽之处,或衍生了文本之外的故事情节,都是对原文本的拓展与超越,展现了学生个性化的思维风采。

策略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多元解读超文本。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必须摈弃过去那种一切以文本为最高,对学生的要求一元化的同构解读的误区,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对文本进行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进行多元解读,使阅读教学立足于文本,却又超越文本。

小学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总要对一些人、事或物进行评价,体现一种价值理念取向,以影响学生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积极形成。如果评价太过单一化、绝对化,则会扼杀了学生个性化的见解。新课标下的教学就是学生解放思想,展现个性。如《田忌赛马》一课教学后的人物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齐威王、田忌、孙膑三个人物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的见解多种多样:①佩服孙膑的足智多谋;②觉得孙膑善于出鬼点子,如果和他交朋友要防着点儿;③认为齐威王遵守比赛规则,输后又很大度,具有帝王风范;④表示喜欢田忌善于听取意见的良好作风。显然,教师受“超文本”理念影响后,已经超脱了原有文本的束缚。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发表了一些极具个性的见解,反映了学生内心的真实思考,培养了多元审美意识。

策略三: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批判阅读超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课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里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明确宣示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的科学理念,其实质是向我们表明:张扬读者个性,已成为阅读教学改革追求的崇高目标。

如《登山》一文,描述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两次冒险走小路的事情,借此表现列宁的“革命意志”。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个话题,让学生就“革命与冒险”进行讨论。很多学生赞同编者的意图,也有学生提出反对,认为列宁身负沙皇俄国黑暗统治的伟大使命,为了看日出而甘冒生命危险,万一出事怎么对得起追随者和革命事业?列宁这样表现自己的“革命意志”是不可取的,应该用革命过程中的事件来表现。看来,这种观点也有一定道理。这篇文章的选用,作者明显要表达的是列宁很有革命意志这种意图,编者也希望借此教育学生要勇敢面对困难,以往的课堂教学也大致如此。但用批判的眼光看,这种以“冒险登山”来表现列宁革命意志的文章确实给人以牵强之感。这种观点,正是对作者、编者意图的挑战,打破学生对教材的盲从,保护了学生的个人见解,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意识。

策略四: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巧用资源超文本。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极强的资源意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除了课本这重要的教学资源外,网络媒体、家庭社会、风俗人情、各种环境、教师学生等都是教学资源。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达到超文本教学的目的。

教师要用好课本这重要的资源,进行超文本阅读教学。依据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充分考虑到语文课程特点,最大限度地引导师生关注课外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比如在许多的“引言”和“阅读提示”中都加强了对课外语文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引导,在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注意将课文学习导向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设置“综合性学习”的单元,提供语文课外学习资源,并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铺路架桥。

另外,课堂上的一些生成性的、突发性的问题,同样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策略五: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外阅读超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五年级不少于100万字,六年级不少于150万字”,仅凭薄薄的几册教科书,是远远达不到阅读量的规定要求的。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各种条件,进行课外阅读,如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馆,网络阅读等。

(1)延展性阅读。即把文本之外的内容纳入学生的阅读视野。一方面观照文本意思,另一方面拓展了文本,使学生的解读有一种纵深感和广阔感。

(2)拓展性阅读。学生在阅读中对文本的一些内容所包含的道理有某种领悟,进而把其中包含的道理取出来,对与文本相关的其它内容进行评说。实际上,就是用一种更宏观的思维方式来俯瞰文本,更深刻地理解文本。

(3)积累性阅读。古人云:“厚积才能薄发”。而只有当知识积累到一定量时,学生才会产生表达的欲望,创新也就由此开始。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是积累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带着课内的某些疑惑,去查找相关的书籍,学生阅读的效果会更佳。

此外,教师还应该使学生养成阅读生活这部“活书”的习惯,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语文,“世事留心皆学问”,只要注意观察,随处可以学到语文,正如叶圣陶先生在《读书二首》中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

三、结束语

“超文本”阅读教学策略强调保护学生的个体感受,保护学生批判文本、创新文本的意识。但在运用“超文本”阅读策略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超文本”必须建立在对原文本深刻领会的基础上。离开文本,“超文本”就是镜花水月。要正确对待学生那种能自圆其说的所谓超文本,一旦学生在评价行为中偏离了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理念,教师要加以正面引导,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如何辩证地看待“超文本”阅读思想,是每个语文教学者应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周一贯.“超文本”:阅读教学改革的世纪视点.小学语文教学,2001.6

2 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0

3 孙双金.孙双金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扩展阅读

一、扩展阅读教学的多重路径

1.课上师生亲密合作

课堂上的阅读质量首先要得到保证。师生之间要多进行互动,让学生能明白其意思,懂得其道理,学以致用。教师首先要根据本班的基本水平状况,选择阅读内容,制定阅读方案,合理安排阅读任务,尽量通过幽默且较浅显易懂的语言让学生愉悦地学习。

