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的本质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竞技体育的本质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竞技体育的本质特征

篇1

〔关键词〕竞技武术套路 发展趋势 竞赛规则 本质 现状

近几年来,武术套路向着竞技方向发展,竞技武术套路是指以传统武术为母体,比赛项目为主要内容,专业运动队为活动主体,以争取优异成绩为目的的一种武术套路运动。竞技武术套路运动脱胎于传统武术,它与竞技体育的完美结合而被归类于“难美项群”,因而“难、美”应是竞技武术套路的重要属性,而且武术界也曾先后两次提出了武术项目应朝着“高、难、新、美”的方向发展,但反观时下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现状,“高、难”有之,而“新、美”则显不足,因此,我们应该把握武术套路的发展方向,才能解决武术套路运动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使武术运动得到更好的发展。

1 必须正确认识竞技武术套路的本质特征

武术的本质是徒手或手执武器搏杀格斗的方法或技艺。其本质特征是攻防技击。竞技武术套路对传统武术的技法结构进行了过滤,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动作的规格与演练水平,使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与价值取向发生了根本性变异。竞赛规则始终把体现动作的攻防意识置于首位,然而此种攻防意识所依附的技术动作是一种夸张、抽象的技击动作,与实战中的技击动作所体现的攻防意识存在很大区别,二者是貌合而神离,竞技武术套路仅在形式上继承了传统武术,其内在的神韵已产生了游离。武术的本质是为了掌握搏杀格斗的方法或技艺,而竞技武术套路高手们缺乏的恰恰是这一方面。

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对套路有不同认识。在冷兵器时期,套路主要服务于格杀搏斗。随着社会发展,套路的文化、体育属性日渐明显,特别在当代,套路的功能主要体现于健身、表演和娱乐,这是时展的必然。由于练习者选择目的不同,其主体价值就会存在差异,但不能因主观选择了套路的竞技、健身与娱乐性,而抹杀武术固有的本质特征。竞技武术套路如果不以攻防技击为根本,单纯追求竞技与艺术观赏性,有朝一日,是否会脱离“武”的轨道而去,值得深思。

2 竞技武术套路运动要适应规则的变化

众所周知,武术规则推动武术项目的发展,武术竞赛项目的发展又促进规则的不断修改,修改的目的之一是针对于原规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以完善,新规则对运动员专项素质要求逐步升高,特别是弹跳和柔韧素质,更体现了一个运动员的实力。

2.1 在新规则的导向下,武术套路运动未来发展方向必须沿着“高、新、难、美”走创新的发展之路。“高、新、难、美”是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宗旨的最好体现,竞技武术套路长期坚持此方向不断创新发展,相信竞技武术成为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2.2 在新规则导向下,竞技武术运动员必须掌握更加科学、全面的训练方法,在比赛中才能获胜。动作难度,连接难度,以及创新难度,对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全面性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今后武术套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3 新规则在评分上客观性、科学性显而易见,但在实践操作中裁判员由于习惯主观感觉的评分,而对新的评分方法不习惯,评分速度慢,主观评价与实际操作结果相差较大,对其它错误动作扣分尚存在理解上的差异,所以要求在新规则正式实施之前,建议组织与规则相配套的裁判员培训工作,并在实践中检验规则的可操作性,尽快建立起一支成熟的裁判队伍,为竞技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打好基础。

3 对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思考及建议

3.1 套路与散手相结合。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均以功架练习为人门基础,但传统武术并不驻留于动作规格,而是将每一个动作反复进行拆练,并用之于实战,以达掌握技击之法。套路不是搏击的必备条件,套路运动员虽舞枪弄棒多年,遇到实际对抗却杂乱无章,所学的套路很难派上用场,这正是套路与实践脱节所造成的后果。

3.2 举行擂台赛。由于影视武打特技的宣传,误导了部分人对武术的认识。而另一方面,套路运动员实战能力的匾乏,更令人对“真”武术产生了失落。打擂台是传统武术竞技的主要形式,为揭开武术的神秘色彩,可让一些优秀武术运动员、民间武林高手等在科学、严密的规则保障下,与挑战者进行擂台比赛。树立人们对武术的正确认识观。

3.3 套路竞赛设想。武术套路竞赛如何能吸引更多观众,笔者认为应在竞赛内容与表演包装上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竞赛内容应丰富多彩,增加一些精彩的传统武术套路、稀有兵器等观众喜闻乐见的项目,二是竞赛分组人数不宜过多;三是以自选套路为主,充分发挥运动员的内在潜力;四是在保持武术本质特征的前提下,套路表演与音乐相结合;五是将对练编成小短剧,以弘扬正义为创意,真打实斗与影视特技表演手法相结合,拉近套践表演与观众欣赏之间的距离,提高艺术观赏效果。

4 结语

武术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竞技武术、群众武术、实用武术各显神通。但是,套路与散手互不相让,传统武术、现代武术各持己见对武术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武术理论研究的严重滞后,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的、规范的理论体系。武术界人应该抓住历史机遇,科学严谨地研究武术,为武术早日走向世界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武术教材组,体育学院通用教材武术[J].人民体育出版1991.

[2]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编写.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试行)[S].昆山培训教材.

篇2

关键词:健康第一;运动技能;体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36-01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是对过去体育课程的继承和发展,与过去的体育课程相比,一个重大的进步就是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将摒弃竞技运动的教学观念,淡化竞技化的教学方法,无论是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采用,都要渗透“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第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重视整体健康观的确立,力图通过体育与健康教学不仅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三,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重视将身体练习和健康教育的学习相结合。因为仅仅靠身体练习活动是不可能承担学校教育中贯彻和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全部任务。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另辟专门的 18 学时的健康教育(模块)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与素养的教育。这样,既通过体育健身活动又通过健康知识教育,这样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意识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整体健康水平。“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体育新课程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没有淡化运动技能的教学。竞技运动技能仍然是体育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运动技能学习是体育新课程的目的与手段。没有了运动技能的教学,体育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也就失去了体育课程的本质特征。实际上,《课程标准》中对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学习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要求,《课程标准》反对的是体育课程的竞技化,而不是竞技运动本身,竞赛仍然被用作重要的教学手段。但是,这些竞技项目被用于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竞技,而是为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健康的目的出发,学生需要获得适宜的体能练习和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高中模块教学就是为了使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从而强化运动技能的学习。因此,为了实现体育教育与健康的目的,我们可以根据有利学生健康发展的原则,降低竞技运动项目的难度和强度,简化其规则,使竞技运动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

1.学生在健康教育模块学习中应获得什么

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学生发生良性的变化,在高中教育阶段设立健康教育模块、并专门设置一个学分的举措,国家期望通过这个模块的教学,能够使学生获得什么、并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1.1 获得预防疾病的意识和能力。

1.2 具有安全进行运动的能力。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预防疾病最有效的方法与措施,让学生科学的、合理的、可持续的运动,对防止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病,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体育锻炼必需科学、合理、安全,否则就会得不偿失。科学、合理、安全的体育锻炼:一是安全的运动环境的选择;二是运动负荷和运动难度的适当控制;三是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

1.3 理解营养、环境、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2.教师如何应对健康教育的要求

2.1 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目标的指定首先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考虑,并且目标的指向要明确可操作。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后面的整个的教学的设计都是跟着这个目标走,这也符合体育新课程特别提倡的“目标引领内容”的教学理念,就是我们一定要有目标指向,不管在做什么的时候我们至少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

2.2 备学生。备课首先要备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学习,是每个学生的权利。由于学生的健康状况不同,在实施健康教育教学时,应结合学生实际,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从健康教育中受益。我们以前的教学往往容易更多的关注教材本身,而不太关注学生的特性学生的特点,学生的需求,所以在以往我们更多地表现为简单的知识传递。备学生更为重要的是教学环节设计。在备学生的时候要体现如何让高中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跟老师给他新的命题或者主题更好地结合,而且让他觉得非常有新意,非常吸引他,这在备学生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如果这样做,学生会觉得健康教育课也可以的这么吸引我,那学习的效果就不一样了。