2.课下家长营造阅读氛围

课堂下的阅读氛围是扩展阅读的关键。课堂上教师的时间、精力有限,无法逐一有针对性地、有效地指导。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下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家长在家时多陪陪孩子看书、阅读,适时地让他们自主选择想要阅读的内容,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扩展阅读层面的阶段分析

1.低年级阶段

这个阶段的小学生懵懵懂懂地进入小学,通常是教师指导什么,他们就学习什么。教师、父母就需要好好引导,不用刻意加强扩展阅读,重点把握课内知识。可以阅读一些古诗词或“三字经”之类。

2.中年级阶段

此时的小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扩展阅读要依据他们的喜好来选择。配合教材购买一些相应的书籍,能更好地辅助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在以前简单浅显的教学中,增加一点难度和任务量。

3.高年级阶段

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可以读懂一些长篇小说以及新闻杂志等,阅读层面的不断扩展。古今中外名著是家长、教师推荐的首选。学习能力强了,吸收能力快了,课堂上教师就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谆谆教导,补充课外知识,如,在课堂上讲课前读一些优秀、有意义的文章与学生分享,或者让学生自己读一些优秀的文章,这也是可行的办法。

三、扩展阅读的方式与内容

随着信息和互联网的普及,让学生从小就能接触到各种电子设备。我们要学会利用其中优势,扬长避短。对低年级学生的建议还是以书本为主要媒介来阅读。高年级的学生也需要在父母一定的监督下阅读,阅读一些自然科学、艺术文学类文章。教师也可以多多运用多媒体制作文案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阅读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总之,扩展阅读不仅是小学生应该有的一个好习惯,而是任何年龄阶段都需要持之以恒进行的。

篇3

【关键字】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模式

对于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来说,正确认识其中存在的三个价值,对于研究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生活、审美和生命,这也正是中学语文要教给学生的初衷,是顺利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的主要目标。特别是在中学语文教育越来越脱离现实的情况下,教师必须看到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必须开始真正关心学生所想这个大势里来。

一、教师要注重学生真实生活体验,尤其是对平时语言的积累。

艺术来源于生活,不管是进行艺术创作,还是进行语文教学,都不能脱离生活这个现实基础。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尤其不能脱离学生们的现实生活。“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只有真正的生活经历才是真实存在的,也只有在真正的生活经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情感生活才是真正的情感,而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所体验的生活也都是不同而丰富多彩的,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木质就是在学生对真实生活的体验的基础上,建立语言意义的桥梁。”【1】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正是基于这样的基础,鼓励学生们进行感悟。如果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里学生们的现实生活太远,那么最后培养出来的学生们也必然缺少生活体验,缺少艺术升华的先决条件,这样教育出来的人才也不能称作是人才。这样的人才没有生活情趣,没有文学个性,没有艺术价值,称不上真正的人才。

纵观古今中外许多的艺术大师,他们写出来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还是随笔,都表达自己的独特的思想。而每个能读到其中艺术价值的读者无一不是通过细细体味,了解作品的独到之处。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一千个人看同一部文学作品都会有一千个想法,他们有自己主观的思想,从而赋予作品不一样的内涵。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学生们对同一个作品也都有不同的看法,教师也同样应该给予学生自主的阅读时间,自主的阅读感悟,细细引导他们,让他们主动体会作品的想法,用自己真实的生活经验来体会作品的内涵,体会作者真正要表达的东西。而在与老师、其他同学的交流中,有更深的体会。

二、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方式和多样的思维模式。

任何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都会细细体会作品中所包含的价值追求和艺术感染。对于作品的价值的再发现就是读者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中赋予的作品的带有自身主观色彩的价值感悟。这样的价值感悟中很大一部分都不是作品本身的,他们往往带有很大的个性特点和主观性。不一定正确,不一定符合大众审美价值和艺术追求,但也不一定就是错误的。因此,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正好需要教师们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教师需要教给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法方式,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真切感受评价作品,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价值,培养学生独立思想的能力。这也正是语文教学改革所提倡的新的阅读教学模式。他能充分体现学生们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只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除了要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方式之外,对学生多样的思维模式的培养也同样重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特别是对于中学学生来说,这个时期的他们正处在记忆力、审美能力、心理成熟能力的重要发展阶段,他们这个时期具有极强烈的叛逆心理,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和看法。因此,这个时期也是培养他们多样思维模式的重要阶段,教师要选用恰当的引导方式,避开他们的叛逆区域。积极的引导对于他们多样思维模式的建立有重要的意义。

三、注意建立师生平等对话,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能力。

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否建立平等的对话,关键要看教师有没有营造这样的课堂氛围:学生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起到引导作用。要确立学生们在课堂主体地位的实现,就要让学生们的个体自由、个性发展和独立思考能力得到充分体现。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能够进行思想、情感上的双重交流、互动、平等的对话。在师生之间能够进行平等对话之后,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学习,共同发现作品中不一样的价值和内涵。