篇3

随着当今竞技运动水平的迅猛发展,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竞技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依托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发展道路。竞技运动训练的科学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包含了科学选材;科学诊断;理想目标模型的建立;有效地组织与控制训练活动;高效能的恢复与营养;运动损伤的防治与康复;{效率的训练管理等主要内容。多学科知识不断地渗透到运动训练活动中来,不仅专业化程度不高的教练员无法再胜任训练实施者的工作,而且那些业已掌握某一竞技运动项目精深的训练理论和一系列有关科学理论知识并有丰富经验的教练员也逐渐难以单独地胜任训练实施者的工作了。客观上要求更多的专业人员加入到运动训练实施者的队伍中来,即运动训练的科学化发展要求运动训练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运动训练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具体体现之一就是训练工作的精确分工的出现,运动训练的各项具体工作必须由专业的人员来完成;且需要在系统观的指导下相互协同产生合力。因此,运动训练团队是运动训练的专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且当今许多成功的案例也充分证明了,只有建立训练团队,在训练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够更准确地把握运动项目的本质特征和制胜规律,才能够更好地解决训练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训练的效果,并使运动员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以团队的形式对训练给予科学支持这一现象在不同国家都普遍存在,训练团队成为各国提高竞技水平、应对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国家体育总局段世杰副局长于2004年正式提出要建设复合型训练团队,并在随后的《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中予以确认。在《规划》精神的指导下,我国的国家级和省市的运动队中陆续建立了复合型训练团队,对于保证我国高水平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提高我国的竞技运动水平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许多的专家学者对于这方面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索,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总体来看,目前对于训练团队建设方面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针对田径而言更是极为薄弱,还缺乏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因此,本课题将从运动训练的专业化发展的角度,以满足日常高水平田径运动科学训练的需要为目的,对于构建我国高水平田径训练团队进行深入系统研究。

通过对我国高水平田径训练团队构建的研究,以进一步丰富我国的田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依据田径运动项目的本质特征,现代运动训练的科学化、专业化发展要求,从高水平田径运动发展实际出发,构建我国高水平田径运动训练团队的基本模式。

理论意义:对我国高水平田径训练团队的构建的研究,将会进一步丰富我国的田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有利于我国高水平田径运动可持续性发展。实践意义:对我国高水平田径训练团队的构建的研究,将会对我国高效径运动训练团队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有利于提高我国高水平田径运动训练的质量,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从而有利于摆脱我国田径运动长期落后的局面。

竞技体育作为人类一种具有巨大影响的社会活动,具有激烈的竞争性、广泛的社会性、高度的公平性、独特的观赏性、巨大的功利性以及无止境的追求等鲜明的特征。

当今,竞技体育的发展日益职业化和商业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向竞技运动和训练领域的不断渗透,竞技体育之争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科技之争,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竞技体育发展之优劣。各体育强国强化了研究人员对教练员工作的支持力度,建立大型训练基地,集中一批生物力学、生理学、训练学、心理学、营养学等领域的专家,密切配合运动训练实践,与教练员合作开展科学训练和技术诊断。以团队的形式开展运动训练工作,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是目前竞技运动训练普遍采用的方式,也是提高竞技运动水平的必由之路。

格里芬.摩海德(2011)在《组织行为学》一书中第10章部分,对组织与团队的区别、团队的价值和成本、团队类型、团队建设及团队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阐述。其把团队建设的实施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决策――规划――起步――现实和不安全――以领导为中心的团队――紧密构成的团队――自我管理的团队,并对每一阶段进行了论述。他们认为:“组建团队必须以提高绩效为目的,在组建过程中必须进行适当的规划和战略制定。”指出团队建设中不能忽视的问题是:团队效绩和自上而下。杰拉尔德.格林伯格(2011)在《组织行为学》中对高效团队效绩及如何创建成功的团队进行了论述,并指出了团队建设失败的原因:缺乏合作、缺乏支持、不愿放弃控制和不能与其他团队合作四个方面的原因。乔治.琼斯(2010)在《组织行为学》中从团队效能、团队激励和效绩中存在的问题、团队凝聚力等方面对构建有效的工作群体和团队进行了论述。

篇4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体育发展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对体育运动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就科学技术发展和运动训练的关系进行分析,阐述了科学技术对运动训练的作用,并提出了科学技术转化为运动训练过程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科学 技术;运动训练过程;转化

引言:随着运动训练系统的发展,科学技术在运动训练系统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在运动训练中,除了教练员、运动员以及训练手段这几个基本要素以外,还有科学技术、信息、管理、教育以及决策等多种因素。其中,科学技术在运动训练系统中的作用尤为凸显,成为了现代运动训练中比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技术在运动训练系统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提高体育竞赛的影响力和保证运动的公平性。因此,加强科学技术转化为运动训练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学技术发展和运动训练的关系

运动训练是体育竞技的核心组成部分,竞技体育协调和谐发展需要具体细化和落实到经济体育的各个组成部分。因此,促进竞技体育发展要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和提高运动训练行为的高效收益。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竞争也越来越激励,这就要求提高运动训练的质量和运动相关过程,在运动训练中,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到运动训练中,可以竞技获胜的可能。因此,运动训练行为要求加入更多的科学技术,实现科学化的控制。当运动训练水平得到提高后,也可以促进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引导出更多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和运动训练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①。

在运动训练中,训练的指导思想和各种训练理论、运动训练的方法、内容、手段、检测以及评价等,都是运动训练的重要环节。在运动训练行为的全过程中,需要科学技术的渗透和融入。

二、科学技术对运动训练的作用

(一)提高竞技运动的整体水平

科学技术在运动训练中,可以提高竞技运动的水平,主要体现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首先,在硬件方面主要是对各类科学技术产品的应用,例如计算机技术、摄影技术以及新材料技术等。在运动训练中,通过电子计算机和摄影技术的应用,可以将运动员的运动训练过程全程拍摄下来,运动员可以利用这些视频资料分析和总结出自己在运动训练中存在哪些不足的地方,并针对自己的不足加以改进。同时,运动员也可以利用视频资料找出自己的优点,以此加以训练,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创造出更好的成绩。新材料在运动训练中的运用,对提高运动员的整体好成绩具有重要作用。例如美国一家公司利用新材料制成了新型的游泳衣,运动员穿上该游泳衣后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可以减少水的阻力,提高运动员的游泳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

(二)保证运动的公平性

在以前的运动训练中,主要是采用秒表的方式记录运动员训练的成绩,但是秒表是靠人工操作的,存在一些主观因素,由于生理因素的影响,所记录的运动员的运动训练成绩也会存在一定的误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现代的体育竞赛和运动训练中,普遍采用了全自动电子计时,新科学技术的应用代替了传统的秒表记录方式,弥补了传统秒表存在的不足,大大的减少了记录的误差,使运动员训练的成绩和比赛的成绩更加准确。同时,随着现代高科技技术的发展,对兴奋剂的检测水平也得到了进步一的提高,检测结果也更加的准确,在保证运动员身体健康的同时,也保证了体育运动竞赛的公平性。

(三)提高影响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媒体传播途径也逐渐增多,当前运动比赛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运动训练和运动比赛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传统的传播媒介中,主要是新闻媒体通过广播、报纸等媒介进行运动项目的报道,人们无法观看到整个运动比赛过程,以此对运用比赛的关注也不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人们观看比赛的途径也越来越多,电视直播、网络直播等,或者通过智能手机也能直接观看运动比赛,随时随地了解运动比赛的过程。随着人们关注程度的提高,体育运动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对运动训练的作用之大。

三、科学技术转化为运动训练过程的本质特性

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有多种科学技术,包括提高运动训练效率的科学技术、改善运动训练的科学技术、增加新的训练手段的科学技术、帮助形成最佳竞技状态的技术以及保证运动训练安全的科学技术等。要实现科学技术向运动训练过程的转化,就是要将这些科学技术发展起来,并充分的融入到运动训练过程中,提高运动训练的整体效率。同时,将科学技术转化为运动训练过程的功能也包括多种功能,其主要的有增殖功能、动力功能、联结功能以及超前功能。

从以上的功能中可以看出,把学科技术转化为运动训练过程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渗透和连动。其中,教练员在运动训练系统中的能动要素,运动训练系统中其他因素的变化,不会影响教练员在运动训练中的主导地位。在运动训练系统中,科学技术的渗透离不开教练员。在运动训练中,教练员是指导运动员运动训练的主要人物,是运动训练技术和知识的直接传播者,教练员自身素质的高低,对运动员运动训练水平的高低有直接影响。因此,教练员要具备运动训练相关的科技技术,只有教练员具备了科学技术,才能在运动员运动训练中合理的运用科学技术指导运动员训练,保证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中的科学性、合理性,在教练员的科学指导下,运动员才能更好的进步,提高运动训练的质量和效率。

运动训练资料也是影响科学技术转化运动训练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运动训练资料可以分为训练器械、训练条件以及训练工具。本文主要从训练工具的角度来分析。运动训练工具在本质上可以起到扩大或代替运动器官的功能,可以扩大人类的运动能力和克服人的自然界限。科学技术在运动训练上的渗透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主要指的是具有科学技术的教练员和研究人员,在对运动员进行运动训练的过程中,不断的发明新的科学技术并转化为训练工具,使得运动训练工具形态发生相应的变化,运动训练工具的进步,就是科学技术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渗透。第二个方面是,科学技术在运动训练工具中的渗透,发明出来的运动训练工具运用到运动训练中后,必须比前一种工具具有优越性,能提高运动员运动训练的效率和水平。最后,随着运动训练工具的科学化发展,使得运动员的技能和水平也越来越高,促进运动竞赛的进一步发展。

总结: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应用于运动训练是当前体育竞赛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高竞技运动的整体水平、保证运动的公平性和提高体育竞赛的影响力。因此,要加强科学技术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渗透,促进运动竞赛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单位:扬州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胡林涛. 对我国足球运动训练理念的理论探讨[D].成都体育学院,2013.

[2] 胡法信. 中国女子篮球职业联赛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3] 田野,王清,冯连世,张忠秋,洪平,赵杰修,郝为亚,王向东,肖丹丹. 优秀运动员运动训练科学监控与竞技状态调整[J]. 体育科学,2010,09:3-11.

[4] 陆斌. 我国优秀女子短跑运动员蒋兰备战第十二届全运会赛前训练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4.

[5] 朱伟. 我国优秀皮划艇(静水)运动员训练过程监控系统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6] 毛爱华. 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成长过程不同阶段的训练特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篇5

关 键 词:体育美学;职业篮球;观赏性;强竞技对抗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3-0061-04

职业篮球与业余篮球是相对而言的,前者是工作性质,其功能主要是娱人,后者是休闲性质,其功能主要是自娱。职业篮球是靠出售比赛这一“特殊产品”而生存的,应隶属于经济范畴;业余篮球是通过篮球这一“实物媒介”进行的游戏行为,应该划为社会文化范畴。篮球运动具有丰富的内涵,竞技性和娱乐性是篮球运动的本质属性[1]。业余篮球的竞技性被弱化,游戏性被强化;相反,职业篮球的竞技性被强化,娱乐性(这里指篮球运动参与者而言)被弱化。职业篮球比赛的观赏性成为这项运动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第一动力,于是,娱人取代了自娱,对抗中的竞技成为职业篮球的最高表现形式,成为职业篮球比赛中观众观赏的核心要素。

1 强竞技对抗是职业篮球观赏性的决定因素

1.1 强竞技对抗的核心

职业篮球比赛的观赏要素很多,但核心的还是强竞技对抗的比赛本身,观赏性的核心要素是强竞技对抗。竞技性和对抗性是篮球这项运动最基本的特征。杨桦[2]认为篮球的本质是强力对抗下的准确,薛岚[1]认为竞技性是篮球运动的本质属性。竞技与对抗是比赛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竞技运动是在攻守对抗过程中不断创新、向前发展的。离开对抗,竞技无从谈起;没有竞技,对抗失去了依托。竞技的发展使对抗日趋激烈,高强度的对抗又促进了竞技技战术的不断创新。

强竞技对抗的实质是强对抗条件下的技术展示,这里的技术也包含战术,因为战术是技术的合理组合和有效应用。强对抗如果只表现为守强攻弱,则比赛沉闷,进攻的竞技难以展现,观赏效果要打折扣;如果只表现为攻强守弱,比赛会很流畅,但因缺乏进攻挑战使观众观看缺乏兴奋点,观赏性也受影响。只有强竞技、强对抗完美结合才是职业篮球观赏性本质诉求,强竞技对抗是职业篮球比赛最本体的现实表征,是观众最直接、最核心的观赏对象。

1.2 职业篮球的观赏性根本

职业篮球比赛的观赏性属于接受美学范畴,能否符合观众的口味是职业篮球能否生存发展的关键。职业篮球比赛一般由循环赛(常规赛)和系列赛(季后赛)组成,每个队一个赛季一般要打几十场比赛,每场比赛都区别于一年一次的表演性质的全明星赛,更与“花式篮球”不同,这是真刀真枪的竞技对抗。比赛中对抗强度一旦降低,观众很快就会降低观看欲望。比如,比赛的最后时段,如果比分被拉开过大,弱队取胜无望,这一时段便被称为“垃圾时间”,此时的观赏性大打折扣。再如,比赛双方实力相差悬殊,缺乏悬念,这样的比赛一般也提不起观众的观战欲望,成为“垃圾比赛”。其实,人们希望观看的是“巅峰对决”、“势均力敌”、“悬念叠生”、“惊天逆转”、“一投绝杀”的比赛。一言以蔽之,高强度的竞技对抗才是人们最愿观赏的。

观众喜欢看表演,但不喜欢不实用的花拳绣腿,因为职业篮球的竞技对抗才是第一位的。观众崇拜球星,其实所谓球星便是那些在高强度的竞技对抗当中略胜一筹的佼佼者。他们因速度更快(如阿兰・艾弗森)、更高大灵活(如姚明)、更为壮硕(如奥尼尔)、技术更为全面而强悍(如詹姆斯),更为神准(如雷阿伦)而在比赛中屡占上风。当初“白巧克力”贾森・威廉姆斯出道的时候,人们被其悦目的球风所“震惊”,但当新鲜一过,便归于平淡。再如“街头球王”阿尔斯通,业余篮球可谓炉火纯青,花里胡哨,无人能出其右,然一旦进入职业圈,便中规中矩,即便如此也只能做三流的组织后卫。反观乔丹,无数的难度系数很高的空中躲闪两三人然后“拉杆”出手投篮命中的动作并非是事先设计或训练演练的,而是比赛中高对抗条件下的即兴发挥。当然快攻中的暴扣动作也极具观赏性,但那只属于锦上添花,试想如果比赛中过多这样的情况发生,那只能代表一方防守水平的低劣,比赛会因此过早进入“垃圾时段”,从而使比赛观赏性陡降。

1.3 强竞技对抗与职业篮球观赏性的统一

“表演靠进攻,赢球靠防守”,我们需要重新解读。在NBA中一位球员如防守能力很弱则很难立足,因为具有激励单打机制的规则下较弱的防守会成为进攻的突破口。防守是赢球的关键,也是强竞技对抗的关键。没有强防守,再华丽的进攻人们也怀疑其竞技水平是否真实,是否值得观看。全明星赛只能每年搞1次,它是明星的集体汇演,它是NBA“导演”的弱化防守、强化进攻的表演Party,但如果常规赛、季后赛都这么打,那肯定没有多少观众愿意看,也就谈不上有多少观赏价值。归根结底,表演靠进攻,表演也靠强防守,需要强防守以增强对抗,从而展示更高的竞技水平,以提高比赛的观赏价值。

强竞技对抗是篮球运动发展的方向,也是这项运动可供观赏“娱人”的关键所在。职业篮球的观赏性其实质是“强对抗条件下的篮球竞技充分展示”,强对抗是条件,竞技展示是目标。没有强对抗下的竞技展示很难引起观众的持续观看欲望。当然,强对抗下的不充分的竞技展示在吸引观众方面也会打折扣。篮球的强竞技对抗与其“观赏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统一的。

2 强竞技对抗是职业篮球比赛的最关键观赏内容

1)强竞技对抗是职业篮球比赛的最重要的看点。

当人们想要观看一场比赛的时候,关键是看这场比赛有多少“看点”可以吸引自己。诸如:球队的交手记录及过往恩怨带来的悬念感,当家球星间的对决,球队的球星组合的PK,比如姚麦组合对阵OK组合等,以及主教练之间的斗智等。比赛“看点”的核心在于球队间的竞技对抗。媒体的赛前炒作和大部观众的主要关注点基本是吻合的,这些“看点”所引发的悬念是人们观看比赛的重点,也是职业篮球魅力的根本所在。

2)强竞技对抗之美是职业篮球比赛的关键欣赏点。

(1)用于强竞技对抗的身体之美。篮球表演艺术的表达是身体的表达,身体语言和身体呈现分别是其表达的基本方式和基本途径[3]。职业篮球运动员的身体不同于健美运动员的身体,因为其功能定位是不同的。篮球运动员身体的力量,尤其是用于同场竞技对抗的力量并不是用于展示的肌肉可以提供的,其肌肉不只强调体积,更强调爆发力、对抗力、抗冲撞力,每一个运动员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场上位置、技术风格等)锻炼身体的对抗力,在这方面NBA配备专门的体能教练。比如姚明上肢并不是越壮越好,肌肉块太大有可能影响身体的灵活性,影响自身整体的移动能力。

(2)用于强竞技对抗的技术之美。观众认可篮球实用的美,肖恩・马里昂的投篮并不规范,奥尼尔的动作很难说漂亮,邓肯的进攻手段十分简单、“朴素”,但这些并不妨他们成为观众认可的偶像。篮球的观赏最表象的东西就是技术,这些技术是在实战中历练出来的“真功夫”。那些称号,比如“得分王”、“篮板王”、“助攻王”、“盖帽王”、“三分王”、“MVP”、“两双”、“三双”,以及“最佳防守阵容”、“最佳进攻阵容”等都是对球员技术的褒奖。