这其中,文学作品的价值体现需要有一定的审美水平才能被感悟。如果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能力尚待提高,那么文学作品中包含作者智慧和心血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就可能呗埋没。这项极具积极意义的审美活动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因此语文教师应该通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品味追求。学生们自己也需要积极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在阅读一个文学作品时,全身心的投入作品中,并且在解读作品时保持自身的情感追求,不要机械的接受作品的中心思想,破坏作品的整体美。

四、教师要注重关心和爱护学生的生命价值,培养学生个性特点。

在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主体,而教师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两者共同处在一个互相帮助、合作共赢的角色之中。因此,当这个团体的核心目标是关心和爱护其中一个角色的生命价值,这就注定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团体。老师教育引导,关爱学生们的生命价值,提倡学生们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求知能力和审美体验,而学生们则能够锻炼自己的个性,让个性得到发展,提高了自主思维能力,那么最终在实践基础上,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要改革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模式,让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回归到现实价值的实现中,教师应该积极关注学生们的生活体验,让他们从生活中获取审美基础,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并引导学生发展个性特点,创造多维思考模式,全身心地投入到与作品的交流中,与作者进行深度交流,进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对艺术的感悟能力,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有效 阅读教学 方法 研究

一、激发阅读的动力,培养阅读的兴趣

我们知道,对于语文阅读学习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乐读、爱读、读不停口,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小学生天生爱动、喜欢看动画片和打游戏,我们可以适当的鼓励学生在看这些视频的时候跟着阅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视频、录音,让学生跟着阅读,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教学,实施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上台讲故事、朗诵等进行有效的阅读练习,锻炼他们的阅读能力,培养他们阅读的习惯。老师要引导小学生学习,通过设置问题悬念,让学生主动阅读,爱上阅读,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和动力,我告诉他们,书中的知识无穷无尽。对于小学生来说,任何事情都不会长久,并且他们不喜欢一成不变的东西,对于阅读来讲也是一样, 只有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才能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因此,我们要利用课堂,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浏览法等。这样学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应用,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尊重不同释义,力求创新阅读方式

对于小学语文课的学习,我们的教育还是标准答案式的学习和教学,这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动力。我们经常在小学语文课上听到老师说:“同学们,对这个问题,你们还有不同理解吗?”很多时候,同学们各抒己见,滔滔不绝;而同样很多时候,同学们面对老师如此提问绞尽脑汁,却苦无良策。于是我们想问:难道我们非得对文章有不同理解不可?我们说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阅读的过程,既是由“言”到“意”的感觉还原过程,又是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是学生从文本获取信息,调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言语图式对文本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我们说文本是“多义的”,学生的反应是“多元的”,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任意解构文本,置学习材料的“应有之义”于不顾。哈姆雷特毕竟还是哈姆雷特,不是贾宝玉,更不可能是葛朗台,所以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善待文本,尊重文本。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循着各自不同的路径走近作者,走近作品,只有这样的阅读才是尊重个体生命的阅读。

三、顾全大局,给足阅读空间

小学语文教学要倡导多元理解,鼓励创意表达,但也要因文而宜,因时而宜。对个性化解读,我们应该把握好时机和尺度,要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有序适度地穿插对文本内容的补充拓展,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获得思想启迪,培养创新思维。但切不可为了追求表面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在每时每刻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支离破碎”的分解,展开“无休无止”的拓展,发表“独到高深”的见解。要知道教学时间是个恒数,课堂上能供我们好好学习语文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还是应该牢牢抓住语文教学的基础,切不可顾此而失彼。

参考文献:

篇5

一、结合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了让儿童年龄的小学生更好地适应阅读教学,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比方说,故事、儿歌、童话等,这些都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裁。除此之外,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富有激情,以此来感染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内涵。比方说,在教学《四季》一文时,语文老师可以安排学生边表演边背诵课文的方式,这样既可以让他们了解四季的特点,同时还可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

二、采取行之有效的初读和精读

篇6

一 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

要深刻认识阅读教学中“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他对于实践性的要求很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育者往往采用的是“教为基础,先教后学”的教学办法,老师传授了多少,学生就接受多少。这种教学方法极大的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过度依赖老师,造成了学生的思考力,创造力的减弱,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中坚力量,一切的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手段都应围绕着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开展而来。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应加大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来,成为语文学习的领导者而不是接受者。

二 阅读教学中教与学的研究

转变教学观念,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

1.教师的观念、角色要转变,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要解放学生的思维与个性,要放手让学生去自学,并让他们交流学习体会,要设计有思考和讨论价值的问题,要让学生养成相互倾听、相互尊重的好习惯。要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配合学生的学习进度,规划好教学目标,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应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习。