(3)用于强竞技对抗的智慧之美。球员在球场上不仅进行诸如速度、力量、耐力、灵敏、球性、空间感、时间感的身体比拼,也展开意志、作风、斗志、气势、激情的心理较量,更无时无刻不体现出参与者的智慧之美。在个人攻防中,无论是防有球、防无球还是争夺篮板球,运动员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斗勇更要斗智,稍不留神就可能使对手获利,让自己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在两人及两人以上乃至全队的战术配合中,运动员的智慧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阵地攻防、快攻的攻防都充满了运动员智慧的交锋。在场下,球队的“大脑”是教练,其排兵布阵、调兵遣将、运筹帷幄乃至神来之笔都展示出竞技对抗中智慧之美。在场上,球队的“大脑”或者是组织后卫,或者是场上进攻核心,整个球队的战术策略便围绕着这个“大脑”而得以有序地执行。而且职业篮球比赛还要更突出这些“大脑”的作用,比如NBA暂停次数比国际篮联的规则规定的要多,有长暂停、短暂停,甚至场上球员也可以申请暂停,这为球队“大脑”思考、决策提供了时间,也可以更充分地体现职业篮球强竞技对抗的智慧之美。

3 职业篮球强竞技对抗的观赏价值

1)艺术升华的审美欣赏价值。

高强度的竞技对抗所展示出来的配合密切、运行流畅、迭起、快慢有序、进退有度的比赛进程是球员连同裁判员、教练员共同演奏的华彩乐章。其间,或紧锣密鼓鏖战急,或长途奔袭直捣黄龙;或拉开架势稳扎稳打,或声东击西妙传绝杀;或精妙配合轻松制敌,或单挑独斗显英雄本色;或强行攻克摧城拔寨;或智取华山巧妙取胜。于是,游戏升华成为艺术,观看比赛成为一种审美。

2)顽强拼搏的敬业价值。

由于职业篮球的工作属性,运动员无论训练还是比赛都必须全力以赴。比赛高强度的竞技对抗要求每一个队员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否则就有被淘汰的危险。这样,顽强拼搏成为职业篮球运动员共同的优秀品质,敬业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基本职业素养。打着点滴参加总决赛的乔丹、很少缺席训练比赛的好“邮差”卡尔・马龙、一身伤病仍然征战赛场多年的阿兰・艾弗森为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做了良好的诠释。

3)畅爽身心的休闲娱乐价值。

在强竞技对抗条件下,可以更多的使运动员产生成就感和,比如严密防守下的一投绝杀、投进球且造犯规加罚、长驱直入突入篮下的暴扣、超远距离的成功投篮、精彩的“火锅”(盖帽)等等都可以带给观赏者以情感的“共振”。那些赏心悦目的精妙配合可以使观众击节赞叹;那些眼花缭乱的动作组合又让人们拍手叫绝。这些都不是他们故意卖弄的“表演”,而是被强防守、强对抗所“逼”出来的竞技展现,从中观众获得了他们想要的畅爽感。

4)规范习得的社会教育价值。

职业篮球的强竞技对抗是由很多的规范来保障的。这既包括紧张有序的比赛流程的操作规范;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观众的道德规范;也包括团队协同的合作规范、不同位置运动员的角色规范;还包括裁判员、教练员以及观众的行为规范。这些规范一方面使比赛得以顺利进行,给人们呈现视觉盛宴,另一方面教育人们应熟识规范,知道该如何约束自己的社会行为。

5)公平公正的伦理示范价值。

没有公平公正执法,高强度的激烈竞技对抗就无从谈起。裁判的偏袒行为可能会引发球员与球员、球员与裁判以及观众与裁判间的冲突,给比赛造成恶劣影响。所以职业联盟(或协会)会积极维护好比赛的环境,三裁判制、裁判身份代号制、赛场监督制、仲裁制、教练申诉制应运而生。职业篮球为使竞争对抗有序进行而倡导公平公正的伦理价值成为观众观赏的一个重要方面。

6)技战术创新的实用展示价值。

强竞技对抗极大地推动了篮球技战术的发展与创新,半场紧逼、全场紧逼、移动进攻、三角进攻这些篮球战术的发展都是由职业化的美国NBA率先创新出来的;跳投、勾手投篮、高手投篮、超手投篮、接力扣篮等技术也一样是在职业联赛中首先运用的。职业篮球的强竞技对抗迫使运动员充分挖掘人在篮球这一游戏中的潜能,这一方面提高了技战术的实用性、有效性,另一方面满足了观众求新求变的观赏需求。

4 职业篮球强竞技对抗的调节机制

1)规则修改调节机制。

美国职业篮球规则一直引领者FIBA的规则,其中重要的因素是为满足观众观看需求考虑的,是为使篮球的观赏性更强服务的。第1,对进攻的适度倾斜,体现篮球比赛强对抗下的技术展示的原则。比如NBA篮下“进攻有理区”的设置。第2,对进攻技战术多样性使用的调节。比如在NBA是限制联防的使用的,鼓励人盯人防守,这样可以限制防守方对篮下的过分保护,给个人进攻、突破(分球)、策应、传切掩护阵地进攻的战术留出更广阔的空间。第3,对对抗强度的空间调节。3秒区、3分线、球回后场的规则制定对比赛双方的对抗空间有了一定的调节作用,使局部区域对抗增强。第4,对对抗强度的时间调节。24、8、5 s规则的制定提高了的比赛的节奏。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时间成为防守方的“第6名队员”,使对抗更加激烈。

2)实力均衡机制。

职业篮球存在两种球队实力均衡机制,一种是升降级,一种是职业联盟内部的制衡。前者如CBA,其采取顶级联赛排名后两位球队降级,次一级的联赛头两名晋级的均衡机制。后者如NBA,“NBA联盟的人力制衡包括新秀选拔、运动员转会及运动员薪金限制3项制度”[4]这大体保证了联盟各球队间的实力相对均衡。这两种实力均衡机制目标都很明确,就是尽可能缩小联赛中实力最强与最弱球队之间的差距,增加对抗的强度,保证一定的对抗悬念。

3)赛制选择机制。

职业篮球大都选择常规赛、季后赛的竞赛制度。常规赛使用循环赛,季后赛使用淘汰赛。按常规赛的胜率来决定球队能否参加季后赛,以及决定季后赛的对阵、主客场的次序等。为了降低比赛的偶然性球队之间往往要进行多场次的较量。这种竞赛制度促使每支球队在大部分比赛中都要全力以赴,最后选出实力最强的那些球队进行最后的角逐,以保证比赛的对抗越来越强,直至总决赛一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刺激他们的观看欲望。

4)联赛监督机制。

对于职业比赛来讲,观众最痛恨的就是假球、和黑哨,因为这些负面的因素可以使比赛变成“假冒伪劣商品”,使比赛的竞技对抗完全变味。这样,球员可以不尽全力,故意把球投失,裁判可以利用职权按自己的意愿左右比赛胜负,比赛成为假竞技对抗,观赏性就很难保证。其实,包括观众、媒体、广告商、赞助商、运营商、俱乐部、联盟(协会)甚至司法都可以对职业联赛进行监督,以防止危害联赛健康运行状况的发生。

5)训练目标激励机制。

强竞技对抗是篮球运动员的职业联赛先天设计的一道隐性的门槛,能否适应比赛的竞技对抗强度是球员和球队能否在联盟(或协会)立足的关键。再大牌的明星球员如果不能适应比赛的对抗强度,都可能被俱乐部所弃用,比如已经和将要到CBA效力的NBA球员马布里、弗朗西斯、艾弗森就是这种情况。这道门槛一直引领着球员不断的通过训练增强自身的竞技对抗水平和能力。阵容在再强大的球队如果不能在训练中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对抗强度的话,也会被联盟(或协会)所淘汰。如何保持和提高运动员乃至整个球队的竞技对抗强度一直是职业篮球训练的根本目标。

强竞技对抗体现了篮球运动的本质特征,它与职业篮球的观赏性相互统一,它也促使篮球本体的美与观众观赏接受美达到完美结合。从技术到战术,从规则到理念,职业篮球都是业余篮球的领跑者,市场的力量决定了篮球运动的发展方向,但其并没有异化篮球的本质。强竞技对抗是职业篮球观赏性的核心要素,其本身具有多种的观赏价值:艺术升华的审美欣赏价值、顽强拼搏的敬业价值、畅爽身心的休闲娱乐价值、规范习得的社会教育价值、公平公正的伦理示范价值、技战术创新的实用展示价值。

参考文献:

[1] 薛岚. 论篮球运动的本质特征及发展趋向[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3):13.