2.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拥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担心,怕学生吃不饱、吃不下,而占用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比如如何做好课前预习,如何保证课堂上的听课质量和听课效果,课后复习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要充分体现“舍”,这里所说的“舍”就是要让学生有足够的考虑时间,抛弃剩下不讲的知识,让学生展开讨论“还学生一片空间”,“舍”了之后,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反馈,就是 “得”。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学生掌握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独立学习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3.坚持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保证学生课内外独立学习的时间。中学阶段,是一个关键的学习阶段,学生对待问题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自身的内在潜质,把学习的主动权大胆的交到学生手中,弱化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努力向一个引导者的身份转变。教师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之上,使得教学成为推动和巩固学生学习效果的途径。

4.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一面,教育学生不应该采取一概而论的办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层教学,对待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弱点和缺陷得到强化提高,从而保证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5.培养自身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决定了语文课程的学习成果,是内在因素。教师的教学手段方法都仅仅是一个外在的因素,他不能决定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起到的仅仅是一个导向,促进的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质量的好坏还是要靠学生自身的内在素质的培养。

6.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良好的创作性思维,是一名优秀的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语文这门学科开放性较强,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要积极发散思维,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创新能力便体现于此。创新是进步的推动力,知识的进步需要不断的创新发展。所以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 转变课堂阅读教学观念,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1.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过去的语文课,学生常常是被老师提出的一连串的问题牵着鼻子走,完全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岂不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常常由疑问开始。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把课前预习中自己存在的问题提出来,或者把自己课堂上尚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同样问题,由教师提还是由学生自己提,效果绝对会不一样,往往是学生提比教师提效果更好。因为,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费了心思、动了脑筋。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2.让学生自已解决问题: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关键还在于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已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动口、动眼、动脑、动手、查字典、写要点、划批注,教师适时设疑激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状态。久而久之,不仅能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而且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克服学生的依赖性。

3.让学生自已去总结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探讨而得到的,凡是学生能自己发现、讲解、动手、合作、小结的,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获得。当他们一旦碰到困难时,教师在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这样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从而养成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4.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教和学是矛盾关系,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要为学生服务。

篇7

开展小学语文高年级的个性化阅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独自阅读的习惯,还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词汇,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在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令人不满意的情况,影响着学生阅读效果的发挥。故此,本文详细分析了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便为提升教师的阅读教学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高年级 阅读教学 现状

阅读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阅读陶冶人们的情操,阅读让学生拓宽知识的视野,阅读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的教师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尤其是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会通过布置阅读作业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实现学生积累词汇的目的。然而,尽管教师非常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但在实际的写作和语言表达中并没有发挥学生阅读的效果,故而,分析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制定相应的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小学语文高年级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放任学生自由阅读,不利于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

目前很多的小学生通常放学后就会阅读教材,方式不是自己漫无目的的通读一遍,就是面对家长然后念诵一遍,至于自己读的什么全然不知,文章写的是什么,讲述了什么,学生很少去思考这样的问题,仅仅是按照教师的要求通读一遍而已。没有阅读的目标,学生的思考没有和阅读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不利于学生通过阅读习得词汇的积累,也不能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的应用中。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目标不明晰,没有把握阅读的核心要义

目前,有部分的教师在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没有给学生设置明确的阅读目标,要求模糊,学生在执行的过程中更是敷衍了事,教师没有深刻的理解个性化教学的要义,没有掌握个性化教学的灵魂。个性化阅读的教学就是要在阅读中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与文章的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通过阅读感受阅读的快乐,学生能够将自己阅读的内容与人分享,并从中感悟出更深层次的含义。

(三)没有将阅读与实际应用进行有机结合

尽管很多的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都强调学生能够将自己阅读中遇到的经典的词汇和句子应用在自己的作文中,但是很多的学生仅仅是做到了将其抄到了自己的作文中,不能在实际运用中灵活运用,这给教师的教学方法的改变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改善小学个性化阅读教学方法

(一)开展多种方式的阅读,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教师通过开展各种方式的个性化阅读,增强阅读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参与阅读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自己的领悟水平。通常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变换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去图书馆阅读、开展阅读比赛等形式的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教师组织阅读小品《我只爱你》,在学生背诵这篇文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兔子尤希、兔妈妈、小松鼠、鼬鼠、皮皮哥哥等。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表达属于自己身份的台词,通过对人物感情的理解将文章的内容有感情的表达出来。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要传授学生怎样阅读,阅读的技巧,怎样运用声音和肢体语言的变化来展示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效的训练了学生如何读好书的能力,不仅爱读还要会读。此外,有的学生通过参加阅读比赛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练习阅读的技巧,提升阅读的水平等方式才能在比赛中脱颖而出。