[2] 杨桦. 论篮球运动的本质、特征及规律[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4):61-62.

[3] 黄滨,金生伟. 篮球表演艺术思考[J] 体育学刊,2010,17(2):130-132.

篇6

摘要竞技体操运动常使人体处于一定高度的器械上或空间去完成某种异常的动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运动中,可能会出现脱手、摔倒等情况,伤害事故屡见不鲜。需要通过及时有效地保护帮助,去维护练习者的安全,达到预防运动损伤的目的。广泛大量地使用辅助器械,是体操区别于田径、球类等其它运动项目的一个显著特点。像双杠、吊环、平衡木、蹦床等竞技体操项目就是由辅助训练器械发展而来的。

关键词体操教学训练辅助器械研究综述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可以发现,许多体育项目有关于辅助器械的研究文献。通过访问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分别以“辅助器械”、“辅助器材”、“体操训练”、“保护与帮助”等为文献标题,检索到相关文章100余篇,关于体操辅助器械的有18篇,占总数的15%。体操作为对辅助器械有严重依赖性的项目,对于辅助器械的研究相对不多。体操辅助器械的研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而且体操辅助器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个辅助器械,对于单杠项目的辅助器械研究较多,其它项目较少或没有。另外,在超星网上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查阅到与本研究有关的书籍30余本。研究可分下述几个方面:

一、关于体操辅助器械概念和内涵的研究

在查阅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关于辅助器械概念的资料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国体操协会官方网站认为教学训练用的辅助器械是根据教学训练的某一特定阶段为完成某一种或几种特殊任务而设计创制的,像后手翻辅助架,蘑菇形山羊等等。由于体操动作复杂多变,这种辅助器械总是随着技术发展而不断变化,更新 。

李世铭认为体操训练的辅助器械,指非比赛规格器械,如降低高度的原形器械(低单杠、低双杠、各种倒立架、无腿山羊、无腿鞍马等)和一些专门设计的体操辅助器械(各种弹板、各种弹网等 )。

体操大辞典曲世奎等人认为体操保护帮助设备和用具是指进行保护帮助所特制的各种帮助辅助器材和安全防护用具。随着体操运动的发展,在保护帮助设备与用具上有很大的改革和发展③。

综上所述,国内体操界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辅助器械概念进行了研究,其中有很多颇有启迪的见解和认识,对辅助器械概念本质特征和属性的把握和理解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然而,这些研究也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对辅助器械的概念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认识。第二,有些研究对辅助器械概念的理解过于狭隘。第三,对辅助器械的研究在80年代前较多,现在较少,且没有细致研究,表现在对概念本质特征的把握不够准确,对内涵的研究不够深入。

二、关于体操辅助器械的作用研究

目前,体操专家们关于体操辅助器械的作用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柳克奇认为使用专门的保护帮助器械设备进行保护与帮助更能达到保护与帮助的目的,大大地增强教师和学员的安全感。但是决不可因为有了较好的保护帮助器械设备而麻痹大意,忽视对器械设备的安全检查,甚至不认真使用。否则,不仅不能预防练习中伤害事故的出现,相反,可能还会出现更大的伤害事故④。

杨绍虞认为物力的保护和帮助;也就是体操器械设备及器材(其中包括保护和帮助时所应用的器材)。这些也可视为教学中的一种物质保证。当我们谈到保护和帮助的广泛意义时,它在保护工作中也起着很大作用。为什么呢?因为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和动作。完善的教学设备与标准的器材,同样有助于学习在某些错误动作中所发生的危险情况,可以很自然地起到防护作用,所以,也把它专列为一项。运用标志物、滑车、保护带和高台等保护器材进行保护与帮助。怎样使运动员最简捷地建立起动作概念、怎样选用最恰当的帮助手段帮助运动员在最短的时间里高质量地独立完成动作,这正是每个教练员教练艺术之所在⑤。

使用保护器材保护帮助,不但可以加快掌握动作的速度,提高技术水平,而且也较安全。特别是海绵坑的出现和使用,不但起到了上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消除教师教练员与学生的紧张害怕心理,促进了体操运动技术的发展。

俞继英,张健认为先进的设备是科研工作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更重要的是能快速准确地获得所需的大量数据和材料。这种快速的反馈对教练员的训练工作也有重要的意义。例如三维摄影对体操动作技术进行立体的运动学分析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这一方法对研究体操项目混合轴转体的空翻动作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先进方法的运用必将使体操动作技术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高度⑥。

《工厂化体操训练成套辅助器材设备》一文认为当代技术的高速度发展,技术越来越 复杂,难度越来越高,运动员完成一个高难度动作,更需要在教练员的保护帮助下经过数千次反复强化训练,才能达到从量变达到质变的飞跃,运动技能才能更快形成。现代竞技体操技术的发展,对训练中保护帮助要求越来越高,保护帮助的设备条件好,教练员在不易疲惫的情况下才能坚持长时间的保护帮助工作,运动员才能进行大运动量训练,在短的时间内完成新难技术动作⑦。

综上所述,国内体操专家学者对体操辅助器械的作用从不同出发点进行了研究,其中有不少富有启迪性的观点和认识,对体操辅助器械作用的进一步细致全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三、关于体操辅助器械分类的研究

查阅文献资料发现:柳克奇在体操教学与训练方法论一书中认为用于保护帮助器械有以下几种:帆布垫、泡沫海棉坑、海面包、海棉坑、双杠保护套,沙坑、稻草坑、海绵坑 、各种垫子、腕套、护掌、护腕、护踝、护膝、护腹、大护掌、保护滑车、保护腰带、轴承保护带、保护手套、各种形式和高度的保护桌、凳,另外,使练习者利用器材处于优越的地位,也是帮助的一种形式。如利用高垫子从高处往低处做鱼跃前滚翻直腿起,站在跳箱盖上向下做手翻、空翻等④。可以看出:保护帮助辅助器械在体操训练被大量使用。

俞继英,张健等人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观察测试仪器不断更新,对体操动作技术的观察研究已不只是局限于用眼的观察,而是采用借助摄像机、摄影机、照相机等各种光学仪器记录下运动的全过程。通过影片、录像片、图片进行详细分析研究。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对需要研究动作的全过程或其中某个环节进行反复观察和研究,它可把运动的重要瞬间定格、重放,也可把某些重要环节放大或缩小,从而达到更精确、更详细地观察的目的。随着照相、摄像及摄影仪器的普及,这种观察方法已经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训练和教学之中⑥。黄克林;谢双双;刘蕾等人认为如果能够将数码摄像机广泛的应用于体育教学中,将有效的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直接的第一反馈最能改变人类行为”,来自录像的反馈信息就是直接的第一反馈信息,“能强化优点,矫正缺点”在体育教学中有重要作用⑧。

许春利中认为鞍马全旋练习池可用作:①运动创伤的恢复:运动员损伤后,鞍马全旋练习池能够综合保持体能、功能训练和医疗恢复3个方面需要,对运动员损伤期的训练与恢复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⑨;《工厂化体操训练成套辅助器材设备》一文中提到,用于课后放松和消除疲劳的各种辅助器材有:拉伸放松的倒悬练习器、拉伸放松的倒悬练习床、带式按摩机、下肢按摩机、抖动式按摩床、桑拿浴设备、气泡浴设备、涡轮浴设备等⑦。

《工厂化体操训练成套辅助器材设备》一文中提到许多身体素质练习辅助器材,用于柔韧性练习辅助器材有:肩关节柔韧性练习器、踝关节柔韧性练习器、纵劈叉练习器、横劈叉练习器等。用于专项身体素质练习辅助器材有:计算机控制身体纵轴转体训练机、托马斯全旋练习器、自助式水平支撑成倒立力量练习器、高宽度可调平衡木、落地稳定性练习器、蹦床专用跳马、蹦床专用跳马活动保护台等⑦。

孙少伏,陈振伦认为用于体操项目身体训练的器械有:1.爬竿、爬绳;2.小杠铃和哑铃;3.低双杠;4.倒立架;5.杠铃;6.低吊环;7.橡筋带;8.跳短绳;9.负杠铃提踵、半蹲;10.芭蕾舞把干练习;11踏板;12弹板;13.弹网等⑩。

综上所述,国内体操专家、学者从各个方面对体操训练中经常使用的辅助器械进行了研究或做出了归纳总结,这些研究对体操辅助器械系统全面的理解和对体操辅助器械分类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些研究的也存在不足: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只有对某一类器械进行归纳,没有从整体角度分析。

四、关于体操辅助器械器材创新的研究

吕万刚在竞技体操训练的科学化探索一书中认为场地器械设备创新体操设施以及训练和科研设备是教练员、运动员从事体操训练和科研必不可少条件。体操场地,器械的不断发展变化不仅与不断发展变化的体操技术相适应的,而且也促进了竞技体操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缩短了掌握新动作的时间,减少了盲目和不必要的损伤,加快了技术创新速度。场地器械设备是竞技体操高难度动作技术进行训练的先决条件和保证,由于人们对动作难度的无限追求,难新动作也在不断涌现,为了加快动作的实现和保障运动员安全,特别是训练辅助类器械、保护设备、测试类器械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它们也是体操创新最活跃的内容之一11。

中国体操协会官方网站资料认为由于体操动作复杂多变,辅助器械总是随着技术发展而不断变化,更新12。

薛连刚认为不断创新训练方法是难新动作实现的根本保证,而每一个创新动作的成功实现,必定有它独特的训练方法。因此,创新动作与新的训练方法是紧密相联的。即通过对难新动作及连接的技术进行分析,分别对完成难新及连接过程中的方法、手段进行研究,提出完成这类难新动作合理、有效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为难新动作及连接的完成提供新的训练方法13。

马飞认为场地设备更新是“创新”保障,现代竞技体操运动技术的飞速发展,运动员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体操训练方法、竞赛的场地与设备更新是创新重要的因素。各种训练辅助器材的诞生,使教练员、运动员在训练中更加得心应手14。

综上所述,很多国内体操专家学者对体操辅助器械创新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很多重要的见解,这些研究为体操辅助器械创新的更深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

注释:

中国体操协会官方网站..

李世铭.体操的保护技术和诱导训练[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③体操大辞典编辑委员会.体操大辞典[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6.

④柳克奇.体操教学与训练方法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⑤杨绍虞.体操教学中保护和帮助[M].人民体育出版社.1959.

⑥俞继英,张健.竞技体操高级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⑦.

13薛连刚.竞技体操创新研究的现状[J].辽宁体育科技.2007.10.

14马飞.竞技体操技术创新的体系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9.

参考文献:

[1] 李世铭.体操的保护技术和诱导训练[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2] 虞文学,冯晓华,李波.浅谈辅助器材在足球教学训练中的合理运用[J].

[3]编辑委员会.体操大辞典[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6.

[4] 柳克奇.体操教学与训练方法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5] 体操教材编写组.体操[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篇7

【关键词】电子竞技运动;结构构造;结构特征;要素电子竞技运动是以高科技化的软硬件设备为运动器械,在人与人之间的进行的智力对抗运动,主要包括电子、竞技运动以及人(队)与人(队)之间的竞赛等三大要素。它是计算机技术和竞技运动完美结合的产物〔1〕。时至今日,尽管关于电子竞技运动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类型划分、职业和产业化发展取向,以及是否属于体育竞赛项目方面,其理论基础研究却极其单薄,导致目前对电子竞技运动学理认识的模糊,导致对电子竞技运动的归属争议不止,严重制约了电子竞技运动的良性发展。因此,从学理视角出发,系统研究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框架、要素及其结构特征,采用模糊数学(Fuzzy Mathematics)法研究电子竞技运动结构四级要素的相对权重数值,并用克伦巴赫(Cronbach)alpha系数对电子竞技运动结构四级要素的内部一致性进行检测,以此来确定电子竞技运动的内部结构特征,以期为促进研究电子竞技运动提供理论层面的基础性成果,为我国电子竞技运动在国际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为电子竞技运动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构造

1?郾1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概念界定

所有学科领域都使用结构概念作为重要的分析范畴,所谓结构是指在总体中的元素以及元素之间的关系(既有特定差异性又有相同性的相对不变的关系)〔2〕。结构是指系统的内在规定性,是构成有系统的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相互结合的内在组织形式,是事物组合和存在的一种普遍形式。当系统的要素和所处的环境不变的情况下,结构决定系统功能的发挥。

基于结构的概念,依据发生定义学理论,本研究将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界定为:是指组成电子竞技运动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联与作用方式特征的总和。其实质是构成竞技电子运动的整体框架以及框架中的各个要素和要素之间相互关联与作用方式特征的关系的集中体现。电子竞技运动结构是电子竞技运动内部的基本构造,隐藏于其内部,反映在电子竞技运动的功能之中。对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研究充分体现出了宏观向微观、抽象向具体、显性向隐形、表象向本质的认知规律,利于深化对电子竞技运动本质和功能的系统了解,更大程度上发挥其功效。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构造是对其进行基本的初期构造,然后进行结构和技术上的分析,最后进行深入的刻画研究、进行调整。其基本原理是首先要分析电子竞技运动的内容,分析内容与结构之间的具体关系,然后确定分析其中的正确性,进行结构构造。系统认识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其目的就在于促进电子竞技运动在现实发展中的各个方面的完善和科学保障,利于电子竞技运动的良性发展。

1?郾2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框架构造

电子竞技运动是计算机技术和竞技运动完美结合的产物,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网络游戏和网络体育游戏(源于游戏但又高于游戏),又有别于现实中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它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工程,具有多维度的特征。其竞赛过程凸显在虚拟化和虚构化的两个本质特征方面,与现实中的竞技体育运动相比,电子竞技运动对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条件和场地器材等都没有特殊的要求。从运动训练学理论分析,竞技体育的内部构成包括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有机组成部分〔3〕。“竞技运动结构的构造也是主要包括竞技运动结构各部分的层次模型,包括选材、训练、竞赛和管理,其中训练和竞赛是核心要素”〔4〕。因此,对于电子竞技运动而言,其结构的构造可以从训练、竞赛和管理三个要素进行。同时,运动竞赛过程包括赛前准备、竞赛实施和赛后评价三个基本阶段,每个阶段可以视为整个竞赛系统中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三个子系统功能〔5〕。基于运动竞赛过程的三个基本阶段,依据电子竞技运动的自身特征,本文构建出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1?郾3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要素解析

(1)竞赛策划:构成竞赛策划的主要要素包括参赛奖励、环境分析、状态诊断和参赛计划。参赛奖励是队员参与比赛的主要驱动力,而状态诊断是科学化设定比赛成绩和目标的基本判断依据,环境分析则是规避各种外界因素干预比赛的必要条件,参赛计划则是对竞赛周期规划的总体思维运筹。

(2)赛前训练:构成赛前训练的要素包括计划制定与实施,模拟训练和状态调整。科学化制定的训练计划是赛前训练的总体指导纲要,而训练计划的具体实施则是赛前训练的的实践运行;模拟训练则是针对对手的强化手段;状态调整是赛前训练的必要恢复。

(3)竞赛表现:构成竞赛表现的要素是参赛队员的临场水平发挥、教练员和相关人员的临场指挥能力以及裁判影响和环境影响。其中运动员的临场发挥是对赛前训练以及竞赛状态调整的直接反应;队长或者教练员的临场指挥是运动员战术调整和心理调控的重要支柱;裁判影响和环境影响是运动员公平、有序比赛的主要因素。

(4)竞赛控制:其构成要素是竞赛规则和竞赛规程。其中竞赛规则是运动员战术调整,人员调配,裁判员判定违规以及判定名次的唯一标准;竞赛规程是观众选择赛事观看、运动员统筹安排的参考指南。

(5)竞赛保障:其构成要素是医疗保障和后勤保障。其中医疗保障是运动员不断调整身心指标,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重要手段;后勤保障是运动员规避外因干扰,集中精力于比赛的必要条件。

(6)竞赛评价:竞赛评价是探寻竞赛根本规律的重要手段,通过竞赛评价反思比赛过程中的得与失,总结经验教训,为科学的分析和总结提供依据。

2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层次划分及要素权重

2?郾1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层次与要素的权重确定

基于结构框架的构造,“运用德尔菲法(Delphi Expert Assessment Method)和模糊数学(Fuzzy Mathematics)确定电子竞技运动结构四级要素的相对权重数值”〔6〕,并采用克伦巴赫(Cronbach)alpha系数对其内部结构的一致性进行检验〔7〕,确定电子竞技运动结构层次及要素〔8〕。电子竞技运动结构层次划分及要素相对权重(见表1)。

2?郾2电子竞技运动结构要素相对权重的计算

以 “临场发挥”所隶属的四级层次要素为例,对要素相对权重的计算过程进行说明。邀请6名相关研究的专家(简称p),基于本人研究成果经验的运用判断,逐一对评价要素的原始权重进行打分,再对原始权重归一化处理。原始权重的矩阵如表2、表3、表4所示。

以下计算均采用归一化后的矩阵数据。

计算关于每个指标的平均权重:

(1)

表示第几个指标的平均权重,k是专家的总人数。

原始权重偏移量的计算:

(2)

αij*表示原始权重的偏移量

确定新权重:

由于偏移量越小,将在实际权重中占的比例越大,设:

(3)

(4)

对A0=[α10,α10…αn0]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得:

(5)