(二)以生为本开展阅读比赛,提高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和领悟水平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阅读能力的水平,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比赛,培养学生深度阅读的兴趣,强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学生提前进行阅读技能的训练,选择自己阅读最好的文章进行参赛。例如,有的学生选择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参赛的阅读作品,首先是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其次是对于文章内容的描述要求参赛者要对作者的写作背景进行详细的了解,还要对一些田园的生活有所感知,才能读出文字中的韵味和内涵,从而提升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能力。通过比赛学生可以根据别人的表现来找到自己的差距,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改进自己文章阅读的技能和方法,对提升小学生的阅读领悟能力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三)明确阅读的目标,注重阅读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为了提高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成效,并能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就要明确阅读的目标,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哪些词汇、掌握几个句子、并完成拓展的作业等方面进行细化的要求,从而实现阅读与实际运用的有机结合,提升阅读的效果。例如,教师在对文章《美丽的南沙群岛》做阅读要求时:首先学生要能熟练的通读文章,其次掌握其中描写南沙群岛的词汇:星罗棋布、蓝色宝库、蔚为壮观、五彩缤纷、旅游胜地、碧波浩渺等,并掌握拟人修辞的运用:“每一个浪头都托起洁白的浪花,一团团,一簇簇,仿佛是欢迎的人群在挥舞着花束。”最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词汇和句式描写一处自己喜欢的美景,锻炼学生写作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写的好的学生教师这在班级进行示范进行阅读,激励其它学生以其为模范努力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多多的进行阅读能力的提升,不断积累更多的词汇,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 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的阅读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至关重要。无论通过哪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阅读的培养,都要注重培养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体会文字中表达的内涵,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的字面意思上,应通过声情并茂的阅读促进学生对文章中各种事物的理解,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得学生不仅爱上读书,还要读好书、会读书。

【参考文献】

【1】周霞红.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新视角研究【J】.新课程,2014(6)

篇8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语文阅读课程 困境 对策

一、引言

语文是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高职)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职业心理、良好职业品质和职业兴趣都有重要作用。可以说语文作为基础性的学科,无论怎么强调其重要性都不为过。

作为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与普通中学的语文教学相比,具有其特殊性。最明显的特性在于语文与职业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联系,它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提升人文素养,还必须围绕“职”字,构建具有职教特色的语文观,以培养大批有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己任。一般来说,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主要体现在阅读、听说、写作三个方面,三者互相影响、相辅相成。而阅读教学所占的比例最大,写作教学次之,听说教学再次之,大致以5:3:2为宜。可见阅读教学在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中所起的基础作用,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二、五年制高职院校语文课程阅读教学困境分析

1.老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1)阅读教学培养目标的不明确

传统的语文阅读的教学大多将其目标定位在对知识的掌握。但是在主张人才结构多层次、多样化的今天,高职学校语文阅读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于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性和发展性上。但是实际情况是目前的五年制高职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培养目标的不明确的状况,其具体的情形包括:其一,重专业轻文化的思想偏见。当前学校的一些领导和家长存在着一种误区,即学生之所以选择高职学校,大多是为学专业的,至于说文化课那是“次要的,是可有可无的”,只要有一技之长将来找个工作就行了。其二,高职语文教育的属性没有充分显示。目前高职语文教育的目标个性与普通高中没有明显的区别,所以,失去教学目标制定的意义和价值。

(2)阅读教学内容选择的随意性

教材是语文阅读教学最主要的媒介。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涵盖面广,专业多,涉及管理、生产、建设、服务等社会各个行业。因此,教材要能为社会各行业第一线的高职人才提供“够用为度”的相关教学内容。此外,考虑到各个专业的不同,各个专业原则教材也应该有所不同。由于许多学校领导对语文阅读的不重视以及教学经费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很少有学校自主开发校本教材,教材的选择大多由任课老师自行指定,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3)阅读教学方法运用的陈旧化

在阅读教学方法上,未能探索出适合高职院校的有效方法。目前主要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即是把知识过细地分割出来,一概讲之,以“地毯式”将教学内容倾泻给学生,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旧的教学思想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此外,老师在分析课文时,往往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缺少自己的个人见解,或者常常把一个活生生的文章整体肢解得零散破碎,只注重局部的字词、表达等内容的提问,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这些陈旧的教学方法造成了课堂上一种奇怪的现象,老师喋喋不休的分析、滔滔不绝的讲解就充斥了整个课堂。总之,语文阅读教学课变成了学生不爱学的课程之一。

(4)阅读教学评价实施的简单化

目前,在五年制高职院校中,实施阅读教学评价主要的形式主要还是比较单一的闭卷考试或者开卷考试形式,试题的设计常常是对高考试题或者现行大学语文试题的简单模仿复制。高考试题的简单模仿复制主要表现在文段阅读题型上,一个文段加客观选择题或者主观表达题。大学语文试题的简单模仿复制主要表现在以下题型,文学常识判断题、填空题、选择题,文学作品简答题、论述题、鉴赏题。这种简单的阅读教学评价方式不能准确地反映高职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利于提高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实践能力,不利于语文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的激发。