其中:αj表示指标j的新权重。

依据以上步骤,可得电子竞技运动三级要素中“临场发挥”所隶属的四级层次要素相对权重。计算结果见表5。

2?郾3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层次要素信度检验

克伦巴赫(Cronbach)alpha系数是测验内部一致性信度的重要指标。本文采用克伦巴赫(Cronbach)alpha系数对电子竞技运动结构要素的内部一致性进行检验。

克伦巴赫(Cronbach)alpha系数计算公式为:

(6)

其中k为评价表中的被评价对象数,Si2为第i要素得分的方差,Sx2为整个评价要素总得分的方差。

在本文中变量k=68,∑Si2=1.57,Sx2=10.09带入公式(6)可得α=0?郾869。一般认为α=8—9为内部一致性良好〔9〕。检验结果证明:本研究构造的电子竞技运动结构层次合理,四级要素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3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特征

2010年版《辞海》对“特征”的定义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标志,描述的是该事物与他事物比较后的不同征象。”〔10〕依据该界定,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特征是指构成电子竞技运动结构,区别于其他竞技体育运动结构的特殊征象、标志。包括了整体框架结构、结构层次以及结构要素的特殊性。

3?郾1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框架特征

电子竞技运动结构框架的构造是研究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特征的基础。根据上述研究,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是由竞赛准备过程和竞赛实施过程两部分组成。竞赛准备是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框架基础,竞赛实施是框架的主体。充分的竞赛准备是竞赛实施的前提条件,良好的竞赛实施是竞赛准备的集中体现。构成了电子竞技运动的二级层次要素,包括了竞赛策划、赛前训练、竞赛表现、竞赛控制、竞赛保障以及竞赛评价。这些二级层次要素不仅体现出电子竞技运动的完整比赛的具体工作环节,并且呈现出了所有的参赛内容。因此,电子竞技运动结构框架的特征突出呈现出了框架的系统完整性和结构的稳定性。

3?郾2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层次特征

电子竞技运动的层次结构根据从宏观到微观的认知过程构建规律,明晰地展现出了四级层次体系,系统地反映出了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内部构造。纵观各层次之间,清晰地体现了有序链接、依次递进、环环相扣的网状结构。因此,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层次特征表现出层次的逻辑性和结构的关联性。

3?郾3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要素特征

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要素是以电子竞技运动的本身特点为依托,充分参考运动竞赛结构的各个要素而提出的,为研究其要素特征提供了解析的关键要点。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要素是由第四级要素构成,共68项,表现了其复杂繁多的特点,充分反映了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内容。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要素不但系统地构建和衔接了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框架,并且有秩序地夯实和建构出了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层次。因此,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要素特征表现出要素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复杂性。

4小结

以虚构化的电子竞技运动中的智能技能结合类项目DOTA(Defense of the Ancients)为载体,结合运动竞赛结构层次框架建立了电子竞技运动结构层次框架体系,运用德尔菲法(Delphi Expert Assessment Method)和模糊数学(Fuzzy Mathe matics)计算求出了电子竞技运动结构要素的相对权重值,基于克伦巴赫alpha系数对四级要素内部进行一致性检验,数据显示检测结果呈现出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反映出本研究构造的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框架、结构层次以及结构要素客观、合理、科学。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框架特征表现出框架的系统性和结构的稳定性;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层次特征表现出层次的逻辑性和结构的关联性;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要素特征表现出要素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1〕李宗浩,王建,李柏?郾电子竞技运动的概念、分类及其发展脉络研究〔J〕?郾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1):1-3?郾

〔2〕高鹏程?郾试论结构的概念〔J〕?郾学术交流,2010,(2):35-38?郾

〔3〕田麦久?郾运动训练学〔M〕?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12-454?郾

〔4〕胡亦海?郾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郾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郾

〔5〕王生有?郾竞技篮球运动竞赛过程结构研究〔J〕?郾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2):97-100?郾

〔6〕王宇亮,刘智慧?郾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桥型方案比选模型〔J〕?郾工程设计与建设,2005,37(1):14-17?郾

〔7〕王晖,陈丽,陈垦,等?郾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及权重系数的选择〔J〕?郾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23(5):583-589?郾

〔8〕刘建和?郾运动竞赛学〔M〕?郾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郾

篇8

纵观武术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她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不仅仅是原始的攻防技术了,而是演化为蕴含有深刻哲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武术的各个流派逐渐吸取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融汇了儒家、道家、释家思想的精华,涵盖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内容而形成体系。

建国后,武术和其他传统文化虽然一度遭到“左”的路线影响,但最终被当作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被继承弘扬,一些武术流派如太极拳等被列为重点研究和推广项目。武术成为增强人民体质,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项目。各地以拳社、武校和社区武术团体为主体的武术活动蓬勃发展。但令人遗憾的是,与跆拳道和柔道相比,中国武术仍然仅限制在民间交流和搞一些简单的比赛上,在国际舞台上,中国武术的普及程度显得有些逊色。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的兼容并蓄也是全球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怎样适应这一过程,在保持武术的传统价值和规律的前提下,给中国武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对于这个问题,武术界已经开始重视,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下面是我的几点看法。

现代武术的困惑

武术是一种徒手或手执武器搏杀格斗的方法或技巧。这是武术的本质特征。自卫搏杀功能是武术的原始、直接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被加上了体育健身功能、娱乐功能、表演功能等等,但武术的本质功能――自卫搏杀功能却不能被湮没。现代社会,和平与文明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共识与大势,冷兵器时代已经成为历史,武术的搏杀功能遭到质疑,于是,武术的发展越来越偏离“武”的传统价值和规律,显得越发没有个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武术运动以套路形式出现在公众面前,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各种武术比赛以动作规格为主要评分标准,以观赏者的审美兴趣为标准,搏击武术应该表现出的对周围环境的征服精神渐渐被淡化,而演练者根据自身经验编排的动作也脱离了武术的本质特点,带有浓厚的表演性和主观性,与真正的搏击技术貌合神离。在套路的训练方法上,竞技武术以争分夺牌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传统训练方法发生变异。在2003年召开的一个关于少林武术的学术会议上,当大家对传统武术的问题议论纷纷时,出席会议的中国艺术家发现了一个问题,即武术和戏剧遭遇的问题是一样的。这实际上反映了传统文化母体下许多文化分支面临的共同问题,即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定位问题。困惑中武术运动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削弱,中国武术的前景令人担忧。

武术的发展走向

1、不能丢弃武术的本质特征。武术要发展,要不断吸取传统武术的营养来充实自身,保留武术固有的风格和特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个性清晰的传统文化才会让世界耳目一新,一味强调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只会丧失掉中国武术的特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武术已经以不可遏制的势头走向世界,世界武联已经有120多个会员国家,中国武术和世界各国的切磋和交流已经越来越多。但如何在以西方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世界文化交流面前立稳脚跟,如何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华武术则是一个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中国武术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其明理、悟道、修心养性的传统文化内涵不能放弃,更重要的是武术的搏击性不能丧失。

随着世界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传统武术开始向竞技武术过渡,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很多以专业队为主体的竞技武术体系,武术比赛也明显的分为套路和散打比赛,武术运动的技术水平和难度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武术的本质特征所要求的搏击性大大被削弱,演练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表演性倾向越来越严重。谈到这里,有的人会以仅十多年来开始的散打运动为例,加以反驳。“散打运动的开始,不正是一种搏击运动吗?并且是对以往单一的以套路为主的武术运动的一种突破,给中国武术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应该承认的是,这些确实是武术运动发展过程中令人可喜的方面。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散打运动中,不少选手甚至连武术基本功也没有练过,他们的武术技术基础一般比较差,难于在散打运动中运用武术招数,这样就将中华武术改编成为拳击加中国武术动作中的踢腿和跳跃,改成了一种自由搏击运动,其打击力的凶猛激烈程度远不如跆拳道和柔道。而套路武术越来越趋向于“技巧加体操”,但却没有体操的可观赏性。如果长期这样发展下去,中国武术的精气神必然荡然无存,在世界人民眼中的魅力也会丧失殆尽。

2、规范武术的普及方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武术文化的商业化运作已经不可避免。但一些人利用群众对武术的喜爱进行投机取巧,非法出版了一些质量较低的图书、光盘等武术出版物,大肆掠夺钱财;另外,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各种武术培训机构越来越多,难免存在武术教育不规范的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传统武术在人民群众中的神圣地位。

针对这种现象,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成立武术出版审查机构,严肃管好武术理论书籍、光盘的出版,不允许私自出书出盘,凡是有关武术发行的音像、印刷制品必须由武术权威部门审查批准,否则视为非法出版物,以保证让好的、精粹的武术宣传品在社会上流传。