2.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习主动性不强。五年制高职的学生来源大多是中考“失利”者,他们大多选择五年制高职实属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他们自认为是学习上的失败者,未考上高中,对未来缺乏信心,失去自信。因此学习主动性不强。第二,基础薄弱。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五年制高职里的学生大多数是初中时中等偏下的学生,是升普高无望的学生。总的来看,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基础差、文化素养低,知识储备不足,对于语文阅读习惯和阅读技能培养的缺失。

三、五年制高职院校语文课程阅读教学对策研究

上文指出了当前五年制高职院校语文课程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困境,笔者认为存在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积极的面对,合理的解决。笔者认为解决阅读教学中的困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应该遵从教育学的原理和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同时着手,以整体的观点来解决此类问题,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教学目标的确立

笔者认为教学目标的确立是解决阅读教学困境的前提和关键。首先,认清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语文是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课。职业教育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要体现终生教育,不仅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技术和适应就业岗位的能力,而且能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的意义不言而喻。所以学校、家长、社会应该纠正“重专业轻文化”的思想倾向,明确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深刻认识语文学科在学习、工作、生活、社交以及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这样,学生的认识提高了,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态度自然会有所转变。其次,明确高职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目标。高职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不同。虽然,同样是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但是中学语文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而高职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往往是服务于其所学专业。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尽量让阅读教学与专业接轨。“比如说报关与物流类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他们对报单、合同、契约等经济类应用文的阅读和理解。又比如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应该培养他们的解读能力,让他们能够读懂学会相对深奥的专业书上的内容。”

2.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学内容的优化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最好由学校组织语文教研组的老师进行系统论证,避免内容选择的随意性。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最好贴近高职学生和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自主编写校本教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对专业发展有益的文章。第二,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笔者认为可以将阅读范围分为五大模块,即散文模块、诗歌模块、小说模块、戏剧模块和外国文学模块。每一专题将指定必读篇目与收录选读篇目开列清单,鼓励学生到图书馆阅读相关书籍,并在指定的晚修时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阅读。这样使得课内与课外齐抓学生的阅读,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3.教学方法的创新

如前所述,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有着诸多的不足,笔者认为其最大的弊端在于扼杀了学生的思维的主动性,导致学生没有自己的阅读方法。笔者认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授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为重要。一般来说,阅读分析的一般方法为:提出问题―发散思维―阅读构思―进行阅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例如在讲解《鸿门宴》时,笔者简单的介绍故事背景,及人物性格和写作手法,叙事技巧等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假如在鸿门宴上刘邦被项羽所杀,那是不是就没有人能和项羽一争天下,项羽也就可以一统天下,成就霸业?阐明自己的观点,讲出理由。”这个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兴致高涨,充分开动自己的头脑,从文中的细节处入手进行细致的阅读,同时笔者积极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开放、自主的交流小组,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分析文章的能力。

4.教学评价的完善

传统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且过分注重评价结果,将学生分成不同等级,严重地伤害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高职院校大学语文阅读课程需要建立新的学习考核标准,可以按照综合化原则。采用多种考核形式,打破单一考试方法,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小型“课题研究”方式对学生阅读的理解、综合及运用进行考核,“课题研究”的课题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和技能项目比较全面,尽可能与专业紧密联系,让学生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以小型“课题研究”方式进行考核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团结协作能力,结果事半功倍,效果十分明显。

综上所述,针对目前五年制高职学生阅读现状,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探索适应五年制高职需要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这是一个应该不断探索的问题,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唐光辉.高职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科教文汇,2007.74.

[2]夏孟丽.高职语文阅读教学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异同分析[J].内江科技, 2008 .157.

[3]曹明海,张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篇9

一、加深学生对合作学习的认识

1.提升学生自我感悟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总的来说是语言和文字的学习与应用,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正确理解语文文字,合理应用语文知识,提升学生对文字的自我感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表达能力。阅读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读为主,让学生通过不停地阅读过程加深印象,利于学生在写作应用过程发散思维,小学阅读教学要求重在理解和感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在引导学生增加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鼓励学生学会从书中寻找乐趣,提高语言的敏感度,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将内心想法表达出来[1]。

2.培养学生自我展示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内容有明确提出要求教师使用合作学习方式应用在课堂上,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运用过程主要以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和探究为辅助开展,加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合作能力。教学过程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在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坐井观天》的教学中,将课文可供分开讲解的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老师首先向学生提出具有思考意义的问题,让小组内的学生带着青蛙和小鸟的头饰或者具备象征意义的饰品,根据课文内容开展青蛙和小鸟对话,帮助学生区分两者的对话内容,在对话过程感受到青蛙的性格特点是自以为是;小鸟具有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就给学生留下课后作业,让学生思考: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什么景象,想和小鸟说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下一堂课请出代表小组发言的两个同学上台展示,教师评选表演最好的小组并予以奖励,让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是集体的荣誉,感受到合作学习的意义。

二、合作学习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随着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年龄的增长、学习过程知识的丰富性,学生逐渐形成了自我的意识,在语文阅读课程学习上,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和思维培养的能力,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到语文知识。

例如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小组的形式阅读小兴安岭四季不同的景色,感受到小兴安岭美丽景象和物产丰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让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体会不同季节的描写方式,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把自己当成一名导游,带领全班同学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并说出你最喜欢的季节。虽然问题的设问具有一定难度,但能起到发散学生思维的作用,利用自身所具有的文字应用和表达能力,展现自我的特点。

2.合作学习课堂实践

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课堂活动的过程应鼓励全班学生共同参与,提升全班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应正确结合学生的力量,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把自己学习的思路在课堂上分享,拥有更多学习的机会。

如小学三年级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全班同学进行全文阅读,并根据小村庄前后的变化和消失的原因进行思考,在小组内讨论,选出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的讨论结果,说出小组的思考方向是根据课文中哪一段落得出的结论。课文内容较少,语言简练,方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理解到小村庄之所以消失是人们不爱护树木,大量砍伐,经过一次大雨的冲涮,村庄被洪水卷走,成了“消失的村庄”,揭发保护环境重要性的含义。让学生结合实际讨论身边是否存在不爱护环境的行为,我们如何保护好我们生活的环境等,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

篇10

关键词: 作文教学阅读教学 整合模式 实施过程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天生重要。”确实如此,人的一生所学课程,没有什么会比语文更有魅力,更显重要。语文教学的两大构成是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任何事物在一个系统中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两项主要内容,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二者必然存在着互动性,要注重这两者的互动性,建构其互动模式,全面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

一、问题的提出

作文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形式,成为多少年来许多有志教师研究的热点问题。特别是近30年来作文教学的广阔天地流派众多,异彩纷呈,他们的奉献与投身使作文教学改革闪烁着灿烂的光芒,也使作文教学在研究与改革中不断发展。

进行阅读作文序列化整合教学研究,试图从阅读作文整合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赋作文教学以灵性,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它能让我们更多地吸取经验,更多地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活动,以实现教师本身语文素养与学生写作水平的共同提高。

我校作文教学源远流长,早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以作文教育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素质”的办学思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更是把作文教学作为重中之重的教学目标不断强化。因此,从研究者对研究的学校背景来看,本课题研究在本校具有可行性。并且,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作文教学生活化课题具有更大的意义,使以往学校课题研究的成果得以推广,得到滚动式发展。

我校是一所拥有700多名学生的学校,其中进城农民工子女占三分之一,这些学生纯朴、勤俭,有较强的上进心,但学习基础薄弱,知识面窄,家庭语言环境差、阅读能力差,写作水平低,文化信息来源极其有限(农民工子女家中父母苦于生计,无法购买课外的读物,大部分家庭没有电脑,更重要的是家长没有对孩子智力投资的意识);另外三分之二是城镇学生,几乎是独生子女,整天过着“两点一线”生活,单调的生活极大地限制了孩子的生活空间。大部分学生写起作文就头痛、没兴趣、没信心,教师指导作文、批改作文煞费苦心,也无济于事,有的家长干脆让孩子背现成作文,更没有系统的阅读计划,长期陷于“少、慢、差、费”困境。

二、文献综述

1.国外

美国学者克莱默认为,促使儿童书面语言充分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语言的创作,即创设一种情境,使儿童感到自己是真正的创作者。维果茨基是第一个在心理学中把书面语言作为特殊信号活动进行专门研究的学者。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赞可夫认为,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它总要让学生掌握字词句篇的知识技能,但是良好的心理能力则是掌握语文能力的心理学前提。心理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持有同样的观点,他为1-10年级的学生精心设计了500道作文题。这些命题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

2.国内

从信息论的观点看,阅读是获取信息,写作是输出信息。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延伸和深化。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取,写作是倾吐。”“课外阅读、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叶老的观点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领会写作技巧,并用学到的知识去学习写作,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当然,反过来又会促进课外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朱永新教授在构建理想课堂上,提出了“六个度”的实验概念,即参与度、自由度、延展度、亲和度、练习度、整合度。建构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具有较高的读写能力。