(二)在国民教育中重视武术传统文化的教学。我国在引入了近代西方的教育机制后,几乎不加选择地完全放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这与同处于儒家文化圈内的日本和韩国有很大区别,造成了在青年一代的知识结构中,传统文化的比重越来越少。应该像学习其他文化课一样,在各级中小学教育内容中,把传统武术列为重要的选修课,尤其是列在体育教学课中。

(三)利用好社区搞活武术辅导站的工作。要满足群众强身健体的要求,利用公园、文化广场之类的场地,积极进行传统武术的教学活动。经常在群众中进行武术培训,特别是对一些动作较简单、群众普遍喜爱的武术运动,如太极拳、太极剑等融合健身和观赏于一体的项目,进行推广普及,将传统武术深入到群众的日常健身活动中,使传统武术成为中国大地上的一道风景,传统武术就会在各个年龄、各个阶层中得到普及,这样就形成了上有理论研究者,下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多层次的全民性活动。

篇9

一、通过课外活动课,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参与动机的良药,只有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要想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就一定要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取得一定的成就,使他们获得满足感和喜悦感。体育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竞技性、技艺性,以及不确定性和即时性,因此,通过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体育活动参与次数的增加,以及活动时间的延长,可以逐步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健身价值、教育价值以及娱乐价值的认识。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投身于活动当中,这样有利于学生获得愉悦的运动感受。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鼓励学生不断练习体育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巩固自己的体育技能,发挥自身的体育特长。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观摩各种体育赛事和表演,以激发学生浓厚的体育兴趣。由此可见,课外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

任何习惯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终身体育行为以及良好的体育习惯都是在不断的重复练习中所形成的固定化行为,是一种坚强的体育意识,能够影响人的一生。要想形成学生终身的体育习惯,就必须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注重在每一个细节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思想的渗透。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进行体育实践的过程。由于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并集娱乐性、自由性、竞技性、健身性于一体,所以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学生可以借助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来缓解紧张的学习情绪,放松与调整自身的发展状态,而且从中感受到运动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三、通过课外活动课,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

实践研究表明,人们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性与他们所从事该项活动的能力成正比。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所谓终身体育能力,是指人们根据外在因素的不断变化,独立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以及在活动过程中对自己进行检验和评价的能力。体育活动的形式有很多种,如:竞技比赛、体育知识讲座、对抗赛、小组赛等。利用课外时间组织体育活动,学生的身心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因此,他们的自主性、合作性、自律性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发挥。通过课外体育活动,一方面可以丰富和拓展教学途径,一方面有助于推动学生主动探索。同时,在课外活动过程中组织体育竞赛,为学生的进一步表现和发展提供了机会,将运动场地变成了学生施展才能的实验场所。教师要鼓励学生全面参与课外活动,如:充当竞赛裁判、指导课外活动、辅导健身活动等,让学生学会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起来,促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从而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和评价水平。值得教师注意的是,由于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身心发育状况,因此,其锻炼方式和形式也应有所变化。作为学生,一定要适应课外体育活动的变化和调整,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评价能力、锻炼能力,达到预期的锻炼目标。

四、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篇10

关键词:运动训练 训练管理 训练实践 主体地位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版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中,对运动训练的定义是“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通过定义可以发现,它没有明确运动员在训练中的角色,没有强调运动员的主体地位,而过份突出教练员的指导作用。这种观点影响着训练实践,训练过程中存在着教练员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运动员的思维僵化,不主动思考,缺乏思维的独立性。因此本文认为,在运动训练实践中要充分发挥运动员的主体性,能动性。此外,在训练过程中,强调生理素质的同是也不应忽视运动员心理素质,特别是人文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缩小与国外高水平运动员的差距。而从训练管理的角度来看,教练员便处于主体地位,教练员不仅是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对运动员给予指导,他的行为应该贯穿于整个竞技运动的全过程。因此,在整个运动训练来看,两者都是主体,都应该更加完善各自的主体地位。

1、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努力提高运动员的主体地位

1.1 改变传统模式,增强主动训练意识

笔者在查阅各种版本的运动训练学教材时,发现各教材在对运动训练的定义中更多的是强调教练员的作用,而对于运动员的作用没有充分的挖掘出来。没有把运动员作为训练的主体,忽视了运动员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运动训练的本质是通过生物学、社会学等手段对运动员进行积极的改造,使其能够达到极限实现自身价值目标的活动过程。运动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运动员是运动成绩的最终体现者,这就使得运动员的主观意识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显得尤其重要。如果不能从运动员的自身改造出发,而仅仅追求一些外部的、浅层面的东西,如对金牌,知名度,金钱的追求,不仅不能实现运动训练效果,而且还会脱离运动训练的本质,扭曲运动员的身心,使得训练及比赛成为“金牌意识”的代名词,从而使得人的本质特征被淡化。因此,我认为,运动员应在正确价值取向的指导下,将运动训练的目的转化为进行训练的内驱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对训练时刻充满着渴望而不是厌倦的心情,才能保证运动训练的效果。

1.2转变思想,树立“多维成功”观念

当今世界,竞技体育对运动员生物潜能的开发已接近极限,未来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运动员的智能,有效地利用科学技术更新场地和器材,从而促进竞技体育尽快从传统的体能型向智能型转变。现阶段,我国越来越重视教育的重要性,《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要走“院校化”之路。因此,在运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运动员要树立正确的竞技体育观,在注重运动成绩的同时,也要最大限度的发展文化素质,人文素质等,促进全面素质的发展。运动员文化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对运动训练的理解,对教练员意图的贯彻与领悟,对其所从事的运动主旨的深刻把握等。我国及世界上的一些运动员存在“昙花一现”现象往往就是运动员文化素质低劣的表现。

在我国,有些运动员只把眼睛盯在运动成绩上,认为只要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其他一切都可以不顾,如此以来,使得运动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出现文化素质等方面的“短板现象”,道德素质滑坡,功利色彩浓重。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对运动员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在体育领域,而是更加注重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因此,从运动员自身来说,应首先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其次才是在运动领域取得突破。所以,运动员应树立正确的竞技体育人才观,结合运动训练过程,加强自身的人文素质培养,丰富科学文化知识,让自己真正成为对社会发展有全面贡献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运动寿命结束之后不成为社会的负担,仍然能发挥自己的余热。

2、在运动训练管理中,充分发挥教练员的主体性

2.1努力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教练员是运动训练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在运动对中起着主导作用,承担着培养和造就优秀运动员的任务。在竞技体育运动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竞争日趋激烈,原有的训练理论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如果教练员仅凭以往的训练经验,恐怕已经远远的跟不上新的形式,培养和造就优秀运动员的任务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教练员必须不断地学习,摈弃一些过时的训练思路,采纳新的训练理念,将运动员的潜能充分发掘。运动训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泛,教练员应在各个方面都应有所掌握与了解。

一个优秀的教练员首先必须有丰富全面的理论知识。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基础,只有理论知识扎实,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才不会出现原则性的错误。理论知识又分为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项理论知识,基础理论的掌握能让教练员对竞技体育训练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但是,在竞技体育运动中,不同的专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教练员又必须具有全面的专项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教练员才能结够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其次,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教练员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理论而没有实践的教练员往往只是“空洞说教”的代名词。此外,在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的过程中,往往没有统一的训练模式可遵循,也不可能将所有的理论知识套用到每个队员身上,此时,教练员的实践经验就起到不可替代作用。

2.2明确职责,扩大管理范围

“美国运动教育计划”认为教练员的工作不仅意味着技战术教学,还应帮助运动员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做好准备。同时“美国运动教育计划”还认认为一个成功的教练应该具有5个工具,即理解、预期、关爱、品格、幽默。对于运动员来说,教练员不仅仅是教师、指导者,从某种意义上讲,教练员更像家长。因为,运动员接触最多的人莫过于教练了,对其影响最大的往往就是教练员。教练员这个角色的主要内容是指导运动员进行训练,但是,在实际中,很多方面都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一个优秀的教练员,除了要使运动员在运动成绩上有所进步之外,还要承担培养运动员全面发展的任务。这就对教练员提出了更高的要就。首先要求教练员以身作则,表现出良好的道德风范,为运动员做出好的表率,赢得运动员的尊敬。另外,教练员要取得运动员的信任,与其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做好运动员的思想工作,关注运动员的生活等。

3、小结

现代运动训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有效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并实现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长期保持及运动寿命的延长。依此目的,在运动训练实践及运动训练管理中,运动员、教练员都应该从自身出发,努力提高自身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训练的有效性,为祖国的体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肖林鹏、唐立慧.论运动训练的“以人为本”[J].体育学院学报,2002,21(3).

[3]史文清、方兆宇.运动训练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素质因素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1).

[4]娄航英.以教练员为本的运动队管理之思考[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75(6).