“课堂中作文整合教学方法研究”是针对语文教学读写剥离和学生读死书、死读书、不好学以致用的陈旧教学观念和教学现象而确立的,他研究读写教学规律,构建和实施读写互动的教学新体系。课堂研究以阅读为基础,以思索积累为载体,承设一种或多种阅读情景和途径经过行之有效的阅读欣赏,对其写作技巧、构思立意、语言信息进行加工提炼和多角度转换,带动和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文章读之极熟,则在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野,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课题的确立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真正教会学生懂阅读会写作,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语文能力。我校学生有着积极努力的意愿,并且在朝夕相处中和我有着高度的默契,而我在工作之后也积极投身课改,多次参加有关教学改革的培训会、研究班,自身有一定教改的优势。

三、概念界定

1.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指教师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作文目标、作文内容、作文进程对学生所实施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初中语文课堂

课堂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学生拥有的生活世界,是学生实践、体验、理解、创造的空间。课堂的核心效益是为学生、为生命的幸福、为生命发展、为生命的可持续发展。语文课堂学习的方向有三:一是学习规范的语文,规范地读说写;二是学习生活的语文,要关注时代主题,关注身边事件,关注地域文化;三是学习生命的语文,语文课堂要顺乎生命成长的规律,是生命内心深处的智慧表达。这实际上是引导我们努力创建初中语文的有效课堂。

3.初中语文课堂中作文整合教学方法

就是改革以前的单一的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模式,而采用的一种兼顾二者、共同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在二者之间建立互动关系,相互渗透与作用。课堂作文序列化研究强调在读写过程中,把读与写自觉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以一定的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双向互动的情景与模式,让学生带有目的地去进行阅读欣赏,写作技巧分析,处理各种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由被动转为主动,把读的过程转为写的过程,把写的体验再融入读的过程中,通过把读和写变成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达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合拢,实现阅读与写作的良性循环。

四、研究目的

1.找到整合教学的方法。

2.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研究内容

1.建立整合作文教学的模式。

2.凸显素质教育新思维,培养学者型教师。

3.构建语文学习新模式,培养能力型优生。

六、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

二年级四班的30名学生。

2.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3.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8年7月至2008年10月为准备阶段,完成组织动员,初步引导工作。

①学习有关读写结合有效结合理论,提高认识,初步掌握课题研究方向。

②课题立项后,随即聘请本校市级,区级骨干教师为课题研究导师。市级骨干教师作了具体的指导谈话,并给二年四班的学生作了一场富有指导意义的读书报告。这些充满激情的报告会,让师生受益匪浅。

③制定总方案和具体实施计划,开题论证,修订方案,初步建立课题管理制度。

(2)实施阶段。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为实施阶段。

①建立模式。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为达到“教,就是为了不教”的语文学习境界,我努力寻找一条学生终身受用的语文学习能力的途径,通过探索,构建“课堂作文序列化整合”的教学模式,如下所示:

阅读―名篇导航―泛读感知―精读感悟―积累思考―习作引路―借鉴―写作

写作―收集信息―筛选信息―提炼信息―内化吸收―写作设计―仿创―阅读

阅读与写作的各个步骤间相互作用,整个课型流程环环相扣,从阅读起步,互为促进,节节相生,其教学流程可以分四步走。

第一步:名篇导航与收集信息。作文写作中源源不断的活水就是写作的材料,而阅读名篇名著就是获取素材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第二步:积累思考与内化吸收。学生没有阅读,就没有信息的积累;没有积累,就没有丰富的作文素材,作文时常常因此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但是阅读文本在量积累的同时还要善思考,分清美丑,分辨糟粕与精华。

第三步:习作引路与写作设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初次作文或作文水平不高的学生可以借鉴他人习作,仿写与鉴写是比阅读更进一步的原作再创造,写的过程要通过联想、想象,把作者的语言文字、写作技巧转换成自己的语言文字、写作技巧。

第四步:阅读与写作。阅读是积累,写作是创新,它们是唇齿相依的两个体系。没有阅读的写作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写作的感悟就没有阅读层次的提高。名篇名著美文古诗的阅读,不仅能陶冶学生思想情操,丰富审美感受和信息的积累,而且能更有效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

②课堂实施。

引导学生阅读名篇名著和同龄人的优秀作品。每次作文训练分三步走,第一步:名篇导航;第二步:习作引路;第三步:写作设计。一步比一步高,以阅读名著名篇为先导,充分开发阅读资源。

③课堂调整,再度实施。

④继续改进,向外推广。

⑤反思小结。

扩大阅读视野,张扬写作个性。现代信息化社会的阅读,必然是多元的,我们指导学生阅读,主要是以书面阅读为主,还兼顾他类阅读,毕竟作文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阅读,人生阅读,自然阅读,社会阅读,写出的作文也只能是闭门造车,空洞无物。

(3)总结阶段。2009年6月至2009年9月。

整理实验过程性资料,分析实验过程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归纳总结成功作法和经验,撰写课题实验报告,并形成论文资料。

七、预期成果

1.找到作文整合的具有实效性、应用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